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武当乡建立旱作中草药科技示范园的总结

帮助武当乡建立旱作中草药科技示范园的总结

一、帮助武当乡建立旱作中药材科技示范园总结(论文文献综述)

周茜[1](2020)在《湖北房县沙河乡农旅融合发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现代农业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和乡村旅游市场的蓬勃发展,“农旅融合”逐渐成为我国乡村社会经济的重要发展方式,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这种发展模式不仅能够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还能够有效丰富旅游产品类型,拓展乡村旅游的市场空间。近年来,我国各地区关于农旅融合的实践正在不断深入开展。湖北省房县沙河乡也立足优势,加大产业投入,在农业发展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效,加之境内旅游资源丰富,乡村旅游发展前景向好。因此,沙河乡政府高度重视通过农旅融合的方式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成为了沙河乡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但由于地理位置较为偏远、缺乏旅游开发主体等,目前沙河乡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缺乏对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旅游产业尚未形成。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引导房县沙河乡进行农业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成为本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由三个部分组成:绪论、正文、结语。绪论部分主要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与总结,交代了研究内容、目标、创新点以及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正文共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系统梳理了房县沙河乡的发展现状;第二部分主要对房县沙河乡农旅融合发展进行了分析,包括农业发展的特征和趋势、农旅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基础和瓶颈;第三部分在结合前文研究的基础上,从完善基础设施、加强资源整合、制定科学规划、培育多元主体、加强政策支持方面提出了房县沙河乡农旅融合的具体路径。最后,对全文的研究结论进行了总结概述,反思了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对农旅融合相关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展望。

魏玉英[2](2009)在《安阳市农业示范园区发展现状调查研究》文中认为农业示范园区是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新形势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生产经营方式。它对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具有巨大的作用。今天,农业示范园已成为推动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一个重要力量,展示现代农业的重要窗口,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的一个重要载体,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人在前人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简要介绍了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对农业示范园的理论研究进行系统概述。从科技园的提出入手,分析国内外有关农业示范园的概念、内涵特征和功能、形态分类,以及农业示范园存在和发展的理论基础等。通过对国内外农业示范园发展实践经验的归纳总结,以安阳市作为研究对象,安阳市农业示范园的发展背景、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提出了安阳市农业示范园的发展思路和总体布局。着重就农业示范园的基本框架和战略重点作了分析探讨。安阳市发展农业示范园要充分考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重视示范推广和辐射带动功能。在空间和品种上与都市农业圈层、近郊农业圈层和远郊农业圈层的布局相结合,调整园区内部布局,形成合理功能分区。重点提出了安阳市农业示范园建设和发展的对策和建议。即:创新发展理念;落实科学规划,确保农业示范园有序发展;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兴办科技园;加强组织领导,加大管理和协调工作;面向市场选择高效的科技示范项目;建立科技园区服务体系;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融资体系;促进农业示范园的运行机制创新;积极培训和引进科技人员,为科技园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内外交流。

尉珍琪[3](2008)在《天水市农业产业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农业、农村和农民等问题即“三农”问题越来越突出,已经成为影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在这种背景下,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走产业化发展之路,就成了一种必然的和现实的选择。农业产业化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起来,既克服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又延长了传统农业的产业链,提高了附加值,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竞争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本文在分析天水市现状的基础上,以农业产业化的支撑理论即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为依据,具体分析天水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条件、优势、劣势和问题,探讨影响天水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提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路、策略和模式,即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建设和循环农业模式;进而探讨了相应的策略,以企天水农业产业化研究有所突破。

史明霞[4](2007)在《陕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是农业大国.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重点和难点在农村,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党中央明确提出,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更多的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农村人力资源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重要的要素,也是发展经济,促进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及全社会必须对农村人力资源认识要有新的提高。充分认识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立现代农业中的重要地位,增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紧迫感和使命感。陕西是一个西部经济欠发达的农业省份,在现代农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依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人口急剧增长、自然资源锐减、生态环境恶化、主要农产品竞争力弱,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等问题日益突出。农民是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探究陕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而指出实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模式和具体对策,对于促进陕西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在借鉴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以管理学为基础,以人力资本理论、发展经济学、人口学、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运用规范分析法与实证分析相结合、专题研究与系统研究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深入分析了陕西农村人力资源现状及其开发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陕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总体思路和开发战略,构建了陕西农村人力资源的模式,提出了陕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措施和途径。第一章是本文的导言部分。主要对选题的目的、意义、背景及国内外相关理论进行了综述。提出了本文研究的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章对人力资本理论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理论进行了阐述,界定了农村人力资源的内涵和外延,分析了现阶段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第三章从陕西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存量、健康存量、技能存量等方面,深入分析了陕西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指出陕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陕西农村低素质劳动力对陕西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第四章分析了陕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意义、目标和任务,提出了陕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总体战略。即建立以教育为主导的人力资本积累机制和以地区流动为主导的人力资源市场配置机制,通过完善用人机制,营造人才生存环境,建立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实现陕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有效配置,为农村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发展基础。第五章对近几年我国涌现出来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新模式、新办法如“政府+农户模式”、“高校+政府模式”、“高校+基地+农户模式”、“高校+企业+农户模式”等进行总结和提炼,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白水县政府、阎良区政府联合建立了苹果、甜瓜基地解决了技术、人才的问题为案例,分析高校与政府联合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模式的运行条件、组织方式和运作机制。第六章从五个方面重点阐述了陕西省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具体措施和途径:一是通过重视农村基础教育,加强农村职业、高等教育和农民知识技能培训来提高陕西农村劳动力的整体质量。二是通过控制陕西农村人口数量,发展和完善农村卫生事业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来实现陕西农村人口数量目标。三是构建陕西农村劳动力的组织体系、培训体系和劳动力保障体系。四是加快陕西中小城镇发展、发展中小企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实现陕西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能力的提高。五是实施农科教结合、推行农业产业化发展。第七章通过陕西省杨凌示范区典型案例分析,对本文提出的观点进行了验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通过走农科教结合与城乡一体化道路构建市场化运作、规范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的陕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模式。

黄天柱[5](2007)在《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创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总人口70%以上的发展中农业大国,农业从业人员占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46.9%,但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15.2%。改革开放以来,农业领域的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迅速,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连续迈上几个新台阶,农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出现了局部农村繁荣,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深层次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三农”问题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制约因素。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发展农业经济,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未来农业的发展将更加依赖科技进步。我国每年约有6000-7000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但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仅为30-40%,多一半的科技成果不能为经济建设作贡献。为了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必须把三科(科研与推广单位、农业教育机构以及国外的科技成果)与三农(农村、农业、农民)之间的“桥梁工程”高标准地建好。“桥梁工程”指的就是农业科技推广。农业科技推广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我国现行的农业推广是以政府农业推广机构为主体的单一推广模式,现已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农业科技体系和技术推广体系,其优点是具备一定的推广条件,能较好地执行国家农业总体发展计划。但是,目前我国以政府推广机构为主体的农业推广体系“线断、网破、人散”,存在着科技推广机制不活,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科研、推广、生产三者之间衔接不紧密,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推广人员素质偏低,农民组织化程度差等诸多问题,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新型农业推广体系势在必行。基于以上思路,本文采用对比分析、实证分析和归纳演绎等方法,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分别阐述了:1.与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有关的推广理论。包括新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农业科技推广的路径依赖,农业推广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以及需求理论、农民行为改变理论、教育理论、新技术扩散理论、农业踏板原理和内源发展理论,阐述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推广的关系。2.分析了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农民科技需求变化给我国农业科技供给提出的在推广方式、方法、理念等方面的创新和变革需求,进行了供求主体之间的协同分析。3.总结了我国现行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现状、供给状况和弊端,提出了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创新体系的思路、创建原则、重点内容、主要措施和实施步骤。分析了世界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基本特征,重点介绍了美国、日本推广体系的经验和对我国的启示。4.经过对农业科技推广供求状况的分析和总结,探索和创建了一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体系为主导,农业高校、科研院所、涉农企业、农业专业技术协会等为供给主体,农业生产与推广、教育紧密结合,上下连贯、主体协同、功能齐全、运行有序、结构开放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以下简称“创新体系”),介绍了该体系的基本框架、主要内容、运行机制、保障措施和科技培训、网络、成果转化“三大平台”建设。5.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农业科技推广创新体系的政策建议与对策。重点介绍了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定量测评的指标体系与模型方法和农业科技成果的分类办法,对农业教育机构科技管理将起到借鉴作用。同时将软科学研究成果推广纳入体系创新之中。6.介绍了中国农科院机构改革、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校企联合办学实践和部分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的成功经验。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经过多次改革,现行推广体系在发展理念、组织体系以及推广内容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突破与拓展,但是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行政化的组织架构,公共科技推广的基本地位并没有得到解决。建立的“创新体系”将对优化、完善我国现存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黄锦楼[6](2004)在《济宁市农业科技园区选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科技园区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形势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生产经营方式,十多年来,为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让人担忧的是现阶段农业科技园区的经济效益普遍不好,直接影响到园区的示范与带动能力,给蓬勃发展的我国农业蒙上一层阴影。国内对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效益的研究不少,但大多是被动地对现有园区进行评价与研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治标不治本。本文从规划的角度,研究济宁市农业科技园区的区位选址及选址优化问题,希望能以点带面,能动地探讨提高农业科技园区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本文首先对与农业科技园区相关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以此阐述了农业科技园区选址的内涵。再通过对古典区位论、近代区位论、现代区位论等选址理论分析与整合,提出了高科技农业的区位特征及农业科技园区选址影响因子,作为下文研究济宁市农业科技园区选址问题的理论基础。 接着从山东省以及济宁市的具体情况出发,分析济宁市建设农业科技园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再通过分析济宁市的农业区域布局,确定济宁市农业科技园区的主导产业、关键技术及产品定位,提出园区选址的基本要求及建设条件,选出了4个各有优势的选址备选方案。 最后构建了农业科技园区选址优化指标体系,用特尔菲法确定指标权重,用概率评价法确定指标值。利用该指标体系对济宁市农业科技园区的4个选址备选方案进行计算、选优。分析结果,提出对策与建议。

兰州商学院驻漳县武当乡帮扶工作队[7](2003)在《帮助武当乡建立旱作中药材科技示范园总结》文中研究说明 武当乡位于漳县东南部,距县城15公里,贵清山旅游线路贯穿全乡,交通相对便利。全乡总面积93.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6万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3.8亩,属全县耕地面积最大的乡镇之一。平均海拔1900米,日照时数2313小时,光照充足,平均气

二、帮助武当乡建立旱作中药材科技示范园总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帮助武当乡建立旱作中药材科技示范园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1)湖北房县沙河乡农旅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目标及方法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房县沙河乡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节 房县沙河乡基本概况
    第二节 房县沙河乡农业发展现状
        一、食用菌产业
        二、冷水红米产业
        三、茶产业
        四、畜牧养殖业
    第三节 房县沙河乡旅游资源概况
        一、旅游资源分类
        二、自然旅游资源构成
        三、人文旅游资源构成
        四、旅游资源总体评价
    第四节 基础设施现状
第三章 房县沙河乡农旅融合发展分析
    第一节 房县沙河乡农业发展特征及趋势
        一、房县沙河乡农业发展特征分析
        二、房县沙河乡农业发展趋势分析
    第二节 房县沙河乡农旅融合的必要性分析
        一、有利于促进农业多功能发展
        二、有利于丰富乡村旅游产品体系
        三、有利于推动乡村建设
    第三节 房县沙河乡农旅融合发展的基础
        一、政策基础
        二、市场基础
        三、资源基础
        四、产业基础
        五、技术基础
    第四节 房县沙河乡农旅融合发展的瓶颈
        一、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二、资源利用率较低
        三、产业结构较为单一
        四、融合意识有待提高
        五、人力资源相对匮乏
第四章 房县沙河乡农旅融合发展路径
    第一节 完善基础设施,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第二节 加强资源整合,实现资源综合开发
        一、综合利用土地资源
        二、加快农业资源向旅游资源转化
        三、加强农村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
    第三节 制定科学规划,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一、壮大特色农业
        二、构建产业体系
        三、规划空间布局
        四、丰富产品体系
        五、打造融合品牌
    第四节 培育多元主体,构建合作开发模式
    第五节 加强政策支持,建立健全组织保障
        一、形成长效机制
        二、保障资金来源
        三、加大科技支撑
        四、重视人才引进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安阳市农业示范园区发展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农业示范园区的提出
    1.2 农业示范园区的概念
    1.3 农业示范园区的内涵和功能
    1.4 农业示范园区的形态和分类
    1.5 农业示范园存在和发展理论基础
    1.6 农业示范园区的评价标准
2 引言
    2.1 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2.2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3 材料与方法
    3.1 以色列模式
    3.2 荷兰模式
    3.3 北京市的农业示范园区
    3.4 上海市的农业示范园区
    3.5 山东省农业示范园区
    3.6 安阳市农业示范园区的发展背景
    3.7 安阳市农业示范园发展现状
    3.8 安阳市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 结果与分析
    4.1 安阳市农业示范园区发展的基本思路
    4.2 安阳市农业示范园区发展的总体布局
5 结论与讨论
    5.1 创新农业示范园发展理念
    5.2 落实科学规划,确保安阳农业示范园的有序发展
    5.3 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兴办农业示范园
    5.4 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加大管理和协调工作
    5.5 面向市场,选择高效的农业科技示范项目
    5.6 建立农业示范园区服务体系
    5.7 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融资体系,支持农业示范园建设
    5.8 促进农业示范园的运行机制创新,实现投资的社会化和经营的国际化
    5.9 积极培训和引进人才,为园区建设和科技项目推广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
    5.10 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内外交流
后记
2008年安阳市新建(扩建)高效农业园区一览表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3)天水市农业产业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三)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一 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支撑理论
    (一) 农业产业化概述
    (二) 区域经济学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支撑
    (三) 现代产业经济学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支撑
    (四) 发展经济学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支撑
二 天水市农业产业化现状分析
    (一) 天水市概况
    (二) 天水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
    (三) 天水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优势
    (四) 天水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劣势
三 天水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成效与问题
    (一) 天水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成效
    (二) 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四 天水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和策略
    (一) 天水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
    (二) 天水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
    (三) 天水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策略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4)陕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对人才资源开发的综述
        1.2.2 国内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综述
    1.3 本文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研究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理论
    2.1 人力资源及其相关概念
    2.2 人力资本理论
        2.2.1 早期的人力资本理论
        2.2.2 现代人力资本理论
    2.3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理论
第三章 陕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陕西省农村人力资本状况
        3.1.1 陕西农村劳动者教育存量
        3.1.2 陕西农村劳动者健康存量
        3.1.3 陕西农村劳动者技能存量
    3.2 陕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3.2.1 农村基础教育的薄弱环节
        3.2.2 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落后
        3.2.3 农村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
        3.2.4 农民劳动技能培训不足
        3.2.5 农民文化素质程度低
    3.3 农村低素质劳动力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四章 陕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总体战略
    4.1 陕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意义
        4.1.1 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需要
        4.1.2 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要
        4.1.3 保持社会稳定的需要
        4.1.4 实现陕西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4.2 陕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目标
    4.3 陕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任务
        4.3.1 建立健全陕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组织
        4.3.2 建立健全陕西农村科服务网络体系
        4.3.3 搞好陕西农村技术人员评聘工作
        4.3.4 建立健全各种奖惩激励机制
第五章 陕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模式构建与实例
    5.1 陕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模式
        5.1.1 政府+农户模式
        5.1.2 高校+政府模式
        5.1.3 高校+协会+农户模式
        5.1.4 高校+企业+农户模式
    5.2 高校与政府联合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实例
        5.2.1 白水苹果试验示范站促进科技进村入户
        5.2.2 阎良甜瓜产业引领当地经济快速发展
第六章 陕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
    6.1 提高陕西农村人力资源质量目标
        6.1.1 强化基础教育
        6.1.2 加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及成人教育
        6.1.3 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6.1.4 加强对农民进行知识技能培训
    6.2 实现陕西农村人力资源的数量目标
        6.2.1 控制陕西农村人口增长
        6.2.2 加强农村卫生事业,完善新型合作医疗
    6.3 建立和完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保障体系
        6.3.1 建立陕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组织体系
        6.3.2 构建陕西农村人力资源的培训体系
        6.3.3 建立陕西城乡劳动就业保障的服务体系
    6.4 加快陕西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
        6.4.1 统筹考虑农村劳动力就业
        6.4.2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6.4.3 加快中小城市的发展
        6.4.4 鼓励发展中小企业
        6.4.5 构建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6.4.6 提高农民工的文化水平和工作技能
    6.5 提升陕西农村二、三产业比重,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6.5.1 实施农科教结合
        6.5.2 推行农业产业化
第七章 杨凌示范区实施城乡一体化开发模式初探
    7.1 杨凌示范区城乡一体化建设概况
    7.2 杨凌示范区实施城乡一体化的做法
        7.2.1 加强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
        7.2.2 以科技示范为目标,促进农村现代化发展
        7.2.3 以招商引资为核心,形成良性互动式发展
        7.2.4 杨凌示范区实施城乡一体化的特点
    7.3 杨凌示范区实施城乡一体化的体会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目的
        1.1.3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2.3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1.3 本文研究范围
        1.3.1 农业推广学的学科性质
        1.3.2 农业推广学科的研究内容
        1.3.3 本文研究范围的界定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本文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 农业科技推广的基础理论
    2.1 与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有关的基本概念
        2.1.1 现代农业科技推广
        2.1.2 农业科技成果
        2.1.3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2.1.4 新型农民科技培训
        2.1.5 农业专业技术协会
        2.1.6 产学研结合办学思路
        2.1.7 软科学研究成果
    2.2 制度创新的基本原理
        2.2.1 制度转型
        2.2.2 诱致性创新原理
        2.2.3 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
        2.2.4 路径依赖与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
        2.2.5 路径依赖与我国农业科技推广运行机制变迁
    2.3 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基本理论
        2.3.1 农业科技成果供求理论
        2.3.2 农民行为改变理论
        2.3.3 教育理论
        2.3.4 新技术扩散理论
        2.3.5 农业踏板理论
        2.3.6 内源发展理论(Endogenous Development)
第三章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需求分析
    3.1 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对科技推广的需求
        3.1.1 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的主要特征
        3.1.2 农业经济的发展对科技新的需求
    3.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业科技推广的需求
        3.2.1 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
        3.2.2 新农村建设对推广体系的需求
    3.3 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对科技推广的需求分析
        3.3.1 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户经营的特点
        3.3.2 农民对科技需求的新变化
    3.4 新阶段对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理念、制度、方式与方法变革的要求
        3.4.1 要求农业科技推广组织明确职能,科学定位
        3.4.2 要求农业科技推广组织面向市场和农民,自下而上开展推广工作
        3.4.3 要求推广的方式和方法创新
        3.4.4 要求用世界的眼光来认识和改革我国的农业科技推广
第四章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供给分析
    4.1 我国农技推广体系制度变迁
        4.1.1 上世纪50 年代初至50 年代末为形成期
        4.1.2 上世纪60 年代初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为低谷期
        4.1.3 上世纪80 年代初到90 年代中期为恢复发展期
        4.1.4 上世纪90 年代中期至今为调整重构期
    4.2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现状
        4.2.1 推广体系结构状况
        4.2.2 推广主体和职能划分
        4.2.3 经费状况
        4.2.4 供给主体职能发挥情况
        4.2.5 农业推广专业体系划分
    4.3 现行农业推广体系的主要特点和供给状况
        4.3.1 主要特点
        4.3.2 供给状况
    4.4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弊端分析
    4.5 软科学研究成果推广应用的现状和问题
        4.5.1 软硬科学发展失衡
        4.5.2 软科学研究成果推广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世界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经验与借鉴
    5.1 世界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基本类型
    5.2 世界农业科技推广的发展趋势
    5.3 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推广的特点
    5.4 美国政府和农学院的农业合作推广体系
        5.4.1 美国农业科技推广概况
        5.4.2 美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5.5 日本农业科技推广改革的新动向
    5.6 世界农业科技推广对我们的启示
第六章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供求耦合: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创新
    6.1 农业科技推广供求主体间的协同分析
    6.2 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创新的路径选择
    6.3 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公共品属性与政府财政支持
    6.4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面向未来的改革与发展
    6.5 建立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创新体系
        6.5.1 指导思想
        6.5.2 创新原则
        6.5.3 创新内容
        6.5.4 重点领域选择
    6.6 创新过程中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6.6.1 机构改革与设置
        6.6.2 人员配置和用人机制
        6.6.3 经费收支制度和管理体制变革
        6.6.4 非政府机构的参与
    6.7 创新体系的阶段目标和实施步骤
第七章 农业科技推广创新体系的创建与运行
    7.1 农业科技推广供给主体间的博弈
    7.2 农业科技推广创新体系“三大平台”建设
        7.2.1 创建的内容
        7.2.2 基本框架
        7.2.3 依托涉农企业创建科技示范E 平台
        7.2.4 依托农业高校建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平台
        7.2.5 依托科研院所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7.3 农业科技推广创新体系的运行机制
    7.4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主要特点
第八章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创新体系创建的政策建议与对策
    8.1 政策建议
    8.2 对策之一:建立农业科技成果分类管理体系
        8.2.1 把握农业科技成果的主要特点
        8.2.2 对农业科技成果进行分类管理
    8.3 对策之二:根据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客观规律建立评价体系
        8.3.1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
        8.3.2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指标
        8.3.3 建立农业教育机构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价体系
    8.4 对策之三:建立社会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第九章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创新案例
    9.1 科技推广供体改革案例——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体制改革
    9.2 农业高校产学研结合办学促进产业发展的成功案例
    9.3 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的成功经验
第十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济宁市农业科技园区选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科学考察
    1.3 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 农业科技园区选址的内涵与理论分析
    2.1 农业科技园区选址的内涵
    2.2 农业科技园区选址理论分析
第三章 济宁市建设农业科技园区可行性分析
    3.1 济宁市基本概况
    3.2 济宁市建设农业科技园区的必要性
    3.3 济宁市建设农业科技园区的可行性
    3.4 济宁市建设农业科技园区的制约因素
第四章 济宁市农业科技园区选址预选方案
    4.1 济宁市农业区域布局
    4.2 济宁市农业科技园区产业及产品定位
    4.3 园区建设条件分析
    4.4 园区选址预选方案
第五章 济宁市农业科技园区选址方案优化
    5.1 园区选址优化指标体系的构建
    5.2 园区选址指标权重及指标值的确定方法
    5.3 园区选址方案优化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介

四、帮助武当乡建立旱作中药材科技示范园总结(论文参考文献)

  • [1]湖北房县沙河乡农旅融合发展研究[D]. 周茜.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2]安阳市农业示范园区发展现状调查研究[D]. 魏玉英. 河南农业大学, 2009(05)
  • [3]天水市农业产业化研究[D]. 尉珍琪. 兰州大学, 2008(01)
  • [4]陕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 史明霞.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06)
  • [5]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创新研究[D]. 黄天柱.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06)
  • [6]济宁市农业科技园区选址研究[D]. 黄锦楼. 中国农业大学, 2004(03)
  • [7]帮助武当乡建立旱作中药材科技示范园总结[J]. 兰州商学院驻漳县武当乡帮扶工作队. 甘肃农业, 2003(S1)

标签:;  ;  ;  ;  ;  

帮助武当乡建立旱作中草药科技示范园的总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