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公共服务”:对“新公共管理”的批判与超越

“新公共服务”:对“新公共管理”的批判与超越

一、“新公共服务”:“对新公共管理”的批判和超越(论文文献综述)

周文秀[1](2020)在《新公共服务理论的价值理性图景探析》文中认为新公共服务理论的产生是西方的公共行政的新成果之一。在价值理性指导下的新公共服务理论对由工具理性主导的新公共管理理论进行了超越,这种超越并不是理论上的修修补补,而是每个理论所主导的价值发生了转变。从达尔对民主的讨论、“西沃之争”到后来的新公共行政理论的发展,都为新公共服务的价值理性提供了参考。新公共服务理论提倡采取措施来保障公民利益的实现,在全社会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从而促进政府组织为社会和公民服务,这些是对之前理论倡导的工具理性的超越。在民主高涨、服务意识不断增,官僚层级制的弊端逐渐凸显,面对新公共管理把政府打造的以顾客为导向的“掌舵者”困境,登哈特夫妇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以公民参与为归宿点,在对之前工具理性指导的理论进行批判后,把道德人当做人性假设归宿,形成了以服型的政府为主体,以公民为对象,主张公民权的建立,以实现公共利益和民主行政为目标的新公共服务理论的价值理性图景,以期解决人们对服务型政府的诉求。新公共服务理论勾画的价值理性图景为人们从价值理性角度认识公共行政提供了指导思想,它着力建立一个以普通民众为中心的公共行政。相比新公共管理理论中普通公民只是被管理、控制来说是一种超越,所以,新公共服务理论摆脱了传统公共行政的工具理性思维。但是新公共服务理论也有一定的困境,本文分析了新公共服务理论的价值理性困境及困境产生的原因。理论与实践结合才能发挥最大效果,所以分析新公共服务理论的价值理性对我国公共行政的发展有借鉴意义。我国公共行政呼唤价值理性价值理性回归即“价值一工具”理性融合,着力构建承担更多公共价值的政府。

陈宁[2](2020)在《西方公共行政范式转换探析》文中研究表明1887年,美国学者威尔逊发表了着名的《行政学之研究》一文,此文的发表标志着公共行政学成为了一门脱离政治学的独立学科。在公共行政学百余年发展与演变的历程中,其无论在价值取向上,还是在理论与研究方法上,都发生了重大的范式转换。公共行政这些范式的转换深刻影响了公共行政的实践发展。从时间发展的角度,可知公共行政学经历了三次重大的范式转换,即从传统公共行政范式到新公共管理范式,由新公共管理范式到新公共服务范式三次转换,这三次重大的范式转换对公共行政发展有着重大突破。通过对西方公共行政范式发展的研究,可以为我国的行政学研究以及政府管理提供价值,理论和方法上的借鉴与启发。因此,本文将梳理西方公共行政发展的三次范式转换探寻其对我国建立公共行政范式作用与影响。

燕宜芳[3](2020)在《新公共服务视角下郑州市高村乡文化站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乡镇综合文化站是由县级或乡镇人民政府设立的公益性文化机构,其基本职能是社会服务、指导基层和协助管理农村文化市场,具有公益性、事业性、基础性、综合性的特点。作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其建设发展,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对于满足乡镇群众的文化需求,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乡镇综合文化站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基本实现了“乡乡有综合文化站”的目标,保障了乡镇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但乡镇综合文化站还存在设施空置、活动参与度不高、人才队伍建设不足、服务效率不高、资金投入不足等普遍问题,制约了乡镇综合文化站职能作用的发挥。本文致力于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研究,选取郑州市高村乡文化站为个案,深入探究其建设问题,并尝试引入新公共服务的视角,将该理论关于政府职能转变、公民本位的治理思想、协商式的治理机制、重视人的价值、责任具有复杂多样性等核心观点应用于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的研究中,提出解决文化站建设问题的针对性对策,对于推动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建设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由五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方法与创新点;第二部分研究了新公共服务理论对于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研究的指导性意义;第三部分研究了高村乡文化站在空间设施、文化活动、资金投入和人才队伍的建设现状与问题;第四部分是新公共服务理论视角下郑州市高村乡文化站建设问题的成因分析;第五部分研究了新公共服务视角下高村乡文化站建设对策。新公共服务理论为高村乡文化站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向和价值选择,提出解决建设问题的针对性对策建议:转变政府角色,加强服务职能建设;以民为本,提高乡镇群众文化建设的主体意识;加强协商式治理机制建设,促进各方利益对话;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明确其责任的复杂性。

李鹏[4](2020)在《新时代中国政府信用建设路径研究 ——以政府信用影响因素为分析框架》文中提出政府信用问题蕴涵于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经典理论之中,是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研究的重要理论问题,也是近年来理论界给予高度关注的现实热点问题。政府信用弱化会带来政府执政合法性降低、政府治理成本提高、社会秩序失调以及民主发展受阻等一系列消极影响。近年来,相关研究表明,政府信用弱化已经成为当前大多数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政府行政中的普遍难题。因此,不断加强政府信用建设,有效增进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已经成为各国政府的重要任务。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政府信用正面临着弱化风险积聚的挑战,政府失信的问题在不同层级、不同领域的政府行政中都一定程度的存在着。因此,加强对新时代中国政府信用建设的研究就具有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制度信用是政府信用的基本形态,影响制度信用生成的价值正当性、制度绩效达成与制度有效运行三个因素构成了解读政府信用影响因素的基本框架,根据这一分析框架,在现代社会语境下,政府信用影响因素由价值因素、绩效因素与制度运行因素构成。价值因素主要包括行政价值的公正性、权力行使的公共利益性以及行政程序的民主参与性;绩效因素主要包括政府经济绩效与制度绩效;制度运行因素主要包括政府法治行政、政府责任行政、政府公开行政以及公共政策执行。通过实证研究方法的运用,本文得出,价值因素、绩效因素与制度运行因素对新时代中国政府信用均具有积极影响与较强的解释力,与此同时,实证研究的结论也表明,不同影响因素对政府信用的影响力存在差异。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政府信用呈现出总体水平较高且稳定,但存在“央高地低”的结构性问题这一现状,政府失信集中表现在行政价值缺失、政府绩效供给不足以及制度运行有效性不足三个方面。因此,基于对新时代中国政府信用现状与失信问题的梳理与回应,从新时代政府信用建设的制度情境、社会情境、文化情境以及媒介情境出发,本文将中国政府信用建设的基本路径设定在行政价值、政府绩效与制度运行三个维度之中,并力图通过行政价值有效实现、政府绩效有效供给与制度有效运行来构建新时代中国政府信用建设的路径体系。

于小强[5](2019)在《新公共服务理论的三重困惑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新公共服务理论提出至今,其固有的不足和困惑一直受到广泛的争议。通过重新审视新公共服务理论,尝试用历史、理论和实践三个维度来解释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公民的需求是否代表公共利益、政府是否提供的公共服务就是好的、政府与公民达成的共同价值取向是否一致三大现实困惑背后的原因,同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从三个方面对新公共服务理论进行哲学上的反思:在历史发展中,新公共服务理论体现了效率与公平的博弈;新公共服务理论本身的论证不具备严密逻辑性;新公共服务理论无法在实践性上解决效率与公平两者之间的平衡。

韩兆柱,翟文康[6](2017)在《“新公共服务”研究综述》文中认为新公共服务是西方公共管理前沿理论之一,兴起于21世纪初,它的出现源于对新公共管理主张市场化和竞争化而导致公共利益与公民权利缺失进行的反思与批判。新公共服务主张民主、公民权和公共利益,坚持七大基本原则,为政府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国外学者对新公共服务的研究经历了实践反思与总结、比较研究、体系构建、实践应用的过程,我国学者对于新公共服务的关注则是从理论引进、反思批判并逐步进入到适用性分析与实践结合研究。

韩兆柱,翟文康[7](2016)在《西方公共治理前沿理论述评》文中提出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理论体系和理论丛林,公共治理是治理的一个分支。公共治理是指在公共事务领域中,地位平等、相互依赖的治理主体通过合作的策略活动实现治理目标,并在西方政府治理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公共治理理论。西方公共治理理论内容丰富,其中以新公共服务理论、网络(化)治理理论、整体性治理理论、数字治理理论、公共价值管理理论为代表的公共治理五大前沿理论影响最大。西方公共治理五大前沿理论分别在治理的理念、结构、方式、工具、使命或目标方面为公共治理理论体系的形成作出了服务、网络、合作、数字、公共价值等理论贡献,构成了西方公共治理理论体系。它们是对新公共管理理论困境进行反思并结合时代特点而进行的创新。西方公共治理五大前沿理论之间相互补充,而非替代,一种或一些理论处于前沿,并不意味着传统理论的消亡,它们是并存与互补的。

李雪丽[8](2015)在《新公共服务理论研究视角综述》文中研究说明新公共服务理论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它是当代公共行政改革的新模式。在对新公共服务理论研究的过程中,它被当作是一种理论工具,以全新的视角透视现实。在这些研究视角中,以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比较研究、探究服务型政府的构建、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政府绩效管理研究、公民参与研究、行政伦理价值研究以及该理论的贫困研究等,本文将综述以上视角的研究现状。

冯彦乔,陈建新[9](2014)在《新公共服务理论的超越性与局限性》文中认为21世纪初,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新公共服务理论在西方国家应运而生,表现出超越和取代盛行一时的公共管理理论的势头。它在理论上体现着公共行政学研究的新成果,在实践上指导着西方国家的公共部门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公共行政发展的新范式。但其在风靡欧美等西方国家之时也遭到了多方质疑。本文对新公共服务理论与新公共管理理论进行比较,探索新公共服务理论的超越性和优势,同时分析其局限性。在此基础上,联系中国公共行政改革的现实提出对策思考。

周军[10](2014)在《政府模式变革的坐标 ——服务型政府理论建构的时代背景》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迈入了全球化、后工业化的进程,社会环境日益增长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对社会治理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期望,对既有的政府模式提出了挑战。在全球化、后工业化的时空坐标系中,西方国家经历了 30多年的改革,却仍没有走出“治理失灵”的局面。其中最为关键的原因就在于这些改革并没有实现政府模式的根本性变革,而只是对管理型政府的修修补补。而中国则在探索政府改革方案的过程中将改革的目标确定为“建设服务型政府”。然而,由于时代背景关怀的缺乏和理论准备的不足,导致了服务型政府的理论和实践都十分零碎,并因而遭到多方面的质疑。为此,面向未来社会治理实践,我们要将政府模式变革放置于全球化、后工业化的时空坐标系中去考察服务型政府理论建构的时代背景。政府模式变革首先应放置在全球化这个坐标中,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并没有正确定位全球化这场全新的历史运动,而将之视作资本主义世界化的延续。因而,在思维方式和行动逻辑上仍然采用同一化的观点去处理问题。实际上,人类社会的工业化进程正是世界中心—边缘结构逐渐形成并不断强化的过程。因而,在后工业化进程中,人类将承担起解构这一结构的全新课题。在全球化进程中,人类的活动将不再以民族国家为框架,而是以流动性为尺度。因而,人类社会在民族国家框架下建构起来的正义理论遭到了质疑,并提出了在承认和包容差异的基础上建构全球正义的要求。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需要建构起一种全新的政府模式,只有通过这一政府模式去积极建构合作的话语体系,开展合作的行动,我们才能通过全球合作去实现全球正义,才能引领人类走出全球风险社会,并平稳过渡到作为合作社会的后工业社会。全球化进程和后工业化进程是一体两面的,因而,政府模式变革更需要放置在后工业化这个坐标中。在人文社会科学的叙事中,后工业社会的概念得到越来越多的使用,然而,大多数学者都是从贝尔基于产业视角的定义出发去延展这个概念的,因而忽视了制度框架和治理体系的变革。对于服务型政府的理论建构来说,西方学者对社会治理的后工业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批判价值。在社会治理上,贝尔曾基于不平等的社会而提出公正的能者统治的改进方案。然而,这并不能满足后工业化进程中社会治理的新需求和新期望。因而,在承认和包容差异的基础上,治理责任承担的路径则指向了合作关系的建构,而这只有通过建构一种全新的政府模式才能实现。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应当对在后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治理进行自觉规划,以免人类因社会的自然演进而陷入更大的危机和动荡,甚至走向毁灭。因而,我们的首要任务是,突破既有的支持竞争的制度框架和治理体系,解构官僚制组织的中心—边缘结构,建构起全新的政府模式,引导多元社会治理力量之间的通力合作。在全球化、后工业化的时空坐标系中,社会的总体特征是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历史地看,农业社会是一个简单、确定的社会。在等级身份镶嵌的社会结构中,人们追求确定性的愿望则是通过对身份标识的认知而得到实现的。而工业社会是一个低度复杂性和低度不确定性的社会,工业化进程建构起来的是一个陌生人的社会,它将一切具体标识进行了抽象化而为之寻求同一性。在制度层面上,它通过人们对共同遵守的法律制度的熟知而建构起了确定性。在组织层面上,它则通过官僚制控制体系的形式化框架追求确定性。其实,官僚制组织的控制体系并没有消除或化解不确定性,而是将之积攒了下来,并与后工业化进程中日益增长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结合在一起,最终导致管理型政府的治理失灵和改革失灵,人类社会陷入到风险社会,并在全球化进程中陷入到全球风险社会。既然管理型政府及其改革方案并不能带领人类走出风险社会,那么,我们的改革就不能是对管理型政府的修修补补,而是建构一种全新的政府模式。唯有如此,人类才能走出风险社会,重建良好的社会秩序。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的社会环境要求人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性地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而人的这种创造性反映在了基于复杂性社会条件而发展起来的创造性科学技术上。在这个意义上,复杂性社会条件与创造性科学技术之间是相互建构的:复杂性社会条件是创造性科学技术兴起的现实背景,而创造性科学技术的涌现又反过来促进了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迅速增长。因而,在科学技术领域,工业化进程在人们追求知识严谨性的过程中迫使科学技术走上了摹仿的道路,同时又在工厂里建构起了知识专业化基础上的控制体系。当这种科学精神和控制体系映射到社会治理领域时,政府就被嵌入了控制导向的思维方式和行动逻辑。在后工业化进程中,知识共享之上的人类创造智慧(知识一智慧体系)推动了以网络技术、纳米技术,以及克隆技术为代表的创造性科学技术的涌现以及网络化生产体系的生成。创造性科学超出了工业社会分析的科学体系和摹仿的科学范式,它预示着综合的科学体系和创造性科学范式的兴起,预示着人类摹仿时代的结束和创造时代的到来。然而,管理型政府及其控制导向的行为模式却成了我们聚合创造性科学技术来提高人类各项能力的制度性障碍。因而,政府模式变革就是要通过建构一种全新的政府模式来帮助人类社会应对和解决创造性科学技术引发的难题,并引导和促进创造性科学技术朝向全人类普遍受益的方向发展。创造性科学技术的涌现不仅改变了人类的生产、交往,以及思维方式,更推动了人类社会网络结构的生成,这也就意味着人类社会开启了打破工业社会等级结构、变革管理型政府模式的历史运动。因而,在“网络化—去中心化”的过程中,领域边界的消融、空间特性的变革,以及社会的去中心化指引着政府模式变革也要打破线性思维的禁锢而走向网络化思维模式,去建构一种作为行动者的政府。在“符号化—虚拟化”的过程中,创造性技术的应用推动了人类社会现实的符号化和虚拟化。现实的符号化不仅建构了距离消失的进程,而且还使现实在没有时空限制的虚拟世界中流动,在这个意义上,符号化—虚拟化的连续体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治理运行的规则,管理型政府不可能在保持自身等级结构的同时,又具有对虚拟世界运行逻辑的适应性。因而,这就要求我们在符号化—虚拟化的社会现实中变革政府模式,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在“个性化—多元化”的过程中,追求个性化的“新人类”将重拾人的个性,展现人的自主性、独立性,以及创造性,实现从碎片化的人向总体性的人的转变。人的总体性的获得同时意味着社会的多元化。而在创造性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中形成的自己动手做和个性化定制正在促成社会走向成熟自治。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将建构一种全新的政府模式来引导社会的成熟自治。总之,在社会网络结构生成中,政府模式将实现从管理型到服务型的转变。

二、“新公共服务”:“对新公共管理”的批判和超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公共服务”:“对新公共管理”的批判和超越(论文提纲范文)

(1)新公共服务理论的价值理性图景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状况
        (二)国外研究状况
        (三)国内外文献综述述评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的创新之处
        (三)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新公共服务理论与价值理性界说
    第一节 新公共服务理论的界说和贡献
        一、新公共服务理论的阐述
        (一)新公共服务理论产生的背景
        (二)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内容
        二、新公共服务理论的贡献
        (一)拓宽了行政研究的视野
        (二)使宪政主义在公共行政中回归
    第二节 价值理性涵义与特征
        一、价值理性的涵义
        二、价值理性的特征
        (一)价值理性的批判性
        (二)价值理性的目的性
        (三)价值理性的历史性
        三、新公共服务理论的价值理性提出
        (一)历史维度解析
        (二)现实维度解析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新公共服务理论的价值理性图景
    第一节 新公共服务理论的价值理性生成逻辑
        一、理论逻辑
        二、现实逻辑
    第二节 新公共服务理论的价值理性图景呈现
        一、新公共服务理论的价值理性人性假设
        二、新公共服务理论的价值理性主体
        三、新公共服务理论的价值理性对象
        四、新公共服务理论的价值理性主张
        五、新公共服务理论的价值理性目标
        (一)实现公共利益
        (二)实现民主行政
        六、新公共服务理论的价值理性的功能
        (一)指导政府实践
        (二)促进社会发展
        (三)提供实现民主的途径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公共服务理论的价值理性困境与启示
    第一节 新公共服务理论的价值理性困境
        一、理论困境
        (一)提出观点而非理论框架
        (二)概念模糊导致责任悖论
        二、理论的价值理性困境
    第二节 新公共服务理论的价值理性困境反思
        一、人性假设过于乐观
        二、片面追求政治价值而忽视了效率价值
        三、价值理性解释下的程序性最小政府脱离现实
        四、价值理性的实际运作困境重重
    第三节 新公共服务理论的价值理性困境启示
        一、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融合的必要性
        二、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融合的理论启示与实践启示
        (一)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融合的理论启示
        (二)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融合的实践启示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西方公共行政范式转换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总结
第一章 西方公共行政范式的涵义
    第一节 行政范式的基本涵义
        一、“范式”的涵义
        二、公共行政范式的涵义
        三、范式转换的涵义
    第二节 西方公共行政范式的内容
        一、传统公共行政范式的内容
        二、新公共管理范式的内容
        三、新公共服务范式的内容
    第三节 西方公共行政范式的理论基础
        一、传统公共行政范式的理论基础
        二、新公共管理范式的理论基础
        三、新公共服务范式的理论基础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传统公共行政范式向新公共管理范式转换
    第一节 传统公共行政范式向新公共管理范式转换的历史背景
        一、信息化对传统公共行政范式提出挑战
        二、全球化对传统公共行政范式提出挑战
    第二节 传统公共行政范式向新公共管理范式转换的动因
        一、传统公共行政范式的理论缺失
        二、经济学理论为新公共管理范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三节 传统公共行政范式向新公共管理范式转换的内容
        一、价值取向的转换:由效率取向到效率与市场化统一取向
        二、理论基础的转换:由政治学理论到经济学理论
        三、研究方法的转换:由综合性研究方法到经济学研究方法
    第四节 传统公共行政范式向新公共管理范式转换的作用
        一、积极作用
        二、消极作用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公共管理范式向新公共服务范式转换
    第一节 新公共管理范式向新公共服务范式转换的历史背景
        一、新公共服务范式对新公共管理范式的反思与批判
        二、政治趋于民主化
    第二节 新公共管理范式向新公共服务范式转换的动因
        一、新公共服务范式对企业家政府的批判
        二、新公共服务范式对公共利益漠视的批判
    第三节 新公共管理范式向新公共服务范式转换的内容
        一、价值取向的转换:由效率与市场化到服务与公平
        二、理论基础的转换:由经济学理论到政治民主理论
        三、研究方法的转换:由经济学方法到社会与民主相结合方法
    第四节 新公共管理范式向新公共服务范式转换的作用
        一、积极作用
        二、消极作用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西方公共行政范式转换的审视与借鉴
    第一节 西方公共行政范式转换作用的审视
        一、范式转换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二、范式转换对实践发展具有指导作用
    第二节 西方公共行政范式转换的借鉴
        一、价值取向:重视伦理取向的公共行政范式
        二、理论基础:重视治理理论的公共行政范式
        三、研究方法:重视反思与批判研究方法的公共行政范式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新公共服务视角下郑州市高村乡文化站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国外研究
        二、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国内研究
        三、乡镇综合文化站的研究
        四、新公共服务理论应用于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问题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实地调查法
        三、个案研究法
    第五节 创新点
第一章 新公共服务理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研究的新视角
    第一节 新公共服务理论及其内涵
        一、新公共服务理论的产生
        二、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内涵
    第二节 乡镇综合文化站及其职能
        一、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发展变迁
        二、乡镇综合文化站的职能
    第三节 新公共服务理论对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研究的启示
        一、新公共服务理论对于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研究的适用性
        二、新公共服务理论在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研究中的应用
第二章 郑州市高村乡文化站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第一节 郑州市高村乡文化站建设现状
        一、功能空间与设备设施建设情况
        二、公共文化活动开展情况
        三、资金投入情况
        四、人才队伍建设情况
    第二节 郑州市高村乡文化站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空间设施建设有待加强
        二、服务供需错位问题突出
        三、资金投入力度有待加大
        四、人才队伍建设有待提升
第三章 新公共服务视角下郑州高村乡文化站建设问题的成因分析
    第一节 政府职能定位不清
        一、角色定位不清
        二、服务意识不强
    第二节 公民本位的思想意识不足
        一、政府对乡镇群众的重视度不够
        二、乡镇群众自身的公民权意识、需求表达意识较弱
    第三节 协商式治理机制尚未构建
        一、供给主体单一
        二、协商式治理机制尚未构建
    第四节 对于人的价值认识不深
        一、对于人才队伍的重视度不高
        二、相关服务人员对责任的认识不足
第四章 新公共服务视角下郑州市高村乡文化站建设对策
    第一节 新公共服务视角下郑州市高村乡文化站建设的创新思路
    第二节 新公共服务视角下郑州市高村乡文化站建设对策
        一、转变政府角色,加强服务职能建设
        二、以民为本,提高乡镇群众文化建设的主体意识
        三、加强协商式治理机制建设,促进各方利益对话
        四、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明确其责任的复杂性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高村乡文化站建设情况调查问卷
致谢

(4)新时代中国政府信用建设路径研究 ——以政府信用影响因素为分析框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一)研究方法
        (二)论文框架
    五、主要创新与存在的不足
        (一)研究的创新之处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阐释
    一、核心概念阐释
        (一)信用的内涵界定
        (二)政府信用的内涵界定
        (三)政府信用的特征
        (四)政府信用的变迁
        (五)政府失信的原因与影响
        (六)新时代的科学内涵
    二、理论基础阐释
        (一)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二)公共行政理论
        (三)委托代理理论
        (四)新制度主义理论
    三、论文分析框架
        (一)现代社会政府信用的基本形态:制度信用
        (二)制度信用的影响因素:价值正当性、制度绩效达成与制度有效运行
第二章 政府信用的影响因素
    一、价值因素
        (一)政府信用生成的价值诉求
        (二)从传统公共行政到新公共服务:政府信用生成价值诉求的公共性转向
        (三)价值因素的构成
    二、绩效因素
        (一)政府信用生成的绩效基础
        (二)绩效因素的构成
        (三)绩效因素结构变化的历时态考查
    三、制度运行因素
        (一)政府信用生成的制度运行保障
        (二)制度运行因素的构成
第三章 政府信用影响因素对新时代中国政府信用影响的实证检验
    一、价值因素各构成要素对新时代中国政府信用影响的实证检验
        (一)研究假设
        (二)变量选取与操作化
        (三)价值因素各构成要素与政府信用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二、绩效因素各构成要素对新时代中国政府信用影响的实证检验
        (一)研究假设
        (二)变量选取与操作化
        (三)绩效因素各构成要素与政府信用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三、制度运行因素各构成要素对新时代中国政府信用影响的实证检验
        (一)研究假设
        (二)变量选取与操作化
        (三)制度运行因素各构成要素与政府信用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四、价值、绩效与制度运行因素对新时代中国政府信用影响的比较分析
        (一)研究假设
        (二)变量选取与操作化
        (三)价值、绩效与制度运行因素与政府信用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五、实证分析的结论与启示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政府信用的现状审视
    一、新时代中国政府信用水平的总体状况
        (一)新时代中国政府信用总体水平:较高且稳定
        (二)新时代中国政府信用水平的结构性特征:“央高地低”
    二、新时代中国政府信用缺失的表现
        (一)行政价值缺失的表现
        (二)政府绩效供给不足的表现
        (三)制度运行有效性不足的表现
    三、新时代中国政府信用建设的情境考察
        (一)制度情境
        (二)社会情境
        (三)文化情境
        (四)媒介情境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政府信用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以行政价值实现推动政府信用建设
        (一)行政价值实现要增强行政的公平正义性
        (二)行政价值实现要增强行政的公共利益性
        (三)行政价值实现要增强行政的民主参与性
        (四)行政价值实现要提高行政伦理水平
    二、以政府绩效有效供给推动政府信用建设
        (一)实现政府绩效有效供给需要加快效能政府建设
        (二)实现政府绩效有效供给需要强化社会绩效供给
        (三)实现政府绩效有效供给需要科学的政绩观与绩效评估体系
    三、以制度有效运行推动政府信用建设
        (一)以法治行政实现制度的有效运行
        (二)以责任行政实现制度的有效运行
        (三)以公开行政实现制度的有效运行
        (四)以政策高效执行实现制度的有效运行
        (五)以治理现代化实现制度的有效运行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5)新公共服务理论的三重困惑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与文献综述
二、新公共服务理论三重困惑的致因:西方学者的反思
    (一)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历史维度”
    (二)新公共服务理论的“理论维度”
    (三)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实践维度”
三、对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反思:辩证唯物主义视角
    (一)效率与公平的博弈:反复与上升
    (二)新公共服务理论的论证不具备严密的逻辑性
    (三)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实践性不足
四、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完善与未来生长点

(6)“新公共服务”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新公共服务的国内外研究历程
    (一)新公共服务的国外研究历程
    (二)新公共服务的国内研究历程
        1. 理论译介
        2. 比较研究
        3. 反思批判
        4. 指导实践
三、新公共服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新公共服务的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1. 区别于旧公共服务的新公共服务
        2. 区别于传统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的新公共服务
        3. 独立体系的构建
        (1)公共组织
        (2)核心观点
        (3)理论来源和基本原则
    (二)新公共服务的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1. 他山之石:以登哈特为代表的新公共服务
        2. 比较研究:整合扬弃而非替代
        3. 辩证思维:反思批判而不盲目
        4. 理论借鉴:指导实践多样化
四、新公共服务的研究特点和发展趋势
    (一)新公共服务的研究特点.
    (二)新公共服务研究的未来图景
五、结语

(7)西方公共治理前沿理论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相关概念界定:治理与公共治理
    (一)治理的概念
        1. 关于治理定义的争论
        2. 关于治理阶段划分的争论
        3. 关于治理研究途径的争论
    (二)公共治理的概念
        1. 公共治理与治理的区别
        2. 公共治理与政府治理、私人治理的区别
三、西方公共治理前沿理论概述
    1.新公共服务理论
    2.网络(化)治理理论
    3.整体性治理理论
    4.数字治理理论
    5.公共价值管理理论
四、西方公共治理前沿理论评析
    (一)西方公共治理前沿理论的缘起与超越
        1. 西方公共治理前沿理论缘起
        (1)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困境
        (2)社会环境的变迁
        2. 西方公共治理前沿理论对先前理论的超越
        (1)价值层面
        (2)工具层面
        (3)治理主体
    (二)西方公共治理前沿理论的困境与局限
        1. 西方公共治理前沿理论面临的困境
        (1)公共治理中的阿罗悖论
        (2)公共治理中存在集体行动的困境
        2. 西方公共治理前沿理论各自的局限
    (三)西方公共治理前沿理论的争论
五、结论与展望

(8)新公共服务理论研究视角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视角一: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比较研究
    1.1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批判
    1.2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传承与超越
2.视角二:探究服务型政府的构建
    2.1我国构建服务型政府的问题、理论诉求及路径选择
    2.2新公共服务理论对我国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启示
3.视角三: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3.1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取向的启示
    3.2我国公务员管理相关启示
4.视角四:行政伦理价值研究
5.视角五:理论的贫困研究

(10)政府模式变革的坐标 ——服务型政府理论建构的时代背景(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述评
        1.2.1 现有研究水平
        1.2.2 存在问题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基本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变革的时空坐标
    2.1 政府模式变革中的时代精神与现实关怀
        2.1.1 行政改革:西方改革的时代意涵
        2.1.2 时代课题:政府模式变革的方向
        2.1.3 理论建构:政府变革的现实关怀
    2.2 面向社会现实的服务型政府理论建构
        2.2.1 西方对未来治理模式的探索
        2.2.2 中国改革对服务型政府的探索
        2.2.3 服务型政府理论建构的实践面向
    2.3 在时代背景中寻找政府模式变革的坐标
        2.3.1 管理型政府模式的坐标
        2.3.2 新的时空坐标系的生成
        2.3.3 定位政府模式及其坐标
第3章 空间坐标:政府模式变革的全球化视野
    3.1 正确定位全球化
        3.1.1 地域化、世界化与全球化
        3.1.2 作为一场历史运动的全球化
        3.1.3 全球化视野中的制度创新
    3.2 世界中心—边缘结构及其解构
        3.2.1 资本主义世界化运动
        3.2.2 基于中心—边缘结构的世界
        3.2.3 全球化运动中的去中心化
    3.3 全球正义诉求中的政府变革
        3.3.1 全球化对民族国家的冲击
        3.3.2 正义遭受质疑及其重建之路
        3.3.3 承认和包容差异的全球正义
    3.4 在全球合作中实现政府转型
        3.4.1 人类社会携手合作的动力
        3.4.2 在去中心化中谋求合作
        3.4.3 建构支持全球合作的政府
第4章 时间坐标:政府模式变革的后工业化取向
    4.1 考察“后工业社会”概念的多种理解
        4.1.1 贝尔的“后工业社会”概念
        4.1.2 后工业社会概念外延的扩展
    4.2 社会治理后工业分析的多元语境
        4.2.1 后工业行政中的服务要素
        4.2.2 把信息技术应用于组织设计
        4.2.3 后工业经济的质量增长方式
        4.2.4 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理论构想
    4.3 后工业化进程中治理责任承担的路径
        4.3.1 人类社会中的差异性和不平等
        4.3.2 能者统治的社会及其改进方案
        4.3.3 治理责任承担合作路径的建构
    4.4 在后工业化进程中自觉规划社会治理
        4.4.1 从竞争走向合作的尝试
        4.4.2 破解组织中心—边缘结构
        4.4.3 建构支持合作的政府模式
第5章 复杂性:全球化、后工业化时代的社会特征
    5.1 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迅速增长
        5.1.1 在简单的环境中寻求确定性
        5.1.2 在复杂环境中开展社会治理
        5.1.3 社会高度复杂性提出的挑战
    5.2 官僚制控制体系的失灵与变革
        5.2.1 官僚制组织的控制体系
        5.2.2 复杂性增长中的控制失灵
        5.2.3 建构任务型组织的逻辑
    5.3 政府模式变革的复杂性理论视角
        5.3.1 还原论、系统论和复杂性理论
        5.3.2 用复杂性理论看后工业化的现实
        5.3.3 复杂性增长中的政府模式建构
    5.4 风险社会中的政府模式变革
        5.4.1 风险社会提出的变革要求
        5.4.2 政府模式变革的内在逻辑
        5.4.3 德制框架下的服务型政府
第6章 创造性:复杂性社会条件下的人类创造智慧
    6.1 知识—智慧体系中的政府变革逻辑
        6.1.1 增长:人类社会的知识存量与扩散
        6.1.2 管理:建构封闭性的知识应用体系
        6.1.3 服务:促进知识共享之上的创造智慧
    6.2 生产体系变革中的政府模式转向
        6.2.1 工厂体系映射下的社会治理逻辑
        6.2.2 分工—协作体系中控制导向的政府
        6.2.3 网络化生产体系中的服务型政府
    6.3 科学范式转换中的政府变革要求
        6.3.1 从分析到综合的科学体系
        6.3.2 从摹仿到创造的人类启蒙
        6.3.3 创造性科学兴起中的政府
    6.4 创造性技术涌现中的政府模式选择
        6.4.1 变革时代的创造性技术
        6.4.2 技术聚合中的政府创新
        6.4.3 创造性社会的治理变革
第7章 网络结构:创造性技术兴起中的社会变迁
    7.1 网络化—去中心化:建构作为行动者的政府
        7.1.1 在边界消融中生成的合作关系
        7.1.2 空间特性变革中的网络化思维
        7.1.3 社会去中心化中的行动者建构
    7.2 符号化—虚拟化:引发政府思维方式的革命
        7.2.1 现实的符号化所建构的现实
        7.2.2 虚拟世界中的虚拟思维范式
        7.2.3 时空约束衰落中的政府变革
    7.3 个性化—多元化:促进社会走向成熟自治
        7.3.1 个性化的“新人类”及其性格
        7.3.2 从人的总体性到社会的多元化
        7.3.3 成熟自治社会中的政府变革
    7.4 在社会网络结构生成中变革政府模式
        7.4.1 技术应用:掀起治理变革的浪潮
        7.4.2 社会结构:从等级制到网络结构
        7.4.3 政府模式: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变
研究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四、“新公共服务”:“对新公共管理”的批判和超越(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公共服务理论的价值理性图景探析[D]. 周文秀. 黑龙江大学, 2020(05)
  • [2]西方公共行政范式转换探析[D]. 陈宁. 黑龙江大学, 2020(05)
  • [3]新公共服务视角下郑州市高村乡文化站建设研究[D]. 燕宜芳.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4]新时代中国政府信用建设路径研究 ——以政府信用影响因素为分析框架[D]. 李鹏.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2)
  • [5]新公共服务理论的三重困惑分析[J]. 于小强. 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2019(04)
  • [6]“新公共服务”研究综述[J]. 韩兆柱,翟文康.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2)
  • [7]西方公共治理前沿理论述评[J]. 韩兆柱,翟文康.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2016(04)
  • [8]新公共服务理论研究视角综述[A]. 李雪丽. 决策论坛——基于公共管理学视角的决策研讨会论文集(上), 2015
  • [9]新公共服务理论的超越性与局限性[J]. 冯彦乔,陈建新. 珠江论丛, 2014(04)
  • [10]政府模式变革的坐标 ——服务型政府理论建构的时代背景[D]. 周军. 南京大学, 2014(05)

标签:;  ;  ;  ;  ;  

“新公共服务”:对“新公共管理”的批判与超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