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非岗位党员立岗定责、岗位设置和目标参照方式

农村非岗位党员立岗定责、岗位设置和目标参照方式

一、农村无职务党员设岗定责岗位设置及目标参考样式(论文文献综述)

张颖[1](2020)在《党建引领下村庄社会治理探索研究 ——以新密市城关镇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乡村社会有效治理是其中的重要一环。通过加强农村党的自身建设,发挥党建优势,加强党建引领,切实发挥党统领全局,引领动员各方的作用,是探索构建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实现村庄善治的有效路径。该文对党建引领下村庄社会治理探索进行研究。第一章导论部分,阐明选题背景和意义,同时梳理学界关于基层党建和村庄社会治理的相关研究形成综述,总结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提出创新与不足之处;第二章界定了论文中涉及的党建引领、村庄社会治理、社会治理共同体、农村党小组、网格化管理等相关概念和研究范围,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党建理论、治理理论有关内涵作为理论基础,分析了党的建设和村庄社会治理耦合互促的关系;第三章对新密市城关镇通过把党小组建在村民组上加强党组织渗透下沉,依托网格化管理纵向融合社会治理,动员组织、党员、群众参与村庄社会治理等实践探索的具体做法进行阐释,总结经验价值;第四章结合学界观点和实地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党建引领村庄社会治理面临农村党建不能满足村庄治理需求、党建引领作用不强、党建引领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不够、党建引领村庄治理资源保障不足的现实困境,分析得出外责重内守旧导致党建失衡、带头弱教育缺造成引领失效、机制缺载体少减弱动员能力、人才少经济弱欠缺资源保障等原因;第五章针对党建引领村庄社会治理的现实困境,结合新密市城关镇经验,提出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加强党的引领力建设、加强党的动员能力建设、加强村庄资源整合能力建设的对策建议,为新时代党建引领村庄社会治理探索出一条实践路径。

徐加玉[2](2018)在《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研究 ——蕉镇的实践与阐释》文中指出基层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部分,农村基层治理如何实现现代化也是我国当前面临的重要命题。蕉镇的个案经验显示,“强县弱乡”式乡镇体制改革导致乡镇政府权责失衡和治理能力弱化,乡镇政府受“路径依赖”效应影响,很大程度上沿袭了以往行政主导的一元化权威治理体制,仍以“管控”、“命令”为主。以村干部职业化和村级权力运行规范化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治理体制改革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村级权力,但改革未能赋予村级组织以新的资源或权限,村级治理能力依然孱弱,村干部职业化也导致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大大下降。村级治理因而难以做出任何积极作为,沦为“维持型”村治。村干部对乡镇政府的疏离使得现有“乡—村”治理体系趋于疏离、碎裂,当乡镇政府依靠自身力量无法解决某些疑难问题时,治理失效问题就会随之产生。与此同时,村级改革也加剧了村民自治组织的行政化和附属化,村民自治空间可能会被进一步压缩。总体来看,乡镇体制改革在机构与人员精简、公开透明建设和法治建设上取得一定进展,但在治理能力、治理方式、治理权威上并未获得实质性突破,乡镇治理能力甚至有所下降。村级规范化建设取得长足进展,但精细的制度设计会导致行政成本的上升以及运转困难;村干部职业化使得乡镇行政更加便利,但降低了村干部的积极性,使得现有治理体系趋于疏离和碎裂。因此,税费改革后所推进的乡镇体制改革和村级管理体制改革,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基层治理,但并未带来农村基层治理的根本性提升。从国家建设理论视角看,改革对基层政府的角色认知错位,因而未能构建一个权责匹配、规范而有效的现代政府;民主化建设的滞后,使得基层治理领域依然沿袭了“强国家、弱社会”关系形态,压力型体制下的基层政府具有强烈的控制乡村自治组织的倾向,村级改革赋予了乡镇控制村级组织的制度化路径,基层社会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都受到相当打击;从治理理论视角看,政府主导的传统治理体制在许多方面效益并不高,且越来越难以与经济分化、理性和法律意识逐步提升的乡村社会相适应,治理模式亟待变革。结合国家建设理论和治理现代化理论,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至少要在两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基层公共权威主体的规范化和能力建设,包括基层政府权威、治理能力、治理方式的提升以及村级公共权威的规范化和能力建设;二是基层治理过程中的民主化建设,包括构建相对平衡的“乡一村”关系和更加多元化、平等化的治理体系。在此过程中应注意避免两个误区:一是过于关注和强调正式机构、正式制度等“形式”方面内容的建设,忽视或轻视村民自治、社会自主、民主参与等“实质”方面内容的建设,造成“单条腿”走路问题;二是村级管理体制这一“上层建筑”与地方社会经济条件这一“经济基础”不相适应,会造成绩效不佳甚至适得其反的效果。这都是需要在推进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过程中需要极力避免的。最后,对于与蕉镇类似的中西部欠发达农村地区来说,在推进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过于精细的正式制度和村干部完全职业化的举措相对激进,增强基层政府治理能力、重建基层政府权威、创新基层政府治理方式、适度推进村级治理规范化、着力推动治理过程民主化和治理体系多元化相对更加可行。

梁英[3](2014)在《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提升的理论与实践 ——基于广西五县农村的调查》文中认为中共十八大报告以“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来统领党的建设发展全局,掀起了党建科学化的研究热潮。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是党建科学化的重要领域,是党建科学化理论体系在农村的具体体现。但已有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工作心得与经验总结层面,缺乏对农村基层党建规律的总结和历史脉落的梳理,也缺乏规范的研究方法尤其是实证研究方法的运用。我国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的新时期,农村人口流动加剧,农民职业分化加快,农民观念中的经济价值日益凸现。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将如何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改革创新,推进党建科学化进程,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这是一个重大而现实的课题。文章由绪论和正文六章构成。绪论主要是提出问题,着重阐述选题的背景及其意义,并对论文的研究现状、核心概念、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等给予适当的说明。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基层党组织建设理论是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的理论基础,它强调科学理论是其行动指南;民主集中制是组织制度;密切联系群众是根基;基层党组织既是有组织的战斗部队同时也是先进的部队。这些思想对提升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具有重要的价值。第二章,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历程及其经验。民主革命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开始建立,并在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上进行了初步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进行了三次规模较大的整党整风运动,建立健全了组织体系,加强了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重新调整设置了农村基层党组织,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三个方面进一步推进农村基层党的建设。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历史为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的提升提供了宝贵经验。第三章,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的评价体系。构建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评价主体是农村党员、农民群众、上级党组织和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评价遵循整体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差异性原则和实效性原则。评价标准是“四个有利于”,即:是否改善了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是否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否加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是否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认可。评价采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普遍性评价与特殊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第四章,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的生动实践。以广西四个典型案例为考察对象,即:平乐县委“两地双管”的农村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新机制、临桂新区激发基层党组织发展动力的“活力工程”、富川县委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民事联解工作法”和凭祥市委基层党建新模式“党旗耀边关,创新赢发展”。通过阐述四个案例的背景、实施内容和过程,分析特色、价值和意义,为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的提升提供实践经验。第五章,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的现实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广西五县710名农村党员和农民群众的问卷调查,真实反映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的现实问题。调查显示:当前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良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尤其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度较低;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缺乏有效举措;对控制办公经费和惩治贪污腐败的力度还不够。另外,调查还从个体、家庭、地区层面探索影响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的因素。第六章,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提升的路径选择。提升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最根本的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科学制度为保障,以科学的方法去推进,积极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文章运用文献分析、个案研究、调查研究等研究方法,对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的提升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马克思主义基层党组织建设理论的相关文本,为提升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提供理论关照。对广西五县农村的710名农村党员和农民群众开展调查研究,全面把握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的现实问题。对广西农村的四个典型案例开展个案研究,以便总结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的实践经验,形成规律性认识。

张立飞[4](2014)在《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研究 ——以苏北五市为例》文中认为城乡一体化进程使得城乡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革。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是党为适应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强自身建设的一项重大改革,是结合我国发展实际,探索符合自身发展道路的伟大实践,是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指导发展现实的科学运用。结合以苏北五市(徐州、淮安、盐城、连云港、宿迁)在构建新格局过程中的实际案例,通过认真分析,凝结提炼,把相关理论与实际经验相联系进行深入探讨。本文首先介绍选题的意义、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然后概述构建新格局的相关基础理论,介绍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基本内涵、科学发展观的引领、构建新格局的意义和面临的挑战;通过介绍构建新格局的现状成效,从统筹城乡基层党建的布局,组织结构与推进路径,动力机制和运行平台的建设进行分析,并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建新格局过程有拥有的现实基础,提出所要采取的措施,并归纳出基本经验;最后,在结语部分做出总结。

柴丽丽[5](2011)在《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的实践与思考——以山西省孝义市开展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为例》文中指出针对新时期农村无职党员存在的"无责、无事、无为"的突出问题,中共孝义市委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在农村无职党员中开展设岗定责活动,增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走出一条新形势下发挥农村党员作用的新路子。

沈少勇[6](2009)在《乡村治理视角下的山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 ——以湖南省洪江市为例》文中指出乡村治理是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与管理方式是乡村治理成败的关键,关系到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基础。而山区乡村治理和山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和问题,如何以乡村治理的视角来探讨山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在农村的领导,促进山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与乡村治理的和谐统一、协调推进,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而现实的课题。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主要是阐述了选题背景、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和研究方法,并简要回顾了国内外研究动态。第二部分,对山区乡村治理展开研究,首先梳理了我国乡村治理的历史沿革,重点是梳理了建国后乡村治理的发展变化;然后以典型的山区市--湖南省洪江市为例,从乡村治理的主体、客体和治理方式等方面归纳乡村治理的现状,分析了乡村治理的发展趋势,指出了乡村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深入分析了存在问题的原因;最后论述了新形势下的乡村治理对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诉求。第三部分,对山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展开研究,论述了山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对推进乡村治理的重大意义,归纳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本内容,回顾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历程及其在乡村治理中的角色扮演,并以湖南省洪江市为例归纳了山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现状与问题,最后深入分析了其存在主要问题的原因。第四部分,深入探讨了加强山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推进乡村治理的对策,重点从加强山区农村党内民主建设、加强山区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改善和创新农村党的领导体制和领导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二、农村无职务党员设岗定责岗位设置及目标参考样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村无职务党员设岗定责岗位设置及目标参考样式(论文提纲范文)

(1)党建引领下村庄社会治理探索研究 ——以新密市城关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导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1.选题背景
        2.选题意义
    (二)文献综述
        1.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3.国内外研究文献评述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1.创新之处
        2.不足之处
二、研究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1.党建引领
        2.村庄社会治理
        3.社会治理共同体
        4.农村党小组
        5.网格化管理
    (二)理论基础
        1.习近平新时代党建理论
        2.治理理论
    (三)党的建设和村庄社会治理关系
        1.加强党建促进治理水平提升
        2.良性治理夯实党建群众基础
三、新密市城关镇村庄社会治理实践探索
    (一)新密市城关镇村庄社会治理实践做法
        1.党组织渗透下沉激活农村基层党建末梢神经
        2.网格化精细管理建立纵向社会治理融合机制
        3.党组织引领示范动员农村各方力量参与治理
    (二)新密市城关镇村庄社会治理实践经验与价值
        1.实践经验
        2.实践价值
四、党建引领村庄社会治理现实困境和原因分析
    (一)现实困境
        1.农村党建不能满足村庄治理需求
        2.党建引领村庄社会治理作用不强
        3.党建引领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不够
        4.党建引领村庄治理资源保障不足
    (二)原因分析
        1.外责重内守旧导致党建失衡
        2.带头弱教育缺造成引领失效
        3.机制缺载体少减弱动员能力
        4.人才少经济弱欠缺资源保障
五、党建引领村庄社会治理路径和对策建议
    (一)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
        1.创新党组织设置形式
        2.加强党员教育管理
    (二)加强党的引领力建设
        1.提高村组干部素质
        2.强化思想教育引领
    (三)加强党的动员能力建设
        1.加大动员联系保障
        2.丰富有效活动载体
    (四)加强村庄资源整合能力建设
        1.推进人才结构素能双优
        2.带动产业经济效能双强
六、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2)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研究 ——蕉镇的实践与阐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缘起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回顾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进路
    1.5 研究方法
    1.6 核心概念界定
第二章 基层治理的社会与经济基础
    2.1 区域自然与地理
    2.2 历史与区划
    2.3 民族与文化
    2.4 村落社会结构
    2.5 小农为主的农业型经济
    2.6 “极贫”乡镇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税费改革前的农村基层治理
    3.1 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之“殇”
    3.2 干群冲突与形象危机
    3.3 乡村利益共同体与不规则村治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乡镇机构改革与村级管理体制改革
    4.1 乡镇机构改革
    4.2 村级管理体制改革
第五章 后税费时代的农村基层治理:以脱贫攻坚为例
    5.1 发不动的群众:乡镇公信力问题
    5.2 公共品供给:钉子户、供需错位与后期管理不足
    5.3 乡镇的“自我中心主义”
    5.4 消极的村干部
    5.5 脱贫攻坚中的乡镇行政问题
    5.6 乡镇的应对及其局限
    5.7 后税费时代的治理进展与问题
第六章 基层治理体制变革的局限及其后果
    6.1 乡镇政府治理能力弱化
    6.2 基层治理体系疏离化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国家建设、治道变革与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
    7.1 政府能力不足与传统治理的失效
    7.2 现代国家建构与政治现代化
    7.3 治理理论与治道变革
    7.4 农村基层治理变革的地方性实践及其经验教训
    7.5 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及其社会经济基础
第八章 重塑农村基层治理
    8.1 基层政府能力与权威的重建
    8.2 农村基层治理的民主化建设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含义
    9.1 研究结论
    9.2 政策含义
    9.3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3)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提升的理论与实践 ——基于广西五县农村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 选题缘由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 党的建设科学化研究述评
        (二) 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研究述评
    三、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 科学、科学化与党的建设科学化
        (二) 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的内涵
        (三) 农村基层范围的界定
    四、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创新和不足之处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内容
        (三) 创新和不足之处
第1章 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的理论基础
    一、科学理论是基层党组织的行动指南
        (一) 科学理论是成就无产阶级事业的精神之源
        (二) 用科学理论引领基层党组织发展
        (三) 注重科学理论在基层的宣传和教育
    二、党的基层组织是有组织的战斗部队
        (一) 基层党组织具有健全的组织体系
        (二) 基层党组织是集中统一、纪律严明的整体
        (三) 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
    三、民主集中制是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制度
        (一) 民主集中制的提出
        (二) 民主与集中是辩证统一的整体
        (三) 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
    四、党的基层组织是先进的部队
        (一) 阶级基础的先进性
        (二) 指导思想的先进性
        (三) 纲领目标的先进性
    五、密切联系群众是基层党组织的根基
        (一) 密切联系群众是基层党组织存在和发展的力量源泉
        (二) 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基层党组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 反对官僚主义
    六、马克思主义基层党组织建设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 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二) 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取向
        (三) 农村基层党组织要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制度
        (四) 要始终保持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先进性
第2章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历程及其经验
    一、民主革命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一) 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立
        (二) 积极发展农民党员,不断壮大农村党组织
        (三) 加强对党员的思想教育
        (四) 加强支部建设,把农村党支部建成坚强的战斗堡垒
        (五) 开展清党整党活动,纯洁农村基层党组织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一) 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整党整风运动
        (二) 建立健全农村基层党组织体系
        (三) 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一) 调整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
        (二) 高度重视思想建设
        (三) 围绕“五个好”目标推进组织建设
        (四) 以改善党群关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
    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经验
        (一) 注重从思想上建党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优良传统和重要优势
        (二) 坚持把推进农村基层党的建设与党在农村的中心工作紧密结合
        (三)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四) 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前进的不竭动力
第3章 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的评价体系
    一、构建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评价体系的重要意义
        (一) 是积极应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展变化的现实要求
        (二) 有利于丰富和拓展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研究的内容
        (三) 有助于提升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
        (四) 有助于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经验的总结和推广
    二、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的评价主体
        (一) 农村党员
        (二)农民群众
        (三) 上级党组织
        (四) 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
    三、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的评价原则
        (一) 整体性原则
        (二) 动态性原则
        (三) 差异性原则
        (四) 实效性原则
    四、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的评价标准
        (一) 是否有利于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
        (二) 是否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的建设
        (三) 是否有利于党在农村工作目标和任务的实现
        (四) 是否有利于提升农民群众对党的认同
    五、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的评价方式
        (一)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二) 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
        (三) 普遍性评价与特殊性评价相结合
第4章 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的生动实践
    一、个案研究的资料收集
    二、“两地双管”:平乐县委农村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新机制
        (一) 实施背景
        (二) 实施内容与过程
        (三) 特色与价值
    三、“活力工程”:临桂新区激发基层党组织发展动力的新举措
        (一) 实施背景
        (二) 实施内容与过程
        (三) 特色与价值
    四、“民事联解工作法”:富川县基层党组织工作新方法
        (一) 实施背景
        (二) 实施内容与过程
        (三) 特色与价值
    五、“党旗耀边关,创新赢发展”:凭祥市基层党建新模式
        (一) 实施背景
        (二) 实施内容与过程
        (三) 特色与价值
第5章 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的现实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调查研究的设计与资料收集
        (一) 调查设计与变量描述
        (二) 资料收集
    二、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的现实问题
        (一) 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尤其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度较低
        (二) 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缺乏有效举措
        (三) 农民党员干部作风良好
        (四) 对控制办公经费和惩治贪污腐败的力度不够
        (五) 基层党组织制度建设完善
        (六) 基层党建科学化总体水平良好但思想建设偏弱
    三、影响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提升的因素
        (一) 文化、职业、政治面貌影响党员思想政治水平
        (二) 个体特征、家庭条件、地区差异影响党组织建设
        (三) 个体特征、家庭条件、地区差异影响党员干部作风
        (四) 个体特征、家庭条件、地区差异影响党组织反腐倡廉建设
        (五) 文化、政治面貌影响党组织制度建设水平
    四、基于影响因素分析的启示
        (一) 政治面貌全方位地影响到党建科学化水平的评价
        (二) 职业转化而非地域流动影响着对党建科学化水平的评价
        (三) 文化水平低不利于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
        (四) 家庭条件不同对党建科学化水平的评价具有方向性差异
第6章 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提升的路径选择
    一、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农村基层党的建设
        (一) 坚持科学理论为指导的必要性
        (二) 用科学理论指导农村基层党建的具体路径
    二、以科学制度保障农村基层党的建设
        (一) 充分认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二) 对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制度建设的深刻反思
        (三) 积极推进制度建设科学化水平
    三、以科学的方法推进农村基层党的建设
        (一) 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
        (二) 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推动农村基层党的建设
        (三) 善于运用系统论的方法
    四、积极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
        (一) 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
        (二) 加强基层领导干部队伍建设
        (三) 构建城乡一体化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新模式
        (四) 整合城乡党建资源
        (五) 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及发表论文情况
后记

(4)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研究 ——以苏北五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1.1 理论意义
        1.1.2 实践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2 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基础理论概述
    2.1 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基本内涵
    2.2 科学发展观的引领
        2.2.1 发展思路源自对科学发展内涵的理解
        2.2.2 发展路径源自对科学发展目标的实践
        2.2.3 树立科学发展的基层党建观
        2.2.4 树立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服务观
        2.2.5 以民本理念确立基层党建价值
    2.3 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意义
        2.3.1 有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加快实现
        2.3.2 有助于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3.3 有助于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
    2.4 社会转型对传统基层党建城乡二元格局带来的挑战
        2.4.1 城乡发展形态的突破
        2.4.2 社会流动与聚集形态的变化
        2.4.3 党员结构与基层组织状态的变化
        2.4.4 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面临新挑战
3 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探索及其存在问题分析
    3.1 探索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现状
        3.1.1 统筹城乡基层党建空间结构布局规划
        3.1.2 组织架构与推进路径探索
        3.1.3 动力机制设计
        3.1.4 运行平台建设
    3.2 存在问题分析
        3.2.1 体制与制度层面的问题分析
        3.2.2 基层党组织自身需要解决的问题分析
        3.2.3 城乡统筹中存在的难点分析
        3.2.4 区域协调上的结构性矛盾分析
4 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中的实现条件、采取措施和取得经验
    4.1 统筹城乡基层党建的现实条件
        4.1.1“强基工程”建设模式
        4.1.2“五位一体”引领模式
        4.1.3“创先争优”实践模式
    4.2 对策思考
        4.2.1 加大统筹共建合力
        4.2.2 解决基层“动力缺失”问题
        4.2.3 围绕大局增强服务功能
        4.2.4 促进成果转化,放大社会效应
        4.2.5 突出过程管理,建立城乡互动的协调监控机制
    4.3 基本经验
        4.3.1 价值引领:解放思想
        4.3.2 根本目的:推动发展
        4.3.3 工作主线:加强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
        4.3.4 动力源泉:改革创新
        4.3.5 基本路径:城乡统筹与区域协调
5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的实践与思考——以山西省孝义市开展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设岗定责的主要做法
    1. 科学设岗,以岗定责,让无职党员“有位”。
    2. 严格程序,规范运行,让无职党员“有为”。
    3. 强化教育,提高素质,让无职党员“有力”。
    4. 健全制度、严格管理,让无职党员“有劲”。
二、设岗定责取得的成效
    1. 有效解决了农村无职党员难以发挥作用的问题。
    2. 有效解决了农村党员管理手段缺乏的问题。
    3. 有效转变了农村党组织的领导方式,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4. 有效构筑了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新支点,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三、设岗定责的几点思考
    1. 新时期农村无职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必须正面引导。
    2. 新时期农村无职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必须强化党员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
    3. 新时期农村无职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形成组织、党员与广大群众的良性互动。
    4. 新时期农村无职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必须健全设岗定责工作的长效机制,使之成为加强党的建设全局性、长期性工作。

(6)乡村治理视角下的山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 ——以湖南省洪江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 选题背景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3 国内外研究动态
        3.1 国外研究动态
        3.1.1 与乡村治理相关的研究
        3.1.2 新公共服务理论
        3.2 国内研究动态
        3.2.1 关于乡村治理的研究
        3.2.2 关于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研究
    4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 山区乡村治理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1 我国乡村治理的历史沿革
        1.1 1949年前的乡村治理
        1.1.1 清末前的传统乡村治理
        1.1.2 近代转型期的乡村治理
        1.2 1949年后的乡村治理
        1.2.1 第一个阶段:乡—村政权并存阶段(1949-1958年)
        1.2.2 第二个阶段:“政社合一”阶段(1958-1982年)
        1.2.3 第三个阶段:“乡政村治”阶段(1982年至今)
    2 山区乡村治理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2.1 洪江市乡村治理的现状
        2.1.1 乡村治理的主体
        2.1.2 乡村治理的客体
        2.1.3 乡村治理的方式
        2.2 山区乡村治理的发展趋势
        2.2.1 乡镇政权运行趋向民主和法制
        2.2.2 村民自治将向更高层次拓展
    3 山区乡村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3.1 洪江市乡村治理的个案介绍
        3.1.1 沅河村委会换届选举风波
        3.1.2 沙湾乡健康村的民主治理
        3.2 山区乡村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乡镇政权处境艰难
        3.2.2 村民自治困境重重
        3.2.3 乡村治理主体的素质有待提高
        3.3 山区乡村治理存在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压力型体制的必然
        3.3.2 村两委“双重角色”的使然
        3.3.3 治理制度上的“模糊”
        3.3.4 学习教育上的薄弱
        3.3.5 监督机制的缺失
        3.3.6 党内民主状况的诱致
        3.3.7 治理资源的缺乏
    4 新形势下的乡村治理对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诉求
        4.1 必须大力推进乡村治理范式的改革
        4.2 必须大力改进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
        4.3 必须大力加强基层党内民主和制度建设
        4.4 必须大力提高基层党组织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
        4.5 必须大力抓好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
第三章 山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1 山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对推进乡村治理的重大意义
        1.1 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着领导核心作用
        1.2 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
        1.3 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成效直接影响到乡村治理的效果
        1.4 乡村治理现状迫切要求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2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本内容
        2.1 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思想建设
        2.2 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班子建设
        2.3 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党员队伍建设
        2.4 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干部队伍建设
        2.5 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制度建设
    3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历程
        3.1 第一阶段,历史转折时期(1978年-1989年上半年):调整和创新组织形式
        3.1.1 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的三个调整
        3.1.2 党员队伍建设上,把教育、监督、管理融为一体
        3.2 第二阶段,现代化建设新阶段(1989年6月-2002年):确立围绕经济抓党建的工作方向
        3.2.1 村一级可设立党的基层委员会,加强对经济工作领导
        3.2.2 建立责任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3.2.3 拓宽用人渠道,多途径选拔党支部书记
        3.3 第三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新农村建设时期(2002年下半年至今):加强领导班子能力建设
        3.3.1 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适时调整组织设置
        3.3.2 进一步加强对农民工流动党员的管理
        3.3.3 围绕新农村建设中心,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
        3.3.4 创新了农村党员干部教育的手段和内容
    4 山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4.1 洪江市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个案介绍
        4.1.1 勤政为民、文明带村的翁朗溪村党支部
        4.1.2 红岩乡菊花村委会的公章风波
        4.2 洪江市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本情况及主要成效
        4.2.1 严格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
        4.2.2 切实提高农村基层党建的保障水平
        4.2.3 着力加强乡村两级领导班子建设
        4.2.4 切实加强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
        4.2.5 进一步规范村干部管理
        4.2.6 积极深化“三级联创”活动
        4.2.7 创新党员教育管理新机制
        4.3 山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4.3.1 村级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4.3.2 乡镇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5 山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5.1 受社会大环境影响
        5.2 学习教育不到位
        5.3 村级班子缺乏优秀人才输入
        5.4 党内不太民主的惯力较大
        5.5 党内监督乏力
        5.6 乡村治理现状与问题制约了基层党组织建设
        5.7 相关制度、机制不够健全完善
第四章 加强山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推进乡村治理的对策
    1 加强山区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建设
        1.1 大力扩大基层党组织选举民主
        1.1.1 进一步扩大组织推荐、提名环节的民主
        1.1.2 进一步扩大选举环节的民主
        1.1.3 进一步扩大推选党代表的民主
        1.1.4 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党委直接选举
        1.1.5 建立党内民主弹勃罢免制度
        1.2 大力推进决策和管理民主
        1.2.1 合理确定各治理主体的决策范围和程序
        1.2.2 积极推进党务、政务(村务)公开
        1.2.3 加强民主决策和管理的制度建设
        1.3 大力推进党内监督民主
        1.3.1 要着力营造党内监督氛围
        1.3.2 要进一步创新党内监督形式
        1.3.3 要突出党内监督重点
    2 加强山区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
        2.1 突出抓好乡村两级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
        2.1.1 选好配强乡镇党委书记
        2.1.2 加强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
        2.2 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
        2.2.1 加强流动党员管理
        2.2.2 加强农村无职党员管理
        2.2.3 提高发展党员质量
        2.3 加强乡村党员、干部队伍思想作风建设
        2.3.1 抓根治本,强化思想教育
        2.3.2 建章立制,着眼监督制约
        2.3.3 树立典型,示范带动
        2.4 加强乡村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
        2.4.1 要突出教育培训的重点
        2.4.2 积极拓宽教育培训渠道
        2.4.3 健全教育培训的相关制度
    3 改善和创新农村党的领导体制和领导方式
        3.1 积极稳妥地推进领导体制改革
        3.1.1 积极改革县乡管理体制
        3.1.2 积极探索乡镇党委书记和人大主席一肩挑的领导体制
        3.1.3 积极探索村党支部书记兼任村民代表会议主席的领导模式
        3.1.4 积极探索基层党内分权监督领导体制
        3.2 积极改进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方式和方法
        3.2.1 从根本上调整领导方式
        3.2.2 切实改进领导方法
    4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
        4.1 大力提高发展经济、致富带富的能力
        4.2 大力提高民主管理、依法行政的能力
        4.3 大力提高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能力
        4.4 大力提高引领农村先进文化的能力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山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调查问卷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农村无职务党员设岗定责岗位设置及目标参考样式(论文参考文献)

  • [1]党建引领下村庄社会治理探索研究 ——以新密市城关镇为例[D]. 张颖. 郑州大学, 2020(02)
  • [2]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研究 ——蕉镇的实践与阐释[D]. 徐加玉. 中国农业大学, 2018(12)
  • [3]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提升的理论与实践 ——基于广西五县农村的调查[D]. 梁英. 广西师范大学, 2014(05)
  • [4]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研究 ——以苏北五市为例[D]. 张立飞. 江苏师范大学, 2014(06)
  • [5]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的实践与思考——以山西省孝义市开展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为例[J]. 柴丽丽. 经济师, 2011(07)
  • [6]乡村治理视角下的山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 ——以湖南省洪江市为例[D]. 沈少勇. 湖南农业大学, 2009(S1)

标签:;  ;  ;  ;  

农村非岗位党员立岗定责、岗位设置和目标参照方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