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经济图集》出版

《山西省经济图集》出版

一、《山西省经济地图集》出版发行(论文文献综述)

章军[1](2021)在《无果的革新:1950年代浙江双轮双铧犁推广运动研究》文中提出

贾成全[2](2021)在《地图集选题的分析和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分析和研究了地图集选题确定的几种思路,介绍了地图集编制的发展概况及主要作品,以及2020年获全国优秀地图作品裴秀奖金奖的部分地图集作品。

李岚[3](2020)在《近代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历史研究(1881-1949)》文中指出近代以来,由于工商业的发展,东部沿海城市发生了深刻变革,而且对内陆城市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与此同时,西方规划思想也深刻影响着我国城市规划建设。作为内陆城市的太原,随着近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格局和风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由于太原特殊的政治和军事环境,规划建设亦呈现出许多独特性。本文以近代太原城市的规划建设为研究对象,以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历史地理学、新史学、文献研究与实地调研、比较分析等方法,在研究近代太原复杂社会背景的基础上,以城市发展的时间脉络为经,以城市规划建设的关键要素(机构、规划、建设、思想、人物等)为纬,系统挖掘太原近代城市规划建设史料,梳理太原近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脉络,揭示了在复杂社会环境下太原自主建设与创新的发展过程,进而形成对近代太原城市规划思想、建设特点、实施动因的理论认识。本文分析了太原山水人文环境及其古代城市发展演变历程,归纳总结了近代太原城市发展的地理、人文及规划建设基础;通过对近代发展历程的基础研究,将近代太原城市规划历程分为四个阶段:清末太原城市近代化的初步探索(1881--1911)、近代太原城市规划建设的活跃发展(1912--1937)、日本占领下的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1937-1945)、抗战胜利至新中国成立前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1945-1949),并从城市规划建设的关键事件、要素、人物方面阐述其发展特征;在此基础上,揭示了近代太原城市规划建设呈现出的近现代化、本土化的特征及多元化的规划思想。本文通过对太原近代城市规划建设史料的整理,系统梳理了太原近代城市规划发展脉络,提出了近代城市规划历史分期,揭示了太原社会、政治、经济与城市规划建设演变的历史特征;发掘了珍贵的太原城市规划建设历史文献,对中国近代内陆城市规划建设史研究具有重要的科技史料价值;进一步提出了太原城市规划建设中“革化因循、人心化育、文化传承与复兴、遗产保护”的现代启示,对当代太原城市规划建设具有重要的资鉴意义。

周怡帆[4](2020)在《全媒体视域下方言传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中国城镇快速一体化发展带来自然村落减少,使用汉语方言的人群在迅速递减,诸多少数民族语言随着族人老龄化而迅速消亡。方言(1)不仅是民族文化的基因和活化石,还是语言多样性的集中体现,更是语言生态发展的持续动力和重要保障。现阶段方言面临的困境实则是传统文化面临的困境,大众对待方言的态度从“不敢说”到“不愿说”到现在的“不会说”,形成当代人虽拥有乡愁却难正乡音的现状。因此,如何能够有效地将方言进行传播、保护和传承是本文的研究起点。本文立足于方言传播的现状与事实,采用跨学科研究视角将语言学与传播学相结合,从全媒体视域对方言传播图景、方言传播模式和方言传播省思及启示几个方面进行了考察。全面审视全媒体视域下方言传播的逻辑演进,提出全媒体方言传播的理论,旨在为保护和传承方言提供新路径、建立新范式。全文共五章分三个层次进行阐述,具体内容如下:第一层次:研究问题和相关概念的确立,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通过国内外文献综述理清思路,确立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指出本文的价值意义和创新之处;第二章则在此基础上,探讨全媒体与方言传播联合共生的关系,对方言传播的内涵、外延、性质、属性进行阐述,对全媒体方言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对其现实动因和挑战进行考察。第二层次:传播形态和传播模式的解构,包括第三章和第四章;第二层次是论文的重点部分,从方言节目、方言电影、方言微平台、方言短视频、方言出版五个方面进行了详尽调查和研究,探寻不同形态下方言传播的特征、规律和问题。同时,就现阶段方言传播的模式进行总结,提出语言资源保护模式和参与传播模式。第三层次:方言传播机制和范式的建构,包括第五章;基于前四章的研究和梳理,对全媒体方言传播进行省思并创新性地提出全媒体方言传播的新机制和新范式,为后人研究提供新思路。通过详尽的调查数据和分析,阐明全媒体视域下方言传播的缘起、现状、困境和对策。运用三个层次的逻辑递进,拓展方言学和传播学的研究视角,为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献策助力。

张国华[5](2020)在《民国时期太原城市管理研究(1912-1937)》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的产生是人类演进到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伴随着城市发展,城市管理现代化逐步成为世界潮流。近代以来,中国各地主要城市相继建立了现代城市管理机构,对城市生活的主体内容进行制度化、体系化管理。当然,基于所处地理位置和发展区域的差异,不同城市在发展中呈现了自身的特点。民国时期,太原作为山西省会,是山西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自然条件、历史承袭和区域发展等多重因素叠加所形成。太原在民国时期发展中经历了市政公所成立、设置城区管理到正式独立建市几个阶段。太原的政治功能增强、城市外延拓展、市政设施逐步健全,城外周边范围也被纳入到城市分区统一管辖内,形成了中心城区向外辐射的典型模式和城市内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民国时期太原城市的发展是时代变迁的产物,伴随着近代山西地区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省会太原是最具代表性的发展成效;是区域城市发展的最高水平,具有领先性特征。太原在民国时期发展中,伴随着西方城市学和市政管理理念的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呈现出了渐进的时代进步,成为推动太原城市发展的动力;城市管理中开启了前置规划、统筹布局的治理模式,体现了时代前行。太原城市发展与工业化建设紧密相连,现代工业企业的建立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将城市有效范围大量延展,通过吸引从业人口进入企业进行生产,在促进工业发展的同时又推进了城市化的进程。现代化铁路的奔腾之力,进一步加速了太原城市的发展,对民国时期太原市的工业建设、商业发展、功能布局、人口结构和城市空间产生了极大的推进作用。本文以民国时期太原城市管理为研究对象正是对以上各方面内容的最好诠释,可以有效解读政策、体制等政治因素,工业、交通等科技因素,人口、商业等综合因素对民国时期太原发展的有效促进作用,其渐进发展正是政治、经济、科技与城市本身交互作用的最好注解。本文选取民国太原为中心,试图揭示在区域近代化、山西城市化和太原现代化的过程中,太原市政府逐步建立起相应的城市管理机构,现代意义的城市基础设施逐步确立,建立起了体现内陆城市区域特色的管理机制。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方面,展示民国时期太原城市管理的具体内容。一是介绍山西历史地理概况,简要回顾太原市的自然环境状况、历史地位及演进过程,同时对太原市进行概念界定,阐释太原市作为民国时期山西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所发挥的社会作用和在历史发展中具有的功能定位。为合理实现城市功能区划与布局,作为行使城市管理职权的政府部门应具备全局意识,高屋建瓴做好顶层设计。城市发展布局中自然因素也发挥着作用,因此最终形成的城市功能布局是在政府宏观主导下、城市自发演进中综合作用形成的客观结果。二是考察城市人口的发展变迁,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城市人口管理包括动态管理与静态管理两个层面,具体涉及人口迁徙、人口数量、城区分布、变动趋势及结构特点等内容。三是分析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中民用照明用电的起源发展以及政府的相关管理措施等内容,主要以太原电灯新记股份有限公司为中心,解读供电照明事业得以存续并不断发展的情况,理清民国时期太原电力照明事业的延续脉络,折射太原城市化发展进程和山西区域社会现代化概况。四是分析太原城市交通管理,涵盖城市道路维护和行政管理两部分内容,包括民国时期太原市城市道路的整体设计、建设标准、具体实施及完成情况,从而了解太原近代化过程中城市发展的具体水平。五是公共卫生管理,包括太原市城区街道的卫生管理、生活垃圾清理、污水废水排放管网的规划、公共卫生场所的管理以及体现时代进步和科学理念的防疫卫生管理,通过施加防疫、卫生教育、注重防控等有效手段,确保民众身体健康,体现了医学和防疫学在城市公共卫生管理领域的有效引入。本文以民国时期太原城市发展及管理为研究选题,以功能区划、人口变迁、道路交通、城市照明、公共卫生等相关领域的发展缘起、逐步演化及宏观管理为研究内容。依托城市管理学的观点,将城市管理理论引入到民国时期太原城市管理中进行考察。在城市管理学的统一视角下,对各个具体方面内容作出归纳总结,反映出当时太原市社会生产水平和经济发展态势,反映出地方政府执政施政的决断水平和行政能力,以及对于社会管理和城市发展的投入力度及支持情况,致力于民生保障的客观实效,归纳出当时山西城市化、区域近代化的发展程度,为当代城市社会治理和宏观管理提供有效借鉴。

刘雅丽[6](2019)在《山西文化产业发展及其影响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70年代,一批聚集在伯明翰的文化学者预言“资源有限,创意无限”,“资本时代必将终结,创意时代必将到来”。这里所提到的创意产业即文化产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国间文化不断交锋、交流、交融,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面对当前文化发展的大趋势,分析山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探讨提升山西文化产业影响力的对策,不仅能够推动文化产业社会效益的深入挖掘,促进文化成为山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同时对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近年来,山西省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要求下,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完善相关政策,不断推动着文化产业影响力的扩大。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文献分析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法、案例分析法、归纳演绎分析法,将山西省文化产业作为研究对象,对山西文化产业发展历程、发展优势进行了简要梳理,分析了文化强国建设背景下,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以及提升文化产业影响力的可能性与必然性。论文通过搜集文化产业发展相关数据,分析了现阶段山西文化产业在公共文化服务、精品文化项目以及文化产业影响力方面所面临的现状,发现虽然目前文化产业影响力与日俱增,公共文化设施日趋完善,文化产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不断得到挖掘。但是,山西文化产业仍存在发展总体偏弱,民众认同感偏低,文化产业影响力推广缺乏有效机制保障和对外传播的完整体系等现实问题。本文在结合山西文化产业发展和影响力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结合一些文化产业优秀案例提出了提升山西文化产业影响力的对策。政府要通过引导,不断加强民众的文化自觉、自信和自强;从政策保障、市场助推、人才培养三个方面,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构建,保障文化产业的推广环境;通过创新文化产业传播方式、调整文化产业结构模式、优化文化产业传播环境来增强文化产业传播能力,促进文化产业影响力的提升,从而改善山西形象,推动山西文化产业走出去,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张佳音[7](2019)在《日本占领时期“大同地区”经济统制政策研究》文中提出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带给中国人民沉重的劫难和无法忘记的耻辱。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以来,中国人民深受战争的荼毒。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军国主义全面侵华开始,中国人民更加拖入战争漩涡,生产、生活秩序遭到破坏,失去了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的机遇。因为,日本军国主义无所不用其极的掠夺中国广袤大地上的经济资源为其提供侵略战争资源。1937年9月13日,日军占领大同城,殖民统治到1945年8月中旬。日本占领时期,为了能够把“大同地区”的经济完全纳入到其战争经济体制中,最大化地掠夺“大同地区”经济资源,殖民统治“大同地区”的人民,故而在“大同地区”实行残酷的经济统制政策,建立了完全符合自己对外侵略扩张需求的经济资源供应基地。因为,“大同地区”拥有丰富的煤炭等多种资源。当时,作为伪“蒙疆政权”的重要管辖区域,对日本军国主义殖民统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日本军国主义觊觎已久的经济资源侵略重要的目地之一。在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前,日本军国主义就对“大同地区”进行系统的调查。占领后更是通过成立一系列的侵华“国策”公司、伪政权以及日本财阀出资等手段,对“大同地区”进行疯狂的经济掠夺和剥削,并对其煤炭业等诸多国民经济领域实施全面的统制,控制“大同地区”的金融、财税、邮电、交通等产业。日本军国主义在“大同地区”进行的种种经济资源掠夺行径,严重破坏“大同地区”生产和生活环境,破坏“大同地区”经济秩序,使“大同地区”的人民生活困苦,给“大同地区”带来持久的灾难和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本论文在充分占有日本侵华档案等丰富的一手史料的基础上,通过严肃认真的史料整理和分析,从日本占领时期“大同地区”统制经济政策的形成过程、具体表现、本质特征、危害后果以及所引起的经济社会变迁等方面进行详尽的阐述,为进一步揭示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战争罪行,批驳当今日本军国主义美化侵华战争、推卸侵华战争责任的逆历史发展的行径提供充分的历史依据。

杨帅[8](2015)在《民国时期四川商号分布与变迁研究》文中指出民国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新式商业也开始兴起。新式商业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外国洋行。这是中国出现最早的资本主义性质的商业,洋行早期的活动主要是在商业方面,充当中外贸易的中介。二是买办商人开办的商业。买办作为外国洋行的经纪人,收入较高,他们将其收入积累作为资本,投入到商业或其他行业中,他们采用资本主义经营方式进行商业经营活动。买办商业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商业的兴起。三是旧式商业的转型。一些旧式商业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冲击下,也采用资本主义商业的的经营方式,将其转换为近代资本主义商业。近代新式商业的兴起,从总的来看,推动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它们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又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在经营内容上更多地在为外国资本主义推销商品服务。四川的私营商业在民国时期逐步发展,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有很大发展,经营业务不断扩大,资本积累迅速增长,有的已发展为“百万富翁”。各类商号也随之兴起,商号的发展演变与空间分布都呈现出新的态势。清末,四川各地的金融机构以票号、典当、钱铺、因利局等旧式融资业为主,其中票号最具实力。辛亥革命后,票号衰败,钱庄、银号代之而兴。民国初年,重庆钱庄发展到50多家,上下货帮的款项收交和城市商贩的资金周转多由钱庄汇兑融通。1915—1934年中国、交通、殖边、金城、江海等国内大银行先后来川设立机构,同时,由四川官、商创办的四川、华川、铁道、浚川源(复业)、聚兴诚、美丰、大中、川盐、川康、重庄、四川工农、四川建设、和成、裕商等一批银行相继开业,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沿海各大域市的工厂、企业、金融机构等相继内迁,大量资金涌入四川。抗战结束时,川、康两省共有各类金融机构1163家(其中总机构380家),约占全国全融机构总数的四分之一。形成了一个以重庆为中心、遍布川、康各大、中、小城市的金融网络。山货属于四川省重要产品,每年出口数量极大,在民国以前,四川多数地方并没有山货帮一说,被称为山货帮的商品,都属于药材帮贸易范围以内,统称为山货药材业,后因其中有非药材部分的货品,营业日益扩大,于是脱离药材业范围,而自成山货帮。比如桐油,本来包括在山货业以内,只因抗日战争前桐油业发展突飞猛进,占全国物产输出总额的第一位,已非山货业所能统括,因此,原有的产业逐渐分化出以专门经营药材、桐油、畜产品等为主的大山货行业,在此基础上,以此为营生的各种商号应运而生,形成了相互包容,而又各有特色的不同商号群体。饮食品商号涵盖的范围较广。民以食为天,四川地处内陆,交通不便,粮油市场在近代仍保持着封闭型、区域型的传统,除桐油出口商外,粮油商人中小户居多。市场交易方式,仍以产销见面、余缺调剂为主,批发交易次之,期货交易甚少。交易规则多从习俗,缺乏公开性与竞争性。清末民初及抗日战争时期,是四川糖业极盛时期。四川的糖除内销本省外,还销往邻省。桔糖下运至两湖销售,称为“药糖”,白糖销至陕甘,红糖销至贵州和云南,冰糖多为本省消费,资中、内江所产多销川东南,简阳、资阳所产多销川西北。随着自然流转的渠道,在销售区域的合江、江津、重庆、涪陵、万县、合川、成都以及宜昌、沙市都形成了川糖的市场。民国时期,腹茶引岸制度无形解体,茶商在缴纳政府课税以后,即摆脱历来的限制而自由营运。有的产茶地区已扩销省外市场。如邛崃历来以生产边茶为主。腹茶兴盛,市场已扩至成都、广汉、简阳、新繁、新都、中江、金堂等,后来又开辟陕西、甘肃、青海等、都属于直接运往消费地。重庆正式开埠后,纺织品进出口贸易有了很大发展。洋纱大量输入,到1930年,输入四川的棉纱高达57万担(包括国产机纱),蚕丝出口量到1926年猛增至3万担,占当时全省输出货物总值的21.79%;夏布也成为四川主要出口商品之一。在纺织业发展的同时,随之发展的丝商、棉纱商号及夏布商号在川内各地日渐活跃,并且在一定区域内形成了不同的产业发展空间,成都、乐山、三台、南充等地的丝业、重庆及其周边城市的棉纱业及隆昌、内江、荣昌等地的夏布业,这些产业空间分布的不同,也就使得从事这些行业的商号的分布格局在各自不同的领域内体现出不同的地域特征。在这些商号分布与变迁的同时,也反映出不同的变化特征,在商号的数量上的变化、商业籍贯上的演变、资本规模上的变化都各有特色;在与区域经济的关系和及变迁方面,主要体现在商号与交通、商号与资源开发、商号与城市商业中心、商号与行帮组织及人口等相互影响等诸多方面。

方国武[9](2014)在《我国专题地图集发展与趋势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专题地图集伴随着社会经济变革而发展,其服务功能已经扩大到政府决策、经济建设和民众生活等领域,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专题地图集发展过程与历史趋势,探讨了新时期专题地图集选题思想和设计理念的变化。

姜良恒[10](2012)在《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集的设计与制作探讨》文中提出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以及空间布局对经济、社会、环境的综合效益有重要的影响。我国人口多、耕地少,土地的压力日益沉重的国情迫使我们必须要珍惜并切实保护每寸士地,实行最为严格的土地利用管理。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制定科学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于土地的有限性和位置的不可移动性,导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除了要定性、定量,还必须做到定位。因而土地总体规划除文字资料外,还必须具有与之配套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集。新一轮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正在进行中,而规划图集的编制是规划成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内外对各种地图集的设计与制作做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对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集,尤其是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集的设计与制作的研究比较少,本文在这方面进行探讨。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和图集的制作要求,探讨图集的内容设计,形成了包含序图组、现状分析图组、规划图组、中心镇区图组等四个图组为内容的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集;(2)对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集设计与制作中的一些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根据制图区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图集的数学基础;通过对比分析常见的地图制图软件,得出ArcGIS在地图制图、数据管理、空间分析等方面的优势,推荐使用ArcGIS作为优先的制图平台;依据图集的内容设计,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图集制作的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针对图集比例尺的变化,通过Model Builder图解建模建立适合进行数据批量处理的地图概括模型;地图符号的设计与制作是图集制作的重要内容,制图规范对部分地图符号做了规定,其他的地图符号需要进行重新设计与制作,通过其他辅助软件和ArcGIS的符号管理功能完成符号的设计与制作;对图集制作中基础地理地图和专题地图的制作进行了探讨。(3)采用特尔菲法对以重庆市南川区鸣玉镇为例的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集进行评价,表明图集的总体表现良好,但在图集的艺术性上有待提高。

二、《山西省经济地图集》出版发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西省经济地图集》出版发行(论文提纲范文)

(2)地图集选题的分析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 从地图集的发展看选题
    1.1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1.2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
    1.3 21世纪初至今
        1.3.1 纸质地图集
        1.3.2 影像地图集
        1.3.3 新媒体地图集
2. 以地图集的分类考虑选题
3. 按专题要素内容确定选题
    3.1 自然要素选题
    3.2 社会经济和人文要素选题
4. 借鉴已有作品和成果的选题
5. 紧跟时代发展需要、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战略决策服务的选题,
6. 获2020年全国优秀地图作品裴秀奖金奖的部分地图集作品赏析
7. 结束语

(3)近代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历史研究(1881-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问题、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主要问题
        1.2.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对象的界定
        1.3.1 研究对象及相关范畴
        1.3.2 空间范畴和时间断限
    1.4 研究依据的基础理论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5.1 国外对中国近代城市史的研究
        1.5.2 国内对中国近代城市史相关的研究
        1.5.3 近代太原城市史的相关研究
    1.6 研究内容与方法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方法
    1.7 论文框架
2 太原近代城市建设背景和历史分期
    2.1 太原城市的自然地理基础
        2.1.1 太原概况
        2.1.2 山川形势
        2.1.3 交通条件
        2.1.4 资源环境
    2.2 太原城市的历史文化背景
        2.2.1 行政建置沿革
        2.2.2 晋商都会
        2.2.3 地方历史名人
    2.3 近代以前太原城市建设的发展历程
        2.3.1 城市起源与城址变迁
        2.3.2 明代军事重镇及城市格局
        2.3.3 清代城市功能的转变与发展
    2.4 近代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历史分期及其主要内容
        2.4.1 近代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历史分期及依据
        2.4.2 各历史分期的主要内容
    2.5 本章小结
3 清末太原城市近代化的初步探索(1881-1911)
    3.1 太原城市管理机构的萌芽和发展计划的制定
        3.1.1 太原城市管理机构与地方自治
        3.1.2 广泛探索到地方自治
    3.2 实业初创与城市近代化发展
        3.2.1 交通体系的发展
        3.2.2 城市经济职能的发展变迁
        3.2.3 城市文化教育职能的加强
    3.3 本章小结
4 近代太原城市规划建设的活跃发展(1912-1937)
    4.1 城市建设机构的组建和制度建立
        4.1.1 城市建设机构的组建与发展变化
        4.1.2 城市管理制度的建立
    4.2 西方“市政建设”思想的引入和十年建设计划
        4.2.1 西方“市政”思想的引入
        4.2.2 《太原市十年建设计划》
        4.2.3 《太原市十年建设计划》的思想评析
    4.3 若干重要城市规划建设项目的评析
        4.3.1 督军府
        4.3.2 傅公祠
        4.3.3 同蒲铁路
        4.3.4 西北实业公司
        4.3.5 环城公路
        4.3.6 学校及新式文化建筑
        4.3.7 公园整修与开放
        4.3.8 植树造林
        4.3.9 古迹保护
        4.3.10 其它市政建设
    4.4 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活跃阶段的原因
        4.4.1 特殊的政治环境
        4.4.2 太原的基本经济状况
        4.4.3 太原的人口状况
        4.4.4 具有先进思想和地方营建经验的人才推动
    4.5 阎锡山地方自治理念探源
        4.5.1 阎锡山和“山西自治”“太原试验”
        4.5.2 阎锡山的地方自治理念
    4.6 本章小结
5 日本占领下的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1937-1945)
    5.1 日本占领时期制定的《太原都市计划大纲》的评析
        5.1.1 《太原都市计划大纲》产生的社会背景
        5.1.2 《太原都市计划大纲》两次修订的主要内容
        5.1.3 《太原都市计划大纲》的历史影响
    5.2 《太原都市计划大纲》与其它城市规划的比较
        5.2.1 与同时期华北地区其它都市计划的比较
        5.2.2 与不同时期国人制定的城市规划比较
    5.3 日本占领下的太原城市建设
        5.3.1 交通运输
        5.3.2 工矿企业
        5.3.3 水道建设
        5.3.4 其它方面建设
    5.4 本章小结
6 抗战胜利至新中国成立前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1945-1949)
    6.1 太原军事防御体系建构
        6.1.1 太原的军事防御布局机制
        6.1.2 太原军事防御工事构筑设施
        6.1.3 太原军事防御体系的影响
    6.2 新中国成立前太原的城市规划
        6.2.1 建城问题讨论以及对太原城市发展方向的再认识
        6.2.2 新版城市规划生成
        6.2.3 市政改善工程
    6.3 本章小结
7 近代太原城市规划建设的历史影响
    7.1 西方文化输入与太原城市规划建设的近代化
    7.2 近代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本土化特征
    7.3 近代太原城市规划思想的历史嬗变
    7.4 太原近代城市规划建设与其它城市的比较
    7.5 对当代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启示
    7.6 小结
8 结语
参考文献
图录
表录
附录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全媒体视域下方言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思路
        1.1.1 研究缘起
        1.1.2 方言现状
        1.1.3 研究思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及方法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价值及创新
        1.4.1 研究学术价值
        1.4.2 研究创新之处
第二章 全媒体与方言传播的联合共生
    2.1 方言传播的历史与逻辑演进
        2.1.1 方言传播的内涵和外延
        2.1.2 方言传播的性质与功能
    2.2 全媒体方言传播的理论建构
        2.2.1 全媒体方言传播的界定
        2.2.2 全媒体方言传播的动因考察
        2.2.3 全媒体方言传播的现实挑战
第三章 全媒体方言传播图景解构
    3.1 方言节目的多元与统一
        3.1.1 方言节目的演化脉络
        3.1.2 方言节目背后的价值演进规律
        3.1.3 方言节目的文化本质与多元思考
    3.2 方言电影的固守与转变
        3.2.1 何谓“方言电影”与“方言元素”
        3.2.2 方言电影的创作流变
        3.2.3 方言电影的价值意义
        3.2.4 方言电影的文化透视
    3.3 方言微平台的融合与创新
        3.3.1 方言微平台全网数据呈现
        3.3.2 微博中方言传播的裂变和激增
        3.3.3 微信中方言传播的依存和互动
        3.3.4 客户端中方言传播的分享和叙事
    3.4 方言短视频的崛起与繁荣
        3.4.1 短视频中方言传播的延伸与突破
        3.4.2 短视频中方言传播的集中和力量
    3.5 方言出版的嬗变与革新
        3.5.1 EP同步构建纸电融合新平台
        3.5.2 大数据与AR建立跨域沉浸新互动
第四章 全媒体方言传播的模式
    4.1 方言传播的决策力量:语言资源保护模式
        4.1.1 方言保护路径之单一的纸本记录
        4.1.2 方言保护路径之多角度的调查保存
        4.1.3 方言保护路径之全方位联动保护
    4.2 方言传播的推动力量:参与传播模式
        4.2.1 媒体近用:参与传播的切入口
        4.2.2 媒介参与:建构公众的主体性
        4.2.3 精英扩散:参与传播的突破点
        4.2.4 大众赋权:实现参与的关键点
第五章 全媒体方言传播的省思与启示
    5.1 方言媒介化传播的文化省思
        5.1.1 传播主体价值偏离
        5.1.2 传播源始精准缺乏
        5.1.3 传播内容娱乐过度
        5.1.4 传播过程监管困难
    5.2 全媒体方言传播的多维启示
        5.2.1 树立方言传播新观念,奠定语言资源根基
        5.2.2 打造方言传播新内容,弘扬传统文化内涵
        5.2.3 建构方言传播新机制,凸显语言多元魅力
        5.2.4 创建方言传播新范式,提供语言发展动力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方言节目一览表
附录二 :方言电影一览表
附录三 :方言表情包一览表
附录四 :方言短视频一览表
附录五 :乡音情怀公众号内容统计一览表
附录六 :山西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成果
附录七 :口述史(一)
附录八 :口述史(二)
附录九 :国际音标的动漫设计
附录十 :言途网APP设计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5)民国时期太原城市管理研究(1912-193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概念阐释
    四、行文结构与研究内容
    五、运用的资料
    六、研究难点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太原市历史沿革与变迁
    第一节 太原市的自然社会历史条件
        一、自然条件
        二、历史沿革
        三、承袭发展
    第二节 民国时期太原市行政区划(1912—1937)
        一、早期变革——行政区划调整
        二、专业建制——市政公所成立
        三、分区管理——划分五区模式
    第三节 太原城市功能规划变迁
        一、宋明时期城区功能格局
        二、清朝时期城区功能格局
        三、民国时期城区功能变迁
    小结
第二章 民国时期太原城市人口变动与管理
    第一节 民国之前山西人口发展概述
        一、城市人口概念界定
        二、元代以前人口变迁
        三、明清时期人口变化
    第二节 近代人口管理起步(1912—1932)
        一、民初人口统计
        二、民初山西人口
        三、民初太原人口
    第三节 省会人口管理(1933—1937)
        一、分类管理
        二、制度建设
        三、统计管理
    小结
第三章 民国时期太原城市民用照明建设管理
    第一节 近代太原照明用电起源
        一、清末山西政治环境
        二、近代太原照明肇始
        三、民初电力事业概述
    第二节 新记公司创立
        一、创立运营
        二、组织管理
        三、初具规模
    第三节 新记公司发展
        一、国内成长环境
        二、调整巩固提高
        三、稳步投资建设
    第四节 太原电力事业(1934—1937)
        一、国民政府政策扶持
        二、新记公司接续发展
        三、太原电力事业概况
    小结
第四章 民国时期太原城市道路交通管理
    第一节 清末城市管理初步开启
        一、道路交通概念界定
        二、清末城市道路管理
    第二节 民初道路交通管理
        一、省会恢复及建章立制
        二、交通管理及设施维护
        三、道路养护及系统管理
        四、严格执法及违警处置
    第三节 太原城市街道管理(1931—1937)
        一、系统规划
        二、统筹管理
    小结
第五章 民国时期太原城市公共卫生管理
    第一节 近代太原市公共卫生管理
        一、清末卫生管理启动
        二、民初卫生管理举措
    第二节 规划中的公共卫生事业
        一、自来水事业
        二、下水道计划
        三、尘芥物清理
        四、重点行业管理
        五、卫生防疫体系
    第三节 太原城市公共卫生管理(1931—1937)
        一、完善制度建设
        二、加强环卫清理
        三、宰杀牲畜管理
        四、公厕粪场管理
        五、夏令卫生扫除
        六、城市用水管理
        七、防疫卫生管理
    小结
结语
参考资料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6)山西文化产业发展及其影响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结构与主要内容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山西文化产业发展及其影响力理论概述
    2.1 山西文化产业发展概述
        2.1.1 山西文化产业的概念界定
        2.1.2 山西文化产业的特征
        2.1.3 山西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进程
    2.2 山西文化产业的影响力概述
        2.2.1 山西文化产业发展与影响力提升的关系
        2.2.2 山西文化产业影响力提升的重要意义
第三章 山西文化产业发展及其影响力现状
    3.1 山西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
        3.1.1 全世界文化交流融合的大环境
        3.1.2 支撑文化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势
        3.1.3 推动文化产业走出去的政策支持
    3.2 提升山西文化产业影响力的主要成效
        3.2.1 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得到显着提升
        3.2.2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已成为山西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
        3.2.3 山西特色文化精品项目正在全社会逐步产生影响力
    3.3 提升山西文化产业影响力存在的问题
        3.3.1 文化产业发展总体偏弱
        3.3.2 文化产业发展的民众认同感偏低
        3.3.3 文化产业发展缺乏有效的机制保障
        3.3.4 文化产业尚未形成对外传播的完整体系
第四章 提升山西文化产业影响力的对策
    4.1 经验借鉴
        4.1.1 山西灵石县民居艺术馆:以“精”突围
        4.1.2 皇城相府集团实业有限公司:以“链”制胜
        4.1.3 英语周报社有限公司:以“创新”拉动
    4.2 坚持山西文化自觉、自信和自强
        4.2.1 坚持文化自觉是提升文化产业影响力的前提
        4.2.2 坚持文化自信是提升文化产业影响力的动力
        4.2.3 坚持文化自强是提升文化产业影响力的保障
    4.3 构建增强山西文化产业影响力的机制
        4.3.1 构建增强山西文化产业影响力的政策保障机制
        4.3.2 构建增强山西文化产业影响力的市场助推机制
        4.3.3 构建增强山西文化产业影响力的人才培养机制
    4.4 增进山西文化产业的传播能力
        4.4.1 创新文化产业传播方式
        4.4.2 调整文化产业结构模式
        4.4.3 优化文化产业传播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7)日本占领时期“大同地区”经济统制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选题依据及选题意义
        1.选题依据
        2.研究意义
    (二) 研究概况
        1.国外学者的研究
        2.国内学者的研究
    (三)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四) 重点、难点和拟创新点
        1.重点
        2.难点
        3.拟创新点
一、日本占领时期“大同地区”经济统制政策的形成
    (一) 日本占领时期“大同地区”经济统制政策的形成背景
        1.20世纪初国际社会动荡与日本战时经济统制思想
        2.日本战争经济体制与“大同地区”的经济资源
        3.“华北自治运动”的形成
        4.“华北自治运动”方案与日本占领时期“大同地区”经济统制政策
    (二) 日本占领时期“大同地区”经济统制政策的形成演变
    (三) 日本占领时期“大同地区”经济统制政策的构成体系
        1.日本占领时期“大同地区”经济统制的政策体系结构
        2.日本占领时期“大同地区”经济统制政策的决策机构
        3.日本占领时期“大同地区”经济统制政策的法律体系
        4.日本占领时期“大同地区”经济统制政策的运营体系
二、日本占领时期“大同地区”邮电交通业的统制政策
    (一) 日本占领时期“大同地区”邮电业的统制
        1.日本占领时期“大同地区”邮政业的统制
        2.日本占领时期“大同地区”电讯业的统制
    (二) 日本占领时期“大同地区”交通运输业的统制
        1.“满铁”向“大同地区”扩张势力
        2.铁路交通的统制
        3.公路交通的统制
三、日本占领时期“大同地区”金融财税的统制政策
    (一) 日本占领时期“大同地区”的金融统制
        1.建立伪蒙疆银行
        2.实施对“大同地区”的金融统制
    (二) 日本占领时期“大同地区”的鸦片专卖统制政策
        1.颁行鸦片专卖的法规
        2.大同地区鸦片专卖的施行
四、日本占领时期“大同地区”煤炭业统制政策
    (一) 日本占领时期“大同地区”煤炭业统制政策的形成
    (二) 日本占领时期“大同地区”煤炭业“开发”机关的设立
    (三) 日本占领时期“大同地区”煤炭业资源的掠夺与统制
五、日本占领时期“大同地区”经济统制政策的本质特征与危害
    (一) 日本占领时期“大同地区”经济统制政策的本质
        1.经济殖民统治特殊政策
        2.日本战时统制经济
    (二) 日本占领时期“大同地区”经济统制政策的特征
        1.“大同地区”经济统制政策的殖民性
        2.“大同地区”经济统制政策的掠夺性
    (三) 日本占领时期“大同地区”经济统制政策的危害
        1.对“大同地区”产业结构的破坏
        2.对社会生产力的破坏
        3.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的破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8)民国时期四川商号分布与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源起及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及思考
    三、相关理论及概念
    四、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
    五、研究内容及框架结构
第一章 民国时期四川商号的历史地理环境
    第一节 四川商号的自然地理环境
        一、地理环境
        二、资源环境
    第二节 四川商号的市场环境
        一、新式商业的兴起与四川商号的发展
        二、四川主要贸易市场与商号的分布格局
第二章 民国时期四川金融商号分布与变迁
    第一节 民国时期四川典当业分布与变迁
        一、四川典当业的兴起与分类
        二、四川典当的分布格局与演变
        三、四川典当业分布特点
    第二节 民国四川钱业的分布与变迁
        一、四川钱业的产生及演变
        二、四川钱业的分布与变迁
        三、四川钱业分布特点
    第三节 民国四川银行分布与变迁
        一、四川银行的演变与分类
        二、四川银行分布格局与变迁
        三、民国时期四川银行分布特点
第三章 民国时期四川山货业商号分布与变迁
    第一节 四川药材商号的分布与变迁
        一、 四川药材商号发展与药材业组织的演变
        二、 四川主要地区药材商号的分布格局与变迁
        三、 四川药材商号分布特点
    第二节 民国时期四川桐油业商号的分布与变迁
        一、 四川主要桐油产销区域分布与桐油商号组织的发展
        二、 四川桐油商号的分布格局与变迁
        三、 四川桐油商号分布特点
    第三节 民国时期四川省畜产业商号分布与变迁
        一、 四川畜产业商号组织构成及演变
        二、 四川畜产商号的分布与变迁
        三、 四川畜产商号分布特点
第四章 民国时期四川食用品商号分布与变迁
    第一节 民国时期四川粮食商号分布格局与变迁
        一、 四川粮食商号的市场环境与组织构成
        二、 四川粮食商号分布的格局与变迁
        三、 四川粮食商号分布的特点
    第二节 民国时期四川糖业商号分布与变迁
        一、 四川蔗糖产销区域分布及糖业组织的演变
        二、 四川糖业商号分布格局与变迁
        三、 四川蔗糖商号的的分布特点
    第三节 民国时期四川茶业商号分布与变迁
        一、 四川茶业商号发展及变化
        二、 四川茶业商号的分布格局与变迁
        三、 四川茶业商号分布特点
第五章 民国时期四川纺织业商号的分布与变迁
    第一节 四川蚕丝商号分布格局与变迁
        一、 四川早期丝业发展与丝号的兴起
        二、 四川主要地区丝业商号的分布格局与变迁
        三、 四川丝业商号分布的特点
    第二节 民国时期四川夏布业商号分布与变迁
        一、 四川夏布业的兴起与夏布商号的发展
        二、 四川夏布商号的分布格局与变迁
        三、 四川夏布商号分布特点
    第三节 民国时期四川棉纱业商号的分布与变迁
        一、四川棉产业发展与棉业商号的演变
        二、四川主要地区棉纱业商号的分布格局与变迁
        三、四川棉纱业商号分布的特点
第六章 民国时期四川商号分布的差异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民国时期四川商号分布的差异
        一、商号数量上分布的差异
        二、商号籍贯分布上的差异
        三、商号资本分布的差异
    第二节 民国时期四川商号分布差异及变迁的原因
        一、资源分布与传统产业结构
        二、城镇布局与物流走向
        三、商业成分与资本构成
        四、政治经济环境变化
第七章 民国时期四川商号分布与区域社会变迁
    第一节 民国时期四川商号分布与区内外贸易的关系
        一、商号分布与区内外贸易的关系
        二、商号分布与贸易中心的关系
    第二节 民国时期四川商号与区域环境的互动
        一、四川商号分布与交通环境的互动
        二、四川商号分布与技术环境的互动
        三、四川商号分布与人口环境的互动
    第三节 民国时期四川商号与社会变迁
        一、商号分布对四川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
        二、商号分布对四川社会组织的影响
        三、商号分布对四川传统文化的影响
结论与余论
参考文献

(9)我国专题地图集发展与趋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中国专题地图集的发展历程
2 专题地图集主题思想变革
3 专题地图集设计理念变化
4 专题地图集编印技术创新
5 结束语

(10)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集的设计与制作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2章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专题地图集
    2.1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述
    2.2 地图集设计的原则
    2.3 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集的主题及内容设计
第3章 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集设计与制作的关键问题探讨
    3.1 图集的开本及数学基础设计
    3.2 制图软件平台的选择
    3.3 数据库建设与数据处理
    3.4 地图概括
    3.5 地图符号设计与制作
    3.6 图集制作探讨
第4章 图集的评价
第5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课题

四、《山西省经济地图集》出版发行(论文参考文献)

  • [1]无果的革新:1950年代浙江双轮双铧犁推广运动研究[D]. 章军. 浙江大学, 2021
  • [2]地图集选题的分析和研究[J]. 贾成全. 经纬天地, 2021(01)
  • [3]近代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历史研究(1881-1949)[D]. 李岚.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4]全媒体视域下方言传播研究[D]. 周怡帆. 山西大学, 2020(02)
  • [5]民国时期太原城市管理研究(1912-1937)[D]. 张国华. 山西大学, 2020(08)
  • [6]山西文化产业发展及其影响力研究[D]. 刘雅丽. 太原理工大学, 2019(09)
  • [7]日本占领时期“大同地区”经济统制政策研究[D]. 张佳音.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9(07)
  • [8]民国时期四川商号分布与变迁研究[D]. 杨帅. 西南大学, 2015(01)
  • [9]我国专题地图集发展与趋势分析[J]. 方国武.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14(10)
  • [10]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集的设计与制作探讨[D]. 姜良恒. 西南大学, 2012(10)

标签:;  ;  ;  ;  ;  

《山西省经济图集》出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