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多淬灭光纤化学传感器、仪器系统及其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荧光多淬灭光纤化学传感器、仪器系统及其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一、荧光多元猝灭光纤化学传感器、仪器系统及其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杨钰婷[1](2021)在《基于石墨烯纳米材料的双酚A及多巴胺痕量检测方法研究》文中提出药品作为一类可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的物质,其质量与人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药物分析的相关研究正是对药品质量进行控制和研究的重要学科方向。随着人们健康意识不断增强,药品种类的不断增加以及对药物分析工作的要求的提高,药物分析的对象变得愈发复杂,分析任务也变得越来越艰巨。现有的药物分析技术和方法已逐渐不能满足药品质量控制和实际样品中药物分析的迫切需求,尤其是复杂基质样品中痕量药品组分检测的需求,寻找新的出路迫在眉睫。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的进步,基于纳米材料的新型分析技术和方法在复杂基质样品中的应用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并在多个领域如药品分析、生物分析、环境分析等取得了较好的进展。基于此,本文以与药物相关的复杂基质样品中痕量组分的检测为目标,制备了新型石墨烯及其纳米复合物,构建可用于药物相关样品痕量检测的新型的检测技术和方法,开展了如下两方面的研究工作:1.基于石墨烯固相萃取-毛细管电泳联用的硅橡胶包材中痕量双酚A灵敏检测制备具有优良表面性质的石墨烯纳米材料,并将其用做固相萃取(SPE)吸附剂制备石墨烯基SPE小柱。利用所制备的石墨烯基SPE小柱对双酚A(BPA)的高效富集作用并结合毛细管(CE)技术的高效检测能力构建了SPE-CE联用分析方法。通过优化实验获取了所制备的石墨烯基SPE小柱对BPA的最优萃取条件和最优CE检测条件。在最优条件下,经与商品化的SPE小柱对比,所构建的SPE-CE联用分析方法对BPA在0.05-80μg/m L范围内表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可达0.02μg/m L(SN=3σ)。此外,采用甲醇超声提取和纯水回流提取两种方法提取与药品用硅橡胶包材具相同材质的婴儿奶嘴实际样品中痕量BPA,用所构建的SPE-CE联用分析方法测定了实际样品中BPA的迁移量,该方法表现出良好的准确性和精密度,可实现实际硅橡胶包材样品中痕量BPA的高灵敏快速检测。因此,本文所构建的联用方法为药品接触材料中痕量组分的分析提供了新的思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2.基于纳米金-聚乙烯亚胺功能化石墨烯复合物的多巴胺、抗坏血酸和尿酸的同时检测电化学传感器制备聚乙烯亚胺一步还原并功能化氧化石墨烯得到的聚乙烯亚胺功能化石墨烯(PEI-G),然后经过层层组装引入金纳米粒子(Au NPs)作为电化学基底。结果表明制备的PEI-G/Au NPs基底结合了各自的优点,不仅具有良好的功能性和生物亲和性,而且还具有较高的电化学催化活性,可对抗坏血酸(AA)、多巴胺(DA)和尿酸(UA)产生协同的电催化作用。最优条件下,传感器在AA浓度为0.1~55.5μM,DA浓度为0.1~5.5μM和5.5~45.5μM,UA浓度为0.03~3.55μM的范围内,电流与浓度呈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分别为0.077μM、0.068μM、0.009μM(S/N=3)。所设计的电化学传感器表现良好的选择性和稳定性,可用于实际血清样本中三种分析物的同时测定,具有令人满意的结果。它为生物样品中的AA、DA和UA的同时检测提供了一种简单可靠的技术。

王林鑫[2](2021)在《硅氧烷基敏感材料性能及其危化品检测应用的研究》文中指出危化品是一把双刃剑,不仅给人们带来便利,也对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近几十年来,各种形式的恐怖暴乱不断发生,对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据相关报道统计,近年来,全球恐怖活动中仅恐怖爆炸一项就占到全球恐怖活动的57%,造成无数家庭支离破碎。一些犯罪分子为了牟取暴利,铤而走险,制造、贩卖新型合成毒品。毒品种类繁多,根据国家禁毒报告显示,在众多毒品中,新型合成毒品滥用严重,尤其是冰毒,它占比最高,且呈上升趋势,因此对毒品和爆炸物的检测意义十分重大。除了毒品和爆炸物,有机胺类种类繁多,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病人呼出的特征气体、一盒过期的臭鱼罐头,大到甲基苯丙胺(冰毒)、化工厂排放的污水,所以对于有机胺的检测十分必要。为了达到检测危化品的目标,基于苝染料设计了荧光传感分子,以聚倍半硅氧烷POSS为分子骨架,搭建了有机无机复合荧光传感分子,实现了对于危险爆炸物三过氧化三丙酮(TATP)分解气丙酮和过氧化氢的快速检测,八苝酰亚胺聚倍半硅氧烷(P8PMI)与过氧化氢反应荧光猝灭率最高,约60%;五苝酰亚胺聚倍半硅氧烷(P5PMI)对于丙酮的响应情况最好,荧光增强高达25倍。实现了从制爆源头和储存环境检测TATP。进一步探索了POSS在传感领域中的应用,基于硅氧烷POSS,设计制作了水凝胶比色阵列的通用方法,可以实现适合现场实时监测的便携性检测技术,所制备的水凝胶具有优异的化学、光化学和热稳定性能,以及优异的力学性质。它具有制备简单、成本较低、容易降解等优点。另外,在安全性和便携性方面,水凝胶比色传感器可以方便快速的进行现场检测,避免了携带试剂的需要,从而消除了试剂溢出风险,增加了便利性和安全性。水凝胶与NQS,2Br-BTD-CN-5FPh,TFP,Simon’s reagent相结合,不需要额外大型设备,仅凭肉眼观测,实现了对于苯胺,二乙胺,三乙胺,乙二胺,正丙胺,二苄胺,MPEA,R-N-甲基-苯乙胺盐酸盐八种有机胺类快速现场检测。其中对于冰毒模拟物MPEA的检测限可达到ng级。

段雨晴[3](2020)在《基于电化学传感的卡那霉素及microRNA痕量检测新方法研究》文中指出电化学传感检测技术是一种根据待测物的电化学性质并将待测物的化学量转变为电学量进行传感检测的方法,具有简单、快速、成本低廉、灵敏度高等特点,在药物分析、环境监测、DNA分析、农药残留以及食品安全评价等领域引起广泛关注。近年来,由于传统分析方法在生物样本检测中具有需复杂前处理和灵敏度较低等缺陷,对于生物样本中的药物残留和癌症标志物的痕量检测新方法研究引起极大的研究兴趣。随着纳米技术和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纳米材料和适配体(Aptamer)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成为强有力的候选者,对于药物残留的临床监测和癌症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论文中,我们将药物分析、纳米技术、电化学检测技术及生物技术有机结合起来,从纳米材料的制备、电化学传感平台构建及其在药物和癌症标志物的痕量检测等方面展开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利用聚乙烯亚胺(PEI)作为还原剂和功能化试剂还原和包裹剥离的单层氧化石墨烯(EGO)以维持石墨烯的单层状态,开发了一种简便的一步法合成聚乙烯亚胺功能化石墨烯(PEI-G)的方法。基于PEI-G的良好的导电性和专为卡那霉素设计的适配体的高选择性,以PEI-G为电极底物来增强电化学信号并以适配体作为生物识别单元来提高选择性,制备了一种用于血清中痕量卡那霉素的高灵敏和高选择性检测的新型电化学阻抗适配体传感器。在特异性捕获样品中卡那霉素后,所构建的适配体传感器在10 fM-100 pM范围内对卡那霉素表现出良好的线性响应,其检出限为5.2 fM(S/N=3)。此外,该适配体阻抗传感器还表现出良好的重现性、稳定性和特异性,可望用于实际血清样品中痕量卡那霉素的分析。2.采用一步合成法制备了聚乙烯亚胺功能化的石墨烯(PEI-G),并通过静电相互作用制备了金纳米粒子(AuNPs)功能化的石墨烯复合物(AuNPs/PEI-G)。将AuNPs/PEI-G复合物用作电极基底材料,基于AuNPs与DNA捕获探针上的SH基团之间形成的强烈的S-Au键可将DNA捕获探针固定到电极表面。通过DNA捕获探针对microRNA-155的特异性识别作用可特异性的捕获待测样品中的microRNA-155分子。利用生物分子对电极表面电子传递的阻碍作用,从而实现对microRNA-155分子的电化学阻抗传感器的构建。在最优条件下,该传感器的阻抗值与microRNA-155的浓度的对数值在1-1000 nM浓度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51 nM(S/N=3),可望实现实际血清样品中的microRNA-155的灵敏快速检测。

何建宇[4](2020)在《光纤SO42-离子传感器的研制及其在混凝土检测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硫酸根离子(SO42-)侵蚀是影响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在混凝土孔隙系统中传输的硫酸根离子达到一定浓度后对混凝土的侵蚀劣化作用表现为与水泥水化产物发生化学反应,析出膨胀性侵蚀产物的结晶和腐蚀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进而导致混凝土结构膨胀、开裂、剥落以及强度损失,严重影响了混凝土结构的服役年限,引发重大安全事故和经济损失。如果在混凝土结构中置入一种传感器对硫酸根离子侵蚀进行多点位的实时监测,则可在硫酸根离子侵蚀初期采取相应保护措施以避免或降低混凝土结构的严重破坏,从而实现对混凝土结构耐久性问题的预警。光纤传感器具有响应速度快、灵敏度高、体积小易嵌入材料内部在线检测等优点,在化学分析中受到广泛应用。荧光分析法最大特点是分析灵敏度高、选择性强和使用简便,而基于荧光配合物的荧光分析更是将一些原来不发荧光的有机、无机物质纳入了荧光分析的范围。本论文提出将荧光分析法与光纤传感器结合,研发一种基于荧光配合物的光纤传感器用于混凝土环境中硫酸根离子浓度监测,对混凝土结构耐久性问题的预警具有重要的工程与经济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采用复分解和有机络合反应合成了钪-桑色素配合物作为硫酸根离子的荧光探针,并对荧光配合物的结构及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钪离子与桑色素以1:2的摩尔比通过配位键形成荧光配合物,其最佳激发波长和最佳发射波长分别为Ex=420nm,Em=500nm;通过分析荧光配合物与硫酸根离子反应过程中钪的结合能变化,研究了硫酸根离子使荧光配合物发生荧光猝灭效应的反应机理。(2)钪-桑色素荧光配合物对硫酸根离子特别敏感,其在硫酸根离子标准溶液中标定的标定方程为:I0/I=0.35095+0.00382,相关系数R2=0.9986。与荧光配合物在不同p H值(7-12.6)的碱性混凝土模拟液中标定的标准曲线斜率几乎相同;从离子空间构型的角度研究了荧光配合物对硫酸根离子具有选择性检测的机理。(3)采用包埋法制备了硫酸根离子CA敏感膜和硫酸根离子PVB敏感膜,分别对两种敏感膜的表面形貌及亲水性进行了表征;研究了硫酸根离子对固态敏感膜的荧光猝灭作用,结果表明固态敏感膜中的荧光配合物仍能被硫酸根离子荧光猝灭,并且硫酸根离子浓度越高,对敏感膜的荧光猝灭效果越强。(4)制备出两种硫酸根离子光纤传感器,其中基于CA敏感膜的光纤硫酸根离子传感器在硫酸根离子标准溶液中标定的标准方程为:I0/I=0.21043+0.01093,相关系数=0.97859;而在碱性混凝土模拟液中标定硫酸根离子时受p H值的影响,标准方程斜率会随着p H值的增大而增大。基于PVB敏感膜的光纤硫酸根离子传感器在硫酸根离子标准溶液中标定的标准方程为:I0/I=0.86829+0.00498,相关系数R2=0.99412;且其在碱性混凝土模拟液中标定硫酸根离子时不受pH值的影响。

胡鸥[5](2019)在《新型多元谱学与纸芯片传感方法在复杂药食分析体系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药食安全是影响国计民生和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药食分析检测(如食药成分分析、品质分级、产地溯源、假冒掺假、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等)是控制药食污染和监管的重要手段。因此,开发快速准确、经济廉价的药食分析检测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本文在详细分析了当前药食分析的相关文献的动态基础上,对于目前相关研究方法中尚需改进的地方(例如:色谱技术中的背景漂移、峰提取和时间漂移问题,光谱技术中严重的峰重叠现象,纸芯片传感中制备工艺复杂等),开发了一系列从大型到中型再到纸芯片、从昂贵到廉价的新型多元谱学与纸芯片传感方法,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1章绪论本章首先对基于多元谱学技术在药食分析中的研究现状和所存问题进行简要概述,然后对当前备受关注的纸芯片传感方法在药食分析中的应用现状进行详细综述,最后提出了本论文的研究构想及创新点。第2章基于质谱的峰对齐方法用于自动非靶标代谢轮廓分析植物样品中的生物标志物本章针对基于色谱的非靶标代谢轮廓分析中生物标志物检测出现的严重时间漂移问题,开发了一种自动非靶标代谢轮廓分析(anTMPA)方法。首先,使用改进的多尺度高斯平滑法提取总离子色谱图中的峰。然后,采用新的基于质谱峰和峰的保留时间峰对准策略,使用改进的动态规划方法提取最大质谱相关系数路径。此外,采用自动标峰搜索策略进行自适应时移修正,将样品中缺失峰成组并注册到对齐的峰列表中进行最终细化。最后,使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样品中的对齐峰,以鉴定潜在的生物标志物。筛选的生物标志物的质谱信息可以直接导入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图书馆,以选择候选化合物。通过复杂的植物气相色谱-质谱数据集评估anTMPA方法的性能,可达到鉴定被测植物的生长和成熟阶段之间的生物标志物的目的。第3章基于双量子点荧光“turn-off”传感器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高灵敏度和特异性识别53种名优绿茶本章针对药食分析中大类数分类无法实现完全鉴别的问题,设计合成一种ZnCdSe-CdTe双量子点(QDs)荧光“turn-off”传感器,实现了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识别53种不同的名优绿茶。不同种绿茶可以使得两种量子点的荧光产生不同程度的淬灭,两种量子点发射光谱峰的强度显示出明显差异。通过结合经典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检测的53种不同的名优绿茶在训练集和预测集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高灵敏、高特异的达到100%的区分。基于单量子点(ZnCdSe QDs或CdTe QDs)荧光“turn-off”传感器结合PLSDA模型也用于识别53种名优绿茶,结果却不理想。因此,基于双量子点的荧光“turn-off”传感器更适合于绿茶的大类数分类(LCNC)。在这里,我们首次证明了双量子点“turn-off”模型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可以成功判别多种名优绿茶。这在很大程度上扩展了传统荧光法和化学计量学的应用,并且展示了这种方法在其他实际应用中进行LCNC的巨大潜力。第4章基于氧化石墨烯-卟啉中红外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快速识别预测不同茶龄的普洱茶本章针对普洱茶茶龄快速鉴定的研究方法鲜有报道这一现状,提出了一种基于氧化石墨烯-卟啉中红外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快速准确识别和预测12种不同茶龄的普洱茶的新方法。该策略合成了一种氧化石墨烯-四氨基苯基卟啉复合物(GO-TAP),首次将其添加到不同茶龄的普洱茶中,采集其中红外光谱,进一步结合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和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模型分别对普洱茶进行分类和茶龄预测。基于GO-TAP的纳米效应中红外光谱法与传统的中红外光谱法相比,其分类和茶龄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和特异性都更优。基于GO-TAP纳米效应的中红外传感器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可100%判别不同种类的普洱茶,并准确定量预测普洱茶的茶龄。这种新方法具有应用于其他药食储存时间鉴定的巨大潜能。第5章基于量子点和纳米卟啉“on-off-on”荧光测定方法识别定量手性氨基酸本章创新性地开发了一种合理设计的基于量子点和纳米卟啉“on-off-on”荧光测定方法,用于高灵敏性和选择性识别定量手性脯氨酸(Pro),赖氨酸(Lys)和丝氨酸(Ser)。该检测平台是利用手性自组装5,10,15,20-四(4-吡啶基)-21H-23H-卟啉(ZnTPyP)对CdTe量子点(CdTe QDs)的荧光猝灭能力构建的。CdTe QDs可以作为信号开关,其荧光信号可以被手性纳米ZnTPyP有效猝灭,然后在氨基酸对映体的存在下恢复。CdTe QDs和手性纳米ZnTPyP的相互作用还允许定量分析D-Pro,D-Lys,L-Ser,检测限分别为4.46×10-10 mol·L-1,7.13×10-11 mol·L-1和3.35×10-11 mol·L-1。该方法也适用于复杂生物基质中三种氨基酸的有效检测,这种快速、稳健、可靠的识别氨基酸对映体的策略尚未见报道,且有望成为新药研发和食品化学领域中的一项强大、有价值的检测手段。第6章基于近红外和荧光光谱数据融合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无目标检测掺假中国茶籽油本章针对传统分析方法只能检测食品中一种或多种已知掺杂物的不足,提出了一种近红外光谱和荧光光谱数据融合技术对中国茶籽油(Camellia Oleifera Abel,COA)中添加的廉价植物油的快速无目标检测方法。本方法通过使用稳健的一类偏最小二乘法(OCPLS)开发纯COA油的类模型来进行无目标分析。最准确的OCPLS模型预测结果是通过标准正态变量(SNV)处理的近红外光谱和SNV-荧光光谱的融合获得的,灵敏度为0.954,特异性为0.91。强大的OCPLS模型可以检测到含掺假水平为2%(w/w)及以上的廉价油掺假物(包括菜籽油、葵花籽油、玉米油和花生油)。近红外光谱与荧光光谱数据融合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增强了中国COA油中多种掺假物的快速和无目标检测的能力。第7章基于CdTe-nano ZnTPyP荧光纸芯片传感器可视化检测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本章为解决药食中农药检测依赖大型昂贵分析仪器的问题,开发了一种基于CdTe量子点和纳米5,10,15,20-四(4-吡啶基)-21H-23H-卟啉(nano ZnTPyP)荧光纸芯片传感器快速可视化检测三种氨基甲酸酯类农药(速灭威、克百威、甲萘威)的策略。通过合成高荧光产率、发绿光的CdTe和高效荧光猝灭剂nano ZnTPyP形成荧光“turn-off”模型,再加入不同浓度的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产生不同程度的荧光恢复。这种“on-off-on”荧光传感模式可同时应用于荧光光谱传感器和纸芯片传感器中高灵敏和高特异性检测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将纸芯片颜色RGB值提取出来建模,运用化学计量学中的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实现不同复杂基质(水果蔬菜、生物)中不同浓度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判别,借助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模型准确定量检测复杂基质中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浓度。该方法具有快速即时、经济廉价、准确有效的优点,为药食分析中的质量控制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策略。第8章基于量子点荧光纸芯片传感器可视化检测银离子本章针对药食分析中重金属检测依赖大型昂贵分析仪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巯基丁二酸修饰的CdTe(TMA-capped CdTe)的荧光纸芯片传感器方法用于可视化快速检测银离子。此外,该传感器可进一步对不同种类的氨基酸有传感响应。表面附着大量羧基、发红色光的TMA-capped CdTe可通过静电作用与Ag+结合,使得荧光探针的荧光猝灭。而加入的带有氨基和羧基的氨基酸与银离子结合能力更强,使得Ag+离开TMA-capped CdTe量子点表面从而使荧光恢复。并且,我们发现氨基酸上的不同基团可影响后续荧光的恢复程度,氨基酸上氨基、苯环和巯基的存在有利于CdTe的荧光恢复。该方法对银离子的检测限为13.16 nM,且对于其他常见重金属没有响应,具有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更重要的是,这种纸芯片传感器方法结合化学计量学可实现不同复杂基质中不同浓度银离子的判别与准确定量。该检测银离子新方法快速即时、准确有效、方便经济,为免仪器现场检测银离子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有望扩展到生物和环境领域中银离子的检测。

王姣[6](2019)在《2-十一烷基苯并咪唑衍生物类超分子凝胶的构筑及其在识别和分离领域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功能化的超分子刺激响应型材料因其诸多优良的特性在超分子材料/化学等领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而超分子凝胶是一类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功能性软材料。其中,具有AIE特性的超分子凝胶因其独特的荧光性能而备受关注。另外,由于阴/阳离子识别及分子识别在生物和环境体系中占有基础且重要的地位。因此,AIE型超分子凝胶材料和主客体响应型超分子凝胶材料的设计成为当前该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在本论文中,设计并合成了两种苯并咪唑衍生物类化合物,同时,通过分别引入主体分子α-环糊精和水溶性柱[5]芳烃,研究了基于苯并咪唑衍生物类化合物超分子凝胶材料和主客体响应型超分子凝胶材料对不同阴、阳离子和分子的选择性荧光响应及其识别和检测/分离性能,本文主要集中在阴离子、阳离子以及分子识别三个方面。第一章基于咪唑衍生物及环糊精/柱芳烃超分子材料的研究进展本章中,我们介绍了超分子传感器作为功能性材料的发展历程,并对近年来咪唑衍生物及部分大环分子环糊精和柱芳烃衍生物的超分子材料在离子/分子识别领域及其它方面的相关文献报道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分别阐述了它们在阴离子识别、阳离子识别和分子识别等领域的研究现状和进展。第二章多分析物传感矩阵型超分子有机凝胶的构筑环境中各种阴阳离子的缺少或者过量会引起一系列疾病,影响人体和动植物健康。因此,本章中,我们设计合成了基于酰腙萘酚修饰的苯并咪唑新型传感器分子(WJ),WJ在丙三醇中可形成具有强聚集诱导发光(AIE)属性的超分子有机凝胶(WJG)。有趣的是,WJG显示出对许多分析物如CN-,Al3+和Fe3+以及L-Cys的多重刺激响应行为。因此,我们利用WJ与多种离子的配位作用成功开发出基于WJG的多分析物传感器阵列,并且研究了超分子有机凝胶WJG对不同阴阳离子的荧光响应行为。实验数据显示,WJG可通过荧光选择性和比色双通道识别CN-。同时,WJG在凝胶状态可以荧光选择性地识别Al3+和Fe3+。当在WJG中添加Al3+时,其AIE显示出蓝移。此外,若将Fe3+加入到凝胶WJG中时,其黄绿色AIE荧光猝灭,继续加入L-Cys,凝胶荧光又恢复。因而WJG可作为―On-Off-On‖型荧光开关。传感器对CN-,Al3+和Fe3+的检测限分别为3.02×10-66 M,5.78×10-88 M,3.81×10-99 M。最后,本章还制备了凝胶因子WJ的离子响应测试工具,这种工具能够方便快捷地检测Fe3+和L-Cys,因此可作为潜在的荧光显示材料。第三章双金属调控的金属凝胶对Cr3+的检测和分离众所周知,一些特殊离子和分子在多个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对于特殊离子的选择性检测和分离引起了科学家的广泛关注。本章中,我们利用功能化苯并咪唑(BM)和Fe3+通过配位机制构建了新型金属凝胶化学传感器(BMG-Fe),它可以通过协同配位荧光检测和分离Cr3+。金属凝胶BMG-Fe对Cr3+的检测限和吸附率分别为2.62×10-88 M和96.36%,表明BMG-Fe对Cr3+具有较高的分离效率。此外,BMG-Fe对Cr3+的检测灵敏性和吸附能力优于单纯的有机凝胶(BMG)。因此,该金属凝胶BMG-Fe可以用于方便检测和有效去除重金属离子。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还制备了基于Fe3+的凝胶因子BM的检测工具,这种测试工具能够方便快捷地检测水溶液中的Cr3+,同时作为一种潜在的荧光显示材料。第四章基于两亲性苯并咪唑类离子液体构筑的超分子主客体水凝胶在本章中,我们设计合成了一种基于苯并咪唑的两亲性离子液体单体J2。J2可与主体分子环糊精或水溶性柱[5]芳烃通过主-客体包结作用和π-π堆积在纯水中形成两种不同的超分子水凝胶SH-α-CD和SH-BP5。我们分别研究了两种水凝胶的热可逆性,以及对竞争客体分子甲基橙(MO)和己二腈(ADN)/百草枯(PQ)的选择性识别。实验结果表明,在SH-α-CD中加入染料分子甲基橙,其凝胶状态被破坏,且荧光猝灭。而在SH-BP5中加入竞争性分子己二腈(ADN)/农药百草枯(PQ),水凝胶SH-BP5的凝胶状态被破坏。因此,可以通过主客体竞争机制双通道识别甲基橙分子以及单通道识别己二腈/百草枯。

王盼[7](2019)在《荧光聚芳醚腈的结构与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高分子荧光材料以其光谱性能可调、分子设计性强、可制备柔性器件等优点,在荧光传感、生物诊疗、柔性显示和可穿戴设备等领域备受关注。经过长期发展,高分子荧光材料已包含如聚芴、聚噻吩等被广泛使用的高发光效率共轭高分子;以及近年来新兴的含大量酯基、羟基、氨基的线性/树枝状的非共轭高分子。随着社会需求的日益增长,具有优异综合性能的荧光高分子材料成为了科学研究的热点。利用特种高分子进行荧光功能化,可获得高性能的荧光高分子材料。本文所研究的聚芳醚腈(Polyarylene ether nitriles,PEN)是一类典型的特种高分子材料。因其主链含有柔性醚键和刚性芳环,以及极性腈基侧基,聚芳醚腈具有耐高温、耐辐射、耐腐蚀、易于加工、尺寸稳定性良好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飞机制造、石油化工及国防军事等领域。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聚芳醚腈还属于一类蓝光发射的本征型荧光高分子,具有可进行荧光功能化的基础。但目前系统的研究报道较少,聚芳醚腈结构与荧光性能的关系尚不清晰,特别是其荧光功能化的应用研究仍处于初级探索阶段。为此,本论文将对不同结构聚芳醚腈的荧光性能进行详细研究,揭示聚芳醚腈结构与荧光性能的关系,开展荧光聚芳醚腈在重金属离子检测及生物成像领域的应用。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以酚酞啉型荧光聚芳醚腈(PEN-PPL)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分子结构及环境因素与荧光性能的关系。为明确PEN-PPL进行荧光功能化所具有的结构优势,选择不同分子结构的聚芳醚腈进行比较。通过对溶解性、耐热性、成膜性、力学性能及光学性能的表征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发现PEN-PPL具有相对更好的综合性能,不仅是本征型蓝光发射的荧光高分子材料,还是5%热分解温度为422 oC,玻璃化转变温度为226 oC,拉伸强度为84.9 MPa,以及可溶于常见弱极性溶剂的高性能高分子材料。并且PEN-PPL侧链悬挂的羧基可作为反应位点,进一步拓宽聚芳醚腈荧光功能化的途径。因此,针对PEN-PPL继续进行溶剂、pH值、薄膜取向态、浓度、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对其荧光性能影响的探索,其中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不仅对PEN-PPL荧光性能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还具有浓度依赖性。在低浓度下,分子量大小对荧光性能起主要决定作用;而高浓度时,分子量分布对荧光性能的影响则更为重要。2.通过在PEN-PPL主链中引入四苯乙烯(TPE)结构,合成一系列不同TPE含量的双功能单体结构的荧光聚芳醚腈(PEN-TPE/PPL),用以优化聚芳醚腈的荧光性能。TPE功能单体具有聚集诱导发光效应(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AIE),该功能结构使PEN-TPE/PPL成为具有AIE效应的聚芳醚腈(AIE-PEN)。其在良-不良混合溶剂中形成聚集体后的荧光强度会出现大幅度增加,最高聚集诱导荧光增强因子(αAIE)可达81倍。同时,PEN-TPE/PPL的荧光发射峰相比于PEN-PPL的420 nm红移至470 nm,其发光颜色由蓝色转变为明亮的蓝绿色。另外,PPL功能单体可使PEN-TPE/PPL利用侧链的羧基官能团与金属阳离子(如Ca2+)通过配位作用使分子链发生交联反应,从而诱导分子聚集程度增加,使其荧光强度得到进一步提升,最高αAIE可达7.4倍。结果表明,PEN-TPE/PPL的荧光光谱可调性更好,发光效率更高,并可借助侧链羧基与金属离子配位作用以调控高分子的聚集态荧光性能,为制备高质量本征型荧光聚芳醚腈提供了新的思路。3.基于酚酞啉型荧光聚芳醚腈,探讨聚芳醚腈在汞离子(Hg2+)检测领域的应用。利用PEN-PPL的蓝光发射及羧基功能化反应位点,以PEN-PPL为能量给体,金纳米团簇(Au NCs)为能量受体,构建PEN-PPL/Au NCs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FRET)复合材料。该复合材料的荧光颜色随着Au NCs含量增加呈现出蓝光发射减弱而红光发射增强的现象。再利用体系中PEN-PPL与Au NCs的荧光对Hg2+响应的差异性,制备基于FRET的可视化红蓝双发射荧光传感材料。Au NCs的红色荧光对Hg2+具有超灵敏的特异性响应,能够在极低浓度的Hg2+存在时出现荧光猝灭现象,但PEN-PPL的蓝色荧光则十分稳定,即使在高浓度的Hg2+存在时仍未出现大幅度的猝灭,因此PEN-PPL/Au NCs复合体系可在Hg2+作用下呈现出肉眼可观察到的红色荧光向蓝色荧光的转变。最后借助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PEN-PPL微纳纤维薄膜,可负载Au NCs后得到荧光复合薄膜。通过对其固态荧光性能进行测试,发现该复合薄膜属于一种可重复利用的Hg2+快速识别固态传感材料。4.基于四苯乙烯型荧光聚芳醚腈,探讨聚芳醚腈在生物成像领域的应用。采用金属离子配位法及溶剂置换法,具有AIE性能的PEN-TPE/PPL可与Ca2+交联后获得稳定分散于水相中的荧光高分子纳米微球(AIE-PEN FPNs)。所得水分散AIE-PEN FPNs的荧光发射峰位于473-477 nm,平均流体动力学半径为173-200 nm。通过细胞毒性实验证明了AIE-PEN FPNs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最后,采用体外细胞孵育与共聚焦荧光显微镜技术结合,观察到富集于细胞内、具有蓝色荧光发射的AIE-PEN FPNs。表明聚芳醚腈作为一种荧光功能化的特种高分子材料,其在生物成像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王晓钰[8](2017)在《高灵敏荧光传感体系的建立及其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对引起环境问题的环境污染物进行有效检测和监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环境污染物种类多样性、存在形式复杂性和存在浓度痕量化对环境分析检测的灵敏性、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荧光传感技术以其良好的灵敏性和选择性在环境科学领域应用广泛。高灵敏度、选择性和稳定性,是建立荧光传感检测体系的目标和要求。本论文以降低背景干扰、提高信噪比、提高荧光检测灵敏性为研究目的,对基于荧光探针和荧光传感器检测平台的检测方法进行了研究。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第2章:基于铽三元配合物长寿命荧光发光特性、纳米金颗粒(GNPs)对铽配合物荧光猝灭的性能以及Pb2+对17E DNA酶特异性催化的特点,设计了一种非标记时间分辨荧光检测方法。ssDNA可以吸附在GNPs上,保护其不受外界电荷影响产生团聚,双链DNA不能吸附在上面而无法保护纳米金。在Pb2+存在下,17EDNA酶对底物的切割导致从17E-17S双链体释放的ssDNA被吸附到GNP上,阻止GNP的聚集,而导致加入的铽配合物荧光猝灭。通过该方法,Pb2+在浓度10 nM至2500 nM的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2为0.9889,Pb2+的检测限为1.7nM。该荧光探针检测Pb2+的方法简单、快速,具有很好的灵敏度和选择性,并对实际样品进行了测定,结果令人满意。(2)第3章:以铽三元配合物为长寿命荧光探针,结合Pb2+诱导功能核酸的G-四链体构型转变和纳米金颗粒对铽配合物荧光猝灭的特性,建立一种非标记时间分辨荧光检测体系对环境水体的Pb2+进行检测。通过该方法,Pb2+浓度0.5 nM至20 nM的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为0.9977,Pb2+的检测限为0.24 nM。该方法简单、快速,具有很好的灵敏度和选择性,并对实际样品进行了测定,测定结果令人满意。该方法可用于环境水体和自来水等实际水体中低浓度Pb2+的检测。(3)第4章:基于磁性氧化石墨烯对ssDNA的选择性吸附和分离富集的特性,结合Pb2+诱导功能核酸的G-四链体构型转变以及磁性氧化石墨烯对荧光的猝灭性能,构建了一个的生物荧光探针检测体系用于环境水体中Pb2+的检测。本实验合成的磁性氧化石墨烯,兼带了氧化石墨烯和磁性Fe304的优点,既具有高效的荧光猝灭性能,又能够对ssDNA进行选择性吸附,同时又有利于检测物的富集和分离。通过该方法,Pb2+浓度在0.5 nM至25 nM的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为0.9988,检出限为0.11 nM。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很好的灵敏度,并对常见的金属离子具有优异的选择性。以该方法对实际样品进行了测定,测定结果令人满意。(4)第5章:合成4’-N,N-二甲氨基-4-甲基丙烯酰氨基查尔酮(DMC)和5,10,15,20-四(4-甲基丙烯酰氨基苯基)卟啉锌(TMAPPZn)作为荧光载体,依据DMC分子内部电荷转移态易受极性影响的特性,构建了用于检测有机溶剂中痕量水的比率荧光传感器。本实验通过紫外光照,将DMC和TMAPPZn共价键合固定于硅烷化的玻片上。经实验考察,该传感响应迅速、灵敏度高、可逆性强、重现性好,并且经过共价固定后,能够有效防止荧光载体的流失,延长光极膜的使用寿命较长。实验中对乙醇、丙酮和四氢呋喃中微量水进行测定,在检测范围0%-10%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对乙醇、丙酮和四氢呋喃中的水含量检测限分别为0.0097%,0.011%,0.017%。我们对实际样品进行了初步加标实验,加标回收率为 99.2-102.0%。(5)第6章:合成了 N-烯丙基-4-(N-氨基乙烷)-1,8-萘酰亚胺(AAEAN)和5,10,15,20-四(4-甲基丙烯酰氨基苯基)卟啉锌(TMAPPZn)作为荧光载体,以共价键合固定于硅烷化的玻片上,根据H+浓度对AAEAN分子内部光致电子转移现象的影响,构建了一种参比荧光pH传感器。该参比荧光传感器有效消除了因设备条件变化和外界环境而引起的干扰,提高了荧光数值测量的精确度,pH在5.50-9.50范围内,与荧光强度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共价固定荧光载体,有效了防止敏感物质的流失,使传感器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同时,该传感器表现出了良好的灵敏性、选择性、重现性,响应时间小于90s。我们对实际样品进行了对照实验,结果令人满意。(6)第7章:合成了 5,10,15,20-四(4-氨基苯基)卟啉(TAPP)和N-烯丙基-4-(N-氨基乙烷)-1,8-萘酰亚胺(AAEAN),并以对苯二甲醛为连接桥梁将两荧光团合成在一个分子里生成了新试剂。该试剂为一双发射分子内参比荧光试剂,通过共价键合固定于硅烷化的玻片上,依据H+浓度变化对分子内荧光团质子化程度影响而导致的荧光强度变化这一现象,构建了分子内参比荧光pH传感器。该传感器显示出令人满意的选择性,可重复性以及足够的稳定性和快速的响应时间(小于90s),用于pH值1.00-9.50的范围测量。由于是分子内参比,具有计量方便的突出特点,有利于传感器的实用化推广使用。对实际样品进行了对照实验,结果令人满意。本试验构建的新型分子内参比荧光pH传感器为合成新型荧光载体和制备宽测量范围的pH参比传感器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张露[9](2016)在《光纤传感过程分析在药物再评价及固有溶出和肠吸收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将光纤传感技术应用于仿制药物一致性评价,建立个性化药物头孢呋辛酯片、辛伐他汀片、小规格药物奋乃静片、温度敏感型药物苯妥英钠片和复方氯酚待因片的溶出度测定方法。测定两种不同晶型利福平原料药的固有溶出率,并将溶出度与在体肠吸收实验相结合,分析不同晶型的利福平原料药固有溶出率与肠吸收曲线之间的关系。采用微顺序流动注射分析技术,建立钙黄绿素荧光猝灭法快速检测利福平。方法:1.参照《中国药典》和CFDA仿制药物一致性评价原则,分别测定不同厂家头孢呋辛酯片在四种溶媒中溶出曲线,采用f2因子法评价溶出曲线一致性。2.建立光纤传感过程监测辛伐他汀片溶出度。3.采用动态倍率系数法消除辅料对小规格药物奋乃静片溶出的干扰,光纤传感在线监测奋乃静片溶出度并与《中国药典》进行对比。4.在室温和37℃情况下分别绘制标准曲线并测定苯妥英钠片的溶出度。5.基于双波长等吸收点法建立数学模型,光纤传感实时监测复方氯酚待因片溶出过程,同时获得双氯芬酸钠和磷酸可待因两种成分的实时溶出曲线,与HPLC相比较。6.采用光纤传感药物固有溶出度分析系统,实时监测两种不同晶型利福平原料药在四种溶出介质中的固有溶出过程,计算固有溶出率,并采用f2相似因子法评价相似性。7.光纤传感实时测定两种晶型的利福平原料药开放式溶出曲线,同时采用蠕动泵将溶出液注入活体大鼠四个不同肠段,HPLC法测定肠吸收曲线,并采用f2相似因子法评价相似性。8.采用微顺序流动注射分析技术,建立钙黄绿素荧光猝灭法测定利福平。结果:1.在四种溶媒中两个厂家的头孢呋辛酯片溶出曲线的f2因子分别为94、91、91和93。2.在pH1.2盐酸溶媒中,辛伐他汀片在30 min时的HPLC和光纤传感测定溶出度结果相差50%。3.光纤传感测定奋乃静片的过程溶出数据与《中国药典》方法对照无统计学差异,在10、17、60 min时溶出度绝对误差分别为4.15%、1.90%、1.53%。4.室温和37℃下建立苯妥英钠的标准曲线平均偏差为18.6%。5.复方氯酚待因片在45min时两组分的溶出度均大于75%符合药典规定,光纤传感测定累积溶出度与HPLC法相比较结果无显着性差异(p>0.05)。6.两种晶型利福平原料药在四种溶媒中固有溶出曲线的f2因子分别为48、30、68和69。7.HPLC法测得两种晶型利福平原料药在大鼠四个不同肠段的吸收曲线完全不同。8.在碱性介质中,钙黄绿素浓度为33.33μg·mL-1时其发光强度达到最大值;在此条件下,利福平在20.64103.2μg·m L-1浓度范围内与钙黄绿素荧光猝灭强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Y=-192.57X+44624(r=0.9997)。结论:1.光纤传感测定两个厂家的头孢呋辛酯片在四种溶媒中的溶出曲线均相似。2.辛伐他汀片在酸性条件下易水解,光纤传感无法测定其在酸性溶媒中的真实溶出过程,必须采用HPLC法测定辛伐他汀片溶出度。3.光纤传感可用于过程分析快速释放及小规格药物溶出度。4.温度对苯妥英钠吸光度有影响,应在37℃条件下绘制标准曲线。5.应用数学模型结合光纤传感法可实现复方氯酚待因片中双组分溶出度的同时检测,并可提供双组分的溶出过程曲线和全部溶出数据。6.两种晶型利福平原料药固有溶出过程在水和pH1.2盐酸溶液中不具有相似性,在pH4.5和pH6.8缓冲盐中具有相似性。7.两种晶型利福平原料药在大鼠四个不同肠段的吸收曲线均不具有相似性,原料药的晶型不同对体内的吸收有影响。8.微顺序注射-钙黄绿素荧光猝灭法快速、准确、重现性好、线性范围宽,为利福平的含量测定提供了新的依据。

文阳平[10](2013)在《电子型导电高分子生化传感器的构建及其农业应用基础研究》文中认为农业问题始终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目前,农业污染问题不仅直接威胁着农业安全,还严重危害农业生态环境与影响人体健康水平。与此同时,威胁人类健康的很多非遗传疾病多与摄入的营养有关,使得农业生产与加工过程中粮食、蔬菜与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营养问题备受关注。传统检测方法诸如色谱法、质谱法、光谱法及其联用方法虽然灵敏准确,但需要繁琐费时的样品预处理,且仪器昂贵笨重,需专业人员维护与使用,不适于现场在线检测分析。因此,建立快速、可靠、灵敏和实用的监测/检测技术与方法,对农业安全和营养健康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传感技术是现代分析检测中的重要技术,由于其价格低廉、制备简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可微型化和连续现场检测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生物工程、食品工业和环境检测等领域。然而,在生化传感器的构建中,如何选择有效的固定方法和合适的材料决定着生化传感器的稳定性、灵敏度和选择性等重要性能参数。电子型导电高分子(ECPs),尤其是聚苯胺(PANi)、聚吡咯(PPy)、聚噻吩(PTh)及其衍生物或复合材料由于其可逆的电化学掺杂与去掺杂、高而稳定的电导率、分子导线效应、可与其它不同固定方法结合及可与多种固定化材料共聚或复合等独特优势已在高效生化传感器的应用中显示出独特的魅力。基于此,本论文合成了不同新型ECPs传感材料或制备了ECPs复合传感材料,结合各种电化学或光学检测方法,研究了基于不同ECPs的生化传感器的制备与性能及其农业应用。具体内容如下:(1)构建了各种基于PPy、聚3-噻吩乙酸(PTAA)、聚(3,4-乙撑二氧噻)(PEDOT)等ECPs及其衍生物或复合材料的酶传感器。通过引入表面活性剂、离子液体(ILs)、粘合剂、纳米材料、亲水基团等可不同程度改善酶传感电极的性能。尤其是ECPs纳米复合材料,能很好的发挥其协同生物电催化效应,表面活性剂可改善单体的水溶解性和聚合电位,ILs能为不溶于水的单体同时提供良好的溶剂体系和支持电解质。粘合剂等高分子膜能很好的提供生物兼容性和改善PEDOT: PSS膜的水稳定性。抗坏血酸氧化酶(AO)由于其长的寿命和高而稳定的生物活性可作为酶传感器固定生物组分研究的模式生物材料。更为重要的是,PEDOT及其性能优良的功能化衍生物或它们的复合材料也为生物活性组分的固定和生物传感器的构建提供了优异的载体材料或传感材料。(2)以AO为模式酶,PEDOT为的固定化载体,构建各种基于PEDOT的电化学AO生物传感器并应用于农业基础探索研究。通过生物兼容性表面活性、磺基阴离子基ILs、Nafion、碳纳米材料和金属纳米颗粒、亲水基团等引入,改善了PEDOT及其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性能。①生物兼容性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肌氨酸钠和N-十二烷基-β-D-麦芽糖苷的掺入不仅改善了3,4-乙撑二氧噻(EDOT)的溶解性和聚合电位及其聚合物膜的生物兼容性,而且获得的生物兼容性PEDOT酶膜有利于生物传感器的构建,并应用于蔬菜作物和商业饮料中的VC检测;②离子液体1-乙基-3-甲基咪唑硫酸乙酯是良好的“绿色”溶剂和支持电解质,它不仅可以解决单体溶解性问题,还可通过掺入PEDOT改善其导电性和生物传感器的灵敏度、检测限和抗干扰性;③Nafion可改善生物传感电极的稳定性和生物兼容性及其抗干扰性;④纳米材料如多壁碳纳米管、单壁碳纳米管、金属纳米颗粒、石墨烯及其氧化物可改善PEDOT膜的电子传递、电催化性能、防止生物分子的泄露;增强生物传感器的灵敏度、检测限、选择性、稳定性等;⑤EDOT衍生物,尤其是羟甲基化EDOT(EDOTM)和羧基化EDOT(EDOT-C4-COOH)不仅有良好的水溶解性和类似EDOT的聚合电位,而且获得的聚合物具有良好的生物兼容,可通过功能基团进行生物活性组分的共价固定;⑥通过掺入黏附性聚合物如Nafion、聚乙烯醇等可改善PEDOT:PSS水溶胀性和易分解性等问题,还可解决其构建生物传感器的稳定性问题,是自制电极开发与商业化应用的良好候选者。(3)构建基于PEDOT及其衍生物或复合材料的电化学传感器并应用于农业基础探索研究。通过引入碳材料、金属颗粒、亲水基团等改善PEDOT的性能,构建电化学化学传感电极。PEDOT复合传感电极不仅可解决PEDOT修饰电极弱的电催化性能和抗干扰性能,而且也提高了其灵敏度、检测限和稳定性。尤其是PEDOTM和PEDOT-C4-COOH不仅可以和不同材料共沉积或复合,还有利于纳米材料的自组装。已构建的PEDOT-C4-COOH/Cu电化学传感器可实现农作物和粮食中马来酰肼的检测。改良后的高水稳定性PEDOT:PSS复合电极为电极材料提供了最有前景的平台。(4)构建ECPs荧光化学传感器并应用于农业基础探索研究。ECPs的分子线放大效应可增强荧光传感器的灵敏度,而且醇/水溶性ECPs是开发“绿色”荧光传感器的优异材料。醇溶性PBA荧光传感器能高效、特异性识别Pd2+,可实现农作物或农业环境Pd2+的检测。水溶性P9AF荧光传感器可检测Fe3+和不同羧基化合物,通过磷酸盐对其Fe3+猝灭体系进行恢复,可实现二者的区分。通过进一步改良获得的醇溶性PFCA荧光传感器只对Fe3+有高效的特异性识别作用,这有利于进一步应用于农业中对Fe3+的感测。

二、荧光多元猝灭光纤化学传感器、仪器系统及其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荧光多元猝灭光纤化学传感器、仪器系统及其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石墨烯纳米材料的双酚A及多巴胺痕量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复杂基质样本分析概述
    2 石墨烯纳米材料概述
        2.1 石墨烯简介
        2.2 功能化石墨烯
        2.3 掺杂石墨烯
        2.4 石墨烯复合物
        2.5 3D石墨烯
    3 固相萃取技术
        3.1 固相萃取研究现状
        3.2 石墨烯作为DSPE的吸附剂
        3.3 石墨烯作为SPME的吸附剂
        3.4 石墨烯作为MSPE的吸附剂
    4 电化学传感技术
        4.1 电化学传感技术概述
        4.2 石墨烯基电化学传感器概述
        4.3 石墨烯基电化学传感器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4.4 石墨烯基电化学传感器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4.5 石墨烯基电化学传感器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5 论文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石墨烯固相萃取-毛细管电泳联用的硅橡胶包材中痕量双酚A灵敏检测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试剂
        2.2 仪器
        2.3 溶液的制备
        2.4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
        2.5 石墨烯的制备
        2.6 石墨烯基SPE小柱的制备
        2.7 SPE萃取过程
        2.8 CE测定条件
    3 结果与讨论
        3.1 石墨烯表征
        3.2 SPE萃取条件优化
        3.3 CE条件的优化
        3.4 SPE小柱分析性能
        3.5 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3.6 硅橡胶包材中BPA测定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纳米金-聚乙烯亚胺功能化石墨烯复合物的多巴胺、抗坏血酸和尿酸的同时检测电化学传感器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试剂
        2.2 仪器
        2.3 PEI-G的合成
        2.4 AuNPs的合成
        2.5 电化学传感器的制备
    3 结果与讨论
        3.1 PEI-G的表征
        3.2 AuNPs的表征
        3.3 电化学传感器的表征
        3.4 AA、DA和 UA在 GCE/PEI-G/AuNPs上的电化学行为
        3.5 pH的影响
        3.6 扫描速度的影响
        3.7 AA、DA、UA在修饰电极上的安倍研究
        3.8 传感器的重现性、稳定性、选择性
        3.9 人血清样品分析
    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A 主要缩略词表
附录B 文献综述 生物体液中儿茶酚胺类药物的光电化学传感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2)硅氧烷基敏感材料性能及其危化品检测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现有危化品检测手段
    1.3 荧光化学传感器简介
        1.3.1 荧光传感器机理
        1.3.2 光诱导电子转移(PET)
        1.3.3 分子内电荷转移(ICT)
        1.3.4 扭转分子内电荷转移(TICT)
        1.3.5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
    1.4 阵列传感器
        1.4.1 阵列传感器简介
        1.4.2 光化学传感阵列简介及制备
        1.4.3 非光化学传感阵列
    1.5 聚倍半硅氧烷(POSS)的特点及应用
        1.5.1 聚倍半硅氧烷简介
        1.5.2 聚倍半硅氧烷应用
    1.6 水凝胶阵列
        1.6.1 水凝胶简介及应用
        1.6.2 基于水凝胶基底阵列比色
    1.7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第2章 聚倍半硅氧烷(POSS)基荧光传感材料
    2.1 前言
    2.2 传感材料设计思路
    2.3 实验部分
        2.3.1 实验药品及仪器
        2.3.2 材料合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结构表征
        2.4.2 光学性质
        2.4.3 稳定性测试
        2.4.4 电化学性质
        2.4.5 表面形貌
        2.4.6 材料的传感性能
        2.4.7 选择性
        2.4.8 传感机理探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POSS基水凝胶比色传感阵列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3.2.2 材料合成
        3.2.3 传感阵列的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热稳定性
        3.3.2 表面形貌
        3.3.3 水凝胶对于毒品模拟物的检测
        3.3.4 水凝胶阵列的组成
        3.3.5 水凝胶阵列对于危化品的检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基于电化学传感的卡那霉素及microRNA痕量检测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卡那霉素及癌症标志物microRNA检测的研究现状
        1.1 卡那霉素检测的研究现状
        1.2 癌症标志物microRNA检测的研究现状
    2 电化学传感技术
        2.1 电化学传感技术概述
        2.2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2.3 伏安型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2.4 阻抗型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2.5 光电化学传感器
    3 纳米材料及其功能化研究现状
        3.1 纳米材料及其功能化概述
        3.2 碳纳米材料
        3.3 金属纳米颗粒
        3.4 磁性纳米材料
        3.5 金属有机框架
        3.6 量子点
    4 适配体
    5 基于适配体和纳米材料的电化学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6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PEI-G制备一种用于血清中卡那霉素高灵敏和选择性检测的电化学阻抗适配体传感器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仪器
        2.3 EGO和 PEI-G的制备
        2.4 金纳米粒子(AuNPs)的制备
        2.5 适配体传感器的制备
        2.6 卡那霉素的测定
        2.7 实际血清样品的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卡那霉素的检测原理
        3.2 PEI-G的表征
        3.3 AuNPs的表征
        3.4 适配体传感器的表征
        3.5 实验条件的优化
        3.6 分析性能
        3.7 适配体传感器的稳定性、可重复性和特异性
        3.8 血清中卡那霉素的检测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PEI-G的高灵敏电化学阻抗传感方法用于血清中mircoRNA-155 检测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仪器
        2.3 AuNPs/PEI-G复合物电化学基底的制备
        2.4 microRNA阻抗传感器的构建
        2.5 microRNA的测定
        2.6 实际血清样品的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AuNPs/PEI-G复合材料的表征
        3.2 传感器的表征
        3.3 条件优化
        3.4 分析性能
        3.5 血清中microRNA-155 的检测
    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Ⅰ: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附录Ⅱ:文献综述 基于纳米材料和适配体的用于药物分析的光电化学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1 引言
    2 光化学传感器
        2.1 比色适配体传感器
        2.2 荧光适配体传感器
        2.3 其它
    3 电化学传感器
        3.1 电化学伏安适配体传感器
        3.2 电化学阻抗适配体传感器
        3.3 其它
    4 其它
        4.1 电化学发光适配体传感器(ECL)
        4.2 光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PEC)
    5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4)光纤SO42-离子传感器的研制及其在混凝土检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硫酸根离子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硫酸根离子的作用及危害
        1.2.1 硫酸根离子的作用
        1.2.2 硫酸根离子的危害
    1.3 硫酸根离子对混凝土的侵蚀劣化作用
        1.3.1 混凝土受硫酸根离子侵蚀主要化学反应
        1.3.2 主要化学产物的侵蚀机理
        1.3.3 干湿循环作用下硫酸钠结晶侵蚀机理
        1.3.4 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腐蚀
    1.4 硫酸根离子的检测方法
    1.5 光纤传感器在检测混凝土硫酸根离子侵蚀中的研究
        1.5.1 监测钢筋锈蚀法
        1.5.2 检测硫酸根离子浓度法
    1.6 选题的目的、意义与主要的内容
        1.6.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6.2 课题来源与主要研究内容
        1.6.3 创新点
第二章 硫酸根离子荧光探针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试剂及仪器
        2.1.1.1 实验试剂
        2.1.1.2 实验仪器
        2.1.2 钪-桑色素荧光配合物的制备
        2.1.3 荧光配合物对硫酸根离子的检测步骤
        2.1.4 模拟混凝土条件下硫酸根离子的检测步骤
    2.2 结果与讨论
        2.2.1 荧光配合物的表征及其与硫酸根离子反应机理的研究
        2.2.2 溶液中的荧光配合物对硫酸根离子的标定
        2.2.3 荧光配合物对硫酸根离子的选择性
        2.2.4 模拟混凝土条件下硫酸根离子的标定以及p H的影响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硫酸根离子荧光敏感膜的制备与表征
    3.1 实验部分
        3.1.1 试剂及仪器
        3.1.1.1 实验试剂
        3.1.1.2 实验仪器
        3.1.2 乙酸纤维素敏感膜的制备
        3.1.3 聚乙烯醇缩丁醛敏感膜的制备
        3.1.4 硫酸根离子敏感膜的表征
        3.1.4.1 表面形貌表征
        3.1.4.2 成分分析
        3.1.4.3 亲水性能表征
        3.1.5 敏感膜对硫酸根离子的检测
    3.2 结果与讨论
        3.2.1 CA敏感膜的表征及性能
        3.2.2 PVB敏感膜的表征以及性能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硫酸根离子光纤传感器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试剂及仪器
        4.1.1.1 实验试剂
        4.1.1.2 实验仪器
        4.1.2 光纤硫酸根离子传感器荧光探头的制备
        4.1.3 光纤硫酸根离子传感器光学检测系统及平台的搭建
        4.1.4 光纤硫酸根离子传感器的检测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基于CA敏感膜光纤SO_4~(2-)离子传感器的标准曲线
        4.2.2 CA敏感膜光纤传感器在模拟混凝土条件下硫酸根离子的标定
        4.2.3 基于PVB敏感膜光纤SO_4~(2-)离子传感器的标准曲线
        4.2.4 PVB敏感膜光纤传感器在模拟混凝土条件下硫酸根离子的标定.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5)新型多元谱学与纸芯片传感方法在复杂药食分析体系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现代色谱技术在药食分析中的研究现状概述
    1.2 现代光谱技术在药食分析中的研究现状概述
    1.3 纸芯片传感技术在药食分析中的研究现状概述
        1.3.1 成分检测
        1.3.2 致病菌检测
        1.3.3 农药残留检测
        1.3.4 重金属离子检测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特色
        1.4.1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2 本论文的研究特色
第2章 基于质谱的峰对齐方法用于自动非靶标代谢轮廓分析植物样品中的生物标志物
    2.1 引言
    2.2 原理
        2.2.1 基线校正和峰提取
        2.2.2 基于质谱的峰对齐
        2.2.2.1 最大质谱相关路径提取
        2.2.2.2 基于标志性峰的峰对齐修正
        2.2.2.3 缺失峰成组和注册
        2.2.2.4 峰对齐精细化
        2.2.3 生物标志物筛选的统计分析
    2.3 实验部分
        2.3.1 数据集Ⅰ标准化合物分析
        2.3.2 数据集Ⅱ标准化合物分析
        2.3.3 数据分析
    2.4 结果
        2.4.1 峰提取结果
        2.4.2 峰对齐结果
        2.4.3 生物标志物筛选
    2.5 讨论
    2.6 小结
第3章 基于双量子点荧光“turn-off”传感器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高灵敏度和特异性识别53 种名优绿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与步骤
        3.2.3 化学计量学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量子点荧光传感53 种不同绿茶的过程
        3.3.2 传统荧光和不同量子点传感系统结合PLSDA识别不同绿茶
    3.4 小结
第4章 基于氧化石墨烯-卟啉中红外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快速识别预测不同茶龄的普洱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与步骤
        4.2.3 化学计量学数据处理
        4.2.4 GO-TAP的合成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12种不同茶龄普洱茶中红外光谱分析
        4.3.2 PLSDA模型分析
        4.3.3 PLSR模型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基于量子点和纳米卟啉“on-off-on”荧光测定方法识别定量手性氨基酸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仪器设备
        5.2.3 NAC-capped CdTe量子点的合成与表征
        5.2.4 纳米Zn TPyP的合成与表征
        5.2.5 纳米Cu TPyP的合成与表征
        5.2.6 荧光“turn-off”实验
        5.2.7 荧光“turn-on”实验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实验条件优化
        5.3.2 加入手性氨基酸后Cd Te荧光恢复
        5.3.3 反应机理
    5.4 小结
第6章 基于近红外和荧光光谱数据融合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无目标检测掺假中国茶籽油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真实和掺假茶籽油样品
        6.2.2 近红外光谱和荧光光谱的采集
        6.2.3 数据预处理
        6.2.4 茶籽油的类模型掺假分析
    6.3 结果与讨论
        6.3.1 近红外光谱和荧光光谱分析
        6.3.2 无目标检测掺假物
    6.4 小结
第7章 基于Cd Te-nano ZnTPyP荧光纸芯片传感器可视化检测氨基甲酸酯类农药
    7.1 引言
    7.2 实验部分
        7.2.1 试剂与仪器
        7.2.2 Nano ZnTPyP的合成与表征
        7.2.3 CdTe的合成与表征
        7.2.4 纸芯片传感可视化检测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制备
    7.3 结果与讨论
        7.3.1 Turn-off过程:nano ZnTPyP有效地猝灭Cd Te荧光
        7.3.2 Turn-on过程:加入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后Cd Te的荧光恢复
        7.3.3 实际样品分析
        7.3.4 纸芯片可视化检测氨基甲酸酯类农药
    7.4 小结
第8章 基于量子点荧光纸芯片传感器可视化检测银离子
    8.1 引言
    8.2 实验部分
        8.2.1 试剂与仪器
        8.2.2 TMA-capped CdTe的合成与表征
        8.2.3 纸芯片传感可视化检测银离子的制备
    8.3 结果与讨论
        8.3.1 实验条件优化
        8.3.2 银离子检测的灵敏性和选择性
        8.3.3 TMA-capped CdTe量子点/银离子传感平台对氨基酸的响应
        8.3.4 检测机理
        8.3.5 实际样品分析
        8.3.6 纸芯片可视化检测银离子
    8.4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致谢

(6)2-十一烷基苯并咪唑衍生物类超分子凝胶的构筑及其在识别和分离领域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基于咪唑衍生物及环糊精/柱芳烃超分子材料的研究进展
    1.1 前言
    1.2 基于苯并咪唑衍生物的超分子材料
        1.2.1 离子/分子响应型超分子有机凝胶材料
        1.2.2 离子/分子响应型超分子金属凝胶材料
        1.2.3 离子/分子响应型超分子水凝胶材料
        1.2.4 其它超分子材料
    1.3 基于主客体作用的超分子材料
        1.3.1 离子/分子响应型超分子金属凝胶材料
        1.3.2 离子/分子响应型超分子水凝胶材料
        1.3.3 其它类型的超分子材料
    1.4 课题提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多分析物传感矩阵型超分子有机凝胶的构筑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与溶剂
        2.2.2 测试与分析仪器
        2.2.3 凝胶因子WJ的合成过程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有机凝胶WJG的制备和表征
        2.3.2 有机凝胶WJG对阴离子的荧光响应性能研究
        2.3.3 有机凝胶因子WJ对阴离子的紫外光谱性能研究
        2.3.4 有机凝胶WJG对阳离子的荧光响应性能研究
        2.3.5 单金属凝胶WJG-Fe的制备
        2.3.6 金属凝胶WJG-Fe对氨基酸的荧光响应性能研究
        2.3.7 凝胶材料的应用
        2.3.8 机理探究
    2.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双金属调控的金属凝胶对Cr~(3+)的检测和分离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与溶剂
        3.2.2 测试与分析仪器
        3.2.3 凝胶因子BM的合成过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单金属凝胶BMG-Fe的制备和表征
        3.3.2 有机凝胶BMG对 Cr~(3+)的荧光性能研究
        3.3.3 单金属凝胶BMG-Fe的荧光性能的研究
        3.3.4 单金属凝胶BMG-Fe对阳离子的荧光响应性能研究
        3.3.5 双金属离子调控下的金属凝胶BMG-Fe的荧光性能研究
        3.3.6 凝胶因子BM对溶液中Fe~(3+)和Cr~(3+)的荧光性能研究
        3.3.7 超分子有机金属凝胶材料的应用
        3.3.8 机理探究
    3.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两亲性苯并咪唑类离子液体构筑的超分子主客体水凝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与溶剂
        4.2.2 测试与分析仪器
        4.2.3 凝胶因子J2 的合成过程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超分子主客体水凝胶的制备和表征
        4.3.2 水凝胶SH-α-CD的荧光可逆性能研究
        4.3.3 水凝胶SH-α-CD对染料分子甲基橙的刺激响应性能研究
        4.3.4 水凝胶SH-α-CD对不同染料分子的刺激响应性识别
        4.3.5 水凝胶SH-BP5 对不同有机分子的刺激响应性能研究
        4.3.6 机理探究
        4.3.6.1 超分子水凝胶SH-α-CD的自组装过程及识别机理探究
        4.3.6.2 超分子水凝胶SH-BP5 的自组装过程及识别机理探究
    4.4 结论
    参考文献
总结
部分化合物谱图
硕士期间发表的成果
致谢

(7)荧光聚芳醚腈的结构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荧光高分子
        1.1.1 发光原理
        1.1.2 高分子荧光性能的影响因素
        1.1.3 荧光高分子的聚集效应
        1.1.4 荧光高分子的分类
        1.1.5 荧光高分子的应用
    1.2 聚芳醚
        1.2.1 聚芳醚类高分子的发展
        1.2.2 聚芳醚类高分子的荧光功能化
    1.3 聚芳醚腈
        1.3.1 聚芳醚腈的发展
        1.3.2 聚芳醚腈的荧光功能化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4.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酚酞啉型荧光聚芳醚腈的结构与性能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2.2.2 表征方法与仪器
        2.2.3 荧光聚芳醚腈的合成
        2.2.4 荧光聚芳醚腈薄膜的制备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结构表征
        2.3.2 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表征
        2.3.3 溶解性能表征
        2.3.4 耐热性能表征
        2.3.5 力学性能表征
        2.3.6 酚酞啉型聚芳醚腈的荧光性能及其影响因素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四苯乙烯型荧光聚芳醚腈的结构与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3.2.2 表征方法与仪器
        3.2.3 四苯乙烯型荧光聚芳醚腈的合成
        3.2.4 聚芳醚腈的聚集诱导荧光效应测试
        3.2.5金属离子交联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结构表征
        3.3.2 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表征
        3.3.3 溶解性能表征
        3.3.4 耐热性能表征
        3.3.5 四苯乙烯型聚芳醚腈的荧光性能
        3.3.6 四苯乙烯型聚芳醚腈与钙离子交联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荧光聚芳醚腈在汞离子检测领域的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4.2.2 表征方法与仪器
        4.2.3 含酚酞啉结构荧光聚芳醚腈的合成
        4.2.4 金纳米团簇的合成
        4.2.5 聚芳醚腈微纳纤维薄膜的制备
        4.2.6 金属离子检测实验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基于FRET效应的PEN-PPL/Au NCs复合材料构建
        4.3.2 基于PEN-PPL/Au NCs FRET复合材料的Hg~(2+)检测
        4.3.3 可重复利用的PEN-PPL/Au NCs荧光复合薄膜及Hg~(2+)识别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荧光聚芳醚腈在生物成像领域的应用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5.2.2 表征方法与仪器
        5.2.3 分散于水相的荧光聚芳醚腈纳米颗粒制备
        5.2.4 荧光聚芳醚腈纳米颗粒细胞毒性试验
        5.2.5 荧光聚芳醚腈纳米颗粒生物成像试验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荧光聚芳醚腈纳米颗粒的发射光谱
        5.3.2 荧光聚芳醚腈纳米颗粒的微观形貌
        5.3.3 荧光聚芳醚腈纳米颗粒的稳定性
        5.3.4 荧光聚芳醚腈纳米颗粒的生物相容性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8)高灵敏荧光传感体系的建立及其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荧光基本理论概述
        1.1.1 荧光
        1.1.2 荧光的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
        1.1.3 荧光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1.1.4 环境因素对荧光的影响
    1.2 荧光传感技术
        1.2.1 探针
        1.2.2 光化学传感器
        1.2.3 荧光传感技术中的荧光材料
    1.3 荧光传感技术中的一些纳米材料
        1.3.1 纳米金
        1.3.2 氧化石墨烯
        1.3.3 磁性纳米颗粒
    1.4 荧光传感技术中的功能核酸
        1.4.1 基于核酸酶的荧光传感器
        1.4.2 基于适配体的荧光传感器
        1.4.3 基于适体酶的荧光传感器
    1.5 本论文的意义及构想
第2章 基于DNAzyme和纳米金的非标时间分辨荧光探针法检测水中的铅离子(Ⅱ)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
        2.2.2 试剂
        2.2.3 纳米金(GNPs)的合成
        2.2.4 铽三元配合物的合成
        2.2.5 Pb~(2+)离子的荧光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探针的测定机理
        2.3.2 Pb~(2+)的测定试验条件优化
        2.3.3 Pb~(2+)的测定探针灵敏度
        2.3.4 Pb~(2+)的测定探针的选择性
        2.3.5 实际样品中Pb~(2+)的测定
    2.4 结论
第3章 基于铅促DNA分子装置和纳米金的非标记时间分辨荧光探针法检测环境水体中的铅离子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
        3.2.2 试剂
        3.2.3 纳米金(GNP_s)的合成
        3.2.4 铽三元配合物的合成
        3.2.5 Pb~(2+)离子的荧光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探针的测定机理
        3.3.2 铽三元配合物Tb(AcAc)_3phen荧光强度的潜在影响因素研究
        3.3.3 Pb~(2+)的测定试验条件优化
        3.3.4 Pb~(2+)的测定探针灵敏度
        3.3.5 Pb~(2+)的测定探针的选择性
        3.3.6 实际样品中Pb~(2+)的测定
    3.4 结论
第4章 基于铅促G-四链体结构和磁性石墨烯富集的荧光探针法检测环境水体中的铅离子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
        4.2.2 试剂
        4.2.3 荧光标记物N-羟乙基-4-N-(氨乙基)-1,8-萘酰亚胺(AHN)的合成及捕获探针的荧光标记
        4.2.4 磁性氧化石墨烯(Magnetic Graphene Oxide,MGO)的合成
        4.2.5 Pb~(2+)离子的荧光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探针的测定机理
        4.3.2 磁性氧化石墨烯对荧光的猝灭及用量研究
        4.3.3 杂交反应时间的优化
        4.3.4 富集倍数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4.3.5 检测方法的灵敏度
        4.3.6 检测方法的选择性
        4.3.7 实际样品的测定
    4.4 结论
第5章 基于查耳酮衍生物和卟啉锌的荧光参比传感器测定有机溶剂中的微量水
    5.1 前言
    5.2 实验
        5.2.1 仪器和设备
        5.2.2 试剂
        5.2.3 4'-N,N-二甲氨基-4-甲基丙烯酰氨基查尔酮(DMC)的合成
        5.2.4 5,10,15,20-四(4-甲基丙烯酰氨基苯基)卟啉锌(TMAPPZn)的合成
        5.2.5 玻片表面的硅烷化修饰
        5.2.6 传感器光极膜的制备
        5.2.7 荧光数据的测量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光极膜在有机溶剂中的光谱特性和响应机理
        5.3.2 光极膜在不同水含量的被测有机溶剂中的光谱响应特征
        5.3.3 溶液pH值和离子强度对光极膜的影响
        5.3.4 重复性,可逆性和响应时间
        5.3.5 传感器光极膜的短期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5.3.6 传感器的标准曲线和测定检测限
        5.3.7 传感器的对实际样品的检测
    5.4 结论
第6章 基于萘酰亚胺衍生物和卟啉锌的共价固定内参比荧光pH传感器
    6.1 前言
    6.2 实验部分
        6.2.1 仪器
        6.2.2 试剂
        6.2.3 N-烯丙基-4-(N-氨基乙烷)-1,8-萘酰亚胺(AAEAN)的合成
        6.2.4 荧光载体5, 10, 15, 20-四(4-甲基丙烯酰氨基苯基)卟啉锌(TMAPPZn)的合成
        6.2.5 玻片表面的硅烷化处理
        6.2.6 敏感膜的制备
        6.2.7 荧光测量过程
    6.3 结果与讨论
        6.3.1 荧光载体光谱特征和响应机理
        6.3.2 离子强度的影响
        6.3.3 重现性、可逆性和响应时间
        6.3.4 光极膜的稳定性和寿命
        6.3.5 传感器的选择性
        6.3.6 传感器测量范围
        6.3.7 实际样品的分析应用
    6.4 结论
第7章 基于双发射的分子内参比荧光pH传感器
    7.1 前言
    7.2 实验部分
        7.2.1 仪器
        7.2.2 试剂
        7.2.3 荧光载体meso-5,10,15,20-四(4-氨基苯基)-21H,23H-卟啉(TAPP)的合成
        7.2.4 N-烯丙基-4-(N-氨基乙烷)-1,8-萘酰亚胺(AAEAN)的合成
        7.2.5 双荧光基团荧光染料(AAEAN-TAPP)的合成
        7.2.6 玻片表面的硅烷化处理
        7.2.7 敏感膜的制备
        7.2.8 荧光测量过程
    7.3 结果与讨论
        7.3.1 光谱特征和响应机理
        7.3.2 离子强度的影响
        7.3.3 敏感膜的重现性、可逆性和响应时间
        7.3.4 光极膜的稳定性和寿命
        7.3.5 传感器的选择性
        7.3.6 传感器测量范围
        7.3.7 实际样品的分析应用
    7.4 结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申请与获得授权的专利目录
致谢

(9)光纤传感过程分析在药物再评价及固有溶出和肠吸收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
    1. 考察不同厂家头孢呋辛酯片的溶出度一致性
        1.1 仪器与试药
        1.2 方法与结果
        1.3 讨论
    2. 光纤传感过程监测辛伐他汀片溶出度法的建立
        2.1 仪器与试药
        2.2 方法与结果
        2.3 讨论
    3. 基于动态倍率系数法光纤药物溶出度过程分析奋乃静片溶出度
        3.1 仪器与试药
        3.2 方法与结果
        3.3 讨论
    4. 光纤传感过程分析温度对苯妥英钠片溶出度测定的影响
        4.1 仪器与试药
        4.2 方法与结果
        4.3 讨论
    5. 基于双波长等吸收点法建立光纤传感过程检测复方氯酚待因片溶出度
        5.1 仪器与试药
        5.2 方法与结果
        5.3 讨论
    6. 光纤传感过程分析测定利福平原料药固有溶出速率
        6.1 仪器与试药
        6.2 方法与结果
        6.3 讨论
    7. 不同晶型利福平原料药原位开放式固有溶出曲线与大鼠在体肠吸收的同时测定
        7.1 仪器与试药
        7.2 方法与结果
        7.3 讨论
    8. 微顺序注射-钙黄绿素荧光猝灭法测定利福平方法的建立
        8.1 仪器与试药
        8.2 方法与结果
        8.3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10)电子型导电高分子生化传感器的构建及其农业应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农业中营养物质与有毒有害物质的测定
        1.1.1 营养物质的检测方法
        1.1.2 有毒有害物质的检测方法
        1.1.3 现存检测方法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生化物传感器简介
        1.2.1 传感器的概念与分类
        1.2.2 生物传感器的发展历史
        1.2.3 生化传感器的组成与原理
        1.2.4 生化传感器的类型
        1.2.5 生化传感器的制备
        1.2.6 生化传感器的应用
        1.2.7 生化传感器的现状与前景
    第三节 电子型导电高分子简介
        1.3.1 CPs 的概念与特点
        1.3.2 CPs 的分类
        1.3.3 ECPs 的导电机理
        1.3.4 ECPs 的制备方法与机理
        1.3.5 ECPs 的表征方法
        1.3.6 ECPs 的性能与应用
        1.3.7 ECPs 的挑战与机遇
    第四节 本论文工作的提出
        1.4.1 研究背景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基于ECPs电化学酶传感复合电极的设计与构建
    第一节PPy-MWCNTs安培型AO传感器的设计与构建
        2.1.1 实验部分
        2.1.1.1 试剂
        2.1.1.2 电化学实验
        2.1.1.3 酶电极的制备
        2.1.1.4 仪器
        2.1.2 结果与讨论
        2.1.2.1 生物传感电极的电化学制备
        2.1.2.2 生物传感电极的生物电催化行为
        2.1.2.3 生物传感器的参数优化
        2.1.2.4 生物传感器的性能
        2.1.3 结论
    第二节 PEDOT-MWCNTs的安培型GO传感器的制备
        2.2.1 实验部分
        2.2.1.1 试剂与仪器
        2.2.1.2 生物电极的制备
        2.2.1.3 谷氨酸的安培检测
        2.2.2 结果与讨论
        2.2.2.1 生物传感电极的伏安行为
        2.2.2.2 生物传感电极的阻抗图谱
        2.2.2.3 生物传感电极的参数优化
        2.2.2.4 生物传感电极的性能分析
        2.2.2.5 生物传感电极的稳定性
        2.2.3 结论
    第三节 基于PEDOT及其羟甲基衍生物的电化学AO传感电极的设计与构建
        2.3.1 实验部分
        2.3.1.1 试剂与仪器
        2.3.1.2 EDOTM 的合成
        2.3.1.3 电化学实验
        2.3.1.4 酶电极的构建
        2.3.2 结果与讨论
        2.3.2.1 EDOT 和 EDOTM 在[Emim][EtSO4] 中的电聚合
        2.3.2.2 PEDOT 和 PEDOTM 膜的电化学性质
        2.3.2.3 PEDOT 和 PEDOTM 酶电极的生物电催化
        2.3.2.4 PEDOT 和 PEDOTM 生物电极的 VC 电化学检测
        2.3.2.5 PEDOT 和 PEDOTM 生物电极的生物亲和性
        2.3.2.6 PEDOT 和 PEDOTM 生物电极的特异性
        2.3.3 结论
    第四节 基于PEDOT:PSS电化学HRP复合传感电极的设计与开发
        2.4.1 实验部分
        2.4.1.1 药品与仪器
        2.4.1.2 电化学实验
        2.4.1.3 复合电极的制备
        2.4.2 结果与讨论
        2.4.2.1 PEDOT:PSS 复合膜的表面形貌
        2.4.2.2 不同修饰电极的电化学行为
        2.4.2.3 pH 值的优化
        2.4.2.4 H2O2的电催化还原
        2.4.2.5 稳定性
        2.4.3 结论
    第五节 PTh类衍生物安培型酶传感器的设计与改良
        2.5.1 实验部分
        2.5.1.1 试剂与仪器
        2.5.1.2 EDOT-C_4-COOH 的合成
        2.5.1.3 电化学实验
        2.5.1.4 酶电极的构建
        2.5.2 结果与讨论
        2.5.2.1 PTAA/AO 安培型生物传感器
        2.5.2.2 PTAA/GO 安培型生物传感器
        2.5.2.3 PEDOTM-MWCNTs/GOD 安培型生物传感器
        2.5.2.4 PEDOT-C4-COOH/AO 安培型生物传感器
        2.5.2.5 其它 PEDOT 衍生物安培型 AO 生物传感器
        2.5.3 结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PEDOT的电化学AO传感器的设计与制备及其农业应用基础探索研究
    第一节 基于生物兼容性表面活性剂修饰PEDOT的安培型AO传感器的构建及其农业应用
        3.1.1 实验部分
        3.1.1.1 试剂与仪器
        3.1.1.2 电化学实验
        3.1.1.3 酶电极的电化学制备
        3.1.1.4 生物传感器的电化学测试
        3.1.1.5 生物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3.1.1.6 商业果汁中 VC 含量测定
        3.1.1.7 蔬菜作物中 VC 含量测定
        3.1.2 结果与讨论
        3.1.2.1 AO 复合电极的电化学制备
        3.1.2.2 生物传感器的参数优化
        3.1.2.3 VC 的检测与分析
        3.1.2.4 生物传感器的性能分析
        3.1.2.5 生物传感器的应用
        3.1.3 结论
    第二节 基于硫酸酯类离子液体修饰PEDOT的电化学AO传感器的构建及其传感应用
        3.2.1 实验部分
        3.2.1.1 试剂与仪器
        3.2.1.2 电化学测量
        3.2.1.3 PEDOT-EtSO4基底的电化学制备
        3.2.1.4 GCE/PEDOT-EtSO4/AO/Nafion 的制备
        3.2.1.5 生物传感器的电化学测量
        3.2.1.6 生物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3.2.1.7 商业果汁中 VC 含量的测定
        3.2.2 结果与讨论
        3.2.2.1 [Emim][EtSO_4]浓度对 EDOT 电化学聚合的影响
        3.2.2.2 PEDOT-EtSO_4膜的电化学行为
        3.2.2.3 VC 检测
        3.2.2.4 VC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性能
        3.2.2.5 商业果汁中 VC 的检测
        3.2.3 结论
    第三节 基于离子液体微乳液修饰PEDOT的电化学AO传感器的构建及其农业应用
        3.3.1 实验部分
        3.3.2 结果与讨论
        3.3.3 结论
    第四节 基于PEDOT三明治复合膜的电化学AO传感器的构建及其传感应用
        3.4.1 实验部分
        3.4.1.1 试剂与仪器
        3.4.1.2 AO 三明治复合电极的构建
        3.4.1.3 标样和实际样品中 VC 的检测
        3.4.2 结果与讨论
        3.4.2.1 自备电极的表面形貌
        3.4.2.2 AO 复合修饰电极的生物电催化性能
        3.4.2.3 AO 合修饰电极的的工作机理
        3.4.2.4 AO 复合修饰电极的工作电位
        3.4.2.5 VC 的检测
        3.4.2.6 AO 复合修饰电极的动力学
        3.4.2.7 复合修饰电极的生物兼容性
        3.4.2.8 AO 酶复合修饰电极的稳定性
        3.4.2.9 AO 酶复合修饰电极的专一性
        3.4.2.10 实际样品分析应用
        3.4.3 结论
    第五节 基于商业化PEDOT:PSS的电化学AO传感器的设计与开发及其传感应用
        3.5.1 实验部分
        3.5.1.1 试剂与仪器
        3.5.1.2 PEDOT:PSS 复合修饰电极的制备和表征
        3.5.1.3 电化学测量和实际样品中的 VC 含量检测
        3.5.1.4 生物传感器的制备和检测
        3.5.2 结果与讨论
        3.5.2.1 PEDOT:PSS-Nafion 膜的二次电化学掺杂
        3.5.2.2 Nafion 在 PEDOT:PSS 复合膜修饰电极的作用
        3.5.2.3 PEDOT:PSS 复合膜修饰电极的水稳定性
        3.5.2.4 生物传感器的生物电化学催化活性
        3.5.2.5 生物传感器的线性关系和动力学
        3.5.2.6 生物传感器的操作稳定性
        3.5.2.7 生物传感器的保存稳定性
        3.5.2.8 生物传感器的特定性
        3.5.2.9 生物传感器在商业果汁中的应用
        3.5.3 结论
    第六节 基于生物兼容性功能化基团修饰PEDOT的电化学AO传感器的设计与改良
        3.6.1 实验部分
        3.6.1.1 试剂和电化学测量
        3.6.1.3 PEDOTM 膜的电化学制备
        3.6.1.4 复合生物电极的制备
        3.6.1.5 实际样品的制备与仪器
        3.6.2 结果与讨论
        3.6.2.1 EDOTM 的电化学聚合
        3.6.2.2 PEDOTM 的阻抗图
        3.6.2.3 VC 的生物电催化
        3.6.2.4 VC 的检测
        3.6.2.5 生物传感器的动力学
        3.6.2.6 生物传感器的操作稳定性
        3.6.2.7 生物传感器的特异性
        3.6.2.8 商业果汁中 VC 含量的测定
        3.6.3 基于 PEDOTM 的电化学 AO 生物传感器的改良
        3.6.4 基于其它生物兼容性基团修饰的 PEDOT 电化学 AO 传感器
        3.6.5 结论
    第七节 基于纳米材料修饰PEDOT的安培型AO传感器的设计与构建
        3.7.1 实验部分
        3.7.1.1 试剂与仪器
        3.7.1.2 电化学实验
        3.7.1.3 酶电极的制备
        3.7.2 结果与讨论
        3.7.2.1 MWCNTs-PEDOT-AO 安培生物传感器
        3.7.2.2 SWCNTs-PEDOT/AO/Nafion 安培生物传感器
        3.7.2.3 AuNPs-PEDOT-AO 安培生物传感器
        3.7.2.4 Graphene-PEDOT-AO 安培生物传感器
        3.7.3 结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PEDOT及其衍生物的电化学化学传感器的设计与构建及其农业应用探索研究
    第一节 基于PEDOT-C4-COOH纳米复合材料的马来酰肼电化学传感器的设计与构建及其农业应用
        4.1.1 实验部分
        4.1.1.1 试剂与仪器
        4.1.1.2 EDOT-C4-COOH 的合成
        4.1.1.3 电化学性能测试
        4.1.1.4 传感电极的制备
        4.1.1.5 实际样品的制备
        4.1.2 结果与讨论
        4.1.2.1 复合电极的制备
        4.1.2.2 复合电极的性能与形貌
        4.1.2.3 MH 的电化学行为
        4.1.2.4 MH 的检测分析
        4.1.2.5 传感电极的稳定性与选择性
        4.1.2.6 传感电极的农业应用
        4.1.3 结论
    第二节 基于PEDOT:PSS复合电极的儿茶酚电化学传感器的构建与改良185
        4.2.1 实验部分
        4.2.1.1 试剂和仪器
        4.2.1.2 PEDOT:PSS 修饰电极的制备
        4.2.1.3 PEDOT:PSS 复合修饰电极的制备
        4.2.1.4 PEDOT:PSS 传感复合电极的制备
        4.2.2 结果与讨论
        4.2.2.1 PEDOT:PSS 修饰电极对 CC 的电化学检测
        4.2.2.2 PEDOT:PSS 复合修饰电极对 CC 干扰物的区分测定
        4.2.3 结论
    第三节 基于PEDOT及其衍生物纳米复合传感电极的设计与改良
        4.3.1 实验部分
        4.3.1.1 试剂与仪器
        4.3.1.2 电化学实验
        4.3.1.3 电极的构建
        4.3.2 结果与讨论
        4.3.2.1 亚硝酸盐的电化学检测
        4.3.2.2 3-吲哚乙酸的电化学检测
        4.3.2.3 色氨酸的电化学检测
        4.3.2.4 贝螺杀的电化学检测
        4.3.3 结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ECPs的荧光化学传感器的构建及其农业应用基础探索研究
    第一节 基于聚苯绕蒽酮的Pd~(2+)荧光传感器的构建及其农业应用
        5.1.1 实验部分
        5.1.1.1 材料
        5.1.1.2 电化学制备与后处理
        5.1.1.3 PBA 膜的电化学制备
        5.1.1.4 实际样品的制备
        5.1.1.5 PBA 对 Pd2+的荧光传感机理
        5.1.1.6 仪器
        5.1.2 结果与讨论
        5.1.2.1 PBA 对 Pd~(2+)的传感检测
        5.1.2.2 PBA 对 Pd~(2+)的特异性识别
        5.1.2.3 农业应用
        5.1.3 结论
    第二节 基于聚芴衍生物的Fe~(3+)荧光化学传感器的设计与改良
        5.2.1 实验部分
        5.2.1.1 材料与仪器
        5.2.1.2 电化学制备与后处理
        5.2.1.3 荧光 ECPs 的制备
        5.2.2 结果与讨论
        5.2.2.1 荧光 P9AF 溶液的 pH 影响
        5.2.2.2 基于 P9AF 溶液的 Fe~(3+)检测
        5.2.2.3 P9AF 荧光传感器的选择性
        5.2.2.4 P9AF 荧光传感机理
        5.2.2.5 基于 PFCA 溶液的 Fe~(3+)检测
        5.2.2.6 PFCA 荧光传感器的选择性
        5.2.2.7 PFCA 荧光传感机理
        5.2.2.8 Fe~(3+)荧光传感性能评估
        5.2.3 结论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结论
    6.2 研究展望
    6.3 本论文特色与创新点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的科研成绩
致谢

四、荧光多元猝灭光纤化学传感器、仪器系统及其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石墨烯纳米材料的双酚A及多巴胺痕量检测方法研究[D]. 杨钰婷. 成都大学, 2021(07)
  • [2]硅氧烷基敏感材料性能及其危化品检测应用的研究[D]. 王林鑫.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3]基于电化学传感的卡那霉素及microRNA痕量检测新方法研究[D]. 段雨晴. 成都大学, 2020(08)
  • [4]光纤SO42-离子传感器的研制及其在混凝土检测中的应用[D]. 何建宇.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8)
  • [5]新型多元谱学与纸芯片传感方法在复杂药食分析体系中的应用[D]. 胡鸥. 中南民族大学, 2019(08)
  • [6]2-十一烷基苯并咪唑衍生物类超分子凝胶的构筑及其在识别和分离领域的应用[D]. 王姣.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7]荧光聚芳醚腈的结构与性能研究[D]. 王盼.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8]高灵敏荧光传感体系的建立及其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 王晓钰. 湖南大学, 2017(06)
  • [9]光纤传感过程分析在药物再评价及固有溶出和肠吸收相关性研究[D]. 张露. 新疆医科大学, 2016(12)
  • [10]电子型导电高分子生化传感器的构建及其农业应用基础研究[D]. 文阳平. 江西农业大学, 2013(12)

标签:;  ;  ;  ;  ;  

荧光多淬灭光纤化学传感器、仪器系统及其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