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洪新河建设资金使用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淮洪新河建设资金使用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一、怀洪新河建设资金使用管理的实践和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范士勇[1](2021)在《怀洪新河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建设举措与效益分析》文中指出本文通过浅析怀洪新河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举措,展望怀洪新河现代化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

李颖[2](2021)在《洪泽湖水质演变趋势与驱动因素》文中认为洪泽湖位于江苏省北部淮安、宿迁两市(33°06′~33°40′N,118°10′~118°52′E),为淮河流域最大湖泊,是重要的工业、农业、生活用水来源,也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枢纽。然而,随着淮河中上游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及人口增长,生产及生活污水排放量日益增加,加之围垦、养殖、泥沙淤积等原因,使湖区环境容量不断减少,水体污染日益加重,洪泽湖长时间内发生多次污染事故。因此,本文利用2008年-2018年洪泽湖区域气温、降水、水文、水位和入湖河流及湖泊水质等数据,通过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Mann-Kendall(M-K)检验、广义可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s,GAM)、构建河流水质参数评价(WQI)、污染物通量计算等方法,揭示洪泽湖水质长期演变的趋势和原因。主要结论如下:1)2008-2018年洪泽湖周边的年平均气温为15.29℃,年降水量均值为989.08mm,降水集中在夏季。蒋坝水位多年均值为12.95 m,吴家渡水量多年均值为224.34亿m3。变异系数结果表明,入湖径流的变异系数极大,径流量极度集中。线性拟合结果显示洪泽湖气温、降水、径流量、水位有所上升。M-K非参数趋势检验结果显示,月均温、累积月、蒋坝水位均未通过显着性检验,上升趋势不显着;入湖水量Z值为2.001,p值小于0.05,通过显着性检验,上升趋势显着。时间序列分解(EEMD)结果中,气温的IMF1、IMF2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9.31%,波动变化周期为12月;而累积月降水量的IMF1、IMF2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3.57%,波动变化周期为4月和12月。水位IMF1、IMF2的方差贡献率为20.83%和31.00%,累积贡献率为51.83%,波动变化周期分别为准4月和准12月。入湖水量IMF1、IMF2的方差贡献率为34.08%和32.23%,累计贡献率66.21%,波动变化周期为4月和8月。2)2008年-2018年洪泽湖入湖河流溶解氧浓度均值为8.15 mg/L(Ⅰ类水),高锰酸盐指数浓度均值为5.78 mg/L(Ⅲ类水),氨氮平均浓度为1.53 mg/L(Ⅴ类水),总氮平均浓度为3.57 mg/L,总磷平均浓度为0.23 mg/L(Ⅳ类水),WQI均值为57.44,处于“中”水平。东部河流水质较好,西部北部河流水质较差。洪泽湖周边河流多数处于“中”水平(50<WQI<70),西民便河、维桥河、古山河处于“低”水平(WQI<50)。M-K趋势检验法显示,2008年-2018年83.3%的入湖河流高锰酸盐指数下降趋势显着(Z<0 p<0.05),44.4%入湖河流氨氮浓度下降趋势显着,总氮总磷下降趋势显着的入湖河流占比分别为33.3%和27.8%;而44.4%的入湖河流WQI上升趋势显着(Z>0,p<0.05)。2008年-2018年淮河长期入湖氮磷总量的估算显示,氮磷营养盐输入与径流量大小变化密切相关,变化明显。自2013年后,淮河的入湖营养盐通量随水量相应增加,在2017年达到峰值,总氮、总磷入湖营养盐通量分别为8.49万吨、0.43万吨。3)洪泽湖溶解氧浓度的多年均值为8.95 mg/L(Ⅰ),高锰酸盐指数浓度均值为4.33 mg/L(Ⅲ),氨氮的浓度均值为0.25 mg/L(Ⅱ),总氮浓度均值为1.72 mg/L(Ⅴ),总磷平均浓度为0.08 mg/L(Ⅳ),叶绿素a浓度均值为0.008 mg/L。水质指标浓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过水区的溶解氧、总氮、总磷浓度均值较高,而溧河洼、成子湖的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浓度较高。总氮与总磷的浓度季节差异较大,总氮冬春季节浓度较高,夏秋季节浓度较低,总磷冬春季节浓度较低,夏秋季节浓度较高。M-K非参数趋势检验结果,成子湖、溧河洼和过水区的总氮、总磷的总体变化不明显;成子湖和溧河洼的溶解氧上升明显,而高锰酸盐指数下降明显;过水区溶解氧浓度缓慢上升,氨氮浓度下降显着,但成子湖和溧河洼氨氮下降变化不明显。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洪泽湖水质与入湖河流水质相关系数较高,相关性较强,不同湖区受到入湖河流水质变化的影响有所差异。水文气象因子与水质相关性的结果中,溶解氧与气温降水成极显着负相关,水量变化与入湖河流水质指标的浓度关系密切,水位则与洪泽湖的水质指标浓度相关性较强。4)2011年-2018年洪泽湖叶绿素a浓度下降显着,营养状态有所好转。突变点检验结果中,洪泽湖叶绿素显着下降的突变点集中在2014年-2015年。GAM模型分别模拟不同湖区的营养状态指标叶绿素a与水质指标、水文气象因子关系。比较发现,高锰酸盐指数对各个湖区影响叶绿素a浓度变化影响强烈。

娄巍立[3](2019)在《淮河安徽段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渔业生物资源现状及保护策略》文中认为淮河是我国七大江河之一,是我国南北方的自然气候分界线,本研究以淮河安徽段为研究水域,于该水域分布的3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设置采样断面,开展水环境及水生生物资源本底调查并收集影响渔业资源的主要人类活动现状。本研究结果如下:1、水环境及水生生物本底调查结果:(1)水质现状:本研究结果显示淮河安徽段总氮浓度均值为2.02 mg/L,氨氮浓度均值为0.21 mg/L,总磷浓度均值为0.21 mg/L,高锰酸盐指数浓度均值为3.81 mg/L,叶绿素a浓度均值为12.71 mg/m3,水体透明度均值为30.28 cm。水体综合营养指数评价结果显示水体呈轻度富营养化。(2)浮游生物:本研究共采集浮游植物8门165种,浮游植物物种数以绿藻门和硅藻门物种占优,优势种以指示水体中营养到富营养状态的种类为主,浮游植物密度均值为24.67×105 ind./L,生物量均值为0.76 mg/L;浮游动物146种,其中原生动物52种,轮虫39种,枝角类28种,桡足类27种,浮游动物密度均值为2154.41 ind./L,生物量均值为0.81 mg/L,整体上,浮游动物物种数和现存量均以小型浮游动物占优,利用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对水质的评价结果为中污染或重污染。(3)底栖动物:本研究共采集底栖动物3门79种,其中节肢动物门29种,环节动物门22种,软体动物门28种。底栖动物密度均值为204.30 ind./m2,生物量为66.03 g/m2,利用底栖动物Goodnight生物指数对水质的评价结果为中污染或重污染。(4)渔业资源:本研究共采集渔业生物66种,其中鱼类59种,甲壳类7种,分别隶属于9目17科50属。鲤形目鱼类物种数及渔获重量百分比均最高。鱼类群落生态优势度以常规经济鱼类占优,小型野杂鱼类优势度较低,其中IRI指数较高物种主要为鲤、翘嘴鲌、鲫、鲢、秀丽白虾、光泽黄颡鱼、日本沼虾。2、淮河安徽段涉水人类活动主要包括渔业捕捞,水产养殖,船舶通航,河道阻隔,工程建设等。(1)淮河安徽段人类活动包括:渔业捕捞,保护区内共发现7处捕捞网具,且存在非法捕捞现象;水产养殖,保护区内共发现4处养殖区域;船舶通航,保护区共涉及4个航道,分别为淮河干流航道、涡河航道、茨淮新河航道、浍河航道;工程建设,淮河干流共有21座桥梁、1座闸坝,保护区内共有15座桥梁、4处闸坝,涉及2个港区。(2)3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及其周边水域内包括渔业捕捞、人工养殖、船舶通航以及工程建设在内的人类活动,对淮河的水域生态系统产生干扰,导致其出现了渔业资源量减少、物种多样性下降、水质恶化、栖息地破坏、产卵场和索饵场减少、生境破碎化等现象。(3)针对人类活动对渔业资源的影响类型,提出了全面禁捕、退渔转产,增殖放流,关键栖息地恢复,建设过鱼设施、重建洄游通道,污染物控制、绿色发展,码头整治、退返岸线,渔业生物救护、降低死亡率,动态监测、评估资源,以促进渔业资源的恢复,促进淮河生态系统的绿色、健康地发展。

徐艳举[4](2019)在《怀洪新河基于五大发展理念践行河长制工作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怀洪新河是分泄淮干洪水的重要通道,首接淮干涡河、中连四方湖澥河浍河沱河、淮水北调工程及沿线沟渠、下接洪泽湖,通过探讨如何把五大发展理念融入到怀洪新河全面推行河长制的工作中,提出建章立制以明确各方职责职能;通过用体制机制管理方面的创新方式、统筹流域各相关单位各项任务的协调方式、实事求是的绿色发展方式、兼容并蓄的开放发展方式、红利均享的共享发展方式来全面践行河长制,以最终实现"四个怀洪"目标。

施易杰[5](2017)在《自组织理论视角下的乡村社区发展规划研究 ——以天岗湖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现阶段乡村的发展模式、产业类型、空间形态等方面受城市发展方式影响,违背了乡村发展规律和村民发展意愿,这种“都市取向”的发展方式不仅造成乡村社区生态环境破坏、空间发展无序、产业结构单一、地域文化衰败等一系列发展问题,也促使“他组织”在乡村社区发展中占据主导作用,而“以人文本”的发展理念难以体现。在城乡规划体系的发展过程中,乡村发展地位的相对劣势也导致有关乡村规划的理论研究相对较少,从而缺乏科学合理的理论指导。乡村社区作为一个典型的开放性系统具有自组织特征,并且自组织理论的核心要求也契合了国家政策要求和乡村发展规律。因此,本文提出将自组织理论引入乡村社区发展规划研究中,为乡村规划提供一种适合乡村发展规律的理论指导;依据自组织理论和乡村社区各子系统的发展特征,提出各子系统的发展理念与模式,并构建自组织理论视角下的乡村社区发展规划框架,为乡村社区提供一种可行性的发展思路与方法,以推进乡村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本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对我国乡村发展背景进行概述,并阐述了论文的研究意义与思路方法。第二章首先对自组织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明确自组织和他组织的本质区别,提出现阶段乡村社区的发展以“他组织”为主导力量,缺乏自组织发展观念,并对相关理论以及自组织理论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其次,在梳理我国现阶段乡村发展规划模式的前提下总结我国乡村发展实践问题,并探讨了国内外乡村自组织发展的成功经验。第三章主要对自组织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内在联系进行概述,探讨自组织理论运用于乡村社区发展的可行性,并阐述了乡村社区系统的自组织特征。第四章主要运用理论演绎法将自组织理论运用于乡村社区发展规划中,演绎推理出在自组织演化模式下的乡村社区各子系统应遵循的发展模式与发展理念,包括管理、生态、居住空间、产业、文化等五个子系统;并构建了自组织理论视角下的乡村社区发展规划框架,提出乡村社区应根据自组织理论提出相关发展规划要求,提高乡村社区的自组织程度。第五章则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泗洪县天岗湖乡为实证,运用核密度、可达性等GIS分析方法对天岗湖乡村社区各子系统进行现状分析,总结出乡村社区的自组织特征;并在自组织理论视角下,运用泰森多边形模型、重力模型等空间分析方法提出各子系统的发展规划方法,以促进乡村社区的自组织发展。第六章总结了本论文的主要观点和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对乡村社区自组织发展进行展望。本文正文共约56000字,图表59幅。

宋正明[6](2014)在《怀洪新河防汛物料管理工作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怀洪新河是一条大型人工河道,具有分洪、排涝等多项功能。防汛物料储备和管理将为水利工程的防汛安全提供保障。本文通过对防汛物资管理现状的分析,提出几点思考。

张茂章[7](2014)在《淮北平原人工河道森林生态系统建设探讨——以怀洪新河续建工程(安徽段)生态长廊建设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人工河道在开挖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原来的生态环境,造成水土流失。以位于淮北平原的一条大型人工河道——怀洪新河的森林生态长廊建设为例,通过建立河道立体生物生态防护体系,以改善河道及周边生态环境,确保生态安全,为淮北平原人工河道选择防洪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等综合效益俱佳的立体河道生态廊道模式提供研究与实践路径,开拓水利与林业生态景观和谐发展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新思路。

朱晓露[8](2011)在《安徽省五河县城河道滨水景观营造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市河道滨水景观在建设生态宜居的中小城市环境景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城市河滨地区作为富有活力的经济社会载体以及颇具引力的生态环境载体,其河道滨水景观营造成为塑造城市特色形象、激发城市经济活力及延续城市历史文脉的重要手段。本文在调查安徽省五河县城河道滨水景观的基础上采取规范研究为主,实证研究为辅的方法对五河县城河道滨水景观营造进行系统研究;从城区河道分布以及河道与城市的关系入手,归纳出三种不同类型的河道滨水景观;结合现场调研以及国内外成功案例经验,针对河道滨水景观的构成要素,在相关原则指导下研究五河河道滨水景观具体的营造对策。主要研究如下:1、对现有河道水质、驳岸、绿化、建筑等进行分析,归纳出河道滨水景观现存问题,分析影响河道滨水景观营造的制约因素与优越条件,进而指出河道滨水景观营造应充分考虑河流周边城市用地空间、城市河流水系整体风貌。探讨如何从生态、景观、经济、文化等多角度营造河道滨水景观。2、从五河县城河流与城市的区位关系,河流在城市整体空间中的地位出发将五河县城河道滨水景观分为改造更新型、发展控制型、生态防护型三种类型,提出河道滨水景观营造指导原则。从目标决策、规划设计和建设实施与管理三个阶段分析五河县在城市发展中河道滨水景观的营造策略。3、借鉴国内外成功案例的经验结合五河县城河道滨水景观现状,指明五河县城河道滨水景观营造以河流水质保护、驳岸生态修复、植被季相分明、交通有效组织、历史文化提炼为主。针对河道滨水景观构成要素,提出五河河道滨水景观具体营造手法。4、运用研究的成果指导五河县城玉带河、漴河、淮河三条河流河道滨水景观营造。

蔡清谊[9](2008)在《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洪水预报与灾度评价研究 ——以怀洪新河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结合安徽省水利科学研究院的“怀洪新河优化调控综合管理技术研究”的项目,以河道洪水预报和洪涝灾害的灾度评价为主要研究方向,通过引进人工神经网络建立河道洪水预报模型和洪涝灾害灾度评价模型,并将模型应用到怀洪新河的实例当中,为怀洪新河的防洪决策提供了技术支持。论文采用了BP神经网络及其改进方法,建立了考虑区间入流的怀洪新河河道洪水预报BP神经网络模型。实例表明,该模型能较好地反映区间入流对洪水过程的影响,模型的模拟精度较高。论文运用了BP神经网络模型,并根据怀洪新河的实际情况,建立符合怀洪新河经济社会情况的BP神经网络的洪涝灾度评估模型,对洪涝灾害进行定性分级。研究结果表明,神经网络灾度评估模型能够反映多个评价指标与灾度等级之间的相关关系,可用于洪涝灾度评价,具有更快的应答速度和更高的评估精度。

何建新[10](2007)在《安徽省怀洪新河工程项目后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设项目后评价是水利基本建设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后环节,是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社会对投资效益的关注日益增强,投资主管部门需要审视政府的投资行为,以给公众一个交待。为了提高水利基建项目投资决策和管理水平,探索开展公益性水利工程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本文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对安徽省怀洪新河工程进行了后评价,从方法和理论上对如何开展公益性水利工程后评价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简要评述了项目后评价的概念、特点,分析了公益性水利建设项目后评价难于广泛开展的原因。最后,介绍了安徽省怀洪新河工程概况。(2)从项目决策、征地拆迁、勘察设计、资金以及物资落实五个方面对项目前期工作进行了综合后评价,指出该工程前期工作准备充分,过程严谨,决策科学。同时也指出征地拆迁、资金筹措等方面还需根据工程实际从政策层面予以统筹考虑。(3)从项目施工准备、项目施工组织与管理、项目同步建设、项目竣工验收以及工程竣工决算等方面对项目实施阶段进行分析评价,指出了项目实施阶段可借鉴的先进的经验及应当进一步解决的问题。(4)从机构设置、运行管理以及管理经费三个方面对工程生产运行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安徽省怀洪新河工程管理运行体制适合,制度健全,手段先进,能够结合水管体制改革增强自身实力。(5)根据安徽省怀洪新河工程运行初期已实际发生数据和以此为基础的预测数据为依据,对投资和效益进行分析计算,进行国民经济后评价,得出了经济内部收益率、经济净现值、经济效益费用比等评价指标值。(6)运用综合对比分析和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社会评价。结果表明,安徽省怀洪新河工程项目促进了流域社会的发展目标,社会效益显着。对项目可持续性进行评价,提出了改进建议。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提出了相关建议。

二、怀洪新河建设资金使用管理的实践和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怀洪新河建设资金使用管理的实践和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怀洪新河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建设举措与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建设内容
    1.1 组织管理
    1.2 安全管理
    1.3 运行管理
    1.4 经济管理
    1.5 信息化提升管理
2 效益展望
    2.1 社会效益
    2.2 经济效益
    2.3 生态效益
3 结束语

(2)洪泽湖水质演变趋势与驱动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第2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采样点与指标测试方法
    2.3. 研究方法
第3章 洪泽湖气候水文变化
    3.1. 洪泽湖气温、降水特征
    3.2. 洪泽湖气温、降水变化趋势与周期
    3.3. 洪泽湖水位、径流量特征
    3.4. 洪泽湖水位、径流量变化趋势与周期
    3.5. 气候变化的水文影响分析
    3.6. 小结
第4章 洪泽湖入湖河流水质变化趋势
    4.1. 洪泽湖入湖河流水质时空特征
    4.2. 洪泽湖入湖河流水质变化趋势
    4.3. 洪泽湖入湖河流营养盐输入量评估
    4.4. 小结
第5章 洪泽湖水质变化趋势
    5.1. 洪泽湖水质时空特征
    5.2. 洪泽湖水质变化趋势
    5.3. 洪泽湖水质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5.4. 洪泽湖水质的时空变化讨论
    5.5. 小结
第6章 洪泽湖营养状态变化驱动分析与讨论
    6.1. 洪泽湖营养状态变化趋势
    6.2. 洪泽湖各湖区营养状态GAM模型拟合
    6.3. 洪泽湖营养状态变化讨论
    6.4. 小结
第7章 洪泽湖富营养化控制与生态修复建议
    7.1 系统开展流域水环境、水生态监测
    7.2 加强入湖污染物削减,控制水产养殖和农业面源污染
    7.3 稳步推进退圩还湖,实施生态系统修复工程
    7.4 重点开展成子湖富营养化控制与蓝藻水华防治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科研情况

(3)淮河安徽段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渔业生物资源现状及保护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淮河安徽段生态环境概况
        1.1.1 淮河安徽段自然条件概况
        1.1.2 淮河安徽段生态环境相关研究进展
    1.2 淮河安徽段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概况
        1.2.1 淮河淮南段长吻鮠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1.2.2 淮河荆涂峡鲤、长吻鮠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1.2.3 怀洪新河太湖新银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1.3 人类活动对渔业生态的影响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淮河安徽段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渔业资源及水域生态环境现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采样点布设与采样时间
        2.1.2 样品采集
        2.1.3 研究方法
        2.1.4 数据分析与统计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淮河淮南段长吻鮠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渔业资源与水域生态环境现状
        2.2.2 淮河荆涂峡鲤、长吻鮠鮠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渔业资源与水域生态环境现状
        2.2.3 怀洪新河太湖新银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渔业资源与水域生态环境现状
    2.3 讨论
        2.3.1 水质现状
        2.3.2 浮游生物现状
        2.3.3 底栖动物现状
        2.3.4 渔业生物现状
第三章 淮河安徽段人类活动现状及其对渔业生态的影响
    3.1 人类活动现状
        3.1.1 渔业捕捞
        3.1.2 水产养殖
        3.1.3 船舶通航
        3.1.4 工程建设
    3.2 人类活动对渔业生态的影响分析
        3.2.1 渔业捕捞对渔业生态的影响
        3.2.2 水产养殖对渔业生态的影响
        3.2.3 船舶通航对渔业生态的影响
        3.2.4 工程建设对渔业生态的影响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表
    附表1 淮河淮南段长吻鮠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渔获物物种组成及分布
    附表2 淮河淮南段长吻鮠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浮游植物物种组成
    附表3 淮河淮南段长吻鮠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浮游动物物种组成
    附表4 淮河淮南段长吻鮠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底栖动物物种组成
    附表5 淮河荆涂峡鲤、长吻鮠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调查渔获物组成
    附表6 淮河荆涂峡鲤、长吻鮠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浮游植物物种组成
    附表7 淮河荆涂峡鲤、长吻鮠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浮游动物物种组成
    附表8 淮河荆涂峡鲤、长吻鮠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底栖动物物种组成
    附表9 怀洪新河太湖新银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渔获物组成
    附表10 怀洪新河太湖新银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浮游植物物种组成
    附表11 怀洪新河太湖新银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浮游动物物种组成
    附表12 怀洪新河太湖新银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底栖动物物种
致谢

(4)怀洪新河基于五大发展理念践行河长制工作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推行现状
2 推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体制不完善
    2.2 改革创新不到位
3 相关改革措施
    3.1 坚持建章立制, 明确职责分工与任务界定
    3.2 坚持深化改革, 推动怀洪新河管理模式河长制模式创新
        3.2.1 改变思维定式, 积极践行河长制的有关制度
        3.2.2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改进管理模式
        3.2.3 加强信息化建设, 以信息化推动现代化
    3.3 做好工程管理运用协调工作
    3.4 坚守绿色发展、低碳环保的工作生活理念
    3.5 坚持红利均享, 用共享发展的方式全面推行河长制
    3.6 统筹完成六项任务
4 结语

(5)自组织理论视角下的乡村社区发展规划研究 ——以天岗湖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社会背景
        1.1.2 政策背景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相关研究进展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乡村与乡村社区
        2.1.2 自组织与他组织
    2.2 理论研究进展
        2.2.1 自组织理论
        2.2.2 自组织理论的应用
    2.3 乡村发展规划研究进展
        2.3.1 国内乡村发展规划研究进展
        2.3.2 国内外乡村社区发展实证研究
第三章 乡村社区系统的自组织特征
    3.1 自组织系统的基本特征与演化过程
        3.1.1 自组织系统的产生、动力及其演化途径与形式
        3.1.2 自组织系统的演化过程
        3.1.3 自组织理论指导乡村社区发展的可行性
    3.2 乡村社区系统自组织发展特征
        3.2.1 乡村社区自组织演化的条件机制
        3.2.2 乡村社区系统自组织演化的动力机制
        3.2.3 乡村社区系统自组织演化的途径与形式
    3.3 小结
第四章 基于自组织理论的乡村社区发展规划研究
    4.1 乡村社区的系统构成
    4.2 乡村社区自组织发展研究
        4.2.1 基于自组织理论的乡村社区生态环境发展
        4.2.2 基于自组织理论的乡村社区产业发展
        4.2.3 基于自组织理论的乡村社区居住空间发展
        4.2.4 基于自组织理论的乡村社区文化发展
        4.2.5 基于自组织理论的乡村社区管理理念
    4.3 自组织理论视角下的乡村社区发展规划框架
第五章 自组织视角下的天岗湖乡村社区发展规划研究
    5.1 天岗湖乡村社区发展现状分析
        5.1.1 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5.1.2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5.1.3 居住空间现状分析
        5.1.4 文化发展现状分析
    5.2 天岗湖乡村社区的自组织特征评价
        5.2.1 天岗湖乡村社区发展的条件机制
        5.2.2 天岗湖乡村社区演化的动力机制
        5.2.3 天岗湖乡村社区演化的途径与形式
        5.2.4 天岗湖乡村社区的自组织特征总体评价
    5.3 天岗湖乡村社区发展规划研究
        5.3.1 基于自组织理论的生态环境发展规划
        5.3.2 基于自组织理论的产业发展规划
        5.3.3 基于自组织理论的居住空间发展规划
        5.3.4 基于自组织理论的文化发展规划
    5.4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1.1 运用自组织理论解决乡村社区发展问题具有可行性
        6.1.2 构建基于自组织理论的乡村社区发展规划框架
        6.1.3 协同理念在乡村社区自组织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6.2 研究的不足之处
    6.3 展望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插图和附表清单
附录一 天岗湖乡调查问卷分析
附录二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怀洪新河防汛物料管理工作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防汛物料管理现状
    1.1 基本情况
    1.2 物资管理形式
    1.3 物资调度管理
2 防汛物料储备存在的问题
    2.1 防汛物料储备不足
    2.2 仓储管理设施缺乏
    2.3 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3 有关建议
    3.1 强化制度建设
    3.2 增加物资储备
    3.3 提高物料管理水平
    3.4 加强物料流转, 提高物料使用价值

(7)淮北平原人工河道森林生态系统建设探讨——以怀洪新河续建工程(安徽段)生态长廊建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淮北平原人工河道森林生态现状
    1.主要自然特征
    2.河道工程特性
    3.建立河道森林生态系统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1)河道森林建设现状
        (2)可行性
        (3)必要性
二、怀洪新河河道森林生态长廊规划模式
    1.工程概况
    2.规划主要内容
        (1)防浪林带
        (2)用材林带
        (3)经济林带
        (4)水闸风景林区
        (5)苗木培育研发区
    3.规划主要特色
三、淮北平原人工河道森林生态建设的建议
    1.工程为本,规划先行
    2.统筹兼顾,生态优先
    3.景观协调,体现特色
    4.经济实用,持续发展

(8)安徽省五河县城河道滨水景观营造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缘起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来源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3.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城市河道滨水景观基础研究及可借鉴经验
    2.1 城市河道滨水景观基础研究
        2.1.1 相关概念阐释
        2.1.2 城市河道滨水景观的构成要素
        2.1.3 城市河道滨水景观的基本特性
    2.2 国内外成功案例经验借鉴
        2.2.1 国外成功案例经验借鉴
        2.2.2 国内成功案例经验借鉴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五河县城河道滨水景观现状及问题研究
    3.1 研究区域概况
        3.1.1 城市区位
        3.1.2 自然景观资源
        3.1.3 人文景观资源
    3.2 五河县城河道水网布局
        3.2.1 城区河道走势特征
        3.2.2 河道水网布局与城市发展关系
    3.3 河县城河道滨水景观现状
        3.3.1 河道水体现状
        3.3.2 河道驳岸现状
        3.3.3 河滨绿化现状
        3.3.4 沿河区域建筑天际线现状
    3.4 五河县城河道滨水景观现状分析
        3.4.1 现状主要问题
        3.4.2 河道滨水景观营造的制约因素与优越条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五河县城河道滨水景观的营造对策研究
    4.1 五河县城河道滨水景观类型分析
        4.1.1 改造更新型河道滨水景观
        4.1.2 发展控制型河道滨水景观
        4.1.3 生态防护型河道滨水景观
        4.1.4 三种类型河道滨水景观比较
    4.2 五河县城河道滨水景观营造的指导原则
        4.2.1 生态性原则
        4.2.2 整体性原则
        4.2.3 安全性原则
        4.2.4 延续性原则
    4.3 河县城河道滨水景观营造策略
        4.3.1 目标决策阶段
        4.3.2 规划设计阶段
        4.3.3 建设实施与管理阶段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对策的五河县城河道滨水景观的营造手法
    5.1 五河县城河流水系景观整体营造构思
    5.2 五河县城河道滨水景观营造的特色要素
        5.2.1 生态要素
        5.2.2 景观空间要素
        5.2.3 历史文化要素
    5.3 案例营造实践
        5.3.1 改造更新型河道滨水景观——玉带河
        5.3.2 发展控制型河道滨水景观——漴河
        5.3.3 生态防护型河道滨水景观——淮河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9)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洪水预报与灾度评价研究 ——以怀洪新河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洪水预报理论简述
    1.3 灾情评估理论简述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人工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
    2.1 人工神经网络的理论基础
        2.1.1 生物神经元
        2.1.2 人工神经元
    2.2 人工神经网络的特点
    2.3 人工神经网络理论发展历程
    2.4 BP神经网络理论
        2.4.1 BP算法的原理
        2.4.2 BP网络的学习规则与计算方法
        2.4.3 BP神经网络的主要优缺点
    2.5 BP算法的改进
第三章 基于 BP神经网络的洪水预报模型
    3.1 引言
    3.2 人工神经网络在洪水预报中的应用
    3.3 模型的构造
    3.4 样本的生成和数据处理
    3.5 模型参数的率定
        3.5.1 隐含层及节点数的确定
        3.5.2 过拟合的防止
第四章 基于 BP神经网络的灾度评价模型
    4.1 引言
    4.2 灾度评价方法和步骤
    4.3 评价因子的选取和灾度等级的划分
        4.3.1 评价因子的选取
        4.3.2 灾度等级的确定
    4.4 评价模型的构造
        4.4.1 网络拓扑结构的选取
        4.4.2 数据的预处理
        4.4.3 网络的训练和测试
第五章 实例研究
    5.1 研究区域概况
        5.1.1 自然地理概况
        5.1.2 水文、气象概况
        5.1.3 防洪工程概况
        5.1.4 社会经济与洪涝灾情概况
    5.2 基于神经网络的怀洪新河洪水预报模型
        5.2.1 模型的建立
        5.2.2 学习样本的构建
        5.2.3 网络参数率定
        5.2.4 模型的检验
        5.2.5 检验结果分析
        5.2.6 可视化系统的开发
    5.3 基于神经网络的怀洪新河灾度评价模型
        5.3.1 评价标准的确定
        5.3.2 样本的生成
        5.3.3 分界值样本的确定
        5.3.4 网络参数率定
        5.3.5 结果和讨论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安徽省怀洪新河工程项目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项目后评价概述
        1.1.1 建设项目后评价的概念
        1.1.2 建设项目后评价的特点和原则
        1.1.3 建设项目后评价的分类
        1.1.4 国外建设项目后评价的开展
        1.1.5 我国公益性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后评价
    1.2 怀洪新河工程项目概况
        1.2.1 怀洪新河的区域位置
        1.2.2 怀洪新河的地位与作用
        1.2.3 安徽省怀洪新河的建设标准和主要内容
        1.2.4 安徽省怀洪新河的实施过程
        1.2.5 安徽省怀洪新河工程项目后评价的工作依据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项目前期工作评价
    2.1 项目决策的评价
        2.1.1 70年代至停缓建期间建设情况
        2.1.2 项目筹备决策的评估
    2.2 征地拆迁工作的评估
        2.2.1 征地拆迁工作方法与实施过程
        2.2.2 资金管理
        2.2.3 结论
    2.3 勘察设计工作的评价
        2.3.1 工程勘察设计单位选择评价
        2.3.2 主要勘察设计方案及勘察设计质量评价
        2.3.3 项目重大设计变更评估
        2.3.4 勘察设计工作总体评价
        2.3.5 建议
    2.4 资金落实情况的评价
    2.5 物资落实情况的评价
    2.6 项目前期工作总体评价
第三章 项目实施阶段评价
    3.1 施工准备工作评价
        3.1.1 准备工作评价
        3.1.2 监理单位选择方式评价
        3.1.3 施工单位的选择方式评价
    3.2 施工现场的“四通一平”和大型临时设施准备、物资供应评价
        3.2.1 施工交通评价
        3.2.2 施工供电评价
        3.2.3 施工供水与排水评价
        3.2.4 其它建设评价
    3.3 项目施工组织与管理的评价
        3.3.1 施工组织方式的评价
        3.3.2 项目成本目标控制评价
        3.3.3 项目工期目标评价
        3.3.4 项目质量情况的评价
    3.4 项目建设资金供应与使用情况评价
    3.5 项目同步建设的评价
        3.5.1 安徽省怀洪新河穿堤涵闸工程同步建设评价
        3.5.2 安徽省怀洪新河防汛道路工程同步建设评价
        3.5.3 安徽省怀洪新河影响处理工程同步建设评价
    3.6 项目竣工验收的评价
    3.7 工程竣工决算评价
    3.8 项目实施阶段总体评价
第四章 项目生产运行评价
    4.1 工程管理机构情况评价
    4.2 工程运行管理情况评价
        4.2.1 运行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
        4.2.2 防洪、除涝运行管理评价
        4.2.3 工程运行管理现代化评价
    4.3 工程运行管理经费
    4.4 项目生产运行总体评价
第五章 经济评价
    5.1 概述
    5.2 评价依据
    5.3 国民经济评价
        5.3.1 主要参数
        5.3.2 工程投资和费用计算
        5.3.3 工程效益计算
        5.3.4 国民经济评价
        5.3.5 评价结论
    5.4 财务评价
第六章 社会影响及项目可持续性评价
    6.1 评价内容
    6.2 评价方法
    6.3 基于 FUZZY-AHP 的水利建设项目社会影响后评价
        6.3.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6.3.2 评价指标的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
        6.3.3 评价指标隶属度的计算
        6.3.4 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
        6.3.5 评价结果
    6.4 可持续性评价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评价结论
        7.1.1 项目前期工作及实施阶段评价
        7.1.2 生产运行评价
        7.1.3 经济评价
        7.1.4 社会影响及项目可持续性评价
    7.2 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附图

四、怀洪新河建设资金使用管理的实践和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怀洪新河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建设举措与效益分析[J]. 范士勇. 工程与建设, 2021(05)
  • [2]洪泽湖水质演变趋势与驱动因素[D]. 李颖. 西南大学, 2021(01)
  • [3]淮河安徽段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渔业生物资源现状及保护策略[D]. 娄巍立.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4]怀洪新河基于五大发展理念践行河长制工作探析[J]. 徐艳举. 陕西水利, 2019(03)
  • [5]自组织理论视角下的乡村社区发展规划研究 ——以天岗湖乡为例[D]. 施易杰. 南京大学, 2017(08)
  • [6]怀洪新河防汛物料管理工作思考[J]. 宋正明. 江淮水利科技, 2014(04)
  • [7]淮北平原人工河道森林生态系统建设探讨——以怀洪新河续建工程(安徽段)生态长廊建设为例[J]. 张茂章. 中国水利, 2014(14)
  • [8]安徽省五河县城河道滨水景观营造对策研究[D]. 朱晓露. 安徽建筑大学, 2011(07)
  • [9]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洪水预报与灾度评价研究 ——以怀洪新河为例[D]. 蔡清谊. 合肥工业大学, 2008(04)
  • [10]安徽省怀洪新河工程项目后评价[D]. 何建新. 河海大学, 2007(05)

标签:;  ;  ;  ;  ;  

淮洪新河建设资金使用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