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诗文通以来汉语词性系统研究综述

马诗文通以来汉语词性系统研究综述

一、《马氏文通》以来汉语词类体系研究概述(论文文献综述)

朱秦萱[1](2020)在《初中语文句末语气词教学探析 ——以部编本语文教材为例》文中提出语文教学离不开母体学科知识体系,本论题试图将语言学和语文学科教学相结合。语文教学内容除了涉及基础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科基础知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将“语气词”纳入语法修辞知识部分,而且现行的语文“部编本”教材也以“补白”的形式增加了许多语法知识,该教材的特色就在于“重视语文核心素养,重建语文知识体系”。教材和课程标准是语文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凭借,本文基于上面的现实基础展开研究。本论题和各个章节中的语气词指称的就是典型的三个句末语气词——“吧”“吗”“呢”,以这三个语气词为切入口结合语文教学,思考如何有效地在中学语文中进行语气词这一语法知识教学。论文的绪论部分论述了该选题的缘由和意义、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论文的主体部分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简要阐述语言学界关于语气词研究,以及分析归纳“吧”“吗”“呢”在着作、字典、期刊论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为第三章分析语气词在教材中的意义和用法提供理论支撑。第二章从语文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两个角度论述在中学语文中教学语气词的必要性,语文课程标准是教学内容的参考依据,语文教学内容需要进行合理安排。第三章结合“部编本”语文教材,通过整理归纳,分析三个语气词在教材中的具体用法和意义。第四章通过调查问卷分析学情,发现学生对于语气词的学习有兴趣,但由于教师、教材、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等原因,学生学习语气词往往浅尝辄止。因此,在第五章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三个方面提出语气词的教学策略。最后是结语,主要归纳整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观点。

孙冰倩[2](2020)在《《衍绪草堂笔记》语法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衍绪草堂笔记》一书的语法结构为研究对象,以此书的全文、语法着作、现代汉语教材和前人的研究成果作为分析基础,采用文献法、比较分析法、文本分析法、历史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衍绪草堂笔记》的语法术语、词类、句子和对后世的价值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第一部分对《衍绪草堂笔记》的术语使用进行了研究阐述,主要根据毕氏实字虚字的两大分类来分别理清每一类词中的具体使用的语法术语,研究毕氏在此文中使用的一些自命名术语在现代汉语中对应的使用术语。经过分析对比得出,实字即现代汉语中的实词,在毕氏书中主要指现代汉语中的名词;虚字即现代汉语中的虚词;呆虚字即形容词;活虚字即动词;口气语助虚字和空活虚字即是副词、代词、连词等。第二部分在理解术语的基础上,主要是对《衍绪草堂笔记》一书的词类进行了研究,主要是从词类的划分、词的功能和毕氏的词法观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在词类的划分方面,主要是与同时代的《虚字说》《助字辨略》《经传释词》的三本语法着作进行了比较。在词的句法功能方面主要是将毕氏关于词在句子中的用法与现代汉语中的用法作比较,探究毕氏对于词的运用的科学性。本章节还对毕氏独特的句法观进行了总结,通过其句法观,也可展现毕氏关于词类研究的全貌。第三部分对《衍绪草堂笔记》的词组和句子进行了结构分析和造句方式分析。首先将毕氏文中所提到了的词组和句子归类,并且从现代汉语的角度分析每类句子的结构。通过对毕氏的对实字、呆虚字、活虚字在句子和词组中所充当的成分,与现代汉语中名词、形容词和动词在句子中所做成分的比较,发现其对于词类运用与现代汉语具有高度重合之处。文中对于毕氏句子的构造方式也进行了分类总结,其构造方式也非常接近现代汉语句子的构造方式。第四部分是关于毕氏《衍绪草堂笔记》一文的价值,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毕氏的语法思想符合传统汉语实际情况;二是在符合古汉语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毕氏也继承了古汉语写作基本方法和原则,这使得此书具有实用价值,并且此书对后世着作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可以体现出本书的语法价值。

徐晗[3](2019)在《《通用汉言之法》与《中国言法》语法体系对比研究》文中提出《通用汉言之法》和《中国言法》是两位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和马士曼分别出版于1815年和1814年的汉语语法着作。作为英国汉语语法研究的开先河之作,两部着作对汉语语法体系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两部着作可以看做是英国早期汉学发展的重要转折点,是英国汉学走向专业的标志,为以后的英国汉学尤其是汉语语法研究提供了方向和范例,对后来英国传教士的汉语研究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以两部着作的语法体系为研究对象,主要采取描写与解释结合的方法,共时和历时结合的方法以及对比研究的方法,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对两部着作的语法体系进行研究,以期挖掘两部着作的语言学价值与相互关系。本文的写作对于欧洲汉学史、世界汉语教学史、汉语语法学史以及丰富两部着作的研究成果具有积极意义。本文共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研究对象,有关该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价值。第二至七章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将两部着作的语法体系进行对比。第二章介绍两位作者的生平与学术成就,并将两部着作的整体框架进行对比。第三章将两位作者的语言背景进行对比,从着作体现的语言背景以及语料选择两个方面展开,这对作者语法观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第四章是全文的核心章节,将两部着作的词类系统进行对比研究,在对比时以现代汉语标准为参照,并分析其认识的正确性与不足。第五章对两部着作的句法研究进行对比,关注两位作者对汉语语序认识的正误。第六章分析两位作者的语言学理论基础,揭示其语言学背景。第七章将两部着作与《马氏文通》进行对比,考察其学术地位及其局限性。第八章为结语,概括本文的考察结果,指出自已存在的不足。根据以上研究,可得出如下结论:一、在词类上,两部着作对汉语词类的划分大体相似,均受到西方语法体系影响,和前人比更重视汉语独特性,为之后传教士的汉语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二、在句法上,两位作者注意到了汉语语序的重要性,符合汉语实际。马士曼在此基础上还探讨了汉语构词法以及词类与句子成分的关系,较前人更为进步。三、两部着作年代接近,理论基础相似,某些观点相似在情理之中。但《通用汉言之法》是一部口语语法着作,而《中国言法》是一部文言语法着作,有各自不同的研究重点。因此,笔者认为两部着作之间不构成抄袭,但可能存在借鉴和参考。

邰钰莹[4](2019)在《17-19世纪西方汉学论着中助词特征研究》文中指出汉语是在形态上不做变化的分析语言,与西方语言相比,同样的语法任务是通过使用助词和其他类的虚词来完成的。可以说,助词是汉语区别于其他语言的主要特征之一。国内对于助词的研究是从《马氏文通》将其定名发轫的,而国际汉学关于汉语助词的研究早有建树。因此,要全面认知汉语助词的类型学特征,我们不应只聚焦于语言本体,而是应该开阔格局,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汉语助词系统。本文将研究的重点放在西人大规模初探汉语的阶段,也就是17-19世纪“传教士汉学”逐步向“专业汉学”过渡和转型的重要时期。选取了 17-19世纪西方汉学着作中有代表性的九部为主要参考文献进行研究,通过对着作中关于汉语助词及其相关内容的描写,来梳理汉学家对汉语助词的认知演变历程,从而进一步分析与汉语助词系统的类型学特征,对其形成更加科学系统的认知。通过梳理和比较发现,中西方语言在汉语助词的认知和表达层面有显着的类型学差异:汉语助词是附着在所属结构上,用以辅助表达范畴意义的虚词。而西方语言则是通过词形屈折来辅助表达范畴意义,所以西方汉学家对汉语助词的认知主要集中范畴层面的功能性辅助词。实际上,汉语助词是一个独立的词汇系统,其内部成员不断增长,各次类虽差异巨大但仍有规律可循,这些都是汉语助词显着的类型学特征。

徐燕雯[5](2019)在《《汉文经纬》和《马氏文通》汉语语气词比较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学者对汉学的研究得到了很大发展,但单独将语气词进行分析的成果并不多。本文选取了时间相近的两本具有跨时代意义的汉语语法巨着——《汉文经纬》和《马氏文通》,旨在通过梳理两本书中对语气词的分析描写,总结出甲柏连孜和马建忠从不同视角和语法观出发得出结论的异同。同时发现二者对前人经验和观念的总结创新之处。论文一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为绪论,阐述研究现状,对目前学界对甲柏连孜和马建忠语气词方面的研究进行梳理,并指出研究思路和创新之处。第二章从两本书中对汉语语气词的界定和特征比较入手,发现以甲柏连孜为代表的西方汉学家和传教士对汉语语气词的界定受母语影响,从“情态Modality”来界定,而马建忠借用拉丁语法,从“语气Mood”来界定,因此马建忠的语气、语气词和句类没有一一对应的关系。以甲柏连孜为代表的西方汉学家和传教士将语气词约等于语调。第三章比较汉语语气词的语法化功能,从二者对部分有争议的语气词入手,通过历时分析比较二者不同的语法观,并从甲柏连孜的论述中发现语气词突显时范畴的语法功能。第四章比较两本书中语气词的语用功能,发现《汉文经纬》中对语气词的分析体现了语气词的主观性、信息突显功能、停顿标记功能,其对语气词的把握相较于《马氏文通》是更准确的。本文研究的价值在于能推进国内语气词研究,既从共时的角度,联系语法和句式,结合先进的语言学观点来研究汉语,又从历时的角度,关注古汉语的系统性,从而实现以“他山之石”攻玉的效果。

谢翠青[6](2019)在《17-19世纪西方汉学视域下的汉语连词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17-19世纪8本欧洲汉语论着(汉学论着原版影印和部分中文翻译版文献)中的连词内容为研究对象,汇集罗曼语族(意大利语、法语)、日耳曼语族(英语、德语)、斯拉夫语族(俄语)多语种背景,探讨来自不同母语背景汉学家认知下的汉语连词类型特征,借助他域视角辅助本土汉语连词研究,且西人的连词研究中,很多问题的发现已经连接现当代前沿学术问题(如语法化、类型学研究)。按照时间顺序将8本汉语论着进行历时分析,按照汉学家的身份以及语族,归纳了连词收录、次类划分的情况;站在多语言类型视角看,汉语连词的类型对比突出汉语连词本质特征;从共时角度横向看,西方汉学家及与之同时代的本土汉语连词研究对比,考察中西两个视角的连词同类问题研究,完善汉语连词多视角研究。由此得出结论:一、17-19世纪西方汉学家对连词的认识轨迹是从比附西语到逐渐趋向贴近汉语事实;二、汉学家认为“也罢”类词是表示“起止”连接功能的连词,“之故”类词属于表因后置连词,多视角的汉语连词研究可为具体词的词类划分提供参考;三、连词需要与他类句法结构和功能形似的词进行横向的比对,才能凸显其语法特征;四、通过印欧多语言类型对比,印欧各语族语中表示“AND”义连词只在真值[p&q]=真值[q&p]时,才等同于汉语“和”类词,表伴随的“WITH”义介词更倾向“和”类连词,“AND”义表达的非并列语义与汉语“而”语义相同;五、汉语意合能力是汉语连词缺省的原因之一,汉语韵律要求也为连词缺省提供条件。

王玉玲[7](2018)在《《汉文经纬》的“动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汉文经纬》(Chinesische Grammatik—Mit Ausschluss des niederen Stiles undderheutigen Umgangssprache,1881)是一部用德语着成的古汉语语法着作,作者是德国语言学家、汉学家甲柏连孜(Hans Georg von der Gabelentz,1840-1893)。从整个汉语语法学史上看,《汉文经纬》是一部伟大的汉语语法着作,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科学的古汉语语法书。尽管如此,对《汉文经纬》的具体问题进行的研究,仍稍显不足。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汉文经纬》的“动词”为中心,针对相关问题展开讨论,进行具体分析。全文共分为六部分。第一章绪论,首先对研究对象《汉文经纬》及其作者甲柏连孜进行介绍,然后回顾了《汉文经纬》的研究历史和现状,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交代了论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最后对参照版本和标注进行说明。第二章概述了《汉文经纬》中词类的划分依据,动词的概念、分类等问题,强调了甲柏连孜“句法优先”的语法思想。他的词类划分依据是词的句法功能与基本意义相结合,这在汉语史上具有先导性意义。第三章着重讨论“其他词类转化为动词”和“动词转化为其他词类”的问题。其他词类转化为动词,包括名词、形容词临时活用为动词和通过改变声调字符等方式创造出新的动词;动词转化为其他词类,包括动词的使动用法和动词活用为名词的用法。第四、五、六章是全文的重点。甲柏连孜的汉语研究遵循“句法优先”的原则,着重描述汉语句子的基本规律——词序规律。甲柏连孜对动词的研究,主要是放在有关动词与动词、动词与静词、动词与副词等组合规则的理论中讨论。因此,第四、五、六章重点分析甲柏连孜的词序理论。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通过对“动词”这一具体问题的分析,肯定了甲柏连孜《汉文经纬》的历史贡献,突出了甲柏连孜的语法学思想和研究成果对当代汉语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宋楠(NANCY WILMS)[8](2017)在《加布伦兹及其《汉文经纬》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881年德国语言学家、汉学家加布伦兹(自译名:甲柏连孜)的汉语语言学名着《汉文经纬》(又译《中国文言语法》),是西方语言学发展到19世纪末期,在普通语言学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完整的古代汉语语法体系。本论文分为六章。第一章“与乔治·加布伦兹有关的史实”,包括十九世纪西方语言学发展背景、十七到十九世纪西方汉学的兴起、独立与发展、加布伦兹家族史和乔治·加布伦兹的汉学之路等。第二章到第四章将《汉文经纬》一书分为“汉语基本面貌”、“分析系统”和“综合系统”三个部分来研读,是对加布伦兹古汉语语法系统化的解析和研究。与现代汉语研究体系“语音、词汇、语法”的三分法不同,《汉文经纬》构建的古代汉语体系,是金字塔式的广义语法体系,三部分之间有层层递进的内在联系,充分体现了加布伦兹的结构主义语法观和“语法即句法”的思想。最底层的“汉语基本面貌”,包括汉语的语音、文字和词源学,其内容涵盖了中国传统的“音韵学”、“文字学”和“训诂学”。这一部分基本没有跳出西方历史语言学和中国小学的研究范畴,以继承当时西方汉学和中国古代小学对汉语的基本认知成果为主,但又不止于此。加布伦兹在探讨古代汉语“词”(字)的来源、基本意义、发展、与方言和其它亲属语言中同源词的关系基础上,逐步引出了汉语的构词法和词的分类原则,进而进入词序规则。这一部分虽然鲜有独创性的结论,但却是加布伦兹整个汉语语法研究体系中必不可少的基石。《汉文经纬》的句法系统,也即古代汉语的语法系统,被加布伦兹分为“分析系统”和“综合系统”两个部分。两个系统是对汉语语法体系的两种不同观照角度,具有不同的任务、目的和方法。按照加布伦兹的结构主义语法思想,“从言语到语言”的分析系统是从说话人角度,阐述汉语的语言表象,这其中主要包括确立汉语语法关系的两种手段:词序规则和虚词。而“从语言到言语”的综合系统,则是从听话人的角度,指出一种语言拥有哪些语法手段来完成表达。在对词的句法形成机制、简单句和复合句的语法结构分析中,将词序(语序)和虚词(连词)以不同的视角再次呈现在语法关系中。同时他将“语言精神”作为汉语表达论的基础,以“心理主语”等独特的语法理论解释汉语的逆序,采用转换替代等新颖的分析方法,展示汉语表达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印证了他关于“语言是一种有机生成系统”的观点。即使仅从描述语言学的平面语法分析角度看,这部《汉文经纬》也称得上西方汉语语法研究的巅峰之作。比起晚它十七年的《马氏文通》,《汉文经纬》对汉语的词类、词序规则和虚词的语法功能都有更细致、更全面的功能性描述,更加接近今天广为接受的汉语语法理论。在他的汉语句法系统中,加布伦兹开创性地引入了“句子成分”(Satzteil,Satzgeliederung)、“心理主语”(psychologisches Subject)等概念,阐释了汉语中词类的双重分类标准、“助词”(即“虚词”)、词序规则、复合词结构方式、主谓语序、逆序与省略、人称代词的“格”、动词的语法范畴、复合句从句转换等论述,这些都与19世纪中国小学的语言学观点迥异。然而他认为,所有这些关于语音、词汇和词序规则的描述,只是汉语的“表层结构”,是建立汉语句法综合系统的基石。在加布伦兹看来,语言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是语法本质的两个方面。汉语的深层结构,即如何选择准确的表达方式,对于汉语这种拥有丰富同义词、近义词、语法手段简单、缺少形态变化的孤立语尤其重要。通过对《汉文经纬》全书的解读分析,可以弄清各个章节之间层层递进的关系,完整展现加布伦兹的语法思想、以及在此思想指导下构建的古代汉语语法体系。正如加布伦兹在《汉文经纬》序言中所说,汉语语法体系是一座构造精妙的大厦,从层层拆解下的碎片里,可以窥见构造整座大厦的基石。在以分析系统为“经”、综合系统为“纬”的引导下,读者可以登堂入室,深入理解汉语的深层结构,从而达到借助汉语独特的“语言精神”自由表达的境界。加布伦兹将一种类型的语言首次划分为分析系统和综合系统两个语法系统,打破了欧洲传统的描述语言学和历史语言学研究范畴的局限,他的“语言精神说”也开创了语言类型学历史上共时语言学的新视角。《汉文经纬》运用两个系统“从言语到语言”和“从语言到言语”阐释语法结构的方法,也影响了其后的叶斯柏森以及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对于中国语法思想发展史来说,《汉文经纬》贯穿全书的“句本位”思想和综合系统中所反映出的“表达论”,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论文的第五章和第六章,探讨了加布伦兹在西方和在中国的历史影响。加布伦兹作为语言类型学创始人,是一位从历时语言学向共时语言学、从描述语言学向结构主义语言学转型时期的重要普通语言学家。通过对加布伦兹汉学研究背景和普通语言学思想的剖析,论文尝试找出这些因素对《汉文经纬》语法体系和语法思想形成的影响,在对比西方早期和中国近现代汉语语言学着作的基础上,发掘出《汉文经纬》对中外同时期汉语语法思想的突破和超越。在结语部分,笔者提出了对汉语语法思想发展史的一点新思考:西方语言学发展到加布伦兹,开始脱离历史比较语言学和传统语法,转向共时语言学和结构主义语法研究,而马建忠等对西洋语法的模仿和继承,是建立在加布伦兹所摒弃的传统印欧语法之上的;相对于加布伦兹所代表的汉语语法理论,近代中国语法学的开端不是对西方当时最先进的研究成果的继承,而是世界汉语语法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小小“断层”。断层也出现在西方的汉语语法研究中,以汉语语言本体为研究对象的语言学家越来越少了,汉学开始转向对中国社会、人文、经济的研究。论文在介绍《汉文经纬》的成书过程、分析全书结构和语法思想过程中,着重讨论了以下几个中外语言学界一直不甚明晰的问题:1.《汉文经纬》是否与西方早期汉语读本一样,是一本学习汉语的教科书?2.《汉文经纬》是否套用西方语法分析汉语?套用了哪个历史时期的西方语法?3.加布伦兹在普通语言学发展史上处于什么地位?他的语言学思想是如何通过《汉文经纬》表现出来的?4.马建忠等中国近代语法学家的研究,是对于加布伦兹时期西方汉语语法思想的继承吗?

邵霭吉[9](2016)在《再论汉语词类从何而来——质疑汉语词类“划分”说》文中指出从逻辑学划分规则来看,划分必须有明确的标准,所用标准必须同一,划分出来的子项必须互不包容,且不能越级划分。而汉语的词类"划分",并没有一个公认的可行的划分标准,划分各类词的标准不同一,划分出来的子项相互包容,而且还越级划分,让子项、孙项、曾孙项、玄孙项并列为类,明显地违反了逻辑划分的规则。其实,汉语的词类并不是由"划分"而来的,而是语法学家借鉴西方语法学说,基于汉语实际和讲语法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

胡叶[10](2015)在《汉语语言学术语英译研究 ——基于术语库的系统考察》文中提出纵观中国术语翻译实践史,从古代佛经翻译到明末清初科技翻译,从清末民初西学翻译再到现当代术语翻译实践全面展开,术语翻译活动如涓涓细流从未停止,为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也对汉语词汇生成与历时演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当今互联网时代,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术语的跨语应用与传播已成为常态,术语翻译进入大众化实践阶段。伴随着大量术语翻译实践的展开,相关问题也随之出现,尤其是术语翻译的不规范、术语污染等问题引人深思。面对术语跨语传播的现实需求与实际问题,学界同仁积极探讨术语翻译策略与方法以及术语翻译标准等重要问题。然而,一直以来,相关研究多偏重于术语翻译个案分析,对术语翻译的系统复杂性认识不足,在理论建构和研究方法上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对术语学本体理论研究成果以及基于术语库的系统研究方法未充分借鉴,缺乏对术语翻译整体系统性特征的考察与分析等),导致相关研究结论往往不具有普适性意义,难以对术语翻译整体质量提升给予有效帮助。鉴于上述研究现状,如何从新的理论视角、借助新的研究手段对术语翻译展开新的探索很有必要。然而,术语翻译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研究课题,仅从涉及的学科领域而言,既包含自然科学的各专业领域,也包含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专业领域。其中,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专业术语因其文化负载丰富而更具研究的特殊性与复杂性,研究空间也更为广阔。本研究选择了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语言学学科术语为切入点,主要出于以下考虑:其一,基于中国知网的文献研究数据统计,在人文社会科学术语翻译研究领域中,语言学术语的翻译问题探讨得较多,且语言学术语翻译标准的确立已形成“论战”之势;其二,《语言学名词》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术语定名的第一个学科成果,其中的汉语语言学术语及其英译对应词可以作为汉英语言学术语数据库建设中的规范性数据资源。此外,这部分语料可以作为重新审视语言学术语翻译标准问题的系统研究数据。本研究基于自建的描写性汉英语言学术语数据库,立足术语学的本体理论,针对术语翻译研究的理论基础展开了新的跨学科思考,并在此基础上着重探究了三大重要的实践问题:(1)汉语语言学术语英译的系统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2)影响汉语语言学术语英译的复杂系统因素有哪些?(3)如何厘定汉语语言学术语英译的系统评价标准?在理论分析框架的建构上,本研究综合运用哲学研究、术语学研究和翻译学研究相关成果,尝试从四个维度对汉语语言学术语英译的实践问题展开系统性研究。在本体论维度上,语言学术语英译研究需要依据类型术语学相关知识,以揭示汉语语言学术语英译的构成类型及其特征。在认识论维度上,语言学术语英译研究需要借鉴系统复杂性理论,着重从系统结构、系统环境以及系统功能三个方面来分析影响汉语语言学术语英译的系统复杂性因素,从而深化对汉语语言学术语翻译复杂性的系统认识。在价值论维度上,语言学术语英译研究需要从系统层面来综合考量汉语语言学术语翻译研究的知识价值和文化价值。知识价值主要表现为汉、英两种语言学知识体系之间的交流融通,而文化价值则是在汉英语言学术语跨语翻译过程中体现的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交互影响。在方法论维度上,汉语语言学术语英译研究需要从系统层面来深化对于语言学术语翻译本质的认识,即借鉴对比术语学相关知识展开汉英语言学术语词汇系统的跨语对比、汉英语言学术语知识系统的跨语对比以及汉英语言学术语交际语境的跨语对比。本研究的具体思考与初步发现如下:(1)在汉语语言学术语的英译现状描述方面,本研究首先借助类型术语学理论的分析框架,以汉英语言学术语数据库的语料为分析对象,从语言形式、语义内涵、历史构成及功能特点四个方面划分出不同类型的汉语语言学术语,并探讨了其相关特征。然后,在汉语语言学术语的英译上,本研究发现,不同于外来术语翻译成汉语术语时普遍采用“民族化”策略(即“归化”为主),中国传统语言学术语在寻找英译对应词时难度更大,需要兼顾语言形式、语义内涵和知识传播等三个方面的要素,不可一味地偏向“国际化”或者“民族化”。在具体翻译方法层面,本研究归纳出汉语语言学术语英译的音译法、释译法、意译法、直译法和音意结合法等五种方法。通过系统梳理汉语语言学术语英译语料,本研究也厘清了目前汉语语言学术语翻译存在的三大系统性问题:其一是有些术语译名过于冗长,影响整个术语翻译系统的语言经济性;其二是术语一词多译的现象普遍存在,影响整个术语翻译系统的概念关联性;其三是一部分术语译名缺乏理据,尤其是中国本土语言学术语英译的理据性较差,这影响到整个术语翻译系统的文化生态均衡性。(2)在分析影响汉语语言学术语英译的复杂系统因素方面,基于术语数据库的真实语料,本研究发现,汉语语言学术语英译的系统复杂性主要与汉语语言学术语的系统结构、系统环境以及系统功能相关。汉语语言学术语英译的系统结构复杂性主要源于汉语语言学术语系统组分之多样性、系统知识结构之差异性以及概念系统之层级性;汉语语言学术语英译的系统环境复杂性主要源于汉语语言学术语系统环境之开放性、动态性以及能动性;汉语语言学术语英译的系统功能复杂性主要源于汉语语言学术语系统功能之间的互动性与相互适应性。因此,本研究认为,术语翻译的系统复杂性主要受到源语术语系统自身的复杂性影响,同时也受到术语跨语应用的语言文化复杂性制约。(3)基于以上汉语语言学术语翻译的系统研究,本文作者最后探讨了汉语语言学术语英译的系统评价标准问题。本研究认为,汉语语言学术语英译的评价,除现有的个体评价标准外,还需要引入系统评价标准。这种系统评价标准,其实质是一种复合标准,它由汉语语言学术语英译的概念系统关联律、语言系统经济律以及文化系统生态律构成。具体而言,汉英语言学术语翻译的结果应符合术语概念系统的逻辑关联要求,符合术语语言系统的经济律要求,同时也要符合术语文化系统的生态平衡要求。如果能同时满足这三方面的复合要求,则术语翻译的系统质量较为理想,而且这对术语翻译的个体质量也会有积极影响。汉语语言学术语英译“系统复合标准”的确立一方面有助于加深对语言学术语翻译系统本质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用来系统评估术语翻译的整体质量。该系统评价标准与以往个体评价标准互为补充,各有侧重。本论文对汉语语言学术语英译展开的系统研究具有理论、实践和方法论三个方面的启示意义。就理论价值而言,本研究对语言学术语翻译复杂性的分析以及复合标准的提出,对推进语言学术语翻译的系统研究具有积极意义,有助于丰富术语翻译理论建构的内涵。此外,本研究结合汉语语言学术语实际特征对术语学本体理论的修正与补充,也有助于深化类型术语学的理论研究。就实践价值而言,系统复合标准的提出对于指导今后语言学术语翻译实践的开展具有指导意义,也为系统评判学科术语翻译的优劣提供了更为全面的评价标准。在方法论层面,本研究基于术语数据库的实证分析与描述研究可以为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专业领域学科术语的翻译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二、《马氏文通》以来汉语词类体系研究概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马氏文通》以来汉语词类体系研究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初中语文句末语气词教学探析 ——以部编本语文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语气词的本体研究
        二、语气词在教学中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语料来源及使用
第一章 语气词概说
    第一节 语气词的定义
    第二节 语气词的分类
    第三节 语气词的用法和意义
        一、词典中语气词意义和用法
        二、着作中语气词意义和用法
        三、期刊、论文中语气词的意义和用法
    第四节 小结
第二章 初中语文中教学语气词的必要性
    第一节 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
    第二节 语文教学内容的必然选择
        一、语气词与语感教学
        二、语气词与语法知识
        三、语气词与阅读理解
        四、语气词与口语交际
    第三节 小结
第三章 部编本语文教材语气词的编排与运用
    第一节 教材中语气词的编排
        一、历年来语文教材中语法知识的编排回顾
        二、语文教材语法知识的编排
    第二节 教材中语气词的分布与运用
        一、教材中语气词的分布
        二、教材中语气词的运用
    第三节 小结
第四章 初中语文语气词教学现状调查
    第一节 初中语气词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
        一、学生语气词学习情况调查
        二、教师语气词教学情况调查
    第二节 初中语气词教学现状的归因分析
        一、语气词自身的特点
        二、教师不重视
        三、学生学习被动
        四、教材内容编排不合理
    第三节 小结
第五章 初中语文语气词教学策略
    第一节 重视初中语气词教学
    第二节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一、句式选择法
        二、对比分析法
        三、语气词核心意义讲解法
    第三节 完善教材中语气词的教学内容
    第四节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衍绪草堂笔记》语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现状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衍绪草堂笔记》语法术语
    第一节 实字
        一、魂魄实字
        二、子字、母字
    第二节 虚字
        一、呆虚字
        二、活虚字
        三、口气语助虚字
        四、空活虚字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衍绪草堂笔记》词类
    第一节 词类的划分
        一、词类的划分思想
        二、词类的划分方法
    第二节 词的句法功能
        一、实字的句法功能
        二、虚字的句法功能
    第三节 毕氏词法观
        一、实字词法观
        二、虚字词法观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衍绪草堂笔记》句子
    第一节 句子结构分析
        一、单层呆句
        二、双层呆句
        三、合成句
        四、活句
    第二节 句子的造句方式
        一、根据词类的功能造句
        二、固定格式造句
第四章 毕氏《衍绪草堂笔记》的价值
    第一节 科学的总结了近代汉语语法现象
        一、注重词类实际运用
        二、继承了古汉语作文原则
    第二节 对后世语法着作具有影响
        一、对传教士汉语着作具有影响
        二、对《马氏文通》字类划分具有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3)《通用汉言之法》与《中国言法》语法体系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价值
    1.2 研究现状
        1.2.1 语法角度研究
        1.2.2 世界汉语教学角度研究
        1.2.3 语音角度研究
        1.2.4 韵律角度研究
        1.2.5 语料角度研究
        1.2.6 其他方面的研究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方法
        1.4.1 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方法
        1.4.2 历时与共时相结合的方法
        1.4.3 对比研究的方法
        1.4.4 数据统计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作者及其着作
    2.1 马礼逊生平及其学术成就
        2.1.1 马礼逊生平
        2.1.2 马礼逊汉语学习经历
        2.1.3 马礼逊的学术成就
    2.2 马士曼生平及其学术成就
        2.2.1 马士曼生平
        2.2.2 马士曼的汉语学习经历
        2.2.3 马士曼的学术成就
    2.3 《通用汉言之法》与《中国言法》简介
        2.3.1 《通用汉言之法》简介
        2.3.2 《中国言法》简介
        2.3.3 《通用汉言之法》与《中国言法》内容大纲对比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通用汉言之法》与《中国言法》语言背景对比研究
    3.1 《通用汉言之法》与《中国言法》体现出的语言背景
        3.1.1 马礼逊《通用汉言之法》体现的语言背景
        3.1.2 马士曼《中国言法》体现的语言背景
    3.2 《通用汉言之法》与《中国言法》语料对比研究
        3.2.1 《通用汉言之法》与《中国言法》语料来源对比
        3.2.2 《通用汉言之法》与《中国言法》语料选择缘由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通用汉言之法》与《中国言法》词类对比研究
    4.1 《通用汉言之法》与《中国言法》名词对比研究
        4.1.1 名词概述对比研究
        4.1.2 名词的数对比研究
        4.1.3 名词的格对比研究
        4.1.4 名词的性对比研究
        4.1.5 名词对比研究小结
    4.2 《通用汉言之法》与《中国言法》量词对比研究
        4.2.1 量词表对比研究
        4.2.2 早期传教士汉语量词研究
        4.2.3 量词对比研究小结
    4.3 《通用汉言之法》与《中国言法》形容词对比研究
        4.3.1 形容词原级对比研究
        4.3.2 形容词比较级对比研究
        4.3.3 形容词最高级对比研究
        4.3.4 形容词对比研究小结
    4.4 《通用汉言之法》与《中国言法》数词对比研究
        4.4.1 数词写法对比研究
        4.4.2 基数词与序数词对比研究
    4.5 《通用汉言之法》与《中国言法》代词对比研究
        4.5.1 人称代词对比研究
        4.5.2 物主代词对比研究
        4.5.3 疑问代词对比研究
        4.5.4 指示代词对比研究
        4.5.5 关系代词对比研究
        4.5.6 分布代词对比研究
        4.5.7 不定代词对比研究
        4.5.8 集体代词和相互代词
        4.5.9 代词对比研究小结
    4.6 《通用汉言之法》与《中国言法》动词对比研究
        4.6.1 动词分类对比研究
        4.6.2 动词语气对比研究
        4.6.3 时态对比研究
        4.6.4 动词对比小结
    4.7 《通用汉言之法》与《中国言法》副词对比研究
        4.7.1 相似副词
        4.7.2 次数和序数副词
        4.7.3 数量和比较副词
        4.7.4 时间和位置副词
        4.7.5 约数、疑问、肯定、否定副词
        4.7.6 副词对比研究小结
    4.8 《通用汉言之法》与《中国言法》虚词对比研究
        4.8.1 叹词对比研究
        4.8.2 介词对比研究
        4.8.3 连词对比研究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通用汉言之法》与《中国言法》句法对比研究
    5.1 《通用汉言之法》与《中国言法》句法概述对比研究
    5.2 《通用汉言之法》与《中国言法》句法对比研究
        5.2.1 名词用法对比研究
        5.2.2 形容词用法对比研究
        5.2.3 代词用法对比研究
        5.2.4 动词用法对比研究
        5.2.5 副词用法对比研究
        5.2.6 虚词用法对比研究
    5.3 《中国言法》汉语构词法研究
        5.3.1 表示阶层、职业和称呼的复合词
        5.3.2 汉字重叠构成的复合词
        5.3.3 意义相近的两个汉字连用构成复合词
        5.3.4 意义不同的两个汉字连用构成复合词
        5.3.5 国内构词法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通用汉言之法》与《中国言法》语法体系来源研究
    6.1 西方语言学理论背景
        6.1.1 希腊—罗马语言学系统
        6.1.2 内布利亚拉丁语法
        6.1.3 普遍唯理语法
        6.1.4 普遍语法
    6.2 早期西方汉语语法研究
        6.2.1 《通言》与《中国言法》之前的传教士汉语语法着作
        6.2.2 欧洲本土汉学家汉语语法研究
        6.2.3 《华语官话语法》与《中国官话》的汉语语法体系
    6.3 马礼逊和马士曼对语法体系认识的发展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通用汉言之法》与《中国言法》的学术地位
    7.1 《通用汉言之法》、《中国言法》与《马氏文通》语法体系比较
        7.1.1 词类对比研究
        7.1.2 句法对比研究
    7.2 《通用汉言之法》的价值与局限
        7.2.1 《通用汉言之法》的价值
        7.2.2 《通用汉言之法》的局限
    7.3 《中国言法》的价值局限
        7.3.1 《中国言法》的价值
        7.3.2 《中国言法》的局限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17-19世纪西方汉学论着中助词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
    第二节 国内外汉语助词特征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及意义
第二章 17-19世纪西方汉学论着中的汉语助词研究
    第一节 17-18世纪西方汉学论着中的汉语助词研究
    第二节 19世纪西方汉学论着中的汉语助词研究
第三章 17-19世纪西方汉学论着中的汉语助词研究的演进
    第一节 汉语助词收录情况
    第二节 汉语助词范畴与次类划分
    第三节 汉语助词功能研究
第四章 17-19世纪西方汉学论着中的汉语助词句法特征
    第一节 汉语助词范畴研究
    第二节 汉语助词句法研究
第五章 17-19世纪西方汉学论着中的汉语助词语义语用特征
    第一节 汉语助词语义特征研究
    第二节 汉语助词语用特征研究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汉文经纬》和《马氏文通》汉语语气词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现状
    第二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三节 研究价值和意义
第二章 《经纬》、《文通》汉语语气词的界定、特征比较研究
    第一节 汉语的语气和情态
    第二节 语气词和语气的对应关系
    第三节 语气词功能和句类的关联
    第四节 类型学下汉语语气词的实质
第三章 《经纬》、《文通》中汉语语气词语法化功能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汉语语气词的语气概念结构化
    第二节 汉语语气词时范畴突显的语法功能
第四章 《经纬》、《文通》汉语语气词语用功能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汉语语气词的话语功能
    第二节 汉语语气词表达传信范畴的功能
    第三节 汉语句末语气词连用的表意功能及组合规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语

(6)17-19世纪西方汉学视域下的汉语连词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
    第二节 相关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欧洲汉语论着中连词研究历时概述
    第一节 17-18世纪欧洲汉学论着中对汉语连词的认识
    第二节 19世纪欧洲汉学论着中对汉语连词的认识
    第三节 汉学论着的历时归纳
第三章 欧洲汉语论着中连词范畴研究
    第一节 连词的定名定义
    第二节 连词的界限
    第三节 连词的次类划分问题
第四章 欧洲汉语论着中连词语法特征研究
    第一节 连词结构
    第二节 连词的位置和连接功能
第五章 欧洲汉语论着中连词语义与语用功能研究
    第一节 连词语义分析
    第二节 连词语用分析
结语
附录: 17-19世纪欧洲汉语论着中的连词释例
参考文献
致谢

(7)《汉文经纬》的“动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及作者介绍
    1.2 研究历史及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5 参照版本及标注说明
第二章 《汉文经纬》的“动词”概述
    2.1 词类观
    2.2 动词的概念及分类
第三章 转化的动词和动词的转化
    3.1 转化的动词
    3.2 动词的转化
第四章 动词与动词组合
    4.1 动词与动词构成的句子成分
    4.2 动词与动词构成的语法句
第五章 动词与静词组合
    5.1 动词与静词构成的语法句
    5.2 动词与静词构成的句子成分
第六章 动词与副词组合
    6.1 副词位于动词前
    6.2 副词位于动词后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加布伦兹及其《汉文经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与加布伦兹有关的史实
    第一节 十九世纪早期欧洲语言学的发展背景
        一、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发展
        二、语言类型学和民族学的发展
        三、汉学从神学和东方学中的分离与兴起
    第二节 加布伦兹的学术历程
        一、加布伦兹父子的汉学渊源
        二、转入汉学专业研究之路
        三、莱比锡大学时期与《汉文经纬》的诞生
        四、柏林大学时期与《语言学》的问世
第二章 《汉文经纬》对汉语基本面貌的认知
    第一节 《汉文经纬》概貌
        一、版本和成书体系
        二、加布伦兹的汉语历史分期
        三、语料的选择及其来源
    第二节 《汉文经纬》的语音学研究
        一、汉语语音的构成
        二、中古音韵系统及其发展演变
        三、汉语语音和外语语音之间的转译
    第三节 《汉文经纬》的方言研究
        一、汉语方言的分区
        二、汉语方言音韵表
        三、汉语的域外传播与方言变异
    第四节 《汉文经纬》的文字学研究
        一、汉字构成原理
        二、汉语辞书及其编写体例
    第五节 《汉文经纬》语音、文字和词源学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三章 《汉文经纬》的分析系统
    第一节 《汉文经纬》的词类研究
        一、加布伦兹关于古汉语词类的“虚实”
        二、加布伦兹划分实词词类的双重标准
        三、加布伦兹的词类标准与中国现代语法比较
    第二节 《汉文经纬》的词序规则和语法关系的确立
        一、“动词”与“静词”的结构方式
        二、加布伦兹的“格”、马建忠的“次”和黎锦熙的“位”
    第三节 《汉文经纬》的虚词研究
        一、加布伦兹的“助词”系统
        二、加布伦兹与马建忠词类系统的区别
第四章 《汉文经纬》的综合系统
    第一节 加布伦兹构词法与句法的关系
        一、“语法即句法”
        二、词的句法形成机制
        三、“句子成分”的引入和功能性扩展
    第二节 古代汉语简单句的句法结构分析
        一、主谓常式结构和动词中心词
        二、非动词谓语和汉语的情态表达
        三、主谓结构的逆序与“心理主语”
        四、主谓结构的功能性扩展
        五、主谓结构的省略与空语
    第三节 古代汉语复合句的句法结构分析
        一、主从复合句
        二、并从复合句
        三、加布伦兹的复句系统与中国现代语法的复句
第五章 加布伦兹普通语言学思想与《汉文经纬》
    第一节 加布伦兹对普通语言学理论的贡献
        一、语言类型学的创始人
        二、从历时语言学到共时语言学的开拓者
    第二节 加布伦兹语法思想在《汉文经纬》中的体现
        一、加布伦兹汉语观的形成及其与同时代学者的差异
        二、《汉文经纬》分析系统与综合系统的关系
        三、汉语的“有机系统”说
        四、加布伦兹的“语言精神”说
    第三节 加布伦兹的古代汉语研究方法
        一、语言分析与研究的方法
        二、《汉文经纬》研究的局限性
第六章 《汉文经纬》历史影响
    第一节 《汉文经纬》在西方汉语语言学史上的地位
        一、《汉文经纬》对西方早期汉语语言学着作的继承与发展
        二、加布伦兹学说在西方的传承
        三、《汉文经纬》与对外汉语教学法
    第二节 《汉文经纬》对中国汉语语法思想发展史的影响
        一、《汉文经纬》的“句本位”思想
        二、《汉文经纬》的“表达论”
结语 对东西方汉语语法思想发展轨迹的一点思考
附录
    一、《汉文经纬》德文原版目录索引
    二、《汉文经纬》专名和术语德汉对照表
    三、加布伦兹《语言学》节选(论文作者自译)
    四、加布伦兹汉语研究主要着述(按编年排列)
    五、加布伦兹家族史料馆馆藏史料影印件
参考文献
后记

(9)再论汉语词类从何而来——质疑汉语词类“划分”说(论文提纲范文)

(10)汉语语言学术语英译研究 ——基于术语库的系统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目标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回顾
    2.1 核心术语界定
        2.1.1 术语
        2.1.2 语言学术语
        2.1.3 术语翻译
        2.1.4 术语数据库
    2.2 术语翻译研究述评
        2.2.1 国外术语翻译研究
        2.2.2 国内术语翻译研究
    2.3 英汉语言学术语翻译研究述评
        2.3.1 英语语言学术语的汉译
        2.3.2 汉语语言学术语的英译
    2.4 基于术语数据库的相关研究述评
        2.4.1 术语数据库的实践探索
        2.4.2 基于术语数据库的理论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论探讨
    3.1 汉语语言学术语英译系统研究的本体论基础
        3.1.1 术语系统的类型学思考
        3.1.2 汉语语言学术语英译系统研究的类型学理据
    3.2 汉语语言学术语英译系统研究的认识论基础
        3.2.1 系统复杂性理论概述
        3.2.2 汉语语言学术语英译的系统复杂性特征
    3.3 汉语语言学术语英译系统研究的价值论基础
        3.3.1 汉语语言学术语英译系统研究的知识价值
        3.3.2 汉语语言学术语英译系统研究的文化价值
    3.4 汉语语言学术语英译系统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3.4.1 对比术语学概述
        3.4.2 汉英语言学术语词汇系统的跨语对比
        3.4.3 汉英语言学术语知识系统的跨语对比
        3.4.4 汉英语言学术语交际语境的跨语对比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设计
    4.1 研究问题
    4.2 数据搜集
        4.2.1 数据来源
        4.2.2 数据获取
        4.2.3 数据存储
    4.3 数据分析
        4.3.1 术语翻译语料分析——以《语言学名词》为例
        4.3.2 基于汉英语言学术语数据库的术语翻译语料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汉语语言学术语的系统特征及其英译现状
    5.1 汉语语言学术语系统的构成类型与特征
        5.1.1 汉语语言学术语的语言形式分类
        5.1.2 汉语语言学术语的语义内涵分类
        5.1.3 汉语语言学术语的历史构成分类
        5.1.4 汉语语言学术语的功能特点分类
    5.2 汉语语言学术语英译的类型特征
    5.3 汉语语言学术语英译的策略与方法
        5.3.1 汉语语言学术语英译策略的系统考察
        5.3.2 汉语语言学术语英译方法的系统分析
    5.4 汉语语言学术语英译的系统性问题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汉语语言学术语英译的复杂系统因素
    6.1 汉语语言学术语英译的系统结构复杂性
        6.1.1 汉语语言学术语系统组分之多样性
        6.1.2 汉语语言学术语系统知识结构之差异性
        6.1.3 汉语语言学术语系统组分与概念之层级性
    6.2 汉语语言学术语英译的系统环境复杂性
        6.2.1 汉语语言学术语系统环境之开放性
        6.2.2 汉语语言学术语系统环境之动态性
        6.2.3 汉语语言学术语系统环境之能动性
    6.3 汉语语言学术语英译的系统功能复杂性
        6.3.1 汉语语言学术语系统功能之互动性
        6.3.2 汉语语言学术语系统功能之适应性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汉语语言学术语英译的系统复合标准
    7.1 语言学术语翻译系统评价标准的思考
    7.2 汉语语言学术语英译的概念系统关联律
    7.3 汉语语言学术语英译的语言系统经济律
    7.4 汉语语言学术语英译的文化系统生态律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
    8.1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8.1.1 汉语语言学术语的系统特征及其英译现状
        8.1.2 汉语语言学术语英译的复杂系统因素
        8.1.3 汉语语言学术语英译的系统评价标准
    8.2 本研究的主要启示
        8.2.1 本研究的理论启示
        8.2.2 本研究的实践价值
        8.2.3 本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8.3 本研究的不足
    8.4 对后续研究的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已发表与待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马氏文通》以来汉语词类体系研究概述(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语文句末语气词教学探析 ——以部编本语文教材为例[D]. 朱秦萱. 贵州师范大学, 2020(12)
  • [2]《衍绪草堂笔记》语法研究[D]. 孙冰倩.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0)
  • [3]《通用汉言之法》与《中国言法》语法体系对比研究[D]. 徐晗. 厦门大学, 2019(08)
  • [4]17-19世纪西方汉学论着中助词特征研究[D]. 邰钰莹. 厦门大学, 2019(08)
  • [5]《汉文经纬》和《马氏文通》汉语语气词比较研究[D]. 徐燕雯. 厦门大学, 2019(08)
  • [6]17-19世纪西方汉学视域下的汉语连词特征研究[D]. 谢翠青. 厦门大学, 2019(08)
  • [7]《汉文经纬》的“动词”研究[D]. 王玉玲. 南京大学, 2018(01)
  • [8]加布伦兹及其《汉文经纬》研究[D]. 宋楠(NANCY WILMS). 南京大学, 2017(09)
  • [9]再论汉语词类从何而来——质疑汉语词类“划分”说[J]. 邵霭吉.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01)
  • [10]汉语语言学术语英译研究 ——基于术语库的系统考察[D]. 胡叶. 南京大学, 2015(01)

标签:;  ;  ;  ;  ;  

马诗文通以来汉语词性系统研究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