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ERP的完备概念及理论基础研究

柔性ERP的完备概念及理论基础研究

一、柔性ERP的完整概念与理论基础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胡柯华[1](2021)在《振兴银行核心业务系统柔性优化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金融发展,银行固有经营模式被打破,业务流程发生了巨大变化,从网点服务到金融平台,从高净值客户到普惠金融。振兴银行作为初创型民营银行,业务模式也经历了这一转变过程,从创业初期的精准服务大客户到科技型银行发展战略。战略调整和业务模式转变,给银行核心业务系统带来空前挑战。建行初期的托管核心系统和支撑线上业务发展的互联网核心系统,“双核心”业务系统使客户信息管理困难、个人账户升降级受阻、产品管理难度大、系统扩展性差等问题突出,这些问题也让银行核心业务系统柔性大打折扣。论文以振兴银行核心业务系统柔性优化为研究主题,对核心业务系统存在的关键问题进行梳理分析,通过访谈法调研核心业务系统柔性优化需要考虑的未来潜在需求,在柔性理论、微服务理论和分布式架构理论指导下,依托柔性面向对象法和需求分析法,对核心业务系统柔性优化展开研究。为了实现低成本高产出,论文聚焦于关键问题的解决,对关键功能点进行深入柔性优化分析,提出一套切实可行的优化方案,最终实现振兴银行核心业务系统柔性大幅提升,实现系统对业务的及时响应,从而满足银行发展战略调整需要。通过对现状和问题分析,论文提出核心业务系统柔性优化的内涵与原则,并指出系统整合、架构微服务化、业务构件化、配置参数化,能实现系统柔性的最大化。架构层柔性优化,论文从应用架构、技术架构、数据架构、安全架构、开发架构五个层面提出优化方案,确保了系统架构柔性的大幅提升。在功能柔性优化上,设立客户中心、产品中心、核心存款、运营管理四大微服务中心方案的提出,可以恰到好处地解决关键问题,实现系统柔性的整体上升。论文研究提出的微服务和单元化组合架构优化方案,能实现系统柔性的整体提升,对关键问题解决颇有成效,为系统柔性方法研究开辟了新方向。核心业务系统柔性优化研究,填补了该领域研究的空白,对促进金融科技进步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刘伟岩[2](2020)在《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研究 ——基于创新体系的视角》文中指出2008年经济危机后,为摆脱经济下行的轨道,美国、日本、德国先后提出了“重振制造业”(2009年)、日本版“第四次工业革命”(2010年)、“工业4.0”(2012年)等战略计划,而我国也于2015年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的行动纲领。这些战略规划的陆续出台拉开了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Io T)、人工智能(AI)等为标志的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帷幕。而作为第二经济大国,我国应如何借助于这一难得机遇来推动国内产业升级则成为亟待思考的问题。回顾日本走过的“路”可知,其也曾作为“第二经济大国”面临过相似的难题,且从中日经济发展历程比较和所面临的“三期叠加”状态来看,我国现阶段也更为接近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而日本却在当时的情况下借助于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成功地推动了国内产业的改造升级。基于此,本文以日本为研究对象并将研究阶段锁定在其取得成功的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这一时期,进而研究其所积累的经验和教训,以期为我国接下来要走的“路”提供极具价值的指引和借鉴。在对熊彼特创新理论以及新熊彼特学派提出的技术经济范式理论、产业技术范式理论、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和部门创新体系理论等进行阐述的基础上,本文借助于此从创新体系的视角构建了“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理论分析框架,即:从整体产业体系来看,其属于技术经济范式转换的过程,该过程是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实现的,且两者间的匹配性决定着产业升级的绩效;而深入到具体产业来看,其又是通过催生新兴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来实现的,对于此分析的最佳维度则是能够体现“产业间差异性”的部门创新体系,同样地,两者间的匹配性也决定着各产业升级的成效。回顾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历程可知,其呈现出三个阶段:20世纪50~60年代的“重化型”化,70~80年代的“轻薄短小”化,以及90年代后的“信息”化。其中,“轻薄短小”化阶段是日本发展最为成功的时期,也是本文的研究范畴所在。分析其发生的背景可知:虽然效仿欧美国家构建的重化型产业结构支撑了日本经济“独秀一枝”的高速发展,但在日本成为第二经济大国后,这一产业结构所固有的局限性和问题日渐凸显,倒逼着日本垄断资本进行产业调整;而与此同时,世界性科技革命的爆发恰为其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但是这种机遇对于后进国来说在一定意义上又是“机会均等”的,该国能否抓住的关键在于其国内的技术经济发展水平,而日本战后近20年的高速增长恰为其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且“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技术发展战略又在较短的时间内为其积累了殷实的技术基础。在这一背景下,借助于上文所构建的理论分析框架,后文从创新体系的视角解释了战后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是如何推动日本产业升级以及日本为何更为成功的。就整体产业体系而言,科技革命的发生必然会引致技术经济范式转换进而推动产业升级,且这一过程是在由政府、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以及创新主体联盟等构建的国家创新体系中实现的。战后科技革命的发源地仍是美国,日本的参与借助的是范式转换过程中创造的“第二个机会窗口”,换言之,日本的成功得益于对源于美国的新技术的应用和开发研究,其技术经济范式呈现出“应用开发型”特点。而分析日本各创新主体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创新行为可以发现,无论是政府传递最新科技情报并辅助企业引进技术、适时调整科技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发展方向、制定激励企业研发的经济政策和专利保护制度、采取措施加速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改革教育体制并强化人才引进制度等支持创新的行为,还是企业注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遵循“现场优先主义”原则、实施“商品研制、推销一贯制”、将资金集中投向开发研究和创新链的中下游环节以及培训在职人员等创新行为,或是大学和科研机构针对产业技术进行研究、重视通识教育和“强固山脚”教育以及培养理工科高科技人才等行为,亦或是“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型的创新主体联盟联合攻关尖端技术、建立能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联合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等行为都是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微电子技术发展潜力的。而这种“追赶型”国家创新体系与“应用开发型”技术经济范式间的相匹配正是日本能够更为成功地借力于战后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根因所在。进一步地从具体产业来看,科技革命引致的技术经济范式转换表现为新兴技术转化为新兴产业技术范式和改造传统产业技术范式的过程,这也是科技革命“双重性质”的体现。而对这一层面的分析则要用到能够体现“产业间差异性”的部门创新体系。在选取半导体产业和计算机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的代表,以及选取工业机器产业(以数控机床和工业机器人为主)和汽车产业作为微电子技术改造传统机械产业的典型后,本文的研究发现:由于这些产业在技术体制、所处的产业链位置、所在的技术生命周期阶段等方面的不同,其产业技术范式是相异的,而日本之所以能够在这些产业上均实现自主创新并取得巨大成功就在于日本各创新主体针对不同的产业技术范式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分别形成了与之相匹配的部门创新体系。而进一步比较各部门创新体系可知,日本政府和企业等创新主体针对“催新”和“改旧”分别形成了一套惯行的做法,但在这两类产业升级间又存在显着的差异,即:日本政府在“催新”中的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中均表现出了贯穿始终的强干预性,尤其是在计算机产业上;而在“改旧”中则干预相对较少,主要是引导已具备集成创新能力的“逐利性”企业去发挥主体作用。作为一种“制度建设”,创新体系具有“临界性”特点且其优劣的评析标准是其与技术经济范式的匹配性。日本能够成功地借力于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推动国内产业升级的经验就在于其不仅构建了与当时技术经济范式相匹配的国家创新体系,而且注重创新体系的层级性和差异性建设,加速推进了新兴产业技术范式的形成,并推动了新旧产业的协调发展。但是,这种致力于“应用开发”的“追赶型”创新体系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如:基础研究能力不足,不利于颠覆性技术创新的产生,以及政府主导的大型研发项目模式存在定向失误的弊端等,这也是日本创新和成功不可持续以致于在20世纪90年代后重新与美国拉开差距的原因所在。现阶段,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蓬勃兴起在为我国产业升级提供追赶先进国家的“机会窗口”的同时,也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追跑”“齐跑”“领跑”并行发展的机遇,并为传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会。由于相较于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我国现阶段所面临的情况更为复杂,因此,必须构建极其重视基础研究且具有灵活性的国家创新生态体系,重视部门创新体系的“产业间差异性”,形成与新兴产业技术范式相匹配的部门创新体系,以及建设能够促进传统产业技术范式演化升级的部门创新体系等。

李斌[3](2020)在《中国大型汽车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数字化时代需要崭新的企业转型理论予以支撑。企业转型并非华丽转身,而是一场不断遭遇革命性的断裂并回应以融合性续造的历史进程。从人类社会科技发展趋势和世界经济变革、产业变迁的高度,才能深刻鉴别和诠释数字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与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特有规律。当前,数字经济深入推进,正深刻改变着汽车企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数字化为中国大型汽车制造企业深化改革注入新的魂灵,使数字化转型成为面向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的必然抉择。新的数字化时代已然开启,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应用将随之深入至汽车工业体系各个关键环节,从而开启个性化、智能化、数字化产品、服务模式变革之端;以资本投入等传统要素驱动模式,必将被数字化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所取代。从创新驱动模式选择的角度看,德、美、中由于国情与工业基础不同,走向不同的发展道路。我国汽车工业走两化融合产业发展道路成为历史必然;数字化对生产力及生产关系具有革命性推动作用。数字化是转型的动力之基础,活力之源泉;数字化转型升级路径研究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而区别于传统经济形态下的转型建构逻辑,数字化转型建构是以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为产业发展导向,将产业融合与企业数字平台建设为企业内外支撑机制,能更好顺应数字化市场需求的变化,开创数字化蓝海实现转型之绩效目标。本研究在梳理发达国家及国内数字化转型理论要点基础上,结合国情探讨当代中国大型汽车制造企业发展的任务和要求,以价值链、产业价值链经典理论为基础,以“PEST”、“五力模型”以及“微笑曲线”等为主要分析方法,对中国大型汽车制造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源起、路径、目标等进行系统归纳与重点剖析。特别针对交易费用等诸多涉及企业发展的本质问题进行阐释,打开了数字化转型的“黑箱”。并试图从产业发展规律视角,工业革命与制造模式演进、产业融合与企业转型、模式选择与转型实现路径等关系进行系统解析。据此,创新提出基于数字化技术演进的产业价值链转型升级路径。并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微观层面,通过案例研究给出了企业数字转型建构方略、实现框架。着重论述两化融合一个管理体系,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两个突破口。从战略层、管理层、技术层三个层面,加强新型能力建设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转型过程中强化组织结构优化、业务流程变革、技术能力革新、商业模式转变等四个方面;终以主营业务收入等考评数字化转型的绩效,并针对性的给出对策建议。力求既立足于学术研究前沿,又紧贴中国大型汽车企业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实际需求,力图做到‘融合贯通’、‘推陈出新’。继而对于企业数字化转型理论乃至对推动当代中国汽车企业管理实践的发展有所裨益。

朱通[4](2020)在《家具生产企业生产车间现场管理MES系统构建研究》文中提出生产现场是将家具订单转化为客户需求产品的重要场所,也是家具生产企业业务流程中的核心工序之一。目前家具现场管理模式落后,无法及时响应多品种、变批量混线生产模式下的车间需求,上层计划与现场控制层之间信息脱节问题严重,制约了家具生产企业的进一步发展。MES系统的应用是提升家具生产企业生产效率与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之一,能为家具生产企业提供一个响应迅速、弹性化、细致化的生产制造环境,可以为家具生产企业生产带来全方位的提升。本文通过对家具生产企业生产特征、现存问题和管理需求进行系统分析,结合MES系统理论知识,建立了技术资料管理为基础、以生产计划管理为源头、以生产过程管理为核心,同时兼顾物料管理、设备管理、质量管理等重要生产组成部分的家具生产企业MES系统功能模型,并对各个模块功能细分做了详细的阐述。通过探讨MES系统与企业计划层、控制层之间的关系,设计家具生产企业MES系统功能框架图及功能模块内部信息交互过程;通过分析MES系统功能模块在家具业务流程中发挥的作用,初步完成了适用于生产现场管理的MES系统构建。同时,本文通过分析家具生产现场生产异常特点,确定了计划扰动、执行扰动、资源扰动和工艺扰动四类扰动事件,并针对性给出了各类扰动事件的处理目标与处理思路,最终得出基于不同生产扰动事件下的车间自动调度技术流程框架。

张帆[5](2020)在《核电产业的信息共享、供应链动态能力及其对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文中认为随着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能源作为国家经济的重要命脉推动并影响着工业文明的进步。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核电产业面临着巨大挑战,作为一种高科技产业,其建设的各个环节都涉及到跨学科、跨行业的合作。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信息共享成为核电产业协同创新发展的关键要素。核电供应链中各成员单位的共同目标就是通过信息共享平台高效利用供应链动态能力及时整合协同各方面的资源。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下,核电产业各成员企业在彼此协同合作的过程中需不断提升自身的供应链动态能力,推进和完善各地区核电站的全寿期管理模式,推动核电产业的技术突破与专利研发。通过提升协同整合共享信息的能力使各方面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从而节约成本,提升核电产业在技术领域和管理领域的协同创新水平。本文围绕“核电产业如何提高协同创新绩效”核心问题,从信息共享的角度探讨供应链协同机理。本文首先将信息共享划分为信息共享内容、信息共享质量和信息共享IT技术三个维度,然后引入了供应链动态能力这一中间变量,将供应链动态能力划分为供应链学习能力、供应链协调能力和供应链重构能力,并构建“信息共享—供应链动态能力—创新绩效”模型,探讨供应链动态能力的中介效应。通过195份问卷回收和数据校验、回归分析,检验并修订概念模型,深入揭示核电产业信息共享和供应链动态能力对协同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结合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的案例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结论:一是核电产业信息共享对供应链动态能力具有正向影响。二是核电产业供应链动态能力中的供应链学习能力和重构能力对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更为显着,供应链协调能力对企业管理协同创新绩效的提升具有显着作用,但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作用却并不明显。三是核电产业信息共享中信息共享质量和信息共享IT技术对协同创新绩效具有显着的正向作用,而信息共享内容对企业管理协同创新绩效的作用并不显着。本文的研究结果一方面丰富了供应链协同创新绩效的理论研究,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核电产业利用信息共享和供应链动态能力提升协同创新绩效提供实践指导。

夏明火[6](2021)在《基于MPP的智能工厂个性化定制系统研究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经济全球化、市场多样化和产品服务个性化的推动下,大规模个性化生产(Mass Personalization Production,MPP)被“中国智能制造2025”列为五大创新工程之一,被作为重点研究领域向前推进,是21世纪生产模式变革的新趋势,是制造企业发展的新方向。随着信息技术、制造技术和管理技术的不断发展,大规模个性化生产的具体研究内容也在不断地变化与更新。在这种发展形势下,为改善制造企业传统的生产、定制和销售方式,突破区域、时间和技术等因素的限制,实现对定制产品的高效率生产,满足客户对产品日益提高的个性化需求,提高制造企业对市场的竞争力与快速响应能力。论文通过如何使制造企业实现大规模个性化生产的角度着手研究,围绕基于MPP的智能工厂及其个性化定制系统进行了一些探索和研究。首先,从大规模个性化生产模式基础研究出发,探析了生产模式的演变历程,阐述了大规模个性化生产模式的基本内涵,概述了大规模个性化生产模式相比于其他传统生产模式的特征及优势。通过设计链、信息链、制造链和供应链四个方面对大规模个性化生产模式的制约因素进行研究,提出了我国制造企业实现大规模个性化生产模式的所需的能力要求。其次,在以上研究基础上结合“互联网+制造”的概念,提出了一种基于MPP的智能工厂。给出了一个“一个内涵+三个条件+六个目标+八个特征”的基于MPP的智能工厂内涵描述模型,阐释了基于MPP的智能工厂的内涵、特征及目标,提出了基于MPP的智能工厂建设条件;构建了一种包括产品供应链横向集成、产品信息链纵向集成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端到端集成三个集成和制造联盟层、运营管理层、制造执行层、生产控制层及生产设备层等五层结构的基于MPP的智能工厂总体架构模型,并进一步提出了基于MPP的智能工厂总体架构模型下的信息集成架构和运行体系架构。再次,对基于MPP的智能工厂个性化定制系统实现要素及定制方法展开研究,阐释了基于MPP的智能工厂个性化定制系统的构成要素、目标及功能。通过对客户需求的分类和获取进行系统的研究分析,提出了了匹配客户需求驱动的个性化定制、客户选择需求驱动的个性化定制和基于客户驱动的个性化定制三种定制方法,制定了三种定制方法的定制流程,并对匹配客户需求驱动的个性化定制方法种所需的产品实例检索算法进行了深入研究。最后,设计了基于MPP的智能工厂个性化定制系统总体功能架构,对基于MPP的智能工厂个性化定制系统所需的开发技术进行了研究,并以自行车为实例对系统进行了开发和实现。该系统在B/S结构模式下,采用了ASP+C#+Java Script+CSS+Ajax和SQL Server数据库等技术实现对系统的用户注册、用户登录、订单查询、客户需求发布、个性化定制等功能模块的开发,利用Unity3D游戏引擎实现模块化定制模块的三维交互及预览功能的制作,并通过对定制系统的运行进行测试,对本文提出的技术和方法进行了验证。

冯亚芳[7](2019)在《双资源约束的航空发动机作业车间调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业车间调度问题(Job Shop Scheduling,JSP)在根本上属于资源的分配问题,对资源调度研究的深入和扩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是现今研究的热点。在航空发动机作业车间调度问题中,工件的加工对操作工人和机器设备有着较高要求,约束关系明显,且由于工件精密度高、加工工艺复杂,操作工人的能力差异也对实际生产有明显的影响。本文以航空发动机为研究对象,以作业车间调度为背景,结合当前国内外研究学者对双资源约束(Dual Resource Constrained,DRC)作业车间调度(DRCJSP)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成果,针对航空发动机作业车间调度特点进行分析,研究了考虑扰动事件的设备和差异性工人双资源约束的作业车间调度问题。论文主要围绕模型的构建、求解方法设计以及算例验证等几个方面完成研究,并将模型和算法应用于实际案例分析,对解决航空发动机生产中的调度问题给出参考建议,有助于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竞争力。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对航空发动机作业车间调度问题进行总体研究。对相关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确定本文的研究问题;对相关理论和优化方法进行介绍,包括双资源约束的相关理论、调度优化方法等,重点对云模型进行分析,阐述了云模型在遗传算法中的优化应用。然后,分析了航空发动机作业车间调度存在的问题,建立包含机器设备和差异性工人双资源约束的航空发动机作业车间调度模型,并基于滚动窗口和事件驱动的思想,考虑航空发动机实际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扰动事件,包括设备故障、工人离岗等。利用云模型改进遗传算法即云遗传算法对模型进行仿真求解,通过算例分析,以对比分析的方式验证了本文构建模型和算法是可行且有效的。最后,针对A公司航空发动机作业车间的调度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将构建的模型和提出的算法应用于该车间调度方案的优化,并对应用效果进行分析;考虑到扰动事件对调度方案的影响,从设备故障预测、工人的培养以及车间调度系统建设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改善建议和意见。

林炜翰[8](2019)在《C塑料制品公司智能制造实施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消失,依靠人工成本优势得到快速发展的制造业开始面临人工成本上涨、竞争加剧、产业升级等各种问题。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新一轮工业革命,是解决劳动力不足、劳动力成本上升的主要途径,已成为全球制造业发展的新趋势。如何实施智能制造发展战略,推进企业智能化改造,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是当前企业着力探索的问题。本文以C塑料制品公司实施智能制造发展战略与项目为案例,通过分析C公司自动化、信息化和两化融合现状及发展态势、实施目标,研究其智能制造实施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并以同行业企业转型智能制造的发展经验为借鉴,从非技术和技术两个层面提出C公司智能制造实施策略的建议。非技术层面从企业战略、组织结构、管理体系、人力资源、资金、产业链等角度;技术层面通过建设智能工厂为智能制造载体,来探讨如何实现产品设计、生产、物流、销售、服务等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为推进C公司智能制造发展,促进企业提质增效、提升企业竞争力提供参考,也为其他企业实施智能制造项目,探索多维度智能制造的发展模式提供借鉴。

邝亮[9](2019)在《基于BPM的中小企业ERP实施风险指标体系构建及控制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推进,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愈发激烈,企业如何在经济局势非常严峻的情况下求得生存与发展,已成为企业普遍所关心的问题。企业原有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模式已难以应对市场需求的变化,企业正走向升级转型的关键时期。21世纪是信息时代的元年,我国信息化浪潮如暴风骤雨铺面而来,对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都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而更多的是造成了企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企业信息化建设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企业走向信息化发展道路也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企业试图通过加强信息化来提升竞争力,然而由传统生产模式向信息化生产模式转变对企业而言并非易事,需要企业克服以往生产过程中的种种弊端,甚至对组织架构、岗位职责及相关人的利益都要做出较大的变动,不能有效解决相关问题及难以适应这种变动都将导致信息化建设失败。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ing,企业资源计划,简称ERP)作为市场上普遍盛行的信息化软件产品,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施ERP尤如一把双刃剑,正确的实施ERP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是突破性的,而错误的ERP实施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是灾难性的。ERP实施及系统本身极具复杂性,其涉及企业生产、管理及控制等多方面内容,从而给企业在ERP实施过程中造成了极大的实施风险。如何保证ERP实施成功已成为学者关注多年的话题,然而ERP实施失败率居高不下,对许多企业信息化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针对ERP实施的研究在国内外已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也存在相应的不足之处。由于行业及企业特性的不同,国内外管理方法、管理模式、技术基础及社会环境存在差异,导致许多研究理论在使用过程中受到限制,对ERP实施的分类研究还有待继续深入,而这种深入主要体现在了不同企业类型,研究视角及具体实施过程等方面。本研究重点关注中小企业ERP的实施风险问题,提出企业实施ERP的全过程应建立在BPM(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业务流程管理,简称BPM)思想基础之上,以流程来指导企业生产实践,同时着重提取了企业在ERP实施过程中有关BPM的重要影响因素,并建立相应的风险指标体系。其中,企业ERP实施前期的BPM为企业提供保障性的作用,中期的BPM为企业提供适应性的作用,可以有效避免企业ERP实施的问题,对流程进行持续优化,而后期的BPM为企业带来提升性的作用。企业应对三个方面的指标进行综合管理,从整体上提高企业ERP实施的管理水平,从而有效保障ERP实施成功。此外,通过选取两家ERP实施企业进行对比分析,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相关风险进行了评价,验证了指标的有效性。最后,基于BPM视角提出了企业风险控制的相关策略,为企业ERP实施提供实践指导。未来将有更多的中小企业投入到ERP实施行列中,因此研究结论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

陶宇[10](2019)在《信息化装备图标的脑电生理阈值研究》文中认为数字界面在信息安全、地理交通和军事管理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数字界面信息结构关系错综复杂,图标作为数字界面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如何让信息有效呈现并提高图标可用性是数字界面设计中的重要问题。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对界面可用性评估方法和应用场景展开了研究,对信息化装备图标的从生理层面进行研究评估还较为匮乏。本文针对这一现象,对现有的装备图标视觉元素及应用呈现方式对认知加工过程的影响展开了深入分析。将图标视觉元素拆解为图形、配色和空间布局三个方面,对各元素的影响因子进行说明。对装备图标的实际应用叠加背景的不同方式展开介绍,并进行了分类说明。基于认知加工理论,从生理层面上说明了用户对图标的认知基础,从而构建了装备图标的识别加工模型。通过对图标认知加工的梳理研究,从认知层面对图标属性的研究现状及各属性对图标可识别性的影响进行分析。针对图标视觉元素和认知属性,本文选择ERP(Event-related potential)脑电实验方法,辅以主观评价法,展开对图标的可识别性研究。通过对图标的图形刚柔度、配色条件和复杂度对认知加工影响的实验,得出不同图标要素激活的电极位及对应的脑电成分质变阈值。最后,本文基于ERP实验结果对图标的不同元素下的脑电生理阈值进行了总结与分析,构建了脑电生理层的装备图标可识别性评价模型,作为图标设计评价的参考标准。通过结合图标的实际范例,对于装备图标的脑电生理阈值指标在图标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展示说明。

二、柔性ERP的完整概念与理论基础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柔性ERP的完整概念与理论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振兴银行核心业务系统柔性优化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路线、方法与内容
        1.2.1 技术路线
        1.2.2 研究方法
        1.2.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
    2.1 基础理论
        2.1.1 柔性理论
        2.1.2 分布式架构理论
        2.1.3 微服务架构理论
    2.2 研究综述
        2.2.1 系统柔性优化研究现状
        2.2.2 分布式架构理论研究现状
第三章 振兴银行核心业务系统的现状与问题
    3.1 振兴银行简介
        3.1.1 发展概括
        3.1.2 发展战略与路径
        3.1.3 技术平台概括
    3.2 核心业务系统的现状分析
        3.2.1 核心业务系统架构
        3.2.2 核心业务系统运营现状
    3.3 核心业务系统关键问题及成因
        3.3.1 关键问题
        3.3.2 问题的归因
第四章 振兴银行核心业务系统柔性优化分析
    4.1 核心业务系统柔性优化基本分析
        4.1.1 业务系统柔性定义与特点分析
        4.1.2 业务系统柔性优化现实性分析
        4.1.3 业务系统柔性优化可行性分析
    4.2 核心业务系统功能柔性优化分析
        4.2.1 潜在需求挖掘
        4.2.2 需求分析策略
        4.2.3 功能柔性优化内容
        4.2.4 功能柔性优化分析
    4.3 核心业务系统架构柔性优化分析
        4.3.1 架构柔性优化内容
        4.3.2 架构柔性优化分析
第五章 振兴银行核心业务系统柔性优化方案
    5.1 核心业务系统柔性优化内涵与原则
        5.1.1 柔性优化内涵
        5.1.2 柔性优化原则
    5.2 核心业务系统柔性优化方案
        5.2.1 总体概述
        5.2.2 架构柔性优化方案
        5.2.3 系统功能柔性优化方案
第六章 振兴银行核心业务系统柔性优化的实施和保障
    6.1 实施计划和重点工作
        6.1.1 实施计划
        6.1.2 重点工作
    6.2 保障措施
        6.2.1 组织与人员保障
        6.2.2 经费保障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系统柔性优化高管访谈提纲
致谢

(2)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研究 ——基于创新体系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答辩决议书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中的创新与不足
第2章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一般分析
    2.1 科技革命的概念与研究范围界定
        2.1.1 科技革命的概念
        2.1.2 战后科技革命研究范围的界定
    2.2 科技革命推动下产业升级的内涵及研究范围界定
        2.2.1 科技革命推动下产业升级的内涵
        2.2.2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研究范围界定
    2.3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理论基础
        2.3.1 熊彼特创新理论
        2.3.2 技术经济范式理论
        2.3.3 产业技术范式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基于创新体系视角的分析框架
    3.1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机理
        3.1.1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经济本质:技术经济范式转换
        3.1.2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传导机制:“催新”与“改旧”
    3.2 创新体系相关理论
        3.2.1 国家创新体系理论
        3.2.2 部门创新体系理论
    3.3 以创新体系为切入点的分析视角
        3.3.1 国家创新体系与技术经济范式匹配性分析视角
        3.3.2 部门创新体系与产业技术范式匹配性分析视角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历程与背景
    4.1 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历程
        4.1.1 战前科技革命成果推动下日本产业的“重化型”化(20世纪50-60年代)
        4.1.2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下日本产业的“轻薄短小”化(20世纪70-80年代)
        4.1.3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下日本产业的“信息”化(20世纪90年代后)
    4.2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背景
        4.2.1 重化型产业结构的局限性日渐凸显
        4.2.2 世界性科技革命的爆发为日本提供了机遇
        4.2.3 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奠定了经济基础
        4.2.4 日本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战略奠定了技术基础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基于国家创新体系的分析
    5.1 技术经济范式转换的载体:日本国家创新体系
    5.2 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中政府支持创新的行为
        5.2.1 传递最新科技情报并辅助企业引进技术
        5.2.2 适时调整科技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发展方向
        5.2.3 制定激励企业研发的经济政策和专利保护制度
        5.2.4 采取措施加速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
        5.2.5 改革教育体制并强化人才引进制度
    5.3 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中企业的创新行为
        5.3.1 注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5.3.2 遵循技术创新的“现场优先主义”原则
        5.3.3 实行考虑市场因素的“商品研制、推销一贯制”
        5.3.4 将资金集中投向开发研究和创新链的中下游环节
        5.3.5 重视对在职人员的科技教育和技术培训
    5.4 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中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创新行为
        5.4.1 从事与产业技术密切相关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5.4.2 重视通识教育和“强固山脚”教育
        5.4.3 培养了大量的理工类高科技人才
    5.5 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中的创新主体联盟
        5.5.1 产学官联合攻关尖端技术
        5.5.2 建立能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
        5.5.3 联合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
    5.6 日本国家创新体系与技术经济范式的匹配性评析
        5.6.1 日本国家创新体系与微电子技术经济范式相匹配
        5.6.2 “追赶型”国家创新体系与“应用开发型”技术经济范式相匹配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战后科技革命催生日本主要新兴产业:基于部门创新体系的分析
    6.1 新兴产业技术范式的形成与日本部门创新体系
    6.2 微电子技术催生下日本半导体产业的兴起和发展
        6.2.1 微电子技术产业化中政府支持创新的行为
        6.2.2 微电子技术产业化中企业的创新行为
        6.2.3 微电子技术产业化中科研机构的创新行为
        6.2.4 微电子技术产业化中的创新主体联盟
        6.2.5 微电子技术产业化中的需求因素
    6.3 计算机技术催生下日本计算机产业的兴起与发展
        6.3.1 计算机技术产业化中政府支持创新的行为
        6.3.2 计算机技术产业化中企业的创新行为
        6.3.3 计算机技术产业化中的创新主体联盟
        6.3.4 计算机技术产业化中的需求因素
    6.4 日本部门创新体系与新兴产业技术范式形成的匹配性评析
        6.4.1 部门创新体系与半导体产业技术范式形成相匹配
        6.4.2 部门创新体系与计算机产业技术范式形成相匹配
        6.4.3 部门创新体系与新兴产业技术范式形成相匹配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战后科技革命改造日本主要传统产业:基于部门创新体系的分析
    7.1 科技革命改造传统产业的本质:传统产业技术范式变革
    7.2 微电子技术改造下日本工业机器自动化的发展
        7.2.1 工业机器自动化中政府支持创新的行为
        7.2.2 工业机器自动化中企业的创新行为
        7.2.3 工业机器自动化中的创新主体联盟
        7.2.4 工业机器自动化中的需求因素
    7.3 微电子技术改造下日本汽车电子化的发展
        7.3.1 汽车电子化中政府支持创新的行为
        7.3.2 汽车电子化中企业的创新行为
        7.3.3 汽车电子化中的创新主体联盟
        7.3.4 汽车电子化中的需求因素
    7.4 日本部门创新体系与传统产业技术范式变革的匹配性评析
        7.4.1 部门创新体系与工业机器产业技术范式变革相匹配
        7.4.2 部门创新体系与汽车产业技术范式变革相匹配
        7.4.3 部门创新体系与传统产业技术范式变革相匹配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创新体系视角下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经验与教训
    8.1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经验
        8.1.1 构建了与微电子技术经济范式相匹配的国家创新体系
        8.1.2 重视创新体系的层级性和差异性建设
        8.1.3 加速推进新兴产业技术范式的形成
        8.1.4 借力科技革命的“双重性质”推动新旧产业协调发展
    8.2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教训
        8.2.1 创新体系的基础研究能力不足
        8.2.2 创新体系不利于颠覆性技术创新的产生
        8.2.3 政府主导下的大型研发项目模式存在定向失误的弊端
    8.3 本章小结
第9章 创新体系视角下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对我国的启示
    9.1 新一轮科技革命给我国产业升级带来的机遇
        9.1.1 为我国产业升级提供“机会窗口”
        9.1.2 为我国新兴产业“追跑”“齐跑”与“领跑”的并行发展提供机遇
        9.1.3 为我国传统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机会
    9.2 构建与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相匹配的创新体系
        9.2.1 构建国家创新生态体系
        9.2.2 重视部门创新体系的“产业间差异性”
        9.2.3 形成与新兴产业技术范式相匹配的部门创新体系
        9.2.4 建设能够促进传统产业技术范式演化升级的部门创新体系
    9.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3)中国大型汽车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数字化转型的研究综述
        1.2.2 国内数字化转型的研究综述
    1.3 文献评述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的内容
        1.4.2 研究的方法
        1.4.3 研究技术路线
        1.4.4 本研究的论文架构
    1.5 本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研究
    2.1 企业数字化转型相关理论
        2.1.1 企业转型
        2.1.2 两化融合
        2.1.3 产业融合
        2.1.4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2.1.5 价值链理论
        2.1.6 产业价值链理论
    2.2 工业革命与汽车制造模式的演进
        2.2.1 工业革命的历史进程
        2.2.2 汽车工业发展与汽车制造模式的演进
第3章 大型汽车制造企业转型的整体环境与转型动因分析
    3.1 大型汽车制造企业的大市场环境格局与现状
        3.1.1 大型汽车制造企业的定义
        3.1.2 汽车制造企业的宏观环境-PEST图解分析
    3.2 大型汽车制造企业面临的产业生命周期困境
        3.2.1 汽车产业生命周期-四阶段分析
        3.2.2 汽车制造企业的市场业绩-图表分析
    3.3 转型共性问题的凸显-动因层次分析
        3.3.1 企业转型外部动因
        3.3.2 企业转型内部动因
第4章 大型汽车制造企业的数字化与转型路径
    4.1 企业数字化本质与路径创新的深层次关系解析
        4.1.1 数字化与交易费用的实质关系
        4.1.2 数字化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内在关联
        4.1.3 数字化创新与转型路径的本质关系
    4.2 大型汽车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路径的核心问题
        4.2.1 数字化技术推动制造业跨越式发展
        4.2.2 数字时代产业发展规律对转型路径的影响与形成
        4.2.3 基于数字化技术演进的汽车制造企业转型的路径选择
第5章 一汽集团数字化工业服务转型升级实践案例研究
    5.1 集团概况
        5.1.1 一汽集团概况
        5.1.2 一汽集团现状
    5.2 集团数字化转型分析
        5.2.1 五力竞争模型分析
        5.2.2 SWOT分析矩阵
    5.3 集团数字化转型路径规划(策划)
        5.3.1 战略层策划
        5.3.2 管理层策划
        5.3.3 技术层策划
    5.4 集团数字化转型路径实现步骤(过程)
        5.4.1 组织机构优化
        5.4.2 业务流程变革
        5.4.3 技术能力革新
        5.4.4 商业模式转变
    5.5 集团数字化转型成效(评价)
        5.5.1 主营收入增长率
        5.5.2 研发投入比
        5.5.3 产品附加值
        5.5.4 业绩指标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对策建议
    6.3 下一步研究方向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家具生产企业生产车间现场管理MES系统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MES系统研究现状
        1.3.2 国内MES系统研究现状
    1.4 MES系统应用现状及问题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1.5.1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框架
        1.5.2 本文的研究方法
        1.5.3 本文的主要贡献
2 MES系统相关理论研究
    2.1 MES系统的产生
    2.2 MES系统理论简介
    2.3 MES系统功能模块介绍
    2.4 MES系统应用效果
3 家具生产企业生产现场管理现状与问题分析
    3.1 家具生产企业生产流程与生产特征分析
        3.1.1 家具生产企业生产管理流程
        3.1.2 家具生产企业生产特征分析
    3.2 家具生产企业市场现状与信息化现状分析
        3.2.1 家具生产企业面临的市场现状
        3.2.2 家具生产企业信息化现状分析
    3.3 家具生产企业现场管理问题与MES系统解决方案
    3.4 家具生产企业实施MES系统必要性分析
4 家具生产企业MES系统构建研究
    4.1 家具生产企业需求分析
        4.1.1 总体需求分析
        4.1.2 模块需求分析
    4.2 MES系统建设目标与原则
        4.2.1 建设目标
        4.2.2 建设原则
    4.3 家具生产企业MES系统总体设计
        4.3.1 家具生产企业MES系统总体设计思路
        4.3.2 家具生产企业MES系统总体设计
        4.3.3 家具生产企业MES系统结构框架
    4.4 家具生产企业MES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4.4.1 生产计划管理
        4.4.2 技术资料管理
        4.4.3 生产过程管理
        4.4.4 设备管理
        4.4.5 质量管理
        4.4.6 物料管理
    4.5 家具生产企业MES系统内部信息交互框架
    4.6 家具生产企业MES系统业务流程框架
5 家具生产扰动下的MES系统调度技术研究
    5.1 家具生产现场扰动因素分析
        5.1.1 计划层扰动分析
        5.1.2 工艺层扰动分析
        5.1.3 资源层扰动分析
        5.1.4 执行层扰动分析
    5.2 家具生产现场扰动事件总体处理思路
    5.3 家具生产现场扰动下的调度调整目标
    5.4 家具生产现场扰动事件分类处理思路
    5.5 家具生产扰动驱动下调度流程研究
        5.5.1 计划层扰动处理流程
        5.5.2 工艺层扰动处理流程
        5.5.3 资源层扰动处理流程
        5.5.4 执行层扰动处理流程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5)核电产业的信息共享、供应链动态能力及其对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现实意义
        1.2.2 理论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问题的提出
    1.5 技术路线与结构安排
        1.5.1 技术路线
        1.5.2 结构安排
    1.6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信息共享
        2.1.1 信息共享的概念界定
        2.1.2 信息共享的维度结构
        2.1.3 信息共享理论研究现状
        2.1.4 小结
    2.2 供应链动态能力
        2.2.1 供应链动态能力的概念界定
        2.2.2 供应链动态能力的维度结构
        2.2.3 供应链动态能力理论研究现状
        2.2.4 小结
    2.3 协同创新绩效
        2.3.1 协同创新绩效的概念界定
        2.3.2 协同创新绩效的维度结构
        2.3.3 协同创新绩效的研究现状
        2.3.4 小结
第3章 概念模型与研究假设
    3.1 研究变量的界定与测量
        3.1.1 信息共享构成要素的维度结构
        3.1.2 供应链动态能力的维度结构
        3.1.3 协同创新绩效的维度结构
    3.2 创新绩效模型研究的理论假设
        3.2.1 信息共享与协同创新绩效的关系
        3.2.2 信息共享与供应链动态能力的关系
        3.2.3 供应链动态能力与协同创新绩效的关系
    3.3 研究模型
第4章 实证研究
    4.1 研究方法
        4.1.1 问卷设计
        4.1.2 数据收集
    4.2 数据统计分析
        4.2.1 样本描述性统计
        4.2.2 信度与效度检验分析
    4.3 回归分析
        4.3.1 相关分析
        4.3.2 信息共享对协同创新绩效影响的回归分析
        4.3.3 信息共享对供应链动态能力影响的回归分析
        4.3.4 供应链动态能力对协同创新绩效影响的回归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案例研究
    5.1 案例企业选择
    5.2 数据收集
    5.3 案例简介
        5.3.1 核电站的简介
        5.3.2 中国核电的发展历程
        5.3.3 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5.4 描述工程性分析
        5.4.1 中国核电的信息共享
        5.4.2 中国核电的供应链动态能力
        5.4.3 中国核电的协同创新绩效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理论贡献
    6.3 实践启示
    6.4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基于MPP的智能工厂个性化定制系统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大规模个性化生产模式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智能工厂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个性化定制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课题来源
        1.3.1 研究目的
        1.3.2 课题来源
    1.4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基于MPP的智能工厂研究
    2.1 大规模个性化生产模式研究
        2.1.1 大规模个性化生产模式概述
        2.1.2 我国制造企业实现MPP的能力需求
    2.2 基于MPP的智能工厂提出
    2.3 基于MPP的智能工厂基本内涵及特征
        2.3.1 基于MPP的智能工厂基本内涵
        2.3.2 基于MPP的智能工厂建设条件
        2.3.3 基于MPP的智能工厂的目标及特征
    2.4 基于MPP的智能工厂架构模型
        2.4.1 基于MPP的智能工厂总体架构模型
        2.4.2 基于MPP的智能工厂系统集成架构
        2.4.3 基于MPP的智能工厂运行体系架构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MPP的智能工厂个性化定制系统定制方法研究
    3.1 基于MPP的智能工厂个性化定制系统实现要素及需求分析
        3.1.1 基于MPP的智能工厂个性化定制系统实现要素分析
        3.1.2 基于MPP的智能工厂个性化定制系统目标分析
        3.1.3 基于MPP的智能工厂个性化定制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3.2 客户需求的分类及获取
        3.2.1 客户需求的分类
        3.2.2 客户需求的获取
    3.3 个性化定制方法研究
        3.3.1 匹配客户需求驱动的个性化定制方法
        3.3.2 客户选择需求驱动的个性化定制方法
        3.3.3 基于客户驱动的个性化定制方法
    3.4 产品实例检索方法研究
        3.4.1 常规型产品实例检索算法
        3.4.2 相似实例检索算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MPP的智能工厂个性化定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4.1 原型系统总体设计
        4.1.1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4.1.2 系统功能模块总体设计
        4.1.3 开发环境及相关技术
    4.2 数据库设计
        4.2.1 数据库设计要求
        4.2.2 数据表结构
    4.3 系统实现与展示
        4.3.1 系统主页
        4.3.2 注册登录模块
        4.3.3 用户中心模块
        4.3.4 个性化定制模块
        4.3.5 增值服务模块
        4.3.6 合作入驻模块
        4.3.7 系统后台管理功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MPP的智能工厂个性化定制系统测试
    5.1 测试的目的及原则
    5.2 测试方法
        5.2.1 “白盒”测试
        5.2.2 “黑盒”测试
        5.2.3 两种方法比较
    5.3 测试内容
        5.3.1 UI测试
        5.3.2 功能测试
        5.3.3 性能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7)双资源约束的航空发动机作业车间调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ar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双资源约束的作业车间调度问题研究现状
        1.2.2 航空发动机作业车间调度问题研究现状
        1.2.3 云模型与遗传算法结合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1.5 本章小结
2 相关理论基础研究
    2.1 双资源约束相关理论
    2.2 作业车间调度优化方法
    2.3 云遗传算法相关理论
        2.3.1 遗传算法
        2.3.2 云模型的内涵
        2.3.3 基于云模型的遗传算法
    2.4 本章小结
3 双资源约束的航空发动机作业车间调度模型研究
    3.1 航空发动机作业车间调度问题分析
    3.2 航空发动机DRCJSP问题描述
    3.3 航空发动机DRCJSP模型构建
        3.3.1 定义DRCJSP模型变量
        3.3.2 确定DRCJSP优化目标
        3.3.3 设计DRCJSP约束条件
    3.4 基于扰动事件的再调度设计
        3.4.1 滚动窗口技术分析
        3.4.2 事件驱动再调度
    3.5 基于云模型的遗传算法设计
        3.5.1 确定编码解码方式
        3.5.2 构建适值函数
        3.5.3 初始化种群
        3.5.4 设计云遗传操作
        3.5.5 明确终止条件
        3.5.6 实现再调度
    3.6 航空发动机DRCJSP算例验证
        3.6.1 算例分析
        3.6.2 结果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应用验证
    4.1 A公司航空发动机作业车间问题分析
    4.2 机加作业车间调度问题描述
    4.3 航空发动机DRCJSP模型应用
        4.3.1 基本数据整理
        4.3.2 模型求解
    4.4 应对扰动的策略
        4.4.1 设备故障预测策略
        4.4.2 操作工人培养
        4.4.3 车间调度系统完善
    4.5 应用效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B.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及完成的论文目录
    C.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8)C塑料制品公司智能制造实施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三、技术路线图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论文创新点
第一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智能制造概念和特征
        一、智能制造概念
        二、智能制造的特征
    第二节 企业战略理论
        一、企业战略转型升级
        二、SWOT分析模型
第二章 C公司现状及智能制造实施目标
    第一节 C公司概况
        一、企业概况
        二、战略发展目标
    第二节 C公司自动化、信息化及两化融合现状
        一、自动化现状
        二、信息化现状
        三、两化融合现状
    第三节 C公司态势分析及智能制造实施目标
        一、SWOT态势分析
        二、智能制造实施目标
第三章 C公司智能制造实施面临的问题
    第一节 实施智能制造缺乏战略性支持
    第二节 企业管理体系将难适应发展要求
        一、流程管理柔性化要求
        二、组织结构制约
    第三节 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紧缺成瓶颈
        一、紧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二、缺乏有效的人才管理机制
    第四节 资金投入有限制约企业转型升级
    第五节 工厂智能化有待进一步提升
        一、自动化改造须再推进
        二、核心信息系统待建设
第四章 同行业企业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经验借鉴
    第一节 思路与规划制定是实施智能制造的必要前提
    第二节 组织与管理变革是智能制造的推动力
    第三节 设备设施智能化是智能制造的基础支撑
        一、自动化设备设施建设
        二、信息化设备设施建设
    第四节 生产运行智能化是智能制造的关键核心
        一、注塑生产MES系统解决方案
        二、注塑装备全生命周期管理
    第五节 智能制造实施成效与经验借鉴
        一、实施成效
        二、经验借鉴
第五章 C公司智能制造实施策略建议
    第一节 谋划战略全局,加强实施领导
        一、长远规划、分阶段实施、稳步推进
        二、经验借鉴与自身创新战略并重
        三、建立实施组织,加强组织领导
    第二节 改革组织结构,重构管理体系
        一、打造扁平化组织,实现柔性化流程管理
        二、重新认识需求,确立智能制造思维范式
        三、重构管理体系,构建智能制造管理范式
    第三节 优化人力资源,强化人才储备
        一、优化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二、完善人才管理机制
        三、产学研紧密合作,强化人才储备
    第四节 善用政府扶持,加大资金投入
    第五节 突出实施重点,建设智能工厂
        一、明确建设思路与规划
        二、建设智能工厂应用框架
        三、打造产品设计、生产和物流智能化
        四、实现产品的销售和服务智能化
    第六节 创新生态体系,构建产业协同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基于BPM的中小企业ERP实施风险指标体系构建及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2.1 主要研究内容
        1.2.2 研究技术路线
        1.2.3 研究方法
    1.3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基础
    2.1 研究综述
        2.1.1 ERP研究综述
        2.1.2 BPM研究综述
        2.1.3 风险管理研究综述
        2.1.4 文献评述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ERP理论
        2.2.2 关键成功因素理论
        2.2.3 分段实施理论
        2.2.4 系统集成理论
        2.2.5 BPM理论
    2.3 ERP与 BPM的相互关系
        2.3.1 ERP实施为BPM提供支撑
        2.3.2 BPM为 ERP成功实施提供保障
        2.3.3 ERP与 BPM相互促进及提高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BPM的中小企业ERP实施风险指标建立
    3.1 中小企业ERP实施特点
        3.1.1 中小企业的界定
        3.1.2 中小企业ERP实施特点
    3.2 基于BPM的中小企业ERP实施必要性分析
        3.2.1 促进管理模式与ERP实施之间的协调
        3.2.2 突破运行环境对ERP实施的限制
        3.2.3 带动企业向绿色化生产转型
        3.2.4 降低ERP实施过程中的风险
    3.3 基于BPM的中小企业ERP实施风险指标体系建立
        3.3.1 风险指标因素的获取
        3.3.2 风险指标体系的建立
        3.3.3 基于案例分析的指标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ERP实施风险评价
    4.1 公司概况
        4.1.1 公司简介
        4.1.2 实施过程描述
    4.2 实施风险评价
        4.2.1 指标的确立与评价标准
        4.2.2 指标权重的确定
        4.2.3 模糊综合评价
    4.3 讨论
第5章 基于BPM的中小企业ERP实施风险控制策略
    5.1 从ERP选型着手为ERP实施打基础
    5.2 加强前期的BPM工作
    5.3 建立起ERP实施全过程的BPM思想
    5.4 以提高业务流程效率作为提升竞争力的手段
第6章 总结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局限及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实施案例分析情况归因表
附录2 ERP实施过程调查问卷
附录3 ERP实施过程效果调查问卷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学术成果
    论文
    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10)信息化装备图标的脑电生理阈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图标设计的研究现状
        1.3.2 脑电生理阈值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1.5.3 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装备图标视觉呈现分析
    2.1 图标设计分类简介
        2.1.1 信息化装备图标
        2.1.2 与民用图形界面图标差异
    2.2 装备图标视觉要素
        2.2.1 图标图形元素
        2.2.2 图标配色
        2.2.3 图标空间布局
    2.3 图标呈现背景分析
        2.3.1 背景分类
        2.3.2 图标背景叠加呈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装备图标认知分析
    3.1 图标认知理论
        3.1.1 认知记忆理论
        3.1.2 图形识别认知过程
    3.2 图标认知加工机制
        3.2.1 图标生理识别
        3.2.2 图形认知加工
    3.3 图标认知属性
        3.3.1 复杂度
        3.3.2 熟悉度
        3.3.3 具体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图形元素的图标可识别性ERP实验探究
    4.1 实验设计
        4.1.1 实验目的
        4.1.2 实验被试
        4.1.3 实验素材处理
        4.1.4 实验方法与程序
        4.1.5 EEG记录与分析
    4.2 实验数据分析
        4.2.1 行为数据分析
        4.2.2 脑电数据分析
    4.3 实验结果分析
        4.3.1 行为结果分析
        4.3.2 ERP数据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配色的图标可识别性ERP实验探究
    5.1 实验设计
        5.1.1 实验目的
        5.1.2 实验被试
        5.1.3 实验素材处理
        5.1.4 实验方法与程序
    5.2 实验数据分析
        5.2.1 行为数据分析
        5.2.2 脑电数据分析
    5.3 实验结果分析
        5.3.1 行为结果分析
        5.3.2 脑电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图标认知属性的ERP实验探究
    6.1 实验设计
        6.1.1 实验目的
        6.1.2 实验被试
        6.1.3 实验素材处理
        6.1.4 实验方法与程序
        6.1.5 EEG记录与分析
    6.2 实验数据分析
        6.2.1 行为数据分析
        6.2.2 脑电数据分析
    6.3 实验结果分析
        6.3.1 行为结果分析
        6.3.2 ERP数据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ERP的图标生理阈值研究
    7.1 基于图形元素的生理阈值指标
        7.1.1 脑电生理指标分析
        7.1.2 基于刚柔度阈值分析的图标推荐
    7.2 基于配色的生理阈值指标
        7.2.1 脑电生理指标分析
        7.2.2 基于配色阈值分析的图标推荐
    7.3 基于认知属性的生理阈值指标
        7.3.1 脑电生理指标分析
        7.3.2 基于复杂度阈值分析的图标推荐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图标刚柔度主观评价表)

四、柔性ERP的完整概念与理论基础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振兴银行核心业务系统柔性优化方案研究[D]. 胡柯华. 兰州大学, 2021(12)
  • [2]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研究 ——基于创新体系的视角[D]. 刘伟岩. 吉林大学, 2020(03)
  • [3]中国大型汽车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路径研究[D]. 李斌. 吉林大学, 2020(04)
  • [4]家具生产企业生产车间现场管理MES系统构建研究[D]. 朱通.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2)
  • [5]核电产业的信息共享、供应链动态能力及其对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D]. 张帆. 浙江工商大学, 2020(03)
  • [6]基于MPP的智能工厂个性化定制系统研究及应用[D]. 夏明火.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2021(08)
  • [7]双资源约束的航空发动机作业车间调度研究[D]. 冯亚芳. 重庆大学, 2019(01)
  • [8]C塑料制品公司智能制造实施策略研究[D]. 林炜翰.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9]基于BPM的中小企业ERP实施风险指标体系构建及控制策略研究[D]. 邝亮.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
  • [10]信息化装备图标的脑电生理阈值研究[D]. 陶宇. 东南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柔性ERP的完备概念及理论基础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