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电子商务教学平台建设

远程电子商务教学平台建设

一、远程电子商务教学平台的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娄迎军[1](2021)在《国家开放大学网络教学团队建设的困境与对策——以甘肃开放大学电子商务(农副产品营销方向)共享专业为例》文中提出针对国家开放大学网络教学团队建设面临的团队师资薄弱、成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通过SWOT分析法,以电子商务(农副产品营销方向)共享专业为例,从优势、劣势,以及存在的机会和面临的挑战对国家开放大学网络教学团队建设的现状进行详细的分析,提出了构建国家开放大学远程教育网络教学团队的建议,包括广泛开展调研,明确网络教学团队的建设目标;打造四类网络教学团队;提升教学质量,扩大招生规模;加强专项科研,促进团队建设和成员发展;完善保障和激励机制,强化团队考核。

王美月[2](2021)在《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与移动终端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公众知识获取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学术虚拟社区作为学术服务平台的根本目的是满足用户知识需求,提升用户交流体验,并最终达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学术虚拟社区以Research Gate、Mendeley、Academia.edu、经管之家、小木虫、丁香园等为主流平台,允许用户根据专业领域、兴趣等组建科研共同体,形成跨越时空、多领域交叉的学术社交网络,并通过社会化交互活动扩散个人的社会影响力和学术影响力,增强社区持续运营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然而,学术虚拟社区目前普遍存在用户活跃度低、社交动力不足等现象,严重阻碍了社区的知识流转效率。如何激发用户积极的参与交互,分享和贡献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资源,提升社区知识服务能力,是学术虚拟社区生存与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本文以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为切入点,基于相关理论和前人研究成果,结合定性与定量的研究方法,深入剖析了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的机理、影响因素、社会网络结构、行为特征以及社会化交互效果的评价,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引导策略。本文主要从5个方面展开相关研究第一、分析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的机理。基于需求层次理论和动机理论分析了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的知识动机、成就动机、社交动机、情感动机,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动机模型,解释了4种动机对社会化交互行为的驱动作用;将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的要素分为:主体要素,包括领域专家、普通用户和用户社群;客体要素,包括平台提供信息、用户分享信息以及用户生成信息;环境要素,包括政策环境、文化环境和信息制度环境;技术要素,包括网络稳定性、系统安全性、知识融合技术;基于社会网络理论,阐述了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活动中社交关系网和知识关系网的形成,剖析了社会化交互网络的二方关系结构、三方关系结构、星状拓扑结构、环状拓扑结构、网状拓扑结构;基于S-O-R模型,揭示了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从刺激识别阶段(S)—信息加工阶段(O)—行为反应阶段(R)的形成机制,并构建了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机理模型。第二、识别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的影响因素。基于S-O-R模型、信息系统成功模型、技术接受模型结合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网络结构特征,构建了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其中刺激因素(S)包括信息质量、系统质量、服务质量、网络密度、网络中心性、联结强度;有机体(O)是用户受到外部刺激后产生的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社会化交互态度、社会认同感知、自我效能感;反应(R)即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通过对典型学术虚拟社区用户进行问卷调查,实例验证了假设模型的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信息质量、服务质量正向影响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正向影响感知有用性;感知有用性与感知易用性共同影响社会化交互态度进而影响社会化交互行为;网络中心性正向影响自我效能感;联结强度正向影响社会认同感;社会认同感与自我效能感共同作用于社会化交互行为。此外,系统质量与感知易用性、网络密度与社会认同感的相关性未达到显着水平。第三、挖掘学术虚拟社区社会化交互网络结构与用户行为特征。基于社会网络相关理论和分析框架,采用数据挖掘技术,爬取小木虫学术虚拟社区用户交互行为数据,结合社会网络分析工具Ucinet和Gephi,分别从宏观层—整体网络结构、中观层—内部子结构网络、微观层—个体网络结构进行深入的剖析。整体网络分析结果表明,网络整体密度较低,用户节点间距离较远,关联性不强,网络存在多个分散游离的个体和子群。整体网络结构下用户社会化交互呈现出低密度与低层次特征、中心化与分散化并存特征、关系网络结构脆弱特征;内部子结构网络二方关系分析中,用户之间双向交互缺失,没有形成深度的交流与互动,且多数交互内容不具有实质性的价值和意义;三方关系分析中,多数用户形成星状拓扑结构,用户更愿意向核心用户聚集,这就导致资源的高度集中,信息通道单一;凝聚子群分析显示子群间交互相对稀疏,有多个孤立子群存在,核心区用户交互频繁,成员间具有很好的凝聚力和控制力。边缘区与核心区用户间没有联系,交互意愿较弱;个体网络结构通过网络中心性与结构洞分析发现,社会化交互网络核心节点用户较少,有92.13%用户处于网络的边缘位置,与中心节点距离较远,用户间的相互依赖程度不高,网络联通性不佳。网络中有36位用户占据了绝大部分结构洞,是网络中潜在领袖人物。个体网络下用户的社会化交互行为具有不对称、点对点与点对面相结合的交互特征。第四、基于物元可拓法评价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效果。以远程交互层次塔模型为理论基础,结合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特征与相关研究成果,构建了由操作交互、信息交互、情感交互和概念交互4个维度18个指标组成的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效果评价指标体系。选取小木虫学术虚拟社区用户为研究对象,采用物元可拓评价方法,通过计算经典域、节域、待评价物元、指标权重、关联函数,判定小木虫用户社会化交互效果的等级。研究结果表明,小木虫社区整体交互水平处于“一般”倾向于“良好”等级(特征值为2.56),说明社区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为了避免传统评价方法主观因素导致的偏差,本文通过提取敏感性指标,利用客观赋权法验证了物元可拓评价方法的有效性。第五、提出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的引导策略。本文在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机理、影响因素、社会网络结构与行为特征、交互效果评价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理论与实证分析结果,分别从平台环境层面、网络结构层面、用户感知—认知层面提出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的引导策略。本研究从理论层面丰富并完善了学术虚拟社区知识管理的理论体系,拓展并深化了S-O-R模型的理论框架与应用场景,为提升学术虚拟社区社会化交互效果提供理论指导。从实践层面,本研究挖掘出影响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的动机因素,推演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的形成机制,并通过网络结构分析,充分了解社会网络背后用户交互行为的逻辑关系,有利于学术虚拟社区服务主体整体把握用户需求与行为演化路径,有针对性的组织和引导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通过知识杠杆作用,加速知识流转效率,增强学术虚拟社区的核心竞争力。

黄师伦[3](2020)在《混合式教学在中职《电子商务基础》课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红经济、直播营销等新兴产业层出不穷,电子商务行业日新月异,要求电子商务专业人才有更高的综合素质,中职学校电商专业人才培养要适应行业发展,对教育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国家教育部提出“互联网+教育”的一系列政策,为中职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混合式教学方式能提高教学的效率,应对电商行业的变化,满足人才需求的培养。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混合教学研究及中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混合教学的相关文献,然后对当前中职电子商务教学现状、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在线教学平台进行分析,确定混合式教学实施的原则,对中职《电子商务基础》混合式教学进行总体设计,以及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具体设计,接着通过选取广东省某职业中学电子商务专业的两个平行班的学生作为实验对象,进行为期14周的教学实验,最后采取问卷调查、访谈分析、线上平台教学数据和线下课堂教学数据等方式对实验班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及综合能力等方面进行分析,验证本文的中职《电子商务基础》课程混合教学设计方案的有效性。

吴易[4](2020)在《基于微信的混合式学习在中职网络营销课程中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教学信息化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途径,混合式学习是信息化教学的代表性方式。在中职网络营销课程中应用混合式学习探索提升中职网络营销课程教学效果途径,可以为其他教师中职网络营销课程教学提供参考。本研究通过梳理混合式学习相关理论,结合中职学生特点和课程要求,提出适用于中职网络营销课程基于微信的混合式学习模式,进行基于微信的混合式学习教学设计,实施基于微信的混合式学习教学实验,运用量化分析检验实验班与对照班教学成果,证明了采用基于微信的混合式学习的实验班学习效果高于采用传统教学方式的对照班,并给出教学案例作为参考。然后,分析了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原因,提出了基于微信的混合式学习增长了课外学习时间、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增加了师生交流机会三个原因。最后,对开展基于微信的混合式学习提供参考建议,一是要注意学习环境的建设,二是要注重学习氛围的营造,三是多尝试教学方式的融合。

帅奕男[5](2020)在《智慧社会的司法范式转型》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旨在从法治范式变革的视角研究司法的范式转换问题。“司法范式”体现的是法官默认的司法逻辑和价值取向,司法范式的变化是与法治范式的变革密切相关的。因为法治范式体现了人们对法律系统所处的社会所持有的一般看法,这种看法构成了人们的立法实践和司法实践的背景性理解。因此,本文在法治范式的语境中,对现代司法范式的基本内涵、形态演化、面临的信息化挑战及发展趋向进行探讨,提出面向智慧社会的司法范式构想。除了导论和结语外,本文共分为四章。导论部分梳理了中外学者对智慧社会司法范式转型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介绍了选题缘由、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可能的创新之处。结语部分阐述了智慧司法与中国司法的转型策略,认为智慧司法是国家战略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法律系统内部转型革新的契机,但是需要在法治框架内把握技术介入司法领域的尺度。正文部分的内容具体如下:第一章界定了司法范式的内涵,考察了现代司法范式的形态演变,并提出司法范式演变的逻辑线索。在对司法范式的法治语境进行回顾分析的基础上,本章认为司法范式的现代性内涵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是法官立足于个人主体性对案件事实和法律适用作出的司法判断,其二是逻辑化、理性化的司法推理,其三是具有独立于司法结果之正义价值的司法程序。沿着司法范式现代性内涵的思路,本章对西方现代化进程中自由竞争阶段、福利国家阶段、安全保障国家阶段所对应的三种司法范式——形式司法、实质司法、协商司法的特征和具体内涵进行界定和阐述。自由主义范式的形式司法以服从实在法规则为特征,依赖于独立的司法权力机构通过严格的法律推理来解决具体冲突。其背景在于自由主义法治范式以形式理性为基础,通过理性经济人的假定和规则至上的信念来构架其制度体系,法律的一般化和体系化意味着法官需要在普遍性的法律原则或法律规则中寻找“决定性意义的原因”,以严密而精准的逻辑方法进行司法判断。福利国家法治的实质司法以目的导向推理为特征,司法权越来越多地介入到政府政策的形成过程中,司法程序也从关注形式公正转向关心实质公正。其背景在于自由竞争下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化加强了垄断性资本的力量,经济权力、物质财产和社会状况的不平等与日剧增,自由主义法治所带来的国家与社会、政治与法律的分离以另一种方式走向整合,福利国家的实质法逐渐地导向了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并在司法领域表现为法律判断和道德判断的整合。程序主义法治范式背景下的协商司法以沟通保障的司法程序为特征,表现为通过建立平等自由的对话空间以促进司法主体间协商沟通,进而达成共识。其背景在于法律结构和科层结构难以应对国家干预过于密集所带来的社会复杂情势,面向实质平等的权利保障也在一定程度上侵害了个人自主性的实现,这促使法律和司法转向通过组织规范和程序规范实现社会整合。司法范式的演化动力一方面来自于外部的社会条件变化,新的社会结构和组织原则通过制度化吸收到基本的法律结构中,进而影响司法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来自于司法实践的内部反思,司法系统也在纠纷解决中不断探索如何通过方法的运用、制度的设计,更好的促进司法正义的实现。第二章考察了司法范式面临的信息化挑战。信息时代的到来正在改变传统的社会结构和组织原则,计算机、互联网与大数据的结合不仅消解了理性思辨在知识生产和权力架构中的话语地位,而且对围绕能量与物质构建起来的现代法治秩序带来冲击。在这个过程中,司法作为法治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及“微观社会矛盾纠纷的灵敏显示器和社会治理状态的预警机”,首当其冲的感受到社会信息化与建构理性碰撞磨擦的冲击力。这就使得现代司法范式在信息化背景下面临着三重挑战:其一是双重空间对既有司法裁判规则和场域形成的冲击,其二是平台治理对国家法律的中心主义和司法至尊的地位的消解,其三是司法智能化对以法学专业知识为基础的现代司法理念带来的挑战。第三章分析了司法范式的智慧化转型趋向。随着技术对社会解析的不断加深,物理时空发展起来的司法理念与司法制度难以应对“微粒社会”的高速数字化进程,新的知识力量深度的参与到司法权力的运作之中。在司法规则方面,实体性规则和程序性规则被转化为计算机化的表达形式,甚至直接以代码生成规则,通过算法和程序设计实现自动化规制。在司法裁判方面,智能系统为各类案件提供“定制化”的证据指引、类案推送以及评估预测,使裁判结果更加具有连续性、一致性和可预见性,呈现出程式化的算法决策趋向。在司法过程方面,司法运作的场域逐渐从“广场式”“剧场式”的物理空间结构转向远程审理、人机交互、个性定制的多维立体空间,呈现出分众在线的场景化运作趋势。在司法服务方面,依托诉讼服务平台,精准定位、智能预判的个性化的诉讼指导增加了公众与司法部门的黏性,提供了更加有效和便捷的“接近正义的方式”。与此同时,新兴技术力量与司法权力运作的结合也指向了一个全景敞视的可以精细识别不同苦乐场景的智能控制机制,我们需要在新的法治框架中对司法范式进行设想和探讨。第四章提出面向智慧社会的司法范式构想。现代法治范式的研究与现代性社会转型有着本质上的勾连,是一种与现代性社会转型密切相关、对现代性进行智性反思的法律知识形态的变化。本章吸收了现代法治理论中的反思要素,并与社会学的反思性理论进行勾连,对法律与社会特性进行“双向阐释”,提出面向后现代的智慧法治范式,并在这种新型法治范式中塑造司法范式的形态。首先,为智慧时代的司法价值注入数字正义的内涵,使其内在的反映信息社会资讯化、符号化的思考和行为方式。其次,充分意识到智慧司法中人脑决策与智能决策之间的协同关系,推动演绎逻辑与计算知识的融合运用,使司法逻辑内在地反映双重空间、人机混合、算法主导时代的行为规律和新型法律关系。最后,通过数据、平台与司法活动参与者之间的互动,司法应突破仅仅被理解为是一种事后救济手段的设定,发挥纠纷预防的社会治理功能,应对智慧社会的风险和变化。

杜春梅[6](2020)在《基于UMU的混合式移动学习模式构建与应用 ——以电大《电子商务概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混合式学习是一种结合了在线学习和面对面学习的学习体验模式,而智能手机的大规模普及正在潜移默化的改变人们的教育理念和学习方式,利用智能手机进行混合移动模式的学习,这是对传统混合式学习的延伸和扩展。40多年来电大一直致力于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多媒体手段为成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面授导学和远程授课,在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有效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创新课程教学模式,把传统的面授导学和远程授课与移动学习进行完美结合,实现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办学效果,对于迫切需要向开放大学转型发展的基层电大而言,成为摆在面前的重大实践课题。电大的《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是针对成人学生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实问题。目前,关于将混合式学习或移动学习分别应用于电大开放教育教学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关于将二者深度融合的“混合式移动学习”形成理论并应用于电大教学实践的研究还不完善。本文通过基于UMU的混合式移动学习模式在电大《电子商务概论》课程中的应用研究,为现代信息技术与电大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参考依据。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实验研究等研究方法,对混合式移动学习模式在电大《电子商务概论》课程中的教学应用效果进行实验探究。针对相同的教学内容,选取差异性相近的实验班与对照班,完成教学效果对比实验。在实验班实施基于UMU互动学习平台的混合式移动学习模式教学,在对照班采用电大传统的授课方式,通过对实验数据对比、分析,实现对基于UMU的混合式移动学习模式有效性的验证。实验结果显示,基于UMU的混合式移动学习模式下的《电子商务概论》课程,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目前,基于UMU的混合式移动学习模式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如何保证UMU平台在电大混合式移动学习过程中的有效运用,仍需要通过更多的教学实践来探索。

罗正敏[7](2020)在《移动平台下短视频在中职《电子商务》课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短视频辅助教学成为热点话题,各种网络视频教学平台开始引入中职课堂,为转变传统课堂教学方式、推进教育信息化作出显着贡献。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应用,云班课等手机APP辅助教学软件将互联网和短视频有机结合起来,成为中职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云班课移动教学平台的教学实践,借鉴短视频备受年轻受众接纳的特点,融合教学活动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探索短视频教学这一新型教学手段在中职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应用模式,把“云班课”移动教学平台与“短视频”有机结合起来,从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设计并应用短视频辅助教学。旨在探索这种应用模式能否提高学生的认可度,改善学习效果。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法,梳理短视频的起源、发展以及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并以建构主义理论、非正式学习理论、沉浸理论、自主协作学习理论为理论支撑,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应的调查问卷和访谈结果,深入分析中职课堂教学现状,为下一步的教学设计提供参考。其次,运用实践研究法,以《电子商务》课程为例,开展基于移动教学平台的短视频教学实践活动。最后,通过统计分析,从学生对移动平台各功能模块基本功效的认可度、总体实施效果评价两个方面,探讨基于云班课实施短视频教学的总体实施效果。采用SPSS25.0对回收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研究表明,移动平台下短视频在中职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在某种程度上是传统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延伸,使教学手段持续更新、教学样式不断丰富、跟踪评价日益多元。能够帮助教师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善课堂教学氛围,为促进和创新中职课堂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罗彩[8](2020)在《基于超星学习通的混合式教学在中职《电子商务基础》课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和信息技术不断进步发展,国家提出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并要求教师要对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利用,丰富并创新课程形式。过去对信息化教学的应用研究更多体现在普通高校领域,为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2019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地位同等重要,要求鼓励职业学校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近年来基于mooc、spoc、智慧学习平台的翻转课堂和混合式教学得到了广大学者在中职学校领域的研究和探索。基于超星学习通的混合式教学以强大的技术为基础、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学方式灵活,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学习平台。本文在“互联网+职业教育”的背景下提出了混合式教学研究,旨在超星学习通平台的优势基础上,尝试探索基于超星学习通的混合式教学是否能够激发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教师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梳理国内外对混合式教学的研究现状,确定当前对混合式教学研究存在的空白点,同时对国内外涉及的相关教学理论的起源和发展进行研究,从中获得启发,进而为教学设计提供理论支撑。其次,通过访谈及问卷调查形式,对教师教学现状、学习者的课程学习现状、网络学习现状和混合式学习了解情况四方面进行分析,以确定混合式教学在该课程中的应用是否具备可行性和必要性,为之后的混合式教学研究设计提供参考。再次,通过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借鉴国内外学者对混合式教学进行的教学设计方式,然后以实际教学进行课例设计研究,并探索其学习效果。最后,采取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学生和教师进行调查,加入学习体验和教学体验,分析学生和教师对基于超星学习通的混合式教学的满意度、认可度以及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本研究表明,基于超星学习通的混合式教学,优化了教学资源的配备,丰富了中职课程教学内容,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沟通交流表达能力和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教师对教学进行管理。当然,本次研究还存在不足,希望本研究能给对中职学校实施混合式教学的教师提供借鉴和参考。

景甲甲[9](2020)在《基于云班课的情境教学在中职《电子商务》课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互联网的快速进步,传统的教学方式将不能满足信息化时代的需求,大量的新技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被研究与开发,随着移动互联网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为情境教学的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和创新了传统教学的形式,提升了课堂教学的质量,是当前教育变革的研究重点。本文在移动教学平台的基础上,以中职电子商务课程作为研究对象,探索基于云班课的情境教学在中职电子商务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应用。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法,深入分析国内外情境教学相关的文献,梳理情境教学的起源、发展以及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同时对基于云班课的情境教学在中职《电子商务》课程中的理论依据进行阐述,并拟定实施构想和情境创设。其次,运用问卷和访谈法,对教师、学生了解当前中职学校教学现状,情境教学在中职《电子商务》课程中的应用效果,为基于云班课的情境教学的设计实施提供借鉴。最后,通过实践研究法,借鉴和总结国内外学者对情境教学的研究,在中职《电子商务》课程中进行基于云班课的情境教学设计,并在本次实习的中职学校实施,通过学生体验与教学反思、问卷调查以及访谈对教学实施前后的教学情况进行评价分析。本研究表明,基于云班课的情境教学在中职电子商务教学中的应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提高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有效提升中等职业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能够促进中职师生建立融洽的关系,促进学生思维和表达能力的提高,为改善和创新中职课堂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张瑜[10](2020)在《中职学校混合学习支持服务设计与实践研究 ——以《办公自动化实务》课程为例》文中认为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深,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成为教育改革的重点。混合学习结合了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的优势,线上学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和机动灵活的自主学习方式;线下学习则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学生提供及时的监督指导。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开始使用混合学习的方式开展教学,但在实际中却由于缺乏相应的混合学习支持服务而难以满足学生的混合学习需求,从而降低了混合学习的效果。现阶段,国内外许多学者已经就混合学习中的学习支持服务展开了相关研究,研究主要集中于高等教育阶段,以理论构建为主。本研究梳理了混合学习、学习支持服务、职业教育中的混合学习、混合学习中的学习支持服务等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对混合学习、学习支持服务和混合学习中的学习支持服务等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研究方法采用了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行动研究法和访谈法,以建构主义理论、掌握学习理论、媒体选择理论和交互距离影响理论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在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的支持下,以X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8级电子商务班学生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首先,笔者编制了中职《办公自动化实务》课程混合学习情况访谈提纲和前期调查问卷,通过分析调查结果,总结出课程混合学习中存在学习资源缺乏、教学活动单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弱、教务管理不够完善、指导和评价不足等问题;其次,根据中职学校学生特点和《办公自动化实务》课程混合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设计相应的学习支持服务方案,方案涵盖学习资源、课程活动、教务管理和教学评价四方面内容;最后,在《办公自动化实务》课程中应用混合学习支持服务方案,根据行动研究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对学习支持服务方案进行不断调整优化并编制混合学习支持服务应用效果调查问卷。行动研究后,根据收集到的实践资料数据对学生的期末测试成绩、速课平台学习数据和学习支持服务应用效果调查问卷结果进行分析。根据对《办公自动化实务》课程期末测试成绩的分析,班级学生的课程成绩整体达到了较高的合格率;根据对速课平台学习数据的分析,平台学习资源利用率和随堂测试及格率都得到了提升;根据对混合学习支持服务应用效果调查问卷结果的分析,本次混合学习支持服务在提升学生的课程满意度、学习积极性、自主学习能力方面也起到了积极作用。综上可知,该研究中的混合学习支持服务方案有助于解决中职《办公自动化实务》课程混合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混合学习效果。

二、远程电子商务教学平台的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远程电子商务教学平台的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国家开放大学网络教学团队建设的困境与对策——以甘肃开放大学电子商务(农副产品营销方向)共享专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背景
二、国家开放大学网络教学团队SWOT分析
    (一)构建网络教学团队的优势分析
    (二)构建网络教学团队的劣势分析
    (三)构建网络教学团队的机会分析
    (四)构建网络教学团队面临的挑战
三、构建网络教学团队的建议及对策
    (一)广泛开展调研,明确网络教学团队的建设目标
    (二)着重打造四类网络教学团队
    (三)提升教学质量,扩大招生规模
    (四)加强专项科研,促进团队建设和成员发展
    (五)完善保障和激励机制,强化团队考核

(2)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学术虚拟社区研究现状
        1.3.2 信息交互行为研究现状
        1.3.3 社会化交互研究现状
        1.3.4 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1.5.1 研究技术路线
        1.5.2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学术虚拟社区
        2.1.2 社会化交互
        2.1.3 学术虚拟社区社会化交互
    2.2 社会网络理论
    2.3 S-O-R模型
    2.4 远程交互层次塔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的机理分析
    3.1 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动机
        3.1.1 知识动机
        3.1.2 成就动机
        3.1.3 社交动机
        3.1.4 情感动机
        3.1.5 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动机模型
    3.2 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的要素分析
        3.2.1 社会化交互主体要素
        3.2.2 社会化交互客体要素
        3.2.3 社会化交互环境要素
        3.2.4 社会化交互技术要素
    3.3 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网络拓扑结构
        3.3.1 社会化交互网络关系的形成
        3.3.2 社会化交互网络的二方关系结构
        3.3.3 社会化交互网络的三方关系结构
        3.3.4 社会化交互的星状网络拓扑结构
        3.3.5 社会化交互的环状网络拓扑结构
        3.3.6 社会化交互的网状网络拓扑结构
    3.4 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形成过程
        3.4.1 刺激识别阶段
        3.4.2 信息加工阶段
        3.4.3 行为反应阶段
        3.4.4 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形成机制
    3.5 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机理模型构建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4.1 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影响因素理论模型
    4.2 研究假设
        4.2.1 信息质量、服务质量、系统质量与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
        4.2.2 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与社会化交互态度
        4.2.3 网络密度、网络中心性、联结强度与社会认同感和自我效能感
        4.2.4 社会认同感、自我效能感与社会化交互行为
    4.3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4.3.1 问卷设计
        4.3.2 数据收集
    4.4 数据分析与模型验证
        4.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4.2 信度与效度检验
        4.4.3 模型分析与检验
    4.5 结果讨论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网络结构与行为特征分析
    5.1 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网络结构分析框架
        5.1.1 宏观层——整体网络
        5.1.2 中观层——内部子结构网络
        5.1.3 微观层——个体网络
    5.2 研究设计
        5.2.1 研究样本选取
        5.2.2 数据采集与处理
    5.3 社会化交互整体网络结构与用户行为特征分析
        5.3.1 网络社群图
        5.3.2 网络基本属性
        5.3.3 网络的关联性
        5.3.4 整体网络结构下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特征
    5.4 社会化交互内部子结构网络与用户行为特征分析
        5.4.1 二方关系分析
        5.4.2 三方关系分析
        5.4.3 凝聚子群分析
        5.4.4 核心—边缘分析
        5.4.5 内部子结构网络下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特征
    5.5 社会化交互个体网络结构与用户行为特征分析
        5.5.1 中心性分析
        5.5.2 结构洞分析
        5.5.3 个体网络结构下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特征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效果评价
    6.1 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效果评价的原则
    6.2 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2.1 评价指标选取
        6.2.2 指标体系构建
    6.3 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的物元模型与可拓评价过程
        6.3.1 经典域、节域与待评价物元
        6.3.2 计算待评价物元的可拓关联函数
        6.3.3 确定指标权重
        6.3.4 评价等级判定
    6.4 实例分析
        6.4.1 评价对象的选取
        6.4.2 数据收集与物元模型的构建
        6.4.3 物元可拓评价过程
        6.4.4 评价方法的有效性验证分析
        6.4.5 结果分析与讨论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引导策略
    7.1 平台环境层面引导策略
        7.1.1 建立用户访问风险管控机制
        7.1.2 开发平台层次化检索功能
        7.1.3 完善用户生成内容监管机制
        7.1.4 引导社区用户线上线下互联
    7.2 网络结构层面引导策略
        7.2.1 激活核心节点用户价值
        7.2.2 强化用户社会网络关系
        7.2.3 拓展网络兴趣社群
    7.3 用户感知—认知层面引导策略
        7.3.1 发挥群体智慧,优化知识获取
        7.3.2 鼓励知识创生,加速知识内化
        7.3.3 建立高阶思维,实现知识迁移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附录2 部分python代码
    附录3 小木虫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效果调查问卷
作者简介与研究成果
致谢

(3)混合式教学在中职《电子商务基础》课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需求
        1.1.2 信息化时代学生学习新方式转变的需求
        1.1.3 中职电子商务教学问题解决的需求
        1.1.4 中职《电子商务基础》课程教学难点的需求
        1.1.5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势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1.5.1 研究思路
        1.5.2 论文框架
    1.6 本章小结
2 文献梳理、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2.1 文献梳理
        2.1.1 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
        2.1.2 混合式教学影响因素
        2.1.3 混合式教学设计研究
        2.1.4 混合式教学评价研究
        2.1.5 中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混合式教学研究
    2.2 概念界定
        2.2.1 混合式教学
        2.2.2 混合式教学模式
        2.2.3 教学系统设计
        2.2.4 有效教学
    2.3 相关理论
        2.3.1 建构主义理论
        2.3.2 掌握学习理论
        2.3.3 知识分类教学论
        2.3.4 分层教学理论
        2.3.5 能力本位教学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中职《电子商务基础》混合式教学设计
    3.1 设计前分析
        3.1.1 教学现状分析
        3.1.2 教学目标分析
        3.1.3 教学对象分析
        3.1.4 教学内容分析
        3.1.5 在线教学平台分析
    3.2 教学设计原则
        3.2.1 以学生为主体
        3.2.2 满足学生个性化
        3.2.3 课堂内容实用性
        3.2.4 注重综合能力培养
        3.2.5 多元化评价原则
    3.3 教学设计总框架
        3.3.1 现有混合式教学设计框架分析
        3.3.2 中职《电子商务基础》课程混合式教学设计框架
    3.4 教学过程设计
        3.4.1 概念型知识混合式教学设计
        3.4.2 技能型知识混合式教学设计
        3.4.3 能力型知识混合式教学设计
    3.5 教学效果评价设计
        3.5.1 评价指标
        3.5.2 评价工具
    3.6 本章小结
4 中职《电子商务基础》混合式教学实施
    4.1 前期准备
        4.1.1 学校的准备
        4.1.2 教师的准备
        4.1.3 学生的准备
        4.1.4 在线教学平台搭建
    4.2 教学实践
        4.2.1 概念型知识混合式教学实践
        4.2.2 技能型知识混合式教学实践
        4.2.3 能力型知识混合式教学实践
    4.3 教学实践中反思
        4.3.1 课前要重视引导监督
        4.3.2 课中加强教学管理
        4.3.3 课后要及时教学评价
    4.4 本章小结
5 中职《电子商务基础》混合式教学效果分析
    5.1 学习目标评价
        5.1.1 问卷结果分析
        5.1.2 访谈结果分析
    5.2 学习态度评价
        5.2.1 在线学习平台数据分析
        5.2.2 问卷结果分析
        5.2.3 访谈结果分析
    5.3 学习效果评价
        5.3.1 阶段测试成绩
        5.3.2 期末考试成绩
    5.4 综合能力评价
        5.4.1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5.4.2 综合能力评价量表分析
    5.5 教学实践后反思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4)基于微信的混合式学习在中职网络营销课程中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
    第三节 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内容
    第五节 研究方法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第二节 混合式学习研究现状
    第三节 基于微信的混合式学习在中职课程应用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现状评述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教学设计
    第一节 微信平台介绍
    第二节 基于微信的混合式学习模式设计
    第三节 基于微信的混合式学习平台设计
    第四节 基于微信的混合式学习教学方案设计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教学实验
    第一节 实验概述
    第二节 实验前测分析
    第三节 实验准备
    第四节 实验过程
    第五节 实验后测分析
    第六节 教学案例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总结
    第一节 教学效果与原因分析
    第二节 研究结论与教学建议
    第三节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四节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实验前测问卷
附录二 :实验后测问卷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智慧社会的司法范式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学术创新之处
第一章 司法范式的基本内涵与形态演变
    第一节 司法范式的基本内涵
        一、司法范式的现代法治语境
        二、司法范式的现代性内涵
    第二节 司法范式的形态演变
        一、自由主义范式的形式司法
        二、福利国家范式的实质司法
        三、程序法范式的协商司法
    第三节 司法范式的演变逻辑及其局限
        一、司法范式演变的逻辑线索
        二、工商业时代的司法变迁及其局限
        三、数字时代司法范式的转型升级
第二章 司法范式面临的数字化挑战
    第一节 司法范式转型的信息化背景
        一、信息时代的知识状态
        二、元叙事的消散:信息时代的法治秩序变革
        三、司法范式转型的困境与机遇
    第二节 双重空间对司法场域的冲击
        一、涉网案件管辖制度失灵
        二、电子证据采信标准缺位
        三、网络民意对司法逻辑的冲击
    第三节 平台治理对司法“中心化”的挑战
        一、自治高效的争议处理
        二、群策共治的大众评审
        三、事前预防的技术控制
        四、激励规训的评分机制
    第四节 司法智能化的转型张力
        一、从信息孤岛到数据共享
        二、从在场交往到远程审理
        三、从“人与工具”到人机协作
第三章 司法范式的智慧化转型趋向
    第一节 代码识别的自动化规制
        一、证据规则的代码表达与识别
        二、诉讼规则的代码表达与识别
        三、管理规则的代码表达与识别
    第二节 算法决策的程式化裁判
        一、证据审查程式化
        二、准据识别聚焦化
        三、自由裁量标准化
    第三节 分众在线的场景化运作
        一、司法空间脱域化
        二、司法供给分众化
        三、司法交涉界面化
    第四节 智能回应的平台化服务
        一、诉讼引导智能化
        二、申请受理移动化
        三、解纷路径分流化
第四章 面向智慧社会的司法范式重塑
    第一节 法治范式转型:迈向智慧法治
        一、法治范式转型的理论基础:反思要素
        二、智慧时代的社会特性
        三、开放融合的智慧法治观
    第二节 司法价值:从场域正义走向数字正义
        一、立足数字化期待
        二、建立可视化交互
        三、面向场景化需求
    第三节 司法决策:人机协同与融合
        一、以计算知识填补演绎逻辑
        二、加强司法人工智能的论证性和可解释性
        三、明确技术权力介入的边界和尺度
    第四节 司法功能:数据驱动型纠纷预防
        一、纠纷预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纠纷预防何以可能
        三、数据驱动型纠纷预防运行机制
结语 探索中国特色的智慧司法模式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6)基于UMU的混合式移动学习模式构建与应用 ——以电大《电子商务概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课题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课题提出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四、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一)混合式学习
        (二)移动学习
        (三)混合式移动学习
    二、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联通主义理论
        (三)最近发展区理论
        (四)探究社区模型理论
第二章 电大《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基本情况
        (一)学校基本情况
        (二)《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教学现状
    二、调查问卷的设计和实施
        (一)调查问卷的内容设计
        (二)调查问卷的具体实施
        (三)《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教学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三、唐山电大《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成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二)学生参加在线学习效率较低
        (三)面授导学课内容枯燥
        (四)师生间交流互动不畅
第三章 基于UMU的混合式移动学习模式的构建
    一、UMU互动学习平台
        (一)平台简介
        (二)平台主要功能
    二、混合式移动学习模式的构建
    三、混合式移动学习模式各部分的功能设计
        (一)前期准备
        (二)线上学习
        (三)线下活动
第四章 基于UMU的混合式移动学习模式在电大《电子商务概论》教学中的应用
    一、教学实验设计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假设
        (三)实验步骤
    二、教学实验对象
    三、教学实验控制
        (一)教师的选定
        (二)实验对象的选择
        (三)教学实验地点
        (四)教学实验时间
        (五)教学实验内容
        (六)教学实验测试方法
    四、教学实施过程
        (一)实验前的准备
        (二)教学的实施
    五、教学实验结果与分析
        (一)实验前的基本情况分析
        (二)实验后的结果与分析
    六、实验结论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一、研究总结
    二、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7)移动平台下短视频在中职《电子商务》课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一、技术路线
        二、研究特色及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移动学习
        二、短视频
        三、“云班课”及其应用
    第二节 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非正式学习理论
        三、沉浸理论
        四、自主协作学习理论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移动平台下短视频教学的现状审视
    第一节 中职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目标分析
        二、教学内容分析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第二节 中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及教师基本情况分析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二、教师教学情况分析
    第三节 短视频在中职电子商务课程中的教学实施构想
        一、短视频教学的思路构想
        二、短视频教学的设计构想
        三、短视频教学的应用构想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移动平台下短视频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第一节 移动平台下短视频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计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设计
        四、教学评价设计
    第二节 教学应用课例
        一、课例一:B2B电子商务模式
        二、课例二:调查问卷设计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移动平台下短视频的应用效果调查及分析
    第一节 中职《电子商务》课程教学实践前期准备
        一、实践研究目的
        二、实践对象分析
        三、实践内容分析
        四、调查与统计工具
    第二节 实践结果与评价分析
        一、学生调查问卷分析
        二、教学实施效果评价与分析
        三、访谈结果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总结
    第二节 研究不足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学生基本学习情况调查
    附录二 :教师教学基本情况访谈提纲
    附录三 :基于移动平台的短视频教学实施效果调查问卷
    附录四 :《B2B电子商务模式》课前导学
    附录五 :《B2B电子商务模式》学习任务单
    附录六 :《调查问卷设计》学习任务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8)基于超星学习通的混合式教学在中职《电子商务基础》课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四节 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混合式教学
        二、超星学习通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掌握学习理论
        二、联通主义学习理论
        三、建构主义理论
        四、“三教”理论
第三章 中职《电子商务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审视
    第一节 学习者分析
        一、课程学习现状分析
        二、网络学习情况分析
        三、混合式教学了解情况分析
    第二节 教师分析
    第三节 中职《电子商务基础》课程教学分析
第四章 基于超星学习通的混合式教学设计
    第一节 教学设计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
        二、主体性原则
        三、可行性原则
        四、融合性原则
    第二节 教学目标设计
    第三节 教学内容设计
    第四节 教学方法设计
    第五节 教学活动设计
        一、课前自主学习
        二、课中讨论学习
        三、课后巩固复习
    第六节 教学评价设计
第五章 基于超星学习通的混合式教学课例应用
    第一节 课例一:CtoC电子商务模式
        一、教学设计
        二、学习体验
        三、教学体验
    第二节 课例二:第三方支付
        一、教学设计
        二、学习体验
        三、教学体验
    第三节 效果分析
        一、问卷结果分析
        二、访谈结果分析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总结
    第二节 研究不足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基于超新学习通的混合式教学前期问卷调查(学生)
    附录二 :基于超新学习通的混合式教学前期访谈提纲(教师)
    附录三 :基于超新学习通的混合式教学效果问卷调查(学生)
    附录四 :基于超新学习通的混合式教学效果访谈调查(教师)
    附录五 :基于超新学习通的混合式教学效果访谈调查(学生)
    附录六 :《C2C电子商务模式》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
    附录七 :《第三方支付》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
致谢

(9)基于云班课的情境教学在中职《电子商务》课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四节 技术路线及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情境
        二、情境教学
        三、“云班课”学习平台
        四、中职《电子商务》课程
    第二节 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理论
        二、情境认知理论
        三、“三教”教学理论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职教学现状及创设情境教学的基本思路
    第一节 中职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一、学生分析
        二、教师分析
    第二节 基于云班课创设情境教学的特点和实施构想
        一、基于云班课创设情境教学的特点
        二、基于云班课的情境教学的实施构想
    第三节 基于云班课创设情境教学的途径
        一、角色模拟情境
        二、多媒体创设情境
        三、社会热点情境
        四、创设问题情境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云班课的情境教学的教学设计与准备
    第一节 基于云班课的情境教学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总体思路
        二、教学目标设计
        三、教学内容设计
        四、教学过程设计
        五、教学评价设计
    第二节 中职《电子商务》课程的教学准备
        一、教学研究目的
        二、教学对象分析
        三、教学内容分析
        四、教学研究过程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云班课的情境教学的教学实施与评价
    第一节 基于云班课的情境教学的教学实施课例
        一、课例一:网络广告
        二、课例二:移动电子商务
    第二节 实践结果与评价分析
        一、学生体验与教学反思
        二、问卷调查分析
        二、访谈结果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总结
    第二节 研究不足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学生基本情况调查
    附录二:学生对课堂教学满意度的调查
    附录三:访谈大纲
后记

(10)中职学校混合学习支持服务设计与实践研究 ——以《办公自动化实务》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迅速
        1.1.2 混合学习能够满足学习者在信息时代下的学习新需求
        1.1.3 中职学校混合学习需要相应的支持服务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混合学习研究现状
        1.2.2 学习支持服务研究现状
        1.2.3 职业教育中的混合学习研究现状
        1.2.4 混合学习中的学习支持服务研究现状
        1.2.5 文献综述小结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4.3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混合学习
        2.1.2 学习支持服务
        2.1.3 混合学习中的学习支持服务
    2.2 研究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理论
        2.2.2 掌握学习理论
        2.2.3 媒体选择理论
        2.2.4 交互影响距离理论
第3章 前期分析与混合学习支持服务方案设计
    3.1 研究相关分析
        3.1.1 职业教育的特点
        3.1.2 中职学校学生及课程特点
    3.2 调查对象
    3.3 调查设计与实施
    3.4 调查结果分析
    3.5 调查结果总结
    3.6 混合学习支持服务方案的设计原则及运行流程
        3.6.1 混合学习支持服务方案设计原则
        3.6.2 混合学习支持服务方案运行流程
    3.7 混合学习支持服务方案设计
        3.7.1 学习资源支持服务设计
        3.7.2 教学活动支持服务设计
        3.7.3 教学管理支持服务设计
        3.7.4 教学评价支持服务设计
第4章 中职《办公自动化实务》课程混合学习支持服务实践研究
    4.1 实践研究总体规划
    4.2 混合学习平台搭建
    4.3 第一轮行动研究
    4.4 第二轮行动研究
    4.5 第三轮行动研究
    4.6 行动研究小结
第5章 混合学习支持服务应用效果分析
    5.1 考试成绩分析
    5.2 平台学习数据分析
    5.3 应用效果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四、远程电子商务教学平台的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家开放大学网络教学团队建设的困境与对策——以甘肃开放大学电子商务(农副产品营销方向)共享专业为例[J]. 娄迎军. 高等继续教育学报, 2021(04)
  • [2]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研究[D]. 王美月. 吉林大学, 2021(01)
  • [3]混合式教学在中职《电子商务基础》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 黄师伦.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0(07)
  • [4]基于微信的混合式学习在中职网络营销课程中应用研究[D]. 吴易.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5]智慧社会的司法范式转型[D]. 帅奕男.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2)
  • [6]基于UMU的混合式移动学习模式构建与应用 ——以电大《电子商务概论》为例[D]. 杜春梅.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7]移动平台下短视频在中职《电子商务》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 罗正敏. 贵州师范大学, 2020(12)
  • [8]基于超星学习通的混合式教学在中职《电子商务基础》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 罗彩. 贵州师范大学, 2020(12)
  • [9]基于云班课的情境教学在中职《电子商务》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 景甲甲.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10]中职学校混合学习支持服务设计与实践研究 ——以《办公自动化实务》课程为例[D]. 张瑜.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远程电子商务教学平台建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