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巴罗萨”行动成因分析

“巴巴罗萨”行动成因分析

一、“巴巴罗萨”行动起因探析(论文文献综述)

高金虎[1](2020)在《战略欺骗、隐蔽行动与国家安全态势塑造》文中提出国家安全情报工作的基本功能是研判国家安全形势,帮助决策者塑造一个透明的国家安全决策环境,辅助其做出睿智的决策,利用掌握的知识,通过各种谋略性行动去塑造战略态势。这些谋略性行动,包括通过战略欺骗,控制对手的认知,影响其决策行为,也包括通过隐蔽行动影响外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秘密推进国家的外交政策,充当政府的外交政策工具。通过战略欺骗,可夺取信息权,干预对方认知,诱导对方做出错误判断,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达成行动的突然性,增强己方实力,充当力量倍增器,分散对手的力量,消耗对手资源,影响对方判断,延滞对方反应时间,加强安全保密工作,提升反情报工作的效率;通过隐蔽行动,支持友好政治力量,物色"影响间谍",开展心理战,施加经济压力,采取暴力手段,可有效改变和塑造有利态势。国家安全情报工作是塑造国家安全态势的重要手段,应重新定位国家安全情报工作的功能。

李东锴[2](2020)在《二战题材纪录片的记忆重构与人性反思》文中研究表明当前纪录片领域各种题材与风格呈现日益多样化的趋势,而战争一直是纪录片创作中一个长盛不衰的题材。战争作为人类社会进程中一种极端的政治手段和最高形态的矛盾冲突,几乎贯穿了人类历史的全过程。第二次世界大战因其残酷性及其对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而倍受关注,观众们希望此类纪录片能够将零星的影像、文字、图片、遗迹、口述等所包含的二战史实通过纪录片对历史现实的创造性处理,更为鲜活而直观地传递给他们。二战题材纪录片的发展从最初缺乏趣味性的完全通过实拍画面反映战争,发展到多种艺术手法的使用,设置悬念、铺陈细节、多方对比、情景再现、CG动画等使战争叙事更加生动和立体。由于战时现场资料的难得和稀缺,战后人们对于和平与安定生活的珍视与向往,后世对于战争的记忆重构和人性反思成为了二战题材纪录片的两个重大特征。虽然很多此类纪录片以“实录”或“全纪录”标榜,不容忽视的是二战纪录片的创作者们在各自的创作中都融入了主观性的引导和多维思考。在文化传播日益多元而复杂的今天,官方记忆与个人记忆交织,二战如何被叙述便有着诸多可能性。法国哲学家贝尔纳·斯蒂格勒说过:“电影工业为代表的现代技术正在构建现代人的自我意识和世界经验”1。2020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第75周年,战争硝烟虽已散去,但战争带给人们的认知与集体记忆的塑造与社会时代联系紧密,伴随着人类社会由大规模战争向整体和平转变,二战题材纪录片也呈现出不同的意义与价值。本文在介绍二战题材纪录片不同类型的基础上,对其不同时期的价值功能及发展走向进行思考。针对战败国德国和日本战后纪录片中不同的话语体系,探析两国在对待战争历史与发展问题中不同的政治道路。最后认为中国在和平时代对于战争题材纪录片的创作应呈现出多元全面的整体样态并有待继提升。第一章根据时间顺序从二战爆发前的起因事件——西班牙内战开始进行梳理,从战前、战时、战后三个阶段,分别介绍了不同国家、阵营所摄二战纪录片的主要内容。第二章主要论述作为同盟国的美苏英法中五国以及作为轴心国的德日两国在其二战纪录片中对于集体记忆进行重构的发展流变。第三章从口述与故事化相结合的叙事方式、对战争伦理的探讨以及记忆符号的运用三个方面,对中国国统区抗战纪录片创作实践和影响以及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左翼政治力量和海外人士组织拍摄的抗战纪录片、海外人士组织拍摄的抗战纪录片的叙事风格进行对比分析。第四章主要剖析战胜国是如何通过二战纪录片引导观众对二战进行人性反思;其次,对比分析德日两国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风格与形势,两国人民对二战呈现何种的不同反思。最后,着眼于找到“他者”视角阐述二战所带来的局限性。宏阔而复杂的历史背景为二战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可供持续挖掘的空间,现代传媒科技为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创作开拓了更具表现力的表达形式,各国纪录片创作者可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在表现好叙事内容的同时引导人们对战争进行反思,呼唤和平,使二战题材纪录片达到思想性、艺术性和技术性的全面发展。

李琪[3](2020)在《刘宓庆文化翻译理论指导下的人物传记汉译报告 ——以《亨利二世:出类拔萃的王子》第一章、第二章(节选)为例》文中认为历史人物传记具有真实性、历史性和文学性的特点。英国历史人物传记的汉译不仅有利于中国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英国历史与文化的魅力,而且可为中英两国今后的友好合作奠定良好和坚实的基础。本次翻译实践所选材料为英国当代历史学家理查德·威廉·巴伯所着的《亨利二世:出类拔萃的王子》的第一章和第二章的前半部分。在书中作者通过大量丰富细腻的细节和人物描写,介绍了金雀花王朝首位君主亨利二世的生平,语言简洁生动。由于源语和译入语之间的民族文化心理差异,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与习惯上的差异等因素,文化信息在语际转换时存在障碍,因而本次翻译实践使用了着名翻译理论家刘宓庆提出的文化翻译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来解决翻译中的文化信息丧失或减弱的问题。文化翻译理论的核心是文化心理探索、语义文化诠释、文本文化解读和文化审美表现论。结合翻译实践译文,案例分析部分选用了与文化信息转化主题相关的翻译实例,从语义、文化和审美三个层面进行了分析,灵活运用语义代偿和语言交流效果代偿,以准确表达文化意义。本次翻译实践及翻译研究发现,灵活运用语义代偿和语言交流效果代偿,如模仿、替代、阐释和淡化等策略,能帮助准确表达文化意义,帮助目标语读者理解原文,实现更好的文化交流。但如果原文表达模糊,语义难以确定,代偿也无法发挥作用。

李静[4](2019)在《辛西娅·葛拉博的预警情报思想》文中认为[目的/意义]辛西娅·葛拉博是美国预警情报领域的资深专家,通过对其预警情报思想进行述评,以帮助预警情报工作更好的开展。[方法/过程]文章运用比较法、归纳法等多种方法,系统梳理了辛西娅·葛拉博对预警情报的基本认识及做好预警情报工作的路径。[结果/结论]辛西娅·葛拉博认为战略预警是对威胁的可能性进行预警分析,情报分析是战略预警的重中之重。

穆枫[5](2019)在《军事文化学视角下的俄罗斯军事观念研究》文中提出军事文化学是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但一直未能建立起系统的学科框架,长期处于探索的阶段。21世纪以来,随着对文化研究的热情高涨,军事文化对军队和国防建设的影响、对培育战斗力的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对军事文化的相关研究也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学者、军事专家开始把目光投入到这一领域。十多年前,我国学者徐长安、万功民等从大力发展我军先进军事文化的实际需要出发,构建起军事文化的学科架构,提出了军事文化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科意义等一系列重要命题,使国内军事文化学得到了迅猛发展。军事观念属于军事思想文化的范畴,是军事实践过程通过逻辑的方法在概念等思维形式中的概括,是军事历史通过理论思维的再现。军事观念反映了一个国家或民族在思想伦理上最激进的部分,研究、了解一国的军事观念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一个民族的行为方式、伦理道德以及民族性格等内在气质。俄罗斯民族是一个军事历史悠久的民族,从罗斯受洗到征服喀山,从彼得改革到帝国倾覆,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社会文化和军事文化:基辅罗斯时期有自己混乱的兼并战争史;沙皇俄国时期有自己黑暗的侵略扩张史;苏联时期有着与美国紧张而激烈的争霸史;而当代俄罗斯虽然时间不长,但也为了能够再现昔日强国的辉煌而韬光养晦、卧薪尝胆。可以说,在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俄军都是世界军事力量版图中强硬而不可忽视的一环。基于此,本文从军事文化学的崭新视角,力图在分析俄罗斯国家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军事观念的表象特征的同时,找到其背后的影响因子。并希望借此研究,能对我军先进军事文化的建设和军事软实力的提升有所借鉴意义。本文由绪论、正文三章、结语和参考文献组成。绪论论证了本论文的选题动因、创新意义、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现实意义、研究现状、研究目的和研究任务、研究方法以及论文结构。第一章对军事文化学的形成、概念和研究对象、现实意义等进行理论阐述,是全文的理论基础。第二章则具体分析俄罗斯传统军事观念的主要特点。在总结俄罗斯传统军事观念时,我们主要从对战争的热衷和军事价值取向两个方面来加以研究。第三章则归纳了造成俄罗斯传统军事观念的原因。在综合各种因素的前提下,我们认为造成历史上俄罗斯军事观念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影响因子:地理环境、历史因素、宗教思想以及国家的政策导向。结语部分则对全文进行简短的总结,得出研究结论。

陈志权[6](2018)在《大学制度的自由价值及其实现》文中认为大学制度的本质是什么?大学制度存在的合理性依据是什么?这是大学制度改革需要作出回答的前提性问题。本研究拟以大学制度作为一种历史存在,以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思想来研究大学制度的自由价值及其在大学制度价值体系中地位、特点和作用,从而揭示大学制度在人类自由和解放过程中的作用。其研究目的,是试图从价值论角度对大学制度是什么这一本体论问题进行研究,并通过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尝试为大学制度改革实践中的困难和问题提供一种理论解释。本研究主要通过分析大学制度与人的自由和解放之间的关系,从人类发展的角度剖析大学制度自由价值的生成和演变规律,以揭示大学制度与人类自由和解放之间的内在机制,并试图揭示大学制度自由价值实现的可能性、条件、路径及限度。本研究的研究路径是从大学制度改革理论和实践中的现象及问题出发,对大学制度作为一种社会事实本身提出反思和追问,从而提出本研究课题的意义和主要内容:在针对本研究主题的内涵及理论基础等相关问题作一界定与说明的基础上,从三个不同维度分析了自由在大学制度价值体系中的不同特点和作用:自由作为大学制度本体价值、核心价值和终极价值。在理论论证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分析大学制度自由价值的演变规律,并由此进一步展开了对大学制度自由和秩序内在矛盾及其作用机制的分析,并指出这一矛盾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和历史合理性。也正基于此,大学制度自由价值的实现,就是将人类自由和解放作为一种宏观背景和历史趋势,发挥大学制度在人类解放进程中的重要价值和作用。总之,本研究试图以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思想对大学制度的本质、功能及发展规律等问题进行研究。把大学制度的本质、功能及其自由价值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从人类解放的历史背景来研究大学制度的价值指向及其局限。这既有助于完整地把握大学制度的本质、功能及历史使命,也有助于合理解释大学制度改革实践中的困难和问题。本研究的基本结论是:大学制度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制度结晶,具有追求人类自由和解放的价值。以人类解放的历史进程来看,大学制度改革中的困难,学术自由面临的困境,并不是对大学制度自由价值的否定,也不是大学及大学制度的危机。这事实上正是人类自由和解放进程中的一个否定性环节,是大学及大学制度实现其自由价值的表现形式。大学制度共同体的责任和使命,正是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类解放为价值目标,立足于人类自由和解放的历史进程,致力于“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

高金虎[7](2019)在《作为一门学科的国家安全情报学》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意义]分析国家安全情报学的研究现状,梳理国家安全情报学的主要研究议题。[方法/过程]梳理了国家安全情报学科发展的历史脉络、主要研究现状,并对现状进行了述评。[结果/结论]应该厘清国家安全情报学科与相关学科的边界,对国家安全情报学的相关成果进行学理化提升,吸纳更多的地方学者参与国家安全情报学的研究,融合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

李卓珊[8](2018)在《苏联“瑞恩”情报行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苏联入侵阿富汗,美苏关系急剧恶化,美国总统里根上台后对苏全方面施压,引起了苏联的恐慌。苏联决策层认为北约国家准备对苏联发起核导弹攻击,于是开展了“瑞恩”情报行动,希翼通过情报活动对即将到来的“核攻击”进行预警,以便在战争到来时做出先发制人的反应。“瑞恩”情报行动是苏联在和平时期规模最大的情报行动,几乎所有华约国家情报机构参与其中。这一行动反映了苏联决策者对形势的误判,暴露了苏联在情报工作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这对改进我军的情报工作,尤其是做好预警情报工作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论文以“瑞恩”情报行动的背景、开展、升级和落幕的历史顺序,对行动进行全方位的梳理、分析。论文共有五章,基本框架是:第一章为绪论,主要梳理了研究现状,解决了研究方法和结构问题;第二章回顾了“瑞恩”情报行动开展的背景,指出行动开展的原因;第三章探析了苏联对美国意图的评估,从行动的发起、参与机构、情报搜集等方面进行梳理,以及行动引起的美方的反应和行动的落幕,力求还原行动原貌;第四章总结行动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其原因进行了相应的剖析;第五章根据行动的本质,针对预警情报提出一些观点,以期对我开展预警情报工作有一定启示。

毕铄[9](2017)在《纳粹德国中东政策研究》文中提出中东,这块蕴藏着丰富自然资源的肥沃新月地带,历来都是西方国家虎视眈眈、群雄逐鹿的竞技场。西方国家中东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很大程度上决定国际关系的走向和世界格局的调整。本文即从前纳粹时期德国中东政策和希特勒的纳粹主义思想入手,试图从不同的施政对象角度出发对纳粹德国中东政策的主要内容、基本特征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全面而系统地考察。为此,本文在绪论与结语以外将纳粹德国中东政策研究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研究纳粹德国中东政策的背景。介绍俾斯麦时代、威廉二世时代和魏玛时代的德国中东政策,这些政策集中反映前纳粹时期德国中东政策的中立性和保守性。同时,希特勒和纳粹党世俗主义、反犹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想成为纳粹德国中东具体政策出台和实施的思想来源;第二部分研究纳粹德国对中东委任国的政策。它取决于纳粹德国对外侵略进程,无论是从对英政策的转变,抑或是对法政策更为微妙的调整方面;第三部分研究纳粹德国对中东犹太人政策。它包括意识形态渗透政策、排犹逐犹政策、反犹太建国政策和屠犹政策。他们是纳粹德国反犹政策的中东延续。第四部分研究纳粹德国对中东阿拉伯人政策。从纳粹阿拉伯人观建立、扶植代理人政策、价值观输出政策、到武器援助政策,也是符合纳粹德国极权政策和世界战争的对策。综上所述,纳粹德国中东政策由纳粹德国对中东委任国的政策、对中东犹太人政策和对阿拉伯人政策组成,是纳粹德国对外政策的中东化。它不仅是对前纳粹时期德国中东政策的延续与希特勒和纳粹党思想的继承,更是有力配合纳粹德国对外侵略扩张安排部署的结果。此外,纳粹德国中东政策历史影响也延续至今。

王树增[10](2015)在《抗日战争(第二卷)》文中研究指明第一章守武汉而不战于武汉是为上策至少在九江失守后,中国最高统帅部意识到,如果日军执意进攻武汉,固守是极其困难的,以至最终难以守住。武汉已为我抗战之政治经济及资源之中枢,故其得失关系至巨。惟武汉三镇不易守,而武汉近郊尤以江北方面无险可守尽人而知;更以中隔大江外杂湖沼,尤非可久战之地。故欲确保武汉,则应东守宿松、太湖,北扼双门关、大胜关、武胜关诸险,依大别山脉以拒敌军,并与平汉路北段之积极行动相呼应,若敌悬军深入,则可临机予以各个击破,或在大别山预为

二、“巴巴罗萨”行动起因探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巴巴罗萨”行动起因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战略欺骗、隐蔽行动与国家安全态势塑造(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战略欺骗与态势塑造
    (一)夺取信息权,干预对方的认知,诱导对方做出错误的判断
    (二)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达成行动的突然性
    (三)增强己方实力,充当力量倍增器
    (四)分散对手的力量,消耗对手资源
    (五)影响对方判断,延滞对方反应时间
    (六)加强安全保密工作,提升反情报工作的效率
三、隐蔽行动与态势塑造
    (一)通过支持友好政治力量塑造态势
    (二)通过“影响间谍”对对方的观念施加影响,以改变态势
    (三)通过心理战影响对象国的认知,塑造有利态势
    (四)通过经济压力迫使对象国改变政策,塑造有利态势
    (五)通过暴力手段,直接改变不利态势

(2)二战题材纪录片的记忆重构与人性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内容及论文框架
    五、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战前、战时和战后:纪录片对二战的全程关注
    第一节 战前纪录片(1939年9 月之前)
    第二节 战时纪录片(1939年9 月至1945年9 月)
    第三节 战后纪录片(1945年9 月至今)
第二章 世界各国二战纪录片记忆重构之流变
    第一节 中国:从抗日战争到二战整体
    第二节 美苏英法:从全面纪录到正视历史痛点
    第三节 德日:从同为战败国到不同的战争认知
第三章 二战纪录片记忆重构的叙事风格
    第一节 故事讲述中重构记忆——故事化的叙事方式
    第二节 伦理探讨中重构记忆——鲜明的叙事动机
    第三节 今昔对比中重构记忆——独特的叙事符号
第四章 二战纪录片集体记忆下的人性反思
    第一节 二战战胜国对战争与人性的反思
    第二节 德日战后人性反思的不同路线
    第三节 中国二战纪录片人性反思面临的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中文译着
    二.中文专着
    三.期刊论文
致谢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成果

(3)刘宓庆文化翻译理论指导下的人物传记汉译报告 ——以《亨利二世:出类拔萃的王子》第一章、第二章(节选)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of the Project
    1.2 Significance of the Project
    1.3 Layout of the Report
Chapter Two Translation Process
    2.1 Pre-translation
        2.1.1 Analysis on the Textual and Linguistic Features of Source Text
        2.1.2 Studies of the Parallel Texts and Reference Materials
    2.2 Translation Execution
        2.2.1 Analysis of the Key and Difficult Points in Translation
        2.2.2 Translation Tools
    2.3 Post-Translation
        2.3.1 Self-Editing
        2.3.2 Peer’s Proofreading
        2.3.3 The Supervisor’s Advice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Basis
    3.1 An Overview of Liu Miqing’s Cultural Translation Theory
    3.2 Reasons for Choosing Liu Miqing and His Cultural Translation Theory forTranslation Guidance
    3.3 Application of Cultural Translation Theory to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Chapter Four Case Analysis
    4.1 Semantic Correspondence
        4.1.1 Transliteration
        4.1.2 Literal Translation
    4.2 Cultural Compensation
        4.2.1 Substitution
        4.2.2 Explanation
        4.2.3 Deculturation
    4.3 Aesthetic Principle
        4.3.1 Content Optimization
        4.3.2 Style Optimization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5.1 Findings and Experience
    5.2 Limitations and Reflections
References
Appendix 1 The Source Text and the Target Text of Translation Project
Appendix 2 A List of Name Translation
Appendix 3 A List of Place Translation
Acknowledgements

(4)辛西娅·葛拉博的预警情报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关于预警情报工作的基本认识
    1.1 关于预警分类
    1.2 关于预警分析
    1.3 关于预警情报和动向情报
    1.4 关于预警情报与搜集的关系
    1.5 关于意图与能力
    1.6 关于预警情报失误产生的原因
2 关于做好预警情报工作的路径
    2.1 编制预警指标表
    2.2 征候分析的基本方法
    2.3 形成判断并上报
    2.4 预警情报工作的组织与管理
3 对我进行预警情报工作的启示
    3.1 关于战略预警的内涵
    3.2 关于情报分析的意义

(5)军事文化学视角下的俄罗斯军事观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摘要
致谢
绪论
1.军事文化学理论
    1.1 军事与文化的关系
        1.1.1 军事——人类历史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
        1.1.2 文化的定义
    1.2 军事文化学
        1.2.1 军事文化学的研究对象
        1.2.2 军事文化学的产生背景和学科意义
        1.2.3 军事文化的基本结构
2.俄罗斯军事观念的发展历程
    2.1 对战争的热衷
        2.1.1 留里克王朝(882—1613)
        2.1.2 罗曼诺夫王朝(1613——1917)
        2.1.3 现当代100年
    2.2 军事价值取向
        2.2.1 英雄崇拜情结
        2.2.2 爱国主义情怀
        2.2.3 强国意识
3.俄罗斯传统军事观念形成的原因
    3.1 地理环境
    3.2 历史因素
    3.3 宗教思想
    3.4 政策导向
结语
参考文献

(6)大学制度的自由价值及其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现象与问题
    二、背景和现状:研究现状述评
        (一)研究文献的时段特征和学科分布
        (二)大学制度自由价值相关问题研究综述
        (三)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内容和思路:对象、方法及可能的创新
        (一)主要的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何为大学制度的自由价值:若干前提性问题的说明
    第一节 大学制度价值的一般分析
        一、大学制度、大学制度价值的概念界定
        二、大学制度价值体系和价值目标分类
    第二节 何为大学制度的自由价值
        一、大学制度自由价值的内涵及其特殊性
        二、“大学制度的自由价值”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第三节 大学制度自由价值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大学制度自由价值研究引入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性
        二、马克思主义在大学制度自由价值研究中发挥作用的可能性
第二章 自由在大学制度价值体系中的三重属性
    第一节 自由:大学制度的本体论承诺
        一、大学制度本体价值问题的内涵、意义及实质
        二、自由作为大学制度价值本体价值的依据
    第二节 自由:大学制度价值体系的核心价值
        一、自由作为大学制度核心价值的意义、依据及内涵
        二、自由作为大学制度核心价值的作用及启示
    第三节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大学制度的终极价值
        一、大学制度终极价值存在或确立的标准
        二、自由作为大学制度终极价值的内涵
        三、自由作为大学制度终极价值的意义
第三章 自由的萌芽:大学制度发展的历史考察
    第一节 人类早期大学与大学自由的萌芽
    第二节 中世纪大学与大学制度的创生
        一、中世纪大学产生及大学制度的特征
        二、夹缝中的顽强生存:中世纪大学自主权的获得与丧失
        三、以特权形式实现着自由
    第三节 近现代大学制度的形成及发展
        一、中世纪大学的制度遗产及矛盾
        二、近代大学制度的转型和发展
        三、现代大学制度的形成及变迁
        四、大学制度历史发展中的自由精神
第四章 秩序与自由:大学制度的内在矛盾及其张力
    第一节 大学制度矛盾及其集中表现
        一、大学制度本身存在的自由与秩序难题
        二、国家与大学:大学制度矛盾的主要表现
    第二节 大学制度矛盾的实质及其存在的必然性
        一、大学制度矛盾的实质
        二、大学制度矛盾存在的必然性
    第三节 大学制度矛盾异化的原因、表现及其积极意义
        一、大学制度矛盾异化的表现及其影响
        二、影响大学制度自由价值实现的原因
        三、理性看待权力与资本在大学制度自由价值实现中的意义
第五章 人的自由和解放:大学制度的历史使命
    第一节 大学制度:人类解放的社会机制
        一、马克思主义解放思想的内涵及其实质
        二、大学制度的解放性质及功能
    第二节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运动中前行
        一、理想与现实:大学制度解放功能的矛盾运动
        二、象牙塔式微的意蕴:制度化大学废墟里的自由曙光
    第三节 自觉与超越:大学制度建设的基本原则及其价值的实现
        一、自觉以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思想指导大学制度建设
        二、辩证看待大学制度的自由价值及大学制度功能的局限性
        三、面向实践的责任担当:大学制度自由价值的实现路径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

(7)作为一门学科的国家安全情报学(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家安全情报学的形成与发展
2 国家安全情报学的主要领域和重要议题
3 国家安全情报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方向

(8)苏联“瑞恩”情报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
    1.2 选题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
    1.6 主要难点
    1.7 相关概念解释
第二章 “瑞恩”情报行动的背景
    2.1 美苏关系由缓和转向对峙
        2.1.1 苏联入侵阿富汗后卡特政府对苏联全面遏制
        2.1.2 里根上台和意识形态斗争白热化
    2.2 在军事上对苏联施加压力
        2.2.1 加强军备建设
        2.2.2 在欧洲部署中程导弹
        2.2.3 通过“战略防御倡议”,掀起太空军备竞赛
        2.2.4 开展“心理战”行动,测试苏联的底线
    2.3 通过隐蔽行动打击苏联的扩张
        2.3.1 支援阿富汗的“圣战”
        2.3.2 推进波兰民主化运动
        2.3.3 颠覆尼加拉瓜亲苏政权
第三章 “瑞恩”情报行动的始末
    3.1 苏联对形势的消极评估
        3.1.1 每况日下的国际影响力让苏联处于劣势
        3.1.2 美国对苏政策风云突变让苏联惊慌失措
    3.2 苏联发动“瑞恩”情报行动的诱因
        3.2.1 苏联核发展理念需要强大的预警能力作支撑
        3.2.2 “巴巴罗萨”后遗症使苏联尤其重视预警工作
        3.2.3 “卡尔007”客机事件暴露了苏联预警能力不足
    3.3 “瑞恩”情报行动的开展
        3.3.1 “瑞恩”情报行动的发起
        3.3.2 “瑞恩”情报行动的参与机构及其态度
        3.3.3 “瑞恩”情报行动中的情报搜集与指标表
        3.3.4 “优秀箭手83”演习和行动升级
    3.4 美国对苏联行动的反应与“瑞恩”情报行动的落幕
        3.4.1 情报部门对苏联意图的评估
        3.4.2 美苏迎来新缓和
        3.4.3 “瑞恩”情报行动的落幕
第四章 “瑞恩”情报行动暴露的问题
    4.1 苏联情报工作存在严重的政治化现象
        4.1.1 决策者的先入之见影响情报分析
        4.1.2 情报人员曲意逢迎决策者的政策取向
    4.2 情报指导和分析上存在短板
        4.2.1 计划与指导上存在诸多问题
        4.2.2 对情报分析缺乏应有的重视
第五章 启示与思考
    5.1 改进情报分析,减少战略误判
        5.1.1 情报分析是预警情报工作的中心
        5.1.2 情报分析自动化有其局限性
        5.1.3 对评估假设提高重视
    5.2 建立顺畅的情报与决策关系,避免情报政治化
    5.3 综合评估各种预警指标,是预警情报工作的保障
        5.3.1 建立指标表,提高预警效率
        5.3.2 综合评估指标,防止错判误判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9)纳粹德国中东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二、概念的界定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理论、方法
    五、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纳粹德国中东政策的背景
    1.1 前纳粹时期德国中东政策
        1.1.1 俾斯麦时代德国中东政策
        1.1.2 威廉二世时代的中东政策
        1.1.3 魏玛时代德国中东政策
    1.2 纳粹德国中东政策思想基础
        1.2.1 世俗主义
        1.2.2 反犹主义
        1.2.3 实用主义
    小结
第二章 纳粹德国对中东委任国的政策
    2.1 对英政策
        2.1.1 “亲英”政策
        2.1.2 摇摆政策
        2.1.3 “反英”政策
    2.2 对法政策
        2.2.1 “仇法”政策
        2.2.2 “联法”政策
        2.2.3 “防法”政策
    小结
第三章 纳粹德国对中东犹太人的政策
    3.1 意识形态渗透政策
    3.2 排犹逐犹政策
    3.3 反犹太建国政策
    3.4 屠犹政策
    小结
第四章 纳粹德国对中东阿拉伯人的政策
    4.1 纳粹德国的阿拉伯人观
    4.2 扶植代理人政策
    4.3 价值观输出政策
    4.4 武器援助政策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10)抗日战争(第二卷)(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守武汉而不战于武汉是为上策
第二章
    纵使天崩地裂,民族绵延不绝
第三章
    究在何地可以一战?
        作战目的
        指导方针
        作战准备要领
        附记一:
        附记二:
        第一案
        第二案
        第一,方针
        第二,指导要领
        第三,兵力部署
第四章
    伯陵防线
第五章
    长沙上空之云彩确见光辉夺目

四、“巴巴罗萨”行动起因探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战略欺骗、隐蔽行动与国家安全态势塑造[J]. 高金虎. 公安学研究, 2020(04)
  • [2]二战题材纪录片的记忆重构与人性反思[D]. 李东锴. 山东艺术学院, 2020(07)
  • [3]刘宓庆文化翻译理论指导下的人物传记汉译报告 ——以《亨利二世:出类拔萃的王子》第一章、第二章(节选)为例[D]. 李琪.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7)
  • [4]辛西娅·葛拉博的预警情报思想[J]. 李静. 情报杂志, 2019(09)
  • [5]军事文化学视角下的俄罗斯军事观念研究[D]. 穆枫.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9(02)
  • [6]大学制度的自由价值及其实现[D]. 陈志权. 西南大学, 2018(05)
  • [7]作为一门学科的国家安全情报学[J]. 高金虎.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9(01)
  • [8]苏联“瑞恩”情报行动研究[D]. 李卓珊.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2)
  • [9]纳粹德国中东政策研究[D]. 毕铄.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1)
  • [10]抗日战争(第二卷)[J]. 王树增. 当代, 2015(05)

标签:;  ;  ;  ;  

“巴巴罗萨”行动成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