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电视数码大师

明日电视数码大师

一、明日电视数字当家(论文文献综述)

耿芳[1](2021)在《汉日语气系统之功能视角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学界对语气的研究存在概念界定模糊、功能取向不明显、研究不系统等问题,从而语气对比领域也缺乏较为完善的研究。有鉴于此,本研究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以功能为出发点,明确语气概念,在此基础上,对汉日语气系统进行对比,旨在达到以下三个研究目的:揭示汉日语气类别及其体现形式的异同;揭示汉日语气语势及其体现形式的异同;探讨汉日语气系统的异同。本研究的语气系统包含语气类别系统与语气语势系统,关注人际社会沟通与个人意志、情感在语言层面的体现,人际社会沟通由语气类别系统体现,个人意志与情感由语气语势系统体现。研究依托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对汉日语气类别一致式、语气类别隐喻式、语气语势的精密度,句法、词汇等语言体现形式,语场、语旨、语式等语境特点进行描述、例证、对比,且由语言、思维、社会文化维度出发探讨汉日语气系统的异同。研究发现如下:汉日语气一致式精密度基本一致,功能类别均包含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陈述语气中内含五类感叹语气,分别是对事物的感叹、对事物性质的感叹、对事物数量的感叹、对情形性质的感叹、对情形数量的感叹。汉日疑问语气均包含寻求正反及寻求新信息两类;日语中寻求正反选择类语气仅在级阶小句中出现。汉日祈使语气均包含命令、要求、支配、希愿、建议、提供、祝愿七类。语言体现形式方面,汉日语气一致式呈现出在语序调整、程式化表达、疑问词、语气词使用等方面的共性;包含基本语序、成分重叠、结构顺序、疑问词提示特征、语气词性别特征、词法变化等方面的差异性。汉日语气类别隐喻式的精密度较为一致,均有陈述语气疑问型隐喻、陈述语气反义型隐喻、疑问语气陈述型隐喻、疑问语气祈使型隐喻、祈使语气陈述型隐喻、祈使语气疑问型隐喻六类。语言体现形式方面,汉日语气类别隐喻式具有程式化表达、“否定”成分非常规使用、语气词高频使用、句法与词汇共现关联等共性;呈现出句式结构、程式化表达适用性、语气副词、词法变位、句法与词汇共现特点等差异。语境特点方面,汉日语气类别隐喻式在话轮潜势、口语特征、隐喻义与上下文依赖关联、体现形式与上下文依赖关联、权势关系与句法特征互动等方面表现出共性;具备会话双方权势关系多样性、权势关系与体现形式关联、上下文依赖程度、语体倾向性、隐喻义与语式关联、隐喻义多功能性等差异。汉日语气语势在功能系统精密度上程度一致,内在语势均包含确实、料悟、能力、必然、或然、允许、意愿、义务八类;外在语势均含程度、速度两类,其中程度语势包括高、中、低三个水平,速度语势包含急、平、缓三个水平。体现形式手段方面,汉日语气语势呈现出对成分重复、隐喻式表达、不完整表达、投射结构、骂詈语、填充词等手段使用的共性。此外,由于外在语势关注语言的物理特征,本文对其语音手段进行简要分析并发现,汉日外在语势语音手段在音量与情绪对应、元音发声变化等方面存在共性;日语还可使用卷舌、促音、非常规浊化等手段体现外在语势,其中促音、非常规浊化也可在文字书写系统中体现。从语序类型与形态类型探讨汉日语气系统的共性及差异,发现汉日语气系统的语气构成均不依赖语序,呈现出相似的问答模式;在前置语语言典型性、词汇性与词法性、句法成分与形式对应关系、句法顺序与规则侧重等方面展现出差异。从思维维度关注汉日语气系统的共性及差异,发现汉日民族对人际关系呈现出相似的理解模式,展现出务实性与情感性、整体性与群体性、直觉性与规约性三组对照思维差异。从社会文化观察汉日语气系统的共性及差异,发现中日社会在社会交往中均强调互动协商,中日社会宗族性架构与集团性架构的差异影响汉日民族思维,从而使其在语言类型、语气系统上呈现出差异。总的来说,本研究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对汉日语气系统进行描述、例证,基于理论框架对语气的语言体现形式及语境特点进行较为全面的对比分析,通过语言体现形式对比发掘汉日语言在语气表达上的异同,通过语境特点描写明确语气的互动属性,并最终从语言、思维、社会文化维度探讨汉日语气系统的共性与差异,丰富了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语气的研究,回应了学界语气研究存在的问题。

刘姝君[2](2020)在《我国音乐类真人秀节目“星素结合”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顺应社会的发展和响应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台的政策,“星素结合”逐渐成为真人秀节目最普遍的形式,“星素结合”不仅为综艺节目提供了新思路,在立意上也起到了升华的作用。星素结合模式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在音乐领域,“音乐+星素”结合的形式碰撞出了意想不到的火花。本文通过对音乐类真人秀星素结合中的不同模式进行探究,探索出星素结合的优势和不足之处,为之后的真人秀节目提供更好的借鉴。首先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选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研究现状以及研究论文所用的方法和论文创新之处。正文部分的第一章,首先是对星素结合进行概念界定,分析了星素结合在各个领域存在的现状,通过对比明星真人秀和素人真人秀存在的意义总结出星素结合发展的优势。第二章从文化、经济、政策、媒介等因素分析了音乐类真人秀星素结合兴起的背景。第三章是对所有融入星素结合的音乐类真人秀节目进行比较和分析,根据他们不同的特性划分成四大类,分别为选秀模式、推理模式、对抗模式和互动模式。并对这四类模式进行具体的案例分析,探究其模式策略。第四章思考星素结合所产生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以更好地给予其他类型节目以启示,具有重大的意义。

袁耀辉[3](2019)在《《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文中指出《通俗常言疏证》是近代一部收集资料丰富的民俗语言珍惜文献,按内容分为四十卷,包括重复记录共计5978条,具有重要的语言学研究价值。目前,以《通俗常言疏证》为研究对象的文献并不多见,缺乏具体细致的描写和研究。基于此,本文主要从词汇学和民俗语言学的视角对该书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通俗常言疏证》主要通过列书证的方式以考证当时的“通俗常言”,为我们进行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格言等熟语以及俗语词研究留下了珍稀的文本。书中还辑录了在我们今天看来熟语性程度不强的结构成分。论文在行文中采用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方法、分类的方法以及列疏证的研究方法,力图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通俗常言”进行直观具体地解读。民俗语言学的基本理论是指导论文研究的基本理论,同时参考词汇学、民俗学、词典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论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构成,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研究现状、选题缘起、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等进行了介绍。正文部分共计七章。第二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进行概述。第一节主要对该书作者孙锦标生平及学术成就进行介绍。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编纂体例进行介绍。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训释方式进行介绍。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引证文献进行分析。第五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词条特征进行阐述。第六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与明清俗语辞书的关系进行阐述。第三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概貌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从来源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二节主要从内容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三节主要从音节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四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俗语词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俗语词的概念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的词义类聚进行分析。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的构词法进行分析。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源进行考释。第五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熟语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熟语的来源、品类和特点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成语进行研究。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谚语进行研究。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惯用语进行研究。第五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俗语进行研究。第六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歇后语进行研究。第七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格言进行研究。第六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特殊词语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特殊词语的结构类型进行分析。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特殊词语的语义进行分析。第七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新词新义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新词进行研究。第二节主要对新义进行研究。第八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研究价值进行分析。分两节。第一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语言学价值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文化学价值进行阐述。第九章为结语,主要对论文研究的内容、创新之处、研究的不足以及后续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进行阐述。

聂志[4](2018)在《晚清贵阳方言研究 ——以法国传教士童保禄所着汉语文献为依据》文中研究说明西南官话“地跨九省区,人口两亿七”,是现代汉语分布地域最广、使用人口最多的次方言。贵州地处西南官话的十字路口,研究整个西南官话离不开贵州这个中心环节。贵阳作为贵州的中心600多年,贵阳方言一直是贵州方言的代表,因此,对贵阳方言的研究尤其重要。但长期以来,由于历史资料的匮乏,对贵阳方言的研究多停留在共时层面的描写,历时的研究少有人触及。本文根据晚清在黔法国传教士童保禄所着汉语文献,从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方面对晚清贵阳方言进行描写,并进行必要的比较,重点在于探讨100多年来贵阳方言的发展变化。本文分六章。第一章绪论,首先简要介绍官话到贵阳方言的大致情况,接着介绍与本文有关的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意义、材料、方法等,并论证童保禄记录的就是当时的贵阳方言。第二章讨论语音。归纳文献记录的音系,语音变化,并将该音系与同时期有关文献记录的南北官话音系进行对比,探讨其异同。将该音系与今贵阳方言音系对比,探讨100多年来语音的演变。第三章讨论词汇。总结提取的方言词汇特点,并进行历时比较,还对方言常用词和俗语进行研究。第四章讨论语法。探讨了构词法,重点是同义异序词,儿个方言词的用法,以及一些句法结构和疑问句型。第五章讨论语用。从广义的方言角度,分析童着的会话,探讨称谓与交际用语,以及语用的文白差异。第六章强调文献的学术价值。认为它对方言史及汉语史研究、汉语接触史研究、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等方面都有价值,也指出了它的历史局限性,最后对本文的研究结论进行总结。

王帅[5](2018)在《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中国内地综艺节目名称研究》文中提出在当今社会,综艺节目作为中国内地电视和网络市场中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内容产品之一,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一种主要的娱乐休闲方式,并源源不断地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与此同时,这些综艺节目的名称作为受众了解和认识综艺节目的第一窗口,在综艺节目的内容定位、品牌形象、观众的关注度与忠诚度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综艺节目名称作为一种新兴大众媒体语言,它直接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语言的创新与变化,再现了语言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运用,是社会语言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文章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主要采用描写和解释相结合、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收集到的2011年至2017年的1427个既包含电视综艺节目名称、又包含网络自制综艺节目名称的中国内地综艺节目名称分六个章节展开论述: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论述了综艺节目名称的研究现状、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等;第二章从语音、词汇和语法三个语言本体特征方面对中国内地综艺节目名称进行了详细地统计分析与说明;第三章作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在社会语言学的视角下一方面分析了中国内地综艺节目名称的修辞用法,另一方面探讨了中国内地综艺节目名称体现的文化心理因素;第四章对当下中国内地综艺节目名称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如何进行语言规范进行了论述;第五章主要对文章进行简要总结,并对未来的相关研究进行展望。通过对中国内地综艺节目名称的语言本体特征、修辞用法、文化心理和语言规范等方面的探讨,有助于对社会语言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审美、价值取向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总之,文章力图对中国内地综艺节目名称作一个全面并且透彻的研究,使人们不仅能够感受到综艺节目名称美丽的语言和丰富的内涵,而且可以为以后的研究者和综艺节目的命名者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考,以期出现更多精彩的综艺节目名称,进而促进中国内地传媒行业和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共同发展。

刘霞[6](2017)在《日本原爆文学主题研究》文中指出原爆文学是指以二战末期美国向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掷原子弹为题材进行创作的文学作品的总称。原爆文学在日本发展至今已有70余年的历史,涵盖小说、诗歌、戏剧、随笔、散文以及评论等多种文学样式,作为战后文学的重要分支,它就像一根红线贯穿整个战后文学史,是日本现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通过归纳整理日本原爆文学的生成语境及发展脉络,结合具体文本对其所呈现的阶段性特征做一个历史性的梳理与勾勒,从“毁灭”、“创伤”、“反思”三个方面对日本原爆文学的主题意蕴和思想内涵进行深入的剖析,从而对日本原爆文学进行纵横交织的研究。简要来说,纵向研究主要体现在研究的历时性维度。日本原爆文学在战后社会的综合语境下呈现出了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和文本内涵,三大主题的呈现跟历史和时代发展的步调基本一致,蕴藏着一种承上启下且相互并列的内在逻辑。而横向研究主要通过对具体的文本细读、解析、阐释与比较,考察各个阶段的文本在表现主题的过程中的异同,以核认知为主线横向挖掘日本原爆文学的内在主题意蕴和文本价值。具体将从五个部分进行阐释。绪论部分首先对日本原爆文学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对其诞生的历史背景和发展沿革进行梳理。通过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指出本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最后归纳和总结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意义。第一章“毁灭主题:人间地狱的再现”。本章主要以原民喜的《夏之花》三部曲、大田洋子的《尸横遍街》等作品为文本分析对象,运用叙事学相关理论,从“毁灭的序曲”、“毁灭的瞬间”、“毁灭的惨景”三个层面,探讨原子弹爆炸所产生的“毁灭性”在原爆文学中的具体呈现。原民喜、大田洋子等作家基于自身的被爆体验,肩负着厚重的写作使命,通过记忆的书写和历史的证言,再现了广岛和长崎被爆之前的民不聊生、被爆之时的人间地狱之惨状、以及被爆之后人们在废墟上苦苦挣扎的图景。第二章“创伤主题:呐喊与安魂”。本章主要以大田洋子、林京子、井伏鳟二等作家的原爆文学为分析对象,研究原爆文学中的创伤记忆与历史书写。具体从“创伤的症候”、“创伤的展演”、“创伤的安度与复原”等逻辑相继的三个方面,对被爆者的肉体之痛和精神之殇进行分析和阐述,尤其是对作品中表现的女性被爆者因遭受歧视而造成的心理创伤进行更为细致的文本分析。这些作品不再停留在记录的层面,主要聚焦被爆幸存者所承受的身心伤害,关注他们战后的生存状况,思索个体生命的价值,拷问作为一个被爆幸存者在战后如何有尊严地存活下去等更深层面的问题,向人们展示了被爆幸存者的战后是一部言说不尽的血泪史。由此可见,原爆文学不仅对被爆幸存者发出了自强不息的呐喊,也向逝者表达了深切哀悼之情以及对骨肉同胞的无尽追思。与此同时,它对战后的社会矛盾及人与人之间的不合理也进行了强烈地控诉。第三章“反思主题:痛定思痛”。本章主要以井上光晴的《手之家》《大地的群像》、堀田善卫的《审判》、小田实的《广岛》以及大江健三郎的核文学为文本分析对象,对原爆文学中的反思精神进行深入探索和挖掘。这些作品突破以往固有视角——狭隘的民族主义视点或个人体验的宣泄,立足国际视野对原爆这场灾难的实质进行思索和反省。多重主题的交错与民族视野的超越,从广岛体验走向世界和平,是作家们历经劫难后痛定思痛的蚌病成珠。如果说井上光晴通过国内视野对被爆者与部落民歧视等社会问题进行批判的话,那么堀田善卫的《审判》以及小田实的《广岛》则是一种国际视野,对被害与加害的相对性以及被爆无国境等问题进行探讨,触碰到道德根本问题的核心之处。此外,大江健三郎通过一系列核文学作品直击时代命脉,把广岛体验国民化,并把这种“屈辱”附上普世价值从而达到世界化的目的,强烈呼吁废除核武器实现世界和平,向人们提出如何面对核时代这一重大课题。最后为结语部分。该部分主要从文学特色和现实意义两个方面,对日本原爆文学的总体特征进行概括与评述。首先,日本原爆文学在叙事策略上,纪实与虚构在文本实践中各有侧重,并相互补充彼此衬托。早期的原爆文学,偏重个人体验和历史纪实,现实主义气息浓厚。60年代以后的原爆文学基于文学张力的自身需求,不乏作者的虚构想象。在纪实和虚构之间、生活和艺术之间,日本原爆文学通过虚构想象与历史真实,从而达到了平衡且完美结合,实现了作家抒写历史并反思时代精神价值的创作本心。其次,日本原爆文学不仅从形式上与时俱进地实现了过渡,在对核认知这一层面上也呈现出其突出的特征,从唯一被爆国的民族受害情结到对战争责任的反思,从狭隘的民族愤恨到人类永久和平的演进,核认知从民族主义的立场上升到全人类的角度可以说是日本原爆文学超越时空最有价值的表现。总之,日本原爆文学将全部的情感与理性思考都放置于文本载体中,树立了灾难书写的典范,在呈现主题的同时满足了大众情感宣泄的需要,同时也具备了心理疗伤和警示后世的功能。其真实性和历史理性,给人们带来的教诲是鲜明和深刻的,从而使日本原爆文学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当代文学史的特质与意义。

王魏[7](2017)在《中国电影市场语境下进口分账影片二十年》文中研究指明自1994年第一部分账影片《亡命天涯》在我国放映以来,进口分账影片在中国已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历程。在此期间,进口分账影片见证并亲身参与到中国电影从自我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制,走向现代开放的市场经济体制,并参与到全球电影市场竞争的全过程。进口分账影片对中国电影市场环境、电影生产机制以及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等方面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对二十年来中国电影市场语境下进口分账影片的重大历史事件、政策变迁、社会反响,及其与中国电影产业的相关性等进行全面梳理、归纳总结,探讨进口分账影片对中国电影产业格局、电影观念、电影机制的深刻影响,以及在全球化时代中国电影谋求做大做强本土电影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海外市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提升文化软实力。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回顾外国影片在中国放映的历史、进口影片的政治转向、进口分账影片的出现,以及80年代好莱坞对中国电影市场的开发。第二章是关于进口分账影片在中国的二十年历程及政策演变。本章以时间为经、以政策演变为纬,以重大历史事件为节点,将进口分账影片在中国的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将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与电影体制变革相结合,探究进口分账影片进入中国的历史。并且回答以下问题:发生这一系列重大变革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语境是什么?其中的关键点和特征是什么?以及电影引进制度同整个社会、电影业的相互推动、相互影响的关系是什么?第三章以进口分账影片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本章在梳理了20年间进口分账影片国别、内容的基础上,对进口分账大片进行类型与主题归类,通过票房分析、文本分析等,分析进口分账影片在中国受欢迎的类型和主题,并探讨其中所隐含的以美国为代表的美国精神,以及在影片中所承载的政治经济文化力量。除了好莱坞影片外,本章还会对进口分账影片中的亚洲电影、欧洲电影进行分析总结,探讨引进过程中的政策、文本、意识形态等影响因素。第四章进口分账影片对中国电影格局的深刻影响。进口分账影片是中国电影发生巨大变化的重要的催化剂,培育、提高、改变了中国电影观众的观影方式、观影心态、观影口味,深刻影响并改变了中国电影市场的商业模式、生产观念、发行方式、营销策略,全面推进中国电影产业化进程。当然,我们在看到进口分账影片对我国电影产业带来巨大机遇的同时,也不得不看到囿于进口分账影片强大的意识形态属性,在进入大陆市场的同时始终伴随着对中国的文化安全入侵,继而诱发文化隐忧和产业危机。最后是全文的总结,到2017年,中国电影市场中的进口分账影片已经走过了23年的发展历程。在这23年当中,中国电影市场和中国电影人经历了恐慌、迎战、适应、调整,乃至协同联动的过程,这种“与狼共舞”的姿态,既是中国电影市场化发展的必然阶段,也仅仅只是一个初始阶段,未来进口分账影片的引入数量和质量只会愈发提升,留给中国电影人的课题还远远未曾结束。

史献芝[8](2017)在《当代中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研究》文中认为21世纪是以网络信息技术、数字化交往互动与生存为突出特征的时代。可以断言的是,快速勃兴与全面铺展的网络信息技术不仅大大拓宽与改变了人们交往互动的空间与生存模式,也给人们价值观念的生成、固化与改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互联网本身的隐蔽性、匿名性、即时性、交互性和大容量等特质决定了多元行为主体话语表达的任意性和行为选择的多元性。在广袤无垠的网络空间中,现实空间中的身份差异、地域界限被完全遮蔽与消解,尤其是随着社交软件的快速更迭,多元行为主体表达的渠道也更加宽广与顺畅,不问出处的多元行为主体在相当程度上拥有了自由、任性表达自我价值诉求的权利。“互联网+”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问题不仅开始浮现,而且成为维护国家安全和扞卫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一个关键变量。同时,随着网络信息技术与社会的深度耦合,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也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并且愈加困难的时代课题。本文在深入分析当代中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实践成效、时代要求和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挑战等问题的基础上,系统地探究了切实推进当代中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可行性路径与对策,这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本文主要遵循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紧紧扣住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这个核心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政治心理学、传播学等学科理论和研究方法,在国家治理现代化宏观视域中系统地探究了如下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阐释了意识形态、网络意识形态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等核心概念的内涵,搭建本文研究的理论框架;二是通过对网络意识形态的生成主体和基本场域的分析,勾勒网络意识形态生成的内在机理;三是通过对当代中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历史沿革、实践成效和时代要求,剖析当代中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必要性;四是深入检视了当代中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挑战和成因,明晰进一步探究相关问题的向度;五是从规范性的视角,综合探究了切实推进当代中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路径与对策。通过研究表明:在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今社会中,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仅仅依赖于网民的道德自律或传统自上而下的线性治理模式,不仅无法有效应对各种相互绞缠的潜在挑战,更不要去奢谈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维护国家安全和扞卫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质言之,当代中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必须在遵循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精髓的基础上,秉承现代治理理念和法治精神,建构一种动态的现代多元共治模式。站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宏观层面看,当代中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一基本原则,把准治理的价值导向;大力培育公民参与治理的主体意识,创新培育公民主体意识的路径方法;充分汲取和借鉴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夯实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文化基础;构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技术与制度网络,加强顶层设计,提升网络信息技术的创新研发能力;建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多元共治模式。实践中,切实推进当代中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要求我们进一步创新中国治理话语体系,进一步完善中国治理逻辑,不断推进当代中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模式的传承、创新与超越。本文的主要创新如下:一是研究视角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本文并没有局限于单一学科的研究视角,而是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作为分析研究的理论框架,综合运用政治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公共管理学等学科的分析方法来多维度视角地探究当代中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恰切之道。二是研究主题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当代中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是近些年来才开始逐渐浮现的一个新颖研究议题,进入学界研究视野的时间算不上长,现在也尚未发现将其作为研究主题的博士论文。研究主题的前瞻性,意味着在理论与实践领域都存在着可以进一步拓展或挖掘的研究空间。三是研究内容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本文对当代中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实践成效、潜在挑战、存在的问题、成因和路径建构等问题展开了系统的研究。即本文将当代中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作为一个整体性的研究对象,突破了既有文献研究以单一或几个层面内容为研究议题的弊端。

张爱玲[9](2016)在《汉语致谢词语和致歉词语的共时用法与历时演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致谢和致歉是日常言语交际中仅次于问候和告别的两种重要的礼貌行为。现代汉语(含方言)中有丰富的致谢/致歉表达式(包括致谢/致歉程式语、致谢/致歉词)。它们可以根据所用致谢/致歉策略的不同划归不同的类别。跨语言地看,致谢表达式的使用涉及的语用策略有述事、表情、道歉、归功、赞扬、承诺、责备、关心、祝愿等。致歉表达式的使用涉及的语用策略有述事、表情、担责(含自责和认罪)、求谅、承诺、供偿、解说、劝说、关心等。现代汉语中的致谢词主要有述事类、表情类、道歉类、归功类、赞扬类;致歉词主要有述事类、表情类、担责类、供偿类、解说类。本文通过对汉语中34个致谢词和30个致歉词的历史形成和相关演变的考察,揭示:现代汉语中的致谢/致歉词往往是从汉语史上的致谢语/致歉语(或其一部分)词汇化而来的。其词汇化的动因是:1)致谢/致歉语因为常用而发生语音或形式磨损,致谢语力下降,这使说话人尝试通过在原致谢/致歉表达式上附加程度修饰语,或者把同义致谢/致歉词叠合在一起,来强化致谢/致歉语力。这就很可能会导致含程度修饰语或由它词复合而来的新致谢/致歉表达式(的一部分)被词汇化。2)某种间接致谢/致歉语用策略的频繁使用引发致谢/致歉语内部组构成分的省略、倒置,从而导致其中的关键部分经历句法结构上的重新分析和语义上的重新解读而获得新生。句法结构的重新分析会导致相关表达式的语类转换(比如“惭愧”的[形→动]演变、“罪过”的[名→动]演变、“得罪”的[不及物动词→及物动词]演变等)。经过句法重新分析和语义重新解读而获得的新用法经历语境扩展(比如从个别作家作品扩大到多数作家作品,从书信体扩展到一般书面语体),最终被当作单词,储存进汉语词汇系统。致谢范畴和致歉范畴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包括汉语、日语在内的很多语言呈现出的一大批一词多义/多用(兼有“谢谢”和“道歉”两义,或身兼致谢和致歉两种用法)、语义演变(从“道歉”义引申出“谢谢”义,或从致歉用法发展出致谢用法)、两语共答(致谢语和致歉语用同一个应答语来回应)现象,以及致谢行为和致歉行为伴随同一个副语言,这些都充分展示了致谢和致歉之间的密切联系。致谢和致歉之间的密切联系起源于真诚条件的相通性。很多时候,致谢者在对施惠方怀有感激的同时,也会因“无功受禄”或施惠方地位高于自己而感到愧疚,这跟致歉者因冒犯对方面怀有对对方的愧疚是相似的。所以,在崇尚含蓄内敛的东方民族(如汉族和大和民族等民族)的母语(如汉语和日语等语言)中往往有通过道歉来间接致谢的语用策略。这种语用策略的频繁使用导致汉语、日语等语言中出现上述一词多义/多用、语义演变、两语共答现象。而且,崇尚含蓄内敛的民族,更常用述事、表情、责备来间接致谢。相应地,其母语中更常出现述事类、表情类、责备类间接致谢/致歉语(的一部分)向“谢谢”义或“道歉”义动词词汇化的现象。间接致谢策略的频繁使用导致致谢行为与道歉、赞扬、承诺、责备、祝愿等其它行为之间界限模糊。间接致歉策略的频繁使用导致致歉行为与责备、请求、承诺、解释等其它行为之间界限模糊。请求之前先行致谢/致歉的语用法的频繁使用导致汉语方言中“得罪”、“罪过”、“生受”、“难为”等词兼具致谢语和请求语两种用法。

涂春奎[10](2015)在《锦江湾》文中研究指明头扎羊肚巾的陕北汉子总爱站在黄土高原上,把风卷起的尘土踩在脚下,扯破喉咙把信天游吼上天,吼入地,吼得人浑身起劲。而我故乡也许是因为南方雨水充沛的缘故,声音总是不急不慢的,像一股子温婉舒畅的江流。儿时,父辈们总喜欢在田间地头,屋檐下,一个人或是一伙人,轻轻快快地哼上一段捏戏子。哼完了就高兴了,高兴了就对骂,骂起来做事就更有劲道。小时候听得最多的就是《十劝郎》:一劝郎就劝郎听,莫把小妹挂在心,心问莫把奴家

二、明日电视数字当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明日电视数字当家(论文提纲范文)

(1)汉日语气系统之功能视角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缩略语表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视角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1.4 研究对象与语料选取
    1.5 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意义
    1.6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引言
    2.2 汉语语气研究
        2.2.1 汉语语气研究历史溯源
        2.2.2 汉语语气类别一致式研究回顾
        2.2.3 汉语语气类别隐喻式研究回顾
    2.3 日语语气研究
        2.3.1 日语语气研究历史溯源
        2.3.2 日语语气类别一致式研究回顾
        2.3.3 日语语气类别隐喻式研究回顾
    2.4 汉日语气对比研究
    2.5 系统功能视角下的语气研究
        2.5.1 人际功能研究
        2.5.2 人际隐喻研究
        2.5.3 汉语语气研究
        2.5.4 日语语气研究
        2.5.5 语气对比研究
    2.6 小结
第三章 理论框架
    3.1 引言
    3.2 系统功能语言学核心概念
        3.2.1 系统
        3.2.2 功能
        3.2.3 精密度
        3.2.4 盖然率
        3.2.5 体现
        3.2.6 例示
        3.2.7 语境
    3.3 语气系统
        3.3.1 语气类别系统
        3.3.2 语气语势系统
    3.4 小结
第四章 汉日语气类别一致式及体现形式对比
    4.1 引言
    4.2 陈述语气一致式及体现形式对比
        4.2.1 精密度对比
        4.2.2 句法手段对比
        4.2.3 词汇手段对比
    4.3 感叹语气一致式及体现形式对比
        4.3.1 精密度对比
        4.3.2 句法手段对比
        4.3.3 词汇手段对比
    4.4 疑问语气一致式及体现形式对比
        4.4.1 精密度对比
        4.4.2 句法手段对比
        4.4.3 词汇手段对比
    4.5 祈使语气一致式及体现形式对比
        4.5.1 精密度对比
        4.5.2 句法手段对比
        4.5.3 词汇手段对比
    4.6 小结
第五章 汉日语气类别隐喻式及体现形式与语境特点对比
    5.1 引言
    5.2 陈述语气隐喻式及体现形式与语境特点对比
        5.2.1 精密度对比
        5.2.2 句法手段对比
        5.2.3 词汇手段对比
        5.2.4 语言形式共现手段对比
        5.2.5 语场特点对比
        5.2.6 语旨特点对比
        5.2.7 语式特点对比
        5.2.8 语境共现特点对比
        5.2.9 语言-语境共现特点对比
    5.3 疑问语气隐喻式及体现形式与语境特点对比
        5.3.1 精密度对比
        5.3.2 句法手段对比
        5.3.3 词汇手段对比
        5.3.4 语场特点对比
        5.3.5 语旨特点对比
        5.3.6 语式特点对比
        5.3.7 语言-语境共现特点对比
    5.4 祈使语气隐喻式及体现形式与语境特点对比
        5.4.1 精密度对比
        5.4.2 句法手段对比
        5.4.3 词汇手段对比
        5.4.4 语言形式共现手段对比
        5.4.5 语场特点对比
        5.4.6 语旨特点对比
        5.4.7 语式特点对比
        5.4.8 语言-语境共现特点对比
    5.5 小结
第六章 汉日语气语势及体现形式对比
    6.1 引言
    6.2 内在语势及体现形式对比
        6.2.1 精密度对比
        6.2.2 句法手段对比
        6.2.3 词汇手段对比
    6.3 外在语势及体现形式对比
        6.3.1 精密度对比
        6.3.2 句法手段对比
        6.3.3 词汇手段对比
        6.3.4 语音手段对比
    6.4 结语
第七章 从语言、思维、社会文化看汉日语气系统的共性和差异
    7.1 引言
    7.2 汉日语气系统共性与差异总结
        7.2.1 汉日语气系统共性
        7.2.2 汉日语气系统差异
    7.3 从语言类型看汉日语气系统的共性与差异
        7.3.1 从语序类型看共性
        7.3.2 从语序类型看差异
        7.3.3 从形态类型看差异
    7.4 从思维维度看汉日语气系统的共性与差异
        7.4.1 从思维维度看共性
        7.4.2 从思维维度看差异
    7.5 从社会文化看汉日语气系统的共性与差异
        7.5.1 从社会文化看共性
        7.5.2 从社会文化看差异
    7.6 小结
第八章 总结
    8.1 研究发现及创新
    8.2 研究局限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英汉、日汉对照人名术语表
    附录2 莱比锡标注符号说明
    附录3 文中语料

(2)我国音乐类真人秀节目“星素结合”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及文献综述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星素结合的概念及其现状
    第一节 星素结合的概念与界定
    第二节 星素结合的现状
        一、涉及领域广
        二、质量参差不齐
    第三节 “星”“素”真人秀发展优势
        一、明星真人秀的优势
        二、素人真人秀的优势
        三、星素结合的优势
第二章 音乐类真人秀星素结合兴起的背景
    第一节 社会因素
        一、原创模式不足
        二、内容同质化严重
        三、泛娱乐化严重
    第二节 经济因素
        一、商业价值泛滥
        二、明星片酬过高
    第三节 政策因素
    第四节 媒介因素
第三章 音乐类真人秀星素结合的模式策略
    第一节 星素选秀
        一、选秀模式概述
        二、节目分析
    第二节 星素推理
        一、推理模式概述
        二、节目分析
    第三节 星素对抗
        一、对抗模式概述
        二、节目分析
    第四节 星素互动
        一、互动模式概述
        二、节目分析
第四章 音乐类真人秀星素结合的问题及对策
    第一节 音乐类真人秀星素结合的问题
        一、模式跟风常态化
        二、素人监管力度低
        三、音乐多元化缺失
    第二节 音乐类真人秀星素结合的对策
        一、提高模式内容丰富度
        二、完善素人管理新机制
        三、注重音乐多元化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致谢

(3)《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现状
    1.2 选题缘起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相关说明
第二章 《通俗常言疏证》概述
    2.1 孙锦标生平与学术成就
    2.2 《通俗常言疏证》编纂体例
    2.3 《通俗常言疏证》训释方式
    2.4 《通俗常言疏证》引证文献
    2.5 《通俗常言疏证》词条特征
    2.6 《通俗常言疏证》与明清俗语辞书
    2.7 小结
第三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概貌
    3.1 从来源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3.2 从内容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3.3 从音节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3.4 小结
第四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上)——俗语词
    4.1 俗语词概述
    4.2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义类聚
    4.3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构词法
    4.4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源考释
    4.5 小结
第五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中)——熟语
    5.1 熟语的来源、品类和特点
    5.2 《通俗常言疏证》成语研究
    5.3 《通俗常言疏证》谚语研究
    5.4 《通俗常言疏证》惯用语研究
    5.5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研究
    5.6 《通俗常言疏证》歇后语研究
    5.7 《通俗常言疏证》格言研究
    5.8 小结
第六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下)——特殊词语
    6.1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结构类型
    6.2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语义分析
    6.3 小结
第七章 《通俗常言疏证》新词新义
    7.1 《通俗常言疏证》中的新词
    7.2 《通俗常言疏证》中的新义
    7.3 小结
第八章 《通俗常言疏证》研究价值
    8.1 语言学价值
    8.2 文化学价值
    8.3 小结
第九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通俗常言疏证》引用文献表
附录2 《通俗常言疏证》成语表
附录3 《通俗常言疏证》谚语表表
附录4 《通俗常言疏证》惯用语表
附录5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表
附录6 《通俗常言疏证》歇后语表
附录7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表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晚清贵阳方言研究 ——以法国传教士童保禄所着汉语文献为依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官话与西南官话
        一、官话
        (一) 汉语共同语的源流
        (二) 官话的含义
        二、西南官话
        (一) 方言及官话视野中的西南官话
        (二) 西南官话概述
    第二节 贵阳市及贵阳方言
        一、贵阳市概况
        二、贵阳的建制沿革
        三、贵阳的语言变迁与贵阳方言的形成
    第三节 选题缘起与研究现状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一) 对晚清西南官话文献的语言研究
        (二) 对清末民国贵阳方言的记录和研究
    第四节 本文的研究
        一、研究材料
        (一) 主要研究材料:童保禄所着汉语文献
        (二) 参考研究材料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五节 研究材料记录的方言性质
        一、童着记录的是西南官话
        (一) 语音方面
        (二) 词汇方面
        (三) 语法方面
        二、童着记录的是一个西部省份的官话——贵州官话
        三、童着记录的是贵州官话的代表——贵阳话
第二章 方言语音研究
    第一节 童着的语音系统
        一、声母系统及特点
        (一) 声母系统
        (二) 声母系统特点
        二、韵母系统及特点
        (一) 韵母系统
        (二) 韵母系统特点
        三、声调系统及特点
        (一) 声调系统
        (二) 调型及入声特点
        四、声韵调配合表
    第二节 童着的语音变化
        一、语流音变
        (一) 连读变调
        (二) 连读变声和连读变韵
        二、文白异读
        (一) 异声同韵同调
        (二) 同声异韵同调
        (三) 同声多韵多调
        (四) 异声异韵同调
        三、别义异读
    第三节 童着音系与晚清南北官话文献音系比较
        一、与南京官话文献音系比较
        (一) 声母的比较
        (二) 韵母的比较
        (三) 声调的比较
        二、与北京官话文献音系比较
        (一) 声母的比较
        (二) 韵母的比较
        (三) 声调的比较
    第四节 从童着看100多年来贵阳方言语音的发展演变
        一、声母的发展演变
        (一) 声母的共同特点
        (二) 声母的演变情况
        二、韵母的发展演变
        (一) 韵母的共同特点
        (二) 韵母的演变情况
        (三) 撮口韵有无及演变的讨论
        三、声调的发展演变
        (一) 入声的消失
        (二) 从声调发展情况推测晚清贵阳方言调型
第三章 方言词汇研究
    第一节 童着贵阳方言词汇总貌及特点
        一、收词说明
        二、词汇总貌
        三、方言词汇特点
        (一) 反映了晚清贵阳的风土人情和社会生活
        (二) 反映了方言词汇形式灵活多变
    第二节 方言词汇的历时考察
        一、与《蜀语》方言词汇比较
        (一) 音义基本一致的方言词
        (二) 音义差别较大的方言词
        二、与今贵阳方言词汇比较
        (一) 音义基本一致的方言词
        (二) 音义有变的方言词
        三、一个多世纪以来贵阳方言词汇的变化
    第三节 方言常用词研究
        一、关于常用词研究
        二、亲属称谓词研究
        (一) 亲属称谓词的特点
        (二) 历时对比
        三、“做”类泛义动词研究
        (一) “做”类泛义动词的使用研究
        (二) 历时考察
    第四节 俗语研究
        一、俗语及其种类、特征
        二、方言俗语的源流
        (一) 当地人民群众的创造
        (二) 来源于古代史书典籍
        (三) 来源于民间俗文学
        三、童着方言俗语研究
        (一) 俗成语
        (二) 谚语
        (三) 狭义俗语
第四章 方言语法研究
    第一节 构词与构形
        一、重叠式构词
        二、附加式构词
        (一) 子
        (二) 儿
        (三) 头
        (四) 老
        (五) 肝
        (六) 客
        (七) 得
        三、同义异序词
        (一) 同义异序词的界定
        (二) 同义异序词的分类与结构
        (三) 同义异序词的源流
        (四) 同义异序词的发展演变
        四、形容词的生动形式
        (一) 从式
        (二) BA式
        (三) AABB式
        (四) ABAC式
    第二节 几个方言词的用法
        一、“到”、“倒”与“起”
        (一) “到”的用法
        (二) “倒”的用法
        (三) “起”的用法
        二、“过”的用法
        (一) “过V”
        (二) “V过”
        三、“着”的用法
        (一) 作为动词、助词、语气词的“着”
        (二) 作为介词的“着”
    第三节 几种句法结构
        一、否定结构
        (一) 莫、莫得、莫有
        (二) 没、没有、无有
        (三) 不得、不消
        二、“得”字结构
        (一) 得V/不得V
        (二) V得/V不得
        (三) V得C/V得不C
        (四) V得C(0) /V不C(0)
        三、其余几种句法结构
        (一) 兜人V
        (二) “A/V得狠”和“A/V狠”
        (三) 不当A/V
    第四节 疑问句
        一、是非问句
        二、特指问句
        三、正反问句
        (一) 句尾否定词正反问句
        (二) 其他正反问句
第五章 方言语用研究
    第一节 会话研究
        一、会话特点
        (一) 紧扣主题
        (二) 形式灵活
        二、会话分析
        (一) 话轮转换与控制
        (二) 会话结构
        (三) 话题转移
        三、会话体现的语用原则
        (一) 合作原则
        (二) 礼貌原则
    第二节 交际用语研究
        一、取名与禁忌
        二、泛亲属称谓语
        三、问候与道别语
        四、祝颂语
        五、感谢与道歉语
        六、敬称与谦称
        (一) 敬称
        (二) 谦称
        七、委婉语
        八、詈骂语
        (一) 诅咒类詈骂语
        (二) 禁忌类詈骂语
        (三) 歧视类詈骂语
        (四) 违背伦理观念的詈骂语
    第三节 语用的文白差异
第六章 童着的学术价值
    第一节 方言史及汉语史价值
    第二节 近现代汉语接触史研究价值
        一、国名及相关名词
        二、“洋”类词语
        三、其他类词语
    第三节 对外汉语教学借鉴价值
        一、体现的语言教学
        (一) 语言要素教学
        (二) 会话教学
        (三) 俗语教学
        (四) 文化教学
        二、契合的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原则
        (一) 针对性原则
        (二) 实用性原则
        (三) 趣味性原则
        (四) 科学性原则
    第四节 其他价值及历史局限性
        一、其他价值
        二、历史局限性
        (一) 汉语及方言方面
        (二) 教材教学方面
        (三) 其他方面
    第五节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科研及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后记

(5)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中国内地综艺节目名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对象
    (一)“中国内地综艺节目名称”概念界定
    (二)中国内地综艺节目发展历程
三、研究现状
    (一)中国内地综艺节目名称的边缘化研究
    (二)中国内地综艺节目名称的本体研究
四、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五、研究方法
六、语料来源 第二章 中国内地综艺节目名称语言本体特征的统计分析
一、语音特征
    (一)音节数量
    (二)声韵搭配
二、词汇特征
    (一)丰富的词语内容
    (二)多样的词汇来源
    (三)高频词统计与分析
三、语法特征
    (一)语法单位
    (二)语法结构
    (三)特殊搭配
四、小结 第三章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中国内地综艺节目名称修辞用法解读和文化心理研究
一、社会语言学视角下中国内地综艺节目名称修辞用法解读
    (一)中国内地综艺节目名称修辞格的具体运用
    (二)中国内地综艺节目名称中修辞格的语境策略
    (三)中国内地综艺节目名称中违反合作原则修辞格的语用分析
    (四)中国内地综艺节目名称的修辞效果
二、社会语言学视角下中国内地综艺节目名称文化心理研究
    (一)中国内地综艺节目名称反映出的文化因素
    (二)中国内地综艺节目名称折射出的大众心理意识
三、小结 第四章 中国内地综艺节目名称存在的问题及规范建议
一、中国内地综艺节目名称存在的问题
    (一)节目名称盲目跟风,雷同现象严重
    (二)节目名称与内容不符
    (三)节目名称选词晦涩难懂
    (四)节目名称过度仿词
二、中国内地综艺节目名称的规范建议
三、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一、文章总结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一、专着类
二、学位论文类
三、期刊类
四、其它类 附录
附录一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参加的科研项目清单
附录二 :中国内地电视综艺节目名称
附录三 :中国内地网络自制综艺节目名称
附录四 :综艺节目名称对于受众心理接受综艺节目程度的调查问卷 致谢

(6)日本原爆文学主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关于日本原爆文学
        (一) 原爆文学的概念与诞生背景
        (二) 原爆文学的发展沿革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目标
        (二)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三) 研究意义
第一章 毁灭主题:人间地狱的再现
    第一节 毁灭的序曲
        一、《毁灭之序曲》: 时空维度下的灾难预示
        二、《毁灭之序曲》: 多重视角下的精神幻灭
    第二节 毁灭的瞬间
        一、《夏之花》等: 原爆瞬间
        二、《来自废墟》等: 原爆的次生毁灭
    第三节 毁灭的惨景
        一、《尸横遍街》等: 人的毁灭
        二、《来自废墟》等: 家园的毁灭
        三、《广岛的回忆》: 城市文明的毁灭
    小结
第二章 创伤主题: 呐喊与安魂
    第一节 创伤的症候
        一、肉体之痛
        二、精神之殇
    第二节 创伤的展演
        一、普遍性的个体创伤
        二、独特性的女性创伤
    第三节 创伤的安度与复原
        一、《祭场》: 艰难的哀悼与安魂之路
        二、创伤记忆与历史书写
    小结
第三章 反思主题: 痛定思痛
    第一节 多重主题的交织: 井上光晴的原爆文学
        一、《手之家》: 多重主题的反思
        二、《大地的群像》: 多重主题反思之深化
    第二节 战争责任之思: 堀田善卫的《审判》
        一、《审判》: 加害者保罗与恭助的对比
        二、《审判》: 罪与罚
        三、《审判》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
    第三节 民族主义视野的超越: 小田实的《广岛》
        一、《广岛》: 民族与种族歧视的交织
        二、《广岛》: 被害与加害的辩证思考
        三、《广岛》的进步意义
    第四节 核时代的生存之道: 大江健三郎的核文学世界
        一、《广岛札记》: 大江反核之旅的起点
        二、《治疗塔》: 现代危机的预言
        三、核时代的生存之道
    第五节 原爆认知及战争反思
        一、反对战争抑或反对战败
        二、“请安息吧,战争错误不再重演”
        三、“提起广岛时”
    小结
结语
使用文本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发表的文章
后记

(7)中国电影市场语境下进口分账影片二十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范围
    第二节 研究现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思路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我国进口电影的历史回顾
    第一节 早期西方电影的输入(1896-1949)
    第二节 进口影片的政治转向(1949—1978)
    第三节 改革开放后电影市场的有序开放(1978-1993)
    第四节 80年代好莱坞对中国电影市场的开发
第二章 进口分账影片的二十余年历程
    第一节 “大片”登陆中国(1994-2000 年)
        一、《亡命天涯》开启分账模式
        二、“大片”与市场的有限开放
    第二节 WTO签署与进口分账影片的大举进入(2001—2011)
        一、WTO协议的签署与本土市场的进一步开放
        二、WTO框架下的中国电影市场结构调整
    第三节 “中美电影协议”的签署与分账市场的拓展(2012——)
        一、“中美电影协议”与进口分账影片
        二、“中美电影协议”带来的影响
第三章 进口分账影片分析
    第一节 好莱坞分账影片分析
        一、好莱坞分账影片的类型建构
        二、美国精神的借船出海
        三、好莱坞电影顺应中国市场的发展策略
    第二节 非好莱坞分账大片分析
        一、亚洲地区的地缘优势
        二、欧洲地区的联合制作
第四章 进口分账影片对我国电影格局的深刻影响
    第一节 电影观念的革新与体制机制的建立
        一、商业体系的整体推进
        二、叙事手法的多元创新
        三、国际话语的适度表达
    第二节 意识形态与文化软实力
        一、意识形态的霸权主义
        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与壮大文化软实力
结语
附录
    1994年-2016年进口分账影片篇目
    进口分账影片票房前 50(截止至 2016 年)
    内地总票房排名前 100 的影片(截止至 2016 年)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致谢

(8)当代中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缘起
    二、选题的意义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四、研究思路方法、基本框架和可能的创新
第一章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核心概念厘析
    第一节 意识形态
        一、意识形态的内涵
        二、意识形态的特征
        三、意识形态的功能
    第二节 网络意识形态
        一、网络意识形态的内涵
        二、网络意识形态的特征
        三、网络意识形态与现实意识形态的关系
    第三节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一、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内涵
        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结构要素
        三、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与国家安全的关系
第二章 网络意识形态生成的多维视角阐释
    第一节 网络意识形态生成的时代背景
        一、互联网的扩展与应用
        二、多元文化即时性的交互碰撞
    第二节 网络意识形态生成的行为主体
        一、个体网民:基础性的行为主体
        二、意见领袖:发挥着重要牵引力的行为主体
        三、国家:作为重要助推力的行为主体
    第三节 网络意识形态生成的基本场域
        一、民间舆论场
        二、精英舆论场
        三、官方舆论场
第三章 当代中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历史沿革、实践成效及时代要求
    第一节 当代中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历史沿革
        一、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分治化”模式
        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协作化”模式
        三、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整体化”模式
    第二节 当代中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实践成效
        一、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
        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研究的常态化水平不断提升
        三、社会公众的理性认知与辨析能力不断增强
    第三节 当代中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时代要求
        一、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维度
        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三、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着力点
        四、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践行网上群众路线的现实抓手
第四章 当代中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问题、挑战及成因
    第一节 当代中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治理理念的相对滞后
        二、硬件保障与专业人员配备相对不足
        三、多元合作共治机制仍显薄弱
    第二节 当代中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现实挑战
        一、西方国家的信息技术霸权
        二、西方国家的网络话语霸权
        三、多元社会思潮的共时性浮现
        四、西方宗教的渗透
        五、怨恨心态的弥漫
    第三节 当代中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问题的成因
        一、地方基层政府的认知盲视
        二、地方基层政府的侥幸心理和机会主义倾向凸显
        三、日常监管中的形式主义
        四、“硬件”建设和“软件”保障的“短板效应”
        五、问责的边界不清和问责的力度不强
第五章 当代中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路径与对策
    第一节 当代中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党的领导
        二、融入全面依法治国的时代进程
        三、秉承大数据思维
        四、坚持舆论引导与约束相结合
        五、立足治理的中国语境与逻辑
    第二节 把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价值向度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价值支点
        二、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共识功能
        三、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
    第三节 培育公民参与治理的主体意识
        一、充分认识培育公民主体意识的重要意义
        二、培育公民主体意识的目标指向
        三、培育公民主体意识的实现机制
    第四节 夯实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文化基础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二、充分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智慧
        三、积极借鉴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
    第五节 建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技术与制度网络
        一、加快网络信息技术的自主创新
        二、提升政府大数据应用能力
        三、加快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法律建设
        四、进一步健全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工作机制
    第六节 建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多元共治模式
        一、打造公开、平等的话语平台
        二、建立健全多元共治的规则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9)汉语致谢词语和致歉词语的共时用法与历时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对象、选题依据和意义
    0.2 研究历史与现状
    0.3 研究目标与思路
    0.4 创新之处
    0.5 研究方法与材料
第一章 汉语致谢范畴和致歉范畴的跨方言考察
    1.1 汉语致谢范畴的跨方言考察
    1.2 汉语致歉范畴的跨方言考察
    1.3 致谢范畴和致歉范畴的边界模糊性问题
    1.4 小结
第二章 担责类致谢/致歉词语的共时用法和历时演变
    2.1 “得罪”的共时用法和历时演变
    2.2 “罪过”的共时用法和历时演变
    2.3 小结
第三章 表情类致谢/致歉词语的共时用法和历时演变
    3.1 “惭愧”的共时用法和历时演变
    3.2 “谢”系词的共时用法和历时演变
    3.3 “感”系词的历时演变
    3.4 “抱”系词的共时用法和历时演变
    3.5 小结
第四章 述事类致谢/致歉词语的共时用法和历时演变
    4.1 述事类致谢词语的共时用法和历时演变
    4.2 述事类致歉词语的共时用法和历时演变
    4.3 小结
第五章 道歉类致谢词语的共时用法和历时演变
    5.1 “生受”的共时用法和历时演变
    5.2 “难为”的共时用法和历时演变
    5.3 “起动”的历时演变
    5.4 “多累”的历时演变
    5.5 小结
第六章 致谢/致歉词语的共时用法和历时演变的综合考察
    6.1 从致谢和致歉的内在关联看一系列语义语用现象
    6.2 致谢/致歉词语的历时演变的动因
    6.3 致谢/致歉词语的形成的跨语(方)言差异的原因
    6.4 致谢/致歉词语历时演变的机制、路径和条件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发表情况

(10)锦江湾(论文提纲范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四、明日电视数字当家(论文参考文献)

  • [1]汉日语气系统之功能视角对比研究[D]. 耿芳.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2]我国音乐类真人秀节目“星素结合”模式研究[D]. 刘姝君.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3]《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D]. 袁耀辉. 吉林大学, 2019(02)
  • [4]晚清贵阳方言研究 ——以法国传教士童保禄所着汉语文献为依据[D]. 聂志. 厦门大学, 2018(06)
  • [5]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中国内地综艺节目名称研究[D]. 王帅. 西北民族大学, 2018(04)
  • [6]日本原爆文学主题研究[D]. 刘霞.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2)
  • [7]中国电影市场语境下进口分账影片二十年[D]. 王魏. 上海大学, 2017(05)
  • [8]当代中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研究[D]. 史献芝. 南京师范大学, 2017(12)
  • [9]汉语致谢词语和致歉词语的共时用法与历时演变[D]. 张爱玲.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4)
  • [10]锦江湾[J]. 涂春奎. 雨花, 2015(20)

标签:;  ;  ;  ;  ;  

明日电视数码大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