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独立,孩子也能独立

父母独立,孩子也能独立

一、父母独立,孩子才能自立(论文文献综述)

东方明,魏迟婴[1](2021)在《命运如丝(长篇纪实连载)》文中提出第一章 "悬办"这是萧顺德有生以来遭遇的最大的一桩蹊跷事:明明昨天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谭处长跟他谈话时说得很清楚的,让他去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安局充实干部处领导班子,待到他今天拿着市委组织部的介绍信前往市局报到时,扬帆副局长跟他见了面,说了几句话,这事儿就不见影子了!要说扬帆,跟萧顺德也算得上半个熟人,皖南事变后扬帆担任新四军军法处长时,萧顺德就是军部警卫团的连指导员。尽管没有直接的工作关系,可是天天抬头不见低头见,

洪婷[2](2021)在《父母自主支持对五年制高职生负面评价恐惧的作用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刘安琪[3](2021)在《《交谈的人》(节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之间的关系更加地紧密,我们也相应的处于不同的关系网之中。但无论什么关系网中必不可少的就是沟通交流。有效的沟通可以起到润滑剂的作用,提高效率,加强感情。所以为了更好的适应人类社会,人们越来越关注对话能力,交谈成为当今热门话题。译者以日本着名心理学家河合隼雄所着的启发类书籍《交谈的人》为对象,进行了翻译实践。作者从临床心理学角度出发,针对人生中的烦恼、困惑进行分析。亲与子,男与女,日本人与外国人,疾病与治愈,梦想与现实等,对处于这些关系中的人们的困惑,通过直达心灵的对话,进行分析、讨论,并给出一些建议。该书启发性强,又具有实用性,满足了很多读者的需要,具有极高的社会价值。本次翻译实践报告,主要以劳伦斯·韦努蒂提出的归化理论为基础进行翻译分析。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一、翻译项目介绍。包括选材背景、文本特点及翻译意义;二、记录翻译过程。包括译前准备、翻译理论依据和具体翻译流程;三、案例分析。针对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典型问题进行分析,探讨翻译技巧及解决策略;四、翻译实践总结。包括翻译实践的心得体会、不足之处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本次翻译实践,译者收获颇多。从作品中感受到了交谈的重要性,深受启发,同时也掌握了此类书籍的翻译技巧。希望通过本次实践为相关类型书籍的翻译提供一定的参考。

孙秋雅[4](2021)在《高中生心理自立量表的编制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学业情绪的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中阶段是心理自立发展的关键时期,高中生的心理自立能力是影响其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因素。若高中生缺乏心理自立,在遇到学习困难时,就会感到无助,进而产生消极的学业情绪。随着社会的发展,高中生心理自立问题逐渐成为当代心理学的研究热点。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直接影响个体的学业情绪,而学业情绪也受心理自立的影响。因此,开展心理自立的研究能对个体形成良好的学业情绪提供实效性指导。本研究主要包含两部分:研究一是《高中生心理自立量表的编制》;研究二是探讨心理自立、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业情绪之间的关系。研究采用整体分层取样在河北省一所高中选取被试完成问卷填写。用相应的统计方法进行数据整理,得出如下结果:(1)自编的《高中生心理自立量表》共14道题目,分为4个维度,分别是认知自立、情绪自立、意志自立和行为倾向自立。各维度α信度系数均大于0.7,符合测量学要求,可作为高中生心理自立的测量工具。(2)高中生心理自立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在性别上,除了在行为倾向自立维度上差异不显着外(p>0.05),在其它三个维度上差异均显着。在年级上,各年级除在认知自立维度出现显着差异外,在其它维度均不存在显着差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认知自立、情绪自立维度差异显着(p<0.05),在意志自立与行为倾向自立上无显着差异。(3)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处于中等偏上水平,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总分在性别与年级上均未呈现显着差异。在是否独生上,在父亲情感温暖维度、母亲情感温暖维度、母亲过度保护维度上显着差异(p<0.05)。(4)高中生学业情绪处于中等偏上水平,高中生学业情绪总分在年级上未出现差异显着。在性别上,男女高中生在消极高唤醒和消极低唤醒维度上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在是否独生上,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积极低唤醒、消极高唤醒及消极低唤醒维度上差异显着(p<0.05)。(5)心理自立的各维度与父母教养方式显着相关。(6)父母教养方式能显着预测心理自立;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自立能显着预测学业情绪。(7)心理自立在父母教养方式、学业情绪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即父母教养方式通过心理自立影响高中生的学业情绪。基于研究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高中生的心理自立发展水平受到性别与是否独生因素的影响较大,但在年级变量的影响作用不大;(2)高中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发展水平受到是否独生因素的影响大,但在性别与年级变量的影响作用不大;(3)高中生的学业情绪发展水平受到性别与是否独生因素的影响较大,但在年级变量的影响作用不大;(4)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心理自立与学业情绪关系密切,父母教养方式也可通过心理自立影响学业情绪。

李童童[5](2021)在《父亲参与教养对幼儿社会适应行为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幼儿的社会适应是幼儿为了适应社会环境,不断地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逐渐融入社会环境的过程。幼儿的社会适应行为是幼儿在社会适应过程当中发展起来的一种生存所必须的基本行为,其首先从家庭中开始,而家庭教育离不开父亲的参与。父亲特有的男性特征潜移默化地为孩子树立着榜样,父亲的教育相对于母亲来说也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并且随着“男主外,女主内”传统观念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女性从家庭当中走了出来,进入到社会主义的建设当中,这同时也呼吁父亲能够关注家庭,加大对孩子教养的投入程度。本研究以问卷调查法为主,选取了大连市S幼儿园的大、中、小三个年级,六个班级220名幼儿及其父亲作为调查对象,调查父亲的参与教养对幼儿社会适应行为的影响。以对幼儿父亲的访谈、对幼儿的访谈与观察作为辅助性研究,进一步了解父亲参与教养对幼儿社会适应行为的影响。本研究首先对父亲参与幼儿教养以及幼儿社会适应行为的现状做出了调查与分析,其次是对父亲参与教养与幼儿社会适应行为做了相关与回归分析。结果发现:父亲参与教养的不同维度受父亲工作的性质、月收入、陪伴幼儿的时间、参与亲子活动的意愿以及家庭结构的影响;不同年龄、性别的幼儿其社会适应行为水平发展不同;并且中等收入程度的父亲其孩子的社会化水平发展较好、父亲陪伴孩子的时间越长,其孩子的生活自立以及运动方面发展较好、愿意参加亲子活动的父亲,其孩子社会适应行为各维度发展较好、核心家庭中的父亲及孩子的生活自立作业以及社会化程度发展较好;幼儿的社会适应行为与父亲参与教养呈显着正相关;父亲参与教养对幼儿的社会适应行为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可预测值为5.5%。基于此,本研究从促进父亲参与教养的角度提出了可实施的建议。首先:在父亲个人方面,要提升夫妻对婚姻的满意度,构建一致的教育观念;增加父亲的有效陪伴,不仅要有“量”,更要有“质”;父亲要有针对性的学习育儿知识,提升其育儿理念;为幼儿树立良好榜样。其次:是在幼儿园和社区方面,幼儿园要提供父亲参加亲子活动的机会,并且要组织开展相关的讲座;社区要开展活动,鼓励父亲参与教养。最后:是在社会方面,社会媒体要正面引导,积极宣传;设立“父亲假期”促进父亲的教育投入;创办“父亲学校”助力父亲参与教养。

纪薇[6](2020)在《家风建设对大学生自立人格的作用:多重中介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古以来,家风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与民族精神,对个人、家庭乃至社会的建设与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大学生群体正处于人格发展完善的关键时期,塑造理想人格、培养美好品质可以使大学生群体在处理问题、面对诱惑时保持独立清醒的判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是“根”,是个人立身之本,每个人的一生都会受到家庭氛围的熏染,理想人格的塑造无不受到优良家风的影响。基于此,培育与传承优秀家风,发挥优秀家风的积极作用,努力大学生理想人格的转化,厘清两者间的特殊影响机制,为大学生这一群体的人格研究提供新的解码方式。因此,本研究在确定研究选题后,以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为基点,编制大学生家风建设量表,探讨家风建设对大学生自立人格特质的影响机制;基于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Marcia的同一性状态理论,探讨家风建设、同一性风格、因果取向与自立人格之间的关系,并构建理论框架,最终得出以下结论:1、在研究一中,基于扎根理论的质性访谈和实证分析得到了《大学生家风建设量表》。《大学生家风建设量表》共包括24个题项,包括训诫教导、习惯遵从、价值传递及情感联结四个维度;经检测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大学生家风建设测量的有效工具;2、在研究二中,采用家风建设量表、一般因果取向量表量表、同一性风格量表和大学生自立人格量表对512名大学生进行实证调查研究,最终得出如下研究结果:(1)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家风建设与因果取向、同一性风格及自立人格之间均存在显着性相关。其中,家风建设与自立人格的相关性最强(r=0.545,p<0.001);家风建设与因果取向中的自主取向与控制取向呈显着正相关(r=0.2330.335,p<0.001),与非个人取向呈显着负相关(r=-0.308,p<0.001);家风建设与同一性风格中的信息风格和规范风格呈正相关(r=0.3310.474,p<0.001),与逃避风格呈负相关(r=-0.363,p<0.001);自主取向与信息风格、规范风格呈正相关(r=0.2310.483,p<0.05),与逃避风格呈显着负相关(r=-0.303,p<0.001),与自立人格呈显着性正相关(r=0.462,p<0.001);控制取向与规范风格呈显着正相关(r=0.385,p<0.001),与自立人格呈显着性正相关(r=0.325,p<0.001);非个人取向与逃避风格呈显着性正相关(r=0.407,p<0.001),与自立人格呈负相关(r=-0.340,p<0.01);信息风格、规范风格与自立人格呈正相关(r=0.3620.435,p<0.01);逃避风格与自立人格呈显着性负相关(r=-0.384,p<0.001).(2)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家风建设、同一性风格和因果取向是大学生自立人格的重要预测变量。家风建设量表中的价值传递与情感联结进入了回归方程,其中价值传递的预测力最大(β=0.632,t=13.526***),贡献了43.1%的解释率;因果取向量表中三个子维度全部进入了回归方程,其中自主取向的预测力最大(β=0.413,t=6,526***),贡献了13.9%的解释率;同一性风格量表中三个子维度全部进入了回归方程,其中信息风格的预测力最大(β=0.648,t=5.417***),贡献了23.6%的解释率;(3)简单中介效应分析结果显示,同一性风格和因果取均在家风建设和大学生自立人格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因果取向中的自主取向和非个人取向在家风建设与自立人格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分别为0.178、0.193;同一性风格中的信息风格、规范风格与逃避风格都在家风建设与自立人格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分别为0.151、0.106和1.82。(4)差异性检验结果显示,家风建设在家庭结构、家庭教养方式和母亲受教育程度上存在显着性差异;同一性风格在性别、年级及是否为学生干部上存在显着性差异;自立人格在家庭结构、家庭教养方式、性别、独生子女、专业类型和居住地上存在显着性差异。3、基于以上研究结果,为培育优良家风,提升大学生自立人格,本研究从个人、家庭、社会三个角度提出相应的教育策略和建议。

庄细细[7](2020)在《近代中国妇女团体慈善活动研究(1890-194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代妇女团体慈善活动是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产物,同时也是妇女解放的一种实践方式。妇女解放运动的不断发展,进一步激发了妇女“国民责任”,成为了她们从事慈善事业的动力。同时,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为女性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使其初步具备从事慈善活动的物质基础。而公共空间的扩大为妇女团体开展慈善活动创建了有利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面对近代中国战乱频发和灾荒饥馑,具有善心的近代妇女积极结成团体从事慈善活动。众所周知,近代中国是一个不断走向现代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思想意识与社会环境也发生变化,这亦推动了妇女团体慈善活动的发展。维新变法至清末新政时期是近代妇女团体慈善活动的萌芽阶段,中国近代妇女在妇女解放思潮中觉醒,开展了有别于传统的妇女慈善活动。在慈善观念上,由传统的“福报”观念转为“女国民”责任;而在慈善组织上,由妇女个体慈善向妇女团体慈善转变;慈善方式上,从“捐款捐物”走向“筹款筹物”。到了辛亥革命时期,妇女运动的高涨使得近代妇女团体的力量得到壮大,这一时期慈善活动开始多样化;在慈善救济理念上,由“养”转变到“教”;在慈善组织上,基督教妇女团体开始出现。到了抗战时期,受到民族精神的激发,妇女团体把慈善事业与民族救亡联系起来,慈善活动重心由筹款赈灾转向“民族救亡”。这一时期也是近代妇女团体慈善活动的鼎盛时期,各妇女团体在慈善活动中的合作关系更为密切。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妇女团结一致,开展全国性的慈善活动,而这时基督教妇女团体慈善活动也更加活跃。抗战结束后到新中国成立前,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近代妇女团体慈善事业的重心转向以经济复员为中心的战后救助,寡弃妇女成了重要救助对象,而举办廉价托儿所成了新的慈善内容。由近代妇女团体慈善活动的发展演进所知,近代中国妇女团体慈善活动内容极为丰富,主要有赈济灾荒、抗敌后援、慈善教育、儿童保育和戒除烟瘾、法律援助等。透过其慈善活动的内容,亦可窥探出近代妇女团体慈善活动的特点。首先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对近代妇女团体慈善活动的特点进行探究,发现近代妇女团体更擅长通过娱乐活动为慈善事业筹款,更加关注儿童保育。其次,引入社会阶层理论对近代开展慈善活动的妇女团体进行研究,发现上层阶级妇女引领近代妇女慈善。最后,分析妇女的生理特质、性格特征与社会角色,指出近代妇女团体逐渐从辅助男性开展慈善活动的配角转变为组织开展慈善活动的主体,逐渐撑起中国近代慈善事业的半边天。同时,通过考察近代妇女团体慈善活动的内容与特点,亦可看出近代妇女团体慈善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她们开展的慈善活动宣扬了妇女解放思想,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维护了妇女的合法权益;战争中的募捐救济活动还为战争取得胜利做出一定贡献。当然,受到近代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近代妇女团体慈善活动亦有一定的局限性。

刘娜[8](2020)在《城市二孩家庭长子女教育的个案研究》文中提出十八届五中全会出台“全面二孩”政策后,人们纷纷开始选择生育二孩。二孩的到来改变原有家庭结构,影响着家庭的变化,以及二孩对长子女的影响也成为父母们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本研究运用个案研究法,首先对国内外有关二孩家庭长子女教育研究进行梳理,对二孩家庭教育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其次,选取了四组家庭,综合运用观察法、访谈法进行二孩家庭对长子女的教育观察研究,对家长、祖辈以及长子女的访谈,收集大量有关教育案例资料,通过对资料的整理与分析了解当前父母对长子女教育现状:教育长子女自立能力;引导长子女树立榜样;培养长子女责任感;注重培养学习习惯。同时分析了父母对长子女教育存在问题,分别从四个维度阐述,认知方面:缺乏对长子女正向引导;情感方面:给予长子女的关爱不足;行为方面:解决子女间矛盾的公平性差;态度方面:缺乏足够的耐心。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剖析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缺乏科学的育儿观念;忽视长子女的情感需求;家庭教育方式不统一;时间和精力有限。最后,笔者针对父母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提出以下四点建议:改变教育观念,提升科学教育水平;增强爱的陪伴,关注长子女心理变化;实施公平教育,加强良性沟通;统一教育战线,采取一致的教育方式。

晁萌郁[9](2020)在《小学生家庭教育中家长过度干预的负面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如今,小学生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话题成为一个热门。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把家庭教育推上了风口浪尖,家庭教育作为一切教育的基础,在孩子成长、发展过程中承担着独特的、终身的教化功能。众所周知,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教育在家庭教育中起主导作用,特别是小学生家长,由于孩子年纪尚小,所以家长在日常生活、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对孩子影响甚多。那么,在这种全方位的家庭教育下,是否存在家长教育过度干预的现象呢?过度干预带来的负面效应有哪些呢?本文拟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并提出解决办法。本研究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阐述了选题的背景,同时结合了相关研究文献,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和意义;第二部分为理论演绎,对小学生家长教育干预的行为进行理论概括;第三部分为调查阐述,这一部分以调查过程和调查结果两个方面来叙述,本文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了观察法、访谈法和案例分析法。调查部分主要采用结构式观察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手段,设置访谈提纲,并对问题的信度与效度进行检测,然后对访谈进行调查实施,最后,研究结果从个性、知识、技能、态度和观念等五个方面的负面效应进行分维度总结;第四部分为研究结果与讨论,以小学生家长教育现状调查分析所得数据为支撑,归纳总结出小学生家长教育的现状、家长教育过度干预呈现负面效应的原因进行深度剖析;第五部分以第三部分的研究调查为基础,提出了小学生家长教育过度干预带来的负面效应的消解对策。论文通过对小学生家长教育过度干预的负面效应研究,得出两点结论,一方面是要提高小学生家长的教育意识,提升小学生家庭教育的效果,改善因家长过度干预带来的负面效应,为这些负面效应找到解决对策与建议。另一方面做好小学生家庭教育对发展我国中小学生素质教育也具有重要影响。

卢健[10](2020)在《角色游戏对一年级儿童课堂学业自立行为养成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以课堂学业自立为主题的角色游戏对一年级儿童课堂学业自立行为水平的影响。方法:研究采用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实验设计,以一年级儿童为研究对象,角色游戏为自变量,课堂学业自立行为为因变量。综合问卷法,观察法,访谈法在某小学一年级共选取被试24人,其中实验组12人,控制组12人。研究分为三个阶段:1.前测阶段(1-4周):选取实验组、控制组成员。考虑一年级学生刚开学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学校学习生活,所以在开学后的第4周采用问卷进行施测,并结合前三周研究者的观察以及班主任的推荐最终确定实验组、控制组成员。2.干预阶段(5-12周):在8周干预期内引入角色游戏进行干预,实验组学生按每周2次,每次40分钟的频率接受角色游戏干预。在实验组接受干预时,控制组儿童进行自主游戏活动或午休,时间、次数与实验组保持一致。3.后测及追踪阶段(13-15周):干预结束一周后进行后测,后测结束两周之后进行追踪测试。后测和追踪测试均采用与前测相同的测量工具对实验组、控制组学生的课堂学业自立行为水平进行评估。结果:(1)组内差异比较发现,实验组的前测得分显着低于后测得分和追踪得分(F=55.63,p<0.001),控制组的前测得分同样显着低于后测得分和追踪得分(F=38.85,p<0.001)。(2)组间差异比较发现,实验组的前后测得分差异(t=4.04,p<0.05)以及前测与追踪得分差异(t=3.32,p<0.05)均显着高于控制组。调整干预前被试课堂学业自立行为水平后,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的后测得分(F=15.33,p<0.01)和追踪得分(F=10.32,p<0.01)也显着高于控制组。综合以上结果,说明干预有效且干预效果有一定的保持。结论:以课堂学业自立为主题的角色游戏能够提高一年级儿童课堂学业自立行为水平。

二、父母独立,孩子才能自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父母独立,孩子才能自立(论文提纲范文)

(1)命运如丝(长篇纪实连载)(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悬办”
第二章 失踪的“特费”
第三章 寻找“青痣瘢”
第四章 烈士遗物
第五章 醉春楼遇险
第六章 外国神父
第七章 黑衣人之谜
第八章 国药号老板
第九章 油锅捞秤砣
第十章 蹊跷的爆炸案
第十一章 三官镇惊变
第十二章 三友观夜谈
第十三章 曹家渡劫案
第十四章 镇长之死
第十五章 车行老板的隐秘
第十六章 狭路相逢
第十七章 “叛徒”的女儿

(3)《交谈的人》(节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要旨
一、翻译项目介绍
    (一)选材背景
    (二)文本特点
    (三)翻译实践的目的与意义
二、翻译过程
    (一)译前准备
        1.文本理解
        2.理论准备
        3.翻译工具
    (二)翻译实践
        1.初译
        2.译后校对
三、案例分析
    (一)词汇的翻译
        1.汉字词的翻译
        2.多义词的翻译
    (二)小标题的翻译
    (三)句子的翻译
四、翻译实践总结
    (一)翻译实践经验归纳
    (二)翻译实践的不足
    (三)今后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1 原文
附录2 译文
致谢

(4)高中生心理自立量表的编制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学业情绪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心理自立的相关研究
        1.1.1 自立的概述
        1.1.2 心理自立的概念
        1.1.3 心理自立的结构
        1.1.4 心理自立的测量工具
        1.1.5 高中生心理自立的相关研究
    1.2 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1.2.1 父母教养方式的概念
        1.2.2 父母教养方式的维度与类型
        1.2.3 父母教养方式的测量工具
        1.2.4 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1.3 学业情绪的相关研究
        1.3.1 学业情绪概念
        1.3.2 学业情绪的维度与类型
        1.3.3 学业情绪的测量工具
        1.3.4 高中生学业情绪国内外相关研究
    1.4 心理自立、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业情绪之间的相关研究
        1.4.1 心理自立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
        1.4.2 心理自立与学业情绪的关系研究
        1.4.3 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业情绪的关系研究
2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2.1 问题提出
    2.2 研究设计
        2.2.1 研究思路
        2.2.2 研究假设
    2.3 研究意义
        2.3.1 理论意义
        2.3.2 实际意义
3 研究一高中生心理自立量表的编制
    3.1 访谈与开放式问卷调查
        3.1.1 研究目的
        3.1.2 研究方法
        3.1.3 结果与分析
    3.2 高中生心理自立初测量表的编制
    3.3 高中生心理自立初测量表的分析
        3.3.1 研究目的
        3.3.2 研究工具
        3.3.3 研究对象
        3.3.4 问卷施测
        3.3.5 数据处理
        3.3.6 数据处理结果与分析
    3.4 高中生心理自立正式量表的形成
        3.4.1 研究目的
        3.4.2 研究工具
        3.4.3 研究对象
        3.4.4 问卷施测
        3.4.5 数据处理
        3.4.6 正式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4 研究二高中生心理自立、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业情绪的关系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假设
    4.3 研究方法
        4.3.1 研究对象
        4.3.2 研究工具
        4.3.3 数据处理
    4.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4.1 高中生心理自立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4.4.2 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4.4.3 高中生学业情绪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4.4.4 高中生心理自立、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业情绪的相关分析
        4.4.5 高中生心理自立在父母教养方式和学业情绪间的中介作用
5 分析与讨论
    5.1 高中生心理自立量表
        5.1.1 高中生心理自立量表的编制和结构
        5.1.2 量表的信效度
    5.2 高中生心理自立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
        5.2.1 高中生心理自立总体水平
        5.2.2 高中生心理自立的性别差异
        5.2.3 高中生心理自立的年级差异
        5.2.4 高中生心理自立的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差异
    5.3 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
        5.3.1 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总体水平
        5.3.2 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性别差异
        5.3.3 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年级差异
        5.3.4 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差异
    5.4 高中生学业情绪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
        5.4.1 高中生学业情绪总体水平
        5.4.2 高中生学业情绪的性别差异
        5.4.3 高中生学业情绪的年级差异
        5.4.4 高中生学业情绪的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差异
    5.5 高中生心理自立、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业情绪的关系
        5.5.1 高中生心理自立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5.5.2 高中生心理自立与学业情绪的关系
        5.5.3 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业情绪的关系
    5.6 高中生心理自立在父母教养方式和学业情绪间的中介作用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论
    6.2 研究创新
    6.3 研究不足
    6.4 教育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5)父亲参与教养对幼儿社会适应行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缘起
        1.家庭纽带:幼儿成长过程中父亲角色不可或缺
        2.思想转变:父亲参与到子女的教养当中
        3.实践反思:父亲教育缺失对幼儿社会适应行为的影响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概念界定
        1.父亲参与教养
        2.幼儿社会适应行为
    (四)理论基础
        1.生态系统理论
        2.社会学习理论
    (五)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
        2.研究内容
        3.研究方法与工具
        4.研究过程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1.有关父亲参与教养的程度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2.有关父亲参与教养对幼儿身心发展影响的研究
        3.幼儿社会适应行为的相关研究
        4.父亲参与教养与幼儿社会适应行为的关系研究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有关父亲参与教养的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
        2.有关父亲参与教养对幼儿身心发展的影响
        3.幼儿社会适应行为的相关研究
        4.父亲参与教养与幼儿社会适应行为的关系研究
三、父亲参与教养与幼儿社会适应行为的现状调查
    (一)父亲参与教养的现状
        1.父亲教养态度的调查及分析
        2.父亲参与教养的差异及分析
    (二)幼儿社会适应行为的现状调查
        1.幼儿社会适应行为在幼儿年龄上的差异及分析
        2.幼儿社会适应行为在幼儿性别上的差异及分析
四、父亲参与教养对幼儿社会适应行为的差异及分析
    (一)幼儿社会适应行为在父亲教育投入上的差异及分析
    (二)幼儿社会适应行为在父亲每日陪伴幼儿的时间上的差异及分析
    (三)幼儿社会适应行为在父亲参加亲子活动的意愿上的差异及分析
    (四)幼儿社会适应行为在父亲参与教养获得的支持上的差异及分析
五、父亲参与教养与幼儿社会适应行为的相关与回归分析
    (一)父亲参与教养与幼儿社会适应行为的相关分析
    (二)父亲参与教养与幼儿社会适应行为的回归分析
    (三)父亲参与教养与幼儿社会适应行为相关关系的讨论
        1.规则约束、学业鼓励与生活自立、作业、交往以及自我管理呈现正相关
        2.间接支持在生活自立、作业以及自我管理上呈正相关
        3.情感表达与幼儿的生活自立以及作业呈现正相关
        4.互动监督与自我管理成正相关
六、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1.中等收入水平的父亲其孩子的社会化程度发展较好
        2.父亲陪伴孩子的时间越长其孩子的生活自立以及运动方面发展越好
        3.愿意参加亲子活动的父亲其孩子社会适应行为各维度发展较好
        4.核心家庭中的父亲其孩子的生活自立、作业以及社会化程度发展较好
        5.父亲参与教养与幼儿社会适应行为呈显着正相关
        6.父亲参与教养对幼儿的社会适应行为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
    (二)建议
        1.父亲方面
        2.幼儿园和社区方面
        3.社会方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父亲参与教养调查问卷
附录二 3-7 岁幼儿社会适应行为评定量表
附录三:幼儿及其父亲访谈提纲
附录四:幼儿社会适应行为观察记录表
致谢

(6)家风建设对大学生自立人格的作用:多重中介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家风建设
        2.1.1 家风建设的内涵
        2.1.2 家风建设的结构与测量
    2.2 理论基础
        2.2.1 社会学习理论
        2.2.2 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
        2.2.3 同一性状态理论
        2.2.4 家庭系统理论
        2.2.6 小结
    2.3 家风建设的结果变量—自立人格
        2.3.1 自立人格的内涵
        2.3.2 自立人格的结构与测量
        2.3.3 大学生自立人格与家风建设的相关研究
    2.4 家风建设与大学生自立人格之间的中介变量
        2.4.1 同一性风格
        2.4.2 一般因果取向
        2.4.3 小结
    2.5 研究框架设计
第三章 研究一:大学生家风建设量表的编制
    3.1 基于扎根理论的质性访谈
        3.1.1 大学生家风建设量表维度构想
        3.1.2 访谈目的
        3.1.3 访谈设计
        3.1.4 访谈案例
        3.1.5 访谈资料分析与结果编码
        3.1.6 大学生家风建设模型的构建
    3.2 大学生家风建设模型的验证
        3.2.1 量化研究方法
        3.2.2 量化研究结果
    3.3 量化结果小结
第四章 研究二:家风建设对大学生自立性人格的作用路径
    4.1 研究对象
    4.2 测量工具
        4.2.1 家风建设量表
        4.2.2 同一性风格量表
        4.2.3 青少年自立性人格量表
        4.2.4 一般因果取向量表
    4.3 研究程序
    4.4 结果分析
        4.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4.2 相关分析
        4.4.3 家风建设、因果取向、同一性风格对自立人格的回归分析
        4.4.4 简单中介效应分析
        4.4.5 差异分析
    4.5 实证结果总结
第五章 分析与讨论
    5.1 各变量总体状况
        5.1.1 家风建设的总体状况
        5.1.2 同一性风格的总体状况
        5.1.3 自立性人格的总体状况
        5.1.4 因果取向的总体状况
    5.2 大学生自立性人格与相关变量关系分析
        5.2.1 大学生自立人格与家风建设的关系分析
        5.2.2 大学生自立人格与因果取向的关系分析
        5.2.3 大学生自立人格与同一性风格的关系分析
    5.3 因果取向及同一性风格的中介作用分析
        5.3.1 同一性风格的中介作用分析
        5.3.2 因果取向的中介作用分析
    5.4 人口学变量差异性分析
        5.4.1 研究变量在性别上的差异性分析
        5.4.2 研究变量在年级上的差异性分析
        5.4.3 研究变量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性分析
        5.4.4 研究变量在专业类型上的差异性分析
        5.4.5 研究变量在居住地上的差异性分析
        5.4.6 研究变量在是否为学生干部上的差异性分析
        5.4.7 研究变量在家庭结构上的差异性分析
        5.4.8 研究变量在家庭教养方式上的差异性分析
        5.4.9 研究变量在父母受教育水平上的差异性分析
第六章 教育启示与对策
    6.1. 对大学生自身的启示
        6.1.1 汲取优秀要素,提升个人自主意识
        6.1.2 坚持正向反馈,进行积极自我建构
        6.1.3 增强自主动机水平,塑造主动性人格
    6.2 对家庭的启示
        6.2.1 言传身教,增强榜样示范作用
        6.2.2 提升素质,引领家庭人格教育
        6.2.3 以小见大,潜移默化传承家风
        6.2.4 环境营造,优化家风教育氛围
    6.3 对社会启示
        6.3.1 加强舆论宣传,倡导社会优秀家风
        6.3.2 四位一体,营造家风良好社会氛围
第七章 结语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之处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大学生家风建设量表(样例)
    附录 B 同一性风格量表(样例)
    附录 C 一般因果取向量表(样例)
    附录 D 青少年自立性人格量表(样例)
    附录 F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近代中国妇女团体慈善活动研究(1890-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四、研究资料
    五、研究方法
    六、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近代妇女团体慈善活动兴起、发展的背景
    第一节 妇女运动的影响
    第二节 公共空间的扩大
    第三节 政治诉求的表达
    第四节 灾荒饥馑的触动
    第五节 战乱频仍的环境
    小结
第二章 近代妇女团体慈善活动的历史演进
    第一节 维新变法至清末新政时期的妇女团体慈善活动
    第二节 辛亥革命时期至民国前期的妇女团体慈善活动
    第三节 抗日救亡时期的妇女团体慈善活动
    第四节 抗战胜利以后的妇女团体慈善活动
    小结
第三章 近代妇女团体慈善活动的内容
    第一节 赈济灾荒
    第二节 抗战后援
    第三节 慈善教育
    第四节 儿童保育
    第五节 其他内容
    小结
第四章 近代妇女团体慈善活动的特点
    第一节 擅长欢娱慈善
    第二节 关注儿童保育
    第三节 精英女性的引领
    第四节 从女性特质看其善举
    小结
第五章 近代妇女团体慈善活动的评价
    第一节 践行妇女思想解放
    第二节 提高妇女社会地位
    第三节 为战争胜利做出贡献
    第四节 妇女团体慈善活动的局限
    小结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8)城市二孩家庭长子女教育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 问题的提出
    (一) 研究背景
        1. 国家“全面二孩”政策开放
        2. 二孩家庭面临的家庭教育问题较多
        3. 个人研究兴趣
    (二) 研究意义
        1. 学术价值
        2. 应用价值
    (三) 核心概念界定
        1. 二孩家庭
        2. 长子女教育
    (四) 相关文献综述
        1. 关于二孩家庭教育研究
        2. 关于长子女教育研究
        3. 对已有研究的简要评述
二、 研究设计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内容
    (三) 研究对象
    (四) 研究方法
        1. 个案研究法
        2. 观察法
        3. 访谈法
        4. 文献法
三、二孩家庭长子女教育现状分析
    (一) 个案呈现
    (二) 长子女教育现状
        1. 培养长子女自立能力
        2. 注重榜样教育
        3. 培养长子女责任感
        4. 注重规则意识的培养
    (三) 长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
        1. 认知方面:缺乏对长子女的正向引导
        2. 情感方面:给予长子女的关爱不足
        3. 行为方面:解决子女间矛盾的公平性差
        4. 态度方面:缺乏足够的耐心
四、 二孩家庭长子女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缺乏正确育儿观
        1. 原生家庭育儿观的影响
        2. 家庭教育知识的缺乏
    (二) 忽视长子女的情感需求
        1. 缺乏情感沟通
        2. 对长子女关注度低
    (三) 家庭教育方式不一致
        1. “父母”教育方式的不一致
        2. 祖辈与父辈教育方式的不一致
    (四) 时间和精力有限
        1. 客观原因
        2. 主观原因
五、 二孩家庭长子女教育相关策略
    (一) 改变教育观念——提升科学教育水平
        1. 树立科学育儿观
        2. 必要教育知识的学习
    (二) 增强爱的陪伴——关注长子女心理需求
        1.关注长子女心理状态
        2. 用心、用爱陪伴长子女
    (三) 统一教育战线——采取一致的教育方式
        1. 父母的教育要一致
        2. 家庭成员的教育要一致
    (四) 实施公平教育——加强良性沟通
        1. 公平对待两个孩子
        2. 多与长子女互动交流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一
    附录 二
    附录 三
致谢

(9)小学生家庭教育中家长过度干预的负面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家长教育过度干预的负面效应日益突出
        二、家庭教育立法提上日程,成为教育的重中之重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相关研究
        二、国外相关研究
        三、研究述评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小学生家长教育过度干预行为的理论演绎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教育过度干预与教育适度干预
        二、界入、介入、参与与干预
    第二节 小学生家长教育过度干预的表现
        一、教育过度干预中家长的表现
        二、教育过度干预下孩子的表现
第三章 小学生家长教育过度干预的负面效应观察
    第一节 小学生家长教育过度干预的负面效应的观察对象
        一、研究对象说明
        二、研究对象选择的原因
        三、研究对象的特征
    第二节 小学生家长教育过度干预的负面效应的观察过程
        一、观察方法
        二、观察维度
    第三节 小学生家长教育过度干预的负面效应的观察结果
        一、小学生家长教育过度干预的表现方式
        二、小学生家长教育过度干预的内容体现
        三、小学生家长教育过度干预的呈现地点
        四、小学生家长教育过度干预的负面效应
第四章 小学生家长教育过度干预负面效应调查结果分析
    第一节 社会环境加深家长教育过度干预
    第二节 家校合作加速家长教育过度干预
    第三节 家长教育缺失引发家长错误教育干预
    第四节 学生自我管理欠缺加大家长干预力度
第五章 小学生家长教育过度干预的负面效应的消解策略
    第一节 政府设立家庭教育场所,普及科学家教知识
    第二节 学校积极履行教育职能,提高学生独立学习能力
    第三节 家长主动避免教育过度干预,提升家庭教育质量
    第四节 学生强化自我管理,消减家长过度干预的空间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小学生家长教育过度干预的负面效应研究 家长访谈提纲
附录2 :小学生家长教育过度干预的负面效应研究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3 :小学生家长教育过度干预的负面效应研究 小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4 :小学生家长教育过度干预的负面效应研究观察表
致谢

(10)角色游戏对一年级儿童课堂学业自立行为养成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课堂学业自立概述
        1.1.1 自立
        1.1.2 课堂学业自立的概念界定
        1.1.3 自立的相关研究
        1.1.4 课堂学业自立发展的影响因素
    1.2 角色游戏概述
        1.2.1 角色游戏的界定
        1.2.2 角色游戏的基本要素
        1.2.3 儿童角色游戏的发展
    1.3 角色游戏对课堂学业自立培养的价值
        1.3.1 有利于儿童语言的发展
        1.3.2 有利于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1.3.3 有利于儿童主体性的发展
        1.3.4 有利于培养儿童的意志品质
    1.4 角色游戏的理论基础
        1.4.1 角色理论
        1.4.2 社会学习理论
        1.4.3 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
2 问题提出
    2.1 前人研究不足
    2.2 研究意义
        2.2.1 理论意义
        2.2.2 实践意义
3 角色游戏干预方案
    3.1 角色游戏的设计思路
    3.2 确定游戏主题,设计游戏方案
    3.3 制定指导策略
        3.3.1 引导角色分配
        3.3.2 研究者榜样示范
        3.3.3 启发引导
        3.3.4 遵守游戏规则
        3.3.5 总结强化
    3.4 角色游戏的实施原则
    3.5 角色游戏的实施形式
    3.6 角色游戏的效度和可行性评估
4 角色游戏对一年级儿童课堂学业自立养成的实验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假设
    4.3 研究方法
        4.3.1 实验总体设计
        4.3.2 研究工具
        4.3.3 研究对象
    4.4 研究程序
        4.4.1 前测阶段(1-4周)
        4.4.2 干预阶段(5-12周)
        4.4.3 后测及追踪观察阶段(13-15周)
    4.5 研究结果
        4.5.1 实验组和控制组的组内差异比较
        4.5.2 实验组和控制组的组间差异比较
5 讨论
    5.1 角色游戏对一年级儿童课堂学业自立行为水平的影响
    5.2 角色游戏干预方案及过程分析
    5.3 干预过程中其他外在因素的影响
6 研究不足
7 研究结论
8 教育建议
    8.1 精心设计,适时组织
    8.2 家校合作,共同教育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四、父母独立,孩子才能自立(论文参考文献)

  • [1]命运如丝(长篇纪实连载)[J]. 东方明,魏迟婴. 啄木鸟, 2021(07)
  • [2]父母自主支持对五年制高职生负面评价恐惧的作用分析[D]. 洪婷. 江南大学, 2021
  • [3]《交谈的人》(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 刘安琪.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4]高中生心理自立量表的编制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学业情绪的关系研究[D]. 孙秋雅.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5]父亲参与教养对幼儿社会适应行为的影响[D]. 李童童.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6]家风建设对大学生自立人格的作用:多重中介效应研究[D]. 纪薇. 江南大学, 2020(01)
  • [7]近代中国妇女团体慈善活动研究(1890-1949)[D]. 庄细细.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3)
  • [8]城市二孩家庭长子女教育的个案研究[D]. 刘娜. 鞍山师范学院, 2020(01)
  • [9]小学生家庭教育中家长过度干预的负面效应研究[D]. 晁萌郁.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10]角色游戏对一年级儿童课堂学业自立行为养成的实验研究[D]. 卢健.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父母独立,孩子也能独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