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低质低效马尾松次生林改造技术研究Ⅱ改造措施筛选及改造效果综合分析评价

湖南低质低效马尾松次生林改造技术研究Ⅱ改造措施筛选及改造效果综合分析评价

一、湖南省低质低效马尾松次生林改造技术研究 Ⅱ 改造措施筛选和改造成效综合分析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洪鑫[1](2020)在《湖北省生态公益林资源及质效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生态公益林在保护全球的生态安全、维护地球生物多样性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上有不可否认的地位。二十世纪末以来,一系列林业生态工程逐一实施,生态公益林的建设不断推进,人工纯林、中幼龄林的比例越来越高,由于经营管理不到位,质效水平不高,亟待加强生态公益林的经营管理,以达到提质增效的目标。本研究使用第四次森林二类资源调查数据,在湖北省生态公益林资源分布及结构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质效评价指标体系,对湖北省生态公益林的质量和生态服务效益水平进行评价;依据评价指标的主成分分析划分了生态公益林低质低效类型,并提出了各类低质低效林的提质增效对策,以期为湖北省生态公益林提质增效经营提供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湖北省林地面积为983.1万hm2,生态公益林的面积为352.06万hm2,蓄积量为16877.78万m3。湖北省生态公益林主要分布在宜昌市、十堰市、恩施州,共占生态公益林总面积的67.64%,生态公益林的地理分布极不均匀。湖北省有国家级生态公益林179.88万hm2,占生态公益林总面积的51.09%;省级生态公益林75.02万hm2,占21.31%;市级生态公益林5.03万hm2,占1.43%;县级生态公益林面积为92.13万hm2,占26.17%。有特殊生态公益林110.87万hm2,占31.49%;重点生态公益林93.77万hm2,占26.64%;一般生态公益林147.39万 hm2,占 41.87%。(2)湖北省生态公益林中,纯林的面积与占比为237.68万hm2(52.38%),混交林为109.20万hm2(24.06%),灌木林为100.91万hm2(22.44%),无立木林地为11.06万hm2(2.44%)。林种结构以水土保持林为主,面积与占比为298.25万hm2(63.63%),水源涵养林为109.48万hm2(23.35%),自然保护林为40.26万hm2(8.59%)。乔木林中幼龄林的面积与占比为237.04万hm2(66.30%),中龄林为104.08万hm2(29.11%),近熟林为10.02万hm2(2.80%)。马尾松林的面积与占比为70.79万hm2(15.10%),栎类林为48.28万hm2(10.30%),杉木林为13.60万hm2(2.90%)。在树种结构中,灌木类面积与占比为93.76万hm2(20.00%),硬阔树种组为73.80万hm2(15.74%),阔叶混交树种组为56.26万hm2(12.00%)。其他地类、林种和树种的面积均较小。(3)层次分析法计算的指标权重结果表明,目标层中森林资源质量的权重为0.7092,远大于森林生态服务效益的权重0.2908。准则层中以森林稳定性(0.3904)、林分生长(0.3189)的权重较高,而水土保持(0.1239)、生物多样性(0.1204)、固碳释氧(0.0464)的权重较低。指标层中,群落结构(0.2538)、,森林健康等级(0.1365)、龄组等级(0.1192)的权重均大于0.1。可见目标层的森林资源质量、准则层的森林稳定性和林分生长、指标层中的群落结构和森林健康及龄组等级是影响湖北省生态公益林质效的关键指标,也表明湖北省生态公益林提质增效的关键是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包括促进林分生长以提升龄组等级、改善群落结构和森林健康状况以提高森林的稳定性。(4)湖北省生态公益林质效等级评价表明,综合质效等级为极差和差的公益林面积分别占生态公益林总面积的20.12%和15.14%,小班数量共占39.39%;综合质效等级为好和较好的生态公益林面积分别占生态公益林总面积的33.13%和20.03%,小班数量共占49.22%;综合质效等级为一般的生态公益林面积占生态公益林总面积的11.58%,小班数量占11.39%。湖北省近65%面积的生态公益林质效等级在一般以上,总体质效较好。其中,森林资源质量等级为极差和差的公益林面积分别占生态公益林总面积的25.68%和10.54%,小班数量占40.11%;生态服务效益等级为极差和差的公益林面积分别占生态公益林总面积的5.18%和11.42%,小班数量占23.97%。可见湖北省生态公益林的质效仍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5)从指标层来看,绝大多数指标的质效等级以好和较好为主,但龄组等级为极差的公益林面积占总生态公益林的73.61%,小班数量占70.56%;群落结构为极差的公益林面积占总生态公益林的36.89%,小班数量占41.9%;腐殖质厚度级等级为极差的公益林面积占总生态公益林的82.19%,小班数量占82.73%。这些结果表明湖北省生态公益林的中幼龄面积大、龄组等级偏低,群落结构单一,腐殖质较薄、立地条件普遍较差,是湖北省生态公益林提质增效的重点。(6)指标的主成分分析表明,平均胸径、平均树高、乔木蓄积量在第一主成分的荷载量较高,反映了林分生长状况;下木植株体积、灌木层覆盖度、群落结构在第二主成分的荷载量较高,反映了林分结构特征;土壤厚度、坡度、草本层盖度在第三主成分荷载量较高,可反映林地的立地条件;森林健康等级、自然度、腐殖质厚度在第四主成分的荷载量较高,主要反映了林分健康状况。生态公益林质效评价指标可以分为4个互不相关的指标类型,是湖北省生态公益林提质增效经营类型划分和经营对策制订的依据。(7)根据4个主成分指标类型,结合生态公益林评价指标体系的关键指标和提升重点指标分析,将湖北省低质低效生态公益林分为林分生长不良型、结构不良型、立地不良型、健康不良型4个类型。针对不同低质低效生态公益林类型,确定了湖北省生态公益林提质增效经营目标与原则,分析了不同类型导致低质低效的原因与判断标准,并以问题为导向参照相关技术规程提出了不同低质低效生态公益林类型的提质增效对策。

侯贵荣[2](2020)在《晋西黄土区低效刺槐林林分结构优化研究》文中认为以晋西黄土区蔡家川流域内林龄相近的刺槐林(Robinia pseudoacacia Linn.)、油松林(Pinus tabulaeformis Carr.)、刺槐?油松混交林为研究对象,以山杨(Populus davidiana Dode)?栎类(Quercus dentata Thunb.)次生林为对照,基于林地调查和固定观测的方法获取林分结构(林分密度、树高、胸径、郁闭度、冠幅、叶面积指数、林分角尺度、林木竞争指数、林木大小比和林层指数)、基于吉县国家生态定位站定位观测设施获取不同林分结构对应的水土保持功能(水源涵养功能、土壤保育功能和蓄水减沙功能)等基础数据,对四种林分的林分结构和水土保持功能进行特征分析及综合评价,确定急需开展林分结构优化的林分类型,在此基础上,开展低效林的判别、分类分级、低效成因以及林分结构优化配置研究。本文通过林分结构和水土保持功能的耦合关系判别出能够提高水土保持功能的可调控的林分结构因子,解析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影响路径及影响强度,并量化林分结构因子的调控范围和阈值。本研究拟解决以调控林分密度为主的低效林林分结构优化关键技术,为实现晋西黄土区水土保持林林分结构精准调控、空间配置优化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就林分结构而言,刺槐林、油松林和刺槐×油松混交林等人工林林分密度分布存在较大差异性,次生林林分密度分布较为均匀。四种典型林分结构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和较大的差异性,不同林分水平结构呈现较强的规律性,而垂直结构规律性较弱。混交林各林分结构因子分布特征比纯林更接近于次生林,宜营造混交林。(2)关于水土保持功能,四种典型林分中混交林水源涵养功能最优,次生林土壤保肥功能高于人工林,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磷含量高于氨态氮、硝态氮和速效磷,次生林蓄水减沙功能优于人工林,混交林地水土流失量相对刺槐和油松较少。四种林分水土保持功能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急需对人工纯林开展林分结构优化,因刺槐属于速生树种,其森林生态系统变化大于油松林,应优先开展刺槐林林分结构优化。(3)刺槐林水土保持功能低效判别及分类分级。根据刺槐林林分结构因子与水土保持功能综合指数(SWBI,0~10)分布特征曲线,以水土保持功能为导向,本研究将刺槐林划分为正常林分(SWBI为6~10,面积占比为63.59%)和轻度低效林分(SWBI为4~6,面积占比为16.41%)、中度低效林分(SWBI为2~4,面积占比为13.33%)和重度低效林分(SWBI为0~2,面积占比为6.67%),其中,研究区三种低效林总面积占比为36.41%。(4)刺槐林水土保持功能低效成因。三种低效林对水土保持功能有显着影响的林分结构因子类型整体相似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造成刺槐林轻度低效的主要林分结构因子包括:林分密度、树高、冠幅、叶面积指数;造成刺槐林中度低效的主要林分结构因子包括:林分密度、郁闭度、林木竞争指数、树高、角尺度;而造成刺槐林重度低效的主要林分结构因子包括:林分密度、郁闭度、树高、林木竞争指数、叶面积指数。不同等级低效林的结构和功能耦合结果还表明林分密度对其余主要林分结构因子具有显着影响作用。三种低效林主要林分结构中除了树高因子随低效等级增加呈减少趋势,其余结构因子表现为两极分化趋势,不合理的林分结构配置造成了低效刺槐林。此外,在研究区气候条件持续暖干旱化、林地土壤水分和养分含量低的综合影响下,刺槐林水土保持功能也每况愈下。(5)低效林林分结构优化。轻度低效刺槐林林分结构优化配置为:林分密度=1698株·hm-2,树高=11 m,冠幅=7.52 m2,叶面积指数=2.35;中度低效刺槐林林分结构优化配置为:林分密度=1529株·hm-2,郁闭度=0.66,树高=9.86m,林木竞争指数=2.14,角尺度=0.62;重度低效刺槐林林分结构优化配置为:林分密度=1459株·hm-2,郁闭度=0.61,树高=9.39m,林木竞争指数=2.03,叶面积指数=2.13。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种低效刺槐林优化后可比优化前其水土保持功能有望分别提高0.86倍、3倍和6倍,对不同低效林林分结构优化模型方程进行验证,通过响应面分析得到的林分结构优化模型方程可接受用于水土保持功能综合值的估算(APE<10%)。实践中,林分密度是容易直接调控的因子,而树高、冠幅、郁闭度、叶面积指数、林木竞争指数和角尺度是不易直接调控的林分结构因子,基于此,本研究又通过三种低效刺槐林的主要林分结构影响因子与林分密度进行了回归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可通过调控林分密度实现其余林分结构因子的优化,并提出了不同程度低效刺槐林优化后的林分密度建议。(6)本研究通过刺槐林地土壤水分资源和土壤养分资源与林分密度的响应关系对低效林适宜林分密度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晋西黄土区刺槐林适宜林分密度应控制在1400~1700株·hm-2之间。为了保证刺槐林的水土保持功能,应将刺槐林的林分密度控制在此范围内。

孟祥江,何邦亮,马正锐,侯元兆,李玉敏[3](2018)在《我国马尾松林经营现状及近自然育林探索》文中认为马尾松是我国南方主要造林用材树种,在满足国内木材需求和维持生态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社会进入生态文明新时代,对森林的利用形式发生了改变,传统的马尾松林经营模式已无法满足人们对其提供多种生态服务的需要,必须寻求新的马尾松林经营模式。近自然育林以培育结构复杂、物种丰富、功能多样的森林群落为目标,是满足人们对森林多种需求的有效途径。文中综述了我国马尾松林经营现状及近自然育林理念在马尾松林经营中的探索应用,并提出马尾松林未来经营方向。

李洁[4](2017)在《加勒比松林分改造生态效益评价》文中研究说明广东存在大量的低效纯林,林分改造是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在佛山市加勒比松林分别选择以黎蒴为主的改造样地,荷木为主的改造样地和没有改造的加勒比松林地(CK)样地,调查其树木生长状况(树高、胸径、冠幅)、光合生理和荧光特性、林下植物多样性、凋落物量、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状况。研究结果如下:1、黎蒴样地里,黎蒴的生长状况最好,树高、胸径及冠幅最大。荷木样地里,荷木长的最高,但油茶的在胸径和冠幅上生长更快。2、黎蒴样地各个树种植物净光合速率(Pn)、植物气孔导度(Gs)、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及植物蒸腾速率(Tr)表现为大叶相思>红桂木>藜蒴>油茶,而在荷木样地为荷木>油茶>竹节树>光叶山矾。3、除PSII非调节性能量耗散Y(NO)外,黎蒴样地树木的最大荧光值(Fm)、PSII实际光量子效率Y(II)、表观电子传递速率(ETR)及非化学淬灭系数(NPQ)均为油茶>藜蒴>红桂木>大叶相思,荷木样地则是油茶>光叶山矾>荷木>竹节树。4、黎蒴样地4个树种的SPAD值为红桂木>油茶>大叶相思>藜蒴,荷木样地4个树种的SPAD值为竹节树>油茶>光叶山矾>荷木。黎蒴样地4个树种的比叶重为大叶相思>红桂木>藜蒴>油茶,荷木样地为荷木>竹节树>光叶山矾>油茶。5、黎蒴样地的4个树种叶片氮浓度为大叶相思>红桂木>藜蒴>油茶,荷木样地各树种为竹节树>光叶山矾>荷木>油茶。黎蒴样地的4个树种的叶片磷浓度为红桂木>大叶相思>藜蒴>油茶,荷木样地为竹节树>油茶>光叶山矾>荷木。黎蒴样地的叶片钾浓度为红桂木>大叶相思>藜蒴>油茶,荷木样地为竹节树>油茶>荷木>光叶山矾。6、对实施林分改造的两个样地的植物光合、荧光、叶片养分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以确定光合效率较高且植物及生长状况好的植物。黎蒴样地的主成分得分为油茶>红桂木>大叶相思>黎蒴,荷木样地为竹节树>光叶山矾>油茶>荷木。7、对三个样地的土壤指标,微生物,酶及养分进行主成分分析,三个样地的土壤质量排序为荷木样地>黎蒴样地>CK样地。8、黎蒴样地和荷木样地重要值最大的灌木是野牡丹,CK样地重要值最大的灌木是黄毛润楠和光叶山黄麻,三个样地重要值最大的草本均为求米草。9、灌木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为荷木样地>藜蒴样地>CK,CK样地的均匀度指数Jsw和均匀度指数Jsi均最大;草本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为藜蒴样地>荷木样地=CK,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藜蒴样地>荷木样地>CK,均匀度指数Jsw为藜蒴样地>CK>荷木样地,均匀度指数Jsi则是CK>荷木样地>藜蒴样地。10、三个样地单位面积的凋落物储量为荷木样地>藜蒴样地>CK样地,凋落物层的氮和磷含量均为CK样地>荷木样地>黎蒴样地,凋落物钾含量为荷木样地>黎蒴样地>CK样地。各样地凋落物层养分含量均为N>K>P。11、不同样地的不同土层土壤容重在1.50-1.66 g·cm-3间。三个样地上下层土壤毛管隙度没有显着差异。黎蒴样地和荷木样地的上层土壤毛管持水量、土壤总孔隙度、土壤非毛管隙度和土壤通气管隙度均高于下层土壤,CK样地与之相反。12、三个样地不同土层的土壤pH值均在4.0-4.5范围,属强酸性土壤。CK样地的土壤有机质显着低于其他样地,三个样地下层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显着大于对应的上层土壤;三个样地上下层土壤的全氮含量均为荷木样地>黎蒴样地>CK样地,三个样地上层的全氮和全磷含量显着大于对应的下层土壤;上层土壤的全钾含量为CK样地>荷木样地>黎蒴样地,下层土壤相反;三个样地不同层土壤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均为荷木样地>黎蒴样地>CK样地;三个样地上层的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大于下层土壤。13、相关分析表明,各树种叶片的单位叶面积氮含量和磷含量、氮含量和钾含量及磷含量和钾含量均显着相关;样地土壤的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全氮含量、碱解氮有机质为显着相关;磷酸酶活性与有机质、全氮、碱解氮与速效磷为显着相关;脲酶活性表现为与pH值相关;pH值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及碱解氮为显着相关。

刘丽婷[5](2017)在《芒萁克隆种群格局形成的生态过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芒萁(Dicranopteris pedata)是红壤指示植物,具有根状茎克隆和孢子克隆两种克隆方式,常在亚热带植物群落系统受干扰退化后重建过程初级阶段以优势种群出现。研究芒萁克隆扩散形成种群的生态过程对了解亚热带退化植被演替和通过干扰提升林分质效有重要意义。针对上述研究目的,通过研究芒萁的蕨类克隆植物生物学特性和在四种低质林地生态特征,分析芒萁克隆生长、种群扩散及格局形成过程及产生的生态后果,方法和结论如下:1、通过固定样地观测,分析芒萁根状茎克隆生长规律,从克隆单株尺度分析红壤区异质生境下芒萁克隆种群格局形态的机理,芒萁是浅根性、枝源性、无限生长型、单轴和合轴混合型蕨类克隆植物,通过克隆生长将分株(茎芽、叶芽)放置在不同水平空间位置从而实现强的水平拓展。在克隆生长过程中,芒萁形态整合主要特点有:以增加叶芽、茎芽构件萌芽数量,抵消芽构件高死亡率对种群扩散的不良影响;及与间隔子所处环境外因无关的单条根状茎生长的随机性长度差异,缓解环境异质性对基株的不利影响,提高适合度;芒萁克隆生长过程根状茎形态整合、生理整合等克隆生长优势综合单株格局特点,使芒萁种群在退化红壤生境中有较高环境适合度和竞争优势。2、通过对四种不同干扰类型、程度及持续时间低质林的调查,发现林下芒萁种群扩散林分具有明显环境特征:红壤、地表植被干扰破坏、地位级指数低、林分早期郁闭度低等。在桉树人工林中,芒萁种群扩散需要的条件是芒萁孢子体具备克隆生长特性时,林分郁闭度要求0.6以下,当选择瘠薄的林地进行人工林营林,或者经营管理差、种植选择的品种早期速生性差、种植密度过小等经营问题存在时,人工林分郁闭度缓慢,会给芒萁源株定植有利的光照环境,芒萁种群迅速扩散。人工林下克隆植物种群的扩散,恰恰是人工林郁闭慢,即人工林目标树种冠幅横向扩展缓慢造成。芒萁不仅是红壤立地的指示物种,芒萁克隆种群格局形成的过程,可视为红壤立地生境退化,乔木层树种冠层结构变化引起光资源均质性的生境向光资源异质性生境转变的过程。3、应用克隆分子生态学方法研究株种群尺度芒萁种群克隆结构,结合根状茎生长速率、间隔子寿命等,可析知芒萁克隆种群格局形成的生态过程。在江西泰和“马尾松-芒萁”次生林中芒萁基株种群克隆基因型分布格局研究中可知,亚热带水热条件较好地区,芒萁在林下单优种群一旦形成,种群不断克隆扩散,循环覆盖,无人为干扰这种群落结构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4、通过对受干扰湿地松林干扰斑块和异质性冠层斑块的扩展点格局研究,发现对林分的干扰可促进或阻止芒萁种群的克隆扩散。城郊湿地松林在城市建设中受到的干扰,给芒萁种群扩散创造了条件;在针叶林中在人工林窗种植常绿阔叶树种形成的常绿阔叶树种斑块,与芒萁斑块,通过扩展点格局的分析,两者间具有显着负关联关系;在湿地松、马尾松林分中,利用人工林窗干扰,种植常绿乡土阔叶树种,是积极有效的林分干扰方式。5、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芒萁具有重金属结合蛋白基因,对稀土尾矿自然恢复的植被群落种间关联分析发现芒萁在尾矿迹地植被天然恢复前15年林下灌草层优势度最高,结合芒萁克隆生长特性对异质性红壤立地环境适应性,和芒萁与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湿地松(Pinus elliottii)强种间关联特性,可选用芒萁作为稀土尾矿植被修复的灌草层首选物种。论文通过探讨芒萁根状茎克隆生长特征、种群克隆扩散的条件、生态适应性机理及生态效应,同时应用克隆植物种群生态学的概念、方法,解决森林经理中林地灌草层植被管理的问题;应用扩展点格局方法和斑块模型解决森林经理中干扰技术和植被关系的问题。

费皓柏[6](2016)在《低质低效林评价指标体系及改造模式研究 ——以福寿国有林场为例》文中指出森林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而林分质量的高低决定着林分的社会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的高低,由于造林决策不当、人为干扰或不利自然因素的影响,造成一些社会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偏低的低质低效林分的产生,对低质低效林分进行改造,提高林分质量从而提高林分的社会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的任务是当前林业工作的重点。本文以湖南省岳阳市福寿国有林场低质低效林为研究对象,利用杉木低质低效纯林、杉木残次林、马尾松低质低效纯林三种不同类型共18块标准地的调查数据,从林分质量、林分立地条件、林分生态功能、森林群落抵抗力4个方面构建低质低效林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福寿国有林场三种类型低质低效林进行评价,最后根据低质低效林评价等级对不同等级低质低效林提出改造模式。研究方法包括:头脑风暴法、专家咨询法和会内会外法法相结合、层次分析法、SPSS软件应用、标准差和方差分析法。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低质低效林评价指标筛选。本文通过头脑风暴法、专家咨询法和会内会外法等几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对低质低效林评价指标进行筛选,选取林分质量、林分立地条件、林分生态功能、森林群落抵抗力,共4项指标作为判定低质低效林社会生态价值与林分质量高低的指标。在各准则层指标中,选取了包含林分平均胸径、林分平均树高、林分郁闭度、株数密度、坡度、土壤厚度、土壤有机质、林分生产力、林分固碳能力、物种多样性、水源涵养能力、水土保持能力、病虫害程度、人为干扰程度,共14项指标。(2)不同类型低质低效林评价指标计算。林分质量指标中杉木低质低效纯林和马尾松低质低效纯林在林分平均胸径、林分平均高和林分郁闭度上相差不大均保持在2-3级,杉木残次林严重偏低,均处于1级;在林分株数密度上杉木残次林要远高于杉木低质低效纯林和马尾松低质低效纯林,但三种林分都处于1级状态,说明株数密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林分平均胸径、林分平均高和林分郁闭度;林分立地条件指标中杉木低质低效纯林和马尾松低质低效纯林坡度和土壤厚度指标无明显差别,处于1~2级之间,杉木残次林处于1级状态,土壤有机质含量虽然都处于1级状态,但杉木残次林要低于杉木低质低效纯林和马尾松低质低效纯林,说明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土壤厚度在一定程度上呈正相关;林分生态功能指标中杉木残次林在林分生产力上处于严重偏低处于1级状态,固碳能力略低处于1-2级之间,但生物多样性程度颇高与杉木低质低效纯林都处于4级,而杉木低质低效纯林和马尾松低质低效纯林在林分生产力上差别不大处于3级状态,固碳能力处于2级状态,马尾松低质低效纯林在物种多样性偏低处于2-3级之间,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能力上极低,与杉木低质低效纯林都处于1-2级之间,说明林分生态功能各指标之间相互影响不大。在森林群落抵抗力指标中,三种林分均受病虫害和人为干扰严重,都处于3级状态,说明病虫害防治和人为干扰程度的降低对林分整体的提高有着较为明显的作用。(3)低质低效林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和低质低效林评价结果。通过采用层次分析法,从而得到低质低效林评价模型为:RI(低质低效林评价指数)=0.5423×B1(林分质量)+0.2333×B2(林分立地质量)+0.1397×B3(林分生态功能)+0.0847×B4(森林群落抵抗力)。样地在林分生态功能方面的评价得分最低,森林群落抵抗力评价得分最高,而林分质量得分均在2-4分之间。根据低质低效林模型计算低质低效林评价结果,可知所有样地的低质低效林评价得分普遍处于4-5之间,低质低效林低质低效等级偏低。结果表明,杉木低质低效纯林和马尾松低质低效纯林处于中等低质低效等级,杉木残次林处于重度低质低效等级。(4)低质低效林改造模式研究。总结现有改造模式,并根据低质低效林评价等级,确定低质低效林改造模式,依据评价偏低指标,找出低质低效林成因,提出具体改造措施,并对福寿国有林场低质低效林补植树种进行确定。其中,杉木低质低效纯林和马尾松低质低效纯林处于中度低质低效等级,主要低评分指标集中在株数密度以及林分立地条件指标上,此外,乔木层树种过于单一,根据研究区实况,对两种林分采取局部改造模式和抚育改造模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改造,乡土树种选择福寿国有林场周边选取生长状态良好的鹅掌楸、观光木、栾树、深山含笑和南方红豆杉作为补植树种;处于重度低质低效等级的杉木残次林除生物多样性指标外,其余指标都处于低水平,选取全面改造模式,对林地进行追肥后,选取枫香、云锦杜鹃作为补植树种,最终达到提高低质低效林的林分质量和林分生态功能的目的。

尹盼[7](2013)在《大榭岛低效林改造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地在大榭岛(大榭开发区),因历史及特殊地理条件原因,低效林还广为存在,为进一步改善森林景观面貌,提高森林生态功能,实现建设“生态石化之岛、滨海宜居之城”的目标,迫切需要一套快速更新恢复低效林的改造技术。本研究调查分析了大榭岛主要的低效林类型,并根据树种的生物学特征及主要树种的生长状况,筛选出低效林改造的适生优势树种,针对大榭岛常见的两种退化森林类型的进行更新改造试验,并总结出大榭岛主要低效林改造方式及技术要点。主要成果如下:1)根据立地因子划分了14种立地类型,按照优势树种分类法,通过主成分聚类分析方法将大榭岛植物群落分成灌丛和灌草丛,次生阔叶林、次生针叶林、次生针阔混交林4个外貌类型,16种群落类型,物种丰富度介于6.0~15.3之间。反映出因特殊地理条件及人为干扰影响相对严重,对物种丰富度造成了一定的影响。2)采用综合因子分类法把立地类型和群落类型两个分类因子结合起来对大榭岛低效林进行分类并命名。依据国家林业局《低效林改造技术规程》中对低效林的评判标准,大榭岛一共划分出16类低效林类型。以次生阔叶林类型分布最广,其次是针叶林及针、阔混交林。3)选择12种阔叶优势树种进行幼林生长量比较,试验表明,12种树种中,11种成活率达到90%以上,仅有苦槠1种在85%以下。5a生湿地松以平均树高4.5m、平均胸径9.45cm的生长量居12种树之首,而苦槠生长最慢(5a生平均树高与平均胸径仅为2.1m及1.05cm)。从阳坡、阴坡造林对比试验来分析,绝大部分树种幼林期在阳坡、阴坡均能生长良好,舟山新木姜子在阴坡生长状况要比阳坡好,小果冬青、枫香、湿地松在阳坡生长优势更明显。总体上看上述树种,只要选择得当,遵循适地适树原则,都可作为更新的先锋树种应用于低效林更新改造。4)针对大榭岛主要两种低效林群落类型分别进行改造试验,结果表明:①对马尾松林(8松2阔)进行疏伐补植改造后林下种植木荷、枫香树种生长良好,6年后树种结构调整为6松4阔,林分郁闭度均达0.8。补植和保留的目的树种快速生长,林分密度大幅提高,蓄积量增加了86.7%,明显高于对照小区的生长速度。改造小区林分的枯落物重量和持水功能明显提高,土壤的贮水功能也大大增强,林分水源涵养功能显着改善。②对郁闭度0.6左右的麻栎-木荷低效林进行改造后,森林群落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改造区麻栎的重要值明显下降,而阔叶树幼树重要值占比快速上升到40%以上。通过在A改造区(不经疏伐抚育)、B改造区(经疏伐抚育,每年控制林分郁闭度在0.4-0.5)对比试验表明,在郁闭度中等的次生阔叶林,也完全可以采用先造后抚的改造方式。但是要选择耐荫树种或者幼苗时期较耐荫的树种,并且在幼苗生长3—5年后及时进行透光疏伐,逐渐伐除上层非目的乔木树种,使更新树种快速生长,演替为新森林群落结构。5)通过本项研究,总结了大榭岛主要低效林改造方式与技术要点。

蒋航[8](2011)在《北京密云水源涵养林蓄积潜力与改造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北京水源地密云水库上游经过20余年大规模的封山育林,在丘陵区、低山区和中山区大面积恢复植被方面都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是,在密云水源涵养区依然存在大量的低质低效次生林,林分难以发挥应有的水源涵养效果,同时森林蓄积量也较低。因此,通过人为措施定向更新使其逐渐演替形成高效水源涵养林,已成为当务之急。在调查密云水库上游密云县境内植被现状的基础上,根据二类小班调查的GIS数据对水源涵养林现状特点进行了分析,做出了不同优势树种在不同海拔、坡度、坡向、土层厚度分布的趋势分布。根据立地分类主导因子原则和科学实用的原则,将密云水源涵养林立地类型划分为3个立地类型小区、9个立地类型组、15个立地类型,并用GIS软件做出密云水源涵养林区立地类型图。在立地分类的基础上,用不同立地类型林分的最大蓄积量对密云的蓄积潜力进行了估算,得出密云水源涵养林林分可以增加的蓄积量的值为2.3×107m3,可为生产提供指导作用。为了确定宏观上的密云不同林种的理想分布面积和比例,用层次分析法对水源涵养林结构进行了调整配置,调整后的面积大小为混交林>阔叶林>针叶林>灌木林,分别为54571.5hm2、33960.8hm2、20025.2hm2、8548.8hm2。针对密云中低山几种立地类型的不同水源涵养林,分别提出了相应的抚育改造模式,以及通过人为抚育方式可以达到的目标。本文还创新性地提出了低强度时空交错抚育改造方法,可有效地在抚育过程中起到减少水土流失,涵养水源的作用。

袁士云[9](2010)在《甘肃省小陇山现有林分经营模式评价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在分析林分经营模式评价及与其相关领域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小陇山现有林分经营技术进行了总结,遴选了次生林综合培育技术体系的天然阔叶林抚育、天然阔叶林改造—人工更新、天然灌木林带状改造—人工更新及天然灌木林全面改造—人工更新等四个类型9个林分经营模式(以下简称模式),以及近自然森林经营技术体系中引进与示范的天然阔叶林目标树单株经营模式和结构化森林经营技术体系中示范与推广的天然阔叶林林分结构优化调整模式等11个林分经营模式为研究对象,以地带性近原始林—锐齿栎天然阔叶混交异龄林为参照林分,对研究林分的现实状态特征进行了分析,完善了描述林分状态特征的指标体系。运用遗传距离和相对差异率方法,分析了经营林分与参照林分的状态特征差异。提出了基于技术合理性和经济可行性的模式有效性评价方法,对11种模式进行了有效性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对小陇山次生林经营技术体系和典型模式的改进提出了建议。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构建了林分经营模式有效性评价方法。运用改进的林分状态特征指标体系,描述研究林分的状态特征;运用遗传距离和相对差异率比较方法,对不同林分之间具有分布属性和非分布属性的结构状态特征差异性进行量化分析。以单位用工使经营林分接近自然生长林分(参照林分)的程度度量经营模式的技术合理性;以单位用工在经营林分中获取的木材数量度量经营模式的经济可行性;综合模式的技术合理性和经济可行性综合评价林分经营模式的有效性。(2)给出了11个经营林分的平均差异性分析结果。以地带性近原始林为参照得知,天然阔叶林类型的模式,其林分的状态特征与参照林分更为接近,改造更新形成的人工林类型的模式则差异较大。天然阔叶林类型的模式中,“天然阔叶林皆伐—补植油松—则恢复模式”(模式1)的差异最小,天然阔叶林目标树单株经营模式(模式4)最大;改造更新类型的人工林类型模式中,“天然灌木林带状改造—人工更新油松—未抚育模式”(模式8)最小,“天然灌木林全面改造—人工更新日本落叶松-抚育模式”(模式11)最大。差异性分析结果与研究林分的现实状态基本一致。(3)研究结果显示,天然阔叶林类型模式的林分组成和空间利用程度与参照林分的差异较小;改造更新的人工林类型的模式,其林分与参照林分的差异则十分明显。以不同类别的指标分析经营林分状态与参照林分的差异性得出:模式1的林分组成与参照林分的差异最小,灌木林全面改造-人工更新油松-抚育模式(模式10)的差异最大。模式3的林分空间利用与参照林分的差异最小,模式11的差异最大。模式5的物种多样性与参照林分差异最小,模式11差异最大。模式1的林分活力与参照林分差异最小,灌木林带状改造-人工更新华山松-未抚育模式(模式7)差异最大。(4)通过单位用工使经营林分接近自然生长林分(参照林分)的程度度量林分经营模式的技术合理性,反映了林分经营模式的实施成本和模式实现经营目标的程度。评价结果为,“天然阔叶林林分结构优化调整模式”(模式3)的技术合理性最好,模式4次之,次生林综合培育技术体系的模式均较差。次生林综合培育技术体系的9个模式中,天然阔叶林择伐抚育模式(模式2)技术合理性最好,天然灌木林全面改造-人工更新油松-抚育模式(模式6)最差。(5)研究得知,小陇山林区林分经营成本主要为用工成本,以单位用工在经营林分中获取的木材数量度量经营模式的经济可行性,符合小陇山林区的实际。评价结果为,模式4经济可行性最好,模式3与模式4几乎相同,次生林综合培育体系的林分经营模式明显较差。次生林综合培育技术体系的9个模式中,天然阔叶林抚育类型的模式经济可行性较好,天然灌木林全面改造更新类型的模式经济可行性较差,灌木林带状改造-人工更新类型的模式没有木材产出,经济可行性最差。(6)模式有效性评价得出的量化表达结果,完全切合小陇山林分经营实际。以技术合理性和经济可行性综合评价模式有效性,结果如下:模式3技术有效性最好,模式4次之,次生林综合培育体系的模式有效性明显较差。次生林综合培育体系的9个模式中,天然阔叶林类型比改造更新形成的人工林类型更为有效。天然阔叶林类型中,模式2较好,模式1较差。改造更新形成的人工林类型中,天然阔叶林改造更新类型的模式有效性较好,天然灌木林全面改造更新类型次之,天然灌木林带状改造更新类型较差;其中模式8有效性最好,模式11有效性最差。(7)对小陇山次生林综合培育技术体系的改进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现有林分经营模式改进的原则和方法,给出了7种林分经营模式改进示例。总之,以地带性近原始林为参照评价经营林分技术合理性的差异性分析方法,丰富了林分差异性比较研究内容。基于模式技术合理性和经济可行性,评价林分经营模式有效性的方法,拓展了森林经营效果评价的途径,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蒋倩仪[10](2010)在《马尾松低质低效次生林经营调控模拟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森林经营是发展现代林业的永恒主题。次生林经营是全面促进我国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工作重点。对我国次生林进行经营改造,改善林分结构,提高生态经济效益,是恢复天然林资源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马尾松耐瘠薄、分布及产区范围广、喜温暖湿润,是亚热带适生树种,而在长江中上游地带分布着大面积的因森林本身结构不合理或系统组成成分缺失,所形成的马尾松低质低效次生林。对于长江生态林业工程建设而言,森林经营重点已转移到人工林经营和现有大面积低质低效次生林改造上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发展,为马尾松次生林经营管理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和技术支持。本文充分考虑了研究区森林资源现状与林地生长潜力,利用立地质量评价模型、马尾松生长模型等,构建基于生长模型的分析、评价、决策模型。根据林分经营方向、经营措施和经营目标,运用模拟退火法的原理,构建马尾松低质低效次生林经营调控模拟优化模型。以Access数据库为后台,以高级语言VsualBasic 6.0为开发工具,建立了一个原型化、可操作性强、决策性高的马尾松次生林经营调控模拟系统(简称PLLSFMCSS)。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分析马尾松低质低效成因提出马尾松次生林的经营改造模式,根据经营调控的原则和目标,设计马尾松次生林经营调控模型的功能结构。(2)建立马尾松次生林经营调控模拟系统的系统诊断分析模块、经营目标模块、经营措施模块、林分生长模块、预测收获评价模块。通过运行功能模块可以调用模型进行决策分析,实现了从小班信息管理、立地质量评估、造林技术措施(间伐、抚育、补植等)确定到生长预测、收获预测、营林方案决策。(3)以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县实验区的马尾松次生林的数据为实例,运行PLLSFMCSS系统,系统可按最大林分蓄积量、最优水土保持功能、最大林分生物产量三种主要经营目标分别求解林分最优经营调控策略。系统只需输入相关的林分因子就能自动求解任一马尾松现实林分的各经营目标下最优经营调控策略,并模拟林分生长过程。

二、湖南省低质低效马尾松次生林改造技术研究 Ⅱ 改造措施筛选和改造成效综合分析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湖南省低质低效马尾松次生林改造技术研究 Ⅱ 改造措施筛选和改造成效综合分析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湖北省生态公益林资源及质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生态公益林的概念与内涵
        1.2.2 生态公益林的资源分布及结构研究
        1.2.3 生态公益林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1.2.4 生态公益林经营措施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自然地理条件
        2.1.2 森林资源现状
        2.1.3 社会经济条件
    2.4 生态公益林质效等级等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4.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2.5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2.5.1 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
        2.5.2 评价指标的含义及等级划分标准
        2.5.3 生态公益林综合质效指数计算与等级划分
    2.6 生态公益林提质增效对策研究方法
        2.6.1 生态公益林低质低效类型的划分
        2.6.2 生态公益林类型的提质增效对策研究
3 结果与分析
    3.1 湖北省生态公益林资源分布及结构分析
        3.1.1 湖北省生态公益林资源总量及其分布
        3.1.2 湖北省生态公益林事权等级和保护等级分析
        3.1.3 湖北省生态公益林地类和林种结构分析
        3.1.4 湖北省生态公益林龄组与树种结构分析
    3.2 湖北省生态公益林质效等级评价
        3.2.1 生态公益林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分析
        3.2.2 湖北省生态公益林综合质效指数等级评价
        3.2.3 湖北省生态公益林质效评价指标的等级分析
    3.3 湖北省生态公益林提质增效经营对策研究
        3.3.1 湖北省生态公益林提质增效经营目标与原则
        3.3.2 湖北省生态公益林低质低效类型划分与判断标准
        3.3.3 湖北省生态公益林低质低效类型的提质增效对策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2.1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公益林评价的应用前景
        4.2.2 湖北省生态公益林质效评价结果应用前景
        4.2.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晋西黄土区低效刺槐林林分结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低效林研究现状
        1.2.2 林分结构与水土保持功能研究
        1.2.3 刺槐人工林研究现状
    1.3 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
2.研究区概况
    2.1 吉县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
        2.1.3 土壤
        2.1.4 气候
        2.1.5 水文
        2.1.6 植被
        2.1.7 社会经济
    2.2 蔡家川流域概况
        2.2.1 地理位置
        2.2.2 气候特征
        2.2.3 水文和土壤特征
        2.2.4 地貌和植被特征
        2.2.5 社会经济
3.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目标
    3.2 研究内容
        3.2.1 典型林分结构和水土保持功能特征分析
        3.2.2 低效水土保持林判别、分类分级及对应林分特征分析
        3.2.3 低效林林分结构优化目标与调控措施
    3.3 研究方法
        3.3.1 标准样地设置
        3.3.2 林分结构调查
        3.3.3 水土保持功能定位监测
        3.3.4 低效林判别及分类分级
        3.3.5 水土保持功能低效成因分析
        3.3.6 低效林林分结构优化技术
        3.3.7 数据处理
    3.4 技术路线
4.典型林分结构和水土保持功能特征分析
    4.1 典型林分结构特征分析
        4.1.1 不同林分结构特征的变化规律
        4.1.2 林分结构整体特征
    4.2 典型林分水土保持功能特征分析
        4.2.1 涵养水源功能对比分析
        4.2.2 保育土壤功能对比分析
        4.2.3 蓄水减沙功能对比分析
        4.2.4 典型林分水土保持功能综合分析
    4.3 讨论
    4.4 小结
5.低效刺槐林判别、分类分级及对应林分特征分析
    5.1 低效林界定
        5.1.1 水土保持功能综合指数构建
        5.1.2 低效林判定
    5.2 低效林分级
    5.3 低效林成因
        5.3.1 林分结构配置不合理
        5.3.2 林地土壤水分、养分资源不足
    5.4 低效林特征分析
        5.4.1 林分结构特征
        5.4.2 低效林自然地理分布特征
    5.5 讨论
    5.6 小结
6.低效刺槐林林分结构优化配置
    6.1 林分结构优化目标分析
        6.1.1 轻度低效
        6.1.2 中度低效
        6.1.3 重度低效
        6.1.4 优化目标验证
    6.2 林分结构调控措施分析
        6.2.1 封山育林
        6.2.2 抚育疏伐和更替补植
        6.2.3 适宜林分密度验证
    6.3 讨论
    6.4 小结
7.结论、展望和创新点
    7.1 结论
        7.1.1 典型林分结构和水土保持功能特征
        7.1.2 低效水土保持林判别、分类分级及其林分特征分析
        7.1.3 低效林林分结构优化配置
    7.2 本文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3)我国马尾松林经营现状及近自然育林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马尾松资源现状及利用特性
    1.1 资源现状
    1.2 树种利用特性
2 马尾松林经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天然林经营现状
    2.2 人工林经营现状
    2.3 马尾松林经营存在的问题
3 马尾松近自然育林探索
    3.1 人工林的近自然化改造
    3.2 天然次生林的近自然化转变
4 马尾松林未来经营方向

(4)加勒比松林分改造生态效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国内外林分改造研究现状
        1.1.1 国内林分改造研究概况
        1.1.2 国外林分改造研究概况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地区概况
        2.1.1 自然环境概况
        2.1.2 社会经济状况
        2.1.3 试验地基本概况
    2.2 实验设计与方法
        2.2.1 测定指标选择
        2.2.2 采样方法
        2.2.3 测定方法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各样地树种的生长状况
    3.2 不同样地树种的光合特性分析
    3.3 不同样地各树种的荧光特性分析
    3.4 不同样地各树种叶片SPAD值分析
    3.5 不同样地各树种的叶片比叶重分析
    3.6 不同样地各树种的叶片氮、磷、钾浓度分析
    3.7 林下植物多样性
        3.7.1 林下植物组成和数量
        3.7.2 林下植物组成多样性的变化
    3.8 不同样地凋落物层的储量和养分含量分析
        3.8.1 不同样地凋落物层的储量
        3.8.2 不同样地凋落物层的养分含量
    3.9 不同样地土壤物理性质分析
    3.10 不同样地土壤生化性质分析
    3.11 不同样地土壤微生物数量
    3.12 不同样地土壤酶活性
    3.13 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3.13.1 各树种叶片养分间的相关关系
        3.13.2 不同样地土壤酶和土壤养分指标间的相关分析
    3.14 光合生理与叶绿素荧光参数的主成分分析及其排序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1.1 不同样地植物生长
        4.1.2 不同样地生物多样性
        4.1.3 不同样地凋落物
        4.1.4 不同样地土壤物理性质
        4.1.5 不同样地土壤化学性质
        4.1.6 不同样地土壤微生物
        4.1.7 不同样地土壤酶活性
        4.1.8 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4.1.9 主成分分析
    4.2 讨论
        4.2.1 植物生长量特征
        4.2.2 植物光合指标特征
        4.2.4 植物SPAD值特征
        4.2.5 植物荧光指标特征
        4.2.6 植物养分指标特征
        4.2.7 不同样地生物多样性
        4.2.8 不同样地凋落物特性
        4.2.9 不同样地土壤物理性质
        4.2.10 不同样地土壤化学性质
        4.2.11 不同样地土壤微生物
        4.2.12 不同样地土壤酶活性
致谢
参考文献

(5)芒萁克隆种群格局形成的生态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克隆植物种群生态学研究概述
        1.2.1. 概念与理论研究现状
        1.2.2. 克隆植物种群格局形成
        1.2.3. 克隆植物种群生态学研究重点
        1.2.4. 林学中克隆植物种群生态研究方向
    1.3. 根状茎克隆种群生态研究现状
        1.3.1. 根状茎克隆特点
        1.3.2. 根状茎的形态适应性
        1.3.3. 根状茎生态适应策略
    1.4. 克隆性蕨类植物种群生态研究现状
        1.4.1. 克隆蕨类种群生态理论研究
        1.4.2. 蕨类克隆构件格局形成与生态功能
        1.4.3. 蕨类克隆植物环境适合度
    1.5. 芒萁生理特性研究现状
        1.5.1. 芒萁生长特点
        1.5.2. 芒萁生物量与营养循环
        1.5.3. 光合作用与化感效应
        1.5.4. 重金属富集功能
        1.5.5. 芒萁生态功能的争论
        1.5.6. 退化红壤植被恢复中芒萁生态位
第2章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1. 研究科学问题
        2.1.1. 问题提出
        2.1.2. 解决思路
    2.2. 研究背景与内容
        2.2.1. 单株尺度: 根状茎克隆生长规律及格局
        2.2.2. 基株尺度: 种群相同基因型单株格局
        2.2.3. 群落尺度: 芒萁种群斑块与干扰、植被斑块间关联
        2.2.4. 环境因素: 林分郁闭度与土壤条件
        2.2.5. 林分影响: 对人工林目标树种生产力影响
        2.2.6. 应用研究:稀土尾矿植被群落芒萁重要值与种间关联
    2.3. 样地与技术路线
第3章 数据调查与分析方法
    3.1. 研究区概况
        3.1.1. 赣中湿地松人工林试验地
        3.1.2. 赣南马尾松次生林试验地
        3.1.3. 广东雷州地区桉树林人工林试验地
        3.1.4. 赣南县稀土尾矿试验地
    3.2. 固定样地观测根状茎拓展过程与格局
        3.2.1. 固定样地设置与观测
        3.2.2. 完整单株根状茎挖掘与制图
        3.2.3. 观测数据分析
    3.3. 克隆分子生态学方法研究基株扩散距离
        3.3.1. 芒萁转录组测序与转录组特性分析
        3.3.2. 转录组序列微卫星特征及EST-SSR标记开发
        3.3.3. 小尺度空间芒萁种群克隆多样性
    3.4. 扩展点格局方法研究芒萁斑块与其他斑块关联
        3.4.1. 植被和干扰的斑块化
        3.4.2. 调查取样
        3.4.3. 布局图绘制
        3.4.4. 扩展点格局分析方法应用与改进
        3.4.5. Programita软件的应用
    3.5. 空间替代时间对比林分研究芒萁扩散环境条件
        3.5.1. 样地调查
        3.5.2. 利用同龄人工林冠幅计算林分郁闭度
        3.5.3. 土种类型与土壤肥力
    3.6. 对比分析种群扩散对桉树生长影响
        3.6.1. 样地设置
        3.6.2. 植物调查
        3.6.3. 数据分析
    3.7. 空间替代时间研究尾矿芒萁群落种间关系
        3.7.1. 植被调查
        3.7.2. 数据处理
第4章 研究结果
    4.1. 单株根状茎生长规律与格局
        4.1.1. 芒萁单株根状茎形态
        4.1.2. 根状茎的水平空间格局特点
        4.1.3. 根状茎拓展及萌芽的季节规律
        4.1.4. 根状茎总长及芽总数变化数量动态
        4.1.5. 分生组织(茎芽、叶芽)数量变化规律
        4.1.6. 茎芽构件密度
    4.2. 芒萁转录组测序结果及基株种群扩散格局
        4.2.1. 芒萁转录组测序与转录组特性
        4.2.2. 芒萁转录组序列微卫星特征及EST-SSR标记开发
        4.2.3. 基于EST-SSR标记的芒萁克隆多样性
    4.3. 芒萁斑块与异质性冠层斑块和干扰斑块关联
        4.3.1. 点格局分析函数选择和参数确定
        4.3.2. 过熟湿地松林受干扰下芒萁种群格局特点
        4.3.3. 芒萁斑块与异质性冠层斑块的关联关系
        4.3.4. 芒萁斑块与干扰斑块的关联关系
    4.4. 人工林芒萁种群扩散条件
        4.4.1. 芒萁扩散与林分郁闭度差异
        4.4.2. 芒萁种群分布桉树人工林立地土种类型
        4.4.3. 芒萁种群分布桉树人工林立地养分范围
    4.5. 芒萁扩散对桉树人工林经营的影响
        4.5.1. 调查样地环境特征
        4.5.2. 芒萁扩散对桉树单株材积影响
        4.5.3. 芒萁种群扩散对林下灌草层群落结构影响
        4.5.4. 桉树林下芒萁优势种群数量特征
    4.6. 稀土尾矿芒萁群落生态特征
        4.6.1. 自然恢复植物群落物种组成
        4.6.2. 种群间的总体联结性
        4.6.3. 主要物种对间的关联性
        4.6.4. 成对物种的关联测度
第5章 分析与讨论
    5.1. 根状茎克隆生长特点跟异质性生境适应性分析
        5.1.1. 游击型克隆构型的单株平面格局
        5.1.2. 芒萁单株觅食行为
        5.1.3. 芒萁种群形态可塑性
        5.1.4. 资源分配的时空特性
        5.1.5. 构件分生特点和克隆特征
        5.1.6. 构件寿命与根状茎拓展长度、面积
    5.2. 分子克隆生态学的基株格局分析
        5.2.1. 蕨类植物芒萁转录组测序与转录组特性分析
        5.2.2. 芒萁转录组序列微卫星特征及EST-SSR标记开发
        5.2.3. 基于EST-SSR标记的小尺度空间芒萁克隆多样性
        5.2.4. 芒萁种群克隆扩散的时间与距离
    5.3. 受干扰林分芒萁群落与环境关系分析
        5.3.1. 植被及干扰斑块化与点格局分析
        5.3.2. 克隆植物种群与点格局分析条件
        5.3.3. 斑块关联分析与芒萁种群格局形成
        5.3.4. 林分低质化趋势与芒萁种群扩散
        5.3.5. 芒萁克隆种群源株复杂的定植过程
    5.4. 桉树人工林芒萁种群扩散的条件分析
        5.4.1. 桉树人工林芒萁种群扩散光照和土壤条件
        5.4.2. 芒萁扩散对桉树人工林的影响
    5.5. 芒萁种群扩散在稀土尾矿植被修复应用分析
        5.5.1. 群落种间关联动态
        5.5.2. 人工促进植被恢复物种筛选
        5.5.3. 芒萁尾矿逆境生境的适应
    5.6. 讨论
        5.6.1. 芒萁克隆种群格局形成过程
        5.6.2. 桉树林“林下不长草”生态现象
        5.6.3. 芒萁种群在受损生态系统修复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5.6.4. 芒萁物种特性讨论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总结
    6.2. 论文创新点
    6.3. 展望
        6.3.1. 克隆植物与林下植被管理
        6.3.2 克隆植物与红壤区低效林质量提升
        6.3.3. 克隆植物与雷州半岛生态修复工程
        6.3.4. 芒萁与稀土尾矿植被修复
附表(图)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6)低质低效林评价指标体系及改造模式研究 ——以福寿国有林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综述
        1.2.1 低质低效林成因研究综述
        1.2.2 低质低效林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
        1.2.3 低质低效林改造模式研究综述
    1.3 低质低效林评判标准研究综述
    1.4 低质低效林研究趋势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的概况
        2.1.1 自然条件
        2.1.2 社会经济和交通条件
        2.1.3 森林资源及经营状况
        2.1.4 旅游经济状况
    2.2 数据来源
    2.3 研究方法
        2.3.1 低质低效林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方法
        2.3.2 评价模型的构建方法
3 低质低效林评价
    3.1 低质低效林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3.1.2 评价指标筛选方法
    3.2 低质低效林评价指标解释
    3.3 低质低效林评价指标标准
    3.4 福寿国有林场低质低效林指标计算
    3.5 福寿国有林场低质低效林评价
4 低质低效林改造模式研究
    4.1 改造模式研究
    4.2 福寿国有林场低质低效林改造模式及具体措施研究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7)大榭岛低效林改造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意义
    1.2 主要研究内容
    1.3 项目研究的技术路线
    1.4 国内外低效林改造技术研究概况
        1.4.1 低效林的定义
        1.4.2 低效林的成因研究
        1.4.3 低效林类型划分研究
        1.4.4 低效林改造技术研究
        1.4.5 海岛低效林改造技术研究
2 低效林类型划分与特征研究
    2.1 研究地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土壤状况
        2.1.3 气候条件
        2.1.4 森林植被
        2.1.5 社会经济
    2.2 研究方法
        2.2.1 立地类型划分
        2.2.2 植物群落调查
        2.2.3 低效林类型调查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森林资源分析与评价
        2.3.2 立地类型及评价
        2.3.3 大榭岛主要群落类型及物种丰富度特征
        2.3.4 低效林类型分析
3 大榭岛低效林改造树种选择
    3.1 树种选择的原则
        3.1.1 适地适树原则
        3.1.2 生物多样性原则
        3.1.3 经济性原则
        3.1.4 生态功能与景观效果兼顾的原则
    3.2 试验地点与方法
        3.2.1 试验地概况
        3.2.2 试验方法
        3.2.3 试验树种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供试树种生物学特征
        3.3.2 成活率分析
        3.3.3 幼林生长量分析
4 低效林更新改造试验
    4.1 针叶林疏伐补植改造试验
        4.1.1 试验地点和方法
        4.1.2 试验结果与分析
        4.1.3 小结与讨论
    4.2 先造后抚改造试验
        4.2.1 试验地概况
        4.2.2 试验方法
        4.2.3 调查与分析方法
        4.2.4 试验结果与分析
5 大榭岛低效林改造技术
    5.1 造林技术
        5.1.1 造林地清理
        5.1.2 造林地整地
        5.1.3 造林方法
        5.1.4 幼林抚育
    5.2 低效林改造技术
        5.2.1 低效林改造树种
        5.2.2 低效林改造技术措施
6 主要结论与讨论
    6.1 研究结论
    6.2 问题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附录一 样地调查记录表
附录二 相关植物名录

(8)北京密云水源涵养林蓄积潜力与改造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森林涵养水源功能机理研究
        1.3.2 水源涵养林经营技术研究
        1.3.3 低功能次生林更新改造研究
    1.4 国内外研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形地貌
    2.3 土壤
    2.4 气象条件
    2.5 水文条件
    2.6 植被类型
    2.7 社会经济状况
    2.8 研究地点概况
        2.8.1 云蒙山林场
        2.8.2 雾灵山林场
        2.8.3 白龙潭林场
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3 技术路线
4 密云水源涵养林现状及其分布规律
    4.1 密云水源涵养林现状
        4.1.1 水源涵养林优势树种
        4.1.2 水源涵养林龄组状况
        4.1.3 水源涵养林林分郁闭度
        4.1.4 森林自然度
    4.2 密云水源涵养林空间分布
        4.2.1 密云水源涵养林的海拔分布
        4.2.2 密云水源涵养林的坡度分布
        4.2.3 密云水源涵养林的坡向分布
        4.2.4 密云水源涵养林的土层厚度分布
    4.3 小结
5 密云立地类型分类和蓄积量潜力分析
    5.1 立地类型分类原则和方法
        5.1.1 分类原则
        5.1.2 立地类型划分标准
    5.2 立地类型划分结果
    5.3 立地类型图的生成
    5.4 立地类型和蓄积量统计
    5.5 林分蓄积量潜力分析
    5.6 小结
6 密云水源涵养林植被类型的调整配置
    6.1 构造层次模型
    6.2 计算判断矩阵
    6.3 密云水源涵养林植被类型优化结果
    6.4 小结
7 水源涵养林改造模式
    7.1 水源涵养林存在问题分析
    7.2 水源涵养林改造
        7.2.1 主要人工调控方式
        7.2.2 低强度时空交错抚育方法
        7.2.3 示范标准地
    7.3 小结
8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2 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第二导师简介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9)甘肃省小陇山现有林分经营模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森林经营理论与实践
        1.2.2 森林经营技术评价研究进展
        1.2.3 与森林经营技术评价有关的研究进展
        1.2.4 经营技术评价研究评述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自然地理
        2.1.2 资源状况
    2.2 研究材料
        2.2.1 天然原始林(参照林分)
        2.2.2 典型经营林分
    2.3 研究方法
        2.3.1 调查方法
        2.3.2 评价方法
        2.3.3 评价指标
第三章 现有林分类型与经营技术
    3.1 小陇山植被类型
        3.1.1 小陇山现有植被类型
        3.1.2 小陇山主要森林类型
    3.2 现有森林经营技术
        3.2.1 小陇山次生林经营历史回顾
        3.2.2 小陇山现有森林经营技术
        3.2.3 小陇山现有林分经营模式与林分类型
    3.3 典型林分经营模式与林分类型
        3.3.1 典型林分经营模式选择
        3.3.2 研究选择的林分经营模式与林分
第四章 不同经营模式林分状态特征分析
    4.1 参照林分的状态特征
    4.2 经营林分的状态特征
        4.2.1 林分结构
        4.2.2 林分的物种多样性
        4.2.3 林分活力
第五章 林分经营模式评价
    5.1 林分经营技术的合理性评价
        5.1.1 经营模式林分与参照林分的状态特征差异
        5.1.2 林分经营模式技术合理性评价
    5.2 林分经营模式经济可行性评价
    5.3 林分经营模式的有效性评价
    5.4 小陇山次生林综合培育技术体系的改进建议
        5.4.1 技术体系构成层次的功能改进
        5.4.2 技术体系各层次的类型划分
    5.5 小陇山现有主要林分经营模式的改进
        5.5.1 林分经营模式的概念
        5.5.2 林分经营模式的改进方法
        5.5.3 林分经营目标规划
        5.5.4 运用模式评价结果改进现有林分经营模式
        5.5.5 典型林分经营模式改进示例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6.3 讨论
    6.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10)马尾松低质低效次生林经营调控模拟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低质低效次生林的概念
        1.1.2 研究的背景
        1.1.3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
        1.2.1 国内外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研究
        1.2.2 国内外次生林经营及研究概况
        1.2.3 国内外森林动态模拟开发及其应用
    1.3 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技术路线
2 马尾松低质低效次生林的经营模式分析
    2.1 低质低效的成因和改造前景分析
        2.1.1 低质低效成因分析
        2.1.2 林分改造前景分析
    2.2 马尾松次生林经营模式
        2.2.1 经营模式的提出
        2.2.2 经营模式类型
        2.2.3 经营模式的评定标准
    2.3 马尾松次生林经营调控的原则和方向
        2.3.1 马尾松次生林经营调控原则
        2.3.2 马尾松次生林经营调控方向
    2.4 马尾松次生林经营调控的目标和措施
        2.4.1 经营调控的目标
        2.4.2 经营调控的措施
    2.5 马尾松低质低效次生林经营调控模拟系统构思
3 马尾松低质低效次生林经营调控模拟系统分析和设计
    3.1 系统开发过程的分析
    3.2 系统的功能设计
        3.2.1 系统的概要
        3.2.2 系统的行为
        3.2.3 系统功能流程图
    3.3 系统的子模块的设计
        3.3.1 系统诊断、分析模块
        3.3.2 经营目标模块
        3.3.3 经营措施模块
        3.3.4 林分生长模拟模块
        3.3.5 林分优化决策模块
        3.3.6 林分预测评价模块
    3.4 数据库的设计
        3.4.1 系统用户数据库设计
        3.4.2 小班立地因子数据库设计
        3.4.3 经营调控数据库设计
        3.4.4 收获预估数据库设计
    3.5 可行性分析
4 马尾松低质低效次生林经营调控模拟系统开发与应用
    4.1 系统的开发
        4.1.1 系统开发原则
        4.1.2 系统开发工具
        4.1.3 系统运行环境
    4.2 系统的应用
        4.2.1 研究区状况
        4.2.2 系统应用实例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部分程序代码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四、湖南省低质低效马尾松次生林改造技术研究 Ⅱ 改造措施筛选和改造成效综合分析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湖北省生态公益林资源及质效评价[D]. 洪鑫.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
  • [2]晋西黄土区低效刺槐林林分结构优化研究[D]. 侯贵荣. 北京林业大学, 2020
  • [3]我国马尾松林经营现状及近自然育林探索[J]. 孟祥江,何邦亮,马正锐,侯元兆,李玉敏. 世界林业研究, 2018(03)
  • [4]加勒比松林分改造生态效益评价[D]. 李洁.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5]芒萁克隆种群格局形成的生态过程研究[D]. 刘丽婷.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6]低质低效林评价指标体系及改造模式研究 ——以福寿国有林场为例[D]. 费皓柏.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6(02)
  • [7]大榭岛低效林改造技术研究[D]. 尹盼. 浙江农林大学, 2013(05)
  • [8]北京密云水源涵养林蓄积潜力与改造模式研究[D]. 蒋航. 北京林业大学, 2011(11)
  • [9]甘肃省小陇山现有林分经营模式评价研究[D]. 袁士云.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0(01)
  • [10]马尾松低质低效次生林经营调控模拟系统研究[D]. 蒋倩仪.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0(03)

标签:;  ;  ;  ;  ;  

湖南低质低效马尾松次生林改造技术研究Ⅱ改造措施筛选及改造效果综合分析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