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财政收入增加 关节有话语权

浙江财政收入增加 关节有话语权

一、浙江财政增收拔节有声(论文文献综述)

顾仲阳,颜珂,王浩[1](2022)在《福建长汀 绿满荒山写传奇》文中研究表明福建省长汀县河田镇露湖村,当年的濯濯童山,如今满眼是绿。坐落在此的长汀县水土保持科教园里,21年前栽下的那棵香樟树,壮实挺拔,枝繁叶茂。香樟树背后的故事一再被长汀人提起。道道年轮里,有沉甸甸的牵挂,也有诉不完的感念。长汀,曾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山光、水浊、田瘦、人穷"道出了当年的困境。习近平同志先后5次赴长汀调研、多次作出指示批示,亲自关心、指导和推动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

陈晓航[2](2020)在《神农金服首个“产业链互联网金融示范点”落户西华县》文中提出2020年8月7日,河南省神农金服数据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神农金服")成立以来首个"产业链互联网金融"项目签约河南省西华县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西华经开区"),签约仪式在西华经开区管委会举行。该项目将成为西华县"粮油食品产业链"互联网金融首个示范点。西华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王献超和西华经开区管委会主任宋广良等领导出席签约仪式。

李娟[3](2019)在《万里援疆家国情——福建省第七批援疆指挥部援助昌吉州纪实》文中研究说明题引在幅员辽阔的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天撒珠串般地镶嵌着一片集山地、草原、森林、平原、大漠为一体的宝地。这片宝地上,雪山巍峨,森林茂密,水丰草绿,禾菽弥望、葡园千亩,棉海辽远。这片宝地,春夏之时呈现南国秀丽山水的温婉,秋冬之际彰显粗犷雄浑壮美的北国景致。这就是被誉为"乌鲁木齐后花

刘继明[4](2016)在《人境》文中研究表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陶渊明第一章大约是二〇〇〇年秋,距中元节还有几天,一个阴雨连绵的日子。河口镇上行人寥落,沿街的店铺冷冷清清,看不到几个顾客;由于接连下了几天的雨,天空灰蒙蒙的,凹凸不平的马路上这儿一窝水,那儿一层泥,人一踩上去,溅起满身的泥浆,稍不小心还会重重地摔一跤;过往的车辆也不得不放慢速度,像甲壳虫一样,歪歪扭扭、小心翼翼地行驶着。

柴智慧[5](2014)在《农业保险的农户收入效应、信息不对称风险 ——基于内蒙古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农业保险作为一种被WTO“绿箱政策”所允许的可分散风险、弥补损失的非价格农业保护工具,日益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10个“一号文件”均提出要加大对我国农业保险的财政支持力度,逐步建立健全我国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特别是自2007年起中央财政开始按照WTO协议中有关政府可在财政上参与农业保险以支持本国农业发展的要求提供保费补贴,我国农业保险呈现出蓬勃快速的发展趋势。内蒙古自治区作为保费补贴的首批试点地区之一,农业保险规模持续快速增长,自2007年到2012年,内蒙古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从4.33亿元增加到19.21亿元,增长3.44倍;各级政府保费补贴从3.37亿元增加到17.38亿元,增长4.16倍,各级政府的财政补贴无疑是内蒙古农业保险蓬勃快速发展的重要推手。然而,大量的财政保费补贴资金是否可以实现农业保险稳定农户收入的政策效应?现行的农业保险在开展中是否存在由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道德风险问题和逆向选择行为?对这些问题的理论研究与实证检验不仅是对中国特色农业保险理论的补充和完善,也是为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甚至整个中国的农业保险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和政策建议。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综合运用微观经济学、农业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相关经济学理论和方法,以内蒙古六年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实践为研究对象,对该项支农惠农政策的福利效应和运营风险进行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以试图解答两个研究问题:(1)农业保险是否具有稳定农户收入的政策效应?若有,则其政策效应是否己真正落实到受益主体农户身上?目前,影响农业保险政策效应发挥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其形成原因又是什么?(2)在现行的农业保险制度下,农业保险在开展中是否存在运营风险,或者说,行为主体是否存在由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道德风险问题和逆向选择行为?如果存在,如何规避?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论陈述如下:内容一:农业保险稳定农户收入的政策效应研究。从理论上看,农业保险可以降低农户收入波动,具有减轻农业风险、弥补因灾损失、稳定农户收入的政策效应。然而,基于微观农户样本数据,本文分别采用倍差模型、匹配模型和匹配倍差模型对农业保险稳定农户收入的政策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在内蒙古现行“低保障、广覆盖、低保费、低赔偿”的农业保险制度下,该项支农惠农政策尚难以发挥其稳定农户收入的福利效应。内容二:农业保险中“协议”理赔的成因研究。研究发现:“协议”理赔是影响农业保险稳定农户收入的政策效应真正落实到受益主体农户身上的直接因素之一。内蒙古农业保险开展中“协议”理赔模式的产生既是政府、农户、保险公司三方行为主体由于地位不对等而导致的各自利益低水平均衡的结果,更是三方利益相关者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所做出的现实选择,具体表现在农户的效用最大化与其弱势群体地位的不一致,政府的社会福利最大化让位于保持政策持续和社会稳定,保险公司的利益最大化与其基层组织体系建设的不匹配。内容三:农业保险中三方行为主体的道德风险问题研究。研究发现:在内蒙古现行的农业保险制度下,农户、政府、保险公司三方行为主体均存在道德风险问题,其中,农户的道德风险问题可分为农户事前消极防损与事后怠于减损的不积极行为和农户事前骗保与事后骗赔的保险欺诈行为两类。三方利益主体均存在道德风险问题的现实原因是投保农户的认知偏差和侥幸心理,保险公司的利益驱使和机会主义,政府部门的认知误区与监管缺位;同时,道德风险不仅会使保险公司的业务拓展受挫,而且会造成各级政府的财政补贴资金流失。然而,基于农户视角的实证检验却发现,无论是在种植业保险市场还是在养殖业保险市场,在内蒙古现行“低保障、广覆盖、低保费、低赔偿”的农业保险制度下,投保农户均不存在事前消极防损和事后怠于减损即事前与事后的不积极行为的道德风险问题,但存在事前骗保与事后骗赔等属于保险欺诈范畴的道德风险问题。内容四:农业保险中农户逆向选择行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农业保险市场中农户逆向选择的产生机理是投保农户在农业生产中风险差异的客观存在和保险公司根据农户在农业生产中的平均损失概率厘定保险费率;深层根源则是农业保险标的的特殊性,保险公司经营管理方面的不足以及部分农户对农业保险的认知存在偏差。如果农户的逆向选择行为非常严重,则会导致农业保险市场的风险累积和供求失衡。另外,基于微观农户视角,采用非参数分析方法和计量经济模型对农户在内蒙古现行“低保障、广覆盖、低保费、低赔偿”的农业保险政策实施中是否存在逆向选择行为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农户确实存在逆向选择问题,但其并不严重;原因可能是目前内蒙古农业保险理赔中“协议”赔付的广泛存在和政府对农户的大规模保费补贴。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在理论研究方面,本研究对农业保险中“协议”理赔的概念、表现、后果及其成因给予系统论述,同时对农户、政府和保险公司三方行为主体道德风险和农户逆向选择的形成机理及其危害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研究结论不仅可以为消除“协议理赔”提供理论依据,而且可以完善农业保险的信息不对称理论。其次,在实证研究方面,本研究应用农户层面的调查数据,实证检验农业保险是否具有稳定农户收入的政策效应,识别现行农业保险制度下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等信息不对称风险,研究结果可以为政策制定者与实施者评价农业保险的政策效应和判断农业保险的运营风险提供更为稳健的、可靠的决策依据。

裔兆宏[6](2013)在《美丽中国样本》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引子伯禹愎鲧,夫何以变化?纂就前绪,遂成考功。何续初继业,而厥谋不同?洪泉极深,何以(?)之?……河海应龙?何尽何历?鲧何所营?禹何所成?这是屈原在《天问》中几句关系治水的诘问。我始终相信苍天有眼。大自然的一切变化,都是有规律的,任何对大自然的犯罪行为,都将会受到惩罚,只有顺应自然,利用规律,才能趋利避害。

高雁[7](2013)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的农事书写研究》文中提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处于急剧变迁的过程中,文学中的农事书写所反映的农事问题与前80年代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人、农具、牲畜和作物恰是农事活动四个不可分割的要素,本文即以这四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农人、农具、牲畜和作物在农事书写中呈现的文化意涵和审美特性。本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大部分。绪论介绍论题来源、研究范围,并整理和分析了80年代以来与本文研究相关的文献。正文部分共四章,分别是第一章:农人:农耕文明的主体、第二章:农具:农耕文明的载体、第三章:牲畜:农耕文明的伙伴及第四章:作物:农耕文明的延伸。第一章讨论农事活动中的农人。农人是农事活动的主体,也是农耕文明的主体,自然也是农事书写的主体之一。80年代以来的农事书写为我们呈现了不同类型的农人,体现了作家对农人群体生存状态的关注。本章共分三节,第一节是总论,探讨不同类型的农人,主要是改革中的农人、知识型农人和新农人三类农人;第二节和第三节分别讨论农事活动中的女性和男性。本文以地母型女性和老年男性为研究重点,分析地母女性和老年男性之于农事活动的意义。第二章主要讨论在中国农业文明中承担了巨大作用的农具。本章分为三节,第一节为总论,分析现代社会的发展给农具和农民命运带来的变化。第二节以李锐的农具系列小说《太平风物:农具系列小说展览》为研究对象,探讨李锐农具系列小说呈现的文化意蕴。第三节以刘亮程和杜怀超书写农具的文本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一个人”的叙事策略所体现的乌托邦色彩。第三章讨论农耕文明的伙伴牲畜。牲畜历来是农业生产和农事活动不可缺少的伙伴,但是,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牲畜的命运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章分为三节,分别讨论农事书写中的牛、马和狗。分别从这几种牲畜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入手,解读牛、马和狗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史铁生、朱晓平、贾平凹、关仁山、王蒙、张贤亮、刘亮程、郑义、赵本夫等的相关作品为解读对象。第四章主要分析人们的食物之源——作物。主要分析麦子、玉米、豆类、高粱和地瓜几种作物意象在农事书写中所特有的文化内涵。本章分为三节,第一节讨论麦子,以海子、赵本夫、关仁山等人的相关作品为研究对象。第二节讨论玉米,主要讨论任林举、阎连科、张炜等人的相关作品。第三节讨论杂粮,包括豆子、高粱和地瓜。以周同宾、莫言、张炜等作家的相关作品为解读对象。最后足结语。本部分主要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事诗书写的文学史意义。一直以来,文学史或乡土文学史都将农事书写纳入乡土文学的范畴,实际上,这种划分窄化了农事书写的文化内涵。农事书写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无论是农人、农具、牲畜还是作物,都在农事书写的范畴之内。80年代以来农事书写,成果十分丰富,面对这样一个大的主题,不论笔者怎样努力,也无法穷尽一个论题所能涵盖的所有内容。此外农事书写又处于研究的一个真空地带,这一方面为本文的分析和论述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但另一方面也使本文的参考文献有限,研究的视野受到影响。

潘珍妮[8](2012)在《国家商品粮种植田地规划设计管理》文中指出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我国规划了具有粮食生产发展优势、能够稳定地提供较多的商品粮、在地区上连片分布的粮食主产区。国家商品粮的优质高产条件之一,是种粮田地气候条件优越、地面平整、土质良好。本文运用粮食种植技术和工程管理理论与系统分析方法,对国家商品粮种植田地改造规划设计管理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种粮田地改造规划设计管理理论和方法,并应用于河南省延津县东屯镇种粮田地改造规划和设计管理中去。⒈依据对种粮田地系统分析,详细阐述了种粮田地的气候、土壤和地面条件,提出了13项评价指标,并确定了各项指标的组合权重;运用可拓学中的优度评价方法和物元模型建立了种粮田地适宜性选择模型,对满足粮食种植要求的田地进行等级排序,同时考虑田地的可改造性,以筛选出适宜粮食种植且可改造程度高的田地。⒉依据对种粮田块平整活动分析和田面平整精度要求,提出了田块平整设计方案;对种粮田块平整工程的施工方法、土方量计算和施工机械选择进行分析,提出了田块平整的土方调配方案,根据运输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方案优化和计算,以此达到以最少的投入实现平田整地和保持地力的目的。⒊依据对种粮田块土壤改良活动分析,提出了土壤改良设计指标,并采取相应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措施对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各种不利因素进行排除或防治;提出了针对土壤土层厚度、土壤质地、结构、酸碱性和有机质含量的改良方案,并运用整数规划中的0-1规划模型对土壤改良设计方案进行优化。

陈跃[9](2012)在《清代东北地区生态环境变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东北地区,气候多样,林木茂密,草原广袤,资源丰饶,是清初我国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之一。有清一代,虽然政府对东北边疆管理政策不断调整,但内地人民进入东北的步伐并没有被遏止。无论是政府公开经营,还是流民私自开发,他们对东北地区各种资源的开发,均导致了生态环境的变化。本文在利用档案、实录、方志及考察笔记等资料的基础上,以“自然生态-自然灾害-政府管理-民众开发”四个相关层面的研究视角,对清代东北地区生态环境变迁分阶段进行研究。清军入关前,为了斗争和发展需要,清政府不断把东北人口向辽河东岸地区集中。虽然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但也使得人口迁出地的人口更加稀少,生态环境更加原始。随着清军入关,东北人口大量内迁,人烟较为稠密的辽河东岸地区也变成了地旷人稀的榛莽荒原。为充实根本之地,顺治十年(1658年),清政府颁布“辽东招垦令”,积极招徕内地人口移居东北,初步改变了东北南部地区的荒凉。康熙、雍正年间,清政府一方面沿袭顺治朝的招垦政策,继续鼓励内地人民迁居东北;另一方面把大量流人发配东北,戍边开发。大量民人和流人的进入,促进当地农业开发和城镇繁荣,也进一步改变了当地生态环境。为强化管理,清政府在东北修筑了柳条边,设立了围场和牧场,划定了若干禁区,其目的虽是为了满足皇室和政府的特殊需要,但也规范了普通民众的开发范围,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禁区内的生态资源和自然环境。同时,清政府还设立盛京内务府、打牲乌拉总管衙门和布特哈衙门等特殊机构,以官方形式采挖人参,捕捉貂鼠等珍稀生物资源;设立伐木山场制度,官方采伐山林。这些政府行为也深刻影响了东北地区生态环境。另外,该时期东北的自然灾害相对较少,地点也主要集中在辽河西岸地区。清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积极应对,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自然灾害对当地人文环境的破坏。从乾隆五年(1740年)至道光三十年(1850年),清政府为了维护皇室和旗人利益,颁布了封禁令,限制内地人民前往东北。于此同时,清政府陆续把京师的旗人向东北迁移,垦荒僻壤,与流民争夺资源。不仅如此,清政府还不断加强对盛京内务府等特殊机构的管理,加大对东北珍稀动植物资源的开发力度;强化对东北各地木税局的管理,增加对森林资源的开发强度。虽偶有政府允民出关的行为,但在总体上清政府还是施行封禁措施。为满足生存和发展需要,大量内地民众不断冲破政府的封禁,潜入封禁区域,从事私垦、私采、私伐和偷猎等经济活动。政府行为和流民活动的增强,对东北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影响,森林面积退缩,野生动植物锐减。随着生态环境的退化,东北地区自然灾害也不断加剧,受灾范围逐渐扩大。为应对灾害,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多措并举,大大减轻了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社会经济破坏。降至晚清,清政府逐渐弛禁,开始局部放垦,招徕民人垦殖,东北开发进入新阶段。人口的增加,城镇的繁荣,农田的扩展,资源消耗的加剧,导致东北生态环境失衡加重。近代以来,俄国、日本等列强不仅侵占了我国东北的大片领土,更是大肆掠夺资源,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为挽救统治和实民固边,清政府最终解除了对东北的封禁,鼓励内地人民移居东北,施行全面放垦,在对经济发展有促进的同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逐渐加大。另外,朝鲜人也大量进入东北定居,开荒种地,开发东北资源,影响了当地生态环境。经过二百余年的开发,清末的东北生态环境已经发生巨大变化,珍稀资源锐减,草原沙漠化加剧,水土流失严重,河流淤塞,航运受阻,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加快,鼠疫等大型灾疫的爆发,更是严重危害了东北社会经济发展。总之,清代东北地区生态环境变迁的内容主要体现为生态资源的大量消耗和自然地貌的改变。其变迁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清政府的管理政策、人口流动与分布、资源开发方式、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并贯穿于清代东北地区生态环境演变的始终。近代以降,随着外国列强侵略加深,东北地区生态环境的退化加剧,从而构成近代东北地区生态环境演变的新特点。

赵淑梅[10](2010)在《论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文中研究说明本世纪初,电视剧“刘老根”的热播启动了中国农村电视剧繁荣之先河,并从而引发东北农村电视剧的飙扬。东北农村电视剧所表现的强烈“黑土情怀”给荧屏带来了一股久违的清新的现代农村气息,这道浓浓的“东北风”把镜头伸向农民的生活和劳动中。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来面对“三农”问题,来捕捉当代中国农村的鲜活与凝滞、高尚与卑微、善良与邪恶、希望与茫然,浓墨淡染地挖掘当代中国乡村的“人”和“物”,切实关注农民疾苦、需要、情感和农村农业的发展,其不仅仅让农民去思去想,而且也使都市人去了解农民,从而实现“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农民和农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农村的全面进步是整个社会稳定和全面进步的基石,农民的小康是整个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反映。农民的发展不仅仅取决于国家的政策,亦决定于他们自身的创造性。如何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发掘自己,根据当地和自身的实际实现富裕,无疑需要正确的导航。电视剧——一个极易为群众接受的、当代文化传播的重要工具,如何充分利用其自身优势而“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使“都市人”感应当代“农业、农村、农民”。使农民获得对自身的充分认知并能够在其启迪和指导作用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等,无疑是现代文艺工作者需要深刻探讨的重要问题。在中央“一号文件”指引下,虽然我国自新世纪以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三农”问题也得到一定解决,但是,如何提高农村文化建设从而推动和谐新农村的发展始终是文化工作者的神圣使命。而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在促进广大受众了解“三农”、引导他们为解决“三农”而尽心尽力中起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二、浙江财政增收拔节有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浙江财政增收拔节有声(论文提纲范文)

(1)福建长汀 绿满荒山写传奇(论文提纲范文)

水土流失治理“要锲而不舍、统筹规划”“进则全胜,不进则退”
“以全面根治为目的,切实把这一工程抓紧抓实抓好,把长汀建设成为环境优美、山清水秀的生态县”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有机整体生态保护和修复须一体化推进
“给生态投了钱,看似不像开发建设一样养鸡生蛋,但这件事必须抓。抓到最后却是养了金鸡、生了金蛋”

(3)万里援疆家国情——福建省第七批援疆指挥部援助昌吉州纪实(论文提纲范文)

题引
第一章开局之年
    1.身未动,心已远
    2.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3.心语声声诵援疆
第二章福地之约
    4.比较优势
    5.思路决定出路
    6.福地之约
第三章二十里店村的春晚
    7.要致富先修路
    8.坐拥馕坑唱馕歌
    9.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10.二十里店村的春晚
第四章玛纳斯碧玉璀璨葡酒香
    12.碧玉之都
    13.破壁突围
    14.葡酒之乡
    15.初心如磐
第五章““奇台礼物”
    16.奇台面粉
    17.电商梦
    18.奇台礼物
第六章南菇北移百果香
    19.谋定而后动
    20.致富梦
    21.菇菌朵壮百果香
第七章情暖木垒河
    22.这一仗打得真漂亮
    23.情暖木垒河
    24.“木垒联盟”
第八章洒满阳光的校园
    25.诗和远方
    26.师者为师
第九章组团的战士援疆的兵
    27.组团而战
    28.起死回生之手,安民济世之心
    29.医者仁心大爱无疆
第十章真情像草原一样宽阔
    30.解一人困,解全家贫
    31.““圆梦行动”
    32.圆梦行动,福建在行动
第十一章书生报国手中笔
    33.初心能抵日月长
    34.责任
尾声向祖国报告向福建报告

(4)人境(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5)农业保险的农户收入效应、信息不对称风险 ——基于内蒙古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和附表清单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与提出问题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简要述评
    1.3 研究目标、内容与假说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与研究假说
    1.4 论文结构与技术路线
    1.5 研究方法和数据/资料来源
        1.5.1 研究方法
        1.5.2 数据/资料来源
    1.6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6.1 创新点
        1.6.2 不足之处
    1.7 本章小结
2 理论基础
    2.1 农业风险管理理论
        2.1.1 风险与风险管理
        2.1.2 农业风险的定义和类型
        2.1.3 农业风险管理
    2.2 农业保险概论
        2.2.1 农业保险的概念界定
        2.2.2 农业保险的准公共物品属性
        2.2.3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边界
    2.3 农户行为理论
        2.3.1 保险需求理论的发展
        2.3.2 农户的保险购买决策
    2.4 信息不对称理论
    2.5 博弈理论
    2.6 本章小结
3 内蒙古农业保险的发展概况
    3.1 内蒙古农业保险的发展历史(1950年-2003年)
        3.1.1 农业保险在改革开放前的兴起与曲折发展(1950年-1979年)
        3.1.2 农业保险在改革开放后的徘徊与萎缩(1980年-2003年)
        3.1.3 简要评述
    3.2 政策性农业保险在内蒙古的试点与发展(2004年至今)
        3.2.1 运营模式
        3.2.2 政府支持
        3.2.3 实施效果
        3.2.4 存在的问题
    3.3 本章小结
4 农业保险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分析
    4.1 国内外研究成果
    4.2 理论分析
    4.3 研究方法
        4.3.1 方法概述
        4.3.2 实证模型
    4.4 数据来源
    4.5 实证结果
    4.6 结论、讨论和启示
    4.7 本章小结
5 农业保险中“协议”理赔的产生原因
    5.1 一个实例
    5.2 “协议”理赔的界定与表现
    5.3 “协议”理赔的产生原因
        5.3.1 基本原因
        5.3.2 现实考察
    5.4 本章小结
6 农业保险中道德风险问题的理论分析
    6.1 文献回顾
        6.1.1 国外学者
        6.1.2 国内学者
        6.1.3 简要评述
    6.2 道德风险的界定与表现
        6.2.1 投保农户的道德风险
        6.2.2 保险公司的道德风险
        6.2.3 政府部门的道德风险
    6.3 道德风险的形成机理
        6.3.1 投保农户的道德风险——以种植业保险为例
        6.3.2 保险公司的道德风险——基于政府与保险公司的博弈视角
        6.3.3 政府部门的道德风险
    6.4 道德风险产生的现实原因
        6.4.1 投保农户的认知偏差和侥幸心理
        6.4.2 保险公司的利益驱使和机会主义
        6.4.3 政府部门的认知误区和监管缺位
    6.5 道德风险的危害
        6.5.1 保险公司的业务拓展受挫
        6.5.2 各级政府的财政补贴流失
    6.6 本章小结
7 农业保险中道德风险问题的实证检验:基于农户视角
    7.1 种植业
        7.1.1 农户的不积极行为
        7.1.2 农户的保险欺诈
    7.2 养殖业
        7.2.1 分析框架
        7.2.2 数据来源
        7.2.3 变量选取和描述性统计
        7.2.4 实证结果
        7.2.5 结论、讨论和启示
    7.3 本章小结
8 农业保险中农户逆向选择行为研究
    8.1 前人的研究成果
        8.1.1 国外学者
        8.1.2 国内学者
        8.1.3 简要评述
    8.2 逆向选择的理论概述
        8.2.1 逆向选择的界定与表现
        8.2.2 逆向选择的产生机理
        8.2.3 逆向选择的深层根源
        8.2.4 逆向选择的危害
    8.3 逆向选择的实证检验
        8.3.1 研究方法
        8.3.2 数据来源
        8.3.3 变量选取
        8.3.4 结果分析
        8.3.5 结论、讨论与启示
    8.4 本章小结
9 主要结论与政策含义
    9.1 主要结论
        9.1.1 政策性农业保险在内蒙古发展虽为迅速,但也存在各种问题
        9.1.2 内蒙古农业保险尚难以发挥稳定农户收入的政策效应
        9.1.3 影响农业保险政策效应落实的最直接因素是“协议”理赔
        9.1.4 农业保险的三方行为主体均存在道德风险问题
        9.1.5 农业保险中农户的确存在逆向选择行为,但并不严重
    9.2 政策含义
        9.2.1 加大农业保险宣传力度
        9.2.2 完善农业保险政策条款
        9.2.3 规范农业保险微观操作
        9.2.4 创新农业保险产品类型
        9.2.5 健全农业保险基层组织
        9.2.6 推进农业保险风险区划
        9.2.7 建立农业巨灾风险保障
        9.2.8 加强农业保险主体监管
    9.3 进一步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农户调查问卷
    附录2 村调查问卷
    附录3 奶牛养殖户调查问卷
作者简介

(7)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的农事书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农人:农耕文明的守护者
    第一节 农人:在城与乡中徘徊
    第二节 农事活动中的女人
    第三节 农事书写中的老人
第二章 农具:农耕文明的载体
    第一节 农具的文化内涵
    第二节 太平风物:李锐的农具世界
    第三节 “一个人”叙事的乌托邦想象
第三章 牲畜:农耕文明的伙伴
    第一节 牛:负重的行者
    第二节 马:消失的乡村风景
    第三节 狗:农事补余
第四章 作物:农耕文明的赠与
    第一节 麦子:农耕文明的起点
    第二节 玉米:“坚硬的粮食”
    第三节 杂粮:生命的系念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8)国家商品粮种植田地规划设计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田地改造的必要性和决策研究
        1.2.2 田地改造措施与方案设计研究
        1.2.3 田地改造方案与效益评价研究
        1.2.4 研究现状评述
    1.3 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1.3.1 事物发展规律
        1.3.2 粮食生产原理
        1.3.3 管理理论
        1.3.4 系统工程理论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主要创新点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家商品粮种植田地分析
    2.1 种粮田地气候条件
        2.1.1 降水时差
        2.1.2 降水亏缺
        2.1.3 风力条件
    2.2 种粮田地土壤条件
        2.2.1 土壤的土体层次
        2.2.2 土壤质地和结构
        2.2.3 土壤有机质
        2.2.4 土壤酸碱性
    2.3 种粮田地地面条件
        2.3.1 种粮田块类型
        2.3.2 种粮田块规模
        2.3.3 种粮田块形状
        2.3.4 种粮田面平整度
        2.3.5 种粮田面坡度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家商品粮种植田地选择
    3.1 种粮田地选择分析步骤
    3.2 种粮田地选择的指标设置
        3.2.1 指标设置的原则
        3.2.2 指标体系的建立
        3.2.3 指标标准值的确定
        3.2.4 指标标准化
    3.3 指标权重的确定
        3.3.1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3.3.2 熵权系数法确定权重
        3.3.3 确定组合权重
    3.4 种粮田地选择模型与分析
        3.4.1 可拓优度评价方法
        3.4.2 种粮田地适宜性评价的物元模型
        3.4.3 确定各衡量指标的量值域
        3.4.4 建立关联函数,计算关联度
        3.4.5 种粮田地可改造程度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种粮田块平整工程设计管理
    4.1 种粮田块平整活动分析
        4.1.1 田块平整过程
        4.1.2 田块平整意义
        4.1.3 田块平整原则
    4.2 种粮田块平整设计方案
        4.2.1 平整设计要求
        4.2.2 平整方案类型
        4.2.3 平整方案选择
    4.3 种粮田块平整工程施工
        4.3.1 平整施工方法
        4.3.2 平整土方量计算
        4.3.3 施工机械选择
    4.4 种粮田块平整土方调配方案
        4.4.1 土方平衡调配原则
        4.4.2 土方运输工程量计算
        4.4.3 土方经济运距的确定
        4.4.4 土方平衡调配方法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种粮田块土壤改良设计管理
    5.1 种粮田块土壤改良活动分析
        5.1.1 土壤改良意义
        5.1.2 土壤改良措施
    5.2 种粮田块土壤改良设计指标
        5.2.1 耕作层土壤厚度指标
        5.2.2 耕作层土壤质地指标
        5.2.3 土壤结构指标
        5.2.4 土壤有机质含量指标
        5.2.5 土壤酸碱性指标
    5.3 种粮田块土壤改良方案
        5.3.1 土壤土层厚度改良
        5.3.2 土壤质地改良
        5.3.3 土壤结构改良
        5.3.4 土壤酸碱性改良
        5.3.5 土壤有机质改良
    5.4 种粮田块土壤改良设计方案优化
        5.4.1 线性整数规划
        5.4.2 土壤改良方案的 0-1 规划模型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东屯镇种粮田地改造规划设计
    6.1 东屯镇基本概况
        6.1.1 社会经济发展条件
        6.1.2 气象气候条件
        6.1.3 地质水文条件
    6.2 东屯镇种粮田地选择
        6.2.1 东屯镇种粮田地分析
        6.2.2 种粮田地选择评价指标及权重
        6.2.3 种粮田地分区布局
    6.3 东屯镇种粮田块改造设计管理
        6.3.1 种粮田块平整工程设计
        6.3.2 种粮田块土壤改良设计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7.1 论文的主要结论
    7.2 论文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研究方向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清代东北地区生态环境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四、基本史料和文献评介
    五、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东北地理区位与清代以前生态环境概述
    第一节 东北地理区位
        一、清代东北地区的范围
        二、自然地理条件的整体性
        三、自然气候的多样性
        四、生物资源的丰富性
    第二节 清代以前东北地区的生态环境概述
        一、汉唐之际东北地区的生态环境
        二、辽金元时期东北地区的生态环境
        三、明代东北地区的生态环境
    第三节 清代以前东北地区生态环境的特点
        一、东北南部地区的农业开发与其他地区自然生态环境并存
        二、生态环境改变与恢复交错进行,呈现间歇性和反复性
        三、生态环境随着人口流动而变化
        四、战争对当地生态环境影响重大
第二章 清初的东北生态环境
    第一节 清入关前东北地区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变化
        一、东北北部、东部和辽东半岛的人口向辽河东岸地区集中
        二、东北南部的经济开发与生态环境新变化
        三、战争对辽河两岸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
    第二节 清入关后东北地区生态环境的缓慢复原
        一、迁都京师与“从龙入关”
        二、辽河东岸地区的环境
        三、辽河西岸地区的环境
    第三节 清政府恢复东北社会经济的若干对策
        一、“辽东招垦令”的颁布与实施
        二、府州厅县的设置
        三、从盛京总管到三将军的设置
        四、东蒙古盟旗制度的确立
第三章 封禁前的东北生态环境
    第一节 “辽东招垦令”停止实施与流人、流民的进入
        一、“辽东招垦令”停止实施
        二、柳条边的修筑
        三、流人的进入与开发东北
        四、关内移民的进入及其经济活动
    第二节 城镇缓慢恢复与农田增加
        一、城镇恢复与兴起
        二、旗地的增加
        三、民地的增加
        四、从旗民互垦到旗民分界
    第三节 四大围场和三大官牧场的设立
        一、木兰、盛京、吉林和黑龙江四大围场的建立与管理
        二、养息牧、大凌河和盘蛇驿三大官牧场的设立与管理
        三、皇室与满洲贵族的狩猎活动
    第四节 局部地区的自然灾害与政府救助
        一、封禁前东北生态环境变化
        二、局部地区的自然灾害
        三、政府救助灾民
第四章 封禁时期的东北生态环境
    第一节 封禁政策的实施
        一、封禁政策颁布的背景
        二、封禁政策的颁布
        三、封禁政策的实施
    第二节 清皇室与贵族垄断东北资源
        一、盛京内务府皇庄
        二、贡山、贡河与贡江
        三、官采人参制度
        四、皇室对貂皮、人参和东珠的垄断
    第三节 东北地方特殊机构的经济活动
        一、盛京总管内务府
        二、打牲乌拉总管衙门
        三、布特哈总管衙门
        四、东北三将军衙门
    第四节 关内流民在东北的经济活动
        一、关内流民的垦殖
        二、关内流民的私采
        三、关内流民的私伐与偷猎
    第五节 耕地的扩展与生态环境变迁
        一、京旗屯垦与旗地增加
        二、官牧场及官荒的初步开垦
        三、农业生态的扩展与自然原生态的缩小
    第六节 自然灾害频发与政府的赈灾救济
        一、自然灾害频发及其特点
        二、政府的赈灾救济
第五章 弛禁时期的东北生态环境
    第一节 清朝弛禁与移民的涌入
        一、从严禁到弛禁
        二、移民大量涌入
        三、府州厅县的大幅增设与东北建立行省
    第二节 官荒局部丈放与森林、草原生态的破坏
        一、奉天官荒的部分丈放
        二、吉林官荒的局部丈放
        三、黑龙江官荒的局部丈放
        四、热河及东三蒙地区的局部丈放
        五、森林和草原生态的破坏
    第三节 城镇繁荣与生态环境的改变
        一、城镇的增加与繁荣
        二、资源需求量的增加与生态环境的改变
    第四节 清政府管理下的森林采伐
        一、政府建筑工程对森林采伐
        二、政府管理下的商业采伐
        三、森林资源的减少
    第五节 珍稀生态资源的锐减
        一、虎、貂等动物资源
        二、人参、甘草等野生药用资源
        三、东珠、鲟鳇鱼等珍稀水产资源
        四、资源锐减与采贡制度的名存实亡
第六章 解禁后的东北生态环境
    第一节 废除封禁与人口剧增
        一、清末东北局势新变化
        二、废除封禁与移民实边
        三、全面放垦与人口剧增
    第二节 朝鲜流民对东北资源的开发
        一、清朝前期朝鲜流民非法进入我国东北
        二、清朝中期朝鲜流民非法进入我国东北
        三、晚清时期朝鲜流民大量进入我国东北
    第三节 俄国、日本对我国东北森林资源的掠夺
        一、俄国对东北森林资源的掠夺
        二、日本对东北森林资源的掠夺
        三、东北森林资源的消损
    第四节 东北生态环境的严重退化
        一、水土流失加剧与洪水泛滥
        二、草原沙漠化出现
        三、河道淤浅与辽河水运的衰落
        四、辽泽的消失与辽东湾海岸线的扩展
    第五节 鼠疫等自然灾疫的爆发与社会应对
        一、清末黑龙江捕獭风行与鼠疫的爆发
        二、生态灾害的增多
        三、政府与社会民众对灾疫的应对
第七章 总结
参考文献
    档案与资料汇编类
    典籍类
    方志类
    考察、游记、笔记类
    今人论着及译着
    论文类
    学位论文类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论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绪论
    一、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二、相关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及问题
第一章 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兴起
    第一节 发展历程
        一、初创阶段——艰难的发韧(1958—1966)
        二、撂荒阶段——沉寂的荒漠(1967—1977)
        三、复苏阶段——重要的转折(1978—1979)
        四、探索阶段——举国风行(1980—1999)
        五、成熟阶段—渐成风格(1999--2004)
        六、黄金阶段—强势流派(2005-)
    第二节 繁荣探源
        一、政策扶持
        二、时代主旋律
        三、链条式的创作
        四、三贴近之原则
        五、乡土映衬下的平民之美
第二章 主题构成
    第一节 农民心史的刻录与见证
        一、关注农村的改革
        二、难以割舍的土地情怀
    第二节 亘古不变的爱情主题
    第三节 城市与乡村的融合
        一、城市反哺农村
        二、“走出农村”的基层带头人
        三、强化乡村的法制观念
        四、农村环保的呼唤
    第四节 城市与乡村的文化碰撞
    第五节 传统与现代的对接
        一、传统的永恒
        二、凝重的时代烙印
第三章 魅力所在
    第一节 东北农村电视剧的艺术特色
        一、浓浓的方言汇融凸现民间韵味
        二、民间艺术大融合彰显地域特色
        三、人物刻画俗中透雅绘尽地域风情
    第二节 东北农村电视剧魅力之要素
        一、东北地域文化之精髓
        二、东北地域文化之载体
第四章 创作队伍
    第一节 何庆魁——东北文化的演绎者
        一、何庆魁及其创作概况
        二、农民情结
        三、纯朴天然之风格
    第二节 高满堂——平民的演绎者
        一、高满堂及其创作概况
        二、游弋在平民历史书写的快乐中
        三、熔融现实的美学精神
    第三节 李文岐——黑龙江文化的抒写者
        一、李文歧及其创作概况
        二、黑土情结
        三、眷恋黑土的艺术气质
    第四节 张继——东北文化的嫁接者
        一、张继及其创作概况
        二、奇才的心灵归宿
第五章 表演者
    第一节 高秀敏——黑土地上永远盛开的丁香花
        一、高秀敏及其表演概况
        二、语言和形象的典范
    第二节 范伟——演啥像啥的“小人物”
        一、范伟极其表演概况
        二、实力的较量
    第三节 潘长江、程煜的表演
        一、潘长江——难得的东北“袖珍”男人
        二、程煜——默默中的“后起之秀”
    第四节 赵本山的徒弟们——“二人转”的传承者和演绎者
        一、四徒弟——唐鉴军
        二、六徒弟——王小利
        三、二十五徒弟——小沈阳
第六章 “赵本山现象”分析
    第一节 赵本山其人其事
    第二节 本色表演
        一、角色定位——本色表演的脊梁
        二、原生态人物形象——本色表演之魂
        三、喜剧表演才能——本色表演之升华
    第三节 “败走麦城”现象的思考
        一、中西方文化理念差异——“败走麦城”之因
        二、美仑美奂——“本山现象”的求同
        三、小品化倾向——“本山现象”的雷同
        四、技艺的粗糙
第七章 反思与超越
    第一节 农民形象之困窘
        一、“好人”形象之“高、大、全”
        二、“好官”和“主心骨”之抽象
        三、“恶人”形象之恶
        四、“草根”之俗
    第二节 方言之成败
    第三节 繁荣背后的思索
        一、创作者在浮躁中演绎
        二、数量之“丰盈”质量之“瘦削”
        三、通俗中的庸俗化
        四、现实农村的“过度”拔高
附 东北农村电视剧剧目时序览(按时间顺序排列,系列剧除外)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论文摘要
ABSTRACT

四、浙江财政增收拔节有声(论文参考文献)

  • [1]福建长汀 绿满荒山写传奇[J]. 顾仲阳,颜珂,王浩. 绿色中国, 2022(01)
  • [2]神农金服首个“产业链互联网金融示范点”落户西华县[J]. 陈晓航. 人民周刊, 2020(18)
  • [3]万里援疆家国情——福建省第七批援疆指挥部援助昌吉州纪实[J]. 李娟. 回族文学, 2019(06)
  • [4]人境[J]. 刘继明. 芳草, 2016(02)
  • [5]农业保险的农户收入效应、信息不对称风险 ——基于内蒙古的实证研究[D]. 柴智慧.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4(12)
  • [6]美丽中国样本[J]. 裔兆宏. 中国作家, 2013(20)
  • [7]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的农事书写研究[D]. 高雁. 首都师范大学, 2013(12)
  • [8]国家商品粮种植田地规划设计管理[D]. 潘珍妮. 天津大学, 2012(05)
  • [9]清代东北地区生态环境变迁研究[D]. 陈跃. 山东大学, 2012(12)
  • [10]论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D]. 赵淑梅. 吉林大学, 2010(08)

标签:;  ;  ;  ;  ;  

浙江财政收入增加 关节有话语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