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口服非处方药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常用口服非处方药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一、常用口腔科非处方药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盛永琴,张莹[1](2021)在《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探讨提高门诊药房的管理水平,以提升药房服务质量。方法:以医院门诊药房为研究对象,建设自动化发药系统并实施相应的管理措施,比较自动化发药系统实施前后门诊药房管理情况。结果:实施后门诊药房的取药等候时间、单方配药时间、药师工作强度评分等均少于实施前,实施后人均日配药量高于实施前,实施前后的数据比较差异显着(P<0.05)。结论:加强对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门诊药房管理水平,提升药房工作效率与药房服务质量。

孙梅,董育珠,罗则华,李文军,罗沈强,杜倩[2](2021)在《我院患儿超药品说明书用药调查及风险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促进儿童群体的安全、合理用药。方法随机抽取医院2019年3月至2020年2月的门急诊患儿处方3 188张,涉及患儿2 744例,分析处方用药医嘱7 217条,涉及药品320种。按相应药品说明书,从适应证、禁忌证、用法用量、用药人群角度综合判断患儿超药品说明书的用药情况。结果超药品说明书用药发生率,按总处方数、总用药条数计分别为70.46%和45.43%;类型主要包括超剂量(30.31%)、超年龄(26.71%)和超给药频次(26.57%);各年龄组患儿、各就诊科室及各疾病类型间均有显着差异(P <0.001);超药品说明书用药条数发生率按药理学分类居前4位的分别为皮肤科用药、耳鼻喉科用药、中成药、消化系统用药;超药品说明书用药风险,非基本药物显着高于基本药物(P <0.000 1,OR=0.595),非处方药显着高于处方药(P <0.000 1,OR=2.412),男性患儿高于女性患儿(P=0.025 1,OR=1.122),皮肤科(P <0.000 1,OR=4.360)、泌尿科(P <0.000 1,OR=4.804)、眼科(P <0.000 1,OR=3.104)和耳鼻喉科(P <0.000 1,OR=1.967)显着高于儿科。结论该院门急诊患儿超药品说明书用药形势严峻,应通过制定相关法律和指南,促进制药企业研发儿童群体的新药,提高临床医师和药师执业水平等途径规范儿童群体的超药品说明书用药,保障其安全、合理用药。

郭年春[3](2021)在《河北省精神心理科医生苯二氮(?)类药物知晓和使用情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意在对河北省精神心理科医生苯二氮(?)类药物的使用知晓程度进行调查,分析其对药理学机制、药物使用原则的掌握情况,了解其用药偏好、联合用药情况及对药物副作用的认知情况,并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更科学合理地完善临床实践和监管,全面提高精神专科医师对BZDs的合理使用,有效预防BZDs滥用和成瘾的发生。方法:本研究对河北省(保定、沧州、衡水、承德、邯郸、廊坊、秦皇岛、石家庄、唐山、张家口)50所精神疾病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精神科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由河北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设计,经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伦理委员会审定。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医生的一般情况,包括城市、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工作年限、学历、职称、所在医院的级别;第二部分:BZDs相关知识,包括4个模块,模块一为“BZDs的机制”、模块二为“BZDs的分类和使用原则”、模块三为“BZDs的联合应用”、模块四为“BZDs的副作用”。模块一、二为客观题,用以判断精神心理科医生对BZDs的机制和分类使用原则的知晓情况,具体方法是每模块各50分,总计100分,按4个等级分析知晓程度,分别为优秀得分大于80分,良好为70分~79分,合格为60分~69分,不合格为小于60分;模块三、四是调查医生的用药偏好、联合用药及药物副作用等知晓情况。结果:共调查628名精神心理科医生,回收调查问卷572份,占比91.1%,其中有效问卷505份,占比88.3%。有效样本中,男性199人(39.4%),女性306人(60.6%);住院医师122人(24.1%),主治医师214人(42.4%),副主任医师116人(23.0%),主任医师53人(10.5%);医院级别:三级甲等医院106人(21.0%),二级医院319人(63.2%),其他80人(15.8%)。医生的知晓率情况,优秀为80分以上,占比5.0%(25/505)、良好为70分~79分,占比34.2%(173/505)、合格为60分~69分,占比44.0%(222/505)和不合格60分以下为16.8%(85/505);河北省精神心理科医生BZDs使用的总合格率为83.2%。精神心理科医生对BZDs总知晓得分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工作年限对结果有显着影响(P=0.031)。治疗抑郁障碍患者时,抗抑郁药与BZDs联合应用时间,选择2~4周占42.38%。处理躁狂患者时,联用BZDs选择“经常”占66.93%。处理精神分裂症患者时,联用BZDs选择“经常”占55.25%。结论:河北省精神疾病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精神心理科医生对BZDs使用的总体知晓情况较好,但优秀率较低。精神心理科医生对BZDs的作用机制及使用原则的总体知晓程度主要与工作年限有关,随着工作年限的延长,知晓得分呈现增高的趋势;在治疗抑郁障碍患者时,最常用的BZDs是劳拉西泮,最不常用的药物是咪达唑仑;在治疗躁狂患者时,精神心理科医生更倾向于“经常”联用BZDs;在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时,学历、职称及医院级别高的医生,更倾向于“有时”联用BZDs。

刘之义[4](2020)在《王氏连朴饮的方证相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文将梳理王氏连朴饮的方证信息,并且运用数据挖掘技术,通过对现代临床所报道的医案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来研究隐含在医案中的病、证、舌、脉、药等信息,研究发病区域、发病季节、患者性别、患者年龄等相关因素对王氏连朴饮使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借助网络药理学研究技术,进一步探讨王氏连朴饮方证的特点和临床使用的规律,特别是对连朴饮治疗慢性胃炎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对该方的研究提供相关参考,以期提高该方临床运用中的针对性。方法:第一章为王氏连朴饮的方证理论研究,对温病学家王孟英的生平、王氏连朴饮方证出处、王氏连朴饮功用主治、王连朴饮的有关条文进行总结梳理,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第二章为王氏连朴饮的现代医案研究,以“王氏连朴饮”为主题关键词,通过检索CNKI、VIP以及CBM等数据库,搜集所有运用王氏连朴饮治疗各类疾病的临床报道,并通过本文规定的纳入排除标准纳入研究的病案,使用微软公司软件Microsoft Excel工作表格建立本次研究的医案数据库。运用频数统计方法与聚类分析法,总结王氏连朴饮方证中、西医疾病谱、症状以及舌象和脉象的诊断标准、原方的药物及所加减药物的用药规律等。第三章为王氏连朴饮的王氏连朴饮的网络药理学研究,构建“王氏连朴饮-靶点-慢性胃炎”的网络结构,从理论角度诠释连朴饮治疗慢性胃炎的作用机制。结果:(1)一般运用规律:王氏连朴饮使用最多季节为春季、秋季;使用范围包括儿、内、外、妇科等各科。用药年龄段主要为青年、中年,性别比例无较大差异,主要使用地区为华中地区。(2)核心脉症:王氏连朴饮运用的主要症状是口干、小便黄、腹胀、口苦、纳差便溏等,舌象以舌质红,苔黄腻为诊断标准;脉象则以滑脉作为主要诊断标准,复合脉象则以滑数、濡数、弦滑为主要诊断标准。(3)原方用药规律:60例王氏连朴饮在临床使用中黄连、厚朴、半夏栀子为本方使用的必备药,其余药物使用频率较高的有:石菖蒲、芦根、茯苓、枳壳、豆豉。(4)加减药物用药规律:纳入医案中加味药物共计139味药,总共使用次数为417次,出现频次排布前十名的加味药物分别为:茯苓、枳壳、甘草、薏苡仁、黄芩、陈皮、麦芽、藿香、杏仁、滑石。(5)中医疾病谱:王氏连朴饮主治中医病证广泛,医案中共涉及32个病种,以脾胃系病证、气血津液病证为主,主要涉及的疾病有胃痛、痞满、便秘、泄泻、疟疾、反胃、呕吐等。(6)西医疾病谱:在所选病案中西医病种共计28种,主要包括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传染性疾病、耳鼻喉科、内分泌系统、妇科疾病、皮肤系统、生殖系统、心血管系统、骨科、口腔科疾病13类。主要涉及的疾病以急性、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神经官能症为主。(7)王氏连朴饮与慢性胃炎靶点连接度最高的活性成分分别是槲皮素(quercetin)、山奈酚(kaempferol)、黄芩苷(baicalein)、谷固醇(beta-sitosterol)。其治疗慢性胃炎的核心靶点包括IL-1β、IL-2、VEGFA、JUN、RB1、CDKN1A、FOS、HSP90AA1、IL6、TP53、MYC*、MAPK1、MAPK14、CCND1、AKT1等,其作用的信号通路为:NF-κB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NOD样受体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上皮细胞信号转导等。结论:(1)王氏连朴饮的中医优势病种为脾胃病证,其中主要为胃痛、痞满。(2)王氏连朴饮西医优势病种为消化系统疾病疾病,其中主要为各类胃炎。(3)王氏连朴饮的临床运用指征为胃痞、胃痛、消化不良等表现,舌质多为红舌,舌苔多为黄腻。(4)王氏连朴饮具有多靶点、多途径治疗慢性胃炎的药理学特点,从理论上看,该方对慢性胃炎复杂的病理机制有干预作用。

谭红声[5](2019)在《十味鹅黄颗粒质量控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建立十味鹅黄颗粒的薄层鉴别方法;研究建立十味鹅黄颗粒中间体挥发油成分的GC-MS指纹图谱和十味鹅黄颗粒的HPLC-UV指纹图谱;分别研究建立采用HPLC-ELSD法同时测定十味鹅黄颗粒中皂苷类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和HPLC-UV法同时测定十味鹅黄颗粒中芍药苷等8种组分的含量测定方法。通过以上研究,建立专属性强、重复性好的十味鹅黄颗粒的质量控制方法,为十味鹅黄颗粒质量控制方法的建立提供实验基础和科学依据。方法:(1)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十味鹅黄颗粒中的白芷、防风、辛夷、柴胡、黄芪及鹅不食草进行定性鉴别。(2)十味鹅黄颗粒中间体挥发油成分的指纹图谱采用GC-MS法测定,色谱柱为Agilent HP-5MS(30m×250μm,0.25μm)毛细管色谱柱,载气为高纯度氦(99.999%),流速为1.0 m L/min,程序升温,进样口温度为250℃,进样量为1μL,分流比5:1;电离方式为电子轰击离子源,离子源温度为230℃,接口温度为300℃,电子能量为70 e V,溶剂延迟时间为3.5 min,质荷比(m/z)为50~400,以丹皮酚色谱峰为参照峰,测定10批次样品的GC-MS图谱,数据经转换处理后,导入《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1版本)进行相似度评价,确定共有峰,并通过数据分析确定共有峰的化学组成及结构。十味鹅黄颗粒的HPLC指纹图谱采用HPLC-UV法测定,色谱柱为Agilent ZORBAX Eclipse XDB-C18(4.6×250mm,5μm),乙腈-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柱温为30℃,流速为1.0 m L/min,检测波长为230 nm,以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色谱峰为参照峰,测定了10批次十味鹅黄颗粒的HPLC指纹图谱,建立了十味鹅黄颗粒指纹图谱共有模式。(3)十味鹅黄颗粒中黄芪甲苷等皂苷类成分的含量测定采用的是HPLC-ELSD法,色谱柱为Agilent ZORBAX Eclipse XDB-C18(4.6×250mm,5μm),乙腈-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 L/min,柱温为30℃,ELSD检测参数为漂移管温度80℃,气体流量为2.5 L/min,增益值为4。十味鹅黄颗粒中芍药苷等8种组分的同时含量测定,其色谱条件与“十味鹅黄颗粒的HPLC指纹图谱”所用的测定方法相同。结果:(1)薄层色谱鉴别研究结果显示,分别以石油醚(60~90℃)-乙酸乙酯(7:1)、三氯甲烷-甲醇(7:1)、三氯甲烷-乙醚(10:1)、三氯甲烷-乙酸乙酯-甲醇-水(7:15:5:2)10℃以下放置的下层溶液、三氯甲烷-甲醇-水(13:5:2)10℃以下放置的下层溶液、石油醚(60~90℃)-二氯甲烷(1:2)为展开剂,在硅胶G薄层板上展开,可较好地鉴别十味鹅黄颗粒中的白芷、防风、辛夷、柴胡、黄芪及鹅不食草,且阴性对照无干扰。(2)建立了十味鹅黄颗粒中间体挥发油的GC-MS指纹图谱的检测方法,通过10批样品的GC-MS图谱研究,确定了17个共有峰,并鉴定了其化学组成,建立了十味鹅黄颗粒中间体挥发油的GC-MS指纹图谱共有模式,10批十味鹅黄颗粒中间体挥发油指纹图谱与其指纹图谱共有模式相比较其相似度在0.995~0.998;建立了十味鹅黄颗粒的HPLC指纹图谱的检测方法,测定了10批次十味鹅黄颗粒样品的指纹图谱,建立了十味鹅黄颗粒指纹图谱共有模式,标定了共有峰11个,并对其中8个共有指纹峰进行了指认和归属。各批次十味鹅黄颗粒样品的指纹图谱与指纹图谱共有模式相比较其相似度均大于0.96。(3)建立了HPLC-ELSD法同时测定十味鹅黄颗粒中黄芪甲苷、柴胡皂苷a及木兰脂素含量的方法,其线性范围分别在81.60~816.0μg/m L(r=0.9990),19.10~191.0μg/m L(r=0.9989),51.80~518.0μg/m L(r=0.9991),在上述范围内各检测成分峰面积的自然对数与质量浓度(μg/m L)的自然对数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n=6)分别为100.5%,103.9%,99.4%,RSD分别为0.49%,0.55%,0.35%;建立了十味鹅黄颗粒芍药苷等8种组分同时含量测定的HPLC-UV检测方法,芍药苷、升麻素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升麻素、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毛蕊异黄酮、丹皮酚和木兰脂素8个成分的线性范围分别在40.00~400.0μg/m L,12.04~120.4μg/m L,9.020~90.20μg/m L,2.620~26.20μg/m L,23.54~235.4μg/m L,4.240~42.40μg/m L,22.34~223.4μg/m L,44.22~442.2μg/m L,在上述范围内各检测成分峰面积与质量浓度(μg/m L)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n=6)分别为102.5%,101.0%,103.5%,99.0%,101.7%,103.5%,101.8%,101.0%及RSD值分别为0.87%,0.62%,1.0%,1.8%,1.5%,0.71%,1.0%,1.8%。结论:本研究建立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操作简单、专属性较强,可作为十味鹅黄颗粒薄层鉴别方法;建立的十味鹅黄颗粒中间体挥发油的GC-MS指纹图谱和十味鹅黄颗粒的HPLC指纹图谱共有模式特征性强,重复性及稳定性好,可用于十味鹅黄颗粒的定性鉴别;所建立的HPLC-ELSD法同时测定十味鹅黄颗粒中黄芪甲苷等皂苷类成分的含量及HPLC-UV法同时测定芍药苷等8种组分的含量测定方法,可较为全面地控制十味鹅黄颗粒的各成分的含量。本研究建立的十味鹅黄颗粒薄层鉴别和指纹图谱的定性分析与多指标成分含量测定的结合的质量控制方法,能更为全面地对十味鹅黄颗粒的质量进行控制。本研究为保证十味鹅黄颗粒的质量稳定、保证制剂临床应用的安全、有效提供了可靠的方法和依据。

孟鑫如,霍记平,史卫忠,赵志刚[6](2019)在《WHO、英国、中国国家处方集儿童版的比较研究与借鉴》文中提出目的:为我国儿童处方集的更新修订提供参考,为我国医疗机构制订本机构的处方集提供借鉴。方法:通过比较《世界卫生组织(WHO)儿童示范处方集》(2010版)(WMFc)、《英国国家处方集(儿童版)》(2016-2017版)(BNFc)、《中国国家处方集(儿童版)》(2013版)(CNFc)的遴选原则、目录、章节、药品项目、处方集数量和重合药品,提出我国处方集更新修订和医疗机构处方集制订的意见。结果与结论:WMFc为安全、有效和经济,BNFc为准确、最新,CNFc的遴选原则为安全、有效、经济、适宜;三个处方集的目录包括引言、总论、各论等内容,但具体内容或描述有所不同,如在各论中,WMFc分为27章、BNFc分为16章、CNFc分为20章;WMFc章节目录按照解剖-治疗-化学代码分类(ATC)法进行分类,BNFc按器官系统和疾病排列,CNFc章节则是根据疾病治疗系统进行分类,三本处方集均有的章节包括神经系统疾病用药、内分泌系统用药、呼吸系统用药等15章,CNFc独有的章节为"口腔科疾病用药";三本处方集药品项目均包括药品名称、适应证、用法用量、禁忌证、不良反应、注意事项、制剂与规格等,与CNFc比较,WMFc独有的包括ATC法编号、相互作用、肝损害等项目,BNFc中独有的包括药理作用、相互作用、过敏等项目;WMFc收载药品271种、CNFc收载847种、BNFc收载955种,其中WMFc与CNFc重合166种、BNFc与CNFc重合359种、WMFc与BNFc重合174种,三本处方集均重合药品有141种。在修订或制订处方集时,不能生搬硬套,而要根据我国国情修订处方集,合理参考WMFc、BNFc处方集遴选原则,定期或实时更新我国处方集,规范处方集药品准入标准,合理增加药品品种,同时呼吁国家相关部门提高对儿童药品说明书的制订标准。

侯宏波[7](2017)在《酮洛芬在奶牛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酮洛芬(Ketoprofen)又名酮基布洛芬,属于芳基丙酸群,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al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分子结构为2-(苯基3-苯甲酰)丙酸。酮洛芬主要的作用机理是抑制花生四烯酸的环氧化酶通路,从而导致炎症因子的减少,如前列腺素和血栓素。这种作用机理导致的结果是产生抗炎、解热和镇痛。口服酮洛芬具有刺激胃肠道的副作用,这与它发挥药理作用的机理有关,临床上口服酮洛芬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目前,人医上已经有酮洛芬注射液,注射液可以避免直接接触胃肠道,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出现。兽医上,酮洛芬使用越来越广泛,国外将其应用于猪、马、牛、山羊等。在奶牛上,酮洛芬用来治疗发烧、疼痛和炎症等相关症状的疾病,包括乳腺炎、乳腺水肿、关节炎和肌肉骨骼外伤。欧盟没有制定酮洛芬在各物种可食性组织中的最高残留限量。根据众多研究报道,酮洛芬在同类药中具有优良的药理作用,因此研发相应的酮洛芬注射液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也有利于我国养殖业的发展。本试验是对酮洛芬注射液在健康荷斯坦奶牛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肌注的生物利用度进行研究。6头健康成年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两组,按随机交叉试验设计进行酮洛芬注射液静脉注射(3mg/kg)、肌内注射(3mg/kg)的药代动力学试验。给药前采集空白血浆,给药后(5、10、15、20、30、40、50min及1、1.5、2、3、4、6、8、10、12、14、16、24、30、36、48h)采集血液样品,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电喷雾质谱(HPLC-MS/MS)法测定血浆中酮洛芬的浓度。使用Win Nonlin 5.2.1药代动力学程序处理血浆药物浓度时间数据。健康荷斯坦奶牛静脉注酮洛芬的血浆药时数据符合二室开放模型。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为(平均数?标准差):T1/2?=0.420?0.06 h;T1/2?=2.460?0.34 h;V(C)=0.100?0.01L/kg;V(d)=0.503?0.09 L/kg;C lB=0.142?0.02(L/kg)·h;AUC=21.469?3.12(?g/m L)·h。健康荷斯坦奶牛肌内注射酮洛芬注射液的血浆药时数据符合一级吸收二室开放模型,主要的药代动力学参数为:T1/2Ka=0.311?0.22 h;T1/2?=1.630?0.14 h;T1/2?=5.538?0.59 h;ClB=0.142?0.02(L/kg)·h;Tmax=0.987?0.35 h;Cmax=4.968?0.73?g/m L;AUC=19.878?3.56(?g/m L)·h;生物利用度F为92.48%?7.76%。本实验结果表明,酮洛芬注射液在健康荷斯坦奶牛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是:静脉注射分布迅速,主要分布在中央室,消除迅速;肌内注射酮洛芬吸收迅速,达峰时间短,峰浓度高,生物利用度高。

袁林[8](2017)在《美国药品审评制度研究》文中提出药品审评制度改革是当前的热点问题,其核心是解决药品审评延迟,审评效率不高的问题。药品审评制度改革研究涉及审评理念、审评体制、审评机制、审评程序的优化和完善等许多领域。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比较研究和统计研究方法,从中美两国药品审评机构的组织机构、经费来源与使用情况,新药审评程序,新药审评的加速程序,药品审评采用的机制设计,以及药品审评依据的政策文件等诸多角度,对美国药品审评的体制、机制进行全景式的描绘,从而为我国的药品审评审批改革提供借鉴。中美两国在审评机构设置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美国FDA的药品审评机构集中设置,审评机构与检查机构和专家咨询委员会具有良好的职责分工、协调配合。与药品审评相关的主要机构是药品审评与研究中心、生物制品审评与研究中心、监管事办公室和咨询委员会。前两个中心分别承担药品和生物制品的审评任务,监管事务办公室负责与药品审评相关的检查,咨询委员会为药品审评提供意见和建议。根据《处方药使用者付费法》,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向申请药品和生物制品上市的公司收取使用者费用。当前,使用者费用已经成为药品审评程序的主要资金来源,而《处方药使用者付费法》已基本实现了它的目标,即加速药品研发,缩短药品审评时间。中美两国在药品审评程序设计上也存在差异,我国在提交前活动、立卷审查、审评决定、审评时限等方面与美国存在一定差距。FDA药品审评与研究中心的新药申请和新生物制品申请审评程序包括6个步骤:提交前活动、提交、计划审评、进行审评、作出正式决定和决定后反馈。申请人与审评部门可能举行提交前会议,提交的申请由监管项目经理进行合规审查,由学科团队主管建立审评团队。在申请通过立卷审评后,举行计划会议,确定审评时间表。审评部门实施监管和科学审评,整合所有审评活动的结果以及解决现有问题的计划。就申请作出许可或不许可的监管决定,向审评团队提供反馈,并获得申请人反馈。中美两国在药品加速程序设计上也存在差异,我国的药品加速通道区分性差。美国药品审评的加速程序包括:快速路径、突破性治疗、加速许可和优先审评。这些程序均适用于治疗严重的或危及生命的疾病的药物。在研究用新药申请阶段,如果证实某药物有可能满足尚未满足的医疗需要,可能适用快速路径;如果有初步的临床证据证明,1个或多个重要临床终点上,某药物可能证实与现有治疗相比实现实质性改善,则可能被认定为突破性治疗药物。在新药申请阶段,如果证实某药物在用于支持许可的替代终点或中间临床终点,疗效很可能合理预示着临床利益,可能适用加速许可;如果证实某药物有可能实现安全性或有效性的重大改善,可能适用优先审评。中美两国在审评机制设计上也存在一定差异,我国的专家咨询、沟通交流和争议解决机制稍显不足。美国药品审评采用的机制设计主要包括:专家咨询、沟通交流、审评机构内部的争议解决机制、审评机构外部的争议解决程序。专家咨询以咨询委员会会议的形式,提供独立的科学意见,提高审评程序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沟通交流以信息要求、函、正式会议、审评状态更新等形式,提高审评活动的效率,提高监管决定的可接受性。平等发言、管理链条中的科学/监管争议解决、不同专业意见以及局科学争议解决程序,这些内部争议解决机制确保员工的不同意见得到充分表达和考虑,确保所有有效的科学争议得到充分和公开的审查。在外部的正式争议解决程序中,申诉可以沿管理链条逐级提交,这使得申办者与FDA之间的争议得到快速解决。中美两国在药品审评制度法规文件建立方面也存在差异。美国药品审评依据的政策文件主要包括:规章、指南文件、政策和程序手册、标准操作规程。规章用于细化某种法定制度的具体事项。指南文件用于解释FDA或药品审评与研究中心的政策和程序。政策和程序手册为审评员和相关员工如何开展日常工作提供导引。标准操作规程的内容指向单个办公室内部运行的具体细节。这些政策文件确保药品审评活动的一致性、可预期性和透明度。基于以上研究,本研究认为,在我国的药品审评改革中,应调整和优化药品审评部门的组织架构和科室设置,强化审评中心内部的支持部门,推动药品审评理念的变革,提升药品审评的资源配置,恪守审评时限的要求,改善审评绩效。应细化关于加速程序的管理规范和技术指南,拓展加速程序的适用范围,加强审评机构对适用加速程序的药品研发项目的指导。应改良专家咨询、沟通交流、内部争议解决、外部争议解决等机制设计,构建完备的药品审评政策文件体系,并确保这些文件得到有效遵守和执行。

周进晓[9](2009)在《口腔科常用药物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对口腔科常见病的药物治疗进行概述,主要论述抗菌药、镇痛药及缓解刺激类药的应用情况。

李亚巍[10](2008)在《双氯芬酸钾及其衍生物的合成及抗炎镇痛活性研究》文中指出双氯芬酸钾及其衍生物属于非甾体抗炎药。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类具有抗炎、镇痛和解热作用而非类固醇结构的药物,主要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等免疫功能紊乱的炎症性疾病及各种疼痛症状的缓解和肿瘤止痛的阶梯治疗。但是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发现,大部分的NSAIDs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所以限制了这类药物的长期使用。本项研究开发出的双氯芬酸钾能选择性切断花生四烯酸代谢系列中环氧合酶的作用环节,阻断前列腺素E2(PGE2)的合成途径,临床用于消炎、镇痛、抗风湿治疗效果较好,可代替吗啡类镇痛药物,是双氯芬酸钠的升级替代产品,具有鲜明的药理学特点及药代动力学特征。本研究结合工业化生产的需要,建立了双氯芬酸钾的化学合成工艺。以苯胺和二氯苯酚等为起始原料,通过氯酰化反应、醚化反应、重排反应合成了关键中间体2,6-二氯二苯胺,再进一步通过酰化反应、环合反应、水解反应等合成双氯芬酸钾。各步反应收率均在85%以上。该工艺原料易得,操作简便,反应条件温和,成本低,路线较短,且收率及纯度高,安全性好,适合于工业化生产。另外,我们在对双氯芬酸钾的合成路线及抗炎镇痛活性进行研究的同时也对双氯芬酸的结构进行了修饰,合成了一个双氯芬酸的衍生物,即化合物2-(2-(2,6-二氯苯基氨基)苯基)醋酸甲酯,药效学实验表明该化合物的抗炎镇痛活性强于双氯芬酸钾。总之,本次研究的各项结果为双氯芬酸钾及其衍生物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及可靠的理论依据。

二、常用口腔科非处方药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常用口腔科非处方药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
    1.1 患者取药流程
    1.2 发药机工作流程
2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管理
3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管理模式的优化
4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实践效果
5 讨论

(2)我院患儿超药品说明书用药调查及风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提取
    1.2 超药品说明书判断标准
    1.3 药物分类划分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2 药品分类
    2.3 用药类型
    2.4 风险因素分析
3 讨论
    3.1 超药品说明书用药基本情况
    3.2 超药品说明书的用药类型
    3.3 超药品说明书用药风险因素
    3.4 小结

(3)河北省精神心理科医生苯二氮(?)类药物知晓和使用情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苯二氮(?)类药物在精神障碍的临床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王氏连朴饮的方证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汇表
前言
第一章 王氏连朴饮的方证理论研究
    1 温病学家王孟英与王氏连朴饮
        1.1 王孟英简介
        1.2 王氏连朴饮方证出处
        1.3 《霍乱论》所载王氏连朴饮条文
    2 王氏连朴饮方证理论研究
        2.1 王氏连朴饮的组成
        2.2 王氏连朴饮的古今临床应用
第二章 王氏连朴饮现代医案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资料来源
        2.2 资料收集标准
        2.3 资料整理规范
        2.4 医案录入
        2.5 数据统计方法
    3 统计分析与研究结果
        3.1 病名统计分析
        3.2 症状统计分析
        3.3 舌象与脉象统计分析
        3.4 方药统计分析
        3.5 加味药物统计分析
        3.6 合方统计分析
        3.7 发病所在地区统计分析
        3.8 病例采集时间统计分析
        3.9 性别统计分析
        3.10 年龄统计分析
    4 研究结论及分析
第三章 王氏连朴饮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药物活性成分筛选
        1.2 药物及慢性胃炎靶点筛选
        1.3 中药-化合物-靶点、PPI网络构建
        1.4 基因本体生物论(GO)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
    2 结果
        2.1 连朴饮活性成分筛选
        2.2 连朴饮活性成分对应靶点筛选
        2.3 核心组方-疾病网络构建
        2.4 GO富集
        2.5 KEGG富集通路分析
    3 讨论
        3.1 主要活性成分
        3.2 核心靶点分析
        3.3 通路分析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1 王氏连朴饮临床应用概述
        参考文献
    综述2 慢性胃炎的中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5)十味鹅黄颗粒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十味鹅黄颗粒的薄层鉴别研究
    1 实验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2.1 白芷的鉴别
        2.2 防风的鉴别
        2.3 辛夷的鉴别
        2.4 柴胡的鉴别
        2.5 黄芪的鉴别
        2.6 鹅不食草的鉴别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十味鹅黄颗粒指纹图谱研究
    第一节 十味鹅黄颗粒中间体挥发油成分的GC-MS指纹图谱研究
        1 实验材料
        2 气相色谱条件考察
        2.1 不同升温程序考察
        2.2 不同分流比考察
        3 质谱条件考察
        3.1 不同扫描范围考察
        4 方法与结果
        4.1 试验条件
        4.2 溶剂的制备
        4.3 方法学考察
        4.4 结果
        5 讨论
    第二节 十味鹅黄颗粒HPLC指纹图谱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仪器
        1.2 实验试剂与药材
        2 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考察
        2.2 溶液的配制
        2.3 HPLC指纹图谱的建立
        3 讨论
    结论
第三部分 十味鹅黄颗粒的含量测定方法研究
    第一节 HPLC-ELSD法测定十味鹅黄颗粒中皂苷类成分的含量
        1 实验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2.1 单因素考察
        2.2 色谱条件考察
        2.3 方法学考察
        3 讨论
    第二节 HPLC-UV 法同时测定十味鹅黄颗粒中芍药苷等8 种组分的含量
        1 实验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2.1 单因素考察
        2.2 色谱条件
        2.3 方法学考察
        3 讨论
    结论
总结与展望
    1 总结
    2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过敏性鼻炎中药治疗概况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6)WHO、英国、中国国家处方集儿童版的比较研究与借鉴(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方法
2 结果
    2.1 处方集发展历程等项目比较
    2.2 处方集目录比较
        2.2.1 处方集引言
        2.2.2 处方集总论
        2.2.3 处方集各论
        2.2.4 处方集附录
        2.2.5 处方集索引
        2.2.6 其他
    2.3 章节比较
        2.3.1 章节分类根据及汇总比较
        2.3.2 三本处方集均有的章节
        2.3.3 两本处方集同有的章节
        2.3.4 各处方集独有的章节
        2.3.5特殊规定
    2.4 药品项目比较
        2.4.1 三本处方集中相同的药品项目
        2.4.2 WMFc与CNFc比较独有的药品项目
        2.4.3 BNFC与CNFc比较独有的药品项目
        2.4.4 BNFC与CNFc的药品项目特点
    2.5 处方集数量、重合药品比较
        2.5.1 WMFc与CNFc均有收录, 但BNFc中无收录的药品
        2.5.2 WMFc与BNFc均有收录, 但CNFc中无收录的药品
3 讨论
    3.1 不能生搬硬套, 要根据我国国情修订处方集
    3.2 参考WMFc、BNFc处方集遴选原则
    3.3 及时更新我国处方集
    3.4 规范处方集药品准入标准, 合理增加药品品种
    3.5 呼吁国家相关部门提高对儿童药品说明书的制订标准

(7)酮洛芬在奶牛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1 前言
    1.1 非甾体类抗炎药简述
    1.2 酮洛芬
        1.2.1 酮洛芬的药理作用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剂和药品
    2.2 溶液配制
    2.3 仪器设备
    2.4 试验动物
    2.5 试验方法
        2.5.1 试验设计
        2.5.2 给药和血样采集
        2.5.3 血浆样品预处理
        2.5.4 液相色谱及质谱条件
        2.5.5 标准曲线和线性范围
        2.5.6 检测限和定量限的测定
        2.5.7 回收率与变异系数的测定
        2.5.8 基质效应
        2.5.9 稳定性
    2.6 血药浓度的测定
    2.7 数据分析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方法学验证
        3.1.1 方法专属性
        3.1.2 标准曲线和线性范围
        3.1.3 回收率与变异系数
        3.1.4 基质效应
        3.1.5 稳定性
    3.2 酮洛芬在健康奶牛体内的药动学特征
    3.3 生物利用度
4 讨论与结论
    4.1 血浆样品前处理
    4.2 仪器检测方法
    4.3 酮洛芬静脉注射的药动学特征
    4.4 酮洛芬肌内注射的药动学特征
    4.5 绝对生物利用度
5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8)美国药品审评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我国药品审评制度现状和问题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以往研究综述
        1.2.1 美国药品审评体制的研究
        1.2.2 美国药品审评程序的研究
        1.2.3 美国药品审评机制的研究
        1.2.4 美国药品审评法规体系的研究
        1.2.5 美国药品审评绩效的研究
    1.3 研究框架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方法
        1.4.2 比较研究
        1.4.3 统计分析方法
第2章 美国药品审评体制
    2.1 FDA的组织架构
        2.1.1 局长办公室及其附属机构
        2.1.2 药品审评与研究中心
        2.1.3 生物制品审评与研究中心
        2.1.4 监管事务办公室
    2.2 药品审评与研究中心
        2.2.1 新药办公室
        2.2.2 仿制药办公室
        2.2.3 药品质量管理部门
        2.2.4 政策法规制定与监管部门
        2.2.5 专业支持部门
        2.2.6 行政支持部门
    2.3 咨询委员会
        2.3.1 咨询委员会的设置
        2.3.2 咨询委员会的成员
        2.3.3 咨询委员会的工作方式
    2.4 药品审评活动的经费与药品审评收费
        2.4.1 药品审评收费的依据
        2.4.2 药品审评收费的减免
        2.4.3 药品审评活动的经费与药品审评收费
第3章 美国新药审评程序
    3.1 美国新药审评程序概述
        3.1.1 新药审评的主要程序步骤
        3.1.2 审评团队分工与职责概述
    3.2 提交前会议与提交
        3.2.1 提交前会议
        3.2.2 受理与合规审查
        3.2.3 建立审评团队并分发申请
        3.2.4 小结
    3.3 制定审评计划
        3.3.1 准备审评
        3.3.2 决定申请的可立卷性
        3.3.3 计划会议
        3.3.4 小结
    3.4 进行审评
        3.4.1 科学审评与监管审评
        3.4.2 举行中期会议
        3.4.3 完成初级审评和次级审评
        3.4.4 举行后期会议
        3.4.5 汇总
        3.4.6 小结
    3.5 作出正式决定
        3.5.1 部门主任/办公室主任的审评
        3.5.2 最终决定、函件和决定文件包
        3.5.3 决定后反馈
        3.5.4 小结
第4章 美国新药审评的加速程序
    4.1 加速程序概述
        4.1.1 加速程序的历史
        4.1.2 加速程序的简要比较
        4.1.3 对加速程序相关概念的界定
        4.1.4 加速程序的一般考虑
        4.1.5 加速程序的收益与风险
    4.2 加速许可
        4.2.1 加速许可的适格标准
        4.2.2 加速许可的终点指标
        4.2.3 加速许可的证据标准
        4.2.4 加速许可的条件
    4.3 优先审评
        4.3.1 优先审评认定的适格标准
        4.3.2 优先审评认定申请
        4.3.3 对优先审评的认定
    4.4 快速路径
        4.4.1 快速路径的适格标准
        4.4.2 快速路径的特征
        4.4.3 申请快速路径认定的程序
    4.5 突破性治疗
        4.5.1 突破性治疗认定的适格标准
        4.5.2 突破性治疗认定的特征
        4.5.3 突破性治疗认定的程序
    4.6 加速程序的具体适用
        4.6.1 加速程序在药品审评中的适用
        4.6.2 四类加速程序叠加适用的情形:以Darzalex为例
第5章 美国药品审评的机制设计
    5.1 专家咨询
        5.1.1 咨询委员会的组成
        5.1.2 咨询委员会会议
        5.1.3 咨询委员会的作用
    5.2 沟通交流
        5.2.1 沟通交流概述
        5.2.2 函
        5.2.3 会议
    5.3 审评机构内部争议的解决机制
        5.3.1 内部争议解决机制概述
        5.3.2 平等发言
        5.3.3 管理链条中的科学/监管争议解决
        5.3.4 不同专业意见程序
        5.3.5 局科学争议解决程序
    5.4 申办者与审评机构之间争议的解决程序
        5.4.1 正式争议解决程序概述
        5.4.2 启动的条件
        5.4.3 启动时提交的文件
        5.4.4 FDA的行动
        5.4.5 继续申诉
第6章 美国药品审评的政策文件
    6.1 美国药品审评的政策文件概述
        6.1.1 药品审评政策文件的类别
        6.1.2 药品审评政策文件的作用
        6.1.3 标准操作规程
    6.2 指南文件
        6.2.1 指南文件概述
        6.2.2 指南制定程序中的分工
        6.2.3 指南文件的制定和发布程序
        6.2.4 指南文件制定中的公众参与
        6.2.5 确保遵守《良好指南质量管理规范》
    6.3 政策和程序手册
        6.3.1 政策和程序手册的类别
        6.3.2 政策和程序手册制定程序的责任分担
        6.3.3 政策和程序手册的制定、发布和审查程序
第7章 完善我国药品审评制度的建议
    7.1 推动药品审评核心理念的变革
        7.1.1 美国药品审评的核心理念
        7.1.2 中国药品审评的核心理念
        7.1.3 可能的改革方向
    7.2 调整和优化药品审评部门的组织架构和科室设置
        7.2.1 优化药品审评相关部门的组织架构
        7.2.2 调整药品审评中心内部审评部门的设置
        7.2.3 强化药品审评中心内部的支持部门
    7.3 改善药品审评的绩效
        7.3.1 提升药品审评的资源配置
        7.3.2 恪守药品审评的时限要求
    7.4 优化药品审评中的加速程序
        7.4.1 细化关于加速程序的管理规范和技术指南
        7.4.2 拓宽药品审评加速程序的适用范围
        7.4.3 加强审评机构对适用加速程序的药品研发项目的指导
    7.5 改良药品审评的机制设计
        7.5.1 专家咨询
        7.5.2 沟通交流
        7.5.3 审评机构内部争议解决
        7.5.4 申办者与审评机构之间的争议解决
    7.6 构建完备的药品审评政策文件体系
        7.6.1 加快制定急需的政策文件
        7.6.2 强化公众参与,完善政策文件的制定程序
        7.6.3 建立政策文件的修订程序
        7.6.4 确保政策文件的有效遵守和执行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附件

(9)口腔科常用药物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抗菌药应用
2 镇痛药及缓解刺激类药

(10)双氯芬酸钾及其衍生物的合成及抗炎镇痛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第一章 绪言
    第一节 非甾体抗炎药概述
    第二节 非甾体抗炎药的分类
        2.1 按化学结构分类
        2.2 按半衰期分类
        2.3 按对COX 的抑制分类
    第三节 非甾体抗炎药的作用机制及药理作用
        3.1 解热作用
        3.2 镇痛作用
        3.3 抗炎、抗风湿作用
        3.4 抗肿瘤作用
    第四节 非甾体抗炎药的临床应用进展
        4.1 治疗非风湿疾病
        4.2 在肿瘤防治方面
        4.3 治疗Alzheimer 病(alzheimer’s disease ,AD)
        4.4 防治心血管疾病
        4.5 其他方面
    第五节 非甾体抗炎药的进展
        5.1 选择性COX-2 抑制剂
        5.2 第二代COX-2 抑制剂
        5.3 NSAIDs的复方制剂
第二章 双氯芬酸钾及其衍生物合成工艺的研究
    第一节 前言
        1.1 双氯芬酸类药物的介绍
        1.2 双氯芬酸的制剂及药代动力学特点
        1.3 双氯芬酸钾的临床特点
        1.4 双氯芬酸的发展前景
        1.5 双氯芬酸衍生物的发展
    第二节 双氯芬酸钾及其衍生物的合成路线设计
        2.1 双氯芬酸钾的国内外合成路线
        2.2 双氯芬酸钾的合成路线设计
        2.3 双氯芬酸衍生物的合成路线设计
        2.4 小结
    第三节 实验部分
        3.1 合成路线
        3.2 实验材料及设备
        3.3 实验过程
        3.4 讨论
    第四节 双氯芬酸衍生物2-(2-(2,6-二氯苯基氨基)苯基)醋酸甲酯的抗炎作用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与结果
        4.3 讨论
第三章 双氯芬酸钾原料药的质量标准研究
    第一节 双氯芬酸钾原料药的理化性质
        1.1 双氯芬酸钾的外观及溶解性
        1.2 双氯芬酸钾溶液的澄清度和颜色
        1.3 溶液酸度值
    第二节 双氯芬酸钾的鉴别试验
        2.1 沉淀反应
        2.2 紫外吸收特征
        2.3 红外吸收特征
    第三节 双氯芬酸钾质量检查项目研究
        3.1 水分测定
        3.2 有关物质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中国药典 2005 版二部附录V D)测定
        3.3 氯化物
        3.4 重金属
    第四节 双氯芬酸钾的含量及纯度检查
    第五节 方法学考察
        5.1 条件
        5.2 方法学考察
        5.3 双氯芬酸钾的含量测定
参考文献
附图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致谢

四、常用口腔科非处方药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J]. 盛永琴,张莹.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1(24)
  • [2]我院患儿超药品说明书用药调查及风险因素分析[J]. 孙梅,董育珠,罗则华,李文军,罗沈强,杜倩. 中国药业, 2021(18)
  • [3]河北省精神心理科医生苯二氮(?)类药物知晓和使用情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D]. 郭年春.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4]王氏连朴饮的方证相关研究[D]. 刘之义.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2)
  • [5]十味鹅黄颗粒质量控制研究[D]. 谭红声.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
  • [6]WHO、英国、中国国家处方集儿童版的比较研究与借鉴[J]. 孟鑫如,霍记平,史卫忠,赵志刚. 中国药房, 2019(09)
  • [7]酮洛芬在奶牛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D]. 侯宏波.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8]美国药品审评制度研究[D]. 袁林. 沈阳药科大学, 2017(09)
  • [9]口腔科常用药物应用研究[J]. 周进晓. 继续医学教育, 2009(05)
  • [10]双氯芬酸钾及其衍生物的合成及抗炎镇痛活性研究[D]. 李亚巍. 吉林大学, 2008(11)

标签:;  ;  ;  ;  ;  

常用口服非处方药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