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竹叶精油化学成分研究

刺竹叶精油化学成分研究

一、慈竹叶精油化学成分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梦琦[1](2021)在《复合精油微胶囊抑菌膜的制备及其在低钠盐腊肉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人们健康意识和环保意识的提高,人们对食品防腐形式也有了新的要求,除了要求其能达到防腐保质的目的之外,还要求其兼具绿色、安全、无潜在毒副作用,不加重环境负担等其他优点。因此将包装材料与绿色抗菌活性物质复合,制备新型活性抑菌包装膜的食品防腐保质手段,既能够满足消费者对食品健康和安全的需求,又可以减少食品包装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本论文研究了不同植物精油的抑菌作用以及肉桂精油和牛至精油复配后的协同抑菌效果。将肉桂精油与牛至精油复配后制得复合精油,分析复合精油的主要化学成分组成和稳定性。后续实验以复合精油作为芯材微胶囊化,再将复合精油微胶囊混入羧甲基纤维素钠和乳清蛋白成膜基质中得到具有抑菌效果的复合精油微胶囊抑菌膜。将制备好的成膜液涂抹于低钠盐腊肉表面,可以达到延长低钠盐腊肉货架期的目的。主要实验结论如下:1、通过滤纸片法、二倍稀释法筛选出对供试菌具有较好抑菌活性的肉桂精油、牛至精油、高良姜精油、竹叶精油四种精油,通过棋盘稀释法(Checkerboard Method)确定了肉桂精油和牛至精油联用具有良好的协同抑菌效果,在使用过程中通过6:4的体积比进行复配可以获得最佳抑菌效果。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复合精油中主要化学成分有γ-松油烯、芳樟醇、反式肉桂醛、百里酚、丁香酚等,是复合精油发挥抑菌效果的主要活性物质。2、研究加热温度和紫外照射时间对复合精油抑菌效果的影响,分析复合精油的热稳定性和光稳定性。数据结果与空白样品相比,发现复合精油在不同温度(40℃、60℃、80℃、100℃、120℃)和不同时间(40 min、80 min、120 min、160 min、200min)紫外照射处理后,仍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表现出较好的抑菌效果,表明复合精油在使用过程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3、分别测定阿拉伯胶和明胶在不同pH值下的电势并确定微胶囊复凝聚过程的最佳pH为3.0。采用单因素试验确定了精油在壁材溶液中分散的最佳转速为10000 r/min。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包埋率和得率作为响应值,通过响应面试验分析确定制备复合精油微胶囊的最佳参数:壁材比为1.06:1,芯壁比为1.44:1,复凝聚温度为53.40℃,固化时间为6.44 h,预测在此条件下可以达到的包埋率为90.85%,得率可以达到91.70%。在实际实验中根据优化结果设定微胶囊制备过程中壁材比为1:1,芯壁比为1.5:1,复凝聚温度为53℃,固化时间为6.4 h,在此工艺条件下进行验证实验,制备的复合精油微胶囊包埋率为89.61%,得率为89.78%,与预测数据吻合度高,证明该响应面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效果。4、将通过响应面优化条件制备得到的微胶囊进行扫描电镜分析,观察其微观结构发现,微胶囊的粒径在20-30μm之间、呈略带凹陷的不规则圆形。相较壁材和空囊的微观形态,复合精油微胶囊的形态发生了明显变化,从侧面验证了复合精油微胶囊的形成。分析壁材物理混合物、空囊和微胶囊样品的傅里叶红外曲线、热重曲线、差示扫描量热曲线的变化,结果表明复合精油被成功包覆进壁材内部形成微胶囊,整体结构稳定。5、以羧甲基纤维素钠和乳清蛋白作为成膜基质材料,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和主观加权法(AHP)分析优化得到的方案为甘油添加量为0.5 m L,微胶囊颗粒添加量为1.5 g,干燥温度为40℃,得到的微胶囊复合膜的抗拉强度(TS)为18.8 Mpa、膜的断裂伸长率(E)为61.14%、氧气透过量为3.5 cm3·cm/cm2·s·Pa、透明度为43.79。6、观察空白膜、精油膜和微胶囊抑菌膜在电子显微镜下的表面形态,发现空白膜表面光滑平整。精油膜表面裂纹较多,油滴有所聚集未均匀分散。微胶囊复合膜表面较为粗糙,略有突起,但整体形态均匀稳定。分析空白膜、精油膜和微胶囊抑菌膜的傅里叶红外曲线和热重曲线变化,结果表明抑菌膜中微胶囊颗粒均匀分布在基质材料的网络结构中,没有破坏原本成膜基质之间的氢键和作用力,反而与成膜基质材料形成的新的作用力,制得的微胶囊抑菌膜结构稳定,有较强的抑菌效果。7、将微胶囊抑菌膜涂覆在低钠盐腊肉表面后,与未经任何包装处理的空白组相比,贮藏期间低钠盐腊肉的pH、硫代巴比妥酸(TBARS)和菌落总数的变化趋势均较为平缓,说明微胶囊抑菌膜的涂覆对低钠盐腊肉有防腐保鲜的效果;相较空白涂膜组,微胶囊抑菌膜组的低钠盐腊肉在贮藏后期也没有出现明显升高,说明抑菌膜中的复合精油微胶囊表现出了较好的缓释效果,可以获得较长时间的防腐保鲜效果。

牛彪,王玲,梁剑平,尚若锋,郝宝成,王学红,杨珍,刘宇[2](2019)在《茶树精油的化学成分检测及其抑菌效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茶树精油的化学成分及抑菌效果.【方法】通过管碟法、肉汤稀释法和点种法对茶树精油抑菌活性进行探讨,并用GC-MS法采用最佳分析条件对化学成分进行鉴定,用峰面积归一法测定各化合物在挥发油中的相对百分含量,通过BCA试剂盒及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抑菌效果进行观察.【结果】茶树精油中含有44个组分,鉴别出35种化合物,包括烯类(44.26%)、醇类(44.92%)、烷烃类(8.01%)、极少的酸和醚类.茶树精油对供试菌均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抑菌圈直径介于18.51~28.24 mm之间,最小抑菌浓度(MIC)在1.32~5.27 mg/mL之间,最小杀灭浓度(MBC)在2.64~21.09 mg/mL之间.【结论】茶树精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作用位点可能位于细胞膜上,导致菌体细胞变形,胞内蛋白质泄漏,菌体逐渐被分解为碎片而死亡.

檀佩雯[3](2019)在《毛竹有效成分提取的关键技术及其手工皂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世界上竹子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安徽省有竹种12属72种。其中,毛竹近20万公顷。毛竹叶是一种储存量大、价格低廉且可与银杏叶相媲美的林业资源。竹叶有效成分的提取和有效综合利用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但对毛竹有效成分提取物在日用品中的应用报道比较少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纯天然产品的喜爱与日俱增,对日用品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开发毛竹叶提取物为新型天然抗菌和杀菌物,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较强的应用价值。本课题选取我省分布广的毛竹叶为样本,以水和乙醇为提取剂,采用浸提和震荡加超声提取方法,利用液相色谱和质谱联用仪,优化了醇提、水提毛竹叶有效成分的工艺。同时对毛竹竹叶、枝条提取物各组分进行了抑菌活性实验。结合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仪(GC-MS)、液相色谱与质谱联用仪(UPLC-MS)对毛竹叶片其有效成分进行分离鉴定,以期找到抑菌作用的有效成分,且将毛竹叶提取物添加到日用品配方中做应用性探索,为进一步开发竹叶资源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具体研究内容如下:以毛竹竹叶、枝条为原料,采用浸提和震荡加超声提取方法,选用水和80%乙醇-水为提取剂,采用UPLC-MS技术,根据总离子流图、提取离子流图及MRM模式下峰面积数据,对水提、醇提、浸提、振荡加超声提取法比较,确定了毛竹竹叶和枝条中有效成分初步提取最佳工艺为:料液比1:10,80%乙醇-水提取,恒温震荡器震荡4h,超声(80Hz)1h。采用滤纸片法,分别对毛竹竹叶、枝条提取物和萃取物进行了抑菌活性验。试验表明:竹叶提取物抑菌活性明显大于枝条;毛竹叶乙酸乙酯萃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枯草芽孢杆菌表现为中等抑菌活性;80%乙醇-水初提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亦表现出中等抑菌活性,而对枯草芽孢杆菌仅为弱抑菌活性。采用UPLC-MS技术,对毛竹竹叶、鲜叶和枝条的80%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鉴定,分别得24、20和19种成分,包括异牡荆素、异荭草素、香豆酰基奎尼酸和芹菜素糖苷等;其中竹叶干样中异牡荆素相对含量很高,达到66.75%,其异荭草素和荭草素相对含量也较高,分别达5.70%和2.02%。其中11种成分在3个样品中均有检出;面积比较法显示,竹叶中检测的成分含量接近竹枝条含量的4倍。采用GC-MS技术,对毛竹竹叶挥发性成分进行分离鉴定。经NIST谱库比对,共检测得94种化合物,包括36种烷烃类,20种酯类,4种醇类,6种酸类,6种酮类,5种醛类,1种醚类,7种其他类物质;乙酸乙酯相酯类物质最多,石油醚相烷烃类物质最多,正丁醇相烷烃类物质最多,80%乙醇-水初提取物中酮类物质最多。通过UPLC-MS技术得毛竹叶最优提取工艺,结合抑菌活性实验结果,选取80%乙醇提取液,制作毛竹手工叶精油皂。采用TA.XT.Plus物性测试仪,分别对商业肥皂和毛竹手工叶精油皂的硬度、粘度、弹性和泡沫稳定性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毛竹肥皂具有硬度低、粘度弹性好、泡沫高且稳定性好的特点。同时对毛竹手工精油皂进行抑菌实验,实验表明毛竹手工皂有一定抑菌活性。

姜宇[4](2019)在《化妆品用牡丹花精油和籽油的制备工艺及其功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是芍药科芍药属的落叶灌木,原产于我国,花大色艳,素有“花中之王”的美称。牡丹同时也是一种优秀的木本油料资源,是我国重点发展的三种木本油料资源之一。当前,我国对于牡丹籽油的研究还较为局限,研究主要集中在油脂成分和理化性质等方面。在牡丹籽油的生产过程中,对于牡丹花瓣这类副产物的综合利用率也较低。本研究以我国种植最为广泛的油用牡丹品种‘凤丹’(PaeoniaostiiP为材料,分别对牡丹花精油与牡丹籽油进行了功能研究,并将牡丹花精油与牡丹籽油混合,拟优选出一种具有天然牡丹香气的复配化妆品基础油。希望在丰富我国本土化妆品用油资源的同时推动牡丹籽油和牡丹花精油的市场化进程。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应用索式提取法提取牡丹花精油,并对提取方法进行优化,分析牡丹花精油的成分及抑菌效果;对提取的牡丹籽油进行精炼,分析其成分,并将其与市面上常见的基础油在保健功能方面进行比较;将牡丹花精油与牡丹籽油进行复配,并通过分析不同配合比牡丹花精油-籽油混合油的抑菌能力、抗紫外线能力和模糊综合感官评价来筛选出最佳的配合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正交实验优化牡丹花精油的提取方案,结果显示:牡丹花精油提取率的影响因素依次为:提取时间>粉碎程度>液料比。当提取时间为4 h、液料比为15 mL/g、粉碎程度为60目时提取率最高,最高提取率为0.25%。GC-MS分析结果显示,牡丹花精油的成分主要有酸类(25.24%)、烷烃类(24.99%)、萜烯类(18.80%)、醇类(13.68%)、芳香醚类(9.11%)、醛类(2.76%)、脂类(2.32%)和酮类(0.01%)化合物。牡丹花精油中主要的呈香物质为1,3,5-三甲氧基苯(9.11%)、香叶醇(6.44%)、橙花醇(4.37%)和肉桂醇(4.18%)。在抑菌效果方面,牡丹花精油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弱于茉莉精油,但优于薰衣草精油和洋甘菊精油;牡丹花精油对于酿酒酵母菌也具有一定的抑制效果。(2)牡丹籽油精炼油的理化性质为:密度0.93±0.15 g/cm3,酸值0.31±0.08 mg KOH/g,皂化值 185.28±3.70 mg KOH/g,碘值 168.49士3.87 gI/100 g,过氧化值 1.64±0.04 mmol/kg。牡丹籽油中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GC-MS结果显示牡丹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占82.03%,饱和脂肪酸占8.57%,烷类占7.61%,维生素E占1.80%。不饱和脂肪酸中含量最高的是亚麻酸(58.11%)和亚油酸(23.92%)。比较牡丹籽油与市面上常见的三种基础油(葡萄籽油、甜杏仁油、荷荷巴油)的保健功能发现:牡丹籽油较其他三种基础油具有更好的抗紫外线能力;四种油中牡丹籽油的体外抗氧化能力最强;被喂食了牡丹籽油的秀丽隐杆线虫其平均寿命延长了 30.26%,最大寿命延长了 22.86%,牡丹籽油在延长秀丽隐杆线虫寿命的同时不会对秀丽隐杆线虫的生理功能产生消极影响,且效果优于葡萄籽油、甜杏仁油和荷荷巴油;四种植物油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与酿酒酵母菌均无抑菌效果。(3)将牡丹花精油和牡丹籽油按照不同的比例混合,随着牡丹花精油比例的不断增加,混合油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弱抗性。当牡丹花精油和牡丹籽油的配合比为5:95、10:90和15:85时,混合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没有抗性,当配合比为20:80、25:75和30:70时,混合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弱抗性。牡丹花精油可以提高混合油的抗紫外线效果,随着牡丹花精油所占比例的不断增加,混合油抗中、长波紫外线的能力就不断加强。通过模糊综合感官评价法分析了 20~35周岁人群对于不同配合比混合油的评价,发现当牡丹花精油与牡丹籽油的配合比为5:95时,综合评价为“优”;当牡丹花精油与牡丹籽油的配合比为 10:90、15:85、20:80、25:75 和 30:70 时,综合评价为“良”。

权美平[5](2017)在《不同种属竹叶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归纳已经报道的不同条件下竹叶化学成分分析的研究资料,着重讨论竹源种属、产地等植物本身及在不同提取工艺等因素所致的竹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状况,以期为今后为竹叶挥发油的开发和更深层次的研究作综合性的参考。

谢九龙[6](2017)在《四川慈竹材质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对施肥的响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的加剧,促进了全球对可再生木质资源和绿色林业产业的关注。竹子生长快,产量高,性能好的优点使其在我国林产品生产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竹产业也已成为我国林业产业的朝阳产业之一。为满足工业化生产对竹材的需求,人们对竹林定向培育,尤其是工业用材林的定向培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推广。为保证在人工培育条件下的竹材质量满足工业用材要求,需对其材质进行科学评估,以建立竹林培育、加工利用相辅相成的竹生态产业链,这对提升竹材产业,促进竹产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四川竹产区主要乡土竹种慈竹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其竹秆形态和材质生长规律,分析了竹材的工业适用性,探讨了慈竹材质在雅安、眉山、宜宾、江油研究区间的差异及其对气候因子和土壤肥力的响应,并以此为基础,采取3因素4水平“3414”施肥实验设计,对慈竹人工林施加不同种类的化学肥料(氮肥、磷肥、钾肥),在施肥1年后,采伐各施肥处理下不同竹龄(1a、2a、3a)竹材,对其材质进行测量,分析施肥对慈竹材质的影响以及养分施加量与材质之间的相关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四川省慈竹秆高在8-14m之间,胸径在30-70mm之间。慈竹秆壁由薄壁细胞和维管束构成,秆壁中部维管束类型为断腰型,由纤维股、维管束鞘和导管组成。慈竹纤维为两端尖削、壁厚、腔小的轴向细胞,纤维胞壁纹孔较小。与四川省内生长的毛竹、梁山慈竹、麻竹、撑绿杂交竹相比,慈竹秆壁薄,平均仅为4.5mm,但具有较长的节间长度,平均为55.6cm,另外,慈竹初含水率也最小,为58%,分别是麻竹和撑绿杂交竹的1/3和1/2。慈竹纤维长度比毛竹大,纤维壁厚与毛竹相当,基本密度在5个竹种中最大,为0.69g/cm3,顺纹抗压强度和顺纹抗剪强度与毛竹较接近,分别为66.49 MPa和12.86 MPa。竹种间的纤维形态对比结果证明慈竹为较优良的造纸原料,较低的初含水率、长节间、高密度、高尺寸稳定性、以及较强的力学强度说明慈竹也适于结构用材。2.慈竹竹秆高生长符合竹类慢-快-慢的生长规律。在快速生长期,竹秆日平均生长量为26.3cm。慈竹平均秆高、节位数、节间长度与高生长期天数之间分别表现出显着的指数函数、幂函数、指数函数的回归关系。在高生长期和材质生长期,节间长度随节位数由竹秆基部至稍部的增加均表现出先缓慢增加,至稳定后,又逐渐下降的趋势,且与节位数的回归关系均为显着的三次函数关系;节间直径与节间长度的变异规律相似,也是先缓慢增加,后逐渐减小;而竹壁厚度则随节位数的增加逐渐减小,与节位数的回归关系为幂函数关系。研究区和生长期的变化对慈竹节间直径和竹壁厚度随节位数的变异规律没有影响,其秆内变异属慈竹遗传特性的体现。3.慈竹在高生长进行至40-55d时,由薄壁细胞伸长分化而来的纤维已开始明显增厚,纤维细胞壁厚与导管壁厚、薄壁细胞壁厚开始表现出明显差异,在此阶段,各组织细胞已分化明显。慈竹纤维细胞伸长生长分为三个阶段,即高生长时期的快速生长阶段、嫩竹期的缓慢生长阶段、材质生长中后期的衰老阶段。在快速生长期,慈竹纤维细胞从起初的1.60mm伸长至高生长结束时的2.5mm,呈现出线性的生长模式,且表现出了与竹节伸长的高度一致性。对应高生长期、嫩竹期、材质成熟期,慈竹纤维壁分别表现为缓慢增厚、增厚高峰期、增厚稳定期。在嫩竹期,纤维壁厚从高生长结束时的4.68μm增厚至9.59μm。纤维腔径在各生长期的生长规律与纤维壁厚相反。对比材质生长期不同竹龄竹材,纤维各形态特征随竹龄增加未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4.慈竹组织比量在纤维细胞明显分化后已基本定型,随高生长期和材质生长期的变化虽有波动,但变化幅度未达显着水平。从高生长期至嫩竹期,再到材质生长的中后期,慈竹基本密度一直缓慢增加,且与高生长期天数呈现显着的线性回归关系,而在材质生长期,随竹龄的增加,表现出显着的二次函数回归关系。在材质生长期,慈竹体积干缩率随竹龄的增加逐渐减小,材质表现为高竹龄竹材较低竹龄竹材有较好的尺寸稳定性,体积干缩率与竹龄间的回归关系为显着的二次函数关系。慈竹力学强度在材质生长期随竹龄的增加逐渐增加,并与竹龄呈现出显着的二次函数回归关系。从结构材的用材要求考虑,慈竹结构用材林的砍伐年限为第4a。慈竹纤维长度与节间长度显着正相关、纤维壁厚与基本密度显着正相关、基本密度与力学强度显着正相关,材质参数间的相关性是慈竹秆形生长规律和材质生长规律协调统一的具体体现。5.慈竹组织分化期(7-8月份)的降雨量、气温、日照时数与慈竹纤维组织比量呈负相关关系,与基本组织比量呈正相关关系;而输导组织比量则与此时期的降雨量和日照时数正相关,与气温负相关。慈竹纤维长度与其高生长期(7-9月份)的降雨量极显着正相关,与此时期的日照时数和气温显着负相关。慈竹顺纹抗剪强度与年均温显着负相关,而体积干缩率与年日照时数显着正相关。土壤最大持水量、最小持水量、总孔隙度与纤维长度、基本密度、力学强度正相关,与纤维壁厚、腔径、宽度、体积干缩率负相关。慈竹纤维形态与土壤氮含量相关性较弱,而与土壤有效养分(有效磷、速效钾)负相关,力学强度与与有效磷负相关。6.慈竹高生长期充足的降雨量、适宜的温度和日照时数有利于慈竹纤维的伸长生长,而上述气候条件不利于纤维细胞壁的增厚生长,这恰好适合培育具有长纤维和壁薄的纸浆材。在四个研究区域中,雅安研究区在慈竹高生长期的气候条件(多雨、气温适宜、无酷暑、少日照)适宜栽培纸浆林。土壤较好的保水性和通透性(高持水量和高总孔隙度)以及低pH对培育慈竹纸浆林和结构材用林都有利,川西南地区的土壤条件适宜栽培慈竹纸浆林和结构材用林。7.施肥均使1a、2a、3a 生慈竹基本组织比量和体积干缩率增加,使纤维组织比量、输导组织比量、纤维长度、基本密度降低。施肥配比的变化使纤维腔径、纤维壁厚、力学强度或增加或减小,未表现出一致的规律性。慈竹材质受施肥的影响程度随竹龄的变化而不同,如施肥对1a生慈竹基本组织比量、纤维组织比量、纤维长度、基本密度的影响程度大于对2a生和3a生慈竹上述指标的影响,主要是由于在对1a生慈竹施肥时,上述各指标正处于分化或生长高峰期;而对2a生和3a生慈竹纤维腔径、纤维壁厚、体积干缩率、顺纹抗压强度和顺纹抗剪强度的影响程度大于1a生慈竹同类指标,主要是由于对2a生或3a生慈竹施肥时,其正处于干物质积累的旺盛期。8.施肥对慈竹基本组织比量、纤维组织比量、输导组织比量、纤维长度、纤维腔径、纤维壁厚的变异影响程度小于其自身变异(竹秆个体和竹秆部位),而对基本密度、体积干缩率、顺纹抗压强度、顺纹抗剪强度的变异影响大于其自身变异程度,说明施肥对慈竹不同材质指标的影响程度不同。虽然施肥对慈竹材质有影响,但对各材质随竹龄的生长或变异规律没有影响,说明慈竹材质随竹龄的生长发育规律是慈竹遗传特性的体现。9.不同肥料配比及不同肥料施用量对不同竹龄慈竹材质的影响也不一样。1a生慈竹材质对N、P、K单因素肥的响应程度大于2a生和3a生慈竹,N、P肥对慈竹大多数材质指标均能产生显着的负面影响,K肥与各竹龄慈竹材质指标相关性均不显着。为避免施肥对慈竹纸浆林材质产生过大的负面影响,对纸浆林施肥培育时,应尽量在慈竹组织分化期和纤维伸长生长期少施N、P肥,或可选在每年1-4月份施加,N肥和P肥施用量应分别控制在0.3kg/丛/年和0.15kg/丛/年及以下。K肥施加量可根据其他生长指标的发育需要合理添加。综上,慈竹可作为优良的造纸和生物基材料的原料,其材质指标随生长期变化表现出的规律性是慈竹遗传特性的具体体现。选取慈竹纸浆林栽培区域时,应考虑该区域是否有充沛的降雨量、适宜的温度和日照时数;雅安和眉山的土壤条件表明川西南地区适宜栽培慈竹纸浆林和结构材用林。施用N、P、K肥可使各竹龄慈竹基本组织比量和体积干缩率增加,使纤维长度和基本密度降低,从材质培育的角度出发,应严格控制N、P肥的施用量,并在孕笋期施肥。今后应开展更多有关改变施肥方式和施加竹专用肥等对竹材材质的影响研究。

王媛媛,任璇,邹小琳,刘亚,吕兆林[7](2016)在《竹叶精油组分构成及其抑菌活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竹叶精油的化学组分构成,并考察其体外抑菌活性。方法以食品常见腐败菌(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酿酒酵母)作为供试菌,采用平板打孔法对竹叶精油的抑菌活性进行研究;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竹叶精油的组分构成进行分析鉴定。结果竹叶精油共鉴定出41个化合物,含量占挥发性成分总量的97.36%,主要成分为棕榈酸(19.35%)、植物醇(10.54%)和二十五烷(9.89%)等。竹叶精油对4种供试菌株均有抑制作用,研究发现大肠杆菌是最敏感的,其最小抑菌浓度为0.56 mg/mL。结论本研究可为竹叶精油在食品工业中的深入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技术支持。

王媛媛[8](2016)在《竹叶精油的复配及其抑菌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微生物引起的食品腐败问题给食品加工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危害人类健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安全意识的不断提高,寻求安全、高效、绿色的天然防腐剂已成为必然趋势。我国竹类资源丰富、种植面积广。竹叶精油作为竹叶的一类次生代谢产物,具有广谱的抑菌活性,是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天然防腐剂。本课题以竹叶精油为研究对象,以食品常见微生物(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酿酒酵母)为供试菌,研究了竹叶精油及其复配物的抑菌活性,并基于竹叶精油组分构成及其抑菌稳定性,从细胞层面(菌体细胞表观形态、内含物、脂肪酸成分)研究了其抑菌作用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抑菌圈法得出竹叶精油、牛至精油、肉桂精油对四种供试菌种都具有较强的的抑菌活性。结合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测定,发现大肠杆菌对精油是最敏感的。因此,选择大肠杆菌为受试菌,进行竹叶精油的复配。结合抑菌活性和感官评价,确定竹叶精油与牛至精油在体积比8:2(浓度均为36.00 mg/mL)时抑菌效果最好,对大肠杆菌的抑菌圈直径为15.83±0.31 mm,对四种供试菌种的MIC为0.28-0.56 mg/mL,其抑菌能力比单独使用竹叶精油提升了2-4倍。(2)采用气质联用(GC-MS)技术对精油的化学组成进行分析鉴定:竹叶精油含41种成分,占总含量的97.36%,其中含量较高的成分是棕榈酸(19.35%)、植物醇(10.54%)和二十五烷(9.89%)。竹叶精油复配物含73种成分,占总含量的94.53%,主要成分是香芹酚(25.82%),植物醇(7.42%),二十五烷(6.38%)和棕榈酸(6.25%)等。相比竹叶精油,竹叶精油复配物中的酸类化合物种类不变,其含量由25.23%降到了10.09%,降幅高达一半以上;酮类、醛类、醇类和烃类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其组分个数均增加,且增加的组分主要为具有不饱和双键和羟基的化合物;增加的烃类主要为烯烃类;竹叶精油复配物中的香芹酚和百里酚是竹叶精油不含有的;此外还增加了酯类组分个数和含量。(3)通过比较pH、温度、紫外照射对精油抑菌活性的影响,得出竹叶精油及其复配物的抑菌效果随pH的增大而有所减弱;对高温和紫外线照射稳定。(4)通过测定供试菌种的生长曲线、细胞内含物的外泄、菌体上清液中还原糖和蛋白质的含量以及菌体细胞脂肪酸的变化,并结合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初步探讨了竹叶精油及其复配物的抑菌机理。结果表明,竹叶精油及其复配物对供试菌种的抗菌机制,一方面是通过抑制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进而抑制其生长繁殖;另一方面是通过破坏细胞膜或引起膜结构的变化,增加了细胞膜的通透性,从而使细胞内容物外泄,致使菌体死亡

丁轻针[9](2016)在《杜香精油和乙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分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文中认为以大兴安岭地区的杜香为材料,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制备精油,采用加热回流法制备乙醇提取物。杜香精油和乙醇提取物中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两者在DPPH自由基清除、ABTS自由基清除和Fe3+的还原力实验中均表现出一定的抗氧化活性,最低抑菌浓度(MIC)及最小杀菌浓度(MBC)实验表明杜香精油和乙醇提取物具有广谱抗菌性。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对杜香精油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定性分析,采用气相色谱法(GC)对5种主要香气成分进行含量测定。共鉴定出51种香气成分,相对含量较多的为4-侧柏烯(27.05%)、α-侧柏醛(12.24%)和(-)-4-松油醇(9.78%)。杜香精油中对伞花烃、γ-松油烯、冰片、(-)-4-松油醇和反式-p-紫罗兰酮的含量分别为1.65、3.53、1.26、6.74和0.09 mg/mL。(2)采用GC/MS法对杜香乙醇提取物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定性分析,共鉴定出52种化学成分,其中α-金合欢烯(8.35%)、正十四烷(6.37%)、棕榈酸(6.14%)、甲戊炔醇氨甲酸酯(5.89%)和丁香醛(4.85%)的含量较高。杜香乙醇提取物中总黄酮及总酚含量分别为208 mg/g和23.3 mg/g,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得杜香乙醇提取物中金丝桃苷、槲皮素和山柰酚三种主要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分别为1.29、0.32和0.03 mg/g。(3)通过DPPH自由基清除、ABTS自由基清除和对Fe3+的还原力实验评价杜香精油和乙醇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乙醇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的半抑制浓度分别为0.3 mg/mL和0.084 mg/mL,而在最大实验浓度下,精油对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仅为9.34%和10.5%;在相同条件下,乙醇提取物对Fe3+的还原力强于精油。这说明杜香精油和乙醇提取物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但乙醇提取物的活性要高于精油。(4)通过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评价杜香精油和乙醇提取物的抗菌活性。杜香精油和乙醇提取物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板栗疫病病原菌、白色念珠菌的MIC值范围分别为5~10 mg/mL和1.25-5mg/mL, MBC范围均为≥5 mg/mL,说明杜香精油和乙醇提取物具有广谱抗菌性,且乙醇提取物的抗菌活性强于精油。

包怡红,段伟丽,王芳,邓启,孙义玄[10](2015)在《响应面法优化艾叶精油的提取工艺及其化学成分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采用微波辅助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艾叶精油,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通过响应面法优化艾叶精油提取的工艺条件,气相色谱-质谱法对精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并应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微波处理时间94s,微波功率480W,蒸馏时间2.2h,Na Cl浓度5%,液料比5∶1,提取含量为2.58mg/g。主要成分为4-萜烯醇(18.75%)、6-芹子烯-4-醇(11.74%)、桉油醇(9.10%)、石竹烯氧化物(8.01%)、香芹醇(6.27%)、3,3,6-三甲基-1,4-庚二烯-6-醇(5.21%)。验证实验表明所选的工艺条件合理可行。

二、慈竹叶精油化学成分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慈竹叶精油化学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复合精油微胶囊抑菌膜的制备及其在低钠盐腊肉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精油的概述
    1.2 植物精油的抑菌机理
        1.2.1 影响细胞壁膜系统功能
        1.2.2 影响蛋白质和脂质的表达
        1.2.3 影响基因的表达
    1.3 复合植物精油协同抑菌效果
    1.4 微胶囊技术
        1.4.1 植物精油的微胶囊化
        1.4.2 复凝聚法制备微胶囊
    1.5 活性包装膜的概述
        1.5.1 抗菌活性包装膜
        1.5.2 羧甲基纤维素钠抗菌活性包装膜的研究现状
    1.6 低钠盐腊肉
第2章 引言
    2.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2.2 主要研究内容
        2.2.1 植物精油抑菌活性和稳定性的研究
        2.2.2 复合精油微胶囊工艺优化及结构表征研究
        2.2.3 复合精油微胶囊抑菌膜的制备、表征及其在低钠盐腊肉中的应用
    2.3 研究技术路线
第3章 精油抑菌活性和稳定性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植物精油抑菌活性的测定
        3.2.2 植物精油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
        3.2.3 复合精油抑菌活性研究
        3.2.4 复合精油最佳复配体积比的测定
        3.2.5 复合精油化学组成成分分析
        3.2.6 复合精油稳定性的研究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复合精油微胶囊制备工艺优化及其结构表征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1.3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讨论
        4.2.1 明胶与阿拉伯胶在不同pH值下电势测定结果
        4.2.2 复合精油微胶囊制备单因素试验
        4.2.3 响应面法优化微胶囊制备工艺条件
        4.2.4 复合精油微胶囊表征结构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复合精油微胶囊抑菌膜的制备、表征及在低钠盐腊肉中的应用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1.3 数据处理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甘油添加量对微胶囊抑菌膜物理特性的影响
        5.2.2 微胶囊添加量对微胶囊抑菌膜物理特性的影响
        5.2.3 干燥温度对微胶囊抑菌膜物理特性的影响
        5.2.4 正交试验设计分析和AHP法多指标权重分析
        5.2.5 膜的扫描电镜结果分析
        5.2.6 膜的傅里叶红外结构分析
        5.2.7 膜的热重变化分析
        5.2.8 膜的抑菌效果研究
        5.2.9 贮藏期低钠盐腊肉pH的变化
        5.2.10 贮藏期低钠盐腊肉硫代巴比妥酸的测定
        5.2.11 贮藏期低钠盐腊肉贮藏期间菌落总数的测定
    5.3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附件1 缩略语表

(2)茶树精油的化学成分检测及其抑菌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物与菌株
    1.2 仪器设备与试剂
    1.3 试验方法
        1.3.1 气相色谱-质谱成分分析
        1.3.2 体外抑菌试验
        1.3.2.1 菌悬液的制备
        1.3.2.2 抑菌活性的测定(管碟法)
        1.3.2.3 最小抑菌浓度MIC值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值的测定(试管二倍稀释法)
        1.3.3 生长曲线的测定
        1.3.4 BCA试剂盒测蛋白含量
        1.3.5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试验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茶树精油化学成分分析
    2.2 茶树精油体外抑菌试验
    2.3 抑菌机理的研究
        2.3.1 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2.3.2 菌体总蛋白含量结果
        2.3.3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菌体形态试验
3 讨论
4 结论

(3)毛竹有效成分提取的关键技术及其手工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竹类资源概况及在安徽省的分布现状
        1.1.1 竹类资源的概况
        1.1.2 竹类资源在安徽省的现状
        1.1.3 毛竹的植物概述、分布及生态学特征
    1.2 竹叶有效成分研究进
        1.2.1 竹叶黄酮类化合物
        1.2.2 竹叶挥发油
        1.2.3 竹叶活性多糖类
        1.2.4 竹叶氨基酸
    1.3 竹叶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及测定方法研究进展
        1.3.1 竹叶提取液的提取方法研究进展
        1.3.2 经典竹叶提取液中有效物质的分离方法
        1.3.3 竹叶提取液有效成分液相色谱( HPLC)分离、测定
        1.3.4 竹叶提取液中挥发性物质气--质谱联用(GC-MS)
        1.3.5 竹叶提取液有效物质液--质谱联用(LC-MS)
    1.4 竹叶提取液生物活性成分研究现状及应用
        1.4.1 竹提取液抑菌活性及应用
        1.4.2 竹提取液抗氧化活性及应用
        1.4.3 竹提取物杀虫活性及应用
        1.4.4 竹叶提取物抗癌、抗肿瘤性及应用
2. 引言
    2.1 研究意义和目的
    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3.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材料
        3.1.1 毛竹样品的采集与前处理
        3.1.2 供试病原菌
        3.1.3 仪器设备
        3.1.4 实验试剂
    3.2 试验方法
        3.2.1 毛竹提取液的制备及提取方法的优化与建立
        3.2.2 毛竹有机萃取物的制备
        3.2.3 UPLC-MS和GC-MS的提取液制备和测定
        3.2.4 毛竹竹叶、枝条提取液抑菌活性测定(滤纸片法)
        3.2.5 毛竹提取液中活性有效成分的分析与鉴定
        3.2.6 毛竹竹叶抑菌活性提取液的应用—毛竹手工皂
4. 结果与分析
    4.1 毛竹竹叶提取物的制备
        4.1.1 毛竹竹叶初提物的提取方法建立
        4.1.2 毛竹竹叶、枝条萃取液UPLC-MS测定及萃取物方法建立
    4.2 毛竹竹叶提取液抑菌性测定(滤纸片法)
        4.2.1 毛竹竹叶初提取液的抑菌实验
        4.2.2 毛竹枝条初提取液的抑菌实验
        4.2.3 毛竹竹叶有机萃取物的抑菌实验
    4.3 毛竹竹叶提取液中活性成分检测
        4.3.1 毛竹竹叶、鲜叶和枝条中活性成分UPLC-MS质谱解析
        4.3.2 毛竹竹叶、鲜叶和枝条中活性抑菌物质相对含量分析
        4.3.3 毛竹竹叶醇提及有机萃取液中挥发性成分GC-MS质谱解析
    4.4 毛竹竹叶提取液物的应用--毛竹手工精油皂
        4.4.1 毛竹手工精油皂的制备
        4.4.2 毛竹手工精油皂抑菌实验
        4.4.3 毛竹手工皂硬度、粘度和弹性测试
        4.4.4 毛竹手工皂的泡沫稳定性实验
5. 讨论
    5.1 毛竹竹叶、枝条有效成分的提取
    5.2 毛竹竹叶、枝条初提取萃取工艺优化的方法
    5.3 毛竹竹叶提取液的抑菌实验
    5.4 毛竹竹叶提取物UPLC-MS检测方法建立和成分鉴定
    5.5 毛竹竹叶挥发性物质GC-MS检测方法建立
    5.6 竹叶精油手工皂制作
6. 结论
参考文献

(4)化妆品用牡丹花精油和籽油的制备工艺及其功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化妆品基础油的概述
        1.1.1 化妆品基础油的定义
        1.1.2 基础油的组成成分
        1.1.3 几种常见的基础油及其保健效果
        1.1.4 我国本土基础油的发展现状
    1.2 植物精油的研究进展
        1.2.1 植物精油的成分
        1.2.2 植物精油的提取方法
        1.2.3 植物精油的保健效果
        1.2.4 我国本土植物精油发展现状
    1.3 牡丹花精油、牡丹籽油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1.3.1 牡丹花精油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1.3.2 牡丹花精油的成分及其保健功效
        1.3.3 牡丹籽油的发展现状
        1.3.4 牡丹籽油的精炼
        1.3.5 牡丹籽油的成分及其保健效果
    1.4 模式生物秀丽隐杆线虫
        1.4.1 秀丽隐杆线虫的生命周期
        1.4.2 秀丽隐杆线虫作为模式生物的优势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牡丹花精油的提取与分析
    2.1 实验材料
        2.1.1 材料与菌种
        2.1.2 实验试剂
        2.1.3 仪器设备
        2.1.4 培养基的配置
    2.2 实验方法
        2.2.1 牡丹花精油索式提取法的工艺优化
        2.2.2 牡丹花精油的GC-MS分析
        2.2.3 牡丹花精油与其它三种精油的抑菌能力对比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单因素实验结果与分析
        2.3.2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2.3.3 牡丹花精油的GC-MS结果分析
        2.3.4 牡丹花精油与其它三种精油的抑菌能力分析
    2.4 讨论
第三章 牡丹籽油的精炼与分析
    3.1 实验材料
        3.1.1 材料与菌种
        3.1.2 实验试剂
        3.1.3 仪器设备
        3.1.4 试剂与培养基的配置
    3.2 方法
        3.2.1 牡丹籽油精炼油的理化性质测定
        3.2.2 牡丹籽油的GC-MS分析
        3.2.3 四种油的抗紫外线能力对比
        3.2.4 四种油的体外抗氧化能力对比
        3.2.5 四种油对于秀丽隐杆线虫寿命和生理指标的影响
        3.2.6 四种油的抑菌能力对比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牡丹籽油的精炼及其理化性质
        3.3.2 牡丹籽油GC-MS结果分析
        3.3.3 四种油的抗紫外线能力结果分析
        3.3.4 四种油的体外抗氧化能力结果分析
        3.3.5 四种油对于秀丽隐杆线虫寿命和生理指标影响的结果分析
        3.3.6 四种油的抑菌能力结果分析
    3.4 讨论
第四章 牡丹花精油-籽油混合油配合比例的筛选
    4.1 实验材料
        4.1.1 材料与菌种
        4.1.2 实验试剂
        4.1.3 仪器设备
        4.1.4 培养基的配置
    4.2 实验方法
        4.2.1 不同比例牡丹花精油-籽油混合油的抑菌能力对比
        4.2.2 不同比例牡丹花精油-籽油混合油的抗紫外线能力对比
        4.2.3 模糊综合感官评价法优选不同配合比的混合油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比例牡丹花精油-籽油混合油的抑菌能力结果分析
        4.3.2 不同比例牡丹花精油-籽油混合油的抗紫外线能力分析
        4.3.3 不同比例混合油的模糊综合感官评价结果分析
    4.4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不同种属竹叶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刚竹属竹叶挥发油成分分析及鉴定
    1.1 毛竹叶挥发油成分分析及鉴定
    1.2 淡竹叶挥发油成分分析及鉴定
    1.3 毛金竹和水竹叶挥发油成分分析及鉴定
2 大明竹属竹叶挥发油成分分析及鉴定
3 慈竹属竹叶挥发油成分分析及鉴定
4 结语

(6)四川慈竹材质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对施肥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竹林培育与竹材利用
        1.1.2 竹材材质研究的意义
        1.1.3 四川省竹资源及产业现状
    1.2 文献综述
        1.2.1 竹子生长发育规律
        1.2.2 培育措施对竹子生长发育的影响
        1.2.3 竹材材质与利用的相关性
        1.2.4 慈竹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施肥试验设计
        2.2.2 竹秆试材采集
        2.2.3 土壤样品采集
        2.2.4 试样制备
        2.2.5 测试方法
        2.2.6 数据分析方法
第三章 慈竹基本特性
    3.1 结果与分析
        3.1.1 慈竹竹秆形态结构特征
        3.1.2 慈竹秆壁微观构造
        3.1.3 慈竹特性与其他材用竹的对比分析
    3.2 讨论
        3.2.1 慈竹机械加工适用性
        3.2.2 慈竹制浆造纸适用性
    3.3 小结
第四章 慈竹竹秆形态生长规律
    4.1 结果与分析
        4.1.1 慈竹竹秆高生长规律
        4.1.2 高生长期慈竹秆形变异规律
        4.1.3 材质生长期慈竹节间长度变异规律
        4.1.4 材质生长期慈竹节间直径变异规律
        4.1.5 材质生长期慈竹竹壁厚度变异规律
    4.2 讨论
        4.2.1 慈竹高生长规律
        4.2.2 慈竹秆形变异规律
        4.2.3 慈竹秆形变异规律在生产中的意义
    4.3 小结
第五章 慈竹材质生长规律
    5.1 结果与分析
        5.1.1 高生长期慈竹组织分化
        5.1.2 高生长期慈竹纤维细胞生长规律
        5.1.3 高生长期慈竹竹材密度变异规律
        5.1.4 材质生长期慈竹纤维细胞生长规律
        5.1.5 材质生长期慈竹组织比量变异规律
        5.1.6 材质生长期慈竹竹材物理性质变异规律
        5.1.7 材质生长期慈竹竹材力学强度变异规律
    5.2 讨论
        5.2.1 慈竹纤维细胞生长发育规律
        5.2.2 慈竹竹材物理力学性质变异规律
        5.2.3 慈竹材质主要参数间的相关性
    5.3 小结
第六章 慈竹材质对气候因子和土壤肥力的响应
    6.1 结果与分析
        6.1.1 不同生态区气候因子统计特征
        6.1.2 不同生态区慈竹林土壤肥力统计特征
        6.1.3 不同生态区慈竹材质统计特征
        6.1.4 慈竹材质与气候因子相关性
        6.1.5 慈竹材质与土壤肥力相关性
    6.2 讨论
        6.2.1 慈竹材质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6.2.2 慈竹材质对土壤肥力的响应
        6.2.3 慈竹纸浆林和材用林栽培区选择
    6.3 小结
第七章 慈竹材质对施肥的响应
    7.1 结果与分析
        7.1.1 施肥对1a生慈竹材质的影响
        7.1.2 施肥对2a生慈竹材质的影响
        7.1.3 施肥对3a生慈竹材质的影响
        7.1.4 施肥对慈竹材质影响的效应模型评估
        7.1.5 单因素肥对1a生慈竹材质的效应
        7.1.6 单因素肥对2a生慈竹材质的效应
        7.1.7 单因素肥对3a生慈竹材质的效应
    7.2 讨论
        7.2.1 慈竹材质对施肥的响应
        7.2.2 慈竹纸浆林施肥措施筛选
        7.2.3 慈竹材用林施肥措施筛选
    7.3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研究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竹叶精油的复配及其抑菌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竹叶概括
        1.1.1. 竹类资源分布
        1.1.2. 竹叶的应用价值
        1.1.3. 竹叶的化学成分
    1.2. 植物精油概述
        1.2.1. 植物精油的分布
        1.2.2. 植物精油的化学成分
        1.2.3. 植物精油提取方法
        1.2.4. 植物精油的分析检测方法
    1.3. 植物精油抑菌活性的研究现状
        1.3.1. 植物精油的抑菌活性
        1.3.2. 植物精油抑菌活性的评价方法
        1.3.3. 植物精油的抑菌机理
    1.4. 原子力显微镜在微生物领域的应用
    1.5. 竹叶精油的研究现状
    1.6.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7. 研究的技术路线
    1.8.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竹叶精油抑菌活性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试剂及仪器
        2.2.3.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竹叶精油及其他两种精油的抑菌活性
        2.3.2. 竹叶精油及选择的两种植物精油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测定
        2.3.3. 竹叶精油复配物的确定
        2.3.4. 竹叶精油复配物的MIC
    2.4. 本章小结
3. 精油组分构成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竹叶精油的成分分析
        3.3.2. 牛至精油的成分分析
        3.3.3. 竹叶精油复配物的成分分析
        3.3.4. 竹叶精油与竹叶精油复配物组分构成对比分析
        3.3.5. 精油化学组成成分与抑菌功效关系探讨
    3.4. 本章小结
4. 竹叶精油及其复配物的抑菌稳定性研究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试剂及仪器
        4.1.3.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介质pH对竹叶精油及其复配物抑菌效果的影响
        4.2.2. 热处理对竹叶精油及其复配物抑菌效果的影响
        4.2.3. 紫外线对竹叶精油及其复配物抑菌效果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5. 竹叶精油及其复配物的抑菌机理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5.2.3.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竹叶精油及其复配物对供试菌生长曲线的影响
        5.3.2. 原子力显微镜观察
        5.3.3. 细胞溶出物的测定
        5.3.4. 竹叶精油及其复配物对菌体利用营养物质的影响
        5.3.5. 菌体细胞脂肪酸的变化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9)杜香精油和乙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分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杜香的基本特征与分布
    1.2 杜香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1.2.1 挥发油
        1.2.2 黄酮类化合物
        1.2.3 香豆素类化合物
        1.2.4 三萜类化合物
    1.3 杜香的生物活性
        1.3.1 抗菌、消炎作用
        1.3.2 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的作用
        1.3.3 镇咳、祛痰作用
        1.3.4 促进皮肤吸收
        1.3.5 解酒、保肝作用
        1.3.6 抗肿瘤作用
        1.3.7 抗辐射作用
        1.3.8 香料作用
        1.3.9 其他作用
    1.4 天然产物的生物活性研究方法
        1.4.1 测定抗氧化活性常用方法
        1.4.2 测定酶抑制活性常用方法
        1.4.3 测定抗菌活性常用方法
        1.4.4 细胞实验在评价天然产物生物活性中的应用
        1.4.5 动物实验在评价天然产物生物活性中的应用
    1.5 研究意义
    1.6 研究内容
    1.7 技术路线
2 杜香精油的香气成分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样品前处理
        2.1.3 同时蒸馏萃取法(SDE)制备杜香精油
        2.1.4 GC/MS定性分析精油中的化学成分
        2.1.5 GC-FID定量分析杜香精油中的化学成分
        2.1.6 数据处理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杜香精油的化学成分
        2.2.2 杜香精油中主要化学成分的定量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杜香乙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加热回流法制备杜香乙醇提取物
        3.1.3 挥发性成分定性分析
        3.1.4 总黄酮含量测定
        3.1.5 总酚含量测定
        3.1.6 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测定
        3.1.7 数据处理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杜香乙醇提取物的挥发性成分
        3.2.2 总黄酮含量测定
        3.2.3 总酚含量测定
        3.2.4 黄酮化合物HPLC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杜香精油及乙醇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测定
        4.1.3 Fe~(3+)总还原力测定
        4.1.4 对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测定
        4.1.5 数据处理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
        4.2.2 对Fe~(3+)的还原力
        4.2.3 对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
    4.3 本章小结
5 杜香精油及乙醇提取物的抗菌活性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与试剂
        5.1.2 培养基的制备
        5.1.3 菌种的活化及菌悬液的制备
        5.1.4 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
        5.1.5 最小杀菌浓度(MBC)测定
    5.2 结果与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附录 数据表

(10)响应面法优化艾叶精油的提取工艺及其化学成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与仪器
    1.2实验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微波辅助水蒸气蒸馏提取艾叶精油的单因素实验
    2.2响应面实验设计结果
    2.3艾叶精油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结果
3结论

四、慈竹叶精油化学成分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复合精油微胶囊抑菌膜的制备及其在低钠盐腊肉中的应用[D]. 王梦琦. 西南大学, 2021(01)
  • [2]茶树精油的化学成分检测及其抑菌效果[J]. 牛彪,王玲,梁剑平,尚若锋,郝宝成,王学红,杨珍,刘宇.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19(05)
  • [3]毛竹有效成分提取的关键技术及其手工皂的研究[D]. 檀佩雯.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5)
  • [4]化妆品用牡丹花精油和籽油的制备工艺及其功效研究[D]. 姜宇. 扬州大学, 2019(02)
  • [5]不同种属竹叶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研究进展[J]. 权美平. 食品工业, 2017(12)
  • [6]四川慈竹材质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对施肥的响应[D]. 谢九龙. 四川农业大学, 2017(12)
  • [7]竹叶精油组分构成及其抑菌活性的研究[J]. 王媛媛,任璇,邹小琳,刘亚,吕兆林.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6(05)
  • [8]竹叶精油的复配及其抑菌机理研究[D]. 王媛媛. 北京林业大学, 2016(08)
  • [9]杜香精油和乙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分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 丁轻针. 北京林业大学, 2016(09)
  • [10]响应面法优化艾叶精油的提取工艺及其化学成分分析[J]. 包怡红,段伟丽,王芳,邓启,孙义玄. 食品工业科技, 2015(14)

标签:;  ;  ;  ;  

刺竹叶精油化学成分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