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费改革下农村卫生工作的路径分析

税费改革下农村卫生工作的路径分析

一、税费改革下的农村卫生工作之路径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陈丽曼[1](2017)在《后农村税费改革背景下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村税费改革不仅仅是税收改革,同时也是农村财政体制改革,由于取消了乡统筹和农村教育集资等专门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以及政府性基金、集资,乡镇直接财政收入越来越少,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越发依赖于中央和地方财政,给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揭示农村税费改革对于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的政策效应,并在此基础进一步探索如何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体制,进一步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显得十分重要。国内外学者对于财政与义务教育都有深入的研究,我国学者也有针对性的对我国农村税费改革的政策效应、农村义务教育财政经费保障以及农村地区的税费改革与农村基础教育财政投入相关关系做了一定的探讨,但是以多视角和跨学科为出发点对我国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所作的综合研究还比较缺乏。本文以农村税费改革政策效应与教育财政理论为切入点,研究后农村税费改革的发展。首先,对我国农村税费改革实际情况与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分别进行阐述。其次,引入税费改革的政策效应与教育财政理论作为后文分析的理论基础,并进一步分析了我国教育财政的现状。再次,分析农村税费改革对农村义务教育影响。最后,综合全文分析,提出政策建议如下:建立农村教育自信;明确政府的责任和权力;提高政府对农村教育的经费投入,争取弥补基础教育资金缺口;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建立由政府之间分担的教育投入机制;加强管理与监督教育经费支出,提高经费使用效益;积极推进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事业,多个渠道筹集教育资金;建立科学的改革农村教育经费管理办法。

董明涛[2](2011)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创新研究》文中提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实质上是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资源配置方式,它对改善当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现状、实现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缩小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差距意义重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生产总值、农民居民人均纯收入等都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着改善。但与此形成强烈的反差,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公共需求。在我国“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特殊发展时期和宏观背景之下,迎合国家发展战略的不断调整,探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的创新问题,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本文以中共中央的相关政策方针为指导,借鉴公共服务范围理论、网络治理理论、协同学等理论,结合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际,综合运用文献综述研究、比较研究、定量研究、对策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具有一定独特性和创新性的思路、见解和观点。本文主要对以下几方面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第一,以公共产品相关理论为基础,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进行国内外典型经验研究。一方面,总结了国外关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构建、运行、维护等的典型成功经验;另一方面,宏观纵览了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的基本发展脉络,并分析了其发展趋势、存在问题、创新条件等。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创新的理论架构。第二,基于SSP分析范式,本文系统地探讨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的各要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供给机制的创新方向,即构建以农民需求为导向、以政府为主导、多元主体协同合作的农村公共产品多元供给机制,并对其供给效应进行了理论论证。第三,应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对农村公共产品多元供给机制对供给绩效的改善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对调研数据的收集、整理及统计分析,得出多元供给机制对供给绩效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且各要素的影响程度不同。第四,探讨了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创新的路径选择,从供给主体、供给方式、供给运行机制、供给模式四个方面具体探讨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的优化路径。最后,详细探讨了供给机制创新的相关对策和配套措施。

张洪华[3](2011)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的利益博弈 ——基于苏镇个案的实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有其内在逻辑,并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既是社会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村教育变革的重要举措。在农村中小学布局发展演变的历程中,充满了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分歧与对立。本研究选择特定区域,以实地调研的形式深入分析学校布局调整背后各种力量的此消彼长,有助于发现农村中小学发展演变的规律,为进一步解决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遗留问题,推动农村教育顺利转型提供参考与借鉴。具体而言,论文框架共计三个部分。在第一部分,首先阐述了选题缘由、研究现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对苏镇及所在区域的地理环境、历史人文、经济状况和教育传统进行了比较详尽的介绍,点明了其为中国一般农村典型的特点。接下来分析了自新式学堂产生以来,在现代化与城镇化的大背景下,农村人口结构与学校生源的发展变化,加之国家政策不断地摇摆于公平和效率之间,使得农村中小学的数量、规模与布局也随之发生了相应变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个体利益与地方利益从属于国家利益,缺乏自我表达的意识与空间,农村中小学布局受国家政策和人口因素影响较大。20世纪90年代以来,利益主体逐步分化且日益成熟,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依据各自实力,选择符合自身利益的表达方式和行动策略,使学校布局向着有利于自己所在群体的方向发展。第二部分是实地调研的主体部分,包括三个章节,分别介绍了苏镇学校布局调整的三种类型。第四章选取了苏镇较早建立的几处小学为个案,以他们的发展和命运为主线,分析不同时期政府和村民办学、就学积极性的变化,以及学校的发展、增减与合并。第五章选取了位于苏镇最北端的一处中学为例,通过该校屡次被撤并仍能存在的事实,分析了农村初中学校撤并过程中各种力量的对抗。第六章以第四中学被撤并,私立学校嵌入为开端,介绍了万隆学校在本地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变化,以及给当地教育教学、生源流动和学校规模等造成的影响。第三部分是论文的深化与结论部分,也是论文的难点所在。第七章分析了中央、地方和农民等不同利益主体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待教育的目标取向及行动逻辑,阐明了由此导致的各个时期学校布局的特点。在第八章,首先以实证调研为基础,分析比较了苏镇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各种可能。然后,从历史的角度,对当前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的各种争议进行了反思。最后指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应该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让农村孩子看到成长与发展的希望,让农村学校成为儿童成长的乐园,坚持教育均衡发展,积极构建城乡和谐的学校生态体系。

李君[4](2011)在《农村环保公共品的供给与需求 ——基于中国农村环境保护政策的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力度。2008年7月,国务院召开了建国后首次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全国的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进行了部署,提出了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奖促治”的重要政策措施,体现了政府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决心。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日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然而,中国的农村环境问题在近几年来日益显现。农村污染物排放总量偏大,已经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血铅事件、癌症村等问题不时见诸报端。农村的饮水安全保障、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以及农村工矿企业污染治理的任务相当繁重;同时,农村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还没有建立,行之有效的农村环境监管体系也没有完全建立。这其中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农村社会事业的落后,而农村环保公共服务则更是其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农村环境问题反映出的是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缺乏和农村公共服务的落后。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农村问题都将是中国长治久安、国强民富的根本问题。农村环境保护不仅仅是环境保护问题,也是一项重要的农村民生工程。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也不仅仅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也是国家关于“三农”工作有关部署的重要组成,对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环境问题的重要性逐渐加大。最终将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瓶颈。国家对新时期的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作出了部署,农村环保公共品投入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这些都为农村环保公共品的投入创造了条件。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必要对目前的中国农村环保公共品的有关内容进行研究。本文针对中国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现状,以农村环保公共品为研究对象,以部分中国农村环境保护政策为实证,对农村环保公共品的供给现状、供给模式和需求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本文认为,目前中国农村环保公共品供给总量不足,区域供给不均衡,无法满足农村实际需要;农村环保公共品的供给模式仍然是以政府供给为主导、市场及村集体供给为补充;农村环保公共品需求的表达机制没有完全建立。本文在研究中国农村环保公共品的供给现状时,分析了不同政策供给农村环保公共品的演化路径。本文在研究中国农村环保公共品的供给模式时,在分析了政府供给、市场供给、村集体供给的基础了,还分析了村集体供给的创新模式。本文在研究中国农村环保公共品的需求现状时,以乡镇领导干部为研究对象,将其作为需求表达机制的中间代理人,分析了具有双重属性的乡镇领导干部对农村环保公共品的需求现状。本文的研究结论是,中国农村环保公共品政策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是要加大投入,特别是要创新公共财政的投入方式。二是坚持并完善以政府为主体的供给模式,鼓励市场和村集体参与供给。三是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基层机构与能力建设。四是建立公共财政体制。五是加强农村干部和农民的宣传教育。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三个方面:一是提出了农村环保公共品的概念。结合当前农村环境保护政策的实际,对农村环保公共品的供给与需求进行了实证研究。已有的研究大多是从宏观上分析农村公共品,没有针对某类农村公共品并结合政策实际进行研究。二是从乡镇领导干部视角研究了他们对农村环保公平品的需求状况。本文将乡镇领导干部作为了农村公共品供需表达渠道中的代理人,研究了乡镇领导干部这个群体对农村环保公共品的需求现状。已有的研究主要是从农户视角研究农村公共品的需求。三是从村民自治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角度分析了农村环保公共品的运营机制。为探索中国特色的农村环境乡村治理模式提供了依据。论文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本文没有对中国农村环保公共品的供给效率进行研究,没有针对供给不均衡的现状进行区域比较研究。二是本文没有从农户视角对中国农村环保公共品的需求现状进行研究,没有对农户关于农村环保公共品的具体需求的优先序进行研究。三是没有从村民自治和农民合作社的角度对村民环保自治、农民环保合作社进行深入研究。

马青[5](2010)在《县域内义务教育管理公共性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从供给过程的角度阐述了义务教育的公共性,不但提出了义务教育管理公共性的概念,而且还论证了影响义务教育管理公共性的三个关键因素,并对县域内义务教育管理的公共性进行了剖析,既丰富了义务教育公共性的内涵,又为义务教育供给效率的改善提供了思路。按照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Paul A. Samuelson,1915–2009)对公共产品的定义,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个特征。这种公共产品的公共性体现在消费过程中,是由公共产品本身的自然属性所形成的。义务教育作为重要的公共产品,主要是由政府提供的。那么,社会公众与政府之间在义务教育的供给上就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官僚经济学的研究和公共产品的供给现实表明,政府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它并不会自动地根据社会公众的需求来提供公共产品。所以,要实现义务教育在消费过程中的公共性就必须保障义务教育供给过程的公共性。也就是说,义务教育的供给过程应体现公正性和开放性,最大限度地体现公共意志和维护公共利益。而管理主体、管理手段、管理功能是义务教育管理活动的基本构成要素,直接影响着管理的公共性。本研究从以上三方面对我国县域内义务教育管理的公共性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其原因在于社会公众、上级政府(县级政府的直管政府)、县级政府之间的利益结构是分离的,由此便造成了县级政府的选择性教育管理,进而导致了县域内义务教育管理的公共性缺失。由于社会公众与政府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是县域内义务教育管理公共性缺失的首要原因,因此公共性问题的解决实质上还在于委托代理风险的化解。本研究所选择的解决路径是:以“公共治理理论”作为分析视角,并没有沉溺于“改变激励结构”的既定思维模式,既强调利益相关者和其他社会主体的直接参与,又致力于委托代理关系的改善,拓展了教育委托代理问题的研究空间;在理清公共治理理论的发展脉络,深入分析公共治理特征及其精神实质的基础上,提出了县域内义务教育治理和县域内义务教育治理结构的概念,不仅推进了教育治理理论研究的发展,还为中国式教育治理理论的构建奠定了基础;从构建原则、治理主体、运行制度三方面构建了县域内义务教育治理结构,不但有利于县域内义务教育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而且能够促进“办人民满意教育”目标的实现。为提高实施县域内义务教育治理的可行性和最大限度地增强义务教育供给的公共性,本研究提出了本土化原则、渐进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和公意性原则。另外,在主张利益相关者及其他社会主体直接参与的同时,还强调发挥现有国家体制内管理机制的作用,倡导国家体制内主体与国家体制外主体的共同治理。从运行制度设计来看,无论是“制衡-合作”主义的运行原理,还是对解决集体行动问题、代议责任问题和权力约束问题的关注,都着重于强调对公共意志和公共利益的维护。具体的运行策略包括“统合型”的义务教育管理运行制度、“例行性”的政府报告制度、“保护型”的决策听证制度、“参与式”的教育政绩评价制度。

沈世来[6](2008)在《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政策分析》文中提出本文从公共政策、公共卫生产品供给角度对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分析了民主参与下的公共卫生政策。在我国原有公共卫生产品供给体制下,投入方式单一,效率和质量低下;公共卫生总费用和构成不合理;公共卫生投入的结构失衡。部分地区实行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产生了积极效果,降低了公共卫生服务成本,公共卫生服务效率得到提高。在分析了我国原有公共卫生产品供给体制的缺陷和部分地区试点实行政府购买产生的积极效果后,根据我国公共卫生产品供给政策的变迁,提出了推行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的必要性。根据公共卫生政策的理论和现阶段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的实证分析,本文提出三个基本的观点:一是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是基层公共卫生政策的发展方向;二是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的有效实现,依赖于良好的购买和合作秩序;三是合理的绩效管理制度是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得以持续发展的保证。本文初步归纳了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的理论框架,提出了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的原则和有效运转的设想。

王琳[7](2007)在《基于源头控制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及其运行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经历了五十多年的曲折演变过程后,面对当前复杂的农村社会环境以及农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现在的农村医疗卫生改革有着怎样的路径选择,沿着哪条路走才能不使其再次步入歧途,是我们亟待明确和解决的问题。大量数据显示,医疗卫生问题已经成为农民的心腹大患,“看病难、看病贵、看不起病”的现象极为严重。若得不到及时有效地解决,势必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动摇国之根本。本文试图从源头控制的角度对农村医疗卫生体系进行重新构建,摒弃原有不切实际的建制理念,回归到“以人为本”、重视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上来。通过文献考察的方式,从历史与现实的对照中找寻中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成败得失,并通过比较分析方法探悉国外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构建模式,为我国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提供参照。本文指出政府对农村医疗保障的干预重点不合理是造成目前我国农民“看病难”的主要症结所在,明确建立基于源头控制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才是解决当前农村医疗困境的根本出路。同时,本文还对基于源头控制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及其运行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尝试从医疗预防、医疗救治、医疗保险三个方面重新整合农村医疗保障体系。

滕永军,王燕炯,仇杰,杜婉丽,韦国锋[8](2007)在《用“公共卫生路径”的思路控制公共卫生质量和成本》文中研究表明目前状况下的农村卫生工作是极具中国特色、极富挑战的研究内容,理清卫生工作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线索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由于公共卫生成本需求不能完全与高成本需求的医疗服务相比,因此,不能简单地以公共卫生费用占卫生事业费份额作为标准来对公共卫生投入是否适宜进行评价。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亟需健全标准化、完整的、规范化、量化的,以服务的绩效质量为标准的计划、实施、评估体系。

孙艳霞[9](2006)在《教育政策道德性研究 ——义务教育城乡差距的归因与路径探析》文中提出本文的研究路线是:以事物内在的矛盾为研究起点,从问题出发,围绕这些问题分析表象、探究原因、寻求解释,并最终搭建一个基于实践运用的理论体系。即以当代中国教育系统中存在的失范和无序——义务教育城乡差距为出发点,从教育政策的平等与人性等道德维度,对农村教育贫困根源和发展路径进行学理分析。寄希望于教育政策的道德本质、道德维度、影响因素以及教育政策合道德性路径的明郎,义务教育的城乡差距问题也随之而解。反过来,城乡教育实现一体化的发展,既有助于教育政策自身道德品质的提升,也是教育政策的终极伦理目标所在。 义务教育城乡差距表征着我们整个的教育系统所处的一种“无序”状态。追溯众多相互叠加的因素,“政策性”原因是根本性的。教育政策忽视了农村教育利益的存在,或者变项剥夺了农村教育利益,或者对农村教育的利益未给予应该的维护。所以,本文认为中国义务教育城乡差距的根本原因是存在一种使农村教育无法自我生长的政策性因素,教育政策在制造教育贫困、教育差距方面有着不可回避的影响。再进一步分析,城乡差距是教育政策道德失范的集中表现,它直接指向教育政策系统内在意义系统法则的破坏与失落,是教育政策本身内在“道德理由”和意义系统的失缺。那么,将农村教育纳入政策的分析框架,既从道德的角度思考教育政策能力的提升,再通过对教育政策道德性的理论和现实剖析,化解客观的农村教育问题,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这样本文就逻辑地提出了“教育政策道德性”这一概念。 各章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城乡断裂的社会状态是本研究的基本语境,在对义务教育城乡差距现状描绘之后,笔者将根本原因归于教育政策的道德性缺失。义务教育的城乡差距是教育政策道德失范的集中表现。并以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相关政策为实际案例,对义务教育的城乡差距是教育政策道德失范的集中表现进行论证。其次,言说教育政策道德性的逻辑前提是揭示政策与道德的辩证关系及相互联结的内在方式。在两个基本前提假设基础上对这一问题进行论述:一是,道德的普遍存在性和作为维度的道德之成立;二是道德性前提是教育政策多种多样的属性和前提之中的本质性的规定。接下来文章对教育政策具有的多重价值属性及其相互间的关系进行进一步的厘清。并明确指出,对义务教育政策而言,道德维度对政治、经济、文化和技术等多重维度具有绝对的优先性。第三章是对教育政策道德内涵与维度的阐述。在道德评价方式上,教育

张宜民,尹世玉[10](2004)在《税费改革下的农村卫生工作之路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农村税费改革是继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的第三次农村重大革命,其目的在于建立和规范农村税费制度,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农村的小康先要农民的健康,如何使农村卫生工作在税费改革后新的社会与经济环境下持续稳定发展下去是我们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深入分析税费改革给农村卫生事业带来的难得机遇与巨大挑战,并提出相关对策。

二、税费改革下的农村卫生工作之路径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税费改革下的农村卫生工作之路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后农村税费改革背景下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问题提出的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关于农村税费改革政策效应的研究
        1.2.2 国内外关于农村义务教育财政经费保障的相关研究
        1.2.3 国内针对农村地区的税费改革与农村基础教育财政投入相关关系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方法和内容
第2章 主要现状与问题
    2.1 农村税费改革政策解读及其发展现状
        2.1.1. 农村地区税费改革的成效
        2.1.2. 农村地区税费改革的难点
        2.1.3 农村税费改革的对策选择基点
    2.2 税费改革前后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2.2.1 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传统问题
        2.2.2 农村义务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2.3 税费改革以来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情况
第3章 理论基础:税费改革效应与教育财政
    3.1 税费改革政策效应与激励机制
        3.1.1. 基本假设
        3.1.2 政策效应与激励机制
    3.2 教育财政理论
        3.2.1 教育产品公共属性的界定方法
        3.2.2 教育财政投入的探讨
        3.2.3 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理论
        3.2.4 简要评述
    3.3 我国教育财政的进一步介绍
        3.3.1 我国教育财政投入的现状
        3.3.2 我国教育财政投入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4章 农村税费改革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影响
    4.1 农村税费改革影响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结构
    4.2 农村税费改革影响各省的农村义务教育实际财政投入
    4.3 影响农村义务教育资金供需矛盾
    4.4 加剧县乡财政困难
    4.5 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难以确保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需要
第5章 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政策建议
    5.1 重塑发展理念,建立农村教育自信
    5.2 明确政府的责任和权力
    5.3 提高政府对农村教育的经费投入,弥补基础教育资金缺口
    5.4 建立各级政府分担的教育投入机制
    5.5 加强管理与监督教育经费支出,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5.6 积极推进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事业,多个渠道筹集教育资金
    5.7 建立科学的改革农村教育经费管理办法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2)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述评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5 本文的可能创新之处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的理论基础
    2.1 农村公共产品相关基础理论
        2.1.1 农村公共产品的涵义
        2.1.2 农村公共产品的分类
        2.1.3 农村公共产品的特征
    2.2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相关理论
        2.2.1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的涵义
        2.2.2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的构成
    2.3 公共服务范围理论
    2.4 网络治理理论
    2.5 协同学理论
    2.6 公共物品提供的经济发展观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的变迁与发展
    3.1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的历史变迁
        3.1.1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的演变历程
        3.1.2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演变的经验及启示
    3.2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现状
        3.2.1 我国现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的特征
        3.2.2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的绩效分析
    3.3 我国现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的缺陷
    3.4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创新的迫切性分析
    3.5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创新的条件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的国际经验与借鉴
    4.1 美国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分析
    4.2 日本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分析
    4.3 韩国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分析
    4.4 印度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分析
    4.5 各国经验对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启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的创新方向
    5.1 SSP范式及其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研究的适用性分析
    5.2 分析框架建立
    5.3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SSP要素分析
        5.3.1 基于SSP范式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状态分析
        5.3.2 基于SSP范式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选择
        5.3.3 基于SSP范式的农村公共产品机制的绩效评价
    5.4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的创新方向
    5.5 农村公共产品多元供给机制的效应分析
        5.5.1 农村公共产品多元供给的效应
        5.5.2 农村公共产品多元供给影响农村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机理研究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农村公共产品多元供给机制对供给绩效改善的实证研究
    6.1 研究方法
        6.1.1 SEM简介
        6.1.2 SEM分析流程
    6.2 模型的构建与识别
        6.2.1 模型构建
        6.2.2 模型设定
    6.3 数据收集
    6.4 前期数据分析
        6.4.1 信度分析
        6.4.2 效度分析
    6.5 模型拟合及评价
        6.5.1 测量模型分析
        6.5.2 结构模型分析
        6.5.3 结果分析与讨论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创新的路径选择
    7.1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创新的目标及原则
    7.2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创新的总体路径选择
        7.2.1 创新的战略思想
        7.2.2 创新的总体路径选择
        7.2.3 创新框架
    7.3 农村公共产品多元供给机制的具体运行过程分析
    7.4 农村公共产品多元供给机制中供给主体优化
        7.4.1 多元格局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
        7.4.2 多元主体协同供给的合作网络构建
        7.4.3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合作模式
        7.4.4 合作模式下各供给主体角色分析
        7.4.5 合作模式下各供给主体的互动关系分析
    7.5 农村公共产品多元供给机制的供给方式选择
        7.5.1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方式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7.5.2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方式选择的技术路径
        7.5.3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方式选择的具体构想
    7.6 农村公共产品多元供给机制的运行机制优化
    7.7 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模式选择
        7.7.1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模式选择的合理性判断
        7.7.2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模式的选择模型
    7.8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实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创新的对策措施
    8.1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创新的推进策略
        8.1.1 建立城乡统筹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
        8.1.2 创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观念
        8.1.3 充分了解农民的多元化需求
        8.1.4 供给主体创新
        8.1.5 创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模式
        8.1.6 建立有效的农村公共产品运行机制
    8.2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创新的配套措施
        8.2.1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
        8.2.2 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法律制度保障
        8.2.3 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民主监督制度
        8.2.4 鼓励和扶持非营利组织的发展
    8.3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致谢

(3)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的利益博弈 ——基于苏镇个案的实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导言
    一、研究缘起
        (一) 农村教育备受关注
        (二) 个人研究取向
        (三) 研究意义与价值
    二、研究现状
        (一) 定量分析
        (二) 定性分析
    三、研究对象
        (一) 为什么是乡镇
        (二) 为什么是苏镇
    四、研究方法
        (一) 实地研究
        (二) 文献研究
        (三) 问卷调查
第二章 背景与政策
    一、背景分析
        (一) 现代化与城镇化
        (二) 农村人口与学校生源
        (三) 公平与效率之争
    二、政策影响
        (一) 扶持新式学堂的政策
        (二) 普及小学教育的政策
        (三)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政策
        (四) 学校危房改造的政策
        (五) 基于税费改革的政策
        (六) 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
    三、学校布局调整的逻辑
        (一) 实践的逻辑
        (二) 政策的逻辑
        (三) 两种逻辑的关系
第三章 利益与博弈
    一、利益与利益主体
        (一) 利益、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
        (二) 利益主体及其分类
    二、利益博弈与学校布局
        (一) 利益博弈的条件基本形成
        (二) 利益博弈在教育中的诸多表现
        (三) 学校布局中的利益博弈: 方法论的视角
    三、学校布局调整中的利益博弈
        (一) 利益主体
        (二) 利益表达
        (三) 博弈形式
第四章 小学布局调整中的利益博弈
    一、新与旧的利益博弈: 建国前之教育基础
        (一) 与风沙和恶政的抗争
        (二) 相对孱弱的私塾教育
        (三) 早期新式学校的创立
    二、争妍斗奇可圈点: 村办学校迅速兴起
        (一) 办学重心下移,学校激增形式多样
        (二) 师资力量短缺,民办教师强力撑持
        (三) 素质教育可堪称,急功冒进遭功篑
    三、天时不如地利:20世纪80年代的小学布局
        (一) 普及小学教育,学校遍布各村
        (二) 村民集资办学,节衣缩食争先
        (三) 村办学校顶峰,资金不足衰退
    四、地利不如人和: "普九"期间的小学布局
        (一) 建设标准提高,多方筹资迁建
        (二) 分级管理体制,乡财不堪重负
        (三) 办学实力消长,少数脱颖而出
        (四) 选择样板示范,多方利益博弈
    五、天时愆伏亦难违: "普九"后的小学布局
        (一) 外部环境变化,村小举步维艰
        (二) 顺应潮流调整,村小数量骤减
        (三) 调整遭遇瓶颈,规划陷入僵局
第五章 初中学校布局调整中的利益博弈
    一、联办初中迅速兴起,利益博弈自此而生
        (一) 常征村联中及当时的布局
        (二) 学校迁建中的利益博弈
    二、初次合并焕然一新,管理落后生源流失
        (一) 办学条件得以改善,管理水平依然滞后
        (二) 学生流失严重,常征村重办中学
    三、再次合并难挽狂澜,县城中学发展迅猛
        (一) 为了"普九"验收,教育资源再被整合
        (二) 县城中学发展迅猛,苏镇中学有巢无凤
        (三) 初中毕业只为文凭,由此死灰亦可复燃
    四、办学地位得以巩固,未来发展反更彷徨
        (一) 常魏之争异常激烈,魏村痛失发展契机
        (二) 村办中学渐失优势,彷徨之中勉力前行
第六章 私立学校的兴起
    一、第四中学: 无可奈何花落去
        (一) 办学历史及招生制度
        (二) 撤并原因及撤并程序
        (三) 往事如烟,学子戚戚
    二、万隆学校: 似曾相识燕归来
        (一) 异地迁入,倾首拭目
        (二) 生存环境,喜忧参半
        (三) 特色办学,迅速崛起
    三、校地关系: 鲶入鱼群起波澜
        (一) 生源竞争更加激烈
        (二) 师资流动日益频繁
        (三) 学区规模明显缩水
        (四) 公办初中压力日增
第七章 目标、逻辑与布局
    一、新旧体制更替
        (一) 目标与逻辑: 破旧立新,加强控制与乱世求生
        (二) 学校布局:从沿海城市向内地农村逐步展开
    二、普及小学教育
        (一) 目标与逻辑: 立足扫盲,广设学校与读书识字
        (二) 学校布局: 村办为主,遍地开花
    三、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一) 目标与逻辑: 普九验收,竞相达标与权衡择校
        (二) 学校布局: 校际差距逐步拉大
    四、后"普九"时代
        (一) 目标与逻辑: 均衡发展,调整布局与质疑梦想
        (二) 学校布局: 向城市集中与重新洗牌
第八章 可能、反思与抉择
    一、苏镇学校布局的几种可能
        (一) 苏镇学校布局: 基于实证调研的现状分析
        (二) 苏镇小学布局的几种可能
        (三) 苏镇初中布局的几种可能
    二、基于历史和现实的反思
        (一) 村小要不要撤并
        (二) 初中要不要进城
        (三) 目标定位要不要"为农"
    三、抉择: 站在历史的高度
        (一) 让农村的孩子看到希望
        (二) 让农村的孩子热爱农村
        (三) 构建城乡和谐的学校生态系统
附录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相关图表
        图9.1 夏津县小学学校分布图(1985年)
        图9.2 夏津县中等学校分布图(1985年)
        表9.1 夏津县户数、人口统计表(明初至建国前)
        表9.2 夏津县人口自然变动情况表(1949-2008年)
        表9.3 夏津县中小学教师数量变化情况(1949-1985年)
        表9.4 山东省小学教育发展情况表(1978-2007年)
        表9.5 山东省初中教育发展情况表(1978-2007年)
        表9.6 德州地区小学概况统计表(1949-1985年)
        表9.7 德州地区普通中学概况统计表(1949-1985年)
        表9.8 德州地区各级各类学校专职教师数(1977-1985年)
        表9.9 历年夏津县小学发展概况(1985-2007年)
        表9.10 历年夏津县初中发展概况(1985-2007年)
        表9.11 历年夏津县高中发展概况(1985-2007年)
        表9.12 苏镇各村户数、人口及土地面积(2004年)
参考文献
    着作类
    中文期刊类
    学位论文类
    政策文件类
    史志年鉴类
    报刊类
    电子文献类
    外文类
后记

(4)农村环保公共品的供给与需求 ——基于中国农村环境保护政策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论文研究方法、体系结构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体系结构
    1.4 论文创新点与不足
        1.4.1 论文的创新点
        1.4.2 论文的不足
2 相关理论概述与研究述评
    2.1 相关理论概述
        2.1.1 博弈论
        2.1.2 外部性理论
        2.1.3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 相关研究述评
        2.2.1 公共品的概念
        2.2.2 农村公共品的概念
        2.2.3 农村环保公共品的概念
        2.2.4 农村公共品的供给
        2.2.5 农村环保公共品的需求
3 中国当前农村环境现状与面临的主要问题
    3.1 中国当前农村环境现状
    3.2 中国当前面临的主要农村环境问题
        3.2.1 部分农村地区饮用水安全得不到保障
        3.2.2 农村生活污染严重
        3.2.3 农业面源污染缺乏有效控制
        3.2.4 畜禽养殖业废弃物没有得到有效处理
        3.2.5 工矿和城市污染向农村加速蔓延
        3.2.6 土壤环境恶化严重威胁食品安全
    3.3 中国农村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
        3.3.1 农村环境治理基础设施严重滞后
        3.3.2 农村环境保护监管能力薄弱
        3.3.3 农村生产和生活方式粗放,农民环境保护意识不强
    3.4 小结
4 中国农村环保公共品供给现状
    4.1 中国农村环保公共品总体供给情况
        4.1.1 中国农村环保公共品供给的内容
        4.1.2 中国农村环保公共品总体供给的特点
        4.1.3 2000~2009年中国主要农村环保公共品供给情况
    4.2 中国农村环保公共品的供给现状的实证分析
        4.2.1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奖促治”政策
        4.2.2 农村生态示范建设政策——以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建设政策为例
        4.2.3 江苏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4.3 中国农村环保公共品供给现状小结
        4.3.1 中国农村环保公共品供给不足的现状还未得到有效解决
        4.3.2 中国农村环保公共品供给不均衡的特点仍将长期存在
        4.3.3 破解中国农村环保公共品供给不均衡的办法是差额化供给
        附录
5 中国农村环保公共品供给模式
    5.1 中国农村环保公共品供给模式的总体情况
        5.1.1 政府供给模式
        5.1.2 市场供给模式
        5.1.3 村集体自我供给模式
    5.2 中国农村环保公共品供给模式的案例分析
        5.2.1 政府供给模式分析——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奖促治”政策为例
        5.2.2 市场供给模式分析——以浙江省宁波市征收水资源环境保护费为例
        5.2.3 村集体自我供给模式分析之一——以国家级生态村建设为例
        5.2.4 村集体自我供给模式分析之二——以江苏省江阴市为例
    5.3 中国农村环保公共品供给模式与运营的创新:村民自治与农民专业合作社
        5.3.1 农村环保公共品运营现状
        5.3.2 村民自治与农村环保公共品运营
        5.3.3 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村环保公共品运营
    5.4 小结
        5.4.1 中国农村环保公共品的多种供给模式客观反映了中国农村环保公共品供给不足的现状
        5.4.2 中国农村环保公共品的多种供给模式客观反映了中国农村环保公共品供给不均衡的现状
        5.4.3 中国农村环保公共品供给模式的基础是政府行政干预
        5.4.4 政府应该进一步鼓励多种农村环保公共品供给模式
        5.4.5 政府应当鼓励农村环保公共品供给与运营模式的创新
6 中国农村环保公共品需求现状及制约因素
    6.1 中国农村环保公共品需求现状
    6.2 农村环保公共品需求意愿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奖促治”政策及全国部分省(区、市)195个乡镇的调查数据
        6.2.1 研究背景
        6.2.2 数据来源
        6.2.3 农村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
        6.2.4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主要管理行为
        6.2.5 乡镇领导干部对本乡镇参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
        6.2.6 研究结论和政策启示
    6.3 小结
        6.3.1 由于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基层干部群众对农村环保公共品的需求非常强烈
        6.3.2 农村环保公共品需求意愿需要有效的反馈渠道
        6.3.3 保障农村环保公共品的成效需要相应的配套体制
7 中国农村环保公共品政策的完善与创新
    7.1 中国未来几年的农村环境形势
        7.1.1 城镇化进程加快带来的生活污染增加
        7.1.2 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污染产业转移
        7.1.3 粮食安全压力加大带来的农业面源污染和土壤环境污染
    7.2 进一步加大对中国农村环保公共品供给的投入
        7.2.1 加大政府公共财政投入的总量
        7.2.2 创新公共财政对农村环保公共品的投入方式
    7.3 以政府为主体,鼓励支持多种农村环保公共品投入模式
        7.3.1 坚持完善农村环保公共品的政府供给模式
        7.3.2 支持农村环保公共品的市场供给模式
        7.3.3 鼓励村集体等基层组织参与农村环保公共品供给
    7.4 加强农村环保机构与能力建设
        7.4.1 在国家层面建立跨部委的农村环保协调机构
        7.4.2 在相关部委成立农村环境保护司
        7.4.3 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以及计划单列市环境保护局,成立独立的农村环境保护处
        7.4.4 加强乡镇和村级农村环境保护机构队伍建设
        7.4.5 加强县级环保机构的监管能力
    7.5 建立公共财政体制
        7.5.1 转变政府财政职能,理清事权与支出范围,从而破解农村环保公共品投入和运行保障两个难题
        7.5.2 增加县乡政府的收入自主权
    7.6 加强农村基层干部群众的宣传教育
        7.6.1 加强对乡镇领导干部的培训
        7.6.2 加强对农民环保意识的宣传
8 下一步研究展望
    8.1 中国农村环保公共品的供给效率研究
    8.2 基于农村居民个体意愿的农村环保公共品需求研究
    8.3 乡村视野内农村环保公共设施与土地产权关于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5)县域内义务教育管理公共性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论题确认
        (一) 研究背景
        (二) 论题确认
    二、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意义
        (二) 研究方法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 公共性、管理公共性、县域内义务教育管理公共性
        (二) 治理、治理结构、教育治理、县域内义务教育治理结构
        (三) 县域内义务教育治理与县域内义务教育管理公共性的关系
    四、文献回顾
        (一) 公共治理理论的研究
        (二) 教育治理的研究
        (三) “以县为主”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运行研究
    五、理论基础
        (一) 公共产品理论
        (二) 公众参与理论
    六、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一章 公共性的缺失:县域内义务教育管理的困境
    一、主体的公共性缺失
        (一) 主体构成的单方性
        (二) 主体关系的等级化
        (三) 主体价值的公共性缺失
    二、手段的公共性缺失
        (一) 人治化运行
        (二) 封闭化运行
        (三) 逆向化运行
    三、功能的公共性缺失
        (一) 义务教育资源的相对性不足
        (二) 义务教育资源的等级式流动
        (三) 利益相关者的直接利益损失
第二章 县域内义务教育管理公共性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作为行动者的县级政府
        (一) 财政体制改革与县级政府自主性的增强
        (二) 县级政府履行义务教育职能的三种角色
        (三) 县级政府的特殊教育利益偏好
    二、县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体制性障碍
        (一) 民主授权的弱化
        (二) 经济为中心的考核体系
        (三) 官员回避制度的负效应
    三、分离的利益结构与县级政府的选择性教育管理
        (一) 县域内公民的理性与地方政府官员的理性
        (二) 县域内公民、中层政府、县级政府的义务教育利益关系
        (三) 县级政府的选择性教育管理
第三章 县域内义务教育治理结构的构建
    一、原则构建
        (一) 本土化原则
        (二) 渐进性原则
        (三) 公平性原则
        (四) 公意性原则
    二、主体构建
        (一) 国家体制内的主体
        (二) 国家体制外的主体
    三、制度构建
        (一) 运行原理
        (二) 关键问题
        (三) 运行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6)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政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1.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之意义
    2. 已有研究文献综述
    3. 本文的基本观点
    4. 核心概念之界说
    5. 本文的研究方法
    6. 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一章 公共政策与公共卫生产品供给:一个分析性的理论框架
    第一节 公共政策与公共卫生产品供给理论
        1. 公共卫生产品供给理论
        2. 政府的公共卫生职能
    第二节 民主参与下的公共卫生政策:我国公共卫生政策的目标价值
    第三节 差异化的公共卫生产品供给:原供给体制存在的问题
        1. 投入方式单一,效率和质量低下
        2. 公共卫生总费用和构成不合理
        3. 公共卫生投入的结构失衡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一种新的公共卫生产品供给方式
    第一节 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的理论体系
        1. 新公共管理理论
        2. 政府经济学理论
        3. 政府购买理论
        4. 公共卫生理论
        5. 人力资本理论
    第二节 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的政策变迁与实证分析
        1. 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的政策变迁
        2. 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实证分析
    第三节 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政策变革的效果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让“政府购买”有效运转: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的原则和设想
    第一节 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的原则
        1. 公共选择原则
        2. 公平及低收入人群受益原则
        3. 成本效益及政府财力可行原则
    第二节 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的制度设想:建立良好的购买和合作秩序
        1. 合理界定公共卫生产品范围,确定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的内容
        2. 合理核算成本,建立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体系
        3. 合理的公共卫生服务资金支付方式
        4. 健全的政府管理能力与监管机制
        5. 完善的市场体制与合作机制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7)基于源头控制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及其运行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引言
一、关于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制度的相关理论综述
    (一) 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制度的相关理论
    (二) 基于源头控制的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制度理论
二、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历史演变
    (一) “预防为主”的蓬勃发展时期
    (二) “政府责任缺位”的衰落时期
    (三) “市场为导向”的恢复与重建时期
    (四) “保大病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三、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一) 关于世界其他国家农村保障制度的比较
    (二) 对我国的启示
四、当前我国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 导向偏差,过度重视“后馈式”保障
    (二) 医疗卫生供给有失公平
    (三) 卫生资源投入不足
    (四)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效率低下
    (五) 缺乏法律依据
五、基于源头控制的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及其运行模式研究
    (一) 可行性分析
    (二) 基于源头控制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构建
    (三) 基于源头控制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运行模式
    (四) 相关配套改革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中文)
Abstract
后记

(9)教育政策道德性研究 ——义务教育城乡差距的归因与路径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引言
    一、研究对象的解说
    二、相关研究的现状
    三、研究的方法与思路
    四、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第一章、城乡差距对教育政策的道德挑战
    一、教育政策道德性研究的语境
        (一) 城乡“断裂”的社会运作逻辑
        (二) 义务教育城乡差距现状的扫描
        (三) 辩证地看待义务教育城乡差距
    二、差距是对教育政策的一种道德性诉求
        (一) 关于农村教育的诸种“条件性”归因
        (二) 教育政策道德性的缺失是根本原因
    三、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相关政策的道德反思
第二章 教育政策道德性研究的理论前提
    一、道德及其对教育政策的规约
        (一) 道德本体的认识
        (二) 作为维度的道德
        (三) 道德维度的标准与能力
    二、教育政策内在地具有道德性
        (一) 考察教育政策的定义
        (二) 教育政策本质所蕴含的道德性
        (三) 教育政策过程体现的道德品质
    三、教育政策多重价值属性关系的厘清
        (一) 教育政策具有多重价值维度
        (二) 教育政策道德维度的优先性
第三章 教育政策道德之内涵与维度阐述
    一、教育政策的伦理学基础
        (一) 先哲们提出的伦理体系
        (二) 教育政策的伦理学立场
    二、理解教育政策的道德性
        (一) 教育政策道德性的内涵
        (二) 道德对教育政策审视的范围与特征
        (三) 追问教育政策道德性的意义
    三、化解城乡差距的政策道德维度举要
        (一) 城乡平等是教育政策的道德追求
        (二) 人性是教育政策的必然逻辑选择
第四章 教育政策道德失范影响因素分析
    一、教育政策价值取向上的偏差
        (一) 城市优先发展的效率观
        (二) 城乡分化的教育功能
    二、教育政策主体的道德限度
        (一) “经济人”私利对农村教育利益的僭越
        (二) “精英”主体对弱势利益的忽略
    三、教育政策过程中的道德风险
        (一) 政府自利性
        (二) 政策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
第五章 以合道德的政策化解农村教育问题
    一、走向合道德的教育政策
    二、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价值定位
        (一) 义务教育发展的核心价值理念
        (二) 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政策实践
    三、教育政策主体“角色德性”建设
        (一) 教育政策主体的人格救治是关键
        (二) 再造教育政策主体的“角色德性”
    四、利益相关者参与的教育政策过程保证
        (一) 教育政策过程主体中心的转换
        (二) 弱势主体参与教育政策的保障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博士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四、税费改革下的农村卫生工作之路径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后农村税费改革背景下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研究[D]. 陈丽曼. 湖南大学, 2017(07)
  • [2]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创新研究[D]. 董明涛. 天津大学, 2011(05)
  • [3]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的利益博弈 ——基于苏镇个案的实地研究[D]. 张洪华. 华东师范大学, 2011(09)
  • [4]农村环保公共品的供给与需求 ——基于中国农村环境保护政策的实证研究[D]. 李君. 西南财经大学, 2011(02)
  • [5]县域内义务教育管理公共性问题研究[D]. 马青. 东北师范大学, 2010(11)
  • [6]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政策分析[D]. 沈世来. 复旦大学, 2008(04)
  • [7]基于源头控制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及其运行模式研究[D]. 王琳. 吉林大学, 2007(04)
  • [8]用“公共卫生路径”的思路控制公共卫生质量和成本[J]. 滕永军,王燕炯,仇杰,杜婉丽,韦国锋.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7(02)
  • [9]教育政策道德性研究 ——义务教育城乡差距的归因与路径探析[D]. 孙艳霞. 东北师范大学, 2006(09)
  • [10]税费改革下的农村卫生工作之路径分析[J]. 张宜民,尹世玉.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4(01)

标签:;  ;  ;  ;  ;  

税费改革下农村卫生工作的路径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