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米亚战争与欧洲格局的变化

克里米亚战争与欧洲格局的变化

一、克里木战争与欧洲格局的变迁(论文文献综述)

李龙[1](2018)在《近代以来法国崛起经验的研究 ——基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视角》文中指出1500年以降,法国经历了波澜壮阔的崛起历程,为世界各国实现国家崛起提供了诸多经验。国家的崛起说到底是由该国的国家实力决定的,而国家治理水平则直接影响着国家实力的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也是国家治理水平不断提高的必要前提与重要标志。国家治理制度以及制度的执行能力是国家治理的主要内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治理制度是构成国家治理制度的基本组件,政治治理制度又在其中处于核心地位。政治治理现代化需要完成国家建设、民主与法治建设三者的均衡发展,实现有能力的、受约束的、负责任的国家三大目标,从而推动包容性的经济、社会、文化治理制度的产生,最终实现包容性国家的目标。本文即试图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视角,对近代以来法国四次崛起的经验进行考察。波旁王朝的崛起有赖于早期民族国家建设,权力的统一与官僚体系的发展有效地提升了国家能力,从而为进行全面的改革和推动工商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可是,由于民主、法治建设的缺失,强大国家失去约束,从而走上进攻性崛起道路,最终造成崛起中断。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崛起与国家建设和法治建设密切相关,但由于民主建设的缺失,第一帝国同样选择了一条进攻性崛起道路。法兰西第二帝国继续强化国家机器,通过实行包容性的经济治理制度,成功完成工业革命,推动了经济快速增长,但由于民主建设的滞后,造成与前两轮崛起相同的结果。戴高乐创立的第五共和国全面改革政治治理制度,首次实现政治治理三大要件的均衡发展,包容性的经济、社会、文化治理制度得以产生,国家治理体系更加均衡。以国家治理水平的全面提升为契机,戴高乐领导法国采取更加灵活的半进攻/半包容性崛起策略,并最终实现可持续型的国家崛起。

林辉[2](2017)在《晚期奥斯曼帝国与德国关系研究(1871-1918)》文中研究表明1871年至1918年这一时期德意志帝国与奥斯曼帝国的交往是基于各自利益与原则而展开。德国寻求扩大在奥斯曼帝国境内的经济与政治影响,而奥斯曼帝国在国内改革、重建军队以及削弱英法的经济影响需要德国的帮助。本文主要分析这一段时期德国与奥斯曼帝国的关系及其变化过程。除去绪论与结语部分全文共分三章:论文首先介绍德奥两国的早期交往,以奥地利与普鲁士为代表,概述德意志联邦与奥斯曼帝国交往以及缘由;其次论述哈米德二世时期德奥关系发展的原因及过程:包括19世纪中后期奥斯曼帝国的困境,以及柏林会议对两国的影响,一方面重点阐述柏林会议是德国对奥斯曼帝国事务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的变化,另一方面说明柏林会议重新划分的版图加快了奥斯曼帝国的瓦解。迫使素丹寻找新的盟友。德奥两国在军事、经济上的互动与合作,尤其是在巴格达铁路项目的合作为德奥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最后论述青年土耳其革命后,相对稳定的德奥关系发生了变化,但是大体上,还是不妨碍德奥之间的友好关系,奥斯曼帝国在加入以德国为主的同盟国对俄宣战之后,以及德国和奥斯曼帝国在中东地区策划执行的圣战,使两国关系达到顶峰。

陈宇[3](2017)在《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马克思恩格斯的国际关系思想内容丰富,具有深入挖掘的价值,目前国内有许多学者研究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但是马恩本人的国际关系思想却很少有人关注,研究马恩国际关系思想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社会主义中国的外交实践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思想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产生和形成的,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活的年代,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时期,资本主义正在向全球扩展,资本主义的发展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对于国际关系的发展和变化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的不可调和性开始显现,其社会的阶级矛盾也在不断发展与加剧。马克思和恩格斯写了大量关于国际关系的文章,本文从八个方面对于这些文章的主要内容予以了总结:国家观方面,马克思恩格斯论述了国家的起源、本质、职能以及国家的消亡;世界历史观方面,马克思恩格斯论述了世界历史的形成、动力、当代国际社会的主要特征、世界历史发展的后果;国际经济关系方面,马克思恩格斯论述了国际经济关系发展的原因、国际经济关系的主要形式、关于自由贸易的思想、世界市场的形成;国际政治经济关系方面主要论述了资本是资本主义全球扩张的基本动力、资本主义的扩张导致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世界性的阶级矛盾、世界经济危机;民族解放运动方面,马克思恩格斯论述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民族有了统一和独立的要求、民族问题的本质是阶级问题、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民族解放运动与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关系;欧洲大国之间的外交关系方面,马克思恩格斯论述了欧洲大国之间的相互利益争斗关系、实现统治阶级的利益是这些国家外交的主要目的、欧洲政治是由少数几个国家决定的、镇压各国人民起义是欧洲大国联合在一起的重要动力;无产阶级的世界联合方面,马克思恩格斯论述了无产阶级要团结起来实现世界的和平、无产阶级起来斗争的时机已经成熟、无产阶级要取得斗争的胜利必须联合起来、无产阶级革命的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世界和平的到来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论述了国际冲突的根源、国际冲突的类型、国际冲突的性质、世界和平的到来等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思想主要用到的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主要有物质和意识的辩证统一关系、对立统一的矛盾分析方法、普遍联系的方法、发展的观点与方法、实践的观点与方法、内外因辩证统一的分析方法;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主要有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原理、社会基本矛盾的推动作用、阶级分析的方法、经济与政治的辩证统一关系、社会发展合力论、社会革命推动论等方法。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思想的核心逻辑是生产方式决定国际关系,本文从不同生产方式国家之间的关系、相同生产方式国家之间的关系、国际关系中的均势讨论了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思想的这一核心逻辑内容。总体来看,在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思想的视角下,国际关系的本质是生产方式矛盾运动推动下的,阶级国家和阶级国家之间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阶级的利益进行的相互之间的合作与斗争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思想的阶级立场和价值观是实现无产阶级的最终解放,这一价值目标内在地包含着对于民族解放运动的支持和全人类解放的追求,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思想的这一价值目标具有内在的科学性。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思想对于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主要体现在对于其研究视域、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国家本质认识的深化、理论价值的立场等方面的启示;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思想对于中国的外交实践具有重要的思想启发和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市场经济发展方式的选择推动了中国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关系的发展;中国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有助于克服市场经济的内在矛盾;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对于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发展做出了基本贡献;我国在国际交往中要注意发展同各国民众之间的关系;合作共赢的理念有助于人类社会向更高阶段的过渡。

王珏[4](2016)在《当代中俄学界关于叶卡捷琳娜二世外交政策研究的对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叶卡捷琳娜二世是俄罗斯历史上伟大的统治者。18世纪下半叶,在她的统治之下,俄罗斯走向繁荣富强,跻身欧洲强国之列。不得不说,她的外交政策确有过人之处。一直以来,俄罗斯史学家对叶卡捷琳娜二世外交政策的研究未曾停歇,女皇积极的外交政策也引起了中国学者的兴趣。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外交政策可以说是全世界学者最热衷研究的俄国史问题之一。本文旨在通过介绍和分析当代中俄文献中有关叶卡捷琳娜二世外交政策的论述,探讨当代中俄学界有关该问题研究的发展历程和阶段特点,分析和比较两国研究的异同和优缺点,为中国学者研究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外交问题提供一些材料来源和观点启发,为深入研究女皇外交问题提供帮助。毫无疑问,俄罗斯学者在女皇外交政策研究这一课题上具有明显优势。当代俄罗斯史学界有关女皇外交政策的研究大致分为两个阶段:苏维埃政权时期和后苏联时期。苏维埃政权时期有关叶卡捷琳娜二世外交政策的研究数量较少、篇幅较小,基本不能构成体系,针对性不足,学者们对女皇的评价趋于“一边倒”式的批判。进入后苏联时期,随着旧意识形态桎梏的消失,不仅出现了大量新的档案材料,也出现了新的研究角度和观点。总的来说,新时期的学者更加重视发现叶卡捷琳娜二世外交政策的价值和积极因素,对叶卡捷琳娜二世外交政策的评价越来越正面。中国有关叶卡捷琳娜二世外交政策的研究相对较弱。总体上,中国学者的观点相对俄罗斯学者而言存在着继承性和滞后性。中国学者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1949年建国后到50年代末中苏关系恶化前、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以及80年代至今。中国有关该问题的研究不仅源于历史发展的需要,也适应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中国学者与俄国学者在资料占有和语言上各成一体,不具有可比性;在价值判断上存在本质不同,中国学者就某些问题给出了有力的观点。在中俄共同关注的18世纪下半叶中俄关系问题上,学者们的对话主要集中在政治化的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两个方面。两国学者均以本国母语档案材料为基础开展研究,由于各方关系错综复杂,原始材料并不丰富,双方记录也各执一词,后世学者在解读时难免众说纷纭。在解读历史细节时,不同立场的人们关注的重点往往不同,常常按照自己的理论和逻辑进行解读。但是,厘清历史事实,正确认识两国关系的过往,不仅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也对指导当今两国关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女皇外交的主要方向,如俄土战争、瓜分波兰、应对法国大革命等问题的研究上,俄罗斯学者的研究成果更为丰富多样。俄罗斯学者在解释这些问题时,十分善于发现民族利益,扞卫民族立场。

尚永强[5](2013)在《英国与克里米亚战争》文中提出克里米亚战争长期以来备受争议,它的爆发形式和结束方式同样令人深思。作为一场外交控制下的战争,它发生于英国工业革命初步完成的时期,发生在变革的年代,英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国内政治、经济、社会状况影响了这场战争的爆发和走向,使得这场战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英国加入到战争中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英国结束这场战争的方式却使得这场战争看起来有些虎头蛇尾。英国与法国出于不同目的结盟,尽管英军作战依然英勇,可歌可泣,但数十年未经历过欧洲大战的英国陆军无论在军事制度还是指挥管理方面都存在巨大的缺陷,英军在战场上的弱势使得英国在战争中甚至在外交上不得不更多寻求与法国进行合作以对抗俄国,某种程度上也受到法国的牵制。塞瓦斯托波尔围城战结束不久后英法联盟之间的裂痕愈加明显,英国并不能单独决定战争的走向。最终,英国通过一场有限战争来达到自己战前所预想的基本目标,遏制了俄国在近东的扩张企图,暂时保全了奥斯曼帝国的完整,把东方问题成功纳入欧洲协调的范围内,使自己在近东的利益得到一定保障。战争结束一百多年后对这场战争的评价常常带有各自时代的烙印,有必要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重新审视这场战争,重新认识这一时期英国的战争与外交。全文内容由五部分组成。绪论部分论述本文的选题意义,回顾国内外学者对相关课题的研究概况,指出本文所研究的中心议题和创新之处,同时列举本文所使用的相关原始文献并说明资料来源情况。第一章重点分析克里米亚战争的时代大背景,英国在战争前经济发展情况、政治社会改革状况、这一时期英国政党政治的特点;初步探讨东方问题的由来,并考察18、19世纪英国近东政策演变过程及变化原因。第二章从法俄基督教圣地争端问题谈起,审视克里米亚战争全面爆发的具体原因以及英国在战争爆发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本章重点论述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国内舆论下,英国如何维护自己在近东的利益加入到争端中,同时具体研究一些重要人物和特定事件对英国参战的影响,例如英国驻土耳其大使的作用、英国公众舆论中的仇俄情结和“锡诺普事件”,在此基础上综合研究战争爆发前外交谈判无果、最终让位战争的原因,探寻英国从法俄争端的“旁观者”到最后加入到战争的缘由。第三章主要论述战争时期英国政府的外交活动及英军在战场上的活动,包括波罗的海和克里米亚半岛等战区的战争情况,简要分析战争中影响较大的几次战役如阿尔马战役、巴拉克拉瓦战役、英克尔曼战役等等,同时研究这一时期英国对俄国所采取的遏制措施,如外交战、经济战,进一步解析战争与外交间的关系。英国为了与俄国作战努力扩充军队数量、争取战场上获胜来赢得自己的外交筹码,同时在克里米亚以外多个战场企图全面打击俄国,在经济上对俄国进行封锁禁运,最终和法国、土耳其一起赢得了战争的胜利。第四章简要分析1856年巴黎和会中英国的外交活动,探讨《巴黎和约》的主要条款及其对欧洲国际关系的影响,同时结合历史与现实,对英国在战争与条约中的得失进行新的评价。

武红旗[6](2010)在《克里米亚战争前欧洲列强的外交博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克里米亚战争前,维护维也纳体系的“神圣同盟”趋向瓦解,北方三宫廷在行动中再也不能协调一致,最后反目为仇。对欧洲事务起主导作用的“欧洲宪兵”俄国,极力向南扩张,意欲吞并土耳其遗产,引起了英奥等国的恐慌,俄国的为所欲为,使其处于孤立之境,针对法国的大国同盟虽未被针对俄国的大国同盟所取代,而实质上,克里米亚战争前确实存在着欧洲大国共同反俄的倾向。俄国失去了在欧洲事务中的支配地位,国际地位大大下降。法国乘机与英结盟,使俄陷入外交困境不能自拔,法国从而东山再起,成为欧洲外交的中心。由此在欧洲国际关系舞台上造成一场被称为“外交革命”的政治变局。这场“外交革命”直接引爆了克里米亚战争,导致了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动。俄国外交的失败,法国外交的成功,除了英俄的矛盾大于英法矛盾,导致了英法结盟共同抗俄外,还在于俄国不识时务,逆时代潮流而行。当其他欧洲国家在工业化道路上高歌猛进之时,俄国不向先进国家看齐,却仍然与封建农奴制度为伍,它置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大势于不顾,极力维护行将就木的“神圣同盟”。其实力远远不及英法等国,腐朽落后,外强中干,却还要向当时极为敏感的巴尔干地区插手,引起列强的共同反对,而经济实力是决定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对国际关系支配权的根本力量。因此,俄国不自量力的推进,其失败是必然的。另外,俄国一系列的外交误判,也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它自信英国、法国不可能干涉自己的行动,曾经的盟国奥地利会和自己一致,而结果是英法联合起来共同抗俄,奥地利也背判了自己,与俄国的预期完全相反,俄国在欧洲诸国的外交博弈中陷入孤立无援。刚成立不久的法兰西第二帝国在克里米亚战争前,政局不稳,在国际上还没有完全摆脱孤立的阴影,但法国努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国力蒸蒸日上。它外交政策灵活,与往日的宿敌英国结盟,最终打开了外交局面。这说明,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一个国家只有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曹阳[7](2007)在《普京时期俄罗斯与欧洲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普京时期俄罗斯的欧洲战略可以称之为“回归战略”,即回归到欧洲的安全体系、经济体系、制度体系及价值体系。它包括以下基本内容:在安全领域,希望通过加强与北约和欧盟的合作,营造和平的周边环境。建立稳定的和不可分割的欧洲,强调在大欧洲的建设中,俄罗斯作为可靠的、建设性的、可预见的伙伴参与其中。在经济领域,利用俄欧经济关系使俄融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中,积极参加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构筑“欧洲统一的经济空间”,利用欧洲的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推动俄罗斯市场经济的建设。在政治领域,通过俄罗斯与欧洲主要大国和地区组织之间的双边和多边对话机制,进一步深化与欧洲的战略伙伴关系。利用欧洲对俄罗斯的战略需求和美欧之间的战略分歧,谋求欧洲政治大国地位,拓展俄罗斯战略空间,巩固俄罗斯在后苏联地区建立的国家间政治关系新体系中的领导地位。本文对俄欧关系发展趋势的判断是,俄罗斯与欧洲的关系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俄罗斯能否“回归欧洲”,取决于俄罗斯内部的发展和欧洲可接纳程度。俄罗斯欧洲政策的目标是建立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大欧洲,建立俄罗斯与欧洲统一的经济、自由、安全和文化空间。但是,由于俄罗斯与欧洲在民主、安全、市场经济、文化上存在的差异,决定了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还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俄欧关系的发展对俄罗斯亚洲政策和中俄关系将会产生重要影响。俄罗斯本质上是一个欧洲国家,欧洲在俄罗斯外交中拥有优先的地位。普京总统从俄罗斯横跨欧亚大陆的地缘政治现实出发,将采取既积极发展俄罗斯与欧洲关系,又重视发展俄罗斯与亚洲国家关系的欧亚平衡外交战略。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俄罗斯欧洲政策的成果还充满着未知,能否回归欧洲并不完全取决于俄罗斯,欧盟是否接纳它需要时间来验证。因此,中国在俄罗斯的地缘战略中将占有重要地位,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俄罗斯的战略选择。

毕洪业[8](2005)在《欧盟东扩与俄罗斯的选择 ——从俄罗斯的欧洲观谈起》文中研究说明在冷战结束以来的国际格局转型中,俄罗斯如何重新构建自己的对外关系,以及确定在国际、特别是欧洲大陆国际体系中的地位,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随着欧盟东扩战略的实施,对俄、欧而言,如何定位和发展双边关系不仅对各自内部转型,而且对未来欧洲大陆的安全和稳定都具有决定意义。鉴于此,本文以文明和现实的国家利益为观察视角,在探讨俄罗斯历史上所持欧洲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欧盟东扩背景下俄欧关系的调整和发展情况,并对其可能的走势作出预测。 全文主要由两大部分内容构成,共分五章。 绪论部分主要在介绍论文写作的缘起和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说明此项研究的意义。 第一大部分内容包括第一、二两章,主要以主要历史事件为线索,论述苏联解体前俄罗斯的欧洲观念。第一章主要谈十月革命以前俄罗斯的欧洲观。通过接受东正教信仰,在俄罗斯逐渐形成了不同于西方天主教文明的独特东正教-斯拉夫文明,从而确立了俄罗斯人的欧洲观念基础。这其中重点论述了18世纪以来,随着俄国成为欧洲国际体系的重要一员,西欧国家对俄罗斯的影响也日益增强,进而引发俄国国内产生不同的观点和反应。第二章主要论述的是,十月革命后整个布尔什维克掌权时期的欧洲观。这一时期,随着国内政治舆论空间的逐步压缩,到被完全控制,有关欧洲问题的讨论也基本限于苏联政府的一种观点和论调,直到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才出现根本性的转变。 第三、四、五章组成了本文的第二大部分内容。这一部分内容,以俄罗斯的全面转轨和欧盟的东扩为线索,深入探讨在这种转型的大背景下,俄罗斯与欧盟关系的调整和发展。第三章主要论述转型中的俄罗斯在外交政策领域的争论和调整,以及随着俄罗斯对欧盟政策调整,双边伙伴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自新世纪初以来,俄欧伙伴关系在各主要领域的发展取得一定的成果。这些领域主要包括政治、能源及安全领域,其中特别突出了双方在安全领域的合作与对话。在政治对话领域,这里主要论及了俄欧关系中的对话机制构建;在能源领域,双边虽然都有较强烈的需求和合作愿望,但现实存在的不信任和地缘战略利益分歧,使这一领域的合作潜力还远没有得到释放;安全领域(包括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的对话与合作无疑仍是俄欧关系的重点,特别是随着俄罗斯与扩大后的欧盟真正成为邻居,安全问题自然成为双方考虑的首要因素。第四章主要考察欧盟东扩战略实施和俄罗斯的应对策略。欧盟东扩主要出于“大欧洲”理想和地缘政治、经济

孙午生[9](2004)在《普京的社会发展道路》文中认为叶利钦时期10年改革,弱化了国家的作用,使国家政治混乱,经济滑坡,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人口递减,使俄罗斯面临着沦为世界二流或三流国家的危险。普京当政之初,总结了苏联和俄罗斯历史经验与教训,以自由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作为其思想理论基础,提出了俄罗斯社会发展道路总的指导思想,是以“国家”调节为中心的“控制与发展”理论,这对俄罗斯经济的恢复,政治的稳定起到了保障作用。为什么普京能够在短短四年里,使俄罗斯社会发生快速而显着的变化?决定俄罗斯社会发展的因素是什么?究竟应该怎样客观地认识、分析和评价普京确定的社会发展道路?普京的社会发展道路又有什么影响?本文采用理论和实际、实证和学理相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研究方法,从普京社会发展道路产生的背景和条件入手,着重分析其政治、经济、外交的目标选择及其社会发展模式、原则的确定,探讨政治经济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的措施,揭示出推进社会发展的外在和内在的深层动因,及其普京道路产生的必然性,并预测了社会发展的未来趋势。全文包括绪论、五章正文和结束语。通过分析,得出如下的理论观点和研究结论:第一,国家的发展与审慎合理地选择改革方式有直接的关系。不同的方式,会产生不同的社会效果。俄罗斯国家的转型过程分两个阶段――叶利钦时期主张巨变,实施全盘重建的政策。普京时期主张微变,同时,辅以巨变的某些合理成分,实行治理与重建相结合的政策。普京选择了稳健与快速相结合的发展方式,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循序渐进,保持社会与政治、经济之间的良性互动。 第二,民主与经济的互动性。俄罗斯国家的转轨主要经历了两个过程――政治上向民主政治的过渡,经济上向市场经济的过渡。这两个过程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既互为因果,又使因果之间的界限模糊化,二者互为影响,内在地统一于整个社会的转型之中。在向民主政治转型和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经济发展与民主政治建设相互作用,经济发展深化了民主的进程,反之,民主能带来社会的经济发展。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两者之间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只是说明二者是现代化系统中不同的层面,没有民主就没有现代化,民主是现代化内在要求之一。反之,没有经济的发展,也会给民主带来束缚。因为,经济发展能够促进高度城市化,带来就业结构的变化,导致农民在规模和重要性上下降,中产阶级和城市工人阶级得以发展,政党和公民团体日益成熟,政治变得相对宽松和宽容,可以深入推进创造公平、稳定的社会环境。第三,发展民主与强调强力国家体系,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的必然性与合理性。<WP=4>民主是一个变量,民主在一定时期,一定社会条件下,应当是具体的。民主作为国家制度,它是确定政府决策的一种程序和手段。处于民主发展进程一定历史时期的国家,不能超越历史发展的必然阶段,即强调国家和个人的作用阶段。这是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的保障,是向法理权威型民主以及完善的民主迈进的必然阶段。经验材料证明,在所有的巩固民主制中,都存在着相当程度的市场干预和国家所有权。如果离开一定的国家管制、法律强制,市场经济是不可能自发形成的,何况市场经济还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失效问题,因此需要国家来校正。第四,主权国家的国际性。俄罗斯作为一个主权国家,其政治的变化不仅受到国内因素的影响,还深受国际因素的影响,这两方面因素相辅相成。当今国际社会是以欧美价值观和欧美制度文明为中心,像俄罗斯这样的大国,更应充分重视国际系统和国家本身的制度的互动变化。第五,普京治国方略总的指导思想,就是以“国家”调节为中心的“控制与发展”理论。普京的社会发展道路模式,即在政治上,实施“可控式的民主制”,分为“国家权威型” 民主和“法理权威型” 民主两个阶段;在经济上,实施“强政府大市场”的发展模式,这一个模式使市场经济秩序化,保护私有权、经营自由权,强调国家有统一的经济空间,能够稳定社会经济制度,使民主机构发挥效能;在外交上,倾向于新欧亚主义,实行灵活多边的外交政策,外交中心是发展同欧美的关系。第六,将普京社会发展道路的政治民主化划分为三个阶段――以“国家”调节为中心,强调国家的影响和作用,即“国家权威型” 民主阶段;以法律为准绳,建立“法理权威型” 民主阶段;以建立公民社会,完善权责法治和人事制度为途径,逐步转向成熟型民主阶段。进而明确指出现在俄罗斯民主政治所处的阶段,是由“国家权威型”向“法理权威型” 民主转变的阶段。普京社会发展道路的实践表明,俄罗斯不能完全照搬西方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发展模式,应当与俄罗斯国情相结合,走自主性的社会发展道路。这一点不仅有利于俄罗斯的发展,而且也为世界转型国家,尤其是为世界欠发达国家发展模式的选择,提供了范例。正是从这一意义上说,普京的社会发展道路,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为推动多极世界格局的形成,将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俄罗斯与中国是邻国,两国具有大致类似的经济形式、社会结构和政治体制,俄罗斯在政治变迁、经济变革中的经验与教训,对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经济?

杜正艾[10](2003)在《俄罗斯外交传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俄罗斯外交传统是指在长期的俄罗斯外交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具有持久性的、相对稳定的外交特征。 本文通过对俄罗斯的地缘特征、综合实力和民族特性等相对稳定因素的分析,从宏观的、战略的高度,客观地研究了影响俄罗斯外交传统的客观因素。 在地缘上,俄罗斯呈现出地跨欧亚,幅员广、纵深长,邻国构成复杂,属于内海型陆海国家等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俄罗斯外交的一般特征,具体表现为:俄罗斯外交周旋的空间大,外交政策转换的概率大,外交运作的重心变化多;重视处理与邻国之间的关系,对不同实力、不同民族宗教的邻国采取不同的外交方略;避免两线或多线作战在俄罗斯外交中地位突出;注重谋取和维护出海口,反封锁外交在俄罗斯外交中占有重要位置等。 对自身国家属性和文化完全不同的认识,决定了俄罗斯在外交理念上的多元和外交流派上的多样性。而俄罗斯民族性格方面所表现出的极端性和矛盾性,使俄罗斯外交理念也具有极端性的特点,中庸在其外交理念中没有地位。在俄罗斯外交理念中,要么是激进超前的理想主义,要么是极端保守的现实主义,俄罗斯外交理念总是在激进与保守、在东方的理性和西方的想象两端摇摆,不偏不倚对它而言是十分少见的。 综合国力上的相对落后性使俄罗斯外交目标受到一定限制,但从俄罗斯外交演进的历史看,俄罗斯对外政策目标的确立与国家实力之间呈现出一种波浪式演进的态势。如果把国家实力作为中轴,俄罗斯的对外政策目标就像价格围绕价值调整一样。当俄罗斯对外政策目标脱离国家实力允许范围时,随着俄罗斯在国际舞台上受挫,俄罗斯会适时调整自己的对外政策目标,使其对外政策目标更加与国力相协调。 本文对从彼得大帝到苏联解体时期的俄罗斯外交实践进行了实证研究,解析了俄罗斯外交决策的一般传统和外交战略的一般特征,剖析了俄罗斯外交运用的一般策略。 俄罗斯政治体制上的集权特性,使其政治传统具有集权特性。具体表现在:俄罗斯人有顺从专制、崇拜领袖的传统;在政治体制上,缺乏分享权力的机制,教会不拥有世俗权力,政府体制缺乏权力分享机制,外交决策机制高度集权等。政治传统上的集权特性,使俄罗斯外交决策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则个人在外交决策中常常起决定性的作用。外交决策的这一特性,又使俄罗斯外交具有诸多特点。突出表现在:外交的个人色彩浓厚,外交政策的突变性大,秘密外交盛行,外交决策的执行坚决,但常常缺乏灵活性等。 西方为主,兼顾东方的“双头鹰战略”是俄罗斯外交战略最突出的特征。努力融入西方是彼得大帝之后俄罗斯对外政策的基本取向,东方(或南方)在俄罗斯外交布局中一直处在次要的位置,西方为主,东方(或南方)为辅始终是俄罗斯“双头鹰战略”最基本的特征。此外,俄罗斯外交战略还具有均势外交与优势外交并举的特点。 俄罗斯有着丰富的外交策略。在注重意识形态与现实政治两手并用的同时,俄罗斯外交始终将现实外交作为俄罗斯外交的根本;抢夺东欧,利用中欧,分化西欧是沙皇俄国时期欧洲外交布局的基本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一模式逐步演变为控制东欧,利用欧洲,分化欧美的新模式。韬光养晦是俄罗斯在国内面临重大挑战时所采取的基本的外交方略。侵邻、控邻多于睦邻是俄罗斯邻国外交的一般特征。避实就虚,适时而动则是俄罗斯外交最常用、也最有效的策略。

二、克里木战争与欧洲格局的变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克里木战争与欧洲格局的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1)近代以来法国崛起经验的研究 ——基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一、导论
    (一)问题提出与选题意义
        1.问题提出
        2.选题意义
    (二)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
        1.对国家崛起问题的研究
        2.国家治理现代化视角下的国家崛起问题研究
        3.对近代以来法国崛起经验的研究
    (三)关键概念的界定
        1.国家治理:基于本体论与方法论两个维度的考察
        2.国家治理现代化
        3.国家崛起:一个类型学分析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二、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波旁王朝的崛起
    (一)国家治理制度改革与国家崛起
        1.权力的统一与全面的改革
        2.官僚体系的发展与重商主义的推行
    (二)国家治理制度的失衡与崛起中断
三、国家治理现代化与第一帝国的崛起
    (一)国家治理制度改革与国家崛起
        1.大革命后的国家建设
        2.资产阶级法治与资本主义发展
        3.军事改革与迅速崛起
    (二)国家治理制度的失衡与崛起中断
四、国家治理现代化与第二帝国的崛起
    (一)国家治理制度改革与国家崛起
        1.帝制转型与秩序重建
        2.经济改革与快速增长
    (二)国家治理制度的失衡与崛起中断
五、国家治理现代化与第五共和国的崛起
    (一)国家治理制度改革与国家崛起
        1.政治体制改革与政治稳定
        2.国家自主性的重塑与大国地位的恢复
    (二)国家治理制度的均衡与可持续型崛起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晚期奥斯曼帝国与德国关系研究(1871-191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奥斯曼帝国与早期德国的交往
    第一节 奥斯曼帝国与奥地利的交往
    第二节 奥斯曼帝国与普鲁士的交往
第二章 哈米德二世时期的德奥关系
    第一节 19世纪中后期奥斯曼帝国面临的内外局势
    第二节 俾斯麦的政策与柏林会议
    第三节 哈米德二世的外交政策与德奥关系
    第四节 巴格达铁路与德奥关系
第三章 青年土耳其党统治时期的德奥关系
    第一节 青年土耳其党统治时期的德奥关系变化
    第二节 奥斯曼帝国参战
    第三节 战时柏林的中东政策和“德国制造的圣战”
结论
附表一 晚期奥斯曼帝国与德国交往年表
附表二 德国和土耳其同盟条约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3)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思想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一)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思想研究内容的界定
        (二)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思想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及要解决的问题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三)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四)推进我国学界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思想研究的思考
        (五)本项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
    三、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思想的着述情况
        (一)马恩国际关系思想文章的选择标准
        (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关于国际关系内容的文章情况
        (三)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思想所论述的主要问题
        (四)马恩国际关系思想所包含的主题
    四、本文的研究框架、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一)研究框架
        (二)本项研究所采取的主要方法
        (三)本项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人类社会的进步与资本主义的发展(14—19 世纪)
        一、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于全球生产方式的改变
        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全球扩展
    第二节 资本主义发展对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一、大国关系的构建与变动时期(17—19 世纪)
        二、资本主义发展对于国际关系的影响
    第三节 资本主义内在矛盾不可调和的表现与阶级矛盾的深化
        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表现
        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与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思想的基本内容(上)
    第一节 国家观
        一、国家的起源与形成
        二、国家的性质
        三、国家的功能与行为
        四、国家的消亡
    第二节 世界历史观
        一、世界历史的形成
        二、世界历史形成的动力
        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推进是近代国际社会的主要特征
        四、世界历史发展的后果
    第三节 国际经济关系
        一、国际经济关系的加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国际经济关系的主要形式
        三、关于自由贸易的思想
        四、世界市场的形成
    第四节 国际政治经济关系
        一、资本是资本主义全球扩张的基本动力
        二、资本主义的扩张导致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
        三、世界性的阶级矛盾
        四、世界经济危机
第三章 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思想的基本内容(下)
    第五节 民族解放运动
        一、资本主义的发展使民族有统一和独立的要求
        二、民族问题的本质
        三、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四、民族解放运动与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关系
    第六节 欧洲大国之间的外交关系
        一、欧洲大国之间的外交博弈
        二、实现统治阶级的利益是欧洲大国外交的主要目的
        三、欧洲政治是由少数几个国家决定的
        四、镇压各国人民的革命是欧洲大国联合在一起的重要动力
    第七节 无产阶级的世界联合
        一、无产阶级要团结起来实现世界的和平
        二、无产阶级起来斗争的时机已经成熟
        三、无产阶级要取得斗争的胜利必须联合起来
        四、无产阶级革命的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
    第八节 世界和平的到来
        一、国际冲突的根源
        二、国际冲突的类型
        三、国际冲突的性质
        四、世界和平的到来
第四章 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思想的方法论
    第一节 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
        一、物质和意识的辩证统一关系
        二、对立统一的矛盾分析方法
        三、普遍联系的方法
        四、发展的观点与方法
        五、实践的观点与方法
        六、内因外因辩证统一分析方法
    第二节 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原理
        二、社会基本矛盾的推动作用
        三、阶级分析的方法
        四、经济与政治的辩证统一关系
        五、社会发展合力论
        六、社会革命推动论
第五章 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思想的理论逻辑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思想的研究视域
        一、历史与现实相统一的研究视角
        二、政治与经济相统一的研究领域
        三、国内政治经济与国际政治经济相统一的研究范围
    第二节 马恩国际关系思想的逻辑结构关系
        一、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思想的核心逻辑
        二、马恩国际关系思想的核心逻辑的具体表现形式
    第三节 国际关系发展变化的动力
        一、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视角下的国际关系发展动力
        二、马恩国际关系思想视角下的国际关系发展动力
    第四节 马恩国际关系思想视角下国际关系未来的发展
        一、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会日益加剧
        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会加剧
        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在世界范围内会不断加剧
        四、社会主义的世界革命
第六章 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思想的价值观及其科学性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思想的价值观
        一、对于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追求
        二、对于民族解放事业的支持
        三、对于全人类解放的追求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思想价值观的科学性
        一、无产阶级的解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民族解放运动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三、全人类的解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结果
第七章 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思想的当代启示
    第一节 马恩国际关系思想对于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启示
        一、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内容及其局限性
        二、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思想对于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启示
    第二节 马恩国际关系思想对于当代中国外交的启示
        一、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二、市场经济发展方式的选择推动了中国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关系的发展
        三、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有助于克服市场经济的内在矛盾
        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对于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发展做出了基本贡献
        五、我国在进行国际交往中,应注意发展同各国民众之间的关系
        六、国际合作中落实合作共赢的理念有助于人类社会向更高阶段过渡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4)当代中俄学界关于叶卡捷琳娜二世外交政策研究的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言
第一章 中俄学界关于叶卡捷琳娜二世外交政策的基本分析
    第一节 文献史料的来源和使用
    第二节 俄国学界对叶卡捷琳娜二世外交政策的论断
    第三节 中国学者对叶卡捷琳娜二世外交政策的评述
第二章 共同关注部分:18世纪下半叶的中俄关系
    第一节 各执一词的恰克图贸易
    第二节 关注热点:东正教传教团
第三章 显着差距:俄方的优势与中方的空白
    第一节 俄罗斯与东方问题
    第二节 欧洲社会变局中的俄罗斯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英国与克里米亚战争(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目录
地图目录
绪论
    一 选题的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 史料等来源
第一章 克里米亚战争的背景
    第一节 战前英国经济、政治与社会
    第二节 大英帝国的扩张
    第三节 战前的英国与欧洲国际关系的变化
    第四节 东方问题
第二章 英国与克里米亚战争的起源
    第一节 基督教圣地之争
    第二节 西摩会谈与缅什科夫的外交
    第三节 英国与俄土战争的爆发
    第四节 从锡诺普到英国对俄宣战
    第五节 战争爆发及英国参战原因简析
第三章 英国的战争与外交
    第一节 英国的备战
    第二节 1854年的战场
    第三节 英国在外交战场的角逐
    第四节 1855年的战场
第四章 克里米亚战争的结局及对英国的影响
    第一节 巴黎和会及《巴黎和约》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克里米亚战争的结局及影响
结语
克里米亚战争相关大事时间表(1853-1856)
参考文献
后记

(6)克里米亚战争前欧洲列强的外交博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论文选题的意义
    二、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
        (一) 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
        (二) 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
第一章 克里米亚战争前激荡的欧洲风云
    一、资本主义发展步入黄金时代
    二、维也纳体系的残喘运转
        (一) 神圣同盟的危机
        1. 法国七月革命对正统主义的挑战
        2. 比利时革命对均势原则的改写
        (二) 神圣同盟的溃灭
        1.1848 年革命对欧洲的冲击
        2. 神圣同盟的消亡
第二章 法英俄三强相互对峙与外交角力
    一、法国欲东山再起的图谋
    二、法国与英俄的矛盾冲突
    三、英俄在中近东的交恶
    四、法国奋起联英抗俄
第三章 列强在中近东的疯狂角逐
    一、俄国瓜分奥斯曼的计划
    二、法国对俄国的蓄意挑衅
    三、俄国陷入四面楚歌
        (一) 俄国成为众矢之的
        (二) 奥地利的尴尬处境
        (三) 俄国最终的失败
    四、俄国战前外交政策的失误
第四章 列强外交博弈导引国际格局的巨变
    一、神圣同盟崩溃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二、列强外交博弈产生的重要后果
结语:欧洲列强外交博弈的实质与评价
参考文献
致谢
附:本人在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一览表

(7)普京时期俄罗斯与欧洲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导言
第一章 冷战后俄罗斯面临的国际环境
    一、冷战后国际关系的重大变化
    二、欧洲在俄罗斯对外关系的地位
    三、俄罗斯的欧洲地缘政治环境
        (一) 美俄欧三角关系的变化
        (二) 北约东扩改变了欧洲的地缘政治格局
        (三) 俄罗斯的地缘政治现实
第二章 俄罗斯欧洲政策的发展变化
    一、叶利钦时期俄罗斯的欧洲政策
    二、普京时期俄罗斯的欧洲政策
    三、俄罗斯欧洲政策的战略目标和手段
        (一) 俄罗斯欧洲政策的战略目标
        (二) 俄罗斯实现欧洲政策的手段
第三章 俄罗斯与欧洲的经济关系
    一、俄罗斯与欧盟在经济贸易领域的合作
        (一) 俄欧经济合作的制度性框架
        (二) 俄罗斯与欧盟经贸合作的现状
        (三) 俄欧经贸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四) 俄罗斯的应对措施
    二、俄罗斯与欧盟在能源领域内的合作
        (一) 俄罗斯与欧盟能源合作的基础
        (二) 俄罗斯与欧盟能源合作中的问题和挑战
        (三) 俄罗斯对欧盟能源战略及其前景
    三、欧盟东扩对俄欧经济关系的影响
第四章 俄罗斯与欧洲的安全关系
    一、俄罗斯在欧洲安全结构中的地位
        (一) 欧洲各战略力量中心对欧洲新安全结构的基本主张
        (二) 俄罗斯参与构建欧洲新安全结构的阻碍因素
        (三) 欧洲安全新结构的基本走势
    二、北约东扩对俄罗斯国家安全的挑战
        (一) 俄罗斯与北约关系发展历程
        (二) 北约外部扩张对俄罗斯国家安全的挑战
        (三) 北约内部的战略调整对俄罗斯国家安全的挑战
    三、俄罗斯应对北约东扩的措施
第五章 俄罗斯与欧洲关系的走向及国际影响
    一、俄欧关系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二、俄欧关系的走向
        (一) 俄罗斯国内对俄欧关系发展方向的争论
        (二) 俄罗斯能否回归欧洲
    三、俄罗斯与欧洲关系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一) 对欧洲地区的影响
        (二) 俄欧关系对俄美关系的影响
        (三) 俄欧关系对俄中关系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论文摘要
Abstract

(8)欧盟东扩与俄罗斯的选择 ——从俄罗斯的欧洲观谈起(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第一章 十月革命前俄罗斯的欧洲观
    一、十九世纪以前的欧洲观
    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三、斯拉夫派和西方派在欧洲观上的对立
    四、社会思想分裂时期的欧洲观
第二章 苏联时期的欧洲观
    一、十月革命时期的欧洲观
    二、斯大林时期有关欧洲的立场
    三、美苏对峙时期的欧洲观
    四、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欧洲观的转变
第三章 对外政策调整与伙伴关系的确立
    一、东方还是西方?——俄罗斯国家走向的争论
    二、俄罗斯对外政策构想及评价
    三、俄欧伙伴关系的形成
    四、俄欧伙伴关系在相关领域的发展
第四章 欧盟东扩与俄罗斯政策选择
    一、欧盟东扩的战略选择
    二、俄罗斯的立场与政策选择
第五章 欧盟东扩与俄欧关系未来
    一、欧盟的发展前景
    二、俄欧关系与大欧洲
结语
参考文献

(9)普京的社会发展道路(论文提纲范文)

绪 论
    一、 研究的依据和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状况
    三、 论文的基本结构、难点和创新点
    四、 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 社会发展道路产生的背景与条件
    一、 国外背景
    二、 国内条件
    三、 个人因素
第二章 经济改革与发展战略
    一、 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
    二、 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原则
    三、 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
    四、 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
第三章 政体改革与政治建设
    一、 俄罗斯的民主模式
    二、 民主政治建设
    三、 民主实践中的缺陷
    四、 完善民主的途径
第四章 国际战略思想
    一、 俄罗斯的国际定位
    二、 外交战略新思想
    三、 外交实践
    四、 外交面临的挑战
第五章 社会发展道路的制约因素
    一、 文化本身的制约性
    二、 经济转轨与社会传统冲突
    三、 民主政治与传统观念的矛盾
    四、 社会思潮的影响
    五、 领袖个人决策思维因素
结语 普京社会发展道路的评价
    一、 合理性和可行性
    二、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三、 发展的趋势与启示
主要参考文献
后 记

(10)俄罗斯外交传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 外交传统、俄罗斯外交传统的概念、内涵
    二、 俄罗斯外交传统研究的基本情况
    三、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方法
第一章 俄罗斯外交传统的基础
    一、 俄罗斯地缘特点及对俄外交传统的影响
        (一) 地跨欧亚,幅员广、纵深长与俄罗斯外交的弹性
        (二) 邻国构成的复杂性决定了俄罗斯外交的复杂性
        (三) 内海型陆海国家与反封锁外交
    二、 综合国力的相对落后性与跛脚外交
        (一) 综合国力与俄罗斯对外政策目标运行的基本规律
        (二) 综合国力与俄罗斯对外政策目标的历史演进
    三、 民族特性与外交理念上的多元
        (一) 兼具东西文化的双重特性与多元的外交理念
        (二) 外交理念上的保守与超前
第二章 俄罗斯外交决策传统
    一、 俄罗斯政治体制的集权特性
        (一) 俄罗斯人有顺从专制、崇拜领袖的传统
        (二) 俄罗斯缺乏分享权力的机制
        (三) 俄罗斯外交决策机制具有集权性
    二、 集权体制下外交决策的特性
        (一) 个人在外交决策中常常起决定性的作用
        (二) 外交的个人色彩浓厚
        (三) 外交政策的突变性大
        (四) 秘密外交盛行
        (五) 外交决策的执行坚决,但常常缺乏灵活性
第三章 俄罗斯外交的战略传统
    一、 西方为主,兼顾东方的“双头鹰战略”
        (一) “双头鹰战略”的形成
        (二) “双头鹰战略”的特点
    二、 均势外交与优势外交并举
        (一) 俄罗斯均势外交的历史考察
        (二) 俄罗斯均势外交的基本特点
第四章 俄罗斯外交的策略传统
    一、 意识形态与现实政治两手并用
        (一) 俄罗斯外交的意识形态色彩呈现出时浓时淡的特征
        (二) 意识形态的华丽外衣只有与现实主义政治协调配合时,才能显现出其魅力
        (三) 现实政治始终是俄罗斯外交的根本
    二、 从抢夺东欧、利用中欧、分化中西欧到控制东欧、利用中西欧,分化美欧
        (一) 抢夺或者控制东欧
        (二) 从利用中欧到利用中西欧
        (三) 从分化中西欧到分化美欧
    三、 侵邻、控邻多于睦邻
    四、 韬光养晦与脱困外交
    五、 避实就虚,适时而动
附表A
附表B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四、克里木战争与欧洲格局的变迁(论文参考文献)

  • [1]近代以来法国崛起经验的研究 ——基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视角[D]. 李龙.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 [2]晚期奥斯曼帝国与德国关系研究(1871-1918)[D]. 林辉. 兰州大学, 2017(04)
  • [3]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思想研究[D]. 陈宇. 兰州大学, 2017(12)
  • [4]当代中俄学界关于叶卡捷琳娜二世外交政策研究的对比分析[D]. 王珏. 山东大学, 2016(02)
  • [5]英国与克里米亚战争[D]. 尚永强. 首都师范大学, 2013(12)
  • [6]克里米亚战争前欧洲列强的外交博弈[D]. 武红旗. 安徽师范大学, 2010(02)
  • [7]普京时期俄罗斯与欧洲关系研究[D]. 曹阳. 吉林大学, 2007(04)
  • [8]欧盟东扩与俄罗斯的选择 ——从俄罗斯的欧洲观谈起[D]. 毕洪业. 华东师范大学, 2005(05)
  • [9]普京的社会发展道路[D]. 孙午生. 中共中央党校, 2004(04)
  • [10]俄罗斯外交传统研究[D]. 杜正艾. 外交学院, 2003(03)

标签:;  ;  ;  ;  ;  

克里米亚战争与欧洲格局的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