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血管生成特征对肿瘤血供的影响

胰腺癌血管生成特征对肿瘤血供的影响

一、胰腺癌血管生成特征对肿瘤血供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余堰澜[1](2020)在《超声激励微泡空化联合恩度抑制大鼠Walker-256肿瘤生长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肿瘤新生血管生成对于肿瘤的发生,发展以及转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多种抗肿瘤药物以肿瘤新生血管生成为治疗靶点,但是肿瘤细胞及微环境失去了正常调控,致使肿瘤新生血管多方面都表现出异常,管壁发育幼稚、内皮细胞连接不紧密、基底膜缺失以及周细胞疏松等血管壁功能不全,导致血管壁通透性高、孔隙增多、渗出增加、细胞间质液压增加,进一步加剧细胞微环境的缺氧和酸性环境,影响肿瘤细胞对药物摄取,对治疗十分不利。一些肿瘤药物以抗肿瘤血管生成为治疗靶点,但由于上述原因,抗肿瘤药物单独使用疗效有限,且全身毒副作用明显,因此各种联合治疗已逐渐成为新的趋势。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脉冲式高声压(>4MPa)治疗超声激励微泡空化能够利用机械作用损毁肿瘤微血管,并且明显阻断肿瘤内部血流灌注,这可能成为一种物理性的抗血管治疗方法,但该方法带来的血流阻断效应是可逆性的,一般在治疗24小时后肿瘤血流即会逐渐恢复。已有研究表明,超声诱导微泡空化时,可形成声孔增加肿瘤细胞通透性,降低组织间隙液压,正常化肿瘤微血管,使化疗药物的递送和释放更为有效。同时,超声激励的微泡空化和以血管内皮为靶点的化疗药物均会对肿瘤微血管产生毁损或抑制作用,联合这两种治疗方式可将空化的物理性血管毁损效应和化疗药物的生物性抗血管作用协同起来,以期达到更理想的抗肿瘤新生血管生成的作用。研究目的本研究设想将超声激励微泡空化的肿瘤血流阻断效应联合静脉注射恩度注射液的抑制血管生成效应联合应用于治疗大鼠Walker-256肿瘤,验证该联合疗法对于肿瘤的血流灌注和血管新生能否产生快速且持续的阻断效应。材料与方法1.主要实验仪器CZ-960脉冲式超声空化治疗仪(索尼克电子有限责任公司,绵阳)具有弱聚焦式、单阵元圆形换能器,中心频率831k Hz,峰值负压4.3MPa。VINNO7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飞依诺科技有限公司,苏州),X4-12L高频线阵探头(频率4-12MHz)。超声造影选用CBI模式,机械指数为0.08。2.主要实验试剂Sonazoid?注射用全氟丁烷微球(GE医疗,挪威),平均直径为2.1μm,以4ml生理盐水复溶16μl微球,微球溶液浓度约6×108/ml。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恩度,15mg:3ml,2.4×105 U,山东先声麦得津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烟台)。3.实验动物60只健康雄性SD大鼠,8周龄,体质量180-200g。4.实验方法(1)大鼠Walker-256皮下移植模型建立:人乳腺癌肉瘤Walker-256细胞培养至细胞浓度约1×107/ml,取细胞悬液0.2 ml接种于大鼠一侧大腿内侧皮下。(2)实验分组及处理:将荷瘤大鼠随机分为4组,微泡+超声辐照+恩度组(Endostar+MEUS,n=15),恩度组(Endostar,n=15),微泡+超声辐照组(MEUS,n=15),超声假照组(Sham US,n=15)。治疗前造影结束后,微泡超声恩度组按照5mg/kg剂量经尾静脉注射恩度溶液,随后对肿瘤区域进行超声辐照5分钟,辐照同时经尾静脉缓慢注射1ml Sonazoid?微球稀释液,注射结束后跟注0.5ml生理盐水冲管。恩度组按照5mg/kg剂量注射恩度溶液,随后注射1.5ml不含微泡的生理盐水,不进行超声辐照。微泡超声组按照微泡超声恩度组的方式,对肿瘤区域进行超声辐照5min,进行超声辐照同时经尾静脉缓慢注射1ml Sonazoid?微球稀释液,不注射恩度溶液。超声假照组仅注射1.5ml生理盐水,将治疗探头置于肿瘤区域但不进行辐照。上述治疗过程每日一次,连续三日。(3)二维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从首次治疗开始的连续7天内每天进行二维超声检查,测量肿瘤径线,计算肿瘤体积。分别于首次治疗前,末次治疗后1天,末次治疗后4天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对各组肿瘤动态造影影像进行定量分析处理,评估肿瘤血流灌注情况。(4)组织学检查:末次造影结束后,剥离肿瘤组织,固定、石蜡包埋、切片。行VEGFA、CD31、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别计数肿瘤微血管密度。利用TUNEL法检测试剂盒进行凋亡指数分析。部分标本经处理后进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1)治疗前,各组PI和AUC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1天,微泡超声恩度组PI和AUC显着低于其余三组,恩度组和微泡超声组显着低于假照组(p<0.001)。治疗后4天,微泡超声恩度组PI和AUC显着低于其余三组,恩度组显着低于假照组(p<0.001)。(2)治疗前各组肿瘤体积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1天,微泡超声恩度组肿瘤体积明显低于其余三组,恩度组和微泡超声组明显低于假照组(p<0.001)。治疗后4天,微泡超声恩度组肿瘤体积明显低于其余三组,恩度组也略低于假照组(p<0.001)。(3)微泡超声恩度组的肿瘤组织在CD31、CD34和VEGFA表达水平上,显着低于其余各组,恩度组则仅在VEGFA表达水平上低于假照组,而微泡超声组在CD31和CD34表达水平上较假照组也更低(p<0.001)。(4)微泡超声恩度组和微泡超声组的细胞凋亡指数明显高于B组和D组(p<0.001),而恩度和假照组之间凋亡指数无显着差异(p>0.05)。(5)透射电镜下观察各组肿瘤组织,假照组可见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结构完整,微泡超声恩度组和微泡超声组肿瘤组织可见微血管结构不连续,核固缩及线粒体空泡。结论超声激励微泡空化联合恩度治疗可显着减少大鼠Walker-256肿瘤血流灌注,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及肿瘤生长。

李佳昕[2](2020)在《淫羊藿苷提取工艺优化和生物活性分析及其对胰腺癌的抑制作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肿瘤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然而由于对化疗药物的耐药和不良反应的发生,肿瘤的治疗效果始终没有达到人们的预期。中药以其独特的药理特性和作用机制,被广泛应用于肿瘤的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方式是取“两家”之所长,从理论到临床实践多方位充分结合,以期达到最佳临床疗效。本文拟优化淫羊藿苷提取纯化方法,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研究其生物活性并进行体外细胞实验用胰腺癌细胞作出验证,然后通过研究淫羊藿苷对胰腺癌肿瘤微环境的调控进而发挥抑制胰腺癌发生发展的作用,来阐述中医药在肿瘤治疗方面的潜力。方法(1)大孔树脂制备淫羊藿苷:通过测定不同大孔树脂的吸附容量、吸附率和解吸附率优选出效率较高的大孔树脂,进行吸附动力学实验和吸附热力学实验,完成大孔树脂的筛选;通过动态泄漏量筛选,解吸附乙醇浓度筛选,解吸附乙醇用量筛选,完成大孔树脂的动态吸附-解吸试验;按照所得最优纯化条件对淫羊藿苷粗提物进行纯化。(2)淫羊藿苷潜在的生物活性:通过TCMSP数据库评估淫羊藿苷的药物动力学(ADME),利用Swiss Target Prediction工具进行淫羊藿苷靶标预测,利用GeneMANIA数据库进行靶标蛋白互作网络构建与分析,利用GO和KEGG数据库采用WebGestalt分析工具进行富集分析。(3)淫羊藿苷对胰腺癌细胞的直接杀伤作用(体外实验):通过划痕实验检测淫羊藿苷处理24h、48h后Panc 02细胞划痕的愈合情况;通过流式细胞仪,采用Annexin V-FITC/PI凋亡检测试剂盒检测淫羊藿苷处理48h后Panc 02细胞的凋亡率。(4)淫羊藿苷对小鼠胰腺原位肿瘤及肿瘤微环境的影响(体内实验):建立小鼠胰腺癌模型,3天后予灌胃处理(玉米油或淫羊藿苷120mg/kg),连续处理11天,测量肿瘤大小和重量,检测脾脏和肿瘤中CD4+T细胞、CD8+T细胞、PMN-MDSC细胞、M2巨噬细胞的比例。(5)淫羊藿苷调控胰腺癌肿瘤微环境中M2巨噬细胞极化的机制研究:分离小鼠骨髓原代细胞并利用IL-4诱导其向M2巨噬细胞极化,淫羊藿苷处理24h,检测淫羊藿苷和IL-4单独诱导的M2巨噬细胞比例,并检测巨噬细胞极化过程中M2巨噬细胞特异性分子标记物(MRC1和ARG1)的表达;检测淫羊藿苷处理2h后及IL-4单独诱导RAW 264.7细胞向M2巨噬细胞极化过程中相关信号通路p-STAT6的表达。结果(1)淫羊藿苷制备:静态筛选结果显示HPD300为最优大孔树脂,选用HPD300进行了动态试验,淫羊藿提取物经HPD300树脂纯化后,淫羊藿苷的纯度为30.54%。进一步结晶得到纯度为95.49%的产物。(2)淫羊藿苷生物活性分析:GO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淫羊藿苷可能具有调控细胞迁移、细胞运动、细胞通讯、肽酰-氨基酸修饰、蛋白质磷酸化、细胞内信号转导和细胞增殖等作用,同时调控多个肿瘤相关信号通路以及其他疾病信号通路如AGE-RAGE信号通路,Relaxin信号通路等。(3)体外实验:经100μM,150μM淫羊藿苷处理的Panc02的划痕愈合能力明显低于0μM淫羊藿苷组;与0μM淫羊藿苷处理48h后的细胞相比,100μM,150μM,200μM淫羊藿苷处理的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4)体内实验:淫羊藿苷治疗组肿瘤的大小和质量显着低于对照组;淫羊藿苷治疗组M2巨噬细胞在肿瘤和脾脏中的比例均明显下降;淫羊藿苷治疗组PMN-MDSC细胞在肿瘤和脾脏中的比例也明显下降;而CD4+T细胞和CD8+T细胞在两组中未见明显差异。(5)机制研究:经20μM、80μM淫羊藿苷处理后:IL-4介导的骨髓原代细胞向M2巨噬细胞极化的比例明显减少,ARG1和MRC1的表达的表达明显减少。经80μM淫羊藿苷处理后,IL-4介导的RAW 264.7细胞中p-STAT6的表达明显下降。结论HPD300大孔树脂制备淫羊藿苷的方法简单有效。基于配体的靶标预测途径揭示淫羊藿苷可以针对多种蛋白质和途径,形成一个网络,发挥系统药理作用。体外和体内实验表明,淫羊藿苷能够通过抑制Panc02细胞的迁移和诱导凋亡来抑制胰腺癌的进展,还可以通过下调STAT6通路来调节免疫微环境中的M2巨噬细胞和PMN-MDSCs的比例。综上所述,淫羊藿苷可作为胰腺癌潜在的抗肿瘤和免疫调节药物。

倪修凡[3](2020)在《缺氧诱导胰腺癌细胞通过外泌体途径对肿瘤血管生成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胰腺癌是目前全球最常见的消化道癌症之一,也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致命疾病,中位生存期约3-6个月,5年生存率不到百分之5。目前针对胰腺癌最好的治疗方法仍未手术治疗,但基于胰腺癌临床特征,往往发现时已错过最佳的手术时期,同时放化疗对于胰腺癌治疗欠佳,从而导致胰腺癌的预后极差。为此,进一步探寻和了解胰腺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同时探索新的治疗方向和靶点对于提高胰腺癌的预后至关重要。外泌体是一种有细胞分泌的由双层膜构成的直径为30-100nm的小囊泡,其内部包含有蛋白质、核酸、脂质等,参与细胞通讯、免疫应答等过程中,近年来发现其与胰腺癌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涉及影响细胞间信息传递,参与到调控肿瘤微环境、影响肿瘤细胞耐药、调节EMT等过程。缺氧微环境目前被证明是大多实体肿瘤的特征之一,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局部微环境的缺氧通过改变细胞的代谢,促进了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及转移等恶性生物学行为。目的:提取并鉴定胰腺癌缺氧及常氧下外泌体浓度及蛋白水平的差异性,明确胰腺癌在不同微环境诱导所分泌的外泌体对于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的影响,明确胰腺癌在不同环境诱导所分泌的外泌体对于血管生成的作用影响并探寻其潜在的机制。为胰腺癌肿瘤血管生成的研究提供依据以及为抗血管生成治疗肿瘤提供新方向。方法:1、胰腺癌PaTu-8988细胞在相同细胞密度情况下于去除外泌体血清培养液分别在低氧(94%N2、5%CO2、1%O2)及常氧条件培养48 h,收集细胞培养上清液,通过条件培养基提取的外泌体;2、采用蛋白质印迹法、透射电子显微镜、Nanosight纳米粒径检测仪进行外泌体鉴定及分析;3、CCK-8实验检测不同来源外泌体影响下HUVECs细胞增殖能力;4、Transwell实验、细胞划痕检测不同影响条件下HUVECs细胞迁移能力;5、血管形成实验检测不同影响条件下HUVECs细胞的血管形成能力;6、蛋白质印迹法检测VEGF-A蛋白水平表达以及AKT/m-TOR信号通路激活情况。结果:1、富集提取的胰腺癌PaTu-8988细胞外泌体大小为30100 nm,表达CD9,CD63,CD81等外泌体表面标志物,相对于常氧环境,缺氧诱导的胰腺癌细胞分泌更多的外泌体。2、胰腺癌PaTu-8988细胞外泌体促进了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能力,缺氧诱导的胰腺癌PaTu-8988细胞外泌体具有更强的促进作用;3、胰腺癌PaTu-8988细胞外泌体促进了肿瘤血管生成能力,缺氧诱导的胰腺癌PaTu-8988细胞外泌体具有更强的促进作用;4、蛋白质印迹法结果显示胰腺癌PaTu-8988细胞外泌体可促进HUVECs细胞内VEGF-A蛋白表达水平上调,AKT、m-TOR的磷酸化改变,其中缺氧诱导的胰腺癌PaTu-8988细胞外泌体有更强大的促进作用。结论:1、缺氧诱导的胰腺癌细胞相对常氧环境所分泌的外泌体浓度更高,蛋白表达更多;2、缺氧诱导的胰腺癌细胞可通过外泌体促进HUVECs细胞增殖、迁移及血管形成;3、缺氧诱导的胰腺癌外泌体可能通过激活AKT/m-TOR的磷酸化,上调VEGF-A的蛋白表达促进肿瘤的血管生成。

张洲[4](2020)在《LncRNA XIST抑制miR-101调控胰腺癌生长与转移的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胰腺癌组织及胰腺癌细胞中LncRNA XIST、miRNA-101的表达量及它们之间的表达关系,进一步研究LncRNA XIST对miRNA-101的调控作用和LncRNA XIST对胰腺癌生长与转移的影响。方法:收集胰腺癌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切除的肿瘤组织及癌旁组织标本,同时培养两种胰腺癌细胞,分别计算胰腺癌组织和细胞中LncRNA XIST与miRNA-101的表达量,得出二者表达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双荧光素酶实验验证LncRNA XIST与miRNA-101之间具有单向调控关系,将培养的两种胰腺癌细胞进行转染,得到转染后的细胞分别是XIST敲低组、XIST增强组和对照转染,Real-time PCR检测计算基因表达量以及验证转染的准确性。转染后的各组细胞分别进行细胞活力检测实验(CCK-8)、细胞增殖实验(划痕实验)、迁移侵袭实验(Transwell),再进行两种基因的共转染,得到Control、shXIST、shXIST+miR-NC、shXIST+miRNA-101inhibitors(Panc-1组)及Control、XIST、XIST+miR-NC、XIST+miRNA-101mimics(BxPc-3组)。最后将转染XIST增强、XIST敲低和对照组的胰腺癌细胞种植到裸鼠腹股沟皮下,测量成瘤体积。研究LncRNA XIST通过抑制miRNA-101的表达对胰腺癌生长和转移产生的影响。结果:胰腺癌组织中肿瘤组织的LncRNA XIST表达量较高,miRNA-101表达量较低,癌旁组织中LncRNA XIST表达量较低,miRNA-101表达量较高,且miRNA-101的表达与LncRNA XIST成负相关(P<0.05)。Panc-1组中各转染细胞的miRNA-101表达量逐步增高,OD值差异明显(P<0.05),提示转染成功且对应的转染XIST敲除细胞划痕实验提示细胞增殖能力降低,Transwell实验提示下层小室癌细胞分布度降低,侵袭能力减弱(P<0.05);BxPc-3组中各转染细胞的miRNA-101表达量逐步降低,OD值差异明显(P<0.05),提示转染成功且对应的转染XIST增强细胞划痕实验提示细胞增殖能力增高,Transwell实验提示下层小室癌细胞数量明显增加,侵袭能力增强(P<0.05)。裸鼠成瘤实验中转染XIST增强的裸鼠成瘤体积与转染XIST敲除的裸鼠相比较大(P<0.05)。结论:LncRNA XIST能够促进胰腺癌细胞的增殖与侵袭,LncRNA XIST能够抑制miRNA-101在胰腺癌细胞中发挥的抑癌作用。

李奕卓[5](2020)在《深部热疗对胰腺癌肝转移影响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背景:胰腺癌是一种致死率极高的恶性肿瘤,85%的患者初诊时已失去手术机会,中位生存期仅为6-9个月。80%接受手术的患者会在术后2年内再次复发或发生转移,而肝脏是胰腺癌常见的转移部位。化学治疗仍是胰腺癌主要治疗方法,但效果不佳,所以必须寻找新的治疗策略。深部热疗能够通过精确的控温,准确的定位将热应用于肿瘤治疗。目前关于深部热疗是否会促进胰腺癌肝转移的研究还很少,需进一步研究证实。目的:本研究通过收集初始无肝转移的接受深部热疗联合化疗及仅接受化疗的胰腺癌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统计分析两种治疗方式患者的肝转移率和发生肝转移时间的差别,比较两种治疗方式对胰腺癌患者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及不良事件的影响,证明深部热疗联合化疗能够延缓肝转移。方法:收集2014.02-2019.08就诊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84例初始无肝转移的接受深部热疗联合化疗或仅接受化疗确诊的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84例胰腺癌患者中接受深部热疗联合化疗组定为总热化疗组,仅接受化疗组定为总化疗组,再按照其是否接受手术再次分层,将其中接受深部热疗联合化疗组定为热化疗组,仅接受化疗组定为化疗组。通过电子病案系统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是否吸烟、是否饮酒、是否有体重减轻、是否手术、是否热疗。记录患者发生肝转移率、发生肝转移的时间、总生存期以及白细胞下降、中性粒细胞下降、血小板下降、恶心呕吐、腹泻、神经系统反应、转氨酶升高、乏力II度及以上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随访时间自确诊胰腺癌开始,截止至2019.12.01或患者死亡。本研究运用卡方检验分析患者的各项临床资料、肝转移发生率、不良事件发生率,非参数检验统计分析肝转移发生时间,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及Log-rank检验方法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Median overall survival,m OS)。结果:1.肝转移率方面:总热化疗组较总化疗组肝转移率显着降低(25.00%vs47.50%),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手术的患者中,热化疗组较化疗组肝转移率降低(40.91%vs52.17%),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接受手术的患者中,热化疗组较化疗组肝转移率显着降低(9.09%vs41.18%),有统计学意义(P<0.05)。2.发生肝转移时间方面:总热化疗组较总化疗组发生肝转移的时间有延长趋势(18.63个月vs 8.23个月),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手术的患者中,热化疗组较化疗组发生肝转移时间有延长趋势(12.07个月vs 8.12个月),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未接受手术的患者中,热化疗组较化疗组发生肝转移时间延长(36.10个月vs 12.10个月),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不良事件方面:总热化疗组与总化疗组相比,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下降II度及以上的发生率明显增高(P<0.05),恶心呕吐II度及以上发生率略增高(P>0.05),分层后结果显示无论是否接受手术,热化疗组与化疗组相比,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下降及恶心呕吐II度及以上的发生率略增高,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在生存时间方面:总热化疗组m OS较总化疗组有延长趋势,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接受手术的热化疗组m OS显着长于化疗组m OS,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接受手术的热化疗组和化疗组相比,热化疗组m OS有延长趋势,差异不显着(P>0.05)。结论:1.总体而言,深部热疗联合化疗较单纯化疗能够显着减少肝转移,对于总生存期也有延长趋势。2.热化疗可能主要通过局部的作用使肝转移率下降,对未手术的实体瘤的作用更加明显。3.热化疗在延长总生存期的同时,由于治疗周期延长,应注意骨髓抑制及恶心呕吐的发生。

周嘉明[6](2019)在《VHL基因突变与散发性肾透明细胞癌临床特征的关系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文通过对散发性肾透明细胞癌肿瘤组织标本进行基因检测,统计分析其基因突变的发生特点,并研究VHL基因突变状态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临床分期、病理分级等临床指标的关系,分析VHL基因突变在靶向治疗中的影响作用,为临床肾透明细胞癌的诊治提供一定的帮助及指导。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7月-2018年12月于我院入院并接受手术治疗的,术后病理诊断为散发性肾透明细胞癌患者92例,所有患者术后肾肿瘤标本组织均通过全外显子组测序法进行基因检测。收集病例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临床症状、肿瘤大小、肿瘤血供、临床分期、病理分级等,统计检测结果中的基因突变、突变数目、位置及突变丰度。分析散发性肾透明细胞癌基因突变的发生特点,根据基因突变数目、VHL基因有无突变、突变位置及突变丰度将所有患者进行分组,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VHL基因突变状态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临床症状、临床分期、病理分级等临床指标的关联性,并结合部分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病例接受靶向治疗的疗效间接分析VHL基因突变的影响作用。结果:在92例肿瘤组织标本中,84例(91.3%)患者存在基因突变,其中50例携带VHL基因突变,突变率为54.3%。仅存在单基因突变17例,两个及两个以上基因突变67例,发生率为79.8%(67/84)。VHL基因突变组中1号外显子突变21例,2号外显子突变11例,3号外显子突变16例,2例内含子剪切变异,低丰度突变10例,中丰度突变25例,高丰度突变15例。统计分析发现携带VHL基因突变患者肿瘤血供更丰富(P<0.05),基因突变数目、VHL基因突变及突变位置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临床症状、临床分期、病理分级等均无相关性(P>0.05),VHL基因突变丰度与肿瘤大小、肿瘤血供、临床分期可能有关(P<0.05),而与病理分级无关(P>0.05)。6例转移性ccRCC患者术后接受了靶向治疗,其中4例存在VHL基因突变,2例无VHL基因突变,所有患者生存预后得到了显着延长。结论:1.遗传基因突变是ccRCC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以VHL基因突变最为常见,且大部分患者同时存在多个基因变异,但基因突变数目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等可能无关。2.VHL基因突变可能是ccRCC发生进展的早期事件,可促进肿瘤血管生成,但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临床分期、病理分级、生存预后等临床特征无关。VHL基因突变丰度可能与肿瘤大小、肿瘤血供、临床分期相关,而与病理分级无关。3.靶向治疗能显着改善转移性ccRCC患者的生存预后,具有VHL基因突变的患者在靶向治疗中可能获得更好的预后。

王亚[7](2019)在《血管内皮细胞Smad4基因介导卵巢癌血行转移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Smad4是TGF-β/Smad通路中的关键信号分子。肿瘤组织中Smad4失活的现象提示其是一种抑癌基因。本研究中我们旨在探究血管内皮细胞中Smad4表达对卵巢癌血行转移的影响。方法:首先通过Kaplan-Meier plotter在线数据库分析卵巢癌患者肿瘤组织中整体Smad4 m RNA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接着收集14例正常卵巢组织和19例卵巢癌组织标本,通过连续切片及CD34分子特异性标记血管,比较不同组织来源中血管内皮细胞Smad4的表达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检测卵巢癌细胞系和脐静脉内皮细胞中的Smad4表达情况。免疫荧光检测Smad4在血管内皮细胞中的细胞定位。通过利用si RNA干扰脐静脉内皮细胞中Smad4表达,体外检测内皮细胞的迁移、成管能力,并与周细胞共培养检测通透性。建立卵巢癌移植瘤小鼠模型,检测内皮细胞Smad4下调后对血管通透性的影响,以及对血管生成和肿瘤血行转移的影响。最后利用表达谱芯片分析Smad4下调后基因表达变化。结果:在卵巢癌中,肿瘤组织内Smad4 m RNA高水平预示着患者良好的无进展生存期,且在早期(Ⅰ和Ⅱ)或晚期(Ⅲ和Ⅳ)卵巢癌中均提示这一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卵巢癌组织的血管内皮细胞中Smad4表达量明显降低。Smad4蛋白在卵巢癌细胞系和脐静脉内皮细胞中均有表达,其在内皮细胞中定位于胞核和胞浆内。干扰Smad4表达后脐静脉内皮细胞迁移和成管能力明显减弱。在与血管周细胞共培养模型中,干扰血管内皮细胞Smad4表达会破坏周细胞与内皮细胞间的覆盖连接,从而增加血管通透性。卵巢癌移植瘤小鼠体内,血管内皮细胞Smad4表达下调可导致血管生成减少,血管稳定性降低,虽对肿瘤生长无明显影响,但促使肿瘤发生肝转移。芯片结果揭示下调Smad4表达后可引起FYN、PTPRM和INSR等基因变化。结论:卵巢癌患者肿瘤组织中Smad4水平与预后相关,组织中的血管内皮细胞Smad4表达量较正常血管内皮细胞明显减少。血管内皮细胞Smad4表达减少可以通过损伤其与周细胞组成的血管屏障,促进卵巢癌侵袭转移。这些结果表明血管内皮细胞中Smad4分子在卵巢癌血行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作为治疗卵巢癌转移的潜在靶点。

饶慕圣[8](2019)在《伏立诺他抑制胰腺癌PANC-1细胞及其血管生成拟态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伏立诺他(Suberoylanilide Hydroxamic Acid SAHA)对人胰腺癌PANC-1细胞体外增殖、迁移及其细胞凋亡的影响;观察不同浓度的SAHA对胰腺癌PANC-1细胞主导的血管生成拟态的作用以及对PANC-1细胞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表达水平的影响;皮下移植瘤试验探讨SAHA对胰腺癌组织生长的作用及体内血管形成的影响,由此探讨SAHA抑制肿瘤细胞增值及血管生成拟态在胰腺癌抗肿瘤临床应用中的潜在价值。方法:用一系列浓度的SAHA(0,5,10,20μM)处理人胰腺癌PANC-1细胞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不同浓度的SAHA对PANC-1细胞增殖的作用。再用不同浓度SAHA(0,2,4,8,16,32μM)诱导胰腺癌PANC-1细胞24小时后运用MTT比色法检测SAHA对人胰腺癌PANC-1细胞的毒性作用,行细胞划痕试验观察SAHA对PANC-1细胞迁移的作用。以及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SAHA对胰腺癌PANC-1细胞凋亡的影响。利用细胞三维培养技术体外模拟肿瘤细胞主导的血管生成拟态,倒置显微镜下观察不同剂量SAHA诱导24小时后的胰腺癌PANC-1细胞体外网状样类血管结构形成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不同浓度SAHA处理后的胰腺癌PANC-1细胞中MMP-2的表达水平。构建胰腺癌的肿瘤模型,给予SAHA处理后观察肿瘤的变化及体内血管样网状结构的形成情况。结果:2~32u M浓度的SAHA均能抑制人胰腺癌PANC-1细胞的生长,且呈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关系。细胞划痕试验显示SAHA能有效抑制PANC-1细胞迁移。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显示SAHA可诱导人胰腺癌PANC-1细胞发生细胞凋亡。体外三维培养显示SAHA能显着抑制PANC-1细胞主导的血管生成拟态。western blot显示随着SAHA浓度的递增,胰腺癌PANC-1细胞中MMP-2的表达水平呈现下降趋势。皮下移植瘤试验显示SAHA能显着性抑制胰腺癌组织的生长及体内血管生成。结论: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SAHA能有效抑制人胰腺癌PANC-1细胞体内、体外增殖、迁移并诱导其发生细胞凋亡,SAHA下调MMP-2的表达可能是SAHA抗胰腺癌血管生成拟态的机制之一。

孙福康[9](2019)在《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血管的临床和生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为了探究肾上腺嗜铬细胞瘤(PHEO)血管解剖及变异对手术效果的影响,以此建立新的手术规划,揭示PHEO血管生成的机制,发现新的药物靶点,最终减少术中出血,利于手术操作,使病人获益。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7年我科301例患者的肾上腺肿瘤微创手术,观察肾上腺血管是否存在变异与术前(肿瘤大小、位置、影像学特征),术中(肾上腺静脉直径、手术持续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住院天数、病理诊断)的关系。(2)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到2018年12月在我科采用三维可视化技术支持下完成的15例PHEO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8例;年龄1473岁,平均42.5岁,肿瘤直径3-17cm,平均7.8cm。按照肿瘤大小、疾病类型、手术方法匹配数据库中病例,与本研究纳入的15例患者进行比较,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和围手术期并发症等信息并进行统计分析。(3)选取住院经手术治疗且有完整的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的肾上腺肿瘤的石蜡标本78例,包括肾上腺皮质肿瘤(ACA)组20例、肾上腺皮质癌(ACC)组22例、良性嗜铬细胞瘤(BP)组18例、转移性嗜铬细胞瘤(MP)组18例,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各组中缺氧诱导因子2α(HIF-2α)、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和微血管密度(MVD)的表达情况。(4)收集12例PHEO的手术样本,根据术前CT影像学特点,将其分为血供丰富(增强CT值高,周围小血管丰富)组与血供不丰富(增强CT值低,周围未见小血管)组;并按照术后PHEO病理提示的微血管密度(MVD)分为高MVD组和低MVD组。通过高通量定量蛋白质组学的方法筛选出PHEO血管生成相关蛋白,然后对COX4I2和PLAT,通过40例PHEO样本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27例样本进行免疫组化验证。结果:(1)303例肾上腺手术中,发现62例(20.5%)患者的肾上腺中央静脉存在变异:58例患者表现为一条肾上腺中央静脉,附一条小静脉;12例患者额外的静脉汇入了肝静脉、下腔静脉、腰静脉或膈下静脉。具有静脉解剖结构变异的肿瘤与较大的肿瘤体积相关(5[3-7]cm vs 2[1.2-3]cm,P<0.001);肾上腺静脉直径较大(4[4-5]mm vs 4[3.5-4]mm,P=0.021);肾上腺髓质肿瘤比例较高(39%vs 8%,P<0.001);静脉解剖变异组的术中出血量较多(100[50-200]mL vs 50[20-100]mL,P<0.001),手术时间较长(117[89-166]min vs 85[70-110]min,P<0.001),术后住院时间较长(4[4-5]天vs 4[3-5]天,P=0.004)。(2)所有1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中位手术时长90min(60-180min),中位术中出血量90mL(20-200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5.8±2.3)天。数据库中配对的15例患者同样顺利完成手术,中位手术时长110min(60-220min),中位术中出血量150mL(20-400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5.1±3.1)d。本研究病例和数据库中的配对病例相比,手术时长和术中出血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后住院天数和围手术期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VEGFR-2在ACC组中的表达显着高于ACA组(P=0.008);MVD在ACC组中的表达显着高于ACA组(45.06±23.23 vs 28.99±7.19,P=0.005);在MP组中的表达显着高于BP组(73.59±31.41 vs 44.21±28.45,P=0.006)。肾上腺髓质肿瘤中HIF-2α与HIF-1α的表达具有相关性(γ=0.719,P<0.01)。另外,HIF-1α,VEGFR-2和MVD是肾上腺皮质恶性肿瘤的独立危险因素,MVD是肾上腺髓质肿瘤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4)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发现:根据MVD分组筛选得到206个差异表达的蛋白;根据CT分组得到61个差异表达的蛋白。通过交叉比较分析得到改变趋势相同且差异显着的25个蛋白。其中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4亚型2(COX4I2)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PLAT)最具显着性差异。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组化进一步验证,COX4I2蛋白在嗜铬细胞瘤血供丰富组表达上调,PLAT在嗜铬细胞瘤血供丰富组表达降低。结论:肾上腺静脉解剖变异结构更容易发生在嗜铬细胞瘤中,这种改变与较差的手术效果相关,手术过程中应密切注意血管变异。三维可视化技术评估肿瘤血管与术中所见基本一致,更直观地体现肿瘤的血供和周围结构,可以减少术中出血和相应的并发症。嗜铬细胞瘤微血管密度与恶性倾向密切相关。COX4I2上调和PLAT下调可能与嗜铬细胞瘤血管生成机制的调控有关,有望作为术前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治疗靶点。

章洪鹏[10](2019)在《星状细胞过表达Galectin-1诱导血管生成促进胰腺癌发生发展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和目的:胰腺癌是一种手术切除率低、预后极差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病率与死亡率几乎持平[1]。吸烟、肥胖、酗酒、慢性胰腺炎、糖尿病、苯胺及苯类化合物的接触是其危险因素,另外约5%-10%的胰腺癌病人具有遗传背景。长期以来胰腺癌居高不下的死亡率是困扰临床外科医生的一个重大难题。近年来在众多学者的不断努力下有关胰腺癌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对于可切除胰腺癌患者而言术后辅助化疗成为了其标准治疗方案,分子靶向药物厄洛替尼(Erlotinib)、吉西他滨联合化疗方案(GemErlo)用于晚期不可切除胰腺癌的治疗前期研究被证明有效,但令人惋惜的是根据美国临床肿瘤协会(ASCO)公布的最新研究结果显示(GemErlo)治疗并不能改善患者的无病生存期和总生存期[2-4]。在基础研究方面,基因组学、代谢组学和肿瘤微环境的研究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持续深入开展,人们逐渐认识到既往仅仅以肿瘤细胞为中心的研究观念远远不能帮助人们全面认识肿瘤,并且逐渐认识到肿瘤微环境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日益突显[56]。众多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胰腺癌微环境中胰腺星状细胞(pancreatic stellate cells,PSCs)与胰腺癌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7],在胰腺癌血管生成、免疫逃逸、侵袭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8,9]。众所周知,肿瘤的生长离不开血管的生成,血管生成是实体瘤侵袭转移的重要一步[10]。但目前对于胰腺癌微环境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研究还相对较少。而最近有关研究表明半乳糖凝集素-1(Galectin-1)与肿瘤血管生成关系密切[11-13]。为此我们对胰腺癌微环境中PSCs分泌的半乳糖Galectin-1与胰腺癌组织中血管生成及与胰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及其机制进行了相关探讨和研究。方法:1)收集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2011年3月至2015年5月66胰腺癌患者组织标本,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Galectin-1与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PECAM-1,CD3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相关性;2)将PSCs(分Galectin-1敲低组、对照组、过表达组三种情况)分别和胰腺癌细胞、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vessel endothelial cells,HUVECs)共培养后进行细胞迁移实验(transwell)、小管成形实验、蛋白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Blot);3)将PSCs(分Galectin-1敲低组、对照组、过表达组三种情况)分别和胰腺癌细胞共培养后进行动物体内成瘤实验并取出成瘤后的肿瘤组织后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Galectin-1与CD31的表达情况和相关性。结果:1.胰腺癌组织中Galectin-1的表达与VEGF、CD31的表达呈正相关(R2=0.463,P<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R2=0.270,p<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2.与Galectin-1过表达的PSCs细胞进行共培养后的HUVECs迁移能力、血管成形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干扰组显着减弱(P<0.05,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将胰腺癌细胞与Galectin-1过表达的PSCs共培养后通过Western Blot实验对目标蛋白进行检测,结果显示VEGF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VEGFR2)磷酸化水平增强,而干扰组显着减弱(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动物成瘤实验显示CD31在Galectin-1高表达组肿瘤组织中表达量明显着高于对照组,而干扰组明显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且Galectin-1的表达与CD31的表达呈正相关(R2=0.730,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胰腺癌微环境中PSCs过表达Galectin-1与胰腺癌组织的血管生成关系密切,2.胰腺癌微环境中PSCs过表达Galectin-1诱导VEGFR2的磷酸化促进胰腺癌组织中血管的生成进而促进胰腺癌的发生发展。

二、胰腺癌血管生成特征对肿瘤血供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胰腺癌血管生成特征对肿瘤血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超声激励微泡空化联合恩度抑制大鼠Walker-256肿瘤生长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超声空化联合恩度抑制大鼠Walker-256 肿瘤生长的实验研究
    2.1 研究背景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微泡介导超声空化联合药物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2)淫羊藿苷提取工艺优化和生物活性分析及其对胰腺癌的抑制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与方法
一、淫羊藿苷的制备
    1.1 实验对象和主要材料仪器设备
        1.1.1 实验对象
        1.1.2 实验材料、仪器与设备
    1.2 实验方法
        1.2.1 淫羊藿苷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1.2.2 淫羊藿药材的提取
        1.2.3 大孔树脂的预处理与再生
        1.2.4 大孔树脂的静态筛选
        1.2.5 大孔树脂的动态吸附和解吸
        1.2.6 淫羊藿苷结晶纯化
    1.3 实验结果
        1.3.1 大孔树脂的静态筛选结果
        1.3.2 吸附动力学实验结果
        1.3.3 吸附热力学实验结果
        1.3.4 动态吸附-解吸试验结果
        1.3.5 淫羊藿苷结晶纯化结果
    1.4 小结与讨论
二、基于配体的靶标预测途径揭示淫羊藿苷潜在的生物活性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淫羊藿苷药物动力学(ADME)评估
        2.1.2 基于Swiss Target Prediction的淫羊藿苷靶标预测
        2.1.3 靶标蛋白互作网络构建与分析
        2.1.4 基因本体(GO)和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
    2.2 结果
        2.2.1 淫羊藿苷的ADME特性
        2.2.2 淫羊藿苷的潜在靶标
        2.2.3 淫羊藿苷靶标蛋白互作网络分析
        2.2.4 靶标蛋白功能与通路分析
    2.3 小结与讨论
三、体外实验:淫羊藿苷对胰腺癌细胞的抑制作用
    3.1 对象和方法
        3.1.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3.1.2 试剂配制与实验方法
        3.1.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2 实验结果
        3.2.1 淫羊藿苷抑制Panc 02细胞的迁移
        3.2.2 淫羊藿苷促进Panc 02细胞的凋亡
        3.2.3 淫羊藿苷抑制Panc 02细胞的增殖
    3.3 讨论
    3.4 小结
四、体内实验:淫羊藿苷对小鼠胰腺癌肿瘤微环境的调控作用
    4.1 对象和方法
        4.1.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4.1.2 试剂配制与实验方法
        4.1.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4.2 实验结果
        4.2.1 淫羊藿苷抑制了小鼠胰腺肿瘤的生长
        4.2.2 淫羊藿苷可以减少小鼠胰腺肿瘤组织中M2巨噬细胞的浸润
        4.2.3 淫羊藿苷可以减少小鼠胰腺肿瘤组织中PMN-MDSCs的浸润
        4.2.4 淫羊藿苷不能促进小鼠胰腺肿瘤组织中CD4+T和CD8+T细胞的浸润
    4.3 讨论
    4.4 小结
五、体外实验:淫羊藿苷对M2巨噬细胞极化的调控机制研究
    5.1 对象和方法
        5.1.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5.1.2 试剂配制与实验方法
        5.1.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5.2 实验结果
        5.2.1 淫羊藿苷抑制IL-4介导的M2巨噬细胞极化
        5.2.2 淫羊藿苷通过抑制P-STAT6的表达抑制M2巨噬细胞极化
    5.3 讨论
    5.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综述 肿瘤微环境概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缺氧诱导胰腺癌细胞通过外泌体途径对肿瘤血管生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胰腺癌
        1.1.2 外泌体
        1.1.3 缺氧微环境
        1.1.4 血管生成与肿瘤
    1.2 本研究的目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2.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胰腺癌外泌体的提取分离纯化及鉴定
    2.1 材料和方法
        2.1.1 主要材料
        2.1.2 常用溶液的配制
        2.1.3 主要实验方法及步骤
        2.1.4 统计学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胰腺癌不同环境诱导下外泌体透射电镜分析
        2.2.2 Nanosight粒径检测不同诱导环境下胰腺癌外泌体粒径分布
        2.2.3 BCA法检测不同环境诱导下的外泌体蛋白含量
        2.2.4 蛋白印迹检测不同环境诱导下的外泌体标记蛋白
    2.3 讨论
第三章 缺氧诱导的胰腺癌细胞通过外泌体途径对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
    3.1 材料和方法
        3.1.1 主要材料
        3.1.2 主要实验试剂
        3.1.3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
        3.1.4 主要实验液体配制
        3.1.5 主要的实验方法及步骤
        3.1.6 统计学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缺氧诱导下胰腺癌细胞通过外泌体途径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3.2.2 缺氧诱导下胰腺癌细胞通过外泌体途径对血管内皮细胞迁移的影响
        3.2.3 缺氧诱导下胰腺癌细胞通过外泌体途径对体外血管形成的影响
        3.2.4 不同环境诱导下胰腺癌细胞外泌体对肿瘤血管生成相关蛋白的影响
    3.3 讨论
第四章 缺氧诱导的胰腺癌细胞通过外泌体途径对AKT/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
    4.1 材料和方法
        4.1.1 主要材料
        4.1.2 主要实验试剂
        4.1.3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
        4.1.4 主要实验缓冲液的配制
        4.1.5 主要的实验方法及步骤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环境诱导下胰腺癌细胞外泌体对AKT/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
    4.3 讨论
第五章 主要结论和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4)LncRNA XIST抑制miR-101调控胰腺癌生长与转移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胰腺癌组织标本的收取
    1.3 细胞培养与细胞转染
    1.4 胰腺癌组织与细胞Lnc RNA XIST与 mi RNA-101 表达水平检测
    1.5 双荧光素酶实验
    1.6 细胞活力检测
    1.7 划痕实验
    1.8 Transwell侵袭实验
    1.9 两种基因分别在两种细胞的共转染
    1.10 裸鼠成瘤实验
    1.11 统计学方法
结果
    2.1 胰腺癌组织中Lnc RNA XIST的相对表达量
    2.2 胰腺癌组织中miRNA-101的相对表达量
    2.3 两种细胞中Lnc RNA XIST的相对表达量及转染后转染效率的检测
    2.4 双荧光素酶分析报告
    2.5 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
    2.6 各组细胞划痕实验对比
    2.7 各组细胞Transwell侵袭实验对比
    2.8 两种基因共转染方法下Lnc RNA XIST调控作用对比
    2.9 裸鼠成瘤实验
讨论
    3.1 胰腺癌组织与细胞Lnc RNA XIST、mi RNA-101 的表达
    3.2 Lnc RNA XIST和 mi RNA-101 调控关系
    3.3 体外细胞实验验证
    3.4 共转染实验背后的深层次分析与动物实验验证
    3.5 总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5)深部热疗对胰腺癌肝转移影响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热疗对肿瘤转移影响的相关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VHL基因突变与散发性肾透明细胞癌临床特征的关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材料
    2.2 数据资料采集
    2.3 术前检查
    2.4 肿瘤组织基因检测
    2.5 评估标准
    2.6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肾透明细胞癌的一般临床特征
    3.2 散发性肾透明细胞癌基因突变的一般特点
    3.3 基因突变数目与临床特征的关系
    3.4 VHL基因突变与临床特征的关系
    3.5 VHL基因突变位置与临床特征的关系
    3.6 VHL基因突变丰度与临床分期及病理
    3.7 VHL基因突变与肿瘤生存预后
    3.8 VHL基因突变与靶向治疗
第4章 讨论
    4.1 肾透明细胞癌的一般临床特征
    4.2 散发性肾透明细胞癌基因突变的特点
    4.3 VHL基因失活的肿瘤分子机制
    4.4 VHL基因突变与肾透明细胞癌临床特征的关系
    4.5 VHL基因与肾透明细胞癌的靶向治疗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7)血管内皮细胞Smad4基因介导卵巢癌血行转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创新点概述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1.卵巢癌患者中Smad4 mRNA水平与预后的关系
    2.Smad4 在卵巢癌血管内皮细胞中表达减少
    3.Smad4 在血管内皮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及定位
    4.利用siRNA模拟肿瘤血管内皮细胞中Smad4 的低表达
    5.抑制Smad4 表达对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及成管能力的影响
    6.抑制Smad4 表达降低血管屏障功能
    7.抑制Smad4 表达对卵巢癌移植瘤小鼠肿瘤血管生成和血管屏障功能的影响
    8.抑制Smad4 表达对卵巢癌移植瘤小鼠肿瘤生长和转移的影响
    9.基因芯片揭示血管内皮细胞中Smad4 的潜在相关基因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8)伏立诺他抑制胰腺癌PANC-1细胞及其血管生成拟态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结果
    2.1 不同浓度SAHA对胰腺癌PANC-1 细胞形态学的影响
    2.2 MTT比色法检测伏立诺他对胰腺癌PANC-1 细胞的毒性作用
    2.3 SAHA对胰腺癌PANC-1 细胞迁移的抑制作用
    2.4 SAHA对胰腺癌PANC-1 细胞凋亡的作用
    2.5 SAHA抑制胰腺癌PANC-1 细胞主导的血管生成拟态
    2.6 SAHA抑制血管生成拟态相关蛋白MMP-2 的表达
    2.7 皮下移植瘤模型建立及药物干预试验
    2.8 SAHA对胰腺癌体内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Matrigel plug试验)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肿瘤细胞主导的血管生成拟态与肿瘤侵袭转移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学术论着

(9)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血管的临床和生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全文缩略语中英文对照
绪论
第一章 肾上腺静脉解剖变异对肾上腺肿瘤手术影响的回顾性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第二章 三维可视化技术在复杂疑难肾上腺肿瘤术前评估应用中的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血管生成相关分子与肾上腺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血管生成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课题

(10)星状细胞过表达Galectin-1诱导血管生成促进胰腺癌发生发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综述 胰腺星状细胞与肿瘤细胞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和取得学术成果目录
致谢

四、胰腺癌血管生成特征对肿瘤血供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超声激励微泡空化联合恩度抑制大鼠Walker-256肿瘤生长的实验研究[D]. 余堰澜.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1)
  • [2]淫羊藿苷提取工艺优化和生物活性分析及其对胰腺癌的抑制作用研究[D]. 李佳昕.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3]缺氧诱导胰腺癌细胞通过外泌体途径对肿瘤血管生成的影响[D]. 倪修凡. 江苏大学, 2020(02)
  • [4]LncRNA XIST抑制miR-101调控胰腺癌生长与转移的作用研究[D]. 张洲. 皖南医学院, 2020(01)
  • [5]深部热疗对胰腺癌肝转移影响的临床观察[D]. 李奕卓.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6]VHL基因突变与散发性肾透明细胞癌临床特征的关系分析[D]. 周嘉明. 南昌大学, 2019(01)
  • [7]血管内皮细胞Smad4基因介导卵巢癌血行转移的研究[D]. 王亚.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8)
  • [8]伏立诺他抑制胰腺癌PANC-1细胞及其血管生成拟态的实验研究[D]. 饶慕圣. 三峡大学, 2019(06)
  • [9]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血管的临床和生成机制研究[D]. 孙福康.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10]星状细胞过表达Galectin-1诱导血管生成促进胰腺癌发生发展的研究[D]. 章洪鹏. 扬州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胰腺癌血管生成特征对肿瘤血供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