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在加固房屋地基中的应用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在加固房屋地基中的应用

一、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在加固房建地基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亮[1](2021)在《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及变形性状研究》文中提出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战略的逐步推进,西部地区建筑工程建设事业蓬勃发展,CFG桩复合地基因其低成本等优点得以广泛应用。西部黄土地区已有高层建筑用于地基处理。但高层建筑采用CFG桩复合地基进行地基处理时,加固区桩土相互作用显着,其效果会改变加固区桩、土承载特性,但目前鲜有针对高层建筑的复合地基设计理论,现有桩土复合体理念对高层建筑而言并非合理,简单依靠单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结果的设计方法可能导致风险,近年来较多的高层建筑CFG桩复合地基病害事例也说明了这一点。基于此,本文基于桩土相互作用就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及变形性状开展研究工作,探讨单桩复合地基试验结果能否反映多桩复合地基工程性状。基于西安某实例高层建筑CFG桩复合地基单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及实际复合地基沉降观测结果,分析了单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在地基应力、承载力和变形方面与实际复合地基的差异性,指出了因地区性沉降经验修正系数难以确定使得沉降验算难以实施,基于现场试验变形控制标准确定的承载力也难以达到控制变形的目的,单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确定的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但实际复合地基产生了较大沉降,沉降的实测值远大于单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结果,说明CFG桩单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结果不能反映多桩复合地基工程性状,表明单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在高层建筑应用中具有局限性。基于单桩复合地基和实际多桩复合地基的数值模拟,分析了不同桩长、桩径和桩距下桩身轴力、侧摩阻力、桩间土及下卧层竖向和水平向应力及变形特点,并且比较了两者承载特性差异。在相同荷载下,单桩复合地基桩轴力沿深度逐渐减小,轴力峰值位于桩顶,但多桩复合地基桩轴力沿深度先增大在减小,轴力峰值位于顶面以下一定深度。单桩复合地基中上部桩侧阻力大于多桩复合地基,但单桩复合地基中下部桩侧阻力却小于多桩复合地基。同一荷载下,单桩复合地基桩间土压缩小于多桩复合地基,其桩间土压缩削减桩侧摩阻力并使得桩下沉,存在桩间土压缩沉降→桩侧摩阻力减小及桩身下沉→桩间土压缩和桩侧摩阻力达到稳定→复合地基承载力和沉降稳定的过程,出现桩土协同下沉现象导致的复合地基沉降增加,两者下卧层附加应力分布也差异较大,在邻桩桩端荷载叠加作用的影响下使多桩复合地基下卧层压缩量大于单桩复合地基。通过对比单桩复合地基和多桩复合地基荷载传递特点,总结其区别主要为在加固区桩体上半部侧阻力的“削弱作用”和桩体下半部侧阻力的“增强作用”,对下卧层为应力“叠加效应”。基于两者主要区别,提出了考虑桩-土相互作用的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方法,并针对下卧层附加应力的传递特征提出下卧层附加应力的计算方法。最后通过工程实例验算,验证了所建议的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方法的可靠性。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2](2021)在《中国路基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文中研究说明作为路面的基础,稳定、坚实、耐久的路基是确保路面质量的关键,而中国一直存在着"重路面、轻路基"的现象,使得路基病害导致的路面问题屡禁不止。近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了路面病害与路基质量的关联性,从而促进了路基工程相关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等不断涌现。该综述以近几年路基工程相关的国家科技奖的技术创新内容、科技部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优秀中文权威期刊的论文、Web of Science中的高水平论文的关键词为依据,系统分析了国内外路基工程五大领域的研究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具体涵盖了:地基处理新技术、路堤填料工程特性、多场耦合作用下路堤结构性能演变规律、路堑边坡的稳定性、路基支挡与防护等。可为路基工程领域的研究人员与技术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王冠夫[3](2020)在《退化多年冻土区公路加筋热融桩复合地基热力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气候变暖,全球高温冻土正处于不断退化状态。以我国东北岛状多年冻土地区为例,冻土的融化引起了公路、铁路、机场、房建等基础设施的不均匀沉降,严重影响了上部结构的耐久性和稳定性。目前,既有热棒、清表+碎石回填、保温板、通风路基等“保护冻土”的技术不适用于退化冻土场地;而且,以挖除、电或蒸汽加热等“破坏冻土”的方式工程量大,不利于保障多年冻土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立足于东北地区高温冻土退化严重的事实,依托漠河-北极村公路,提出采用加筋热融桩复合地基的形式预融破坏多年冻土的方式;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探明水分、温度及荷载作用下加筋热融桩复合地基在施工预融阶段和运营阶段温度场、变形场的演化规律,以期解决冻土持续退化而导致的地基沉降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首先推导了加筋热融桩复合地基的温度场及变形场控制方程,建立了多年冻土环境下温度场及变形场的有限元模型,并基于模型试验和现场监测结果验证了数值模型的合理性和准确性。进而建立了加筋热融桩复合地基温度场数值模型,研究了加筋热融桩复合地基的预融效果及在公路运营期间地基温度场的演化规律;通过改变地基的设计参数,对比生石灰放热温度、桩间距、桩径和初始平均地温等参数对加筋热融桩预融冻土效果的影响,并对公路运营期间地基的回冻发生模式进行了分析。最后在热融桩复合地基温度场数值模型的基础上,引入达西定律和弹性力学理论,并考虑冻土融化和融土固结效应,建立了加筋热融桩复合地基水—热—力耦合有限元计算模型,分析了加筋热融桩施工过程中地基的融沉及公路运营期间地基固结沉降的状况;并与漠北公路多年冻土地基的变形进行对比,对加筋热融桩复合地基的处治效果进行评价。

陈辉[4](2020)在《水泥复合矿粉再生骨料桩及其复合地基力学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提出的水泥复合矿粉再生骨料桩(Cement Composite Slag Powder Recycled Aggregate Pile,简称CCSPRA桩),由水泥、矿粉、粉煤灰、建筑垃圾(为废弃混凝土,后同)再生骨料等材料构成。CCSPRA桩可分为不透水桩和透水桩。本文通过室内试验、有限元分析等方法,对所提出的CCSPRA桩桩身材料及其复合地基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利用矿粉取代部分粉煤灰,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取代天然粗细骨料,通过配合比试验,研究了不透水CCSPRA桩桩体材料强度随矿粉取代粉煤灰百分比和养护龄期的变化规律。利用五水平三因素(矿粉取代粉煤灰、矿粉取代水泥和龄期)的正交试验,研究了不透水桩桩体材料强度的影响因素。对桩体材料强度试验结果进行数值拟合,提出了强度预测公式。(2)设计了透水水泥再生骨料桩、透水水泥矿粉再生骨料桩以及透水CCSPRA桩桩体材料配合比。通过室内实验,分析了再生骨料粒径、水灰比、目标孔隙率以及龄期等因素对透水水泥再生骨料桩桩体材料强度、渗透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矿粉掺量对透水水泥矿粉再生骨料桩桩体材料强度、渗透性能的影响和矿粉与粉煤灰掺量对透水CCSPRA桩桩体材料强度、渗透性能的影响。(3)利用MIDAS GTS NX软件,模拟分析了天然地基以及不透水CCSPRA桩、不透水CCSPRA桩联合砂井、透水CCSPRA桩复合地基的沉降特性以及透水CCSPRA桩复合地基变形和受力性能影响因素。

郭尤林[5](2019)在《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承载机理及其设计计算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是一种新型的桩体复合地基型式,由“固体”与“散体”构成的上下同轴串联桩体,其中“固体”为2种不同刚度的粘结性材料构成,分别为素混凝土与浆固碎石,“散体”为碎石散体材料。在上部荷载的作用下,该新型复合地基型式克服了散体材料桩强度低且在土层性质较差时,桩体侧向鼓胀变形较大甚至破坏土体结构的缺陷。此外,三种不同刚度组成的上下同轴串联式组合桩体可有效的将荷载传递至更深广的土体中,提高了复合地基的承载能力,减小了地基沉降变形。当前,随着组合型复合地基概念的进一步拓宽,衍生出多种组合型桩体复合地基模型,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散体材料的承载能力,且在工程实践中得到成功应用,然而,对实散体组合桩复合地基的研究成果较少,特别是实散体组合桩复合地基的承载机理、荷载传递机制及受力变形计算理论研究还处探索阶段,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为此,本文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478178)“交通移动荷载下刚性桩复合地基承载机理及其受力变形分析方法研究”,基于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与现场试验,对柔性基础下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的承载机理及其设计计算方法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本文首先系统阐述了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组成材料的物理特性与力学特性,并对软土地基土进行了工程应用评价;基于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破坏失稳的特征,在桩体组成材料受力变形特性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并介绍了串联式组合桩的结构组成与结构特点,进而开展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施工工艺研究。其次,分析了桩体复合地基的桩体荷载传递机理与桩土体系荷载传递机理,并基于自主研发的分级加载系统与压力测试方法,揭示了不同桩段长度比条件下串联式组合桩的荷载机理,建立了串联式组合桩的力学计算模型与微分控制方程,阐明了其受力变形不仅与桩体构成材料及规格相关,而且与其赋存的工程地质条件相关,主要影响因素是褥垫层参数、桩段参数、桩径、桩间距以及土模量参数等。在分析复合地基受力变形特征的基础上,对不同刚度桩体复合地基的承载力与沉降变形计算方法进行了适宜性评价,提出了不同刚度桩体复合地基承载力与沉降变形的计算方法。基于滑块破坏理论,采用计算深基础承载力Meyerhof法,建立了2种串联式组合桩极限承载力计算模型,并通过随机优化算法确定临界滑动面,提出了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基于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力学变形机理,将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加固区的沉降变形分为三个区段,并分别提出了各区段桩体与土体沉降变形计算模型,进而基于圆孔扩张理论论建立了考虑桩土滑移与桩体鼓胀变形的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沉降变形计算方法,并提出了复合地基沉降变形计算方法中6个参数的确定方法。同时,为考虑桩体鼓胀变形引起的桩周侧向约束力对复合地基沉降的影响,基于改进的应变楔理论,提出了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沉降变形计算方法,确定了复合地基沉降变形计算中3个参数的取值方法与原则。并依托工程实例,对2种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沉降变形计算方法进行对比分析,阐述了考虑滑移和鼓胀变形的复合地基沉降变形计算结果偏大,但计算参数获取直接且设计偏于保守,而基于改进应变楔模型的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更能反映工程实际,但存在获取计算参数的不确定性。再次,基于串联式组合桩各桩段构成材料的物理特性,结合离散-连续耦合理论,视串联式组合桩中碎石桩段为离散元实体结构,在离散元实体结构周围区域采用连续实体结构,即视浆固碎石桩段与混凝土桩段为连续元实体结构,建立离散-连续(FLAC-PFC)耦合数值计算模型,分析了褥垫层参数、混凝土桩段参数、浆固碎石桩段参数、碎石桩段参数、桩身直径、桩间距以及土体模量对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的影响,为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的设计奠定理论基础。最后,依托新建赣州至深圳客运专线某车站软土路基工程,基于高速铁路软土路基技术标准,提出了按工后沉降变形控制的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设计原则,给出了确定串联式组合桩的桩长、桩径、桩间距以及布桩形式的方法,进而结合本文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及沉降变形计算理论,对比分析了同设计参数的CFG桩复合地基加固效果,验证了承载力及沉降变形计算理论的可靠性与合理性,实现了采用串联式组合桩加固软土地基的设计理念。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拓展了复合地基工程实践领域,丰富了组合型复合地基的设计计算理论,为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的推广与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刘阳[6](2019)在《基于现场试验统计分析的CGF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研究 ——以济源市典型工程为例》文中提出CFG桩复合地基作为一种建筑地基处理技术已被广泛采用,但理论的研究与发展还落后于实践,基本理论体系研究还不够充分。复合地基的设计与应用有很强的地域性,地区经验系数特别重要。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估算中,单桩承载力发挥系数与桩间土承载力发挥系数的取值与地区经验就十分密切,虽然规范规定了有关系数的取值范围,但由于我国地大物博,各地区经验系数差异很大,因此合理选取地区经验系数十分重要。结合在建工程,对河南省济源市有代表性地层的CFG桩复合地基进行现场荷载试验,基于CFG桩复合地基的荷载检测数据统计与分析,总结了不同应力状态下,桩与桩间土承担应力的变化特性,建议了该地区桩间土承载力发挥系数的取值范围,为该地区CFG桩的设计与施工提供了参考。论文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下:(1)根据对河南省济源市有代表性地层4个项目的CFG桩复合地基进行现场荷载试验,提出了济源市复合地基承载力检测中高层建筑基础复合地基承载力和单桩承载力不满足设计要求的问题突出;从岩土资料、设计计算和施工等诸多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单桩承载力人为估算过高,桩间土承载力发挥不充分是导致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不满足设计要求的主要原因。(2)基于典型工程现场承载力试验分析,提出了CFG桩复合地基桩间土承载力发挥与理论计算存在一定差异的认识;根据济源市典型工程现场的测试数据的统计分析,建议了济源市CFG桩复合地基桩间土承载力发挥系数β的地区推荐值。(3)基于对济源市典型工程检测数据的分析和理论研究,提出济源市城区不同区域CFG桩设计、施工和检测的技术要求和改进措施。

于硕[7](2019)在《CFG桩复合地基在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加固机理》文中研究指明CFG桩复合地基是目前岩土工程中比较受关注的研究方向,随着天然地基的承载力与变形已大大无法满足建筑物高度增加所带来的基底压力增大,同时在具有一定承载力的土体中使用桩基础虽然满足了承载与变形的要求,但对于实际工程,经济性和环保性能无法得到满足的状况背景下,具有刚性桩特点,同时桩体材料具有高粘结性的CFG桩复合地基孕育而生,其核心承载技术在于通过褥垫层的合理设置使得桩间土体参与到加固上部结构物的作用中来。同时,随着施工技术的发展,采用长螺旋钻管内泵压灌注成桩具有施工难度低,对土体扰动较小,经济性能较好等诸多优点。通过桩间土的直接参与使得桩体全长发挥侧摩阻力从而减小了沉降变形,同时土体分担一部分荷载进而提高了承载力。所以在近几年的地基处理中CFG桩复合地基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一种复合地基加固形式作用于一种具有地域代表性的土层上即有了研究的意义,结合湿陷性黄土地基利用CFG桩复合地基进行加固机理的研究,首先通过深入的理论研究在理解其机理性状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承载力及沉降控制的研究,提出桩间土承载力的修正计算、分析比较了单桩竖向承载力计算公式,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和桩间距确定。下一步结合陕西省富平县嘴头村二期商业高层项目实例工程,将前三章详细的理论基础合理运用于此次实际工程中,做到弥补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研究的现状。CFG桩复合地基的计算设计研究中对地基形式选取,对比了天然地基、CFG桩复合地基、钻孔灌注成桩的桩基础,得出了CFG桩最适用于本工程场地非自重湿陷性黄土的结论。结合前文分析结果对单桩承载力计算、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与基地压力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沉降的计算值与实测值相对比,桩间距确定等进行实际设计计算。在计算完成后,又分析对比了桩体材料对复合地基的影响、不同成桩工艺对其承载力的影响,以及施工完成后对CFG桩复合地基的检测工艺,布桩设计等相关注意事项。最终发现CFG桩复合地基在处理高基底反力的建筑中沉降与承载力均能很好的满足要求,此外较桩基础相比,造价节约,保护环境,具有很多优点。同时,对比了单桩静载荷实验的实测值和利用DP准则而建立的ANSYS有限元模型,分析了在加载过程中,实测值和模拟值的异同,分析了模型的合理性与相关问题。利用计算的手段得出结论后,本文结合ANSYS有限元程序,对影响CFG桩复合地基加固机理的重要变量做了细致分析,以完善计算部分的内容,通过对桩土应力比的比较分析和桩、土沉降的影响趋势。最终通过建立简化单桩模型分析出随逐项加载的情况下,在大约基地反力2倍荷载的范围内,褥垫层厚度,桩长,桩身刚度,土体模量与桩土应力比,单桩承载力以及沉降的变化规律与受力特征。最后结合BP神经网络模型分析了通过改变各个影响因素后,复合地基桩间土承载力与湿陷性黄土的湿陷起始压力的关系,得到在褥垫层厚度等各个影响因素的改变下,黄土湿陷起始压力小于复合地基桩间土承载力的取值范围,进一步与CFG桩复合地基与湿陷性黄土这两个重要研究对象相结合,形成了有机整体。希望得出的优化数据范围可以供日后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最终,本文对上述研究得出的结论和存在的问题作了总结,使得其理论研究尽可能满足工程实践的需求。提出了一些参数范围和结果供工程实践参考,最终希望CFG桩复合地基的发展可以在日后运用的更加广泛。对其桩、工作用分析更加深刻,为其发展潜力做了展望。

马思齐[8](2019)在《基于厚壁圆筒理论的筋箍碎石桩沉降计算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筋箍碎石桩复合地基不仅继承了碎石桩能够使天然软弱地基加速固结、提高承载力、控制沉降的优点,还能更好地控制碎石桩的鼓胀变形进一步提高复合地基承载变形能力。然而,筋箍碎石桩复合地基由于存在散体材料、土工合成材料以及软土使得其在承载力以及沉降计算分析方面较为复杂。目前所见理论研究文献中,桩-土工格栅-土三者协调变形的理论计算方法仍留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同时,对于在碎石桩以及筋箍碎石桩复合地基理论与工程计算中使用的有效加固单元的范围,鲜见详细研究。因此,本文将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以及理论推导,对筋箍碎石桩复合地基的有效加固范围以及沉降计算方法进行比较深入的探讨。本文首先从传统碎石桩复合地基的发展、加固机理以及破坏模式入手,对其进行了简要概括,而后将筋箍碎石桩复合地基的加固机理以及破坏模式与传统碎石桩做了简要对比,并针对筋箍碎石桩复合地基的有效加固单元以及沉降计算方法提出了研究方法。其次,通过有限元数值建模计算对筋箍碎石桩复合地基有效加固单元范围进行了比较细致的研究。根据计算结果,分别分析了土工格栅强度、加筋长度以及碎石桩强度对有效加固单元范围的影响之后,对各个影响因素下的有效加固单元范围分别进行了拟合。结果显示,在仅考虑承载变形能力前提下,广泛使用的有效加固单元范围直径偏大。然后,为改善已有理论验算方式难以考虑土工合成材料在筋箍碎石桩复合地基中实际的受力状态,导致对整体沉降估计值偏低的问题,假设桩土等应变且均为线弹性材料,选取单桩有效加固单元整体作为分析对象,其中碎石桩同时受到加筋材料和土环的约束作用,而土环则可以考虑为同时受到单桩有效加固范围外土体的静止土压力和内部碎石桩鼓胀压力共同作用的厚壁圆筒,再通过广义胡克定律给出应力应变关系,进而导出了一种用于验算筋箍碎石桩复合地基压缩沉降的理论方法。与已有方法相比,该方法可以使上部荷载和筋箍碎石桩侧向受力变形联动进而调整加筋材料内力,从而更符合筋箍碎石桩实际受力变形情况。最后,先分析了土工格栅强度、加筋长度以及碎石桩强度对桩土径向、环向应力的影响,然后采用工程实例进行有限元数值建模并与理论计算方法进行比较,总结分析了两者桩土竖向应力的异同。而后对理论结果进行了外荷载水平、桩土刚度比对桩土应力比的影响和置换率对复合地基总沉降影响的参数分析。

杨新煜[9](2019)在《刚性桩复合地基支承路堤的稳定性分析及控制研究》文中认为稳定性问题是岩土力学的经典问题之一。为保证路堤稳定性,减小工后沉降,加快施工速度,刚性桩复合地基等地基处理技术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现有的复合地基支承路堤的稳定分析方法大都假定滑动面通过范围内的桩体同时发生剪切破坏,然而基于该方法设计的刚性桩复合地基支承路堤工程中出现了一些滑坡事故,表明了现有的稳定分析方法仍存在不足。本文采用离心机试验、数值模拟及公式拟合等方法对刚性桩复合地基支承路堤的稳定性分析方法及控制措施开展了系统研究,主要内容如下:采用离心机试验及数值模拟对刚性桩连续破坏及路堤失稳的机理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可以反映刚性桩破坏后性状的试验模拟方法及有限差分本构模型,揭示了无筋刚性桩复合地基首先在局部位置处发生桩体脆性弯曲破坏,引发相邻桩体的弯矩大幅度增加并发生弯曲破坏,进而产生由局部桩体的弯曲破坏传递至不同位置桩体的连续破坏,最终导致复合地基发生稳定破坏。以往不考虑不同位置桩体的连续破坏,假定桩体同时发生破坏的复合地基支承路堤的稳定分析方法将显着高估路堤稳定性,为更准确计算分析路堤下复合地基的稳定性,应考虑局部位置桩体首先破坏并引发其它位置桩体连续破坏的路堤失稳机理。进一步分析了桩体类型、桩帽以及水平加筋体对桩体连续破坏及路堤稳定性的影响。不同类型桩体由于刚度不同,其受力情况及破坏模式存在显着差异,在路堤荷载作用下,水泥土搅拌桩易在路堤中心处首先发生弯剪破坏,并逐渐向坡脚处发展;刚性桩易在坡脚下部首先发生弯曲破坏,并向路堤中心处发展形成连续破坏。设置桩帽及水平加筋体可以显着降低路堤下桩体承受的拉应力及弯矩,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桩体发生弯曲破坏,提高路堤稳定性,但局部桩体弯曲破坏引发连续破坏的路堤失稳模式并未改变。增大桩帽面积,在单层水平加筋体的基础上设置双层水平加筋体,以及联合使用桩帽及水平加筋体等技术可进一步提高路堤稳定性。为预测路堤下刚性桩复合地基弯曲破坏并进行路堤稳定性评估,本文分析了复合地基中软土厚度、软土强度、弹性模量等土体参数,桩间距、桩体强度、刚度等桩体参数以及路堤荷载等对桩体拉应力的影响,上述参数的影响具有明显的耦合作用及非线性特征。基于大量的变参数数值模拟,提出了一种可以预测路堤荷载下刚性桩弯曲破坏的MARS模型,该模型可以很好地描述各变量与桩体弯曲破坏之间的耦合非线性关系,进而对路堤稳定性进行分析,通过与离心机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证明该模型很好地拟合了数值模型的结果,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在此基础上,开展基于稳定控制的性能化设计研究。首先,分析了素混凝土桩配筋后的破坏后性状及其对路堤稳定性的影响,研究表明通过配筋可以大幅度提高刚性桩弯曲破坏延性并提高路堤稳定性。基于复合地基中桩体连续破坏控制的思想,提出了路堤下复合地基关键桩的概念和分区非等强设计的性能化设计方法,通过提高关键桩桩体的抗弯强度及破坏延性即可有效提高路堤稳定性。其次,分析了含有下卧硬土层的刚性桩复合地基倾覆破坏,结果表明,桩体嵌固深度对路堤稳定性影响较大,基于桩体破坏模式的改变提出了临界桩长的概念,并根据不同位置处桩体受力特性及破坏模式,提出了分区非等长的性能化设计方法。

夏可强[10](2019)在《海上DCM施工技术在香港机场3号跑道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水平不断地提高,同时国内的人口也在不断地增长,导致人均用地面积不断的减小,加上城镇化的进程加速发展,现代化建设规模在快速扩大,大量的高层建筑也应运而生。由于对地基的承载力无法满足工程设计的需求,导致地基产生不均匀沉降,甚至危及到建筑的安全。地基处理技术开始受到工程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随着地基处理技术的发展,复合地基处理技术在建设工程中使用开始越来越广泛,但复合地基处理技术的发展却远远没有满足实际工程的需求,需要将理论与实际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因此,本文通过总结国内外的研究与实际应用,通过对深层水泥搅拌桩在软土地基中使用的工程进行总结,提出新的设计以及施工方案,为实际工程提供指导。本文首先通过对复合地基的发展以及研究现状进行介绍,引出复合地基的常用处理方法,对地基处理常用的机械设备以及其发展进行深入解析。并对深层搅拌桩的发展、实际应用以及工程基本特性进行解释。其次,对深层搅拌桩的发展史,搅拌器械的发展进行介绍。剖析软土地基的成因,根据深层搅拌桩复合地基的工程特点对深层搅拌桩复合地基的基本加固原理进行探讨解析,深入地研究固化剂的基本的硬化机理,并阐述了深层搅拌桩的施工工艺流程以及施工方法,详细分析了深层搅拌桩的机械安装流程,并对深层搅拌桩的质检方案进行探讨。再次,对海上深层水泥搅拌桩(简称DCM)工艺进行分析讨论,介绍DCM工艺的诞生以及其工程特性。对DCM船舶进行详细介绍,进一步对DCM工艺的施工管理系统进行探讨,找出其优势与不足,分析该施工方案的可行性。最后,综合香港机场3号跑道的工程概况进行介绍,并将该工程实例结合还海上DCM桩工艺,从选料,取样测试到现场布置及施工、施工流程等等,进行设计其施工方案。通过工程实例验证该设计施工方案是可行的,而且具有一定的经济性。综上,使用深层水泥搅拌桩工艺对海上机场的建立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其施工方案可行。

二、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在加固房建地基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在加固房建地基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及变形性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CFG桩复合地基的研究现状
        1.2.1 承载力计算研究现状
        1.2.2 变形问题研究现状
        1.2.3 桩土相互作用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技术路线图
        1.3.3 研究内容
2 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试验及变形监测
    2.1 概述
    2.2 工程概况
    2.3 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结果及分析
    2.4 复合地基沉降监测结果及分析
        2.4.1 复合地基沉降验算
        2.4.2 复合地基沉降监测
    2.5 本章小结
3 CFG桩复合地基数值模型及参数
    3.1 前言
    3.2 桩、土本构模型
    3.3 桩-土接触模型
    3.4 模型材料参数
    3.5 数值模拟物理参数测定
    3.6 桩-土接触面参数的选取
    3.7 复合地基模型可靠性验证
        3.7.1 数值模拟模型确定
        3.7.2 模型可靠性验证
    3.8 本章小结
4 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数值计算结果及分析
    4.1 前言
    4.2 单桩复合地基与多桩复合地基桩轴力分析
        4.2.1 桩长变化对桩轴力的影响
        4.2.2 桩径变化对桩轴力的影响
        4.2.3 桩间距变化对桩轴力的影响
    4.3 单桩复合地基与多桩复合地基桩土相互作用分析
        4.3.1 单桩复合地基与多桩复合地基桩-土相对位移
        4.3.2 桩长变化对桩侧摩阻力的影响
        4.3.3 桩径变化对桩侧阻力的影响
        4.3.4 桩间距变化对桩侧阻力的影响
    4.4 单桩复合地基和多桩复合地基桩间土应力分析
    4.5 单桩复合地基与多桩复合地基桩间土变形分析
        4.5.1 桩长变化对桩间土沉降的影响
        4.5.2 桩径变化对桩间土沉降的影响
        4.5.3 桩间距变化对桩间土沉降的影响
    4.6 单桩复合地基与多桩复合地基下卧层附加应力分析
        4.6.1 下卧层附加应力竖向分布对比
        4.6.2 下卧层附加应力水平向分布对比
    4.7 多桩效应系数
    4.8 本章小结
5 考虑桩土作用的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
    5.1 前言
    5.2 桩侧阻力的削弱与增强效应
    5.3 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方法
    5.4 桩底沉渣对单桩承载力影响
    5.5 下卧层应力叠加效应
    5.6 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方法验证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本人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2:本人已获得的国家发明专利
    附录3: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2)中国路基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论文提纲范文)

索 引
0 引 言(长沙理工大学张军辉老师、郑健龙院士提供初稿)
1 地基处理新技术(山东大学崔新壮老师、重庆大学周航老师提供初稿)
    1.1 软土地基处理
        1.1.1 复合地基处理新技术
        1.1.2 排水固结地基处理新技术
    1.2 粉土地基
    1.3 黄土地基
    1.4 饱和粉砂地基
        1.4.1 强夯法地基处理技术新进展
        1.4.2 高真空击密法地理处理技术
        1.4.3 振冲法地基处理技术
        1.4.4 微生物加固饱和粉砂地基新技术
    1.5 其他地基
        1.5.1 冻土地基
        1.5.2 珊瑚礁地基
    1.6 发展展望
2 路堤填料的工程特性(东南大学蔡国军老师、中南大学肖源杰老师、长安大学张莎莎老师提供初稿)
    2.1 特殊土
        2.1.1 膨胀土
        2.1.2 黄 土
        2.1.3 盐渍土
    2.2 黏土岩
        2.2.1 黏 土
        2.2.2 泥 岩
        (1)粉砂质泥岩
        (2) 炭质泥岩
        (3)红层泥岩
        (4)黏土泥岩
        2.2.3 炭质页岩
    2.3 粗粒土
    2.4 发展展望
3 多场耦合作用下路堤结构性能演变规律(长沙理工大学张军辉老师、中科院武汉岩土所卢正老师提供初稿)
    3.1 路堤材料性能
    3.2 路堤结构性能
    3.3 发展展望
4 路堑边坡稳定性分析(长沙理工大学曾铃老师、重庆大学肖杨老师、长安大学晏长根老师提供初稿)
    4.1 试验研究
        4.1.1 室内试验研究
        4.1.2 模型试验研究
        4.1.3 现场试验研究
    4.2 理论研究
        4.2.1 定性分析法
        4.2.2 定量分析法
        4.2.3 不确定性分析法
    4.3 数值模拟方法研究
        4.3.1 有限元法
        4.3.2 离散单元法
        4.3.3 有限差分法
    4.4 发展展望
5 路基防护与支挡(河海大学孔纲强老师、长沙理工大学张锐老师提供初稿)
    5.1 坡面防护
    5.2 挡土墙
        5.2.1 传统挡土墙
        5.2.2 加筋挡土墙
        5.2.3 土工袋挡土墙
    5.3 边坡锚固
        5.3.1 锚杆支护
        5.3.2 锚索支护
    5.4 土钉支护
    5.5 抗滑桩
    5.6 发展展望
策划与实施

(3)退化多年冻土区公路加筋热融桩复合地基热力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多年冻土路基稳定控制技术
        1.2.2 桩体复合地基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2章 冻土环境下加筋热融桩地基温度场模型及验证
    2.1 引言
    2.2 考虑相变的冻土地基温度场有限元模型
        2.2.1 模型假设
        2.2.2 有限元模型
        2.2.3 初始值与边界条件
    2.3 模型的验证
        2.3.1 试验概况
        2.3.2 计算结果及验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加筋热融桩融化冻土的热效应研究
    3.1 引言
    3.2 加筋热融桩复合地基温度场数值模拟
        3.2.1 数值计算模型
        3.2.2 计算结果及分析
    3.3 预融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3.3.1 加筋热融桩峰值温度
        3.3.2 加筋热融桩桩间距
        3.3.3 地基施工季节
        3.3.4 多年冻土地基初始地温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退化冻土环境下路基融化变形模型及验证
    4.1 引言
    4.2 退化冻土环境下路基融化固结数值模型
        4.2.1 基本假设
        4.2.2 冻土融化效应
        4.2.3 Biot固结及有限元求解
    4.3 模型的验证
        4.3.1 漠北公路路基监测
        4.3.2 漠北公路地基变形场数值模型
        4.3.3 数值计算结果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退化冻土加筋热融桩复合地基变形演化规律
    5.1 引言
    5.2 加筋热融桩复合地基变形场数值模型
    5.3 数值计算结果及分析
        5.3.1 预融阶段变形场分析
        5.3.2 预融阶段流速场及水头分析
        5.3.3 运营阶段地基沉降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三、创新点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4)水泥复合矿粉再生骨料桩及其复合地基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CFG桩及其复合地基
        1.2.2 透水混凝土
        1.2.3 联合法地基处理技术
        1.2.4 建筑垃圾再利用
    1.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不透水CCSPRA桩桩体材料试验研究
    2.1 试验原材料
        2.1.1 再生粗细骨料
        2.1.2 水泥、矿粉及粉煤灰
    2.2 配合比设计计算
        2.2.1 配合比设计
        2.2.2 配合比计算
    2.3 试验方法、试验结果及结果分析
        2.3.1 试验方法
        2.3.2 试验结果
        2.3.3 结果分析
    2.4 正交试验
        2.4.1 正交试验特点
        2.4.2 正交试验方案设计
        2.4.3 正交试验结果
        2.4.4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2.5 不透水CCSPRA桩桩体材料强度公式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透水桩桩体材料试验研究
    3.1 试验原材料
        3.1.1 再生骨料
        3.1.2 水泥、矿粉及粉煤灰
        3.1.3 减水剂
        3.1.4 抗分散剂
    3.2 配合比设计计算
        3.2.1 配合比设计
        3.2.2 配合比计算
    3.3 试验方法、试验结果与分析
        3.3.1 试验方法
        3.3.2 试验结果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透水CCSPRA桩复合地基沉降有限元分析
    4.1 MIDAS软件简介
    4.2 地质条件
    4.3 计算模型
    4.4 计算结果与分析
        4.4.1 天然地基及复合地基沉降特性及分析
        4.4.2 透水CCSPRA桩复合地基变形和受力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5)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承载机理及其设计计算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复合地基概述
        1.1.1 复合地基的概念
        1.1.2 复合地基的分类
        1.1.3 复合地基的特点
    1.2 组合型复合地基的应用与发展概况
        1.2.1 双向增强复合地基的应用与发展概况
        1.2.2 组合桩型复合地基的应用与发展概况
    1.3 组合型复合地基的研究现状
        1.3.1 组合型复合地基承载机理研究现状
        1.3.2 组合型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现状
        1.3.3 组合型复合地基沉降变形计算方法研究现状
        1.3.4 组合型复合地基研究现状的评述
    1.4 研究内容
第2章 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结构及其工程特性
    2.1 概述
    2.2 复合地基组成材料的工程特性
        2.2.1 基体材料的工程特性
        2.2.2 增强体的工程特性
    2.3 串联式组合桩的组成及其结构设计
        2.3.1 设计背景与启发
        2.3.2 桩体结构设计
    2.4 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的施工技术与方法
        2.4.1 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2.4.2 成桩工艺及施工参数
        2.4.3 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
    本章小结
第3章 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承载机理研究
    3.1 概述
    3.2 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荷载传递机理
        3.2.1 桩体荷载传递机理
        3.2.2 桩土体系的荷载传递机理
        3.2.3 串联式组合桩荷载传递机理
    3.3 串联式组合桩的力学模型
        3.3.1 基本假定
        3.3.2 荷载传递函数
        3.3.3 力学计算模型
        3.3.4 微分控制方程的建立与求解
    3.4 影响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主要受力变形的因素
    本章小结
第4章 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的受力变形分析
    4.1 概述
    4.2 复合地基受力变形分析的基本方法
        4.2.1 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基本方法
        4.2.2 复合地基沉降计算基本方法
    4.3 基于滑块破坏理论的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方法
        4.3.1 滑块平衡法原理
        4.3.2 极限承载力计算模型
        4.3.3 极限承载力计算
    4.4 考虑滑移与鼓胀变形的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方法
        4.4.1 沉降计算模型
        4.4.2 加固区土层压缩变形量计算
        4.4.3 下卧层土层压缩量计算
        4.4.4 确定相关计算参数的方法
    4.5 基于改进应变楔模型的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方法
        4.5.1 应变楔模型
        4.5.2 沉降变形计算
        4.5.3 相关参数的取值
    4.6 计算实例分析
    本章小结
第5章 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参数敏感性分析
    5.1 概述
    5.2 离散-连续耦合理论
        5.2.1 离散颗粒与连续单元的接触传递作用
        5.2.2 离散颗粒与连续单元的耦合计算理论
    5.3 PFC-FLAC耦合数值计算模型
        5.3.1 数值计算模型
        5.3.2 本构模型
        5.3.3 计算参数
        5.3.4 数值模拟软件的耦合计算实现
        5.3.5 数值计算模型可靠性验证
    5.4 褥垫层参数对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的影响
        5.4.1 褥垫层厚度对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的影响
        5.4.2 褥垫层模量对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的影响
    5.5 桩段参数对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的影响
        5.5.1 桩段长度对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的影响
        5.5.2 桩段模量对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的影响
    5.6 桩直径对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的影响
    5.7 桩间距对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的影响分析
    5.8 土体模量对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的影响分析
        5.8.1 加固层土体模量对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的影响
        5.8.2 下卧层土体模量对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6章 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设计与工程应用研究
    6.1 概述
    6.2 工程基本概况
        6.2.1 项目概况
        6.2.2 工程地质条件
        6.2.3 水文地质条件
    6.3 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的设计方案
        6.3.1 设计原则
        6.3.2 技术标准
        6.3.3 设计参数
    6.4 现场试验
        6.4.1 单桩竖向承载力试验
        6.4.2 复合地基承载力试验
    6.5 工程应用效果分析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与科研项目)

(6)基于现场试验统计分析的CGF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研究 ——以济源市典型工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复合地基的发展
        1.2.2 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研究
        1.2.3 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设计及检测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2 济源市典型工程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特性现场试验
    2.1 依托项目概况
    2.2 依托项目的场地条件
    2.3 典型项目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现场试验
        2.3.1 合生合景工程项目
        2.3.2 天坛花园工程项目
        2.3.3 东方国际工程项目
        2.3.4 中弘名都工程项目
    2.4 典型工程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现场试验问题原因分析
        2.4.1 典型工程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现场统计分析
        2.4.2 勘查文件的局限性因素
        2.4.3 承载力计算方法的因素
        2.4.4 施工方面的因素
        2.4.5 试验检测方法方面的因素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现场试验的CFG桩复合地基桩间土承载力发挥系数分析
    3.1 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及桩间土承载力特性
    3.2 CFG桩复合地基桩间土承载力发挥系数影响因素分析
        3.2.1 成桩工艺对桩间土承载力发挥系数的影响
        3.2.2 桩间和桩端土性质对桩间土承载力发挥系数的影响
        3.2.3 应力变化对桩间土承载力发挥系数的影响
        3.2.4 置换率、桩长和褥垫层厚度对桩间土承载力发挥系数的影响
        3.2.5 施工过程“充盈系数”和其他因素对桩间土承载力发挥系数的影响
    3.3 CFG桩复合地基桩间土承载力发挥系数取值建议及实例验证
        3.3.1 桩间土承载力发挥系数的建议
        3.3.2 东方国际工程实例验证
        3.3.3 其他工程实例验证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试验分析的CFG桩复合地基设计和施工建议
    4.1 CFG桩复合地基的设计建议
        4.1.1 济源市CFG桩地基处理建议
        4.1.2 承载能力计算
        4.1.3 对保护桩长的设计建议
    4.2 检测工作建议
    4.3 施工建议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合生合景项目2#、5#楼现场试验数据及分析
附录2:天坛花园2#、3#楼现场试验数据及分析
附录3:东方国际2#楼、酒店项目现场试验数据及分析
附录4:中弘名都1#楼、3#楼现场试验数据及分析

(7)CFG桩复合地基在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加固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意义
    1.2 选题目的
    1.3 发展及研究现状
        1.3.1 理论研究
        1.3.2 实验研究
        1.3.3 数值分析
        1.3.4 工程特性方面
    1.4 CFG桩复合地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4.1 桩、土研究中的问题
        1.4.2 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4.3 有限元模拟分析中的问题
        1.4.4 CFG桩复合地基设计计算中的问题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2 荷载作用下复合地基的性状研究
    2.1 发展与概述
    2.2 CFG桩复合地基的技术优势及加固机理
    2.3 CFG桩复合地基承载与加固机理
        2.3.1 置换率对承载性能的影响
        2.3.2 桩土应力比与桩土荷载分担比的相互推导
    2.4 CFG桩复合地基负摩阻力的影响因素
        2.4.1 负摩阻力的形成原因
        2.4.2 负摩阻力在CFG桩复合地基中的受力特征
        2.4.3 CFG桩复合地基负摩阻力影响因素
    2.5 CFG桩复合地基中褥垫层的设置
        2.5.1 褥垫层的作用
        2.5.2 不同褥垫层模量
        2.5.3 不同褥垫层厚度
    2.6 CFG桩复合地基湿陷起始压力
        2.6.1 湿陷起始压力的实质
        2.6.2 影响因素及分析
3 CFG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及沉降计算研究
    3.1 地基基础加固机理的发展变迁
    3.2 地基土强度控制与变形控制的统一性
    3.3 CFG桩复合地基的强度指标
        3.3.1 桩间土承载力修正值计算
        3.3.2 偏心荷载作用下桩间土的极限承载力计算
        3.3.3 复合地基单桩竖向承载力计算
        3.3.4 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
        3.3.5 CFG桩复合地基桩、土强度及承载力公式总结
    3.4 CFG桩复合地基的沉降计算
        3.4.1 CFG桩复合地基变形的解析方法
        3.4.2 CFG桩复合地基沉降变形的复合模量法
    3.5 CFG桩复合地基桩间距计算
        3.5.1 通过地基承载力控制桩间距
        3.5.2 总沉降控制下的桩间距计算
    3.6 本章小结
4 CFG桩复合地基在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加固中的应用
    4.1 工程实例
        4.1.1 工程概况
        4.1.2 勘察及现场原型实验研究工作量
    4.2 区域地质构造及地震活动特征
        4.2.1 区域构造体系
    4.3 场地工程地质实验研究
        4.3.1 场地位置及地形地貌
        4.3.2 场地稳定性及适应性研究
        4.3.3 现场钻探实验得出的地层土体数据
        4.3.4 地下水
    4.4 地基土工程性质实验研究
        4.4.1 室内试验
    4.5 现场原型场地岩土工程实验研究
        4.5.1 场地湿陷性类型及地基湿陷等级
        4.5.2 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
        4.5.3 地基土的变形指标
        4.5.4 地基土特征
    4.6 CFG桩设计
        4.6.1 地基条件及地基处理要求
        4.6.2 地基加固方案比选
        4.6.3 CFG单桩承载力特征值计算
        4.6.4 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
        4.6.5 CFG桩布桩设计,施工工艺与要求
    4.7 CFG桩复合地基的有限元模拟分析
        4.7.1 ANSYS简介
        4.7.2 有限元分析准则及参数选取
5 CFG桩复合地基在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中承载性能分析
    5.1 ANSYS有限元模拟分析模型
        5.1.1 有限元分析模型及参数选取
        5.1.2 基本假定
    5.2 CFG桩复合地基控制各变量因素的有限元分析
        5.2.1 随荷载增加-不同褥垫层厚度的影响
        5.2.2 随荷载增加-不同桩长的影响
        5.2.3 随荷载增加-不同桩体弹性模量的影响
        5.2.4 随荷载增加-不同土体模量的影响
    5.3 CFG桩理论计算结果与有限元分析结果的比较
    5.4 桩间土承载力与湿陷起始压力的分析
        5.4.1 两变量的各影响因素
        5.4.2 随褥垫层厚度增加桩间土受荷分析
        5.4.3 随桩长增加桩间土受荷分析
        5.4.4 结合BP神经网络模型对湿陷起始压力的检测与预测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8)基于厚壁圆筒理论的筋箍碎石桩沉降计算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2 复合地基的定义及种类
        1.2.1 复合地基的定义
        1.2.2 复合地基的分类
    1.3 碎石桩复合地基应用及发展历史
    1.4 筋箍碎石桩的应用及研究现状
        1.4.1 试验研究
        1.4.2 数值分析
        1.4.3 承载力及变形研究
    1.5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筋箍碎石桩复合地基承载变形机理研究
    2.1 概述
    2.2 碎石桩复合地基加固机理
        2.2.1 碎石桩复合地基破坏形式
        2.2.2 碎石桩复合地基荷载传递机理
    2.3 筋箍碎石桩复合地基承载变形机理
        2.3.1 筋箍碎石桩复合地基加固机理
        2.3.2 筋箍碎石桩复合地基破坏模式
        2.3.3 筋箍碎石桩复合地基的变形机理分析
    2.4 影响筋箍碎石桩复合地基受力变形的主要因素
第3章 筋箍碎石桩复合地基的有限元计算研究
    3.1 概述
    3.2 筋箍碎石桩复合地基有限元数值模型
        3.2.1 ABAQUS程序简介
        3.2.2 建立数值分析模型
    3.3 筋箍碎石桩复合地基数值模型验证
    3.4 筋箍碎石桩复合地基“有效加固单元”
        3.4.1 碎石桩强度的影响
        3.4.2 土工格栅强度的影响
        3.4.3 加筋深度的影响
第4章 基于厚壁圆筒理论的筋箍碎石桩沉降计算方法研究
    4.1 概述
    4.2 基本假设与应力分析
        4.2.1 基本假设
        4.2.2 桩体微单元受力分析
    4.3 基于厚壁圆筒理论的沉降计算方法
        4.3.1 桩单元轴力分析
        4.3.2 桩单元围限力
        4.3.3 桩-土沉降计算
    4.4 工程实例验证与分析
第5章 筋箍碎石桩复合地基计算分析研究
    5.1 概述
    5.2 筋箍碎石桩复合地基桩土应力状态分析
        5.2.1 土体径向应力数据图表与分析
        5.2.2 土体环向应力数据图表与分析
        5.2.3 桩体径向应力数据图表与分析
        5.2.4 桩体环向应力数据图表与分析
    5.3 有限元数值计算与理论计算比较分析
        5.3.1 有限元数值建模和验证计算
        5.3.2 土体竖向应变计算结果对比
        5.3.3 桩体径向应变计算结果对比
    5.4 参数分析
        5.4.1 置换率对桩土应力比的影响
        5.4.2 桩土刚度比对桩土应力比的影响
        5.4.3 置换率对总沉降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情况

(9)刚性桩复合地基支承路堤的稳定性分析及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地基处理方法
        1.1.2 复合地基定义及分类
        1.1.3 复合地基的作用
        1.1.4 复合地基的破坏类型
    1.2 复合地基连续破坏
        1.2.1 连续破坏问题与研究现状
        1.2.2 复合地基支承路堤的连续破坏现象
    1.3 复合地基支承路堤失稳破坏模式的研究现状
        1.3.1 散体类桩体
        1.3.2 半刚性桩加固体
        1.3.3 刚性桩加固体
        1.3.4 已有研究的不足
    1.4 本文主要工作
第2章 路堤下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连续破坏的离心机试验
    2.1 引言
    2.2 离心机试验设计
        2.2.1 土工离心机
        2.2.2 试验方案与布置
        2.2.3 土体的制备
        2.2.4 模型桩的制备
    2.3 离心机试验流程
        2.3.1 插桩及路堤填筑
        2.3.2 施加路堤顶面超载
    2.4 离心机试验结果
        2.4.1 桩体破坏顺序
        2.4.2 路堤顶面超载
        2.4.3 复合地基破坏模式
        2.4.4 土压力变化情况
        2.4.5 坡脚位置土体隆起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路堤下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连续破坏的数值模拟
    3.1 引言
    3.2 刚性桩破坏后性状及复合地基的模拟
        3.2.1 本构模型
        3.2.2 本构模型验证
        3.2.3 复合地基模型验证
    3.3 复合地基支承路堤的数值模拟与对比分析
        3.3.1 数值模型
        3.3.2 材料参数
        3.3.3 路堤稳定安全系数及稳定极限超载
    3.4 刚性桩复合地基连续破坏机理分析
        3.4.1 路堤填筑完成后桩体受力情况
        3.4.2 桩体首次弯曲破坏
        3.4.3 稳定极限超载下的桩体连续破坏
        3.4.4 桩体破坏顺序及破坏位置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桩体类型对复合地基支承路堤失稳破坏模式的影响分析
    4.1 引言
    4.2 桩体的不同破坏后性状
        4.2.1 桩体破坏后性状的单元分析
        4.2.2 桩体破坏后性状的整体分析
    4.3 数值模型
    4.4 不同桩型稳定性及破坏模式
        4.4.1 不同桩型及破坏后性状下稳定极限超载
        4.4.2 不同桩型桩体受力特性
        4.4.3 不同桩型桩体受力随荷载变化情况
    4.5 桩体弹性模量对路堤稳定性的影响
        4.5.1 桩体弹性模量对桩体受力的影响
        4.5.2 桩体临界弹性模量及复合地基临界荷载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桩帽及水平加筋体对刚性桩复合地基支承路堤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5.1 引言
    5.2 工程案例及模型验证
        5.2.1 工程案例
        5.2.2 数值模型验证
    5.3 带帽刚性桩复合地基支承路堤的稳定性及破坏模式
        5.3.1 桩帽与桩体间接触对桩体受力影响
        5.3.2 带帽刚性桩的破坏模式
        5.3.3 带帽刚性桩的连续破坏
    5.4 桩帽尺寸对复合地基影响的参数分析
        5.4.1 桩帽尺寸对桩体受力的影响
        5.4.2 桩帽尺寸对路堤稳定性的影响
    5.5 水平加筋体对桩体受力及路堤稳定性的影响
        5.5.1 单层水平加筋体对桩体受力的影响
        5.5.2 单层水平加筋体对路堤稳定性的影响
        5.5.3 双层水平加筋体对桩体受力及路堤稳定性的影响
        5.5.4 桩帽联合水平加筋体对桩体受力及路堤稳定性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刚性桩复合地基支承路堤的稳定性预测方法
    6.1 引言
    6.2 各设计参数对复合地基支承路堤稳定性影响分析
        6.2.1 数值模型
        6.2.2 数值计算结果
    6.3 预测桩体受力的MARS模型
        6.3.1 MARS简介
        6.3.2 MARS拟合结果
        6.3.3 MARS模型准确性评估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弯曲破坏的刚性桩复合地基分区非等强稳定控制方法
    7.1 引言
    7.2 钢筋混凝土桩弯曲特性的模拟
        7.2.1 本构模型
        7.2.2 模型验证
    7.3 数值模拟与对比
        7.3.1 模型几何与边界情况
        7.3.2 材料参数及模拟过程
        7.3.3 计算结果对比
    7.4 分区非等强设计方法
        7.4.1 桩体区域划分
        7.4.2 单桩配筋加强
        7.4.3 两根桩配筋加强
        7.4.4 最优配筋加强顺序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基于倾覆破坏的刚性桩复合地基分区非等长稳定控制方法
    8.1 引言
    8.2 失稳工程介绍
    8.3 数值模拟
    8.4 数值模拟与离心机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8.4.1 桩体弯矩
        8.4.2 桩土变形
    8.5 嵌固深度对复合地基性能的影响及分区非等长设计方法
        8.5.1 嵌固深度对路堤极限超载的影响
        8.5.2 嵌固深度对桩体破坏模式的影响
        8.5.3 嵌固深度对桩体受力的影响
        8.5.4 分区非等长设计
    8.6 关于倾斜嵌固层对于桩体破坏模式影响的讨论
    8.7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海上DCM施工技术在香港机场3号跑道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基处理技术的发展历史
        1.2.2 复合地基的研究现状
        1.2.3 海上深层水泥搅拌桩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香港机场3号跑道工程背景
    2.1 工程概况
    2.2 工程地质条件
    2.3 工程建设条件
        2.3.1 水位变化
        2.3.2 潮流
        2.3.3 风向风速
        2.3.4 气温
        2.3.5 降雨
第3章 海上DCM工艺及深层搅拌桩计算方法
    3.1 海上DCM工艺概述
    3.2 工艺的流程
    3.3 DCM船舶及施工管理系统
        3.3.1 处理机系统
        3.3.2 水泥浆制、输浆系统
        3.3.3 施工管理控制系统
        3.3.4 DCM船锚泊定位系统
        3.3.5 DCM船防污染系统
    3.4 DCM船的特点
    3.5 深层搅拌桩的计算方法
        3.5.1 深层搅拌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及沉降变形的影响因素
        3.5.2 深层搅拌桩桩数计算及布桩方法
        3.5.3 深层搅拌桩单桩竖向承载力计算方法
        3.5.4 深层搅拌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的计算方法
        3.5.5 深层搅拌桩软弱下卧层承载力验算方法
        3.5.6 深层搅拌桩复合地基沉降量计算方法
第4章 海上DCM施工技术在香港机场3 号跑道地基处理中的应用
    4.1 地基处理方法及施工设备的选择
        4.1.1 地基处理方法的选择
        4.1.2 施工设备的选择
    4.2 深层水泥搅拌桩设计与计算
        4.2.1 深层水泥搅拌桩持力层选择
        4.2.2 深层水泥搅拌桩桩长设计
        4.2.3 深层水泥搅拌桩截面积设计
        4.2.4 深层水泥搅拌桩总根数计算
        4.2.5 深层水泥搅拌桩桩间距计算
        4.2.6 深层水泥搅拌桩单桩竖向承载力计算
        4.2.7 深层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
        4.2.8 深层水泥搅拌桩布桩形式设计
    4.3 深层搅拌桩的材料确定
        4.3.1 粘合剂的确定
        4.3.2 水泥浆液水灰比的确定
        4.3.3 水泥掺量确定
        4.3.4 深层搅拌桩的用水水源确定
    4.4 DCM取样和测试
        4.4.1 DCM集群嵌入砂垫层的确定
        4.4.2 DCM集群的取芯和测试
        4.4.3 振动取样
        4.4.4 弹性模量的测试
    4.5 施工流程
        4.5.1 DCM成桩工艺流程
        4.5.2 DCM桩终孔标准
        4.5.3 DCM桩成桩
        4.5.4 DCM桩施工
        4.5.5 DCM桩施工质量控制
    4.6 DCM桩无侧限抗压强度检测
        4.6.1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4.6.2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结果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在加固房建地基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及变形性状研究[D]. 张亮.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
  • [2]中国路基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J].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 中国公路学报, 2021(03)
  • [3]退化多年冻土区公路加筋热融桩复合地基热力性能研究[D]. 王冠夫.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4]水泥复合矿粉再生骨料桩及其复合地基力学性能研究[D]. 陈辉. 苏州大学, 2020(02)
  • [5]串联式组合桩复合地基承载机理及其设计计算方法研究[D]. 郭尤林. 湖南大学, 2019
  • [6]基于现场试验统计分析的CGF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研究 ——以济源市典型工程为例[D]. 刘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1)
  • [7]CFG桩复合地基在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加固机理[D]. 于硕.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 [8]基于厚壁圆筒理论的筋箍碎石桩沉降计算方法研究[D]. 马思齐. 湖南大学, 2019(06)
  • [9]刚性桩复合地基支承路堤的稳定性分析及控制研究[D]. 杨新煜. 天津大学, 2019(06)
  • [10]海上DCM施工技术在香港机场3号跑道中的应用研究[D]. 夏可强. 桂林理工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在加固房屋地基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