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数字政府,共创数字梦想 大唐集团全面参展中国电子政务及应用展

建设数字政府,共创数字梦想 大唐集团全面参展中国电子政务及应用展

一、建设数字政府,打造数字梦想大唐集团全面参加中国电子政务与应用展览会(论文文献综述)

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1](2021)在《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数字辽宁发展规划(2.0版)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辽政办发[2021]25号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数字辽宁发展规划(2.0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2021年10月15日(此件公开发布)前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坚定不移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为全面推进数字化发展指明了方向。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将建设数字辽宁作为落实数字中国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编制实施《数字辽宁发展规划(1.0版)》。

翟云,蒋敏娟,王伟玲[2](2021)在《中国数字化转型的理论阐释与运行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字化转型"是具有高度中国实践特色的概念,它指国家运作系统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全域数字化。基于现有文献甄别研判和国内外数字化转型动态,从高效性、增值性、全局性和开放性四个维度探析数字化转型引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作用机理。从总体框架来看,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数字生态各有独立范畴,构成了中国数字化转型的"一体四翼"。数据是数字化转型的动力源,精准定位数据赋能场域,及时洞察并消解长期桎梏数据要素活力的沉疴,方可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活水源泉。展望未来,还需从宏观层面及早谋划数字化转型的制度体系框架和建构微观层面的数字生态系统。这样的建构逻辑为后续绘就"十四五"规划蓝图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可以因循的理论借鉴和框架基础。

桓德铭[3](2021)在《山东省“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及优化路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数据作为资产要素应用到经济社会各个领域,“互联网+政务服务”从发展历程上也从平台化阶段、社会化阶段过渡到数据化阶段。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大数据已成为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新型阶段,推动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是当前重要工作。要重点在电子政务、智慧城市建设等方面,打破数据壁垒,推动业务和数据融合,综合利用大数据提升现代化治理能力。在新型阶段和背景下,对复杂多样化的海量数据挖掘、分析,应用到政务服务管理,可以大大提升政府管理和服务能力,但当前制度保障、行政组织体制、管理模式、技术能力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还存在着阻碍着大数据分析利用的因素。因此,必须针对这些因素影响到的薄弱环节进行改革完善,从而为在政府公共服务领域实现数据深度融合应用创造有力条件,推进政府管理模式的创新,以实现我国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公共服务的高效化以及社会治理的精准化,助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早日实现。本文首先以大数据的基本概念及已有的相关理论作为研究基础,然后以山东省“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情况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互联网+政务服务”在当前大数据环境下的发展背景,对山东省“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在线平台建设过程进行研究和分析。通过到山东省内有关县区政务服务大厅进行实地调研的方式,与相关职能部门、有关企业代表座谈,对基层干部、群众进行随机访谈,挖掘分析政务服务运行过程中有关实际问题,并提出了大数据人才需求、制度建设、数据共享开放、政务服务服务流程、部门间业务协同治理、信息安全风险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其次,通过研究国内外较为成功的大数据发展案例,总结了先进国家和地区有关经验做法,分析了国内外“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带给我们的启示。最后,本文从通过加快大数据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大数据时代下相关立法法规制度建设进度、加大数据资源共享开放应用力度、优化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提供更高服务保障能力、推进大数据视角下政务服务流程再造以及建立完备的数据安全保障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大数据背景下提升山东省“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的对策建议和优化路径,旨在充分发掘大数据在山东省“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的潜在价值,进一步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4](2021)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文中认为桂政发[2021]11号各市、县人民政府,自治区人民政府各组成部门、各直属机构:现将《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2021年4月19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2021年4月

王秀芳[5](2021)在《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文中提出从莫尔、圣西门、傅里叶,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社会主义的发展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巨大飞跃,但是从巴黎公社起义失败到苏东剧变的发生,也充分表征了社会主义建设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纵观社会主义走过的五百年历程,其中不乏思想家、政治家为此所提出的真知灼见,但是以科学家视角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的理论却少之又少。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钱学森创立的,关于中国应该如何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21世纪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观点和主张。这一学说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系统工程和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为方法支撑,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促进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协调发展和高效管理为重点所进行的理论探索,是钱学森晚年学术思想的精华。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重要研究课题,是一个内容极其广泛的理论学说,本论文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指导下,以《钱学森书信》及其补编(15卷)以及《钱学森文集》(6卷)等为主要文本依据,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等多种方法,从广泛分散在书信、文集、讲话中提取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的观点,在全面展现这一宝贵精神财富的真实面貌基础上,对这一理论进行概括总结、演绎分析。钱学森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规划主张始终围绕着三个问题进行:如何实现现代科学技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问题;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建设为人民服务的问题;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建设内部各系统互相服务的问题。世界社会形态和三次社会革命观点,不但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学说,深刻揭示了中国与世界发展的不同步问题,并以此为出发点,钱学森对于21世纪中国如何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进行了深入探索。四大领域九大建设主张对于新时代五位一体建设、教育发展和国防建设,尤其是对于创建健康中国、绿色中国、科技强国、教育强国等有重要启示与借鉴价值。社会工程和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的倡导,对于推进信息革命背景下国家治理体系从任务能力型到系统效能型转变有重要意义。虽然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不是尽善尽美的理论学说,但至少为当今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一种思路、一种方法、一种路径,而且经过实践的检验,其中的诸多理论学说已经得到了认可并被付诸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之中,虽说其中的有些观点、理论尚存在争议,但依然不能掩盖这一思想所散发的光芒。

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6](2021)在《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数字辽宁发展规划(1.0版)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辽政办发[2020]27号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数字辽宁发展规划(1.0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2020年12月2日(此件公开发布)数字辽宁发展规划(1.0版)2020年12月前言当前,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蓬勃兴起。全球信息化进入全面渗透、跨界融合、加速创新、引领发展的新阶段。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发展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

贾仲铠[7](2020)在《内蒙古自治区公共信息资源开放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公共信息资源是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的重要战略资源,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内蒙古自治区高度重视公共信息资源开放工作,先后印发《内蒙古自治区推进公共信息资源开放实施意见》、《内蒙古自治区公共信息资源开放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文件,将公共信息资源开放纳入全区信息化综合试点示范工作中,将建设公共信息资源开放网站和平台纳入《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信息化发展规划》中。但内蒙古自治区公共信息资源开放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很多问题,体制建设的滞后依然成为制约公共信息资源向公众开放的一大瓶颈,法律法规、政策依据与管理制度的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共信息资源开放进程,缺乏配套的平台网站也影响了内蒙古自治区电子政务和数字政府的建设,认识的不足和缺乏考评机制致使公共信息资源开放利用效率不高。本论文通过整理、汇总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进一步了解公共信息资源开放的相关研究成果,及我国与国外在研究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方面的成效和差距,并通过工作材料积累和实地调研了解收集内蒙古自治区相关情况,定性分析内蒙古自治区公共信息资源开放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在充分学习借鉴北京、上海等试点城市的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两市在公共信息资源开放过程中好的经验和做法,并结合内蒙古自治区实际情况,建议内蒙古自治区应当尽快完善公共信息资源开放的体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公共信息资源开放政策法规和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合理制定量化目标和考核评价指标,不断加大公共信息资源开放信息技术平台建设力度,积极引导和鼓励非政府组织和企业参与公共信息资源开放。

李珍珍[8](2020)在《公众线上诉求模式与影响因素 ——基于多源数据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对公共生活的渗透和数字政府建设的快速推进,我国各地方政府为公众开通了多种在线平台,公众可以登录这些平台对政府提出投诉、建议、咨询和求助。2016年以来,“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成为国家对各级机关和领导干部的新要求,在这项“上网令”之后,各地方政府部门迅速建立和完善在线诉求平台的工作机制,平台答复率明显提高,引发了当前公众线上诉求繁荣的现象。人民网领导留言板网民留言规模在2015年不足15万件,而在2020年仅上半年度就超过30万件;青岛市政府信箱来信规模在2015年约为4万件,而在2019年超过9万件。公众线上诉求是政民互动的突出表现形式,可用来理解当代国家—社会关系。已有文献对公众诉求的研究基本停留在描述性阶段,本项研究旨在探究当前公众线上诉求模式及其解释因素。公众线上诉求包含多个维度,本文重点研究该现象的四个维度,分别是发生规模、渠道使用、公开留言以及对政府回应的评价。发生规模指地区公众线上诉求总量;渠道使用指公众进入诉求平台所用的渠道;公开留言指公众在平台上选择将自身诉求内容对其他网民可见;回应评价指公众对政府答复其诉求的满意度评价。这些维度涉及到政治信任、国家信息收集、个体信息披露以及政治支持,是解读当代国家—社会关系的重要角度。为了解释这四个维度,本项研究从政治、技术和议题三个方面探究理论线索。政治因素指政府和官员的意愿、动机和工作能力;技术因素指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议题因素指公众诉求的具体客观内容。三种因素作用于四个维度,构成公众线上诉求的政治逻辑、技术逻辑和议题逻辑。为检验公众线上诉求的四个维度与三种逻辑,本项研究收集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和青岛市政府信箱的线上诉求痕迹大数据,并结合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百度检索指数、政府热线评估等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和结构主题建模,研究发现如下。(1)地级市的公众线上诉求规模受到政治、技术和议题因素三重影响:在政治因素上,公众对地方政府的回应性感知越高,地级市线上诉求规模越大;在技术因素上,互联网扩散和规模没有显着的相关关系,但是互联网扩散和回应性感知之间存在正向交互效应;在议题因素上,地方环境污染程度越高,环境保护议题越突出,因此线上诉求发生规模越大。(2)渠道使用受到技术因素的影响:手机硬件和软件的广泛应用使得公众逐渐转向使用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渠道,对移动互联网渠道的使用甚至超过了对PC互联网渠道的使用;此外,由于农村居民更有可能是仅以手机为上网设备的网民群体,对移动互联网渠道的依赖性更高。(3)公开留言受到议题因素的影响:议题类型、议题领域、议题抱怨对象的公共性越强,留言就越有可能被公开。在议题类型上,建议和投诉比咨询和求助的公共性更强,因此这些议题类型的留言更有可能被公开;在议题领域上,交通运输、公共事业、城市管理等领域比人事管理、计划生育、劳动保证等领域的公共性更强,因此这些议题领域的留言更有可能被公开;在议题抱怨对象上,政府机构比单个政府官员的受众范围更广,因此抱怨对象为政府机构的留言更有可能被公开。(4)回应评价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政府回应速度越快,公众越有可能满意;政府回应模式出现行动时,公众更有可能满意。公众线上诉求具备制度内参与和互联网络参与的双重特征,国家设置线上诉求平台的出发点是维护社会稳定和政治稳定,这种参与形式在理论脉络上衔接着四个核心内容:公众输入制度建设、网络国家能力、国家信息收集以及回应型政治。本项研究的意义是拓展了这四个核心讨论。第一,有助于把握我国在互联网时代政治稳定的深层次制度逻辑。国家常常通过成立制度以促进稳定,我国线上诉求平台就是面向广泛公众的意见输入制度。第二,有助于理解我国在互联网时代国家治理与信息技术演进的关系。以互联网络为代表的信息通信技术,最初被视为“解放技术”,但是互联网也能被国家利用用来发动“有序的”政治参与以促进政治稳定,因此互联网络也可能是“巩固技术”。国家日益有能力控制、使用互联网络,发展出强大的网络国家能力,基于互联网络的有序参与就是国家实施网络国家能力的日常政治过程。第三,有助于了解我国国家信息收集的条件和过程。国家治理需要收集大量真实、可靠的信息,公众源源不断地向政府输送的反馈是国家最重要的治理信息来源,常被用于政策制定、监督下级政府、评估社情民意。第四,有助于深刻把握我国国家治理中的抗争性政治到回应性政治的历史转型。抗争性政治表明,公众需求若无法通过制度内途径得到满足,势必以抗争的形式爆发,化解抗争性政治困境的方法是向回应型政治转型。本项研究结合了政府回应性来考察公众线上诉求,顺应了从抗争性政治到回应型政治的转型趋势,为回应型政府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本研究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创新性探索:一是提出了一个包含政治、技术和议题的整合性理论框架,将公众诉求放置到“国家—社会”关系视角下研究,填补了该主题研究分散、缺乏分析框架的不足;二是在实践层面上,助力国家信息治理能力建设、为打造回应性政府提供建设性意见;三是创新性地结合多源数据进行分析,全面把握我国当前公众线上诉求的特点、趋势与影响因素,为今后政治学与公共管理领域的量化研究方法提供了借鉴。

李兆丽[9](2020)在《A公司政务云业务营销策略优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的成熟、稳定,政府行业开始大量使用云计算技术,政务云业务应运而生并不断发展壮大。从国家层面到省、市、县各级政府都提出了自己的政务云发展战略,而且围绕云计算、大数据各地都成立了相应的组织—大数据管理局,政务云已成为政府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为政府优政、便民、兴业提供技术支撑。今年以来,由于疫情发生,对于网上办公、视频联网、5G、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的需求越来越多,云计算越来越成为新基建的基础,政务云也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基础设施和助推力。A公司是山东省属国有控股企业,近年来发展迅猛,2019年销售收入达到1138亿元,服务器销量跃居全球前三,稳居中国第一,云服务和大数据产业等新兴产业位居全国前列。在政务云计算发展方面,A公司是国内最早提出政务云概念的公司。截止2019年底,A公司政务云已签约近200个地市,为5万公务员提供政务服务,累计市场占有率30%,已连续6年取得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好成绩,处于行业领先者的位置。作为最早从事政务云行业的公司,A公司虽然目前还处于领先的市场地位,但是随着阿里、腾讯、京东等互联网公司的进入,A公司面临着极大的冲击和竞争压力,如何发挥内外部优势,继续保持政务云领跑者的地位,是困扰A公司政务云的最大的问题。本文选取A公司的政务云业务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问卷法等方式,引入服务营销的7P组合营销理论、STP理论、精细营销理论等,并结合A公司的营销现状和问题进行阐释,采用7P理论、STP分析法、SWOT分析等对影响政务云服务营销绩效的因素进行详细的分析,以此提出目前A公司政务云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的原因进行有针对性的具体分析。最后重点分析营销策略优化的选择和具体保障措施,从产品、宣传、渠道、价格与促销、管理、方案、服务7个方面提出策划优化的具体途径和建议。围绕组织保障、技术保障、制度保障和考核保障四个方面展开分析了对于优化策略应该执行的保障措施。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在于从实际工作角度出发,对政务云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环境与发展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打破了过往从技术角度研究政务云计算的惯例,将政务云计算从单纯的技术研究上升到商业研究的范畴,特别是在目前中美贸易战的大环境下、国内国外双循环的大背景下,采用7P理论、STP模型、精细营销理论等对于政务云营销策略优化的研究,对指导当前政务云营销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颦楚[10](2020)在《2020电子政务与智慧城市企业100强》文中研究指明智慧城市是电子政务的延伸与拓展,赋予了电子政务新的内涵。某种意义而言,电子政务与智慧城市就是同气连枝的共生关系,电子政务与智慧城市解决方案提供商正是将二者的发展做到"曲尽其妙"之境的重要推手。是故,通过综合性延伸、科技创新力与长期可持续潜力这三个方面对相关企业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考察,以期促进数字技术成为公共产品,让数字技术惠及更多实体与应用行业。

二、建设数字政府,打造数字梦想大唐集团全面参加中国电子政务与应用展览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设数字政府,打造数字梦想大唐集团全面参加中国电子政务与应用展览会(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数字化转型的理论阐释与运行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数字化转型的由来和研究脉络
    (一)数字化转型的概念
    (二)数字化转型的要素
    (三)数字化转型应用领域
    (四)研究述评
三、理论视角:数字化转型引领治理现代化的作用
    (一)高效性:数字化转型带来效率提升
    (二)增值性:数字化转型重构价值创造
    (三)全局性:数字化转型推动整体变革
    (四)开放性:共建数字生态成主流
四、议题界定:数字化转型的一般性框架
    (一)数字经济:数字化转型在经济活动中的映射
    (二)数字政府:数字化转型在政府治理中的映射
    (三)数字社会:数字化转型在社会活动中的映射
    (四)数字生态:数字化转型在发展环境中的映射
五、数据嵌入:数字化转型的动能释放
    (一)数据在国家治理中的赋能场域
        ⒈数据共享
        ⒉数据开放
        ⒊数据交易
        ⒋数据跨境
    (二)数据嵌入国家治理引发的风险挑战
六、数字化转型未来研判与新议题
    (一)宏观层面:建构与“疫后”新发展阶段相适应的体系框架
        ⒈拓展周期体系
        ⒉丰富范式体系
        ⒊重塑组织体系
        ⒋优化职能体系
    (二)微观层面:探索与数字化转型深度耦合的“五度”模型
        ⒈转型需求效度
        ⒉数据流动畅度
        ⒊政府服务温度
        ⒋公众参与热度
        ⒌法治保障力度
七、余论

(3)山东省“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及优化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大数据
        2.1.2 电子政务
        2.1.3 互联网+政务服务
    2.2 理论基础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2.2.2 整体性治理理论
第3章 山东省“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发展现状
    3.1 “互联网+政务服务”在大数据环境下的发展背景
        3.1.1 政府数据体量快速增长
        3.1.2 数据共享开放进程加快
        3.1.3 数据应用规模突飞猛进
        3.1.4 政府数据治理机构发生重大变革
        3.1.5 发展背景总结与分析
    3.2 山东省“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建设发展情况
        3.2.1 山东省“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在线平台建设情况
        3.2.2 山东省内部分市县政务服务大厅案例研究
        3.2.3 山东省“互联网+政务服务”领域大数据应用实践
第4章 山东省“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大数据人才跟不上行业发展需求
        4.1.1 大数据人才总体短缺
        4.1.2 管理人员缺失严重
        4.1.3 大数据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
        4.1.4 人才队伍建设顶层设计不完善
    4.2 制度建设跟不上大数据发展的需求
        4.2.1 既有规章程序合理性亟需完善提升
        4.2.2 大数据相关立法制度缺失
        4.2.3 缺少关键数据标准指引
    4.3 政府数据共享开放不足
        4.3.1 部分部门不愿信息共享
        4.3.2 数据收集口径不统一
        4.3.3 跨部门跨层级调取数据难
        4.3.4 公共开放数据可用性不高
    4.4 在线服务精细化和智能化服务程度不高
        4.4.1 网上平台建设不够深化
        4.4.2 平台功能尚不完善,精细化服务程度不高
        4.4.3 网上服务智能化程度不高
    4.5 政务服务流程繁琐,部门间协同治理能力薄弱
        4.5.1 对于改革理念的狭隘理解
        4.5.2 部门间潜在利益冲突
        4.5.3 体制改革与业务协同障碍
    4.6 数据的集约化导致信息安全风险提升
        4.6.1 缺乏顶层设计总体规划
        4.6.2 管理制度不健全,责任落实不到位
        4.6.3 技术手段和运维管理跟不上实际需求
        4.6.4 联动机制尚未全面建立
第5章 国内外经验借鉴与启示
    5.1 国外典型案例借鉴
        5.1.1 欧盟:领跑全球政务数字化转型
        5.1.2 新加坡:从“智能政府”到“智慧政府”
        5.1.3 韩国:政府3.0 计划
    5.2 国内典型案例借鉴
        5.2.1 上海市:“一网通办”改革
        5.2.2 浙江省:“最多跑一次”改革
        5.2.3 广东省:“数字政府”建设
    5.3 国内外大数据背景下政务服务建设带给我们的启示
        5.3.1 开放政府数据已成为各国共识
        5.3.2 大数据与公共服务体系迈入深度融合发展阶段
        5.3.3 社会资本已经大规模进入公共服务市场
第6章 山东省“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优化路径
    6.1 加快大数据人才体系建设,激发公共服务创新活力
        6.1.1 以产教融合为核心健全大数据人才培养体系
        6.1.2 加大大数据人才引进力度
        6.1.3 加强重点领域大数据人才队伍建设
        6.1.4 以发挥人才效能为根本优化大数据人才评价激励机制
    6.2 加快大数据时代下相关立法进度,保障法规制度供给能力
        6.2.1 注重现行法规“废改释”
        6.2.2 加快法律保障体系建设
        6.2.3 建立全省统一的技术规范
    6.3 完善数据共享开放机制,提高公共服务资源的协同性
        6.3.1 加强数据资源统筹管理,构建共享开放管理体制
        6.3.2 开展公共基础信息共建共享,提高数据资源统筹利用
        6.3.3 推动大数据应用试点,提升服务于民的能力
    6.4 优化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强化公共服务提供能力
        6.4.1 进一步优化大数据平台建设
        6.4.2 优化提升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
        6.4.3 推动政府大数据资产运营和系统平台运营
    6.5 推进大数据视角下的“互联网+政务服务”流程再造
        6.5.1 权责清单梳理
        6.5.2 政务服务事项清单梳理
        6.5.3 流程优化与再造
        6.5.4 开展数据赋能行动
    6.6 建立完备的数据安全保障体系,保障公共服务供给的有序性
        6.6.1 健全责任明晰的“数字政府”网络安全管理体系
        6.6.2 建设能力完备的“数字政府”安全立体技术防护体系
        6.6.3 打造协同高效的“数字政府”安全运维体系
        6.6.4 组建合作共享的“数字政府”外部安全监管体系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5)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意义、不足
第一章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发展轨迹
    第一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历史逻辑
        一、资本主义的入侵催生了近代国家观念和科技救国思潮的产生
        二、二十世纪以来国际形势复杂多变
        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实践
    第二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与影响因素
        一、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
        二、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形成过程
        一、萌生阶段(1930-1955):在救国思想主导下,初步接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努力掌握专业知识
        二、发展阶段(1956-1981):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系统工程思想逐步成熟
        三、成熟阶段(1982-1996):在邓小平理论的影响下,开始用社会工程思想思考社会主义建设问题
        四、完善阶段(1997-2009):在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影响下,以“钱学森之问”为标志继续思考国家重点领域的发展问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钱学森关于时代发展特征的分析
    第一节 对时代发展特征的把握分析(一):“科学技术”视角
        一、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不断发展
        二、当今世界科技发展呈现“大科学”发展态势
        三、把握产业革命才能推动社会不断发展
    第二节 时代发展特征的把握分析(二):“世界社会形态”视角
        一、世界社会形态是世界历史发展到信息革命时代的阶段性特征
        二、信息化、差异化、资本化是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
        三、钱学森对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解读
    第三节 对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和重大任务的认识
        一、第一次社会革命奠定了当前中国发展的制度优势、思想优势
        二、第二次社会革命亟需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不协调发展的问题
        三、主动为第三次社会革命作准备
    第四节 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战略对策
        一、 “时代差”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任务是极其艰巨的
        二、科技立国重要性日益凸显
        三、用系统视角分析时代问题
    第五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总体内容
        一、基本理念与创新主张
        二、方法支撑和具体运用
        三、主要框架及基本内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钱学森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一、瞄准新兴产业革命推动国家产业不断升级
        二、加强三大经济学研究助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三、运用系统工程提高经济管理水平
        四、创造性地提出人民体质建设主张
    第二节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一):大力开展“科技经济建设”
        一、科技是21 世纪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核心
        二、发挥社会主义国家优势大力推进科技经济建设
        三、建设主动型“宏观控、微观放”的科技经济管理体制
        四、依靠伦理、管理、法理规约科技经济行为
    第三节 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二):重视发展“人民体质建设”
        一、从整体的角度规划人民体质建设
        二、深入研究人体科学
        三、推进医学改革
        四、关心重视老龄人口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一、钱学森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及必要性
        二、钱学森论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三、研究社会主义精神财富创造事业的学问
    第二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思想建设是“主观表现”
        一、思想指导: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作用
        二、 理论研究:思维科学、系统科学、社会科学加行为科学是关键
        三、技术手段:思想政治社会工程
    第三节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客观表现”
        一、 “中国文化是强大的国力”
        二、传统文化的扬弃主张
        三、建设21 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
        四、21 世纪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张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钱学森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一、较早进行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理论研究
        二、利用各种机会,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主张
        三、主张建立行政科学理论体系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一):政体建设
        一、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看法与主张
        二、行政机构必须因时因事进行调整
        三、建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行政工作体系
        四、总体设计部:现代国家智库建设的雏形
        五、中央科学技术委员会:加强科学技术的综合管理
    第三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二):法律建设
        一、法治以实现对社会和国家的最佳治理为目的
        二、构建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制系统工程
        三、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法治系统工程
    第四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三):民主制度建设
        一、为完善基本民主制度献计献策
        二、探索落实民主集中制的方法路径
        三、开展人民政协学研究助力协商民主
    第五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四):党的建设
        一、钱学森对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建议和主张
        二、钱学森关于领导科学及领导干部的培养主张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钱学森关于地理建设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钱学森提出地理建设的过程及基本主张
        一、钱学森提出地理建设的过程
        二、地理建设的主要内涵
        三、地理建设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 基础设施建设:国土工程
        一、把交通建设作为地理建设之本
        二、在“尊重”和“创造”基础上开展水利建设
        三、发展沙产业、林产业、草产业为代表的知识密集型产业
        四、加快现代城市建设
        五、推进重点地区发展
    第三节 地理建设(二):生态环境保护
        一、国家再生资源委员会:规划资源回收利用
        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三、灾害学研究:科学防治自然灾害
        四、城市学研究:山水城市发展主张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钱学森关于教育、科技、外交、国防发展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加快教育事业发展
        一、教育是第一位的大事
        二、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三、进行全面的教育改革
        四、开展大成智慧教育
    第二节 推动科学技术发展
        一、党要不断提升科技领导力
        二、社会科学也是第一生产力
        三、面向群众开展科普宣传
    第三节 积极践行和平外交政策
        一、平等是外交的基础
        二、坚持独立自主原则
        三、贯彻世界范围内的群众路线
        四、大力维护国家安全
    第四节 推进国防与军队现代化建设
        一、认真研究21世纪国防建设重点问题
        二、加强战略战术运用确保打赢现代战争
        三、顺应国际军事变革推进军队现代化建设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总体评价与当代价值
    第一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贡献
        一、以系统理论创新分析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发展问题
        二、深入阐明了科学技术推动国家进步发展的作用机理
        三、为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中的难点和热点献计献策
        四、解读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的某些重要论断和观点
        五、提出并尝试破解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发展问题
    第二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特点
        一、科学家的理想性与问题本身的复杂性
        二、技术方法的科学性与具体场景的适用性
        三、学理上的逻辑性与实践中的有限性
    第三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评价
        一、性质上:它属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阶段性:它是还不成熟、不完善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三、实践上: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四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教育启示
        一、树立求真求实态度,认真研究国家发展中的各类问题
        二、汲取人物思想智慧,助力推动思政教育创新发展
        三、注重资源开发利用,挖掘展现先进群体精神风貌
        四、贯彻立德树人方针,实现高等教育道德性与知识性逻辑的统一
        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强化科学家队伍的国家观教育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内蒙古自治区公共信息资源开放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目的
        3.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思路
        3.研究方法
一、公共信息资源开放的基础理论
    (一)公共信息资源开放相关概念
        1.公共信息资源的含义
        2.公共信息资源的特点
        3.公共信息资源开放的概念
        4.公共信息资源开放网站和平台的优势
        5.公共信息资源开放的内容
    (二)理论依据
        1.新公共管理理论
        2.信息产权理论
        3.公共产品理论
    (三)公共信息资源开放的作用及意义
        1.公共信息资源开放的作用
        2.公共信息资源开放的意义
二、内蒙古自治区公共信息资源开放现状及问题
    (一)内蒙古自治区公共信息资源开放现状
        1.体制建设已初步完成
        2.政策环境已初步形成
        3.数据资源汇集和目录编制工作正在推进
        4.积极建设开放网站和平台
        5.网络安全保障力度不断加大
    (二)内蒙古自治区公共信息资源开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公共信息资源开放体制不够健全
        2.公共信息资源开放政策法规尚不完善
        3.公共信息资源开放力度不够
        4.公共信息资源开放技术平台支撑不足
        5.公共信息资源开放利用效率低下
    (三)内蒙古自治区公共信息资源开放问题成因分析
        1.缺乏顶层设计和长效协调机制
        2.政府对公共信息资源开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3.缺乏定量目标和考核评价机制
        4.信息通信基础设施陈旧落后
        5.非政府组织和企业参与不够
三、国内试点城市公共信息资源开放的经验
    1.北京市公共信息资源开放经验
    2.上海市公共信息资源开放经验
    3.经验总结
四、推动内蒙古自治区公共信息资源开放的对策
    (一)完善公共信息资源开放的体制
        1.建立公共信息资源开放统筹协调机构
        2.完善公共信息资源开放长效机制建设
    (二)完善公共信息资源开放政策法规和标准制定
        1.出台完善公共信息资源开放政策法规
        2.研究制定公共信息资源开放标准规范
    (三)制定量化目标和考核评价指标
    (四)加大公共信息资源开放信息技术平台建设力度
        1.建设公共信息资源开放平台
        2.建设公共信息资源开放网站
    (五)引导非政府组织和企业参与公共信息资源开放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公众线上诉求模式与影响因素 ——基于多源数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研究背景、问题和意义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网络时代的公众与政府互动
        1.1.2 理论背景: 网络空间的公众诉求研究不足
    1.2 研究问题: 公众线上诉求的影响因素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数据和技术
    1.5 研究创新
    1.6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公众诉求、线上诉求以及相关概念
    2.2 公众诉求的发展:从线下到线上
        2.2.1 信访制度与群众信访
        2.2.2 电子政务建设与线上诉求
        2.2.3 网络群众路线及其践行
    2.3 公众诉求的特征、功能与后果
        2.3.1 公众诉求的特征
        2.3.2 公众诉求的政治功能
        2.3.3 公众诉求的政治后果
    2.4 制度、技术与参与空间
        2.4.1 参与空间划分
        2.4.2 制度内参与
        2.4.3 互联网络内参与
        2.4.4 制度内线上空间
    2.5 公众线上诉求研究的方法论
        2.5.1 问卷调查数据与传统定量分析
        2.5.2 线上诉求大数据与传统定量分析
        2.5.3 线上诉求大数据与文本分析
    2.6 文献评价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理论框架
    3.1 公众线上诉求: 维度及具体问题
        3.1.1 发生规模
        3.1.2 渠道使用
        3.1.3 公开留言
        3.1.4 对政府回应的评价
    3.2 公众线上诉求的模式与影响因素: 整合的分析框架
        3.2.1 政治的逻辑: 政府回应性
        3.2.2 技术的逻辑: 互联网扩散
        3.2.3 议题的逻辑: 环境问题和公共性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研究设计
    4.1 数据
        4.1.1 线上诉求的痕迹数据介绍
        4.1.2 领导留言板数据
        4.1.3 青岛市政府信箱数据
        4.1.4 其他数据
    4.2 变量与模型设定
        4.2.1 发生规模: 变量与模型设定
        4.2.2 渠道使用: 结构主题模型
        4.2.3 公开留言: 变量与模型设定
        4.2.4 评价回应: 变量与模型设定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研究发现与主要结果
    5.1 公众线上诉求的模型结果
        5.1.1 模型1: 诉求规模的地域差异与影响因素
        5.1.2 模型2: 诉求渠道的使用模式与影响因素
        5.1.3 模型3: 公开留言的策略选择与影响因素
        5.1.4 模型4: 对政府回应的评价与影响因素
    5.2 实证结果的三种解释逻辑
        5.2.1 政治的逻辑
        5.2.2 技术的逻辑
        5.2.3 议题的逻辑
        5.2.4 三种逻辑之间的关系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发现与反思
    6.2 对政府治理的启示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附录
    附录1 领导留言板部分爬虫程序
    附录2 青岛市政府信箱部分爬虫程序
    附录3 山东省网民投诉类留言的主题关键词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A公司政务云业务营销策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务云发展政策持续向好
        1.1.2 政务云市场规模大
        1.1.3 政务云市场竞争激烈
        1.1.4 云计算技术发展成熟
        1.1.5 A公司政务云业务简介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理论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政务云
        2.1.2 营销策略
    2.2 文献综述
        2.2.1 电子政务相关文献
        2.2.2 云计算相关文献
        2.2.3 政务云相关文献
        2.2.4 市场营销相关文献
    2.3 总结与评价
第3章 A公司政务云市场营销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结合STP理论分析现状及问题
        3.1.1 目标市场现状及问题
        3.1.2 市场定位现状及问题
        3.1.3 营销组织现状及问题
    3.2 结合7P营销理论分析现状及问题
        3.2.1 产品营销现状及问题
        3.2.2 价格策略现状及问题
        3.2.3 渠道策略现状及问题
        3.2.4 促销策略现状及问题
        3.2.5 人员管理现状及问题
        3.2.6 过程管理现状及问题
        3.2.7 有形展示现状及问题
    3.3 问题总结分类
第4章 A公司政务云当前营销环境分析
    4.1 A公司政务云宏观环境分析(PEST)
        4.1.1 政治环境
        4.1.2 经济环境
        4.1.3 技术环境
        4.1.4 文化环境
    4.2 A公司政务云波特五力当前竞争环境分析
        4.2.1 同行业竞争能力
        4.2.2 替代品威胁
        4.2.3 潜在进入者威胁
        4.2.4 供方议价能力
        4.2.5 买方议价能力
    4.3 外部环境因素评价矩阵(EFE)
        4.3.1 确定外部关键因素
        4.3.2 各项因素加权后评分
    4.4 A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4.4.1 业绩情况分析
        4.4.2 技术能力分析
        4.4.3 人员及组织架构分析
        4.4.4 服务现状分析
    4.5 公司内部因素评价矩阵(IFE)
        4.5.1 确定内部关键因素并排序
        4.5.2 各因素加权后评分
    4.6 A公司政务云SWOT分析
第5章 A公司政务云营销策略优化建议
    5.1 产品策略
        5.1.1 以产品为核心
        5.1.2 强化技术合作
        5.1.3 重视平台研发
        5.1.4 优化交付周期
    5.2 价格策略
        5.2.1 进一步优化服务目录模型
        5.2.2 根据竞争形势制定促销价格
    5.3 渠道策略
        5.3.1 优化渠道发展路径
        5.3.2 优化渠道发展类型
    5.4 促销策略
        5.4.1 优化宣传渠道
        5.4.2 优化品牌建设
    5.5 过程管理策略
        5.5.1 优化服务管理流程
        5.5.2 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
    5.6 方案策略
    5.7 服务策略
        5.7.1 优化服务考核导向
        5.7.2 优化监控体系
第6章 A公司政务云营销策略优化保障措施
    6.1 组织保障
        6.1.1 全面实行“中心制”
        6.1.2 优化人才结构
    6.2 技术保障
        6.2.1 统一的基础研发环境
        6.2.2 进行技术资源的有效整合
    6.3 制度保障
        6.3.1 进一步强化相关制度和管理办法
        6.3.2 流程固化和监督执行
    6.4 考核保障
        6.4.1 KPI制定引导
        6.4.2 考核配套激励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主要结论
    7.2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公司内外部环境关键因素调查问卷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2020电子政务与智慧城市企业100强(论文提纲范文)

电子政务建设达到“非常高”水平
智慧城市建设走“量”更走“质”
新技术打造坚实的智慧化底座
结语

四、建设数字政府,打造数字梦想大唐集团全面参加中国电子政务与应用展览会(论文参考文献)

  • [1]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数字辽宁发展规划(2.0版)的通知[J]. 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辽宁省人民政府公报, 2021(25)
  • [2]中国数字化转型的理论阐释与运行机制[J]. 翟云,蒋敏娟,王伟玲. 电子政务, 2021(06)
  • [3]山东省“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及优化路径研究[D]. 桓德铭.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4]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J].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报, 2021(09)
  • [5]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D]. 王秀芳. 兰州大学, 2021(09)
  • [6]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数字辽宁发展规划(1.0版)的通知[J]. 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辽宁省人民政府公报, 2021(01)
  • [7]内蒙古自治区公共信息资源开放现状及对策研究[D]. 贾仲铠.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3)
  • [8]公众线上诉求模式与影响因素 ——基于多源数据的研究[D]. 李珍珍. 山东大学, 2020(06)
  • [9]A公司政务云业务营销策略优化研究[D]. 李兆丽. 山东大学, 2020(05)
  • [10]2020电子政务与智慧城市企业100强[J]. 颦楚. 互联网周刊, 2020(22)

标签:;  ;  ;  ;  ;  

建设数字政府,共创数字梦想 大唐集团全面参展中国电子政务及应用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