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辅导教学法”的实验研究

“自学辅导教学法”的实验研究

一、关于“自学辅导教学法”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应秀[1](2021)在《基于初中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自学辅导教学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对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方式远不能满足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与传统灌输式教育不同,自学辅导教学法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与新课标倡导的探究式学习、注重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是一致的。本文拟从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角度出发,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案例分析法等探析自学辅导教学法与初中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关系,通过对自学辅导教学法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使用现状调查,发现自学辅导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没有得到广泛有效的应用,一线教师对自学辅导教学法的认识不足且接受程度不高,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或者流于形式,简单的让学生自学。同时,通过学生成绩对比分析和选取代表学生进行访谈,初步得出自学辅导教学法对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有作用,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法。为了自学辅导教学法更好地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得到应用,提高初中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论文围绕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对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部分自读课文和精读课文进行个案研究,通过在初中语文课堂实施自学辅导教学法的教学实践,分析了自学辅导教学法使用的局限性并提出具体可行的使用策略。本研究对自学辅导教学法的讨论主要是结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来说明自学辅导方法一般步骤和使用策略,发掘该方法对提高初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指导意义,努力为广大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一些实用的参考资料。

郭炎华[2](2020)在《翻转课堂在我国乡村学校的本土化改进研究》文中指出近几年来,我国拟以教育信息化来推动教育的区域均衡化发展以及城乡教育资源的流动和共享。翻转课堂模式是将信息化教学与传统讲授法结合起来,形成线上与线下混合学习的“学本位”模式。这种教与学的翻转模式正好顺应了我国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化的发展需求。在现代化信息社会中,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已闻名全球。我国在以信息化为媒介的翻转课堂研究中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且翻转课堂在城市学校中也广泛开展起来,但我国的乡村学校在信息化教学中无容置疑处于劣势。与城市翻转课堂相比较,能在乡村学校有效实施翻转课堂的意义会更为鲜明:一是乡村(尤其是偏远山村)与城市相比,信息相对闭塞,因此优质的教育资源引进与信息共享,对乡村教学质量的改善与知识视野的开拓有着更鲜明的意义;二是从“先教后学”到“先学后教”中翻转出来的课堂中的“指导、合作讨论”环节,对于乡村留守儿童家庭中“家长缺位”、“辅导缺位”的学生学习成长更为迫切需要,其意义也更深远、重大。我国这些年的城乡义教均衡与乡村振兴战略给乡村教育的创新驱动与有效的教学转型发展创造了良机。然而,城乡学习环境与教学条件有别,国外与国内的乡村环境条件大不相同,因此我国乡村课堂“教”与“学”的转型需要本土化的翻转模式与实施路径。本研究拟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改进翻转课堂在我国乡村的本土化教学模式并使其得到有效的实施。主要利用分析法、调查法、比较法与准实验研究方法,在翻转课堂内涵解析的基础上,分析了翻转课堂在我国乡村学校的研究现状与争议,并对林地公园高中与聚奎中学这两所乡村学校的翻转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分析。以前车之鉴进行取长补短,然后以SMCR(source传播者、message信息、channel信道、receiver受众)循环式交流模型为本研究的调研理论框架依据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维度设计,并在样本乡村实施了问卷调查与深入的访谈调研。根据本研究样本乡村调研数据的统计分析与结论,并结合前车之鉴进行取长补短,本研究构建了样本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依据研究的目的与拟解决的问题,建立了研究问题的假设,最后对所构建的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实施教学实验。经过教学实验的前测、中测与后测的终结性评估与形成性评估的数据统计与分析,再结合本研究的后期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得出了本文的实验结论:(1)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没有加剧学优生和学困生的差距;(2)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正向影响乡村学生的学习力;(3)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优先于信息化教学工具显着影响乡村教师水平的发挥;(4)认知前提特征显着影响乡村学生的翻转学习效果;(5)乡村教育信息化无法避免“知识沟”的羁绊。另外,本研究在翻转教学实施过程中还发现了:其一、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实施后学生的成绩是呈曲线式进程;其二、内外部学习环境的优劣显着影响翻转模式层级的高低;其三、翻转课堂乡村本土化亟待特需的专门化培训路径。本研究的结论解答了聚奎中学与林地公园高中翻转课堂遗留的两个疑问,也就是说翻转模式本身是促进学生学习成绩提升的主要原因,还是教学信息化起主要的作用?学生成绩的提升主要是因为使用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原因,还是不同教师任教的原因?并从实证角度为华南贫困乡村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探索本土化的改进路径,揭示了教育信息化在我国乡村与“知识沟”的艰难博弈,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教育扶贫提供“软实力”发展路径等方面做出了一定的研究贡献与实践参考。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改进了翻转课堂的乡村本土化模式,并在模式构建与实践运行中添加了乡村特色元素;二是建立了翻转课堂乡村本土化准实验研究的干预模型;三是构建了城乡有别的乡村专门化师资培训路径。最后,在分析本文的研究不足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后续研究策略与展望。时至今日,虽然翻转课堂在聚奎中学与本研究的实验样本学校的本土化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国乡村翻转课堂尚未形成规模,还在尝试与探索中。本文的实验也还只是本研究的一个探索阶段。在我国义教均衡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环境与机遇中,乡村翻转课堂的本土化创新模式有望得到更大范围与更深入的研究与发展。

孙新慧[3](2020)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异域教学理论本土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教学理论发展丰富的过程中,异域教学理论本土化是一个重要的途径。近代以来,异域教学理论伴随着“西学东渐”的脚步传入我国,为了更好地适应我国国情,我国学者在借鉴外国教学理论的过程中将异域教学理论进行本土化,这对我国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一方面为我国的教学理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方法的借鉴;另一方面,给我国教学实践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和智力支持。新中国成立的70年,是我国教学理论愈加丰富的70年,回望70年异域教学理论本土化的历程,总结分析异域教学理论本土化进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挖掘我国传统教学思想的优秀文化基因,使我国的教学理论研究通过“古今中外”法得到深化和发展。本研究对异域教学理论本土化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对异域、教学理论、本土化相关概念进行界定。通过文献研究法、历史分析法和个案分析法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异域教学理论本土化的历史演变阶段根据时代特点划分为建国初期对苏联教学理论的全面学习、“文化大革命”对异域教学理论的抵制批判、“改革开放”对异域教学理论的恢复引介和“新课改”背景下对异域教学理论的多元深化四个阶段,明晰每个阶段引入哪些教学理论,包括哪些经典案例。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异域教学理论在每个阶段本土化的梳理发现,我国在异域教学理论本土化进程中取得一些成绩,具体表现为:密切关注异域教学理论的发展动态;提高了对异域教学理论本土化的认识;拓展了异域教学理论本土化的研究方法;丰富了我国的教学理论研究。但在此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对本土教学经验和理论的不自信,其中包括对异域教学理论的“趋之若鹜”和对本土文化的“自我否定”;其次,对异域教学理论研究的不透彻,具体表现为对教学理论本土化研究简单化、文本化和狂热化;最后,盲目迷信异域教学理论对中国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具体是盲目迷信异域教学理论的普适性和忽视本土教学实际的具体性。那么如何使异域教学理论更好的指导我国教学实践是我们需要反思的问题。“反思过去,镜鉴当下,展望未来”。在此笔者尝试提出异域教学理论本土化的展望:正确看待本土教学思想,增强文化认同感;辩证对待异域教学理论,拓展国际新视野;加强现代教学理论交流,提升民族话语权;广泛开展教育教学实验,增强“田野”情怀。

孙雪[4](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改实验的理论运用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近些年来,国内有关教育理论、教育实验的研究十分丰富,既有关于二者之内涵、功能、价值取向等方面的深刻论述,亦有关于二者关系的诸多探讨。然而,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改实验所依据的教育理论却缺少系统性分析,诸多研究要么陷入“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指导实践”的空泛议论之中,要么对二者的互动关系语焉不详,尤其缺少对二者互动之社会背景的关注――为何某项实验在某一特定阶段以某一理论为依据,某项实验运用某一理论取得什么成效、存在什么问题,有关实验如何契合社会需要、推动教育发展,等等。这无疑是该领域研究的一大缺憾,亦是亟待研究的重要问题。本研究基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系统梳理教改实验的发展历程及其依据的相关理论,通过分析理论指导下的教改实验的价值取向,探讨这一时期我国教育理论发展的态势、在教改实验中的运用特点,并对二者互动取得的成果、存在的问题予以判断,进而提出个人的一些思考。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了研究的源起、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基于不同时期的社会背景,以教改实验的具体目标为线索,对相关理论指导下的教改实验进行系统整理与分析。第三部分,从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效率与公平、工具价值与生命价值、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四个维度,分析教改实验及其运用理论的价值取向。第四部分,分析概括出改革开放以来教改实验的理论运用特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贯穿始终、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从移植学习到本土创生、多种理论共同作用。第五部分,分析教改实验理论运用的成果、问题,展望教改实验之理论运用的趋势。

黄萍[5](2019)在《不同地理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对比研究》文中认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历来是党和国家教育的根本问题。地理教学模式也是我国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对地理模式的研究有利于推动地理课程改革的进程,对深化研究地理教育改革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对各种地理教学模式的检验、建立、整理和对比研究,可以为地理教师选择有效的各种教学模式提供借鉴,也为地理教师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提供借鉴。本次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实验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通过对国内外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进行评述,以及对我国地理教学模式的梳理,梳理得出目前主流的地理教学模式的分类情况。并对每一类地理教学模式选择了具体的变式进行教学效果的对比。分别是纲要信号地理教学模式、学案导学地理教学模式和发现地理教学模式,对以上三种教学模式进行研究现状的归纳梳理,找出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为本次研究提供方向和理论基础。并归纳总结出每种地理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基础和实施的教学程序,接着通过教学案例的设计进行教学实施。对2017年新课标“地理1”的课标内容进行划分与解读,并选择“地理1”的1.4这一条课标来进行不同地理教学模式的教学案例设计,通过不同地理教学模式的设计思路以及实施程序进一步凸显这三种不同地理教学模式的各自特点。本研究的试验阶段,在深圳某中学的高一年级选择了基础能力水平接近的三个班级进行了相关的教学实验,实验后对三种不同地理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重点从三个方面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首先是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课堂氛围、学习效率以及教学满意度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第二方面是从不同班级的平均分、及格率以及不同题目类型的得分情况对学生的成绩结果进行分析;第三方面是对教师访谈结果进行分析,对本校高中9位地理教师进行访谈,对访谈结果进行归纳整理作为对本次研究的补充。最后得出本文的研究结论,针对本研究中的三种地理教学模式的优缺点以及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纳。从问卷调查分析中得出三种不同地理教学模式的适用性:纲要信号地理教学模式和学案导学地理教学模式适合学生地理基础较差的班级采用,发现地理教学模式适合学生地理基础较好的班级采用。从成绩分析中得出不同题目类型的适用性:学案导学地理教学模式和纲要信号地理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类型题目的掌握,发现地理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对能力提升类型题目的掌握。学案导学地理教学模式和纲要信号地理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班级的及格率,发现地理教学模式对班级及格率的提高不显着。从教师访谈结果分析中得出,该校的教师平时喜欢采用学案导学地理教学模式,但在这次的成绩分析中,采用发现地理教学模式的班级反而取的最好成绩。说明发现地理教学模式更加适合现在新课标的要求,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说明当今教师需要革新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尝试采用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邱勋宇[6](2020)在《民国时期小学算术课程实施研究》文中指出自春秋战国以来,我国小学教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小学算术课程,从“六艺”的“数”到《算经十书》教学,其核心思想是经世致用哲学。民国时期课程受到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在中西方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和交融下,构建起民国时期小学算术课程的基本形态。当前的课程改革是一场综合性、全领域和多方面的教育变革,改革的重点领域落在了课程实施上。目前,课程实施面临着诸多问题,例如,课程实施不够重视课程设计者与实施者的关系,缺少关注课堂、教师和学生,质性研究方式等方面的问题。古语有言:“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而德国着名教育家赫尔巴特说:“历史应是人类的教师”。了解小学数学课程实施的发展脉络的意义不言而喻,而民国时期小学算术课程作为我国小学数学课程发展中“一纲多本”的经典案例,梳理民国时期小学算术课程实施的历史演变,把握阶段特点,具有当代借鉴的重要意义。本研究“民国时期小学算术课程实施研究”,可分解为三个研究子问题:一是民国时期小学算术课程实施是怎样的?二是民国时期小学算术课程实施沿革的特点是如何的?三是民国时期小学算术课程实施对当今数学课程实施有何启示?对于三个研究子问题的回答则为研究成果。本研究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论述选题背景、缘由、问题提出、研究意义、内容和方法,综述学者关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缺失,寻找本课题的理论依据,支撑本研究主要内容框架。第二部分,阐述理论基础和核心界定概念。本文的理论基础是古德莱德课程理论和课程实施的相关理论。在概念界定部分,界定了民国时期与研究范围、小学算术、课程标准和课程实施。第三部分,整体论述民国时期小学算术课程实施的概况,划定小学算术课程实施阶段:民国初期(1911-1922年)、民国中期(1923-1928年)和民国后期(1929-1949年),每一阶段深入分析领悟的课程实施,运作的课程实施和经验的课程实施。首先,在领悟的课程实施,民国小学算术教师解读小学算术课程标准,充分理解课程标准的要义下制定课堂教学计划,落实教学进程与实施教学内容。民国时期小学算术教师领悟的课程实施受到政权教育宗旨、算术课程标准和教育家的影响,课程实施带有教育宗旨、算术课程课程和教育理论的深刻烙印。其次,在运作的课程实施,论述了小学算术课程教学、课程研究等活动。在课程教学方面,分析课堂教学方法和工具实施,了解课程实施的教学方式的特点。在课程研究方面,分析实验课程标准、开发算术教材和教学实践,总结运作的课程实施的特点。民国初期小学算术课程实施贯彻课程标准,受到西方教学法影响。民国中期小学算术课程实施呈现出教学法多元化特点。民国后期小学算术课程实施进入规范化和本土化探索。最后,在经验的课程实施,分别论述了算术教师的课程意识与教学反思和学生经验生成,总体上了解了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实施当中的概况。民国时期教师课程意识不断凸显,教学成果总体不佳。第四部分,论述民国时期小学算术课程实施的特点,分为领悟的课程实施、运作的课程实施和领悟的课程实施特点。领悟的课程实施特点包括课程实施取向:忠实取向、调适取向和创生取向并存和课程价值取向:知识本位、学生本位和社会本位并存,运作的课程实施特点包括算术教学法的中国化和算术课程研究,促进教育的科学化。经验的课程实施特点包括教师课程意识提升,提交课程开发与变革和反思贯穿实施过程,生成学生算术经验。第五部分,基于民国时期小学算术课程实施特点分析,得到民国时期小学算术课程实施的当代启示:历史经验包括课程实施要处理好忠实、相互调适和创生取向的关系,博采众长。课程融合知识本位、学生本位和社会本位的多元价值取向。课程实施过程采用实证研究方式,提升教学质量。课程实施要重视学者和教师,明晰教师课程角色。增强课程意识,建构中国教育理论体系。拓宽反思广度与深度,关注学生综合素养。

张媛媛[7](2017)在《中国近代实验小学发展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实验小学是在中西教育文化交流中,为适应新式教育方法的试验和创造需求而产生的一种新生事物,是中国近代教育实验活动的主要载体,是新理论、新方法的策源地,是推动中国近代小学教育改革的主要力量。中国近代的实验小学,萌芽于清末民初,兴起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在南京国民政府早期完成制度化,在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为适应战时需要进行了特殊化改造。本文探析中国近代实验小学的产生、发展、变革历程,并列举各时期典型的实验小学,生动再现其教育实验活动。20世纪最初的15年,是中国近代教育实验思想的启蒙期,体现为以“科学”为特质的实验教育学理论和方法在中国的引入和传播,以及以“实践”为特质的对教育经验的积累和整理。前者诞生于欧洲,后者扎根于本土,中西教育实验思想交流融合,为中国近代实验小学的产生做了理论上的铺垫,在这一背景下,兴学伊始的新式小学以及以教育实习训练为主要任务的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可以被视为萌芽状态的实验小学。1916-1926年,是中国近代实验小学的兴起时期。在国内,教育界积极响应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号召,致力于建设“民主”、“科学”的新教育。在国外,欧美教育革新实验蓬勃发展,新理论、新方法层出不穷。在中西方教育交流、融合中,实验主义教育哲学、科学教育实验方法、实验学校主张得到中国教育界推崇。在实验主义教育哲学的指引下,在中国开始出现一些以“试验”为办学宗旨的小学,从事于新教育方法的实验和创造工作,比如北京孔德学校。与此同时,各地师范附属小学普遍设立,在供给师范生实习外,从事于西方教育方法的引入和试行工作,并开始使用科学方法开展小问题实验,这类小学的杰出代表是东南大学附属小学。实验小学的兴起,推动中国近代教育实验运动进入第一次高潮,也使中国的新教育改革成为国际新教育运动的重要组成。1927-1936年,是中国近代实验小学的制度化时期。1927年江苏省教育厅率先将原来的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改组成为实验小学,并颁布相关法令,对实验小学的性质、职能、组织、师资、经费等做出制度性规定。一时间“实验小学”之声大躁,各地纷纷效仿,或改组附小,或筹备新校,省立、市立、县立各级实验小学,城市、乡村各类实验小学均大量出现。与此同时,教育行政机关以实验小学应重质而不重量为原则,对实验小学的设置标准、办学能力逐渐加强管理和监控,并且成立专门机构实施对教育实验的计划和统筹工作。除了江苏省立各实验小学外,各地有名的实验小学还有:上海市教育厅组建上海市立第一实验小学从事天才教育实验;江宁县燕子矶乡村实验小学从事乡村活教育和以乡村小学为乡村建设中心的实验;河南省教育厅按照教育部指令设立大花园小学从事义务教育实验;厦门大学实验小学遵照教育部指令从事课程标准实验。1937-1949年,是中国近代实验小学的曲折嬗变时期。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改变了实验小学原本正常的发展路径。在全面抗战的特殊形势下,国民政府颁布战时教育方案,要求学校教育应适应战时需要,将正常教育与战时特殊训练相结合。在小学教育领域,试行将义务教育与失学民众补习教育合二为一的国民教育制度,教育部统筹规划在指定区域开展国民教育实验。国民教育实验区的设置,是实验小学制度的延伸,将小学校的实验活动由儿童教育拓展至兼施失学民众补习教育,是战时特殊化了的实验小学,第一国民教育实验区的实验活动对如何在小学校开展国民教育做出了有力探索。

李晖[8](2016)在《卢仲衡自学辅导教学模式述评》文中指出卢仲衡自学辅导教学模式的建构是一个对中外教学实践不断反思的过程。一方面他对我国传统的自学理论与模式以及班级授课制、个别教学、程序教学进行了反思与批判;另一方面他又从教育智慧、自学辅导教材、师生关系、教学原则、学生学习心理品质分类、教学过程等方面重构了本土化的自学辅导教学理论体系与实践模式。他首创的在教师辅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自学的"启、读、练、知、结"自学辅导课堂教学过程,对中国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产生了积极影响。

陈艳君[9](2015)在《基于本土视角的中国英语教学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外语作为一门学科引入我国教学场域以来,关于外语教学法的研究与运用就成为人们聚焦的议题。人们想要追寻他国外语教学法在理论建构与实践开展上的兴盛与繁茂,更希冀教学法能在本土的文化环境里开结出适合本国土壤的花果,让外语教学法不只停留在对外来教学法的移植与改造上,而是要形成从培土到浇灌、从开枝到结果的教学法体系。唯有在本土情境下开结出的教学法花果方可真正适应和满足我国文化语境下的外语教学需求。从本土视角开展中国外语教学法的研究成为一种必然。庄启、周越然、陆殿扬、恽代英、张士一、林语堂、章兼中、王才仁、李筱菊、王初明等教学法专家在不同时期都对外来外语教学法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本土化研究与探讨。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基于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不同阶段的英语教学要求,张正东、张思中、马承、包天仁等一批教学研究人员和一线教师或从理论出发,或以自身教学实践为基础,对英语教学法的不同层面做了一定的摸索与探究。基于本土视角的中国英语教学法在我国的土壤里得以生发、成长。但是,通过综述相关研究,我们发现我国外语教育界对从本土视角开展中国英语教学法的系统研究还比较零散且不成系统,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本土英语教学体系的建立,也与我国英语教学现状和需求不相吻合。基于此,本文试图从本土的视角,通过管窥十九世纪末以来我国学人对西方传来的各种外语教学法进行的本土化改造和对本土的英语教学法进行的启蒙性探索,揭示融合型国际化背景与中华独特文化背景下我国学者对中国的英语教学法所做的历史探究与实践探索;并通过具体的教学法案例分析,探讨本土英语教学法的内涵、特征和价值;对本土英语教学法的形成路径、理论体系与操作模式尝试进行综合性建构;进而思索我国本土英语教学法未来的发展。文章首先对英语教学法研究的理论依据和相关概念进行了学理分析。本土理论、语言学理论、心理学理论和教育学理论成为本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相关概念辨析包括教学法与教学方法、外语教学法与二语教学法、英语教学法本土化与本土英语教学法等。英语教学法在中国是一种外语教学法。对英语教学法进行本土化探究和建立本土英语教学法是我国关于英语教学法研究的两条途径和两种任务。本文着重从本土英语教学法的角度进行研究。本土英语教学法,就中国来说,即中国的英语教学法,主要是指新中国成立后由从事英语教学的教师或专家所创立的我国现代英语教学法。构成本土英语教学法需具备三个特征:本土(中国)生长的;适应本土英语教学实际的;本国人原创的(带有本国特色的国外没有的)教学法。随后,文章以本土为视角,对我国英语教学法在各个阶段的零散探索进行串联成珠式的梳理与整合。这主要有以丁韪良、弗赛特等为代表的传教士外语教育家的教学活动对中国英语教学法的启蒙,有以恽代英、朱光潜等为代表的早期一批综合型外语教育家的“自学辅导法”实验、“道尔顿制”实验等对英语教学法进行本土化研究而带来的对中国英语教学法的启发,有以张士一、林语堂等为代表的独创型外语教育家的“情境教学理论”和“意念-功能教学理论”探索对中国英语教学法研究的先声尝试。文章还从历次课程与教学改革对英语教学的影响、英语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运用两个层面对中国英语教学法的实践基础进行了论述。文章接着以新时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界四种英语教学法——十六字外语教学法、外语立体化教学法、英语三位一体教学法和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为研究对象,对我国本土的英语教学法的形成路径、理论体系和操作模式做了系统的阐述与论析。从形成路径来看,四种教学法的形成路径各有不同,但都经过了基本相同的发展阶段:反思批判—理性思考—实验探索—理论总结—实践检验。从理论来看,“外语学得”的英语教学本质观、“以人为本”的英语教学主体观、“工具与素养合一”的英语教学目的观、“语文并行、精泛结合”的英语教学内容观和“知行结合”的英语教学过程观是本土英语教学法理论体系的构成要素。文章还对中国英语教学法的操作模式结合具体的课堂案例进行了探究。通过分析四种英语教学法在操作模式上的不同做法,文章认为中国英语教学法在实施原则、教学步骤和教学技巧等上具有一定的特点,都是对中国英语教学法理论体系的实践化,同样可以体现本土的特征。文章还对本土英语教学法的特征与评价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中国的英语教学法具有如下共性特征:一是本土原创;二是体系完备;三是理论支撑;四是方法多元。进而,文章从理论贡献、实践影响、历史地位三个角度对中国英语教学法的影响进行了提炼和论证。文章认为,中国英语教学法研究对我国英语教学实验和教学改革的开展、对英语教材的编写、对英语师资的培训等发挥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中国的英语教学法研究不但可以深化本土情境下的特色外语教学法研究,还可以推动我国英语教学走向更合适、更理性的发展。中国英语教学法研究充实和完善了我国本土教学论的研究,对外语学科教学论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综合全文对基于本土的英语教学法在渊源、基础、形成、体系、特征、影响等上的分析,文章最后从实验研究、理论探索、队伍建设、文化环境四个角度对中国本土英语教学法的未来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与思考。

温敬超[10](2015)在《1949-1976:我国教学方法的演进》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育的发展,关于教学方法的研究实践从未停止,目前教学方法的研究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具体教学方法的研究;教学方法的分类研究、教学方法的实验研究、教学方法的变革研究以及教学方法的历史研究。然而在这些研究方面,对于教学方法的历史研究相对甚少,而对新中国到文革结束这段时期教学方法做专门的历史研究的文献几乎没有。本论文主要针对建国到文革结束这段历史时期的教学方法的历史演进进行考察。这一历史时期又被分为两个历史阶段,即新民主主义时期与独立探索时期,文章主要对各历史阶段的代表性的教学方法进行梳理分析,并对各阶段教学方法发展的特点进行概括总结。文章共分四章,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从五个方面阐述:选题缘由、研究价值、研究综述、概念界定、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文章主要运用了三种研究方法:文献法、历史研究法以及比较研究的方法。第二章对新民主主义时期教学方法主要从三个方面考察:老解放区的教育教学方法的继承与创新、苏联教学方法的移植与本土化以及旧教育中教学方法的批判,第三章则以历史事件为划分标志考察教学方法的演变,即大跃进下的教学方法、教育调整时期的教学方法以及文革时期的教学方法三个历史阶段。通过对建国到文革这一历史时期的教学方法演进的考察,发现不同的历史阶段教学方法的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新民主主义时期教学方法具有速成性、创新性、阶级性以及直观性的特点,而独立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时期的教学方法发展具有教学方法研究以实验研究为主导,遵循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以及关注点由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移的特点。从整体出发,建国到文革结束这段历史时期教学方法的演变具有四方面的特点:从模仿走向独立,从盲目“迷信”走向科学实验;教学方法的发展具有浓厚的政治性色彩;以扫盲为直接目标的识字教学法贯穿教学方法的发展之中;以毛泽东教育思想为指导,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的特点。对于这一历史时期教学方法的演进考察,有助于我们认识这一历史时期教学方法发展的历史轨迹,以史为鉴,希望对今后我国教学方法的发展提供帮助。

二、关于“自学辅导教学法”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自学辅导教学法”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初中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自学辅导教学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理论基础
    四、研究综述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自学辅导教学法与初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第一节 自学辅导教学法的内涵解读及应用的一般步骤
        一、自学辅导教学法的内涵解读
        二、自学辅导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的一般步骤
    第二节 自学辅导教学法与初中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关系
        一、自学辅导教学法在初中语文课堂中运用的必要性
        二、初中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自学辅导教学法
        三、初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需要自学辅导教学法
第二章 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自学辅导教学法的运用实践
    第一节 传统教学模式下自学辅导教学法在初中语文课堂的使用现状
        一、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不高,独立自学能力差
        二、学生预习情况较差,教师任务驱动不合理
        三、自主探究总结流于形式,没有落到实处
        四、教师对自学辅导教学法、语文核心素养的认识不足
    第二节 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自学辅导教学法运用的教学实践
        一、《雨的四季》自学辅导教学法运用设计案例
        二、《金色花》自学辅导教学法运用设计案例
        三、《走一步,再走一步》自学辅导教学法运用设计案例
    第三节 课堂实践下学生对自学辅导教学法运用的反馈情况
        一、自学辅导教学法的运用,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得以提升
        二、自学辅导教学法的运用,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到提升
        三、自学辅导教学法的运用,学生语文成绩明显提高
第三章 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自学辅导教学法运用反思和策略
    第一节 自学辅导教学法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反思
        一、研究对象不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
        二、自学辅导教学法运用过程中干预不当
    第二节 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自学辅导教学法的使用策略
        一、激发学生语文自学动机,培养学生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二、教会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三、培养学生自学习惯,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四、加强学生自学过程管理,树立学生正确的语文学习观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翻转课堂在我国乡村学校的本土化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1.有关翻转课堂的研究
        2.有关翻转课堂本土化的研究
        3.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设计
        1.研究问题
        2.研究目的
        3.理论依据
        4.研究方法
        5.研究内容
        6.研究路线
一、翻转课堂的由来及内涵解析
    (一)翻转课堂的由来
        1.翻转课堂的起源
        2.翻转课堂的兴起与发展
    (二)相关概念界定
        1.翻转课堂
        2.乡村与乡村学校
        3.本土化
        4.学习力
        5.学优生与学困生
        6.知识沟
    (三)内涵解析
        1.翻转课堂的本质
        2.翻转课堂本土化的目标导向
        3.翻转课堂本土化的目标解读
二、乡村翻转课堂现状与翻转模式的比较分析
    (一)翻转课堂在我国乡村学校的现状与争议
        1.我国乡村学校“教”与“学”翻转的本土模式
        2.翻转课堂引进在我国乡村本土化的研究现状与争议
    (二)林地公园高中与聚奎中学的翻转模式对比解析
        1.比较之目的
        2.方法与依据
        3.翻转模式对比解析
        4.比较研究启示
    (三)本研究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构建与实施目的
        1.翻转之取长补短
        2.以前车之鉴为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铺路
        3.解析乡村翻转课堂的争议
三、模式构建前样本乡村学校的需求度与接受度调查分析
    (一)调研设计
        1.调研对象
        2.理论模型依据
        3.量表维度设计
    (二)调研实施
        1.问卷
        2.访谈
    (三)数据统计与分析
        1.教学传播者分析
        2.学生分析
        3.翻转课堂信息内容与信道需求分析
        4.调研结论
四、翻转课堂的乡村本土化改进模式
    (一)以往翻转模式经验总结与吸收
        1.乡村翻转课堂的鲜明意义
        2.以往翻转模式的教训总结
        3.以往翻转模式的经验吸收
    (二)乡村翻转模式实施与理论研究的遗留问题
        1.疑问1——主要归功于翻转模式亦或是信息化教学的作用
        2.疑问2——主要归功于翻转模式亦或是教师水平的影响
        3.疑问源——聚奎中学与林地公园高中留存的研究空白
    (四)本土化翻转模式构架与解析
        1.翻转课堂的乡村本土化模式
        2.实验班级操作模式
        3.翻转学习干预模型
        4.教学评价模式
五、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的实验过程与数据分析
    (一)实验设计
        1.研究问题假设
        2.研究样本
        3.变量控制
    (二)实验前期工作
        1.实验科目的选择
        2.翻转课堂师资培训
        3.微课的制作
    (三)实验过程
        1.实验班的产生及前测
        2.翻转课堂操作过程
        3.数据收集
    (四)数据统计与分析
        1.终结性评估分析
        2.形成性评估分析
六、研究结论与反思
    (一)实验结论与反思
        1.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没有加剧学优生和学困生的差距
        2.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正向影响乡村学生的学习力
        3.翻转模式优先于信息化教学工具显着影响乡村教师水平的发挥
        4.认知前提特征显着影响乡村学生的翻转学习效果
        5.乡村教育信息化无法避免“知识沟”的羁绊
    (二)研究发现与反思
        1.内外部学习环境的优劣显着影响翻转模式层级的高低
        2.翻转课堂乡村本土化亟待特需的专门化培训路径
        3.本土化翻转模式实施后乡村学生的成绩呈曲线式进程
    (三)研究创新
        1.改进了翻转课堂的乡村本土化模式
        2.建立了翻转课堂乡村本土化准实验研究的干预模型
        3.构建了城乡有别的乡村专门化师资培训路径
    (四)研究呈献
        1.为我国乡村探索翻转课堂的本土化改进路径
        2.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教育扶贫提供“软实力”发展路径参考
        3.揭示了教育信息化与“知识沟”的艰难博弈
七、研究不足与后续解决策略
    (一)研究不足
        1.研究条件造成的局限
        2.研究样本的局限
        3.研究时段的局限
        4.本研究的代表性范围
    (二)后续研究策略与展望
        1.翻转课堂乡村本土化的特需路径
        2.弥合“知识沟”的策略与愿景
        3.后续研究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3)新中国成立以来异域教学理论本土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缘由
        1.教学理论研究是教学论研究的基本命题
        2.异域教学理论是我国教学理论的重要构成
        3.异域教学理论本土化进程中存在诸多问题
    (二)文献综述
        1.教学理论本土化概念相关研究
        2.教学理论本土化阶段划分相关研究
        3.教学理论本土化价值相关研究
    (三)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一、异域教学理论本土化的内涵及其特征
    (一)异域教学理论本土化的内涵
        1.教学理论
        2.异域
        3.本土化
    (二)异域教学理论本土化的特征
        1.吸收和建构相统一
        2.长期和复杂相统一
        3.历史和现实相统一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异域教学理论本土化的历史演变
    (一)建国初期对苏联教学理论的全面学习(1949年—1965年)
        1.翻译出版苏联着作
        2.聘请苏联教育家来华讲学
        3.模仿编订我国教学大纲和教材
        4.我国学者普及和宣传苏联教学理论
        5.学习苏联经验的典型案例分析
    (二)“文化大革命”对异域教学理论的抵制批判(1966年—1977年)
        1.几乎断绝异域教学理论传入
        2.各级学校跟风开展批斗活动
        3.教材革命语录化
        4.批判异域教学理论案例
    (三)“改革开放”对异域教学理论的恢复引介(1978年—2000年)
        1.翻译出版大量异域教育教学理论着作
        2.引介重要异域教学理论流派
        3.对外进行学术交流
        4.开展丰富教育教学改革试验
        5.教育教学改革试验典型案例
    (四)“新课改”背景下对异域教学理论的多元深化(2001年—至今)
        1.翻译引介大量异域教学理论
        2.以异域教学理论为教学改革基础
        3.新课改教学试验典型案例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异域教学理论本土化取得的成绩
    (一)密切关注异域教学理论的发展动态
    (二)提高了对异域教学理论本土化的认识
    (三)拓展了异域教学理论本土化的研究方法
    (四)丰富了我国的教学理论研究
四、异域教学理论本土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本土教学经验和理论的不自信
        1.对异域教学理论的“趋之若鹜”
        2.对本土文化的“自我否定”
    (二)对异域教学理论研究的不透彻
        1.教学理论本土化研究简单化
        2.教学理论本土化研究文本化
        3.教学理论本土化研究狂热化
    (三)盲目迷信异域教学理论对中国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
        1.盲目迷信异域教学理论的普适性
        2.忽视本土教学实际的具体性
五、异域教学理论本土化的展望
    (一)正确看待本土教学思想,增强文化认同感
        1.批判继承优秀传统教学思想
        2.增强本土教学理论自信和认同感
    (二)辩证对待异域教学理论,拓展国际新视野
        1.开放的对待异域教学理论
        2.避免“全盘西化”
        3.全面深入研究异域教学理论
    (三)加强现代教学理论交流,提升民族话语权
        1.加强中外教学理论交流和对话
        2.提升我国教学理论话语权
    (四)广泛开展教育教学实验,增强“田野”情怀
        1.广泛开展教育教学实验
        2.倡导“田野”教育研究
        3.建立研究共同体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致谢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改实验的理论运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源起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教改实验的研究
        (二)关于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的研究
        (三)关于我国教改实验理论基础的研究
    三、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历史研究法
        (三)案例分析法
第一章 改革开放以来教改实验的发展历程及相关理论运用
    一、拨乱反正、强调“双基”时期(改革开放—20世纪80年代中期)
        (一)社会背景
        (二)相关理论指导下的教改实验
    二、关注非智力因素发展时期(80 年代中期—90 年代初)
        (一)社会背景
        (二)相关理论指导下的教改实验
    三、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时期(90 年代初—21 世纪初)
        (一)社会背景
        (二)相关理论指导下的教改实验
    四、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核心素养时期(21世纪初至今)
        (一)社会背景
        (二)相关理论指导下的教改实验
    五、代表性教育理论概述
第二章 相关理论指导下的教改实验之价值取向分析
    一、从注重社会价值到彰显个人价值
        (一)注重社会价值、忽视个人价值
        (二)个体价值日趋彰显
        (三)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日渐统一
    二、从追求效率到注重公平
        (一)效率至上、忽视公平
        (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三)两者兼顾、偏重公平
    三、从关注工具价值到唤醒生命价值
        (一)偏重工具价值
        (二)唤醒生命价值
    四、从注重科学主义到强调人文主义
        (一)注重科学主义
        (二)强调人文主义
第三章 我国教改实验之理论运用特点分析
    一、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贯穿始终
    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三、从移植学习到本土创生
    四、多种理论共同作用
第四章 我国教改实验之理论运用的成果、问题及趋势展望
    一、教改实验之理论运用成果
        (一)保证实践有序进行
        (二)传播并证实原理论
        (三)创生并发展新理论
    二、教改实验之理论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与实践不符
        (二)理论的简单堆砌与叠加
        (三)实验成果缺乏理论性
    三、教改实验之理论运用的未来趋势
        (一)适应社会发展
        (二)教改实验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
        (三)在教改实验中创造性运用理论
        (四)创新与发展理论成果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研究生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不同地理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概念界定
        2.1.2 地理教学方法与地理教学模式的概念界定
        2.1.3 地理教学方法与地理教学模式的比较
    2.2 文献综述
        2.2.1 国外教学模式研究现状
        2.2.2 国内教学模式研究现状
        2.2.3 我国地理教学模式研究现状
        2.2.4 纲要信号地理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
        2.2.5 学案导学地理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
        2.2.6 发现地理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
        2.2.7 教学效果研究现状
第3章 三种地理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和实施程序
    3.1 纲要信号地理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和实施程序
        3.1.1 纲要信号地理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3.1.2 纲要信号地理教学模式的实施程序
    3.2 学案导学地理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和实施程序
        3.2.1 学案导学地理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3.2.2 学案导学地理教学模式的实施程序
    3.3 发现地理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和实施程序
        3.3.1 发现地理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3.3.2 发现地理教学模式的实施程序
    3.4 三种地理教学模式的比较
第4章 教学案例分析
    4.1 地理新课标要求及解读
    4.2 不同地理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
        4.2.1 纲要信号地理教学模式设计思路
        4.2.2 学案导学地理教学模式设计思路
        4.2.3 发现地理教学模式设计思路
第5章 不同地理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
    5.1 实验对象
    5.2 实验过程
    5.3 不同地理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对比分析
        5.3.1 调查问卷分析
        5.3.2 成绩分析
        5.3.3 访谈结果分析
    5.4 三种不同地理教学模式的教学实施效果总结
第6章 结论与不足
    6.1 研究结论
    6.2 对今后教学的启示
    6.3 本研究的局限性
    6.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学案导学地理教学模式下的学案设计
    附录二 不同地理教学模式的调查问卷
    附录三 前测试卷和检测试卷
    附录四 高中地理教师访谈结果
致谢

(6)民国时期小学算术课程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选题背景、缘由与问题提出
        1.课程改革背景
        2.课题研究缘起
        3.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四)研究综述
        1.关于课程实施的研究现状
        2.民国算术课程的相关研究综述
        3.收集到的文献述评
二、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一)理论基础
        1.古德莱德课程理论
        2.课程实施的相关理论
    (二)核心概念界定
        1.民国时期与研究范围
        2.小学与算术
        3.课程实施
三、民国时期小学算术课程实施沿革
    (一)民国初期小学算术课程实施(1911-1922年)
        1.民国初期小学算术领悟的课程实施
        2.民国初期小学算术运作的课程实施
        3.民国初期小学算术经验的课程实施
    (二)民国中期小学算术课程实施(1923-1928年)
        1.民国中期小学算术领悟的课程实施
        2.民国中期小学算术运作的课程实施
        3.民国中期小学算术经验的课程实施
    (三)民国后期小学算术课程实施(1929-1949年)
        1.民国后期小学算术领悟的课程实施
        2.民国后期小学算术运作的课程实施
        3.民国后期小学算术经验的课程实施
四、民国时期小学算术课程实施的特点
    (一)领悟的课程实施特点
        1.课程实施取向:忠实取向、调适取向和创生取向并存
        2.课程价值取向:知识、学生和社会本位并存
    (二)运作的课程实施沿革之特点
        1.教学方式:算术教学法的中国化
        2.教育研究方式:算术课程实证研究,促进教育的科学化
    (三)经验的课程实施沿革之特点
        1.课程意识:教师课程意识提升,促进课程开发与变革
        2.教学反思:反思贯穿实施过程,生成师生算术经验
五、民国时期小学算术课程实施的当代启示
    (一)领悟的课程实施
        1.实施应处理好忠实、相互调适和创生取向的关系,博采众长
        2.课程融合知识本位、学生本位和社会本位的多元价值取向
    (二)运作的课程实施沿革之启示
        1.课程实施过程研究采用实证研究方式,提升教学质量
        2.课程实施要重视学习者和教师,明晰教师课程角色
    (三)经验的课程实施沿革之启示
        1.增强课程意识,建构中国教育理论体系
        2.拓宽反思广度与深度,关注学生综合素养
结束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件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7)中国近代实验小学发展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本选题的研究意义
    二、中国近代实验小学发展历史的分期
        (一)对“实验小学”概念的界定
        (二)中国近代实验小学发展历史的分期
    三、相关研究现状
        (一)实验小学及其发展历史的研究
        (二)小学教育实验活动的研究
        (三)小学教育实验家的研究
        (四)中国近代小学教育史的研究
    四、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一)主要研究内容
        (二)主要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与不足
        (一)研究的创新点
        (二)研究的不足
第1章 近代实验小学的萌芽(1900-1915)
    1.1 近代实验小学萌芽的背景
        1.1.1 近代教育实验理论在欧洲的诞生
        1.1.2 教育实验理论在中国的引入和传播
    1.2 清末民初的“实验小学”
        1.2.1 从事改革传统小学教育实验的新式小学
        1.2.2 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1.3 实验小学萌芽时期的评价
        1.3.1 地方士绅是创办实验小学的主体
        1.3.2 实验小学自身并不能代表清末民初小学教育的发展实况
        1.3.3 实验小学教育实验的实践效益高于其学术价值
    本章小结
第2章 近代实验小学的兴起(1916-1926)
    2.1 近代实验小学兴起的背景
        2.1.1 科学教育思潮推动教育研究的科学化
        2.1.2 实验主义为教育科学研究提供哲学根据和方法指导
    2.2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实验小学
    2.3 孔德学校及其教育改革实验
        2.3.1 孔德学校概况
        2.3.2 孔德学校的新教育实验
        2.3.3 孔德学校的影响及评价
    2.4 商务印书馆私立尚公小学校
        2.4.1 尚公小学概况
        2.4.2 教学方法实验
        2.4.3 学生自治实验
        2.4.4 尚公小学的影响及评价
    2.5 东大附小(南高师附小)及其教学改革实验
        2.5.1 东大附小(南高师附小)概况
        2.5.2 学级编制实验
        2.5.3 设计教学实验
        2.5.4 其它科学实验
        2.5.5 东大附小的影响及评价
    2.6 该时期实验小学的评价
        2.6.1 实验小学是对儿童中心主义教育的实践探索
        2.6.2 教育学术团体成为领导教育实验的主要力量
        2.6.3 小学教育实验是对国际新教育运动的积极响应
    本章小结
第3章 近代实验小学的制度化(1927-1936)
    3.1 近代实验小学制度的确立
        3.1.1 实验小学制度的酝酿和提倡
        3.1.2 实验小学制度的创设和试行
        3.1.3 实验小学制度的调整和完善
    3.2 近代实验小学制度的内容
        3.2.1 实验小学的设置及管理
        3.2.2 实验小学的职能
        3.2.3 实验小学的师资与经费
    3.3 上海市立第一实验小学
        3.3.1 上海第一市立实验小学实验背景
        3.3.2 天才儿童的选拔
        3.3.3 天才教育实验的实施
        3.3.4 上海市立第一实验小学的影响及评价
    3.4 燕子矶实验小学
        3.4.1 燕子矶实验小学概况
        3.4.2 生活教育实验
        3.4.3 以乡村小学为改造乡村社会中心的实验
        3.4.4 燕子矶实验小学的影响及评价
    3.5 大花园实验小学
        3.5.1 大花园实验小学概况
        3.5.2 环境单元活动教学实验
        3.5.3 自由阅读教学实验
        3.5.4 算术科单元活动教学实验
        3.5.5 大花园实验小学的影响及评价
    3.6 厦门大学实验小学
        3.6.1 厦门大学实验小学概况
        3.6.2 部颁暂行课程标准实验
        3.6.3 文纳特卡制教学法实验
        3.6.4 厦门大学实验小学的影响及评价
    3.7 近代实验小学制度化时期的评价
        3.7.1 实验小学制度的评价
        3.7.2 实验小学职能的评价
    本章小结
第4章 近代实验小学的曲折嬗变时期(1937-1949)
    4.1 近代实验小学曲折嬗变的背景
        4.1.1 国民政府颁布战时教育方案
        4.1.2 国民政府制定国民教育政策
        4.1.3 教育部拟定国民教育分区实验计划
    4.2 璧山县城东乡国民教育实验学校
        4.2.1 璧山县城东乡国民教育实验学校概况
        4.2.2 失学民众补习教育的实验
        4.2.3 主“音”基本字汇研究实验
        4.2.4 国民教育实验学校的影响和评价
    4.3 教育部统筹国民教育实验区小学国语、常识配合教学实验
        4.3.1 小学国语常识配合教学实验背景
        4.3.2 小学国语常识配合教学实验计划
        4.3.3 小学国语常识配合教学实际
        4.3.4 小学国语常识配合教学评价
    4.4 抗日战争时期实验小学的评价
        4.4.1 国民教育制度是新县制的产物,其显着特征是政教合一
        4.4.2 国民学校教师是国民教育实验的主力
        4.4.3 国民教育实验是由教育部统筹实施的大范围的实验
    4.5 余论:解放战争时期实验小学的状况
    本章小结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8)卢仲衡自学辅导教学模式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以学为本:自学辅导教学模式的探索历程
    (一)从因学论教到先练后讲:自学辅导教学在我国由来已久
    (二)从个别化教学到程序教学:西方对自主教学的探索
    (三)从自学优势论到自学辅导论:自学辅导教学模式的探索历程
二、重构本土化的自学辅导教学模式
    (一)自学辅导教学是一种教学智慧
    (二)确立“两主一客”的教师、学生、教材地位观
    (三)创新七条教学原则,引领课堂教学艺术
    (四)创新因材施教理念,学生心理品质科学分类
三、实践应用:自学辅导教学的课堂教学过程
四、结语

(9)基于本土视角的中国英语教学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外语教学法的研究
        二、关于英语教学法本土化的研究
        三、关于本土英语教学法的研究
        四、研究现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论文框架与创新之处
        一、论文框架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基于本土视角的英语教学法学理分析
    第一节 英语教学法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本土理论
        二、语言学理论
        三、心理学理论
        四、教育学理论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学理辨析
        一、教学法与教学方法
        二、外语教学法与二语教学法
        三、本土英语教学法与英语教学法本土化
第二章 中国英语教学法探究历程和实践基础
    第一节 探究历程
        一、传教士外语教育家对英语教学法的初步探索
        二、教学法理论与实验研究中英语教学法的本土化改造
        三、本国外语教育家对英语教学法的具体探索
    第二节 实践基础
        一、历次课程教学改革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二、英语教学法的理论与运用
第三章 本土英语教学法的形成与体系分析
    第一节 本土英语教学法的形成路径分析
        一、反思批判
        二、理性思考
        三、实验探索
        四、理论总结
        五、实践检验
    第二节 本土英语教学法的理论体系分析
        一、外语学得:英语教学本质观
        二、以人为本:英语教学主体观
        三、工具与素养合一:英语教学目的观
        四、语文并行、精泛结合:英语教学内容观
        五、知行结合:英语教学过程观
    第三节 本土英语教学法的操作模式
        一、实施原则
        二、教学步骤
        三、教学技巧
第四章 本土英语教学法的特征与评价
    第一节 本土英语教学法的特征
        一、本土原创
        二、体系完备
        三、理论支撑
        四、方法多元
    第二节 本土英语教学法的评价
        一、本土英语教学法的理论价值
        二、本土英语教学法的实践影响
        三、本土英语教学法的历史地位
第五章 本土英语教学法未来发展的思考
    第一节 加强实验研究
        一、英语教学法研究中实验开展不够
        二、加强本土英语教学法的实验研究
    第二节 重视理论提升
        一、本土英语教学法研究中理论探索匮乏
        二、重视本土英语教学法的理论研究
    第三节 健全队伍建设
        一、本土英语教学法研究后继乏人
        二、健全本土英语教学法研究的队伍建设
    第四节 营造文化环境
        一、本土英语教学法研究原生土壤缺失
        二、营造本土英语教学法研究的文化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后记

(10)1949-1976:我国教学方法的演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价值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具体教学方法的研究
        (二)教学方法的分类研究
        (三)教学方法的实验研究
        (四)教学方法的变革研究
        (五)教学方法的历史研究
    四、概念界定
    五、研究思路
    六、研究方法
    注释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时期教学方法发展的新局面
    一、老解放区教育教学方法的继承与创新
        (一)干部教育的教学方法
        (二)工农群众的教学方法
    二、苏联教学方法的移植与本土化
        (一)翻译苏联教学方法文献
        (二)学习苏联教育经验的典范-中国人民大学的教学方法
        (三)边讲边实验的教学方法
    三、“旧教育”中教学方法的批判
    四、新民主主义时期教学方法特点
        (一)教学方法的速成性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性
        (三)教学方法的阶级性
        (四)教学方法的直观性
    注释
第三章 独立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时期教学方法发展的曲折历程
    一、“大跃进”下的教学方法
        (一)大跃进
        (二)教育大跃进
        (三)1958江西共大“教劳结合”办学模式实验下的教学方法变革
        (四)集中识字实验和分散识字实验
    二、教育调整下的教学方法
        (一)部队教育的教学方法典范—郭兴福教学法
        (二)上海市育才中学开展的“八字教学法”实验
        (三)张思中与他的外语“十六字教学法”实验
        (四)程序教学法的引入
    三、文革时期的教学方法
        (一)文化大革命
        (二)程序教学实验的中国化—自学辅导教学法实验
        (三)文革中的新生事物—“三算结合”教学实验
    四、独立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时期教学方法的特点
        (一)教学方法的研究以实验为主导
        (二)遵循教学与劳动生产相结合的方针
        (三)关注点由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移
    注释
第四章 从建国到文革结束我国教学方法演变的特点
    一、从模仿走向独立,从盲目“迷信”走向科学实验
    二、教学方法的发展具有浓厚的政治性色彩
    三、以扫盲为直接目标的识字教学法贯穿教学方法发展之中
    四、以毛泽东教育思想为指导,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
    注释
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关于“自学辅导教学法”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初中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自学辅导教学法研究[D]. 张应秀.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1)
  • [2]翻转课堂在我国乡村学校的本土化改进研究[D]. 郭炎华.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5)
  • [3]新中国成立以来异域教学理论本土化研究[D]. 孙新慧.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改实验的理论运用分析[D]. 孙雪.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5]不同地理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对比研究[D]. 黄萍. 广州大学, 2019(01)
  • [6]民国时期小学算术课程实施研究[D]. 邱勋宇.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7]中国近代实验小学发展史研究[D]. 张媛媛. 河北大学, 2017(08)
  • [8]卢仲衡自学辅导教学模式述评[J]. 李晖. 课程.教材.教法, 2016(08)
  • [9]基于本土视角的中国英语教学法研究[D]. 陈艳君. 湖南师范大学, 2015(10)
  • [10]1949-1976:我国教学方法的演进[D]. 温敬超.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5(05)

标签:;  ;  ;  ;  ;  

“自学辅导教学法”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