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筒染色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丝筒染色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一、真丝筒子染色技术的推广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陈英,宋富佳,李成红,刘凯琳,刘正[1](2021)在《少水及无水染色技术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面对水资源短缺、印染行业耗水量大、污水排放量大等问题,发展少水及无水染整加工技术是必然趋势。文章主要介绍了包括小浴比染色、低给液泡沫技术、超临界CO2染色、溶剂染色、结构生色等在内的纺织品少水及无水染色技术的研究进展及产业化应用前景,为企业开发应用少水及无水染色技术,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鞠斐[2](2020)在《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性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西方先进的纺织生产方式尚未进入上海地区之前,上海正处于农业社会手工业生产的大环境中。鸦片战争之后,《南京条约》签订,上海设立租界,机制纺织商品和动力机器纺织工厂始进入上海。此后随着上海地区工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机制纺织品与新式服装逐渐成为新的生产、生活文化的标志,随后引起社会个体价值观的变化,进而连带的引发了社会生产和生活系统的变革。在中国租界时期史上的百年之间,上海纺织服装设计在经历了西方科技本土化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向现代化设计的前进方向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客观条件和人的主观能动性都成为设计现代化的推动力量。围绕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设计现状与产业背景等上海纺织、服装现代设计发展成因中最关键的基础条件,通过对这一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工业化发展和现代设计行为的研究,还原了工业生产条件下纺织、服装的产销业态和设计价值,进一步揭示了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设计的演变规律、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并探索其对上海市民的生活方式、纺织、服装生产的工业化和上海城市现代化的影响、促进和提升的具体作用,以及从设计学的角度分析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对上海地区消费文化变迁的影响。作为中国租界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之一,上海汇聚了20世纪初中国最活跃、最发达的政治、经济、文化与艺术因素,涌现出各个行业的标志性成果,聚集了大量的艺术与设计人才,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具有现代意味的设计机构。中国早期的现代纺织、服装设计便是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之下,伴随着初期民族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而迅速地涌现与成长,形成了与早期纺织轻工产品相辅相成的现代设计产业萌芽,本土的现代纺织、服装设计正是在这样的关系中悄然地、坎坷地成长起来,既从西方现代设计发展过程中提取经验,也从本土传统资源中汲取了能量,形成了独特的发展路径。

钟斌悦[3](2020)在《磨毛针织被单工艺优化设计及性能研究》文中指出被单是床上用品中至关重要的产品。消费者对被单的需求已不仅局限于保暖和耐用,而是更加侧重追求使用的舒适性,特别是面料的柔软性和亲肤性。尤其对于秋冬季节的被单而言,柔软贴身的面料,可以使体感温度上升,使人感到更加温暖。针织被单由于特殊的编织方式,面料更加柔软舒适、服帖。目前,已有不少厂家开始生产针织被单,但要真正实现针织被单的产业化仍有部分难题亟需解决,如针织被单的抗起毛起球性、保暖透气性、水洗尺寸稳定性等性能仍有待提升。本课题对自主研发的磨毛针织被单的耐用性能和舒适性能进行了系统性地研究,优化了磨毛针织被单的生产工艺,极大地提升了产品的耐用性和使用舒适性。本课题以棉、绢丝、羊绒、竹浆纤维为原料,选择合适的工艺制成不同混纺比的纱线。通过评估纱线力学性能,表面毛羽,条干均匀度,纱线回潮率等参数评价混纺纱线性能是否符合制备针织被单的要求。选择综合性能最佳的纱线,编织针织被单。选用舌针单面四针道圆纬机编织纬平针组织,针对产品特性设计染色工艺并选择合适的设备进行染色、烘干及预缩整理。同时本课题还设计了产品的磨毛方式及其工艺,探究了原料、密度、磨毛方式和磨毛率等因素对针织被单耐用性和舒适性能的影响,最后研究了织物的水洗尺寸稳定性。并通过正交实验,结合综合平衡法,优化了磨毛针织被单的制备工艺。通过一系列实验、分析和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本课题选用的四种纱线的公定回潮率都在8.5%以上,具有良好的吸湿性能。其中绢丝/羊绒/棉混纺纱的力学性能、表面毛羽、条干均匀度等指标均未达到要求;纯棉纱和竹浆纤维/羊绒/棉混纺纱的表面毛羽分布情况不够理想,而绢丝/棉混纺纱各项性能均满足磨毛针织被单的用纱要求,故最终选用绢丝/棉混纺纱为磨毛针织被单原料。2、绢棉磨毛针织被单的抗起毛起球等级均达到3.5级以上,抗起毛起球性能良好,同时织物抗起毛起球性能与磨毛方式和磨毛率无关,并随总密度的增大而有所增强。3、选用绢丝/棉混纺纱线织造纬平针织物作为磨毛针织被单面料。针织被单的顶破性能随总密度增大而增强,随磨毛率增大而减弱;砂辊式磨毛对其顶破强力损伤较大,碳素纤维磨毛工艺既可以使针织被单获得较好的绒感,又可以减少织物顶破强力的损伤。4、实验发现,磨毛针织被单的透气性随总密度的增大而减小,保温性随总密度的增大而增强,同时磨毛针织被单的透气性和保温性还与磨毛工艺有关系,二者都随磨毛率的增大而增大。5、通过正交实验结合综合平衡法,最终得出选用65%棉35%绢丝混纺纱为原料,编织总密度为8500线圈/25cm2,采用碳素纤维进行两道磨毛,磨毛率为95%的磨毛针织被单综合性能最好。综上所述,本课题所做的研究与分析为后续进一步研发针织被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对针织被单的规模化生产和普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张静[4](2018)在《传统染色技术的计算机数字化艺术创新》文中研究指明信息与多媒体技术在染整技术革新与创造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图案以及制作工艺的模拟和数字化方式最大化地提升了设计人员的工作效率。

赵晓娣[5](2017)在《天然植物染料专利发展概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中对国内外天然植物染料染色技术的专利区域分布、专利申请量、专利申请总体趋势、各国研发力度、投入情况以及重要专利的申请人进行了统计和分析,通过专利中蕴含的大量有价值的信息,为我国在天然植物染料染色领域专利申请和实施制定有效战略提供参考依据。

章燕琴[6](2017)在《超临界CO2专用蒽醌型活性分散染料的合成及结构表征》文中研究指明超临界CO2染色技术是一种以超临界CO2流体作为染色介质,对纺织品进行染色加工的染整新技术。该技术既不消耗水也不产生废水,是推动印染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目前,超临界CO2无水染色技术在合成纤维上的应用较为成熟,但在天然纤维上仍存在不少问题,而活性分散染料的运用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为此,本论文主要对超临界CO2染色专用蒽醌型活性分散染料的合成及其结构表征等进行了研究。本论文立足于铜催化的Ullmann反应,以1-氯蒽醌与N-苯基乙二胺间的反应为研究基础,重点探讨了溶剂种类、碱剂种类、铜催化剂种类、溶剂用量、反应物摩尔比、碱剂用量、铜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和时间因素对Ullmann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反应体系适用的溶剂有DMF、DMSO和甲苯;适用的碱剂有KOH、三乙胺和K2CO3,尤其是KOH;而铜催化剂种类对反应的影响较小,但当铜盐中的阴离子为I-时,目标产物生成较少;其余因素中,溶剂用量、反应温度和时间对反应的影响较为明显,反应物摩尔比、碱剂和铜催化剂用量对反应的影响较小。在上述基础上,本论文首先以1-氯蒽醌为芳卤,通过改变胺类物质制得不同结构的蒽醌型活性分散染料前驱体,再将所得的染料前驱体分别与三聚氯氰或2,3-二溴丙酰氯反应,合成了三只二氯均三嗪型活性分散染料和两只α-溴代丙烯酰胺型活性分散染料。同时,本论文还采用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NMR)、元素分析(EA)和液质联用(LC-MS)等分析测试手段分别对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结果表明合成的五只蒽醌型活性分散染料的结构与与预期设计结构相符。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分析结果显示:在染料前驱体中接入二氯均三嗪或α-溴代丙烯酰胺活性基会发生蓝移现象;三只二氯均三嗪型活性分散染料的色调为红色,两只α-溴代丙烯酰胺型活性分散染料的色调为紫红色;五只染料的溶剂化效应均较明显,而在酸碱效应方面,对碱较为敏感,对酸不敏感。同时,论文将合成的二氯均三嗪型和α-溴代丙烯酰胺型活性分散染料应用于天然纤维织物(棉、真丝和羊毛)的超临界CO2染色中,并对其染色性能作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所得蒽醌型活性分散染料在各织物上的主色调均为红色,但色光出现差别;二氯均三嗪型和α-溴代丙烯酰胺型活性分散染料在真丝和羊毛织物上的染色性能明显优于棉织物,其耐皂洗色牢度和耐摩擦色牢度级数也较棉织物高。

阮馨慧[7](2016)在《棉在有机溶剂中的活性染料染色及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活性染料作为最常用的棉用染料,自发明以来,围绕提高染料固色率、减少无机盐用量、治理染色废水而展开的研究接连不断。相比这些传统末端治理技术,从源头控制污染的清洁染色技术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更具优势。本文从两个方面围绕“非水染色新技术”展开研究:1)探讨了乙烯砜染料在混合非质子有机溶剂中对棉的染色技术,为项目中后续的筒子纱溶剂染色的中试提供科学依据。在非质子溶剂中,二甲基亚砜(DMSO)溶胀棉的能力出众,被选为该体系的溶剂之一。碳酸二甲酯(DMC)作为一种助溶剂,通过提高染料在DMSO/DMC混合溶剂中的化学位促进染料吸附,实现了无盐染色。DMSO和DMC这两种溶剂均是环境友好、安全性高的绿色溶剂。研究发现有机碱才能帮助乙烯砜染料在溶剂染色中固色。在所选胺碱中,1,4-二氮杂二环[2.2.2]辛烷(DABCO)是促进染料同棉纤维反应的最有效碱剂。HPLC证实该体系下的固色机理是染料首先同胺碱形成活性的中间体。染色残液经简单染化料补充和溶剂比例调整后可直接进行循环回用。10次循环染色织物的色深始终保持一致。对于乙烯砜型染料,该染色方法具有普适性,染后织物有良好的提升性和色牢度。基于DMSO/DMC体系的非水染色方法从源头上杜绝了活性染料无效水解以及无机盐的使用,并且染色残液可以循环回用,在染色可持续发展上体现了一定的优势。2)从环境管理角度出发,使用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分析比较了传统水相全棉筒子纱染色工艺和一种基于DMSO/全氯乙烯(PCE)体系的筒子纱溶剂染色工艺。本文采用SimaPro软件中的CML-IA baseline方法,通过收集两种筒子纱生产过程的物质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清单,定量评估了两种筒子纱染色工艺在全球变暖(GWP)、酸化(AP)、非生物损耗(ADP)、非生物化石燃料损耗(ADP(fossil fuels))、臭氧层损耗(ODP)、富营养化(EP)以及光化学氧化(POCP)这7个方面的环境影响。结果表明,DMSO/PCE体系下染色的筒子纱的7种标准化潜值均高于水相染色筒子纱,因而没有在环境影响方面体现出优势。通过对输入参数的贡献分析和敏感度分析,发现DMSO/PCE溶剂染色方法的主要问题在于PCE的使用。特别在ODP方面,PCE极易造成臭氧层损耗,染色过程中PCE的泄露系数与POCP潜值直接相关。此外,很大部分的环境影响来自溶剂染色方法采用的130℃高温固色,该过程消耗了大量电能,间接增加了环境负荷。因此,非水染色技术开发的首要任务是选择环境友好、低毒性的溶剂,并通过优化降低染色过程中的能量消耗。本课题组后续将对DMSO/DMC体系的非水染色技术展开具体的生命周期评价,体现该技术在现有非水染色技术中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优势。

阳建斌,郑光洪[8](2015)在《无水染整加工技术—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的应用进展》文中研究说明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技术开发无水染整加工技术代替耗水、并产生大量污水的传统染整工艺,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环境污染和水资源的消耗,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技术。介绍了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染整加工技术的优点,阐述了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在合成纤维、天然纤维及织物的前处理、染色和整理加工中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技术难题。

孙海建[9](2012)在《耐NaOH介质的分散染料短流程碱性染色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研究了四只新型分散染料(分散蓝825、分散红902、分散橙BROD和分散紫900)的耐NaOH介质的碱性染色性能,针对碱性染色出现的染料移染率低和匀染性差的问题,研究了助剂对剥色效果的影响,开发了碱性匀染剂,同时研究了分散染料的载体染色。为实现高支高密涤纶织物的短流程碱性染色技术,研究了四只新型分散染料的耐氧化性和热稳定性,比较了两种短流程碱性染色和酸性染色对织物染色性能的影响,测试了织物风格、染色牢度、染色过程中织物机械性能和纤维表面形态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四只新型分散染料具有很好的耐NaOH介质的染色性能,当NaOH用量不高于8g/L时,碱性染色和酸性染色的差异较小;自制的载体FE-211能适合载体低温染色,也能作为剥色剂;自制的耐碱性高温匀染剂AF-1能用于碱性染色,既有明显的匀染作用,又不明显降低染料的上染性能;一浴一步法染色的效果与一浴两步法相比较差别很小,通过追加染料的方法能达到与常规酸性染色的染色效果;通过染色过程中纤维纵向形态、物理机械性能和染色性能的比较,一浴一步法染色的条件为NaOH2g/L,H2O22g/L,130℃保温30min40min。四只新型分散染料适合于高支高密涤纶织物的退浆和染色的短流程加工,具有良好的匀染性,且摩擦牢度和水洗牢度不低于4级,日晒牢度不低于5级。

杨育杰,胡士良[10](2012)在《一种桑蚕丝增重兼抗菌处理的有效途径》文中认为本文介绍了真丝纤维增重兼抗菌处理的方法;增重处理在高温高压条件下进行,需先制备接枝液;将脱胶废水回收利用,节约资源;处理后的真丝纤维在达到理想增重效果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抗菌性能。

二、真丝筒子染色技术的推广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真丝筒子染色技术的推广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少水及无水染色技术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小浴比染色
    1.1 小浴比溢喷染色
    1.2 气流雾化染色
    1.3 小浴比筒子纱染色
2 低给液染色
    2.1 泡沫染整技术
    2.2 亚微米分散染料轧染技术
3 超临界CO2染色
4 溶剂染色技术
    4.1 D5非水介质染色
    4.2 活性染料溶剂染色
5 结构生色
    5.1 薄膜干涉法结构生色
    5.2 光子晶体结构生色
6 结语

(2)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性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的缘起
        二、研究的背景
        三、选题的依据
        四、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工业化与现代设计问题的提出与尺度
        一、工业化与现代设计——问题的出发点
        (一)什么是工业化
        (二)现代化社会中的现代设计
        (三)现代设计行为的主体
        (四)工业化范围的界定与运用尺度
        (五)社会的现代化与设计的现代化
        二、租界时期上海的工业化商品范式
    第三节 研究现状评述
        一、租界时期上海社会背景研究
        (一)综合性研究
        (二)租界与历史、政治、社会思想、文化
        (三)科学思想与科学技术
        (四)经济、人口、生活与风俗
        (五)租界时期社会发展论文举要
        二、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生产研究
        (一)历史、综合性研究
        (二)纺织科技、行业及专门史研究
        (三)纺织技术及工程研究论文举要
        三、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的产生与发展研究
        (一)租界时期设计历史、思想、文化类
        (二)纺织、服装设计编着与着作
        (三)纺织、服装设计论文举要
        (四)相关设计类着作及论文举要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五节 研究的内容与创新
        一、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的重点
        (二)研究的难点
        (三)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与现代化
    第一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租界时期历史中的上海
        (一)时间的界定
        (二)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社会性质的界定与经济形态特征
        (三)租界与现代性纺织、服装工业的发展关联
        二、纺织服装工业生产及现代设计的相关概念
        (一)动力机器与纺织服装工业化生产范围界定
        (二)纺织、服装机制商品、民生设计属性及现代性概念界定
        (三)现代纺织服装设计发展阶段界定
        三、纺织、服装的“产业链”与“多元化”的销售模式
        (一)上海开埠前传统的手工产销业态
        (二)上海开埠后上海地区市场的变化
        (三)租界早期上海纺织商品流通渠道的多重性
        四、纺织、服装生产经历的工业化变革
        (一)两次西方工业革命的影响
        (二)民族纺织工业的产生与艰难发展
        (三)租界时期上海纺织产业链的更迭
    第二节 动力机器纺织、服装的生产要素
        一、上海地区纺织原料的发展变革
        (一)近代上海地区纺织原料的改进
        (二)纺织原料加工方式的变革
        (三)近代上海地区纺织品印染原料的演变
        二、劳动者的类型与转变
        (一)手工劳动者与现代工人
        (二)外地人、本地人与外国人
        (三)裁缝学徒与纺织女工
        三、生产组织形式和工具的变革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一)动力机器纺织、服装工业的生产组织形式
        (二)纺织、服装生产机器
        (三)纺织、服装机器生产工艺
        四、动力机器纺织、服装的工业化范式
        (一)机制纺织商品种类与范式
        (二)机制服装商品种类与范式
        (三)上海家用纺织品的现代性体验
        (四)上海人着衣的现代性体验
    第三节 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关联
        一、欧风美雨之吹沫——西方文明传播的效力
        (一)上海的市政建设与现代化城市的影响
        (二)租界时期西方文化在上海的传播
        (三)西方审美影响下的城市新面貌
        二、工业化与现代纺织、服装设计行为的发生
        (一)上海纺织工业的发展变迁
        (二)租界时期上海纺织工厂创办简况
        (三)工业化条件下的纺织、服装生产
        三、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一)缫丝、丝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二)棉纺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三)针织及棉复制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四)毛纺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五)动力纺织机器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四、现代化与现代纺织、服装设计行为的发生
        (一)东方服饰之都演绎的海上繁华梦
        (二)文化转型与纺织服装设计的“现代性”
        (三)纺织服装设计文化功能的嬗变
第二章 传输与移植:纺织、服装工业的初发萌芽
    第一节 西方纺织、服装工业初入上海
        一、租界的设立与上海的崛起
        (一)租界初立时期的历史背景与社会环境
        (二)租界与华界的巨大差异
        二、“十里洋场”与“奇技奇器”
        (一)接触西方工业文明的起点
        (二)从棉布商业看上海早期的洋布市场
        (三)早期洋货市场的局限性
        三、内外贸易与纺织商品流通的初步发展
        (一)上海地区棉布商业的“现代性”萌发
        (二)交通的发展与商品行销范围的扩大
        (三)从生产到消费的间接流通
        四、手工纺织的停滞与动力机器纺织的孕育
        (一)欧洲动力机器纺织的迅猛发展与落后的中国近代科技
        (二)上海手工纺织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
        (三)外资纺织工业进入上海
        (四)洋务运动与上海本土纺织工业的萌芽
    第二节 “古法趋新”与本土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萌芽
        一、上海地区纺织、服装的传统产销业态
        (一)手工纺织生产规模的演变
        (二)纺织、服装商品的直接流通
        (三)上海地区手工纺织生产设计特征的转变
        二、传统手工纺织业中孕育的工业化种子
        (一)古代纺织科技的发展脉络及其影响
        (二)高度完善的手工机器和纺织工艺
        (三)动力纺织机器的雏形
        (四)“中间技术”的过渡
        三、西方技术、商品转移中工业化观念的渗透
        (一)晚清上海传统纺织与西式纺织设计生产之差异
        (二)传统纺织产品与西方机器纺织产品之差异
        (三)伴随西方科技带来的新思想
        (四)技术转移与工业化观念转变
        四、西方纺织生产技术变革带来的上海纺织工业革命
        (一)纺织生产原材料的开拓
        (二)纺织生产机器的更新
        (三)纺织生产动力的改进
        (四)化学染料对传统染料的超越
    第三节 技术之“变”
        一、纺织技术体系的开放性转变
        (一)异质文化交流与物质层面交锋
        (二)中国古代纺织技术体系的非开放性特征
        (三)近代上海纺织科技的开放性转变
        二、早期上海纺织工业中先进的纺织技术举要
        (一)洋商创办的缫丝工厂
        (二)从缫丝技术看生产方式的差异
        (三)上海机器织布局与新式棉纺织机器
        三、“格致”与纺织生产技术的变革
        (一)《格致汇编》与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与传播
        (二)《格致汇编》中的西方纺织技术
        (三)自上而下的自救运动与“格致”的传播
        四、轻盈棉布的“现代”意味
        (一)以土布为代表的传统手工艺
        (二)以机制棉布为代表的现代机制商品
        (三)机制棉布的物质性与文化性
        (四)机制布与仿机制布:现代性的认同与模仿
    第四节 渐进的科技发展与设计工业化观念的形成
        一、“有识之士”对“格致”的推动作用
        (一)新式学堂与西学学校
        (二)派遣留学生
        (三)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新式学校的建立
        (四)办学是传播和振兴科技的重要途径
        二、“格致”与上海纺织工业萌发
        (一)科学技术是本土纺织工业化产生的重要基础
        (二)生产力发展与社会分工加深是工业化萌芽的动力因
        (三)上海地区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必然性趋势
        三、“格致”的传播与上海现代纺织、服装设计思想的萌芽
        (一)新旧兼容的思维模式与科学思想
        (二)“排斥”、“不安”与“崇尚”:上海地区社会主流群体的态度变化
        (三)移风易俗与文明进步
第三章 传授与效法:纺织、服装设计的因地制宜
    第一节 百万人口大都市与“外资兴业时代”
        一、移民入迁与现代化都市的形成
        (一)人口变迁与社会变革
        (二)人口结构与社会分层
        (三)地缘关系与地域性社会关系构成
        (四)人口、文化与设计目的转变
        二、上海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与纺织工业的发展关联
        (一)文人墨客眼中的现代化生活
        (二)西式休闲娱乐活动的传播
        (三)现代化都市的逐步形成
        三、“外资兴业”与上海地区现代设计行为的诞生
        (一)工业生产与现代设计行为发生
        (二)工业化精神的影响与设计观念的转变
        (三)新材料的引进与设计条件的变革
    第二节 “仿行西法”与本土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雏形
        一、上海纺织行业产销业态的突破和变革
        (一)外资纺织企业的示范作用
        (二)“条约”对本土棉纺织工业的积极影响
        (三)国家政策的推行对上海纺织工业发展的积极影响
        二、民族纺织、服装工业的起步
        (一)内外因共同作用下的民族纺织工业起步
        (二)“易服运动”与本土机制服装业的起步
        (三)本土纺织、服装机器制造产业的起步
        (四)动力机器的重要作用
        三、新旧交替之间呈现的早期纺织、服装设计工业化特征
        (一)民族纺织、服装工业诞生的根源
        (二)“平等”、“享乐”与“现代性”的本土设计师
        (三)纺织、服装工业起步阶段的设计特征
    第三节 技术之“践”
        一、新型纺织技术的实践
        (一)动力缫、纺技术的实践
        (二)动力织造技术的实践
        (三)动力机器印花、染整技术的实践
        二、西方纺织技术的本土化适应过程
        (一)民族缫丝、轧花机器制造专业的先行发展
        (二)纺织工业发展影响下的民族棉纺织、针织机器制造业
        (三)丝绸工业的兴起和丝织机器的仿制与改良
        (四)仿制、改造的能力与本土化的适应过程
        三、轻薄夏衣:产品设计的拓宽与生活方式的改良
        (一)纺织产品的拓宽
        (二)面料出新及剪裁进步推动下的服装及纺织产品拓宽
        (三)轻薄夏衣与衣着方式的改良
    第四节 工业化冲击下的上海纺织设计的继替与突破
        一、西方科学技术对近代上海纺织技术的影响
        (一)中国古代纺织技术的对外传播
        (二)中国古代手工纺织机器与西方动力纺织机器的比较
        (三)科技流通对上海纺织技术发展的重要影响
        二、西方纺织机器的传入与传统纺织、服装生产的巨大变革
        (一)纺织原料与机器材质选择的突破
        (二)操作方式的变化
        (三)缝纫机和现代服装手工业改良
        (四)机制织物令手工织物逐渐成为文化遗存
        三、设计的“焦点”效应与现代设计思想的初践
        (一)机制织物和西式服装的“焦点”效应
        (二)租界内外服装工业化的区别与设计的联系
        (三)工业化生产与纺织、服装设计的现代化动因
        (四)现代性纺织、服装设计思想的初期实践
第四章 变革与惟新:纺织、服装设计的推陈出新
    第一节 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进程中的进退消长
        一、民国时期民族纺织工业的大规模兴起
        (一)华商纺织企业繁荣发展
        (二)纺织品销售的变革
        (三)“大上海”计划与民族纺织、服装工业的黄金时代
        二、民族品牌与博览会
        (一)世界博览会与纺织、服装品牌的国际传播
        (二)民族主义推动下展开的全国展览会
        (三)对民族固有样式的突破与国家形象的呈现
        三、战争是近代上海纺织、服装设计发展的分水岭
        (一)“孤岛时代”纺织、服装工业的式微
        (二)“孤岛”时期纺织、服装产业的畸形发展
        (三)绝望的抗争:民族纺织、服装企业在压迫中前进
    第二节 民族纺织、服装工业发展的差异性、趋向性与地域性比较
        一、上海地区参差不齐的纺织行业衍变过程
        (一)非同步性的纺织行业发展
        (二)以棉纺织业为首的行业结构
        (三)纺织企业集团化的发展趋向
        二、不同地区纺织工业化的先后及纺织工业基地的形成
        (一)上海开众多纺织行业之先河
        (二)江浙地区纺织设计生产的继承与发展
        (三)租界时期纺织工业分布区域的迁移
        三、近代上海地区服装与纺织行业衍变的比较
        (一)纺织、服装行业内产销模式的差异性
        (二)对动力机器的依赖性造成的行业衍变差异
        (三)“量身定制”、“特异独行”与阶级象征性造成的服装行业衍变
    第三节 技术之“革”
        一、传统织物基础上的突破性技术创新
        (一)纺织机器的技术创新与民族机器纺织商品的新特征
        (二)对舶来织物质感的仿效
        (三)基于传统丝织物基础上的技术与产品创新
        二、廉价材料转化为美:人造丝的混织与印染应用
        (一)人造丝的诞生和混织应用
        (二)人造丝与近代上海丝织品种的拓宽
        (三)进口动力织机与混纺机织物
        (四)“化学反应”中的技术革新
        三、技术的变革与纺织、服装设计的“现代性”
        (一)现代化纺织产品设计的变革
        (二)泳装与上海新运动时尚
        (三)构建现代生活的新面貌与对地区形象的重新塑造
    第四节 本土纺织、服装设计的民族意识觉醒
        一、外资纺织、服装企业的垄断和压迫
        (一)上海地区外资棉纺织工厂的发展与垄断
        (二)日商纺织集团掀起的在华纺织事业高潮
        (三)进口毛纺织商品和外资毛纺织工厂的垄断和压迫
        (四)压迫之下掀起的国货运动与民族认同
        二、国货运动对本土纺织、服装工业发展的推动力
        (一)国货运动与“民族认同”
        (二)《国货样本》与民族纺织、服装工业的现代化
        (三)《国货样本》与国货认识
        (四)纺织、服装构建的设计身份认同
        三、现代性纺织、服装设计构建的物质文化与价值导向
        (一)具有现代性特征的上海物质文化构建
        (二)社会阶层文化差异下纺织、服装的物质文化表现
        (三)民国中期的时装展演:现代性物质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
第五章 融合与变迁:双轮驱动下的上海纺织、服装设计
    第一节 上海是中国近代纺织、服装设计的大本营
        一、纺织、服装行业是现代设计行为发生的河床
        (一)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的现代设计定义与定位
        (二)现代设计区别于传统设计的重要特征
        (三)现代美术思想与现代设计观念的产生
        二、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教育产业
        (一)租界时期上海的设计机构、教育机构和学术科研团体
        (二)纺织教育与现代性纺织、服装设计
        (三)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着作的诞生与发展
    第二节 租界时期上海纺织设计的“革旧鼎新”
        一、实践的智慧:纺织机器的本土化改良与设计创新
        (一)租界时期上海纺织生产工具设计的发展历程
        (二)纺织机器的仿造、改良与创新
        (三)上海纺织机器设计的工业化特征
        二、多元化的纺织图案设计创新
        (一)纺织图案设计的引进和图案设计专业的建立
        (二)中西绘画差异与纺织图案设计风格转变
        (三)纺织图案设计是构建艺术与制造之间的桥梁
        三、纺织产品设计及品牌意识的觉醒
        (一)纺织产品的开拓创新与民族纺织品的商标设计
        (二)纺织品广告设计与传播、消费关联
        (三)地缘文化影响下的现代纺织设计
    第三节 “服色时易”与近代上海服装设计的发展变迁
        一、服装设计与上海“文化地图”中的服饰文化识别
        (一)一个时代的“影像”
        (二)“变化多端”的设计形式
        (三)现代服装设计是文化结构变化的先锋
        二、本土服装设计的变化与突破
        (一)西方文化影响下服装形制的变化
        (二)侨民着装影响下的搭配方式变革
        (三)真正的童装:本土儿童服装设计的诞生
        三、时尚意识与社会追求:“迥异”的男、女服装设计趋向
        (一)保暖、礼仪和身份识别:服装功能的演进
        (二)差别化与多样化:租界时期上海地区服装设计的工业特征
        (三)改良旗袍与中山装:两种设计经典的物化呈现
    第四节 、文明转型与纺织、服装设计的互动趋向
        一、现代化生活方式的蜕变与现代设计的体现
        (一)文明的教化与民俗的改变
        (二)西式婚礼服:民俗改良在服装设计中的体现
        (三)纺织、服装广告对现代化生活方式构建的影响
        二、租界时期上海消费文化与设计的现代性
        (一)西方侨民消费方式的影响与百货公司对新式消费的建立
        (二)阶层的分化与品味的培养:上海消费文化的改变
        (三)设计的现代性与审美的现代性
        三、“人”的现代性与设计的现代性
        (一)源自设计、生产与消费环节的“人”
        (二)设计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文化关联
        (三)上海都市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结论
    第一节 上海现代纺织、服装设计的特点与研究价值
    第二节 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工业变革与现代设计行为的诞生与发展的关系以及深层原因
    第三节 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工业化对现代设计的启迪
        一、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现代纺织、服装设计对当代设计的启示
        二、在异质文化交流中再获新生
附录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3)磨毛针织被单工艺优化设计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被单产品研究现状
        1.1.1. 被单产品原料
        1.1.2. 被单产品组织结构
        1.1.3. 被单产品的其它研究
    1.2. 被单产品的性能评价
        1.2.1. 耐用性能评价
        1.2.2. 舒适性能评价
    1.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磨毛针织被单原料选择与织物制备
    2.1. 磨毛针织被单原料选择
        2.1.1. 被单产品原料要求
        2.1.2. 针织被单产品用纱要求
    2.2. 磨毛针织被单纱线设计及性能研究
        2.2.1. 纱线表观形态
        2.2.2. 纱线力学性能
        2.2.3. 纱线表面毛羽
        2.2.4. 纱线条干测试
        2.2.5. 纱线吸湿性能
    2.3. 针织被单的织造工艺
    2.4. 针织被单的染色工艺
        2.4.1. 精炼
        2.4.2. 漂白
        2.4.3. 染色
        2.4.4. 烘干及定型
    2.5. 针织被单的磨毛工艺
        2.5.1. 磨毛工艺
        2.5.2. 热定型工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磨毛针织被单耐用性能探究
    3.1. 实验材料
    3.2. 抗起毛起球性能探究
        3.2.1. 实验方法
        3.2.2. 抗起毛起球性能分析
    3.3. 顶破性能探究
        3.3.1. 实验方法
        3.3.2. 顶破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磨毛针织被单舒适性能探究
    4.1. 透气性能探究
        4.1.1. 实验方法
        4.1.2. 透气性能分析
    4.2. 保温性能探究
        4.2.1. 实验方法
        4.2.2. 保温性能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正交实验的水洗尺寸稳定性研究
    5.1. 洗涤实验
    5.2. 织物水洗尺寸稳定性正交表设计
    5.3. 实验结果分析
    5.4. 水洗对针织被单表观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课题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纱线毛羽测试结果
附录二 被单产品性能测试结果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传统染色技术的计算机数字化艺术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1 染色技术的定位与变革
    1.1 传统染色技术
    1.2 染色技术的变革
    1.3 染色技术的全新定位
2 数字化染色技术的艺术价值
    2.1 数字化印染彰显其空间色彩效应
    2.2 数字化印染彰显其艺术渲染效应
3 数字化印染技术的艺术创新
    3.1 理性分析3D印染技术的实际应用
    3.2 重点关注“一站式”印染的高速发展
4 结束语

(5)天然植物染料专利发展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植物染料染色技术专利分析
    1.1 专利区域分布
    1.2 专利申请趋势
    1.3 申请人分布
2 各国研究力度及主要申请人的重点技术
    2.1 中国
    2.2 韩国
    2.3 日本
    2.4 印度
    2.5 美国
3 结论

(6)超临界CO2专用蒽醌型活性分散染料的合成及结构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超临界CO_2染色技术及其在天然纤维上的应用
        1.1.1 超临界CO_2流体及其染色技术
        1.1.2 超临界CO_2无水染色技术的应用价值
        1.1.3 天然纤维在超临界CO_2中的染色应用
    1.2 活性分散染料概述
        1.2.1 活性分散染料的发展历程
        1.2.2 活性分散染料类型
        1.2.3 活性分散染料在超临界CO_2染色中的应用
    1.3 Ullmann反应概述
        1.3.1 Ullmann反应的发展历程
        1.3.2 Ullmann反应在染料合成中的应用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Ullmann反应的蒽醌型活性分散染料前驱体的合成工艺研究
    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2.2 基于Ullmann反应的蒽醌型活性分散染料前驱体的合成工艺研究
        2.2.1 蒽醌型活性分散染料前驱体的合成设计及影响因素确定
        2.2.2 蒽醌型活性分散染料前驱体合成工艺优化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反应溶剂的选择
        2.3.2 碱剂的选择
        2.3.3 铜催化剂的选择
        2.3.4 溶剂用量的优化
        2.3.5 反应物摩尔比的优化
        2.3.6 碱剂用量的优化
        2.3.7 铜催化剂用量的优化
        2.3.8 反应温度的优化
        2.3.9 反应时间的优化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二氯均三嗪型蒽醌活性分散染料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3.1 实验药品及仪器
    3.2 二氯均三嗪型蒽醌活性分散染料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3.2.1 合成路线
        3.2.2 合成步骤
        3.2.3 表征方法与测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产物结构表征数据
        3.3.2 产物图谱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α-溴代丙烯酰胺型蒽醌活性分散染料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4.1 实验药品及仪器
    4.2 α-溴代丙烯酰胺型蒽醌活性分散染料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4.2.1 合成路线
        4.2.2 合成步骤
        4.2.3 表征方法与测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产物结构表征数据
        4.3.2 产物图谱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蒽醌型活性分散染料对天然纤维的超临界CO_2染色应用
    5.1 实验药品、材料及仪器
    5.2 蒽醌型活性分散染料对天然纤维织物的超临界CO_2染色应用
        5.2.1 二氯均三嗪型蒽醌活性分散染料的染色
        5.2.2 α-溴代丙烯酰胺型蒽醌活性分散染料的染色
        5.2.3 蒽醌型活性分散染料染色织物的颜色特征及性能测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染色织物的色度值及匀染性
        5.3.2 染色织物的固色效率
        5.3.3 色牢度性能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附录
致谢

(7)棉在有机溶剂中的活性染料染色及其环境影响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纤维素非水染色研究进展
        1.2.1 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染色
        1.2.2 有机溶剂染色
    1.3 纺织产品生命周期评价研究进展
        1.3.1 生命周期评价
        1.3.2 生命周期评价软件的开发
        1.3.3 纺织产品生命周期评价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棉在有机溶剂中的活性染料染色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仪器与设备
        2.1.3 棉的溶胀程度测定
        2.1.4 乙烯砜染料的制备
        2.1.5 染色工艺
        2.1.6 染料上染率和固色率测定
        2.1.7 织物色深和色牢度测定
        2.1.8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2.2 结果与讨论
        2.2.1 溶剂对棉的溶胀能力
        2.2.2 染料在溶剂体系中的吸附
        2.2.3 染料在溶剂体系中的固色
        2.2.4 溶剂染色残液的循环回用
        2.2.5 溶剂染色技术的通用性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筒子纱溶剂染色环境影响评价
    3.1 目的与范围确定
        3.1.1 研究目的
        3.1.2 研究范围
        3.1.3 功能单位
    3.2 评价方法
    3.3 清单分析
        3.3.1 棉纱生产过程的清单
        3.3.2 纱线松筒过程的清单
        3.3.3 纱线煮漂过程的清单
        3.3.4 纱线水相筒子染色过程的清单
        3.3.5 纱线溶剂筒子染色过程的清单
    3.4 影响评价
        3.4.1 结果计算
        3.4.2 结果分析
        3.4.3 筒子纱溶剂染色潜力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无水染整加工技术—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的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超临界CO2流体染色的优点
2 涤纶纤维纺织材料的前处理和染色
    2.1 超临界CO2流体技术用于前处理
    2.2 超临界CO2流体技术用于涤纶纤维及其织物的染色
3 超临界CO2流体技术用于天然纤维纺织材料的染色
4 超临界CO2流体技术用于功能纤维纺织材料
5 超临界CO2流体技术用于纺织材料的功能整理

(9)耐NaOH介质的分散染料短流程碱性染色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分散染料的性能及其发展趋势
        1.1.1 分散染料的结构与染色性能
        1.1.2 分散染料的发展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1.2 分散染料在碱性条件下染色技术的发展
        1.2.1 分散染料碱性染色特点
        1.2.2 分散染料碱性染色的应用现状
    1.3 超细纤维的性能及其发展
        1.3.1 超细纤维的特点及其应用
        1.3.2 涤纶超细纤维的染整加工
    1.4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5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织物
        2.1.2 染料
        2.1.3 化学药品
        2.1.4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分散染料的制备
        2.2.2 分散染料染色工艺
        2.2.3 移染率测定
        2.2.4 上染速率曲线
        2.2.5 染料提升率的测定
        2.2.6 染料高温分散性的测定
        2.2.7 染料耐氧化剂性能测定
    2.3 测试方法
        2.3.1 上染率的测定
        2.3.2 失重率的测定
        2.3.3 织物风格的测定
        2.3.4 拉伸断裂强力的测试
        2.3.5 纤维表观形态的测定
        2.3.6 K/S 值、L~*值、a~*值、b~*值的测定
        2.3.7 染色相对不匀度的测定
        2.3.8 热重/差热的测试
        2.3.9 色牢度的测试
第三章 分散染料的碱性染色性能研究
    3.1 不同基团对分散染料碱性染色性能的影响
        3.1.1 含酯基分散染料的碱性染色
        3.1.2 含酰胺基分散染料的碱性染色
        3.1.3 含氰基分散染料的碱性染色
        3.1.4 含羟基分散染料的碱性染色
    3.2 四种新型分散染料对碱性染色性能的影响
        3.2.1 分散蓝 825 的碱性染色
        3.2.2 分散红 902 的碱性染色
        3.2.3 分散橙 BROD 的碱性染色
        3.2.4 分散紫 900 的碱性染色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耐碱性高温匀染剂的研究
    4.1 碱性染色存在的问题
        4.1.1 碱性染色的不匀度
        4.1.2 碱性染色移染率
        4.1.3 剥色剂性能的比较
    4.2 载体 FE-211 的低温染色性能
        4.2.1 载体 FE-211 对染料上染率的影响
        4.2.2 载体浓度对 K/S 值和移染率的影响
        4.2.3 载体对染料提升率的影响
        4.2.4 载体染色的染料适应性及染色性能
    4.3 耐碱性高温匀染剂 AF-1 性能研究
        4.3.1 匀染剂 AF-1 在染色初期对染料的作用
        4.3.2 匀染剂 AF-1 用量对染料移染率的影响
        4.3.3 匀染剂 AF-1 的用量对染料相对得色量的影响
        4.3.4 匀染剂 AF-1 对染色不匀度的影响
        4.3.5 匀染剂 AF-1 对染料分散性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涤纶超细织物前处理/染色短流程工艺研究
    5.1 染料的耐氧化性及热稳定性
        5.1.1 四种染料的耐氧化性
        5.1.2 染料的耐热稳定性
    5.2 前处理/染色一浴一步法染色工艺的确定
        5.2.1 染色温度对染色效果的影响
        5.2.2 染色时间对染色性能的影响
        5.2.3 染色过程中纤维强力及纤维表观性能的变化
    5.3 一浴一步法染色工艺特点
        5.3.1 一浴一步法与一浴两步法的比较
        5.3.2 一浴一步法与常规染色效果比较
        5.3.3 一浴一步法中染料的提升率及牢度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一种桑蚕丝增重兼抗菌处理的有效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1 增重及抗菌技术发展趋势
    1.1 蚕丝产量
    1.2 增重研究方向
    1.3 抗菌研究方向
2 对真丝纤维的增重兼抗菌探索
    2.1 接枝单体的增重探索
    2.2 不同温度下的增重探索
    2.3 加入脱胶废水的增重探索
    2.4 不同处理设备的抗菌探索
    2.5 二氧化钛抗菌剂的抗菌探索
3 该项技术的重要意义
    3.1 增重效果突出, 节约茧丝资源
    3.2 增重兼顾抗菌, 降低生产成本
    3.3 废水回用, 减少污染, 节约成本
    3.4 降低劳动强度, 提高工作效率
结语

四、真丝筒子染色技术的推广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少水及无水染色技术的研究进展[J]. 陈英,宋富佳,李成红,刘凯琳,刘正. 纺织导报, 2021(05)
  • [2]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性设计研究[D]. 鞠斐.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1)
  • [3]磨毛针织被单工艺优化设计及性能研究[D]. 钟斌悦.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4)
  • [4]传统染色技术的计算机数字化艺术创新[J]. 张静. 染整技术, 2018(12)
  • [5]天然植物染料专利发展概况[J]. 赵晓娣. 针织工业, 2017(07)
  • [6]超临界CO2专用蒽醌型活性分散染料的合成及结构表征[D]. 章燕琴. 苏州大学, 2017(04)
  • [7]棉在有机溶剂中的活性染料染色及其环境影响评价[D]. 阮馨慧. 东华大学, 2016(05)
  • [8]无水染整加工技术—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的应用进展[J]. 阳建斌,郑光洪.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5(02)
  • [9]耐NaOH介质的分散染料短流程碱性染色技术研究[D]. 孙海建. 苏州大学, 2012(10)
  • [10]一种桑蚕丝增重兼抗菌处理的有效途径[J]. 杨育杰,胡士良.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2(03)

标签:;  ;  ;  

丝筒染色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