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质量指数——兼论名义价格指数的调整

论质量指数——兼论名义价格指数的调整

一、论质量指数——兼论名义物价指数的调整(论文文献综述)

陈瑶雯[1](2020)在《人民币汇率区间波动对出口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制》文中提出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型与优化升级是新时代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实现国民经济高质量、内涵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主要内容。“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要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榜样、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出口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成为中国整体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需要我们统筹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优化配置两种资源,不断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要素市场化和全球化配置、深化开放合作,加快推动我国出口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型和优化升级进程。从历史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产业结构优化和调整的幅度以及速度明显高过以往。聚焦当前实体经济结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从出口产业、出口企业、出口产品层面观察,都有待加速推动产业高级化进程。特别就出口产业层面而言,我们目前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低端出口产能过剩、优势产能面临竞争、出口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能力低、出口产品附加值低、高端出口产业链不够完备和在出口产业全球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占有份额不足等方面问题。因此在新一轮全球产业价值链重塑的过程中,中国在全球产业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有待提高,作为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带动力量之一,出口产业结构有待高级化。“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的全产业链亟待从低附加值的传统生产贸易链环节向高附加值的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环节转型升级,提升出口产品利润空间,提高出口竞争力。向未来看,习近平总书记早已指出:产业结构转型、调整、优化、升级是提高我国国民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关键举措。要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特别是出口产业,淘汰落后产业,转移国内优势产能走出去,深入推进先进信息技术与工业化深度融合,重点培育战略性新兴出口产品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出口产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围绕“出口”构建现代化知识产业发展新体系。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和中国与全球经济多维融合速度的不断加快,国际与国内市场联系越来越紧密。特别是伴随经济全球化引起的新一轮国际产业分工深化与格局重塑、国际贸易与投资新格局的重塑或变动,对中国出口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整体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影响将愈发明显。我们知道,实际汇率发生变动,以外币计价的一国贸易品与非贸易品相对价格必然发生变化,从而导致贸易规模和进出口结构的变化,汇率的长期变动趋势会引致贸易品和非贸易品生产结构的变化,并最终引导出口产业结构的整体性改变。因此,汇率作为沟通各个国家市场之间最为重要的经济变量,在普遍推行浮动汇率制度的情况下,汇率对各国出口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和作用愈加重要。从现有的研究看,有弹性的汇率形成机制将促使企业利用市场价格手段推动出口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逐步提升出口产业结构高度化和推动贸易结构优化,使其盈利增长模式更加合理。全球化与逆全球化并行、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格局重塑的现实下,一个国家对全球经济的发展与支撑作用,出口产业链地位更加重要。就我国来说,随着“一带一路”进程和新一轮全球经济结构调整、我国与全球经济频繁互动、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加快,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影响的复杂性及其双向波动的不确定性(幅度与方向)已经成为“新常态”。在此背景下,研究和利用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动(方向与幅度)以优化我国的出口产业结构愈发重要。本文在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与产业发展的关系切入,结合汇率不完全传递理论与产业发展的关系,分析了汇率变动影响出口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的基础支撑理论,建立汇率变动影响出口产业结构的微观机制与宏观过程的理论分析框架,剖析汇率变动对出口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制,论证得出汇率变动主要通过价格传导与进出口贸易竞争力改变、国际资本流动(FDI与OFDI)与全球生产要素重整等渠道,影响出口产业结构的调整进而推动整体产业结构优化。作为经验借鉴,本文考察了美国、日本、中国的出口产业结构升级与汇率的关系及其汇率政策经验,然后建立计量模型进一步验证出口产品质量与汇率的关系及其对出口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并基于克鲁格曼汇率目标区模型为理论基础,构建了一个标准的CGE模型来模拟汇率波动对我国各经济和产业变量的影响,从而为构建汇率走廊边界以实现汇率波动的区间管理提供实证支持,最终对我国出口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汇率政策及其政策实施环境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研究认为,政府引导出口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要重视汇率政策工具。出口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既有市场的主导作用,也有政府的行政干预。汇率作为政府调控经济运行的政策工具之一,就要使“两只手”更好的发挥作用。在尊重市场主导的前提下,政府可以采取多种政策工具或措施使生产要素和生产力资源从低效率的出口行业或产业向高效率出口行业、产业流动,从而提高整体经济运行的效率和水平,让“结构红利”成为新时代经济持续增长、高质量内涵发展的动力源。汇率作为开放条件下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调节变量之一,能够凭借汇率价格信号的传递作用,通过市场竞争机制的内在动力机制促进出口产业结构的充分调整,导致出口产业结构的转型优化升级或者反过来恶化。尤其在中国开放大门不断敞开的现实情况下,汇率变动对出口产业结构发挥调节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显着,必将成为出口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重要价格机制,即通过汇率的变化引导进出口价格、进出口规模和国内总体物价水平的改变,实现对出口产业结构各个相关经济变量的深入调节。因此,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一国汇率政策的适当调整、方向与幅度的适度管控,不仅能够为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出口企业寻找更大的市场空间和利润生存空间,还能使经济发展的动力在内需和外需之间相机转换,从而对出口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进程,特别是高度化和产业结构升级、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研究认为,在生产要素导向的出口产业发展中,应对汇率风险的是出口产业的高度化及在此基础上的出口产业结构优化。一国的出口产业结构整体状态可以通过该产业的相关企业处于全球产业链重塑中的动态位置及其竞争优势来评估。企业在全球产业竞争中真正的生存能力体现于其在全球价值链形成中的增加值权重及其竞争优势,而这种生存能力更多的表现于企业出口产品的高科技附加值或生产要素禀赋、企业面对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运营和管理能力、拥有的相关人才数量和技术资源以及技术更新能力、获取知识产权的能力、应对国际市场环境变化的综合能力、应对汇率大幅度波动风险的能力等,正是这些能力的综合作用,才能真正形成出口产业差异化的竞争优势。从根本上讲,我们考虑的是一个企业或者行业的全要素竞争能力。因此,政府部门想依靠一时的环境改变或者政策保护来引导出口产业结构调整是不可能有效的。与此相反,主要依靠廉价生产要素并处于初级要素导向和资源禀赋依赖阶段的产业,产业发展空间产品的低价格扩张将受到汇率变动的影响,导致需求受到抑制。形成持续和有竞争力的出口产业结构状态离不开技术进步作为支撑。外部压力可以促使企业产生提高产品质量和国际竞争力的内在动力,促使出口企业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而非在低水平上简单地扩大再生产。政府应该通过改变出口产业所在环境的政策背景,改善竞争环境,发挥市场的作用,借以促进更高级别的生产要素的组合,来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最终推动出口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改造进程。研究认为,利用汇率政策促进出口产业结构优化,要把握好汇率波动的方向,管理好汇率波动的幅度,实现区间管理。我国过去奉行的汇率政策倾向于低估人民币汇率,采取相对严格的外汇管制,通过净出口的增加来增加外汇收入,增加国家外汇储备。但是,这一政策也使得形成了初级产业层面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相应限制了我国出口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发展。我们希望借助人民币升值的有利时机,加强高新技术的引进,提升原始创新和技术水平,逼迫出口企业淘汰低附加价值行业产品,释放生产要素发展高知识技术、高科技附加价值产业,推进出口产业结构乃至整个经济结构的优化。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汇率波动对出口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影响,毕竟只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方面,其他政策亦可能改变因为汇率变动而形成的优势或劣势。因此,汇率政策引导出口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国内一系列经济政策工具的积极配合。在汇率波动成为常态的情况下,出口企业规避汇率风险的能力受到挑战,企业就要积极推进出口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适应汇率波动和应对汇率风险的能力。考虑到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进出口行业规模和结构的影响,相关行业的政策和发展规划的制定必须到考虑汇率因素,我们既要利用好汇率变动对出口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促进作用,也要通过构建汇率走廊确定政府干预的边界,实现汇率波动的区间管理,让出口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有一个相对稳定的金融环境。

陆扬[2](2020)在《新形势下广西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即从高速度的经济增长转变为中低速的高质量增长,因此必须重新定义经济增长动力的新内涵。按照马克思社会再生产论的观点,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之间的矛盾运动决定了国民经济发展,也决定了经济增长动力的内涵。因此,深入研究广西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四个环节,将有利于挖掘其在新时期要求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本文首先在诸多经济发展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构造经济质量系统,基于广西地区统计年鉴和熵值计算法测度经济质量指数,并从纵向与横向分析广西经济质量发展趋势与特征。再次,使用计量工具对其进行影响因素建模分析,发掘广西经济质量发展中的异常因子并联系历年证据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中介效应的影响下,生产环节中的资本、劳动力、和人力资本显着抑制经济高质量发展。交换环节的净出口显着抑制经济质量的发展;分配环节中,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并没有发挥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显着促进作用。消费环节中的社会用电量受到中介效应影响,显着抑制广西经济高质量发展。从而得到政策启示:应完善生产端、创新再分配措施、向高质量贸易发展转型和推动中高端消费市场发展。

姚姝宇[3](2017)在《我国木材产品特征价格指数编制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木材产品因其独特的可再生、可循环利用、性能稳定的特点,市场空间巨大,但我国国内木材供应缺口日益增大,价格起波动明显,对林业生产影响较大。本文通过梳理价格指数研究和特征价格指数理论综述,深入了解我国木材产品价格指数的研究现状,对我国主要的木材产品(原木、锯材和人造板等)的特征质量体系进行构建,分不同函数形式讨论建立不同木材产品的特征价格模型,从数学角度描述其特征价格指数的编制方法:两时期特征价格指数法,合并数据特征价格指数法和特征价格质量调整法等方法的原理;其次,以我国原木产品价格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筛选显着变量有原木径级和原木树种,按年份分别建立特征价格模型,运用以上三种方法分别计算我国原木价格的特征价格指数,并对比评价三种Hedonic指数,同时通过编制Laspeyre原木价格指数、国民经济GDP综合价格指数,进行综合对比,从质量、总物价水平、国民经济等多方面进行分析和衡量,最后将以上指数在我国林业经济研究中进行应用,包括新旧产品更替时利用双重数据插补过程对Hedonic指数的计算和原木产品价格短期估测等,以正确估计我国原木的价格趋势和行业走向。结论表明:原木等木材产品具有异质性,可用特征价格指数法来编制我国原木价格的特征价格指数;不同Hedonic指数计算方法所得结果具有一定的差异,应因地制宜,适当选择;根据不同的情况和要求选择适当的指数计算方法进行计算;特征价格指数中“质量因素“”剔除对价格指数的编制有重要作用等。

李生杰[4](2017)在《中国的核心CPI研究 ——基于成本和技术影响角度的分析》文中指出目前世界的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通常定期公布核心消费者价格指数(核心CPI),作为通胀监控指标。但中国定期公布扣除食品等项目的核心CPI时间不长,有关核心CPI的研究相对不足。因而研究中国的核心CPI对于监控通胀和分析宏观经济形势,为国家福利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无疑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通常而言,核心CPI估计方法包括统计方法和计量方法两大类,但中国尚未定期公布CPI篮子商品的权重数据,国内主要基于后者估计中国的核心CPI。而相关研究表明,计量方法中的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估计的国内核心CPI具有相对优良的性质,因此本文基于该模型估计中国的核心CPI。首先,本文根据Rosen(1974)的特征市场均衡模型中的生产者利润函数,从生产者的角度分析月度同比价格指数的构成问题:当忽略需求因素对价格指数的影响时,其可分解为成本指数和成本利润率(其以收益成本比率的形式存在)两种成分;当考虑需求因素对价格指数的影响时,其可分解为需求指数、成本指数和成本利润率三种成分。该分析结论不但为基于SVAR模型估计核心CPI时的变量选择提供依据,弥补前人以经济增长率(或工业增加值增长率等)作为供给因素传导变量估计核心CPI时,无法分别分析成本和技术因素对CPI影响的不足;而且为从消费者的角度分析月度同比价格指数的构成问题奠定理论基础。其次,本文根据消费者效用变动、技术进步和成本利润率的关系分析,把生产者角度的成本利润率对价格指数的影响成分,转换成产出数量不变时因产出质量变化等引起消费者效用变动的影响成分,从消费者的角度分析月度同比价格指数的构成问题。而根据2008《CPI手册》可知,产出质量变化等引起的消费者效用变动对价格指数的影响属于其偏误,因而与其相对应的成本利润率对价格指数的影响自然属于其偏误成分。该研究结论为从生产者(成本利润率)的角度研究CPI和其它价格指数的偏误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弥补了 Hamilton和Costa(2001)等从消费者角度研究CPI偏误的方法难以用于其它价格指数偏误研究的不足。最后,本文根据生产者角度的价格指数构成分析的结论,结合成本利润率对CPI的影响属于其偏误成分的分析,基于收益成本比率(成本利润率以收益成本比率引入模型)、成本指数和普通价格指数(CPI等)三变量SVAR模型,以2001年1月到2015年8月中国的CPI等月度数据为样本,实证估计中国的核心CPI、分解CPI中的成本因素和利润率因素影响成分,进而实证估计该期间中国CPI的偏误、剔除偏误估计量的核心CPI、中国CPI的食品类商品价格指数的偏误和2001年1月到2016年5月期间中国的真实CPI。研究表明,本文估计的核心CPI的波动程度相对较小,对CPI的未来趋势变动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且当不考虑CPI的偏误时,估计的核心CPI存在大约0.927个百分点的向上偏误。

王琦[5](2011)在《中国CPI权重调整问题探究 ——基于大类商品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近些年以来,CPI权重调整问题备受各方关注。CPI早已成为衡量物价水平稳定性的重要宏观经济指标之一,CPI权重调整直接关系一般价格水平的测度,进而影响投资者对通货膨胀(或紧缩)的判断、消费者对实际收入水平的确定、政府对宏观调控力度的把握。一方面,官方明确表示:“CPI权数不是人为确定,数据结果客观唯一。”另一方面,统计局却一直没有真正做到对指数编制方法、过程的公开透明,而对于权重信息的公布问题更是遮遮掩掩。这就引起了社会各方怀疑统计数字真实性、影响其使用效力。因此,以现有指数理论为指导,运用已知资料去重新审视权重设计工作,挖掘影响CPI测定结果的主导因素、相关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作用方向、大小、时滞,这对于发现CPI编制中存在的问题、廓清人们对CPI权重的认识,乃至补充现有核算框架都具有一定的探讨意义。在五年一次的权重大调整背景下,国家统计局会公布八大类商品权重的调整幅度,但更多具体而微的问题依然无从知晓或者有待分析。第一,权重调整可以使得CPI核算与当前消费支出构成情况更加贴近,这种技术上的调整年年都在进行,其工作成效可见一斑,但是影响CPI的原因不仅仅表现在技术上,其他方面的影响有待进一步考察。第二,权重调整是源于消费支出构成变动,而消费支出构成变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价格波动造成的构成比的变化,二是消费支出调查范围本身的变动。更细节化地,对于住房类商品的核算而言,房价因素考虑与否没有定论,如果考虑,说明消费支出的调查范围将扩大,在此种情况下,寻求适合我国的核算方式就有了一定意义。第三,统计局不予公布中类以下商品的权重。鉴于此,本文首先借助Divisia方法对CPI进行解构,找到消费支出构成比与大类商品权重的契合点,剥离出消费支出构成变动的实时性与权重调整的滞后性这对矛盾导致的技术错位因素,对解构出来的因素进行再分析,为CPI权重调整工作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本文在系统介绍了CPI的界定以及它在中国的编制、使用情况后,从统计学和经济学两个角度阐述了CPI指数高层加总的原理和意义,回顾了Divisia指数在价格理论体系中的存在与发展,详尽分析了两种指数的关联性,为运用Divisia原理进行CPI解构奠定了理论基础。接着,结合Divisia原理在金融领域、能源领域的延展性运用,将其数学原理“移植”回指数领域,并采用统计和计量经济方法对解构得到的序列进行实证分析,通过比较2006年权重大调整前后各个分解效应的波动规律,揭示了权重调整的重要作用在于消除了权重相对于消费支出结构变动的滞后性,而真正影响我国CPI核算结果的主要因素在于消费支出结构本身,也就是消费支出核算范围的确定或者说篮子商品的确定。然后,文章着眼于广为关注的居住类商品和服务的核算问题,结合国际已有做法和中国现状,对其核算范围进行适当调整,采用不同方法粗略计算出了涉猎“房价”因素后的权重及CP工值,对各方法的适用性进行了对比,认为可将净购置法作为我国自有住房核算的参考。最后,结合以上分析结果,提出针对我国CPI权重调整的若干对策建议。

刘妍燕[6](2010)在《专利特征对云南省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基于特征价格理论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经济增长一直是人类社会关注的最重要问题之一,然而,关于中国经济总量及其增长速度的争论,都远远超出了经济发展问题或是国民经济核算本身。在21世纪技术创新日新月异的新经济时代,专利成为一个国家自主创新和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其应用越来越广泛,专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本文利用1991—2007专利特征的时间序列数据,建立一个用专利特征的指标来解释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的特征价格回归模型,使用截面数据特征价格指数方法和质量调整特征价格指数方法,编制出扣除了质量变化的特征指数,重新估算云南省真实产出和经济增长,并与官方实际GDP和其他学者不同方法估算出的真实GDP进行比较,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结论表明:官方GDP并没有被高估,利用两种特征价格指数方法估算出的真实GDP和经济增长比官方实际GDP稍高,第一次经济普查后的经济增长具有比较高的可信性。

宋晨[7](2009)在《我国现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编制方法的改进研究》文中指出近几年的物价上涨使普通居民感到生活负担比以前更重。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CPI数据的涨幅与居民感受相去甚远,使人们对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编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产生质疑。根据统计资料,近年来,CPI与居民收入和消费增长率之间的关系日益脱节,CPI的涨幅远低于人均可支配收入及消费的涨幅。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现行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编制存在诸多弊端。由于涵盖范围的局限性和统计权重的偏差等原因,当前的CPI存在扭曲失真的现象。它既不能真实地反映公众购买力的变化,也不能确切地衡量我国整体经济的运行状况。而不准确的CPI数据,不仅有损于公众和政府之间的相互信任,而且不利于国家对通货膨胀的监控和预警,更不利于政府做出科学的决策。因此,应深入研究我国现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编制方法并进行改进完善。本文首先系统介绍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相关知识,然后在对中外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我国现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在编制、应用等方面存在的不足。针对这些不足,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并运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对建立核心消费价格指数和分层次消费价格指数进行了实证分析,从而提出建立以改进后的CPI为主,核心消费价格指数和分层次消费价格指数为辅的新的CPI统计体系。

高培亮[8](2009)在《基于特征价格理论对中国GDP的修正》文中认为本文利用时间序列数据和特征价格回归方法,目的是为了将质量变换从中国经济增长中分离出来。传统意义的特征价格理论主要应用在某一产品领域的不同品牌之间,它的数据形式主要是面板数据。而本文是想利用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这三个专利变量将质量变换和纯的通货膨胀指数分离开来。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就可以很容易的估计出质量变换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本文的主要思路是建立一个解释中国生产者价格指数的特征价格回归模型,它可以被用来重新检验中国自1985年以来的经济增长。如果政府统计部门在计算通货膨胀指数时已经扣除了质量变换的影响,即计算出了不变特征的通货膨胀指数,那么由统计部门公布的实际GDP就是准确的。但是,本文有充足的证据表明情况并不是那样的。在1985年至2006年之间,由IP变量代表的特征变换是价格变化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本文最后通过实证分析证明了考虑了质量变化的真正的中国经济增长率比统计部门公布的经济增长率要高。

程飞[9](2009)在《半参数方法在编制手机特征价格指数中的应用》文中指出随着近几年我国手机市场的飞速发展,手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文献中对手机价格的定量影响分析很少,几乎没有人编制手机的特征价格指数。由于手机是一种异质性商品,所以不能用传统的方法来编制手机的价格指数。本文借鉴西方的特征价格理论,建立特征价格模型来分析各个特征变量对价格的影响。同时本文结合半参数回归方法进行模型选择,根据最优原则选出最优的模型,利用最终选定的模型来编制手机的价格指数。首先,本文对国内外特征价格方法及其应用研究方面和半参数回归应用方面的文献进行了系统的回顾,了解特征价格方法和半参数回归方法的研究现状。其次,详细介绍了特征价格方法及其理论基础—Lancaster特征消费理论和Rosen的特征供需均衡模型,为特征价格指数的编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紧接着详细介绍了非参数和半参数回归估计方法、核函数的选择以及窗宽的选择等方面。为本文的实证分析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本文选取了2007年12月份到2008年4月份的手机特征变量和价格的资料,共388个样本数据。建立普通线性回归和半参数回归两种模型,通过hausman检验和比较R2知道,半参数回归模型的总体拟合效果远远优于普通线性回归模型。根据优选出来的半参数回归模性,分析了手机各个特征变量对手机价格的影响,发现所选的大部分的变量对价格变化的影响都是显着的,且符合实际的情况。根据半参数回归模型,本文编制了合并数据的手机特征价格指数,结果发现手机的价格指数是逐月下降的,这也符合实际预期。

雷怀英[10](2008)在《价格指数研究中的质量指数与质量调整因子辨析》文中提出质量指数是一种质量调整因子,但并不完全等同于质量调整因子,文章借助于时间序列因素分析中季节因素的分析思路,将质量变化对价格的影响定义为质量指数或质量变差,将差额表示的称为加法模式的质量调整因子或质量变差,将比率表示的称为乘法模式的质量调整因子或质量指数。同时试图构建了包含名义价格指数、质量指数(质量变差)和实际价格指数在内的两种模式(乘法模式、加法模式)的价格指数体系,既有利于实际价格指数的编制,又可用于指数因素分析。

二、论质量指数——兼论名义物价指数的调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质量指数——兼论名义物价指数的调整(论文提纲范文)

(1)人民币汇率区间波动对出口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目的
        1.1.1 人民币汇率灵活性及其波动区间管理已是趋势必然
        1.1.2 汇率灵活管理有利于改善我国出口产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
        1.1.3 研究汇率和我国出口产业结构调整之间关系愈发重要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层面
        1.2.2 实践意义
    1.3 基本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主要内容
        1.3.3 基本框架图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现实与发展相结合的观察方法
        1.4.2 主要实证和计量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创新与不足
        1.5.1 研究创新点
        1.5.2 本研究的不足
第二章 汇率变动与出口产业结构关系理论与文献
    2.1 研究的相关概念厘定
        2.1.1 关于汇率
        2.1.2 关于出口产业结构优化
    2.2 汇率变动与出口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理论
        2.2.1 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理论的解释
        2.2.2 汇率传递理论的解释
    2.3 文献综述
        2.3.1 关于汇率变动与出口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影响及其路径
        2.3.2 汇率影响出口产业结构的价格传导机制
        2.3.3 汇率影响出口产业结构的国际贸易传导机制
        2.3.4 汇率影响出口产业结构的国际资本流动传导机制
        2.3.5 汇率变动与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
        2.3.6 文献综述
第三章 汇率变动对出口产业结构升级影响机制的理论分析
    3.1 汇率变动对出口产业结构的影响机理
        3.1.1 价格替代—资源要素配置—出口产业结构
        3.1.2 收入效应—产业溢出—出口产业结构
        3.1.3 国际资本流动—出口产业结构
    3.2 微观机理:基于价格穿越模型的出口产业结构调整机理
        3.2.1 价格不完全穿越模型与出口产业结构
        3.2.2 价格不完全穿越模型与出口产业结构改革
        3.2.3 利润最大化模型、企业经济行为与出口产业结构调整
    3.3 宏观过程:汇率引致出口产业结构变迁的宏观解释
        3.3.1 汇率制度选择与出口产业结构变迁的互动机理
        3.3.2 汇率变动影响出口产业结构调整的价格渠道
        3.3.3 汇率变动引致出口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对外贸易途径
        3.3.4 汇率变动引致出口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国际资本流动途径
第四章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出口产业升级
    4.1 实际有效汇率测算方法
        4.1.1 理论基础及测算公式
        4.1.2 基于全球价值链的行业层面有效汇率测算
    4.2 行业出口质量测度分解和汇率指标构建
        4.2.1 出口质量指数的测度及分解
        4.2.2 经验回归结果的分析与解释
第五章 人民币汇率目标区管理与出口产业结构升级
    5.1 汇率目标区模型构建
        5.1.1 汇率目标区模型
        5.1.2 汇率目标区的边界CGE模型构建
    5.2 CGE模型实证与结论
        5.2.1 数据与情景模拟
        5.2.2 结论及政策建议
第六章 汇率政策与出口产业结构变迁的实践考察
    6.1 汇率波动与美日出口产业结构的发展与调整
        6.1.1 汇率波动与美国出口产业结构的发展与调整
        6.1.2 汇率波动与日本出口产业结构的发展与调整
    6.2 汇率波动与中国出口产业结构的发展与调整
        6.2.1 人民币汇率与中国经济发展
        6.2.2 人民币汇率政策配合产业政策以促进出口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第七章 利用汇率政策工具推进出口产业结构升级的政策建议
    7.1 以汇率制度改革推进出口产业结构升级
        7.1.1 关于汇率制度安排
        7.1.2 关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7.2 利用汇率变动优化出口产业结构
        7.2.1 充分发挥汇率变动的价格效应
        7.2.2 利用汇率变动调整贸易与投资结构
    7.3 构建人民币汇率走廊加强人民币汇率波动区间管理
        7.3.1 关于构建人民币汇率走廊
        7.3.2 关于人民币汇率走廊的区间管理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2)新形势下广西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关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定义与测度研究
        二、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的研究
        三、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
        五、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框架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框架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论文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影响机理分析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
        二、新古典增长理论
        三、内生增长理论
    第二节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理分析
        一、投入要素和技术进步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传导机理
        二、城乡收入差距对经济质量发展的三重传导机理
        三、贸易对经济质量发展的传导机理
        四、消费对经济质量发展的传导机理
第三章 广西经济质量发展水平的测度
    第一节 经济质量体系的构建
    第二节 经济质量测算方法
    第三节 数据来源与指标选取
        一、经济质量系统的三级指标数据来源与具体衡量方法
        二、价格干扰处理与资本存量估计
    第四节 广西经济增长总量的分析
        一、纵向分析
        二、横向比较
    第五节 广西经济质量水平的分析
        一、纵向分析
        二、横向分析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广西经济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假设提出
    第二节 方法、回归模型与变量说明
        一、空间权重矩阵设定
        二、Moran'I设定
        三、回归模型设定
        四、变量说明
    第三节 实证结果分析
        一、空间相关检验
        二、散点图
        三、单位根检验
        四、回归结果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问题分析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问题分析
        一、各生产部门的比例失调
        二、分配不公进一步影响生产
        三、常年贸易顺差间接反作用于生产
        四、消费不足直接反作用于生产
    第二节 政策建议
        一、完善生产端
        二、创新再分配措施
        三、向高质量贸易发展转型
        四、推动中高端消费市场发展
第六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我国木材产品特征价格指数编制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和说明
    1.4.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点
2 相关概念及研究综述
    2.1 价格指数研究综述
        2.1.1 价格指数的基本概念
        2.1.2 几种典型价格指数
        2.1.3 价格指数的应用研究
    2.2 特征价格理论研究综述
        2.2.1 国外研究综述
        2.2.2 国内研究综述
        2.2.3 林产品特征价格研究
    2.3 我国木材产品价格指数的研究现状
3 基于Hedonic模型的木材产品特征价格指数的理论研究
    3.1 Hedonic方法的理论基础
        3.1.1 Lancaster消费理论
        3.1.2 Rosen的市场均衡供需模型
    3.2 不同木材产品特征价格体系研究
        3.2.1 国产原木质量特征与价格研究
        3.2.2 国产锯材质量特征与价格研究
        3.2.3 国产人造板质量特征与价格研究
    3.3 木材产品Hedonic模型建立研究
        3.3.1 Hedonic模型函数及其形式
        3.3.2 Hedonic模型的估计与检验
    3.4 Hedonic价格指数编制方法
        3.4.1 两时期特征价格指数法
        3.4.2 合并数据特征价格指数法
        3.4.3 特征质量调整的方法
4 以原木为例我国木材产品特征价格指数编制的实证研究
    4.1 原木Hedonic价格模型建立
        4.1.1 变量选取及量化
        4.1.2 特征变量筛选
        4.1.3 Hedonic模型建立
        4.1.4 特征变量交互影响研究
        4.1.5 结构性变化检验
    4.2 原木特征价格指数编制
        4.2.1 编制两时期特征价格指数
        4.2.2 编制合并数据特征价格指数
        4.2.3 特征质量调整
    4.3 原木特征价格指数的分析评价
        4.3.1 不同方法的原木Hedonic指数的比较与分析
        4.3.2 Hedonic原木价格指数与其他相关价格指数的比较分析
5 原木特征价格指数的应用
    5.1 产品更替的Hedonic计算
    5.2 原木价格变化估测
6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4)中国的核心CPI研究 ——基于成本和技术影响角度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CPI衡量通胀存在的缺陷
        1.1.2 核心CPI衡量通胀的优势
    1.2 研究意义
        1.2.1 核心CPI研究的不足
        1.2.2 本文研究的重要意义
    1.3 研究内容
        1.3.1 分析价格指数的构成问题
        1.3.2 分析核心CPI的估计问题
        1.3.3 分析CPI的偏误估计问题
    1.4 基本概念
        1.4.1 核心CPI的简要介绍
        1.4.2 CPI偏误的简要介绍
        1.4.3 商品质量调整简要介绍
    1.5 可能创新
    1.6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核心CPI的相关研究
        2.1.1 核心CPI的内涵
        2.1.2 统计角度的核心CPI研究
        2.1.3 计量角度的核心CPI研究
        2.1.4 核心CPI研究的评述
    2.2 CPI偏误的相关研究
        2.2.1 指数公式导致的CPI偏误研究
        2.2.2 解决CPI偏误的质量调整研究
        2.2.3 质量变化引起CPI偏误的研究
        2.2.4 CPI偏误研究的评述
    2.3 特征价格理论的相关研究
        2.3.1 特征价格理论的内涵和渊源
        2.3.2 特征价格指数的基础理论
        2.3.3 特征价格理论的应用研究
        2.3.4 特征价格指数理论研究评论
    2.4 本章总结
第三章 生产者角度的价格指数构成研究
    3.1 主要类型的价格指数分析
        3.1.1 一般价格指数的规范分析
        3.1.2 消费者类价格指数规范分析
        3.1.3 生产者类价格指数规范分析
        3.1.4 全文价格指数缩写的统一介绍
    3.2 忽略需求因素的价格指数构成分析
        3.2.1. 市场价格指数的构成分析
        3.2.2 市场价格指数构成成分的解释
        3.2.3 普通价格指数的构成分析
        3.2.4 普通价格指数构成成分的分解
    3.3 纳入需求因素的价格指数构成分析
        3.3.1 市场价格指数的构成分析
        3.3.2 市场价格指数构成成分的解释
        3.3.3 普通价格指数的构成分析
        3.3.4 普通价格指数构成成分的分解
    3.4 本章结论
第四章 基于PPI等作为成本指数的核心CPI估计
    4.1 核心CPI的估计模型分析
        4.1.1 CPI上涨的类型和原因分析
        4.1.2 估计核心CPI的三变量SVAR模型分析
        4.1.3 施加长期约束条件的SVAR模型
    4.2 核心CPI估计的样本数据分析
        4.2.1 数据来源和简要介绍
        4.2.2 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
        4.2.3 数据的平稳性检验
    4.3 中国的核心CPI实证估计
        4.3.1 PPI等作为成本指数的依据分析
        4.3.2 第一段样本的核心CPI实证估计
        4.3.3 第二段样本的核心CPI实证估计
    4.4 本章结论
第五章 基于构建的成本指数的核心CPI估计
    5.1 中国的核心CPI估计分析
        5.1.1 估计核心CPI的成本指数分析
        5.1.2 中国的核心CPI估计分析
        5.1.3 核心CPI中的构成成分分解
        5.1.4 核心CPI中分解的构成成分检验
    5.2 核心CPI估计的成本指数实证分析
        5.2.1 价格指数中利润率影响存在性检验
        5.2.2 构建纯成本变动的成本指标
    5.3 中国核心CPI的实证估计
        5.3.1 第一段样本的核心CPI估计
        5.3.2 第二段样本的核心CPI估计
    5.4 本章结论
第六章 剔除偏误估计量的核心CPI研究
    6.1 价格指数偏误的理论分析
        6.1.1 社会平均利润率与效用变动的关系分析
        6.1.2 消费者角度的价格指数构成分析
        6.1.3 价格指数中的偏误成分分析
        6.1.4 生产者角度研究CPI偏误的优势
    6.2 剔除偏误估计量的核心CPI实证分析
        6.2.1 剔除偏误估计量的核心CPI分析框架
        6.2.2 第一段样本剔除偏误估计量的核心CPI分析
        6.2.3 第二段样本剔除偏误估计量的核心CPI分析
    6.3 中国CPI的偏误期望估计
        6.3.1 两段CPI样本的偏误期望
        6.3.2 全段CPI样本的偏误期望
        6.3.3 CPI的食品类价格指数偏误期望
    6.4 本章总结
第七章 实证估计的核心CPI对比分析
    7.1 不同成本变动传导变量估计的核心CPI对比分析
        7.1.1 核心CPI实证结果的直观比较分析
        7.1.2 核心CPI波动程度和特征比较分析
        7.1.3 核心CPI对CPI的预测能力对比分析
    7.2 不同供给因素传导变量估计的核心CPI对比分析
        7.2.1 核心CPI实证结果的比较对象介绍
        7.2.2 核心CPI实证结果的直观比较分析
        7.2.3 核心CPI实证结果的比较分析
    7.3 剔除和尚未剔除偏误估计量的核心CPI对比分析
        7.3.1 核心CPI实证结果的直观比较分析
        7.3.2 核心CPI的波动程度和特征比较分析
        7.3.3 核心CPI与货币政策的关系分析
    7.4 本章结论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
        8.1.1 分析价格指数的构成问题
        8.1.2 分析核心CPI的估计问题
        8.1.3 分析价格指数的偏误问题
    8.2 本文研究存在的不足
        8.2.1 构建成本指数的方法需改善
        8.2.2 构建的成本指数有一定缺陷
    8.3 尚待继续研究的问题
        8.3.1 继续完善成本指数的构建方法
        8.3.2 将需求因素适当引入价格指数
    8.4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1 第三章价格指数构成分析的相关推导
附录2 第四章核心CPI估计分析的相关推导
附录3 第八章有关成本和利润率影响成分直接分解补充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与成果

(5)中国CPI权重调整问题探究 ——基于大类商品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2.1 本文研究思路
        1.2.2 本文研究内容
        1.2.3 本文创新点和局限性
        1.2.3.1 本文的创新
        1.2.3.2 本文的局限性
2. 文献回顾与评述
    2.1 有关CPI基础理论研究的文献
    2.2 关于CPI编制问题的比较性文献
    2.3 基于数量经济学、统计学分析的实证类文献
    2.4 对已有文献的粗略评述
3. CPI基本理论分析
    3.1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定义与作用
        3.1.1 CPI指数类型
        3.1.2 CPI的界定与用途
    3.2 Divisia指数理论
        3.2.1 Divisia指数理论的简介和发展
        3.2.2 Divisia分解方法与价格指数理论
    3.3 时间序列方法的理论基础
        3.3.1 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
        3.3.2 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
4. CPI的Divisia指数分解
    4.1 数据选取说明及数据来源
    4.2 数据描述
        4.2.1 我国CPI及各大类商品和服务价格指数的描述统计
        4.2.2 我国消费支出结构的描述统计
    4.3 Divisia指数分解
        4.3.1 Divisia指数分解及分解效果验证
        4.3.2 对各个序列的进一步剖析
        4.3.3 CPI编制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5. (自有)住房核算范围变动方法选择
    5.1 基于核算标准制定的讨论
    5.2 自有住房核算方法的选择
    5.3 我国CPI在不同自有住房核算方法下的变动特征分析
6. 主要结论和建议
    6.1 基本结论
        6.1.1 影响我国CPI波动特征及核算结果的原因分析
        6.1.2 提高我国CPI权重调整效果的建议
    6.2 后续讨论
参考文献
附表和附图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6)专利特征对云南省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基于特征价格理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特征价格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1.2.2 特征价格理论与特征价格指数在我国的研究与发展
        1.2.3 专利与经济增长方面的研究成果
    1.3 研究内容、思路方法与分析框架
        1.3.1 本文的主要内容
        1.3.2 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1.3.3 本文的分析框架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2 特征价格理论概述
    2.1 LANCASTER 偏好理论
    2.2 ROSEN 的特征供需均衡模型
    2.3 特征价格指数的应用
3. 云南省专利发展现状分析
    3.1 与专利相关的几个概念
        3.1.1 技术创新的涵义
        3.1.2 知识产权的涵义
        3.1.3 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的关系
        3.1.4 专利的概述
    3.2 云南省专利发展现状
        3.2.1 云南省专利总体发展情况
        3.2.2 云南省三种专利发展情况
4. 云南省专利产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4.1 GDP 与专利申请量的单位根检验
    4.2 GDP 与专利申请量的协整检验
    4.3 GDP 与专利申请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检验
    4.4 云南省专利产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5. 云南省专利特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5.1 特征变化的建模方法
    5.2 估计中使用的变量
    5.3 模型的构建
    5.4 特征指数的编制
    5.5 经济增长率的计算与比较
    5.6 不同方法估算出的中国经济增长率比较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和应用价值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7)我国现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编制方法的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点
第2章 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相关知识综述
    2.1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涵义
    2.2 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发展历程
        2.2.1 萌芽阶段
        2.2.2 初级阶段
        2.2.3 发展阶段
    2.3 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编制方法
        2.3.1 代表商品的选择
        2.3.2 调查点的选择
        2.3.3 价格的调查计算
        2.3.4 权数的确定
        2.3.5 价格指数的计算
        2.3.6 价格指数的换算
第3章 中外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编制方法比较
    3.1 国外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简介
        3.1.1 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
        3.1.2 英国零售价格指数
        3.1.3 日本消费价格指数
    3.2 中外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比分析
        3.2.1 基本概念的对比
        3.2.2 价格范围的对比
        3.2.3 调查方法的对比
        3.2.4 汇编分类的对比
第4章 我国现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编制方法的缺陷
    4.1 我国现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在编制上的不足
        4.1.1 商品选择不科学
        4.1.2 抽样方式不合理
        4.1.3 价格调查有缺陷
        4.1.4 现行权数不准确
    4.2 我国现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在应用上的缺陷
    4.3 我国现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 GDDS 标准的差距
第5章 我国现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改进对策
    5.1 完善现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编制
        5.1.1 提高样本代表性
        5.1.2 促进项目设置合理化
        5.1.3 趋近GDDS 标准
    5.2 建立核心消费价格指数
        5.2.1 测度核心通货膨胀方法
        5.2.2 现行剔除法简介
        5.2.3 剔除法实证分析
    5.3 建立分层次消费价格指数
        5.3.1 分层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建立原因
        5.3.2 分层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建立意义
        5.3.3 分层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编制方法
        5.3.4 分层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编制实证分析
    5.4 现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改进的建议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相关统计表格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基于特征价格理论对中国GDP的修正(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目的与选题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特征价格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1.2.2 特征价格理论与特征价格指数在我国的研究与发展
        1.2.3 GDP的缩减指数方面的研究成果
    1.3 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主要内容以及创新点
        1.3.1 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1.3.2 本文的主要内容
        1.3.3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特征价格理论概述
    2.1 Lancaster的特征消费理论
    2.2 Rosen的特征供需均衡模型
    2.3 总结
第三章 特征变量的作用、选取与描述
    3.1 需要说明的问题
    3.2 真实产出被低估了的证据
        3.2.1 美国计算机特征价格指数实证研究
        3.2.2 中国汽车特征价格指数实证研究
        3.2.3 中国笔记本电脑特征价格指数
    3.3 “综合产品”特征的选取与说明
        3.3.1 知识产权(IP)活动能反映“综合产品”的质量变化吗?
        3.3.2 中国1985--2006年IP活动的描述与分析
第四章 特征回归模型的建立
    4.1 模型中的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
    4.2 特征回归模型形式的选择
        4.2.1 常用特种回归模型形式的介绍
        4.2.2 本文特征回归模型形式的选择
        4.2.3 模型效果的评价及检验方法介绍
        4.2.4 模型不能通过检验时的处理方法
    4.3 建立解释生产者价格指数的特征回归模型
第五章 GDP缩减指数调整指数的编制及其对GDP的调整
第六章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本文的不足之处及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地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9)半参数方法在编制手机特征价格指数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选题意义
    1.2 特征价格方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
    1.3 半参数回归模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
    1.4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结构安排
2 特征价格理论
    2.1 特征价格模型的理论概述
3 半参数回归模型
    3.1 非参数回归模型
    3.2 半参数回归模型
    3.3 半参数回归模型的估计
4 特征价格方程的建立与估计
    4.1 特征(Hedonic)价格方程的建立
    4.2 模型的最小二乘估计
    4.3 模型的半参数估计
    4.4 模型的检验与比较
5 数据来源及模型回归结果
    5.1 数据来源
    5.2 特征变量的选取
    5.3 特征变量的量化
    5.4 模型回归结果及解释
    5.5 合并数据的手机特征价格指数的编制
6 结论与不足之处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1
附录2

(10)价格指数研究中的质量指数与质量调整因子辨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质量指数、质量调整因子与质量调整
2 加法模式的质量调整因子
    2.1 加法模式的个体质量调整因子
    2.2 加法模式的综合质量变差指数
3 乘法模式的质量调整因子
    3.1 乘法模式的个体质量调整因子
    3.2 乘法模式的综合质量指数
4 结束语

四、论质量指数——兼论名义物价指数的调整(论文参考文献)

  • [1]人民币汇率区间波动对出口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制[D]. 陈瑶雯. 广西大学, 2020(07)
  • [2]新形势下广西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 陆扬.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1)
  • [3]我国木材产品特征价格指数编制及应用研究[D]. 姚姝宇.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4]中国的核心CPI研究 ——基于成本和技术影响角度的分析[D]. 李生杰. 厦门大学, 2017(01)
  • [5]中国CPI权重调整问题探究 ——基于大类商品的实证分析[D]. 王琦. 西南财经大学, 2011(05)
  • [6]专利特征对云南省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基于特征价格理论的研究[D]. 刘妍燕. 云南财经大学, 2010(04)
  • [7]我国现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编制方法的改进研究[D]. 宋晨. 中国石油大学, 2009(03)
  • [8]基于特征价格理论对中国GDP的修正[D]. 高培亮. 云南财经大学, 2009(07)
  • [9]半参数方法在编制手机特征价格指数中的应用[D]. 程飞. 云南财经大学, 2009(06)
  • [10]价格指数研究中的质量指数与质量调整因子辨析[J]. 雷怀英. 统计教育, 2008(06)

标签:;  ;  ;  ;  ;  

论质量指数——兼论名义价格指数的调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