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学校教师的艰辛

传统学校教师的艰辛

一、传统学塾中塾师的辛酸苦痛(论文文献综述)

李莉婷[1](2020)在《明代社师研究》文中提出明初,朱元璋为了加强对基层的统治与管理,仿照元代社学体例,以“训迪童蒙,化民成俗”为目的,在全国各个地方兴建社学,对乡村学童进行启蒙养正之教,而社学之教师,即社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以自己的亲身实践来推动着社学的发展。第一章主要梳理明代社学的发展脉络。明代的政治更迭频繁,社会经济发展较复杂,受不同统治者教育政策的影响,社学的发展一波三折,时起时伏。总体来讲,社学始建于洪武时期,且蒸蒸日上,然而自洪武后期,社学数量逐渐减少,直到永乐至宣德时期陷入沉寂;正统时期社学得以重新振作,并设置了提学官,极大地推动了社学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因此嘉靖至万历时期,社学发展情况得到改善并步入正轨。此外,由于明代地域辽阔,社学的空间分布极为广泛,绝大多数地区都有设立社学的记载。不同地区设立社学的数量也有很大差异。第二章主要讲述明代社师的择取。择师标准上,遵循“学行可为师范者”这一理念,选择学术明正、行止端方的人为社师。择师方法上,主要分为两类:一是由地方推选或地方官员主动聘请,二是由地方官考核选拔,这两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社师队伍的质量与水平。社师的社会来源较复杂,主要包括儒士、生员、童生与致仕官员等,择业原因也各不相同,大部分是出于“救贫”、“济读”的原因,但也有因造就后学、施善乡里之意选择社师这一职业。第三章旨在分析明代社师的教学活动,通过分析魏校、黄佐、吕坤等人对社学课程设置主张,来描绘社师的日常教学之实态,从中可以了解到社师日常教学活动的烦琐,从侧面也可以看出社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辛苦与不易,并且日复一日、身体力行地承担起了“启蒙”与“养正”的社会责任。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则是以“体罚”为主,突出了“严师出高徒”的基本教育理念,同时王阳明也对“体罚”这一管理方法进行揭露,批判与指正。第四章介绍明代社师的日常生活。明代社师的经济收入主要依靠束修,其束修的来源方式较复杂,大致包括官方提供和生徒之家合力提供。束修的内容多种多样,既有笔、墨、纸、砚,也有粮食或金钱,还有一些地方会设立“学田”,以“学田”的收入作为社师的束修。这些束修尚不能满足社师的基本消费需求,有一部分社师出于当地名士,得到较好的待遇,生活足以自足自养,但是大多数社师仍然家境贫寒,生活窘困。许多社师性情高洁,施善邻里,济困扶危。明代社师的社会交往也较为宽泛,主要包括与地方乡民、地方政府和其他士人的交往。第五章着重论述明代社师的社会功能。社师作为乡间少有的知识分子,具有师范乡里的人格魅力,成为联系乡民与官员之间的纽带,一方面,社师传达着政府的意志,施教化于下;另一方面,社师反映着民间的疾苦,言民瘼于上。

戴元枝[2](2019)在《从《坐馆经文》看清末徽州塾师的生活与心态》文中研究指明徽州塾师为徽州教育的兴盛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作为处于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他们的生存境遇值得关注。新发现的抄于同治甲戌年汇辑徽州塾师诗文的《坐馆经文》集中地反映了清末徽州塾师的种种辛酸苦痛:科举失意,备受煎熬;背井离乡,生活艰苦;教学辛苦,难有成就感;薪金菲薄,时常拖欠;授业之外,事务繁杂;竞争激烈,馆业难寻。《坐馆经文》为研究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徽州下层士人的生活状况与心理状态提供了参照。

王静[3](2018)在《明代江西地区社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间社学的广泛兴建是明代科举体制日渐开放下的必然结果,也是基层社会教育深化的重要表现。从教育层次来看,社学属于小学教育,从教育目的来看,社学属于启蒙教育,社学主要是面向乡里生童进行道德教育的一种教育模式。江西地区文教发达,社学建设亦如火如荼,明代江西地区的社学在空间分布上有着明显的不均衡性,在时间分布上也表现出了兴废无常的特点,这充分说明了社学的私学性质,但社学又迥异于家塾与义学,呈现出浓厚的官学化色彩。江西社学的发展不仅是中央政府由上至下推行文教政策的衍生物,更是官民合力落实地方教化的重要载体。在江西社学的实际运作过程中,底层士人的作用尤为突出。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地方官员是为社学兴建的主力军,李龄、李梦阳、王守仁等地方官员的提倡办学推动了江西社学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生员群体是为社学教学的主导者,严峻的科考形势以及江西地脊民穷的地域状况都促进了社师群体的壮大。明代江西社学的发展既存在时代共性,又有着独特的地域特性,尤其朱熹与王阳明的教育思想在江西社学的道德教育中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江西社学的道德教育中,既强调社学生童行为养成的内在自省性,又注重社会行为规范的外在约束性,两者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了明代江西社学教育的教学宗旨。同时,社学教学内容重德甚于重智的特点亦可为当代教育改革提供良好的借鉴。

温晓玫[4](2017)在《晚明士人治生研究 ——以谋馆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治生,指谋生计。士人本以求仕为其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并食君俸禄,“以治生为俗累”。但在晚明这个风云激荡的历史时期,科举之途壅塞,迫于生存的压力难以维持举业者日益增多,士人谋生计成为难题,不事生产的观念受到猛烈冲击,谋生途径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本文以晚明为历史大背景,以晚明时期的中下层知识分子为研究对象,将“塾师”或“馆师”从单纯的基层教育者的形象中剥离出来,还原为“社会人”的身份,去探究屡困于场屋的士人呈现出怎样的生存状态与精神状态,及这种状态对于晚明社会正在发生的异变又有怎样的影响。本文共分为以下几个章节:第一,绪论。包括选题缘起及意义,学术研究回顾和研究方法及史料来源三个部分。谋生,是每一个读书人无法回避的课题。这一课题方向对于知识分子研究及现今的教育行业发展,教师的待遇问题都有一定的现实参考意义。第二,晚明士人治生观念的转变。晚明政治、经济、社会风气、文化思想各方面都发生了迥异于前的变化,在晚明重利思潮的冲击下,寒微的士人面临着科举与生存的双重困境,曾经“口不言利”的士人变得汲汲于利。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架构可能的治生之路,成为绝大多数士人的选择。第三,为何选择从教以及如何实现从教。在士人看来,谋馆虽是冷淡清业,但馆谷亦可供维持温饱,“动口不动手”亦可满足于对“身份”的自诩,特别是也可以为继续从事科举做准备。由于落第士人人数的增多,塾师的岗位也供不应求。为谋馆,士人不得不依托人际关系网,或是用荐馆钱请托他人荐馆。第四,授馆收入情况。士人的授馆收入主要由由束修、节日福利及供膳三部分组成,总体来看,大部分士人收入仅在维持温饱的水平,在各类馆师中,“蒙师”与“经师”的经济待遇差距巨大。而在聘期较短的情况下,士人常在觅馆与失馆的状态下徘徊,馆谷收入难以得到稳定保障,只有少数具有科名或名誉较高的士人才能获取稳定而丰厚的收入。第五,“师道”趋于“市道”。馆不易得,为求固馆,师者低声下气谄媚于东家,尊严全无,并因此成为市井嘲讽的对象,这无疑加剧了师道的衰落。授馆收入低,难以养家,使得馆师千方百计获取更多的利益,无法专心于教学。士人难以将谋馆视作自己安身立命的方式,谋馆只是曲线的向举业回归。无论是晚明的教育、士林风气还是整个社会都呈现出浮躁而功利化的形态。

吴昌磊[5](2017)在《教育活动史视域下南宋蒙学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古代蒙学教育有着数千年的发展历程,而对蒙学教育的研究也经历了近百年的探索。南宋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时期,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中发展起来的蒙学教育也蕴含着自身的特点。论文通过理解和把握教育活动史理论及其方法,着眼于南宋蒙学教育中感性的、实在的、具体的一面,在教育活动史视域下探索南宋时期蒙学教育的状况。南宋蒙学教育的发展受到政治、文教政策、经济等社会子系统因素的影响,对其社会背景的了解有助于把握蒙学教育现实。蒙学教育以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为前提,其中教学活动围绕着伦理、行为教育和知识教育等展开启蒙教育任务。在蒙学教育的机构、对象、教育内容与方法、教育过程等方面也呈现了南宋时期蒙学教育的发展特点。同时历史上着名的《村童闹学图》为后世感知具体的教育活动场景提供了途径。而对南宋时期蒙学师生日常生活的研究是教育生活史微观视野的形成基础。这一时期,蒙学师生的日常生活在苦与乐中展现了生活的本质与意义。一些蒙师虽处境艰难却依然坚守清苦,不乞怜于人。而童蒙的生活与世界却充满着纯真、欢快、阳光。即使一些生活在成人看似无趣之时,他们也凭借着其自然本性创造属于自己的欢乐。而关于身处下层社会百姓的境况,一首《观村童戏溪上》道出了民间生活与教育的现实。文章在以上的研究与探索基础上提出了三个方面的思考:开拓蒙学教育文化传统的研究、在蒙学教育活动与生活中发现教育主体以及对南宋蒙学教育生活的反思,期望可以为教育史研究特别是蒙学教育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王玉坤[6](2016)在《晚清祁门胡廷卿家用收支账簿研究》文中认为系列《祁门胡廷卿家用收支账簿》翔实记载了徽州塾师胡廷卿家三十余年间的经济生活,再现了一个晚清塾师之家的生存实态,史料价值弥足珍贵。胡廷卿出身书香门第,秉承家学,生平执教私塾。揆诸《账簿》相关记载可见,晚清时期,徽州农村商品经济不断发展,民间借贷融资持续兴盛。胡氏除依靠传统学俸收入维系生计,与地处皖南山区的大多数民众一样,藉助山林资源,垦殖茶叶等经济作物。期间,作为清末秀才,胡氏还积极参与基层各种会社组织,亦从中获取可观的收益,展现出一个塾师家庭多元化的经济收入来源。从家庭结构和消费特征来看,胡家生活水平在当地已属中等阶层。身为乡村生员,胡廷卿热衷于投身宗族公共事务,诸如经营众存产业、执礼祀事以及参与编撰族谱等,在宗族管理乃至基层自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胡氏寓居乡梓,执教塾馆之时,尚见其在代人作书、凭中立契、择吉相命以及医病扶伤中为四邻排忧解难。透过胡廷卿其人社会经济生活的考察,可以窥见传统时期徽州在地乡贤的社会实态。在《账簿》所涉清末祁门塾师家庭中,其生计活动受到了宗族社会、王朝制度与国际市场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探讨胡家生计模式的演变过程,为揭示晚清乡村社会变迁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案例。

于洋[7](2014)在《自由与个性解放的诉求 ——《红楼梦》的教育世界》文中研究表明人是教育的出发点。教育学从根本上来说是人学,理解和反思人性是教育学研究的基础。文学名着和教育名着通常是反映人性、反映人的解放、反映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佳作。文学史研究、教育史研究也应体现这一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其研究成果反映与体现的程度如何决定了其水准的高下。本文运用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理论和文化层次理论,试图走出纯理论和历史梳理的学院楼阁,抖落遮盖在文学作品上的历史尘土,揭开创世奇作《红楼梦》的教育面纱。“人性与青春”是贯穿本文的一条主线。《红楼梦》作为一部经世不朽的文学作品,是在宗法专制社会,年轻人追求个性自由与解放的一曲挽歌。从人性和教育的角度看,它实际上记录了一群青少年学习、生活和性格养成的过程,并在成长中表现出强烈的人性诉求。其中既有明清社会教育环境的投射,家庭教育管制的冲突与对抗,私塾应举的压力和思想闪光,更有社会交往中的切磋和自学成才,以及女子教育的丰富内容。明清社会的教育、成书作者的教育经历以及大观园中的教育共同构成了《红楼梦》的教育世界。本文试图在对《红楼梦》的教育世界阐述分析的基础上,探寻人性的压抑、反抗与复归,以达到人的自由与个性解放的诉求。此外,本文在理论上强调文学作品与史料的关系,通过《红楼梦》与明清历史的互文对照,发现其可以成为“小说以证史”的又一例证。明清的学生生活离我们既远又近,它已走入历史,属于已经过去且不能复原的传统时代;但它挥之不去的历史记忆又时常被唤醒,还有大量的历史遗迹和踪影可以追寻,“历史的探究,并不是要我们在过去事件中找到今日所需要的答案,而是使我们从过去因变的研究,学习到找寻今日答案的方法。”教育要满足个体的需要,特别是人对于自由与个性解放的本性需要,这种本性的诉求在宗法专制社会受到压抑,在现代社会也会产生异化,找寻完成教育终极旨归的办法是教育进步发展的动力。导论部分,主要介绍本论文的选题缘起和立足点,探讨研究价值,通过相关概念界定、文献综述和分类研究方法为进一步研究做好理论准备。在理论支撑方面,参照马克思关于人性的哲学阐释,以及文化学研究的三层次理论,并集中论述文学素材何以作为史料的观点。第一章《红楼梦》与明清社会教育形态《红楼梦》所反映的教育世界是明清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影响下的教育状态,其家庭教育、义塾教育、社会交往教育以及当中呈现出来的正统教育观念、教育目标、内容、手段等都受到官学教育和科举制的影响,是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折射和延伸。本章共分为三节,通过对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把握,进而论述受其影响和调控下的民间兴学,最后落脚到具体的贾府家族教育问题上。第二章贾府的家庭教育本章以整个明清时期的家庭教育导向为背景,分析贾府老少两代人在家庭教育上的矛盾:在目标和内容上,读书是为应考做官还是陶冶性情、旁学杂收;在教育方式上,一曝十寒、苛责鞭笞、骄纵宠溺、釜底抽薪等多种手段相互抵牾,使教育合力发生内耗:正统教育思想与自由个性的求知诉求发生冲突。第三章科举下的义塾教育在明清科举选官刺激和民间兴学的影响下,贾府在宗族内部兴办了一所带有公益性质的私塾。本章主要对该义塾的性质、学制、课程和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式,以及师生生活进行整体透视,其中也包含了在科举目标的指引下,作者和《红楼梦》中人的科举百态,并触及儒学和八股的历史嬗变问题,进而分析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异质性。第四章贵族男子的社交路线与交往活动通过对贾府重点培养对象贾宝玉的社交路线分析,揭示在培养孩子社会交往能力方面,贾府家长的“家国本位”目的倾向与孩子向往自由选择、无差别等级之分的“个人本位”倾向的对立。第五章贾府的女子教育在女子教育方面,贾府是明清时期女子文化教育与道德教育矛盾论战的缩影和典型。然而,作者通过女子自发组织的丰富多彩的文学游戏,及香菱学诗和黛玉教诗等自学成才、交往熏陶的学习效果,有力地反证并歌颂了在自由成长条件下,女子超群的艺术才华。第六章从器物层面看明清与贾府教育本章包括两部分,通过教学设施和学习器物展现明清时期私塾的教学内容与教育环境;通过教学管理和后勤保障器物,集中反映明清义塾的管理规制,及其公益性的特点。结语部分,在马克思关于“复归人的本性”理论基础上,重点分析与《红楼梦》所处的时代相对应的“人的依附”阶段,个体对自由与个性解放的诉求,主要从当时的教育背景、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等几个方面的冲突加以独立分析,并进一步对教育满足人的本性需要做了几点思考。

郭炳瑞[8](2014)在《两汉童蒙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两汉童蒙教育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童蒙教育在两汉逐步完善,积累了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本文在考察两汉童蒙教育发展背景的基础上,分别就两汉童蒙教育类型、童蒙教育内容、童蒙教育中的师生、女子童蒙教育等问题进行系统的论述,并探讨两汉童蒙教育对汉代和后世的影响。本文从汉之前的童蒙教育、汉初宽松的文教政策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官学和私学的发展、文字的统一、慈幼恤孤的社会风气等方面考察两汉童蒙教育发展的背景。以官学和私学两条线讨论两汉童蒙教育的类型,官学中的童蒙教育包括皇室童蒙教育和宫邸学;私学中童蒙教育包括家庭童蒙教育、书馆教育和初读经书三个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阶段。从基本蒙学知识、经书初步学习、道德伦理、百家之学、生活技能教育、学习时间和学习载体等方面考察童蒙教育的内容,认为学习内容全面而广泛,且整体上注重识字习字、经书诵读和伦理道德教育,带有较为浓厚的儒学色彩。从皇室童蒙教育、宫邸学、家庭童蒙教育、书馆教学几个方面考察两汉童蒙教育中的师生,认为两汉社会形成了尊师重教的风气,师生关系良好。两汉女子的童蒙教育主要从不同阶层和教育内容两方面探讨。女子训诫的问世和众多才女出现,都表明汉代女子童蒙教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总之,两汉童蒙教育不仅在普及知识、延续技艺、培育人才等方面有重要作用,而且促成了童子郎制度。它不仅促进了汉代文字的发展和辞书编纂体例的确立,对字体的统一和规范做出贡献,从而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而且推动了诸多经学世家的出现,对经学文化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万庆红[9](2014)在《私塾改良与江西初等教育的现代化》文中研究说明私塾是我国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在知识普及、文化传承、培养人才方面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近代中国被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的潮流,中国的教育也被迫向现代教育体制转型。随着科举制的废除,私塾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土壤,私塾的改良逐渐开展起来。江西作为一个内陆省份,在近代化过程中虽然滞后于沿海省份,但在教育方面,改革书院,改良私塾,发展新式教育。虽然江西私塾改良过程艰难曲折,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江西初等教育的现代化。

魏光灿[10](2013)在《论明清小说中塾师的生存处境》文中研究说明塾师形象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他们在明清小说中呈现出独属于这一历史阶段的特点,这不仅与明清文学的发展相关,更与明清时期的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明清小说中的塾师形象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生存状况还未引起学术界足够多的关注,现有的研究成果仍不够全面、深入。本文将采用文史结合的研究方法,以文学和历史文献学的理论为指导,深入分析明清小说中塾师形象的生存状况。本文分三章论述,第一章概述明清小说中的塾师形象,本部分又分三小节,第一节分析明清小说中塾师形象出现的三个主要原因,第二节梳理明清小说中出现的塾师形象,第三节对明清小说中的塾师形象进行分类;第二章具体分析明清小说中塾师形象的生存状况,本部分有三小节,第一节从教学活动和教学管理两方面论述塾师的职业活动,第二节从教学收入、膳食收入及其他收入方面论述塾师的经济生活,第三节从塾师与学生家长、地方乡民、乡绅三方面论述塾师的社会活动;第三章深入分析明清小说中塾师形象的悖谬处境与悲剧命运,本章分两小节,第一节分析明清小说中塾师的悖谬处境,第二节从塾师职业的工具性分析明清小说中塾师的悲剧命运。

二、传统学塾中塾师的辛酸苦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传统学塾中塾师的辛酸苦痛(论文提纲范文)

(1)明代社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综述
        (一)史料整理
        (二)有关社师的研究
        (三)有关社学的研究
    三、概念界定
        (一)社学
        (二)社塾
        (三)私塾
    四、研究方法
        (一)历史分析法
        (二)文献研究法
第一章 明代社学的发展
    一、社学始建:洪武八年(1375)
    二、陷入沉寂:永乐至宣德(1403-1435)
    三、重新振作:正统时期(1436-1449)
    四、进入高峰:嘉靖至万历(1522-1619)
第二章 明代社师的择取
    一、择师标准
        (一)“学”:学术明正
        (二)“行”:行止端方
    二、择师方法
        (一)推选
        (二)考选
    三、社会构成
        (一)儒士
        (二)生员
        (三)童生
        (四)致仕官员
    四、择业原因
        (一)救贫
        (二)济读
        (三)造就后学、施善乡里
第三章 明代社师的教学活动
    一、日常教学
    二、教学管理
第四章 明代社师的社会生活
    一、经济收入
    二、基本生活状况
    三、社会交往
        (一)与地方乡民的交往
        (二)与地方官员的交往
        (三)与文人学者的交往
第五章 明代社师的社会角色
    一、施教化于下
        (一)教化之资格
        (二)教化之内容
    二、言民瘼于上
结语:“师道”视角下的明代社师
    一、为师之道
    二、尊师之道
    三、求师之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从《坐馆经文》看清末徽州塾师的生活与心态(论文提纲范文)

一、科举失意, 备受煎熬
二、背井离乡, 生活艰苦
三、教学辛苦, 难有成就感
四、薪金菲薄, 时常拖欠
五、授业之外, 事务繁杂
六、竞争激烈, 馆业难寻

(3)明代江西地区社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一、明代江西社学的基本状况
    (一)何谓“社学”
    (二)江西社学的分布与发展
二、明代江西社学的建立运行
    (一)中央政府之呼吁号召
    (二)地方官民之作兴实践
    (三)社师教读之救贫济读
三、明代江西社学的教育活动
    (一)教育对象与教学内容
    (二)教育思想与朱王之争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4)晚明士人治生研究 ——以谋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1.选题缘起
        2.研究意义
    (二)学术研究回顾
        1.晚明社会研究
        2.士人治生研究
        3.士人授馆研究
    (三)研究方法及史料来源
第二章 “以治生为俗累”到“以治生为急”
    (一)晚明社会的固守与异变
    (二)士人阶层的科举困境
    (三)晚明士人的生存困境
    (四)晚明士人治生观转变
第三章 因何谋馆与以何谋馆
    (一)谋馆概说
        1.社学
        2.义学
        3.家塾
    (二)因何谋馆
        1.享有清誉
        2.准入门槛低
        3.有助于科举
    (三)以何谋馆
        1.馆不易得
        2.依托于人际关系
        3.自荐与他人荐馆
第四章 “舌耕不足自给”与“家计渐至饶裕”
    (一)授馆收入概况
    (二)晚明馆师收入差别成因
        1.蒙师经师之别
        2.功名、名声之别
        3.生源之别
    (三)授馆收入难保障
第五章 “师道”到“市道”
    (一)“师道”到“市道”的表现
    (二)“师道”到“市道”的成因
        1.职业竞争大
        2.易馆频繁
        3.社会风尚嬗变
        4.社会薄遇教师
    (三)“师道”到“市道”的影响
余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5)教育活动史视域下南宋蒙学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综述
    三、概念界定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一章 南宋蒙学教育兴盛的社会背景
    一、南宋政治环境概况
    二、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南宋的文教政策
第二章 南宋蒙学教育活动
    一、教育机构与对象
        (一)教育机构
        (二)教育对象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
        (一)教授内容
        (二)教学方法
    三、蒙学日程与教育过程
        (一)蒙学日程
        (二)教育过程
        (三)师生关系
    四、《村童闹学图》中的蒙学活动场景
第三章 蒙学师生的教育生活
    一、蒙师的教育生活
        (一)蒙师的生计
        (二)蒙师的社会地位
        (三)蒙师的社会交往
    二、童蒙的日常生活与教育
        (一)童蒙的劳动生活
        (二)童蒙的游戏世界
        (三)村童生活与教育的现实
第四章 南宋蒙学教育研究的思考
    一、开拓和深化蒙学教育文化传统的研究
    二、在蒙学教育活动与生活中发现教育主体
    三、南宋蒙学教育生活的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6)晚清祁门胡廷卿家用收支账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缘起
    (二)学术回顾
    (三)概念界定
    (四)研究方法
一、《账簿》及相关问题考证
    (一)账簿概述
    (二)簿主考辨
二、《账簿》所见簿主乡居生活
    (一)区域生活环境
    (二)宗族生活调适
    (三)基层社会互动
三、《账簿》所载胡家经济概况
    (一)收入来源
    (二)消费支出
    (三)生活水平
四、《账簿》所涉胡氏生计模式
    (一)家庭构成
    (二)生计依存
    (三)生计拓展
五、钱会与生计——基于胡氏参会经历的考察
    (一)徽州钱会的类型
    (二)钱会的运作规制
    (三)旧式会规的流弊
    (四)会规的实际运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读研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7)自由与个性解放的诉求 ——《红楼梦》的教育世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价值
        (一) 基于教育学和哲学研究的重大而基本的问题:人性
        (二) 教育活动视野下移和从文学作品中研究教育史
        (三) 将《红楼梦》作为教育史研究对象的尝试
        (四) 研究价值
    二、核心概念
        (一) 明清之际的教育世界
        (二) 作者的教育世界
        (三) 大观园里的教育世界
    三、研究现状分析
        (一) 关于《红楼梦》时代背景的研究
        (二) 与教育问题相关的研究
        (三) 关于自由与个性解放的研究
        (四) 关于人物个性刻画的研究
    四、理论参照
        (一) 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发展的理论
        (二) “文化的三层次说”理论
    五、方法与史料
        (一) 研究方法
        (二) 文学素材何以成为史料
第一章 《红楼梦》与明清社会教育形态
    第一节 《红楼梦》所反映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
        一、尊经崇儒,强化“家国一体”意识
        二、科举取士,带动士人向学风气
        三、官学调控,引导学校教育系统
    第二节 主流意识形态折射下的民间宗族兴学
        一、制度的推进与尴尬:政策之于民间兴学
        (一) 政策推进,科举刺激
        (二) 官学丧失活力
        二、民间世泽动力:宗族办学蓬勃发展
    第三节 明清社会的式微与贾府教育
        一、学田经济与私学维系
        二、宠渥贵族与五谷不分
        三、世袭捐官与向学捷径
第二章 贾府的家庭教育
    第一节 明清社会的家庭教育导向
        一、“修齐治平”的培养目标
        二、“德”“智”并重的教育内容
        三、“劝善”“惩恶”的教育方式
    第二节 读书做官与旁学杂收
        一、家长眼中的读书仕途
        (一) 贾府上下对读书应举寄予厚望
        (二) 只认举业之书,不令旁及
        二、宝玉为何不读“书”
        (一) 对朱注“四书”产生质疑
        (二) 对仕途经济模式的反叛
        (三) 家中备有捐官世袭捷径
        三、小市民文学涌入大观园
        (一) 诗词歌赋旁学杂收
        (二) 对市民文学情有独钟
    第三节 不同教育方式相互抵牾
        一、贾府的教育氛围
        二、整个家族的教育方式
        (一) 一曝十寒,急于求成
        (二) 鞭笞苛责,教而不化
        (三) 母爱功利化,娇宠溺爱
        三、从宝玉挨打看家教
第三章 科举下的义塾教育
    第一节 贾府义塾:宗族的公益学校
        一、贾府义塾的性质考辨
        二、贾府义塾的民主进步性
    第二节 义塾教育的科举目标
        一、循道与举业:宗族教育目标的两极性
        (一) 知书达理,维护宗族团结
        (二) 科考成败,关乎家族荣辱
        二、作者与《红楼梦》中人的科举百态
        (一) 曹雪芹的教育世界
        (二) 高鹗的教育世界
        (三) 作者的辩证科举观
        (四) 《红楼梦》中人的科举百态
        三、儒学与八股文:素质目的与应试为标
        (一) 儒学与八股文
        (二) 矛盾上浮:清初八股兴废之争
        (三) “儒理育人”与“科举取士”的矛盾统一
        (四) 贾宝玉到底反什么
    第三节 义塾学制、课程与教法
        一、贾府义塾的学制
        二、“尊圣谕”和“制举业”的课程安排
        (一) 德育为基的教学内容
        (二) 循序渐进的基础课程
        (三) 科举八股的应试教材
        三、程式化训练与八股速成模式
        (一) 蒙学阶段
        (二) 应考阶段
        (三) “八股速成模式”评价
    第四节 丰富的师生生活
        一、贾府择师与尊师重教
        二、学生交往:“侯门”与“寒儒”无间
        三、师生关系:课堂对话体现“镜中我”
第四章 贵族男子的社交路线与交往活动
    第一节 经济学问:家国本位的强势和驱动
        一、“利”字当头的贺吊往还
        二、贵族子弟聚会及会宾客
        三、与官僚新贵贾雨村的交往
        四、一种启蒙思想:与北静王的交往
    第二节 平等交往:个人本位的萌动和张力
        一、向往自由:与出身微贱之士倾心
        二、对女性尊重与肯定:混迹姐妹圈
        三、打破尊卑贵贱的博爱:与小厮丫鬟们交往
第五章 贾府的女子教育
    第一节 明清女子教育的矛盾信号
        一、女子才学的兴盛
        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延续
    第二节 贾府女子教育:在自由与礼教之间走钢丝
        一、诗书大众之家:“以德代才”
        二、贵族仕宦家庭:“通经学古”
    第三节 个性的自我生长空间
        一、结诗社与交往教育
        二、文字游戏与多元知识接受
        三、香菱学诗与主动学习
第六章 从器物层面看明清与贾府教育
    第一节 教学场所与学习器物
        一、教学场所与设施
        二、课堂里的学习用品
        三、与读书有关的器物
    第二节 教学管理与后勤保障器物
        一、教学管理器物
        二、后勤保障器物
结语 人的自由与个性解放
    一、《红楼梦》的教育世界所展现的自由解放
    二、关于在教育中实现个性解放的思考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后记

(8)两汉童蒙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价值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三、学术史回顾
    四、研究方法和思路
    五、本文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两汉童蒙教育发展的背景
    第一节 汉之前的童蒙教育
    第二节 汉代的文教政策和对人才的需求
    第三节 官学和私学的发展
    第四节 文字的统一与纸的应用
    第五节 慈幼恤孤的社会风气
第二章 两汉童蒙教育的类型
    第一节 两汉官学中的童蒙教育
    第二节 两汉私学中的童蒙教育
第三章 两汉童蒙教育的内容
    第一节 基本蒙学知识的学习
    第二节 经书的初步学习与道德伦理教育
    第三节 百家之学的学习
    第四节 生活技能的学习
    第五节 学习时间和载体的考察
第四章 两汉童蒙教育中的师生
    第一节 年少君主与帝师
    第二节 年少太子与师傅
    第三节 年少诸侯王与师傅
    第四节 宫邸学中的师生
    第五节 家庭童蒙教育中的师生
    第六节 书馆教学中的师生
第五章 两汉女子的童蒙教育
    第一节 不同阶层女子的童蒙教育
    第二节 女子童蒙教育的内容
第六章 两汉童蒙教育的影响
    第一节 童蒙教育为社会培育人才
    第二节 童蒙教育促成童子郎制度
    第三节 童蒙教育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
    第四节 童蒙教育推动两汉经学世家的形成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私塾改良与江西初等教育的现代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一、研究现状
    二、论文选题的理由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江西传统私塾教育概况
    第一节 江西传统私塾的发展演变
    第二节 江西传统私塾的教学活动
第二章 近代江西私塾改良
    第一节 江西私塾改良的启动(1901—1927)
    第二节 江西私塾改良的推进(1927—1937)
    第三节 江西私塾的消亡(193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第三章 私塾改良与江西教育现代化
    第一节 现代化视角下的江西私塾改良
    第二节 私塾改良与江西初等教育的现代化
    第三节 私塾改良对江西教育现代化的启示
第四章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论明清小说中塾师的生存处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1、选题缘由
    2、明清小说中塾师形象研究述评
    3、研究意义和方法
二、明清小说中的塾师形象
    1、明清小说中塾师形象出现的原因分析
        1.1 明清通俗小说发展的影响
        1.2 科举制度与私塾教育的影响
        1.3 明清文人参与
    2、明清小说中的塾师形象梳理
    3、塾师形象分类
        3.1 根据明清小说中塾师的科举经历分类
        3.2 根据明清小说中塾师处馆的种类分类
        3.3 根据明清小说中塾师处馆的级别分类
三、明清小说中塾师的生存状况
    1、塾师的职业活动
        1.1 教学活动
        1.2 教学管理
    2、塾师的经济生活
        2.1 教学收入
        2.2 膳食收入
        2.3 其他收入
        2.4 塾师弃儒从商
    3、塾师的社会交往
        3.1 与学生家长的交往
        3.2 与地方乡民的交往
        3.3 与地方乡绅的交往
四、明清小说中塾师的悖谬处境与悲剧命运
    1、明清小说中塾师的悖谬处境
        1.1 明清小说中读书人选择塾师这一职业的主要原因
        1.2 明清小说中塾师的辛酸生活
        1.3 明清小说中塾师的悖谬处境分析
    2、明清小说中塾师的悲剧命运——塾师职业的工具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传统学塾中塾师的辛酸苦痛(论文参考文献)

  • [1]明代社师研究[D]. 李莉婷.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2]从《坐馆经文》看清末徽州塾师的生活与心态[J]. 戴元枝.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2)
  • [3]明代江西地区社学研究[D]. 王静. 东北师范大学, 2018(12)
  • [4]晚明士人治生研究 ——以谋馆为例[D]. 温晓玫. 江西师范大学, 2017(04)
  • [5]教育活动史视域下南宋蒙学教育研究[D]. 吴昌磊. 上海师范大学, 2017(01)
  • [6]晚清祁门胡廷卿家用收支账簿研究[D]. 王玉坤. 安徽师范大学, 2016(05)
  • [7]自由与个性解放的诉求 ——《红楼梦》的教育世界[D]. 于洋.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7)
  • [8]两汉童蒙教育研究[D]. 郭炳瑞. 兰州大学, 2014(11)
  • [9]私塾改良与江西初等教育的现代化[D]. 万庆红. 福建师范大学, 2014(04)
  • [10]论明清小说中塾师的生存处境[D]. 魏光灿. 温州大学, 2013(02)

标签:;  ;  ;  

传统学校教师的艰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