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炭绿化技术遮蔽沙漠

泥炭绿化技术遮蔽沙漠

一、草炭绿化技术荫蔽沙漠(论文文献综述)

孟长军[1](2020)在《光合离体测定方法筛选及六种秦岭珍稀濒危植物光合生理生态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秦岭山区是多个植物区系的交汇区域,分布着多种珍稀濒危植物。光合作用对植物的自身生长和种间竞争均有重要影响,光合机构氮素分配的变化会引起植物光合能力的改变,秦岭珍稀濒危植物光合特性及光合氮素分配策略的深入研究有助于解析秦岭珍稀濒危植物濒危稀少的可能机理。为此,本研究特展开了如下三方面的工作:Ⅰ离体光合测定方法筛选:针对使用斜剪法后离体光合测量值有时低于原位测量值的问题,以十个常见树种为试材,以原位光合测量为对照,设计了五种离体测定方法(末端斜剪法、末端夹碎法、末端劈开法、环剥韧皮部法和水杨酸溶液浸泡法),以期找到准确性更高、普适性更强的离体光合测定方法,进而为野外条件下高大乔木树种光合生理生态特性的深入研究提供可行的探索途径。Ⅱ珍稀濒危植物的光合特性及光合氮素分配策略研究:以华山新麦草(Psathyrostachys huashanica)、金荞麦(Fagopyrum dibotrys)、连香树(Cercidiphyllum japonicum)、领春木(Euptelea pleiospermum)、庙台槭(Acer miaotaiense)和瘿椒树(Tapiscia sinensis)六种秦岭珍稀濒危植物为研究对象,以其所在群落中的广布伴生种或广布近缘种为对照,分别比较珍稀濒危植物和其所参照植物的光合生理生态特性,以明确秦岭珍稀濒危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光合氮素分配策略是否存在相对缺陷,进而从光合系统氮素分配的角度研究秦岭珍稀濒危植物濒危稀少的可能机理。Ⅲ珍稀濒危植物的光环境适应性研究:以珍稀濒危植物瘿椒树、领春木、华山新麦草为试材,设全光照、轻度遮荫、中度遮荫、重度遮荫四个处理,研究光环境变化条件下三种珍稀濒危植物光合生理生态特性的变化规律,从光环境适应性的角度再次剖析瘿椒树、领春木和华山新麦草野外分布稀少的原因。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末端夹碎法用于树木离体光合测量时效果更佳。水中夹碎枝条末端,既增大了离体枝条的吸水面积,又增强了水体对胶质样液的冲刷。这些因素使得末端夹碎法的结果和原位测量值更为接近。该方法为植物功能性状的准确测量提供了技术支撑,进而为秦岭珍稀濒危植物光合特性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可行的探索途径。(2)连香树、领春木及庙台槭与其参照植物的光合特性存在差异。不管是在幼树期,还是在成株期,连香树、领春木和庙台槭的资源利用能力(Pmax,Vcmax及Jmax)和资源利用效率(PNUE)均低于所参照的广布种,这三种珍稀濒危植物的可利用光强范围也相对更窄。(3)光合氮素分配缺陷是导致连香树、领春木和庙台槭分布稀少的重要原因。不管是幼树期,还是成株期,连香树、领春木和庙台槭在生物力能学组分和羧化系统中所分配的氮素比例和氮素数量均小于其对照植物,其光合系统所获得的氮素也相对更少。连香树、领春木和庙台槭光合系统氮素分配的相对缺陷通过制约植物对光能的转化利用而使植物在群落的竞争中处于相对不利的位置,这可能是其濒危稀少的重要原因之一。(4)瘿椒树光合氮素分配策略的比较结果因生长阶段的不同而呈现一定的差异性。幼树期时,瘿椒树光合系统的氮素分配存在相对劣势(生物力能学组分和羧化系统分配的氮素数量小于其广布伴生种);成株期时,瘿椒树的光合氮素分配策略又具有了一定的比较优势。瘿椒树幼树光合特性和光合氮素分配的相对劣势使瘿椒树在群落的竞争中处于相对不利的位置,这可能是瘿椒树野外自然更新不良的重要原因。(5)光合氮素分配环节不是导致濒危草本植物华山新麦草和金荞麦濒危稀少的关键因素。华山新麦草和其广布伴生种冰草在光合氮素分配策略上具有一定的趋同性。相比于参照植物,濒危植物金荞麦的光合氮素分配策略具有相对优势。(6)光照条件能够影响到珍稀濒危植物的光合氮素分配策略。随着光照的减弱,瘿椒树、领春木及华山新麦草会逐渐增加在捕光系统的氮素投入比例,以争取捕获更多的光能。适宜光照条件下,瘿椒树、领春木和华山新麦草的光合氮素分配策略会发生优化。轻度遮荫条件(遮光25%)下瘿椒树光合氮素分配策略较优,中度遮荫条件(遮光50%)下领春木光合氮素分配策略较优,全光照处理下华山新麦草的光合氮素分配具有显着的数量优势(P<0.05)。珍稀濒危植物光合系统氮素分配策略优化调整后,植物的资源利用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最终实现了生长的相对优势。本文在优选树木离体光合测定方法的基础上,对六种珍稀濒危植物的光合生理生态特性进行研究,从光合系统氮素分配的角度对植物濒危稀少的机理进行剖析,为秦岭地区珍稀濒危植物乃至生物多样性的科学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研究不同光环境下珍稀濒危植物光合生理生态特性的变化规律,明确了瘿椒树、领春木及华山新麦草对光环境的特定需求,为秦岭珍稀濒危植物的迁地保护和人工繁育提供了技术支撑。

陈雪[2](2019)在《深圳市办公建筑立体绿化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立体绿化是改善当代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实现建筑节能、增强建筑生态性能的有效手段。办公建筑在城市建筑中占比突出,由于其使用人群庞大且持续时间长,营造良好的办公与休憩空间显得十分重要。研究立体绿化在办公建筑中的运用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以及生态价值。目前,深圳市正在大力建设“森林城市”,立体绿化是其重要内容之一,办公建筑立体绿化在深圳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依托此大背景,本文以深圳市作为研究范围,在基于国内外建筑立体绿化理论研究及相关政策的总结分析下,首先对国内外建筑立体绿化经典案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资料的全面查阅,发现各项目的优点与不足,从其中学习到能够用于指导深圳市办公建筑立体绿化建设的理念与技术。其次,通过实地考察、问卷发放、相关专业人员访谈以及与立体绿化设计施工公司交流等多种方式,掌握深圳市目前办公建筑的立体绿化建设基本情况,总结出其突出的问题,分别是立体绿化与建筑设计脱节、植物选择不合理以及后期养护管理不到位三大主要问题。最后,针对案例研究与现状调研中发现的问题,通过对深圳市气候条件的分析,得出建筑立体绿化建设应遵循当地气候环境的前提条件;通过建筑风荷载、日照情况、办公建筑布局与垂直空间打造、建筑立面等多个角度讨论了立体绿化与建筑协同设计的方法;从适宜性原则、多样性原则、美学原则、以及日照强度几个角度探讨办公建筑立体绿化植物合理配置的方法;通过designbuilder热工模拟,探讨了不同形式立体绿化对建筑热工性能的影响;同时通过现场调研与市场调研资料的收集整理,针对其建成后的管理与建设成本控制方面进行了简单的论述。并以南海意库1号楼为例,将提出的设计策略运用到实际项目的立体绿化改造中,为以后的办公建筑立体绿化提供参考。

杜澜[3](2019)在《绿竹容器苗培育技术优化研究》文中指出绿竹(Dendrocalamopsis oldhami(Munro)Keng f.)是中国南亚热带地区重要的经济笋用丛生竹种。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而引起的极端降水事件、区域气温升高及降水时空格局改变增多,进一步导致了区域性土壤干湿变化地理分异的加剧,而容器育苗能够极大程度上避免极端环境对苗期造成的不可逆伤害。不同苗木由于自身特性各异苗期对栽培环境要求也有较大差异,同时竹类容器苗的研究在国内仍处于起步阶段,基础栽培方面还比较缺乏。为制定绿竹苗期合理的栽培管理方案和绿竹造林及笋用竹栽培提供理论参考,于2017-2018年在福建永安市福建省永安林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育苗大棚内先后开展了正交试验对绿竹容器苗苗期的基质配方筛选、人工控水模拟干旱胁迫环境下绿竹生理生化变化、遮阳网覆盖模拟遮阴环境下绿竹生理及生长变化及三因素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下氮、磷、钾配方施肥对绿竹生长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绿竹容器苗栽培关键影响因子筛选及轻型基质配方对绿竹苗期生长关键因子的L9(34)正交结果分析表明,影响绿竹苗生长和发笋量的各因素主次顺序为:肥料类型>基质类型>容器规格>容器类型,各因素的最优水平组合为D2C1B3A1,即施用有机肥、采用泥炭与珍珠岩(7:3)为基质、容器规格为25 cm×23 cm×23 cm(上口直径×下口直径×盆高)的无纺布容器。四因素中,施肥类型和基质种类占主导因子,容器种类影响相对较小。对正交结果分析所得最优基质(泥炭与珍珠岩7:3)添加谷壳改善土壤孔隙度后进行进一步验证,结果表明泥炭:珍珠岩:谷壳为7:2:1比例下育苗效果更佳。2.逐步失水过程中绿竹容器苗的光合生理响应变化模拟无水分补充条件下,土壤逐步失水对绿竹光响应研究的结果表明,绿竹的Pn、LSP、LCP及Rd均与SRWC和PAR具有密切关系,对SRWC和PAR的变化具有明显的阈值响应。土壤水分在53.5%≤SRWC≤69.6%范围内,出现各生理参数随SRWC变化的“转折区”,大体上,在53.5%≤SRWC≤95.6%内具有较好的光合生理适应,没有发生明显的光抑制。3.干旱胁迫下绿竹容器苗生理特征变化人工浇水对绿竹容器苗模拟干旱胁迫一个月后复水,设置水分梯度为CK(田间持水量75%以上)、MS(田间持水量的50%~55%)、SS(田间持水量的30%~35%)、MS-CK(中度干旱胁迫后复水)、SS-CK(重度干旱胁迫后复水)的5种水分控制处理,结果表明,在中度干旱胁迫(MS)下,绿竹受影响程度较小,而在重度干旱胁迫(SS)下,日均耗水量、根系活力及抗氧化酶等各项指标都反映了绿竹苗的主要营养器官受到伤害。复水后,绿竹在抗逆能力上表现出一定的补偿效应,表现为根系活力在中度干旱胁迫下接近正常水平;抗氧化酶活性均高于正常水平,受到了较好的抗逆锻炼;膜脂透性受到轻微伤害后,累积的丙二醛(MDA)含量在中度干旱胁迫下也接近正常水平。一般来说,在干旱胁迫及复水条件下能维持较高的根系活力、保护酶活性和较低MDA含量的植物,在一定程度上就具有较好的抗旱高产特性。不同处理CK、MS、SS之间的光合蒸腾参数日变化表明,净光合速率及蒸腾速率均是与干旱胁迫程度呈正相关的双峰曲线,减少土壤水分供应会明显降低绿竹净光合速率与蒸腾速率,减少光合产物的积累;绿竹水分利用效率呈双峰曲线,且与干旱胁迫程度呈正相关,加剧干旱胁迫明显降低其水分利用效率。4.不同遮阴强度下绿竹容器苗生长规律、生理及质量变化人工搭建遮阴棚并覆盖遮阳网,模拟遮阴环境下绿竹容器苗生长规律及生理的研究。结果表明,遮阴对绿竹幼苗的光响应特性、光合日变化、叶绿素荧光参数、叶绿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膜脂过氧化及生长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Pn、WUE及PSⅡ原初光能转换效率(Fv/Fm)等光合蒸腾特性参数在全光照环境(L0)及过度荫蔽环境(L2)下均受到抑制。抗氧化酶系统对遮阴环境具有较灵敏的响应,表现为不同遮阴环境下均具有较好的活性氧清除能力。以轻度遮阴L1(70%光照,925μmol·m-2·s-1)水平下,绿竹容器苗具有较好的生理适应,同时有助于增加基径生长、培育壮苗。5.不同氮、磷、钾水平对绿竹容器苗生长规律和苗木质量影响以三因素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对氮、磷、钾不同配比下绿竹的生规律和苗木质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绿竹幼苗对氮肥、磷肥具有较好的利用能力,而对钾肥吸收较少。单因素效应分析表明在试验范围内的钾肥浓度均对绿竹苗期生长无明显影响,氮、磷肥则具有明显的交互作用,即于绿竹生长季(3-9月)施用营养液200 ml/盆,每月施浇2次,氮、磷、钾的最佳施肥水平为氮146.11 mg/L、磷53.62 mg/L、钾52.61 mg/L达到最大产量(鲜重)238.66 g/盆。

于志民[4](2018)在《猴樟容器育苗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探究猴樟(Cinnamomum bodinieri Levl.)容器育苗的关键技术,为猴樟容器苗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猴樟一年生容器苗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育苗容器、基质配方和光照强度对其生长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并比较了容器苗和祼根苗的造林效应。研究结果如下:(1)大规格白色无纺布袋及黑色育苗钵猴樟苗的苗高、地径、总干重、苗木质量指数均极显着(P<0.01)高于小规格白色无纺布袋和黑色育苗钵猴樟苗。当容器规格相同时,无纺布袋猴樟苗的地径、生物量、SPAD值及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均显着高于黑色育苗钵猴樟苗,且无纺布袋猴樟幼苗各器官生物量的分配比例比较均衡,根、茎、叶生物量近似1:1:1,而黑色育苗钵猴樟幼苗各器官生物量以根系最大,占全株生物量的一半以上;根、茎、叶分配比例接近于5:2:3。因此,无纺布袋较黑色育苗钵更有利于促进猴樟幼苗地上部的生长。本试验结果表明,猴樟一年生容器苗培育,以选择15 cm×18 cm的无纺布袋育苗效果最佳。(2)不同基质配比对猴樟1年生容器苗苗高、地径、生物量、苗木质量指数以及叶片叶绿度值、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有极显着影响。其中,处理5苗高、苗木质量指数均显着或极显着优于除处理4以外的其他处理,地径和总干重显着或极显着优于其他处理;处理4苗木叶片可溶性糖含量极显着高于除处理2以外的其他处理,可溶性蛋白含量显着或极显着高于其他处理。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处理4苗木生理活性最强,处理5苗木生长量最大。因此,适宜猴樟1年生容器苗培育的基质及配比为:黄心土∶火烧土∶草炭土∶河沙∶有机肥=35∶23∶1∶23∶1。(3)猴樟幼苗的苗高、地上部分生物量以遮光度为30%时为最大,与其他两个处理相比差异达显着水平,而地下部分生物量则以全光照时为最大,并随遮光度的增加而下降,表现出一定的负相关性;遮光可显着提高幼苗叶片的叶绿度值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但其可溶性糖含量则随遮光度的上升而下降,当遮光度为30%时叶片可溶性糖含量与全光照时差异不显着,但遮光度达50%时,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呈极显着降低。因此,猴樟一年生容器苗培育以采用30%的遮光度为佳。(4)采用一年生容器苗移栽造林效果极显着优于裸根苗,造林第二年苗木高生长量是裸根苗的2.75倍,地径增长量是裸根苗的1.46倍。

张娅[5](2017)在《新疆北部干旱区两种培育基质对引种樟子松生理生态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疆克拉玛依市乌尔禾区(85°12′-86°02′E,45°42′-46°15′N)有我国着名景区魔鬼城,区政府在大力打造“生态旅游新城”的过程中,城市绿化是其中重要的环节之一。在城市绿化环节中,从我国东北引进了优良树种樟子松(Pinussylvesiris var.mongolica),这不仅是干旱区环境演变与灾害防治的重要手段,也可以丰富本地的生物多样性。引种樟子松需要科学的培育方式,因此必须了解其对本地生态因子的生理生态响应。通过研究引种樟子松对两种培育基质的生理生态响应,探寻樟子松对本地土壤的适应性。2015年7月在克拉玛依市乌尔禾区郊外苗圃,随机选择使用施肥的本地沙土(施肥沙土)和配置基质培育满一年的樟子松各3棵,并设计了以下5个子实验:使用HH2型土壤湿度计测量两种培育基质基本参数的日动态,使用Li-6400XT便携式气体交换系统测定其光合参数日动态,光合-光响应(Pn-PAR)曲线,叶绿素荧光参数,使用镭射测距仪和游标卡尺测量其生长量。研究结果表明:(1)每日16:00-18:00,施肥沙土的温度显着高于配置基质组(P<0.01)。灌水会影响基质的体积含水量和基质(溶液)电导率,尤其是从灌水后第三天开始,随着基质体积含水量的下降,基质(溶液)电导率开始升高;(2)两组基质的引种樟子松均于午后14:00呈现明显的光合下调,净光合速率(Pn)峰值均于10:00出现;两组同时刻Pn值差异极显着(P<0.01),施肥沙土组Pn日均值(比配置基质组)提高了41%;Pn值对光合有效辐射(PAR)的定积分值,施肥沙土组高于配置基质组(22.32>14.74);两组的水分利用效率(WUE)峰值均于每日8:00-10:00出现;两组WUE值总体差异显着(P<0.05),施肥沙土组WUE日均值提高了59%;WUE值对PAR的定积分值,施肥沙土组高于配置基质组(10.18>7.09)。施肥沙土组的羧化效率(CE)在清晨和下午均极显着高于配置基质组(P<0.01);每日10:00-12:00,施肥沙土组引种樟子松蒸腾速率(Tr)极显着高于配置基质组(P<0.01)。夏季的高温强光对两组叶片气孔开闭有较强影响,尤其对配置基质组。PAR是影响施肥沙土组光合参数(Pn值、Tr值和Ci值)的主要因子;PAR和空气相对湿度(RH)是影响配置基质组光合参数(Tr值、Ci值)的主要因子;(3)采用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拟合Pn-PAR曲线,施肥沙土组Pn值均高于配置基质组,配置基质组光饱和点(LSP)比施肥沙土组提前出现。两组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LSP及光补偿点(LCP)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施肥沙土组樟子松的光合同化潜力提高了123%,对弱光和强光的适应能力提高了30%和4.3%;(4)施肥沙土组引种樟子松各荧光参数均显着高于配置基质组(P<0.05),施肥沙土组的初始荧光F0提高了7.1%,最大荧光Fm提高了19.2%,Fv/F0提高了18.3%,光系统Ⅱ(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提高了2.6%;(5)在生长量(株高、胸径)方面,施肥沙土组也极显着高于配置基质组(P<0.01),株高高于配置基质组1.25倍,胸径粗于配置基质组1.61倍。结论:综上可知,施肥沙土组引种樟子松的瞬时生长量、光合同化潜力、健康指数及耐旱能力等均(较配置基质)提高了41%、123%、2.6%、59%,宏观生长量参数均高于配置基质组1倍以上。施肥沙土培育的引种樟子松健康指数较高,对新疆北部地区的适应性较强。因此,适宜新疆北部干旱区引种樟子松的培育基质为本地沙土:牛粪(2:0.5,v/v)。

韩军超[6](2017)在《垂直绿化植物墙的构建与植物配置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口急剧膨胀、城市无限扩张,土地紧张,平面景观用地也越来越昂贵。近些年内,垂直绿化植物墙发展迅猛,在高楼有限的环境空间下,墙壁所占面积比屋顶面积大很多,其成为应对城市环境问题的一剂良方。日本、新加坡等亚洲国家大力推广垂直绿化技术。垂直绿化植物墙技术不断进步,其使用材料变得更轻,材料的安全性变得更高、更加耐用,经济的规模效应己经使设置垂直绿化植物墙的成本在下降。从健康与幸福、环保意识、人类发展、经济、美学与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因素判断,植物墙在现在和未来相当长时间内都有着光明的前景。本论文首先对所有类型的植物墙系统做了深入的探讨,确定其系统化的主要特点和技术参与,适用的宏观与微观条件,以及所要满足的客户需求和品位。了解其系统之间的主要差异和构造方法。为了具体比较几种植物墙系统及其特点,分析他们的技术特征,成本、栽植高度、景观效果及灌溉,笔者对所在城市西安市的垂直绿化植物墙项目做了实地调研。依据联合国建议指标,每人应享有绿地面积至少20㎡,在既有城市建设压力下,西安市民享有的绿化面积仅有11.0㎡,呈显出绿化面积的极度不足。为了提高西安市民人均绿化面积,进一步发展垂直绿化植物墙在西安市的建设,对存在问题提出可行的措施和意见。首先在正确认识垂直绿化植物墙内涵和构造方法的基础上,对西安市垂直绿化植物墙进行具体的调研分析,找出西安市垂直绿化植物墙存在的问题。对比西安市常用垂直绿化植物墙技术的优略势来研究西安市垂直绿化技术的适宜模式。其次在西安市地理气候环境下,总结垂直绿化室内外项目中的植物类型和常用垂直绿化植物抗旱耐热耐寒性对比,优选出西安气候下可生存的垂直绿化植物。

苏源[7](2016)在《屋顶花园营造技术研究 ——以西安市“航天城启航·ICB”员工餐厅屋顶花园为例》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建设持续快速发展。但是,城市热岛效应、生态环境污染、公共绿地紧张等问题逐渐突出。屋顶花园的出现,对改善上述问题具有较大帮助,成为城市绿化的新形态。本文研究了屋顶花园的发展历程、功能价值和基本类型。对西安市城市屋顶绿化项目进行考察和分析,总结屋顶花园营造中存在的瓶颈和问题,并研究问题的解决策略。同时,以西安市“航天城启航·ICB”员工餐厅屋顶花园为例进行实例分析。本文的研究目的旨在对屋顶花园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本文采用了调查—分析——实证的研究思路,首先,研究西安市9个屋顶花园案例,涉及居住区屋顶花园、公共建筑屋顶花园、工业建筑屋顶花园。指出西安市屋顶花园主要技术瓶颈涉及构造体系、种植栽培、屋面荷载、防水防漏等。其次,通过逻辑分析获得上述问题的解决思路。一是屋顶花园的构造体系包括模块式、结构式、超轻超薄体系。结构式屋顶花园涉及植被层、种植土(种植基质)、过滤层、排蓄水层、耐根穿刺防水层(阻根层)、防水层、保温层、结构层。二是屋顶花园种植工程。研究分析基质配比和厚度问题,推荐西安市屋顶花园常见植物,建议采用孤植景树、花坛、花镜等种植形式。三是屋顶花园荷载问题。屋顶花园荷载包括种植区荷载、盆栽和花池荷载、屋顶花园水景工程、假山置石和雕塑、园林建筑小品等静荷载和人员活动等动荷载。通过减轻种植基质静荷载,选用轻质植物,优化景观设计等方式可以减少屋面荷载承重压力。四是屋顶花园防水、排水、节水。防水主要涉及基本构造模式、特殊位置构造、变形缝等防水构造模式。排水设计包括重力排水和坡面排水。节水设计包括雨水利用系统和生态种植系统。西安市“航天城启航·ICB”员工餐厅屋顶花园以生态性、美景性、游憩性为原则。屋顶花园构造体系主要包括植被层、种植层、过滤层、排蓄水层、防根层、滑动层、结构层等。种植施工以灌木和地被为主。本文就该项目屋顶花园构造,种植施工、荷载控制、防水设计等问题进行充分讨论。

符小宁,李广清[8](2016)在《城市阳台绿化的植物选择及养护》文中指出阳台绿化既能美化环境,又使人们享受到田园乐趣,从而达到怡情养性的目的。但许多居民害怕植物死亡而放弃在阳台上种植植物。本文从阳台环境条件入手,着重介绍了阳台绿化植物的选择和养护管理措施,以期为城市居民进行阳台绿化提供参考和技术支持。

梁文斌[9](2015)在《短梗大参生理生态特性及繁育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短梗大参(Macropanax rosthornii)为五加科常绿灌木或小乔木,耐荫性强,其株形、叶形和叶色等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且易于修剪,是一种开发前景广阔的优质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可作为优良的园林观赏耐荫新树种,应用于园林绿化、盆景制作及室内观赏等。短梗大参的引种栽培对于丰富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种类、提高城市生态效益和增添城市景观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湖南省永顺县引种至长沙市的短梗大参为试验材料,首次系统地开展了生理生态特性和繁育研究,为短梗大参的驯化栽培及园林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主要结果如下:(1)短梗大参根系不发达,根和茎的维管束分化程度不高,海绵组织发达;生长季长,抽梢能力强;在适宜的遮荫环境下生长良好。(2)引种栽培于林下的短梗大参叶片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曲线呈单峰型,峰值出现在14:00,不存在“午休”现象,光合速率的年周期变化曲线也呈单峰型,峰值出现在夏季6-7月。短梗大参净光合速率的光响应曲线没有强光抑制现象,采用修正的直角双曲线模型拟合,估算出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为6.902 μmol·m-2·s-1,光饱和点(LSP)为1013.163 μmol·m-2·s-1,光补偿点为(LCP) 4.794 μmol·m-2·s-1,暗呼吸速率(Rd)为0.290 μmol·m-2·s-1,表明短梗大参耐荫性强,具有较强的弱光适应能力,适合于遮荫环境下栽培。(3)在不同光照环境下,地栽和盆栽短梗大参生长和光合作用均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地栽短梗大参在全光照下(郁闭度0)生长速率、植株高度、茎粗及叶片大小明显高于半光照(郁闭度约0.5)和弱光照(郁闭度约0.8),但叶片颜色暗绿且有灼伤斑,观赏价值低,而在半光照下叶色翠绿,观赏价值高;比叶重(LMA)随着光照增强而增加;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随光照强度降低而增加,叶绿素a/叶绿素b的值则下降。地栽短梗大参在半光照、弱光照环境下光响应曲线属强度抑制型,光合速率易受强光抑制,而在全光照环境下光响应曲线为饱和趋近饱和型;最大光合速率(Pmax)、光补偿点(LCP)、光饱和点(LSP)和呼吸速率(凡)均随着光照强度增大而增加,表观量子产量(AQE)则以半光照环境下的最高;在不同光照环境下初始荧光(F0)和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没有明显的差异。盆栽短梗大参在遮荫处理(70%光日照和40%光日照)下,叶绿素a、叶绿素b及总叶绿素的含量显着高于全光日照(100%光日照)(P<0.05),且随着遮荫程度增强而增加,而叶绿素a/b比值则呈下降趋势;与全光日照相比,遮荫处理提高短梗大参表观量子效率(AQY)和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同时明显降低光饱和点(LSP)和光补偿点(LCP);遮荫处理提高PS Ⅱ原初光能转换效率(Fc/Fm)和潜在活性(Fo/Fm),尤其是40%光日照下Fv/Fm和F0/Fm均显着高于全光日照(P<0.05)。遮荫处理下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显着低于全光日照(P<0.05),并随着遮荫程度的增加而进一步降低,以减少热耗散等途径来提高PS Ⅱ光能转化效率;在夏季全光照下叶绿体易受强光伤害,基粒类囊体变得疏松、膨胀,基质片层扭曲,脂质体增多,70%光照处理能缓解强光对叶绿体结构的伤害,在40%光照下叶绿体为正常状态。(4)盆栽干旱胁迫试验表明:在干旱胁迫下,短梗大参光合速率受强光抑制明显,气孔导度下降,光合作用能力降低。随着干旱胁迫程度加深和胁迫时间增加,初始荧光及最大光化学效率明显降低,光合器官遭到破坏,光合作用停止。短梗大参叶片相对含水量、蛋白质含量和叶绿素含量在干旱胁迫下降低,而质膜相对透性、MDA含量升高、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含量和POD活性则升高。在干旱胁迫下内源激素ABA、IAA、ZR及GA均上升。(5)短梗大参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试验表明:光照有利于种子萌发;合适的萌发温度为15-25℃;萌发率由高到低的基质依次为琼脂(27%)、滤纸(24%)、黄泥(15%)、沙子(13%)、珍珠岩(7%);50 mg·L-1赤霉素处理显着提高种子萌发率(P<0.05);沙藏处理可显着促进种子萌发(P<0.05)。不同栽培基质对短梗大参幼苗生长影响明显(P<0.05),筛选出最佳基质配方为园土+牛粪+珍珠岩。(6)扦插生根效果表明:3年生硬枝生根效果明显优于1年生嫩枝(P<0.05),黄土和椰糠的生根效果优于河沙和谷壳灰,珍珠岩最差;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及浓度对短梗大参扦插生根有明显的影响(P<0.05),以2000 mg·L-1IBA处理的插穗生根效果最佳,生根率达98.8%;不同生长调节剂混合使用不利于短梗大参的扦插生根。本研究中短梗大参合适的扦插条件为:扦插基质为黄土,插穗为3年生硬枝,速蘸2000 mg-L-1 IBA溶液处理。扦插生根机理研究表明:短梗大参在扦插生根过程中不产生愈伤组织,生根类型为皮部生根型,其不定根形成过程大致可划分为诱导阶段、表达阶段和生长阶段3个阶段,并伴随明显的生理生化变化,可溶性糖含量在根诱导和表达阶段均比扦插前降低,最大降幅达64.75%,而在根生长阶段升高;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在根诱导阶段比扦插前明显下降,最大降幅达69.18%,而在表达和生长阶段均比扦插前上升,最大增幅为55.51%;PPO活性在根诱导阶段比扦插前增加,最大增幅达515.85%,在表达阶段下降至最低,在生长阶段又上升,与扦插前相比,最大增幅达590.24%;POD活性在根诱导阶段和生长阶段均增加,与扦插前相比,最大增幅为59.20%;IAAO活性在根诱导阶段逐渐升高,在表达阶段达到峰值,比扦插前增加了14.84%,生长阶段则下降至扦插前水平;与对照相比,IBA处理可提高插穗不定根数量及生根过程中可溶性糖和蛋白质的含量,但PPO、POD和IAAO活性几乎不受外源IBA的影响。

张甜[10](2013)在《墙体绿化在园林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社会,伴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城市开发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被打破,城市用地日趋紧张,公共绿地因资源限制而被不断压缩,最终导致居民生活环境不断恶化。在这样的条件约束下,墙体绿化的积极作用就得以体现,墙体绿化可以有效的修复城市开发建设与生态环境压缩直接的不平衡,在不占用城市用地的前提下,增加城市的绿化率、丰富植物种类、形成立体化种植系统,从而改善生态环境。本论文在借鉴国内外墙体绿化应用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理论研究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墙体绿化应用发展的方向。在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下总结出墙体绿化有改善城市景观、发展城市农业、提升建筑品质、优化微环境等作用,及其复杂性、灵活性、可移动性、多样性和广泛性等特点。并将墙体绿化分为了模块式墙体绿化、铺贴式墙体绿化、摆花式墙体绿化、布袋式墙体绿化、种植槽式墙体绿化,这几种主要形式。在园林应用中,墙体绿化可以在居住区中应用于住宅入口、挡土墙、围栏等处;在商业区内可应用于商业步行街的绿化、购物场所的绿化及宾馆酒店外部的绿化;在道路城市广场墙体绿化可用于绿化分隔带,与雕塑、水景、花坛结合运用于城市广场;在私人庭院中也可以美化自己的小花园。本文还针对墙体绿化植物的选择提出:1.应选择根系浅、须根发达的轻质植物;2.要选择生长缓慢和扩展性适中的植物;3.以常绿观叶植物为主;4.选择有一定观赏性的植物;5.要求尽量选用养护管理简单植物;6.植物选择应注意人性化要求。这几点原则。在进行植物种植设计的时候还应遵循:1.符合植物生态习性;2.符合场地性质和功能;3.注重整体性;4.重视景观美;5.巧妙营造意境美。这些原则。分析了墙体绿化应用不广泛;稳定性、持久性差;没有技术规范,这些墙体绿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能够对国内墙体绿化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最后本文对上海世博会中应用墙体绿化的代表场馆进行案例分析,总结出好的墙体绿化作品需要有先进技术的支持,选择合适的植物材料,还需要独特的创作力以及设计构思。

二、草炭绿化技术荫蔽沙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草炭绿化技术荫蔽沙漠(论文提纲范文)

(1)光合离体测定方法筛选及六种秦岭珍稀濒危植物光合生理生态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引言
    1 秦岭珍稀濒危植物
        1.1 秦岭是珍稀濒危植物研究的关键区域
        1.2 秦岭地区的珍稀濒危植物
    2 植物濒危稀有的可能原因
    3 珍稀濒危植物的光合作用
    4 离体光合测定方法探索
        4.1 离体光合测定方法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4.2 离体枝条光合测定的制约因素
        4.2.1 水分供应对离体枝条光合的影响
        4.2.2 其他因素对离体枝条光合的影响
        4.3 木本枝条保水保鲜的常见方法
    5 氮素分配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5.1 叶片内氮素分配基本情况
        5.2 氮素分配存在权衡关系
        5.3 叶片氮素分配的影响因子
        5.3.1 植物氮素分配受到自身生物学特性制约
        5.3.2 影响氮素分配的外界因素
        5.4 叶片氮素分配的研究方法
        5.5 光合氮素分配影响植物的自身生长及种间关系
        5.5.1 光合氮素分配影响植物自身生长
        5.5.2 光合氮素分配对于物种间的竞争有重要意义
    6 遮荫对植物光合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
        6.1 光环境变化影响植物自身生长及种间关系
        6.2 植物耐荫性研究的相关假说
        6.3 遮荫处理下植物的变化
        6.3.1 遮荫对植物形态及生物量分配的影响
        6.3.2 弱光对植物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
    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8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离体光合测定方法的比较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树种基本概况
        1.2 测量前的预处理
        1.3 光响应曲线的测量
        1.4 气体交换参数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和分析
    3 讨论
        3.1 末端夹碎法表现更优
        3.2 末端夹碎法处理下离体枝条水分状况良好
        3.3 末端夹碎法比水杨酸溶液浸泡法更为便捷
        3.4 水杨酸对离体枝条光合作用的影响
        3.5 末端夹碎法表现较优的原因
        3.6 个别树种对末端夹碎法较为敏感
    4 小结
第三章 秦岭珍稀濒危植物光合生理生态特性
    第一节 秦岭珍稀濒危树种与其参照植物的光合特性及光合氮素分配策略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秦岭珍稀濒危树种生长区域基本情况
        1.3 试验方法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光响应曲线特征参数的比较
        2.2 气体响应曲线特征参数的比较
        2.3 光合系统内部氮素分配比例的比较
        2.4 光合系统内部氮素分配数量的比较
        2.5 光合系统氮素分配情况比较
        2.6 SLA、NA及 PNUE的比较
        3 讨论
        3.1 光合特性的差异性
        3.2 光合氮素分配策略的比较
        3.3 氮素分配差异性的生态学意义
        3.4 光合生理生态特性的比较结果呈现出生长阶段的差异性
        3.5 珍稀濒危树种和其对照树种在特定策略上的趋同性
        3.6 仿原生境栽培的思考
        4 小结
    第二节 秦岭濒危草本植物与其广布伴生种的光合特性及光合氮素分配策略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濒危草本植物生长区域基本情况
        1.3 试验方法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光响应曲线特征参数比较
        2.2 CO_2曲线特征参数比较
        2.3 光合氮素分配比例的比较
        2.4 光合氮素分配数量的比较
        2.5 SLA、NA及 PNUE的比较
        3 讨论
        3.1 光合参数的比较
        3.2 光合氮素分配策略的比较
        3.3 光合氮素分配策略的生态学意义
        3.4 金荞麦濒危原因的思考
        3.5 与秦岭珍稀濒危树种的比较
        4 小结
第四章 遮荫对秦岭珍稀濒危植物光合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
    第一节 遮荫对两种珍稀树种光合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方法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遮荫处理对珍稀树种光响应曲线相关参数的影响
        2.2 不同遮荫处理对珍稀树种气体响应曲线相关参数的影响
        2.3 不同遮荫处理对珍稀树种叶绿素的影响
        2.4 不同遮荫处理对NA、RE、TPU及 PNUE的影响
        2.5 不同遮荫处理对珍稀树种叶片光合氮素分配比例的影响
        2.6 不同遮荫处理对珍稀树种叶片光合氮素分配数量的影响
        2.7 不同遮荫处理对珍稀树种比叶面积和干重的影响
        3 讨论
        3.1 珍稀树种的耐荫性分析
        3.2 两种珍稀树种对光环境的适应性
        3.3 光合氮素分配对光环境变化的响应
        4 小结
    第二节 遮荫对华山新麦草光合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方法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遮荫处理对华山新麦草光响应曲线相关参数的影响
        2.2 不同遮荫处理对华山新麦草气体响应曲线相关参数的影响
        2.3 不同遮荫处理对华山新麦草叶绿素的影响
        2.4 不同遮荫处理对华山新麦草NA、RE、TPU及 PNUE的影响
        2.5 不同遮荫处理对华山新麦草叶片光合氮素分配比例的影响
        2.6 不同遮荫处理对华山新麦草叶片光合氮素分配数量的影响
        2.7 不同遮荫处理对华山新麦草比叶面积和干重的影响
        3 讨论
        3.1 全光照条件下华山新麦草生长更为旺盛
        3.2 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光合氮素分配策略
        3.3 华山新麦草具有一定的光环境可塑性
        3.4 光环境适应性的意义
        3.5 人工繁育华山新麦草的探索
        4 小结
结论
    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2 本研究的创新点
    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2)深圳市办公建筑立体绿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相关概念界定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研究现状
        1.3.4 研究趋势总结及论文研究方向确立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办公建筑立体绿化相关理论
    2.1 办公建筑立体绿化体系
        2.1.1 屋顶绿化
        2.1.2 垂直墙面绿化
        2.1.3 阳台走廊绿化
    2.2 立体绿化技术要点
        2.2.1 屋顶绿化技术要点
        2.2.2 垂直墙面绿化技术要点
        2.2.3 阳台走廊绿化技术要点
    2.3 建筑立体绿化功能与作用
        2.3.1 生态效益
        2.3.2 经济效益
        2.3.3 景观效益
        2.3.4 康养效益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国内外办公建筑立体绿化案例研究
    3.1 案例解析
        3.1.1 康索乔圣地亚哥大厦—独特的“双层绿墙”
        3.1.2 新加坡皮克林宾乐雅酒店—花园般的建筑
        3.1.3 市中豪亚酒店—生长中的“绿色皮肤”
        3.1.4 米兰垂直森林—城市之肺
        3.1.5 深业泰然大厦—退台花园
        3.1.6 深圳建科大厦—典型的低能耗建筑
    3.2 立体绿化案例总结
    3.3 案例分析小结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深圳市办公建筑立体绿化建设现状
    4.1 立体绿化有关政策
    4.2 深圳市办公建筑立体绿化现状概述
        4.2.1 深圳市气候特征
        4.2.2 调研范围
        4.2.3 调研对象
        4.2.4 调研内容
    4.3 深圳市办公建筑立体绿化基本情况
        4.3.1 调研样本情况整理
        4.3.2 办公建筑立体绿化位置及技术分析
        4.3.3 立体绿化植物分析
        4.3.4 现状办公建筑立体绿化植物总结
    4.4 办公建筑立体绿化问卷分析
        4.4.1 问卷受访人群及问题设置
        4.4.2 问卷结果分析
    4.5 现状总结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深圳市办公建筑立体绿化设计策略
    5.1 影响深圳市办公建筑立体绿化的因素
        5.1.1 深圳地区建筑气候
        5.1.2 深圳地区的办公建筑文化背景
        5.1.3 深圳地区办公建筑空间布局组合形式
        5.1.4 办公建筑立体绿化相关人群因素
        (1)建设者
        (2)使用者
        5.1.5 设计策略方向建立
    5.2 办公建筑与立体绿化协同设计
        5.2.1 基于气候条件的办公建筑立体绿化设计
        5.2.2 办公建筑体型、布局与立体绿化的协同
    5.3 深圳市办公建筑立体绿化植物选择
        5.3.1 适宜性原则
        5.3.2 多样性原则
        5.3.3 季相原则
        5.3.4 艺术美原则
    5.4 基于DESIGNBUILDER模拟的办公建筑立体绿化形式选择建议
        5.4.1 模拟对象
        5.4.2 模拟思路
        5.4.3 建筑模型建立以及热工参数的确定
        5.4.4 模拟结果分析
        5.4.5 立体绿化形式选择建议
    5.5 深圳市办公建筑立体绿化养护
        5.5.1 深圳市办公建筑立体绿化养护要点
        5.5.2 深圳市办公建筑立体绿化养护内容
        5.5.3 深圳市办公建筑立体绿化养护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5.6 基于深圳市办公建筑立体绿化设计策略的建设实践
        5.6.1 南海意库1 号楼实践项目概况
        5.6.2 南海意库1 号楼立体绿化基本情况
        5.6.3 南海意库1 号楼立体绿化存在的问题
        5.6.4 南海意库1 号楼改造策略
        5.6.5 小结
    5.7 本章小结
结语
    再思考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3)绿竹容器苗培育技术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研究目标与主要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主要内容
    1.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绿竹容器苗栽培关键影响因素筛选及轻型基质配方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2.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2.1.4 数据处理
    2.2 结果分析
        2.2.1 正交试验对绿竹容器苗生长的影响
        2.2.2 绿竹容器苗生长主成分分析
        2.2.3 绿竹生长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2.2.4 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法进行综合评价并选取最优方案
        2.2.5 轻基质配比优化
    2.3 小结
第三章 逐步失水过程中绿竹容器苗的光合生理响应变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3.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分析
        3.2.1 逐步失水过程中绿竹容器苗的光响应曲线
        3.2.2 逐步失水过程中绿竹容器苗光响应参数的模型拟合
        3.2.3 光饱和点下绿竹光响应特征参数对土壤水分的响应
    3.3 小结
第四章 干旱胁迫下绿竹容器苗生理特征变化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4.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4.1.4 数据处理
    4.2 结果分析
        4.2.1 不同干旱程度对容器苗耗水的影响
        4.2.2 不同干旱程度对容器苗叶片色素含量的影响
        4.2.3 不同干旱程度对容器苗光合蒸腾特性日变化的影响
        4.2.4 不同干旱程度对容器苗根系活力的影响
        4.2.5 不同干旱程度对容器苗抗氧化酶(SOD、CAT、POD)活性的影响
        4.2.6 不同干旱程度对容器苗丙二醛(MDA)的影响
        4.2.7 不同干旱程度对容器苗叶片电导率的影响
    4.3 小结
第五章 不同遮阴强度下绿竹容器苗生长规律、生理及质量变化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5.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5.1.4 数据处理
    5.2 结果分析
        5.2.1 不同遮阴强度对容器苗苗高、地径的影响
        5.2.2 不同遮阴强度对容器苗叶片色素含量的影响
        5.2.3 不同遮阴强度对容器苗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5.2.4 不同遮阴强度对容器苗光响应曲线的影响
        5.2.5 不同遮阴强度下主要环境因子日变化
        5.2.6 不同遮阴强度对容器苗光合蒸腾特性日变化的影响
        5.2.7 不同遮阴强度对容器苗抗氧化酶(SOD、CAT、POD)活性的影响
        5.2.8 不同遮阴强度对容器苗丙二醛(MDA)的影响
        5.2.9 不同遮阴强度对容器苗叶片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5.3 小结
第六章 不同氮、磷、钾水平对绿竹容器苗生长规律和苗木质量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6.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6.1.4 数据处理
    6.2 结果分析
        6.2.1 二次回归模型的建立
        6.2.2 单因素效应分析
        6.2.3 因子互作效应分析
        6.2.4 模型的优化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7.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4)猴樟容器育苗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猴樟研究进展
        1.1.1 猴樟生态生物学特性研究
        1.1.2 猴樟抗逆性研究
        1.1.3 猴樟种源变异性研究
        1.1.4 猴樟化学成分研究
    1.2 容器育苗研究进展
        1.2.1 国内外容器育苗发展概况
        1.2.2 育苗容器研究概况
        1.2.3 育苗基质研究概况
        1.2.4 光照强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研究概况
    1.3 苗木质量评价体系
    1.4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技术路线
2 猴樟最适育苗容器的筛选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试验材料
        2.1.3 试验方法
        2.1.4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育苗容器对猴樟1年生苗株高、地径的影响
        2.2.2 育苗容器对猴樟幼苗生物量积累及分配的影响
        2.2.3 育苗容器对猴樟幼苗高径比、根冠比、苗木质量指数的影响
        2.2.4 育苗容器对猴樟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2.2.5 猴樟各性状主成分分析
        2.2.6 各处理猴樟1年生容器苗的综合评价
    2.3 讨论与小结
3 猴樟容器育苗最适基质的筛选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概况
        3.1.2 试验材料
        3.1.3 试验方法
        3.1.4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基质成分、配比对育苗基质理化性质的影响
        3.2.2 不同基质配比对猴樟幼苗生长及苗木质量指数的影响
        3.2.3 不同基质配比对猴樟幼苗生物量的影响
        3.2.4 不同基质配比对猴樟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3.2.5 基质理化性状与猴樟容器苗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3.2.6 猴樟容器苗各性状主成分分析
        3.2.7 猴樟1年生容器苗的综合评价
    3.3 讨论与小结
4 猴樟容器苗最适光照强度筛选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概况
        4.1.2 试验材料
        4.1.3 试验方法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遮光度对猴樟幼苗生长的影响
        4.2.2 不同遮光度对猴樟幼苗生物量的影响
        4.2.3 不同遮光度对猴樟幼苗生理指标的影响
        4.2.4 苗木生理指标综合评价
    4.3 讨论与小结
5 猴樟1年生地栽苗和容器苗造林效果的比较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地概况
        5.1.2 试验方法
        5.1.3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容器苗与裸根苗造林第二年苗高增长量的比较
        5.2.2 容器苗与裸根苗造林第二年猴樟苗地径增长量的比较
    5.3 讨论与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特色
    6.3 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新疆北部干旱区两种培育基质对引种樟子松生理生态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国内外研究综述
        1.1.1 近现代引种理论
        1.1.2 培育基质对植物的影响
        1.1.3 樟子松引种综述
        1.1.4 樟子松引种的生理生态响应研究综述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研究区概况、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2.1.2 实验地自然条件
    2.2 研究方法
        2.2.1 实验植物与实验基质概述
        2.2.2 实验设计与数据来源
3 环境参数、两种培育基质的基本参数
    3.1 环境因子日动态分析
    3.2 两种基质的基本参数比较
        3.2.1 基质表层温度比较
        3.2.2 基质表层(溶液)电导率比较
        3.2.3 基质表层体积含水量比较
        3.2.4 两种基质参数的讨论与小结
4 引种樟子松的光合参数日动态对两种培育基质的响应
    4.1 光合参数日动态分析
        4.1.1 净光合速率(P_n)
        4.1.2 水分利用效率(WUE)
        4.1.3 其他光合参数
        4.1.4 光合参数的Pearson相关系数
    4.2 讨论与小结
5 引种樟子松的光响应曲线对两种培育基质的响应
    5.1 光响应参数分析
    5.2 讨论与小结
6 引种樟子松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对两种培育基质的响应
    6.1 叶绿素荧光参数分析
    6.2 讨论与小结
7 引种樟子松的宏观生长量对两种培育基质的响应
    7.1 生长量比较
    7.2 讨论与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与不足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科研成果

(6)垂直绿化植物墙的构建与植物配置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化进程
        1.1.2 绿色建筑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框架
        1.3.2 主要研究方法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垂直绿化的基本概念
    2.1 垂直绿化的概念
    2.2 垂直绿化的历史发展与现状
        2.2.1 垂直绿化的历史发展
        2.2.2 垂直绿化的现状
    2.3 垂直绿化的效益
        2.3.1 环境效益
        2.3.2 美学和社会效益
        2.3.3 经济效益
    2.4 国内垂直绿化所面临的问题
        2.4.1 激励性政策缺失
        2.4.2 国内对于垂直绿化的认识不足
        2.4.3 对于垂直绿化的开展缺少综合规划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垂直绿化植物墙的构建
    3.1 传统绿墙
        3.1.1 植根于地面
        3.1.2 根植于植栽槽
    3.2 植生墙
        3.2.1 组合壁挂式模块系统
        3.2.2 铺贴式模块系统
        3.2.3 水培式模块系统
        3.2.4 植生墙绿化的优势
        3.2.5 植生墙绿化的劣势
    3.3 垂直绿化植生墙系统的技术关键
        3.3.1 栽培介质
        3.3.2 灌溉系统
        3.3.3 结构系统
        3.3.4 照明技术
    3.4 垂直绿化植物墙景观设计影响因素
        3.4.1 气候因素
        3.4.2 可达性
        3.4.3 其他因素
    3.5 垂直绿化植物墙景观设计
        3.5.1 设计目标
        3.5.2 排水灌溉系统
        3.5.3 维护考量
        3.5.4 成本考量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西安市垂直绿化植物墙现状调研与分析
    4.1 西安市城市绿化发展概况
    4.2 西安市垂直绿化发展概况
    4.3 西安市垂直绿化植物墙调研分析
        4.3.1 西安市室外垂直绿化植物墙调研实例分析
        4.3.2 西安市室内垂直绿化植物墙调研实例分析
        4.3.3 西安市垂直绿化植物墙存在问题
    4.4 西安市垂直绿化植物墙应用技术比较
        4.4.1 传统绿墙的比较
        4.4.2 组合壁挂式模块的比较
        4.4.3 铺贴式与水培式的比较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西安市垂直绿化植物墙的植物配置
    5.1 西安市地理气候条件
    5.2 常用垂直绿化植物及特性
        5.2.1 垂直绿化植物分类
        5.2.3 常见垂直绿化植物的特性
    5.3 西安市垂直绿化植物类型的选择
        5.3.1 西安市传统绿墙室外植物的选择
        5.3.2 西安市垂直绿化新技术室外植物的选择
        5.3.3 西安市垂直绿化新技术室内植物的选择
    5.4 西安市垂直绿化植物墙的植物配置对策
        5.4.1 使用多年生常绿观叶植物
        5.4.2 选择生长适中,且少病虫害的植物
        5.4.3 可任意修剪整型,具多元化的美观效果
        5.4.4 选择适应性强、根系浅、须根发达
    5.5 垂直绿化植物墙植物配置方法
        5.5.1 构图形式
        5.5.2 利用植物形态
        5.5.3 利用植物质感和肌理
        5.5.4 色彩配置
        5.5.5 植物意境营造
        5.5.6 与灯光、雾化结合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图表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附录 2: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参与项目

(7)屋顶花园营造技术研究 ——以西安市“航天城启航·ICB”员工餐厅屋顶花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经验与不足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研究框架
2 屋顶绿化的历史沿革、功能价值和基本类型
    2.1 屋顶花园的历史沿革
        2.1.1 古代的屋顶花园
        2.1.2 文艺复兴时期的屋顶花园
        2.1.3 19 世纪至二战前的屋顶花园
        2.1.4 二战后的屋顶花园
    2.2 屋顶花园的功能与价值
        2.2.1 水——城市化环境问题的本源
        2.2.2 雨洪管理——绿化屋顶价值的集中体现
        2.2.3 空气质量——城市热岛效应的改善
    2.3 屋顶花园的基本类型
        2.3.1 开敞型屋顶花园
        2.3.2 密集型绿化屋顶
        2.3.3 半密集型屋顶花园
        2.3.4 生态模块屋顶
    2.4 本章小结
3 西安市屋顶花园项目考察与分析
    3.1 调查概况
        3.1.1 西安气候简介
        3.1.2 调查范围
        3.1.3 调查方法
    3.2 西安市屋顶花园实例分析
        3.2.1 居住建筑屋顶花园
        3.2.2 公共建筑屋顶花园
        3.2.3 工业建筑屋顶花园
    3.3 西安市屋顶花园的主要特点
        3.3.1 关于建筑屋面形式
        3.3.2 关于屋顶花园形式
        3.3.3 关于屋顶花园景观效果
        3.3.4 关于屋顶绿化维护管理
    3.4 西安市屋顶花园建设技术瓶颈
        3.4.1 如何确定构造体系
        3.4.2 如何做好种植栽培
        3.4.3 如何减轻屋面荷载
        3.4.4 如何加强促排防漏
    3.5 本章小结
4 屋顶花园营造关键技术研究
    4.1 屋顶花园构造体系
        4.1.1 模块式屋顶花园构造
        4.1.2 结构式屋顶花园构造
        4.1.3 超轻薄层屋顶花园构造
    4.2 屋顶花园种植工程
        4.2.1 基质配比
        4.2.2 基质厚度
        4.2.3 植物选择
        4.2.4 种植设计
    4.3 屋顶花园结构荷载
        4.3.1 建筑结构类型和承重能力
        4.3.2 屋顶花园静荷载
        4.3.3 屋顶花园动荷载
        4.3.4 减少屋顶花园荷载的方法
    4.4 屋顶花园防渗与水资源利用
        4.4.1 防水设计
        4.4.2 排水设计
        4.4.3 节水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西安市“航天城启航·ICB”员工餐厅屋顶绿化项目实践
    5.1 项目概况
    5.2 屋顶花园景观设计
        5.2.1 设计原则
        5.2.2 平面布局
        5.2.3 植物群落景观
        5.2.4 植物色彩景观
    5.3 屋顶花园的基本构造
    5.4 屋顶花园营造中关键问题的解决策略
        5.4.1 种植施工
        5.4.2 荷载控制
        5.4.3 防水设计
    5.5 屋顶花园施工过程概述
    5.6 设计体会
    5.7 本章小结
6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 图表目录
    图录
    表录

(8)城市阳台绿化的植物选择及养护(论文提纲范文)

1 城市阳台环境因子
    1.1 光照
    1.2 空气湿度
    1.3 风
2 城市阳台植物选择
    2.1 常见阳台植物类
        2.1.1 根据阳台朝向选择。
        2.1.2 根据植物功能选择。不同植物具有不同的功能和特点, 在保证生态条件能满足的情况下, 可根据植物本身的特性进行二次筛选。 (1) 能净化空气的植物。虎尾兰、一叶兰、芦荟、吊兰、龟背竹是天然的清道夫, 可以清除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常春藤、石榴、半支莲、铁树、菊花、金桔、雏菊、万寿菊、月季、山茶、米兰等能有效清除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乙醚等有害物。花叶芋、红背桂、桂花等是天然的除尘器, 其纤毛能截留并吸滞空气中的飘浮微粒及烟尘。仙人掌等原产于热带干旱地区的多肉植物, 能在吸收二氧化碳的同时制造氧气, 增加室内空气中的负氧离子浓度。虎皮兰、龙舌兰、虎尾兰以及景天、落地生根、观赏凤梨等植物也能在夜间净化空气。 (2) 能杀病菌的植物。玫瑰、桂花、紫罗兰、茉莉、柠檬、蔷薇、石竹、铃兰、紫薇等芳香花卉产生的挥发性油类具有显着的杀菌作用。紫薇、茉莉、柠檬等植物, 5分钟内就可以杀死白喉菌和痢疾菌等原生菌;蔷薇、石竹、铃兰、紫罗兰、玫瑰、桂花等植物散发的香味对结核杆菌、肺炎球菌、葡萄球菌的生长繁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3) 能松弛精神的植物。薄荷、玫瑰、丁香、紫罗兰、茉莉、玫瑰等植物可使人放松, 有利于睡眠, 还能提高工作效率。
    2.2 微型盆景多肉植物
    2.3 绿色有机果蔬
        2.3.1 对土壤要求不高的普通蔬菜:
        2.3.3 千姿百态的瓜果类:
        2.3.4 可菜可果的两用类:
3 城市阳台植物养护管理
    3.1 光照
    3.2 土壤
    3.3 水分
    3.4 肥料
    3.5 病虫害防治
4 结语

(9)短梗大参生理生态特性及繁育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园林树种引种研究进展
        1.1.1 植物引种驯化理论发展
        1.1.2 园林植物引种驯化实践研究
        1.1.3 园林树种的生理生态学研究
    1.2 林木繁育研究进展
        1.2.1 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
        1.2.2 林木扦插繁殖技术研究进展
    1.3 短梗大参研究现状
    1.4 本课题研究概述
        1.4.1 课题来源
        1.4.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3 研究内容
        1.4.4 试验设计
        1.4.5 技术路线
2 短梗大参的生物学特性
    2.1 产地自然概况
    2.2 引种地自然概况
    2.3 植物形态特征
    2.4 生态解剖特征
        2.4.1 材料和方法
        2.4.2 根的构造特点
        2.4.3 茎的构造特点
        2.4.4 叶的构造特点
        2.4.5 气孔特征
        2.4.6 短梗大参解剖特征的生态学意义
    2.5 生境特征
    2.6 短梗大参生长的物候特点
        2.6.1 材料与方法
        2.6.2 枝梢的发生
        2.6.3 新梢的生长节律
        2.6.4 短梗大参越夏和越冬生长表现
    2.7 小结
3 短梗大参光合生理生态适应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光合生理特性的测定
        3.1.2 不同光照强度下的生理生态指标测定
        3.1.3 遮荫试验
    3.2 数据处理与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短梗大参光合作用及影响因子的日变化
        3.3.2 净光合速率影响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3.3.3 短梗大参光合气体交换参数
        3.3.4 短梗大参光合作用的年变化
        3.3.5 不同光照强度对地栽短梗大参生长的影响
        3.3.6 不同光照强度对地栽短梗大参光合作用的影响
        3.3.7 不同光照强度对地栽短梗大参荧光参数的影响
        3.3.8 遮荫对盆栽短梗大参光合作用的影响
    3.4 小结
    3.5 讨论
        3.5.1 短梗大参的光合生理特性
        3.5.2 光照强度与短梗大参植株生长
        3.5.3 光照强度与短梗大参比叶重的关系
        3.5.4 光照强度与短梗大参叶绿素含量的关系
        3.5.5 光照环境对短梗大参光合作用的影响
        3.5.6 光照环境对荧光参数的影响
        3.5.7 光照强度对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影响
4 短梗大参对干旱胁迫的光合及生理生化响应
    4.1 试验材料
    4.2 干旱胁迫试验设计
    4.3 研究方法
        4.3.1 光合参数的测定
        4.3.2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
        4.3.3 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4.3.4 植物内源激素的测定
    4.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4.5 结果与分析
        4.5.1 干旱胁迫对光合参数的影响
        4.5.2 干旱胁迫对短梗大参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4.5.3 干旱胁迫对短梗大参叶片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4.5.4 干旱胁迫对短梗大参叶片内源激素的影响
    4.6 小结
    4.7 讨论
        4.7.1 干旱胁迫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4.7.2 水分胁迫与相对含水量的变化
        4.7.3 干旱胁迫与膜系统的关系
        4.7.4 干旱胁迫与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变化
        4.7.5 干旱胁迫与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4.7.6 干旱胁迫与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4.7.7 干旱胁迫与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
5 短梗大参繁育技术研究
    5.1 试验材料
    5.2 试验设计
        5.2.1 试验地概况
        5.2.2 种子萌发试验
        5.2.3 幼苗生长的基质配方
        5.2.4 扦插试验
    5.3 研究方法
        5.3.1 种子形态及生活力测定
        5.3.2 种子萌发测定指标
        5.3.3 幼苗生长测定指标
        5.3.4 生根统计
        5.3.5 生理生化指标
        5.3.6 扦插生根解剖观察
    5.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5.5 结果与分析
        5.5.1 种子的形态特征及生活力
        5.5.2 不同处理对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
        5.5.3 不同栽培基质对幼苗生长的影响
        5.5.4 不同插穗类型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5.5.5 不同基质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5.5.6 生长调节剂处理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5.5.7 扦插生根的解剖特征
        5.5.8 扦插生根过程中生理生化的变化
    5.6 小结
    5.7 讨论
        5.7.1 光照、温度和基质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5.7.2 生长调节剂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5.7.3 低温沙藏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5.7.4 栽培基质对幼苗生长的影响
        5.7.5 短梗大参扦插生根的影响因子
        5.7.6 短梗大参扦插生根过程中的生理生化机理
6 结论
7 创新点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10)墙体绿化在园林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建筑节能的要求
        1.1.2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要求
    1.2 研究目的
        1.2.1 增加城市绿量
        1.2.2 净化空气
        1.2.3 墙体绿化融入建筑设计
        1.2.4 创新墙体绿化形式
    1.3 研究意义
        1.3.1 减少绿化对土地资源的占用
        1.3.2 提高城市生物多样性
        1.3.3 保护建筑结构,减少能耗
        1.3.4 绿色对人们的心理作用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查阅法
        1.4.2 理论研究法
        1.4.3 实地调查与分析
        1.4.4 总结归纳法
    1.5 墙体绿化的国内外研究
        1.5.1 国外墙体绿化发展
        1.5.2 国内墙体绿化发展
2 墙体绿化概念及相关理论
    2.1 墙体绿化相关概念
        2.1.1 立体绿化
        2.1.2 垂直绿化
        2.1.3 墙体绿化
    2.2 墙体绿化在园林中应用的相关理论
        2.2.1 生态学理论
        2.2.2 美学理论
        2.2.3 色彩学原理
        2.2.4 植物造景理论
3 墙体绿化的应用研究
    3.1 墙体绿化的作用和特点
        3.1.1 作用
        3.1.1.1 改善城市景观
        3.1.1.2 发展城市农业
        3.1.1.3 提升建筑品质
        3.1.1.4 优化微环境
        3.1.2 墙体绿化的特点
        3.1.2.1 复杂性
        3.1.2.2 灵活性
        3.1.2.3 可移动性
        3.1.2.4 多样性
        3.1.2.5 广泛性
    3.2 墙体绿化的主要形式
        3.2.1 模块式墙体绿化
        3.2.2 铺贴式墙体绿化
        3.2.3 摆花式墙体绿化
        3.2.4 布袋式墙体绿化
        3.2.5 种植槽式墙体绿化
    3.3 应用场所
        3.3.1 居住区
        3.3.2 商业区
        3.3.3 道路及城市广场
        3.3.4 庭院
    3.4 墙体绿化的植物选择
        3.4.1 选择原则
        3.4.1.1 选择根系浅、须根发达的轻质植物
        3.4.1.2 选择生长缓慢和扩展性适中的植物
        3.4.1.3 以常绿观叶植物为主
        3.4.1.4 选择有一定观赏性的植物
        3.4.1.5 选用养护管理简单植物
        3.4.1.6 植物选择应注意人性化要求
        3.4.2 墙体绿化植物的种植设计原则
        3.4.2.1 符合植物生态习性
        3.4.2.2 符合场地性质和功能
        3.4.2.3 注重整体性
        3.4.2.4 重视景观美
        3.4.2.5 巧妙营造意境美
    3.5 墙体绿化应用存在的问题
        3.5.1 应用不广泛
        3.5.2 稳定性、持久性差
        3.5.3 没有技术规范
    3.6 墙体绿化的优化策略
        3.6.1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民绿色环境意识
        3.6.2 加速科技创新,加快墙体绿化人才队伍建设
        3.6.3 完善政策法规,依法推动建筑环境立体绿化建设
        3.6.4 建立健全城市墙体绿化评价指标体系
        3.6.4.1 基本原则
        3.6.4.2 基本指标
        3.6.4.3 其他指标
4 上海世博会墙体绿化应用实例分析
    4.1. 展示植物景观美
        4.1.1 城市主题馆的墙体绿化案例
        4.1.2 阿尔萨斯馆的墙体绿化
    4.2 展示文化意境美
        4.2.1 法国馆的墙体绿化案例——浪漫主义
        4.2.2 印度馆的墙体绿化案例——民族文化
        4.2.3 加拿大馆的墙体绿化案例——城市风貌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建议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草炭绿化技术荫蔽沙漠(论文参考文献)

  • [1]光合离体测定方法筛选及六种秦岭珍稀濒危植物光合生理生态特性研究[D]. 孟长军. 西北大学, 2020(01)
  • [2]深圳市办公建筑立体绿化设计研究[D]. 陈雪.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4)
  • [3]绿竹容器苗培育技术优化研究[D]. 杜澜.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9
  • [4]猴樟容器育苗关键技术研究[D]. 于志民. 江西农业大学, 2018(02)
  • [5]新疆北部干旱区两种培育基质对引种樟子松生理生态的影响研究[D]. 张娅. 新疆师范大学, 2017(01)
  • [6]垂直绿化植物墙的构建与植物配置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D]. 韩军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7(02)
  • [7]屋顶花园营造技术研究 ——以西安市“航天城启航·ICB”员工餐厅屋顶花园为例[D]. 苏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03)
  • [8]城市阳台绿化的植物选择及养护[J]. 符小宁,李广清. 现代园艺, 2016(09)
  • [9]短梗大参生理生态特性及繁育技术研究[D]. 梁文斌.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5(08)
  • [10]墙体绿化在园林中的应用研究[D]. 张甜.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3(S1)

标签:;  ;  ;  ;  ;  

泥炭绿化技术遮蔽沙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