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肺栓塞一例报告

慢性肺栓塞一例报告

一、慢性肺栓塞1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郭忆,李雪梅,张红菊[1](2014)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脊髓损伤后并发肺动脉栓塞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脊髓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0例肺动脉栓塞患者(肺栓塞组)和同期35例无肺栓塞的脊髓损伤住院患者(对照组)进行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肺栓塞组中,36例脊髓损伤患者,15例检出下肢静脉血栓;24例非脊髓损伤患者,9例检出下肢静脉血栓。脊髓损伤患者与非脊髓损伤患者相比,两组肺栓塞发生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有5例检出下肢静脉血栓。肺栓塞组与对照组相比,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肺栓塞组中,37例急性肺栓塞患者,11例检出下肢静脉血栓;23例慢性肺栓塞患者,10例检出下肢静脉血栓。两者检出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肺栓塞组中,31例检出股静脉瓣反流和小腿肌肉间静脉扩张,检出率51.7%;对照组8例检出,检出率22.9%。两组相比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脊髓损伤后肺栓塞患者与非脊髓损伤肺栓塞患者的下肢静脉血栓检出率无明显差别,但均明显高于无肺栓塞的脊髓损伤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下肢静脉对肺栓塞诊断具有临床价值。

张雪松,陈波,李涛[2](2014)在《肺栓塞个体化治疗22例报告》文中提出肺栓塞是以各种栓子阻塞肺动脉系统为其发病原因的一组疾病或临床综合征的总称,包括肺血栓栓塞症、脂肪栓塞综合征、羊水栓塞、空气栓塞等,其中以肺血栓栓塞症最为常见。近年来,其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病死率较高。本文回顾性研究武警北京总队第二医院明确诊断的肺栓塞病例22例,分析其危险因素、危险分层、个体化治疗及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后期随诊情况,旨在总结肺栓塞病例的个

郭清旭,杨立国,刘云龙,马闯[3](2014)在《急性肺栓塞的腔内治疗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急性肺栓塞的腔内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肺栓塞患者15例,采用经皮导管碎栓术及溶栓术治疗。局部灌注尿激酶,总量50万U;溶栓后给予低分子肝素钠710 d,口服华法林钠36个月。观察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情况、并发症、平均肺动脉压(mPAP)与动脉血氧分压(PaO2)的变化,以及肺动脉开通情况。结果 12例肺动脉完全开通,3例部分开通,有效率100%(15/15)。mPAP较术前降低[(40.07±5.97)、(20.00±4.66)mmHg],PaO2明显升高[(50.26±9.30)、(80.49±9.04)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128和1.246,P均<0.05)。随访36个月,疗效持续,未见复发。结论急性肺栓塞介入治疗效果显着,安全可行。

王亚豪[4](2013)在《修正Geneva评分联合超声对肺栓塞的诊断价值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修正Geneva评分联合心脏超声以及下肢深静脉超声对肺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并分析2010年10月—2012年12月期间在我院呼吸内科就诊的286例疑似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每位可疑肺栓塞患者进行修正Geneva评分、心脏超声、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以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PA)作为肺栓塞的诊断“金标准”。可疑肺栓塞患者经过CTPA检查后分为肺栓塞组与非肺栓塞组。应用诊断试验中比较常用的评价指标分析修正Geneva评分、经胸心脏超声、下肢深静脉超声以及这三项检查互相联合后对肺栓塞的诊断价值。结果:1.修正Geneva评分高度可能特异度为98.9%,阳性似然比为16.00>10,阳性预测值为97.1%。2.修正Geneva评分分别与心脏超声、下肢深静脉超声联合后均比修正Geneva评分单项检查的灵敏度高,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脏超声与下肢深静脉超声联合后比各自单项检查的灵敏度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修正Geneva评分+心脏超声+下肢深静脉超声三项联合后与任意两项联合的灵敏度比较,灵敏度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修正Geneva评分、心脏超声、下肢深静脉超声三者联合,均为阴性时,阴性似然比<0.1。结论:1.修正Geneva评分高度可能特异度较高,可降低肺栓塞的误诊率,并且可能对确诊肺栓塞有意义。2.修正Geneva评分与超声联合应用可降低肺栓塞的漏诊率。3.修正Geneva评分、心脏超声、下肢深静脉超声三者联合均为阴性时,对肺栓塞具有重要的排除价值。

史炳彦,吴丹,彭礼清,黄云峰,仙登沁[5](2011)在《双源CT在评价肺栓塞中的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双源CT在诊断肺栓塞中的价值。方法 2008年5月2010年12月纳入50例可疑肺栓塞患者,使用双源CT进行肺动脉血管增强扫描,对图像行三维重建,分析栓塞部位、栓子形态、肺内、心脏及胸腔改变等。结果 44例确诊肺栓塞,发现肺栓塞共260处,最常见于右肺下叶动脉28例(63.0%),其次于右肺动脉22例(50.0%)、左肺下叶动脉19例(43.2%);15例(34.1%)累及亚段肺动脉;右肺动脉受累较左肺动脉常见(P<0.05)。39例系急性肺栓塞(88.6%),5例系慢性肺栓塞(11.4%)。结论双源CT扫描速度快,空间分辨率高,可以准确显示肺栓塞部位,并且可以同时评价胸腔、肺内及心脏的变化。在临床上,双源CT可以作为肺栓塞的首选检查。

孙学智,朱琦,曾洁[6](2011)在《肺栓塞X线胸片误诊分析(附14例报告)》文中提出目的分析肺栓塞X线胸片表现和误诊原因。方法经临床诊断为肺栓塞患者14例,所有患者均行X线胸片及下肢深静脉彩超,其中8例行CT平扫及CTA,4例行MRI平扫及3D CE MRI。结果 X线胸片:14例中10例诊断为肺炎,2例诊断为胸膜炎,2例诊断为肺癌并肺不张和胸腔积液。其X线表现为10例(71.4%)病变区有不同程度的肺纹理减少,肺野透亮度增加;12例(85.7%)肺实质可见片状浸润阴影,其中6例病变位于肺野外带或肺表面贴近胸壁,病灶单发或多发;6例(42.9%)见少量胸腔积液及胸膜增厚;4例(28.6%)膈肌上抬;2例(14.3%)两侧肺门影增大;2例右下肺动脉(14.3%)增宽。MRI:1例右心房内见软组织信号团块影,另3例患者主肺动脉及左下肺动脉呈线样狭窄或充盈缺损,远端分支减少。8例CTA显示左或右下肺动脉管腔不规则充盈缺损,肺动脉分支减少。下肢深静脉彩超发现12例患者有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多数PE胸片表现没有特异性,但综合分析其异常X线表现并结合临床可减少误诊。对可疑患者需动态随访,观察其胸片变化情况或行CTA、3D CE MRI或DSA检查。

王海龙[7](2010)在《慢性肺动脉血栓栓塞症动物模型的建立及病理生理学改变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建立操作简便,成功率高,接近人体生理学的慢性肺动脉血栓栓塞的动物模型。方法利用反复注入经热处理(60~70℃,水浴10~15min)的家兔自体血凝块(1ml/kg,加入凝血酶10U/ml促使其自凝)建立该模型,通过CT造影检查、肺脏解剖和病理观察,研究建立该模型的可行性。结果动物模型建立成功率为80%,慢性肺动脉血栓栓塞后4周有血栓机化。肺动脉CT造影均可见局部肺动脉截断征,以及炎症、梗死、胸膜增厚等间接征象。实验组肺动脉解剖及病理均可发现实验兔肺动脉血栓形成机化及慢性炎症等。结论:用自体血栓反复注射法建立慢性肺血栓栓塞模型有较高的可行性。目的研究慢性肺动脉血栓栓塞症动物模型D-二聚体(D-Dimer, D-D)与血氧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 PaO2)、血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o, PaCO2)的变化,探讨其在慢性肺动脉栓塞症诊断的地位和作用。方法利用反复注入经热处理(60~70℃水浴10~15min)的家兔自体血凝块(1ml/kg,加入凝血10U/ml促使其自凝)建立模型,动态观察D-D、PaO2以及PaCO2的水平。结果与假栓塞组相比,栓塞后30分钟血浆D-D增加约80%(差别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第4周以后降至正常水平并延续到第12周(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栓塞30分钟后,动脉PaO2降低和PaCO2升高(差别有明显统计学意义, p<0.01),第4周后降至接近正常水平一直持续到第12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D-D、PaO2、PaCO2的改变在急性肺动脉血栓栓塞症和慢性肺动脉血栓栓塞症早期可以作为第一步筛查手段。目的动态监测慢性肺动脉血栓栓塞症动物模型内皮素-1(Endothelin-1,ET-1)的改变以及BAX、BCL-2蛋白的表达,探讨其在慢性肺动脉血栓栓塞症肺动脉高压形成中的意义。方法利用反复注入经热处理(60~-700C水浴10~15min)的家兔自体血凝块(1ml/kg,加入凝血酶10U/ml促使其自凝)建立模型,动态观察其ET-1与BAX、BCL-2的改变。结果随着肺动脉血栓栓塞的时间的延长,ET-1先升高后逐渐下降,各栓塞组ET-1的含量均高于假栓塞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栓塞后各组间的差异也很明显(P<0.01)。而BAX及BAX/ BCL-2则先升高再下降,再缓慢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BCL-2则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ET-1与BAX、BCL-2在慢性肺动脉血栓栓塞症肺动脉高压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内皮素参与了慢性肺动脉血栓栓塞症肺动脉高压的形成,而BAX,BAX/ BCL-2的水平升高可促进凋亡,是肺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以及肺血管重塑的重要因素。

薛艳,刘晓雯[8](2005)在《慢性肺栓塞1例报告》文中提出

王青[9](2005)在《螺旋CT肺动脉与静脉联合造影在肺栓塞及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螺旋CT肺动脉与静脉联合造影在肺栓塞及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诊断价值。 材料与方法: 1.资料:自2002.12~2005.2使用16层螺旋CT扫描机(Sensation 16,Siemens)行CT肺动脉与静脉联合造影,对临床拟诊肺栓塞的94例患者行前瞻性研究,其中CT诊断肺栓塞72例。72例肺栓塞患者中,男42例,女30例。年龄19~75岁,平均49.8岁。其中26例肺栓塞患者在CT检查后48小时内做下肢静脉超声检查。 2.CT检查:患者取仰卧位,根据定位像划定胸部、腹部、盆腔及下肢3个不同部位的扫描范围。胸部扫描范围自肺尖至膈顶水平,腹部深静脉扫描自膈顶至髂嵴,盆腔及下肢深静脉扫描自髂嵴至小腿下部。胸部扫描取层厚及间距3mm;腹部深静脉扫描取重建层厚及间距5mm,延迟时间定在胸部扫描结束后55s;盆腔及下肢深静脉扫描条件同腹部,延迟时间在腹部扫描结束后125S。 肺动脉扫描采用自动团注跟踪触发技术,感兴趣区选定于右肺动脉,阈值水平为200HU;然后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入对比剂欧乃派克(300mgI/ml)140ml,注射速度3.5ml/s。12s时对感兴趣区层面行单层动态连续扫描,每秒1层,当感兴趣区CT值达到或超过预先设定的阈值200HU时,延迟5s自动触发扫描。

马展鸿[10](2004)在《肺栓塞的影像诊断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 电子束CT在肺动脉血栓栓塞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评价电子束CT在肺栓塞中的应用价值 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4年3月前资料完整的共76例肺动脉血栓栓塞(PTE)患者,其中男52例,女24例,年龄20~81岁,平均51.3±13.2岁,米用ImatronC-150XP型EBCT机,连续容积扫描方式,层厚1.5~3mm,层数为45~90层。单层扫描时间为100毫秒。造影剂(Omnipaque-300)总量约50~100ml,流速约3.0~4.0ml/s,延迟时间14~25秒。 结果:76例患者中58例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占76.3%,无明确诱因的8例,占10.6%。分析76例病人共2356支肺动脉的EBCT表现,其中1668支肺动脉受累,占70.80%,中心肺动脉受累546支,占受累总数的32.71%,外周肺段动脉受累1123支,占受累总数的67.29%。其中主肺动脉受累14支,占受累总数的0.84%。右肺段动脉较左侧肺段动脉更易受累,分别占受累总数的36.85%和30.44%。左肺动脉受累741支,占受累总数的44.4%,右肺动脉受累913支,占受累总数的54.7%。血栓形态分析:急性血栓形态:中央型为急性血栓的特征性改变(包括轨道征、漂浮征等),附壁型或闭塞型与慢性组无差异;慢性血栓形态:附壁型或闭塞型,血栓钙化为其特有征象。间接征象:马赛克征,右房室增大,肺动脉增宽,肺梗塞,心包或胸腔积液,肺不张或实变等。肺动脉径大小与右室舒张末容积呈强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599,P值0.007(P<0.01)。 结论:DVT-PTE是一种疾病的两个部分,肺栓塞诊断的同时应兼顾下肢深静脉检查:EBCT是有效的肺栓塞无创检查方法,可初步鉴别急性或慢性血栓,对临床有较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二部分 肺栓塞诊断的比较影像学研究 目的:评价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核素肺灌注扫描、EBCT、磁共振肺动脉造影、肺动脉造影在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材料与方法:自2003年7月至2004年3月间临床确诊的肺栓塞病人25例。常规胸部正侧位摄片、超声心动图、EBCT肺动脉造影、核素肺灌注扫描、磁共振肺动脉造

二、慢性肺栓塞1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慢性肺栓塞1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脊髓损伤后并发肺动脉栓塞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下肢静脉血栓检出率比较
    2.2 急、慢性肺栓塞对下肢静脉血栓的影响
    2.3 静脉反流或肌间静脉扩张情况
3 讨论

(4)修正Geneva评分联合超声对肺栓塞的诊断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综述
    1.1 流行病学特征
    1.2 危险因素
    1.3 病理及病理生理
    1.4 临床表现
    1.5 诊断方法
        1.5.1 根据临床情况疑诊 PTE 的辅助检查
        1.5.2 肺栓塞的确诊检查
        1.5.3 临床评分在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
    1.6 治疗
        1.6.1 一般对症支持治疗
        1.6.2 抗凝治疗
        1.6.3 溶栓治疗
        1.6.4 介入治疗
        1.6.5 放置腔静脉滤器
        1.6.6 手术治疗
第2章 引言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病例收集
        3.1.2 入选标准
        3.1.3 排除标准
    3.2 诊断标准
        3.2.1 螺旋 CT 肺动脉造影
        3.2.2 修正 Geneva 量表评分标准及阳性标准
        3.2.3 心脏超声观察指标及阳性标准
        3.2.4 下肢深静脉超声观察指标及阳性标准
    3.3 研究方法
    3.4 统计学分析
第4章 结果
    4.1 肺栓塞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临床特征
    4.2 修正 Geneva 评分以及肺栓塞可能性大小情况
    4.3 ROC 曲线评价修正 Geneva 评分对肺栓塞的预测价值
    4.4 修正 Geneva 评分、心脏超声、下肢深静脉超声诊断肺栓塞的结果
    4.5 修正 Geneva 评分、心脏超声、下肢深静脉超声联合后的结果及评价肺栓塞结果
        4.5.1 修正 Geneva 评分联合心脏超声诊断肺栓塞的结果
        4.5.2 修正 Geneva 评分联合下肢深静脉超声诊断肺栓塞的结果
        4.5.3 心脏超声联合下肢深静脉超声诊断肺栓塞的结果
        4.5.4 修正 Geneva 评分、心脏超声、下肢深静脉超声三者联合诊断肺栓塞的结果
        4.5.5 各种联合检查之间灵敏度的统计学分析
第5章 讨论
    5.1 肺栓塞患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讨论
    5.2 修正 Geneva 评分联合心脏超声、下肢深静脉超声后诊断肺栓塞的价值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语词汇表
附录 A 图表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双源CT在评价肺栓塞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检查方法
    1.3 图像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肺动脉栓塞的CT征象
    2.2 其他表现
3 讨论
    3.1 双源CT在肺栓塞的应用
    3.2 其他肺栓塞影像学检查方法的比较

(7)慢性肺动脉血栓栓塞症动物模型的建立及病理生理学改变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章 慢性肺动脉血栓栓塞症动物模型的建立
    第一节、材料和方法
        第一小节.实验动物及分组
        第二小节.慢性肺动脉血栓栓塞动物模型的建立
        第三小节.动物模型胸部增强CT检查
        第四小节.栓塞肺组织及血栓的病理观察
        第五小节.结果报告
    第二节、实验结果
        第一小节.兔肺栓塞模型的建立方法成功率及临床表现
        第二小节.实验兔肺血栓柱栓塞前后肺动脉影像表现
        第三小节.兔栓塞假栓塞组、4周组、8周组及12周组肺的病理变
    第三节、讨论
    第四节、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慢性肺动脉血栓栓塞症动物模型D-二聚体与血氧分压、血二氧化氧化碳分压的研究
    第一节、材料和方法
        第一小节.实验动物及分组
        第二小节.慢性肺动脉血栓栓塞动物模型的建立
        第三小节.慢性肺动脉血栓栓塞动物模型D-D的测定
        第四小节.慢性肺动脉血栓栓塞动物模型Pa0_2以及 PaC0_2的测定
        第五小节.统计学处理
    第二节、实验结果
        第一小节.实验兔血气检测结果
        第二小节.栓塞前后D-D浓度改变
    第三节、讨论
    第四节、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慢性肺动脉血栓栓塞症动物模型 ET-1 与 BAX、BCL-2 的研究
    第一节、材料和方法
        第一小节.实验动物及分组
        第二小节.慢性肺动脉血栓栓塞动物模型的建立
        第三小节.慢性肺动脉血栓栓塞动物模型 ET-1 的测定
        第四小节.慢性肺动脉血栓栓塞动物模型BAXB、CL-2 相关蛋白的测定(BAX、BCL-2 测定方法相同)
        第五小节.统计学处理
    第二节、实验结果
        第一小节.ET-1 的变化
        第二小节.BAX、BCL-2 相关蛋白的变化
    第三节、讨论
    第四节、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一)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学习经历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9)螺旋CT肺动脉与静脉联合造影在肺栓塞及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肺栓塞的影像诊断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电子束CT在肺动脉血栓栓塞症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第二部分 肺栓塞诊断的比较影像学研究
第三部分 电子束CT在肺栓塞鉴别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第四部分 电子束CT在肺栓塞治疗随访中的应用
第五部分 电子束CT和核素肺灌注扫描在肺栓塞定位分布的对比研究
综述 肺动脉血栓栓塞的影像学诊断
个人简历
致谢

四、慢性肺栓塞1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脊髓损伤后并发肺动脉栓塞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J]. 郭忆,李雪梅,张红菊.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4(08)
  • [2]肺栓塞个体化治疗22例报告[J]. 张雪松,陈波,李涛. 山东医药, 2014(20)
  • [3]急性肺栓塞的腔内治疗效果观察[J]. 郭清旭,杨立国,刘云龙,马闯. 中国综合临床, 2014(02)
  • [4]修正Geneva评分联合超声对肺栓塞的诊断价值分析[D]. 王亚豪. 河南科技大学, 2013(06)
  • [5]双源CT在评价肺栓塞中的价值[J]. 史炳彦,吴丹,彭礼清,黄云峰,仙登沁. 华西医学, 2011(07)
  • [6]肺栓塞X线胸片误诊分析(附14例报告)[J]. 孙学智,朱琦,曾洁. 临床肺科杂志, 2011(02)
  • [7]慢性肺动脉血栓栓塞症动物模型的建立及病理生理学改变的实验研究[D]. 王海龙. 桂林医学院, 2010(02)
  • [8]慢性肺栓塞1例报告[J]. 薛艳,刘晓雯. 山东医药, 2005(12)
  • [9]螺旋CT肺动脉与静脉联合造影在肺栓塞及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应用[D]. 王青. 山东大学, 2005(01)
  • [10]肺栓塞的影像诊断学研究[D]. 马展鸿.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4(12)

标签:;  ;  ;  ;  ;  

慢性肺栓塞一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