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启示录:从丽江现象到丽江模式

丽江启示录:从丽江现象到丽江模式

一、丽江启示录──从丽江现象到丽江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魏子谦,徐云川[1](2019)在《滇西北古城的整体性发展策略分析——基于大理、丽江和香格里拉的发展模式对比》文中研究说明滇西北以大理、丽江和香格里拉为代表形成了云南省的旅游专线,有力地带动了云南省的经济发展。但是在发展的同时却忽略了城市的整体性。本文选取三个重点城市进行探讨,针对三个城市中古城与新城的发展模式,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其特征进行分析,发现其在城市风貌、功能分区及城市基础设施等方面均存在不协调的问题,进而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建议,希望寻求普遍适用于滇西北古城整体性发展的策略。

刘艳[2](2018)在《丽江市旅游整体性治理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及人们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加上全球化的深入影响,我国旅游业已经进入转型升级的崭新阶段,创建全域旅游成为当前我国旅游发展势不可挡的趋势。旅游业对于拉动经济增长、带动其他行业、改善人们生活具有突出的积极作用,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旅游相关数据写入其中便是最有力的印证,然而正是由于旅游业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关联性、复杂性,不仅对经济、社会、环境等产生不可避免的影响,同时也涉及如政府、企业、社区、消费者等众多利益相关者,推动旅游治理便成为新时期下促进我国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丽江市作为全国热点旅游城市,同时也是国家首批公布的全域旅游创建单位之一,在旅游治理的进程中多措并举、效果显着,然而“打人事件”、“强迫购物”等热点新闻则暴露出丽江旅游治理依然存在诸多痼疾。整体性治理作为政府治理的重要工具,自提出之后便受到国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并成为部分西方国家开展政府治理实践改革的理论指导,而其治理理念、理论内涵等也与旅游治理问题十分契合。此研究选取丽江市这一典型旅游城市为研究对象,以整体性治理理论为分析工具,运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个案研究法,在对丽江市旅游发展沿革、治理现状进行综合梳理的基础上,从治理主体、治理客体、治理手段、治理机制等层面剖析丽江市旅游治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进一步提出丽江市旅游整体性治理模式的实现策略。研究发现,当前丽江市旅游治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治理主体参与不足;二、治理范围覆盖面狭窄;三、整体协调和联动机制不完善;四、治理手段支持乏力;五、信息技术应用滞后。进而,提出通过构建丽江市旅游整体性治理模式来解决其旅游治理的困境,实现策略则主要包括创新治理理念、健全法制保障、促进公私整合及整合信息资源,丰富治理手段。

陈悦悦[3](2018)在《丽江古城品牌个性对游客满意度的影响》文中认为丽江古城作为世界遗产地之一,自曝光以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的青睐。在发展旅游业过程中,为了不断提高旅游者满意度,旅游目的地需要进行差异化产品定位和行之有效的品牌营销。而品牌个性正是目的地进行品牌竞争的优势。旅游地具有独特的品牌个性特征,才能更加贴近旅游者,从而提高满意度。本研究从理论与实际出发,对丽江古城品牌个性、自我一致性、功能一致性以及游客满意度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以期从游客对品牌个性感知角度探寻满意度的影响机制。本文以游客在线评论为出发点,利用文本分析法、专家意见法、文献综述法探究遗产旅游地丽江古城的品牌个性词汇,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分析品牌个性维度构成,并利用验证性因子分析验证维度的正确性与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建构丽江古城品牌个性的二阶因子结构。学者们将自我一致性概念广泛运用旅游研究中,却鲜少将功能一致性概念运用到品牌个性与游客满意度的关系研究中。因此,本文以旅游地丽江古城品牌个性为自变量,游客满意度为因变量,引入自我一致性与功能一致性中间变量,建立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假设。在问卷调查基础上,使用描述性分析、因子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研究丽江古城相关变量特征,各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及人口统计因素对变量的影响。根据研究结果,对丽江古城的管理者提出建设性与可行性意见,以促使旅游地不断提升优化,从而提高游客满意度。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研究结论如下:(1)丽江古城品牌个性由闲适性、历史文化性、感官吸引、现代气息4个维度构成,其中身心放松的、风景优美的、现代的、独特风情的依次分别是4个维度中路径系数最大的测量。(2)闲适性与感官吸引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48,其他两两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介于0.50-0.69之间,4个维度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因此可以建构品牌个性的二阶因子结构。丽江古城品牌个性对闲适性、感官吸引、现代气息、历史文化性的路径系数依次是0.70,0.67,0.89,0.77。二阶因子结构的品牌个性对现代气息影响最大,对感官吸引的影响最小。(3)作为二阶因子结构的品牌个性显着正向影响功能一致性、真实自我一致性、理想自我一致性以及游客满意度。丽江古城品牌个性对功能一致性的影响程度远大于自我一致性。功能一致性对游客满意度有正向积极影响,影响系数为0.50,但是真实自我一致性与理性自我一致性对游客满意度的正向影响没有得到验证。功能一致性在二阶因子品牌个性与游客满意度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4)从人口学因素对变量的影响来看,男性比女性对真实自我认知的吻合程度更高。56岁及以上游客对闲适性的评价较低,18-25岁、26-35岁、46-55岁对闲适性的评价较高。18-25岁和26-35岁两个年龄段游客群体在功能一致性上存在差异,26-35岁群体对丽江古城功能属性认知吻合程度较高。而不同教育水平、不同职业以及不同月收入水平对各研究变量的影响不显着。基于研究结论,对遗产旅游地丽江古城管理实践有以下启示:1)针对品牌个性特征,应倾心打造风景优美,具有少数民族风情文化,能给旅游者带来身心放松同时兼具现代性的游憩旅游地。2)从结构方程来看,积极的品牌个性感知和游客对旅游地功能属性的认知一致性越高,越有利于提高旅游者的满意程度。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构建了丽江古城品牌个性二阶因子结构;将功能一致性变量引入品牌个性感知与游客满意度的关系模型。

程洁钰[4](2016)在《旅游目的地形象负面化现象下的目的地社会冲突研究 ——以丽江古城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一直以来,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研究都是就形象谈形象,但对形象这一表征所折射的其他问题却少有人关注,形象的变化是一个表象,它反映的是目的地的社会问题。目的地形象不是静止的,它是不断变化,流动的,但目前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研究多为截面研究,缺乏时序性研究。短短二十几年,丽江从一个旅游年收入不过三千万的小城转变为一个蜚声海内外的世界遗产地,成为中国最值得去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其旅游形象却由1996年以前的“人间天堂”逐渐演变成现在广为人知的“艳遇之都”。丽江古城的旅游发展可谓中国同类型旅游地发展的典型案例。本文以丽江古城为案例地,通过对相关文献、报刊杂志和网络文本的研究,(1)系统梳理了丽江古城从大众旅游兴起之前直到现在超过20年的形象变化过程,发现目的地形象的变化与当地的旅游发展有着动态的联系,随着旅游发展进入不同时期,形象也进入了不同时期,丽江旅游形象的变化过程其实是随着旅游规模的扩大而负面化的过程。(2)通过实地调查访谈,获得了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对形象变化的态度和对形象成因的认知,经由对比研究发现,形象变化的背后隐藏着目的地社会冲突的成因;(3)通过对目的地形象负面化的反思来审视不同群体自身的问题,从而找出形象负面化和目的地旅游发展中的一些问题的成因。

王婕[5](2015)在《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阴山岩刻保护研究》文中提出世界遗产是大自然和以往人类留下的最珍贵的历史遗存,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积淀,当年先民的文化生活演变成了今日的历史遗产。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与开发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受到国际、国内研究者的关注。关于遗产地保护与管理的研究,国外开始的比较早,已形成较为系统的保护管理法律法规、开发策略和经营模式,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本文运用新公共管理的相关理论对内蒙古巴彦淖尔地区阴山岩刻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进行研究,并尝试提出符合当地实际的可行性方案。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历史文化遗产文献的收集汇总及研究,对当前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开发方式进行梳理,并从阴山岩刻的历史文化价值、保护管理现状与问题,以及将阴山岩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这一地方政府正在推进的文化强市举措对阴山岩刻保护管理的推动作用,进行综合分析,同时,借鉴国内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重要举措,以期通过研究这些地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成功经验,并针对阴山岩刻遗产所在特点提出保护管理的可行性建议。文章最后对构建阴山岩刻保护和开发的和谐共生机制进行阐释,将阴山岩刻的保护、管理与开发三者有机结合、统一研究。在“保护第一、兼顾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下,通过完善当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制度构建、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充实人员经费以及完善监督机制和实施公益诉讼制度等策略,探索一条符合巴彦淖尔地区阴山岩刻遗产地实际情况的旅游开发方案。将阴山岩刻保护与旅游开发同步进行,通过开发阴山岩刻旅游资源进而反哺遗产地的保护和管理。

王俊[6](2014)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文化大国,民族文化资源丰富,但在社会经济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很多独有的文化资源正在消亡,如何在发展的基础上进行传承和保护,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就目前来看,最好的解决方式是将其变为文化产业与现实生活的统一。面对外来的影响,我们不可能让各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停滞不前;但我们也知道这些少数民族文化的消失,可能是人类文化的巨大损失,因此,必须将他们的文化资源变成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才能得到少数民族人民的认可,达到一种双赢的局面,故而,选择文化产业化的道路是最佳方式。文化产业现在已经是国家大力发展和扶持的产业,本文从文化产业的意义作用入手,分析目前民族文化发展的状况,深入地探讨了民族文化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几个重要问题,结合我们云南省的民族文化资源的特点与优势,提出了民族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可行性分析,.并就目前云南省民族文化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笔者调研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对策,从一定程度上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研究提供了参考,希望能为少数民族文化的薪火相传尽自己一份绵薄之力。

侯艳梅[7](2014)在《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丽江旅游城镇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综合实力及其各种配套服务设施不断增强,城市的功能不仅仅局限于生产生活,旅游也逐渐成为城市的主要功能之一,进而影响着城镇化的过程。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卫星地图、实地调查资料、相关统计数据等,运用系统动力学理论及其方法,全面深入地探讨了丽江旅游城镇化的特征、空间演变过程,运用Vensim软件对丽江旅游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及其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梳理,并通过对白华村、束河古镇两个相反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在总结丽江旅游城镇化的正面效应和负面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丽江旅游城镇化的调控与优化措施。论文研究内容共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础研究,包括第1章、第2章、第3章。主要对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框架以及相关基本概念进行了阐述,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相关理论基础进行了梳理,对旅游城镇化系统的动力学基础分析;第二部分是综合分析,包括第4章、第5章。主要是研究范围的界定、丽江旅游业及旅游城镇化发展概况,并对丽江的旅游城镇化特征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运用系统动力学中Vensim软件,对丽江旅游城镇化的模式进行了系统分析,探讨了丽江旅游城镇化的空间演变机制、驱动模式;第四部分为典型案例分析,包括第6章,分析了古城区旅游城镇化的特征,并将束河和白华村两个村落的旅游城镇化应用系统动力学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第五部分包括第七章,在总结丽江旅游城镇化的正面效应和负面影响的基础上,探讨了丽江旅游城镇化的调控与优化措施,并对整个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分析了研究中的不足,提出了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论文尝试将系统动力学应用到旅游城镇化的研究中,突破了传统描述研究方法的局限性。研究认为:①丽江的旅游城镇化包含了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空间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四个方面,系统因素各不相同。②在丽江的旅游城镇化进程中,四个城镇化系统相互影响,城市旅游功能日益增强,旅游不断向城市集中,旅游产业不断加强。③丽江城镇化的影响因素包括旅游资源、旅游需求、经济、区位交通、城市规划、旅游政策影响等几个方面,且旅游城镇化与几个方面相互影响,其中旅游资源和旅游需求对城镇化的驱动力最大。④白华村和束河古镇由于旅游资源、经营方式、开发方式的不同,导致了不同的旅游发展过程和旅游城镇化结果。⑤旅游城镇化对不仅给城市带来经济收益、就业和形象提升;旅游城镇化同时也造成部分旅游资源的浪费、古城文化空心、物价上涨;通过合理规划定位、政府加大投入等措施可有效控制负面影响。

杨文顺[8](2013)在《少数民族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模式研究——以丽江古城个案为例》文中指出本文采用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为指导,通过对世界文化遗产地丽江古城的保护管理模式进行系统分析与比较研究,对当前民族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问题与原因进行了深度解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遗产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和曦[9](2012)在《民族文化生态与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调适 ——以丽江纳西社会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当今社会现代工业文明席卷全球,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带动各地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开发,无数小资群体不断用“我不在丽江,就在去丽江的路上”的口号标榜其文化品位。丽江,一个滇西北的古纳西王国,不再单纯的是一个地名的存在,而已经成为一种动词化了形容词化了的文化现象。众多学者对“丽江模式”的趋之若鹜,形形色色的行者来到丽江寻找遗失的美好,这一个古老小镇以前所未有的包容度接受着各种文化的碰撞与融合。笔者作为纳西族的一员,成长过程恰好也是见证这一巨大文化变迁的过程。面对这史无前例的文化变迁,纳西社会的族群成员如何抉择自身的文化地位,是作为一个被参观者,还是以自省的方式来重新寻找对自身民族文化的归属感?每一次社会变革和科技发展所引起的文化变迁是一个漫长的阵痛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民族的文化因子总会经历消亡和复兴、倒退和进步、否定和肯定相互交织的阶段,这是一种螺旋上升的过程。世代居住于这个边远古镇的纳西居民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文化变迁,逐步形成了独特而相对稳定的文化模式。面对现代旅游业成为其经济发展重要支柱的今天,丽江文化创意产业正是依托这种独特的文化模式和现代消费社会所追求的一种精神回归相互糅合的方式而发展起来的,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对于民族创意产业来说,民族文化是其基础和源泉,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应根植于当地民族文化生态这片沃土,从中汲取营养提炼浓缩,展现其精粹和人类所共同认同的文化特质,这样的文化创意产品才能引起人们心理的互通,情感的共鸣,才能让其真正的深入人心。当地的纳西族群也通过参与文化创意活动,通过文化产品来突出其文化模式中“真善美”的普世价值观,修正了工业文明和消费社会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实现了自身文化生态的调适,使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恢复了活力,创造性地使之与现代型文化相结合,从内部实现了族群的文化自觉,使之生生不息,世代延续,真正达到费老所倡导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世界大同”的和谐景象。本论文在综述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生态等理论概念的基础上,通过阐述纳西文化所依存的文化生态系统,总结经过数次历史变迁与社会发展之后,丽江纳西社会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文化模式和文化价值体系;运用文化生态和文化生态学相关视角来分析纳西族历史上几次重要的文化生态变迁及其影响,重点阐述当前所面临的文化变迁问题,并总结丽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所带来的影响;通过区域划分以及区分不同的文化构成来分析当前丽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情况,寻找当地纳西族文化模式与文化创意产品内涵的契合点。最后通过丽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情况,总结丽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所经历的三个阶段,指出发展适合当地文化模式的文化创意产业,必须强调自身文化的存在性,通过文化创意产品唤醒自身民族的文化自觉,实现这一古老民族的自主发展,进一步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生态系统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调适,从而有利于民族文化生态系统的循环发展。

成海[10](2011)在《“圈子”的建构与实践—旅游规划的民族志》文中认为中国目前的旅游人类学研究还远未成为研究主流,其原因之一就是对旅游研究的民族志缺失。本文选取了国内外还没有人涉足的研究领域:以民族志的视角研究旅游规划圈子,以期对旅游规划圈子进行基于民族志观察的民族志理解,为建构中国旅游人类学研究的主体性提供一份素材。同时,本文的写作还有一个目的,就是通过民族志的研究手段展示和分析旅游规划的圈子文化,希望能够利用人类学的反思精神,唤起旅游规划圈子的自觉和反思意识,避免旅游规划圈子自娱自乐的“内卷化”①倾向。作为国内第一份具有探索和实验性质的旅游规划民族志,本文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用吉登斯的现代性理论回顾了旅游规划在中国的兴起以及旅游规划圈子的形成(第一章);分析了旅游规划编制主体作为旅游专家系统的构建(第二章):从不同的视角展示了旅游规划的过程(第三章);讨论了旅游规划圈子的核心竞争力——创新的产生(第四章);接着分析了旅游规划编制主体之间的博弈关系(第五章);以及旅游规划文本风格及其权威(第六章);文章还探讨了旅游规划涉及到的权力、话语和公平问题(第七章);最后是笔者结合自己的田野经历和个人理解,对旅游规划圈子的反思性总结(第八章)。作者试图说明:旅游规划圈子的建构过与实践,实际上就是旅游规划专家系统的建立及运作的过程,是一种现代性的后果。本文在文献综述和田野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下见解:一、旅游规划者凝视是旅游凝视理论的一方面,其所蕴含的“权力”和“权威”,本质上就是吉登斯所谓的“脱域的(disembedded)"专家系统所代表的专业知识的权力和权威,是“现代性的后果”。旅游规划的过程就是脱域的专家系统“重新植入(reembedding)"旅游目的地的过程,换句话说,是专业技术知识“域化”的过程。旅游规划者凝视不仅仅代表自己的目光,更要代表甲方、游客和政府等各相关利益主体,是多种力量作用下的“合力凝视”。二、旅游目的地的社会生态系统是一个多成分、多变量、具有耗散结构的开放系统,也必然存在着熵增现象。作为一种智力劳动过程,旅游规划是一项复杂的信息组织、运用及创新活动,表现为人们试图通过知识(信息)来指导旅游地的旅游业发展,最大限度地抵消旅游目的地社会生态系统的熵增,对旅游地的旅游业来说意味着输入一种负熵,以消除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本质上是为旅游地寻找、开发、创造负熵的过程。三、旅游规划表面上只是甲乙双方之间的一种市场行为,但由于旅游规划的对象是具有公共性质的旅游目的地,终极目的是服务于社会公众(包括东道主和游客),因此本质上应该是一种为社会公众提供旅游服务并使相关利益主体公平受益的实践活动,具有典型的公共服务性和社会共享性,是一种社会公器,承担着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的责任和任务。四、旅游规划编制者及其实施者应超越旅游产业经济属性的传统思维模式,以一种价值至善与社会良心的姿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体现终极关怀的人文精神,超越现代性,使旅游活动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和谐幸福的强劲动力。

二、丽江启示录──从丽江现象到丽江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丽江启示录──从丽江现象到丽江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滇西北古城的整体性发展策略分析——基于大理、丽江和香格里拉的发展模式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滇西北古城城市发展模式对比分析
    1.1“画地为牢”的大理古城模式
        1.1.1 城市空间形态呈现分离状态
        1.1.2 城市功能分区与产业布局分离
        1.1.3 城市整体风貌不协调
    1.2“摊大饼”的丽江模式
        1.2.1 城市空间形态呈现连片发展模式
        1.2.2 城市区域的功能分区较为单一
        1.2.3 城市风貌特色的反差
    1.3“紧凑型”的香格里拉模式
        1.3.1 紧密配合的城市空间布局形态
        1.3.2 城市风貌上的延续与统一
2 滇西北古城整体性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城市功能分区间缺乏协调与配合
    2.2 城市产业结构较为单一
    2.3 城市整体风貌的延续性有待加强
3 滇西北古城整体性发展策略
    3.1 微观层面——增加城市内部的联系性
    3.2 中观层面——延续古城风貌, 增加城市内涵
    3.3 宏观层面——发展多元旅游产业, 将滇西北田园风光作为开发特色
4 结语

(2)丽江市旅游整体性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一、整体性治理研究动态
        二、旅游治理研究动态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本概念界定及理论阐释
    第一节 基本概念界定
        一、治理
        二、旅游治理
        三、整体性治理
    第二节 整体性治理理论阐释
        一、产生背景及理论渊源
        二、理论内涵
    第三节 整体性治理理论与丽江市旅游治理的契合性分析
        一、治理理念的契合性
        二、问题指向的契合性
        三、治理手段的契合性
第三章 丽江市旅游治理现状分析
    第一节 丽江市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丽江市旅游业发展的历史沿革
        二、丽江市旅游业发展现状
    第二节 丽江市旅游治理的现状
        一、政府主导,属地管理与部门联动相结合
        二、行业协会、旅游企业参与旅游治理
        三、治理范围逐步扩展
        四、治理手段与途径呈现创新趋势
    第三节 丽江市旅游治理的成效
        一、市场秩序逐步规范
        二、旅游服务不断优化
        三、融合发展日趋加强
        四、共建共治共享初见成果
第四章 丽江市旅游治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一节 丽江市旅游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治理主体参与不足
        二、治理范围覆盖面狭窄
        三、整体协调和联动机制不完善
        四、治理手段支持乏力
        五、信息技术应用滞后
    第二节 丽江市旅游治理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观念转变不充分
        二、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处理困难
        三、部门统筹难度大
        四、法制保障不完善
        五、公民社会发展不足
第五章 丽江市旅游整体性治理模式的构建
    第一节 丽江市现阶段旅游治理模式评析
        一、治理目标
        二、治理主体
        三、治理客体
        四、治理手段
        五、治理机制
    第二节 国内外旅游治理模式比较与借鉴
        一、国内外主要旅游治理模式比较
        二、对丽江市旅游治理的启示与借鉴
    第三节 丽江市旅游整体性治理模式的构建
        一、丽江市旅游整体性治理模式的提出
        二、丽江市旅游整体性治理模式的内涵
第六章 丽江市旅游整体性治理模式的实现策略
    第一节 创新治理理念,引导旅游可持续发展
        一、以公民需求为导向,坚持治理公共性
        二、坚持保护为先,促进循环发展
        三、增强协作理念,实现共同治理格局
    第二节 健全法制保障,实现协调联动
        一、完善政策法规
        二、健全协调联动机制
        三、创新监督机制
    第三节 促进公私整合,推动多主体协同治理
        一、强化政府职能,构建良好环境
        二、推进政企分开,发挥企业主体作用
        三、大力发展非营利组织
        四、完善社区治理,提高参与水平
        五、提升公众参与,实现社会协同治旅
    第四节 整合信息资源,丰富治理手段
        一、构建电子政府
        二、发展智慧旅游
        三、引入多种治理工具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3)丽江古城品牌个性对游客满意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丽江古城散发无限旅游魅力
        1.1.2 遗产旅游地品牌特征愈发突出
        1.1.3 网络数据渐成旅游研究新宠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分析法
        1.4.2 文本分析法
        1.4.3 问卷调查法
        1.4.4 统计分析法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遗产旅游
        2.1.1 遗产旅游的概念
        2.1.2 遗产旅游的相关研究
    2.2 旅游地品牌个性
        2.2.1 旅游地品牌个性的概念
        2.2.2 旅游地品牌个性的维度
        2.2.3 旅游地品牌个性的相关研究
    2.3 自我一致性
        2.3.1 自我一致性的概念
        2.3.2 自我一致性的维度与测量
        2.3.3 自我一致性的相关研究
    2.4 功能一致性
        2.4.1 功能一致性的概念
        2.4.2 功能一致性的相关研究
        2.4.3 功能一致性与自我一致性的关系
    2.5 游客满意度
        2.5.1 游客满意度的概念
        2.5.2 游客满意度的测评
        2.5.3 游客满意度的相关研究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假设
        3.1.1 品牌个性对自我一致性和功能一致性的关系假设
        3.1.2 自我一致性和功能一致性对游客满意度的关系假设
        3.1.3 品牌个性对游客满意度的关系假设
    3.2 研究区概况
        3.2.1 研究区范围
        3.2.2 研究区旅游发展
    3.3 变量测量
        3.3.1 丽江古城品牌个性测量
        3.3.2 功能一致性与自我一致性测量
        3.3.3 游客满意度测量
    3.4 问卷调查与数据整理
        3.4.1 问卷设计与调研过程
        3.4.2 数据分析方法
第4章 丽江古城品牌个性维度分析
    4.1 品牌个性的维度探索
        4.1.1 品牌个性测量条款信度检验
        4.1.2 品牌个性测量的因子分析
        4.1.3 品牌个性维度命名释义
    4.2 品牌个性维度测量的验证性分析
        4.2.1 品牌个性维度测量正态性检验
        4.2.2 品牌个性的一阶因子结构验证
        4.2.3 品牌个性的二阶因子结构验证
第5章 丽江古城品牌个性对游客满意度的影响分析
    5.1 测量条款信效度检验
        5.1.1 信度分析
        5.1.2 效度检验
    5.2 品牌个性对游客满意度影响的结构方程模型构建
    5.3 模型拟合与修正
        5.3.1 模型识别与正态性检验
        5.3.2 模型参数估计与评价
        5.3.3 模型适配度检验与评价
        5.3.4 模型修正与评价
        5.3.5 假设检验结果
    5.4 中介效应检验
第6章 人口学因素对研究变量的影响分析
    6.1 人口学因素描述
    6.2 性别与年龄对变量的影响分析
        6.2.1 性别对变量的影响分析
        6.2.2 年龄对变量的影响分析
    6.3 收入水平对变量的影响分析
    6.4 教育与职业对变量的影响分析
        6.4.1 教育程度对变量的影响分析
        6.4.2 不同职业对变量的影响分析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管理启示
    7.3 创新之处
    7.4 研究不足与展望
        7.4.1 研究不足
        7.4.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4)旅游目的地形象负面化现象下的目的地社会冲突研究 ——以丽江古城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设计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丽江旅游相关研究
    2.2 目的地形象
    2.3 社会冲突理论
    2.4 地方感理论
第三章 丽江旅游形象变迁
    3.1 丽江概述
    3.2 丽江旅游发展
    3.3 丽江旅游形象的变迁
    3.4 小结:形象变迁的过程实际是形象负面化的过程
第四章 不同群体对形象负面化的解读
    4.1 差异:不同群体对形象负面化的态度
    4.2 冲突:不同群体对形象负面化成因的认知
    4.3 小结
第五章 形象负面化背后的社会冲突
    5.1 群体间冲突
    5.2 社会冲突的成因分析
    5.3 小结
第六章 对丽江旅游发展的反思
    6.1 原住民
    6.2 外来经营者
    6.3 游客
第七章 结论与启示
    7.1 结论
    7.2 研究启示
    7.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访谈提纲
致谢

(5)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阴山岩刻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方法和框架
    1.4 研究重点和难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新公共管理理论及相关理论概述
    2.2 国外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综述
    2.3 国内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现状
    2.4 关于国内少数民族地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研究
第三章 阴山岩刻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阴山岩刻概述
    3.2 阴山岩刻的保护现状
    3.3 阴山岩刻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4 阴山岩刻保护中存在问题的成原分析
第四章 新公共管理理论视域下的阴山岩刻保护解决方案
    4.1 阴山岩刻保护的原则
    4.2 “申遗”——保护与开发阴山岩刻的现实路径选择
        4.2.1 阴山岩刻“申遗”的必要性
        4.2.2 阴山岩刻“申遗”的可能性
    4.3 保护与开发的和谐共生——阴山岩刻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4.4 参与和分亨——阴山岩刻保护与开发的多中心治理
    4.5 互联网思维——阴山岩刻保护与管理的新思路
第五章 结语
    5.1 重塑阴山岩刻保护管理的价值理性
        5.1.1 阴山岩刻保护管理原则
        5.1.2 运用新公共管理理论指导阴山岩刻的保护管理
        5.1.3 多中心治理模式的提倡
    5.2 少数民族地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目标
    5.3 构建阴山岩刻保护开发的和谐共生机制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研究现状综述
    (一) 选题背景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意义
二、文化产业相关理论
    (一) 文化资源
    (二) 文化产业的内涵
    (三) 文化产业化的作用
三、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化发展状况
    (一) 云南民族文化的特点
    (二) 云南民族文化产业化发展取得的成果
四、丽江文化产业模式
    (一) 丽江民族文化构成因素分析
    (二) 丽江模式分析
五、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民族文化保护方面
    (二) 文化产业观念方面
    (三) 政府政策方面
六、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化可持续发展对策
    (一) 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
    (二) 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
    (三) 更新文化产业观念
    (四) 突出各自重点和特点
七、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丽江旅游城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基本概念
        1.3.1 研究内容
        1.3.2 旅游城镇化基本概念
        1.3.3 系统动力学基本概念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与框架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理论综述
    2.1. 旅游城镇化国外研究现状
    2.2. 旅游城镇化国内研究现状
        2.2.1 城市化类型
        2.2.2 旅游城市化的特征方面
        2.2.3 旅游城市化的动力方面
        2.2.4 旅游城市化影响
    2.3. 旅游城镇化的研究方法与系统动力学的应用
        2.3.1 旅游城镇化研究方法
        2.3.2 系统动力学的在旅游、城市规划专业的应用
    2.4. 丽江旅游城镇化及相关研究
    2.5. 小结
第三章 系统动力学方法和旅游城镇化系统
    3.1. 系统动力学方法与模型特点
    3.2. 建模目标与系统要素
        3.2.1 建模目标
        3.2.2 系统边界与模型要素
    3.3. 系统动力学模型结构
        3.3.1 系统模块结构
        3.3.2 因果关系图的构成要素及反馈回路
    3.4. 旅游城镇化系统特点
    3.5. 小结
第四章 丽江旅游城镇化进程及特征分析
    4.1 研究设计
        4.1.1 案例地的选择
        4.1.2 研究区域及基本概况
        4.1.3 数据来源
    4.2 丽江市旅游系统的发展
    4.3 丽江人口城镇化系统
        4.3.1 人口城镇化过程
        4.3.2 城镇化的特征及增长阶段
        4.3.3 人口城镇化模型
    4.4 丽江经济城镇化系统
        4.4.1 经济城镇化系统发展过程
        4.4.2 经济城镇化系统模型
    4.5 丽江空间城镇化系统
        4.5.1 丽江市城区面积变化
        4.5.2 2013年丽江城市形态特征
        4.5.3 城市形态演化过程及特征
        4.5.4 空间城镇化系统模型
    4.6 社会城镇化
    4.7 丽江旅游城镇化的特征分析
    4.8 小结
第五章 丽江旅游城镇化动力机制分析
    5.1 丽江旅游与城镇化的相互关系
        5.1.1 丽江的城镇化对旅游业的影响
        5.1.2 旅游业促进城镇化的发展
        5.1.3 旅游与城镇化的相互关系模型
    5.2 丽江旅游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分析
        5.2.1 旅游资源因素
        5.2.2 旅游需求
        5.2.3 经济因素
        5.2.4 区位及交通条件
        5.2.5 房地产的发展
        5.2.6 旅游产业政策
        5.2.7 城市规划定位
    5.3 丽江旅游城镇化系统动力学模型
    5.4 丽江旅游城镇化驱动模式
        5.4.1 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权重确定
        5.4.2 丽江市旅游城镇化驱动力大小判别
    5.5 小结
第六章 典型区域的旅游城镇化分析
    6.1 典型区域一——古城区的旅游城镇化
        6.1.1 古城区人口发展
        6.1.2 古城区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
        6.1.3 古城区旅游发展
        6.1.4 古城区旅游城镇化的特征及成因
    6.2 典型区域一——白华村
        6.2.1 面积人口
        6.2.2 旅游发展变化
        6.2.3 经济发展变化情况
        6.2.4 社会生活、生产变化情况
        6.2.5 村落形态的变化
        6.2.6 旅游城镇化的系统分析
    6.3 典型区域一——束河古镇
        6.3.1 面积人口
        6.3.2 旅游发展情况
        6.3.3 经济发展变化情况
        6.3.4 社会生活、生产变化情况
        6.3.5 村落形态变化
        6.3.6 旅游城镇化的系统分析
    6.4 白华村与束河古城旅游城镇化对比
    6.5 小结
第七章 旅游城镇化对丽江影响及其调控措施
    7.1. 丽江旅游城镇化的正面效应
        7.1.1 带来经济效益,旅游业对经济的带动性比较强
        7.1.2 促进关联产业的发展
        7.1.3 增加就业
        7.1.4 强化和提升城市形象
        7.1.5 促进了对文物、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
    7.2. 丽江旅游城镇化的负面影响
        7.2.1 旅游人口区域过度集中,旅游资源不能充分利用
        7.2.2 古城内部过度商业化,造成文化空心
        7.2.3 引起物价等消费成本提高,增加了市民生活成本
        7.2.4 旅游的季节性及突发事件易引发就业不稳定性
    7.3. 丽江旅游城镇化的调控与优化
        7.3.1 整合资源,合理规划,明确旅游城镇化发展思路
        7.3.2 完善城市旅游功能,开发同时保护城市环境和文化
        7.3.3 加强培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
        7.3.4 加大城市形象宣传力度,形成城市旅游区域合作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思考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特色与创新研究前景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从事的研究
附录B:问卷调查
附录C:调研照片

(8)少数民族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模式研究——以丽江古城个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丽江古城保护管理模式分析
二、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原住民大量外迁
    (二) 原真性变异
    (三) 外延性空间治理缺位
三、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价值理性异化
    (二) 制度设计不完善
        1.准营失效。
        2.保护资金短缺。
        3.人才资源开发不足。
四、优化少数民族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构想
    (一) 价值理性重构
        1.重塑公共理性。
        2.多中心治理。
    (二) 少数民族物质文化遗产的管理目标与原则
        1.目标。
        2.管理原则。
    (三) 技术理性优化
        1.标准化管理。
        2.参与型管理。
    (四) 制度建设
        1.完善人才资源开发制度。
        2.完善资金投入制度。

(9)民族文化生态与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调适 ——以丽江纳西社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文化生态学的应用
        1.2.2 丽江纳西文化
    1.3 研究内容
        1.3.1 基本思路
        1.3.2 主要观点
        1.3.3 重点和难点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1.4.1 本文的创新之处
        1.4.2 本文的不足之处
2 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与民族文化生态
    2.1 文化创意产业与民族文化创意产业
        2.1.1 文化创意产业
        2.1.2 民族文化创意产业
    2.2 文化生态与民族文化生态
        2.2.1 文化生态
        2.2.2 民族文化生态
3 文化生态变迁中的纳西社会
    3.1 纳西文化模式所依附的文化生态
        3.1.1 丽江的自然地理概况
        3.1.2 纳西文化的概述
    3.2 纳西社会的文化模式
        3.2.1 文化模式
        3.2.2 纳西文化中的“自然崇拜”
        3.2.3 多元文化融合中的“兼容并蓄、开放包容”
        3.2.4 农耕背景下的乡土文化
        3.2.5 纳西“玉龙第三国”的情爱文化
    3.3 纳西社会的文化变迁
        3.3.1 历史上纳西社会的文化变迁
        3.3.2 全球化背景下的纳西文化变迁
        3.3.3 全球化背景下纳西社会文化变迁所产生的影响
4 源自纳西文化的文化创意产业
    4.1 丽江文化创意产业的概述
        4.1.1 丽江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况
        4.1.2 丽江文化创意产业的探索之路
    4.2 丽江的文化创意产业分类
        4.2.1 仿汉儒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与市井娱乐业
        4.2.2 农耕文化与民俗文化休闲业
        4.2.3 东巴文化与传统民族手工制造业
        4.2.4 雪山文化与“雪山”主题的现代演出演艺业
    4.3 丽江文化创意产业的探索之路
5 民族文化生态与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调适
    5.1 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影响
    5.2 本土文化的自我调适
    5.3 融合与文化创意的适从
    5.4 文化多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意的契合
参考文献
致谢

(10)“圈子”的建构与实践—旅游规划的民族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选题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一) 旅游人类学研究
        (二) 旅游规划研究
        (三) 民族志研究
    三、关键理论及概念界定
        (一) 圈子及脱域机制
        (二)“旅游凝视”理论
        (三)关于“建构”与“实践”
    四、研究方法及写作框架
        (一) 研究方法
        (二) 写作框架
第一章 规划中国旅游的盛宴
    第一节 全球化背景下的旅游浪潮
        一、大众旅游——现代性的后果
        二、后现代旅游的兴起
        三、全球化视野下的旅游开发
    第二节 中国旅游规划市场的形成
        一、从旅游事业到旅游产业
        二、旅游规划市场的内驱力
        三、旅游规划的产业化
    第三节 旅游规划专家系统及其运作
        一、因项目而走到一起的人们
        二、作为专家系统的乙方分化
        三、圈子的运作
第二章 旅游规划编制的主体
    第一节 关于规划资质问题
        一、旅游规划单位的资质
        二、成为规划主持人
        三、规划人员的选拔
    第二节 融入与接纳
        一、圈子中的新成员
        二、规划技能的习得
        三、个体和圈子间的认同
    第三节 从依赖走向独立
        一、不仅仅是技术问题
        二、学会合作与妥协
        三、人脉建构与个体独立
第三章 旅游凝视的建构
    第一节 规则的制定
        一、旅游规划的法律问题
        二、旅游规划的国家标准
        三、旅游规划的评审
    第二节 旅游规划项目的运作
        一、甲方的招标及委标
        二、乙方的竞标及承标
        三、规划协议的签订与执行
        四、甲方和乙方的合作博弈
        五、圣俗之间
    第三节 规划游客凝视
        一、为眼球经济服务
        二、符号化旅游与旅游的符号化
        三、传统的遗忘与发明
        四、花街节的两种开发利用方式
第四章 旅游规划的创新
    第一节 旅游规划的后果
        一、旅游规划的水平和档次
        二、被否定的旅游规划
        三、作为标杆的旅游规划
    第二节 旅游规划创新
        一、理论创新和项目创意
        二、旅游规划的图件创新
        三、关于创新的分歧
    第三节 旅游规划团队与创新
        一、旅游规划创新的动力机制
        二、个体创新与合作创新
        三、创新作为一种资本
第五章 圈子的竞争与合作
    第一节 圈子的分化
        一、旅游规划的市场细分
        二、理想主义与实用主义之争
        三、圈子的分化与发展
    第二节 本地圈子和外地圈子
        一、势力范围的划分
        二、国外专家的介入
        三、专家系统的脱域性
    第三节 合作与出路
        一、大圈子和小圈子
        二、适可而止的竞争
        三、合作与圈子的内卷化
第六章 旅游规划的文本
    第一节 旅游规划文本风格的变迁
        一、从"文"本到"图"本
        二、给谁看的文本
        三、读图时代的文本风格反思
    第二节 旅游规划的语言与话语
        一、不仅仅是修辞问题
        二、文本和说明书
        三、规划文本的个性化
    第三节 文本权威和政治生态
        一、文本权威的建构
        二、基于政治生态的文本命运
        三、被修编的旅游规划文本
第七章 权力、话语和公平
    第一节 从大众旅游到生态旅游
        一、传统大众旅游的利益主体观
        二、生态旅游的社区参与
        三、可持续发展观与霸权
    第二节 为谁规划的问题
        一、甲方导向
        二、游客导向
        三、社区导向
    第三节 权力失衡下的隐忧
        一、被胁迫的旅游规划
        二、旅游规划失灵
        三、旅游"废都"的背后
第八章 旅游规划的人类学反思
    第一节 旅游规划的本质
        一、旅游规划的物理本质
        二、旅游规划的经济属性
        三、旅游规划是一种社会公器
    第二节 旅游规划的理论体系
        一、旅游规划的学科地位
        二、旅游规划的方法体系
        三、旅游规划学科的未来
    第三节 旅游规划的价值取向
        一、旅游规划的弱功利性
        二、旅游规划的发展趋势
        三、超越现代性的旅游规划观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丽江启示录──从丽江现象到丽江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 [1]滇西北古城的整体性发展策略分析——基于大理、丽江和香格里拉的发展模式对比[J]. 魏子谦,徐云川. 小城镇建设, 2019(06)
  • [2]丽江市旅游整体性治理研究[D]. 刘艳. 云南财经大学, 2018(11)
  • [3]丽江古城品牌个性对游客满意度的影响[D]. 陈悦悦. 陕西师范大学, 2018(01)
  • [4]旅游目的地形象负面化现象下的目的地社会冲突研究 ——以丽江古城为例[D]. 程洁钰. 暨南大学, 2016(02)
  • [5]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阴山岩刻保护研究[D]. 王婕. 北京邮电大学, 2015(08)
  • [6]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开发研究[D]. 王俊. 云南大学, 2014(07)
  • [7]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丽江旅游城镇化研究[D]. 侯艳梅. 昆明理工大学, 2014(01)
  • [8]少数民族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模式研究——以丽江古城个案为例[J]. 杨文顺. 黑龙江民族丛刊, 2013(03)
  • [9]民族文化生态与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调适 ——以丽江纳西社会为例[D]. 和曦. 云南大学, 2012(12)
  • [10]“圈子”的建构与实践—旅游规划的民族志[D]. 成海. 云南大学, 2011(01)

标签:;  ;  ;  ;  ;  

丽江启示录:从丽江现象到丽江模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