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和PLC组成的DCS在PCB制造过程中的应用

计算机和PLC组成的DCS在PCB制造过程中的应用

一、计算机与PLC组成的DCS在PCB制程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岳宇航[1](2021)在《基于国产龙芯CPU的气井控制器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现如今,物联网技术将世界变成一个万物互联的时代,嵌入式设备与物联网的结合成为了嵌入式技术发展的真正未来。天然气作为一种高效清洁的能源,在国内呈现需求日益旺盛的态势。而天然气的开发环境恶劣,天然气井控制器的应用就为天然气开采和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目前的气井控制器的设计以进口CPU为主,国产龙芯CPU的发展为我国摆脱技术依赖提供了新的支持。基于此,本课题开发了一款基于国产龙芯CPU的气井控制器。通过对天然气井场远程监控系统的实际应用需求分析,本文提出了一种面向天然气井场仪表数据采集和设备的控制的气井控制器的设计方案。该控制器以Loongson 1B CPU作为主控制器,操作系统为开源的Linux操作系统,各电路模块的芯片尽量选用国产芯片,以达到气井控制器的国产最大化。该气井控制器的硬件设计包括Loongson 1B核心板和底板设计。底板设计包括:3个外围电路设计:电源电路、RTC电路、EEPROM存储电路;2个本体I/O端口设计:AI电路、TTS语音输出电路;4个本体通信端口模块设计:RS232电路、RS485电路、华为2/3/4G通信电路、以太网电路。软件设计中完成了驱动设计以及应用程序设计。通过功能测试,验证了该国产气井控制器的设计可行性,完成了基于国产龙芯CPU的气井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

任玉良[2](2021)在《地质灾害监测RTU的硬件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地质灾害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极大威胁。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具有易发性和突发性等特点,不容易被人们提前预测。我国陆地面积广阔,灾害的发生率相对较高,严重威胁着山区甚至城镇的基础设施、交通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对于山体滑坡、泥石流的研究、监测和预警就尤为重要,而地质灾害的研究、监测和预警都需要准确地、稳定地、长期地采集地质灾害现场的数据。为了有效地提高地质灾害监测系统与设备的准确度、可靠性、可持续性和环境适应性,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和远程终端单元技术的地质灾害监测RTU设备。本论文旨在设计并实现一种能够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地区中的气象、水文、位移和声音等数据进行精确地数据采集、远程控制、远程通信传输的地质灾害监测RTU设备。地质灾害易发地区一般人迹罕至或交通不便,因此,本论文所设计的地质灾害监测RTU设备需要具备定时自检、定时上报功能以实现设备的可靠性,并且该设备还需具备休眠与唤醒功能和低功耗的优良特性,以保障设备能长期、可持续地工作于野外。除此之外,地质灾害监测RTU设备还兼具小体积、高温宽、防雷防水等特性,可以在各种复杂恶劣的环境中工作。本论文首先将通过研究以泥石流为代表的地质灾害的产生机制、发生过程,探究泥石流地质灾害的监测方法及在监测中的传感器需求,随后通过对上述传感器原理和误差来源的详细研究,提出RTU设备在传感器数据采集中的误差消除要求和精度需求。随后,针对各类传感器在泥石流监测时的采集需求,结合地质灾害监测RTU设备的工作环境,分析RTU设备需要具备的功能,给出地质灾害监测RTU设备的总体设计方案和功能模块划分。最后,依据总体设计方案完成RTU设备的数据采集模块、设备供电模块、最小控制单元模块、本地控制和存储模块、远程通信和传输模块等方面的系统功能设计,并开展设备环境适应性研究与设计,以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可持续性和环境适应性,实现对复杂、恶劣的地形、气候等环境条件下的地质灾害地区的有效监测。

林庆星[3](2020)在《温湿度对贴片主板不良的影响探讨》文中研究表明世界晶片看美国,世界手机看中国,每年5亿部手机,70%在中国生产,中国手机行业代表世界水平,所以手机发展迅速,功能多手机薄,导致大量使用0201贴片超薄器件、POP芯片工艺等,贴片设备随之也越来越精密,如松下设备贴片和丝印精度达到0.05毫米,光学自动检测设备达到0.01毫米,贴片器件超小型化,0201阻容件如铅笔尖大小,双层POP晶片贴片工艺。设备稳定性和器件小精化,精准的贴片工艺精度,对生产环境要求也随之提升,类似高精度服务器中心,需要恒定的车间温度和湿度,温度应控制在22-24℃,相对湿度控制在40-60%,减少环境引起设备、原料、辅料的变异,这样的环境标准离不开一套好的中央空调设备以及控制系统。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的温湿度自动采集取代了传统简单设备测量人员记录的操作,不断向微型化、集成化、智能化、网络同步化发展,并不断改善测试的测量技术,如自动温度补偿、自动校准等技术,保证测量的精度。系统由主机及外挂的温湿度传感器、控制单元,电路、以及外挂系统,并使用网络化自动进行数据报送与预警,以及网络打印报表。适合于大面积生产车间温湿度的控制。目前车间温湿度控制系统以PLC程序为核心,基于PID调节控制,如房间温湿度的控制是根据安装在回风管上的温湿度传感器采集的温度、湿度,然后通过PID运算调节表冷阀或加湿蒸汽阀的开度;机组定风压和定风量的控制,是根据主送回风管上的风速测片和压力传感器来采集机组的风量、风压数据,然后通过PID运算控制风机的频率。通过实际的运行,本试验所设计的简易恒温恒湿装置有效,对空调的送风温度和湿度实现了精度的控制,贴片质量超过预期的水平,保障产品合格的生产和供货,节约了大量的质量成本(3611.88万元/年)。

许峰[4](2020)在《基于Linux的智能电梯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高层建筑变的越来越多,电梯作为高层建筑中可以垂直运行的交通工具,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让电梯更安全、更智能、更高效,是当今电梯技术的发展趋势。本文分析了国内外电梯控制技术的发展情况,结合目前领先的通信技术和控制算法,设计了基于嵌入式操作系统的智能电梯控制系统,该电梯控制系统具备了电梯物联网、故障诊断、智能速度控制,无线通信等功能,使电梯的在数据管理、智能控制、安全性能、节能高效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本文首先对当前电梯控制系统的技术特点进行了分析,根据分析中所总结的相关问题和未来电梯技术发展的方向,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目标。其次对智能电梯控制系统的总体架构进行了设计说明,定义了电梯控制的硬件的功能接口和软件的应用功能,随后对智能电梯控制系统的硬件和软件部分分别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设计。根据硬件结构的规划,结合嵌入式硬件系统的技术特点,完成了电梯控制器的硬件原理图和PCB的详细设计,并打样制作完成了电梯控制器成品。在软件设计方面,搭建了嵌入式软件系统的开发环境,并设计了适用于本课题的底层软件以及电梯控制应用软件,实现了智能电梯控制系统的设计。最后搭建了测试环境,并对控制系统的软件和硬件分别进行了调试与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电梯控制系统可以实现电梯基本逻辑,也可以实现复杂的智能控制和数据处理功能,这给未来的智能电梯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思路。

杨冬雪[5](2020)在《智能工厂监控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主要针对智能工厂监控技术展开研究,制造企业的五大管理要素:“人”、“机”、“料”、“法”、“环”是决定企业生产质量的关键因素,智能工厂监控系统本着节约资源、提高效率、便于管理的设计原则,根据需要监控的对象划分如下功能模块:出入人员信息采集模块、生产设备监测模块、产品信息采集管理模块、视频监控、电力监测、照明监控以及外部电动门控制模块,对各模块数据进行采集、处理、监控、分析,实现了实时数据的分散采集和集中监控,建立了一个功能完善的全过程自动化智能工厂监控系统,大大提高智能工厂中人员利用效率,降低企业运行成本,提升工业自动化水平。其中出入人员信息采集模块:门禁控制器与管理主机进行以太网通讯,结合RFID技术,使用C#在管理主机开发界面编写TCP/IP通信程序连接门禁控制器,读取IC卡的刷卡内容,实时显示在门禁控制器采集到的人员出入信息。生产设备监测模块:使用PLC以太网通讯对生产线上各设备内部PLC控制器的生产数据参数变量实时采集,在组态软件DView2.0上通过EPA实时通讯监测数据,便于管理者及时了解现场生产状况,做出分析处理。产品信息采集模块:结合条形码技术和RFID技术,使用扫码枪扫描产品条码信息,基于java开发了物料管理界面并且建立数据库连接,使用数据库管理数据,根据具有唯一标识的条码信息实现了由原料到半成品再到成品的产品全生命周期监管。电力监测模块:负责对电力参数实时采集、传输以及远程监控,使用电流、电压互感器采集各回路电流和电压,通过大工计控EPM102模块读取将变量转存到控制器PAG300中,在上位机DView2.0上绑定相应变量,监控各回路电力参数的实时状态。照明监控模块在照明回路内安装PLC控制器,输出通断信号,有操作台控制和DView2.0界面控制两种方式。外部电动门控制通过PLC自由通讯程序经以太网切换电动门的开、门和停止,也由操作台和界面两种控制方法实现。在视频监控模块:在DView2.0人机界面HMI中嵌入视频控件,硬盘录像机(DVR)经以太网将系统内所有摄像头采集到的视频数据传送给视频控件,实时显示监控画面,并对云台摄像头编写PLC自由通讯程序,可由操作台上操作杆及按钮和监控界面两种方式进行控制。

肖凯洋[6](2020)在《适用于过程控制的智能IO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业生产过程会根据不同的流程以及工艺选用不同规格类型的传感器,而不同传感器根据设计工艺以及原理会将不同的非电量转化为电量,最终以模拟或数字信号的形式传送给主控制器。传统的过程控制设备DCS、PLC的设计思路均是将分散的传感器信号先远程传输,再分类,最后根据不同的信号类型设计出对应的信号采集模块(下文中称为IO模块)。该类型IO模块的模式和所采集的数据类型不尽相同,且种类繁多。另由于该类型IO模块非控制的终端产品,且各个厂家考虑到设计和商业成本,不同IO模块虽然采集或控制同一种信号,但对上通讯均采用内部总线,这就使得这类型IO模块虽然控制或者采集同一类型信号,但是模块间不能通用,也无法兼容。随着国外和国内DCS系统的开放,以及现场总线FCS的发展,不同厂家为方便用户,也推出了自己的通讯协议转化模块,对外也支持标准协议。即使FCS能够解决DCS系统开放性问题,传统DCS长线传输和集中控制的问题仍然存在,部分老旧化工厂在系统更新或设备升级中均面临较大的成本和技术挑战;传统DCS设计的集中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既是其优点也成为了限制其发展的客观因素。针对该问题,在一些小的应用场景,远程控制柜应运而生。远程控制柜很好的在成本、开放性和灵活性上找到了平衡,但由于远程传输和通讯协议的转化问题,使得远程控制柜在实时性和控制规模上很难满足大型化工现场的需求。本设计着眼于传统DCS的集中控制,以实际应用和客户需求为背景,设计出一款集AI(模拟量输入)、AO(模拟量输出)、DI(数字量输入)、DO(数字量输出)、PI(脉冲输入)、TC(热电偶输入)、RTD(热电阻输入)于一体的过程控制智能IO。该智能IO在通讯上继承FCS的开放性和远程控制柜的灵活性,物理层采用以太网总线,兼容光通讯,并且能够直接和DCS主控通讯。在彻底解决DCS布线维护问题的同时,保持系统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且控制实时性方面优于普通IO模块。

张俊贤[7](2020)在《基于机器视觉的PCBA焊锡缺陷检测系统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印刷电子板(Printed Circuit Board,PCB)日渐趋小型化、高密度,市场需求量逐年上升。PCBA(Printed Circuit Board and Assembly)是指PCB空板经过上件或插件的整个制程,也指PCB制程完成后的产品。许多公司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引进了流水线式的焊接机来替代传统的焊接方法,但是在工厂生产环境下还是会出现许多异常焊锡,比如多锡、短路、锡尖等不良情况。本文对PCBA中DIMM SKT焊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焊锡进行分析,研究设计基于机器视觉的PCBA焊锡检测的软硬件系统与相应的图像算法。首先,论文介绍了当前自动光学检测、焊锡检测以及深度学习的发展现状。然后,通过对检测对象焊锡进行分析,设计了符合需求的图像获取装置,设计了焊锡图像的获取算法,挑选合适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并进行改进,开发系统的软件操作界面。最后,对整个系统性能进行测试分析。在焊锡图像获取方面,结合系统设计的机构特性,针对性的开发了一个快速有效的图像拼接方式,利用MARK孔定位和仿射变换实现了焊锡图像的自动获取。在焊锡缺陷检测算法方面,研究了各种经典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选取准确率高的VGGNet进行改进,主要包括加入残差网络模块和用全局平均池化代替全连接层,并与经典网络模型进行比较,给出实验结果。最后,将整个系统在企业生产现场进行实地测试,对系统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系统针对PCBA焊锡缺陷检测的检出率达到了 98.9%,符合企业生产需求。

张富超[8](2020)在《基于CAN总线的船舶中央智能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在贸易全球化的推动下,船舶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也促进了船舶设备的更新。在众多的船舶设备中,船舱中央控制系统(CCS)是整个控制系统的核心,负责安全可靠的数据传输以及及时准确的告警控制。然而传统的船舶控制系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监测控制的功能,但存在信息滞后、可靠性差等缺陷,无法满足日益复杂的船舱环境的作业要求,因此研究现代化的船舶控制系统对船舶本身乃至整个船舶行业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研究分析传统控制系统。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概述了国内外船舶控制系统的发展过程。船舶控制技术已由早期模拟仪表控制发展为现场总线控制,然后举例说明了几种应用广泛的现场总线优缺点和适应场景,最终选用以CAN总线为基础、以NMEA2000为通信协议进行CCS的设计。2.完成CCS硬件设计。在硬件设计上,选用ARM Cortex A7为核心的i.MX6UL芯片作为CPU,该芯片具有CAN总线、双路以太网RJ45、OTG以及USB等多种外设接口,满足设计需求;选用CTM8251作为CAN总线收发器,采用DP83848型号的PHY百兆以太网芯片,完成CAN总线数据和以太网数据的传输,并对PCB板抗干扰性进行了分析。3.完成CCS软件设计。以嵌入式Linux内核为基础,采用嵌入式技术,在Ubuntu 12.04的桌面版环境下进行软件部分的开发,利用Linux内核的可移植性和可裁剪性,将u-boot、裁剪后的Linux内核、根文件系统移植到目标板中,实现实时监测的同时对异常进行声光报警并将记录写入日志文件、提供历史日志查看的功能,还可以通过以太网对系统固件进行升级。在深入研究CAN总线和NMEA2000协议的基础之上,利用CTM8251CAN总线收发器实现在NMEA2000协议下的下位机数据收发功能,并结合TCP/IP网络协议,实现了CCS的可靠、安全、高效的数据通信等功能。

吴云飞[9](2019)在《液晶面板行业Cell膜下异物的控制及监控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薄膜液晶显示器TFT-LCD因体积小、耗电量低、重量轻、美观等诸多优点,是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已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由于便携式计算机、办公室应用程序和大屏幕显示器的普及使用,人们对于显示器的质量具有更高的要求。作为TFT-LCD行业的第一大不良:异物不良,对产品品质的影响约占95%,与企业效益直接相关。目前行业内的异物反馈机制是利用VT&ET检出情况,对异物进行分类,通过小比例异物样品拆片解析,从而得到异物分类,异物判责的效果,但是反馈周期较长,从而发现问题和改善问题的周期相应变长。新型TFT—LCD行业Cell膜下异物监控与反馈系统,是充分结合现有检测资源:各工艺段的AOI的异物形态及位置图片检测数据和后段VT/ET不良检测位置和异物形态数据,利用工厂MES自动化数据整合处理系统串接,实现后段不良信息快速反馈匹配至前段相应工艺段的功能,达到及时监控反馈,并传达到具体工程段精细化管控的良性异物监控处理模式。本文主要通过分析Cell膜下异物不良的分类和机理,对Cell异物进行控制。同时创建新型Cell膜下异物监控系统,对已改善后的Cell异物水平进行及时有效的监控,达到及时发现异物风险,及时改善的目的。它可以有效缓解繁琐的异物解析分析模式的压力,通过信息比对确认发生单位点,有效反馈工艺段,增加工程的改善积极性;同时可以匹配AOI与后段检出关系,及时调整AOI检测有效性,准确性。便于相关工艺段进行改善对策初步评估,减少资源浪费。通过对TFT—LCD制作流程中异物的影响及传统分析方法的不足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生产经验,探索出一套以位置匹配为基础,充分的利用光学检查机检测数据的异物管控的新型异物监控反馈系统,反馈速度由原来的2周缩短至2小时,同时亦提高了工程改善的积极性及改善效率,最终实现异物管控,所有产品波动控制在1%内,为异物的分析与改善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系统已经在本厂通过自动信息化的方式建立相对完善的监控反馈机制,相信未来对于建立智能化工厂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陈路瑶[10](2019)在《应用于神经接口的外周与中枢神经系统电场调控及其热效应研究》文中提出神经接口一方面通过记录电极采集神经信息以解码控制外部设备或解析认知心理及行为的内在原理,另一方面通过刺激电极将编码信息回传至神经系统形成传感反馈或对神经元活动实现调控。神经接口的应用可为多种大脑疾病的检测和治疗提供新手段,为部分脊髓损伤致下肢瘫痪的患者带来重新站立行走的希望,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大的社会意义。神经电极作为神经接口中电子系统与生物组织直接接触的最前端,需要具有良好的生物兼容性及机械柔性,以适应在生物组织环境中的长期工作需求。此外,电场电流作为调控神经系统的重要手段,针对不同类型的神经系统、不同侵入程度及诸如动物实验和体外细胞培养实验等不同实验模型,需采用不同的研究手段对其效果进行评估。本文主要针对神经接口研究领域涉及到的柔性微电极制造及针对不同类型神经系统的电场调控开展,首先针对大鼠动物实验及大鼠背根神经节体外培养实验,设计了用于外周神经电刺激及体外牵拉培养神经元信号采集的柔性电极,探究了侵入式及接触式电场调控产生的效应。同时以人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数值模型,对非侵入式脊髓神经系统及大脑神经系统的电场调控的各类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地仿真分析,为实验具体实施中电极的选择和使用、刺激参数的设置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建议。本文首先基于柔性材料SU-8设计了神经微电极阵列的微电子加工流程,加工制作了24通道微电极阵列,并搭建了测试平台对该电极的性能进行了系统的体外测试和分析。该电极前端与生物组织接触的部分带有特殊设计的支架结构,电极尺寸和外形设计面向了基于轴突牵拉神经元的电信号传导测试的应用。同时,基于目前成熟的柔性电路版印刷技术,本文还设计了聚酰亚胺基底的柔性电极,并对交付公司加工返回的电极进行了测试。在外周神经电场调控方面,本文以大鼠为实验对象,利用聚酰亚胺柔性电极设计了坐骨神经电刺激的实验,通过采集刺激前后大鼠大脑颅骨脑电信号,分析刺激对全脑脑电的影响,探究通过外周神经电刺激调控大脑活动的可行性,为降低大脑调控的侵入性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案。此外,对于体外牵拉培养的背根神经节,本文采用为之定做的SU-8及聚酰亚胺基底柔性电极阵列,一方面作为牵拉膜和底膜支撑着神经元的粘附生长,另一方面为电场的注入和神经电生理信号的采集提供条件。通过测试表面修饰前后电极的电学性能,及轴突牵拉神经元电信号采集实验后电极性能的测试实验,评估了所涉及电极及所搭建平台的可靠性。在脊髓神经系统电场调控方面,本文基于电场及生物热传导多物理场有限元分析的方法,系统分析了非侵入式脊髓电刺激过程中电极参数、生理参数及刺激设置对躯干各组织成分的电场及热场分布的影响,评估了经皮脊髓电刺激的刺激效果及热安全性。本文针对人体躯干建立了多类结构各异的几何模型,研究了个体差异在经皮脊髓电刺激导致的各组织成分温度变化的影响,为临床实验的设计与实施提供了建议与参考。在大脑神经系统电场调控方面,本文以人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人体医学影像数据进行边缘识别和重建,建立了具有四种组织类型的人体真实头颅模型。基于此头颅模型,本文建立了一系列头皮贴合电极模型,利用有限元分析的方法,探讨了电极尺寸、位置、间距、位置偏移以及导电介质与电极之间的几何失配等因素对非侵入式大脑电场调控效果的影响。同时,通过耦合刺激电场与生物热传导物理场,针对不同电极及刺激参数,分析了经颅直流电刺激对各组织温度变化的影响,评估了该调控手段的热安全性。

二、计算机与PLC组成的DCS在PCB制程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计算机与PLC组成的DCS在PCB制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国产龙芯CPU的气井控制器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组织架构
        1.3.1 论文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组织架构
第二章 系统需求分析与总体框架设计
    2.1 龙芯气井RTU开发简述
    2.2 系统需求分析
    2.3 系统总体框架设计
    2.4 Loongson1B核心板介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龙芯CPU的气井控制器的硬件设计
    3.1 系统硬件的总体设计
    3.2 硬件开发环境及开发步骤
    3.3 外围电路设计
        3.3.1 电源电路模块设计
        3.3.2 RTC电路模块设计
        3.3.3 EEPROM电路模块设计
    3.4 RTU本体I/O端口设计
        3.4.1 AI模块的设计
        3.4.2 TTS模块的设计
    3.5 RTU本体通信端口设计
        3.5.1 RS232 电路模块的设计
        3.5.2 RS485 电路模块设计
        3.5.3 华为2/3/4G通讯模组模块的设计
        3.5.4 MII模块的设计
    3.6 LED指示灯模块的设计
    3.7 PCB板的设计与制作
    3.8 PCB板的焊接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龙芯CPU的气井控制器的软件设计
    4.1 系统软件的总体设计
    4.2 嵌入式Linux开发环境
        4.2.1 嵌入式Linux系统的构建
        4.2.2 在主机搭建Linux环境
    4.3 龙芯RTU驱动程序设计
        4.3.1 RTC模块驱动设计
        4.3.2 AT24C64 EEPROM的 IIC设备驱动设计
        4.3.3 以太网通信模块驱动设计
        4.3.4 4G通信驱动设计
        4.3.5 UART串口通信模块驱动设计
        4.3.6 模拟量输入模块驱动设计
    4.4 Modbus通信协议
    4.5 龙芯RTU应用程序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龙芯CPU的气井控制器的实现与测试
    5.1 基于龙芯CPU的气井控制器的实现
        5.1.1 RTU外部接口连线
        5.1.2 设置终端仿真程序
        5.1.3 恢复和更新Linux系统
        5.1.4 应用程序的移植
    5.2 基于龙芯CPU的气井控制器的测试与仿真
        5.2.1 测试环境所需工具
        5.2.2 功能模块的运行与测试
        5.2.3 仿真测试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2)地质灾害监测RTU的硬件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质灾害监测研究现状
        1.2.2 RTU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工作及贡献
    1.4 论文结构与安排
第二章 泥石流地质灾害监测与传感器研究
    2.1 泥石流地质灾害机理与监测方法研究
    2.2 泥石流地质灾害监测所需传感器研究
        2.2.1 监测泥石流降雨量的传感器
        2.2.2 监测泥石流水位的传感器
        2.2.3 监测泥石流土壤压力的传感器
        2.2.4 监测泥石流含水量的传感器
        2.2.5 监测泥石流位移的传感器
        2.2.6 监测泥石流地面振动的传感器
    2.3 传感器需求总结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单片机的RTU功能设计与实现
    3.1 RTU功能分析
    3.2 总体方案设计
    3.3 信号采集模块设计
        3.3.1 0~5V与4~20m A信号采集模块设计
        3.3.2 模拟小信号采集模块设计
        3.3.3 开关量信号采集模块设计
        3.3.4 RS485 信号接收模块设计
    3.4 电源模块设计
        3.4.1 外部传感器、设备的供电电源设计
        3.4.2 4G模块电源设计
        3.4.3 内部电路供电电源设计
        3.4.4 MCU备用电源设计
        3.4.5 ADC基准电压源设计
        3.4.6 电源自检模块设计
    3.5 微控制单元模块设计
    3.6 4G通信模块设计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设备环境适应性设计
    4.1 常用防浪涌保护研究
        4.1.1 压敏电阻
        4.1.2 气体放电管
        4.1.3 瞬态抑制二极管
    4.2 本设计使用的浪涌保护设计
    4.3 防水保护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地质灾害监测RTU设备测试
    5.1 PCB设计实现与实物展示
    5.2 各模块测试结果
    5.3 系统功耗分析与验证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3)温湿度对贴片主板不良的影响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项目意义
    1.2 项目目的
    1.3 项目背景
    1.4 贴片线简介
第二章 温湿度控制系统
    2.1 总体设计方案
    2.2 PLC硬件产品介绍
    2.3 末端传感器产品介绍
第三章 温湿度软件控制系统
    3.1 软件结构
    3.2 系统逻辑说明
        3.2.1 冷水机组控制
        3.2.2 风机部分的控制说明
        3.2.3 系统报警通知要求
    3.3 部分程序和画面
        3.3.1 部分程序
        3.3.2 部分程序界面
第四章: 温湿度改善方案
    4.1 方案制定
    4.2 方案对比
    4.3 Minitab简介
    4.4 温度目标验证
        4.4.1 验证方案设计
        4.4.2 采集点数据分析
        4.4.3 温度验收小结
    4.5 相对湿度目标验证
        4.5.1 方案设计
        4.5.2 采集点数据分析
        4.5.3 湿度验收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贴片质量达标
    5.2 经济收益
    5.3 在系统项目的开发与改善实施过程中取得以下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4)基于Linux的智能电梯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电梯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2章 智能电梯控制系统的方案设计
    2.1 智能电梯控制系统的结构设计
    2.2 智能电梯控制器的功能需求分析
    2.3 智能电梯控制器的平台选型
        2.3.1 嵌入式处理器的选型
        2.3.2 嵌入式操作系统的选型
    2.4 智能电梯控制器的设计方案
        2.4.1 电梯控制器的硬件接口方案
        2.4.2 电梯控制器的软件功能方案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智能电梯控制器的硬件平台设计
    3.1 电梯控制器的硬件结构
    3.2 电梯控制器的原理图设计
        3.2.1 输入输出电路设计
        3.2.2 串口通信电路设计
        3.2.3 数码管显示电路
        3.2.4 电源转换电路设计
        3.2.5 以太网通信电路设计
        3.2.6 CANBUS通信电路设计
        3.2.7 4G通信模块
        3.2.8 控制器核心板
    3.3 电梯控制器的PCB设计
        3.3.1 PCB设计的流程
        3.3.2 PCB设计的要求
        3.3.3 PCB的详细设计
        3.3.4 PCB设计的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智能电梯控制器系统软件设计
    4.1 开发环境的建立
    4.2 U-Boot移植
        4.2.1 系统启动过程
        4.2.2 U-Boot的源码结构
        4.2.3 U-Boot的移植
    4.3 Linux内核移植
        4.3.1 Linux内核的结构
        4.3.2 Linux内核的优化和编译
    4.4 嵌入式系统驱动软件开发
        4.4.1 嵌入式系统驱动软件概述
        4.4.2 CAN总线驱动软件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智能电梯控制器应用软件设计
    5.1 电梯逻辑控制功能
        5.1.1 电梯逻辑控制功能的流程设计
        5.1.2 电梯逻辑控制功能的软件设计
    5.2 速度控制功能
        5.2.1 电梯速度曲线的分析
        5.2.2 电梯速度曲线的计算
        5.2.3 速度控制功能的流程设计
        5.2.4 速度控制功能的软件设计
    5.3 通信协议设计
        5.3.1 CAN通信协议的设计
        5.3.2 网络通信协议的设计
    5.4 故障处理功能
        5.4.1 故障处理功能的设计
        5.4.2 故障诊断功能的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系统测试与分析
    6.1 系统软件的测试
        6.1.1 底层软件调试
        6.1.2 系统软件测试
    6.2 应用软件的测试
        6.2.1 CAN通信协议的测试
        6.2.2 电梯逻辑功能的测试
        6.2.3 速度控制功能的测试
        6.2.4 故障处理功能的测试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智能工厂监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监控系统信息采集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论文组织结构安排
    1.5 本章小结
2 系统整体概述
    2.1 需求分析
    2.2 建立系统整体架构
    2.3 运用的技术
        2.3.1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数据采集及通信技术
        2.3.2 组态监控技术
        2.3.3 RFID射频识别技术
        2.3.4 条形码技术
    2.4 本章小结
3 智能工厂人员出入信息采集模块
    3.1 人员信息出入信息采集模块概述
    3.2 人员出入信息采集具体实现
    3.3 本章小结
4 智能工厂生产设备监测模块
    4.1 生产设备监测模块概述
    4.2 生产设备监测模块硬件部分
    4.3 生产设备监测模块软件部分
    4.4 本章小结
5 产品信息采集管理模块
    5.1 产品信息采集管理模块概述
    5.2 产品信息采集管理具体实现
    5.3 本章小结
6 智能工厂环境监控模块
    6.1 电力监控模块
        6.1.1 电力监控模块概述
        6.1.2 电力监控模块电气实现
        6.1.3 电力监控模块软件部分
    6.2 照明电监控模块
        6.2.1 模块概述
        6.2.2 功能实现
    6.3 电动门控制模块
        6.3.1 模块概述
        6.3.2 功能实现
    6.4 视频监控模块
        6.4.1 系统设计
        6.4.2 硬件部分
        6.4.3 软件部分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适用于过程控制的智能IO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技术
    2.1 相关概念
        2.1.1 共模、差模干扰
        2.1.2 RTD两线制、三线制、四线制接法
        2.1.3 AI两线制、三线制、四线制接法
        2.1.4 DI干接点、湿接点说明
    2.2 相关技术
        2.2.1 RFI滤波
        2.2.2 FIR滤波
        2.2.3 IIR滤波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3.1 硬件系统需求分析
        3.1.1 硬件功能描述
        3.1.2 功能需求分析
        3.1.3 性能需求分析
    3.2 嵌入式软件系统需求分析
        3.2.1 软件功能描述
        3.2.2 功能需求分析
        3.2.3 性能需求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硬件系统设计与实现
    4.1 硬件系统设计
        4.1.1 结构设计
        4.1.2 关键元器件选型
    4.2 硬件电路实现
        4.2.1 最小系统电路设计
        4.2.2 电源电路设计
        4.2.3 通道电路设计
        4.2.4 冗余电路设计
        4.2.5 通讯电路设计
        4.2.6 电路精度分析
        4.2.7 PCB板设计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嵌入式软件系统设计与实现
    5.1 嵌入式系统设计
        5.1.1 架构设计
        5.1.2 GSD设计
        5.1.3 软硬核接口设计
        5.1.4 实时性设计
    5.2 嵌入式系统软核实现
        5.2.1 开发环境
        5.2.2 代码结构
        5.2.3 模拟量输入量程变换
        5.2.4 模拟量输入数据校准
        5.2.5 模拟量输出数据量程变换
        5.2.6 模拟量输出数据校准
        5.2.7 通讯协议应用层处理
    5.3 嵌入式系统硬核实现
        5.3.1 开发环境
        5.3.2 代码结构
        5.3.3 数字滤波实现
        5.3.4 数据输入输出实现
        5.3.5 模拟滤波实现
        5.3.6 ADC驱动实现
        5.3.7 冗余驱动实现
        5.3.8 通讯协议链路层实现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模块系统测试
    6.1 模块功能测试
        6.1.1 测试环境
        6.1.2 功能测试
    6.2 模块性能测试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基于机器视觉的PCBA焊锡缺陷检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课题研究现状
        1.2.1 自动光学检测系统发展现状
        1.2.2 焊锡检测技术发展现状
        1.2.3 深度学习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内容
2 检测系统总体设计
    2.1 检测对象分析
    2.2 系统整体设计
        2.2.1 光照模块
        2.2.2 工业相机与镜头选型
        2.2.3 系统搭建示意图
    2.3 AOI系统运行流程设计
    2.4 本章小结
3 焊锡图像提取
    3.1 图像拼接
    3.2 图像仿射变换
    3.3 MARK孔定位
        3.3.1 图像二值化
        3.3.2 图像滤波
        3.3.3 连通区域处理
        3.3.4 边缘检测
        3.3.5 圆心检测
    3.4 ROI框制作
    3.5 本章小结
4 焊锡检测算法研究
    4.1 卷积神经网络理论
    4.2 经典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
        4.2.1 LeNet
        4.2.2 AlexNet
        4.2.3 VGGNet
    4.3 卷积网络模型实验设计
        4.3.1 图像数据集预处理
        4.3.2 经典卷积神经网络检测结果
        4.3.3 VGG16的改进设计
    4.4 训练结果分析与讨论
        4.4.1 训练环境
        4.4.2 训练过程
        4.4.3 训练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PCBA焊锡缺陷检测系统软件设计与系统测试
    5.1 检测系统软件流程设计
    5.2 检测系统软件实现
    5.3 系统性能测试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工作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8)基于CAN总线的船舶中央智能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
        1.1.3 研究意义
    1.2 船舶控制系统发展现状和趋势
    1.3 本文主要工作
    1.4 本文组织架构
第二章 相关通信协议原理
    2.1 现场总线选型
    2.2 CAN总线协议原理
        2.2.1 CAN总线特点
        2.2.2 CAN总线分层结构
        2.2.3 J1939高层协议
    2.3 NMEA2000协议原理与设计
        2.3.1 NMEA2000协议特征
        2.3.2 NMEA2000协议分层结构
        2.3.3 NMEA2000协议数据帧格式及标识符定义
        2.3.4 NMEA2000协议消息参数群设计
    2.4 网络通信技术原理
        2.4.1 TCP/IP协议
        2.4.2 以太网通信技术原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总体设计
    3.1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3.2 系统硬件总体设计
        3.2.1 处理器选择
        3.2.2 系统硬件总体设计
    3.3 系统软件总体架构设计
        3.3.1 操作系统选择
        3.3.2 软件总体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船舶中央智能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4.1 A6G2C核心板介绍
    4.2 电源模块设计
    4.3 关键功能模块电路设计
        4.3.1 CAN总线电路设计
        4.3.2 USB电路设计
        4.3.3 以太网电路设计
    4.4 PCB抗干扰设计
    4.5 硬件平台实现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船舶中央智能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5.1 Linux环境搭建
    5.2 Linux开发环境配置
        5.2.1 交叉编译环境配置
        5.2.2 相关环境配置
        5.2.3 u-boot移植
        5.2.4 Linux内核移植
        5.2.5 Linux根文件系统移植
        5.2.6 开发软件安装
    5.3 软件设计
        5.3.1 NMEA2000数据传输流程设计
        5.3.2 TCP/IP协议数据传输流程设计
        5.3.3 系统软件主流程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功能测试
    6.1 以太网通信测试
        6.1.1 网口配置与测试
        6.1.2 告警阈值设置测试
    6.2 NMEA2000通信测试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清单

(9)液晶面板行业Cell膜下异物的控制及监控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显示技术发展及行业动态
        1.2.2 TFT-LCD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的来源及研究意义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TFT-LCD制程工艺及生产要求及膜下异物控制
    2.1 TFT-LCD主要制程
    2.2 TFT-LCD Cell膜结构及生产要求
        2.2.1 Cell膜组结构
        2.2.2 Cell膜组的组成
        2.2.3 Cell模生产工艺以及环境要求
        2.2.4 Cell段生产流程分析
    2.3 PI(聚酰亚胺)膜下异物的控制
        2.3.1 AOI检测作用及原理
        2.3.2 异物不良分类
        2.3.3 异物发生源头分析
        2.3.4 异物改善研究
第三章 Cell膜异物监控反馈系统
    3.1 常规Cell异物监控思路及弊端
    3.2 新型AOI异物监控反馈系统
        3.2.1 新型AOI异物监控反馈系统模型构思
        3.2.2 新型异物监控系统的缺陷的类型和特征分析
        3.2.3 新型异物监控系统AOI控制模块
        3.2.4 PC数据传输
        3.2.5 AOI身份验证系统-EAP协议
    3.3 AOI与 MES系统集成
        3.3.1 企业MES系统简介
        3.3.2 基于AOI集成的MES架构设计
    3.4 AOI数据分析:Minitab分析工具
    3.5 系统E-Mail数据输出模块
第四章 Cell膜异物监控反馈系统监控结果分析及反馈
    4.1 系统识别率分析
    4.2 背光异物形态及大小分布
    4.3 测试各膜层详细不良记录
    4.4 异物监控系统输出结果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应用于神经接口的外周与中枢神经系统电场调控及其热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介绍
    1.2 神经信号采集的研究现状
    1.3 电场调控神经系统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文的结构
2 柔性神经微电极阵列的设计、制造及测试
    2.1 引言
    2.2 基于SU-8的柔性电极的设计与制造
    2.3 基于聚酰亚胺的柔性电极的设计与制造
    2.4 电极评估手段及测试结果
    2.5 本章小结
3 针对外周神经及体外培养神经元的侵入式电场调控
    3.1 引言
    3.2 外周神经电刺激
    3.3 轴突牵拉背根神经节在电场作用下的发放
    3.4 本章小结
4 针对脊髓神经系统的非侵入式电场调控
    4.1 引言
    4.2 带有经皮刺激电极的脊椎躯干有限元模型
    4.3 经皮脊髓电刺激电场及生物热场数学模型
    4.4 经皮脊髓电刺激中关键参数对组织模型电、热场分布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针对大脑神经系统的非侵入式电场调控
    5.1 引言
    5.2 基于医学影像数据重建头颅模型
    5.3 经颅直流电刺激中电、热场数值模型
    5.4 刺激效率评价指标
    5.5 经颅直流电刺激中电极相关参数对刺激效果的影响
    5.6 经颅直流电刺激的热场效应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本文主要创新点
    6.3 下一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2 博士生期间参与的课题研究情况

四、计算机与PLC组成的DCS在PCB制程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国产龙芯CPU的气井控制器研究与设计[D]. 岳宇航.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2]地质灾害监测RTU的硬件设计与实现[D]. 任玉良.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3]温湿度对贴片主板不良的影响探讨[D]. 林庆星. 厦门大学, 2020(07)
  • [4]基于Linux的智能电梯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D]. 许峰. 山东大学, 2020(02)
  • [5]智能工厂监控技术研究[D]. 杨冬雪.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6]适用于过程控制的智能IO设计[D]. 肖凯洋.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7]基于机器视觉的PCBA焊锡缺陷检测系统研究[D]. 张俊贤. 浙江大学, 2020(02)
  • [8]基于CAN总线的船舶中央智能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D]. 张富超. 青海师范大学, 2020
  • [9]液晶面板行业Cell膜下异物的控制及监控方法研究[D]. 吴云飞. 内蒙古大学, 2019(05)
  • [10]应用于神经接口的外周与中枢神经系统电场调控及其热效应研究[D]. 陈路瑶. 华中科技大学, 2019

标签:;  ;  ;  ;  ;  

计算机和PLC组成的DCS在PCB制造过程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