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唐诗的叙事美

浅谈唐诗的叙事美

一、略论唐代律诗的叙述美(论文文献综述)

高旭华[1](2020)在《高友工美典理论新探》文中指出海外汉学家高友工在借助西方现代美学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基础上,继承并发展了陈世骧提出的“中国抒情传统”这一论题,建立了一个跨国际跨学科性质的美典理论。他的理论不仅为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带来了新的视野,也有助于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第一章主要介绍了高友工美典论提出的学术背景及理论基础。他是在继承陈世骧理论的基础上,对“中国抒情传统”这一论题做出了系统性的理论建设。所以本文分析了高友工理论对陈世骧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并且介绍了美典论的理论基础。高友工的理论是在中西文化比较视野下提出的,他的理论是以“经验之知”为基础的,我们要研究的语言不是分析语言,而是象征语言。第二章是对美典论理论架构的分析。首先确定了美典的定义,美典有狭义与广义的定义,我们在不同的语境中要首先确定其所指概念。其次是介绍了美典的分类,并且对高友工提出的美典的三个层次进行了解释。最重要的是对美典论的研究对象——美感经验作出了详细的阐释。不论是研究艺术的创作过程还是欣赏过程,对美感经验的把握都是最关键的。第三章介绍了抒情美典与戏曲美典,并且对高友工提出的抒情美典进行了历时态的梳理。戏曲美典作为一种代表性的外投美典,正可以作为一种对照,使我们看到其与抒情美典的对立与融合。而对抒情美典的阐释,高友工不仅横向地进行了理论建构,还纵向地进行了历史性的梳理,为“中国抒情传统”建构了一个宏大理论体系。而抒情美典也正体现了中国艺术精神。第四章重点介绍了高友工美典论所带来的巨大影响。他的理论不仅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带来了新的可能性,还有助于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使中国文化中的感性性质得以被人关注和理解。但他的论述中也还存在一些局限性,同样值得我们注意与反思。

戴灿[2](2017)在《诗学研究的语言学祈向 ——以高友工对唐代律诗的研究为例》文中提出高友工是美国着名的汉学家,他在唐代律诗研究的方法上有着首创性的一面,即从语言学角度,运用结构主义批评方法来研究唐诗。本文就是以高友工的这一研究方法为例,来对诗学研究进行语言学祈向上的探讨,以图回答“为什么会这样”、“效果如何”、“怎样来解决或完善”这三个主要问题,继而探讨诗学研究之未来的可能性发展前景。本文在立足于台湾学者陈满铭辞章学之“多”、“二”、“一(0)”螺旋结构以及刚柔成分之量化原则的基础上,对唐代律诗进行了“意象系统”与“章法结构”上的讨论,想要借以实现唐代律诗研究的系统化探讨;同时,结合大陆学者江弱水对古典诗现代性的解读来对唐代律诗进行现代性的探讨,以期实现唐代律诗研究里,中西文学理论中的某种融合;最后,则把西方学者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三部曲”里面的叙事理论以及元批评方法,放入到唐代律诗文本的内在探讨之中,欲以回答杜甫《秋兴》为何会这样以及如何运作等问题。

段文生[3](2013)在《《水浒传》律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研究小说《水浒传》中的律诗。小说与诗歌结合的渊源可追溯至诗歌鼎盛的魏晋六朝时期,当时尚属小说家的无意识行为。至唐代,律诗定型化,唐人小说才真正肇后世中国古典小说用律诗之开端。到宋、元时代,民间的通俗小说蓬勃发展起来,从口传故事,到说话底稿,再到话本体小说,其中律诗的运用,已经达到了形式多样、运用熟练的新阶段。直至明代,小说依然保持用律诗的传统,但不同朝代,不同小说中用律诗的情况又不尽相同。按照历史的发展顺序,二者基本上处于结合紧密程度不断提高的进步状态。明代小说《水浒传》,达到了小说中用律诗数量、密度上的一座高峰,堪称至当时为止,小说中用律诗成就的佼佼者。本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律诗与小说的历史渊源着笔,主要梳理了《水浒传》之前,律诗向小说中渗透这条线索,从而得见《水浒传》中所使用律诗的进步之处。第二部分,对《水浒传》中所用律诗按功能体现进行了归类,主要分为两大类:描写类,包括景物描写、人物描写、战斗场面描写等;叙事说理类。对以往律诗弱项的叙事、说理,作者都能用律诗很好的体现,由此可见律诗于小说之中“无事不可用,无意不可达”。第三部分,是全文的主体部分,重点考察了《水浒传》中所用律诗的特点——平仄、押韵、对仗、意境四个方面去分析。不同的小说用律诗,其特点也不尽相同,以此方能见律诗与小说本身的融合程度,至明代《水浒传》堪称这方面的佳作。第四部分,从语言、情节和主题两个方面谈《水浒传》律诗在小说中的作用,进而寻求到小说家将律诗引入小说中的初衷。第五部分,以明代诗歌的发展情况为大背景,一方面与唐、宋律诗相比较,另一方面与明代律诗作比较,从而揭示出《水浒传》中律诗特殊性。在纵向与横向的交叉点上,呈现《水浒传》中律诗的独特之处。第六部分,得出结论:《水浒传》律诗以丰富的内容、鲜明的特点、评价叙事等多种功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对律诗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可以说是明代律诗的一朵奇葩。在律诗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摆脱了宋代律诗“瘦硬生新”的风格,向盛唐律诗风格的复归。

徐承[4](2007)在《在比较语境中发明中国美学——域外华人学者揭橥的中国抒情传统谱系》文中研究说明上世纪下半叶以来,一些域外华人学者把中国古代文化的艺术传统确立为一种"抒情传统",并在对此抒情传统的揭橥中逐渐形成了一个前后相续的学术传统。先是由陈世骧在比较语境中提出抒情传统的论题;继而又由高友工通过西学方法的中国化改造,在理论建设和历史言说两方面搭建起抒情传统的"理想架构";此后一批执教于美国、台湾以及新加坡的学者更是循着高友工所开创的路向,各自以断代史书写和诗学观念原论继续着对抒情传统的揭橥,从而对中国美学作了新的发明与塑造。

蒋向艳[5](2005)在《向着中西文化“第三元”的自觉探寻 ——程抱一的中国诗结构分析及译介之研究》文中认为法籍华裔学者、法兰西学院院士程抱一(Francois Cheng)在诗歌、小说、诗论、画论、诗歌译介等领域创作了语言精美、富于创造性的着作和译着,为中西文化交流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作品值得研究者认真分析和研究。本论文以程抱一在中国古典诗歌领域所作的工作,包括他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结构的研究和对中国古诗的译介为分析和考察对象,探析程抱一在这两个密切相关的领域为中西文化交流事业所作的独特贡献。本论文通过对程抱一在该领域论着和译着的评析,得出下列结论: 程抱一中国诗研究最突出的特色在于源自西方的方法论的运用。这些源自西方的方法论包括普通语言学理论、结构主义和符号分析学。首先,程抱一在他出版于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古诗研究论着中运用了普通语言学理论。他运用了普通语言学开创者索绪尔关于具体的整体语言和抽象的整体语言之分的学说,将中国诗视为由整个汉语言体系生发出来的一种具体语言,又将书法、绘画、神话和音乐等艺术形式视为由中国诗语言生发出来的不同的具体语言。根据程抱一的论述,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语言既从诗语言这个母体中生发出来,又在各个方面丰富了诗语言;它们之间是相互启发、相互丰富的关系,其共同点在于它们本质上都体现了汉语言的整体体系。这就使程抱一以普通语言学理论厘清了各种中国古典文艺形式之间的内在关系,将它们有机地联合起来,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对于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认识各种中国文艺形式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程抱一的中国古诗研究对普通语言学的运用,还表现在发挥了雅各布森关于相似和相关的理论:程抱一将中国古诗语言视为一系列义符的串连,构成一个自足的体系;将中国古诗中富含的隐喻形象视为按“相似”原则产生,以诗中一个个隐喻形象的连接视为按“相关”的原则产生;认为中国诗中的名词语汇通过选择而产生,对应于“相似”原则,而名词语汇的连接则通过动词来实现,这些动词对应于雅各布森所说的“相关”原则。程抱一的这种分析同时也是对拉康的“能指连环”理论的发挥。程抱一以此新理论观照中国古典诗歌,既是以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研究验证了他们的理论,又由于这种新理论的观照,对中国古典诗歌作出了崭新的阐释,富有创见性。 程抱一研究中国古诗语言运用了结构主义和符号分析学的方法论。从根本上说,他所运用的拉康和雅各布森的理论分别在精神分析学和语言学两个领域体现了结构主义方法论的精神。程抱一将表意文字汉字的整体视为一套完整的符号体系,内部存在着一些具体规则,可视为大自然与人类社会构成元素的一个象征性的体系,在这个体系内部,各种构成部分不停地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做循环运动。程抱一将中国诗视为整套汉字符号体系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将中国古

翁银陶[6](2002)在《略论唐代律诗的叙述美》文中研究表明唐代律诗的叙述美主要表现在起承转合之美、纵收之美、叙述视角变化之美等几个方面。深入了解其最主要的审美特征,对于全面研究唐代诗人的审美指向,是不无益处的。

二、略论唐代律诗的叙述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略论唐代律诗的叙述美(论文提纲范文)

(1)高友工美典理论新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
第一章 美典论的提出
    1.1 美典论提出的学术背景
        1.1.1 高友工对陈世骧理论的继承
        1.1.2 高友工对陈世骧理论的发展
    1.2 美典论提出的理论基础
        1.2.1 “现实之知”与“经验之知”
        1.2.2 “分析语言”与“象征语言”
第二章 美典论的理论架构
    2.1 美典的分类与层次
        2.1.1 美典的定义与分类
        2.1.2 “美典”的三个层次
    2.2 美典论的研究对象——美感经验
        2.2.1 美感经验的内在结构
        2.2.2 美感经验的外在原则
第三章 代表性美典与中国抒情传统
    3.1 代表性美典
        3.1.1 抒情美典
        3.1.2 叙事美典
    3.2 中国抒情传统
        3.2.1 抒情美典的历史梳理
        3.2.2 中国抒情艺术精神
第四章 美典论的影响与局限
    4.1 美典论的影响
        4.1.1 美典论对中国文学研究的影响
        4.1.2 美典论对中国文化传播的影响
    4.2 美典论的局限性
        4.2.1 内容上的局限性
        4.2.2 表达上的局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诗学研究的语言学祈向 ——以高友工对唐代律诗的研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研究对象之背景
    第一节 何谓“汉学”
    第二节 为何研究
    第三节 关于“诗学研究”
    第四节 关于“语言学祈向”
    第五节 研究的对象与意义
    第六节 研究对象的国内外现状
        一、唐诗之“美典”分析
        二、唐诗之语言分析
第二章 龃龉与胶葛——高友工唐代律诗研究
    第一节 高友工唐代律诗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建构
        一、《唐诗三论》中的相关理论
        二、《律诗的美学》中的相关理论
    第二节 高友工唐代律诗研究的创新与存疑
        一、方法之独特
        二、美典之发明
        三、矛盾与存疑
第三章 冲突与共存——中西互补下的可能性前景
    第一节 诗学研究中辞章学之可能性补充
        一、螺旋结构下的诗学研究
        二、刚柔成分中的量化原则
        三、律诗现代性解读
    第二节 诗学研究中元批评叙事之尝试
        一、理论上的可行性
        二、实践中的尝试
    第三节 诗学研究中语言学祈向之优缺点
        一、语言学祈向的优点
        二、语言学祈向的缺点
参考文献
致谢

(3)《水浒传》律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1 明以前律诗向小说中的渗透过程
    1.1 魏晋六朝时期,律诗的雏形及初步介入小说
    1.2 唐代,律诗的定型及向传奇小说的植入
    1.3 宋、元时期,律诗进一步向话本小说的迁移
    1.4 明代,律诗与章回体小说的融合
2 《水浒传》律诗的功能体现
    2.1 描写类
        2.1.1 景物描写
        2.1.2 人物描写
        2.1.3 战斗场面描写
    2.2 叙事类
        2.2.1 叙事
        2.2.2 说理、劝谏
3 《水浒传》律诗的特点
    3.1 平仄基本符合规则
        3.1.1 平起式
        3.1.2 仄起式
        3.1.3 符合粘、对规则
    3.2 押韵基本符合规范
        3.2.1 平声韵
    3.3 对仗工整
        3.3.1 对仗阐释
        3.3.2 对仗种类
        3.3.3 对仗位置
    3.4 意境多样化
        3.4.1 雄奇阔大
        3.4.2 旷达开朗
        3.4.3 苍凉悲壮
        3.4.4 深邃沉郁
        3.4.5 浓艳瑰丽
        3.4.6 淡泊静谧
        3.4.7 清新素雅
        3.4.8 凄冷寒凉
4 《水浒传》律诗在小说中的作用
    4.1 《水浒传》律诗在小说语言中的作用
        4.1.1 使小说雅化(比拟、夸张、借代、用典等)
        4.1.2 使小说语言通俗化、口语化
    4.2 《水浒传》律诗对人物、情节、主题的作用
        4.2.1 描写人物心理、行动
        4.2.2 推动情节发展
        4.2.3 点明写作主旨
5 《水浒传》律诗与唐代、宋代、明代律诗之比较
    5.1 《水浒传》律诗与唐、宋律诗比较
    5.2 《水浒传》律诗与明代律诗比较
6 《水浒传》律诗在律诗史上的地位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4)在比较语境中发明中国美学——域外华人学者揭橥的中国抒情传统谱系(论文提纲范文)

一、陈世骧:在比较语境中提出抒情传统论题
二、高友工:在西学方法的中国化改造中实现抒情美学本体建构
三、美国学界的传统延续:体类批评和断代史书写
四、华语学界的追根溯源:意识形态关怀与诗学观念原论

(5)向着中西文化“第三元”的自觉探寻 ——程抱一的中国诗结构分析及译介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节 三元论的提出
    第二节 程抱一生平与创作简介
    第三节 国内程抱一研究综述
第一章 向着中西文化“第三元”探寻的开端——程抱一的《春江花月夜》研究评述
第二章 向着中西文化“第三元”探寻的继续——程抱一的《中国诗语言研究》评述
    第一节 论点的提出和方法论的确定:《中国诗语言研究》“引言”评析
    第二节 词汇和句法层面:中国诗语言的表层结构解析(一)
    第三节 形式层面:中国诗语言的表层结构解析(二)
    第四节 意象层面:中国诗语言的深层结构解析
    第五节 隐喻的真实:中国诗意象分析
    第六节 从《春江花月夜》分析到《中国诗语言研究》
第三章 向着中西文化“第三元”的再探寻——程抱一的唐诗译介
    第一节 “再创作”的唐诗译介
    第二节 程译与19世纪唐诗法译本的比较
    第三节 程译与乔治特·雅热唐诗译的比较
    第四节 程译与许渊冲唐诗法译的比较
    第五节 文化身份之于程译的独特性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论文独创性声明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6)略论唐代律诗的叙述美(论文提纲范文)

四、略论唐代律诗的叙述美(论文参考文献)

  • [1]高友工美典理论新探[D]. 高旭华. 山西大学, 2020(01)
  • [2]诗学研究的语言学祈向 ——以高友工对唐代律诗的研究为例[D]. 戴灿.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6)
  • [3]《水浒传》律诗研究[D]. 段文生. 辽宁大学, 2013(01)
  • [4]在比较语境中发明中国美学——域外华人学者揭橥的中国抒情传统谱系[J]. 徐承. 文艺理论研究, 2007(05)
  • [5]向着中西文化“第三元”的自觉探寻 ——程抱一的中国诗结构分析及译介之研究[D]. 蒋向艳. 复旦大学, 2005(07)
  • [6]略论唐代律诗的叙述美[J]. 翁银陶. 中国韵文学刊, 2002(02)

标签:;  ;  ;  ;  ;  

浅谈唐诗的叙事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