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集群的主动持久对象处理技术

基于集群的主动持久对象处理技术

一、基于集群的活动持久性对象的处理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潮州市人民政府[1](2021)在《潮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潮州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的通知》文中提出潮府规[2021]10号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府直属各单位,市各开发区、潮州新区管委会:现将《潮州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生态环境局反映。2021年7月1日潮州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为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

冉翔均[2](2021)在《基于持久内存的分布式小对象存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在存储系统领域,现有的分布式存储系统,受限于传统的硬件设施,只能通过在系统存储总量、存储的数据数目和系统的整体性能这三者之间做取舍的方式来满足不同存储场景的需求。比如面向大文件场景的HDFS具备较高的系统容量,但是却无法存储大量的小文件;面向小文件的TFS可以存储大量的小文件,但是却无法提供较高的读性能。但日渐活跃的人工智能、物联网以及云计算等领域迫切需要一个可以满足其海量小尺寸数据存储需求的分布式高性能存储系统。因此,本文基于傲腾持久内存设计了适配持久内存的分布式小对象存储系统,并详细地阐述了系统涉及的理论基础、设计思路、实现方案以及测试分析。本文具体的工作内容如下:1.本文对传统的分布式存储系统极其基础理论知识进行了详细的调研。选取弱中心的分布式集群管理方案来兼顾系统管理的复杂度和集群的横向扩展能力。弱中心节点采用一主多从的集群方案,以解决中心节点的单点故障问题并提供高可用的服务能力。2.通过对持久内存的特性、平台和操作系统对持久内存的支持、持久内存感知的文件系统等的详细调研和分析,本文提出了一种安全的硬件级别的数据分层存储模型。该模型中,DRAM作为接收网络报文的中转空间,持久内存作为所有的热点数据和大部分的管理数据的存储空间、底层的大容量磁盘作为冷数据的存储空间。3.系统充分利用了持久内存的大容量特性,引入了全局细粒度索引机制,以实现缓存和磁盘数据的快速定位。4.通过对持久内存编程模型以及相关持久内存定制的数据结构的适配,系统实现了真正的故障一致性。最后,对系统的功能和性能进行了针对性的测试,测试的结果表明,本系统可以完成对大量小尺寸数据的高性能存储需求,并且系统可以保证服务的高可用性数据的高可靠性以及较高的横向扩展能力。

郭凯欣[3](2020)在《资源基础理论下景德镇文化创意平台创新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十三五”期间国家明确指出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以创新驱动文化产业发展和成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这既是文化建设的要求也是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核心内涵,侧面说明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发展是文化内容和文化模式的统一创新发展。区域性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性产业经济发展模式即平台经济的发展模式,实质上属于共享经济模式,有助于实现平台内外部资源共享和资源有效配置,通过重塑、整合和完善文化创意产业链推动文化创意产业转型升级。2019年年底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项目在景德镇实现落地生根,景德镇特色文化创意产业的平台经济发展模式对区域性文化资源禀赋的城市转型升级和地域性文化产业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等方面产生重要作用。本文以资源基础理论为切入视角,采用整体性多案例的研究方法,就景德镇文化创意平台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概况、平台特征和创新发展、动力机制和发展模式进行深入分析,得出平台经济模式总体的发展特征和动机、战略模式和创新,以此分析区域性文化创意平台静态环境的内部资源要素和动态环境的外部资源要素。根据资源基础理论,结合平台理论和文化创意平台成长路径构建“平台创新行动战略-平台创新实现战略”的平台创新发展战略模型。并对异质核心资源主导的景德镇代表性文化创意平台的发展模式,即国营文化产业资本结构的陶溪川文化创意平台和民营文化产业资本结构的宁封窑文化创意平台分别进行单案例分析,可知政府引导型发展模式的陶溪川、市场需求与导向协同型模式的宁封窑,其核心资源在平台战略发展的不同阶段显示出动态性特征以及内生地决定平台战略发展路径,既是平台核心能力形成的要素基础也是平台专业化、多元化和国际化的关键资源条件,以此得出不同产业所有制作用下的区域性文化创意平台创新发展的不同发展路径,并构建相应的区域性文化创意平台创新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得出适合自身发展规律的平台创新发展模式。在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景德镇同区域共存的多文化创意平台各资源要素的维度分析,得出文化创意平台创新发展的内在机理以及各资本性质文化创意平台发展趋势,结合国家政策背景和市场发展趋势,由此推测以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相结合、社会参与多元投融资的文化创意平台运行机制将成为未来文化创意平台商业模式创新发展的主要方式,并且在理论内容和实践方面对国内其他区域性特色文化创意平台的模式开发经营与创新发展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王雯[4](2020)在《异环境下浮游生物的斑图动力学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浮游生物是水域生产力的基础,在海洋食物链中具有重要位置,与资源的开发利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生态灾害的防治有着密切的联系.近年来,由于工农业生产的高度发展,自然界与人类活动的作用与反作用日益加剧,导致赤潮灾害频发,严重破坏浮游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稳定,也大大降低水域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因此,从理论角度研究浮游生态系统的时空动力学行为,尤其是种群的分布和数量变化,了解浮游生物之间以及浮游生物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掌握具体生态现象的形成机制,是解决浮游生态问题的基础.本文研究了异环境下浮游生物的斑图动力学行为,通过构建浮游生态模型来刻画异环境中的不同影响因素,主要利用线性稳定性理论、多重尺度分析、比较原理、分析技巧和构造Lyapunov函数等讨论了浮游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局部分岔、时空斑图形成、持久存在和灭绝的性质等.具体的研究内容和结果总结如下:首先,为了考虑毒素作用对浮游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了一类具有毒素作用的浮游生态反应扩散模型的斑图动力学行为,其中浮游植物能够释放毒素造成浮游动物的死亡,而浮游动物拥有额外食物投放.利用线性稳定性理论分析了系统在共存平衡点发生Hopf分岔和Turing不稳定性的条件,对系统进行多重尺度分析推导出定态斑图在Turing不稳定相变点附近的动力学方程,从而得到不同类型斑图的形成条件.数值模拟观测到丰富的斑图结构,并给出毒素和额外食物的联合作用下种群灭绝、共存以及出现空间不均匀分布的参数空间.其次,分析了浮游生物的交叉扩散对斑图形成的影响,构造一类具有捕食关系的反应扩散模型,其中捕食者和食饵种群都表现出集群行为,并具有交叉扩散现象.通过线性稳定性分析,得到系统空间均匀定态由于扩散加入而失稳的条件,并利用多重尺度法推导系统空间振荡的振幅方程,其中各项系数均由原始方程的系数显式表达.进一步,研究振幅方程定态解的存在、稳定性条件,揭示斑图类型随着交叉扩散系数变化的情况.此外,在模型中考虑了人工收获行为,发现人工收获强度的不同将造成系统的斑图在点状、条状及其混合状之间变换,这种变换反映了人工收获对浮游种群空间分布的影响.然后,为了解浮游种群在Turing-Hopf分岔点附近的时空斑图形成,研究了一类产毒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反应扩散模型.选取模型的毒素释放率和交叉扩散系数作为分岔参数,建立系统发生余维2 Turing-Hopf分岔的条件.在该分岔点上,分离系统的动力学时间尺度,推导出描述系统主动模演化过程的耦合振幅方程,对其做线性稳定性分析,给出分岔点附近不同结构的时空斑图出现的参数区域.结果表明,不同于单不稳定性引发的斑图自组织现象,Turing-Hopf分岔点上的Turing模态和Hopf模态相互作用、相互竞争,导致系统在其切空间附近出现更复杂的动力学行为,也因此观测到单不稳定下无法出现的斑图结构.在此基础上,考虑外部驱动在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反应扩散模型的Turing-Hopf 分岔附近引发的斑图变换.其中,外部驱动是具有弱强度的时间周期型驱动.当外部驱动不存在时,利用线性稳定性理论确定该浮游生态模型的Turing-Hopf分岔存在的条件.然后引入周期驱动,在分岔点上通过弱非线性分析推导出关键模态的振幅方程,揭示驱动项对系统稳定的均匀定态解带来的改变.结果表明,即使强度很小的时间周期驱动也会引发系统空间均匀定态的改变,主要通过影响种群在时间上的动力学行为,使其变为振荡态,种群的空间结构没有明显变化.最后,为了从理论上阐释环境变化对浮游种群的存在性和灭绝的影响,研究了一类由非自治脉冲微分方程描述的三种群浮游生态模型.其中,两食饵种群存在互助作用,当捕食行为发生时,它们会采取合作共同抵御捕食者种群的捕获.通过比较定理、分析技巧以及构造合适的Lypunov函数等方法,建立系统持久存在、走向灭绝以及全局吸引等性质的充分性判别准则,给出以脉冲为表现形式的外部环境干扰下,脉冲强度与种群存在与否的具体关系.综上所述,本文研究了几类生物因素、人为措施和外部环境变化对浮游生物时空动态的影响,从数学角度讨论了异环境下的浮游种群的空间分布,丰富了浮游生态系统的斑图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种群未来状态的预测,为生态问题的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雷雨嫣[5](2020)在《创新生态位变迁对企业创新能力影响研究》文中提出企业创新生态位是基于生态位学的一个概念,以企业在创新生态系统中与其他组织的创新活动为依据,研究企业占据资源空间和对资源的控制能力的问题,创新生态位变迁的实质是创新战略定位的改变而引起资源配置的变化。现有学者通过生态位战略问题的讨论,借助创新生态位的指标测算,研究了创新生态位形成的条件和结果,然而,对于其中的过程缺少相应的文献。本研究将针对创新生态位变迁的过程机理展开分析,探讨企业如何在创新生态系统中,通过创新生态位的变迁实现创新能力的提升。为了揭开谜团,本文提出以下问题,创新生态位的扩张是否一定能形成创新能力?创新生态位的变迁体现在哪些方面?依据创新生态位的变迁战略,企业采取了怎样的行为策略提高创新能力?围绕这几个问题,逐步展开创新生态位变迁影响创新能力的机理研究。创新生态位变迁既是管理实践中有关战略管理和企业行为的复杂难题,也是企业获取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随着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的深入和完善,企业生态战略和行为都受到一定的关注。为了更好地解决以上问题,本研究在资源基础观、系统观、生态观等理论基础上,梳理创新生态位和创新能力相关文献,提出了创新生态位变迁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理论模型,将研究分为以下研究内容:(1)构建创新生态位变迁、创新生态位适应性、系统稳定性和创新能力四个变量的关系模型,提出37个研究假设;(2)结合理论文献和实际调查,进行变量的维度划分、量表设计,开展预调研;(3)通过结构方程和多元层级回归方法检验模型;(4)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设计创新生态位变迁系统动力模型,并进行长期动态反馈关系的仿真模拟;(5)根据实证检验和仿真结果阐释创新生态位变迁影响创新能力的机理,提出创新生态位变迁过程中企业获取更多竞争优势的研究启示。本研究得到的结论包括:(1)创新生态位变迁的三个维度均改变了企业对于资源的配置结构和特征,其本质目标是获得竞争性的创新资源,企业创新资源构成不同则获得的竞争优势不同,资源地理空间范围不同则获得的创新效率不同,资源获取的动机不同则形成竞争持续性不同,创新生态位的扩张促进了创新能力的提升。(2)生态位适应性在创新生态位变迁与创新能力的关系中发挥了中介作用。创新生态位扩张促进了企业对知识和关系资源的搜寻,这一适应行为调整了资源与环境的匹配性,进而生态位适应性提高了企业创新能力。(3)创新生态系统稳定性对创新生态位变迁影响企业创新能力具有调节作用。系统稳定性分别在创新生态位变迁与创新能力关系之间,以及在企业生态位适应性与创新能力关系之间的调节作用,并且关系稳定性和环境稳定性的调节效果不同。(4)在系统稳定影响下,企业经过与其他创新主体之间的竞争与合作,生态位与企业创新之间具有正负共五条反馈回路,形成了企业从基础生态位跃迁到实现生态位的路径。(5)“创新生态位——生态位适应——创新能力”的系统动力学流图仿真模拟发现,长期演化趋势中,创新生态位和创新能力之间具有互动关系。本研究的创新点如下:(1)划分了基于企业创新生态位变迁的维度。现有文献对于创新生态位不同意义的维度划分互相交叉,缺乏系统性研究,且大多聚焦于静态评价和测度,没有贴近系统的动态性。本研究结合既有研究成果,深入分析企业创新生态位的内涵,结合生态位和创新战略理论,归纳演绎了创新生态位变迁的三个维度,研究了创新生态位变迁的过程。(2)揭示了创新生态位变迁过程中企业生态位适应性行为的中介作用。已有文献现有文献关注企业环境对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缺乏企业与创新生态系统的相互适应性以及适应行为的情境性。本研究基于搜寻理论、协同理论和生态学理论,分析不同维度的创新生态位变迁对企业当前生态位知识适应和关系适应性的影响,识别了生态位变迁提高创新能力的路径。(3)考虑创新生态系统对企业个体的干扰,论证了系统稳定性在企业创新生态位变迁与创新能力关系中间的调节作用。目前的研究大多处于系统稳定性边缘阶段,尚且缺乏创新生态系统稳定性对于企业创新活动的作用机理研究。本研究从系统和生态学视角切入,探讨了企业与系统创新演化之间的联系,深化了创新生态位变迁的理论模型。(4)创新生态位变迁与创新能力演化存在多个复杂的动态过程,目前少有研究演化动力因素来分析二者的关系。本研究建立了生态位复杂演化的因果关系模型,企业基础生态位与实现生态位的动态关系,揭示了系统复杂性和动态性对创新生态位变迁的作用。(5)构建了创新生态位变迁动力系统流图模型,阐述了创新生态位变迁的动力机制。挖掘了创新生态位和创新能力的互动关系,进一步检验了创新生态位变迁的动态反馈性。

张金[6](2020)在《基于关联规则的机房动力环境监控系统》文中研究表明网络的正常、持久和稳定运行取决于通信机房管理系统的可靠运行。近年来,通信机房设备安全监控系统、环境监控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已被广泛使用。应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形成一个集成的、联网的、统一的监控系统,将有助于提高运行的可靠性和正常的维护效率,并降低维护成本和工作强度。机房里的所有设备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性,为了实现对机房环境的实时掌控,同时还为了可以及时定位和预防各种警报,如火灾、漏水和盗窃等,更为了给人工远程检查和故障排除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建立一个机房动力环境监控系统成了现实的可行方案。本文将实际工作和生产结合在一起。根据企业需求并在充分考虑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扩展性之后,设计了这套用于机房的集中式远程监控系统,该系统具有以下特点。(1)选择以SSH框架为基础进行设计,并分离了系统的控制层、数据层和表示层。模块彼此之间的耦合性低,可扩展性强,从而系统的持久性与稳定性得到了提升。(2)使用基于服务器集群的自适应负载均衡技术,以减轻服务器处理压力并缩短了服务器响应时间,提高了系统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达到了实时处理任务和系统高可用性的要求。(3)充分利用MySQL技术,统一数据管理,Web浏览器提供整个动力环境管理的适当的后台应用程序和前景显示,以帮助操作和维护信息与通信的人员有效地管理资源。(4)该系统基于关联规则分析,通过对动力环境告警数据的高效分析,实现了对机房动力环境运行的全面感知进而智能辅助用户决策。该项目可以预防事故、打击犯罪、保护财产,并使机房安全稳定技术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赵江鹏[7](2019)在《物联网分布式接入平台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物联网是网络技术发展和人类社会需求相结合的产物,目前得到了国家、社会和企业等层面的重视,所以,物联网技术实现了质的飞跃。物联网接入平台是数据相互连接的关键,能够长期整合上下游关键资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整个物联网体系中占据主要地位。所以如何开发一个通用的物联网接入平台成为物联网行业的研究热点。本文设计了物联网接入平台Smart City,然后通过对接实验室项目智慧城市物联网应用平台来验证接入平台的实用性与可行性。针对Smart City用到的关键技术——数据存储技术、并发访问技术、开放API进行研究,进行的工作如下:(1)Smart City设计并实现了物联网平台数据存储用到的数据库。由于大规模的物联网设备发出数据是海量的,轻型数据库无法满足海量数据存储,于是提出了基于C4.5决策树算法构建的NC4.5决策树模型,再根据业务需求,构建了NHBase数据库。(2)Smart City设计并实现了提高物联网平台的并发访问量大的框架。针对大量物联网设备同时访问物联网平台而导致的响应效率慢、实时性差等问题,提出基于Flume+Kafka+Storm+HBase的整合框架。(3)Smart City设计并实现了物联网接入平台的开放API。Smart City中提供的微服务都采用REST架构风格设计了对接API,一方面提高平台的安全性,另一方面减少二次开发人员的使用难度。(4)Smart City设计并实现了物联网应用平台——智慧城市。通过Smart City接入平台对接智慧城市物联网平台,可以使智慧城市物联网平台快速投入使用。针对智慧城市应用平台使用设备的数据特点,制定了一套适用于平台与设备的消息传输格式定义。实践表明:本文提出的NHBase数据库,在数据写入和读取方面的性能很好,完全可解决物联网设备海量数据存储问题;提出的Flume+Kafka+Storm+HBase大数据框架,解决了大量设备的高并发访问问题;设计的开放API,可以让使用者在Smart City的基础上进行平台和服务的扩展;通过对接的智慧城市应用平台,验证接入平台对应用平台开发的简便性。

李春艳[8](2019)在《面向NVM的Lustre客户端持久性缓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性能计算(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HPC)系统通常物理上存在多个存储层次,并采用分层存储管理机制组织数据。突发缓冲区技术(burst buffer)常作为计算节点和后端存储层(由Lustre、GPFS等管理)之间“快”的存储层来提升整个HPC集群性能,但burst buffer技术与管理后端存储层的分布式文件系统并未形成一个全局的命名空间,数据在不同存储层的“迁移”仍然需要管理人员的参与,增加了管理的复杂度及成本。另外,在HPC领域,分布式文件系统中数据和元数据存放在专用的服务器节点上,客户端节点(也是计算节点)上的应用通过网络来访问数据和元数据,这样会带来网络延迟以及客户端应用之间争用共享资源的问题。而客户端节点常配置较高性能的存储设备,如基于Flash的SSD,甚至性能更高的基于3D XPoint的SSD等,但这些高性能的本地存储介质的利用率并不大(大量数据仍然存储在容量更大、更廉价的后端存储层)。因此,充分利用客户端性能优异的存储设备,实现高效、灵活的缓存层,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基于Lustre,提出了一种面向新型非易失性存储器的客户端持久性缓存系统NVMLPCC(Non-volatile memory-oriented Lustre Persistent Cache on Client)。利用Lustre客户端高性能的非易失性存储器,NVM-LPCC实现了两种缓存模式:读写缓存模式和只读缓存模式。在读写缓存模式中,文件被单客户端缓存,加速单客户端应用读写性能;在只读缓存模式中,文件能够被多客户端缓存,加速多客户端应用读性能。NVM-LPCC充分利用Lustre的分层存储管理机制和分布式锁管理机制,在全局命名空间下,实现了数据在客户端缓存层和Lustre服务器端存储层之间灵活的同步操作,并维持了数据的一致性和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NVM-LPCC相比原生Lustre系统能够提高35.82倍的平均读带宽,9.65倍的平均写带宽,并且具有很好的扩展性。此外,使用新型非易失性存储器作为客户端缓存介质相比使用普通SSD平均读带宽提升10.40倍,平均写带宽提升4.41倍。

梅飞[9](2019)在《基于日志结构合并树的大规模键值存储系统优化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数据技术的蓬勃发展,需要对海量数据进行高效保存和处理,从而对存储系统提出更高性能需求。基于日志结构合并树(Log-Structured Merge-Tree)实现的键值存储系统,在处理写请求时能够将小颗粒的随机写聚集成大颗粒的连续写从而充分利用外存设备带宽,因此具有高吞吐能力并被广泛应用在大规模存储环境中。近年来,计算机硬件技术也在快速发展。在计算方面,多核处理器和高并行专用处理器已经普及;在存储方面,新型非易失性存储器与DRAM内存的性能鸿沟不断缩减,以及支持并发IO的闪存固态盘已得到广泛部署并逐渐取代机械硬盘。面对日益庞大的海量数据和新型硬件的特性,基于传统硬件资源设计的日志结构合并树键值存储系统在新应用环境中面临巨大挑战。针对上述形势,需要对日志结构合并树键值存储系统从处理逻辑、存储过程、和存储介质等方面重新审视并综合优化以适应大规模数据对高性能存储的迫切需求。国内外学术界和工业界也在这方面进行多维度研究,包括定制化日志结构合并树以优化特定负载下的性能、更改日志结构合并树合并策略以减少写放大、设计面向闪存固态盘或者其他非易失存储器的日志结构合并树等。本文研究工作着重从日志结构合并树的内存缓冲结构、IO存取过程、模型设计这三个方面分析其在部署和研究工作中面临的关键问题,进而提出有效解决方案。首先,日志结构合并树使用一块内存区域作为新数据缓冲区,当前键值存储系统对此缓冲区的数据通常使用跳表结构进行保存和索引。在新型非易失性外存储器与DRAM内存的性能鸿沟不断缩减的趋势下,缓冲区跳表结构由于处于读写请求处理的关键路径,其性能对基于日志结构合并树存储系统的发展至关重要。目前的跳表有概率型和确定型两种,前者维护代价小但是索引结构不稳定,而后者反之。基于此,提出在搜索过程中按需创建索引节点的新型跳表结构Bod Skip以提高内存缓冲区结构的性能。Bod Skip根据遍历步数确定是否需要创建索引节点而非凭借随机概率,因此支持生成稳定索引。同时,索引节点按照历史搜索信息生成,避免因创建无价值索引产生的额外开销。在加入新节点时,Bod Skip只涉及对新节点前后两个相邻节点的更新,因此在并发操作上具有优势。其次,日志结构合并树键值存储系统的主流实现方式依托传统基于“应用/文件系统/块设备”的多层存储处理栈,并通过文件系统将日志结构合并树管理的数据持久化保存在块设备上。然而,文件系统层的引入严重影响日志结构合并树对外存设备带宽的利用。通过深入分析三个典型文件系统在存储日志结构合并树时所产生数据的IO特征,发现外存设备带宽无法得到有效利用的原因在于文件系统会产生尺寸小但数量多的额外IO。以实验证实和量化了文件系统层所引起IO在机械硬盘和固态盘上的性能代价后,据此提出日志结构合并树直接存储技术并实现原型系统LDS。直接存储技术的原理是使用日志结构合并树结构管理外存空间以完全消除文件系统层引入的IO开销。最后,基于日志结构合并树实现或衍生的键值存储系统种类众多,但是缺乏一个分类体系,使得部署和研究工作面临着低效以及难以进行准确评估的问题。针对此问题,全面分析并归纳包含日志结构合并树在内的多阶合并结构的根本特征,提出“树/森林”分类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多阶合并结构仍然存在的设计空间,提出一种基于森林模型的高性能键值存储系统Sifr DB。“树/森林”分类模型的提出突破日志结构合并树概念的局限性,从原理上解释了已有键值存储系统性能偏好的根源。根据该模型对基于不同类型多阶合并结构的键值存储系统进行了严格区分,使得在部署和进行相关研究工作时对模型或系统在选择和认识上有章可循。Sifr DB在实现上吸收了各自模型优点的同时又避免了其缺点,并能够无缝运行于所提出的LDS系统上获得直接存储的收益。另外,在Sifr DB中设计了一种高效的并行搜索算法解决森林模型较为突出的读降级问题,该算法充分利用固态盘的内部并行性显着提高了查询性能。总而言之,本文研究工作全面审视传统日志结构合并树键值存储系统的整体架构和数据处理过程,分析关键性能问题并提出最大化挖掘硬件潜力的优化方法,实现应用逻辑和硬件特性有效结合以全面提升日志结构合并树键值存储系统在大规模存储环境中的性能。

向荣艳[10](2019)在《产业集群内具有捕食关系的上下游企业生态位的研究及其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应用经典的生态学模型,讨论了产业集群内具有捕食关系的上下游企业库存产品之间的动力学行为,应用极限环理论,动力系统稳定性理论,不动点原理和数值仿真的方法讨论了在无政府行为干预下系统动态平衡态稳定的充分条件以及在政府行为干预下系统的复杂动力学性态。在第二章中,考虑下游企业对上游企业库存产品不可能无限制需求的特点,在经典的Logistics模型中引入第二类功能性反应函数,研究产业集群内上下游企业之间静态生态位和动态生态位的动力学性态,得到上下游企业库存水平维持平衡的一些条件,为政府和企业的决策提出了合理的建议。第三章考虑了一类同一时间对上下游企业进行政策干预的动力学模型,应用持续性生存理论对企业的产品库存量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研究上下游企业之间产品的限量增长、可持续发展所满足的条件以及当持续生存的条件阈值被破坏后上下游企业之间产品的复杂动力学行为,并针对不同的情况给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在第三章的基础上,论文的第四部分,我们进一步提出了不同时间对上下游企业进行政策干预的动力学模型,得到一类推广的具有Holling II功能反应函数的捕食被捕食模型,在增加或者减少上下游企业产品库存量的情形下,应用类似的方法,得到了模型上下游企业无法共存、持续生存所满足的条件以及上下游企业之间产品的复杂动力学行为,并针对不同的情况给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文章的最后一部分,我们考虑了一类更加符合实际的政府干预模型,即当产业集群内上下游企业库存产品达到一定数量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干预行为的模型,对应到生态学模型,即研究一类状态依赖的脉冲微分方程的反馈控制问题,通过研究系统的后继函数,应用不动点理论和一些分析技巧,得到了下游企业不考虑政策的介入时模型的动力学行为、上下游企业均有政策介入时模型的动力学行为以及在稳定阈值被破坏时上下游企业之间产品的复杂动力学行为,并针对不同的情况给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二、基于集群的活动持久性对象的处理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集群的活动持久性对象的处理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潮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潮州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潮州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主要目标。
    二、环境管控单元划定
    三、生态环境准入清单
        (一)全市生态环境准入清单。
        1.区域布局管控要求。
        2.能源资源利用要求。
        3.污染物排放管控要求。
        4.环境风险防控要求。
        (二)环境管控单元准入清单。
    四、实施应用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强化技术保障。
        (三)完善动态调整机制。
        (四)强化数据管理及应用。

(2)基于持久内存的分布式小对象存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态势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点
    1.4 本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基础理论与知识
    2.1 小对象的定义
    2.2 持久内存介绍
        2.2.1 非易失存储
        2.2.2 傲腾持久内存
        2.2.3 傲腾持久内存性能
    2.3 持久内存体系结构
        2.3.1 平台对持久内存的支持
        2.3.2 缓存层次结构
        2.3.3 掉电保护域
        2.3.4 Flushing、Ordering和 Fencing
        2.3.5 数据可见性
        2.3.6 平台功能检测
        2.3.7 应用程序启动和恢复
    2.4 操作系统对持久内存的支持
        2.4.1 持久内存感知的文件系统
        2.4.2 持久内存直接访问(DAX)
        2.4.3 持久内存编程接口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关键技术
    3.1 数据分布算法
        3.1.1 Round Robin
        3.1.2 虚拟桶
        3.1.3 一致性哈希
        3.1.4 带负载上限的一致性哈希
        3.1.5 带虚拟节点的一致性哈希
        3.1.6 范围分片
        3.1.7 带虚拟节点的动态调整型一致性哈希
    3.2 分布式一致性算法
        3.2.1 Raft
        3.2.2 Gossip
        3.2.3 适配持久内存的Raft算法
    3.3 缓存模型
        3.3.1 缓存淘汰算法
        3.3.2 适配持久内存的缓存淘汰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总体设计
    4.1 应用场景
    4.2 系统架构
    4.3 各模块职责划分
        4.3.1 客户端
        4.3.2 弱中心节点模块
        4.3.3 数据存储节点模块
    4.4 各模块结构设计
        4.4.1 中心节点结构设计
        4.4.2 数据节点结构设计
        4.4.3 客户端结构设计
    4.5 数据组织方式
    4.6 数据块的索引结构
    4.7 块分配与垃圾回收
    4.8 数据操作流程
        4.8.1 数据的写入流程
        4.8.2 数据的读取流程
    4.9 负载均衡
    4.10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5.1 基础模块的实现
        5.1.1 网络通信模块的实现
    5.2 数据存储节点的设计与实现
        5.2.1 中心节点交互模块
        5.2.2 存储引擎模块
    5.3 弱中心管理节点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5.3.1 数据节点管理模块的实现
    5.4 客户端模块实现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测试与分析
    6.1 测试环境
        6.1.1 硬件环境
        6.1.2 持久内存模拟
        6.1.3 测试工具
    6.2 功能测试
        6.2.1 写功能测试
        6.2.2 读功能测试
        6.2.3 删除功能测试
        6.2.4 获取集群状态功能测试
    6.3 故障处理测试
    6.4 数据可靠性测试
    6.5 性能测试
        6.5.1 数据写入性能测试
        6.5.2 数据读取性能测试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3)资源基础理论下景德镇文化创意平台创新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创新点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资源基础理论的文献综述
    2.2 平台的文献综述
    2.3 文献述评
3 景德镇文化创意平台发展历程及创新转型
    3.1 景德镇文化创意平台发展历程和现状概况
        3.1.1 景德镇文化创意平台发展历程
        3.1.2 景德镇文化创意平台现状概况
    3.2 景德镇文化创意平台特征分析及创新发展
        3.2.1 景德镇文化创意平台特征分析
        3.2.2 景德镇文化创意平台创新发展
    3.3 景德镇文化创意平台创新发展动力机制及发展模式
        3.3.1 陶溪川文化创意平台创新发展的动力机制
        3.3.2 宁封窑文化创意平台创新发展的动力机制
        3.3.3 景德镇文化创意平台创新发展的发展模式
4 景德镇陶溪川平台创新案例分析
    4.1 陶溪川文化创意平台发展过程简介
    4.2 陶溪川文化创意平台的案例分析
        4.2.1 陶溪川文化创意平台创新发展的行动
        4.2.2 陶溪川文化创意平台创新发展的实现
5 景德镇宁封窑平台创新案例分析
    5.1 宁封窑文化创意平台发展过程简介
    5.2 宁封窑文化创意平台的案例分析
        5.2.1 宁封窑文化创意平台创新发展的行动
        5.2.2 宁封窑文化创意平台创新发展的实现
6 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对策及建议
    6.3 研究不足之处
致谢
参考文献

(4)异环境下浮游生物的斑图动力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浮游生态模型
        1.2.2 斑图动力学
        1.2.3 异环境下的浮游生物
    1.3 本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具有毒素作用和额外食物投放的浮游生态模型的斑图动力学分析
    2.1 引言
    2.2 模型描述
    2.3 非空间扩散模型的稳定性分析
        2.3.1 非负平衡点的存在性
        2.3.2 局部稳定性和Hopf分岔
    2.4 空间扩散模型的空间动力学行为
        2.4.1 Turing不稳定性分析
        2.4.2 毒素和额外食物对系统稳定性的联合作用
        2.4.3 Turing斑图的振幅方程
        2.4.4 Turing斑图的稳定性分析
    2.5 数值模拟
        2.5.1 斑图形成随分岔参数变化的情况
        2.5.2 额外食物对斑图形成的影响
        2.5.3 毒素释放对斑图形成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具有集群行为和人工收获的捕食者-食饵模型的斑图动力学分析
    3.1 引言
    3.2 线性稳定性分析
    3.3 Turing斑图的振幅方程
    3.4 Turing斑图的稳定性分析
    3.5 数值模拟
        3.5.1 交叉扩散对斑图形成的影响
        3.5.2 收获强度对斑图形成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浮游生态系统在Turing-Hopf分岔附近的时空斑图动力学分析
    4.1 引言
    4.2 模型描述
    4.3 微扰分析
    4.4 弱非线性分析
    4.5 时空斑图的稳定性分析
    4.6 数值模拟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浮游生态系统的外部驱动在Turing-Hopf分岔附近引发的斑图变换
    5.1 引言
    5.2 模型描述
    5.3 线性稳定性分析
    5.4 弱非线性分析
    5.5 数值模拟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具有种群互助作用的非自治脉冲浮游生态模型的持久性与灭绝
    6.1 引言
    6.2 准备知识
    6.3 持久性和全局吸引性
    6.4 灭绝性
    6.5 数值模拟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贡献
    7.2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博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附件

(5)创新生态位变迁对企业创新能力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思路
        1.4.1 关键概念界定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1.4.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创新生态系统文献综述
        2.1.1 创新生态系统的界定
        2.1.2 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
        2.1.3 研究评述
    2.2 创新生态位文献综述
        2.2.1 创新生态位相关概念比较
        2.2.2 创新生态位变迁的相关理论
        2.2.3 研究评述
    2.3 创新能力文献综述
        2.3.1 创新能力的相关研究
        2.3.2 企业创新能力与创新生态位的联系
        2.3.3 创新生态位变迁过程中的企业创新能力
        2.3.4 研究评述
    2.4 创新生态系统稳定性文献综述
        2.4.1 创新生态系统稳定性相关概念的比较
        2.4.2 创新生态系统稳定性影响因素
        2.4.3 研究评述
    2.5 生态位适应性文献综述
        2.5.1 企业适应性的相关研究
        2.5.2 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生态位适应性
        2.5.3 研究评述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模型构建与假设
    3.1 研究前提
        3.1.1 假设前提
        3.1.2 创新生态位变迁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机理
    3.2 关键变量维度划分
        3.2.1 企业生态位适应性的维度
        3.2.2 系统稳定性的维度
    3.3 研究假设与理论模型
        3.3.1 创新生态位与企业创新能力关系假设
        3.3.2 生态位适应性的中介作用分析假设
        3.3.3 创新生态系统稳定性调节作用的分析假设
        3.3.4 模型构建与假设汇总
    3.4 创新生态位变迁系统动力模型
        3.4.1 创新生态位变迁过程的理论逻辑
        3.4.2 企业创新生态位变迁因果关系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设计
    4.1 调查问卷
        4.1.1 设计思路
        4.1.2 编制过程
    4.2 变量测定
        4.2.1 创新生态位
        4.2.2 企业生态位适应性
        4.2.3 创新生态系统稳定性
        4.2.4 企业创新能力
        4.2.5 控制变量
    4.3 问卷收集与分析
        4.3.1 发放与回收
        4.3.2 小样本数据分析
        4.3.3 数据分析方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证研究
    5.1 大规模调研
        5.1.1 问卷发放与收集
        5.1.2 样本描述
        5.1.3 变量描述性统计
    5.2 数据质量分析
        5.2.1 信度分析
        5.2.2 效度分析
        5.2.3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5.2.4 Pearson相关性分析
    5.3 结构方程路径分析
        5.3.1 创新生态位变迁的直接效应
        5.3.2 生态位适应性的中介效应
    5.4 层级回归分析
        5.4.1 多重共线性检验
        5.4.2 系统稳定性对主效应的调节作用
        5.4.3 系统稳定性对中介效应的调节作用
    5.5 结果讨论
        5.5.1 结论汇总
        5.5.2 企业创新生态位变迁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5.5.3 创新生态位适应性的作用机理
        5.5.4 创新生态系统稳定性对创新生态位变迁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创新生态位变迁的系统动力学研究
    6.1 模型研究设计
        6.1.1 创新生态位变迁的动力系统
        6.1.2 系统动力学方法的适用性
        6.1.3 创新生态位变迁动力流图构建
    6.2 模型稳健性检验
    6.3 仿真测试
        6.3.1 水平变量的仿真与分析
        6.3.2 水平变量趋势对比
        6.3.3 系统稳定性的敏感性仿真
    6.4 结果与讨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贡献
        7.2.1 理论贡献
        7.2.2 管理启示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7.3.1 研究局限
        7.3.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调查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1.发表学术论文
    2.参与科研项目
致谢

(6)基于关联规则的机房动力环境监控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技术现状
        1.2.2 应用现状
    1.3 主要工作和论文结构
2 UML用例建模系统需求分析
    2.1 UML建模机制概述
    2.2 系统需求分析
        2.2.1 问题现状分析
        2.2.2 定义用户角色
        2.2.3 功能性需求
        2.2.4 非功能性需求
    2.3 系统UML用例建模
        2.3.1 系统用例分析
        2.3.2 系统类图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监控系统告警关联模型设计
    3.1 数据分析
    3.2 数据预处理
    3.3 特征量化与选择
    3.4 模糊C-均值聚类
    3.5 关联规则挖掘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Web的系统其他设计
    4.1 系统技术背景简介
        4.1.1 机房监控系统的技术特点
        4.1.2 深入Java
        4.1.3 SSH框架
        4.1.4 MySQL数据库技术
    4.2 系统设计原则
    4.3 系统架构设计
    4.4 服务器集群负载均衡技术
        4.4.1 服务器集群系统
        4.4.2 自适应算法
    4.5 系统实时监控模块设计
        4.5.1 UPS监控模块
        4.5.2 精密空调监控
        4.5.3 配电监控
        4.5.4 关联告警模块
        4.5.5 风机监控
        4.5.6 环境监控
        4.5.7 安防门禁监控
        4.5.8 系统管理
    4.6 MySQL数据库设计
    4.7 Web应用程序的设计
    4.8 本章小结
5 系统的实施
    5.1 部署环境
    5.2 系统功能展示
        5.2.1 登录客户端
        5.2.2 实时界面
        5.2.3 告警关联分析模块
        5.2.4 温湿度检测
        5.2.5 门禁模块
        5.2.6 配电模块
        5.2.7 UPS模块
        5.2.8 精密空调模块
    5.3 运行效果及分析
    5.4 告警关联模型应用结果与分析
        5.4.1 效率分析
        5.4.2 精度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7)物联网分布式接入平台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课题的背景以及意义
    1.2 课题研究的内容
    1.3 章节安排
2 相关概念介绍
    2.1 物联网概述
    2.2 非关系型数据库
    2.3 HDFS(Hadoop Distributed File System)概述
    2.4 Flume概述
    2.5 Kafka概述
    2.6 Storm概述
3 物联网平台架构
    3.1 物联网平台概述
    3.2 物联网平台分类
    3.3 物联网平台需求分析
        3.3.1 功能性需求
        3.3.2 非功能性需求
    3.4 物联网平台设计原则
    3.5 物联网平台架构
4 物联网分布式接入平台大数据存储
    4.1 数据库的选择
    4.2 HBase系统架构
    4.3 HBase数据模型
        4.3.1 数据模型
        4.3.2 物理模型
    4.4 NC4.5 决策树模型
        4.4.1 NRokey设计
        4.4.2 NC4.5 决策树分类算法
        4.4.3 NC4.5 决策树模型数据插入及读取流程
    4.5 实验验证
        4.5.1 实验环境
        4.5.2 测试方法
        4.5.3 实验结果及分析
5 物联网分布式接入平台高并发访问
    5.1 高并发数据处理平台需求分析
    5.2 高并发数据处理平台架构设计
        5.2.1 数据处理平台整体架构设计
    5.3 Flume和 HDFS大数据采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5.3.1 大数据采集系统BDAS体系结构及功能
        5.3.2 BDAS的体系结构
        5.3.3 BDAS的功能
        5.3.4 BDAS的实现
    5.4 Kafka和 Storm大数据实时处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5.4.1 Kafka和 Storm整合架构
        5.4.2 Topology处理流程
        5.4.3 核心代码的设计与实现
6 物联网分布式接入平台开放API
    6.1 REST概述
    6.2 REST设计原则
    6.3 物联网接入平台REST API设计
        6.3.1 实例信息
        6.3.2 租户组信息
        6.3.3 用户
        6.3.4 授权认证
        6.3.5 站点
        6.3.6 设备
        6.3.7 事件
7 物联网平台的应用实验
    7.1 智慧城市物联网平台功能实现
    7.2 数据采集模块与物联网平台对接设计
        7.2.1 订阅主题
        7.2.2 NB设备【上报数据】消息的定义
        7.2.3 给NB设备【下发命令】的消息定义
    7.3 平台功能测试
        7.3.1 用户登录
        7.3.2 管理员管理
        7.3.3 员工管理
        7.3.4 线路管理
        7.3.5 设备管理
        7.3.6 参数设置
        7.3.7 巡检计划
        7.3.8 实时监控
        7.3.9 数据展示
8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8)面向NVM的Lustre客户端持久性缓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目标
    1.4 论文组织结构
2 关键技术介绍
    2.1 Lustre相关技术
    2.2 NVM相关技术
    2.3 本章小结
3 NVM-LPCC设计与实现
    3.1 NVM-LPCC架构
    3.2 读写缓存模式
    3.3 只读缓存模式
    3.4 面向NVM的缓存I/O路径
    3.5 基于规则的自动缓存策略
    3.6 本章小结
4 NVM-LPCC测试与分析
    4.1 实验环境设置
    4.2 功能测试
    4.3 读写缓存模式测试
    4.4 只读缓存模式测试
    4.5 本章小结
5 总结
    5.1 全文总结
    5.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申请专利情况
附录3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9)基于日志结构合并树的大规模键值存储系统优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大数据时代的写优化结构
    1.2 日志结构合并树的历史与现状
    1.3 日志结构合并树面临的挑战
    1.4 本文研究内容
    1.5 课题来源
2 面向日志结构合并树的高性能跳表
    2.1 跳表在日志结构合并树中的角色
    2.2 高性能跳表的设计与实现
    2.3 复杂度分析
    2.4 性能评估
    2.5 本章小结
3 日志结构合并树直接存储技术研究
    3.1 直接存储的必要性
    3.2 直接存储系统原型设计与实现
    3.3 性能评估
    3.4 持久性与并发性讨论
    3.5 本章小结
4 构建基于森林模型的高性能键值存储系统
    4.1 背景介绍
    4.2 “树/森林”分类模型
    4.3 “树/森林”模型特征分析
    4.4 基于分割森林键值存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4.5 性能评估
    4.6 相关问题讨论
    4.7 本章小结
5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成果总结
    5.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的发明专利
附录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10)产业集群内具有捕食关系的上下游企业生态位的研究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的内容
    1.4 研究的方法
第2章 产业集群内下游企业具有饱和需求量的动力学模型
    2.1 模型建立
    2.2 静态生态位分析
    2.3 动态生态位分析
    2.4 数值验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同一时间对上下游企业进行政策干预的动力学模型
    3.1 模型建立
    3.2 上下游企业之间产品的限量增长
    3.3 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可持续发展
    3.4 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复杂动力学行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同时间对上下游企业进行政策干预的动力学模型
    4.1 模型建立
    4.2 上下游企业无法共存的模型分析
    4.3 上下游企业持续生存的动力学模型分析
    4.4 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复杂动力学行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在特定状态对上下游企业进行政策干预的动力学模型
    5.1 模型建立
    5.2 模型分析
    5.3 下游企业不考虑政策的介入时模型的动力学行为
    5.4 上下游企业均有政策的介入时模型的动力学行为
    5.5 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复杂动力学行为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基于集群的活动持久性对象的处理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潮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潮州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的通知[J]. 潮州市人民政府. 潮州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04)
  • [2]基于持久内存的分布式小对象存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冉翔均.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3]资源基础理论下景德镇文化创意平台创新发展研究[D]. 郭凯欣.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20(02)
  • [4]异环境下浮游生物的斑图动力学分析[D]. 王雯. 山东大学, 2020(01)
  • [5]创新生态位变迁对企业创新能力影响研究[D]. 雷雨嫣. 西北大学, 2020(07)
  • [6]基于关联规则的机房动力环境监控系统[D]. 张金. 重庆师范大学, 2020(05)
  • [7]物联网分布式接入平台关键技术研究[D]. 赵江鹏.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9(03)
  • [8]面向NVM的Lustre客户端持久性缓存研究[D]. 李春艳.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9]基于日志结构合并树的大规模键值存储系统优化方法研究[D]. 梅飞. 华中科技大学, 2019
  • [10]产业集群内具有捕食关系的上下游企业生态位的研究及其应用[D]. 向荣艳.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基于集群的主动持久对象处理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