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出血亚急性期脑水肿再加重的临床观察

急性脑出血亚急性期脑水肿再加重的临床观察

一、急性脑出血亚急性期脑水肿再度加重的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田方泽[1](2020)在《通络清脑方对缺血性卒中急性脑水肿的影响及星形胶质HMGB1/TLR4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缺血性脑卒中是全球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主要疾病之一。脑水肿是缺血性脑卒中最大的并发症之一,是大面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恶化和死亡的主要原因。星形胶质细胞是脑水肿的重要参与细胞,其与脑血管功能变化,与水转运蛋白的活性改变密切相关,且在脑水肿的稳态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高迁移率组1(High-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Toll样受体4(Toll-likereceptor4,TLR4)通路作为炎性的标志性通路,在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脑水肿的病程发展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HMGB1是炎症级联反应的有效诱导物,主要在胶质细胞上表达,引起神经水肿和诱导巨噬细胞合成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介素 1β(inter-leukin-β,IL-1β),导致炎症细胞的聚集和渗透,同时诱发炎症和一系列继发性组织损伤。因此,在缺血性脑水肿的研究中,星形胶质细胞HMGB1/TLR4通路对AQP4和血脑屏障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通络清脑方(Tong LuoQingNao,TLQN)是本实验室前期研究用来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脑水肿的中药新药,其主要由三七总皂苷(Panax Notoginseng Saponins,PNS)、栀子苷(Geniposide,GE),黄芩苷(Baicalin,BA)三类有效成分组成,对脑缺血的炎性反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具有缓解脑水肿,能降低水通道蛋白(Aquaporin-4,AQP4)的表达的作用。本课题研究TLQN及其有效组分对星形胶质细胞HMGB1/TLR4炎性通路对AQP4和血脑屏障影响,从而探寻TLQN抑制缺血性卒中脑水肿的作用机制。第一部分通络清脑方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脑水肿及星形胶质HMGB1/TLR4通路和血脑屏障的影响目的:应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TLQN及其有效组分对缺血再灌注大鼠急性期脑水肿的影响和对星形胶质细胞HMGB1/TLR4通路及血脑屏障的影响。方法:线栓法复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再灌注组(Cerebralischemia-reperfusion,CIR),通络清脑方(TLQN)42mg/kg 组(其中黄芩苷:栀子苷:三七总皂苷=1:12:6),三七总皂苷(PNS)13.3mg/kg组、栀子苷+黄芩苷(BA+GE)26.5mg/kg+2.2mg/kg组,手术当天给药,尾静脉注射给药2d,1次/d。设立再灌注24h、48h为观察期。1.通过体重、神经功能评分、脑干湿重和功能性核磁共振的方法;观察TLQN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急性期脑水肿的影响;2.采用生化法检测CIR大鼠脑缺血侧皮层和血液中IL-6,IL-1β,TNF-α浓度含量;3.采用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的方法,检测TLQN及其有效组分对缺血再灌注大鼠24h,48h皮层AQP4、HMGB1、TLR4、NF-κB、p-NF-κB表达及蛋白水平的变化。4.采用透射电镜和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TLQN及有效组分对缺血再灌注大鼠细胞肿胀及血脑屏障的影响。结果:1.体重和神经功能评分结果显示,再灌注大鼠出现明显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TLQN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24h,48h明显降低(P<0.05),PNS组和BA+GE组在48h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出现明显降低(P<0.05)。2.脑含水量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缺血再灌注24 h大鼠,脑含水量明显增加(P<0.05);TLQN组大鼠24 h后脑含水量明显降低(P<0.05);再灌注48 h后,TLQN、BA+GE组和PNS组脑含水量明显降低(P<0.05)。核磁共振结果显示:再灌注24h后CIR大鼠大脑海马、胼胝体和前皮层三个区域ADC信号明显降低(P<0.01),TLQN组、PNS组和BA+GE组大鼠前皮层和胼胝体ADC明显高于CIR组(P<0.05),而海马区域有上升趋势(P>0.05)。3.生化检测显示,CIR组大鼠缺血侧大脑皮层IL-6,IL-1β,TNF-α明显上升(P<0.01);分别给予TLQN、PNS、BA+GE,24h和48h干预后,大鼠缺血侧大脑皮层IL-6,IL-1β,TNF-α明显下降(P<0.05)4.免疫荧光结果与Western-Blots相似,与Sham组相比,CIR组大鼠缺血侧大脑皮层AQP4浓度明显升高(P<0.01),GFAP激活(P<0.01),并且HMGB1、TLR4、p-NF-κB也明显上升(P<0.01);分别给予TLQN、PNS、BA+GE,24h和48h干预后,大鼠缺血侧大脑皮层AQP4浓度显着降低(P<0.05);GFAP明显收到抑制(P<0.05),HMGB1、TLR4、p-NF-κB 含量也明显下调(P<0.05)5.透射电镜、GFAP的周长、和免疫组化Claudin-5的检测中显示,TLQN、PNS和BA+GE对缺血再灌注大鼠内皮细胞星形胶质细胞肿胀有明显的缓解作用,并且能够改善血脑屏障的紧密连接使其屏障功能得以修复。第二部分通络清脑方及其有效成分对氧糖剥夺/再复氧(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Reperfusion,OGD/R)星形胶质细胞神经炎症及HMGB1/TLR4通路的影响目的:应用离体培养人脑星形胶质细胞与星形胶质细胞/微血管内皮细胞共培养实验方法,观察TLQN及单体对OGD/R损伤星形胶质细胞HMGB1/TLR4通路及内皮细胞紧密连接的影响。方法:1.使用正常的星形胶质细胞检测TLQN及其各有效成分(PNS、BA、GE)的药物毒性浓度,以备后续的药效实验做基础。采用CCK-8法检测星形胶质细胞活力,观察细胞形态。2.构建OGD/R细胞模型,氧糖剥夺6h/复氧复糖12h(OGD/R6/12),星形胶质细胞分为正常(Control)组和OGD/R组,药物组(TLQN、PNS、BA、GE)分别在2.5~50 μg/ml进行干预,探索TLQN及单体对OGD/R损伤的星形胶质细胞的药效及给药浓度。采用CCK-8法检测星形胶质细胞活力,观察细胞形态。3.采用生化法检测细胞培养有液IL-6,IL-1β,TNF-α的含量;Western Blot、免疫细胞荧光法检测细胞GFAP、AQP4、HMGB1、TLR4、p-NF-κB表达的变化。4.采用免疫荧光和透射电镜技术,在HA/BMECs共培养体系中发现,检测OGD/R后HA细胞的培养液可降低BMECs细胞的存活率,降低细胞间的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5、ZO-1和影响细胞内部的影响。结果:1.通过药物毒性结合药效学实验可以看出,TLQN及其有效成分PNS、BA、GE在2.5~50μg/ml浓度内无明显毒性。2.与 OGD/R 后的 HA 细胞对比,TLQN(5μg/mL)和 PNS(10 μg/mL)干预后,细胞活力明显增强(P<0.05)且作用最佳,能够明显改善细胞状态。3.免疫荧光结果与Western-Blots结果相似:1)与Control组相比,OGD/R组HA细胞AQP4浓度明显升高(P<0.01),,并且HMGB1、TLR4、p-NF-KB也明显上升(P<0.01);给予 TLQN(5mg/kg)和 PNS(10mg/kg)干预后,HA 细胞 AQP4 浓度显着降低(P<0.05);HMGB1、TLR4、p-NF-κB含量也明显下调(P<0.01),且加入丙酮酸乙酯(EP)后,抑制了 OGD/R 组 HA 细胞 AQP4、HMGB1、TLR4、p-NF-κB 的表达。4.CCK8结果显示,GD/R后HA细胞外液对BMECs的存活率有显着的降低(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BMECs细胞间的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5、ZO-1有明显的下降。在TLQN和PNS干预之后,BMECs的存活率上升,细胞间的Claudin-5、ZO-1的数量增加,上述结果与EP干预后的结果有一致的趋势,表明TLQN具有通过星形胶质细胞抑制内皮细胞损伤的功能。结论: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研究表明,基于“神经血管单元”理论,通络清脑可以减轻缺血再灌注大鼠急性期脑水肿,尤其是皮层水肿的作用。其机制是通过星形胶质细胞HMGB1/TLR4通路抑制AQP4表达和星形胶质细胞肿胀,同时减少水肿相关炎性因子IL-1β、IL-6、TNF-α的表达,;通络清脑方通过星形胶质细胞HMGB1/TLR4通路增加内皮细胞的紧密连接程度,改善血脑屏障功能。其作用的有效组分是活血组(三七总皂苷)。

刘青[2](2019)在《脑梗死急性期脑损伤与风痰阻络证相关性及化痰通络汤干预研究》文中指出研究一 脑梗死急性期脑损伤与风痰阻络证相关性研究目的:脑梗死急性期,脑微循环障碍及炎症反应是脑损伤的重要机理。通过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情况、风痰阻络型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与相应中医证候积分的关系、风痰阻络型中医证积分与脑循环障碍指标及炎症因子的相关性。探讨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风痰证相关的炎症及脑微循环障碍的物质基础。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9年3月期间在广州医药大学附属广州市中医院脑病科住院、符合中风病以及西医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患者200例。1、分别统计其中医证候,其中风证、火热证、痰证、血瘀证、气虚证、阴虚阳亢证每一证候的积分≥7分,此证候诊断成立。2、根据中医辨证取得的中医证候积分,纳入同一受试者中中风证和痰证证候积分增均≥7分者,其风痰阻络证证候诊断成立。根据风痰阻证候积分,将风痰阻络证严重程度进行分层,分为轻、中、重三度,其中14-28分为轻度,29-44分为中度,45分以上为重度。3、分析受试者的风痰阻络证候积分与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的相关性。4、采集符合风痰阻络型急性中风病患者的血清,测定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1α(6-K-PGF1α)、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含量。5、进行风痰阻络证积分与TXB2、6-K-PGF1α、TNF-α、IL-6及MMP-9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200例急性中风病患者各中医证候发生频数由高到时低依次是:血瘀证143次(71.5%),风证 124 次(62%),痰证 101 次(50.5%),气虚证 65 次(32.5%),火热证49次(24.5%),阴虚阳亢证42次(21%)。2.轻度风痰阻络证中风病患者平均中医证候积分24.15±3.70分;中度风痰阻络证中风病患者平均中医证候积分36.22±4.11分;重度风痰阻络证中风病患者平均中医证候积分49.57±4.12分。证候积分随着风痰阻络程度的加深而增加。3.风痰阻络证证候积分与NIHSS评分呈相正关(P<0.05),其Pearson相关系数为 0.989。4.急性期中风病患者风痰阻络证候严重程度与6-K-PGF1α、TNF-α在在多重线性相关性,其线性回归系数分别为-0.065、0.719,常数项为0.861。结论:1.风痰阻络证及血瘀证是急性中风病最常见的证型。2.风痰阻络证证候积分反映急性中风病脑损伤严重程度。3.急性期中风病患者风痰阻络证证候积分与6-K-PGF1α、TNF-α存在多重线性相关性,与TNF-α含量呈正比,与6-K-PGF1α含量呈反比。即6-K-PGF1α含量越低、TNF-α含量越高,风痰阻络证候越严重。4.急性期中风病患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与脑微循环障碍及炎症反应呈正相关。研究二 化痰通络汤干预急性脑梗死微循环障碍及炎症反应的研究目的:本研究以化痰通络汤治疗急性脑梗死,观察其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脑微循环障碍、炎症反应指标的影响,探讨化痰通络汤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9年3月期间在广州医药大学附属广州市中医院脑病科住院、符合中风病以及西医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患者90例。按入院顺序以随机数字表法对病人进行分组。第一组为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合用注射用血栓通。第二组为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药汤剂化痰通络汤进行治疗。在入组第一天治疗前及第十四天治疗结束后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NIHSS)积分、中医证候积分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按Barthel指数评分);采集静脉血检测TXB2、6-K-PGF1α、TNF-α、IL-6及MMP-9含量。统计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前后NIHSS 评分、中医证候积分、Barthel 评分及 TXB2、6-K-PGF1α、TNF-α、IL-6、MMP-9含量并进行每组内治疗前后对照及治疗前和治疗后的组间对照,研究化痰通络汤对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微循环障碍、炎症反应的影响。结果:1.两组治疗前NIHS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NIHSS评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2.两组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3.两组治疗前中医风证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中医风证积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风证积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医风证积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中医风证积分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4.两组治疗前中医痰证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中医痰证积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痰证积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医痰证积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痰证积分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5.两组治疗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6.比较两组患者NIHSS评分的疗效,治疗组痊愈2例,显效18例,有效16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对照组痊愈0例,显效11例,有效12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63.89%。经Mann-Whitney U检验,两组总有效率有显着性差异(Mann-Whitney U=371.000,P=0.001<0.05)。经卡方检验,两组总有效率有显着性差异(X2=17.261,P=0.001<0.05)。7.比较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的疗效,治疗组痊愈1例,显效6例,有效23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痊愈0例,显效1例,有效7例,无效28例,总有效率为22.22%。经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两组总有效率有显着性差异(Mann-Whitney U=238.500,P=0.000<0.05)。经卡方检验,两组总有效率有显着性差异(X2=27.340,P=0.000<0.05)。8.两组治疗前血清TXB2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TXB2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TXB2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清TXB2含量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清TXB2含量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9.两组治疗前血清6-K-PGF1α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6-K-PGF1α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6-K-PGF1α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清6-K-PGF1α含量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清6-K-PGF1α含量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10.两组治疗前血清TNF-α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TNF-α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TNF-α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清TNF-α含量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清TNF-α含量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11.两组治疗前血清IL-6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IL-6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IL-6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清IL-6含量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清IL-6含量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12.两组治疗前血清MMP-9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MMP-9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MMP-9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清MMP-9含量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清MMP-9含量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1.化痰通络汤可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减少风痰阻络证候积分、减轻脑损伤。2.化痰通络汤通过提高6-K-PGF1α浓度,降低TXB2、TNF-α、IL-6、MMP9浓度,减轻脑微循环障碍、改善脑灌注、控制炎症反应,减少脑损伤,保护脑组织。

包仲明[3](2019)在《星蒌承气汤联合甘露醇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星蒌承气汤联合甘露醇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探讨星蒌承气汤联合甘露醇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旨在探讨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为治疗大面积脑梗死拓宽思路及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64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2例。对入组的所有患者均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指南》(2014年)“卒中单元模式”予基础治疗,同时参照美国神经重症协会和德国神经重症监护和急诊医学协会共同发布的《幕上大面积脑梗死指南》(2015)的指导意见进行处理。对于大面积脑梗死后脑水肿的控制,对照组采用甘露醇治疗,治疗组接受星蒌承气汤联合甘露醇治疗,在治疗过程中的第1、3、7日记录痰热腑实证症候变化、NIHSS评分变化、脑水肿体积及定量脑电图DTABR比率、血hs-CRP的变化。统计分析,评价中西医联合治疗对大面积脑梗死后脑水肿的疗效。结果:1.两组患者的脑水肿体积、DTABR及hs-CRP水平对比:治疗后1d时,两组患者脑水肿体积、DTABR及hs-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3d、7d时的脑水肿体积、DTABR及hs-CRP水平均较治疗后1d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脑水肿临床总有效率:治疗组显效为19例,有效为9例,无效为4例,临床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显效为11例,有效为10例,无效为11例,临床总有效率为65.63%。从数据分析,可发现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变化、痰热腑实证症候评分变化:治疗后1d时,两组患者评分水平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3d、7d时的NIHSS评分及痰热腑实证症候评分均较治疗后1d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症候评分和神经功能疗效均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星蒌承气汤联合甘露醇可以显着降低脑水肿体积、DTABR及hs-CRP水平,治疗脑水肿效果显着;(2)星蒌承气汤联合甘露醇可以显着降低大面积脑梗死的中医症候积分,NIHSS评分,改善神经功能损伤,治疗有效率显着提高。

李涌泉[4](2019)在《基于数据挖掘中医治疗脑出血后脑水肿用药规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数据挖掘,对有关中医药治疗脑出血后脑水肿的临床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其用药的规律性、普遍性,并进一步挖掘出潜在的、新的信息,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医学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文科技期刊数据(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结合相关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出关于中医药治疗脑出血后脑水肿临床研究文献,运用相关软件(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版),进行组方分析,包括药物频次统计、组方规律分析、新方分析,分析中医药治疗脑出血后脑水肿的用药规律及潜在的、新的信息。结果:1.对纳入120首方药进行频数统计,涉及药物共140味,使用总频次达1068次,使用频次≥6的共50味药,使用总频次达883次,占药物使用总频次的83%,其中排名前十五药物为:大黄-三七-水蛭-丹参-川芎-牛膝-赤芍-石菖蒲-茯苓-泽泻-地龙-桃仁-益母草-红花-胆南星。2.对高频药物(使用频次≥6)进行功效分类及统计,共计13类别:活血化癖药、清热药、平肝熄风药、补虚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利水渗湿药、泻下药、理气药、止血药、开窍药、解表药、祛风湿药、安神药。其中活血化瘀药涉及的药物最多,使用频次最高,占高频药物使用频次29%,其次是平肝熄风药、清热药、泻下药、补虚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利水渗湿药、止血药、理气药、开窍药、解表药、祛风湿药、安神药。3.对140味药物属性统计,药性以寒凉、温性、平性药使用最多。药味使用以苦、甘、辛味为多。归经方面,以归肝、心、脾、肺、肾经为主。4.支持度为20%时,得出常用药对3个,核心药物4味(大黄、三七、水蛭、丹参)。支持度为15%时,得出常用药对9种,常用3味药组合2种,核心药物增加至8味(大黄、三七、水蛭、丹参、胆南星、石菖蒲、川芎、益母草)。支持度为10%时,得出常用药对51种,常用3味药物组合11种,核心药物共22味(大黄、三七、水蛭、丹参、胆南星、石菖蒲、川芎、益母草、牛膝、泽泻、桃仁、茯苓、赤芍、泽兰、红花、天麻、生地、地龙、郁金、黄芩、枳实)。5.相关度为8,惩罚度为4,衍生出20种核心药物组合,进一步挖掘得出新方药10首。方药1:竹茹、菊花、桑叶、何首乌、葱白。方药2:白芍、钩藤、菊花、黄芩、石决明、栀子。方药3:钩藤、黄芩、珍珠母、蒲公英。方药4:钩藤、生地黄、石决明、水牛角、牡丹皮。方药5:泽兰、益母草、茯苓、泽泻、白术、桂枝。方药6:黄芩、川芎、栀子、当归、桃仁、红花。方药7:黄芪、大黄、三七、甘草。方药8:黄芪、石菖蒲、枸杞子、胆南星、郁金。方药9:水蛭、桃仁、虻虫、当归、赤芍、红花。方药10:石决明、栀子、杜仲、黄芩、夏枯草。结论:1.治疗脑出血后脑水肿用药以大黄使用频率最高,为核心用药,治疗脑出血后脑水肿的高频用药为:大黄、三七、水蛭、丹参、川芎、牛膝、赤芍、石菖蒲、获等、泽泻、地龙、桃仁、益母草、红花、胆南星。2.治疗用药以寒凉,苦辛甘药物为主。归经方面,以肝经为主。3.脑出血后脑水肿的主要用药为活血化瘀类药,其次是平肝熄风、清热药、泻下药。活血药常常相须配伍,或与泻下药、清热药、平肝熄风药等配伍使用。4.通过组方规律分析,处方常用药物组合的核心药物有22味,包括大黄、三七、水蛭、丹参、胆南星、石菖蒲、川芎、益母草、牛膝、泽泻、桃仁、茯苓、赤芍、泽兰、红花、天麻、生地、地龙、郁金、黄芩、枳实。5.最常用的药对:大黄-三七,大黄-水蛭,大黄-丹参,三七-水蛭,三七-丹参。最常用的3味药组合:大黄-三七-水蛭。6.最后得出新方药10首,以平肝熄风、通腑泄热、活血化瘀、利水渗湿、补益气血为主。需要更多临床证据进一步验证。

谭月发[5](2018)在《旋转坐标系下时间常数(T1ρ)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在评估缺血性脑卒中演变进程中的对比应用&酰胺质子转移成像(APT)和动脉自旋标记(ASL)联合评价亚急性脑梗中缺血半暗带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 旋转坐标系下的弛豫时间常数(T1ρ)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在评估缺血性脑卒中演变进程中的对比应用目的:影响脑梗患者选择适当的治疗策略的关键因素是脑梗持续时间。利用旋转坐标系下弛豫时间常数(T1ρ)及表观扩散系数(ADC)来探讨评估脑梗病程,同时评估患者的旋转坐标系下弛豫时间(T1ρ)及ADC与脑梗持续时间的相关关系,以期找到快速估算脑梗持续时间的方法。材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入选病例为2015年5月至2017年2月在我院住院确诊的脑梗患者,纳入标准如下:临床怀疑脑梗并确诊脑梗。排除标准如下:CT确诊脑出血,有神经系统疾病,包括:多发性硬化、脑肿瘤、脑血管炎、早产缺血缺氧脑病、癫痫、外伤性脑损伤、颅内感染;接受过任何颅内手术或脑梗治疗。2、MRI数据的采集在飞利浦Philips Achieva TX 3.0T扫描仪上采用8通道头部线圈,怀疑脑梗的患者进行了磁共振扫描。嘱患者检查过程中尽量保持清醒,闭眼,平静呼吸,尽可能地不做任何动作以及意向性思维活动。T1ρ及DWI数据采集之前均进行全脑轴位T1WI、T2WI及FLAIR扫描,以排除脑部疾患。T1ρ数据采用全脑水抑制3D快速自旋回波(TSE)序列采集,进行横断位扫描,扫描基线平行于大脑前一后联合水平,自旋锁频率为500HZ,自旋锁时间分别为Oms,20ms,40ms,60ms,80ms,100ms。另外,扩散加权图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采用SE-EPI序列行横断位成像,数据采用双梯度多方位自旋回波echo-planar-imaging序列采集。获得三个梯度方向的不同扩散系数(b值为分别选取0和1000 s/mm2)数据。在不同的角度上施加扩散梯度场,从而减轻各向异性对DWI信号造成的影响。3、MRI数据的后处理3.1 T1ρ成像后处理主要步骤:(1)格式转换;(2)校正、标准化;(3)被试脑梗区的感兴趣区的选择及提取T1ρ值。T1ρ弛豫时间mapping是由拟合不同自旋锁数据生成的mono-exponential衰减函数。3.2 DWI成像后处理主要步骤:(1)格式转换;(2)被试脑梗区感兴趣区选择及提取ADC值。ADC mapping通过 mono-exponential model后处理软件获得。4.统计学分析所有统计使用SPSS 20.0统计软件包或MATLAB 2015工作站,检验水准a =0.05,以p<0.05判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计量资料用均数士标准差表示。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的统计学方法评价病变侧及对侧所有参数结果之间的差异。采用ANOVA及重复测量数据方差分析的统计学方法评价所有参数结果(△Tlρ,△ADC,TlρipSi和ADCipsi脑梗五期之间两两间的差异。为了描述和比较脑梗不同时期所有参数结果的特点,采用相关性分析的统计方法定量分析所有参数结果与脑梗持续时间之间的相关性,并采用线性回归的统计学方法统计出线性方程。结果:1、本研究纳入107名脑脑梗患者,其中66名男性(年龄29-78岁之间,平均年龄及标准差:56.8±12.2岁),41名女性(年龄22-94岁之间,平均年龄及标准差:59.8 士 14.4岁)。临床上,按照脑梗发生时间分为五期,其中:超急性期15名,急性期16名,亚急性早期41名,亚急性晚期20名,慢性期15名。2、所有参数结果病变侧与对侧都有统计学差异。在脑梗病变处,随着时间延长,△T1ρ(ipsilateral-contralateral differences in T1ρ)(R2=0.955,F=357.087)和T1ρipsi(ipsilateral ischemia T1ρ values)(R2=0.941,F=339.155)持续升高,两者与脑梗持续时间呈正线性相关;而△ADC(ipsilateral-contralateral differences in ADC)(R2=0.440)和 ADCipSi(ipsilateral ischemia ADC values)(R2=0.471)不具备线性相关。AT1ρ和T1Pipsi脑梗五期之间两两比较中,几乎所有两期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除了超急性期及急性期((p=0.103for △Tlρ,p=0.010 for Tlρipsi)。AADC和ADCipsi仅在亚急性晚期及亚急性早期之间及亚急性晚期及慢性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与ADC MRI相比,T1ρ MRI可以提供更精确的脑梗持续时间估计方法(如方程(2》。2、在单次MR扫描检查中,T1ρ MRI 比扩散磁共振成像(ADC)更有潜力成为脑梗诊断及预测脑梗持续时间的一个有效工具,因为T1ρ与梗持续时间呈正线性相关关系。3、此外,T1ρ可以显示急性和亚急性早期之间的统计学差异,这是急性中风临床选择治疗方案的关键点。4、本研究结果有助于T1ρMRI在急性中风的应用,并指导临床预测脑梗持续时间及制定脑梗塞治疗方案。第二部分 酰胺质子转移成像(APT)和动脉自旋标记(ASL)联合评价亚急性脑梗中缺血半暗带的初步研究目的:当前,很多临床医生要求影像识别脑梗晚期(>24h,亚急性脑梗)或不能提供确切发病时间的脑梗是否存在缺血半暗带,由于缺血性组织的损伤存在异质性,这部分患者的缺血半暗带组织或许在传统rt-PA治疗时间窗之外仍有可能恢复功能。PWI(perfusion-weighted imaging)和 DWI(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可以识别低灌注区和梗死核心区,但PWI-DWI不匹配区仍不能明确界定缺血半暗带(ischemic penumbra,IP)。本研究目的是探讨APT(amide proton transfer)成像在临床识别和定义亚急性脑梗缺血半暗带的可行性。研究对象与方法:本研究纳入40例确诊亚急性期(脑梗持续时间1d-14d)缺血性脑卒中(subacute ischemic stroke)患者(脑梗持续时间5.9±3.2d)和40例健康志愿者。亚急性脑梗患者,其中男性28例,女性12例,年龄界于37—87岁之间,平均年龄(58.3±13.7)岁。健康志愿者性别及年龄分布与脑梗组类似。所有受试者均在行头部MRI扫描(3TPhilips Achieva 3TX),均行常规T2加权成像(T2-weighted imaging,T2WI)、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T1 加权成像(T1-weighted imaging,T1WI)、FLAIR(fluid-attenuated-inversion-recovery)、动脉自旋标记(arterial spin labeling,ASL)成像以及APTW(amide proton transfer-weighted)成像。25例亚急性脑梗患者10-14天后随访复查FLAIR-MRI,用以评估最后梗死灶范围。把DWI、ASL-CBF图、APTW图、follow-up FLAIR导入飞利浦后处理工作站改良版brain perfusion组件比较两两之间的最大面积比。亚急性脑梗组测量各病变区域及对侧正常脑白质区的APTW值。健康志愿者组选择基底节层面测量其两侧颞叶正常脑白质区的APTW值。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检测脑梗组对侧正常白质与健康志愿组颞叶白质APTW值之间的差异。采用配对t检验检测各脑梗区域与对侧正常白质APTW值之间的差异。采用ANOVA及重复测量数据方差分析检测各脑梗区域APTW值组间差异。结果:APTWI低信号区往往大于或等于DWI高信号区,小于或等于CBF灌注减低区。组间分析显示APTWI低信号区与最后梗死灶面积一致,最终梗死灶小于CBF低灌注区而大于或等于DWI高信号区。这些结果表明IP可能对应于APT-DWI不匹配区,而良性缺血区对应于APT-CBF不匹配区。结论:1、亚急性脑梗缺血核心区周围仍然存在缺血半暗带。2、APT能对CBF-DWI不匹配区进行细分,CBF低灌注区中出现APTW值下降而DWI信号无异常的区域,可能对应于缺血半暗带区域,同时CBF低灌注而APTW正常的区域对应于良性缺血区。3、研究结果初步表明,在亚急性脑梗中,APT技术能够预测缺血半暗带存在,可能提供ASL或DWI所没有的细胞代谢方面的补充信息。4、在临床治疗中,无论处于脑梗什么时期(超急性期、急性期,亚急性期),只要影像确认缺血组织中缺血半暗带的存在,即缺血但仍有活性并且经过治疗能恢复功能的组织,都应该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

郭明珠[6](2018)在《五苓散治疗基底核区出血后脑水肿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五苓散联合甘露醇治疗基底核区出血后脑水肿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后脑水肿提供客观理论依据。方法: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神经内、外科及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空港院区神经内科收集2015年10月到2017年10月的符合纳入标准的住院病人6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配到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应用西医内科常规治疗,其中予20%甘露醇125ml(q12hq8h)脱水治疗710天;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口服或鼻饲五苓散水煎剂{(泽泻15g、茯苓9g、猪苓9g、白术9g、桂枝6g),浓煎至100ml,每天1剂,分早晚温服},连续服用20天,治疗期间甘露醇的用量根据出血量和脑水肿程度来确定。疗程结束后分别统计并比较2组治疗前、治疗7天后及20天的颅脑CT血肿量及脑水肿量、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肾功能、电解质、空腹血糖、血浆渗透压、日平均尿量的变化情况,从而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第7天及20天后,治疗组的脑血肿量及水肿体积缩小情况的疗效观察指标均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20天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比较中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治疗组在减少脑血肿及水肿体积、改善神经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的各个观察时间段的肾功能、血清钠、血清钾、空腹血糖、血浆渗透压及日平均尿量疗效观察指标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其中2组肾功能、血清钾在各个时间段组内差异不显着(P>0.05),2组血钠在各观察时间点均有轻微下降,治疗20天后治疗组出现低钠血症为16.00%,对照组为28.00%,2组血浆渗透压在观察时间段逐渐增高,组内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2组空腹血糖在观察时间段逐渐降低,组内比较差异显着(P<0.05)。结论:五苓散与甘露醇联合应用治疗基底核区出血后脑水肿与单纯甘露醇治疗相比,前者不仅能显着促进脑血肿及脑水肿吸收,加速神经功能恢复,且不会加重电解质紊乱的发生,从而明显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五苓散在治疗基底核区后脑水肿患者过程中,未出现不良反应,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桂重[7](2018)在《活血利水法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后脑水肿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本课题通过前瞻性的临床对照研究,观察在中医“活血利水法”的指导下,以猪苓汤和四物汤为基础方,化裁而成的中药复方加减猪苓四物汤,配合西医常规基础治疗,对高血压脑出血后脑水肿的临床疗效研究。初步探讨活血利水法对高血压脑出血后脑水肿的作用机制,评价活血利水法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后脑水肿的作用和意义,从而为中医药治疗脑出血后脑水肿疾病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4月01日至2018年1月31日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颅脑科住院的、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40例,采用随机分配原则,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主要在采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同时加用20%甘露醇作为脱水药物治疗,试验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活血利水法指导下的中药复方加减猪苓四物汤进行治疗。以14天为一个疗程,以头颅CT示脑水肿程度、脑血肿量、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NIHSS评分)、血清离子水平、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总数、血红蛋白量、肝肾功能等为评定指标,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及SPSS20.0软件处理,评价两种治疗方案的效果。研究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NIHSS评分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提示各项指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组间具有可比性;2、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均比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均在八成或以上,但试验组患者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通过秩和检验,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脑水肿程度、脑出血量在治疗后均比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试验组患者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血清离子水平方面,两组患者治疗前,血钾、血钠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组间可以比较;治疗后两组血清离子的数值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后两组间的血钾、血钠存在差异;5、两组患者在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总数及血红蛋白含量等方面,治疗后组间存在明显差异,试验组各项观察指标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方法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前两组患者肝肾功能指标检查未见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存在明显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肾功能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结论:1、活血利水法指导下中药复方加减猪苓四物汤配合甘露醇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后脑水肿的临床疗效更佳,可提高临床疗效;2、活血利水法指导下中药复方加减猪苓四物汤可以降低使用甘露醇所造成的电解质紊乱等不良反应的发生;3、活血利水法指导下中药复方加减猪苓四物汤治疗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后脑水肿,能显着降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同时提高红细胞总数及血红蛋白量,对造血功能有补益作用;4、活血利水法指导下中药复方猪苓四物汤配合甘露醇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后脑水肿的过程中,对肝肾功能有保护作用,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高长玉,吴成翰,赵建国,曹晓岚,顼宝玉,吴波水,张成,王志红,王彩娟,张祥建[8](2018)在《中国脑梗死中西医结合诊治指南(2017)》文中认为1前言脑梗死是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而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功能缺损。本病属于中医学"中风病",以猝然昏仆,口舌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为主症[1]。如果临床以突发眩晕、或复视、或步履不稳、或肢体抖动等表现,可称为"类中风",仍属于中风的范畴。缺血性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2]。所以,脑梗死的防治意义重

刘昊[9](2017)在《基于mTOR信号通路研究针刺“百会”透“曲鬓”对脑出血大鼠神经细胞自噬调控的作用机制》文中指出目的:探究针刺百会透曲鬓穴对脑出血大鼠自噬及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将126只健康清洁级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300±10g)随机分成7组,假手术组(Sham组)、脑出血模型组(模型组)、模型+针刺组(针刺组)、3-MA组、3-MA+针刺组、雷帕霉素组、雷帕霉素+针刺组。每组按时间点(1d、3d、7d)分3个亚组,每个亚组6只。根据大鼠立体定位图谱,将50μL自体血注入到大鼠尾状核制备脑出血模型,分别给予针刺患侧百会透曲鬓穴、3-MA(侧脑室注射)、雷帕霉素(侧脑室注射)进行干预,于各时间点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复合神经功能评分、前肢放置测试、悬线测试、平衡行走测试),并于评分结束后取材检测自噬相关蛋白LC3A/B、p62和mTOR信号相关蛋白p-mTOR、p-S6K1的表达含量变化。结果:1.针刺百会透曲鬓穴能够减轻大鼠脑出血后神经功能缺损体征(vs.模型组,p<0.01);3-MA组能够加重大鼠神经功能缺损体征(vs.模型组,p<0.01),而3-MA+针刺组无明显改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vs.模型组,p>0.01);雷帕霉素组和雷帕霉素+针刺组可以改善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评分(vs.模型组,p<0.01)。2.各组脑出血大鼠脑组织LC3A/B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及免疫印迹结果表明,在1、3、7天大鼠脑出血半暗带区脑组织细胞质内LC3 A/B蛋白表达为阳性,有明显的LC3A/B蛋白表达上升(vs.假手术组,p<0.05)。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能在3、7天上调LC3A/B蛋白表达(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自噬抑制剂3-MA组能明显下调LC3 A/B蛋白含量表达,同时针刺干预能在3、7天上调蛋白的表达(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自噬激动剂雷帕霉素组在各个时间点均能上调LC3A/B蛋白含量,同时介入针刺干预能在3、7天稍下调LC3A/B蛋白含量(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各组脑出血大鼠脑组织p62蛋白免疫印迹结果表明,模型组大鼠在1、3、7天有明显的p62蛋白表达明显上升(vs.假手术组,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均能下调p62相对蛋白表达(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自噬抑制剂3-MA组能明显提高p62蛋白含量表达,同时针刺干预能在1、3天下调p62蛋白的表达(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自噬激动剂雷帕霉素组在各个时间点均能下调p62蛋白含量,同时介入针刺干预能在1、3天明显上调p62蛋白含量(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各组大鼠脑组织p-mTOR、p-S6K1蛋白免疫印迹结果表明,模型组大鼠在1、3、7天有明显的p-mTOR、p-S6K1蛋白表达明显上升(vs.假手术组,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均能下调p-mTOR、p-S6K1相对蛋白表达(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雷帕霉素组在各个时间点均能下调p-mTOR、p-S6K1蛋白含量,同时介入针刺干预能能上调p-mTOR、p-S6K1蛋白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针刺百会透曲鬓穴可以改善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缺损体征;2.针刺百会透曲鬓穴可以适度激活大鼠脑出血后自噬水平;3.针刺百会透曲鬓穴抑制mTOR信号通路中p-mTOR、p-S6K1蛋白含量的表达;4.针刺百会透曲鬓穴可能通过调控mTOR信号通路促进脑出血后自噬水平,进而改善大鼠脑出血后神经功能缺损体征。

王蔚[10](2016)在《脑出血急性期中医分阶段治疗方案及蛭龙活血通瘀胶囊的干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临床观察目的:通过临床观察脑出血急性期应用中医分阶段治疗方案对患者相关指标的影响,研究中医分阶段治疗方案对脑出血急性期治疗的临床疗效,从而制定符合临床实际、规范化且行之有效、易于推广应用的脑出血急性期的临床治疗方案,以期提高该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的临床试验方法,纳入脑出血急性期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包括稳定生命体征、控制血压、血糖、营养神经、改善脑代谢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中医分阶段治疗方案,针对急性期不同阶段分别给予中药汤剂辨证施治,中成药、针灸理疗等方法进行治疗,两组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4d对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中医症状分级量表评分、NIHSS评分、Rankin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讲行检测,并于治疗前、治疗后7d及14天对患者颅内血肿的变化情况以及安全性指标,包括血常规、肝肾功、凝血等进行检测,从而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和对上述指标的影响情况,分析并评价两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1、中医分阶段治疗方案组(观察组)患者的中医症状分级量表评分、NIHSS评分、Rankin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颅内血肿体积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治疗组(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中医证候疗效、西医临床疗效、颅内血肿疗效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两种治疗方案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肝肾功、血常规、凝血等指标均未造成不良影响,具有较好的安全性。结论:对脑出血急性期患者采用中医分阶段治疗方案较单纯西医治疗能够更加有效的使患者神经功能得到改善,从而提高患者治愈率,并改善生活质量,安全有效,值得推广。第二部分:动物实验目的:探讨蛭龙活血通瘀胶囊对脑出血大鼠脑水肿、血脑屏障功能的影响,并研究该药脑保护的作用机制,为蛭龙活血通瘀胶囊在脑出血急性期的临床运用提供科学的实验依据。方法:取255只雄性、健康的SD大鼠,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蛭龙活血通瘀胶囊高、中、低剂量组,各组又根据指标检测的时间不同划分为12h、48h、72h三个亚组,采用自体血注入法制备脑出血大鼠模型,各药物组于术后分别给予蛭龙活血通瘀胶囊灌胃,每日量分别为0.3g/kg、0.6g/kg和1.2g/kg,而模型组和假手术组则灌胃与药物组同等体积的生理盐水,3ml/次,给药次数及时间同药物组。各组进行相应干预后,在各规定的时间点对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NSS)进行测定,取出脑组织,检测大鼠脑含水量及脑系数,HE染色对大鼠脑出血血肿周围组织行病理学观察,采用伊文思蓝法检测血脑屏障的通透性,电子显微镜观察血脑屏障的超微结构,Western-blot法检测与脑水肿相关的蛋白AQP-4、MMP-9及TIMP-1的表达,PT-PCR法检测AQP-4、MMP-9及TIMP-1 mRNA表达。结果:1、脑出血模型大鼠在术后12h可见脑组织水肿,48h及72h脑水肿程度逐渐加重,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逐渐明显,NSS评分随之升高,脑含水量及脑系数也逐渐升高,HE染色见脑组织明显水肿,间质疏松,血肿周围结构紊乱。蛭龙活血通瘀胶囊低、中、高剂量组在术后12h、48h及72h,大鼠脑水肿情况均较模型组有所改善,神经功能评分较之下降,脑含水量及脑系数也较之下降(P<0.01),HE染色可见脑组织血肿周围水肿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各药物组之间比较以高剂量组改善最为明显。2、脑出血模型大鼠在术后12h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即可发现有明显改变,脑组织EB含量明显升高,术后48h时升高最为明显,72h时稍有下降。电镜超微结构显示术后48h,整个血管腔形态不规则,基膜厚薄不均,毛细血管周围水肿明显,组织稀疏,电子密度降低,内皮局部膨出,部分与基膜剥离,血脑屏障结构发生破坏。蛭龙活血通瘀胶囊低、中、高剂量组在术后12h、48h及72h,大鼠血脑屏障通透性较模型组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1),脑组织EB含量较之有所下降,电镜超微结构观察发现血管周围水肿程度较为轻微,血脑屏障的结构得到明显改善,以高剂量组改善最为明显。3、脑出血模型大鼠在术后12h、48h及72h脑组织中AQP-4、MMP-9、TIMP-1蛋白及基因的表达均有明显上升,其中,AQP-4蛋白及基因表达呈进行性升高,在72h时升高最为明显,MMP-9、TIMP-1蛋白及基因表达也有明显升高,在48h时上升明显并达到高峰,在72h时略有下降。而蛭龙活血通瘀胶囊低、中、高剂量组在术后12h、48h及72h时大鼠脑组织AQP-4、MMP-9蛋白及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TIMP-1蛋白及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有所升高,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着性(P<0.01),不同剂量组间比较,高剂量组最为明显(P<0.01)。结论:1、蛭龙活血通瘀胶囊能够明显改善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使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有所减轻,并降低脑出血大鼠脑含水量及脑系数,从而使脑组织水肿程度得到明显改善。2、蛭龙活血通瘀胶囊能够明显改善脑出血大鼠血脑屏障的通透性,使脑组织EB含量有所减轻,保护血脑屏障的组织结构避免血脑屏障受到破坏,从而减轻脑组织的水肿程度。3、蛭龙活血通瘀胶囊能够明显降低脑出血大鼠脑组织AQP-4、MMP-9蛋白及基因的表达,同时升高TIMP-1蛋白及基因的表达,从而改善血肿周围脑组织水肿。4、蛭龙活血通瘀胶囊上述药理作用存在一定的量效关系,以高剂量组作用最为明显。

二、急性脑出血亚急性期脑水肿再度加重的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急性脑出血亚急性期脑水肿再度加重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通络清脑方对缺血性卒中急性脑水肿的影响及星形胶质HMGB1/TLR4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高迁移率组1(HMGB1)在缺血性中风及其相关疾病研究进展
        References
    综述二 星形胶质细胞维持大脑中水平衡的作用
        References
    综述三 神经血管单元在缺血性脑水肿中作用机制和中药对其治疗的研究进展
        References
前言
第一部分 通络清脑方对缺血再灌注大鼠皮层脑水肿及星形胶质HMGB1/TLR4通路和血脑屏障的影响
    第一节 通络清脑方对缺血再灌注大鼠急性期水肿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与小结
    第二节 通络清脑方对缺血再灌注大鼠24h星形胶质细胞HMGB1/TLR4通路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与小结
    第三节 通络清脑方对缺血再灌注大鼠48h星形胶质细胞HMGB1/TLR4通路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与小结
    第四节 通络清脑方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血脑屏障保护作用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与小结
    第一部分 小结
第二部分 通络清脑方及其有效成分对OGD/R星形胶质细胞神经炎症及HMGB1/TLR4通路的影响
    第一节 通络清脑方及其有效成分对OGD/R损伤的星形胶质细胞的保护作用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与小结
    第二节 抑制HMGB1后,TLQN和PNS对OGD/R损伤HA细胞HMGB1/TLR4/NF-κB通路及水肿相关炎性相关因子的作用机制研究
        材料方法
        结果
        讨论与小结
    第三节 抑制HMGB1后,TLQN和PNS对OGD/R损伤HA和BMECs细胞共培养紧密连接的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与小结
    第二部分 小结
结语
个人简历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通络醒脑方主要成分的含量测定

(2)脑梗死急性期脑损伤与风痰阻络证相关性及化痰通络汤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中医学对脑梗死的研究概述
        一、中医学经典医籍中对中风病病名的论述
        二、中医学界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相关论述
        三、中医学对中风病的治则治法研究
        四、化痰通络法治疗中风病的研究进展
    第二节 西医学对急性脑梗死的研究概述
        一、现代医学对脑梗死的流行病学及病因的研究
        二、现代医学对脑梗死发病危险因素的研究
        三、脑梗死发病机制
        四、脑梗死的诊断
        五、现代医学对脑梗死的治疗研究现状
        六、现代医学对脑梗死治疗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脑梗死急性期脑损伤与风痰阻络证相关性及化痰通络汤干预研究
    第一节 脑梗死急性期脑损伤与风痰阻络证相关性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资料与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第二节 化痰通络汤干预急性脑梗死微循环障碍及炎症反应的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资料与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3)星蒌承气汤联合甘露醇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一、现代中医药治疗脑梗死
    二、西医治疗脑梗死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临床观察指标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3.2 脑水肿治疗效果
        3.3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临床疗效比较
        3.4 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疗效比较
        3.5 不良反应
    4 讨论
        4.1 中风病痰热腑实证的证、治衍变
        4.1.1 痰热腑实证的病机溯源
        4.1.2 化痰通腑法的临床运用
        4.2 大面积脑梗死引发脑水肿的机制与治疗
        4.2.1 脑水肿的产生
        4.2.2 脑水肿的治疗
    5 结论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附录1
附录2 中风病痰热腑实证候评价量表
综述 中风病脑水肿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4)基于数据挖掘中医治疗脑出血后脑水肿用药规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脑出血后脑水肿研究现状
        一、西医对脑出血后脑水肿的认识
        二、祖国医学对脑出血后脑水肿的认识
第二章 临床文献研究
    第一节 研究资料与方法
        一、文献收集
        二、文献筛选
        三、研究方法
    第二节 研究结果
        一、用药频次
        二、高频药物功效分类
        三、中药属性统计
        四、组方规律分析
        五、新方分析
    第三节 讨论与分析
        一、药物分析
        二、组方分析
        三、新方分析
结语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5)旋转坐标系下时间常数(T1ρ)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在评估缺血性脑卒中演变进程中的对比应用&酰胺质子转移成像(APT)和动脉自旋标记(ASL)联合评价亚急性脑梗中缺血半暗带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旋转坐标系下的弛豫时间常数(T1ρ)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在评估缺血性脑卒中演变进程中的对比应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酰胺质子转移成像(APT)和动脉自旋标记(ASL)联合评价亚急性脑梗中缺血半暗带的初步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对照表一
中英文缩略对照表二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6)五苓散治疗基底核区出血后脑水肿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临床研究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中风病名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病例标准
        2.6 退出(脱落)病例标准
        2.7 治疗方法
    3 观察指标
    4 疗效评定标准
    5 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结果
    1 两组一般情况
    2 头颅CT影像学情况
    3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比较
    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5 电解质Na+、K+
    6 肌酐Cr、尿素氮BUN
    7 空腹血糖
    8 血浆渗透压
    9 日平均尿量
    10 用药安全性观察
    11 病例脱落情况记录
第三章 讨论
    1 西医对基底核区出血的认识
    2 脑出血的流行病学
    3 脑出血的病因学研究
    4 脑出血的危险因素
        4.1 主要危险因素
        4.2 其它危险因素
    5 脑出血后脑水肿发病机制
    6 脑出血的相关检查
    7 西医治疗
        7.1 一般治疗
        7.2 血肿治疗
        7.3 脑水肿的药物治疗
    8 中医对脑出血的认识
        8.1 出血性中风的研究沿革
        8.2 出血性中风的中医病因病机
        8.3 出血性卒中后水肿的中医治疗
    9 五苓散的研究
        9.1 适应症
        9.2 禁忌症
        9.3 组方分析
        9.4 现代医学研究
    10 疗效分析
    11 不足与展望
    12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成果

(7)活血利水法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后脑水肿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脑出血后脑水肿的中医研究及进展
        一、中医学对脑出血后脑水肿的认识
        二、脑出血后脑水肿的病因病机
        三、辨证论治
    第二节、脑出血后脑水肿的现代研究及进展
        一、脑出血后脑水肿形成机制
        二、高血压脑出血后脑水肿的临床治疗
    第三节 活血利水法治疗脑出血后脑水肿的理论与机制研究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方案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案的设计
    第二节 研究结果与分析
第三章 讨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
    第二节 活血利水法指导下中药复方猪苓四物汤的药物分析
    第三节 活血利水法对脑出血后脑水肿的研究结果分析
        一、神经功能症状改善情况分析
        二、脑水肿分级及脑出血量改善情况分析
        三、对血清离子的结果影响分析
        四、对血常规结果的影响分析
        五、对肝功能的结果分析
    第四节 活血利水法治疗脑出血后脑水肿机理探讨
    第五节 本课题研究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8)中国脑梗死中西医结合诊治指南(2017)(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指南的制定方法
    2.1 指南制定的原则
    2.2 推荐强度和证据等级标准
    2.3 等级评定依据
    2.4 根据证据等级结合专家共识给出推荐意见
3 中西医结合诊断
    3.1 辨病诊断及分期分型
    3.2 辨证诊断
        3.2.1 中经络
        3.2.2 中脏腑
4 中西医结合治疗
    4.1 中医治疗
        4.1.1 辨证论治
        4.1.2 针灸治疗
        4.1.3 推拿
        4.1.4 熏洗
    4.2 西药治疗与中医方药治疗相结合
        4.2.1 西医治疗与活血化瘀方药治疗相结合
        4.2.2 西药治疗与化痰通络方药相结合
        4.2.3 西医治疗与平肝熄风方药相结合
        4.2.4 西药治疗与化痰通腑方药相结合
        4.2.5 西医治疗与益气活血方药相结合
        4.2.6 西医治疗与滋补肝肾方药相结合
        4.2.7 西医治疗与清热解毒化痰开窍方药相结合
        4.2.8 西医治疗与益气固脱中药注射剂治疗相结合
    4.3 西医治疗与针灸治疗相结合
    4.4 分期分型治疗与辨证论治相结合
        4.4.1 超早期
        4.4.2 急性期
        4.4.2.1 抗栓治疗
        4.4.2.2 抗凝治疗
        4.4.2.3 改善脑循环
        4.4.2.4 脑保护治疗
        4.4.2.5 对症治疗
        4.4.2.6 康复治疗
        4.4.3 恢复期
5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安全性问题

(9)基于mTOR信号通路研究针刺“百会”透“曲鬓”对脑出血大鼠神经细胞自噬调控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研究
    1 中医学对脑出血的认识
        1.1 中风病名的沿革
        1.2 古今医家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针灸对中风病的治疗与进展
    2 脑出血的现代研究
        2.1 脑出血病理生理学研究
        2.2 脑出血风险因素
        2.3 脑出血预后因素
        2.4 脑出血临床表现
    3 自噬机制概述
        3.1 自噬的基本过程
        3.2 自噬与mTOR信号通路的关系
        3.3 自噬与脑出血研究现状
实验研究
    实验一 针刺对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缺损体征的评价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
        2.2 各组大鼠HE染色结果
        3 讨论
        3.1 大鼠脑出血模型的建立
        3.2 针刺干预的选择
        3.3 针刺对脑出血大鼠神经行为学影响
        3.4 针刺对脑出血大鼠组织形态学影响
        4 结论
    实验二 基于mTOR通路研究针刺对脑出血大鼠神经细胞自噬调控作用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各组大鼠脑组织LC3A/B蛋白免疫组化结果
        2.2 各组大鼠脑组织LC3A/B蛋白免疫印迹结果
        2.3 各组大鼠脑组织p62蛋白免疫印迹结果
        2.4 各组大鼠脑组织p-mTOR蛋白免疫印迹结果
        2.5 各组大鼠脑组织p-S6K1蛋白免疫印迹结果
        3 讨论
        3.1 自噬的干预方法
        3.2 针刺对mTOR信号通路调控自噬的影响
        4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个人简介

(10)脑出血急性期中医分阶段治疗方案及蛭龙活血通瘀胶囊的干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临床观察
    引言
    临床观察技术路线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2.2.1 疾病诊断
        1.2.2.2 证候诊断
        1.2.3 疾病分期诊断
        1.2.4 病情严重程度划分
        1.2.5 纳入标准
        1.2.6 排除标准
        1.2.7 剔除及脱漏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情况
        2.2 急性期病程阶段的划分
        2.3 治疗方法
        2.3.1 对照组
        2.3.2 观察组
        2.4 观察指标
        2.4.1 各组一般情况
        2.4.2 疗效性观察指标
        2.4.2.1 中医证候学的观察
        2.4.2.2 卒中相关量表的观察
        2.4.2.3 血肿体积(出血量)的观察
        2.4.3 疗效判定标准
        2.4.3.1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
        2.4.3.2 西医临床疗效评定分级标准
        2.4.3.3 颅内血肿的判定标准
        2.4.4 安全性指标
        2.5 统计学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两组一般情况比较
        3.1.1 两组性别分布比较
        3.1.2 两组年龄(岁)比较
        3.1.3 两组身高(cm)比较
        3.1.4 两组体重(kg)比较
        3.1.5 两组发病时间(h)比较
        3.1.6 两组出血部位比较
        3.1.7 两组病情严重程度比较
        3.1.8 两组中医证候分布比较
        3.1.9 两组合并症比较
        3.2 两组疗效性观察指标比较
        3.2.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量化评分比较
        3.2.2 两组NIHSS量表评分前后比较
        3.2.3 两组Barthel指数评分前后比较
        3.2.4 两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前后比较
        3.2.5 两组血肿体积(cm~3)治疗前后比较
        3.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3.3.1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3.3.2 两组西医临床疗效评定比较
        3.3.3 两组颅内血肿疗效比较
        3.4 两组安全性指标及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3.4.1 两组治疗前后生命体征情况比较
        3.4.2 两组治疗前后血常规检验比较
        3.4.3 两组治疗前后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检验情况比较
        3.4.4 两组治疗前后大小便检验情况
        3.4.5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3.4.6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4 小结
    5 讨论
        5.1 中医对脑出血急性期的认识及诊治思路
        5.2 关于脑出血临床疗效评判指标的选择
        5.3 蛭龙活血通瘀胶囊治疗脑出血急性期的理论依据
第二部分 动物实验
    引言
    动物实验技术路线
    实验一:蛭龙活血通瘀胶囊对大鼠脑水肿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和试剂
        1.3 实验仪器及耗材
        1.4 动物分组
        1.5 模型制备
        1.6 模型评估
        1.7 给药方法
        1.8 检测指标
        1.8.1 神经行为学功能检测
        1.8.2 脑含水量及脑系数检测
        1.8.3 脑组织HE染色病理组织学检测
        1.9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蛭龙活血通瘀胶囊对大鼠神经行为学的影响
        2.2 蛭龙活血通瘀胶囊对大鼠脑含水量的影响
        2.3 蛭龙活血通瘀胶囊对大鼠脑系数的影响
        2.4 蛭龙活血通瘀胶囊对大鼠脑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3 小结
        4 讨论:脑出血动物模型制备
    实验二:蛭龙活血通瘀胶囊对大鼠血脑屏障功能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及试剂
        1.3 实验仪器及耗材
        1.4 动物分组
        1.5 模型制备及评定
        1.6 给药方法
        1.7 检测指标
        1.7.1 血脑屏障通透性检测
        1.7.2 血脑屏障超微结构观察
        1.8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蛭龙活血通瘀胶囊对大鼠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
        2.2 蛭龙活血通瘀胶囊对大鼠血脑屏障超微结构的影响
        3 小结
        4 讨论:脑出血后脑水肿与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关系
    实验三:蛭龙活血通瘀胶囊对大鼠AQP-4、MMP-9、TIMP-1蛋白和基因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及试剂
        1.3 实验仪器及耗材
        1.4 动物分组
        1.5 模型制备及评定
        1.6 给药方法
        1.7 检测指标
        1.7.1 待检样品制备
        1.7.2 AQP-4、MMP-9、TIMP-1蛋白检测
        1.7.2.1 蛋白提取及检验
        1.7.2.2 Western blot操作步骤
        1.7.3 AQP-4、MMP-9、TIMP-1 mRNA检测
        1.7.3.1 引物设计
        1.7.3.2 RNA的提取
        1.7.3.3 合成cDNA
        1.7.3.4 RT-PCR扩增
        1.7.3.5 RNA电泳及检测
        1.8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蛭龙活血通瘀胶囊对大鼠AQP-4、MMP-9和TIMP-1蛋白表达的影响
        2.1.1 蛭龙活血通瘀胶囊对大鼠AQP-4蛋白表达的影响
        2.1.2 蛭龙活血通瘀胶囊对大鼠MMP-9蛋白表达的影响
        2.1.3 蛭龙活血通瘀胶囊对大鼠TIMP-1蛋白表达的影响
        2.2 蛭龙活血通瘀胶囊对大鼠AQP-4、MMP-9、TIMP-1 mRNA表达的影响
        2.2.1 蛭龙活血通瘀胶囊对大鼠AQP-4 mRNA表达的影响
        2.2.2 蛭龙活血通瘀胶囊对大鼠MMP-9 mRNA表达的影响
        2.2.3 蛭龙活血通瘀胶囊对大鼠TIMP-1 mRNA表达的影响
        3 小结
        4 讨论
        4.1 AQP-4与脑出血后脑水肿的关系
        4.2 MMP-9与脑出血后脑水肿的关系
        4.3 TIMP-1与脑出血后脑水肿的关系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文献综述
    1 活血化瘀法在脑出血急性期的应用及研究现状
    2 蛭龙活血通瘀胶囊治疗脑血管疾病的研究现状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1:中风病证候诊断量表
附件2:中风病症状分级量化评分表
附件3: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
附件4: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
附件5: Barthel指数(Bl评分)
附件6:安全性监测指标及血肿体积监测信息表
附件7: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四、急性脑出血亚急性期脑水肿再度加重的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通络清脑方对缺血性卒中急性脑水肿的影响及星形胶质HMGB1/TLR4机制研究[D]. 田方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脑梗死急性期脑损伤与风痰阻络证相关性及化痰通络汤干预研究[D]. 刘青.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3]星蒌承气汤联合甘露醇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疗效观察[D]. 包仲明.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4]基于数据挖掘中医治疗脑出血后脑水肿用药规律分析[D]. 李涌泉.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5]旋转坐标系下时间常数(T1ρ)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在评估缺血性脑卒中演变进程中的对比应用&酰胺质子转移成像(APT)和动脉自旋标记(ASL)联合评价亚急性脑梗中缺血半暗带的初步研究[D]. 谭月发. 南方医科大学, 2018(09)
  • [6]五苓散治疗基底核区出血后脑水肿的临床研究[D]. 郭明珠.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
  • [7]活血利水法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后脑水肿的临床疗效研究[D]. 桂重.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1)
  • [8]中国脑梗死中西医结合诊治指南(2017)[J]. 高长玉,吴成翰,赵建国,曹晓岚,顼宝玉,吴波水,张成,王志红,王彩娟,张祥建.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02)
  • [9]基于mTOR信号通路研究针刺“百会”透“曲鬓”对脑出血大鼠神经细胞自噬调控的作用机制[D]. 刘昊.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7(05)
  • [10]脑出血急性期中医分阶段治疗方案及蛭龙活血通瘀胶囊的干预作用机制研究[D]. 王蔚.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6(05)

标签:;  ;  ;  ;  ;  

急性脑出血亚急性期脑水肿再加重的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