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麦星星文献研究

杜麦星星文献研究

一、对督脉循行的文献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旭豪[1](2021)在《督灸治疗肾阳虚型轻中度抑郁症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中医外治方法督灸疗法对比盐酸氟西汀胶囊对轻中度抑郁症肾阳虚型的临床疗效,评价短期内督灸疗法治疗轻中度抑郁症肾阳虚型的有效性,为督灸疗法治疗抑郁症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本研究筛选纳入符合条件的肾阳虚型轻中度抑郁症患者,共65例,运用随机方法分为督灸组(采用督灸疗法治疗)33例,西药组(口服盐酸氟西汀胶囊治疗)32例,累计治疗8周,观察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4周、8周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积分变化,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生活质量积分(PSQI)变化,统计分析并进行比较。结果:1.HAMD评分:对比治疗前,督灸组、西药组患者HAMD评分在治疗2周、4周、8周后均下降(P<0.05),但同一疗效观察节点两组组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督灸组抑郁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为78.12%,西药组为87.10%,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中医证候积分:对比治疗前,治疗8周后,督灸治疗和西药治疗均可改善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P<0.05);但督灸组显着优于西药组(P<0.01);督灸组可明显改善肾阳虚型抑郁症患者的腰膝酸冷、乏力懒言、尿频清长、畏寒肢冷等临床症状(P<0.01);督灸组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总有效率为84.38%,西药组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总有效率为54.84%,两组比较存在显着差异(P<0.01)。3.生活质量积分:治疗8周后,督灸组、西药组生活质量PSQI积分较治疗前均有下降(P<0.05);但督灸组、西药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督灸疗法可以减轻和缓解肾阳虚型轻中度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其抑郁程度,改善其中医证候并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恢复其生活质量,疗效可靠,值得推广。

李聪[2](2021)在《隔药饼灸督任脉腧穴对原发性痛经的疗效及血清雌孕激素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隔药饼灸督任脉腧穴对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以及灸量与疗效的关系,探讨其对原发性痛经的疗效机制,为原发性痛经的中医诊疗提供临床理论支持。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原发性痛经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1组、观察2组、观察3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1组予隔药饼灸5壮;观察2组予隔药饼灸7壮,观察3组予隔药饼灸9壮,艾炷均为大艾炷,选择督脉的命门、腰阳关及任脉的神阙、关元穴;对照组予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每天2次,每次0.4g,餐后服用;四组均从月经来潮前3天开始治疗,至月经期第2天结束治疗,连续3个月经周期。记录四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随访3个月后的VAS评分以及痛经症状评分,检测治疗前、治疗后血清雌二醇与孕酮含量。结果:(1)治疗前四组患者年龄、病程、VAS评分、痛经症状评分、血清雌二醇及孕酮含量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2)治疗后:(1)四组患者VAS评分、痛经症状评分比较:与治疗前比较均下降(P<0.05),四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下降程度优于观察组,说明四组均能降低疼痛程度及缓解痛经症状,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但对照组近期疗效优于观察组,观察3组又优于观察2组和观察1组;(2)四组患者血清雌二醇、孕酮含量比较:观察组血清雌二醇含量下降,孕酮含量升高(P<0.05),对照组无显着改变(P>0.05),观察组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表明观察组对血清雌二醇及孕酮含量有不同程度调节作用,以观察3组作用优于观察2组和观察1组。(3)治疗结束3个月后随访:(1)四组患者VAS评分、痛经症状评分比较:与治疗前比较均有下降(P<0.05),说明随访3个月后仍有疗效,但观察1、2、3组与治疗后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而对照组VAS评分及痛经症状评分呈上升趋势,与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说明观察组疗效持续性优于对照组,四组组间比较均有差异(P<0.05),观察组VAS评分及痛经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说明治疗结束3个月后四组疗效仍有差异,观察组优于对照组,观察3组又优于观察2组和观察1组。(2)治疗结束3个月后随访,观察1组、观察2组、观察3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3.33%,80.00%、93.33%、36.67%,经秩和检验,四组间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且以观察3组疗效最优,其次为观察2组和观察1组。结论:(1)隔药饼灸和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均能减轻原发性痛经患者疼痛程度及伴随症状,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近期疗效优于隔药饼灸,但隔药饼灸疗效的持续性更为稳定,具有良好的远期疗效。从督任脉论治痛经,能调节阴阳平衡,使气血顺畅,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是治疗痛经的有效方法。(2)隔药饼灸5壮、7壮、9壮均有治疗效果且存在差异,疗效随着灸量的增加而提高,提示灸量对疗效产生影响,增加灸量可提高热能量,本研究以9壮疗效最佳。(3)隔药饼灸能降低原发性痛经患者血清雌二醇,升高血清孕酮含量,隔药饼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机制可能与调节雌孕激素含量,间接缓解子宫平滑肌过度收缩有关。

李婷[3](2021)在《针刺后溪穴对颈肌劳损患者红外热像图即刻效应的试验观察》文中提出目的:基于红外热像技术,通过观察针刺后溪穴对颈肌劳损患者颈项部皮肤温度变化的影响,从生物学角度探讨后溪穴对颈肌劳损的疗效机制,是否是通过升高颈项部局部皮肤温度,激发督脉经气以达到温经通络的作用的,为临床针刺后溪穴治疗颈肌劳损相关疾病提供参考。此外,观察针刺后颈肌劳损患者颈项部、督脉循行线上、侧颈部及目内眦各区域皮肤的即刻温度变化,验证后溪与颈项部、督脉及目内眦之间具有的经络相关性,佐证“后溪督脉内眦颈”这一经典针灸歌诀,揭示后溪作为八脉交会穴之一,其主治规律的实质。方法:筛选40例颈肌劳损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试验组针刺单侧(右侧)后溪穴,在针刺前及留针20分钟后,分别采集一组红外热像图;观察组在检测环境中静坐,间隔20分钟分别采集两组红外热像图。通过红外热像计算机软件对红外热像图进行分析观察,并对得到的温度数据和温度变化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基线情况比较:针刺前两组颈肌劳损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疼痛程度方面,经卡方检验和秩和检验,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组内比较:试验组针刺后溪穴后患者颈项部、督脉循行线、侧颈部、眼内眦各观察区域皮肤平均温度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与针刺前各观察区域皮肤平均温度相比,经t检验,差异显着(P<0.05),提示针刺后溪穴对颈肌劳损患者颈项部等各观察区域皮肤具有明显升温作用,尤以督脉循行线升温显着(P<0.05)。而观察组前后各观察部位皮肤平均温度经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观察组前后温度无显着变化。组间比较:两组颈肌劳损患者颈项部、督脉循行线、侧颈部、眼内眦各观察区域前后平均温度的差值经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试验组针刺后患者颈项部、督脉循行线上、右侧颈部及左右眼内眦皮肤温度的最高、最低、平均值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与针刺前相比差异显着(p<0.05),但左侧颈部皮肤温度的最高、最低、平均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40例颈肌劳损患者中有37.5%患者所标记的阳性反应点与红外热像图异常温度区域完全符合,有57.5%的患者红外热像图中异常温度区域与患者阳性反应点部分符合,只有5%的患者标记部位与红外热像图不符合。对40例颈肌劳损患者的红外热像图分析比较发现,颈肌劳损患者的红外热像图主要表现为:肩颈区左右两侧温度不对称分布,点片状高温区不规则分布,其中有35%的患者兼有脊柱区温度热线不连续,表现为大椎穴处温度偏低,整体呈热区包绕冷区状态。结论:1.针刺后溪穴后颈肌劳损患者颈项部皮肤有即刻升温的现象,且以项部督脉循行之处升温幅度显着,提示针刺后溪穴可促进督脉经气的运行,针刺后溪穴治疗颈肌劳损的疗效机制可能是通过强化督脉阳气以实现其温经通络作用的。2.针刺后溪穴后患者颈项部、督脉循行线、眼内眦各部位皮肤均有不同程度的升温表现,说明了各部位发生以局部皮肤温度升高为主要表现的经络感应现象与针刺后溪穴有关,可佐证“后溪督脉内眦颈”这一经典条文。认为“后溪督脉内眦颈”歌诀是对后溪作为八脉交会穴,与奇经-督脉相关的主治范围的简要概括。3.红外热像图可以作为识别颈肌劳损患者阳性反应点的参考依据。结合红外热像图图像基本特征可以对颈肌劳损的范围、层次、程度进行初步判定,提示红外热像技术作为一种功能性影像性检查在颈肌劳损临床诊断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毛茁[4](2021)在《督脉经穴数目的古今文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系统整理、搜集古今医籍中与督脉经穴相关的文献记载,梳理出自战国秦汉时期至今的督脉经穴数目变化过程并总结其规律,深入分析督脉经穴归经的相关条文,为进一步规范督脉经穴数目及其具体穴位提供文献依据,也为将来深入研究督脉经穴的分布打下基础。方法古代文献以(第五版)《中华医典》收录的1156篇古籍为主要数据库,借助超星数据图书馆、中医古籍、中医资源网等检索工具以辅助,以“督脉”及其经穴名称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将检索出的条文逐条阅读,并按照纳入、排除及判重标准将符合条件的条文录入Excel表格和Word文档中,再按照时间顺序将其归纳、整理。现代文献以国家标准、针灸学教材以及对针灸影响较大医家着作为主要资料,将其对督脉经穴的论述录入Word文档中整理分析。最后通过对各书籍中记载的督脉经穴的对比,整理出变动较大的腧穴并逐一分析。结果(1)检索整理出建国之前与督脉经穴数目相关的医籍56本,建国之后的国家标准及医籍30本。(2)将检索到的医籍根据刊行时间(公元纪年)自古至今排列,按照督脉经穴个数变化特点可分成5个时期,每段时期的督脉经穴变化特点各有不同。(3)自古至今无争议的督脉经穴是长强、腰俞、命门、悬枢、脊中、筋缩、至阳、神道、身柱、陶道、大椎、风府、哑门十三个穴位;争议较大的穴位有屏翳、会阳、(腰)阳关、中枢、灵台、风门、风池及天柱、印堂、兑端、龈交。结论(1)与全身穴位数目自古至今呈稳步上升趋势不同的是督脉经穴数目一直存在波动,仅在1027年之后可大约看出上升趋势。(2)督脉经穴并非一直是目前公认的穴位,部分督脉经穴的归经一直存在争议。(3)督脉经穴不仅只分布于督脉循行线上,其它经脉的循行线上也有督脉穴位的分布。

郭延林,张树泉[5](2021)在《基于气机理论探讨脑肾相关》文中提出"气机理论"是贯穿于中医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理论和临床实践中常用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脑肾相关"理论也是历代医家讨论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且对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尝试从"气机理论"的角度探讨"脑肾相关"理论,以期深入认识"脑肾相关",并为相关理论的临床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覃美相[6](2020)在《“宣阳调气法”针刺结合麦粒灸治疗阈下抑郁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宣阳调气法”针刺结合麦粒灸治疗阈下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阈下抑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针刺结合麦粒灸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针刺取穴:百会、印堂、膻中、合谷、太冲穴。毫针刺法:进针角度直刺或平刺、深度10-20mm,小幅度行针致出现得气感,予平补平泻法,留针30min,间隔10min运针1次。麦粒灸灸取:大椎、至阳、命门、中脘、下脘、气海、关元穴,每个穴位灸3壮。操作:在施灸穴区涂抹少许石蜡油,将直径约0.5cm,高约0.5cm的圆锥形艾炷置于穴位皮肤上点燃施灸,当艾炷燃烧至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感时取下艾炷,此为1壮,直至灸完3壮。对照组:单纯采用常规毫针针刺治疗,主穴取:神门、大陵、内关、期门、心俞、合谷、太冲,配穴加减:行间、肝俞、内庭、支沟。对照组针刺操作同治疗组。两组患者均每周治疗3次,每次治疗间隔24h以上,治疗1周为1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病情。以中医症候评分、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17)、生活质量量表(SF-12)对疗效进行评价。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情况、中医症候评分及CES-D、HAMD-17、SF-12评分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组别基线平衡,可进行对比。2、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后4个疗程后,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3、中医证候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与本组治疗前比较评分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组评分下降较对照组明显(P<0.05)。4、CES-D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与本组治疗前比较评分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组评分下降较对照组明显(P<0.05)。5、HAMD-17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与本组治疗前比较评分分数明显减少(P<0.05),治疗组评分下降较对照组明显(P<0.05)。6、SF-12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在躯体角色功能、机体疼痛、健康状况总评、活力、社会功能、情绪功能、心理功能、躯体活动功能等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治疗组在躯体角色功能、机体疼痛、健康状况总评、活力、社会功能、情绪功能、心理功能等方面改善情况较对照组明显(P<0.05),而在躯体活动功能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宣阳调气法”针刺结合麦粒灸治疗能降低阈下抑郁患者自评抑郁症状的发生频度,有效改善阈下抑郁患者他评的抑郁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彭媛媛[7](2020)在《穴位按摩对MCI失眠老人的睡眠质量及认知功能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失眠是轻度认知损害(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患者常见的一种临床症状,可能加重认知功能的损害程度。穴位按摩疗法作为安全、便捷的干预方法在老年失眠人群中已得到较为广泛的运用。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穴位按摩干预老年失眠的研究进行系统评价,为社区实证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对社区MCI失眠老人进行干预研究,探讨穴位按摩疗法对睡眠质量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效果,以期为认知疾病的防治工作提供实践证据。方法:在循证研究中,运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PubMed、Web of science和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限定检索时间为2008年01月-2019年12月,由2位研究者对穴位按摩疗法在老年失眠患者中的随机对照研究进行严格纳排和信息提取,意见不一致时由第三位研究者协商判断决定。使用Rev Man 5.3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Meta分析。于2019年9月至12月期间,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在洪山区中医医院公共卫生管理科管辖范围内的6个社区里,对符合纳排标准的60例MCI失眠老人进行为期3个月的睡眠干预。干预组采用穴位按摩疗法,对照组接受睡眠卫生教育。在干预前后,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量表和失眠严重指数(Insomnia Severity Index,ISI)量表评估MCI失眠老人的睡眠状况,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Text,MoCA)量表测评MCI失眠老人各认知领域的功能状况。使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干预前后的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本研究最终对13项RCT研究进行了系统评价。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后结果显示,穴位按摩能够有效提高不同健康状态下老年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MD=-3.02,95%CI(-4.51,-1.53)]。当干预周期为3个月时,穴位按摩疗法的作用效应值为[MD=-1.63,95%CI(-2.04,-1.23)],各研究间的异质性较低(P<0.00001,I2=0);当对照措施为健康宣教或常规治疗与护理联合其他健康知识宣教时,穴位按摩疗法的作用效应值仅为[MD=-1.56,95%CI(-1.97,-1.14)](P=0.71,I2=0%)。在研究方案中,常用的穴位包括神庭穴、太阳穴、三阴交、安眠穴、内关穴、百会穴和足三里等,干预疗效的评价工具以主观评估量表为主。在对社区MCI失眠老人进行为期3个月的睡眠干预后,两组患者的PSQI和ISI总分均较干预前有明显下降(P<0.01);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效率、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睡眠模式满意程度和对睡眠的担心/痛苦程度维度上,两种干预措施的干预效果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两组患者的MoCA总分较干预前也有显着变化(P<0.01),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变化差值后结果显示,在注意和定向上,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穴位按摩能够有效改善不同健康状态下老年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2)按揉督脉、足太阳、手太阳、足少阳、手少阳、足阳明和手阳明等经络上的头面部穴位,不仅能够有效提高社区MCI失眠老人的睡眠质量,降低失眠严重程度,还能够改善患者的不良主观感受;(3)穴位按摩疗法还能对MCI失眠老人的认知功能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4)穴位按摩疗法作为一种无害、实用的自我保健措施,值得在社区慢病管理中推广运用。

杨延兰[8](2019)在《督脉的古今文献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督脉以及督脉腧穴的古今文献研究,梳理出督脉的发展脉络,探讨督脉腧穴在临床运用中的变化,阐述督脉在人体经络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和临床价值,旨在提高与督脉相关病证的临床疗效,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督脉及其腧穴的文献数据库,为今后的实验研究方向和临床辨证选穴提供文献依据。方法在知网、万方数据库中检索20092018年期间发表的与督脉和督脉腧穴相关的文献,检索《中华医典》(第四版)中收录的相关中医古籍,应用Excel表格、Word表格进行数据的处理和统计,建立数据库。从古文献中摘录有关督脉的条文,对督脉的起源、循行和分支做出探讨,对督脉的生理病理进行分析归纳,对督脉腧穴进行命名的解析、临床主治病症的罗列、现代研究进展的概述,总结督脉腧穴的主治病症和特点。结果建立了有关督脉及其腧穴的数据库,综合了古今文献中有关督脉的描述,统计了督脉腧穴的适宜病症。结论早期督脉含义较广,后逐渐以“总统诸阳”为督脉的特点,并随历代医家的不断补充,极大丰富了督脉的病理症候。督脉古今文献的对比发现,现代临床中运用督脉既继承了古代医家的智慧,又结合现代医学的发展和临床疾病的变化扩展了督脉的运用范畴,其中督脉对治疗脑病有广泛的运用。督脉腧穴的古今文献对比发现,古文献中腧穴的特殊作用在现代临床较少使用,部分古代常用腧穴现代很少使用,还有部分腧穴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有了新的主治内容,督脉腧穴的主治中以治疗脑部疾病较为突出。

刘晓佳[9](2019)在《基于穴位敏化探讨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穴位体表温度动态变化规律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以膝骨性关节炎患者为对象,以穴位温度值为观察指标。应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通过前瞻性队列研究,揭示疾病状态下穴位热敏化现象的空间分布差异及其动态变化规律,为确立临床诊断和治疗决策提供可靠证据,发展和深化传统经络腧穴理论。方法:本试验以年龄在40岁至80岁之间符合2007年《骨关节炎诊治指南》中膝骨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的患者为试验组,以健康受试者为对照组,采用Fotric226全平台热像仪检测患者及健康受试者穴位体表温度差异确定穴位热敏化截断值,观察两组热敏化率差异。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以246例KO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其穴位体表温度及疾病进展情况,每1周门诊观察1次,连续观察4周。分别从循经、部位、区域等方向比较不同时点患者穴位温度值及热敏化率的时间、空间变化差异,运用多水平统计分析模型分析穴位温度敏化相关影响因素。结果:1.患者与健康人各经穴温度差异比较的结果患者鹤顶、内膝眼、犊鼻、血海、梁丘、阴陵泉、阳陵泉、膝关、曲泉、足三里、委阳、命门、腰阳关、悬钟的穴位温度测量值均高于健康受试者。2.患者与健康人穴位热敏化率差异比较的结果患者穴位热敏化率均高于健康受试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悬钟、梁丘、命门、足三里等穴的敏化率较高。3.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穴位温度敏化随时间变化分析结果(1)腰背部穴位肾俞、腰阳关、命门、大杼R不同时点4次温度测量值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膝关节局部穴位不同时点4次温度测量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除血海、鹤顶、大杼R的4次温度敏化率之间均有随着测量次数增加敏化率降低的趋势外,其余穴位的4次热敏化率变化无明显趋势。4.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穴位温度敏化的空间变化差异分析结果(1)足阳明经、足太阳经脉在观测的4个时点温度测量值均高于足少阳经及足三阴经穴位温度;足阳明经的4次敏化率均较高,足少阳经的4次敏化率均较低。(2)局部穴位的4次敏化率均较高,远端、腰背部穴位的4次敏化率相对较低,但均大于60%。结论:1.KOA患者以红外温度升高为主要特征,穴位热敏化现象普遍存在。2.KOA患者穴位热敏化现象存在时间变化规律,随时间变化各穴位温度总体变化趋于稳定,患者腰背部穴位较局部穴位温度变化显着。3.KOA患者足阳明经、足太阳经脉穴位温度呈现高温带,热敏化现象具有经脉相关性。4.KOA患者局部穴位温度敏化率高,热敏化穴位的分布存在区域特性。5.KOA患者经穴热敏化现象与疾病状态存在关联性,经穴温度敏化率与测量次数、年龄、性别、病程、WOMAC评分等因素相关。

王亚楠[10](2019)在《健脾益气推拿手法治疗虚秘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健脾益气推拿手法和常规推拿手法两种方法治疗虚秘的临床疗效,探讨健脾益气推拿手法治疗虚秘的疗效依据。方法:严格按照纳入标准选择72例受试者,剔除脱落病例后,最终观察组(健脾益气推拿手法)33例,对照组(常规推拿手法)32例。以便秘评分系统(CSS)作为疗效评价标准,对两组受试者在治疗前后进行疗效评定。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CCS各项评分及评分上两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两组间CCS总得分、排便频率、排便费力度、排便未尽感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腹痛程度、每次大便时间、排便所需帮助类型、不成功次数各项症状CCS得分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两种治疗方法相比较,健脾益气推拿手法在治疗虚秘时总体疗效优于常规推拿手法,同时在改善排便频率、排便费力度、排便未尽感疗效优于常规推拿手法。3.本研究6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无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结论:1.健脾益气推拿手法和常规推拿手法均能有效改善虚秘的临床症状,但组间比较,健脾益气推拿手法组优于常规推拿手法组。2.健脾益气推拿手法组在改善虚秘患者的排便频率、排便费力度、排便未尽感的疗效优于常规推拿手法组,在腹痛程度、每次大便时间、排便所需帮助类型及不成功次数的改善程度上则无明显差异性。

二、对督脉循行的文献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督脉循行的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督灸治疗肾阳虚型轻中度抑郁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临床资料
        (一) 病例来源
        (二) 诊断标准
        (三) 纳入标准
        (四) 排除标准
        (五) 脱落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一) 试验设计
        (二) 治疗方法
        (三) 观察指标
        (四) 疗效判定
        (五) 统计学方法
    三、研究结果
        (一)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基线比较
        (二) 两组患者治疗前HAMD评分、PSQI积分和中医证候总积分基线比较
        (三) 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医症状(单项)基线比较
        (四)两组患者治疗2周、4周、8周后HAMD评分比较
        (五) 两组患者治疗后抑郁程度改善疗效比较
        (六) 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七) 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状(单项)比较
        (八) 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临床证候疗效比较
        (九) 两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改善PSQI积分比较
        (十) 安全性评价
讨论
    一、中医学对抑郁症的认识
        (一)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二) 对治疗原则的认识
    二、现代医学对抑郁症的认识
        (一)对病因的认识
        (二)对治疗原则的认识
    三、督灸疗法的的作用机制
        (一)经络作用
        (二)药物作用
        (三)灸法作用
        (四)生姜作用
    四、研究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近十年来抑郁症的中医外治法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论文着作

(2)隔药饼灸督任脉腧穴对原发性痛经的疗效及血清雌孕激素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定标准
        2.5 随访
        2.6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比较
        3.2 观察指标比较
        3.3 临床疗效评价
        3.4 安全性观察
第二部分 讨论
    1 本研究的选题依据
        1.1 督任脉的循行与胞宫的关系
        1.2 督任脉的阴阳属性关系
        1.3 从督任脉论治痛经的临床实践依据
        1.4 督任脉同治的依据
        1.5 从督任脉论治痛经的现代医学依据
        1.6 穴位选择依据
    2 隔药饼灸疗法的选择依据
        2.1 传统医学对隔药饼灸作用研究
        2.2 现代医学对隔药饼灸治疗痛经作用机理研究
        2.3 隔药饼灸治疗痛经的优势
    3 研究证型的选择依据及隔药饼灸的治疗作用
    4 不同灸量的选择依据
    5 治疗时间的选择依据
    6 实验观察指标的选择依据
    7 研究结果分析
    8 小结
第三部分 文献研究
    1 传统医学对痛经的认识
        1.1 病名溯源
        1.2 病因病机
        1.3 辨证治疗
    2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认识
        2.1 原发性痛经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2.2 治疗概况
第四部分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近10年灸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影响因素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3)针刺后溪穴对颈肌劳损患者红外热像图即刻效应的试验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中医对颈肌劳损的认识
        1.1 病名认识
        1.2 病因病机
        1.3 辨证分型
        1.4 颈肌劳损中医治疗现状
        1.5 小结
    2. 西医对颈肌劳损的认识
        2.1 概述
        2.2 病因
        2.3 病理机制
        2.4 颈肌劳损西医治疗现状
    3. 红外热像仪在医学领域的研究现状
        3.1 医用红外热成像技术的历史源流
        3.2 医用红外热像仪的工作原理
        3.3 理论研究
        3.4 临床应用
        3.5 科学研究
        3.6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1.6 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案
        2.1 随机分组
        2.2 研究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安全性评价
        2.5 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基线资料比较
        3.2 两组颈肌劳损患者红外热像图比较
        3.3 两组颈肌劳损患者各观察区域前后平均温度差值的比较
        3.4 试验组针刺前后红外热像图比较
        3.5 颈肌劳损患者红外热图特征分析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1 后溪穴治疗颈肌劳损的作用机制探讨
        1.1 后溪穴治疗颈肌劳损的理论依据
        1.2 颈肌劳损中医病机与针灸治则
        1.3 针刺后溪穴治疗颈肌劳损的机制讨论
    2. 后溪督脉内眦颈的认识
        2.1 针刺后溪穴颈项部温度变化的认识
        2.2 针刺后溪穴督脉循行线温度变化的认识
        2.3 针刺后溪穴侧颈部温度变化的认识
        2.4 针刺后溪穴眼内眦温度变化的认识
    3 颈肌劳损患者红外热像图的基本特征探究
        3.1 阳性反应点与红外热像图异常温度点的关系讨论
        3.2 红外热像图图像特征讨论
结语
    1 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附录2 红外热像图采集内容示例
    附录3 肩颈标记部位与红外热像图异常温度区域符合情况统计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督脉经穴数目的古今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方法
    1.文献准备
    2.文献分类方法
    3.文献分析
结果
    1.督脉经穴数目整体的变化
    2.督脉经穴数目各个时期具体的变化
    3.变动较大的督脉经穴
    4.现代与督脉经穴数相关的应用
讨论
    1.督脉经穴数量变化趋势及原因
    2.督脉有争议穴位的归经及原因
    3.督脉经穴分布的古今差异及思考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督脉及其经穴的相关研究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5)基于气机理论探讨脑肾相关(论文提纲范文)

1 气机理论、脑肾相关概述
2 阴阳学说提示了脑肾相关的必然
3 经络循行为脑肾相关提供气机通路
4 现代微观研究为脑肾相关提供微观证据
5 总结

(6)“宣阳调气法”针刺结合麦粒灸治疗阈下抑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SD的研究进展
        1.1 SD病名的认识及流行病学研究
        1.2 现代医学对SD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
        1.2.1 遗传因素
        1.2.2 神经生物化学因素
        1.2.3 社会心理文化因素
        1.3 现代医学治疗SD的研究进展
        1.3.1 认知行为疗法
        1.3.2 正向性心理疗法
        1.3.3 药物疗法
        1.3.4 其他疗法
    2 中医学对SD的认识
        2.1 对病名的认识
        2.2 历代医家对郁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2.2.1 先秦至两宋时期郁病病因病机的相关论述
        2.2.2 金元至明清时期郁病病因病机的有关记载
        2.2.3 现代医家对郁病病因病机的探究
        2.3 中医治疗SD的研究进展
        2.3.1 针刺(电针)治疗SD
        2.3.2 中药颗粒治疗SD
        2.3.3 中医情志相胜相生疗法治疗SD
        2.3.4 其他疗法治疗SD
    3 小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来源
        1.2 研究对象选择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2.3 纳入标准
        1.2.4 排除标准
        1.2.5 脱落标准
        1.2.6 剔除标准
    2 研究设计及病例分组
        2.1 分组方法
        2.2 盲法设计
    3 治疗方法
        3.1 治疗组(“宣阳调气”针刺结合麦粒灸治疗)
        3.1.1 针刺治疗
        3.1.2 麦粒灸治疗
        3.2 对照组(常规针刺治疗)
        3.3 疗程
        3.4 观察指标
        3.5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3.6 不良反应
        3.7 统计学处理
    4 研究结果
        4.1 一般情况比较
        4.2 临床疗效比较
        4.3 两组SD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4.4 两组SD患者治疗前后CES-D评分比较
        4.5 两组SD患者治疗前后HAMD-17 评分比较
        4.6 两组SD患者治疗前后SF-12评分比较
        4.7 不良反应比较
第三章 讨论与分析
    1 “气机郁滞,清阳不展”与SD的发生密切相关
        1.1 “气机郁滞”是SD发生的重要因素
        1.2 “清阳不展”是SD发病的关键病因
    2 “宣阳调气法”针刺结合麦粒灸治疗SD的理论概述
    3 “宣阳调气法”选穴依据
        3.1 针刺取穴依据
        3.2 麦粒灸取穴依据
    4 针刺结合麦粒灸治疗SD的效应研究
        4.1 针刺效应研究
        4.2 麦粒灸效应研究
    5 基于“宣阳调气法”针刺结合麦粒灸治疗SD的临床疗效评价
        5.1 临床疗效评价
        5.2 中医症候评分评价
        5.3 对SD患者CES-D量表的评价
        5.4 对SD患者HAMD-17 的评价
        5.5 对SD患者生活质量的评价
    6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展望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中医症候评分量表
    附表2 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
    附表3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
    附表4 生活质量量表(SF-12)
缩略词表
综述 中医针灸治疗阈下抑郁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7)穴位按摩对MCI失眠老人的睡眠质量及认知功能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略词表
前言
    1 研究背景
        1.1 人口老龄化
        1.2 轻度认知损害
        1.3 失眠与MCI之间的关系
        1.4 老年性失眠问题的干预现况
    2 研究的理论依据
        2.1 失眠的中医病因病机
        2.2 穴位按摩疗法改善睡眠质量的作用机理
    3 研究意义和目的
    4 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穴位按摩改善老年人失眠问题的系统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 文献检索策略
        1.3 文献筛选
        1.4 资料提取
        1.5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1.6 资料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及筛选结果
        2.2 纳入的RCT研究基本信息
        2.3 偏倚风险评价结果
        2.4 穴位按摩改善老年人失眠问题的Meta分析结果
        2.5 穴位按摩疗法在老年失眠患者中的运用方案
    3 讨论
        3.1 评估干预效果的工具选择
        3.2 干预方案的实施细节有待补充和完善
        3.3 本研究的局限性
    4 展望
第二部分 穴位按摩对MCI失眠老人睡眠质量及认知功能的影响研究——一项随机对照试验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的来源
        1.2 干预对象的样本量计算
        1.3 MCI及失眠的诊断依据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和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与工具
        2.1 MCI及失眠的评估方法
        2.2 随机分组方法
        2.3 盲法的实施
        2.4 干预方案
        2.5 评估工具和结局指标
        2.6 质量控制
        2.7 伦理原则
        2.8 数据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干预对象的基本资料
        3.2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睡眠及认知功能状况的评估结果
        3.3 干预后两组患者的睡眠及认知功能状况的评估结果
    4 讨论
        4.1 干预对象的基本资料比较
        4.2 穴位按摩能够有效改善MCI失眠老人的睡眠状况
        4.3 穴位按摩对MCI失眠老人认知功能产生的积极影响
        4.4 本研究的优点与局限性
    5 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二 知情同意书
    附录三 调查问卷
    附录四 个人简历
致谢

(8)督脉的古今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研究方法
    1.源文献的收集
    2.文献的纳入和排除
1.督脉的概述
    1.1督脉的命名
    1.2督脉的起源
    1.3督脉的循行
2.督脉的生理病理
    2.1督脉的生理
    2.2督脉的病理
3.督脉的现代文献研究
    3.1经脉相关研究
    3.2脏腑相关研究
    3.3实验相关研究
4.督脉腧穴的古今文献研究
    4.1长强穴
    4.2腰俞穴
    4.3腰阳关穴
    4.4命门穴
    4.5悬枢穴
    4.6脊中穴
    4.7中枢穴
    4.8 筋缩穴
    4.9 至阳穴
    4.10灵台穴
    4.11神道穴
    4.12身柱穴
    4.13陶道穴
    4.14大椎穴
    4.15哑门穴
    4.16风府穴
    4.17脑户穴
    4.18强间穴
    4.19后顶穴
    4.20百会穴
    4.21前顶穴
    4.22囟会穴
    4.23上星穴
    4.24神庭穴
    4.25素髎穴
    4.26水沟穴
    4.27兑端穴
    4.28龈交穴
    4.29印堂穴
5.督脉治疗脑病的概述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基于穴位敏化探讨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穴位体表温度动态变化规律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1.选题背景
        1.1 穴位的功能是动态的,穴位敏化理论是经络腧穴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穴位敏化现象存在时间和空间的动态变化,明确其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临床实践价值
        1.3 热敏是穴位敏化常见的现象,穴位体表温度变化是其重要的表现形式
        1.4 膝骨性关节炎在体表有明确的热敏点,是研究穴位热敏化动态变化现象的良好载体
    2.研究内容
研究方案
    1.研究对象
        1.1 受试者来源
        1.2 受试者选择
        1.2.1 膝骨性关节炎诊断标准
        1.2.2 膝骨性关节炎受试者纳入标准
        1.2.3 膝骨性关节炎受试者排除标准
        1.2.4 健康受试者纳入标准
        1.2.5 健康受试者排除标准
        1.2.6 剔除、脱落标准
        1.2.7 中止标准
    2.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类型
        2.2 样本量估算
        2.3 试验方案
        2.3.1 检测设备
        2.3.2 环境要求
        2.3.3 检测流程
        2.3.4 观察时点
        2.4 观察指标
        2.4.1 一般项目
        2.4.2 生物学指标
        2.4.3 诊断学指标
        2.4.4 病情相关指标
        2.4.5 检查结果指标
        2.5 不良事件处理
        2.6 数据管理
        2.7 统计分析内容与方法
        2.8 受试者权益保护
        2.8.1 临床试验伦理审查与注册
        2.8.2 知情同意
        2.9 质量控制
        2.10 总结与资料保存
        2.11 技术路线图
研究结果
    3.1 受试者纳入及完成试验情况
    3.2 基线情况
        3.2.1 膝骨性关节炎患者与健康受试者基线情况
        3.2.2 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病情相关指标特征
    3.3 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穴位温度敏化界定
        3.3.1 患者与健康受试者经穴温度的差异比较
        3.3.2 通过ROC曲线计算截断值
        3.3.3 患者与健康受试者经穴温度敏化率比较
    3.4 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穴位温度敏化随时间变化分析
        3.4.1 不同时点穴位温度测量值的比较
        3.4.2 不同时点穴位温度敏化率的比较
    3.5 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穴位温度敏化空间分布差异分析
        3.5.1 不同时点穴位温度敏化的循经分布差异
        3.5.2 不同时点穴位温度敏化的部位分布差异
    3.6 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穴位温度敏化影响因素的多水平分析
讨论
    1.穴位热敏化现象的研究现状
        1.1 祖国医学对穴位热敏化现象的认识
        1.2 现代医学对穴位热敏化现象的认识
    2.穴位温度检测能反应腧穴热敏化现象
    3.以膝骨性关节炎为载体的穴位热敏化动态观察研究的试验设计
        3.1 以膝骨性关节炎为研究载体
        3.2 以红外热成像仪为主要检测仪器,穴位温度为主要观察指标
        3.3 红外热成像仪检测腧穴的选择
        3.4 前瞻性队列研究为重要的方法学保障
    4.关于本研究结果的讨论
        4.1 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穴位热敏化现象普遍存在
        4.1.1 膝骨性关节炎患者以红外温度升高为主要特征
        4.1.2 热敏化现象是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穴位敏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4.2 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穴位热敏化现象存在时间变化规律
        4.2.1 随时间变化患者腰背部穴位较局部穴位温度变化显着
        4.2.2 患者穴位温度变化趋于稳定态
        4.3 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穴位热敏化现象存在经脉相关性和区域特性
        4.3.1 患者热敏化现象与足阳明、足太阳经脉相关
        4.3.2 患者局部穴位温度敏化率高,热敏化穴位的分布存在区域特性
        4.4 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经穴热敏现象与疾病状态存在关联性
    5.对临床治疗方式的指导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2 调查问卷内容
        基本信息调查内容
        红外温度数据记录表
        评估量表
    附件3 知情同意书·同意签字页
    附件4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10)健脾益气推拿手法治疗虚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一、病例的选择
    二、病例来源及分组方法
    三、基本资料
    四、治疗方法
    五、治疗时间
    六、观察指标
    七、疗效标准
    八、统计学方法
研究结果
    一、CCS值比较
    二、治疗后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三、不良反应报告
讨论
    一、中医学对便秘(虚秘)的认识
    二、西医学对功能性便秘(结肠慢传输型便秘)的认识
    三、健脾益气推拿手法的特点
    四、本课题的研究结果
    五、手法安全性评价
    六、不足之处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表1患者知情告知书
附表2 受试者便秘评分系统CCS
致谢

四、对督脉循行的文献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督灸治疗肾阳虚型轻中度抑郁症的临床研究[D]. 李旭豪.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1
  • [2]隔药饼灸督任脉腧穴对原发性痛经的疗效及血清雌孕激素影响的研究[D]. 李聪.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针刺后溪穴对颈肌劳损患者红外热像图即刻效应的试验观察[D]. 李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督脉经穴数目的古今文献研究[D]. 毛茁. 宁夏医科大学, 2021(02)
  • [5]基于气机理论探讨脑肾相关[J]. 郭延林,张树泉. 光明中医, 2021(01)
  • [6]“宣阳调气法”针刺结合麦粒灸治疗阈下抑郁的临床研究[D]. 覃美相.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穴位按摩对MCI失眠老人的睡眠质量及认知功能的影响研究[D]. 彭媛媛.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1)
  • [8]督脉的古今文献研究[D]. 杨延兰.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9(01)
  • [9]基于穴位敏化探讨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穴位体表温度动态变化规律的临床观察[D]. 刘晓佳.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10]健脾益气推拿手法治疗虚秘的临床研究[D]. 王亚楠.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19(09)

标签:;  ;  ;  ;  ;  

杜麦星星文献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