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注册会计师协会举办会计师事务所保荐人培训班

河北省注册会计师协会举办会计师事务所保荐人培训班

一、河北省注册会计师协会 举办会计师事务所发起人培训班(论文文献综述)

段传龙[1](2019)在《作为共治主体的行业协会发展研究》文中提出社会组织是我国社会治理实践中的重要主体力量,是完善与保障我国社会领域建设的重要组织基础,因此提升我国社会组织的治理水平与能力将成为构建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关键突破口。但社会组织的类型纷繁复杂,各类组织的功能、性质与地位存在差异,对其很难在统一、概括的普遍性层面上开展细致性与深入性的研究。为了突出研究重点,本文选择行业协会这一社会组织的典型代表作为研究对象,力图对其治理过程中所面临的法治困境予以全面阐述,并尝试给出相应的制度解决对策。从整体来看,目前我国行业协会治理的制度环境仍然不够完善,行业协会治理的立法、执法与司法的实践监管水平仍待提高。行业协会在治理实践的过程当中不仅要接受行业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其同时也享有制定行业自治规范、开展行业管理以及惩治行业违法行为等多项公共管理权力,因而在治理者与被治理者的角色切换当中也随之产生了权力的不规范与权利的无保障等多种法律问题。当下我国针对行业协会的研究仍较多局限于政治学、历史学以及公共管理学等领域,缺乏从法学尤其是行政法学的研究视角对其在成立、运行以及注销等各个实践治理环节所面临的法治困境进行一次全面地实证分析与总结,从而梳理出当下我国行业治理中所存在的真实法治问题。因此本文从规范公权力、保障私权利的公法视角出发,以行业协会作为贯穿全文的研究对象,立足于考察和分析其在参与社会治理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并在充分总结国内外行业协会治理的历史经验基础上尝试提出行业治理制度改革的本土性回答,以期从法学层面为打造新时代社会治理格局做出应有的学术贡献。本文共计五章内容。第一章探讨了我国行业协会的法律性质、地位与职能。第一节从历史发展与演进的视角,对清末社会团体的产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行业协会的变迁两大方面进行了概括性的回顾,简要分析和总结了我国行业协会的独特发展历史及其功能定位,为后文展开奠定基础。第二节归纳了我国行业协会的独特法律性质,指出其“公”“私”兼具的法律属性。从“私”属性来讲,行业协会作为被治理的民事主体,是指具备法人条件,基于会员共同意愿,为公益目的或会员共同利益而成立的社会团体法人。而从“公”属性来讲,行业协会行使或参与行使着越来越多原本由行政机关享有的“公共行政事务”的管理权,并且此类权力与通常意义上的行政职权难以做出区分,其在行使上述法定管理权限之时明显具有“公”属性。第三节指出我国行业协会具有“准行政主体”的法律地位。而“准行政主体”的定位主要是指行业协会在社会治理的实践过程中既有作为“公”权力主体的行业治理者的一面,又有作为“私”权利主体的被治理者的一面,其并非是严格意义上的行政主体。第四节在对行业协会治理的相关法律法规、行业章程以及北京、上海、南京等多个地区的行业协会开展实证研究的基础之上,归纳出我国行业协会在实践中主要履行自律、服务、协调以及代表四大基本职能,并对其具体职能的运行状况作了详尽论述。第二章详尽梳理了我国行业协会作为被治理者在权利保障层面所面临的问题与困境。第一节从立法层面切入,详尽分析了行业协会治理所涉及的包括基本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各地方行业协会专门立法等在内的现有法规政策中存在的不足与缺陷。第二节从党的领导和政府执法的层面切入,以实践中行业协会的党建工作与行业主管部门的执法个案为考察对象,全面分析了我国行业协会的实践监管不足。第三节则从司法层面切入,以近十年行业协会同主管部门之间发生的行政诉讼判例为考察文本,详尽归纳了两主体之间诉讼纠纷的主要争议内容及相关规范困境。通过上述三个层面的详尽论述,本文力图全面呈现我国行业协会作为被治理者在外部治理领域的整体制度环境。第三章探讨了行业协会作为治理者在权力规范层面所存在的内部治理困境。延续第二章节的探讨思路,第一节同样先从“法规则”层面切入,归纳出包括行业专门立法、行业规章以及行业内部管理规则等内部治理依据中所存在的规则缺陷。而在第二、第三、第四节中,本文分别对行业内部治理中的主体、组织、行为、程序以及资产管理共五大方面存在的治理困境进行了详尽阐述,具体指出了行业协会存在内部机构设置不足、行业共谋行为、限制会员自由、破坏公平交易、限制中小型会员企业经营、监督程序缺失以及财政税收制度不健全等多个方面的治理实践困境。第五节则同样从司法层面切入,以近十年我国行业协会同其会员或利害关系人之间所发生的诉讼纠纷案例为文本材料,梳理归纳了行业协会内部治理纠纷中的实践争议内容及其存在的多种救济困境。第四章总结与反思了中外社会治理中的制度经验,以期对当下我国行业协会治理改革提供理论与经验支撑。第一节以我国古代的“公”“私”概念为载体,对春秋战国、宋、明以及清末民初等各个时期的公理思想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第二节则对民国时期社会部颁行的《社会法规汇编》三辑进行了全面梳理,归纳了民国初期、广州国民革命时期、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以及抗日战争时期有关公民结社的立法和管理规定,并具体梳理了民国社会团体的法规范规定、民间组织的外部监管以及民间组织内部治理的制度规范三大问题。第三节总结了美国与欧洲在社会治理中所采用的第三部门理论,具体阐述了两地在第三部门理论领域的特征与差异,并对两地的第三部门理论在我国是否具有借鉴意义展开了相关反思,进而提出美国式的国家与社会平行、对立、冲突的组织机构设置与治理模式并不适宜我国本土治理,而欧洲模式则具有可借鉴之处。第四节讨论了我国社会治理中的历史治理经验与改革创新实践,总结了我国国家治理的历史模式、逻辑和经验,并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社会管理体制领域所作出的多项制度改革尝试与创新成果。第五章在对我国行业协会治理进行问题归纳与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行业协会治理的制度改革与发展路径。第一节论述了新时代我国国家公权与社会自治权的再定位问题。实践中,行业协会不论作为治理者还是被治理者,其前提都是自治权力(利)能被充分保障。此节再次回顾了我国国家公权强大而社会自治权缺失的历史背景,并对我国社会自治权的性质、来源、功能及其同国家公权的关系结构进行了再认知与再划分。第二节提出了我国行业协会内外治理的整体完善路径,具体从转变行业协会治理理念、健全行业协会专门立法、强化行业协会党组织建设、规范行业主管部门管理行为、优化行业内部人事管理以及完善行业协会资产管理共六大方面提出了多项具体建议。第三节从整体上梳理了行业协会、政府以及法院等多个行业治理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清晰呈现了上述主体在权力责任、权利义务之间协调、冲突与对立的不同面貌。第四节提出了我国行业协会治理的完善要准确规范和限缩行业主管部门的职能权限,具体可从统一行业协会登记的审核依据和标准、改革行业主管部门的管理方式与重心、下放行业自治领域的管理职权、优化行业协会管理的程序规则以及全面构建行业主管部门的责任制度共五大方面具体着手。第五节重新界定了我国行业自治的权力内容与责任边界,具体提出了落实行业自治的审核许可权、完善行业规则与标准的制定权、推动行业维权职责的积极履行以及全面推进行业领域信息公开义务共四大方面的建议对策。第六节提出了要健全行业争议纠纷的救济规则体系,并具体从理清行业协会管理权力的法律性质、健全行业纠纷的内部救济机制以及完善行业协会纠纷的外部救济机制共三大方面提出了多项建议。

王九洲[2](2019)在《我国社会工作立法研究 ——基于市场规制的分析视野》文中认为社会工作初始在与社会工作服务实践的远离中“孤立独行”。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一支宏大的社工人才队伍战略要求,此后逐步形成以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为中心的社会工作政策。首先建立起水平评价类社会工作职业资格制度,该制度得到《国家职业资格目录(2017年版)》保留。《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两地社工资格互认”遭到香港社工界联合抵制,中山“星晖社工”合同纠纷案暴露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证书持证人的社会工作职业能力遭遇社会怀疑,公信力面临危机。其次民政部于2009年印发《关于促进民办社会工作机构发展的通知》,民办非企业单位类别增设实行行政许可准入制的民办社会工作机构,为社会工作人才使用提供社会组织平台,其后珠海、汕头等地以之为基础,进行社会工作地方法制改革和创新,将水平评价类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制度改革为行政许可类职业资格,创设社会工作者执业注册、职业名衔专有权、年检、强制后续教育,以及行政许可类民办社会工作机构准入、社会工作机构督导等法制,但这些法制创新存在逾越行政许可设定权限的合法化危机。再次以政府采购社会工作服务作为社会工作人才使用和社会工作事业的主渠道,将企事业单位一并纳入政府采购社会工作服务承接主体范畴,但这一法制创新缺乏相应法制支持,引发法制冲突风险。深圳“郭社工”伦理事件引发社工行业自律权限问题。这些都呼吁国家吸纳境外先进制度,以最小的改革成本建立统一适用于各类主体的社会工作立法。社会工作市场可分为普通(即非专业)社会工作市场和专业社会工作市场。水平评价类社会工作职业资格制度本质属于职业自由准入范畴,不能阻止没有社会工作职业资格的人进入社会工作市场,此类准入自由的社会工作市场即普通社会工作市场,社会工作服务采购人有权自由选择有或没有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的社会工作者,适用普通市场运行法制和监管制度,由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监管,适用民法总则、反不正当竞争法和消费者权益保障法。国务院从2015年至2018年连续4年把发展、促进专业社会工作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地方政府在购买专业社会工作服务中基于实践需要对专业社会工作服务供应商及其从业者提出一系列资格要求,专业社会工作市场应运而生,此类对社会工作服务供应商和社会工作者提有行政许可条件、职业资格证书和注册要求的社会工作市场即专业社会工作市场。制度变迁受制于制度路径依赖规律约束,为克服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公信力不足问题和保证专社会工作市场社会工作机构及其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性,可建立与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相对接的社会工作教育项目认证制度、社会工作实习机构认证制度、社会工作实习督导认证制度,改革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报名资格、非认证合格社会工作教育项目毕业人员应在认证合格社会工作实习机构及其认证合格督导指导下实习满1年,建立专业社工执业注册、注册社工名衔专有使用权、注册社会工作机构行政许可、注册社会工作机构名称专有使用权制度。为与政府采购社会工作服务制度相对接,需要建立统一适用于非营利性注册社会工作机构与营利性的企事业单位的注册社会工作机构准入和认证制度。专业社会工作市场的专业性必须具有可持续性,需要建立注册社会工作机构及其注册社会工作者年检制度和后续教育制度。专业社会工作市场不仅需要专业性也需要合法性与道德秩序,这就需要及时将违法乱纪的注册社会工作机构及其注册社会工作者作为“劣币”清理出市场。专业社会工作市场由社会工作行政主管机构主管,在适用通行于各类市场的市场监督法制基础上适用专业社会工作市场专门市场监督法制。专业社会工作市场的准入许可规制实质属于制度推荐范畴,并不违反水平评价类社会工作职业资格制度建立的社会工作职业自由与普通社会工作市场进出自由法制。

祝介梅[3](2018)在《民国慈善组织内部治理研究》文中认为对民国时期的慈善组织进行内部治理,有其内部必要性,也有外部可能性。必要性在于,民国时期数目众多、类型多样、新旧并存的慈善组织在内部治理方面存在着经费支绌、负责乏人、账目不清、教育腐化、迷信成风、善棍横行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可能性在于:一、政府制定慈善法规来规范和约束慈善组织的行为;二、社会上热心公益慈善的民族企业家慷慨解囊为慈善组织提供资金支持,政府拨款也成为部分慈善组织的重要经费来源,近代产生的银行为民国慈善组织支存资金提供便利条件;三、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以来对社会团体的规范、管理和监督为慈善组织的内部治理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四、近代以来会计师职业及会计制度的出现为慈善组织的内部治理提供技术支持。章程是慈善组织进行内部治理必须遵行的根本“宪法”,是其开展活动的行为准则,发挥着规定慈善组织性质、确定组织结构、规范慈善人员行为、保障慈善组织正常运行的重要作用。章程的制定要遵循宜简不宜详、议定不常改的原则。不同的慈善组织章程的内容不尽相同,繁简不一。但会名、宗旨、会员、职员、业务、会议、经费等内容在组织章程中必不可少。章程一经议定不得轻易修改。慈善组织章程具有简洁的特征,因此多数慈善组织在章程之外另定有办事细则来对章程内容进行补充。慈善组织在成立之初即制定有章程,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制定法律对慈善组织的章程的内容进行规范和审查,且要求慈善组织向政部备案注册。但实际上向政府及党部备案的慈善组织不多,政府对慈善组织的审查与管理收效并不显着,可见慈善组织受政府的监管有效且有限。时至近代,慈善组织的内部管理体制出现一些不同以往的新变化:原来的轮值制逐渐演变为董事制、理事制等加入了现代西方元素的新兴组织结构;随着西方民主制度的建立和西学东渐的影响,广泛应用于政治管理部门的委员会制也逐渐引入到慈善组织内部治理中来;受西方三权分立思想的影响,民国慈善组织中也出现了一个独立于理事制和董事制之外的监察机构——监事会,专门负责监督慈善人员的行为、监督慈善财产、监督会务的开展等。慈善组织的组织结构是一个动态结构,会因时而变,及时调整,以期达到最大的内部治理效能。合理完善的组织结构能够在慈善组织开展具体救济活动时显示出强大的组织协调能力,能够取得显着的赈救业绩。人在慈善组织内部治理中处于核心地位,民国时期两大着名的慈善组织中国红十字会和华洋义赈会在人事管理上有其独到之处。两大组织对会内会员、职员以及义务员的管理都较为严格、规范,制定出奖惩性措施来加强对慈善人员的管理。政府也出台相应奖惩慈善组织或个人的法规,这都为慈善组织内部人员的管理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准绳。两大慈善组织的人事管理制度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民国时期慈善组织内部治理的最高水平。但文中所列多是治理良好的事例,囿于资料的限制,关于慈善组织治理失败或是管理不善的例子一时间很难看到,时人出于各种考虑故意隐匿了相关资料也未可知。就目前学界对明清时期善堂善会的研究来看,慈善组织中的治理混乱的现象应不是个例,而是组织发展中必然存在的问题。会计制度是慈善组织进行财务管理的必要技术手段,是其进行内部治理的重要内容。经费是慈善组织开展慈善活动的经济基础,主要来自于各种形式的募捐、政府拨款、自营产业收入、以及会员会费收入等。款物的储存与发放是慈善组织进行内部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其管理水平的高低是慈善组织内部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除了慈善组织内部制定的财务管理制度,政府也出台法律加强对慈善组织财务的审查与监督。慈善组织主动通过聘请职业会计师查账、编印《征信录》、登报公示、自办刊物等形式对外进行财务公开。民国慈善组织在章程的制定、组织结构的建设、款物的管理、财务信息的公开与审查等方面都做出了有益尝试,无不为今天日益增多的慈善组织的内部治理提供有义的借鉴和历史的经验:一、制定明确的章程是慈善组织进行内部治理的首要前提;二、健全的组织结构是慈善组织进行内部治理的核心要素;三、公开透明的财务信息披露制度是慈善组织取得社会公信力的关键;四、外部监督是促使慈善组织完善内部治理的压力与动力。

李素英[4](2008)在《中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资产评估业在经历了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后,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保障市场经济健康运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资产评估服务于社会公众的职业特性决定了评估职业道德在评估理论与实践中的重要地位。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建设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但职业道德的现状仍不尽如人意,其理论研究也还处于初步阶段。因此开展对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的研究,构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职业道德体系,对于提高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水平,推动我国资产评估行业的健康、稳步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针对我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以期对我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的理论研究与建设实践有所裨益。全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章:引言。阐述了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可能的创新点,并对国内外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与评价。第二章: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基本理论。界定了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相关概念,明确了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的内容及其具体表现形式,论述了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的职业特性及其功能与作用以及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规范等相关问题。本文认为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是指注册资产评估师在其执业过程中为正确处理各种职业关系而应当遵守的各种行为规范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意识与活动的总称,具体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胜任能力等内容。第三章: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的国际比较及启示。选择目前在国际上具有较大影响的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的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规范以及国际评估准则委员会制定的《国际评估准则》作为具体研究对象,分析了西方发达国家资产评估职业道德建设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及资产评估职业道德规范的体系与内容,为完善我国资产评估职业道德规范体系提供有益的借鉴。得到的启示如下:(1)评估准则建设是一个需要不断完善的过程;(2)加快与国际评估准则协调的步伐,实现国际趋同;(3)立足中国国情,创新发展评估职业道德准则,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体系。第四章:我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现状分析。通过分析2004年的评估机构大检查和2007年资产评估行业自律性检查的结果,并结合作者对我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现状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经过不断的建设,我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水平日益提高,但部分注册资产评估师和评估机构仍存在职业道德缺失问题。同时还对我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缺失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基本分析,并剖析了职业道德缺失的典型案例,从实证的角度对我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缺失进行揭示。第五章: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缺失的经济学分析。运用成本效益原则、信息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博弈理论等经济学理论及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我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缺失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深层次挖掘其产生的根源。第六章:提升我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水平的对策建议。针对我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的现实状况,提出了完善和实施我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规范,提升我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水平的相关对策建议。一方面,应完善我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具体包括:(1)不断完善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2)抓紧制定具体准则,增强其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应贯彻实施资产评估职业道德规范,具体措施包括:(1)宏观层面:政府及其管理部门应构建出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与法律制度环境,创新政府对评估行业的管理体制;(2)中观层面:完善中国资产评估协会行业监管制度建设,有效实施行业业务质量监管;(3)微观层面:评估机构应大力推进事务所内部治理机制建设,建立一种内部自律、诚信的机制;资产评估师应勤于学习,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和正确的评估理念。第七章:研究结论与展望。总结了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结论,指出了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需深入研究的几个问题以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本文的创新点包括:(1)运用多方动态博弈分析了我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问题,从不同的视角对该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2)初步构建了职业道德函数,通过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对我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缺失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突破了传统职业道德研究仅采用单一的理论逻辑推演的局限;(3)构建了我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系统框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提出了一套适合我国资产评估行业特点的职业道德规范实施方略。

河北省注册会计师协会[5](2000)在《河北省注册会计师协会 举办会计师事务所发起人培训班》文中研究说明为适应会计师事务所脱钩改制后形势发展的需要,提高事务所发起人的政治、业务素质和内部管理水平,使事务所尽快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河北省注册会计师协会于1999年11月12—16日在承德举办了首期会计师事务所发起人培训班。来自全省67家会计事务所的89名发起人参加了培训。

程凤朝[6](1999)在《夯实基础 蓄势待发——河北省会计师(审计)事务所脱钩改制实践探讨》文中认为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中介服务机构要与政府部门彻底脱钩。规范会计、律师、公证、资产评估、咨询等社会中介机构的行为,真正做到客观、真实、公正”。回顾

魏晓艳[7](2016)在《政社分开背景下注册会计师协会的转型发展研究》文中提出注册会计师行业是市场经济监督体系重要的制度安排,是高端服务业的重要门类。自上世纪80年代我国恢复重建注册会计师制度以来,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始终与我国经济发展共生互动。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规模逐步壮大,执业质量和职业道德显着提升,行业业务收入总规模保持较快增长,行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行业的社会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有了显着进步。同时,行业发展也面临着困难和挑战。行业高端人才不足,人才流失现象严重,不正当低价竞争现象仍然存在,会计师事务所治理体系尚不健全,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总体上有待提高,行业监管机制有待改进,行业信息化建设力度有待进一步增强。作为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法定管理机构,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自1988年成立之后,各省级行业协会相继成立,各级协会为全国行业的发展壮大发挥了重要作用。各级协会依照“服务、监督、管理、协调”的宗旨,服务会员,监督会员执业质量,依法管理行业,协调行业内、外部关系,维护社会公众利益和会员合法权益。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实施政社分开”,发挥社会组织活力,随后出台了《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总体方案》,明确了全国行业协会商会脱钩改革的时间、任务及措施。作为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自律性服务组织,全国各级注协的脱钩改制并不遥远。本文在对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及注册会计师协会的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行业协会商会脱钩改制的研究,并对国外行业做法进行归纳总结,对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提出了路径建议,希望通过完善行业监管体系,加强行业人才建设,提高行业信息化水平,开拓行业专业服务领域,提升行业国际化发展水平,加强会计师事务所机构建设,提高协会行业治理水平等各方面的措施,对注册会计师协会在行业发展中发挥作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王猛[8](2015)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慈善事业源远流长,迄今为止已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慈善组织是慈善活动实施的载体,中国历朝历代曾经出现过多种形式的慈善组织,这些慈善组织开展了大量救助活动,这有效改善了弱势群体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缓和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秩序的稳定,成为协调、推进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动力。慈善组织开展活动的善款善物主要来源于社会各界的捐赠,这种捐赠背后是捐赠者对慈善组织的信任与认可,也就是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公信力作为“无形资产”,是慈善组织获取公众信任度的重要指标,已经成为社会衡量慈善组织优劣的重要尺度。慈善组织公信力是慈善组织行为能力的基础,体现了慈善组织的理念、诚信和具体服务的水平,同时也是公众对慈善组织的评价,反映着公众对慈善组织的满意度和信任度。然而,近几年,一些慈善组织因为自身管理失范,频频陷入信任危机,其社会形象和公信力有所下降,这引发全社会的思考。自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慈善事业发展至今已有30多年时间,中国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论文试图运用历史学、管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对改革开放以来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建设进行研究,以期以史为镜、总结有益经验,为当前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提供参考借鉴。论文分绪论、正文、结语三大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交代了选题的缘由;基于学界对历史上和当前慈善发展史、慈善组织、慈善组织公信力研究的回顾,对目前的研究现状进行客观评论;随后对文章的研究时限、核心概念进行界定;最后阐述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框架、创新与不足之处。第一章主要回顾近代时期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建设情况。近代时期是中国慈善组织尤其是民间慈善组织发展的鼎盛时期,首先分析了近代时期慈善组织兴盛的背景,接着对慈善组织的组织建设进行剖析、对政府法制在慈善组织公信力方面的规范进行分析,最后对典型慈善组织在公信力建设方面的一些措施进行探析。第二章主要讨论复苏时期(1978-1993)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建设情况。首先回顾了1949-1978年间慈善组织的生存环境以及这时期中国红十字会的公信力建设举措;接着分析了复苏时期慈善组织的面临发展环境和这时期慈善法制的建设情况;最后,以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为例探析慈善组织在塑造公信力方面的一些运行机制。第三章探究了快速发展时期(1994-2007)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建设情况。首先从中央政策、社会环境、社会舆论方面对慈善组织的发展环境进行分析并描述了其态势,接着结合这一时期政府最新慈善法制建设说明其对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的影响;再次,以“明报事件”、提出慈善组织行业自律倡议书等几个典型事例分析民间力量在推动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方面的作用;最后,以中国红十字会、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为例探究这时期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建设的具体举措。第四章对转型时期(2008--)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进行研究。首先分析了自然灾害中的慈善组织应对及2008年之后慈善组织的发展态势:接下来,对2008年之后的慈善法制建设进行分析;接着以“制定《中国公益性非营利组织自律准则》”、“透明慈善联合行动”等事件分析民间力量在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中的作用;最后剖析转型时期中国红十字会、壹基金在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中的有益经验。第五章论述了中国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的历史与未来。首先总结了中国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的历史演变,也就是慈善法制建设由缺位到相对健全、民间力量成为推动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的重要角色、社会媒体对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影响愈来愈深;接着介绍了香港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的一些做法;随后论述了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中应当要处理好慈善组织与政府、与社会媒体、与捐赠主体、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最后,阐述了未来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的方向和举措。最后结语部分主要是对全文研究给出一个概括性归纳,总结如下:慈善组织的发展需要公信力,公信力是推动慈善组织发展的核心力量;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存在问题是多种因素共同使然;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慈善组织自身、政府、社会媒体、社会公众等多方力量的共同参与;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不仅仅是一种制度性建设,更是一种慈善文化的建设。

徐军[9](2014)在《当代中国自由择业知识分子及其政治参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是专门研究当代中国自由择业知识分子及其政治参与的博士论文,主要包括绪论、正文及附件。在绪论中,介绍了选题的缘由及意义、本课题研究现状、研究思路,重点是明晰了相关概念、相关理论及研究方法,通过辨析自由择业知识分子与新的社会阶层人士、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自由职业者、党外知识分子的关系,政治参与的内在构成要素及与“参政议政”的关系,确定当代中国自由择业知识分子是在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在非公有制领域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群体,其政治参与是指对政治系统的决策和行为施加影响,及实际参与政治生活的活动与行为;另对相关理论——党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理论、知识分子理论、社会分层理论和政治参与理论作了介绍。正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论述当代中国自由择业知识分子的基本状况,包括其产生、发展历程、时代背景、主要构成、特点、属性及作用。在历程部分,对改革开放前中国自由职业者状况作了回顾,将当代中国自由择业知识分子历程分为孕育、产生、初步发展和全面发展四个时期。在构成部分,分别介绍了五个主要群体——外商投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和技术人员、中介行业的专业人员、自雇知识分子、民办社会组织的管理和专业人员的群体界定、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势。在特性部分,归纳了当代中国自由择业知识分子十个主要特点,并分别从与阶级、阶层、中间阶层、精英群体、利益集团角度进一步认证了其属性,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建设五个方面阐述了其地位和作用。正文第二部分是论述当代中国自由择业知识分子政治参与,包括历程及动因、途径及内容、成效与不足、对策与趋势及相关比较研究、评价体系。在历程及动因部分,回顾政治参与历程,认为应分孕育、启动和发展三个时期,分析了其对于政治的不同态度,归纳了四个方面的主观原因和四个方面的客观原因。主观原因是:发挥专业优势,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代表行业利益、反映行业诉求,为本行业发展争取支持、营造环境;参与国家政治运行,促进民主政治建设;拓展个人社会活动空间,提升个人社会地位,支持个人事业发展;客观原因是:国家治理的需要、统战工作的需要、社会建设的需要和行业发展的需要。在途径与内容部分,从制度、政党、政府、团体、行业、媒体及其他七个途径论述了其政治参与的方式与内容。在成效与不足部分,从个人及单位、行业与群体、地方与社会、国家与政党四个层面总结了成效;从主体、途径、内容、标准四个方面,指出了不足。在对策与趋势部分,提出了加强主体建设、完善参与途径、提升参与质量、明确评价标准的对策,认为会出现主体会进一步加强与均衡、途径会进一步完善与规范、质量会进一步提升与加强的发展趋势;在比较部分,分别进行了群体比较与历史比较,群体比较是将当代中国自由择业知识分子与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进行了比较,历史比较是与历史上自由职业者进行了比较,每个比较都包括了参与主体、背景、途径、作用四个方面。在评价体系方面,从政治参与途径入手,以具体参与方式为载体,按照政治参与的广度(反映参与广泛程度)、强度(反映参与深入程度)、效度(反映参与实际效果)三个纬度,先把每个参与途径下指标项目及数值标准提练出来,然后汇总三个纬度的指标项目,形成总体评价体系。本文还包括了两个附件:一是中介行业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与政治参与调查问卷汇总说明;二是自由择业知识分子状况调查问卷汇总分析。

徐芳[10](2012)在《找准区域和市场定位 促进中小事务所跨越式发展——以河北省会计师事务所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一、中小事务所发展面临的机遇和困境近年来,党和国家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国办发56号文件的出台和行业党建工作的深入开展,为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和组织保障。陈毓圭秘书长

二、河北省注册会计师协会 举办会计师事务所发起人培训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河北省注册会计师协会 举办会计师事务所发起人培训班(论文提纲范文)

(1)作为共治主体的行业协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我国行业协会的法律性质、地位与职能
    第一节 行业协会的历史发展及演变
        一、清末时期社会团体的产生
        二、新中国成立后行业协会的发展
    第二节 “公”与“私”兼具的法律属性
    第三节 “准行政主体”的法律地位
        一、作为“公”权力主体的行业治理者
        二、作为“私”权利主体的行业被治理者
    第四节 自律、服务、协调与代表的四大基本职能
第二章 作为被治理者的行业协会:外部治理困境
    第一节 外部治理的法规政策领域
        一、党对行业协会的领导与管理
        二、行政业务主管部门的前置审核
        三、行政登记管理机关的登记审批
        四、社会团体的资金财税规定
        五、社会团体的处罚罚则
    第二节 党和政府的实践管理领域
        一、行业协会党建工作的困境与挑战
        二、政府部门执法领域的规范性考察
    第三节 行业协会与主管部门间的诉讼纠纷考察
        一、外部行政诉讼纠纷的实践争议内容
        二、外部行政诉讼纠纷的困境与反思
第三章 作为治理者的行业协会:内部治理困境
    第一节 内部治理的整体规范环境
        一、外部法律法规的不当限制
        二、内部治理规范的内容缺失
    第二节 行业协会内部治理的主体与组织缺陷
        一、人员的引进与管理缺失
        二、组织机构设置不够健全
    第三节 内部治理的不正当行为
        一、行业共谋的不当行为
        二、利用先发优势限制会员自由
        三、破坏公平交易的信息与机会行为
        四、限制中小型会员企业正常经营行为
    第四节 内部治理的程序运行及资产管理缺陷
    第五节 内部治理的纠纷解决机制不全
        一、内部治理纠纷的实践争议内容
        二、内部治理纠纷救济的困境与反思
第四章 中外社会治理经验与当前行业协会治理改革
    第一节 古代公理思想的梳理与归纳
        一、春秋战国的“公”“私”之源
        二、宋、明两代的“公”与“私”
        三、清末民初的“公”“私”裂变
        四、中西“公”“私”理念的特征与差异
    第二节 民国时期公民结社的制度经验与借鉴
        一、社会团体管理的规范性考察
        二、民间组织的外部监管
        三、民间组织内部治理的制度规范
    第三节 欧美社会治理中的国家、社会与第三部门
        一、美国第三部门理论的特征
        二、欧洲第三部门理论的特点
        三、欧美第三部门理论的反思与启示
    第四节 我国社会治理中的历史经验与改革创新
        一、国家治理的逻辑与经验
        二、社会管理体制的实践改革
第五章 行业协会治理的制度改革与发展路径
    第一节 新时代国家公权与社会自治权再定位
        一、国家公权强大、社会自治权缺失的历史再审视
        二、我国社会自治权的性质、来源与功能再认知
        三、我国社会自治权与国家公权的关系结构再划分
    第二节 共治前提下的行业协会内外治理完善
        一、转变行业协会治理理念
        二、健全行业协会专门立法
        三、强化行业协会党组织建设
        四、规范行业主管部门的管理行为
        五、优化行业内部人事管理
        六、完善行业协会的资产管理
    第三节 政府、法院与行业协会等多主体间的法律关系辨析
        一、行业主管部门同行业协会的法律关系
        二、行业主管部门与法院间的法律关系
        三、行业协会与法院间的法律关系
        四、行业协会同非行业会员间的法律关系
    第四节 准确规范与限缩行业主管部门的职能权限
        一、统一行业协会登记的审核依据和标准
        二、改革行业主管部门的管理方式与重心
        三、下放行业自治领域的管理职权
        四、优化行业协会管理的程序规则
        五、全面构建行业主管部门的责任制度体系
    第五节 理清行业自治的权力内容与权责边界
        一、落实行业资质的审核许可权
        二、完善行业规则与标准的制定权
        三、推动行业维权职责的积极履行
        四、全面推进行业领域的信息公开
    第六节 健全行业协会侵权的救济规则体系
        一、行业协会管理权力的法律性质定位
        二、健全行业协会纠纷的内部救济机制
        三、行业协会纠纷的外部救济机制完善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我国社会工作立法研究 ——基于市场规制的分析视野(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社会工作立法的相关政策背景及其存在问题
        一、社会工作在社会服务中的独特地位
        二、社会工作政策的特点
        三、我国社会工作政策和立法的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第二节 社会工作立法研究综述
        一、境外社会工作立法现状
        二、境内社会工作立法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
第二章 社会工作立法的概念与分析框架
    第一节 基本概念界定
        一、与社会工作相关重要概念的界定
        二、社会工作立法概念的界定
    第二节 社会工作市场规制立法的分析框架
        一、社会工作市场规制的分析框架
        二、制度路径依赖及其分析框架
        三、我国社会工作立法的市场规制与制度路径分析
第三章 社会工作市场准入规制及其立法构建
    第一节 社会工作市场准入规制及其检讨
        一、市场准入规制的概念
        二、社会工作市场准入规制及其检讨
    第二节 社会工作市场准入规制的立法构建
        一、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认证制度面临的挑战
        二、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认证制度的完善
        三、社会工作市场准入规制的立法构建
第四章 社会工作市场运行规制及其立法构建
    第一节 社会工作市场及其运行规制
        一、普通社会工作市场及其运行规制
        二、专业社会工作市场及其运行规制
    第二节 社会工作市场运行规制的立法构建
        一、注册社会工作者职业能力持续保证规制立法
        二、注册社会工作机构服务能力持续保证规制立法
        三、专业社会工作市场交易行为规制立法
第五章 社会工作市场监管及其立法构建
    第一节 社会工作市场的外部监管及其制度构建
        一、普通社会工作市场的行政监管主体及其立法构建
        二、专业社会工作市场的行政监管主体及其立法构建
        三、社会工作市场的社会监管及其制度构建
    第二节 社会工作市场的内部监管及其制度构建
        一、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内部监管及其制度构建
        二、社会工作行业的自律监管机制及其制度构建
第六章 社会工作市场退出规制及其立法构建
    第一节 社会工作职业市场退出机制及其立法构建
        一、社会工作职业市场退出机制
        二、社会工作职业市场退出机制的立法构建
    第二节 社会工作服务市场退出机制
        一、社会工作服务市场退出机制
        二、社会工作服务市场退出机制的立法构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研究生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3)民国慈善组织内部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由来
    二、选题论证
    三、学术史回顾
    四、学术要点
    五、相关界定
第一章 民国时期慈善组织内部治理的背景
    第一节 民国时期慈善组织的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民国时期慈善组织的发展概况
        二、民国时期慈善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民国时期慈善组织内部治理的可能性
        一、政府制定慈善法规,加强外部监督
        二、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慈善组织内部治理提供资金支持
        三、社会团体的规范化建设为慈善组织内部治理提供借鉴
        四、会计师制度的出现为慈善组织内部治理提供技术支持
    小结
第二章 慈善组织的章程与规则
    第一节 章程的制定
        一、章程的意义
        二、制定章程的注意事项
    第二节 章程的内容
        一、组织名称
        二、宗旨
        三、会员
        四、职员
        五、业务
        六、会议
        七、经费
    第三节 章程的修正
        一、修正章程的程序
        二、章程之补充条文
    第四节 章程的审查
        一、政府审查
        二、政府审查的效果与局限
    小结
第三章 慈善组织的组织建设
    第一节 近代以来慈善组织内部管理体制的演变
    第二节 民国慈善组织的组织结构
        一、委员(会)制
        二、董事(会)制
        三、理事(会)制
        四、监事会(监事委员会)
        五、组织结构的调整
    第三节 慈善组织的实际运作——以上海各慈善组织赈济东北难民联合会为例
        一、成立经过及组织建构
        二、组织运作的成效与局限
    小结
第四章 慈善组织的人员管理
    第一节 人事管理制度
        一、中国红十字会的人员管理
        二、华洋义赈会的人员管理
    第二节 奖励惩罚机制
        一、政府对慈善人员与团体的奖励
        二、慈善组织对慈善人员的奖惩
    小结
第五章 慈善组织的财务管理
    第一节 会计制度
        一、上海市慈善组织会计规程
        二、中国红十字会的会计制度
        三、华洋义赈会的会计制度
        四、上海难民救济协会的会计制度
    第二节 款物管理
        一、上海市民地方维持会的款物管理
        二、上海东北难民救济会的款物管理
        三、上海难民救济协会的款物管理
    第三节 财务审查
        一、政府法规的强制要求
        二、会计师对慈善组织财务的审查
    第四节 财务公开
        一、编印《征信录》
        二、登报公示
        三、利用自办刊物公布财务信息
    小结
第六章 民国慈善组织内部治理的评价与启示
    第一节 民国慈善组织内部治理的成效
        一、章程相对完备,组织结构日趋合理
        二、慈善人员的道德水平与业务素质有明显提高
        三、会计制度规范,收支有据
        四、经费来源多样,款物管理严格
        五、财务公开透明,昭信于社会
    第二节 民国慈善组织内部治理的局限性
        一、慈善组织内部治理水平参差不齐
        二、外部治理对内部治理的监督有限
    第三节 民国慈善组织内部治理的历史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一、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颁布慈善法规汇总
附录二:民国慈善组织章程选录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在读期间参加的学术活动
致谢

(4)中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文献评价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1.5 本文的研究方法
    1.6 本文的创新点
    1.7 本章小结
2 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相关理论
    2.1 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相关概念界定
        2.1.1 道德
        2.1.2 职业道德
        2.1.3 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
    2.2 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的内容、表现形式与体系
        2.2.1 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内容
        2.2.2 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表现形式
        2.2.3 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体系
    2.3 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的职业特性、功能及作用
        2.3.1 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的职业特性
        2.3.2 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的功能
        2.3.3 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的作用
    2.4 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规范
        2.4.1 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涵义与特征
        2.4.2 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指导思想与意义
        2.4.3 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规范与职业技术规范的关系
    2.5 本章小结
3 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的国际比较及启示
    3.1 国外资产评估职业道德发展阶段及特点比较
        3.1.1 国外资产评估职业道德的发展阶段及特点
        3.1.2 发展阶段特点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
    3.2 中外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比较
        3.2.1 国外具有代表性的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规范
        3.2.2 我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规范
        3.2.3 中外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对比分析
        3.2.4 国外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规范对我国的启示
    3.3 本章小结
4 我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现状分析
    4.1 我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建设取得的成就
    4.2 从全国评估行业大检查看我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
        4.2.1 2004年全国资产评估行业检查
        4.2.2 2007年全国资产评估行业执业质量自律检查
    4.3 我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问卷调查及分析
        4.3.1 样本设计与调查问卷说明
        4.3.2 问卷回答及其分析
    4.4 目前我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现状的总体分析
        4.4.1 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4.4.2 部分评估机构和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缺失
        4.4.3 我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缺失原因的基本分析
    4.5 典型案例分析
        4.5.1 案例一: S资产评估事务所评估案例
        4.5.2 案例二:厦门至业评估公司造假案例
    4.6 本章小结
5 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缺失的经济学分析
    5.1 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缺失的成本效益分析
        5.1.1 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成本效益的基本内容
        5.1.2 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缺失的诱发条件分析
        5.1.3 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缺失的无差异分析
    5.2 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缺失的制度经济学及信息经济学分析
        5.2.1 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缺失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5.2.2 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缺失的信息经济学分析
    5.3 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缺失的博弈分析
        5.3.1 博弈论的内涵及应用意义
        5.3.2 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缺失的两方博弈分析
        5.3.3 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缺失的多方动态博弈分析
    5.4 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缺失影响因素的计量经济学分析
        5.4.1 将量化经济分析引入职业道德领域
        5.4.2 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缺失分析数据来源
        5.4.3 职业道德函数和回归方法
        5.4.4 结果与讨论
        5.4.5 研究结论
    5.5 本章小结
6 提升我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水平的对策建议
    6.1 完善我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
        6.1.1 完善我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的目的
        6.1.2 完善我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应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6.1.3 完善我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的思路
        6.1.4 完善我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的具体措施
    6.2 贯彻实施资产评估职业道德规范、提升我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水平的对策建议
        6.2.1 宏观层面:政府对资产评估良好外部环境的构建
        6.2.2 中观层面:资产评估协会加强行业监管与自律制度建设
        6.2.3 微观层面:资产评估师与资产评估机构内部自律机制建设
    6.3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6)夯实基础 蓄势待发——河北省会计师(审计)事务所脱钩改制实践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通过脱钩改制,还注册会计师、会计师事务所超然独立的本来面目
二、通过脱钩改制,促使事务所壮大规模,走联合发展之路
三、通过脱钩改制,调整注册会计师行业的队伍结构
四、通过脱钩改制,促使事务所改善了办公条件

(7)政社分开背景下注册会计师协会的转型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思路与内容
二、相关理论概述
    (一)社会组织理论
    (二)治理理论
    (三)新公共服务理论
三、注册会计师协会转型发展的要求及困境分析
    (一)政社分开改革及内容
    (二)注册会计师协会简介及其特殊性
    (三)注册会计师协会转型发展的要求
    (四)注册会计师协会转型发展的困境分析
四、国内外相关经验及启示
    (一)境外注册会计师协会的经验
    (二)我国协会商会几种典型的脱钩模式的经验
    (三)国内其他地区注册会计师协会转型经验
    (四)国内外相关经验对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转型的启示
五、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转型发展对策
    (一)完善行业监管体系
    (二)加强行业人才建设
    (三)提高行业信息化水平
    (四)开拓行业专业服务领域
    (五)提升行业国际化发展水平
    (六)加强会计师事务所机构建设
    (七)提高协会行业治理水平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8)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引言
    二、缘何选择此题
    三、学术研究回顾与述评
    四、选题研究时限及基本概念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六、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近代时期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回顾(1840-1949)
    第一节 近代中国慈善组织的兴盛背景
        一、传统慈善文化与西方慈善思想双重启发
        二、自然灾害与战乱纷繁构成社会基础
        三、国外力量援助近代慈善组织的成立
        四、经济发展为近代慈善组织产生奠定物质基础
    第二节 近代中国慈善组织的组织建设
        一、组织宗旨:解决社会问题,易使众人信服
        二、管理体制:体现民主理念,注重权力制约
        三、组织成员:主要领导有威望,一般会员有限制
    第三节 政府法制对慈善组织运行的规范
        一、善款善物的筹集
        二、慈善组织的监督管理
        三、慈善组织的信息公开
    第四节 近代慈善组织如何维护自身公信力
        一、资金筹募与使用
        二、资金的监管
        三、财务信息的公开
        四、赈灾程序
        五、救助对象甄别
第二章 复苏时期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建设研究(1978-1993)
    第一节 慈善组织的生存及红十字会的公信力建设(1949-1978)
        一、建国初期慈善组织的生存环境
        二、1949-1966年间中国红十字会的公信力建设
        三、中国红十字会公信力建设的自我反思
    第二节 复苏时期慈善组织的生存环境分析
        一、政治环境趋于稳定
        二、政府职能始让民间
        三、解决社会问题需要慈善参与
        四、救灾思想更加合理
    第三节 政府法制与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
        一、慈善组织登记注册
        二、善款的筹集使用
        三、慈善组织的监督管理
        四、首个慈善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1993)
    第四节 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的举措
        一、资金筹集社会化
        二、资金使用准确化
        三、内部监管多样化
第三章 发展时期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研究(1994-2007)
    第一节 慈善组织的发展环境及其发展态势
        一、中央政策更加明朗
        二、社会环境已然形成
        三、政府对慈善认识更加客观公正
        四、慈善组织的成长及其发展态势
    第二节 政府法制与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
        一、慈善组织准入
        二、慈善资金使用
        三、政府监督管理
        四、组织信息公开
        五、慈善组织评估
    第三节 民间力量与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
        一、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2002年“明报事件”
        二、制定“中国非营利组织(NPO)公信力标准”
        三、发布“慈善组织行业自律倡议书”
        四、科研机构为公信力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第四节 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的举措
        一、日常工作管理
        二、内部专业化建设
        三、财务监督管理
第四章 转型时期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研究(2008-)
    第一节 中国慈善组织的转型发展
        一、自然灾害发生后的慈善组织应对
        二、2008年后的中国慈善组织发展
        三、第二次转型:由近代向当代
    第二节 政府法制与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
        一、资金使用
        二、监督管理
        三、信息公开
        四、征信与组织评估
        五、其他指引性规定
    第三节 民间力量与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
        一、制定《中国公益性非营利组织自律准则》
        二、开通“中国慈善信息平台”
        三、透明慈善联合行动
        四、成立中国慈善联合会
    第四节 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的举措
        一、中国红十字会
        二、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
第五章 中国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的历史与未来
    第一节 中国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的历史演变
        一、慈善法制建设由缺位到相对健全
        二、民间力量变为推动公信力建设的重要角色
        三、社会媒体对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影响愈来愈深
    第二节 香港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的经验借鉴
        一、香港慈善发展简述
        二、香港慈善组织如何获得公信力
        三、香港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的经验
    第三节 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一、慈善组织与政府
        二、慈善组织与捐赠主体
        三、慈善组织与社会媒体
        四、慈善组织与其他组织
    第四节 中国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的未来构建
        一、未来方向:以自律为基础,辅之以他律
        二、具体措施:内部自律+外部他律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9)当代中国自由择业知识分子及其政治参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0 绪论
    0.1 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0.2 相关范畴的界定
        0.2.1 自由择业知识分子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0.2.2 政治参与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0.3 本课题研究的现状
        0.3.1 研究概况
        0.3.2 研究的主要问题及观点
        0.3.3 存在的问题
        0.3.4 下一步研究建议
    0.4 本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
        0.4.1 相关理论
        0.4.2 研究方法
    0.5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及重点、难点
1 当代中国自由择业知识分子的产生和发展
    1.1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自由择业知识分子
        1.1.1 建国前的中国自由职业者
        1.1.2 建国后至1978年前的中国自由职业者
    1.2 当代中国自由择业知识分子产生的时代背景
        1.2.1 经济背景
        1.2.2 政治背景
        1.2.3 文化背景
        1.2.4 社会背景
        1.2.5 国际背景
    1.3 当代中国自由择业知识分子的孕育期
    1.4 当代中国自由择业知识分子的产生期
    1.5 当代中国自由择业知识分子的初步发展期
    1.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自由择业知识分子的全面发展期
2 当代中国自由择业知识分子的主要群体
    2.1 外企的中方管理技术人员
        2.1.1 群体界定
        2.1.2 现实状况
        2.1.3 发展趁势
    2.2 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和技术人员
        2.2.1 群体界定
        2.2.2 现实状况
        2.2.3 发展趋势
    2.3 民营中介行业中的专业人员
        2.3.1 群体界定
        2.3.2 现实状况
        2.3.3 发展趋势
    2.4 自雇知识分子
        2.4.1 群体界定
        2.4.2 现实状况
        2.4.3 发展趋势
    2.5 民办社会组织中的管理和专业人员
        2.5.1 群体界定
        2.5.2 现实状况
        2.5.3 发展趋势
3 当代中国自由择业知识分子的群体特征、属性及作用
    3.1 当代中国自由择业知识分子的主要特点
    3.2 当代中国自由择业知识分子的属性
        3.2.1 它是一个独立的阶级吗?
        3.2.2 它是一个独立的阶层吗?
        3.2.3 它属于中间阶层吗?
        3.2.4 它是精英群体吗?
        3.2.5 它形成了利益集团吗?
    3.3 当代中国自由择业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
        3.3.1 经济:投资、就业、消费的重要促进者、科研的创新者和财富的创造者
        3.3.2 政治:政治参与新的主体、政党党员新的来源
        3.3.3 社会:建设社会组织、激发社会活力
        3.3.4 文化:文化产业的主要推动者、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贡献者
        3.3.5 生态:产业升级的推动者、民间环保的生力军
4 当代中国自由择业知识分子政治参与历程及原因考察
    4.1 当代中国自由择业知识分子政治参与历程
        4.1.1 孕育期(上世纪80年代初至2000年)
        4.1.2 启动期(2000-2006年)
        4.1.3 发展期(2006年以后)
    4.2 自由择业知识分子对于政治的不同态度及原因
    4.3 自由择业知识分子政治参与的主观原因
        4.3.1 发挥专业优势,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
        4.3.2 代表行业利益、反映行业诉求,为本行业发展争取支持、营造环境
        4.3.3 参与国家政治运行,促进民主政治建设
        4.3.4 拓展个人社会活动空间,提升个人社会地位,支持个人事业发展
    4.4 当代中国自由择业知识分子政治参与的客观原因
        4.4.1 国家治理的需要
        4.4.2 统战工作的需要
        4.4.3 社会建设的需要
        4.4.4 行业发展的需要
5 当代中国自由择业知识分子政治参与的途径与内容
    5.1 人大政协途径及有关方式、内容
        5.1.1 参加人大选举
        5.1.2 担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5.1.3 在人大、政协相关会议及活动上建言
        5.1.4 提出议提案并监督办理情况
        5.1.5 反映社情民意
        5.1.6 参与立法或执法监督工作
    5.2 政党途径及有关方式、内容
        5.2.1 加入政党并担任一定职务
        5.2.2 支持在非公有制经济和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
        5.2.3 通过党的会议、活动来反映利益诉求
        5.2.4 运用党际协商平台来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
    5.3 政府、法院、检察院(简称“一府两院”)途径及相关方式、内容
        5.3.1 在一府两院及其职能部门担任领导职务
        5.3.2 在一府两院一些监督性、咨询性、荣誉性机构任职
        5.3.3 与一府两院的对口联系
        5.3.4 一府两院召开的听证会、专题座谈会
        5.3.5 参与政府信访接待
    5.4 团体途径及相关方式、内容
        5.4.1 成为社会团体的成员,争取担任一定职务
        5.4.2 支持在非公有制经济和社会组织中建立工青妇等组织
        5.4.3 在工青妇等组织中积极建言、发挥作用
    5.5 行业途径及相关方式
        5.5.1 参加和参与组织行业协会、商会
        5.5.2 通过行业协会反映利益诉求
        5.5.3 谋求在行业协会内的影响和控制力
    5.6 媒体途径及相关方式、内容
        5.6.1 在媒体上开辟专栏
        5.6.2 与媒体联合成立公益服务机构
        5.6.3 不时在媒体上就社会热点问题发出声音
        5.6.4 借助媒体开展公益、评选活动
    5.7 其他途径
        5.7.1 参与“同心”主题实践活动(综合途径)
        5.7.2 个人接触(个人途径)
        5.7.3 基层途径
6 当代中国自由择业知识分子政治参与的成效与不足
    6.1 当代中国自由择业知识分子政治参与的成效
        6.1.1 个人及单位层面
        6.1.2 行业与群体层面
        6.1.3 地方与社会层面
        6.1.4 国家与政党层面
    6.2 当代中国自由择业知识分子政治参与的不足
        6.2.1 主体方面的不足
        6.2.2 途径方面的不足
        6.2.3 内容方面的不足
        6.2.4 标准方面的不足
7 当代中国自由择业知识分子政治参与的特点、对策与趋势
    7.1 当代中国自由择业知识分子政治参与的主要特点
    7.2 扩大当代中国自由择业知识分子有序政治参与的对策与建议
        7.2.1 加强主体建设
        7.2.2 完善参与途径
        7.2.3 提升参与质量
        7.2.4 明确评价标准
    7.3 当代中国自由择业知识分子政治参与的发展趋势
        7.3.1 主体会进一步加强与均衡
        7.3.2 途径会进一步完善与规范
        7.3.3 质量会进一步提升与显着
8 当代中国自由择业知识分子政治参与的比较研究
    8.1 当代中国自由择业知识分子政治参与的群体比较
        8.1.1 参与背景的比较
        8.1.2 参与主体的比较
        8.1.3 参与途径的比较
        8.1.4 参与作用的比较
    8.2 当代中国自由择业知识分子政治参与的历史比较
        8.2.1 参与背景的比较
        8.2.2 参与主体的比较
        8.2.3 参与途径的比较
        8.2.4 参与作用的比较
9 当代中国自由择业知识分子政治参与的评价体系
    9.1 参与途径下的指标项目及数值标准设定
        9.1.1 人大政协途径下的指标项目
        9.1.2 政党途径下的指标项目
        9.1.3 政府(一府两院)途径下的指标项目
        9.1.4 团体途径下的指标项目
        9.1.5 行业途径下的指标项目
        9.1.6 媒体途径下的指标项目
        9.1.7 其他途径下的指标项目
    9.2 三个纬度下的指标项目归纳和权重设定
        9.2.1 政治参与广度指标
        9.2.2 政治参与强度指标
        9.2.3 政治参与效度指标
    9.3 评价体系基本框架及标准设定
附件1:中介行业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与政治参与调查问卷汇总说明
附件2:自由择业知识分子状况调查问卷汇总分析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发表的文章及参与撰写的着作
后记

(10)找准区域和市场定位 促进中小事务所跨越式发展——以河北省会计师事务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小事务所发展面临的机遇和困境
二、推动中小事务所发展的尝试和效果
    (一) 业务收入再上新台阶。
    (二) 规范收费标准, 惩治低价恶性竞争。
    (三) 大力推进创先争优综合评价工作。
    (四) 协调配合、积极开拓新业务。
三、解决中小事务所具体发展问题的思考
    (一) 健全行业组织管理体系, 明确中小事务所发展目标。
    (二) 推陈出新, 积极开拓新业务。
    (三) 提高注册会计师待遇和福利, 稳定人才队伍。
    (四) 改进监管手段, 继续惩治低价竞争。
    (五) 做好事务所分级分类管理, 区分大中所和中小所, 确定不同的发展策略。
        1. 鼓励并积极推动大中所做强做大, 宣传推广特殊普通合伙制组织形式。
        2. 引导、帮扶中小所做精做专。
        3. 探索科学的总分所管理办法, 实现区域均衡发展目标。

四、河北省注册会计师协会 举办会计师事务所发起人培训班(论文参考文献)

  • [1]作为共治主体的行业协会发展研究[D]. 段传龙. 西南政法大学, 2019(01)
  • [2]我国社会工作立法研究 ——基于市场规制的分析视野[D]. 王九洲. 扬州大学, 2019(02)
  • [3]民国慈善组织内部治理研究[D]. 祝介梅. 山东师范大学, 2018(12)
  • [4]中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研究[D]. 李素英. 河北农业大学, 2008(05)
  • [5]河北省注册会计师协会 举办会计师事务所发起人培训班[J]. 河北省注册会计师协会. 中国注册会计师, 2000(01)
  • [6]夯实基础 蓄势待发——河北省会计师(审计)事务所脱钩改制实践探讨[J]. 程凤朝. 中国注册会计师, 1999(11)
  • [7]政社分开背景下注册会计师协会的转型发展研究[D]. 魏晓艳. 兰州大学, 2016(12)
  • [8]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研究[D]. 王猛. 湖南师范大学, 2015(03)
  • [9]当代中国自由择业知识分子及其政治参与研究[D]. 徐军. 武汉大学, 2014(06)
  • [10]找准区域和市场定位 促进中小事务所跨越式发展——以河北省会计师事务所为例[J]. 徐芳. 中国注册会计师, 2012(05)

标签:;  ;  ;  ;  ;  

河北省注册会计师协会举办会计师事务所保荐人培训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