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优货币区理论与亚元概念

最优货币区理论与亚元概念

一、最优货币区理论与亚元的构想(论文文献综述)

蔡琬琳[1](2021)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人民币的货币锚效应研究》文中提出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结构性缺陷,是全球经济危机频发的根源所在。因此,国际社会纷纷主张对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进行改革,推动国际货币的多元化发展,这为人民币的崛起创造了条件。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外开放水平的提升、人民币汇率弹性的增强,人民币逐渐在世界经济及国际货币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自2009年我国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以来,人民币的崛起态势十分瞩目。但是,人民币国际化绝非一日之功,需要经历一个漫长、渐进的过程。货币锚的本质是货币合作框架下的汇率协调机制,在一国货币向国际货币发展的过程中,通常会成为其他国家货币的参照标准。因此,促进人民币在更广的区域范围发挥货币锚效应,能够为未来深化区域货币合作创造条件,是我国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环节。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作为我国塑造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要内容,自2013年提出以来逐渐发展成为全球共识。“一带一路”所覆盖的地理范围以亚欧大陆为核心,已经进一步延伸至大洋洲、非洲及美洲等地区。“一带一路”所引领的国际合作新格局,之于人民币崛起具有重要意义,故而被视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平台。在此背景下,本文旨在从“一带一路”建设的角度出发,以人民币的货币锚效应为切入点,探究我国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既能够拓展人民币国际化相关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又能够为我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把握重点方向,提升人民币的货币锚地位、推动区域货币合作、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提供一定的实践启示。本文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实现了一定的边际创新。第一,研究视角的创新。本文遵循“提升货币锚地位、深化区域货币合作、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这一逻辑主线,从“一带一路”建设的角度出发,以人民币的货币锚效应为切入点,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弥补了人民币国际化深层次研究的不足。第二,研究范围的拓展。本文将研究样本从东亚或者亚洲一隅扩展到“一带一路”区域,使得研究范围更加广泛,同时,也能够对空间分布特征有更加全面的把握。第三,研究方法的适度突破。本文在第4章、第5章、第6章的实证研究中,对研究方法进行了一定的优化和创新,使得研究结果更加稳健有效。本文按照“研究的出发点、研究的基础、研究的核心、研究的落脚点”这一思想脉络展开,全文共由八章构成。从研究的出发点来看,本文第1章对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进行了重点阐述,紧紧围绕“一带一路”建设中人民币的货币锚效应这一研究主题,提出了四个关键问题,即人民币是否具备发挥货币锚效应的条件?人民币是否在“一带一路”国家发挥了货币锚效应?如何进一步提升人民币的货币锚地位?以及我国是否具备以人民币为货币锚主导区域货币合作的现实基础?从研究的基础来看,本文第2章对最优货币区理论、货币替代理论和计价货币选择理论进行梳理,为后文研究的展开提供理论支撑。同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和评述,从而更好地把握国内外研究动向,明确已有研究的局限以及可拓展的方向。从研究的核心来看,本文第3章、第4章、第5章、第6章分别对提出的四个核心问题进行了逐一回答与分析。首先,本文对人民币成为货币锚的现实背景进行了探究。一方面,对货币锚的演进历程进行总结。从中发现,货币锚随着国际货币体系的变迁而发生改变,而信用锚需要以货币发行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坚实的贸易基础作为支撑。在牙买加体系下,虽然美元仍是主导货币锚,但世界各国对于货币锚的选择已出现多元化的趋势。这为我国推动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发挥货币锚效应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分别对人民币成为货币锚的内部基础、外部机遇以及制约因素进行了研判。结果发现,虽然机遇与挑战并存,但人民币成为货币锚的前景依然明朗。我国应在经济实力提升、对外开放程度深化、汇率制度灵活性增强、以及人民币国际化取得一定成果的基础上,抓住大好国际机遇,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以更加乐观的心态发展新型经济全球化,以更加合作的态度共建“一带一路”。同时,通过积极拓宽人民币的流通渠道、完善金融体系建设、推动人民币成为石油等大宗商品的计价货币等,破除资本账户不完全开放的限制、消除内部短板、突破美元霸权的外部制约。其次,为了更加直观地把握人民币在“一带一路”区域作为隐性货币锚的现状,本文通过使用改进的外部货币锚模型,分阶段对人民币在“一带一路”国家的货币锚效应进行测度,并与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四大国际货币进行对比。结果显示,从整体变化趋势来看,人民币在“一带一路”国家的货币锚地位得到了显着提升,美元的主导货币锚地位始终十分稳固,欧元的货币锚地位有明显的削弱。自“8.11汇改”以来,人民币的货币锚地位,虽然仍不及美元,但已可以与欧元相较。对于样本国家来说,美元和人民币的辐射范围明显高于其他三种货币,而欧元则更多地表现出区域性货币的性质。从空间分布特征来看,虽然人民币在某些国家的货币锚效应仍然较弱,但其影响范围已覆盖五大洲,不存在真空区域。伴随着人民币的崛起,国际货币体系的外部驻锚正从美元和欧元的“二极系统”,朝着美元、人民币和欧元的三极化方向发展,且货币锚的选择具有明显的多样化和区域异质性特征。再次,鉴于人民币在“一带一路”不同国家的货币锚效应存在差异,本文使用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相结合的方法对人民币锚效应的影响因素进行考察。首先,通过对“一带一路”建设中,影响人民币货币锚地位的因素及作用机制进行分析可知,政府合作、贸易、投资、金融四个层面对人民币发挥货币锚效应存在较为重要的影响。为了验证理论分析所提出的实证研究假设,本文通过构建影响因素的计量模型,应用面板有序Logit模型进行检验。通过基础回归分析和进一步分析发现,在政府合作层面,一国与中国的政府合作越紧密,其选择人民币作为货币锚的可能性越大。在贸易层面,贸易依赖度对人民币锚效应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且影响主要来源于样本国家从中国的进口贸易。在投资层面,双向投资依存度均对促进人民币锚效应的发挥有积极作用,说明建立人民币良性“流出-回流”机制,对提升人民币在“一带一路”国家的货币锚地位具有重要意义。从金融层面来看,当前人民币“走出去”的推进阶段,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扩大金融开放,并不能显着提升人民币成为其货币锚的可能性,而人民币国际化基础设施建设才是提升人民币货币锚地位的重要保障。最后,本文进一步探讨了以人民币为货币锚主导区域货币合作的可行性。遵循“经济融合、到金融合作、最终到货币合作”这一推动区域货币合作的渐进式路径,本文先后从经贸合作现状、金融合作进展,对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开展货币合作的基础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态势较好,并且致力于寻求经贸合作的新突破,未来的合作潜力巨大。同时,贸易和投资的良好发展势头催生了金融合作需求,双方进行了一系列的有益探索,为开展深层次区域货币合作创造了条件。考虑到东盟所具有的最坚实的贸易与投资基本面支持,是我国开展区域货币合作的优先方向和突破口。因此,本文基于最优货币区理论,使用OCA指数法,实证检验了“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东盟开展区域货币合作的潜力。结论显示,中国及东盟各国开展区域货币合作的可行性逐渐提升,且中国具有主导区域货币合作的潜力。目前,最适合与中国开展区域货币合作的国家为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而缅甸和文莱是潜力最小的国家。从研究的落脚点看,本文第7章基于全文的研究,为我国走出一条平衡本国国情与国际标准,统筹发展效益与风险防范,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币国际化之路,提出政策建议。本文认为,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行稳而致远,我国应遵循如下路径:在政策上依托“‘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和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协同,按照“短期、中期、长期”的时间路径,在模式上采取“政府作用与市场需求”的共同驱动,在空间上完成“东盟、‘一带一路’、全球”的分区域拓展,在程度上实现“探索、加强、突破”的分层次推进,在目标上达成“提高货币锚地位、深化区域货币合作、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阶段性提升。具体来看,一方面,可通过政府合作渠道为人民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贸易和投资渠道培育人民币的真实需求,通过金融渠道促进人民币的良性循环,以实现人民币在“一带一路”货币锚地位的提升。另一方面,应在与我国合作基础较好的区域,如东盟区域,优先开展深层次货币合作,同时遵循经济合作先行的渐进式发展路径,在其他区域,根据不同国家的资源禀赋和合作现状,夯实经济合作基础。最后,第8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作出未来的研究展望。

李颖婷[2](2021)在《人民币在亚洲地区的影响力 ——基于贸易计价视角》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逐渐成为全球最大的商品贸易国,但是人民币在国际市场的使用水平较低,与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存在明显的不匹配。在此背景下,中国是否能够借助于贸易体量优势,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是值得研究的话题。本文以贸易计价为切入点,以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为落脚点,针对亚洲价值链遵循的定价范式框架,和人民币汇率变动对贸易的影响进行深度剖析,旨在回答“人民币是否能够在亚洲区域内的贸易计价中发挥作用”这一问题。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本文首先研究贸易计价的机制,并构建两国小型开放经济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检验在各种定价范式框架下,冲击对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其次,本文基于亚洲价值链的结构特征,就人民币作为亚洲区域内的贸易计价货币这一论点,提出两点推论。一是从总量层面看,如果人民币在亚洲地区履行贸易计价货币的职能,那么亚洲各国货币与人民币具有较强的汇率联动性并且汇率变动的方向符合亚洲价值链的特征。二是从具体影响层面看,如果人民币能够在亚洲地区起到贸易计价的作用,那么亚洲区域内贸易符合以出口国本币计价(PCP)与以进口国本币计价(LCP)相结合的定价范式。最后,本文通过实证分析检验上述两点推论。一是基于汇率的高频数据,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回归分析和马尔科夫区制转换模型,讨论亚洲地区的汇率特征,以检验第一点推论。二是基于贸易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等计量方法,研究人民币、美元与亚洲各国本币的汇率传递和贸易的汇率弹性,以检验第二点推论。本文主要得出以下几点结论:一是本文通过典型事实分析,讨论亚洲价值链的结构,发现中国是亚洲价值链的枢纽、亚洲各国的中间品出口目的国、以及美国在亚洲地区最大的进口来源国,并且亚洲各国货币与人民币存在较强的联动性。二是基于亚洲价值链的结构,亚洲各国从中国的进口贸易和向中国的出口贸易分别遵循PCP与LCP定价范式框架。这表明人民币在亚洲地区起到贸易计价的作用,并且在亚洲各国与中国的双边贸易中,亚洲各国的企业承担了更高的汇率变动风险。三是美元汇率变动会显着影响亚洲各国与中国的双边贸易,但是回归系数的方向不符合以美元计价的主导货币定价范式(DCP)的理论框架。该结果很可能是因为美国处于全球价值链的需求端位置,进而美元汇率变动从需求侧影响亚洲的区域内贸易。四是相较于其他产品,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于最终品和简单价值链中的贸易品的影响更强。随着亚洲价值链的复杂程度提升,增加我国与亚洲各国的最终品贸易往来,是巩固人民币作为亚洲地区计价货币职能的可行方法。本文的边际贡献在于拓宽人民币国际化的研究视角,并将亚洲价值链的结构纳入分析框架。从研究视角看,现有文献主要检验了人民币作为锚定货币的作用,本文以贸易计价为研究视角,讨论从贸易渠道提升人民币在亚洲地区影响力的合理性与可行性。从理论假设条件看,本文放松了贸易仅符合单一定价范式的假设,并且在传统的PCP和LCP定价范式的基础上,加入了DCP定价范式,研究亚洲区域内贸易符合的定价范式框架。从实证模型看,与现有文献相比,本文将亚洲价值链的结构特征加入分析框架,并区分了贸易产品类别与行业,更加详细地检验了人民币汇率变动对贸易的影响。

周泽昊[3](2019)在《最优货币区理论视角下人民币国际化方向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过程,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导向,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是中国经济世界影响力持续加深的过程,因此决定其发展方向及相关问题的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欧元区"的成立标志着最优货币区理论的成功实践,而区域货币是世界货币体系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从最优货币区理论的视角分析人民币国际化的相关问题并作出设想,探索人民币国际化的未来方向。

马涛[4](2018)在《人民币国际化的空间结构演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内学术界针对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的研究已经有30年左右的时间,但中国政府正式通过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始于2009年7月,至今不到10年的时间。总体来看,虽然针对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的研究时间并不太长,但国内外对该问题的研究成果却相对丰硕,涉及人民币国际化与货币竞争、最优货币区、人民币国际化与国家竞争、人民币国际化路径选择、人民币国际化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等诸多方面。人民币国际化也在学术研究与政府推进中逐渐上升到事关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国家方略,“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被明确列入中国“十三五规划纲要”之中。虽然人民币国际化的研究成果相对丰富,但从地理学的视角对人民币国际化开展研究的学术成果相对缺乏,本文首先对英镑、美元和欧元这三种世界主要国际货币空间演化的历史脉络、空间演化特征及空间演化原因进行研究,在揭示这几种国际货币空间演化特征之后,主要运用地图法,通过可以用地图语言进行解释的几个维度,具体包括“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双边本币互换”、“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离岸人民币中心”、“一带一路”倡议等对人民币国际化的空间拓展路径与空间结构特征及其背后的动因机制进行了探讨与分析。文章运用计量经济学中的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对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空间进程提出了建议。实证结果表明,除规模巨大的GDP总量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强大的经济基础之外,继续保持中国进出口贸易大国的地位,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特别是人民币境外市场,继续增加人民币境外信贷总额占全球信贷总额比重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的、直接的经济因素之所在。最后,基于对人民币国际化相关资料、数据及人民币履行货币职能时的相关空间结构分析,尝试提出人民币国际化核心区、扩散区及边缘区的划分。数据及相关资料的分析表明,人民币国际化的核心区是中国香港。而扩散区的情况相对来说比较复杂,从进出口贸易、“一带一路”、人民币行使国际储备货币职能、离岸人民币金融中心等各个视角综合分析,人民币国际化的扩散区至少可以划分为5个梯度:韩国和东盟10国处于扩散区的第一梯度;加拿大、欧元区等8个国家和地区处于扩散区的第二梯度;英国和俄罗斯联邦等15个国家和地区处于扩散区的第三梯度;美国和墨西哥等38个国家和地区处于扩散区的第四梯度;东加勒比货币联盟等49个国家和地区处于扩散区的第五梯度。除核心区和扩散区以外的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是人民币国际化的边缘区。对人民币国际化核心区、扩散区及边缘区的空间结构探讨或将有助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在未来的空间推进。

田弘[5](2016)在《最优货币区理论与东亚区域货币合作分析》文中指出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东亚区域货币合作就一直是学术界和相关国家关注的重要问题,文章从最优货币区的理论发展、欧盟国家与东亚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相关分析和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的形式三个方面对东亚区域货币合作进行了概述,对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的现状和未来做了一定的分析。

苏治,李进[6](2014)在《人民币还是亚元:东亚货币合作路径选择》文中提出金融危机后,美元霸权不仅扰乱了全球信用总量、信用创造与真实经济增长之间的平衡关系,更导致新兴市场国家普遍面临输入型通胀、外汇储备贬值等国际金融风险。改革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逐步推进"去美元化"进程摆脱美元陷阱,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我国正在致力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东亚地区货币合作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重要战略步骤。本文基于对货币替代和最优货币区(OCA)理论的梳理归纳,从现实可操作性、改革成本与利益普惠性的角度比较了人民币国际化与合作推出亚元两种东亚货币合作模式,结论认为:⑴与使用亚元相比,以人民币为主导的东亚货币合作模式更具稳定性和可操作性,能够在降低改革成本的同时,减少货币一体化给东亚经济带来的冲击,实现货币合作的普惠性目标;⑵人民币应该以推进东亚货币合作为契机,通过渐进有序建立人民币资本账户的区域自由兑换和人民币区域回流机制,加速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苏治,李进[7](2014)在《人民币还是亚元:东亚货币合作路径选择》文中研究说明金融危机后,美元霸权不仅扰乱了全球信用总量、信用创造与真实经济增长之间的平衡关系,更导致新兴市场国家普遍面临输入型通胀、外汇储备贬值等国际金融风险。改革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逐步推进"去美元化"进程摆脱美元陷阱,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我国正在致力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东亚地区货币合作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重要战略步骤。本文基于对货币替代和最优货币区(OCA)理论的梳理归纳,从现实可操作性、改革成本与利益普惠性的角度比较了人民币国际化与合作推出亚元两种东亚货币合作模式,结论认为:⑴与使用亚元相比,以人民币为主导的东亚货币合作模式更具稳定性和可操作性,能够在降低改革成本的同时,减少货币一体化给东亚经济带来的冲击,实现货币合作的普惠性目标;⑵人民币应该以推进东亚货币合作为契机,通过渐进有序建立人民币资本账户的区域自由兑换和人民币区域回流机制,加速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苏治,李进[8](2013)在《人民币还是亚元:东亚货币合作路径选择》文中认为金融危机后,美元霸权不仅扰乱了全球信用总量、信用创造与真实经济增长之间的平衡关系,更导致新兴市场国家普遍面临输入型通胀、外汇储备贬值等国际金融风险。改革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逐步推进"去美元化"进程,摆脱美元陷阱,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我国正在致力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东亚地区货币合作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重要战略步骤。基于对货币替代和最优货币区(OCA)理论的梳理归纳,从现实可操作性、改革成本与利益普惠性的角度比较了人民币国际化与合作推出亚元两种东亚货币合作模式。

袁天昂[9](2012)在《从当代最优货币区理论再看“华元”及“亚元”的推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90年代,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金融危机频繁爆发,致使各国政府不得不采取各种应急措施消除危机带来的冲击,尤其是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亚洲各国乃至整个世界都受到了冲击,同时也使亚洲各国看到了实行统一区域货币抗击外部冲击的重要性。1999年1月1日,欧元的诞生标志着欧盟从区域经济一体化向区域货币一体化的迈进;2002年7月1日,欧元正式成为欧盟的单一货币,使"最优货币区"理论演变为现实。最优货币区理论为欧洲货币联盟提供了理论依据,欧元的诞生和流通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主要分析在目前状况下,推出统一中国货币以构建"华元"的一些设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积极构建"亚元"的可行性建议。

喻晓平[10](2011)在《东亚货币合作:模式及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是欧元的成功启动。欧元的启动为其他地区货币一体化树立了典范,也推动了区域货币一体化的发展。而相对于其他地区的货币一体化,亚洲货币一体化进程相对比较缓慢。虽然1997年金融危机过后,东亚货币合作有了一定的进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2008年金融危机的再次爆发,充分暴露出东亚现有货币合作机制的明显不足。从而也引发了我们对于东亚货币合作问题的思考。为了推动东亚货币合作向纵深发展,东亚货币合作该选择怎样的模式,东亚货币合作如何演进,人民币与日元在东亚货币合作中的地位与作用如何,对于这些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对于进一步推进东亚货币合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也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论文以最优货币区理论及其最新成果为理论依据,从两次金融危机的深刻教训中,提出了东亚货币合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对几种国际区域货币一体化模式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东亚货币合作模式及其演进路径,并从理论与实证两个方面进行论证。最后就如何进一步推进东亚货币合作提出了相关建议。对于东亚货币合作的模式的选择及其可行性,论文运用理论与实证研究方法,从经济发展水平、贸易产品结构、产业结构、经济周期的趋同性、通货膨胀率的相似性以及货币合作成本与收益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并对于东亚货币合作的内生性进行了检验。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表明:东亚货币合作应选择多重货币联盟模式,并把推进次区域货币区建设作为东亚货币合作的中长期目标,为最终实现单一货币区创造条件。对于东亚货币合作的演进路径,论文提出了三步走战略:在早期阶段主要是法律制度、合作机制等方面的建立和完善;中期阶段主要是东亚汇率协调机制的建立,并实现次区域货币一体化;最后阶段主要是三个次区域货币区融合,最终实现单一货币。论文还对三个次区域货币合作中锚货币的选择进行了分析论证,指出人民币、日元、东盟货币单位可以成为次区域货币合作中的锚货币。论文的主要观点是:1、经济一体化、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使得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金融风险暴露日益突出,金融危机对于各国经济体的破坏力日益加大。东亚国家金融体系相对脆弱,饱受金融危机伤害之痛,逐渐意识到加强区域金融合作的重要性。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是由美国等发达国家主导,不利于维护东亚地区金融的稳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东亚国家加强区域金融合作,共同应对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成为东亚国家加强经济合作的重要内容。2、东亚国家之间经济、政治、文化、历史背景、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差异性、东亚国家存在的地区主义倾向以及经济合作的次区域性、层次性,决定了东亚货币合作模式只能选择不同于美元化模式和欧元模式的第三种模式,即多重货币联盟模式。3、从经济发展水平、贸易开放程度、产品的多样化、经济周期的趋同性、通货膨胀率的相似性等指标来看,东亚国家整体参与货币合作的条件还不具备,但次区域货币合作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且经济条件存在一定的“内生性”。因此,从东亚货币合作中长期看,有条件形成三个次区域货币区:中华区、日韩区和东盟区,并最终形成单一货币区。4、从货币合作的成本和收益来看,由于东亚地区的外汇储备最多,对外贸易规模较大,且大多以美元作为计价结算货币,通过货币合作的收益远远大于成本。特别是东亚地区的许多小国金融体系脆弱,抗风险能力较差,积极参与货币合作,有力于维护其自身的金融稳定,享受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好处。5、从人民币与日元在东亚地区的地位对比来看,无论是对内价值,还是对外价值,人民币都保持了较高的稳定,特别是在几次金融危机当中,人民币对外价值的稳定,对于东亚地区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的稳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以及中国与东亚其他国家政治交往的日益密切,都为人民币成为次区域主导货币甚至整个东亚货币合作中的主导货币提供了保证。6、对于未来东亚货币合作的建议是:首先积极创造货币合作的初始条件,为推进货币合作夯实基础,这包括经济、金融、政治等方面的基础建设。其次,根据东亚国家的实际情况,先开展次区域货币合作,形成次区域汇率合作机制,这应该成为东亚货币合作的核心内容。第三,积极推动次区域货币区的建设,为过渡到东亚单一货币区创造条件。东亚单一货区的形成不可能一步到位,应先在最有条件成为货币区的几个区域形成次区域货币区,最后过渡到单一货币区。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一是认为东亚货币合作还缺乏整体性、制度化、功能完善的合作组织,并且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这使得东亚货币合作缺乏持续的推动力。因此有必要建立东亚地区性的合作组织,并随着合作深入不断完善。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东亚货币合作的组织架构设想;二是对于东亚次区域货币合作中锚货币的选择提出了自己看法,认为人民币、日元有条件成为次区域锚货币,而“东盟货币单位”适合作为东盟货币区中的锚货币。由于受作者的理论水平和实证分析能力限制,论文在以下方面存在不足:1、对于货币合作成本与收益的分析,只是停留在定性分析上,并没有建立计量模型来进行定量计算。2、对于东亚货币合作路径的设计可能考虑不是很全面和具体,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3、对于东亚货币合作模式的实证分析还显单薄,而且研究的样本较小,时间跨度较短,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结果的准确性。

二、最优货币区理论与亚元的构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最优货币区理论与亚元的构想(论文提纲范文)

(1)“一带一路”建设中人民币的货币锚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1.2.1 研究思路
        1.2.2 结构安排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的创新
        1.4.2 研究的不足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最优货币区理论
        2.1.2 货币替代理论
        2.1.3 计价货币选择理论
    2.2 相关文献综述
        2.2.1 货币锚的概念及特性
        2.2.2 货币锚效应测度的实证方法
        2.2.3 人民币的货币锚效应
        2.2.4 货币锚效应的影响因素
        2.2.5 文献述评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人民币成为货币锚的现实背景
    3.1 货币锚的演进历程
        3.1.1 金本位时期:黄金锚
        3.1.2 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黄金-美元锚
        3.1.3 牙买加体系时期:以美元为主导的货币锚
    3.2 人民币成为货币锚的内部基础
        3.2.1 经济实力的显着增强
        3.2.2 对外开放程度的持续深化
        3.2.3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市场化改革
        3.2.4 人民币国际化的有序推进
    3.3 人民币成为货币锚的外部机遇
        3.3.1 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结构性缺陷
        3.3.2 全球经济格局面临多元化调整
        3.3.3 “一带一路”引领国际合作新格局
    3.4 人民币成为货币锚的制约因素
        3.4.1 资本账户的不完全开放
        3.4.2 金融体系的不完善
        3.4.3 美元强大的计价货币惯性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人民币在“一带一路”国家的货币锚效应测度
    4.1 基础分析框架
        4.1.1 模型的设定
        4.1.2 样本的选取及数据来源
    4.2 模型的扩展与改进
        4.2.1 多重共线性问题的处理:辅助回归
        4.2.2 样本区间的划分:基于Bai-Perron方法的多重结构突变检验
        4.2.3 回归方法的选择:似不相关模型
    4.3 实证结果分析
        4.3.1 平稳性检验及结果说明
        4.3.2 回归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一带一路”建设中人民币锚效应的影响因素
    5.1 “一带一路”建设中影响人民币锚效应的因素及作用机制
        5.1.1 政府合作渠道
        5.1.2 贸易渠道
        5.1.3 投资渠道
        5.1.4 金融渠道
    5.2 变量的选取及模型设定
        5.2.1 变量及数据来源
        5.2.2 模型设定及回归方法
    5.3 实证结果分析
        5.3.1 基础回归结果
        5.3.2 稳健性检验
        5.3.3 进一步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以人民币为货币锚主导区域货币合作的可行性
    6.1 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经贸合作基础
        6.1.1 贸易和投资的合作现状
        6.1.2 贸易和投资的发展潜力
    6.2 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货币金融合作进展
        6.2.1 货币合作的初步成果
        6.2.2 金融服务的网络化布局
        6.2.3 资本市场合作的有益尝试
        6.2.4 开发性金融合作的突破进展
    6.3 基于OCA指数的区域货币合作潜力分析:以东盟为例
        6.3.1 中国与东盟货币合作的背景
        6.3.2 模型设定、变量与数据
        6.3.3 实证结果与分析
    6.4 区域货币合作推动欧元国际化的经验借鉴
        6.4.1 欧元国际化的发展历程
        6.4.2 欧元国际化模式的启示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政策建议
    7.1 继续提升人民币在“一带一路”的货币锚地位
        7.1.1 在政府合作层面为人民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7.1.2 在贸易和投资层面培育人民币的真实需求
        7.1.3 在金融层面促进人民币的良性循环
    7.2 分区域、分层次推进区域货币合作
        7.2.1 东盟区域:开展深层次货币合作
        7.2.2 其他区域:夯实经济合作基础
第8章 总结及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研究成果
致谢

(2)人民币在亚洲地区的影响力 ——基于贸易计价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的现实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结构与方法
    第三节 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货币国际化研究
        一、国际货币相关研究
        二、人民币国际化研究
        三、基于贸易视角的人民币国际化
    第二节 贸易计价与定价范式
        一、贸易定价范式的理论基础
        二、相关理论模型框架
    第三节 贸易计价与汇率变动
        一、贸易与全球价值链
        二、贸易与汇率变动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典型事实:人民币影响力与亚洲价值链结构
    第一节 国际货币影响力测度
        一、货币国际化的历史经验
        二、人民币影响力的测度框架
        三、贸易计价视角的人民币影响力
    第二节 亚洲价值链结构特征
        一、亚洲在全球价值链的位置
        二、中国在亚洲价值链的位置
    第三节 人民币的国际使用与中国的国际贸易
        一、人民币使用与中国贸易份额的错配
        二、基于贸易计价的人民币区域化潜力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贸易计价的理论模型
    第一节 贸易计价的机制
        一、贸易定价范式的判别方法
        二、贸易定价范式与亚洲价值链结构
    第二节 开放条件下的贸易计价模型
        一、理论模型推导
        二、理论模型的动态分析
    第三节 人民币贸易计价的相关推论
        一、推论Ⅰ:亚洲地区汇率变动的特征
        二、推论Ⅱ:人民币汇率传递的特点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亚洲货币与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亚洲货币与人民币的汇率联动性研究
        一、实证模型与数据描述
        二、实证结果分析
    第二节 亚洲货币与人民币的汇率非对称变动
        一、实证模型与数据描述
        三、实证结果分析
    第三节 小结
第六章 汇率传递与汇率弹性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基准模型
        一、实证模型与数据描述
        二、实证结果分析
    第二节 扩展模型
        一、实证模型与数据描述
        二、实证结果分析:分产品类别
        三、实证结果分析:分行业
    第三节 稳健性检验
        一、贸易数据的形式
        二、稳健性检验结果
    第四节 小结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附录 Ⅰ:理论模型公式整理与对数线性化计算
    一、理论模型均衡公式整理
    二、对数线性化计算过程
附录 Ⅱ:Dynare代码
    一、PCP定价范式
    二、LCP定价范式
附录 Ⅲ:亚洲价值链的典型事实补充
    一、亚洲价值链国家贸易结构的详细分析
    二、全部行业的贸易网络图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3)最优货币区理论视角下人民币国际化方向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最优货币区理论
二、人民币国际化
三、最优货币区理论视角下下人民币国际化路径问题
四、结论

(4)人民币国际化的空间结构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术语及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第1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第2节 研究方法
    第3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4节 研究框架及技术路线
    第5节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理论基础
    第1节 货币国际化的内涵、衡量标准及影响因素
        2.1.1 货币国际化的内涵:空间及职能视角
        2.1.2 货币国际化的衡量标准
        2.1.3 货币国际化影响因素
    第2节 最优货币区理论
        2.2.1 最优货币区的含义及其地理学意义
        2.2.2 国外研究综述
        2.2.3 国内研究概述
    第3节 货币金融地理理论
        2.3.1 货币金融地理学研究方法
        2.3.2 国外关于货币金融地理的主要研究内容
        2.3.3 国内货币金融地理的主要研究内容
        2.3.4 小结
    第4节 空间结构理论
        2.4.1 国外研究发展脉络
        2.4.2 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2.4.3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2.4.4 克里斯塔勒的提出的以商业为主的中心地理论
        2.4.5 廖什的中心地理论
        2.4.6 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论
        2.4.7 新经济地理理论
第3章 世界主要国际货币的空间演化与启示
    第1节 英镑的空间演化
        3.1.1 英镑空间演化的历史脉络
        3.1.2 英镑的空间演化特征
        3.1.3 英镑空间演化原因探析
    第2节 美元的空间演化
        3.2.1 美元空间演化的历史脉络
        3.2.2 美元的空间演化特征
        3.2.3 美元空间演化原因探析
    第3节 欧元的空间演化
        3.3.1 欧元空间演化的历史脉络
        3.3.2 欧元的空间演化特征
        3.3.3 欧元空间演化原因探析
    第4对人民币国际化空间结构演化的启示
第4章 人民币国际化的空间结构演化及其特征
    第1节 人民币国际化空间演化路径
        4.1.1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路径
        4.1.2 双边本币互换与人民币国际化空间演化
        4.1.3 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与人民币国际化空间演化
        4.1.4 离岸人民币中心布局及主要的人民币离岸中心
        4.1.5 “一带一路”倡议与人民币国际化空间演化
    第2节 人民币国际化的空间结构演化特征
        4.2.1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境内地区呈现“沿海——沿边——内地”的空间结构演化特征
        4.2.2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境外地区呈现“两步走,直接过渡”的空间结构特征
        4.2.3 双边本币互换在空间拓展上具有快速增长和不均衡增长特征
        4.2.4 人民币国际化的空间结构具有明显的“由点带面,由线带面”的特征
第5章 人民币国际化空间结构演化的动因机制
    第1节 人民币国际化空间结构演化的国内动因分析
        5.1.1 中国经济实力增强驱动
        5.1.2 国际贸易驱动
        5.1.3 国家战略驱动
        5.1.4 大中华区货币地理现状的理性选择
    第2节 人民币国际化空间结构演化的国际动因分析
        5.2.1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契机
        5.2.2 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多极化调整的契机
        5.2.3 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契机
        5.2.4 亚洲货币地理现状的理性选择
    第3节 小结
第6章 人民币国际化空间演化的经济影响因素分析
    第1节 人民币国际化的主要进展
    第2节 人民币国际化的主要不足
    第3节 人民币国际化的主要经济影响因素分析
        6.3.1 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6.3.2 实证分析
        6.3.3 实证分析结论
第7章 人民币国际化未来空间拓展与布局
    第1节 人民币国际化核心区、扩散区、边缘区总体组织安排依据
    第2节 人民币国际化核心区、扩散区、边缘区总体布局
    第3节 人民币国际化的核心区布局
    第4节 人民币国际化的扩散区布局
        7.4.1 以中国进出口贸易为依托而形成的人民币国际化扩散区
        7.4.2 以“一带一路”为依托而形成的人民币国际化扩散区
        7.4.3 以人民币行使国际储备货币职能而形成的人民币国际化扩散区
        7.4.4 以离岸人民币金融中心为依托而形成的人民币国际化扩散区
    第5节 人民币国际化的边缘区布局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1节 研究结论
    第2节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
致谢

(5)最优货币区理论与东亚区域货币合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二、最优货币区理论对东亚的启示
    1. 东亚需要一个稳定的汇率制度
    2. 理性看待共同货币
    3. 在决策中注意国家间差异
    4. 东亚的问题
三、欧洲货币联盟与东亚区域内国家(地区)的相关数据对比分析
四、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的现状与未来
    1. 日本的亚洲货币基金(Asian Monetary Fund,AMF)设想
    2. 新宫泽构想
    3. 马来西亚的“东亚货币基金”(East Asian Monetary Fund)设想

(6)人民币还是亚元:东亚货币合作路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货币替代:“人民币国际化”的本质
三、最优货币区(OCA)理论:亚元的理论基石
四、人民币还是亚元:可操作性、改革成本与利益普惠性
五、东亚地区实现人民币区域化的路径选择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7)人民币还是亚元:东亚货币合作路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货币替代:“人民币国际化”的本质
三、最优货币区(OCA)理论:亚元的理论基石
四、人民币还是亚元:可操作性、改革成本与利益普惠性
五、东亚地区实现人民币区域化的路径选择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8)人民币还是亚元:东亚货币合作路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货币替代:“人民币国际化”的本质
二、最优货币区 (OCA) 理论:亚元的理论基石
三、人民币还是亚元:可操作性、改革成本与利益普惠性
四、东亚地区实现人民币区域化的路径选择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1. 货币替代与“最优货币区 (OCA) ”理论均
    2. 将人民币作为东亚地区货币合作的选择,
    3. 对于人民币区域化而言, 在人民币释放渠
    4. 在人民币区域化过程中, 为了输出人民币

(9)从当代最优货币区理论再看“华元”及“亚元”的推出(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货币合作的理论——最优货币区理论评述
    (一) 当代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发展
    (二) 最优货币区理论的新发展
三、蒙代尔最优货币区理论概述
四、统一中国货币, 积极构造“华元”
五、中国—东盟区域货币合作的背景及展望
六、中国——东盟区域货币合作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一) 合作的必要性
        1. 区域货币合作有利于加强亚洲地区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2. 区域货币合作是区域内国家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 合作的可行性
        1. 经济开放度。
        2. 产品结构。
        3. 要素流动程度。
        4. 经济发展水平。
        5. 政治因素。
七、推进“亚元”进程的构想
八、推出“亚元”区域性货币存在的障碍和问题分析
    (一) 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制约了区域货币合作的进程
    (二) 政治障碍是当前制约东盟区域货币合作的重要因素
九、结论

(10)东亚货币合作:模式及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及主要研究方法
    四、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五、论文有关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 东亚货币合作的理论基础及最新进展
    第一节 东亚货币合作理论基础
    第二节 东亚货币合作的发展——从构想到现实
    本章总结
第二章 金融危机与东亚货币合作
    第一节 两次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
    第二节 金融危机背景下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第三节 金融危机下东亚货币合作现实困境
    本章总结
第三章 国际区域货币一体化模式比较
    第一节 美元化模式及其进展
    第二节 欧元模式及其演进
    第三节 美元化与欧元模式比较及对东亚的启示
    本章总结
第四章 东亚货币合作模式及演进路径
    第一节 东亚货币合作模式选择
    第二节 东亚货币合作目标与原则
    第三节 东亚货币合作的演进路径
    第四节 东亚货币合作中的国家利益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东亚货币合作模式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东亚地区贸易发展比较
    第二节 东亚国家经济周期与物价变动的趋同性比较
    第三节 东亚货币合作的"内生性"检验
    第四节 货币合作的成本与收益
    本章总结
第六章 东亚次区域货币合作中锚货币选择
    第一节 人民币成为次区域锚货币
    第二节 日元成为次区域锚货币
    第三节 东盟货币区锚货币的选择
    本章总结
第七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本文的主要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最优货币区理论与亚元的构想(论文参考文献)

  • [1]“一带一路”建设中人民币的货币锚效应研究[D]. 蔡琬琳. 吉林大学, 2021(02)
  • [2]人民币在亚洲地区的影响力 ——基于贸易计价视角[D]. 李颖婷.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1(12)
  • [3]最优货币区理论视角下人民币国际化方向分析[J]. 周泽昊. 知识经济, 2019(19)
  • [4]人民币国际化的空间结构演化研究[D]. 马涛. 云南师范大学, 2018(01)
  • [5]最优货币区理论与东亚区域货币合作分析[J]. 田弘. 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6(03)
  • [6]人民币还是亚元:东亚货币合作路径选择[A]. 苏治,李进. 《国际货币评论》2014年合辑, 2014(总第18-27期)
  • [7]人民币还是亚元:东亚货币合作路径选择[A]. 苏治,李进. International Monetary Institute Working Papers(2010-2014年合辑), 2014
  • [8]人民币还是亚元:东亚货币合作路径选择[J]. 苏治,李进. 求是学刊, 2013(04)
  • [9]从当代最优货币区理论再看“华元”及“亚元”的推出[J]. 袁天昂. 时代金融, 2012(08)
  • [10]东亚货币合作:模式及可行性研究[D]. 喻晓平. 山东大学, 2011(12)

标签:;  ;  ;  ;  ;  

最优货币区理论与亚元概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