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2 届 ISO 大会总结

第 22 届 ISO 大会总结

一、第22届ISO全体大会综述(论文文献综述)

李洋[1](2021)在《我国女子手球运动员射门技术特征及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效果的实证研究》文中指出手球运动是技能主导的同场对抗类集体球类项目,射门技术是手球比赛进攻制胜的核心技术。现代高水平手球比赛攻防转换速度快、技术组合变化多、主动对抗能力强、运动表现水平高。攻守双方按照《竞赛规则》的规定通过一系列的技战术行为创造射门争胜的机会,最终以双方射入对方球门的总进球数决定胜负。世界优秀女子手球运动员在比赛中展现出优质而稳定的射门动作模式,引领着现代手球运动训练的发展趋势。竞技手球运动已不存在没有技术形式的体能发展,也不存在没有体能要素的技术动作,根据射门技术特征采取与动作结构相匹配的身体训练方法与手段,对于全面提高运动员专项运动能力和竞技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取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等多种研究方法,构建我国女子手球射门技术动作分析的指标体系,利用国家女子手球队研发的Sportscode技战术视频分析系统,解析了大量中外女子手球运动员临场射门视频与数据,厘清我国女子手球运动员典型射门技术的动作特征和运用规律。辅助采用表面肌电测试技术分析跳起射门主要肌肉的激活时序和用力特点,为合理设计符合专项技术特征的功能性力量训练奠定基础。以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理念和方法体系为依据,建立提升我国女子手球运动员射门技术运动表现的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方案的实施构架。2020/2021年北京女子手球队冬训期间,入队开展为期8周的训练干预,旨在探究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对射门技术表现的影响,结果如下:1.构建“动作结构、动作情境、动作效果”3个维度射门技术动作分析的三级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3项、二级指标10项、三级指标31项。通过中外高水平手球比赛关键场次中的1682个临场射门视频的抓取和解析,反映了我国及世界高水平女子手球运动员典型射门技术的动作结构特征为:跳起射门—二步助跑—异侧腿助撑—肩上掷球—单腿落地;动作情景特征为:右内卫区域—跳起射门—近距离—突破(前导战术)—身体对抗条件下射门。特别需要关注的是,我国女子手球队在多项国际大赛中射门非命中的频次明显多于命中,表明了我国与世界强队在射门动作效果上存在明显差距。2.我国女子手球运动员典型射门技术的动作结构包括:起动—助撑—发力—缓冲四个主要动作环节。发力环节是决定跳起射门技术表现的关键环节,反映了下肢、躯干和上肢主要肌群协同用力的动作模式,特别是肢体在非稳定支撑状态下躯干支柱力量控制身体姿态和动力传导的效率。3.建立3类14项指标对我国女子手球运动员射门运动表现进行综合评价:第一类:专项技能运动水平的指标(射门球速、手球掷远、1分钟5米打墙);第二类:射门动作动力链肌群效能的指标,包括上肢(引体向上重复最大次数、卧推1RM)、躯干支柱稳定性(核心肌力)、下肢(深蹲1RM、立定跳远、单脚跳、摆臂下蹲跳CMJ、10米冲刺);第三类:身体运动功能与运动损伤风险指标(FMS筛查、YBT测试、伤病情况统计)。4.以北京女子手球队为例,随机将在训20名运动员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针对女子手球典型射门技术的动作结构特征,以归纳5项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指导原则为基础,制定了共8周3阶段的训练干预方案:第1阶段(2周)以功能恢复与动作模式纠正为主;第2阶段(4周)以功能提升与专项动作联系为主;第3阶段(2周)以功能稳定与专项动作提升为主,举例说明了每个阶段功能性力量训练的重点内容。5.经过8周功能性力量训练后的测试结果表明:实验后测1分钟5米打墙、手球掷远、射门球速成绩显着性提高(p<0.05);实验组的传统身体素质测试指标如:引体向上、卧推1RM、深蹲1RM、立定跳远等指标的提高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但躯干支柱核心肌力的指标与对照组存在显着差异(p<0.05);实验组FMS和YBT测试成绩的增长幅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人均伤病控制情况低于对照组。表明了针对性的功能性力量训练使运动员的身体运动功能得到了改善,明显提高了射门过程中肢体动力链的传递效能,有助于促进射门技术的应用效果,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对于提升射门技术表现具有显着作用。

郭嘉星[2](2021)在《新中国成立70年来体育话语权的历史演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第一次阐述了中国声音的重要性,要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特色话语。2013年12月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做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努力提高国家话语权”的明确要求。2016年在全国新闻舆论工作会议上又一次阐述了国家话语权的重要性,并明确表示我国的话语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的,中国话语要具有鲜明的立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开启了中国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顺应大势,深刻指出:“要把发展体育工作摆上重要日程,精心谋划、狠抓落实,不断开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加快把我国建设成为体育强国。”中国体育工作从国家层面得以高度重视,中国体育强国建设成为了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目标,也为中国体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动力、树立了旗帜。中国体育话语权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承载着新中国体育赋予的宣传中国体育成就、弘扬中国体育精神、传承中国体育文化的神圣使命,肩负着党和人民寄予的展示中国繁荣强盛的伟大形象,维护祖国荣誉和民族尊严,提升中国声音在国际社会地位和影响的时代重任。该文正是围绕中国体育话语权的神圣使命和时代重任,着重从中国体育话语权及其影响力、体育话语权的重要表现——奥运会、中国体育话语权发展阶段、中国体育话语权新时代、中国体育话语权阻碍和提升策略等五个方面,对中国体育话语权的实质内涵、本质作用、发展规律、自身特点、成就贡献、困难挑战和未来愿景等进行了全面深刻的阐述、精准详实的论证和鞭辟入里的分析。中国体育话语权的内涵博大精深,具体体现在“真、柔、利、力”四个层面,主要是指中国体育话语权的真功夫、软实力、高价值和原动力。中国体育话语权的重要表现载体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突出表现效果是举办北京奥运会时的“举重若轻”和筹备北京冬奥会时的“巩固提高”。中国体育话语权的发展规律与新中国体育事业的进步一脉相承,先后经历了初步觉醒阶段、另起炉灶阶段、困难挑战并存阶段、积极进取阶段和快速发展阶段等五大发展历程。新时代的中国体育话语权开启新征程,担负起体育强国建设的新使命,实施“六大方略”,构建“四大体制”,体现出人民性、全局性、文化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等五个时代特点。分析中国体育话语权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阻碍因素,不外乎来自国际、国内和自身三个方面,国际上反华势力的阴谋破坏和涉台问题的干扰捣乱,国内困难时期的内忧外患和“文革”期间的停滞不前以及自身发展存在的矛盾问题和遇到困难挑战等。探索中国体育话语权提升策略,重点包括增强综合实力、提高自身素质,重视对外交流、扩大体育影响,创新体育法治、贡献中国智慧,加强体育教育、培养体育人才,适应时代需要、建设体育强国等五大具体措施。总结中国体育话语权70年的伟大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展示中国体育成就,为祖国争光;讲好中国体育故事,为祖国添彩;传播中国体育经验,为祖国增色。对未来中国体育话语权的发展,笔者充满信心、立足当下、放眼全球,具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十条思考建议,以冀中国体育话语权在新的征程上再创新佳绩,再铸新辉煌。

张凯强[3](2020)在《山东省高职院校男子篮球运动员意志品质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进步,现代篮球运动的发展趋势心中队伍之间技战术水平和身体素质的差距逐渐减小,心理素质逐渐成为影响技战术发挥的因素之一。在比赛过程中更需要良好的意志品质来保证运动员可以发挥出正常水平,从而取得良好的比赛成绩。大量研究表明,运动员的意志品质影响运动员比赛水平的发挥,也与竞赛成绩呈现一定的相关。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选用《优秀运动员意志品质评价量表》(YZH-10-38x5)对参加2019年第22届CUBA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山东赛区)男子三级联赛的运动员进行施测,研究其意志品质的水平、影响因素和培养研究。通过分析不同年龄、年级、场上位置、训练年限和比赛名次的运动员在意志品质不同维度方面的差异,了解其高职阶段篮球运动员的意志品质水平,提出有针对性的培养方式,为高职阶段篮球训练及运动员训练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初步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所调查的样本中,高职院校男子篮球运动员年龄在20-21岁之间人数最多,参赛队员以大二和大一年级为主;场上位置,后卫人数最多,其次是前锋,中锋人数最少;样本调查运动员的训练年限集中在3-5年之间。2、山东省高职院校男子篮球运动员意志品质的整体水平与常模对比发现,在果断性、自觉性和主动性维度高于常模,在坚韧性和自制性维度比常模参照水平要低。说明山东省高职篮球运动员在培养坚韧性和自制性还有发展空间。3、不同年龄的山东省高职院校男子篮球员在果断性和坚韧性维度存在非常显着性差异。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运动员在意志品质各维度的水平均有提高。年龄是影响高职院校男子篮球运动员意志水平的重要因素。4、不同场上位置的山东省高职院校男子篮球运动员在果断性和坚韧性维度存在显着性差异,其中后卫位置的果断性水平最高;中锋的坚韧性水平高于后卫和前锋。5、不同年级的山东省高职院校男子篮球运动员在果断性、坚韧性和主动性维度存在显着性差异,从均值得分看,随着年级的不断升高,运动员的意志品质各维度的水平均有所提高,分析不同年级之间存在显着差异的原因与年龄有关。6、不同训练年限的山东省高职院校男子篮球运动员在果断性和坚韧性维度存在非常显着性差异,在自制性和主动性维度存在显着差异;随着训练年限的不断增加,运动员在意志品质各维度的水平不断提高。7、不同比赛名次的山东省高职院校男子篮球运动员在果断性和主动性维度存在显着性差异,前八名的比赛队伍在果断性和主动性维度水平明显高于9-16名和17-28的队伍8、山东省高职院校男子篮球运动员的意志品质和竞赛成绩的相关分析中,果断性、坚韧性和主动性与竞赛成绩呈显着正相关,说明运动员的果断性、坚韧性和主动性水平越高,竞赛成绩越优秀。9、影响山东省高职院校男子篮球篮球运动员意志品质的因素其中主观因素包括运动员自身的技战术水平和身体素质、运动员参与比赛的认知和动机和运动员的个人主观感受,主要是从生理和心理层面分析;客观因素包含队友及同伴压力、家庭层面对运动员态度、教练员方面以及学校和社会层面对运动员的影响;对其进行培养也应从运动员自身、教练员及家庭学校社会层面进行。

唐韵芝[4](2020)在《新世纪中国电影现实主义观念的嬗变 ——以“金鸡奖”最佳故事片为例》文中认为在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后,技术的革新、产业的升级、文化的交融,人类世界正在发生着剧烈变化。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迅速崛起,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在文化产业链条上的电影产业,也发生着巨变:中国成为了第二大电影市场。中国电影产业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的同时,“现实主义”也受到了巨大挑战。从世纪之初的浮夸创作之风到寻找新主流电影的精神走向,中国电影人在新世纪的电影产业链条中,不断接受新的挑战,力求为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道路熔铸新的时代印记。而标志着中国大陆地区最高电影荣誉的“中国电影金鸡奖”则无疑聚集了几乎所有电影人士和普通影片受众的目光,而往往作为历届焦点的“最佳故事片”,则是当届众多优秀影片中的标杆,也代表着时年对于最佳故事片的价值判断、美学考量和创作认同。显而易见,现实主义作为中国电影最重要的题材选择和艺术观念,是最佳故事片中的主导力量。研究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中的现实主义,不仅是一种内在诉求,更是外在动因。面对全球化进程加快、文化日益多元的今天,现实主义如何在多重挑战中注入动力、如何利用电影展现中国新世纪社会面貌、如何使中国现实主义电影走向国际舞台等,这些都是中国电影在现实主义道路上要面临的重要命题。第一章绪论,主要叙述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内容、对象、结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创新之处;第二章梳理中国电影金鸡奖与现实主义电影的共生关系;第三章研究坚守与更迭的21世纪初期,现实主义对中国传统“载道”精神的坚守,以及多元化新貌;第四章研究现实主义在进入中国电影又一百年纪元后在电影产业化进程中的突围与发展;第五章对新世纪电影现实主义策略进行反思,提出一些建议。

晏勇[5](2020)在《大学生“红色社团”育人功能的叙事研究》文中指出大学生“红色社团”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育人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有着特殊优势。本文聚焦大学生“红色社团”育人功能这一话题,借鉴教育学、社会学领域常用的叙事研究方法开展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第一章大学生“红色社团”育人功能叙事研究的理论阐释。本章在回溯大学生“红色社团”的发展历程中把握大学生“红色社团”的基本内涵,提炼大学生“红色社团”的主要特点,从理论上解析大学生“红色社团”的育人功能,为进一步开展大学生“红色社团”育人功能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二章大学生“红色社团”育人功能发挥的叙事。本章主要选取大学生“红色社团”的典型代表——西南大学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讲团为个案,从理论育人、组织育人和实践育人三部分进行叙事。第三章大学生“红色社团”育人功能发挥现状分析。本章主要在第二章叙事的基础上分析大学生“红色社团”育人功能的现状,总结大学生“红色社团”育人功能发挥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并从社团成员、学校和社会环境层面探寻导致问题的原因。第四章大学生“红色社团”育人功能实现的优化对策。本章基于以上研究的基础,以现实问题为导向,主要从在大学生“红色社团”育人功能实现过程中应树立的科学理念、强化理论学习和研究、深化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优化实践活动、夯实保障机制等方面探究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红色社团”育人功能实现的主要对策。

赵璇[6](2020)在《成都新国际会展中心运营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会展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及全球贸易形式的频繁,以飞快的速度日渐在经济领域及生活领域凸显其特有的价值。会展场馆作为展会活动的载体,也是会展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展馆通过经济效益及展馆使用率为标准来衡量运营的好坏。我国会展业发展虽快,但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展馆的管理及运营研究完全落后于展馆兴建的速度,展馆运营存在的问题已经严重限制会展业的整体发展趋势,难以满足经济效用与社会效用的统一。展馆因性质及政策影响在运营方式上各有不同,针对单一展馆进行系统化分析尤为重要,能够为现有展馆运营时提供理论依据。本次选择成都新国际会展中心为研究对象。该展馆成立于2005年,至今运营已有十四年,在运营上已进入成熟期及疲惫期,并随着承接项目类型逐渐增多,暴露出的问题也逐渐明显。同时因竞争者的加入,从大型展馆的地位下降至中大型展馆,竞争局势日渐明朗。笔者选择此展馆进行研究,借助自身优势确定未来发展方向,并通过数据统计分析被忽略的问题,提出执行性强的对策。本文采用章节式的结构体系进行分析。以基础篇(第一章绪论)为开头,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展馆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思路、框架及方法。其次通过理论篇(第二章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对论文的理论性概念进行总结,包括会展、展馆及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运营管理理论的内容。接着是分析篇(第三章成都新国际会展中心概况及运营现状分析)。首先介绍成都新国际会展中心的整体情况,再对成都新国际会展中心的目前现有的业务进行个别分析,最后通过SWOT、PEST、五力模型这三种分析方法对成都新国际会展中心的运营环境作出详细介绍。然后是应用篇(第四章成都新国际会展中心运营出现的问题,第五章成都新国际会展中心运营问题原因分析,第六章成都新国际会展中心运营问题对策研究)。以前几章分析为基础,提出运营面临的问题、问题发生的原因及方案对策。最后总结篇(第七章总结与结论)。对成都新国际会展中心的研究进行总结,提出研究中的不足并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本文以基础概念及理论分析为基础,结合实际工作及问卷调查,着重介绍成都新国际会展中心的整体情况,并对成都新国际会展中心的目前现有的业务进行具体分析。通过业务现状研究,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得出以下结论:(1)整体专业度不高;(2)运营管理观念落后;(3)展馆利用率低;(4)营销问题突出;(5)存在竞争压力明显;(6)多方监管不严的问题。造成以上问题出现的原因是:(1)管理体制不健全;(2)目标市场及定位模糊;(3)会展行业标准化建设落后。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通过SWOT、PEST、五力模型这三种分析方法对成都新国际会展中心的运营环境作出详细分析,并根据已存在问题的原因及研究对象自身实际情况提出运营实施策略:(1)完善内部管理机制;(2)制定内部服务标准制度;(3)细分目标市场;(4)转变业务定位;(5)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徐新建[7](2019)在《平行与交汇:深圳、澳门“双城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2019年7月28日20时,国际编号为1907的海洋风暴在太平洋上空形成,风向偏西北,以10千米/小时的速度移动。所至之地——主要是华南沿海地区将出现八级到十级大风,并连续遭受暴雨和大暴雨袭击。消息说,本次台风被称为"韦帕"(Tropical Storm Wipha),名字由泰

蒙永业[8](2019)在《中国标准国际化评价及其对外贸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标准化是中国经济追求发展速度转向发展质量的重要措施,中国标准国际化是中国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提升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质量与规模的关键因素之一。对外开放40年经济发展、“一带一路”产能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参与全球治理等都与中国标准国际化密切相关。本研究采用定量统计和计量经济学方法,研究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标准国际化程度及其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本研究提出标准国际化评价的理论模型,从标准编制国际化、标准文本国际化、标准使用国际化和标准活动国际化四个维度构建出标准国际化评价模型,并对该评价模型进行数据验证。本研究从标准国际化四个维度采集数据,包括1977-2017年期间标准编制国际化数据,标准文本国际化强度、速度、效度数据,标准使用国际化数据及标准活动国际化数据,另外建设百万词级别中外标准英文版语料库研究标准英文版语言特征,计算中国标准英文版母语接近度。研究方法采用统计方法、文本分析法、语料库方法、计量模型方法等。本研究得到以下重要发现:首先,中国标准国际化程度仍处于初级阶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就标准编制国际化而言,国外利益相关方参与编制中国标准程度较低,外商参与编制中国国家标准比例只有1.8%,跨国合作编制中国标准为0;(2)就标准文本国际化而言,中国标准英文版母语接近度为89.87%,有着较为明显的第二语言可读性特征,现行国家标准只有中34.7%在不同程度上均采用国际标准或翻译为英文版,国际采标平均滞后8.61年,中国标准英文版不具备法律效力;(3)就标准使用国际化而言,中国标准国际互认度低,与英法等21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署的标准互认协议仅涵盖两国均等同采用的国际标准,尚未有外国企业项目采用中国标准;(4)就标准活动国际化而言,中国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量高质不高,截止2017年底,中国加入ISO/IEC约900个技术机构(TC/SC),承担其中67个主席副主席职务,注册国际标准化专家达到2000人,对口单位380家,但累计仅主导制定333项国际标准。其次,中国标准国际化程度和进出口贸易存在长期稳定协整关系,中国标准国际化程度对促进进出口贸易增长作用明显。表现在:(1)从短期看,当期标准国际化程度提高对贸易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的作用为负(短期半弹性分别为(-0.097020和-0.204333),对进口总额的作用为正(短期半弹性为0.024321),表明当期标准国际化对出口贸易的影响滞后,对进口贸易的影响滞后则不明显;(2)从长期看,标准国际化程度提高可以促进中国贸易进出口总额、进口总额和出口总额增长(长期相关性分别为R=1.732532、R=1.763353和R=1.699957)。本研究具有理论上、方法上和应用上的贡献。从理论上看,本研究跨越语料库语言学、语言经济学、国际化理论、标准化理论、国际贸易学等理论研究标准国际化,尝试构建出包含四大维度的“标准国际化理论模型”,为考察各国标准国际化程度提供理论依据。从方法上看,本研究通过大规模中外标准语料库,提取超过108项语言特征,从标准英文版母语接近度、标准文本国际化强度、效度及速度四个方面构建一套测量标准文本国际化程度的方法,另外采用语料库分析软件、经济计量软件和统计软件等多种计算机软件结合方法验证中国标准国际化程度。从应用上看,本研究总结出的标准英文版语言特征可应用于中国标准英文版翻译实践,标准国际化测评模型可应用于测评各行各业的标准国际化程度,中国标准国际化程度对外贸的影响评价可应用于对外投资、工程承包和其他领域。针对以上研究发现,本研究提出五项对策性建议:第一,适时适度扩大我国标准编制国际化程度。让更多国外利益相关方参与编制中国标准;扩大国家间、城市间、民间跨国合作编制标准,实现标准化项目合作和双边、多边交流等。第二,进一步扩大我国标准国际一致性,加大中国标准与国际标准对标工作;缩短国际采标滞后时间;研究我国标准同时发布中英版、具备同等法律效力的可能性与路径。第三,改变我国标准使用国际化思路,重视标准带来的实质效益,提高我国标准海外示范度。第四,提升我国标准活动国际化质量。第五,设立国家机构推进中国标准国际化,全面参与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邵帅[9](2019)在《船员权益的软法保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船员行业的健康发展对国家利益至关重要,是当前国家正实施海洋强国、航运强国等战略中的重要保证。近年来船员权益保障问题也逐渐受到理论界关注,但由于船员权益涉及跨多个法律部门,环节多,情况特殊复杂,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劳动法项下或涉及《2006年海事劳工公约》所列之权益,并没有形成完整统一的理论和认知体系,碎片化的研究对改善船员权益现状作用有限。当前国家大力推进依法治国,社会治理正处于转型期,与硬法具有的“国家强制力保障”特征不同,软法着眼于社会实效,与法社会学对法的认识一脉相承。由于与当前社会发展理念内涵高度契合,其兴起在当今中国倡导法律多元主义背景下有一定必然性。软法理论具有较大拓展性,将软法与船员权益保障相结合,推动船员行业的良性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时代意义。文章在船员权益保障领域,结合公权力的运行,通过层层推导辩证地将国内软法和国际软法在多维度展开论述和剖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探索建立完善船员权益保障综合制度框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方案。除引言和结论外,本文包括6部分,各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首先对于涉及到的船员、权益等概念根据本文研究需要界定了范围。之后通过综合各方数据统计分析得出当前实际仍从事船员职业的人数已经处在下降拐点,群体质量也不容乐观,船员群体已经开始衰落,对其权益保障具有紧迫性。实践中硬法在保障船员权益方面存在不足,对船员权益保障不力也导致了船员社会评价不断降低,同时也加剧了船员衰落趋势。而软法理论为解决船员权益保障问题提供了新思路。第2章主要对文章涉及的理论进行全面系统论述,包括软法、弱势群体和公权力等法理。软法与法社会学一脉相承,是船员社会治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对船员权益的保障离不开公权力,克服公权力异化缺陷需要对权力进行制衡,国家公权力由于具有先天优势而成为制衡的主要对象,解决途径除了对国家公权力分权形成内部制约,以及培养其他公权力形成一定程度外部制衡外,通过软法模式改善公权力的运行也是一种有效途径。合法性分析方面,本章从人权理论延伸到其下位的弱势群体理论,通过比对和价值梳理,最终得出中国船员的弱势群体属性定位,对其权益予以特殊保障具备法律正当性和必要性。第3章进一步对软法在保障船员权益方面的优势进行对比分析,论证了软法不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硬法保障不足,其更为深远的意义在于通过对法概念的重构使当前尚运行于法律之外的部分公权力纳入法范畴并受其规制成为可能,对船员领域的法治化具有重要意义。随后,通过对船员权益保障较好的典型国家的作法和制度进行分析归纳,这些国家在保障船员权益方面不但采取积极的硬法保障手段,而且更重视政策、行政协议、指导手册等软法手段的保障,取得显着成效。第4章将视野投放于国际法,国际法语境下软法构成也颇为丰富,包括不具有强制性义务内容的国际条约,非政府组织参与制定的跨国协议,以及国际公约中的软法条款。在海事领域,国际海事公约中的软法部分对缔约国履行条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随着国际海事组织强制审核制度及港口国监督制度的实施,国际海事公约约束力呈加强趋势,而且由于这些公约普遍规定了不给予非成员国更优惠待遇条款,海事公约中的公权力效力已不限于成员国范围,其中软法作用也愈加突显。履行国际海事公约对船员权益保障具有重要影响,本章系统论述了国际软法在《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2006年海事劳工公约》三大主要涉船员海事公约中的具体表现和发展脉络。最后对港口国备忘录这种特殊的国际软法形式进行了专门研究,以期通过借鉴国际法中的成功经验提高我国履行国际海事公约、保障船员权益的水平。第5章从国家和社会的国内软法角度对涉及船员权益保障领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涉及的具体领域问题包括:由于部门职责划分缺位交叉造成的公权力本身对船员权益损害;船员社会组织的孱弱导致船员自治程度低下并在法律和政策制定中缺少话语权;船员市场的有序和自律需要加强信用体系建设等。通过对相关领域问题中所涉及的软法有针对性地分析研究,突显了软法在解决船员权益问题中的价值。在所涉及的问题中,一些是源于公权力自身缺陷导致的对船员权益的损害,另外则涉及公权力对由其他原因造成船员权益损害时的保障不力。同时分析了我国在履行公约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和不足。第6章一方面主张应加强软法的应用和理论研究,提出以软法和硬法为表、公权力为里的社会治理理论架构。强调通过与硬法的协调配合,逐步建构起符合我国船员权益保障需要的国际、国家及社会软法体系;另一方面从实现路径方面,结合前文提及的船员权益保障相关问题,提出各公权力主体通过分工协作不断推进船员权益保障,开创船员领域软法与硬法共治的新局面。同时在一些具体领域如完善部门协作机制、完善标准体系、加强与国际船员工会组织合作等方面提出具体建议。

谈笑[10](2018)在《近代中国政府与外国银行订立之契约研究》文中指出近代中国政府与外国银行订立之契约(简称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是指从鸦片战争始,经晚清、中华民国北京政府、中华民国南京政府,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间,由中国政府、各地方政府、中国政府各部门、由政府所有或得到政府担保的官办(国有)公司等为代表的主体与外国银行、中外合办银行、国际银行团、以银行为主要参与方的国际辛迪加以及代表外国银行(财团)的个人等外国私人之间确定、变更、终止权利义务关系的意思表示一致的法律行为。绪论部分主要论述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的定义及研究意义,指出其与近代条约制度的关系,认为研究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需要涉及到准条约、政府涉外经济契约、国家契约、国际贷款协议、BOT特许协议等现当代法学概念。并从历史、法律、经济三个方面阐述本论文的研究创新之处。同时回顾了近代以来关于政府涉外经济契约的研究状况。第一章论述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的法律关系。分析中外间银行契约法律关系中外主体性质和类别。并根据该法律关系客体和内容的不同组合,将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法律关系分为借款、工程建设、合伙、买卖、租赁、特许经营等类型。指出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属于包含涉外因素、公法因素、经济因素的私法契约。第二章将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涉外经济契约)与契约、条约进行法理概念上的比较,讨论契约与条约、政府涉外经济契约与准条约、政府涉外经济契约与近代条约体系的关系。并从法的形式(分为法的渊源、法的分类、法的效力);法律关系(主体、内容与客体);法的实施(法的适用、法的遵守、法律责任)三大层面进行系统比较。指出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所隐含的极为复杂的法律原理。第三章论述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的发展分期,分为晚清时期、民国北京政府时期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三个阶段,介绍各个时期契约订立的时代背景,契约特点以及演变情况。第四章分析契约主体外国银行在近代条约体系下的特殊法律经济地位。指出近代在华外国银行与国际政治、领事裁判权、中国国内经济金融政策的关系,认为其优势地位的取得与近代条约制度密不可分,属于近代历史上在中国经营货币信贷业务的外国私法人,而不是受中国法律管辖的内国法人。第五章论述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与国际政治的复杂关系。在广义上,外国银行与中国政府的订约行为受到世界范围内的国际关系的影响。从狭义上看,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受到近代中外条约关系的直接制约,属于近代条约制度的一部分。第六章论述近代中国政府与外国银行订立契约的过程。分为中方决策、外方决策、中外交涉三个层面。指出中方政府政治决策和外方企业市场决策的特点,并分析近代中外交涉交易的过程和特点。第七章论述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的核心部分——近代中外间国际贷款契约。根据法学、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对近代外国银行与中国政府订立的国际贷款契约进行分类整理,对契约的结构、条款进行解剖分析,指出近代国际贷款契约的发展变化和特点。第八章论述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类型之一——近代中外间国际工程建设契约。重点分析近代铁路投资领域中国政府与外国银行、财团订立的国际工程建设契约。指出其类别、条款和有关特点。第九章论述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类型之一——近代中外合资合作经营契约。对其定义、类别、条款及内容特点进行分析。第十章以1887年李鸿章与美国费城辛迪加订立的中外合办华美银行契约事件为例,论述近代中国政府与外国银行(财团)进行经济合作,在国际与国内,政治与经济各个方面所受到的影响,展示近代中国政府涉外经济活动所面临的困难处境。

二、第22届ISO全体大会综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第22届ISO全体大会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女子手球运动员射门技术特征及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效果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射门是手球运动进攻制胜的核心技术
        1.1.2 我国女子手球运动竞技水平亟待突破
        1.1.3 专项体能训练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
        1.1.4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理念的全球化应用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任务
2 文献综述
    2.1 女子手球射门技术的研究现状
        2.1.1 手球射门技术的竞技特征
        2.1.2 手球射门技术的动作分析
        2.1.3 手球射门技术的运用效果
        2.1.4 手球射门技术的评价方法
        2.1.5 手球射门技术的身体训练
    2.2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研究现状
        2.2.1 体能训练理念的发展与思辨
        2.2.2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理论依据
        2.2.3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理念与原则
        2.2.4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方法体系
        2.2.5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专项化应用
    2.3 综述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调查法
        3.2.2 录像观察法
        3.2.3 实验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3 技术线路图
4 研究结果与讨论
    4.1 我国女子手球射门技术动作分析指标体系的构建
        4.1.1 基于Sportscode视频分析系统优化射门技术的研究工具
        4.1.2 射门技术动作分析评价体系的筛选过程
        4.1.3 射门技术动作分析各级指标的内容释义
        4.1.4 小结
    4.2 我国女子手球运动员典型射门技术特征的分析
        4.2.1 射门技术的动作结构特征
        4.2.2 射门技术的动作情境特征
        4.2.3 射门技术的动作效果特征
        4.2.4 小结
    4.3 我国女子手球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方法的实施构架
        4.3.1 女子手球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指导原则
        4.3.2 女子手球运动员身体运动功能水平的评估
        4.3.3 女子手球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周期计划
        4.3.4 女子手球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内容设计
        4.3.5 女子手球射门运动表现的综合评价体系
    4.4 我国女子手球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效果的验证
        4.4.1 训练干预前后专项运动技能指标的变化与分析
        4.4.2 训练干预前后动力链传递效能指标的变化与分析
        4.4.3 训练干预前后身体运动功能指标的变化与分析
        4.4.4 小结
    5.结论与建议
    6.研究创新点
    7.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一 专家和教练员访谈提纲
    附录二 全国高水平手球教练员调查问卷
    附录三 “德尔菲法”专家调查问卷及反馈结果
    附录四 实验观测指标的测试方法
    附录五 肌电测试的实验方法
    附录六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方法的图示
    附录七 运动队测试的照片
    附录八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成果

(2)新中国成立70年来体育话语权的历史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建国70载,体育强中国
        1.1.2 立在新潮头,奋斗新时代
        1.1.3 用好体育指挥棒,建设体育新强国
        1.1.4 小结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3.3 小结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权力”与“权利”
        2.1.1 “权力”
        2.1.2 “权利”
    2.2 “话语”与“话语权”
        2.2.1 “话语”的概念界定
        2.2.2 “话语权”的起源与发展
        2.2.3 “话语权”的概念界定
    2.3 “体育话语权”
        2.3.1 “体育话语权”的概念界定
        2.3.2 “体育话语权”的表现形式
        2.3.3 “体育话语权”的重要作用
    2.4 小结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历史研究法
    3.3 研究创新与不足
        3.3.1 研究创新
        3.3.2 研究不足
第4章 分析与讨论
    4.1 中国体育话语权及其构成要素
        4.1.1 中国体育话语权内涵
        4.1.2 中国体育话语权的“真”
        4.1.3 中国体育话语权的“柔”
        4.1.4 中国体育话语权的“利”
        4.1.5 中国体育话语权的“力”
        4.1.6 小结
    4.2 中国体育话语权的重要表现——奥运会
        4.2.1 中国与奥林匹克运动会
        4.2.2 2008 年北京奥运会“举重若轻”
        4.2.3 展望2022年北京冬奥会
        4.2.4 小结
    4.3 中国体育话语权发展阶段划分
        4.3.1 初步觉醒阶段(1949—1958 年)
        4.3.2 另起炉灶阶段(1958—1978 年)
        4.3.3 困难挑战并存阶段(1978—1990 年)
        4.3.4 积极进取阶段(1990—2001 年)
        4.3.5 快速发展阶段(2001—2012 年)
        4.3.6 小结
    4.4 中国体育话语权新时代
        4.4.1 新时代伟大历史发展新阶段
        4.4.2 新时代中国体育话语新任务
        4.4.3 新时代中国体育话语新特点
        4.4.4 新时代中国体育话语新道路
        4.4.5 小结
    4.5 中国体育话语权的阻碍和提升策略
        4.5.1 中国体育话语权的发展阻碍
        4.5.2 中国体育话语权发展存在的具体问题
        4.5.3 中国体育话语权提升策略
        4.5.4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中国体育话语权展示中国体育成就,为祖国争光
        5.1.2 中国体育话语权讲好中国体育故事,为祖国添彩
        5.1.3 中国体育话语权传播中国体育经验,为祖国增色
        5.1.4 小结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体育话语权的历史演进研究》专家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山东省高职院校男子篮球运动员意志品质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选题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2 关于意志品质测量的相关研究
        1.3.3 关于运动员意志品质现状的相关研究
        1.3.4 有关运动员意志品质的影响因素和培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2.研究对象及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3.1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2.2.3.2 问卷的发放及回收情况
        2.2.4 数理统计法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研究对象描述统计分析
    3.2 山东省高职院校男子篮球运动员意志品质的调查研究
        3.2.1 山东省高职院校男子篮球运动员意志品质总体水平分析
        3.2.2 不同类别山东省高职院校男子篮球运动员意志品质的差异分析
        3.2.2.1 不同年龄的山东省高职院校男子篮球运动员意志品质水平差异
        3.2.2.2 不同场上位置的山东省高职院校男子篮球运动员意志品质水平差异
        3.2.2.3 不同年级的山东省高职院校男子篮球运动员意志品质水平差异
        3.2.2.4 不同训练年限的山东省高职院校男子篮球运动员意志品质水平差异
        3.2.2.5 不同比赛名次的山东省高职院校男子篮球运动员意志品质水平差异
        3.2.3 山东省高职院校男子篮球运动员的意志品质水平与竞赛成绩的相关分析
    3.3 山东省高职院校男子篮球运动员意志品质的影响因素与培养
        3.3.1 山东省高职院校男子篮球运动员意志品质的影响因素
        3.3.1.1 主观因素
        3.3.1.2 客观因素
        3.3.2 山东省高职院校男子篮球运动员意志品质的培养方式
        3.3.2.1 针对运动员自身的意志品质培养
        3.3.2.2 针对教练员的训练方法
        3.3.2.3 针对学校、家庭的培养方式
4.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4)新世纪中国电影现实主义观念的嬗变 ——以“金鸡奖”最佳故事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概况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3.2 内容结构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创新之处
第2章 中国电影金鸡奖与现实主义电影
    2.1 中国电影金鸡奖
        2.1.1 发展简述
        2.1.2 意见领袖评选机制
        2.1.3 把关人的决定权
        2.1.4 最佳故事片奖项概况
    2.2 新世纪最佳故事片与现实主义
        2.2.1 现实主义发展简述
        2.2.2 现实主义主导最佳故事片
        2.2.3 现实主义植根多元化题材
第3章 坚守与更迭的21世纪初期(2001-2005)
    3.1 电影市场改革酝酿期(2001-2002)
        3.1.1 和弦电影展现现实生活
        3.1.2 温情观照女性个体境遇
    3.2 全面化改革探索期(2003-2005)
        3.2.1 民族题材的困境与坚守
        3.2.2 领袖人物形象的立体化
        3.2.3 灾难题材的本土化
第4章 突围与发展的中国电影新纪元(2006-2019)
    4.1 全面市场化的不断突围(2006-2010)
        4.1.1 现实主义与商业的博弈
        4.1.2 新主流电影嬗变轨迹
    4.2 创作者的现实主义关切(2011-2016)
        4.2.1 冯小刚电影的残酷与温暖
        4.2.2 许鞍华关注女性困境
    4.3 积极发展的新时代(2017-2019)
        4.3.1 现实主义观照民生
        4.3.2 人道主义的国家形象建构与传播
第5章 新世纪电影现实主义策略的反思与建议
    5.1 金鸡奖最佳故事片的评选反思
        5.1.1 评审场域强化把关人尺度
        5.1.2 现实主义电影遗珠
    5.2 现实主义电影叙事要深化
        5.2.1 现实主义内涵与时俱进
        5.2.2 现实主义深度与广度的开掘
        5.2.3 现实主义形态的扩容
    5.3 现实主义对接成功商业模式
        5.3.1 有效进行电影路演
        5.3.2 强化全媒体宣发策略
        5.3.3 强化合拍片模式
    5.4 现实主义增强包容性
        5.4.1 鼓励百家争鸣
        5.4.2 鼓励百花齐放
    5.5 避免边际效应和路径依赖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5)大学生“红色社团”育人功能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前言
第一章 大学生“红色社团”育人功能叙事研究的理论阐释
    一、大学生“红色社团”的由来、内涵及特点
        (一)大学生“红色社团”的由来与发展
        (二)大学生“红色社团”的内涵理解
        (三)大学生“红色社团”的主要特点
    二、大学生“红色社团”育人功能解析
        (一)理论育人是“红色社团”的独特功能
        (二)组织育人是“红色社团”的本体功能
        (三)实践育人是“红色社团”的重要功能
    三、以叙事研究方法研究大学生“红色社团”育人功能的价值
        (一)丰富大学生“红色社团”研究的方法视域
        (二)准确把握大学生“红色社团”的发展规律
        (三)科学探索大学生“红色社团”的建设策略
第二章 大学生“红色社团”育人功能发挥的叙事——以西南大学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讲团为例
    一、学生宣讲团的基本情况
        (一)学生宣讲团历史悠久、底蕴深厚
        (二)学生宣讲团声名在外、备受关注
        (三)学生宣讲团荣誉等身、继续前行
    二、学生宣讲团理论育人的叙事
        (一)打造多层次的理论学习平台,宣讲团成员学习积极性得以提升
        (二)及时组织学习最新重要会议精神,宣讲团成员政治敏锐性得以加强
    三、学生宣讲团组织育人的叙事
        (一)设置较为科学的宣讲团目标,宣讲团成员成长动力得以激励
        (二)制定相对完善的组织制度,宣讲团成员行为得以约束规范
        (三)培育良好的宣讲团文化,宣讲团成员组织归属感得以增强
    四、学生宣讲团实践育人的叙事
        (一)贴近实际开展宣讲,宣讲团成员综合能力得以全面发展
        (二)抓住重要节点开展主题教育,宣讲团成员思想道德素质得以塑造
第三章 大学生“红色社团”育人功能发挥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红色社团”育人功能发挥过程中取得的成绩
        (一)“红色社团”提升了社团成员的综合素质
        (二)“红色社团”提升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大学生“红色社团”育人功能发挥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理论学习与研究效果欠佳
        (二)理论宣传和主题教育实效性不足
        (三)组织文化与组织建设不完善
    三、大学生“红色社团”育人功能发挥的问题归因
        (一)社团成员的自觉能动性发挥不充分
        (二)学校主管部门及“红色社团”指导教师主导性发挥不充分
        (三)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因素阻碍“红色社团”育人功能发挥
第四章 大学生“红色社团”育人功能实现的优化对策
    一、树立科学理念为育人功能实现提供思想引领
        (一)树立育人为本理念
        (二)树立社团思政理念
        (三)树立注重实践理念
    二、强化大学生“红色社团”成员系统的理论学习和研究
        (一)深耕精品理论学习平台
        (二)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研读
        (三)抓好社团成员理论研究能力的培养
    三、深化大学生“红色社团”的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
        (一)探索“红色社团”组织建设新模式
        (二)注重“红色社团”队伍建设深化人才培养力度
        (三)完善“红色社团”内部组织管理制度
    四、优化大学生“红色社团”的实践活动
        (一)积极构建“红色社团”实践活动体系
        (二)厚植“红色社团”特色品牌实践活动
        (三)建设“红色社团”日常化社会实践基地
    五、夯实大学生“红色社团”的保障机制
        (一)健全大学生“红色社团”管理指导机制
        (二)建立大学生“红色社团”协同联动机制
        (三)完善大学生“红色社团”资源供给机制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学术活动及成果

(6)成都新国际会展中心运营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展馆研究现状
        1.2.2 国内展馆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框架
        1.3.3 研究方法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会展的定义
        2.1.2 展馆的定义
    2.2 理论基础
        2.2.1 战略管理
        2.2.2 人力资源管理
        2.2.3 运营管理
第3章 成都新国际会展中心概况及运营现状分析
    3.1 概况
        3.1.1 简介
        3.1.2 管理模式及组织结构框架
        3.1.3 中心及相关配套设施介绍
        3.1.4 对成都的影响
    3.2 运营状况分析
        3.2.1 收入、成本、利润分析
        3.2.2 整体运营业务情况分析
        3.2.3 承接本地展与外地展、新展及巡展情况分析
        3.2.4 承接活动及会议情况分析
        3.2.5 自办展情况分析
        3.2.6 现场服务业务情况分析
    3.3 运营环境分析
        3.3.1 PEST分析
        3.3.2 SWOT分析
        3.3.3 五力模型分析
第4章 成都新国际会展中心运营出现的问题
    4.1 整体专业度不高
    4.2 运营管理观念落后
    4.3 展馆利用率偏低
    4.4 营销问题突出
    4.5 竞争压力明显
    4.6 多方监管不严
第5章 成都新国际会展中心运营问题原因分析
    5.1 管理体制不健全
    5.2 目标市场及定位模糊
    5.3 会展行业标准化建设滞后
第6章 成都新国际会展中心运营对策研究
    6.1 完善内部管理机制
        6.1.1 创新会展人才培养机制
        6.1.2 构建公司内外部激励机制
    6.2 制定内部服务标准制度
    6.3 细分目标市场
        6.3.1 场地租赁的市场细分
        6.3.2 自办展的市场细分
    6.4 转变业务定位
        6.4.1 场地营销策略的实施
        6.4.2 树立展会品牌
        6.4.3 创建“互联网+”办展新模式
        6.4.4 加强与本地特色产业互动打造创新展会
        6.4.5 拓宽现场服务业务
    6.5 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第7章 总结与结论
    7.1 研究的结论
    7.2 研究的不足
    7.3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附录 :成都新国际会展中心运营评价问卷调查
参考文献
致谢

(7)平行与交汇:深圳、澳门“双城记”(论文提纲范文)

(8)中国标准国际化评价及其对外贸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经济背景
        1.1.2 行业背景
        1.1.3 政策背景
        1.1.4 个人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方法论意义
        1.2.3 实践意义
    1.3 研究目的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标准国际化研究现状综述
    2.1 关键概念
        2.1.1 标准与标准化
        2.1.2 标准国际化
    2.2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语言学理论
        2.2.2 标准化理论
        2.2.3 经济学理论
    2.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3.1 基于语料库的文本测量研究
        2.3.2 标准国际化研究
        2.3.3 标准化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
    2.4 对现有研究的评述
第3章 中国标准国际化指数模型构建
    3.1 中国标准国际化指数的理论模型
        3.1.1 标准编制国际化
        3.1.2 标准文本国际化
        3.1.3 标准使用国际化
        3.1.4 标准活动国际化
    3.2 中国标准国际化指数测评指标体系构建
    3.3 中国标准国际化指数测量指标说明
        3.3.1 标准编制国际化程度测量指标
        3.3.2 标准文本国际化程度测量指标
        3.3.3 标准使用国际化程度测量指标
        3.3.4 标准活动国际化程度测量指标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研究设计
    4.1 研究问题
    4.2 研究语料与数据
    4.3 研究方法
        4.3.1 语料库方法
        4.3.2 计量模型方法
        4.3.3 统计方法
    4.4 研究工具
        4.4.1 语料加工工具
        4.4.2 语料库统计工具
        4.4.3 统计工具
        4.4.4 计量经济学工具
    4.5 中国标准国际化指数计算方式
        4.5.1 三级指标赋值说明
        4.5.2 标准文本国际化指标计算公式
        4.5.3 标准国际化指数计算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改革开放40年中国标准国际化程度定量评价
    5.1 中国标准编制国际化定量评价
        5.1.1 国外利益相关方参与编制标准定量评价
        5.1.2 跨国合作编制标准
        5.1.3 标准编制国际化指标计算
        5.1.4 标准编制国际化指标发展趋势分析
    5.2 中国标准文本国际化程度定量评价
        5.2.1 中外标准英文版语言特征对比分析
        5.2.2 标准文本国际化强度分析
        5.2.3 标准文本国际化速度分析
        5.2.4 标准文本国际化效度分析
        5.2.5 标准文本国际化指标计算
        5.2.6 标准文本国际化指标发展趋势分析
    5.3 中国标准使用国际化程度定量评价
        5.3.1 境外项目本国标准采用度
        5.3.2 标准国际互认度
        5.3.3 他国采用本国标准度
        5.3.4 标准海外示范度
        5.3.5 标准使用国际化指标计算
        5.3.6 标准使用国际化指标发展趋势分析
    5.4 中国标准化活动国际化程度定量评价
        5.4.1 国内外标准化工作合作度
        5.4.2 国际组织任职数
        5.4.3 国际组织活动参与度
        5.4.4 国际标准制/修订我国参与度
        5.4.5 标准活动国际化指标计算
        5.4.6 标准活动国际化指标发展趋势分析
    5.5 中国标准国际化程度指数测评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改革开放40年中国标准国际化对外贸的影响评估
    6.1 研究数据加工处理
    6.2 研究数据单位根检验
    6.3 研究数据Johansen协整检验
    6.4 研究数据误差修正模型
    6.5 研究数据因果关系检验
    6.6 结果与讨论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研究发现
        7.1.1 标准国际化程度评价维度和指标合理有效
        7.1.2 中国标准国际化程度仍处于初级阶段
        7.1.3 中国标准编制国际化步伐和水平正稳步发展
        7.1.4 中国标准英文版译文质量仍有提升空间
        7.1.5 中国标准文本国际化程度较高
        7.1.6 中国标准使用国际化程度需要加强
        7.1.7 中国标准活动国际化数量多层次不高
        7.1.8 中国标准国际化程度对进出口贸易有促进作用
    7.2 对策性建议
        7.2.1 适时适度扩大中国标准编制国际化程度
        7.2.2 进一步提升中国标准国际一致性
        7.2.3 标准使用国际化应提质增效
        7.2.4 中国标准活动国际化应从量变到质变
        7.2.5 设立标准国际化专门机构推动发展
    7.3 研究贡献
        7.3.1 理论贡献
        7.3.2 方法论贡献
        7.3.3 实践贡献
    7.4 研究局限性与未来研究方向
        7.4.1 研究局限性
        7.4.2 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表1:标准国际化指数评价指标初设权重
附表2:国家统计局1977-2017年改革开放40年进出口额统计数据
附表3: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进口总额和标准国际化指数对数处理结果
致谢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船员权益的软法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我国船员群体困境及船员权益硬法保障之不足
    第一节 概念的界定及检视
        一、船员与海员概念界定
        二、船员权益概念界定
    第二节 我国船员群体特点及发展现状
        一、我国船员群体特点分析
        二、我国船员发展面临瓶颈
        三、我国船员队伍发展困境成因
    第三节 船员权益硬法保障的不足
        一、船员领域硬法建设现状
        二、船员权益硬法保障方面不足的具体表现
第二章 船员权益软法保障相关概念及法理分析
    第一节 软法的本体理论
        一、软法概念、特征和基本构成
        二、软法的分类
        三、软法是改善公权力服务社会个体的有效模式
    第二节 软法与硬法的界分及相互关系
        一、软法与硬法的界分标准
        二、硬法与软法相互关系
    第三节 实施船员权益特别保障的法理与实证分析
        一、社会弱势群体理论
        二、对船员权益特别保障具备法理正当性
        三、加强船员权益保障的实证分析
第三章 软法保障船员权益的优势分析及国外经验启示
    第一节 船员权益软法保障的优势
        一、符合船员治理的时代需要
        二、弥补硬法保障船员权益不足
        三、有利于船员领域实现法治化
    第二节 国外船员权益软法保障的启示
        一、部分国家船员发展与保障情况
        二、国外船员权益保障经验归纳和启示
第四章 国际软法对船员权益的保障
    第一节 船员领域国际软法价值和发展趋势
        一、海事公约中软法作用和价值
        二、海事公约中软法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 与船员有关的主要海事公约中之软法表现
        一、海事劳工公约中之软法表现
        二、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中之软法表现
        三、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公约中之软法表现
        四、与船员有关主要海事公约中软法的发展脉络
    第三节 港口国监督备忘录——特殊的国际软法存在
第五章 国内软法对船员权益的保障
    第一节 国家软法对船员权益的保障
        一、组织类软法对船员权益的保障
        二、公共政策对船员权益的保障
        三、规制行政裁量权对船员权益的保障
    第二节 社会软法对船员权益的保障
        一、信用制度对船员权益的保障
        二、标准化体系制度对船员权益的保障
    第三节 我国在履行船员海事公约方面存在不足
        一、宏观层面的不足
        二、实践层面的不足
第六章 船员权益的软法保障模式建构及相关建议
    第一节 构建船员权益保障的软法模式架构
        一、规制与船员相关的国家软法
        二、培育与船员相关的社会软法
        三、吸收国际软法经验
        四、重构与软法相协调的船员硬法
    第二节 船员权益双轨保障模式下软法与硬法的协调与衔接
        一、双轨保障模式下软法与硬法的协调
        二、实现双轨保障模式下软法与硬法的有效衔接
    第三节 实现船员权益保障软法与硬法共治路径
        一、国家应建立便捷高效的权责体系
        二、国家和社会需共同推进船员信用和标准等领域建设
        三、推动各主体在船员领域国际合作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致谢
作者简介

(10)近代中国政府与外国银行订立之契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定义及研究意义
        一、定义及有关概念解释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近代中国政府涉外经济契约研究综述
        一、1949年前政府涉外经济契约有关研究
        二、1949年后近代政府涉外经济契约研究
        三、小结
    第三节 研究创新
        一、研究内容创新
        二、研究方法创新
第一章 中外间银行契约的法律关系
    第一节 法律关系的主体
        一、中方主体
        二、外方主体
    第二节 法律关系的内容与客体
        一、借款法律关系
        二、建设工程法律关系
        三、合伙法律关系
        四、买卖法律关系
        五、租赁法律关系
        六、特许经营法律关系
        七、其他类型法律关系
    第三节 法律关系的特性
        一、公私混合主体
        二、私法性的内容
        三、公法性的内容
        四、契约涉外因素
        五、国际经济因素
第二章 政府涉外经济契约与契约、条约之比较
    第一节 概念辨析
        一、契约与条约
        二、准条约与政府涉外经济契约
        三、政府涉外经济契约与条约体系的关系
    第二节 法理比较
        一、法的形式比较
        二、法律关系比较
        三、法的实施比较
第三章 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的发展分期
    第一节 晚清产生发展成型期(1840年至1912年)
        一、1840年至1870年
        二、1870年至1894年
        三、1894年至1912年
    第二节 民国北京政府泡沫期(1912年至1927年)
        一、时代背景
        二、时代分期
        三、契约特点
    第三节 南京国民政府消亡期(1927年至1949年)
        一、时代背景
        二、时代分期
        三、契约特点
第四章 近代条约体系下外国银行之地位
    第一节 近代外国在华银行的法律地位
        一、“治外法权银行”概念
        二、外国在华银行与条约制度
        三、约束外国在华银行的法律制度
    第二节 近代外国在华银行特殊地位的取得
        一、晚清的金融商业政策
        二、晚清及民国的银行货币制度
    第三节 近代外国在华银行的优势地位
        一、法律地位优势
        二、经营实力优势
        三、优势地位的丧失
第五章 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与国际政治
    第一节 国际关系的影响
        一、国际强权的基石
        二、国际争霸的魅影
        三、外交开路的投资
        四、政治优先于经济
    第二节 中外关系的制约
        一、国际条约的直接制约
        二、外交承认与契约继承
        三、交战状态与契约终止
        四、外交敌对与契约履行
第六章 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的订立
    第一节 影响契约订立的因素、订约人员及交涉方式
        一、影响订约的因素
        二、参与订约的人员
        三、订约交涉的方式
    第二节 中方订约程序——以政府决策为中心
        一、中方决策的特点
        二、中方决策的过程
    第三节 外方订约程序——以市场决策为中心
        一、外方决策的特点
        二、外方决策的过程
    第四节 中外交易程序——经济与政治的互动
        一、询盘
        二、发盘
        三、还盘
        四、接受
第七章 近代中外间国际贷款契约
    第一节 定义与演变
        一、定义
        二、形式演变
    第二节 契约结构
        一、契约首部
        二、契约尾部
        三、契约附件
        四、契约正文
    第三节 主要条款
        一、财务条款
        二、管理条款
        三、格式条款
第八章 近代中外间国际工程建设契约
    第一节 定义、分类与特性
        一、定义
        二、分类
        三、特性
    第二节 契约产生背景与演变历史
        一、舰炮与条约奠定的基石
        二、早期国际工程建设草案
        三、政治斗争与国际工程建设
    第三节 主要条款
        一、一般性条款
        二、法律条款
        三、技术及商务条款
        四、附件和补充条款
第九章 近代中外间合资合作经营契约
    第一节 定义与类别
        一、定义
        二、分类
    第二节 主要条款
        一、一般条款
        二、法律条款
        三、商务技术条款
第十章 案例研究——以华美银行契约为例
    第一节 时代背景
        一、举办银行的思潮
        二、清政府内部争议
        三、主要参与人物
        四、“轰传世界”的华美银行协议
    第二节 中美双方往来经过
        一、中美合作的缘起
        二、美方在中国的活动
        三、中方赴美谈判
        四、中外媒体有关报道
    第三节 内外政治经济矛盾与契约订立
        一、清政府内部强大的反对力量
        二、美国政府的局外人态度
        三、广泛的外国反对力量
        四、失败的内部及客观原因
    第四节 事件后续
结语
    一、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是一种法律关系
    二、同一法律现象在不同历史语境下的解读
    三、政府涉外经济活动与政治的互动关系
    四、终止履行政府涉外经济契约的方式与结果
    五、客观看待政府涉外经济契约的公法性质
    六、倒影民族资本处境的一面镜子
附录
    一、1887年华美银行事件稀见史料
        (一) 李鸿章致美国国务卿巴夏的信
        (二) 《李鸿章咨周馥盛宣怀马建忠文》英文件
        (三) 李鸿章致美国费城商人黄腾派克的两封信
        (四) 美国驻天津总领事致米建威的信
        (五) 美国驻上海总领事为马建常(马相伯)开具的介绍信
    二、近代中国政府与外国银行订立之契约目录表
        (一) 说明
参考书目
    一、档案文献、资料汇编、文集
    二、报刊
    三、历史政治类着作论文
        (一) 着作
        (二) 论文
    四、法律经济类着作论文
        (一) 着作
        (二) 论文
    五、外人论着
        (一)中文
        (二)英文
后记

四、第22届ISO全体大会综述(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女子手球运动员射门技术特征及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效果的实证研究[D]. 李洋. 首都体育学院, 2021(02)
  • [2]新中国成立70年来体育话语权的历史演进研究[D]. 郭嘉星.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山东省高职院校男子篮球运动员意志品质调查研究[D]. 张凯强.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4]新世纪中国电影现实主义观念的嬗变 ——以“金鸡奖”最佳故事片为例[D]. 唐韵芝.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5]大学生“红色社团”育人功能的叙事研究[D]. 晏勇. 西南大学, 2020(01)
  • [6]成都新国际会展中心运营问题与对策研究[D]. 赵璇. 西南大学, 2020(01)
  • [7]平行与交汇:深圳、澳门“双城记”[J]. 徐新建. 文学人类学研究, 2019(02)
  • [8]中国标准国际化评价及其对外贸的影响[D]. 蒙永业.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9(12)
  • [9]船员权益的软法保障研究[D]. 邵帅.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6)
  • [10]近代中国政府与外国银行订立之契约研究[D]. 谈笑. 湖南师范大学, 2018(01)

标签:;  ;  ;  ;  

第 22 届 ISO 大会总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