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黄寡糖抗糖尿病药理作用及机制

地黄寡糖抗糖尿病药理作用及机制

一、地黄寡糖抗糖尿病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石丽霞[1](2021)在《黄芪活性多糖APS-Ⅱ三氟乙酸降解寡糖片段的免疫活性筛选与结构初探》文中研究指明选题依据:黄芪是多年生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在中医药研究中被推崇为补益良药,具有扶正固本、益卫固表的药理功能,在临床研究中具有数千年的历史。黄芪中的黄芪多糖(APS)为含量丰富、活性较强的天然成分,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分子量约为10 k Da的黄芪多糖组分APS-Ⅱ的免疫活性最强。但是多糖的分子量较大,结构分支复杂,且多糖标准品的缺乏也为其结构表征带来了巨大挑战。近年来,随着多糖受体理论学说的推广以及自上而下研究策略的指引,相对分子量相对较小的寡糖研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不仅可以促进多糖结构的研究,还对糖类药物的开发提供了新思路。然而,黄芪寡糖的研究还十分有限,因此本文将APS-Ⅱ采用三氟乙酸降解成寡糖,从寡糖水平研究APS-Ⅱ的免疫活性中心片段,有助于突破APS-Ⅱ结构研究的技术瓶颈,为黄芪糖类药物的研发及其构效关系奠定基础,进一步丰富多糖受体理论学说。目的:将黄芪免疫活性多糖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确定最优酸解条件,按聚合度分布情况通过制备液相色谱仪分离制备不同寡糖片段,分析不同寡糖片段的结构组成并筛选出免疫活性较强的寡糖片段。方法:(1)中药黄芪利用水提醇沉法提取黄芪多糖,接着通过超滤机截留法制备黄芪免疫活性多糖,然后通过单因素实验以及正交试验优化三氟乙酸降解APS-Ⅱ的最佳酸解条件,该过程主要考察了酸解温度、酸解时间和酸浓度对降解产物的影响,最后在确保最优降解条件的重复性和稳定性以后批量制备黄芪寡糖(APOS)。(2)黄芪寡糖通过纯化制备色谱仪分离制备不同聚合度(DP)的黄芪寡糖片段,通过化学和仪器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APOS的结构特征,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电离高分辨飞行时间质谱(UPLC-ESI-QTOF-MS)分析了混寡糖的质谱信息,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对寡糖片段的聚合度进行分析,用完全酸水解结合衍生化的方法研究了寡糖片段的单糖组成,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测定了寡糖片段中存在的特殊官能团结构,用气相质谱联用(GC-MS)的检测手段分析黄芪寡糖片段中单糖残基的连接方式。(3)利用多种体外免疫细胞的活性评价以及免疫球蛋白G(IgG)的试剂盒检测来探讨不同聚合度黄芪寡糖片段对免疫活性的影响:通过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和自然杀伤细胞(NK)的细胞毒活性了解不同聚合度黄芪寡糖片段对固有免疫的影响;通过脂多糖(LPS)诱导脾淋巴细胞中T淋巴细胞的增殖以及刀豆蛋白A(ConA)诱导脾淋巴细胞中B淋巴细胞的增殖了解不同聚合度黄芪寡糖片段对适应性免疫的影响;用不同聚合度的黄芪寡糖片段干预小鼠脾淋巴细胞,通过检测脾细胞分泌IgG的情况来分析黄芪寡糖对特异性免疫的作用。结果:1.黄芪免疫活性多糖(纯度大于98.5%)利用三氟乙酸部分水解为寡糖的最佳条件为水解温度80℃,三氟乙酸浓度1.0 mol·L-1,水解时间1 h,该条件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RSD%﹤3%),重复批量制备表明APOS的产率约为75%。2.APOS经制备液相色谱的分离得到六个寡糖片段,APOS-1主要以DP2为主,APOS-2包括DP3~DP7,APOS-3包括DP5~DP9,APOS-4包括DP9~DP14,APOS-5包括DP12~DP17,APOS-6包括DP16~DP19。通过一系列的化学仪器分析表明APOS的糖链断裂呈规律性,表现为Ci、0,2Ai、2,5Ai、2,4Ai型的碎片离子,结构以→4)-Hex-(1→连接的六碳糖为主链,包括葡萄糖、半乳糖和甘露糖,主要以葡萄糖为主要成分,此外在主链糖环的C2、C3和C6位存在支链结构,且C6位分支较多,并且APOS-5和APOS-6的主链糖环存在更复杂的多支链结构。3.不同聚合度寡糖片段对体外免疫细胞均具有免疫增强作用,平均分子量较大的组分显示出更强的免疫活性,与APS-Ⅱ相比,APOS-4/5/6表现出的差异活性具有统计学意义,且在200μg·m L-1时达到最强活性,推测在DP9以上的黄芪寡糖片段中更有可能存在免疫活性中心片段。结论:本研究以免疫活性多糖为研究对象,通过“自上而下”的研究策略使用三氟乙酸将APS-Ⅱ部分酸水解,得到不同聚合度的寡糖,并利用制备液相将寡糖分为六个片段,分析比较了不同寡糖片段之间的结构差异,表明APOS是以→4)-Hex-(1→连接的六碳糖为主链,在主链糖环的C2、C3和C6位存在分支的糖链结构,通过体外免疫活性筛选试验找到聚合度为DP9以上的高聚合度寡糖免疫活性最强,推测糖APS-Ⅱ中的免疫“活性中心”可能位于DP9以上的糖链结构中。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索不同结构APOS与免疫活性之间的构效关系奠定了基础,也为其他植物多糖的寡糖研究提供了研究思路。

李梅[2](2020)在《复方绿柳颗粒改善2型糖尿病ZDF大鼠胰岛素抵抗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复方绿柳颗粒(LvLiuKeLi,LLKL)由绿萝花(Edgewortahi gardneri(Wall.)Meisn.)、柳茶(Sibiraea angustata)、藏红花(CrocussativusL.(saffron))组成,本研究观察LLKL改善2型糖尿病ZDF(Zucker Diabetic Fatty)大鼠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效果,并与其组方单味药的作用效果比较,探究LLKL改善ZDF大鼠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机制,为LLKL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实验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实验设计,以雄性ZDF(fa/fa)大鼠,pumina#5008饲料诱导喂养4周,非同日两次测得尾尖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glucose,FBG)大于7.8mmol/L为糖尿病模型大鼠。筛选符合条件的大鼠64只,根据体重(Body Weight,BW)和FBG采用分层随机法分为8组,每组8只,分别为模型组(Model,MOD)、绿柳颗粒高剂量组(LLKLH)、绿柳颗粒中剂量组(LLKLM)、绿柳颗粒低剂量组(LLKLL)、绿萝花组(Edgeworthia gardneri(Wall.)Meisn.)、柳茶组(Sibiraea angustata)、藏红花组(Crocus sativus L.(saffron))及二甲双胍组(Metformin,MET)。以8只同周龄的瘦型雄性 Zucker(Zucker Lean Normoglycemic,+/fa)大鼠为正常对照组(Normal control,NC)。按照人与大鼠体表面积折算法确定各组给药剂量,分别为:LLKLH:4.68g/kg/d、LLKLM:2.34 g/kg/d、LLKLL:1.17 g/kg/d、Edgeworthia gardneri(Wall.)Meisn.:1.35 g/kg/d、Sibiraea angustata:0.9 g/kg/d、Crocus sativus L.(saffron):0.09 g/kg/d。以0.135 g/kg/d的MET作为评价药效的阳性对照。NC组和MOD组均给予同等剂量体积的去离子水(1 mL/100g),连续灌胃给药6周。实验过程中观察记录各组大鼠毛色、精神状态等情况,记录BW、FBG,并于给药6周后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Oral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胰岛素耐量实验(Insulin tolerance test,ITT)并记录进食量(Food intake)。给药6周实验结束后大鼠过夜禁食12 h,戊巴比妥钠(45 mg/kg)麻醉下进行腹主动脉取血,3000 g,15 min,4℃条件下离心分离血清、分装后冻存备用;分离完整肝脏并称量肝重(Liverweight),计算肝湿重指数(Liverweight/BW);快速收集并冻存粪便及肝脏、小肠组织,4%多聚甲醛固定或冻存备用。检测血清中胰岛素水平(Fasting insulin,FINS),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检测血清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s,FFA)、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及炎症相关因子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表达水平;对肝脏组织进行苏木素-伊红染色(Haematoxylinandeosin,HE染色)、油红O染色、肝糖原染色(PAS)以及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cholesterol,TC)含量检测,观察肝脏组织形态及糖脂代谢变化;对小肠组织进行HE染色及肠道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肠道组织形态变化;利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对肝脏进行全转录组学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探究LLKL对ZDF大鼠肝脏的作用机制。对粪便进行16S rDNA肠道菌群测序并分析,探究LLKL对ZDF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1 对ZDF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的影响①LLKL对胰岛素抵抗的影响:给药6周后,与NC组相比,MOD组大鼠BW,Food intake、FBG、OGTT-AUC、ITT-AUC、FINS、HOMA-IR 均显着升高(P<0.001)。与MOD组相比,LLKLH、LLKLM、LLKLL及MET组均能不同程度的降低FBG、OGTT-AUC、ITT-AUC、FINS、HOMA-IR(P<0.01 或 P<0.001),且 LLKLH 组降低最显着;给药6周后,各给药组BW及Food intake与MOD组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说明LLK可以降低ZDF糖尿病大鼠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LLKLH组效果最佳,且优于 0.135 g/kg/d 的 MET。②LLKL与单味药物对胰岛素抵抗作用的比较:给药6周后,与MOD组相比,Edgeworthia gardneri(Wall.)Meisn.、Sibiraea angustata 及Crocus sativus L.(saffron)组均能不同程度的降低 FBG、OGTT-AUC、ITT-AUC、FINS、HOMA-IR(P<0.05,P<0.01或P<0.001),但三组降低程度均没LLKLM组显着;Edgeworthia gardneri(Wall.)Meisn.、Sibiraeaangustata及CrocussativusL.(saffron)组BW和Food intake均无显着变化(P>0.05)。说明单味药Edgeworthia gardneri(Wall.)Meisn.、Sibiraea angustata及Crocus sativusL.(saffron)也有降低ZDF糖尿病大鼠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但LLKLM组比单味药组效果好。2 对ZDF糖尿病大鼠肝脏糖脂代谢及转录组的影响给药6周后,与NC组相比,MOD组大鼠肝脏肝细胞出现脂肪变性及脂肪空泡,肝细胞排列紊乱,PAS染色可见肝糖原含量显着降低,油红O染色可见大量广泛分布的橘红色脂肪颗粒,肝湿重指数、肝TC、TG含量、血清FFA水平均显着增高(P<0.001);与MOD组相比,LLKLH、LLKLM及LLKLL组肝脏有显着改善,可见肝细胞排列趋于整齐,无明显脂肪空泡,肝糖原分布显着增多,且脂肪样变减轻,橘红色脂肪颗粒显着减少,肝湿重指数、肝TC、TG含量、血清FFA水平均显着降低(P<0.05,P<0.01或P<0.001),说明复方LLKL具有改善ZDF大鼠肝脏糖脂代谢的作用。肝脏转录组学测序分析结果显示:与NC组相比,MOD组显着差异表达的mRNA有1459条;与MOD组相比,LLKLH组显着差异表达的mRNA有740条。差异mRNA功能和通路富集结果显示,MOD vs.NC组显着差异表达基因显着与氧化还原(GO:0055114~Oxidation-reduction process)、蛋白质磷酸化(GO:0006468~Protein phosphorylation)等生物学过程相关,参与代谢通路(rno01100:Metabolic pathways)、氧化磷酸化(rno00190: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等 KEGG 信号通路;同时,LLKLH vs.MOD组显着差异表达基因参与蛋白质翻译(GO:0006412~Translation)、细胞对DNA损伤的应答(GO:0006974~Cellularresponseto DNA damage stimulus)等生物学过程相关,参与代谢通路(rno01 100:Metabolic pathways)、Toll 样受体信号通路(rno04620:Toll-like receptor signaling pathway)等 KEGG 信号通路;RT-qPCR 验证了 Toll 样受体 4(Toll like receptor 4,TLR4)及富集在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上的显着差异基因组蛋白酶K(Cathepsin K,CTSK)和髓样分化因子 88(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 88,MyD88)在MOD组高表达,而在LLKLH组表达量降低,说明Toll-like receptor signaling pathway可能是LLKL改善ZDF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的信号通路之一。3绿柳颗粒对ZDF糖尿病大鼠小肠及肠道菌群的影响给药6周后,NC组大鼠小肠结构完整,小肠绒毛排列整齐,与NC组相比,MOD组小肠表现为肠绒毛排列紊乱、塌陷、隐窝变深;与MOD组相比,LLKLH、LLKLM及LLKLL给药组小肠形态有明显改善。与NC组相比,MOD组大鼠小肠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表达量降低(P<0.05),血清LPS、TNF-α及IL-6表达量升高(P<0.05);与MOD组相比,LLKLH、LLKLM及LLKLL组大鼠小肠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表达量升高(P<0.001),血清LPS、TNF-α及IL-6表达量降低(P<0.01或P<0.001)。说明LLKL治疗能降低ZDF糖尿病大鼠小肠通透性,增加肠道屏障功能,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16S rDNA肠道菌群测序结果显示:与NC组相比,MOD组肠道菌群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显着降低;与MOD组相比,LLKLH及LLKLM组肠道菌群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显着升高。在门水平,丰度最高的5种微生物分别是Firmicutes,Actinobacteria,Proteobacteria,Bacteroidetes和Verrucomicrobia;与 NC 组相比,MOD 组Bacteroidetes丰度降低,Firmicutes丰度升高,Bacteroidetes/Firmicutes显着降低;与MOD组相比,LLKLH 及 LLKLM 给药组 Bacteroidetes丰度升高,Firmicutes丰度降低,Bacteroidetes/Firmicutes 显着升高。GSEA分析发现:MyD88高表达与甘油脂质代谢(Glycerolipid metabolism)(NES=1.347158,P=0.05814,FDR q=1)正相关,与胰岛素信号通路(Insulin signaling pathway)(NES=-1.0536,P=0.388614,FDRq=1)负相关;CTSK 高表达与脂肪酸代谢(Fatty acid metabolism)(NES=1.626464,P=0.008032,FDR q=0.469346)及甘油脂质代谢(Glycerolipidmetabolism)(NES=1.515651,P=0.071567,FDRq=0.602147)正相关,与胰岛素信号通路(Insulinsignalingpathway)(ES=-1.3491,P=0.044922,FDRq=1)负相关。因此LLKL可能通过抑制MyD88、CTSK的表达,显着上调Insulin signaling pathway,下调 Glycerolipid metabolism 和 Fatty acid metabolism 信号通路。结论1 LLKL可改善ZDF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效果优于单味药,且高剂量组效果最显着,优于 0.135 g/kg/d 的 MET。2LLKL可改善ZDF糖尿病大鼠肝脏糖脂代谢,机制可能与其调节蛋白质翻译、细胞对DNA损伤的应答,代谢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等有关;RT-qPCR验证了 TLR4及富集在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上的差异基因CTSK和MyD88在MOD组高表达,在LLKLH组表达降低,说明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可能是LLKL改善ZDF大鼠胰岛素抵抗的信号通路之一。3 LLKL可调节ZDF糖尿病大鼠肠道微生物,增加肠道菌群多样性,升高Bacteroidetes,降低Firmicutes,使Vacteroidetes/Firmicutes比例显着升高;改善ZDF糖尿病大鼠肠道结构,增加肠道屏障功能,减少LPS及炎症反应,影响“肠-肝轴”调节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降低TLR4、CTSK和MyD88表达,从而抑制脂肪酸代谢及甘油脂代谢、促进胰岛素信号通路,改善胰岛素抵抗,治疗糖尿病。

王倩[3](2020)在《参芪降糖颗粒治疗糖脂代谢病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背景:糖脂代谢病(Glucolipid Metabolic Disorders,GLMD)这一创新理论是由郭姣教授首创,它是一种以糖、脂代谢紊乱为特征,由遗传、环境、精神等多种因素参与的复杂性疾病。参芪降糖颗粒作为一种中药复方制剂,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特点,前期研究发现参芪降糖颗粒具有改善糖脂代谢紊乱作用,然而其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尚未得到深入研究。本研究拟开展参芪降糖颗粒的化学物质基础、网络药理学及短链脂肪酸靶向代谢组学研究,探讨其治疗糖脂代谢病的作用机制。目的:阐明参芪降糖颗粒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其治疗糖脂代谢病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参芪降糖颗粒指纹图谱,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UPLC-Q-TOF-MS)技术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鉴定参芪降糖颗粒中的非挥发性成分及挥发性成分。通过网络药理学及短链脂肪酸靶向代谢组学研究参芪降糖颗粒治疗糖脂代谢病的作用机制。结果:1、参芪降糖颗粒物质基础结果(1)参芪降糖颗粒指纹图谱研究结果通过建立参芪降糖颗粒的UPLC指纹图谱共获得44个共有峰,24批参芪降糖颗粒的相似度均大于0.95以上,表明24批参芪降糖颗粒的质量一致性较好。(2)参芪降糖颗粒化学成分定性研究结果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LC-MS)技术鉴定出132个化合物,主要包括皂苷类、黄酮类、木脂素类等;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鉴定出86个挥发性成分,包括烃类、醇类、醛类,酚酸类,木脂素类,脂肪酸类等。2、参芪降糖颗粒治疗糖脂代谢病的作用机制结果(1)网络药理学结果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结果显示,Ginsenoside Rh1、Ginsenoside Rh4与TNF、ACE;Acetylalisol B、Pachymic acid与ACE、CETP;Calycosin-7-glucoside、Tiliroside与ALB、PPARγ、LDLR、PPARα结合活性较好,是参芪降糖颗粒治疗糖脂代谢病的潜在药效成分和核心靶点。参芪降糖颗粒通过调控神经内分泌失调、胰岛素抵抗、炎症等相关的靶点及通路,发挥治疗糖脂代谢病的作用。(2)短链脂肪酸靶向代谢组学结果大鼠粪便中共检测出8种短链脂肪酸(SCFAs),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乙酸、丙酸、丁酸显着性增加,异丁酸、异戊酸显着减少,戊酸、己酸、庚酸均无显着性变化,经参芪降糖颗粒高剂量治疗后,异戊酸显着升高。结论:本研究建立了参芪降糖颗粒指纹图谱,并进行全面定性分析,为本品种的深入开发利用提供研究基础。从网络药理学角度初步解析参芪降糖颗粒治疗糖脂代谢病的“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整合方式及作用机制,分子对接发现Ginsenoside Rh4与ACE,Calycosin-7-glucoside与PPARα,tiliroside与PPARγ结合活性比阳性药物Benazepril与ACE,Lifibrate与PPARα,Rosiglitazo与PPARγ的分子结合活性高,有望成为降压、降脂、降糖的新药物。短链脂肪酸靶向代谢组学研究发现高剂量参芪降糖颗粒能够明显增加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大鼠粪便中异戊酸的含量。综上所述,本研究提示参芪降糖颗粒可能通过调控胰岛素抵抗,炎症反应以及肠道中SCFAs特别是异戊酸的代谢来改善糖脂代谢病的糖脂代谢和维护肠道环境稳定,为参芪降糖颗粒治疗糖脂代谢病作用机制提供了新思路及实验基础。

刘桐伊[4](2019)在《腑行养颜膏对胃肠实热型2型糖尿病伴肥胖代谢指标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观察腑行养颜膏对胃肠实热型2型糖尿病伴肥胖代谢指标的影响,探讨其临床作用,为中医药防治胃肠实热型2型糖尿病伴肥胖提供有效的治疗思路。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8年9月就诊于石家庄市中医院内分泌二科门诊及病房,并且符合新诊胃肠实热型2型糖尿病伴肥胖患者6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组的6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与观察组各33例,两组患者均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并给予胰岛素强化降糖治疗(三餐前30分钟皮下注射甘舒霖R,晚9点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服用腑行养颜膏,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25.0,对两组患者的中医证状总积分、中医单项症状积分、中医临床总有效率、体重、BMI、腰围、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空腹胰岛素水平、糖化血红蛋白、血脂、HOMA模型指数的改变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中医证候方面: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中医症状总积分均下降(P<0.05),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中医单项症状积分:两组患者脘腹胀满、大便秘结、口臭症状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研究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中医临床总有效率:研究组为86%,对照组为64%,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2肥胖相关指标: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体重、BMI、腰围有所降低,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研究组较对照组体重、BMI改善有显着性差异(P<0.05)。3血糖相关指标:治疗后两组患者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组间比较,研究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4血脂指标:治疗后两组患者总胆固醇(TG)、甘油三酯(TC)、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组间比较研究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5胰岛素抵抗指标(HOMA稳态模型):治疗后两组患者Homa-IR、Homa-β、Homa-S均下降(P<0.05);组间比较,Homa-IR、Homa-S研究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两组间Homa-β下降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常规胰岛素强化降糖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腑行养颜膏能有效改善胃肠实热型2型糖尿病伴肥胖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更好的控制患者体重、血糖及血脂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模型指标,进一步验证了腑行养颜膏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及代谢指标,提高整体治疗效果,此思路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应用。图0幅;表14个;参104篇。

周悦[5](2016)在《中国民间防治糖尿病传统药用植物调查》文中研究说明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胰岛功能缺失或减退、胰岛素抵抗等引起的代谢综合征。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积累了丰富的关于糖尿病治疗的传统知识。本研究按照药用植物资源(植物物种)在传统医药(中药、民族药、民间药)体系中的使用这一主线,在开展全国范围内的药物志、地方志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选择药用植物最为丰富的西南地区进行了民间防治糖尿病的药用植物实地调查,完成了用于治疗糖尿病的传统药用植物的整理,共调查收集了中国民间用于防治糖尿病的药用植物274种,涉及我国19个民族的传统药物知识,对涉及的药用植物信息进行了系统编目(包括药用植物的中文名、民族名、学名、科名、生活型、生境、分布、药用功效、药用部位、主要化学成分、药理学研究结果等)。以该编目中的信息为基础,利用统计学方法对我国防治糖尿病的药用植物的资源特征、利用特点等进行了统计分析,以期深入挖掘这些防治糖尿病药用植物及其传统应用中的现代科学知识内涵。本研究结果可以为防治糖尿病的植物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民间用于防治糖尿病的药用植物274种,来自84科、207属;(2)含被子植物264种、裸子植物4种、蕨类植物6种;(3)生活型以草本植物为主;(4)包含防治糖尿病植物种类最多的5个科分别为:菊科、蔷薇科、豆科、百合科、禾本科,所含物种数占总物种数的31.75%;(5)包含防治糖尿病植物种类最多的18个属是:石斛属、黄精属、姜黄属、党参属、菊三七属、荨麻属、百合属、车前属、甘草属、青牛胆属、蓼属、大黄属、黄连属、杏属、蔷薇属、悬钩子属、石韦属、楤木属,这18属种防治糖尿病的药用植物占总物种数的22.26%;(6)使用时多以植株整体或地下部分入药;(7)基于物种名对涉及的274种药用植物进行信息检索,整理了文献记载及数据库收录的有关糖尿病防治的主要活性成分及药理学研究结果,其中具有糖尿病防治药理效应的植物265种,主要活性成分包括生物碱类、黄酮类、多酚类、蛋白质和多肽类、糖类、萜类、甾类、不饱和脂肪酸类、有机含硫化合物等,药理效应包括降血糖、降血压、调节脂代谢、抗氧化、抗炎、抑菌等;(8)编目中涉及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8种,其中8种为我国特有种;(9)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所收录的药用植物有158种;(10)可食用植物92种。基于上述调查和分析,建议如下:(1)我国民间用于糖尿病治疗的传统药用植物知识丰富,菊科、蔷薇科、豆科、百合科、禾本科中用于糖尿病防治的药用植物资源最多,相关研究可优先在这5个科的植物中开展;(2)有效成分已知的药用植物,可以对其同科、同属、同种的近源植物进行筛选,从中寻找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活性成分或药物基源;(3)可以将某些特定化学成分作为活性指标对药用植物进行筛选,寻找新的药物资源;(4)大部分药用植物有必要进一步开展相关的应用基础研究,可以传统药物信息为线索进行实验设计和活性筛选,挖掘新的药用资源和药用价值;(5)加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保护,引导规范化栽培,利用生物技术促进药用植物产业化。

栗明,杨珊娜,杨可,杨慧钊,马艳春[6](2016)在《中药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药理学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一种合并症,在糖尿病患者中发病率较高,如果在周围神经病变的基础上存在足畸形或者有足溃疡病史,则截肢危险性更高。由于DPN的高发病率及严重的致残率,DPN的防治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要课题。中医发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在临床上与西药结合运用,减轻西药的毒副作用,增强治疗效果,并取得了诸多研究成果。据多年临床经验,结合各类中医学治疗DPN的

李红伟,孟祥乐[7](2015)在《地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为玄参科地黄属植物,其块根为常用中药。该植物块根和叶中含有大量的环烯醚萜类成分,同时还存在紫罗兰酮、二苯乙烯、三萜、黄酮、酚酸、木脂素、含氮类、糖及其他类化合物;药理研究表明梓醇等多个成分具有抗心脑血管疾病、神经保护、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抗骨质疏松、增强免疫等多种药理作用。由于中药地黄显着的滋补作用,历来是研究的热点。对最近5年有关地黄的化学成分和药理研究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宋扬[8](2011)在《地黄寡糖胶囊质量研究及其对糖尿病大鼠空间学习记忆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对地黄寡糖胶囊进行了质量研究,并制定质量标准。在此基础上,观察了其对糖尿病大鼠空间学习记忆的影响。方法按照选定工艺进行地黄寡糖胶囊制备,参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Ⅰ制剂通则,对其性状﹑鉴别、检查及含量测定等进行研究,制定质量标准。主要对制剂中所含的水苏糖成分采用薄层色谱法进行鉴别,并用高效液相法(HPLC)测定其中梓醇的含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观察了地黄寡糖(ROS)对糖尿病大鼠空间学习记忆的影响。采用链脲佐菌素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分为对照组(CON)、正常用药组(ROS,500 mg/kg)、糖尿病组(DM)、口服100 mg/ kg地黄寡糖的糖尿病治疗低剂量组(DM+RL)与口服500 mg/kg地黄寡糖的糖尿病高剂量治疗组(DM+RH)。实验期间定期监测动物体重和空腹血糖值。11周后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观察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变化情况。结果利用薄层色谱法对地黄寡糖胶囊中的水苏糖进行了鉴别,结果显示在供试品的色谱图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具有相同颜色的斑点。对地黄寡糖中的梓醇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梓醇检测方法在10~90μg/m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Y=3.085×103X-2.060×103,r=0.9996;精密度RSD为0.35%;重复性RSD为1.09%;稳定性RSD为1.02%;加样回收率为99.84%,RSD为0.95%。取批号为20090501、20090503和20090506的地黄寡糖胶囊,用HPLC法测得其中梓醇的含量为12.12、12. 56和12.37 mg/粒。地黄寡糖胶囊的装量差异﹑崩解时限与水分含量均符合《中国药典》胶囊制剂通则规定。地黄寡糖胶囊对糖尿病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中发现:糖尿病(DM)组﹑低剂量治疗组(DM+RL)和高剂量治疗组(DM+RL)与对照组(CON)组相比,体重明显减轻(P<0.01);血糖明显升高(P<0.01);Morris水迷宫实验中发现,前三组比对照组在原平台象限游泳时间占总游泳时间的比例明显减少,同时糖尿病组比对照组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和DM组相比,DM+RL组和DM+RH组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在原平台象限的游泳时间占总游泳时间的比例明显升高;单纯用药组(ROS)和对照组(CON)组相比,没有明显变化。结论1﹑建立的鉴别方法专属性强,定量方法简便、准确、能够有效地控制地黄寡糖胶囊的质量。2﹑糖尿病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下降,地黄寡糖胶囊对改善糖尿病大鼠学习记忆的能力具有一定治疗作用。

汪坤,张振凌[9](2010)在《不同炮制方法对地黄降血糖作用影响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查阅地黄的现代研究文献,对地黄的降血糖作用及该药理作用的药效成分在炮制过程中的变化进行整理分析;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张红果[10](2010)在《地黄寡糖胶囊(中药5类新药)的药学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地黄为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植物地黄(Rehmannia glutilosa Libosch.)的新鲜或干燥块根,生地黄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之功效。本课题在实验室以往工作的基础上,依照《药品注册管理办法》附件1《中药、天然药物注册分类及申报资料要求》中有关五类新药的规定,从提取工艺、制备工艺、质量标准、制剂初步稳定性等方面,对治疗糖尿病中药新药“地黄寡糖胶囊”的临床前药学部分进行系统研究。方法第一部分以地黄中主要成分水苏糖及地黄提取物出膏率为考察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筛选地黄寡糖胶囊的最佳提取工艺;采用阴阳离子交换色谱柱及活性炭柱纯化地黄寡糖的不同部位;第二部分以吸湿率为主要考察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法考察辅料的种类、用量、制粒条件等。第三部分按照筛选的生产工艺将制剂处方量放大10倍进行三批中试生产。第四部分在中试生产的基础上,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版对中试产品进行质量标准研究,用薄层色谱法对该制剂地黄进行定性鉴别,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制剂地黄中主要成分水苏糖进行含量测定。对该制剂三批样品进行初步稳定性试验。结果通过正交试验及统计学分析,地黄寡糖胶囊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加10倍量的水,提取3次,每次1 h。提取液静置除尘,加热至沸浓缩,真空干燥。地黄水提取物经阴、阳离子交换色谱柱及活性炭柱纯化地黄寡糖不同部位,10%及15%乙醇洗脱部位中水苏糖含量分别为54.05%、34.66%,其他寡糖类成分较少;经辅料筛选试验及药效试验,优化的成型工艺为:地黄稠浸膏与乳糖为3:1时,颗粒的吸湿性最小,并且可以满足临床用药要求。制粒方法为地黄稠浸膏与乳糖混匀,真空干燥后制粒。休止角测定结果表明颗粒流动性满足要求,堆密度测定选择0号胶囊壳,临界相对湿度为60%;三批中试生产成品率分别为94.12%、94.29%、91.67%,水苏糖含量分别为23.78%、22.27%、23.76%。质量标准中建立了该制剂中药材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对中试产品进行检查、鉴别及含量测定,均符合要求;制剂初步稳定性考察,样品在考察期内各项考察数据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地黄寡糖胶囊的提取工艺、制备工艺合理可行,所建质量标准客观、准确,均符合药典要求,能够控制成品质量。

二、地黄寡糖抗糖尿病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地黄寡糖抗糖尿病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黄芪活性多糖APS-Ⅱ三氟乙酸降解寡糖片段的免疫活性筛选与结构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立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图及创新点
        1.2.1 研究内容
        1.2.2 技术路线图
        1.2.3 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糖类的研究
        2.1.1 多糖的研究现状
        2.1.2 寡糖的基本概述
        2.1.3 寡糖的研究成果
    2.2 多糖的降解方法
        2.2.1 化学降解
        2.2.2 生物降解
        2.2.3 物理降解
    2.3 寡糖的分离制备
        2.3.1 制备液相分离制备
        2.3.2 聚丙烯酰胺凝胶柱分离制备
        2.3.3 膜分离制备
    2.4 寡糖的结构解析方法
        2.4.1 寡糖的液相表征分析
        2.4.2 寡糖的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
        2.4.3 寡糖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
        2.4.4 寡糖的红外检测
        2.4.5 寡糖的核磁测定
    2.5 寡糖的生物活性
        2.5.1 促进免疫功能
        2.5.2 抗抑郁作用
        2.5.3 降低血糖
        2.5.4 保护心肌受损
        2.5.5 调节菌群比例
        2.5.6 其他作用
第三章 黄芪免疫活性多糖的三氟乙酸水解
    3.1 引言
    3.2 材料试剂和仪器
        3.2.1 研究对象
        3.2.2 试剂
        3.2.3 仪器
    3.3 实验内容
        3.3.1 黄芪免疫活性多糖的制备
        3.3.2 黄芪免疫活性多糖酸水解的单因素考察
        3.3.3 黄芪免疫活性多糖酸水解的L_9(3~3)正交试验
        3.3.4 酸水解的重复性实验
        3.3.5 酸水解的稳定性实验
        3.3.6 黄芪混寡糖的批量制备
    3.4 结果与讨论
        3.4.1 黄芪免疫活性多糖的液相表征
        3.4.2 黄芪免疫活性多糖酸水解的单因素实验结果
        3.4.3 黄芪免疫活性多糖酸水解的最优条件分析
        3.4.4 酸水解的重复性评价
        3.4.5 酸水解的稳定性评价
        3.4.6 黄芪混寡糖的产率
    3.5 小结
第四章 黄芪免疫活性多糖降解寡糖的分离制备及结构解析
    4.1 引言
    4.2 材料试剂和仪器
        4.2.1 研究对象
        4.2.2 试剂
        4.2.3 仪器
    4.3 实验内容
        4.3.1 黄芪混寡糖的质谱检测
        4.3.2 不同寡糖片段的分离制备
        4.3.3 不同寡糖片段的单糖组成测定
        4.3.4 不同寡糖片段的红外测定
        4.3.5 不同寡糖片段的甲基化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黄芪混寡糖的质谱分析
        4.4.2 不同寡糖片段的制备及液相表征
        4.4.3 不同寡糖片段的单糖组成分析
        4.4.4 不同寡糖片段的红外分析
        4.4.5 不同寡糖片段的甲基化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基于体外免疫细胞的黄芪免疫活性多糖中活性寡糖片段的筛选
    5.1 引言
    5.2 材料试剂和仪器
        5.2.1 研究对象
        5.2.2 试剂
        5.2.3 仪器
    5.3 实验内容
        5.3.1 不同聚合度寡糖片段的固有免疫
        5.3.1.1 对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测定
        5.3.1.2 对自然杀伤细胞的细胞毒性测定
        5.3.2 不同聚合度寡糖片段的特异性免疫
        5.3.2.1 对刀豆蛋白A诱导的T淋巴细胞的影响
        5.3.2.2 对脂多糖诱导的B淋巴细胞的影响
        5.3.2.3 对脂多糖诱导的脾淋巴细胞分泌Ig G的影响
    5.4 结果与讨论
        5.4.1 不同寡糖片段的对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
        5.4.2 不同寡糖片段对自然杀伤细胞的杀伤活性
        5.4.3 不同寡糖片段对T淋巴细胞的影响
        5.4.4 不同寡糖片段对B淋巴细胞的影响
        5.4.5 不同寡糖片段对脾淋巴细胞分泌Ig G的影响
    5.5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工作总结
    6.2 展望
    6.3 学习心得
参考文献
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复方绿柳颗粒改善2型糖尿病ZDF大鼠胰岛素抵抗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药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现代研究进展
        1 胰岛抵抗与2型糖尿病
        2 中药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临床研究
        3 中药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基础实验研究
        4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药调节肠道菌群治疗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1 肠道菌群概述
        2 肠道菌群与2型糖尿病
        3 中药调节肠道菌群治疗2型糖尿病的研究
        4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三 绿柳颗粒组方药物药用功效及降糖机制研究进展
        1 绿萝花药用功效及降糖机制研究进展
        2 柳茶药用功效及降糖机制研究进展
        3 藏红花药用功效及降糖机制研究进展
        4 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一 复方绿柳颗粒对2型糖尿病ZDF大鼠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实验二 复方绿柳颗粒对2型糖尿病ZDF大鼠肝脏糖脂代谢及转录组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实验三 基于肠道菌群探究绿柳颗粒剂改善2型糖尿病ZDF大鼠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机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讨论
结语
创新点与特色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参芪降糖颗粒治疗糖脂代谢病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糖脂代谢病创新理论
        1.1.2 参芪降糖颗粒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概述
        1.1.3 网络药理学应用于中药的研究概述
        1.1.4 短链脂肪酸靶向代谢组学与糖脂代谢紊乱性疾病的概述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研究意义与创新性
        1.5.1 研究意义
        1.5.2 创新性
第二章 参芪降糖颗粒指纹图谱研究
    2.1 参芪降糖颗粒指纹图谱方法建立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1.3 实验结果
        2.1.4 讨论
    2.2 参芪降糖颗粒与组方药材相关性研究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2.3 实验结果
        2.2.4 讨论
    2.3 参芪降糖颗粒质量评价研究
        2.3.1 实验材料
        2.3.2 实验方法
        2.3.3 实验结果
        2.3.4 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参芪降糖颗粒化学成分定性研究
    3.1 参芪降糖颗粒UPLC-Q-TOF-MS定性研究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1.3 实验结果
        3.1.4 讨论
    3.2 参芪降糖颗粒GC-MS定性研究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2.3 实验结果
        3.2.4 讨论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参芪降糖颗粒治疗糖脂代谢病作用机制研究
    4.1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参芪降糖颗粒治疗糖脂代谢病的作用机制
        4.1.1 软件与数据库
        4.1.2 方法
        4.1.3 结果
        4.1.4 讨论
    4.2 参芪降糖颗粒对2 型糖尿病大鼠粪便短链脂肪酸的影响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2.3 实验结果
        4.2.4 讨论
    4.3 参芪降糖颗粒治疗GLMD作用机制综合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腑行养颜膏对胃肠实热型2型糖尿病伴肥胖代谢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资料
        1.1.1 病例选择
        1.1.2 诊断标准
        1.1.3 纳入标准
        1.1.4 排除标准
        1.1.5 病例剔除与脱落标准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1.2.2 清膏的制作
        1.2.3 仪器设备
        1.2.4 观察时间
    1.3 观测指标
        1.3.1 一般检查
        1.3.2 疗效性指标
    1.4 疗效评定
    1.5 统计方法
    1.6 结果
        1.6.1 年龄比较
        1.6.2 性别比较
        1.6.3 体重、体质指数(BMI)、腰围比较
        1.6.4 治疗前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比较
        1.6.5 治疗前两组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
        1.6.6 治疗前两组空腹胰岛素水平(FINS)比较
        1.6.7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脂指标比较
        1.6.8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比较
        1.6.9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体重、BMI、腰围比较
        1.6.10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
        1.6.1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改善情况比较
        1.6.1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OMA模型指标改善情况比较
        1.6.1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单项症状积分比较
        1.6.1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统计比较
    1.7 讨论
        1.7.1 2型糖尿病病名的由来
        1.7.2 2型糖尿病伴肥胖的病机分析
        1.7.3 2型糖尿病伴肥胖的流行病学现状分析
        1.7.4 2型糖尿病伴肥胖现代医学治疗现状
        1.7.5 腑行养颜膏对2 型糖尿病伴肥胖的作用机制
        1.7.6 药理分析
        1.7.7 改善2 型糖尿病伴肥胖代谢指标的临床疗效分析
        1.7.8 小结
        1.7.9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2章 综述 2 型糖尿病伴肥胖中西医研究进展
    2.1 中医对2型糖尿病伴肥胖的认识
        2.1.1 关于病名的认识
        2.1.2 关于病因的认识
        2.1.3 关于病机的认识
        2.1.4 关于治法的认识
        2.1.5 临床研究进展
    2.2 现代医学对肥胖和糖尿病关系研究概况
        2.2.1 2型糖尿病伴肥胖的流行病学概况
        2.2.2 肥胖与胰岛素抵抗、2 型糖尿病的相关性
        2.2.3 2型糖尿病伴肥胖相关的病理基础
        2.2.4 现代医学的治疗概况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录 A 中医症状积分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5)中国民间防治糖尿病传统药用植物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糖尿病的研究概况
        1.1.1 糖尿病分型
        1.1.2 糖尿病诊断标准
        1.1.3 糖尿病的治疗
        1.1.4 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
    1.2 传统药物研究概况
    1.3 传统药用植物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调查
        2.2.2 实地调查
        2.2.3 分析整理与编目
    2.3 技术路线
第三章 调查结果
    3.1 实地调查结果
        3.1.1 西南地区糖尿病防治药用植物资源类型分析
        3.1.2 西南地区糖尿病防治药用植物验方
    3.2 我国糖尿病防治传统药用植物分析
        3.2.1 我国糖尿病防治传统药用植物种类组成
        3.2.2 我国糖尿病防治传统药用植物资源特点
第四章 讨论与展望
    4.1 结论与讨论
        4.1.1 我国糖尿病防治传统药用植物与传统知识的多样性
        4.1.2 我国糖尿病防治传统药用植物有效成分及其作用机制的多样性
    4.2 问题与展望
        4.2.1 今后拟开展的工作
        4.2.2 部分有待于开展抗糖尿病研究的植物
        4.2.3 研究展望
致谢
项目支持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
参考文献

(6)中药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药理学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黄芪
2 地黄
3 苍术
4 玄参
5 葛根
6 丹参
7 川芎
8 当归
9 穿山龙
10 牛膝
11 草乌
12 益母草
13 小结

(7)地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化学成分
    1.1单萜类
    1.2苯乙醇及其苷类
    1.3三萜及其苷类
    1.4含氮类
    1.5黄酮及其苷类
    1.6酚酸及其苷类
    1.7木脂素类
    1.8其他类
2药理作用
    2.1对心脑血管系统的药理作用
    2.2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2.3降血糖、调血脂
    2.4细胞毒活性
    2.5抗电离辐射
    2.6抗骨质疏松
    2.7对脏器的保护作用
    2.8抗炎
    2.9提高免疫
    2.10其他作用
3结语

(8)地黄寡糖胶囊质量研究及其对糖尿病大鼠空间学习记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摘要
    中文论着摘要
    英文论着摘要
二、英文缩略语
三、论文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地黄寡糖胶囊的质量研究
    第三章 ROS 对糖尿病大鼠学习记忆影响
    结论
四、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五、参考文献
六、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个人简介

(10)地黄寡糖胶囊(中药5类新药)的药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1 研究意义及立题依据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研究目标
        3.1 主要研究内容
        3.2 技术路线
        3.3 主要目标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地黄寡糖胶囊提取分离工艺研究
    1 前言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与结果
        3.1 吸水率的考察
        3.2 水溶性浸出物的测定
        3.3 干燥温度的选择
        3.4 交实验法优选提取工艺
        3.5 验证试验
        3.6 地黄寡糖不同部位的分离
        3.6.1 树脂的预处理
        3.6.2 活性炭的预处理
        3.6.3 装柱
        3.6.4 上样及洗脱
        3.6.5 实验结果
        3.7 地黄寡糖不同洗脱部位的TLC图谱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地黄寡糖胶囊成型工艺的研究
    1 前言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与结果
        3.1 辅料品种及用量的确定
        3.2 制粒方法
        3.3 休止角的测定
        3.4 堆密度的测定
        3.5 吸湿性试验
        3.6 辅料用量的筛选
    4 工艺验证
    5 地黄寡糖颗粒临界相对湿度(CRH)的测定
    6 影响因素试验
        6.1 高温试验
        6.2 高湿度试验
        6.3 强光照射试验
    7 包装材料的选择
    8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地黄寡糖胶囊中试生产
    1 前言
    2 实验材料
    3 中试生产
        3.1 中试生产准备
        3.2 中试生产
        3.3 中试生产相关设备图片(见附图)
    4 讨论
第五章 地黄寡糖胶囊质量标准及稳定性研究
    1 前言
    2 实验材料
    3 药材与辅料质量标准
        3.1 地黄
        3.2 辅料质量标准
        3.3 性状
    4 鉴别
        4.1 地黄寡糖成分的鉴别
        4.2 水苏糖的鉴别及纯度的检测
    5 检查
        5.1 装量差异
        5.2 水分
        5.3 崩解时限
        5.4 微生物限度
        5.5 重金属检查
        5.6 砷盐检查
        5.7 炽灼残渣
    附:地黄寡糖胶囊质量标准
        6 初步稳定性试验
        7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结论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及参与的科研工作
致谢
附图:中试生产相关设备图片
综述:治疗糖尿病中药有效成分和有效部位的新进展
    1 前言
    2 治疗糖尿病的中药有效成分
    3 治疗糖尿病的中药有效部位
    4 展望
    参考文献

四、地黄寡糖抗糖尿病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黄芪活性多糖APS-Ⅱ三氟乙酸降解寡糖片段的免疫活性筛选与结构初探[D]. 石丽霞. 山西大学, 2021
  • [2]复方绿柳颗粒改善2型糖尿病ZDF大鼠胰岛素抵抗作用及机制研究[D]. 李梅.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参芪降糖颗粒治疗糖脂代谢病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D]. 王倩. 广东药科大学, 2020(02)
  • [4]腑行养颜膏对胃肠实热型2型糖尿病伴肥胖代谢指标的影响[D]. 刘桐伊.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5]中国民间防治糖尿病传统药用植物调查[D]. 周悦. 中央民族大学, 2016(04)
  • [6]中药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药理学研究进展[J]. 栗明,杨珊娜,杨可,杨慧钊,马艳春.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16(01)
  • [7]地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李红伟,孟祥乐. 药物评价研究, 2015(02)
  • [8]地黄寡糖胶囊质量研究及其对糖尿病大鼠空间学习记忆的影响[D]. 宋扬. 辽宁医学院, 2011(12)
  • [9]不同炮制方法对地黄降血糖作用影响的研究进展[A]. 汪坤,张振凌. 2010中药炮制技术、学术交流暨产业发展高峰论坛论文集, 2010
  • [10]地黄寡糖胶囊(中药5类新药)的药学研究[D]. 张红果. 兰州大学, 2010(10)

标签:;  ;  ;  ;  ;  

地黄寡糖抗糖尿病药理作用及机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