福建省外商投资结构优化研究

福建省外商投资结构优化研究

一、福建省外商投资结构优化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雅婕[1](2021)在《中国制造业资本和劳动力错配研究 ——水平测度、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及改善路径》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时刻,经济增长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供给侧资源错配结构性矛盾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制约因素。制造业是我国实体经济的主体、技术创新的主战场,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领域。深刻认识并解决制造业资源错配问题,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和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以我国制造业资本和劳动力错配为核心内容,按照“是什么,会如何,怎么办”的逻辑开展研究工作,重点分析资源错配的测度、资源错配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以及开放视角下的改善路径三大问题,为认识我国资源错配问题提供理论与经验证据。本文首先通过文献梳理,明确资源错配的概念定义与测算方法,聚焦最重要的两种生产要素资源——资本和劳动力,选取利润函数法对我国制造业资源错配进行多维度、长期趋势的测算。然后将资源错配引入要素收入份额分解,发现资源错配通过影响要素产出效率进而影响劳动收入份额。在此基础上,基于行业数据对我国制造业细分行业的劳动收入份额进行再分解,并计算出资源错配的绝对影响。最后,将对我国资源错配的改善路径研究置于开放的背景下,探索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带来的信息开放和外商投资准入政策变化带来的外资开放对我国制造业资源错配的改善效应及其微观机制。本研究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与结论:第一,是什么——我国制造业资源错配现状如何?理论分析基于Hsieh&Klenow(2009)提出的异质性企业垄断竞争模型,设定市场存在资本错配和劳动力错配,放松规模报酬不变假设,求解企业最优生产决策。结果表明,资本错配和劳动力错配通过扭曲要素边际产出价值,导致效率损失。基于1998-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的制造业企业数据,本文从省份、行业、所有制三个维度对整体资源错配、资本错配和劳动力错配导致的效率损失进行测算。结果显示,我国资源错配在1998-2013年期间得到改善。从长期趋势看,总体资源错配和资本错配发展呈W型,效率损失波动变化。劳动力错配整体呈改善态势,因劳动力错配导致的效率损失逐渐减少。第二,会如何——资源错配会对劳动收入份额有何影响?已有研究多聚焦于全要素生产率问题,本文创新性地将资源错配引入利润函数,将行业劳动收入份额变动进行分解,探究资源错配对要素收入份额的影响,丰富关于资源错配经济影响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理论分析表明,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化来自技术进步偏向引发的技术进步偏向效应、要素密集度变化导致的资本深化效应以及由要素市场扭曲带来的资源错配效应。本文构建标准化供给面系统方程组,求解分行业要素替代弹性,利用制造业各行业数据,对劳动相对收入份额变化进行再分解。结果发现,资源错配对劳动相对收入份额的影响为负,资源错配效应的绝对影响先降后升,影响力仅次于技术进步偏向效应。纠正资源错配对于提高劳动收入份额、改善要素收入分配格局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第三,怎么办——如何改善资源错配?本文将对资源错配的改善路径研究置于开放的背景下,分析信息开放和外资开放对资源错配的改善作用。本文以互联网的广泛运用作为信息开放的代表,选取历史数据作为互联网的工具变量,使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检验互联网对资源错配的影响。结果显示,互联网渗透率的增加有助于改善资源错配,提高资本和劳动力的配置效率。互联网对不同行业、不同地区错配存在异质性影响。互联网的广泛使用对改善低技术行业资源错配作用最大、对纠正密集使用该要素行业的要素错配效果更强、对改善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资源错配影响更显着。微观机制分析表明,(1)互联网打破信息传递壁垒,加速信息流通,通过降低企业管理费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2)互联网增强市场竞争,增加低效率企业淘汰概率,使资源从低生产率企业流向高生产率企业,提升市场整体资源配置效率。本文基于我国外资准入政策调整的自然实验,使用双重差分法检验外资开放对资源错配的影响。结果显示,外商投资的增加可以改善资源错配,提高资本和劳动力的配置效率。异质性分析表明,外商投资有利于缓解中、低技术行业的资源错配、对纠正劳动力密集型行业的资源错配影响更显着、更有助于缓解东部地区的资源错配。微观机制分析表明,(1)外商投资会激发市场竞争机制,通过淘汰低效率企业,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2)外商投资会提高企业的外部融资能力,缓解东道国的资本约束,减少金融摩擦并改善资本错配。本文有三个创新点:第一是理论分析框架的创新。本文将资源错配以“价格楔子”的形式引入传统要素收入份额的分析框架中,对劳动收入份额变化进行了再分解,从理论层面探究资源错配对要素收入份额的影响,补充已有研究不足。第二是研究思路与研究视野的创新。本文将对我国资源错配的分析置于开放的背景下,利用工具变量法和双重差分法对互联网发展和外商投资对资源错配的影响进行因果识别和推断。第三是经验证据的更新。本文从省份、行业、所有制三个维度分别测算了我国制造业的资源错配效率损失情况,发现我国资源错配发展呈W型,为认识我国制造业资源错配的动态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分析视角。未来应不断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地位,不断完善市场价格体系,提高要素流动性水平,依托市场化改革纠正资源错配、提高生产要素资源利用效率。其次,要加快“互联网+”战略实施,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等传统产业融合,发挥互联网对改善资源错配的积极作用。同时,要加大对外开放的广度与深度,切实发挥外商投资对优化资源配置、矫正要素扭曲的积极作用,以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改革的全面深化。最后,要释放人力资本红利,促进劳动力与岗位、产业的匹配程度,提高人力资本转化效率。

侯翔[2](2020)在《地方政府竞争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研究》文中提出历时性研究表明,财政分权制度背景下以实现晋升为主要动机的持续性地方政府竞争是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当前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主题,随着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地方政府竞争的理念和手段也必须做出适应性调整。如何发挥地方政府竞争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成为当前管理学、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系统分析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关于地方政府竞争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成果,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地方政府竞争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的分析框架,从多维视角分析政治和经济竞争背后的作用机理,揭示地方政府竞争影响经济发展质量的表现形式和传导机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地方政府间竞争行为的空间计量模型,分析我国地方政府竞争的行为模式和策略特征,即构建反映地方政府竞争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的广义空间动态面板模型,分析2000-2016年期间地方政府“政绩性竞争”、“公共性竞争”、“显性竞争”、“隐性竞争”、“自主性竞争”、“依赖性竞争”等不同竞争模式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作用机理。研究发现,适度的地方政府竞争有助于经济高质量发展,而过度的地方政府竞争不利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本分析时段内,总体上我国地方政府间竞争促进了本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并且其空间溢出效应也促进了其他地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证实了我国地方政府竞争已逐步从竞争转向竞合的良性发展状态。本文研究结论为进一步探索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因和改善地方政府竞争行为提供了定性、定量上的分析依据,在以下方面有一定的推进作用:其一,建立了地方政府竞争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初步理清了地方政府竞争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机理。其二,本文在相关理论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上,较深入地刻画了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地方政府竞争的内涵和表征,结合学界和政府已有成果,构建了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地方政府竞争程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将全局主成分分析模型应用到我国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地方政府竞争评价中去。其三,引入三类空间权重矩阵(地理相邻、人均产出、外商直接投资)以识别我国地方政府竞争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特征,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定量测算了地方政府竞争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综合影响。

俞薇[3](2019)在《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由于环境治理不力,导致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急剧上升,不断增多的二氧化碳造成严重的温室效应,提高了地表温度,引起了全球气候显着变化,生态环境恶化日趋严重。全球气候变化给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已不容忽视,气候治理这一全球性问题也愈发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199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达成一致意见并出台了重要法律文件《京都议定书》,要求各国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其中,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是《京都议定书》中规定的三种灵活减排方式之一,在该机制运行下附件一国家(有减排义务)可以在非附件一国家(无减排义务)开发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而获取“核证减排量”(CERs)用于完成本国的减排承诺。这种减排方式有助于附件一国家实现低成本减排,同时可促使没有强制义务的国家和地区通过温室气体自愿减排参与到全球的减排行动中来,温室气体自愿减排由此而来。清洁发展机制在中国取得了很好的运行效果,全球7807个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中,中国项目占比达总数的一半左右。随着中国政府气候治理自主意识不断加强,2012年6月中国政府发布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建立了中国本土化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至今已有2891个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成功获得审定,共签发了4760万吨“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hinese Certified Emissions Reductions,CCER)。同时,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也在积极建设中。官方估算全国统一市场建成后,中国市场将成为覆盖30-40亿吨碳配额的全球第一大碳市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200亿元人民币,若考虑到期货等衍生品,规模可达5000亿元人民币。按照目前碳交易试点设定的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以5-10%的抵消比例进入配额市场计算,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规模将达60-500亿元人民币,从业人数达数十万。虽然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的运行已经取得了积极效果,但从成本、技术、公平和规范等方面看,这些效果还未达到最优,同时随着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的推进,社会各界对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的运行效果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的运行效果,已成为中国亟待解决的重要现实课题。显然,为了解决这一重要课题,必须厘清究竟是哪些因素对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的运行效果产生影响且怎样影响。另一方面,本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梳理后发现,虽然国内外学者对温室气体自愿减排在中国的应用和实践一直保持高度关注,但绝大多数文献都集中在清洁发展机制的研究上,只有少数文献围绕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开展研究,明显缺乏对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影响因素的研究。正是基于上述现实需要和有关学术研究的薄弱现状,本文提出了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影响因素研究这一选题。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希望能够明确回答究竟是哪些因素在影响和怎样影响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的运行效果,以便为进一步提高该效果的政策设计提供依据。本研究的理论意义,主要是基于中国国情,以中国自主建立的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为研究对象,探索性地对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初步构建了一个运用环境经济、生态补偿等理论分析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路径,对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理论内容起到了一定的丰富作用。在现实意义方面,中国政府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不断丰富,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一位,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的一条,绿色是新发展理念中的一大理念,污染防治是三大攻坚战之一。这“四个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而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作为市场化的减排工具,是控制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气候治理方式。无疑,本文的研究与中国正在积极推进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高度契合,贯彻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精神。本文在梳理分析了既有相关文献基础上,沿以下思路展开研究:第一,结合环境产权理论、排污权交易理论、比较优势理论以及生态补偿理论,明确界定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的概念。第二,探索性地提出了八因素(电力消费、经济水平、技术水平、人力资本、资金支持、外商投资、政策设计和抵消市场)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并从理论角度分析了上述要素的作用机理。第三,详细阐述国内外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及其运行现状、存在问题。第四,根据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选取面板数据负二项式模型、面板数据Tobit模型以及结构方程模型等实证方法,分别对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数量效果、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减排量效果以及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业主满意度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有一定独创性地将多层线性模型运用在分析单个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项目减排量影响因素的实证中。最后,通过上述研究过程,逐步解答研究问题,得出研究结论,最终提出相应政策建议。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本文得出如下主要研究结论:第一,从电力消费、经济水平和技术水平等影响因素的角度看,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在减排潜力高的地区能取得较好的运行效果;第二,资金因素至关重要,金融支持在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中发挥重要作用,而来自人力资本的影响不显着;第三,外商投资因素已不再重要,说明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已基本摆脱清洁发展机制的影响,逐渐形成自主运行的态势;第四,来自碳排放抵消市场因素的影响不明显,说明碳排放抵消政策在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中应有的支撑作用还发挥得不够;第五,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业主企业在项目开发时优先考虑的是市场和政策因素。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提出了如下政策建议:第一,因地制宜合理引导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开发,完善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第二,加强对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的资金支持,进一步丰富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开发融资渠道;第三,完善碳排放权抵消市场的建设,加强其对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的支撑作用;第四,完善顶层政策设计,激励更多企业参与温室气体自愿减排行动。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是:第一,在研究对象上,聚焦剖析中国本土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的影响因素;第二,在理论上初步建立了影响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的八因素分析框架;第三,在实证方法上,将多层线性回归模型这一计量方法运用在分析单个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减排量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中;第四,在研究结论上,得到了外商投资和人力资本对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影响不显着等与现有文献不同的结论。本文还存在诸多不足,主要是:第一,实证数据年份跨度有限,这是因为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发展时间较短,导致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数据具有一定局限性;第二,尚未将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价格因素纳入研究,主要原因是中国碳市场启动较晚,CCER交易数据缺乏、价格信号还没有充分发挥其市场调节作用,因此无法选取价格因素进行实证检验。

尚云云[4](2019)在《福建省工业绿色发展研究 ——基于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环境污染、资源短缺、气候变暖等问题严重影响着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各国都极力倡导绿色发展理念,更加注重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绿色发展具有超越国界的外部性,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绿色发展,提出包含绿色在内的五大发展理念,2016年中央决定在福建设立全国第一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系统开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综合试验。在产业生态化发展趋势下,工业加速向中后期发展的关键时期,福建省高度重视工业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试验区的建设。但是,福建省石油、天然气等工业能源自给不足,以能源为主要生产要素的工业经济增长导致更大的能源缺口和更加严重的环境污染,不利于工业经济绿色发展。生产率是经济学研究的重点,也是衡量经济增长的重要指标,为做好福建省生态试验区建设,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文章在传统全要素生产率的基础上,考虑环境能源因素,即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角度研究福建省工业绿色发展水平。文章在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2007~2016年全国各省市工业绿色发展数据和福建省工业分行业数据,在传统全要素生产率的基础上,考虑能源投入和环境污染,运用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测度全国工业和福建省工业分行业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据此分析福建省工业绿色发展水平,并对福建省工业分行业绿色发展水平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Eviews模型探索影响福建省工业绿色发展的因素,并根据实证结果给出福建省工业绿色发展政策建议。研究结果发现:从全国来看,福建省工业绿色发展处于上等水平;从福建省工业行业的三大分类来看,福建省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最高,其次是采矿业,最后是制造业。在对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较低的原因进行探索时,发现福建省制造业高质量产业主要是清洁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及发展较成熟的产业,低质量产业主要是传统的污染产业以及劳动密集型产业。据此,发现工业发展水平、技术进步、市场化程度、外资结构和环境规制对福建省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有重要的拉动作用。为此建议: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提升工业发展水平;重视科技创新,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效率;重视清洁能源生产,加强资金政策支持,形成优势产业;积极引进高质量外资,优化外资投资和分配结构;重罚环境违规,加大节能减排。

孙冬号[5](2018)在《福建省工业生态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日益突出,绿色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工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福建省工业发展正处于结构转型升级与动力换挡的重要阶段,同时又面临着节能减排与生态省建设的重任。如何实现工业转型升级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已成为福建省实现工业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难题。生态效率是衡量工业和环境协调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提升工业生态效率是促进工业绿色发展的关键。因此,提升福建省工业生态效率,对实现全省工业与环境协调发展以及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打造“清新福建”,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以福建省九地市为研究对象,以工业生态效率为研究主线,首先针对传统DEA方法的不足,构建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BM工业生态效率评价模型以及基于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的动态评价模型;其次,对福建省2006-2016年工业生态效率进行静态评价与动态分解,并利用σ收敛与绝对β收敛模型检验了福建省工业生态效率的收敛性。同时,在对工业生态效率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Tobit面板回归分析模型,对其工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开展实证研究;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从产业结构、科技创新、对外开放水平、环境规制以及区域发展等五个方面入手,提出了提升福建省工业生态效率的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福建省工业生态效率总体水平不高,地区差异较为明显;从空间布局来看,全省工业生态效率呈现出明显的从“沿海-内陆”递减的格局。(2)技术进步对福建省工业生态效率提升作用显着;而大多数地市工业生产尚未达到最优生产规模,由此制约了工业生态效率的改善。(3)沿海地区、内陆地区以及全省的工业生态效率呈现出的收敛特征表明,区域间差距正在逐步缩小。(4)城镇化水平、对外开放水平以及研发强度对福建省工业生态效率具有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其中城镇化水平对工业生态效率的影响最为显着。而工业结构与工业生态效率存在着显着的负相关关系,环境规制、人均GDP与工业生态效率的关系不明显。

张怡[6](2018)在《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设立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党中央、国务院在中国经济进入重大转折的关键阶段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自我国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于2013年9月挂牌成立以来,经过几年的发展,自由贸易试验区数量已达11个,改革实践和经验探索也在不断加深,形成了一大批制度创新成果,向全国输送了超百项的改革试点经验,成为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与自由贸易试验区形成鲜明反差的是,近些年来以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先试为目标而设立的许多“试验区”、“示范区”、“高新区”、“产业园区”等,所取得的重大改革成果却非常少,大多也没有形成可以向全国复制推广的重要政策经验,甚至被寄予厚望的各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也未取得最初的预期成效。探究其中的原因,这和政策试验的推进路径和方式选择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不可否认,在改革开放初期,相当多的改革试验都首先由地方或基层发起,然后在总结成功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推向了全国,这一方式被形象地称之为“摸着石头过河”。然而,也需要看到,并不是所有的重大体制改革都采取了由地方试验到形成全国政策这种自下而上的制度创新路径。此外,由于政策环境和政策课题不同,政策试验的类型也是复杂多样,其演进过程存在较大的差异。中国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不断深入,并非因为一直坚持从地方试验到全国政策制定的改革方式不动摇,而是能够适时根据政策环境和政策课题的变化选择切实可行的改革方式,甚至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政策试验方式也是存在根本区别的。区别于以往的政策试验,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有着独特的推进动力机制,这也是其取得丰富成果的重要原因。总结其中的经验,不仅可以更好地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下一步的发展建设,也能为其他领域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有益的思路借鉴和制度支撑。基于这样的思考,本文在全面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基础上,运用制度创新理论、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政策试验理论对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进行深入系统研究,对制度创新推进方式和动力机制展开深入分析,并进而对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方式进行一些思考和讨论。本文共分八章,框架结构和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是绪论。主要介绍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研究思路和方法、论文内容和结构安排、论文创新点和不足。第2章是相关概念界定和基础理论研究。主要对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园区、自由贸易试验区、负面清单、渐进式改革、顶层设计等概念进行区分或阐述,对自由贸易试验区涉及到的制度创新理论、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政策试验理论进行论述。第3章是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背景、战略意义和发展历程。首先介绍了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的国际环境和国内背景,然后对其战略定位进行阐述,最后回顾了发展创立的三个阶段。由此可以看出,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具有必然性和重大现实意义,至始至终都是在国家的顶层设计下推动实施的。第4章是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成果。本章以上海、广东、天津、福建4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为例,对投资管理、贸易监管、金融开放、事中事后监管等4个方面的制度创新进行总结归纳,每个方面又分若干小部分,最后以表格形式将制度创新成果进行展示。第5章是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方式。首先阐述了以往区域性政策试验的推进机制,然后对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演进过程进行归纳,并从中发现其与以往区域性政策试验在“试验性质”方面的区别。通过对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的推进方式和有效动力机制展开分析,阐明了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能够不断深入的动力机制。第6章是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效果分析。本章主要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为例,运用传统的政策分析方法双重差分法和新近发展的反事实分析法,分别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和进出口增长率所反映的制度红利、区域对外投资和实际利用外资所反映的资本流动效率,以及区域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和GDP增长率所反映的长效经济增长基础这三个方面,对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前后的经济绩效进行科学客观的分析。第7章是推进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的政策建议。首先分析了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面临的问题和障碍,然后针对存在的问题障碍,从顶层设计和制度创新具体方面分别提出下一步对策建议。第8章是结论。提炼总结出文章的主要结论。通过论文分析,可以初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已经展开了多方面的政策试验,并且为全面深化改革积累了许多重要经验,但同时在制度创新方面还存在一些难点和障碍,需要有关部门认真加以研究,继续推动改革创新向纵深发展。二是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能够成功推进的关键是改革推进方式的根本转变,由于有了国家决策层的顶层设计和顶层推动,不再依靠“摸着石头过河”式的闯和试来进行政策试验。三是在我国法律体系越来越完备的情况下,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在于法律法规制度改革,任何重大的改革都要坚持法律法规改革先行、立法引领、于法有据。四是制度创新的深入实施需要以有效的改革激励机制作为保障,加强部门和地方间政策协调机制建设,形成推动改革不断深化的合力。五是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政策试验产生了显着的制度创新红利,促进了资本流动,并且将对经济长期增长产生重要的影响。

杨文静[7](2016)在《福建省公共产品供给对FDI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外商直接投资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能有效弥补地区建设资金的短缺,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投资增长,从而推动当地经济的增长。改革开放以来,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迅速发展,外资的流入也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与此同时,外商直接投资也存在区域不平衡的状况。在那些能够提供更加优越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政区域,资本将会“用脚投票”,使得公共产品供给最优化的地方获得丰厚的资本流入。因此,地方公共物品供给的数量和种类及质量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向和选择。本文在借鉴运用蒂博特模型理论和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基础上,分析福建省公共产品供给和外商直接投资的总体特征,并以2004-2014年福建省9个地市的横截面数据为基础,对公共产品供给影响福建省FDI区位选择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影响FDI区位选择的公共产品主要有教育支出、能源设施和交通设施。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福建省公共产品供给和FDI情况与长三角公共产品供给和FDI情况的比较,从而提出了以下对策:一是积极推进人才战略;二是改善和提升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改善政府管理,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四是创新公共产品供给模式。

邱伟杰[8](2014)在《我国省域外商直接投资产业结构绩效比较分析——基于福建与江苏两省实际》文中研究说明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外商直接投资早已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占据着不可动摇的重要地位。笔者选取了有代表意义的福建、江苏两省作为研究对象,在对两省的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的发展现状分析中首先从理论上论证了外商直接投资时产业结构绩效会产生一定的作用,之后通过实证分析了两省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绩效并从中发现两者间存在着一定的变化趋势;最后笔者提出了更好地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推进产业结构绩效的相关建议:应不断完善外商投资环境;促进闽台交流以提高产业对接能力;优化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导向。

单松[9](2014)在《江西省投资环境优化研究》文中认为良好的投资环境是外商投资目标区域的前提条件,也是区域吸引外资的必备条件。近年来,江西省外商投资增长迅速,位于中部地区前列,但与长三角地区各省(市)相比,差距依然较大。这种差距主要源自于江西省投资环境和对比省份投资环境的差异,为此,优化自身投资环境是江西省进一步吸引外商投资的根本途径。在优化投资环境之前,必须对区域投资环境进行客观评价。基于此,本文结合区域投资环境理论,对区域投资环境的分类、构成要素、理论基础和评价方法进行详细地分析、概括和总结。同时,考虑现阶段区域投资环境的发展需求,遵照相关原则,构建了一个涵盖5维36个操作指标的区域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涉及经济环境、基础设施、场效应、社会服务和自然环境五个方面。此外,选择因子分析法作为区域投资环境的评价方法,并对其基本原理、基本步骤和拟合检验进行了概述。依据本文所构建的区域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SPSS17.0软件,对江西省投资环境进行实证分析。具体分为两个过程:一是比较2006-2011年江西省与中部地区其他五省的投资环境,分析江西省投资环境在中部六省中所处的位置;二是比较2006-2011年江西省与长三角地区的投资环境,比较和分析江西省与东部沿海发达省份的差距。实证结果表明:江西省整体投资环境处于中部地区中游水平,但与长三角地区差距显着:与中部地区其他省份相比,江西省在对外开放水平和场效应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但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环境处于劣势;与长三角地区各省(市)相比,江西省在经济环境、场效环境、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四个方面,均处于绝对劣势。针对实证分析的结果,对优化江西省投资环境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谢思龙[10](2014)在《福建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环境因子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在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大背景下,中国通过改革开放,深深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2007年中国的外汇储备达到15300亿美元之后,连续7年保持着全球外汇储备第一的地位。2010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作为经济发展动力三驾马车之一的投资,在拉动GDP的进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国际直接投资是国际资本流动的形式之一,是促进生产力提高的重要渠道,在世界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投资环境是影响国际投资的重要因素,通过研究福建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环境因子能够更直接的了解福建省吸引和利用外商投资的状况,为福建省开展经济活动打好基础。本文首先阐述在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当下,外商在华投资情况以及福建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具体情况,并对外商直接投资环境因子分析的讨论做一个引言铺垫。同时还介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本文的结构安排及研究方法等。其次介绍了外商直接投资相关理论,对投资环境定义,环境分类以及评估方法做了深入的说明。本文的主体部分一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福建省区域特征状况,在这基础上叙述了外商在福建省投资的发展状况以及投资存在的问题;第二部分是本文的实证部分。从构建福建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环境因子分析体系出发,并在可量化及可比较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时效性原则以及普惠性原则的前提下构建投资环境因子分析系统。环境因子评估体系一级指标分别是资源环境,经济环境,市场环境,基础设施环境,科技文化环境以及社会服务环境等六大指标,细分成33个子指标,用SPSS软件纵向处理福建省从2000-2012年等数据并进行因子打分测算。随后在环境因子分析体系建立完成的基础之上,将福建省内的九大城市的投资环境进行横向打分测算。继而将福建省与广东省、浙江省等九个省份的投资环境进行打分测算比较,根据比较结果针对性的说明福建省经济发展现状遇到的问题和对策。最后部分结合实证结果,提出改善福建省外商直接投资环境的对策和建议。

二、福建省外商投资结构优化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福建省外商投资结构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制造业资本和劳动力错配研究 ——水平测度、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及改善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
    1.4 研究重点、难点及可能的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资源错配的定义与理论沿革
        2.1.1 资源的概念与定义
        2.1.2 资源错配的概念与定义
        2.1.3 资源错配的理论沿革
    2.2 资源错配的测算方法
        2.2.1 生产函数法
        2.2.2 生产前沿法
        2.2.3 利润函数法
        2.2.4 指标法
    2.3 资源错配的成因
        2.3.1 市场环境因素
        2.3.2 政府(制度)因素
    2.4 资源错配的经济影响
        2.4.1 微观层面
        2.4.2 中观层面
        2.4.3 宏观层面
    2.5 文献述评
3 中国资源错配与市场化改革:理论与经验
    3.1 市场化改革的基本逻辑
    3.2 劳动力市场化改革与劳动力错配
        3.2.1 劳动力价格机制
        3.2.2 劳动力流动性
    3.3 资本市场化改革与资本错配
        3.3.1 利率市场化
        3.3.2 资本流动性
    3.4 本章小结
4 我国制造业资源错配动态变化与水平测度
    4.1 资源错配的测度
    4.2 数据选择与处理
        4.2.1 数据库介绍
        4.2.2 数据清理与匹配
        4.2.3 变量选取说明
    4.3 资源错配的动态变化:要素边际产出视角
        4.3.1 省份维度
        4.3.2 行业维度
        4.3.3 所有制维度
    4.4 资源错配的效率损失
        4.4.1 省份维度
        4.4.2 行业维度
        4.4.3 企业性质维度
    4.5 本章小结
5 资源错配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
    5.1 研究背景与意义
    5.2 资源错配下的要素收入份额再分解
    5.3 参数估计方法与结果
        5.3.1 参数估计方法
        5.3.2 数据与变量说明
        5.3.3 分行业估计结果
    5.4 劳动收入份额变动解析
        5.4.1 制造业劳动收入份额变动趋势及解析
        5.4.2 分行业劳动收入份额变动趋势及解析
    5.5 本章小结
6 资源错配的改善路径:基于开放的视角
    6.1 研究背景与意义
    6.2 信息开放对资源错配的改善作用:以互联网为例
        6.2.1 计量模型与数据说明
        6.2.2 实证结果与分析
        6.2.3 微观机制检验
    6.3 外资开放对资源错配的改善作用:来自外资准入政策调整的证据
        6.3.1 外资准入政策
        6.3.2 识别策略与数据说明
        6.3.3 实证结果与分析
        6.3.4 微观机制检验
    6.4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2)地方政府竞争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基本框架
    1.5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关于地方政府竞争的研究
        2.1.1 地方政府竞争理论
        2.1.2 地方政府竞争的影响
    2.2 关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
        2.2.1 政策沿革及发展历程
        2.2.2 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界定
        2.2.3 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
    2.3 关于地方政府竞争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的研究
        2.3.1 五大发展理念
        2.3.2 产业升级和“效率”
    2.4 小结:研究现状评论
第三章 地方政府竞争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逻辑机理
    3.1 基本概念
        3.1.1 经济高质量发展界定
        3.1.2 地方政府竞争界定
    3.2 作用特征
    3.3 影响机理:基于不同竞争方式的分析
        3.3.1 支出竞争
        3.3.2 税收竞争
        3.3.3 晋升竞争
    3.4 影响机理:基于生产要素层面的分析
        3.4.1 区域异质性
        3.4.2 流动性
        3.4.3 外部性
    3.5 数理模型演绎
    3.6 小结
第四章 地方政府竞争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事实描述
    4.1 指标体系构建
        4.1.1 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
        4.1.2 地方政府竞争指标体系
    4.2 方法论和数据来源
    4.3 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地方政府竞争评价
        4.3.1 模型构建
        4.3.2 测度步骤
    4.4 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结果描述
    4.5 地方政府竞争评价结果呈现
    4.6 小结
第五章 地方政府竞争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证分析
    5.1 模型构建与数据来源
        5.1.1 模型构建
        5.1.2 数据来源
    5.2 地方政府竞争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效应分析
        5.2.1 基准回归
        5.2.2 稳健性检验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对策建议
    6.1 基本结论
    6.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标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文献综述
    四、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五、本文的创新及不足
第一章 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理论分析
    第一节 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
        一、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含义
        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的运行原理
        三、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的特点和功能定位
    第二节 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的理论基础
        一、环境产权理论
        二、排污权交易理论
        三、比较优势理论
        四、生态补偿理论
    第三节 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的运行流程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
        一、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的运行流程
        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
        三、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开发的特点
    第四节 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
        一、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界定
        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的项目数量效果
        三、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的项目减排量效果
        四、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的项目业主满意度效果
        五、三种效果的关系分析
第二章 影响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机理
    第一节 电力消费、经济水平和技术水平:理论依据和作用机理
        一、电力消费
        二、经济水平
        三、技术水平
    第二节 人力资本、资金支持和外商投资:理论依据和作用机理
        一、人力资本
        二、资金支持
        三、外商投资
    第三节 政策设计和抵消市场:理论依据和作用机理
        一、政策设计
        二、抵消市场
第三章 国内外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现状
    第一节 国际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方法及效果现状
        一、清洁发展机制运行方法
        二、清洁发展机制运行效果现状
    第二节 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方法
        一、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管理架构
        二、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管理办法
        三、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的政策发展及走向
    第三节 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现状
        一、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的项目数量效果现状分析
        二、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的项目减排量效果现状分析
        三、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的项目业主满意度效果现状分析
第四章 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的项目数量效果影响因素实证
    第一节 研究假设和变量说明
        一、研究假设
        二、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
    第二节 面板数据计数模型
        一、计数模型
        二、面板数据模型
        三、面板数据计数模型
    第三节 模型运算过程
        一、基于CCER项目数量的模型运算过程
        二、基于CCER可再生能源类项目数量的模型运算过程
        三、实证结果概述
第五章 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的项目减排量效果影响因素实证
    第一节 地区CCER项目减排总量效果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一、研究假设
        二、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
        三、面板Tobit模型
        四、基于CCER项目减排总量的模型运算过程
        五、基于CCER可再生能源类项目减排总量的模型运算过程
        六、实证结果概述
    第二节 单个CCER项目减排量效果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一、多层线性回归模型
        二、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
        三、模型建立过程
        四、实证结果概述
        五、CCER项目数量、单个项目减排量和减排总量实证结果对比
第六章 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的项目业主满意度效果影响因素实证
    第一节 研究假设
        一、资金支持因素的量表设计和研究假设
        二、技术人才因素的量表设计和研究假设
        三、政策设计因素的量表设计和研究假设
        四、抵消市场因素的量表设计和研究假设
    第二节 结构方程模型
        一、结构方程模型的构成
        二、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流程
        三、结构方程模型的识别和检验
    第三节 结构方程模型的建立和估计
        一、信度检验和效度检验
        二、模型设定
        三、模型识别
        四、模型估计
        五、模型评价
        六、实证结果概述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在减排潜力高的地区取得较好运行效果
        二、资金支持和人力资本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的影响分别为显着和不显着
        三、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已逐渐摆脱清洁发展机制影响
        四、抵消市场尚未发挥在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中应有的作用
        五、市场和政策是影响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业主满意度的首要因素
    第二节 政策建议
        一、因地制宜合理引导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开发
        二、加强对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的资金支持
        三、深化抵消市场建设
        四、完善顶层政策设计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活动简介
附录 ACCER项目业主企业开发意愿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4)福建省工业绿色发展研究 ——基于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三、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论文创新与不足
        一、论文创新之处
        二、论文不足之处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工业绿色发展
        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三、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增长理论
        三、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四、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五、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二章 福建省工业绿色发展概况
    第一节 福建省工业发展现状
        一、福建省工业发展进程
        二、福建省工业发展特点
    第二节 福建省工业能源发展现状
        一、福建省能源生产及消费现状
        二、福建省工业污染物排放现状
    第三节 福建省工业污染治理现状
        一、福建省工业污染治理投资额
        二、福建省工业环境规制现状
第三章 福建省工业绿色发展水平测度
    第一节 研究方法与模型设定
        一、SBM方向性距离函数
        二、基于SBM的 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
    第二节 数据来源与处理
        一、数据来源
        二、数据处理
    第三节 福建省工业绿色发展水平测度的实证结果
        一、福建省与其他省市工业绿色发展水平的比较分析
        二、福建省工业分行业绿色发展水平的测度分析
第四章 福建省工业绿色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影响因素分析模型和指标选取
        一、指标选择
        二、模型设立
    第二节 实证结果分析
        一、实证结果
        二、实证结果分析
    第三节 福建省工业绿色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福建省工业绿色发展问题总结
        二、福建省工业绿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五章 福建省工业绿色发展对策
    第一节 其他省市及工业园区绿色发展做法借鉴
        一、优秀工业园区经验借鉴
        二、其他省市绿色转型发展经验借鉴
    第二节 福建省工业绿色发展对策
        一、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提高工业发展水平
        二、重视科技创新,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三、重视清洁能源生产,加强资金政策支持,形成优势产业
        四、积极引进高质量外资,优化外资投资和分配结构
        五、重罚环境违规,加大节能减排
第六章 结论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福建省工业生态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生态效率的概念及内涵
        1.3.2 工业生态效率评价
        1.3.3 工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
        1.3.4 工业生态效率的提升策略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绿色发展
        2.1.2 工业转型
        2.1.3 工业生态效率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绿色发展理论
        2.2.2 产业转型升级理论
        2.2.3 环境库兹涅茨理论
第三章 福建省工业生态效率的现状评价
    3.1 工业发展的基本状况
        3.1.1 工业产值现状
        3.1.2 工业能源消耗
        3.1.3 工业污染排放
    3.2 评价模型选择
        3.2.1 传统DEA模型
        3.2.2 静态评价模型构建
        3.2.3 动态评价模型构建
    3.3 评价指标选择与体系构建
        3.3.1 评价指标选择的原则
        3.3.2 指标体系构建
        3.3.3 数据来源
    3.4 评价过程及其结果分析
        3.4.1 静态评价结果分析
        3.4.2 动态评价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福建省工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分析
        4.1.1 影响因素
        4.1.2 作用机理
    4.2 变量选择与模型构建
        4.2.1 变量选择
        4.2.2 回归模型构建
        4.2.3 数据来源
    4.3 实证分析
        4.3.1 面板数据检验
        4.3.2 回归分析
        4.3.3 稳健性检验
第五章 提升福建省工业态效率的对策建议
    5.1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5.2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强绿色技术研发
    5.3 完善环境治理制度体系,打造“政府-企业-公众”责任共同体
    5.4 发挥自贸区政策与“一带一路”区位优势,深化对外开放水平
    5.5 加强区域合作,实现地区协调发展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6)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关于出口加工区、保税区方面的研究
    1.2.2 关于中国自贸试验区战略定位和设立意义的研究
    1.2.3 关于中国自贸试验区功能方面的研究
    1.2.4 关于中国自贸试验区经济效应的研究
    1.2.5 关于中国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方面的研究
    1.2.6 关于中国自贸试验区下一步发展的建议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内容和结构安排
1.5 论文创新点和不足
    1.5.1 可能的创新点
    1.5.2 存在的不足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基础理论研究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自由贸易区(FTA)
    2.1.2 自由贸易园区(FTZ)
    2.1.3 自由贸易试验区(PFTZ)
    2.1.4 负面清单
    2.1.5 渐进式改革
    2.1.6 顶层设计
2.2 相关基础理论
    2.2.1 制度创新理论
    2.2.2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2.2.3 政策试验理论 第3章 中国自贸试验区的设立背景、战略意义和发展历程
3.1 中国自贸试验区设立的背景
    3.1.1 设立的国际环境
    3.1.2 设立的国内背景
3.2 中国自贸试验区的战略意义
    3.2.1 全面深化改革的试验田
    3.2.2 优化开放战略格局的新支撑
    3.2.3 带动区域发展的增长极
    3.2.4 积累防范经济风险经验的政策试验区
3.3 中国自贸试验区的发展历程
    3.3.1 上海自贸试验区的酝酿与设立阶段
    3.3.2 上海自贸试验区基本框架形成完善和制度创新探索阶段
    3.3.3 中国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经验推广与扩大试点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成果
4.1 以负面清单为核心的投资管理制度创新
    4.1.1 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
    4.1.2 改革商事登记制度
    4.1.3 改革境外投资管理制度
4.2 以贸易便利化为重点的贸易监管制度创新
    4.2.1 打造高标准国际贸易“单一窗口”
    4.2.2 创新通关管理模式
    4.2.3 大力发展新型贸易业态
4.3 以服务实体经济为目标的金融开放制度创新
    4.3.1 深度探索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
    4.3.2 加强人民币跨境金融产品设计与供给
    4.3.3 增强金融服务功能
    4.3.4 创新金融风险防控机制
4.4 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创新
    4.4.1 国家安全审查制度
    4.4.2 反垄断审查制度
    4.4.3 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4.4.4 企业年报公示和经营异常名录制度
    4.4.5 信息共享和综合执法制度
    4.4.6 社会力量参与市场监督制度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方式
5.1 中国以往区域性政策试验的推进机制
5.2 中国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推进方式
    5.2.1 国家统筹领导和正式法律授权下的制度创新
    5.2.2 国家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制定相关政策
    5.2.3 省级政府负责制度创新的组织实施
    5.2.4 以组织化为主的制度创新经验复制推广
5.3 中国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有效推进动力机制
    5.3.1 顶层设计、顶层推动与任务倒逼机制
    5.3.2 制度捷径与“条块”政绩显示竞争机制
    5.3.3 各领域各部门之间制度创新的协调机制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效果分析
6.1 自贸试验区的制度红利
    6.1.1 模型设定及估计方法
    6.1.2 数据和变量
    6.1.3 实证结果
6.2 自贸试验区的资本流动效应
    6.2.1 模型设定及估计方法
    6.2.2 数据和变量
    6.2.3 实证结果
6.3 自贸试验区对经济增长的长期效应
    6.3.1 模型设定及估计方法
    6.3.2 数据和变量
    6.3.3 实证结果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推进中国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的政策建议
7.1 中国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面临的问题和障碍
    7.1.1 理论准备相对不充分且可借鉴经验缺乏
    7.1.2 国家对自贸试验区法律授权仍不够充分
    7.1.3 对外投资管理制度改革面临的阻力较大
    7.1.4 区域性政府职能转变与全国现有行政体制不兼容
    7.1.5 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成果难以全面复制推广
7.2 深入推进中国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的政策建议
    7.2.1 加快推进自贸试验区法律制度建设
    7.2.2 国家层面成立强有力的协调管理机构
    7.2.3 将部分自贸试验区转变为自由贸易港
    7.2.4 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领域的制度创新
    7.2.5 加快推进以服务业为重点的对外开放
    7.2.6 加快推进高水平的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
    7.2.7 加快推进金融服务创新和金融监管制度创新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科研成果 致谢

(7)福建省公共产品供给对FDI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学者对FDI区位选择的研究概述
        1.2.2 国内学者对FDI区位选择的实证研究概述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和创新、不足之处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和不足之处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公共产品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公共产品
        2.1.2 公共产品供给
    2.2 蒂博特模型理论
    2.3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第3章 福建省公共产品供给和吸引外资情况分析
    3.1 福建省公共产品供给情况分析
        3.1.1 公共产品供给稳步增加
        3.1.2 政府对公共产品供给的投入持续增加
        3.1.3 部分公共产品的供给存在失衡的情况
    3.2 福建省利用外资总体特征分析
        3.2.1 外商企业投资规模小
        3.2.2 缺乏有影响力的国际性大企业
        3.2.3 吸引外资的来源地集中于港、澳、台地区
        3.2.4 外商投资的行业和地区集中
第4章 福建省公共产品供给对FDI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实证设计和过程
        4.1.1 方法设计
        4.1.2 变量选择
        4.1.3 模型和样本选择
        4.1.4 回归分析
    4.2 实证结果分析
        4.2.1 教育投资对FDI的影响
        4.2.2 能源设施类对FDI的影响
        4.2.3 交通设施类对FDI的影响
        4.2.4 其他公共设施及服务对FDI的影响
第5章 福建省公共产品供给影响FDI的对比分析——与长江三角洲的比较
    5.1 福建省与长江三角洲的比较
        5.1.1 影响福建省与长三角FDI的公共产品供给因素对比
        5.1.2 两地FDI数量和质量之比较
        5.1.3 两地公共产品供给质量之比较
        5.1.4 两地公共产品供给一体化程度之比较
    5.2 长三角地区公共产品供给影响外商投资对福建省的启示
        5.2.1 公共产品供给的一体化会带动资本流入
        5.2.2 制度性公共产品在吸引外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第6章 福建省改善公共产品供给以吸引外资的建议
    6.1 积极推进人才战略
        6.1.1 提高教育支出比重,加大教育投入
        6.1.2 实施人才培养工程
    6.2 改善和提升基础设施建设
    6.3 改善政府管理,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6.3.1 实现行政组织机构设置的合理化
        6.3.2 实现政府行政管理手段的现代化
        6.3.3 实现政府服务外资的高效化
    6.4 创新公共产品供给模式
        6.4.1 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
        6.4.2 建立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
第7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8)我国省域外商直接投资产业结构绩效比较分析——基于福建与江苏两省实际(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福建、江苏两省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一) 福建、江苏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比较
    (二) 福建、江苏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分布特点
三、福建、江苏外商直接投资产业结构绩效的实证分析
    (一) 外商直接投资对两省三次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二) 外商直接投资对两省工业的结构影响
    (三) 外商直接投资对两省的技术进步的影响
四、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1. 福建省产业结构偏差大于江苏省
        2. 江苏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潜力大于福建省
        3. 江苏省利用FDI的产业结构绩效大于福建省
    (二) 更好地利用外商直按投资推进福建产业结构绩效的建议
        1. 不断完善外商投资环境
        2. 促进闽台交流, 提高产业对接能力
        3. 优化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导向

(9)江西省投资环境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一、绪论
(一)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 选题背景
    2. 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1. 国外研究现状
    2. 国内研究现状
    3. 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三) 研究内容和框架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框架
(四) 研究方法
(五)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
    1. 可能的创新点
    2. 研究中的不足点 二、区域投资环境理论概述
(一) 区域投资环境的概念和分类
    1. 区域投资环境的概念
    2. 区域投资环境的分类
(二) 区域投资环境的构成要素
    1. 自然环境
    2. 经济环境
    3. 基础设施
    4. 场效应环境
    5. 社会服务环境
(三) 区域投资环境的理论基础
    1. 区位理论:区域投资环境的基础理论来源
    2. 国际直接投资学:区域投资环境进一步发展的直接动因
    3. 产业集聚理论:区域投资环境未来发展的主要动因
(四) 区域投资环境的评价方法
    1. 多因素和关键因素评估法
    2. 层次分析法
    3. 成本评估法
    4. 相似度法 三、区域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一) 区域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1. 构建区域投资环境指标体系的原则
    2. 构建区域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路
    3. 区域投资环境评价的主要步骤
    4. 区域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二) 区域投资环境评价方法——因子分析法
    1. 因子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2. 因子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3. 因子分析的拟合度检验 四、江西省投资环境的实证分析
(一) 江西省与中部其他五省的比较分析
    1. 数据来源
    2. 实证分析过程
    3. 评价实证结果
    4. 指标体系合理性验证
(二) 江西省与长三角地区的比较分析
    1. 数据来源
    2. 实证分析过程
    3. 评价实证结果
(三) 主要结论 五、优化江西省投资环境的政策建议
(一) 优化基础设施的政策建议
    1. 加快省内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融入国内交通网络体系
    2. 以“物联网”建设为依托,推进“三网融合”
(二) 优化经济环境的政策建议
    1. 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注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2. 培育本地专业市场,优化市场结构
    3. 扩大开放领域,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三) 优化场效应环境的政策建议
    1. 加强产业集群的产业链建设,增强产业集群整体竞争能力
    2. 增强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加快集群品牌建设
    3. 改善金融环境,提高金融深化水平
(四) 优化社会服务环境的政策建议
    1. 与区域规划相结合,确定人力资源战略
    2. 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建立良好的教育科技环境
    3. 提高政府办事效率,树立全方位的服务意识 六、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2006年中部地区六省份操作指标原始数据
附录2 2006年中部地区六省份操作指标标准化数值
附录3 2006年江西省与长三角地区操作指标原始数据
附录4 2006年江西省与长三角地区操作指标标准化数值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福建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环境因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研究背景及价值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 本文结构安排及研究方法
        1. 结构安排
        2. 研究方法
    (四) 本文的创新之处
一、 投资环境综述
    (一) 投资环境理论概述
    (二) 投资环境的分类
    (三) 投资环境评估方法
        1.投资环境等级评分法
        2.投资障碍分析法
        3.“冷热”因素分析法
        4.抽样评估法
        5.加权等级评分法
二、 福建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状况
    (一) 福建省特征简介
    (二) 福建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状况
        1. 总规模迅速扩大,但平均规模相对较小
        2. 外资在福建省内各市的分布极不平衡
        3. 外商独资成了外商投资的主要形式
        4. 外资在产业行业上分布不均衡
        5. 资金来源主要是港澳台地区,发达国家较少
三、 福建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环境因子分析体系的实证分析
    (一) 福建省外商直接投资环境评估指标系统的构建
        1. 投资环境因子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2.投资环境因子评估体系的内容
    (二) 外商直接投资环境因子评估指数的实证分析
        1.资源环境得分的测算
        2.经济环境得分的测算
        3.市场环境得分的测算
        4.科技文化环境得分的测算
        5.基础设施环境得分的测算
        6.社会服务环境得分的测算
        7.外商直接投资环境总得分的测算
        8. 福建省投资环境对 FDI 流入的影响
四、 福建省内各市环境因子对比及省外各省环境因子对比
    (一) 福建省内各市环境因子对比
    (二) 福建省与其他各省环境因子对比
五、 改善福建省外商直接投资环境的对策和建议
    (一) 引进先进技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二) 提高劳动者素质,注重科研与教育
    (三) 发挥政府督导职能,合理利用外资
    (四) 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市场活力
    (五) 开辟新兴增长区,加强区域的合作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四、福建省外商投资结构优化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制造业资本和劳动力错配研究 ——水平测度、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及改善路径[D]. 刘雅婕. 浙江大学, 2021(01)
  • [2]地方政府竞争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研究[D]. 侯翔.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3]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影响因素研究[D]. 俞薇.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2)
  • [4]福建省工业绿色发展研究 ——基于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视角[D]. 尚云云.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5]福建省工业生态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D]. 孙冬号. 福州大学, 2018(03)
  • [6]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研究[D]. 张怡. 吉林大学, 2018(12)
  • [7]福建省公共产品供给对FDI的影响研究[D]. 杨文静. 华侨大学, 2016(02)
  • [8]我国省域外商直接投资产业结构绩效比较分析——基于福建与江苏两省实际[J]. 邱伟杰. 北方经贸, 2014(09)
  • [9]江西省投资环境优化研究[D]. 单松. 浙江师范大学, 2014(02)
  • [10]福建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环境因子分析[D]. 谢思龙. 吉林财经大学, 2014(03)

标签:;  ;  ;  ;  ;  

福建省外商投资结构优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