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友病患者院内肺结核一例报告

血友病患者院内肺结核一例报告

一、血友病患者发生院内肺结核病一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刘富强[1](2020)在《湖北省肺结核发病时空分布特征及预测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探讨湖北省肺结核发病的分布特征,识别肺结核发病的高风险聚集区域和时段,为制定湖北省肺结核病防治工作的目标和重点提供理论参考。2.从时空维度,利用贝叶斯时空模型,探讨社会经济环境因素与肺结核发病之间的时空变化规律,为有效开展肺结核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3.探讨ARIMA时间序列分析、人工神经网络和组合模型预测湖北省肺结核发病率的可行性,为肺结核病预测预警系统的建立提供参考。方法:1.利用Cochran-Armitage Trend Test分析2006~2015年湖北省肺结核病报告病例数和发病率的长期变化趋。并以肺结核发病数据为基础资料与湖北省GIS地理空间数据库进行匹配,采用Arc GIS10.1软件绘制湖北省肺结核年度发病率分布图。2.利用Geo Da1.8软件进行全局和局部Moran’I空间自相关分析,利用Sa TScan9.1软件进行单纯空间扫描和时空扫描分析,依据湖北省市级或县区级肺结核病发病数据,分析湖北省肺结核发病的时空聚集特征。3.收集湖北省各市2006~2015年社会经济和环境因素等相关资料,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初步筛选变量,利用Win BUGS1.4软件构建贝叶斯时空模型,以异常信息准则DIC(deviance information criterion)值选择最优时空模型,从时空维度分析社会经济和环境因素对湖北省各地区肺结核发病率的影响。4.依据2011~2014年湖北省肺结核月发病率数据,分别构建ARIMA模型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预测2015年1~12月发病率,再利用ARIMA模型预测得到的拟合序列数据,构建新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预测2015年1~12月发病率。结果:1.湖北省2006~2015年肺结核报告病例数和发病率呈显着下降趋势,且发病率具有明显的季节周期性,排名前三位的地区分别为恩施州、宜昌市和咸宁市,下降幅度最大的地区为宜昌市,降幅达38.7%。随着年龄的增长,肺结核发病率逐渐升高,并在65~74岁年龄段达到最高峰。男性肺结核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且发病性别差异随年龄的增加不断变大。不同职业人群中,报告发病数最多的为农民,占总报告病例数的62.04%。2.对湖北省2011~2015年肺结核发病率进行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各年Moran’I值分别为0.42、0.54、0.45、0.41和0.53,Moran散点图主要集中在正-正和负-负象限。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肺结核发病高风险县区主要在鄂西南地区。单纯空间扫描分析发现湖北省在2006~2009年和2013~2015年均存在高风险聚集区,2006~2009年聚集区发病率和相对危险度高于2013~2015年。时空扫描分析发现了一类和二类高风险时空聚集区各1个,聚集时段为2006~2008年。3.贝叶斯最优时空交互效应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当地肺结核发病率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负相关,与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老龄人口比例和空气中SO2浓度正相关。4.依据拟合优度(BIC=-1.876)和残差白噪声检验(P>0.05)选择ARIMA(0,1,0)*(1,1,0)12模型为最优时间序列模型进行预测。对湖北省2015年12个月份的肺结核发病率进行预测,结果表明三种预测模型的年平均绝对百分误差在10~20%之间。模型间比较,显示组合模型预测的均方误差(0.934)、平均绝对误差(0.725)和平均绝对百分误差(10.255%)均为最小。结论:1.2006~2015年湖北省肺结核报告病例数和发病率呈显着下降的趋势。男性和高年龄段人群肺结核发病率较高,农民占总报告病例数比例最大。湖北省肺结核发病率在分布上存在时空聚集性,发病热点区域集中在鄂西南和东部地区,热点时段为2006~2008年。2.贝叶斯时空交互效应模型较好拟合和评估了社会经济与环境因素对各地肺结核发病率的影响作用,发现湖北省各地肺结核发病率与当地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老龄人口比例和空气中SO2浓度等指标在时空维度上存在显着关联性。3.ARIMA时间序列、人工神经网络和两者组合模型均能较好的拟合湖北省肺结核历史发病率资料,其预测平均绝对百分误差在10~20%之间,提示三种模型均能较好的对肺结核发病率的进行短期预测,其中组合模型的预测精度和稳定性最好。创新点:1.利用Arc GIS软件描述湖北省肺结核病发病的地区分布,Geo Da软件开展全局和局域空间自相关分析,Sa TScan软件进行空间和时空扫描分析,这些软件和方法有利于发现疾病流行的空间聚集性特点,找出潜在的高风险聚集地区和时段以及动态变化。2.利用贝叶斯时空分析技术把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结合起来,从人口、经济、卫生和环境等多层面,对湖北省肺结核疫情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贝叶斯时空交互效应模型对危险因素的影响作用评估更准确,并且能够从时空维度对湖北省各地区结核病发病危险度进行有效估计,有助于探索疾病的发生和流行、人群健康状况变化与地理社会环境关系的时空变化规律。3.以线性的ARIMA时间序列、非线性的人工神经网络和两者组合的方式构建预测模型,从线性、非线性和两者结合的角度,提出了湖北省肺结核发病率预测的最优模型,为肺结核预测预警系统的建立提供了科学依据。

贺湘焱[2](2017)在《新疆肺结核流行特征及预防控制效果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新疆肺结核发病率居全国首位,是我国重点防控地区。本研究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探讨新疆肺结核疫情的时间、人群、地区和空间分布特征及肺结核预防控制工作开展情况,并对新疆94个区县肺结核病的防控效果进行排序,应用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模拟干预实验,为进一步制定新疆肺结核的防控策略和开展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和结核病专报系统2011年-2015年新疆14个地州和94个区县肺结核监测数据及其相应的人口结构、社会经济、环境气象和卫生水平相关影响因素,采用ArcGIS10.2软件分别对新疆地州和区县肺结核报告数据进行全局趋势分析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探索肺结核的空间分布特征和聚集模式。对肺结核的影响因素分析,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肺结核报告发病率和各生态学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用OLS回归模型筛选变量,探讨影响新疆肺结核发病的生态学因素。按照新疆各地区肺结核的发病率,通过聚类分析将新疆分为三类地区,分析肺结核防控现状。运用Delphi法确定肺结核防控效果综合评价体系的12个指标,运用APH法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运用加权TOPSIS法对新疆94个区县的防控效果进行排序,采用BP神经网络动力学模型,对三类地区分别采取模拟防控干预实验,提出对策建议。结果:1.2011年至2015年新疆肺结核的发病率远高于全国,发病率是全国的2至3倍,并且连续5年位居于全国各省市发病率的首位。肺结核发病的三间分布结果显示:肺结核发病率存在着显着的季节性,12-1月发病率最高,6-10月发病率较低。男性患者占52.56%,女性患者占47.44%,男女发病比为1.11:1。发病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各年龄组报告发病率均高于全国水平,老年人是肺结核高发人群,60岁以上老年人报告的肺结核患者占46.77%。职业分布以农牧民为主,占72.11%。肺结核发病率专题地图显示南疆肺结核疫情明显高于北疆和东疆。空间分布趋势图显示,肺结核发病自西向东呈现明显的降低趋势,自北向南呈现明显的升高趋势。采用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肺结核发病在地州和区县都存在中等程度的空间聚集性。在地州水平,“热点”(高-高聚类)区域2011年至2015年主要分布在南疆的和田、喀什、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和阿克苏地区,未探测到“冷点”(低-低聚类)区域。在区县水平,“热点”区域从2011年至2015年几乎每一年都集中在新疆的西南和南部地区,包含和田、喀什、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的大部分区县以及阿克苏的部分区县。“冷点”区域从2011年至2015年几乎每一年都集中在北疆的中北部和东疆东部相对分散分布发展,包括克拉玛依市、乌鲁木齐市和昌吉回族自治州的大部分区县、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北部、哈密、吐鲁番和阿勒泰的部分区县。2.与新疆各地州肺结核报告发病率呈正相关的有4个变量,包括少数民族比例、乡村人口比例、全年平均气温、人均水资源总量;呈负相关的有6个变量,包括人均生产总值、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全年平均降水量、空气质量达到及好于二级天数、平均每万人床位数、平均每万人医生数。与新疆各区县水平肺结核报告发病率呈正相关的有6个变量,包括少数民族比例、农村人口比例、全年平均气温、全年平均日照数、全年浮尘日数、全年扬沙日数、全年沙尘暴日数;与肺结核报告发病率呈负相关的有2个变量,包括全年平均降水量和全年平均相对湿度。根据OL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地州水平,少数民族比例、乡村人口比例与新疆肺结核发病率均呈正相关,即少数民族比例、乡村人口比例越高的地区,肺结核发病率越高;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新疆肺结核发病率呈负相关,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越高的地区肺结核发病率越低。在区县水平,乡村人口比例与新疆肺结核发病率均呈正相关,乡村人口比例越高,肺结核发病率越高;全年平均相对湿度与新疆肺结核发病率呈负相关,全年平均相对湿度越高,肺结核发病率越低。3.根据新疆14个地区和94个区县肺结核报告发病率,应用聚类分析方法把新疆划分为三类地区。一类地区为克拉玛依市、昌吉回族自治州和乌鲁木齐市的大部分区县;二类地区为阿勒泰、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塔城、吐鲁番、哈密和阿克苏、乌鲁木齐市的小部分区县;三类地区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喀什、和田和阿克苏的大部分区县。4.新疆建立了由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定点医疗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明确、协调配合的“三位一体”的新型结核病防治服务体系和以政府投入为主、分级负担、多渠道筹措的防治经费保障机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肺结核患者没有经过化学药物治疗为对照前提,2011年-2015年,新疆肺结核防控的实施减少了死亡人数35477例,避免新发肺结核患者数为39013例,共挽回1159199个DALY,挽回的间接社会经济效益为272.71亿元,挽回的直接经济效益为2657.76万元。5.尽管新疆肺结核防控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许多问题。新疆地州和区县两级财政投入水平还较低,地州级投入仅占总经费的5.27%、区县投入仅占总经费的12.69%,尤其是III类地区对中央、自治区及外部经费投入的依赖性较大。肺结核预防控制的人力资源总量不足,实际配备率只有81.31%。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III类地区专业技术人员学历以大专、中专为主,职称以初级和中级为主。6.新疆肺结核防控规划目标基本完成,涂阳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筛查率、新涂阳肺结核患者治愈率、新涂阴肺结核患者完成治疗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结核病筛查率、重点县结核病患者艾滋病病毒筛查率、流动人口肺结核患者成功治疗率、结核固定剂量复合制剂(FDC)使用覆盖率7个指标达到十二五规划的防治要求,但初诊患者查痰率、报告肺结核患者和疑似肺结核患者的总体到位率和肺结核防治核心信息知晓率3个指标未完成规划要求。南疆四地州肺结核防控形势严峻,肺结核发病数占全疆的70.74%,但基础建设和实验室设施配备较差,防治人员严重不足,人员不稳定,更换频繁,防治工作质量难以保障。7.根据德尔菲法确定肺结核防治效果综合评价体系的12个指标,运用TOPSIS法对新疆94个区县的防控效果进行排序,结果显示,北疆和东疆的防控效果要明显好于南疆。采用BP神经网络动力学模型,对3类地区分别采取模拟干预实验,结果为:提高I类地区肺结核防控工作的管理率和治疗率,可以明显减少肺结核的发病率;提高II类地区新涂阳肺结核患者治愈率和流动人口肺结核患者的成功治疗率可引起肺结核发病率的较大幅度下降;III类地区如果防控工作的管理和治疗没有提高,肺结核发病率将会在2018年有较大程度的增高。结论:新疆是我国肺结核发病率最高的省区,肺结核发病聚集的III类地区(和田、喀什、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及阿克苏)发病率高而经费投入不足,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防控指标完成较差,而肺结核发病较低的I类地区(克拉玛依市、乌鲁木齐市和昌吉回族自治州)经费投入较高,防控规划指标完成较好。采用BP神经网络动力学模型,对新疆三类地区分别采取模拟干预实验显示,III类地区由于肺结核发病率本身很高,如果防控工作没有得到提高,肺结核发病率将会在2018年有较大程度的增高,因此应加强对肺结核高发而防控工作开展较差的南疆四地州重点关注和政策倾斜,加大对这些地区的经费、基本建设和人力资源等项投入,改善就医条件,有效发现和管理患者,减少肺结核传播途径,最终减少肺结核的发病率。

杨茜茹[3](2017)在《云南省3县(市)肺结核病例存量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利用捕获再捕获方法(Capture-recapture)估算不同疫情地区的肺结核患者数,评估不同疫情地区的确诊肺结核患者漏报率、漏失率,进一步估计云南省肺结核患者的漏失水平。了解医院的疫情管理制度及院内临床医生对传染病网络报告知识和肺结核网络报告知识的知晓情况。提出减少肺结核患者的漏报与漏诊,提高云南省肺结核患者发现率的对策及建议。[方法]本研究按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3个县(市、区)及其辖区内的36家医疗机构,采用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定量研究首先使用捕获再捕获方法,利用对数线性模型估计出每个疫情地区的肺结核患者数,计算出每个疫情地区肺结核患者的漏报率与漏失率。紧接着,将每个疫情地区的数据合并,进一步估计出全省3县(市)肺结核患者的漏失水平。其次,采用问卷法收集资料,在查阅相关医务人员传染病报告知晓情况文献的基础上,设计了 “云南省医疗机构临床医生传染病报告基本情况调查表”。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人口社会学特征、传染病网络报告知识与肺结核病例相关知识。采用Epidata3. 1、R3.4. 0、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构成比、率等进行统计描述,通过卡方检验分析不同疫情地区之间的漏报率、漏失率有无差异。定性研究通过一对一、面对面访谈的方式对医院疫情管理人员进行访谈,以此来了解不同医院疫情管理工作制度的执行情况。访谈内容包括院内关于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的管理制度、传染病报告工作的运行程序。[结果]1在不同性别组中,男性与女性之间的漏报率无统计学差异;在不同年龄组中65岁以上组的漏报率最高;在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中,一级医院与三级医院的漏报率高于二级医院。2高疫情地区的漏报率均高于中疫情与低疫情地区,中疫情地区与低疫情地区之间的漏报率相比无统计学差异。3云南省总体肺结核患者漏失率为45. 6%,发现率为54. 4%。在性别组中,男性漏失率高于女性;在年龄组中,65岁以上组的漏失率最高。将未报告的肺结核患者作为已发现的肺结核患者,肺结核病人的漏失率为29. 56%,肺结核病人的发现率升高至70.44%。因此,云南省肺结核病人的漏失现象除了由肺结核的漏报导致,还与肺结核患者的未就诊和漏诊有关。而肺结核患者的未就诊和漏诊也与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医务人员的诊断水平及群众的经济水平与健康意识有着密切的联系。4高疫情地区的肺结核患者漏失率为48. 43%,发现率为51. 57%。在性别组中,男性组漏失率高于女性组漏失率;在年龄组中,65岁以上组的漏失率最高。将未报告的肺结核患者作为已发现的肺结核患者,高疫情地区肺结核病人的漏失率为26. 7%,发现率升高至73. 3%。因此,高疫情地区肺结核病人的漏失现象一半是由肺结核的漏报导致。5中疫情地区肺结核患者的漏失率为22. 5%,发现率为77. 5%。在性别组中,男性与女性的漏失率无统计学差异;在年龄组中,45-64岁组与65岁以上组的漏失率均高于15-44岁组。将未报告的肺结核患者作为已发现的肺结核患者,中疫情地区肺结核病人的漏失率为18. 05%,发现率升高至81. 95%。因此,中疫情地区肺结核病人的漏失现象主要是由肺结核病人的漏诊导致,特别应该关注45-64岁组与65岁以上组病人的漏失情况。6低疫情地区肺结核患者的漏失率为22.6%,发现率为77.4%。在性别组中,男性与女性的漏失率无统计学差异;在年龄组中,15-44岁组的漏失率最高。将未报告的肺结核患者作为已发现的肺结核患者,低疫情地区肺结核病人的漏失率为17.85%,发现率升高至82. 15%。因此,低疫情地区肺结核病人的漏失现象主要是由肺结核的漏诊导致,特别应该关注15-44岁组病人的漏失情况。7云南省总体疑似肺结核患者的漏报率为10.34%。在性别组中,女性漏报率高于男性漏报率;在年龄组中,15-44岁组的漏报率最高;在不同医疗机构的漏报情况中,三级医院的漏报率最高。8本次调查36家医疗机构的临床医生,共发放329份问卷,获得有效问卷306份,有效应答率为93%。其中一级医院与二级医院以30岁以下为主,人员偏年轻化,三级医院则以30-49岁为主;文化程度方面,学历在大专以下的构成比随着医疗机构级别的升高而减少,反之,研究生的构成比也随着医疗机构级别的升高而增加。9将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传染病网络报告知识掌握情况相比发现,二级医院与三掌握程度都高于一级医院;将不同疫情地区医疗机构传染病网络报告知识掌握情况相比发现,低疫情地区掌握的人数高于中疫情与高疫情地区。10定性研究发现,在传染病网络报告管理工作中,部分医院的奖惩制度流于形式;医生由于门诊量大,工作繁重,因此导致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的时间有限;疫情人员在登录网络直报系统中遇到困难,对直报系统的操作不熟悉。[结论]1通过本研究可以为进一步估计全省的肺结核患者数提供指导与依据。2肺结核的漏失一半是由漏报导致,因此要解决好肺结核的漏报现象,让肺结核病人的发现率不断提高。3高疫情地区不仅结核病疫情严峻,肺结核漏报率与漏失率也高,所以应引起重视,应该不断加大对高疫情地区的培训与督导。

陈珍,刘国琴,楚亚林,吴芳[4](2016)在《贵州省6县新农合重大疾病患者住院费用及保障水平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贵州省2013年新农合重大疾病住院费用情况及新农合保障水平。方法对重大疾病患者住院数据采用描述性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省市县三级机构对重大疾病实际补偿水平低于70%,重大疾病补偿政策明显减轻了患者经济负担,但患者负担仍较重。结论明确划分各级医疗机构对重大疾病的诊疗能力,探索适合不同重大疾病患者的转诊机制,提高县外就医补偿比例

江婷婷[5](2016)在《基于iTRAO-2DLC-MS/MS技术的肺结核证候血清特异性蛋白质筛选及肺结核病潜在标志物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 基于iTRAQ-2DLC-MS/MS技术的肺结核病证候特异性蛋白质的筛选及其临床病理分析研究背景:肺结核病(pulmonary tuberculosis, TB)是单一感染因素引起死亡人数最多的传染病。目前,肺结核病的治疗以西医治疗为主,以常规西医抗结核方案治疗方法用药6个月。这种治疗方法,易产生耐药性肺结核和药物毒副作用,如异烟肼、利福平和吡嗪酰胺均具有严重的肝毒性,严重者可以导致肝功能衰竭或患者死亡。因此,部分患者不得不中断治疗,增加了肺结核复发,以及耐药肺结核病的产生。中医将肺结核病分为肺阴虚证(pulmonary Yin deficiency syndrome, PYD)、阴虚火旺证(hyperactivity of fire due to Yin deficiency syndrome, HFYD)、气阴两虚证(deficiency of Qi and Yin syndrome, DQY)和阴阳两虚证(deficiency of Yin and Yang syndrome, DYY)四证。根据不同证候采用不同的方药治疗,对抑制结核分枝杆菌、提高机体免疫、降低西医抗结核药物毒副作用、减轻肺结核中毒症状等具有较好的疗效。但由于中医证候分型受中医师的临床经验、学识等主观因素影响较大,且缺乏相应的科学基础研究,缺乏客观的检测方法。因此,极大地影响了中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病的临床应用。研究方法:根据中医辨证,将肺结核病患者分为肺阴虚证、阴虚火旺证、气阴两虚证和阴阳两虚证四证。采集214例肺结核病患者血清,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肺结核中医证候的临床病理特点和证候转归规律;采用iTRAQ稳定同位素标记,联合二维液相色谱串联质谱(2DLC-MS/MS)技术筛选并鉴定肺结核中医证候的血清差异蛋白质;再通过扩大样本量,通过ELISA法进行验证。此外,本实验3年内仅收集到5例阴阳两虚证证患者,样本量不足以纳入后续实验。研究结果:本实验发现肺结核病肺阴虚证患者以结核结节、条索、斑片状影等增生性病变为主;阴虚火旺证患者以空洞、干酪样坏死等变质性病变为主,变质性病变发生率显着升高(P=0.0427);气阴两虚证患者以重症肺结核病为主,具有多种肺部损伤,患者粟粒性病变发生率显着升高(P=0.0013),此外,气阴两虚证患者血沉值显着高于肺阴虚和阴虚火旺证患者(P=0.0178)。治疗后,36例治愈患者中,94.44%的初治肺结核病患者(12例肺阴虚证、18例阴虚火旺证、4例气阴两虚证)向肺阴虚证转归,且患者血沉显着下降,病灶明显吸收,空洞闭合。蛋白质组学研究结果表明,共有39个差异蛋白质在肺结核证候之间表现出显着差异。临床大样本验证结果显示,γ-谷氨酰水解酶(GGH)、IgG3恒定区(IGHG3)触珠蛋白(HPT)分别在肺结核病肺阴虚证、阴虚火旺证、气阴两虚证中特异性高表达(P<0.01,P<0.001,P<0.01)。并且,肺阴虚证患者GGH含量显着高于阴虚火旺证和气阴两虚证(P<0.01,P<0.001),阴虚火旺证患者IGHG3含量显着高于肺阴虚证和气阴两虚证(P<0.001,P<0.01)。结论:(1)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肺结核病证候与患者病理变化和血沉密切相关。(2)通过iTRAQ-2DLC-MS/MS技术和ELISA验证,获得了GGH、IGHG3和HPT分别为肺结核证肺阴虚证、阴虚火旺证、气阴两虚证的血清特异性蛋白质。(3)本实验为肺结核病中医证候提供了新生物学研究基础,为肺结核病证候的病理改变提供了实验依据。第二部分 基于iTRAQ-2DLC-MS/MS技术的肺结核病潜在蛋白质标志物研究研究背景:肺结核病(pulmonary tuberculosis, TB)是由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Mtb)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随着HIV合并肺结核病和耐多药肺结核病的产生,肺结核病对人类健康带来了极大威胁。中国是肺结核病负担最重的国家之一,位居全球第2位。肺结核病诊断的延迟可能会使疾病的严重程度、死亡率和传染风险增加。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控制肺结核病传播的重要因素,是遏制肺结核病流行趋势的主要手段。临床上,肺结核病的诊断主要依赖痰涂、痰培养、胸透(X-ray/CT)和临床症候学等方法,痰涂检测阳性率低下,痰培养检查耗时太长,胸透(X-ray/CT)和临床症候学诊断方法特异性差,易与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炎(COPD)等肺部疾病混淆。寻找快速、高效的肺结核病诊断标志物已成为控制肺结核病的研究重点。研究方法:本实验共纳入423例受试者。其中,初治活动性肺结核病患者138例,健康献血者67例,肺炎患者73例,COPD患者73例,治疗后肺结核病患者72例。采用iTRAQ-2DLC-MS/MS技术比较初治肺结核病、正常人、肺炎、COPD患者的蛋白质组学差异,筛选和鉴定初治肺结核病的血清差异蛋白质,并用ELISA法进行大样本验证。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患者的临床检测特征,分析特异性蛋白质与临床检测结果的相关性。并通过逻辑回归分析,建立蛋白质诊断模型,通过ROC曲线法分析该蛋白质模型的准确性、特异性和灵敏度。研究结果:通过与正常人比较,获得了79个肺结核病显着差异蛋白质,其中47个蛋白质同时还与肺炎、COPD患者有显着差异。初治肺结核病患者(n=138)血清淀粉样蛋白A (SAA)、维生素K依赖蛋白Z (PROZ)、补体C4b结合蛋白质β链(C4BPB)含量均显着高于正常人(n=67)(P<0.0001,P<0.0001,P<0.0001),显着低于肺炎患者(n=73)(P<0.0001,P<0.0001,P<0.0001)和COPD患者(n=73)(P<0.0001,P<0.0001,P=0.0016)。6个月治疗后,治疗后肺结核病患者(n=72)SAA和PROZ含量显着升高(P=0.022,P<0.0001),C4BPB含量显着降低(P=0.0038),但仍与正常人有显着差异(P<0.0001)。还发现,空洞型肺结核病患者SAA和PROZ含量显着高于非空洞患者(P=0.006,P=0.03),双肺损伤的肺结核病患者SAA含量显着高于单肺损伤患者(P=0.003),痰涂阳性患者SAA含量显着高于痰涂阴性患者(P=0.02)。临床分析结果显示初治肺结核病患者许多凝血指标和血脂指标均与正常人、肺炎、COPD、治疗后TB有显着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初治TB患者PROZ与国际标准化比率(INR)有显着相关性(rs=0.414, P=0.044), C4BPB与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有显着相关性(rs=0.617,P=0.0002)。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SAA.PROZ和C4BPB组成的诊断模型,从正常人、肺炎、COPD和治疗后肺结核病患者中诊断初治肺结核病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OC curve, AUC)值分别为0.971、0.895、0.895和0.872。结论:(1)本实验通过iTRAQ-2DLC-MS/MS和ELISA技术获得了3个初治肺结核病潜在诊断标志物(SAA、PROZ和C4BPB)。(2)由SAA、PROZ和C4BPB组成的蛋白质模型从正常人、肺炎、COPD和治疗后肺结核病患者中诊断初治肺结核病具有良好效果,其AUC值分别为0.971、0.895、0.895和0.872。(3)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初治肺结核病患者临床凝血检测结果异常,发现特异性蛋白质PROZ与凝血检测指标INR存在显着正相关,C4BPB与FIB存在显着正相关。但是PROZ和C4BPB具体如何参与肺结核病患者的凝血异常还有待下一步研究。

吴腾燕[6](2014)在《广西结核病防治模式的应用效果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广西现行结核病防治模式的实施效果评价目的了解2011年广西结核病防治医防合作相关工作开展情况,评价现行结防模式的实施效果及应用前景,为广西在“十二五”期间持续推行适合广西实际的结防模式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广西现行四种结防模式地区,通过机构调查、关键人物访谈、问卷调查和查阅专报系统等形式收集结防工作相关数据,并对各种结防模式的工作实施状况进行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1)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广西结防模式。广西结核病防治模式以CDC模式为主,与定点医院模式、结防院模式和结防所模式共存,“八大模块”是四种模式的重要核心理论。(2)四种模式地区的结防机构建设突显三大特征:①有房无人:均配备结防工作用房,但结防人员配备率均未达到《指南》要求;②设备配置不均衡:CDC模式地区的结核病胸部影像学检查设备以200mA的普通X光机为主,其他模式地区均装备DR机;③痰涂片技术普及:均开展痰涂片显微镜检查工作,定点医院模式地区还开展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和抗结核药物敏感性试验。(3)四种模式的患者登记治疗情况存在六点差异:①患者构成差异。登记治疗的新涂阳、复治涂阳和涂阴肺结核患者的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791,P=0.000),定点医院模式地区登记治疗的新涂阳患者比例较高(52.4%,269/513);②患者来源差异。患者来源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3.774,P=0.000),结防所模式地区因症就诊患者比例较高(46.9%,201/429),定点医院模式地区转诊患者比例较高(67.8%,348/513);③查痰率差异。初诊患者查痰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2.461,P=0.000),定点医院模式地区的初诊患者查痰率较高(86.3%,1404/1627);④患者到位率差异。非结防机构网络报告患者的总体到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162,P=0.000),结防院模式地区的总体到位率较高(99.7%,583/585);⑤治愈效果差异。新涂阳患者治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86,P=0.009),结防所模式地区的治愈率较高(96.2%,177/184);⑥信息管理差异。对疗程结束病案信息的录入及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6.218,P=0.000),定点医院模式地区的录入及时率较高(74.3%,381/513);录入信息一致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29,P=0.010),CDC模式地区的一致率较高(55.0%,22/40)。(4)四种模式的患者管理情况存在三点差异。①督导差异。县级对所辖乡(镇)级的督导任务完成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037,P=0.000),定点医院模式地区的督导任务完成率较高(138.7%,233/168);②访视差异。对肺结核患者的访视任务完成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12.537,P=0.000),定点医院模式地区的访视任务完成率较高(147.7%,1192/807);③依时差异。患者平均治疗延迟天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21.158,P=0.000),定点医院模式地区患者平均治疗延迟天数较短(中位数为17天)。(5)四种模式的实验室质量控制具有一致性。四种模式地区在结核病实验室批量测试复核的结果中均未出现假阳性和假阴性现象。(6)四种模式的工作环境存在差异。本研究共对85名结防人员进行工作满意度调查,结果不同模式地区结防人员的总体满意度及对工作设备的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8.348和9.730,P值分别为0.000和0.021),定点医院模式地区结防人员的总体满意度(44.7%,38/85)及对工作设备的满意度(64.7%,11/17)较高。(7)四种模式之间患者满意度存在差异。本研究共对102例完成疗程的肺结核患者进行治疗满意度调查,结果不同模式地区肺结核患者对治疗费用的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28,P=0.017),结防所模式地区肺结核患者对治疗费用的满意度较高(71.4%,15/21)。(8)四种模式之间效果评价存在差异。根据TOPSIS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定点医院模式地区结防工作实施效果综合评价排序位居第一(C1=0.692)。(9)四种模式之间患者治疗费用存在差异。初治肺结核患者在定点医院模式地区接受治疗,需要支付的直接医疗费用较低(2336.3元/人)。(10)定点医院模式地区通过充分整合经费、积极推行惠民措施和创新工作管理机制等措施,促进结防模式不断完善。结论(1)“八大模块”是广西结防模式高效运行的重要理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广西四种结防模式通过医防合作机制,围绕“八大模块”核心内容开展结防工作,在肺结核患者的发现、报告、治疗和管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四种结防模式亟待加强技术督导和质量管理。(3)结防人员的工作负荷和工作待遇亟待关注。(4)肺结核患者治疗满意度有待提高,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的问题亟待解决。(5)定点医院模式是“八大模块”的价值反映,具有持续发展后劲,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第二部分“三位一体”结核病防治模式的构建目的了解广西构建“三位一体”结防模式的情况,对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性建议,为广西在“十二五”期间积极构建“三位一体”结防模式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广西14个地级市及所辖27个县的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和结防机构的1位关键人物,进行“三位一体”结防模式接受意愿调查,分析广西推行该模式的可行性。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12年广西新启动“三位一体”结防模式的16个县(市、区),通过关键人物访谈、问卷调查和查阅资料等形式,收集该模式构建过程资料及引入相关医疗保障机制的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1)大部分卫生局分管局长、结防机构分管领导和结防科长赞成推行“三位一体”结防模式,赞成率分别为73.7%(28/38)、75.0%(30/40)和66.7%(26/39)。赞成的主要理由是该模式能更好地发挥各部门优势,有效利用医疗资源,有利于患者的诊治;不赞成的主要理由是目前综合医疗机构的公共卫生服务资源不足。(2)广西印发“三位一体”结防模式试行方案,明确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的确立原则、各部门职责分工与要求、保障措施、工作监督与评价等内容。(3)16个县(市、区)在“三位一体”结防模式实施前的准备工作情况为:①制定有当地的工作实施方案的有16个(100.0%,16/16);②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的有12个(75.0%,12/16);③召开领导小组会议的有11个(68.8%,11/16);④卫生局组织召开各级卫生单位负责人会议的有15个(93.8%,15/16);⑤发布当地定点医院相关信息公告的有10个(62.5%,10/16);⑥进行人员培训的有11个(68.8%,11/16);⑦80%以上的定点医院具有开展结防工作所需的工作用房、物品和药品等;⑧80%以上的结核病诊治定点医院具有接受过培训的临床诊治人员、结核病药品管理人员和信息管理人员,但仅有11个(68.8%,,11/16)具有接受过培训的结核病实验室人员;⑨按照工作职责分工进行结防经费分配的仅有7个(43.8%,7/16);⑩对实施前的准备工作进行验收的仅有7个(43.8%,7/16)。(4)16个县(市、区)均将结核病诊疗费用纳入新农合、城镇职工医保和城镇居民医保范围。不同医保类型中,住院费用报销起付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056,P=0.080);但在门诊费用的报销起付线和封顶线、住院费用的报销封顶线和报销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城镇职工医保的报销额度和比例均较高。有7个县(市、区)将结核病诊疗费用纳入民政救助范围(43.8%,7/16),报销比例平均50%(中位数),报销封顶线平均10000元(中位数)。结论(1)在广西推行“三位一体”结防模式是可行的,但需在完善相关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逐步推行。(2)试行方案是广西在“十二五”期间逐步构建“三位一体”结防模式的指导性文件,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3)做好模式实施前各项准备工作的评估验收,是确保结核病诊疗模式顺利转型的关键。(4)积极将结核病诊疗纳入医保报销和民政救助补偿范围,可有效促进“三位一体”结防模式的构建,但在确保医疗保障机制的公平性、科学性和规范性等方面仍需不断完善。第三部分“三位一体”结核病防治模式的实施现状分析目的了解“三位一体”结防模式在广西的实施现状,针对可能存在的问题探讨改进的对策,为广西在“十二五”期间顺利推行“三位一体”结防模式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2年1月1日至2013年1月1日,广西新启动“三位一体”结防模式的17个县(市、区),通过机构调查、关键人物访谈、问卷调查及现场查阅资料等形式收集结防工作相关数据,并对该模式实施现状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1)17个县(市、区)多为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少数民族山区,均将当地的1所综合医院设置为结核病定点医院。(2)17个县(市、区)中,各部门的职责工作开展情况为:①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督导。每年召开1次工作协调会的有13个(76.5%,13/17);每半年开展1次督导的有7个(41.2%,7/17);制定工作激励机制的有10个(58.8%,10/17);县级配套经费到位的有7个(41.8%,7/17)。②疾控中心均承担结核病防治规划督导、培训和健康教育工作。宣传活动的形式主要是在“3.24”结核病日开展现场宣传活动和印发宣传材料(100.0%,17/17)。③定点医院均负责患者报告、诊治和健康教育工作。设置有独立的结防门诊的有13所(76.5%,13/17);结防人员以兼职为主(88.2%,276/313);结防门诊医生佩戴N95口罩的有5所(31.3%,5/17);涂阴和涂阳肺结核患者的病房分开设置的有3所(17.65,3/17)。④乡镇卫生院主要负责推荐可疑患者,开展患者服药督导管理;结防人员多为兼职(87.5%,35/40)。(3)对结防人员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①疾控中心和定点医院结防人员对患者服药督导工作的可接受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10,P=0.006),92.6%的定点医院结防人员认为“疾控机构负责患者服药督导工作可行”。②疾控中心和定点医院结防人员对工作负荷、人员待遇及工作总体的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定点医院结防人员的满意度均较低,分别为66.7%,54.3%和75.5%。③乡镇卫生院结防人员自述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主要是卫生院对结防工作重视不够,工作补助经费较少和自身工作技能有限。(4)对36例在治患者的访视及调查结果显示:①能规律服药又能按要求填写服药记录卡的仅10例(27.8%,10/36);②接受过医务人员访视的患者有21例(58.3%,21/36);③有人每天提醒服药的有10例(27.8%,10/36);④自述有漏服药现象的有10例(27.8%,10/36);⑤就诊延迟的患者有21例(58.3%,21/36);⑥患者对治疗总体满意度为73.1%(158/216);⑦患者对免费政策满意度为13.9%(5/36)。(5)17个县(市、区)的涂阴肺结核患者诊断符合率为96.9%(126/130)。(6)17个县(市、区)在“三位一体”结防模式启动前后1年内的结防工作情况比较结果显示:①在患者诊治方面,初诊患者查痰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072,P=0.000),启动后的查痰率较高(62.3%,8452/13568);登记的各类肺结核患者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9.934,P=0.000),启动后的新涂阳肺结核患者构成比例较低(24.9%,1173/4717);肺结核患者来源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9.025,P=0.000),启动后因症就诊的患者构成比例较高(45.0%,2125/4717)。②在信息录入方面,病案信息录入及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3.820,P=0.000),启动后的录入及时性较低(78.9%,3724/4717);痰检信息漏填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269,P=0.000),启动后的漏填率较高(1.1%,51/4717)。③在督导工作方面,启动后县级督导乡镇数比启动前减少191次;启动后县级访视患者数比启动前减少302人次。结论(1)充分利用综合医院的诊疗优势为结防工作服务,实现诊疗模式转型,符合国家“十二五”规划的总体要求。(2)“三位一体”结防模式启动后,各部门各司其职,在发现和治疗肺结核患者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基本实现了结核病诊疗工作的平稳过渡。(3)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①结核病防治经费缺乏;②结防人力资源不足,人员工作待遇满意度较低;③卫生行政部门对工作的督导协调力度不够;④患者治疗管理工作质量下滑;⑤患者经济负担加重。(4)为不断完善“三位一体”结防模式,提出以下工作建议:①积极探索有效的结防经费补偿机制;②提高结防人员待遇,稳定结防队伍;③卫生行政部门加强工作监督和评价;④加强人员培训,不断规范患者治疗管理工作;⑤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和惠民措施,尽量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贾环[7](2012)在《上海市示范区肺结核病综合防治管理模式及运行过程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对于结核病防治提出了明确要求,即到2015年全球结核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比1990年降低50%。为此,WHO提出了全球结核病防治策略,该策略强调吸纳所有的卫生服务提供者参与到结核病的预防和控制中。根据这一理念,我国采取的是公立医疗机构和公共卫生机构合作的医防合作策略,充分强调综合医疗机构对于结核病控制的重要作用,各个地区开展了多种防治模式,但存在职责不明确、协作不通畅等诸多问题,需要不断优化完善。作为国内医防合作策略的先行者,上海市推行的是疾控中心、结核病定点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综合医院普遍参与的结核病综合管理模式。上海市结核病防治工作成效显着,但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例如流动人口增多和老龄化问题比较突出。因此,评价上海市结核病综合防治管理模式的运行情况,总结优势、明确新形势下所存在不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为其他地区开展医防合作策略提供示范作用。研究目的了解上海市示范区肺结核病综合防治管理模式运行,分析病例发现、诊治、督导化疗、健教、质量控制过程中服务开展、运行特色及创新探索,了解各级各类机构的职责定位及相互协作状况,全面总结上海市结核病综合防治模式运行过程的优势和问题,为完善结核病防治服务体系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在“结构-过程-结果”评价理论指导下,运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上海市七个示范区开展调查。1.定性研究:对卫生管理者、各类结防人员、肺结核病患者进行深入访谈162人次,专题小组讨论18组,了解结核病防治管理模式概况及运行中各个服务提供过程具体流程的信息,并了解各利益相关者对服务能力、服务提供、机构协作、过程优化等方面的意见和看法;定性资料采用主题框架分析法进行归纳性分析。2.定量调查:收集2005-2009年七个示范区常规报表资料,对各区病例登记、疑似转诊、治愈转归等指标进行描述性分析。主要结果1.示范区肺结核病综合防治管理模式概况上海市肺结核病防控是在市、区(县)、社区三级组织管理架构基础上,建立以各级疾控中心管理为枢纽,以定点医院归口诊治为依托,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督导为保障,并充分发挥综合医院病例发现作用的综合防治模式,并通过与教育、民政等部门合作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络覆盖。2.结核病控制运行管理过程(1)病例发现及报告:各级综合医院实行非中心化发现病例,门诊医生通过X线和痰检涂片对疑似病例进行筛检,将其转诊至定点医院,并通过对口转诊、专车接送等措施确保转诊到位。综合医院结核条线人员24小时内完成网络直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落实并追踪病例。各区各医疗机构通过开展早发现项目、推行日常推荐、组建信息系统等提高了病例发现率。(2)诊断治疗:定点医院对所有疑似病例进行痰涂片和培养检查,并参考胸片或CT检查结果明确诊断。对于多数确诊病例,门诊医生按照国家规定开展规范化治疗。提供延时服务、给患者发放医生名片、医护人员主动电话提醒等特色措施可确保患者按时复诊。(3)督导化疗:督导方式以全程督导管理为主,各区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培训家庭督导员的方式对患者实行分级管理,并通过上门、电话、预约到社区中心等多样化访视方式对患者进行督导。(4)健康教育:针对肺结核病患者及家属、普通民众、流动人口、医务人员等开展针对性的结防知识宣传是必要的。形式主要包括一对一宣讲、宣传海报、广告、科普讲座等,而创办健康家园、组建志愿者队伍、发放创意性礼品等新兴宣教形式效果显着。(5)质量控制与考核:疾控中心制定明确的考核方案对各医疗机构进行常规化的督导考评,并建立严格地质控制度确保结防工作质量。结防条线医生定期检查临床医生、全科团队医生的职能完成情况是医疗机构内部考核的主要形式。3.示范区结核病防治效果2005-2009年间,七个示范区肺结核病新登记率和涂阳新登记率变化趋势基本平稳,沪籍人口新登记患者数基本呈平稳或降低趋势,流动人口新登记患者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各区转诊到位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09年均高于90%。涂阳患者的治愈率和涂阴患者的完成治疗率均有大幅度提升。4.利益相关者对结核病控制运行的评价(1)服务能力1)各机构结防人员数量基本满足需求,定点医院、疾控人员专业背景优势突出,但全科医生专业素质尚待提高;岗前培训、在岗培训提升了各类结防人员的工作意识和能力;定点门诊和社区人员补充难以为继。2)结核病专项经费实行预算机制确保补偿持续到位;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督导报病等补助保障工作顺利开展,但公卫经费中结防经费拨付比例不够明确;部分区县对定点门诊进行专项补偿,但额度难以保证基本的人员经费。3)综合医院和定点医院痰检和放射检查仪器配置基本满足结核病防治要求,但诊断技术和信息化问题仍有待完善。(2)服务提供1)各机构针对各项服务的提供及时有效,保障性措施的执行提高了服务效率,但病例发现和督导化疗过程中部分患者的低依从性不利于服务提供。2)随着结防要求逐步升高,医生和结防条线人员工作负担逐步加重,主要体现在报表填写过多、报销流程繁琐等方而。3)部分门诊医生宣教不到位,社区访视医生临床技能不足。(3)机构协作以各级疾控中心管理为枢纽,以定点医院归口诊治为依托,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督导为保障的综合模式确保了辖区内各机构间通畅的联系协调。但部分三级医院与各机构之间的沟通协作仍有障碍,市级卫生行政部门的干预效果不理想。(4)管理支持病例发现中各综合医院采取奖惩措施提高了主动发现的积极性;菌阳和耐多药患者的管理仍缺乏政策约束;督导过程中各社区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模式,其中条线医生专管优势最为突出;质控方面部分考核指标计算不科学、忽略过程指标等问题仍然存在。研究结论1.医防合作是结核病控制的必然趋势,上海市结核病控制工作受到各级政府重视,防治网络健全,各机构职责发挥到位,综合防治模式优势更加突出;2.持续通畅的协作机制是结核病控制的有利推动因素;3.人力资源是结防工作成功与否的基础;4.经费筹集与补偿机制是结防工作开展的重要保障;5.上海市结防工作开展中监督与考核落实到位,服务质量有所保证;6.肺结核患者的依从性是结核病控制的核心问题,弱势人群如流动人口的依从性仍面临挑战。政策建议1.政府需进一步明晰多部门职责并配套监督措施;2.继续强化卫生局对各级医疗机构的行政干预和协调力度;3.保证结防人员的适宜配置,注重结防人力队伍的可持续发展;4.明确并加大对医疗机构的结核病诊疗工作的补偿力度;5.全方位加强对肺结核病患者的社会支持;6.优化肺结核减免报销的方式和流程;7.进一步强化对各类人群的宣教和培训并落实效果评估。

任南[8](2010)在《艾滋病防治中的伦理责任》文中研究说明艾滋病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引起的具有传染性和现阶段不可治愈性的疾病。20世纪80年代以来,艾滋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是世界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也是一个发展问题。艾滋病的防治已经不仅仅是患者的个人问题,甚至已经超越了医疗范畴,而具有社会性的文化、伦理意义。社会整体的利益与具体个人利益之间存在区别和差异,如何处理公共健康中社会利益与个体权利的关系,成为该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艾滋病本身的致命性、传染性,以及人们将疾病与吸毒、淫乱等不良行为以及贫穷等社会地位联系在一起,造成普遍歧视,成为艾滋病防治中的主要障碍。道德宽容是消除歧视的重要途径。对于艾滋病的防治需要社会群体和专业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一方面,需要在社会层面采取横向的综合性措施,加强对于艾滋病的管理和控制;另一方面,则需要从专业的角度进行引导,增强艾滋病防治的有效性。由于政府的特殊地位和调动资源的能力,在艾滋病防治上应该承担主要的政府道德义务和管理责任。政府应建立合乎伦理的防治艾滋病的法律和政策,反对歧视、公开信息;公平分配和合理使用公共卫生资源,减少贫困,支持发展非政府组织防治艾滋病。社区应充分发挥其社会互助和社会整合的功能,构建艾滋病患者社区支持网络,为艾滋病患者提供服务、关怀和支持。通过开展知识培训、重组和矫正行为模式,建立适应社会防治艾滋病的途径。家庭有责任关怀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降低艾滋病传播的危险行为,摆脱贫困,增加子女的教育机会。非政府组织的责任应发挥来源于民间,与边缘人群有天然的联系的自身优势,主动开展工作,特别是为政府力量所不能及的边缘人群方面要发挥更大作用。艾滋病当事人应遵守法律,配合诊治,如实提供病情和有关信息,规范行为,减少传播,特别应在争取权益、支持艾滋病防控方面作出更多努力。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不能拒绝和推诿病人,并需做好宣传、教育、咨询,保守医疗保密,保障患者安全。媒体在艾滋病防治中也扮演者重要的角色,要将艾滋病作为一个发展问题给予关注,减少媒体界本身和公众对艾滋病的羞辱和歧视,力争架起一座桥梁,动员全社会抗击艾滋病流行。有效的防治艾滋病,需以公平原则、宽容原则、尊重自主原则、有利原则为伦理基础,构建以人为本的防治制度,为艾滋病的防治提供一个日趋完善的环境。我们要努力科学制定公共政策体系,创新防治艾滋病的科学技术,并可能解决相关的伦理冲突,从而遏制艾滋病在中国迅速蔓延的势头,尽可能降低艾滋病的社会危害。此外,我们需要通过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提高艾滋病防治从业人员素质,通过科学管理使之达到培训目标,增强从业人员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为艾滋病防治提供人员上的保障。

龚劭工,刘红,苏建宁[9](2008)在《对精神病患者感染肺结核管理工作的思考》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精神病患者感染肺结核病的管理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有关精神病感染肺结核的文献资料,找出其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和难点。结果:精神病感染肺结核患病率明显高于正常人,治疗现状不容乐观,并存在医院感染和职业暴露风险。结论:诊断"窗口前移"、归口管理、规范化治疗、设立传染科、加强医院感染管理等,是防控精神病合并肺结核的综合措施。

龚时薇[10](2008)在《促进我国罕见病患者药品可及性的管理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近年来我国出现了一系列罕见病患者无药可治或用药短缺的情况,罕见病患者的用药状况不容乐观,生命健康受到严重威胁。为改善我国罕见病患者的用药状况,本研究从促进我国罕见病患者用药可及性视角,对我国罕见病患者药品可及性状况、国际罕见病药品制度体系构成与我国罕见病药品制度建设环境进行系统的分析,以期为我国罕见病药品制度的建设提供一些政策决策依据。研究方法:依据研究内容需要整体采取文献研究与实证研究方法。其中,文献研究应用描述性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实证研究包括现存统计数据分析法、典型案例分析法和专家访谈法。主要研究结果:1.罕见病与罕见病药品的概念与性质罕见病WHO定义为发病率在0.65‰~1‰之间的疾病或病征。目前WHO已确认的罕见病约5000~6000种,约占人类疾病的10%。罕见病中约80%为遗传性疾病,90%为严重性疾病。尽管单一罕见病的发病率低,受累人群少,但整体罕见病受累人群相当大,欧美总计的受累人群大约有5000~6000多万人。目前,大部分的罕见疾病没有恰当的药物治疗。罕见病药品简称为罕用药,是以罕见病为目标,用于治疗、预防、诊断这类疾病且商业投资价值低的药品。罕用药由于市场容量小,商业利润低,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医药企业自愿投资罕用药研发、生产与供应的可能性几乎为零。罕用药低流量、低商业价值与高成本,使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与医药微观组织的经济性之间存在严重的冲突。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促进患者罕用药的可及性,政府干预必不可少。2.罕见病药品可及性的概念与评价指标我们创新性地将药品可及性的含义界定为系统促进药品从物质状态转化为健康价值的过程。这一实现药品健康价值的过程包括了三个环节:拥有治疗药品(药品从无到有的可获得性过程)、可及治疗药品、合理使用治疗药品。由于罕见病患者的健康需要与罕见病药品的有效供给之间存在严重的缺口,所以,对于罕见病药品可及性的含义在这里更强调医药卫生系统能满足人们用药需要的保障能力,尚不涉及系统保证药品质量能力与药品被合理利用的程度。从患者可及药品的过程出发,结合国内外对药品可及性和医疗卫生可及性影响因素与评价指标研究成果,得出影响罕见病药品可及性的5个关键指标:可获得性、可利用性、可供应性、可负担性和系统反应性。3.我国罕见病患者药品可获得性状况1983-2007.12年间美国上市的针对315种罕见病征的罕用药约有254个,其中约有130个罕用药在我国上市,占美国获准上市罕用药总数的51.18%(130/254)。美国、日本、欧盟上市前八位疾病系统的罕用药共涉及95种罕见病、178种罕用药,我国上市85个,占47.75%(85/178)。4.我国罕见病药品研究项目分布情况1999-200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32种罕见病征366个基础研究项目,共计8935.8万元,其中药物研究项目63项,共计1487万元,占总金额的16.7%;在投入疾病类型上,消化系统和代谢系统罕见病、罕用药的基础研究投入上相对较低,分别占项目总数的0.27%、0.82%;血液和造血系统罕见病的基础研究投入相对较高,占项目总数的66.12%,投入经费占项目总经费的69.41%;在国家863计划、973计划资助项目中涉及罕见病、罕用药内容共7项;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共资助我国的中小型生物医药企业开展罕用药创新项目15项。目前,我国罕见病药品研发投入以政府投入为主,但是投入分布零散,没有总体布局与步骤,投入金额少,投入产出绩效不明显。5.我国罕见病患者用药可及性障碍分析(1)罕见病患者罕用药的可利用障碍:罕见病临床上不易确诊,无法得到恰当药物治疗,或用药存在风险;疾病确诊但无药可治或有药治疗但专利新药昂贵、老药易出现生产性或区域性短缺;医疗专家或区域性专业医疗服务机构,获得有效治疗药物的信息匮乏。(2)罕用药的生产、流通和使用阶段的供应障碍:供应来源相对单一,医药产业组织缺乏利润动机,医生缺乏标准的诊疗知识与信息,无法提供有效药品供应。(3)罕见病患者罕用药的可负担状况:诊疗周期长,缺乏医疗保险,疾病经济负担沉重。(4)影响医药卫生系统及时供应罕用药反应能力的障碍因素:没有罕见病与罕用药的明确界定,没有颁布罕用药国家药品目录、临床用药指南或药师手册,系统内从业者对罕见病与罕用药缺乏统一认识,患者及时获得有效替代治疗药物的机会低;在宏观与微观上都没有建立罕见病与罕用药的信息平台;缺乏药品短缺供应的宏观协调机制;医务工作者普遍缺乏罕见病诊疗技能与罕用药正确使用的专项培训,医院采购药品存在流通渠道限制等问题。6.国际促进患者罕用药可及性的管理制度体系的构成是一种以产业激励政策为导向的促进患者罕用药可及性的公共卫生政策。但要解决罕用药可及性问题,不仅是一部罕用药倾斜政策的作用,而是与国家的医学科学、生物技术、新药研发的激励制度、医药企业风险投资制度、药品短缺供应制度、医疗保险制度、罕见病信息管理制度、医务工作者的在职培训计划等全方位的制度设计相互配合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结论:要改善我国罕见病患者的用药现状,我们需要从以下10方面入手:(1)国家应提高重视程度,明确政府责任。(2)明确罕见病与罕用药的界定。(3)建立罕见病与罕用药信息管理系统。(4)建立从罕用药研发到生产、流通、使用管理全过程的激励机制。(5)建立以医院为主导的罕用药协议供应模式。(6)提高基层医疗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罕见病诊疗水平。(7)加强罕见病与罕用药的健康教育。(8)完善医疗保险制度,设立罕用药药品报销目录,提高患者用药的可负担性。(9)在国家药品储备中增设罕用药储备。(10)建立我国罕用药的技术审评机构,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创新点:(1)首次在我国以药品可及性视角研究罕见病药品的管理,首次引入系统反应性作为罕见病药品的可及性指标。(2)创建了八大疾病系统95种罕见病178个罕用药的国内与国际信息资源库,这是我国罕用药制度建设的基础。(3)采用一些新的思路研究罕用药制度。从药品可及性视角出发,发现国际罕用药制度所产生的社会经济价值,不仅是一部罕用药倾斜政策的作用,而是一个以可及性为目标的制度系统的结果。首次引入利益集团理论、机制设计理论解释国际罕见病药品制度体系;结合发达国家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提出一些符合我国国情的制度建设建议,诸如企业低息贷款政策、公私合作模式、指定国家罕见病的医疗服务中心、重视基层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罕见病诊疗水平建设、以医院为主导的罕用药协议供应模式、药品生产企业罕用药批准文号储备制度等措施。

二、血友病患者发生院内肺结核病一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友病患者发生院内肺结核病一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湖北省肺结核发病时空分布特征及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全文缩写词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湖北省肺结核发病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社会经济与环境因素对肺结核发病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湖北省肺结核发病率的预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研究结论
创新点与局限性
以后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综述 结核病流行现状及空间流行病学方法应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 2 贝叶斯时空交互效应模型代码(Win BUGS)
附录 3 神经网络模型预测代码(Matlab R2014b)
致谢

(2)新疆肺结核流行特征及预防控制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新疆肺结核流行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资料收集方法
        1.3 统计方法
        1.3.1 全局趋势分析
        1.3.2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1.3.3 相关分析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1.4 质量控制
        1.5 相关分析软件
    2 结果
        2.1 新疆肺结核发病的流行特征
        2.1.1 全国与新疆肺结核发病情况的比较分析
        2.1.2 新疆肺结核疫情分布特征
        2.1.3 新疆肺结核发病情况的空间自相关分析
        2.2 新疆肺结核病发病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3 讨论
        3.1 新疆肺结核发病的变化趋势
        3.2 新疆肺结核发病的空间自相关分析
        3.3 新疆肺结核发病影响因素分析
        3.4 新疆肺结核发病的回归模型探讨
    4 小结
第二部分:新疆肺结核预防控制现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资料收集方法
        1.3 统计方法
        1.3.1 聚类分析
        1.3.2 定量研究分析
        1.4 质量控制
        1.5 相关分析软件
    2 结果
        2.1 聚类分析
        2.2 新疆肺结核预防控制情况
    3 讨论
        3.1 新疆肺结核预防控制的基本情况分析
        3.2 新疆肺结核防控工作开展情况分析
    4 小结
第三部分:新疆肺结核病防控效果评价及对策建议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统计方法
        1.2.1 卫生经济学评价
        1.2.2 德尔菲法
        1.2.3 层次分析法
        1.2.4 TOPSIS综合评价法
        1.2.5 BP神经网络模型构建
        1.3 质量控制
        1.4 相关分析软件
    2 结果
        2.1 肺结核防控的卫生经济学评价
        2.2 肺结核防控效果的综合评价
        2.2.1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2.2.2 防控评价指标的权重设定
        2.2.3 运用加权TOPSIS法评价新疆94个区县肺结核综合防控效果
        2.2.4 基于BP神经网络动力学的模拟实验与评价
    3 讨论
        3.1 新疆肺结核防控效果评价
        3.2 新疆肺结核防控工作建议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肺结核流行特征及预防控制研究新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3)云南省3县(市)肺结核病例存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研究背景
    1.1 结核病的流行概况
    1.2 现代肺结核病控制策略
    1.3 肺结核网络报告系统
    1.4 肺结核病人的发现
    1.5 肺结核患病率的获取方法
    1.6 捕获再捕获方法(Capture-recapture)的统计学原理
    1.7 C-R法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应用
    1.8 相关定义
2 研究目的
3 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抽样方法与调查现场
    3.3 研究工具及指标说明
    3.4 资料收集
    3.5 数据整理与分析
    3.6 技术路线
    3.7 质量控制
4 研究结果
5 讨论
6 结论
7 对策与建议
8 针对薄弱环节,加强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文献综述 捕获再捕获方法及其应用现况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贵州省6县新农合重大疾病患者住院费用及保障水平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2013年重大疾病住院患者基本情况
    2.2 各级医疗机构对22种重大疾病诊疗能力
    2.3 2013年重大疾病住院患者费用情况
    2.4 2013年重大疾病住院患者保障水平
3 讨论
    3.1 重视农村健康教育和疾病预防能力
    3.2 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质量,提升对重大疾病诊治能力
    3.3 明确划分各级医疗机构对重大疾病的诊疗能力,探索适合重大疾病患者的转诊机制,提高县外就医补偿比例重大疾病不仅病因复杂、病程长,且住院费用、自付费用高,加强对该类疾病的预防管理是减轻经济负担的现实需求。

(5)基于iTRAO-2DLC-MS/MS技术的肺结核证候血清特异性蛋白质筛选及肺结核病潜在标志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本研究受以下基金资助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基于iTRAQ-2DLC-MS/MS技术的肺结核病证候特异性蛋白质的筛选及其临床病理分析
    1 前言
    2 材料
    3 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6 结论
第二部分 基于iTRAQ-2DLC-MS/MS技术的肺结核病潜在蛋白质标志物研究
    7 前言
    8 材料
    9 方法
    10 结果
    11 讨论
    12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附文

(6)广西结核病防治模式的应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广西现行结核病防治模式的实施效果评价 前言 资料来源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三位一体”结核病防治模式的构建 前言 资料来源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三位一体”结核病防治模式的实施现状分析 前言 资料来源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上海市示范区肺结核病综合防治管理模式及运行过程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前言
    1. 研究背景
        1.1 全球结核病流行及控制现状
        1.2 中国结核病流行及控制现状
        1.3 上海结核病流行现状及控制策略
    2. 研究意义
    3. 研究目的
        3.1 总目标
        3.2 具体目标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1. 研究设计
        1.1 理论基础
        1.2 研究框架
    2. 资料收集与分析
        2.1 文献研究
        2.2 现场调查
        2.3 质量控制
        2.4 资料处理与分析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 结核病综合防治管理模式
        1.1 防治网络和组织管理架构
        1.2 各级各类机构职能及职责
        1.3 综合防治管理模式的基本涵义
    2. 结核病防治管理模式运行过程
        2.1 病例发现及报告过程
        2.2 诊断治疗过程
        2.3 督导化疗过程
        2.4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2.5 质量监督与考核
    3. 各示范区防治管理模式运行的效果
        3.1 发病登记
        3.2 疑似病例转诊
        3.3 督导管理
        3.4 治疗队列
    4. 利益相关者对结核病防治管理模式的评价
        4.1 病例发现过程的评价
        4.2 诊治过程的评价
        4.3 督导化疗过程的评价
        4.4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过程的评价
        4.5 质量监督与考核过程的评价
第四部分 讨论建议
    1. 分析与讨论
        1.1 医防合作是结核病控制的必然趋势,上海结核病综合防治管理模式优势更加突出
        1.2 持续通畅的协作机制是控制结核病的有利推动因素
        1.3 人力资源发展是结防工作成功与否的基础
        1.4 经费筹资与补偿机制是结防工作开展的重要保障
        1.5 健全督导考核制度是服务质量的有效保证
        1.6 肺结核患者的依从性是结核病控制的核心问题
    2. 研究结论
        2.1 示范区结核病综合防治模式的特色及优势
        2.2 示范区结核病综合防治模式有待完善的方面
    3. 政策建议
        3.1 政府需进一步明晰多部门职责并配套监督措施
        3.2 继续加强卫生系统内行政部门的协调力度
        3.3 保证结防人员的适宜配置,注重结防人力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3.4 明确并加大对医疗机构的补偿力度
        3.5 全方位加强对肺结核病患者的社会支持
        3.6 优化肺结核减免报销的方式和流程
        3.7 进一步强化对各类人群的宣教和培训并落实效果评估
    4. 本研究不足
正文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附录二: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8)艾滋病防治中的伦理责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导论
    1.1 问题缘起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论文框架
第二章 艾滋病防治及其伦理介入
    2.1 艾滋病的历史与现状
    2.2 艾滋病的治疗与预防
    2.3 艾滋病预治的伦理性
第三章 艾滋病防治中的伦理难题
    3.1 公众健康与个人权利
    3.2 疾病歧视与道德宽容
    3.3 知情同意与临床保密
    3.4 社会控制与专业引导
第四章 艾滋病防治的伦理责任视域
    4.1 艾滋病防治行动的伦理责任
    4.2 艾滋病防治后果的伦理责任
    4.3 艾滋病防治评价的伦理责任
第五章 艾滋病防治的伦理责任担当
    5.1 政府的责任
    5.2 社会的责任
    5.3 当事人的责任
    5.4 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责任
    5.5 媒体的责任
第六章 防治艾滋病的责任伦理环境构建
    6.1 明确防治艾滋病的伦理原则
    6.2 建立防治艾滋病的相关制度
    6.3 制定防治艾滋病的公共政策
    6.4 创新防治艾滋病的科学技术
    6.5 提高防治艾滋病的从业人员素质
结语:防治艾滋病,我们共同的责任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9)对精神病患者感染肺结核管理工作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精神病患者并发肺结核现状分析
    1.1 临床流行病学资料
    1.2 治疗现状
        1.2.1 发现不及时
        1.2.2 就医较困难
        1.2.3 疗效不佳
        1.2.4 监控不完善
    1.3 医院感染及职业暴露
        1.3.1 医院感染
        1.3.2 职业暴露
2 加强合并肺结核的精神病患者管理工作的建议
    2.1 认真做好法定传染病报告工作
    2.2 做好肺结核的筛查工作, 使诊断“窗口前移”
    2.3 加强医院感染管理
    2.4 建立传染科, 做好归口管理工作
    2.5 加强对肺结核病的规范化治疗, 做好相关知识的宣传普及

(10)促进我国罕见病患者药品可及性的管理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方法
    3. 技术路线
    4. 研究内容
第一部分 罕见病与罕用药的界定标准与类型
    1、罕见病概述
        1.1 罕见病的概念与界定标准
        1.2 罕见病的类型
        1.3 罕见病的性质
    2、罕用药概述
        2.1 罕见病的概念与界定标准
        2.2 罕用药的类型
第二部分 罕见病药品可及性的概念与评价指标的确定
    1、药品可及性的含义与影响因素
        1.1 药品可及性的概念
        1.2 药品可及性的影响因素
    2、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含义与影响因素
        2.1 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含义
        2.2 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的影响因素
    3、药品可及性与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的关系
    4、罕见病药品可及性的含义与评价指标的确定
第三部分 影响我国罕见病患者用药可及性的障碍因素分析
    1.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文献研究信息来源
        1.2 调查典型罕见病病种的选取
        1.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 研究前提与步骤
    3. 结果与分析
        3.1 我国罕见病药品资源分布情况
        3.2 罕见病药品从研发到使用促进过程障碍分析
        3.3 典型病例罕见病患者的药品利用障碍因素分析
    4. 讨论
第四部分 基于药品可及性目标的国际罕用药管理体制比较分析
    1. 罕见病药品管理制度的产生背景与演变
        1.1 美国罕见病药品管理制度的产生背景
        1.2 不同国家与地区的罕用药管理制度的演变
    2. 美国、欧盟、日本、澳大利亚罕用药管理的主管机构
    3. 不同国家与地区罕用药管理制度的比较
        3.1 促进罕用药研发的可获得性管理制度
        3.2 促进卫生服务利用的管理措施
        3.3 促进罕用药供应能力与系统反应能力的制度
        3.4 促进罕用药的可负担政策
        3.5 促进罕用药可及性的相关管理制度与模式
    4. 国际罕见病药品管理制度实施效果
        4.1 新药数目与受益人群在增加
        4.2 对工业的影响
    5. 各地区罕用药制度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第五部分 促进我国罕见病患者药品可及性制度建设的管理建议
    1. 市场经济条件下罕用药问题存在的必然性
    2. 我国建立罕见病药品可及性制度的现实意义
        2.1 改善患者不容乐观的用药状况,提高我国罕见病患者的生命质量
        2.2 许多罕见病具有外部性,社会危害大
        2.3 促进卫生公平与“以人为本”谐社会的构建
        2.4 促进医药科技进步
        2.5 加快与国际接轨,提高我国医药业的国际竞争力
    3. 我国建立罕见病药品可及性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3.1 我国现行的医药制度环境分析
        3.2 我国目前宏观医药卫生的经济环境分析
        3.3 我国罕见病与罕用药学术研究状况
    4. 罕用药的属性界定与管理特点分析
        4.1 罕用药的自然属性
        4.2 罕用药的社会属性
    5. 国际罕见病药品可及性管理制度类型与理论解释
        5.1 罕见病药品可及性管理制度类型
        5.2 不同理论视角的解释
    6. 促进我国罕见病患者药品可及性制度建设的建议
        6.1 提高重视程度,明确政府责任
        6.2 明确罕见病与罕用药的界定
        6.3 建立罕见病与罕用药信息管理系统
        6.4 建立从罕用药研发到生产、流通、使用管理全过程的激励机制
        6.5 建立以医院为主导的罕用药协议供应模式
        6.6 提高基层医疗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罕见病诊疗水平
        6.7 加强罕见病与罕用药的健康教育
        6.8 完善医疗保险制度,设立罕用药药品报销目录,提高患者用药的可负担性
        6.9 在国家药品储备中增设罕用药储备
        6.10 建立我国罕用药的技术审评机构,积极参与国际合作
本项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罕见病药品管理的研究进展
附录1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 原始数据表
附录3 专家访谈表
附录4 发表与待发表相关论文摘要

四、血友病患者发生院内肺结核病一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湖北省肺结核发病时空分布特征及预测研究[D]. 刘富强.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2]新疆肺结核流行特征及预防控制效果评价[D]. 贺湘焱. 新疆医科大学, 2017(02)
  • [3]云南省3县(市)肺结核病例存量研究[D]. 杨茜茹. 昆明医科大学, 2017(02)
  • [4]贵州省6县新农合重大疾病患者住院费用及保障水平分析[J]. 陈珍,刘国琴,楚亚林,吴芳.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16(09)
  • [5]基于iTRAO-2DLC-MS/MS技术的肺结核证候血清特异性蛋白质筛选及肺结核病潜在标志物研究[D]. 江婷婷. 浙江大学, 2016(02)
  • [6]广西结核病防治模式的应用效果研究[D]. 吴腾燕. 广西医科大学, 2014(10)
  • [7]上海市示范区肺结核病综合防治管理模式及运行过程评价[D]. 贾环. 复旦大学, 2012(03)
  • [8]艾滋病防治中的伦理责任[D]. 任南. 中南大学, 2010(11)
  • [9]对精神病患者感染肺结核管理工作的思考[J]. 龚劭工,刘红,苏建宁. 中国民康医学, 2008(23)
  • [10]促进我国罕见病患者药品可及性的管理策略研究[D]. 龚时薇. 华中科技大学, 2008(12)

标签:;  ;  ;  

血友病患者院内肺结核一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