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断陷区煤中潜在有毒微量元素赋存状况分析

黔西断陷区煤中潜在有毒微量元素赋存状况分析

一、黔西断陷区煤中潜在毒害微量元素赋存状态分析觹(论文文献综述)

汪米娜[1](2020)在《淮北石台煤矿岩-煤蚀变过程中有毒元素的迁移规律和富集机理》文中指出岩浆侵入煤层的热变质作用(简称岩-煤蚀变作用),在我国淮北地区异常发育。这些燕山期侵入体,一方面破坏煤层的稳定性和可采性,严重危及煤田生产,对煤炭资源利用造成巨大影响;另一方面,影响和驱动煤层中的元素重新分配,导致煤焦中有毒元素会异常富集,甚至危害环境和人体健康。为了探究岩-煤蚀变过程中有毒元素迁移和异常富集,本研究以淮北石台煤矿受岩浆侵入的3煤层为研究对象,系统采集了侵入岩、蚀变带、火夹焦、天然焦和未受影响煤样品,拟通过工业分析、元素分析、光学显微镜观察、X射线粉晶衍射(XRD)以及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等现代测试手段,对石台煤矿3煤层的煤质特征、矿物特征以及元素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趋近岩体,煤的变质程度增加。从未受影响煤→天然焦→火夹焦→蚀变带,由于岩浆侵入作用,煤中灰分、水分、C含量升高,挥发分和H含量降低,N含量没有明显变化趋势,距离岩体越近,煤的变质程度加强。(2)趋近岩体,浆源物质增加。靠近侵入体,火夹焦和蚀变带中矿物种类增多,蚀变强度增大,马赛克结构和气孔(气泡)更发育,镜质体减少至消失;远离侵入体,未受影响煤层受影响减弱,矿物减少。(3)趋近岩体,部分有毒元素富集。其中,V、Cr、Mn、Co、Ni、Zn、Ga、Rb、Zr、Cd在侵入岩中富集,Th在蚀变带中富集,Pb在火夹焦中富集,Cu、Sr、Mo、Ba在天然焦中富集,As和Sb在煤层中的含量较稳定。分析表明,石台煤矿岩-煤蚀变带有毒元素存在如下迁移和富集特征:(1)Mn的富集是与岩浆侵入密切相关。Mn在侵入岩中含量极高,其富集与岩浆热液直接相关(岩浆本身富含Mn);同时由于岩浆侵入作用,煤的挥发分降低,部分Mn随着挥发分的损失而挥发至气相或液相产物中。(2)As与Sb元素主要来源于煤层。As和Sb在整个煤层中的含量处于相对稳定的水平,主要是来自于成煤的土壤和沉积物,岩浆对其几乎没有产生影响;且煤受热分解,As和Sb会随着煤的热解而挥发。(3)V、Cr、Zr、Co、Ni、Zn、Cd、Ga、Rb、Ba、Sr、Mo、Pb、Cu、Th等大部分有毒元素的迁移和富集是岩浆侵入煤的综合结果。这些元素在侵入岩和未受影响煤中的含量都较高,一部分是来自于沉积环境,一部分是源于岩浆热液所带来的矿物(粘土矿物、硫化物、菱铁矿等),是沉积环境与岩浆热液共同作用的结果;另外,由于岩浆侵入煤层导致的热变质作用,使得V和Mo与碳缩聚成高分子化合物残留在半焦中,Zr、Rb随着挥发分损失而挥发,Sr和Ba随着灰分的增加而增加,Co、Ni、Cu和Pb随着黄铁矿的分解而挥发,Zn挥发至大气中,Cd在热液交代的过程中进入闪锌矿中,Cr主要分布在焦化固态产物中,Ga可能生成GaH和Ga2O、GaO或其有机衍生物而挥发,Th由于水分增加,煤孔裂隙增加而快速析出。本研究主要创新和发现:(1)分析了岩-煤蚀变带不同程度变质煤的煤质特征、矿物组成及有毒元素含量特征,揭示了岩-煤蚀变过程中有毒元素的迁移机制和富集规律。(2)发现岩浆侵入不仅带入V、Cr、Mn、Co、Ni、Cu、Ga、Rb、Sr、Zr、Mo、Ba、Pb和Th等有毒元素,而且驱动这些元素在岩浆和煤之间的迁移和富集。

汪米娜,安燕飞,何凯,陈义祥[2](2019)在《皖北石台矿岩浆蚀变煤中有毒元素分布、赋存及富集机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探究岩-煤蚀变过程中有毒元素异常富集而引发的环境效应,以皖北石台煤矿3煤层内不同类型样品为对象,通过工业分析、显微观察、XRD和ICP-MS实验,对蚀变煤中有毒元素的分布、赋存和富集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岩浆侵入导致煤中灰分升高,挥发分降低;趋近岩体,矿物种类增加,强度变大,马赛克结构和气孔(气泡)更发育,镜质体减少至消失;侵入体和岩-煤蚀变带中强烈富集V、Cr、Co、Ni、Zn和Ga,天然焦中富集Ba和Cu,火夹焦中富集Pb,整个煤层中As比较稳定。研究表明,煤中富集的V、Cr、Co、Ni、Zn、Ga主要来源于岩浆热液,Ba、As来自沉积环境,Pb、Cu可能来自成煤的土壤和沉积物或由岩浆作用所致。

秦可敏[3](2019)在《大同矿区煤中有害微量元素的赋存特征及其环境效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同煤田是我国典型的双纪煤田,赋存着侏罗纪和石炭二叠纪煤,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煤矸石在堆放过程中,会有很多有害微量元素迁移淋滤出来,进入地下水和土壤中,引发多种环境问题,而如何治理煤矸石淋滤引发的环境污染还亟待研究。本文以大同北部矿区煤及煤矸石中的有害微量元素为研究对象,通过动态淋滤实验、柱状淋滤实验,采用工业分析、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扫描电镜及配套的能谱分析(SEM-EDS)、X射线衍射(XRD)、离子色谱仪和显微光度计等手段,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探讨煤及煤矸石的含量与分布、赋存特征、煤岩学特征,分析煤矸石中F、Cl等20种有害微量元素在不同条件下的淋滤特征并对其进行环境效应评价,研究改性膨润土和活性污泥对部分重金属元素的防治控制效果,揭示煤及煤矸石中有害微量元素的富集机理和改性膨润土、活性污泥对重金属元素的吸附机理。主要得到以下成果和认识:(1)大同北部矿区煤属特低硫煤,煤中矿物组分包括高岭石、伊利石、绿泥石等粘土矿物、黄铁矿、方铅矿、方解石、菱铁矿、金红石和锆石等,煤中矿物结构形态各异,有些矿物嵌布在有机组分中,和有机质是有害微量元素的主要赋存载体,聚类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Tl、Th、U、Cr、Co、Ni、Cu、Zn、Mo、Cd、Pb、Ba、Sn元素主要赋存在无机矿物和有机质中,其中Co、Ni、Ba、Zn元素可能赋存在伊利石中,Be、Mn元素主要赋存在黄铁矿中。(2)煤矸石中有害微量元素在不同条件下的淋滤特征各异。淋滤强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F、Sn、Be、V、Cr、Mn、Co、Ni、Cu、Cd、Ba、Pb、U元素随时间的延长先快速增加,后逐渐降低,Sb、Mo、As、Se、Tl、Zn元素呈现出间歇式释放的特征,淋滤强度曲线为“N”或“M”字型;淋滤强度随粒度变化规律:不同元素的淋滤强度均随粒度减小而不同程度增大;淋滤强度随pH值变化规律:Cr、Cd随着淋滤液pH值的增大淋滤强度增大,Ni、Tl、U的变化规律不明显,其余元素的淋滤强度均随pH值的增大而增大。根据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Mo、Cr、Mn、Pb可能会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Co和Ba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可能性较大。(3)柱状淋滤实验结果表明活性污泥和改性膨润土对重金属元素有不同程度的吸附控制作用,且改性膨润土的吸附效果优于活性污泥。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得出影响吸附效果的主要因素有pH值、温度、重金属离子初始浓度、固液比、吸附剂颗粒粒径等,吸附机理主要包括表面有机络合、离子交换吸附和其他机理。

李沙[4](2017)在《宣威肺癌高发与当地燃煤产物及电厂燃煤排放产物的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华南晚二叠世是地质时期上一个重要成煤时期,滇东黔西地区的威宁、宣威、富源和盘县以西分布着丰富的晚二叠世煤炭资源,宣威肺癌高发区虎头村和贵州非肺癌区盘县老厂同属于华南晚二叠世成煤时期的宣威煤系中下段(龙潭组)。本文运用环境科学、医学地质学、矿物岩石学和细胞毒理学等相关原理,利用ICP-MS仪器对虎头村和老厂居民生活区的燃煤及其煤燃烧产物进行元素含量对比分析,并对宣威肺癌患者肺癌组织和电厂燃煤产物、电厂周围灰尘及PM10中元素含量进行测试和分析,通过以上分析研究,主要获得以下结论:1、经过调研宣威肺癌高发的来宾镇虎头村居民生活燃料主要使用是雁塘煤矿开采B3煤层,对照点非肺癌区贵州盘县老厂居民生活燃料主要来源于老厂煤矿开采17号煤层。(1)宣威虎头村B3煤样中Ca、V、Cr、Co、Ni、Cu、Sr、Zn、Pr、Nd、La、Ce、Gd、Dy、Pb等元素含量均大于老厂煤矿17号的煤样。(2)宣威雁塘煤矿煤中元素富集程度高于老厂煤矿可能与煤形成过程中的火山活动有关;老厂煤中S的富集主要受煤形成过程中的海水的影响,As的富集与火山活动有关。2、分别在宣威肺癌高发区来宾镇虎头村和对照点非肺癌地区盘县老厂采集了厨房灰尘、卧室灰尘进行元素粒径检测。宣威卧室灰粒径小于10μm所占比例是宣威厨房灰的2倍,宣威卧室灰粒径小于2μm所占比例是宣威厨房灰的3倍左右,总体而言,卧室灰比厨房灰粒度小,女性和男性睡眠时间为8.3小时,均高于炉灶周围和其他活动时间,推测在卧室可吸入更多细颗粒物。宣威厨房灰尘、卧室灰尘都比老厂厨房灰尘、卧室灰尘粒径大,这可能导致宣威虎头村地区居民比老厂地区居民在室内吸入更多细颗粒物。3、采集虎头村和老厂农户炉灶灰、锅底灰、烟囱灰、室内灰尘进行元素含量检测。虎头村烟囱灰、室内灰、锅底灰、炉灶灰元素富集程度大于老厂,宣威虎头村4号农户主要使用的木材和烟煤来进行做饭的,而老厂4号农户使用烟煤作为燃料,其烟囱灰、室内灰、锅底灰、炉灶灰元素富集程度高于宣威虎头村,说明用烟煤作为燃料比烧柴更容易造成的大量元素富集。4、采集宣威电厂燃煤产物进行粒径和元素含量分析。(1)宣威电厂除尘器对粒径>50μm的飞灰有较好的效果,而对粒径<10μm的飞灰除尘效果较差,排入大气占78.09%,粒径在1-5μm飞灰排入大气占49.22%,尤其是对于粒径<2μm除尘效果最低,最后排入到大气占38.09%。(2)对比宣威电厂燃煤过程中元素富集程度发现,由大到小为:飞灰3(经过四个除尘器的飞灰)>底灰>飞灰2(经过一个除尘器的飞灰)>飞灰1(没有经过除尘器的飞灰),底灰元素含量仅次于飞灰3,说明煤燃烧过程中挥发比较少,基本保留在底灰中,飞灰3中Al、V、Co、N i、C u、As、Sn、Yb、U、Bi等元素含量远远大于底灰、飞灰2、飞灰1。5、宣威电厂周围灰尘及PM10中元素特征分析。(1)宣威火车站、革香河和虎头村的PM10夜晚元素浓度多数都大于白天的浓度,所有采样点PM10白天元素含量Na的浓度最高,Al、Ba、Ca、K、Zn、Ga元素浓度相对较高,Ba、K、Na、Zn、Ti、Cr、N i、Cu、As、Rb、Pb元素质量浓度在不同区域表现为火车站>革香河>虎头村。(2)对比4个采样点灰尘元素含量富集程度发现,Ca、Al、Ce、Cr、C u、Sr、Sn、V元素富集表现为宣威民中>母家屯>虎头村>板桥镇,可以看出电厂污染物对下风向的来宾和虎头村地区的环境存在污染,且随着离电厂的距离越近,污染越严重。6、对照宣威肺癌患者肺癌组织的切片癌细胞观察,细胞中含有大量的颗粒物,大多数是以纳米粒径的颗粒物聚集。分别对宣威电厂燃煤排放到环境中的飞灰进行粒径与元素含量测试分析,粒径1-5μm飞灰排入大气占49.22%,颗粒物粒径<2μm占38.09%,宣威燃煤电厂排入大气中飞灰(飞灰3)与肺癌组织元素含量在分布趋势上除个别元素含量外基本趋于一致,且飞灰3的元素含量基本高于肺癌组织,通过该对照分析,证明了电厂排放的烟尘对当地肺癌高发有影响,这是与前人研究成果得出不同的结论。宣威肺癌的高发可能与当地燃烧烟煤和电厂燃煤排放产物对其影响有关。

赵月圆[5](2017)在《云南干河特高有机硫煤微量元素赋存状态及纳米矿物特征》文中指出微量元素在煤中的富集及其存在形态是当前煤地质学、煤地球化学的前沿课题之一,其目的在于了解煤系金属矿床的成因机制及一些潜在有害元素在煤开采利用过程中的迁移转化行为。在我国西南部地区广泛发育的晚二叠世特高有机硫(SHOS)煤,由于其多种金属元素的富集成矿和环境敏感元素的广泛存在,而引起了国内外研究学者的极大兴趣。因此本文以我国云南干河晚二叠世吴家坪组3、4号煤层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煤田地质学、煤岩学、矿物学、元素地球化学、有机地球化学等理论方法,采用工业分析、元素分析、显微煤岩组分定量分析、X射线荧光光谱(XRF)、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ICP-MS)、X射线衍射(XRD)、带能谱的扫描电镜(SEM-EDS)、带能谱的高分辨率透射电镜(TEM-EDS)结合选取电子衍射(SAED)和傅立叶变换(FFT)等手段,对干河煤中富集微量元素的赋存状态、纳米矿物特征及部分微量元素的纳米矿物赋存形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干河煤为特高有机硫中灰低挥发分烟煤(贫煤),平均灰分产率(Ad)为28.1%,挥发分产率(Vdaf)为12.9%。全硫含量(Std)为9.02-12.4%,有机硫(Sod)含量高达7.41-10.5%,而硫铁矿硫(Spd)和硫酸盐硫(Ssd)平均含量均较低,分别为1.41%和0.07%。(2)由干河煤的常量元素、xrd和sem-eds分析可知,干河煤中主要矿物为云母、伊利石、珍珠陶土、石膏、黄铁矿、白铁矿、石英、白云石等。3号煤中出现低温热液矿物或压力指示矿物珍珠陶土,4号煤中sio2和fe2o3含量较高,主要来自于长石类矿物(透长石和钠长石)和硫铁矿。(3)运用元素地球化学、矿物学和煤岩学等理论及方法对干河煤形成的沉积环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干河煤整体形成于受海水影响强烈的偏碱性强还原环境。3、4号煤的成煤环境存在一定差异,两者的差异主要在于4号煤中ad、spd和fe2o3含量均高于3号煤,而cao、灰成分指数(k值)和u/th、ni/co、v/ni+v比值均低于3号煤,且通过xrd和sem-eds,在4号煤中发现了长石类矿物、白铁矿-黄铁矿共生,表明4号煤(相比3号煤)受地下水的影响较大,并且还原环境较弱,形成温度较高(可能在240-380℃之间),水溶液ph值相对较高,可能受到酸性火山灰沉积和基性-超基性岩浆喷发的影响。(4)与世界煤和中国煤的平均微量元素含量相比,干河煤中异常和显着富集的微量元素为re、mo、u、cr、v、cd(富集系数(cc)>10),且在3号煤层中更加富集。控制这些微量元素富集的主要因素为有机质含量、还原环境和形成温度。依据干河煤的灰成分三元图,可将干河各煤分层划分为四种类型:偏陆源控制型(gh42、gh41-2)、偏还原控制型(gh32-1、gh31-1、gh41-1和gh45-2)、偏海水控制型(gh33、gh31-1和gh41-1)、综合控制型(其余煤分层)。在3号煤层中u的最高值位于gh32-1,属于偏还原控制型,re、cr、cd的最高值位于gh33,属于偏海水控制型,mo和v的最高值位于gh32-2,属于综合控制型;4号煤中re的最高值位于gh41-2,属于偏陆源控制型,cr、v、cd的最高值位于gh41-1,mo和u位于gh45-2,均为还原控制型。由此可知3号煤微量元素富集的控制类型多样,但不存在陆源控制类型,而4号煤中微量元素的富集主要受控于还原环境。(5)re、mo、u、cr、v、cd与ad的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27、-0.79、-0.88、-0.73、-0.76和-0.46,均与ad呈负相关,表明这些元素具有一定的有机亲和性。但这些元素之间仍存在一定差异,依据其与有机质的亲和强度,可将re和cd划分为弱有机亲和性元素,但相比之下cd与有机质的关系更为密切;cr和v划分为中等有机亲和性元素,两者均主要赋存在有机质中;mo和u划分为强有机亲和性元素,两者均主要赋存于有机质中,且倾向于与有机元素产生较强的结合,mo具有亲硫性,主要与有机硫关系密切。其中re、u和v为典型的变价态元素,与煤的氧化还原环境存在密切关系。re、cd、cr和v均有可能与有机质中的微细粒矿物和纳米矿物有关。(6)运用tem/stem-eds结合saed和fft对干河煤镜质组中的超细颗粒和纳米矿物进行观察,发现了:al-si(伊利石、云母和叶蜡石)、fe(黄铁矿、黄钾铁矾、fe-s-cr颗粒、fe-cr-au颗粒)、ti(ti的氧化物)、ca(含fe的白云石和可能的石灰)、独居石和mg-al-ca-f纳米矿物。同时这些纳米矿物也可以作为富集微量元素的载体:cr赋存于纳米伊利石、云母、黄铁矿、黄钾铁矾、fe-s-cr矿物、fe-cr-au矿物、cao矿物;v赋存于纳米叶蜡石;cr和v均赋存于纳米ti的氧化物中,且cr和v含量最高(相比二者在其余已发现的纳米矿物中的含量);f赋存于纳米mg-al-ca-f矿物;ba赋存于纳米独居石。同时可知,虽然cr与v在干河煤中表现出中等强度的有机亲和性,但其仍然可能赋存于与有机质紧密结合的纳米矿物中,普通的化学和物理方法均无法将有机质中的纳米矿物完全脱除,从而使得一些本来赋存于纳米矿物中的微量元素,显示出了一定程度的有机亲和性。

李学先,吴攀,查学芳,叶慧君,覃应机[6](2016)在《贵州典型煤矿区煤及矸石中微量元素含量特征》文中研究表明煤及煤矸石中微量元素由于其特殊的毒性、生物有效性及地球化学行为对周围环境构成潜在的危害。本研究对贵州织金煤矿区煤样及矸石样品硫分、灰分、各形态硫及微量元素进行测定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煤属于高灰、高氟、高硫煤,煤中全硫含量最高为5.91%,硫形态主要以硫化铁硫(Sp,ad)为主,而煤矸石中主要以硫酸盐硫(Ss,ad)为主,其次为硫化铁硫(Sp,ad)。煤和矸石中各形态硫含量顺序分别为Sp,ad>So,ad>Ss,ad,Sp,ad>Ss,ad>So,ad。煤中微量元素整体含量高于国内其他地区煤中微量元素含量,煤和矸石中微量元素整体呈现F>Cu>Cr>Zn>Ni>Co>AsPb>Cd>Sb的含量特征。

刘曙,沈劼,周海明,诸秀芬,朱志秀,李晨,兰超[7](2015)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原子荧光光谱法研究上海口岸进口印度尼西亚煤炭微量元素的赋存形态特征》文中提出印度尼西亚是我国最大的煤炭进口国,本文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原子荧光光谱、直接测汞仪等技术分析了上海口岸31批进口印度尼西亚煤炭中的12种微量元素,结合数理统计方法研究该类煤炭中微量元素的赋存形态。结果表明,进口印尼煤炭中含有高汞煤、三级含砷煤,As、Hg的平均富集系数大于1,其迁移风险值得关注;Be、Cu、Mo、Cd、Sn、Pb含量均低于中国煤和世界煤炭的平均水平,体现出印尼煤炭低灰分的品质特征。12种微量元素和相关项目(灰分和全硫)可划分为3类:第一类归纳为黏土矿物吸附类,包括As、Be、Cr、Co、Ni、Cu、Mo、Cd、Sn、Pb、灰分;第二类归纳为硫铁矿类,包括Hg、全硫;第三类归纳为碳酸盐矿物类,包括Ba。本文研究结果对于指导进口煤炭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环境评价和洁净化处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高彩霞[8](2015)在《川渝滇黔晚二叠世层序—古地理与聚煤规律研究》文中认为川渝滇黔上二叠统含煤岩系岩石类型有碎屑岩、碳酸盐岩、煤和火山碎屑岩等四大类。西部康滇古陆为研究区主要的物源供给区,与黔北-川南隆起共同控制聚煤盆地的沉积体系分配,自西向东依次为冲积平原河流体系、三角洲—潮坪沉积体系、泻湖—潮坪沉积体系及碳酸盐岩台地体系。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三角洲平原聚煤最有利,其次为海湾(泻湖)—潮坪,河流及残积平原成煤最差。含煤岩系识别出区域不整合面、下切谷冲刷面、沉积相转换面和上二叠统与下三叠统之间界面四种类型,将研究区划分成3个三级层序。研究表明区域内的厚煤层,海侵体系域最有利发育,高位体系域次之,而低位体系成煤最差。以三级层序为古地理作图单元,最终恢复三级层序-古地理的面貌。分析了研究区晚二叠世聚煤作用的主要控制因素,其中古构造背景与海平面变化是影响盆地发育的最重要的因素。盆内一级构造与周缘古陆决定了富煤带的位置及方向,二级与三级构造决定沉积体系的基本特征及富煤中心的位置和发育情况。最后以黔北-川南隆起为界建立南北两地晚二叠世层序发育模式。

杨娜娜[9](2010)在《贵州省某村煤与土壤砷含量、形态及其排放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砷是环境中危害性最大的痕量元素之一,被公认为第一类污染物,为各国学者所关注。我国是世界上砷中毒类型最全且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包括饮水型和燃煤型砷中毒。其中燃煤型砷中毒主要发生在黔西南贵州,受害人数众多,危害严重。本文以贵州省兴仁县某村居民用煤、土壤、粉煤灰及农作物为研究对象,通过XRD、逐级化学浸提、ICP-MS方法,研究砷含量及赋存状态,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砷的迁移转化,初步评估燃煤砷排放,评价其环境影响。通过此次研究,本文获得以下几点认识:(1)贵州兴仁某村煤中砷含量分布范围在17.83~140.64μg/g,平均值为93.31μg/g,远高于中国煤中砷的含量(5μg/g),也高于世界(5.0μg/g)和其它国家(如美国煤中砷含量算术均值为(24μg/g)煤砷含量。(2)贵州兴仁煤中砷赋存状态复杂多样,此次研究得出煤砷各形态含量为:残渣态(56.74%)﹥铁锰氧化物结合态(20.74%)﹥硫化物结合态(15.20%)﹥有机结合态(5.07%)﹥碳酸盐结合态(1.73%)﹥水溶态和可交换态(0.52%)。煤中砷主要以残渣态形式存在,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砷含量也较高。其中一个煤样砷含量相对于其它样品较小,有机砷结合态所占比例相对较大,本文结合前人研究推断:此次研究的煤样多以大分子有机砷结合态存在,但不易提取,导致残渣态砷含量较高。(3)研究区土壤中砷含量算术均值为99.62μg/g,分布范围在15.71~169.55μg/g,比世界(6.0μg/g)和我国(9.2μg/g)土壤中砷的平均含量明显偏高。土壤中砷的各形态含量为:残渣态(72.16%)>硫化物结合态(15.45%)>铁锰氧化物结合态(5.89%)>有机态(3.06%)>碳酸盐结合态(2.51%)>可交换态(0.93%)。(4)经计算得出,研究区居民日常燃煤的砷排放量较大,每家用户日均排放量达576.22 mg,年均排放量达到0.21 kg,排放率较高,而且此次研究的三个采样区排放量差异显着。(5)三个采样区作物砷含量较高,均超过食品中砷含量允许值(粮食0.7μg/g,蔬菜0.5μg/g),本文得出,一般燃煤砷排放较高的地区农作物中砷含量高于正常地区。

冯立品[10](2009)在《煤中汞的赋存状态和选煤过程中的迁移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燃煤中重金属的污染控制是21世纪最重要的环保课题之一,特别是痕量元素汞极易挥发,在煤燃烧过程中极难控制,燃煤排放成为最大的人为大气汞污染源。减少燃煤汞污染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是通过洗选,但是,目前煤炭的洗选只考虑了脱灰和脱硫,对汞在洗选过程中的迁移、富集方面的资料甚少。为此,论文首先在准确测定煤中全汞的试验基础上,通过浮沉试验研究了中低硫煤中硫和汞在不同粒度、密度级煤炭中的分布规律,并结合逐级化学提取试验和数理统计的方法研究了煤中汞的赋存状态;利用分配曲线预测模型,根据浮沉资料,预测了重选脱灰、脱硫、脱汞效果;收集大量选煤厂不同工艺阶段的洗选产品,测试其中灰分、硫分、汞含量,对预测结果进行了验证,并详细的研究了灰分、硫分、汞在选煤过程中的迁移行为和脱除潜力,根据煤中硫分、汞的赋存状态分析了迁移机理及影响因素。这将为选煤过程中同时实现脱灰、脱硫、脱汞提供依据。

二、黔西断陷区煤中潜在毒害微量元素赋存状态分析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黔西断陷区煤中潜在毒害微量元素赋存状态分析觹(论文提纲范文)

(1)淮北石台煤矿岩-煤蚀变过程中有毒元素的迁移规律和富集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岩-煤蚀变的研究进展
        1.2.2 煤中有毒元素的研究进展
        1.2.3 存在问题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4 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样品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地质概况
        2.1.3 岩浆岩
    2.2 样品采集
    2.3 样品前处理
        2.3.1 物理处理
        2.3.2 化学消解
    2.4 样品测试
        2.4.1 工业分析
        2.4.2 元素分析
        2.4.3 矿物测试
        2.4.4 元素测定
第三章 基本理化性质
    3.1 工业分析
    3.2 元素分析
    3.3 光学鉴定
    3.4 XRD分析
第四章 有毒元素特征
    4.1 常量元素含量分布
    4.2 有毒元素含量分布
    4.3 有毒元素赋存状态
第五章 有毒元素的迁移和富集
    5.1 有毒元素迁移规律
    5.2 有毒元素富集机理
    5.3 有毒元素趋热演化机制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2)皖北石台矿岩浆蚀变煤中有毒元素分布、赋存及富集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地质背景
2 样品采集与测试
3 结果与分析
    3.1 工业分析
    3.2 PLM分析
    3.3 XRD分析
    3.4 ICP-MS分析
4 讨论
    4.1 有毒元素分布
    4.2 有毒元素赋存
    4.3 有毒元素富集机理
5 结论

(3)大同矿区煤中有害微量元素的赋存特征及其环境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煤中有害微量元素含量和赋存状态的测定
    1.4 煤中有害微量元素的迁出
    1.5 存在的问题
    1.6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7 完成工作量
2 地质背景与样品处理
    2.1 地理位置
    2.2 地层
    2.3 地质构造
    2.4 岩浆岩
    2.5 可采煤层
    2.6 样品与方法
3 煤中有害微量元素的的分布赋存特征
    3.1 煤中有害微量元素的含量与分布
    3.2 煤岩学特征
    3.3 煤中有害微量元素的赋存特征
    3.4 煤中有害微量元素的富集机理
    3.5 本章小结
4 煤矸石中有害微量元素的淋滤迁移和环境效应
    4.1 动态淋滤实验
    4.2 淋滤实验结果分析
    4.3 基于淋滤结果的环境效应评价
    4.4 本章小结
5 煤矸石淋滤过程中重金属防治技术方法
    5.1 柱状淋滤实验
    5.2 柱状淋滤实验结果分析
    5.3 吸附能力的影响因素
    5.4 重金属元素吸附机理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宣威肺癌高发与当地燃煤产物及电厂燃煤排放产物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意义及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1.4.2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1.4.3 样品检测与数据分析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环境
    2.2 社会经济状况
    2.3 宣威肺癌现状分析
    2.4 宣威虎头村居民全日活动时间分配调查
        2.4.1 现状调查法
        2.4.2 调查结果分析
    2.5 宣威肺癌地理分布特点
第3章 宣虎头村与盘县老厂燃煤的地质背景及元素分析
    3.1 宣威虎头村煤矿地质概况
        3.1.1 地层岩性
        3.1.2 煤层特征
        3.1.3 地质构造
    3.2 对照点盘县老厂煤矿地质概况
        3.2.1 地层岩性
        3.2.2 煤层特征
        3.2.3 矿区地质构造
    3.3 宣威虎头村与盘县老厂燃煤元素含量分析
        3.3.1 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3.3.2 样品的测试
        3.3.3 样品测试结果
        3.3.4 讨论与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宣威虎头村与盘县老厂燃煤产物元素分析
    4.1 宣威虎头村与盘县老厂燃煤产物粒径分析
        4.1.1 样品的采集
        4.1.2 样品的处理与测试
        4.1.3 样品测试结果
        4.1.4 讨论与分析
    4.2 宣威虎头村与盘县老厂燃煤产物元素含量分析
        4.2.1 样品采集和预处理
        4.2.2 样品的测试
        4.2.3 样品测试结果
    4.3 小结
第5章 宣威电厂燃煤及其燃烧产物元素特征
    5.1 宣威电厂煤燃烧产物的粒径分析
        5.1.1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5.1.2 样品的预处理与测试结果分析
    5.2 宣威电厂燃煤及其燃烧产物的元素含量分析
        5.2.1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5.2.2 样品测试结果
        5.2.3 讨论与分析
    5.3 小结
第6章 宣威电厂周围灰尘及PM10中元素含量特征
    6.1 宣威电厂周围灰尘元素含量分析
        6.1.1 样品的采集
        6.1.2 样品处理与测试
        6.1.3 样品测试结果分析
    6.2 宣威电厂周围环境中PM10中元素含量特征
        6.2.1 样品的采集
        6.2.2 样品的处理与测试
        6.2.3 样品测试结果
    6.3 讨论与分析
    6.4 小结
第7章 宣威肺癌高发与宣威电厂燃煤排放产物的关系
    7.1 宣威肺癌高发与宣威电厂燃煤排放颗粒物的关系
        7.1.1 样品的采集与预处理
        7.1.2 纳米颗粒物对肺组织细胞损伤及病理变化
        7.1.3 讨论与分析
    7.2 宣威肺癌高发与宣威电厂燃煤排放产物元素含量的关系
    7.3 小结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5)云南干河特高有机硫煤微量元素赋存状态及纳米矿物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SHOS煤
        1.2.2 SHOS煤中的微量元素
        1.2.3 煤中纳米矿物及微量元素的富集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背景及实验方法
    2.1 研究区地质背景
    2.2 样品准备
        2.2.1 样品采集
        2.2.2 样品准备
    2.3 分析测试方法
        2.3.1 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
        2.3.2 煤岩分析
        2.3.3 常量元素分析
        2.3.4 微量元素分析
        2.3.5 X射线衍射分析
        2.3.6 扫描电镜分析
        2.3.7 高分辨透射电镜分析
第三章 干河煤的煤质和煤岩特征
    3.1 干河煤的煤质特征
    3.2 干河煤的煤岩特征
        3.2.1 宏观煤岩特征
        3.2.2 显微煤岩特征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干河煤的常量元素和矿物学特征
    4.1 干河煤的常量元素特征
    4.2 干河煤的矿物学特征
        4.2.1 XRD
        4.2.2 SEM-EDS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干河煤的微量元素特征
    5.1 干河煤中微量元素的配分
    5.2 干河煤的微量元素丰度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干河煤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沉积环境
    6.1 干河煤的常量元素及矿物地球化学特征
    6.2 干河煤的部分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6.3 干河 3、4 号煤沉积环境及富集微量元素的差异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干河煤富集微量元素的赋存状态及富集成因
    7.1 Re-Cd
    7.2 Cr-V
    7.3 Mo-U
    7.4 富集微量元素与Ni-Co-Cu-Tl-Zn的关系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干河煤的纳米矿物特征及微量元素的富集
    8.1 干河煤的纳米矿物特征及微量元素的赋存
        8.1.1 Al-Si纳米矿物
        8.1.2 Fe矿物
        8.1.3 Ti矿物
        8.1.4 其它纳米矿物
    8.2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硕士期间发表的主要参与项目

(7)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原子荧光光谱法研究上海口岸进口印度尼西亚煤炭微量元素的赋存形态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样品采集和分析
    1.1样品采集和制备
    1.2样品分析项目和测定方法
2进口印度尼西亚煤炭微量元素含量
3进口印度尼西亚煤炭微量元素赋存形态
    3.1相关分析
    3.2聚类分析
    3.3因子分析
4进口印度尼西亚煤炭的统计学分类
5结论

(8)川渝滇黔晚二叠世层序—古地理与聚煤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详细摘要
Detailed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来源及立论依据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
        1.3.2 含煤岩系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
        1.3.3 川渝滇黔晚二叠世层序地层与古地理研究现状
        1.3.4 存在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6 研究方法及路线
    1.7 完成的工作量及创新点
        1.7.1 完成的工作量
        1.7.2 论文的创新点
    1.8 小结
第二章 川渝滇黔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范围
    2.2 构造背景
    2.3 地层发育特征
    2.4 含煤地层划分与对比
        2.4.1 年代与岩石地层
        2.4.2 上二叠统煤层与标志层
    2.5 小结
第三章 川渝滇黔上二叠统沉积相与沉积体系
    3.1 岩石学特征
        3.1.1 峨眉山玄武岩和基性凝灰岩
        3.1.2 岩石组成
    3.2 沉积构造
        3.2.1 层理构造
        3.2.2 层面构造
    3.3 上二叠统沉积体系划分及其特征
        3.3.1 陆相沉积
        3.3.2 海陆过渡相沉积
        3.3.3 海相沉积
    3.4 成煤环境下的聚煤特征
        3.4.1 残积平原成煤
        3.4.2 河流沉积成煤
        3.4.3 三角洲平原成煤
        3.4.4 海湾(泻湖)-潮坪成煤
        3.4.5 碳酸盐潮坪成煤
    3.5 小结
第四章 川渝滇黔晚二叠世层序地层分析
    4.1 层序地层学简介及其意义
        4.1.1 层序地层学简介
        4.1.2 区域层序地层对比和层序地层格架建立的意义
        4.1.3 层序级别划分依据及成因解释
    4.2 川渝滇黔上二叠统层序地层特征
        4.2.1 研究区关键的层序地层界面
        4.2.2 三级初始海泛面的识别
        4.2.3 三级最大海泛面的识别
        4.2.4 研究区层序地层划分方案
    4.3 典型剖面沉积相及层序地层特征
        4.3.1 典型剖面的沉积与层序地层特征
        4.3.2 典型断面层序地层格架
    4.4 层序地层格架下的聚煤特征
        4.4.1 煤层在层序地层格架中的发育特征
        4.4.2 层序格架下可容空间变化控制的聚煤模式
    4.5 小结
第五章 川渝滇黔晚二叠世层序-古地理
    5.1 岩相古地理作图原理及方法
    5.2 川渝滇黔晚二叠世层序-古地理
        5.2.1 三级层序 1
        5.2.2 三级层序 2
        5.2.3 三级层序 3
    5.3 川渝滇黔晚二叠世层序-古地理演化
    5.4 小结
第六章 川渝滇黔晚二叠世聚煤规律分析
    6.1 古构造与层序-古地理背景下的聚煤特征
        6.1.1 层序 1 聚煤特征
        6.1.2 层序 2 聚煤特征
        6.1.3 层序 3 聚煤特征
    6.2 聚煤作用控制因素分析
        6.2.1 古构造条件
        6.2.2 层序-古地理
        6.2.3 古植物和古气候
    6.3 小结
第七章 内克拉通盆地层序发育模式探讨
    7.1 黔北-川南隆起以南晚二叠世层序发育模式
    7.2 黔北-川南隆起以北晚二叠世层序发育模式
    7.3 小结
第八章 主要认识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存在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发表论文、科研项目。获奖情况

(9)贵州省某村煤与土壤砷含量、形态及其排放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进展
        1.2.3 砷测定的方法研究
    1.3 兴仁高砷煤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方法及手段
2 砷元素概况
    2.1 砷的性质
    2.2 砷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情况
        2.2.1 砷在水中的分布
        2.2.2 砷在土壤中的分布
        2.2.3 砷在生物体中的分布
        2.2.4 砷在大气及降水中的分布
        2.2.5 砷在人体中的分布
    2.3 地方性砷中毒及砷的危害
        2.3.1 地方性砷中毒
        2.3.2 砷的危害
3 研究区、样品与试验方法
    3.1 研究区概况
        3.1.1 研究区自然环境
        3.1.2 研究区地层
        3.1.3 构造
        3.1.4 研究区高砷煤的赋存特征
    3.2 样品采集及制备
        3.2.1 样品采集
        3.2.2 样品制备
    3.3 实验仪器
        3.3.1 实验使用仪器
        3.3.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
    3.4 实验方法
        3.4.1 样品的前处理
        3.4.2 逐级化学提取实验方案
        3.4.3 测定
4 研究区煤中砷的含量及赋存状态分析
    4.1 兴仁煤的组成
    4.2 煤中砷的分布
    4.3 煤中砷的赋存状态
    4.4 小结
5 燃用高砷煤对当地土壤的影响
    5.1 兴仁土壤概况
    5.2 土壤中的砷含量及分布特征
    5.3 土壤中砷的赋存形态
    5.4 小结
6 研究区燃煤砷排放评估
    6.1 研究区燃煤现状
    6.2 研究区燃煤砷排放评价
    6.3 砷排放对当地农作物的影响
    6.4 小结
7 结论与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存在问题与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煤中汞的赋存状态和选煤过程中的迁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详细摘要
1 绪论
    1.1 汞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
    1.2 燃煤成为大气汞排放的主要来源
    1.3 煤中汞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 煤中汞的含量及分布研究现状
        1.3.2 煤中汞赋存状态研究现状
        1.3.3 燃煤汞污染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煤中汞的测量技术及试验煤样的选择
    2.1 煤中汞的测量方法确定
        2.1.1 煤样的消解方法
        2.1.2 煤中汞检测方法
    2.2 王水水浴消解-冷原子吸收测定煤中汞
        2.2.1 试验所用主要仪器及试剂
        2.2.2 试验主要步骤
    2.3 试验煤样的选择
        2.3.1 所选煤样中的汞含量
        2.3.2 选煤厂简介
    2.4 试验水样的选择
    2.5 本章小结
3 汞在不同粒度、密度级煤炭中的分布规律研究
    3.1 筛分浮沉试验精度检验
    3.2 筛分试验结果分析
    3.3 浮沉试验及结果分析
        3.3.1 灰分在不同粒度、密度煤炭中分布规律
        3.3.2 硫在不同粒度、密度煤炭中分布规律
        3.3.3 汞在不同粒度、密度煤炭中分布规律
    3.4 浮沉试验结果及汞脱除率分析
        3.4.1 动力煤排矸脱汞率分析
        3.4.2 炼焦煤选煤厂精煤脱汞率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重选脱汞效果预测
    4.1 重选脱汞预测的意义
    4.2 实际分配曲线预测
        4.2.1 实际分配率的计算
    4.3 近似公式法预测
        4.3.1 湿法跳汰选的近似公式
        4.3.2 重介选的近似公式
        4.3.3 近似公式预测步骤
    4.4 本章小结
5 煤中汞的赋存状态实验研究
    5.1 研究煤中汞赋存状态的方法
        5.1.1 直接方法
        5.1.2 间接方法
    5.2 浮沉试验结果及分析
        5.2.1 煤中汞含量与灰分的关系
        5.2.2 煤中汞含量与硫分的关系
    5.3 逐级提取实验及结果分析
        5.3.1 逐级化学提取实验的理论依据
        5.3.2 逐级化学提取实验
        5.3.3 逐级化学提取实验结果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汞在选煤过程中的迁移行为及脱除率研究
    6.1 汞在选煤过程中的迁移行为
        6.1.1 汞在选煤水中的含量
        6.1.2 灰、硫、汞在各洗选产品中的含量变化
        6.1.3 灰、硫、汞在选煤过程中的脱除率
        6.1.4 选煤厂洗选过程中汞的平衡计算
    6.2 洗选产品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6.3 选煤过程汞迁移行为的影响因素
        6.3.1 赋存状态的影响
        6.3.2 煤的变质程度和煤中汞含量水平的影响
        6.3.3 选煤工艺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本论文主要结论
    7.2 本论文创新点
    7.3 本论文不足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黔西断陷区煤中潜在毒害微量元素赋存状态分析觹(论文参考文献)

  • [1]淮北石台煤矿岩-煤蚀变过程中有毒元素的迁移规律和富集机理[D]. 汪米娜. 安徽大学, 2020(07)
  • [2]皖北石台矿岩浆蚀变煤中有毒元素分布、赋存及富集机理[J]. 汪米娜,安燕飞,何凯,陈义祥.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19(06)
  • [3]大同矿区煤中有害微量元素的赋存特征及其环境效应[D]. 秦可敏.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9)
  • [4]宣威肺癌高发与当地燃煤产物及电厂燃煤排放产物的关系研究[D]. 李沙. 云南师范大学, 2017(02)
  • [5]云南干河特高有机硫煤微量元素赋存状态及纳米矿物特征[D]. 赵月圆. 太原理工大学, 2017(12)
  • [6]贵州典型煤矿区煤及矸石中微量元素含量特征[A]. 李学先,吴攀,查学芳,叶慧君,覃应机. 2016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 2016
  • [7]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原子荧光光谱法研究上海口岸进口印度尼西亚煤炭微量元素的赋存形态特征[J]. 刘曙,沈劼,周海明,诸秀芬,朱志秀,李晨,兰超. 岩矿测试, 2015(04)
  • [8]川渝滇黔晚二叠世层序—古地理与聚煤规律研究[D]. 高彩霞.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5(05)
  • [9]贵州省某村煤与土壤砷含量、形态及其排放的初步研究[D]. 杨娜娜. 河南理工大学, 2010(04)
  • [10]煤中汞的赋存状态和选煤过程中的迁移规律研究[D]. 冯立品.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09(03)

标签:;  ;  ;  

黔西断陷区煤中潜在有毒微量元素赋存状况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