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口岸卫生防疫站卫生监测指南

海口口岸卫生防疫站卫生监测指南

一、对海口港卫生防疫站的一次卫生监测指导(论文文献综述)

聂选华[1](2019)在《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荒赈济研究》文中认为清代云贵地区自然灾害在不同时空范围内呈现出普遍性、连续性、积累性和重叠交错的分布特征,灾害的持续性和衍生性造成饥荒蔓延。面对严重的灾荒,清朝政府和云贵地方当局以国家完备的荒政制度为蓝本,积极开展灾荒赈济工作。荒政作为清代国家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国家府库银钱和粮食等救灾物资的调拨,灾荒赈济举措的协调推行,以及云贵地区毗邻省区之间赈灾物资的应急补给,较大程度上拓展了云贵地区被灾民众的生存空间。清代国家荒政的制度化和灾荒赈济实践路径的系统化,为云贵地区的灾荒赈济和灾后重建提供了重要条件。清朝统治者高度重视对云贵地区灾荒期间的社会治理和经营,清朝中央政权在云贵地区的设治经营及自上而下的“国家化”进程,为云贵地方的灾荒治理提供了制度支撑。清代云贵地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迁,不同程度地加剧了云贵两省自然灾害暴发的频次,并对清政府加强西南边疆地区社会治理的进程造成影响。荒政制度作为清代国家治理西南边疆的重要路径,为清朝中央政权巩固和经营西南边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清代云贵地区与周边乃至中原地区的灾赈资源整合与融通,加强了清政府在西南边疆灾荒治理期间的协调联动能力和应急响应能力,并从根本上加快了清代国家“一体多元”的发展进程。边疆治理是当前学界研究的理论与现实热点议题之一。本文以清代云贵地区作为研究的特定时段和区域,以清代国家灾荒赈济的社会治理及其效应为研究对象,对西南边疆地区灾荒期间社会治理的国家应急响应能力进行分析,以多角度地认识清代云贵地区灾荒赈济的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各个面向。同时,基于清代云贵地区灾荒赈济的历史维度和现实维度,深入分析清代国家的西南边疆治理能力和基本谱系,对清代国家的西南边疆治理体系以及云贵地区的底层认同和国家认同进行探讨,藉此系统阐释清代灾荒赈济在西南边疆地区社会治理过程中得到深入施行的深层机理和积极效应。

吴桂苫[2](2018)在《消费警示的法律规制研究》文中认为在我国,有消费警示发布职责的是包括消费者协会和具有法定职权的行政机关。在实践中,消费者协会率先实施了“消费警示工程”,以此逐步建立和完善消费警示的发布制度。此外,消费者协会也出台了《消费警示制度实施规范》作为对消费警示发布制度的规范和依据。此后,在行政执法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具有相应职权的行政机关为了预防和控制可能出现的社会安全风险,也通过实施消费警示的方式,以此达成行政机关所期望的行政目的。行政机关采用消费警示制度的出发点是看到了消费者协会创建的消费警示制度的优益性,并加以借鉴。但要注意的是,由于行政机关的职权和地位不同于消费者协会,具有法定的强制力,所以对其发布的消费警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便具有更高的要求。若行政机关发布了不合法或者是不合理的消费警示,而消费警示的相应的权利救济方式又存在不足,将会对消费警示的涉及相关方造成巨大且难以恢复的损害,影响社会公益。本文沿着学理解析、制度实践、存在问题、规制完善的思路,来解决当前行政机关公布消费警示的困境。具体来说:第一章在学理层面对消费警示进行基础分析。从消费警示的基本内涵入手,对消费警示作出界定,指出消费警示源于公共警告理论,是公共警告理论在消费领域的具体制度运用。在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分析其与消费指导和行政处罚信息公开的异同,进而讨论消费警示性质属于行政事实行为,并且是服务型行政事实行为。第二章描述消费警示在我国的实践。风险社会的出现、信息社会的深入、知情权的保障及政府规制手段的革新共同构成了消费警示当代兴起的现实背景。消费警示在我国行政实践中的运用主要是消费者协会创立和工商部门的发展。第三章审视我国消费警示在实践中暴露出的不足。基于对消费警示法律依据的检索和实践运用的回顾,发现消费警示不仅缺乏应有的立法完善,在实践中也产生相应问题。立法规范的相对粗陋,表现为:立法位阶较低、规范过于简陋、法律责任机制不健全等。在消费警示的执行上,由于存在发布迟缓、发布主体混乱、缺乏适当的程序规范等问题影响实际效果的发挥。在权利救济途径上,消费警示权利救济存在不足和困难。第四章讨论并提出我国消费警示制度的完善路径。首先是要健全立法,完善消费警示的事前控制。具体包括明确消费警示的发布职权、内容和条件。其次要规范行政,强化消费警示的事中控制,具体做法上要进行合理性考量、构建合理的发布程序和行政机关对消费警示的更正与解除之义务。最后是要完善司法,健全消费警示的事后控制。在讨论消费警示的可诉性基础上,可提起确认违法之诉和行政赔偿之诉达到救济之目的。

吕慧[3](2018)在《公共健康导向下岭南居住区景观设计与蚊患防控关联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飞速发展,城市公共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关注健康已成为人居环境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居住区景观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在保障和促进居民公共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与景观和健康密切相关的蚊患防控问题尚未得到景观设计领域应有的重视。一方面蚊虫能传播疟疾、登革热等多种疾病,每年能致数亿人染病,数百万人丧生,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我国岭南地区气候温暖、雨水充沛、植被丰富,蚊虫活动期长,对居民健康影响更大,蚊患防控的需求也更为迫切。另一方面居住区景观中的水景、植物、排水系统等均可为蚊虫孳生创造有利条件。特别是近年来生态、低碳、低影响开发、海绵城市等设计理念的普及进一步促进了景观中水体和植物的应用,不可否认这对生态保护与修复具有重要作用,但也会增加蚊虫孳生的风险。因此从公共健康与城市规划学科交叉角度出发,研究如何进行居住区景观设计可以在实现景观应有功能的基础上减少蚊虫的孳生,对保护和促进居民健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丰富健康人居环境理论研究领域内容,同时也可为生态住区和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本文首先分析阐述了在岭南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关注蚊患防控问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继而通过大量调查,研究了居住区景观构成与蚊虫数量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居住区景观的蚊虫孳生风险评价模型,最终构建出利于蚊患防控的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策略体系。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对佛山30个典型小区的景观设计现状和居民主观蚊情感受进行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并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景观设计因子与主观蚊情感受的相关性分析。调查结果显示30个小区景观具有诸多可能导致蚊虫孳生的特点,如平均绿地率偏高、水景面积占比较高、水深在50cm以下的浅水池数量比较多、动态水景循环系统开启率低、室外排水系统设计和植物种类选择较少考虑蚊虫防控问题、存在较多植物围合度高通风采光较差的户外活动空间、兼具驱灭蚊功能的景观小品普及率低等。为了防控蚊虫和节约成本,很多水景长期干涸闲置难以发挥应有功能,造成土地资源浪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60%的受访者认为小区蚊虫对自己户外活动影响“非常大”和“比较大”,蚊虫生态防控诉求迫切。11个景观设计因子中“浅水池面积”、“水景面积比例”、“是否毗邻城市水系”、“泳池面积”和“草本植物覆盖率”5个因子与“居民主观蚊情感受”显着相关。(2)对各景观设计因子与客观蚊虫数量的相关性进行实地调查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0种不同类型户外活动空间内的成年蚊密度有显着差异,同时成年蚊密度与测点风速呈显着负相关。景观中不同类型水体的蚊幼阳性率存在显着差异,阳性率在60%以上的水体为山石窝洞积水、水景蓄水池积水、竹林竹筒积水、浅水池、亲水木平台下结构积水、直排式雨水口积水、闲置泳池积水,蚊幼阴性的水体为动态水景、正常使用状态泳池、湖和有鱼生存的深水池、密封的排水明沟和雨水井。相对于直排式雨水口,安装防蚊闸和存水弯管的雨水口蚊幼阳性率显着偏低。活体植物驱蚊实验结果显示多株(束)集中放置的马樱丹和蚊净香草在活体状态下有较显着的驱蚊效果。(3)为了对居住区景观的蚊虫孳生风险进行评价,本研究首次提出针对居住区景观的蚊虫孳生风险指数(MBRI),构建了有效而可行的数学模型,并完成模型的有效性检验和阈值计算。基于前述研究成果筛选出与蚊虫孳生显着相关的景观因子作为评价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结合R语言编程,最终构建出数学评价模型。利用该模型对8个小区景观蚊虫孳生风险进行评价,线性回归检验结果显示利用模型计算的结果与8个小区居民的主观蚊情感受评价结果具有较高的拟合度(R2=0.866),证明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居住区景观的MBRI计算值不宜超过2.2,此时居住区景观的蚊虫孳生风险较小。当MBRI计算值超过4.1时,则表示该居住区景观具有极高的蚊虫孳生风险,应当予以整改。(4)最终在前面章节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引导、实施和评估三个方面构建利于蚊患防控的居住区景观设计策略体系。并重点针对实施策略,从居住区景观功能与空间布局、水景、室外排水系统、植物景观和景观小品五个方面,提出详细的利于蚊患防控的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策略和方法。本文主要创新点:探索了公共健康与城市规划与设计交叉领域新的研究视角,提出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关注蚊患防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系统研究了景观设计各因子与蚊虫孳生之间的相关性;针对居住区景观的蚊虫孳生风险建立了有效而可行的量化评价模型;从景观设计的角度提出利于蚊患防控的居住区景观设计策略与方法体系。

肖萍,刘红梅[4](2012)在《社会治理下的公共警告及其制度化构想》文中研究指明公共警告现象孕育于现代风险社会,其制度价值在于以多元社会控制系统的整合以及社会公众的协作性互动,实现行政机关对公共风险进行应急性行政管理的目标。公共警告作为一种新型的行政管理方式,其制度价值值得肯定。然而,由于公共警告在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还未成为一种独立的制度,现实中的非制度化发展也引发了诸多问题。为了使公共警告最终成为社会治理领域一种合理的制度安排,有必要从基本原则、程序控权机制以及责任和救济等多方面对公共警告进行制度化设计和法治化规范。

单丽[5](2011)在《清代古典霍乱流行研究》文中提出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在于全面认识清代全国霍乱大流行,复原霍乱流行状况,分析霍乱疫区变化及流行病学特征,探究民众的病因感知及流行原因,并以霍乱作为历史进程指标透视其时的社会环境。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在1961年前共有6次古典霍乱大流行。就清代的霍乱疫情而言,霍乱大流行共有4次、2种类型:1820-1822年,1862-1864年,1902年疫情为爆发型霍乱大流行,峰值显着,其中尤以1821年霍乱疫情最为严重;1888-1895年疫情是持续型霍乱流行,疫情连续但峰值不显着。霍乱传入后,受社会环境及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影响,数次霍乱流行蔓延的速度、疫点分布区域都差异甚大。从历史疫情的月份分布来看,区域温度等气候因素对霍乱蔓延影响较大,阳历8月是霍乱流行的高峰期,该高峰不仅表现为疫死人数最多,疫区亦是最广。这也意味着霍乱极可能与副霍乱一样,其流行强度与高温、高湿环境密切相关。从霍乱疫区来看,南方沿海的山地地形极大地限制了霍乱的内陆蔓延,而直隶、山东地区大片平原的存在为霍乱内传提供生态结构平台,使得中国北方的霍乱要远严重于南方。对照世界霍乱大流行年份可知,几乎每次世界霍乱大流行之时,中国都会有或强或弱的霍乱疫情发生,表现为霍乱大流行或霍乱散发,显示出中国社会机体本身的特性和对世界情势的敏感性。作为变化的因素,气候异常对霍乱流行影响甚大,这也是嘉道之际霍乱突破原先恒河三角洲疫源地并造成世界霍乱大流行的重要原因。就中国霍乱大流行时的旱涝干湿定量分析来看,早灾相比涝灾更易诱发霍乱。河道交通缓冲区的分析显示河流对霍乱疫区的变化有重要影响,这种影响并非均质,而是以南方受影响更大。普通民众不洁的饮食习惯、脏乱的生活环境是霍乱流行的结构性影响因素,霍乱人群的易感性不仅取决于其暴露程度,更取决于其生活的社会环境及日常生活习惯。相对于现代医疗机构和体系的建立,清代霍乱对中国的触动更体现在民众心理的冲击上,国家对霍乱的反应相当迟钝。自嘉道之际古典霍乱传入至清末壬寅年最后一次霍乱大流行,其传播模式的变化及疫区变迁反映出开埠通商后随着沿海港口的次第开放,区域港口与腹地的商业体系轮廓逐渐成型,人口交往密度的沿海大倾斜和以海路为主的交往模式使得沿海地区的开发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

杜建伟[6](2008)在《海南省艾滋病综合干预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自1981年美国报道首例艾滋病以来,HIV在世界范围内迅速传播、蔓延,至今已在189个国家流行。目前我国已报告HIV感染者22万多例,死亡2万多人,估计感染者已达70万例。海南省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以及旅游城市,艾滋病发病上升迅猛,虽已在全省艾滋病预防和宣传教育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现场经验和理论基础,但对于经济、文化及生活习惯较为落后的黎族地区艾滋病预防监测及健康教育仍十分薄弱,沿用原有的干预措施效果不一定有效,因此开展黎族地区艾滋病健康教育措施的研究对我省艾滋病控制显得尤为重要。研究目的1、通过健康教育,提高吸毒人群艾滋病预防知识知晓率和安全套使用率;通过交换清洁针具,降低吸毒人群共用注射器比例。2、通过对黎族地区流动人口艾滋病知识水平和行为特征调查,探索针对农村的艾滋病控制措施,从源头上切断艾滋病传播途径。3、通过培训乡村医生和村干部,在性活跃人群开展同伴教育并对中学生讲授艾滋病预防知识课程,探讨农村地区艾滋病控制策略。4、通过调查旅游区宾馆安全套及宣传资料的消耗情况,了解安全套使用知识及行为的现状。5、通过在娱乐场所推广使用安全套,建立安全套市场营销体制,改变政府以及社会对艾滋病预防的错误观念,有效阻断艾滋病经性行为传播的途径。研究方法1、选取514名1999年7月至2000年12月进入戒毒所的强制及自愿戒毒人员,进行抗-HIV、抗-HCV、HBsAg和梅毒检测;2、对琼中县及万宁市辖区内居住3个月以上年龄为15-49岁的流动人口共251人进行艾滋病知识调查;3、随机抽取5个自然村进行综合性健康教育干预。对乡村医生进行培训,并在中学生中开设健康教育课程,由项目成员讲授艾滋病、性病预防知识;4、每天固定观察100间双人客房,每间客房放置2只安全套及针对男性和女性人群的两种不同的艾滋病预防知识宣传材料;5、在娱乐场所常规放置安全套和宣传资料,对桑拿、发廊等提供或者可能提供性服务的三陪小姐420人进行艾滋病、淋病、梅毒、衣原体等感染状况检测。研究结果1、静脉注射吸毒占33.85%,其中共用注射器占24.70%,抗-HCV抗体和HBsAg阳性率分别为36.21%和27.01%,显着高于口吸人群。性行为中未使用安全套占66.51%,检出1例HIV阳性;2、黎族村民对性病传播、预防等知识的正确回答率在6.42%-84.40%之间,性行为中安全套使用率为9.09%,过去30天使用率为5.46%,安全套方便获取率为10.00%;3、培训后乡村医生艾滋病知识的正确回答率提高了5.42%-63.64%,其中39.39%乡村医生的艾滋病知识来源于项目培训。中学生对艾滋病预防相关知识的正确回答率提高了25.63%-75.63%,其中艾滋病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的正确回答率提高最明显;4、40天共投放安全套8000只,消耗1569只,消耗率为19.61%,使用350只,使用率为4.38%;平均每天客房安全套消耗率为39.23%;5、干预1年后,服务小姐淋病、衣原体和梅毒感染率分别由11.03%、7.58%和3.57%下降到1.27%、0.00%和1.27%,未检出HIV阳性。服务小姐最近一次性行为安全套使用比例从14.25%上升到90.45%。研究结论1、共用注射器和无保护性行为是吸毒人群感染艾滋病的高危因素;2、黎族人群缺乏艾滋病预防知识,是容易受到艾滋病攻击的脆弱人群;3、乡村医生培训是农村艾滋病预防的有效措施;中学生健康教育干预是控制艾滋病的长远措施;4、在旅游区宾馆放置安全套和艾滋病、性病宣传材料对特定人群有较好的健康防护作用;5、娱乐场所推广使用安全套可有效降低性病、艾滋病发病率。本研究的创新点1、在我省首次采用同伴教育、交换针具及市场营销的干预方法,从心理上改变吸毒人群对自身行为的认识,改变了吸毒人群的不良行为。2、首次在海南省黎族地区宾馆房间放置安全套,是开展艾滋病、性病预防方法的初步尝试。

林志文,李长庆,陈圣端,朱红,叶海湄,李琼梅[7](2005)在《导入ISO标准的质量管理》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为了加强卫生防疫站的质量管理。 方法 引入ISO9001:2000质量管理标准,并在各项工作中建立和运行质量管理体系。 结果 提高了质量管理水平,改掉了质量管理中的一些不符合项目;实现了质量管理目标,在防治非典中发挥效能。 结论 卫生防疫站引入ISO质量管理体系,有利于加强管理,提升管理层次,促进卫生改革。

吴让庄,徐凤翙,邢福音,刘之友[8](2003)在《海南省丝虫病调查防治和研究史略》文中指出回顾了海南省丝虫病的发现、流行病学调查、防治试点、防治规划、防治效果和基本消灭丝虫病的考核、防治后期的监测以及逐步实现全省消灭丝虫病的历史

吴明福[9](2002)在《对海口港卫生防疫站的一次卫生监测指导》文中认为2000年4月,海口港卫生防疫站决定对其辖区范围内航运客轮的微小气候、空气质量等卫生指标进行监测。由于第一次开展这项工作,有些同志从未操作过监测仪器,有些虽在学校学过,但因事隔多年,已很陌生;因此他们决定向其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海口市卫生防疫站申请技术指导。接到申请后,站领导决定派

欧兴吉[10](2002)在《海口市中学生龋齿情况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为指导防龋工作并为制定防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学生健康监测手册要求进行检查诊断,只查恒牙,同时对被调查者结合健康监测进行刷牙情况询问调查。结果 共调查3 037人,龋患1549人,总龋患率为 51.0%;龋牙总数 3 471颗,总龋均1.14颗,患者龋均 2.24颗,龋牙补数 2 020颗,占龋牙总数 58.20%。有刷牙习惯与无刷牙习惯的龋患率有显着性差异(x2=28.56,P<0.01);有早晚刷牙习惯与无早或晚刷牙习惯龋患率也有显着性差异(x2=12.25,P<0.01)。结论 龋患率与有无刷牙习惯和刷牙频数有密切关系。

二、对海口港卫生防疫站的一次卫生监测指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海口港卫生防疫站的一次卫生监测指导(论文提纲范文)

(1)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荒赈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二、灾荒史研究的问题导向及既有研究成果
    三、研究方法及资料来源
    四、研究重点和难点
    五、创新与写作基本思路
第一章 清代云贵地区灾荒发生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清代云贵地区灾荒发生的自然因素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
        二、气候变迁的驱动
        三、生态环境变迁的负面效应
    第二节 清代云贵地区灾荒发生的社会因素
        一、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化
        二、云贵地区民族起义的扰动
        三、西方近代化势力的入侵
第二章 清代云贵地区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
    第一节 清代云贵地区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差异
        一、气象灾害
        二、地震灾害
        三、地质灾害
        四、疫疾灾害
        五、农作物病虫害
    第二节 清代云贵地区自然灾害产生的后果及影响
        一、灾害对云贵地区农业生产的冲击
        二、灾害对云贵地区财政经济的损耗
        三、灾害对云贵地区民众生活的扰动
        四、灾荒对云贵地区社会文化的影响
第三章 清代云贵地区荒政制度的施行
    第一节 清代云贵地区荒政的基本程序
        一、清代云贵地区的报灾
        二、清代云贵地区的勘灾
        三、清代云贵地区的审户
        四、清代云贵地区的发赈
    第二节 清代云贵地区救灾的基本措施
        一、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荒蠲免
        二、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荒赈济
        三、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荒借贷
        四、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荒抚恤
第四章 清代云贵地区的备荒仓储制度建设
    第一节 清代云贵地区的常平仓建设
        一、清代云贵地区的常平仓设置
        二、云贵地区常平仓的功能
        三、云贵地区常平仓的管理
    第二节 清代云贵地区的社仓建设
        一、清代云贵地区的社仓设置
        二、清代云贵地区社仓的功能
        三、云贵地区社仓的管理
    第三节 清代云贵地区的义仓建设
        一、清代云贵地区的义仓建设
        二、清代云贵地区义仓的功能
        三、清代云贵地区义仓的管理
    第四节 清末西南边疆地区积谷备荒制度建设
        一、清末西南边疆地区积谷备荒制度推行的原因
        二、清末西南边疆地区积谷备荒制度的建设
        三、清末西南边疆地区积谷备荒制度的实践成效
第五章 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赈实践路径
    第一节 清代云贵地区的官方救灾实践路径
        一、减免额赋以纾民困
        二、平粜米谷以平市价
        三、赈给银米以裕口食
        四、鼓励垦殖以补种杂粮
        五、捐给养廉银两以资赈济
    第二节 清代云贵地区的民间救灾实践路径
        一、地方官宦倾力捐输
        二、民间绅商慷慨捐赀助赈
        三、民众祭拜神灵以禳弥消灾
    第三节 清代云贵地区的灾后恢复重建实践
        一、修缮城墙以资扞卫
        二、疏挖河道以广“东作”
        三、修复桥梁设施以利行旅
        四、修复盐井以利税课征收
第六章 清代云贵地区灾荒赈济案例探讨
    第一节 危机与应对:清道光十三年云南地震灾害救济
        一、清道光十三年云南地震灾情
        二、道光十三年云南地震灾害赈济
        三、道光十三年云南地震灾后重建
    第二节 清光绪朝云南昭通以工代赈的实践路径及成效研究
        一、清朝“以工代赈”在西南边疆实施的原因
        二、光绪十八年昭通府“以工代赈”实践的主导措施
        三、光绪十八年昭通府“以工代赈”实践的辅助举措
        四、光绪十八年昭通府“以工代赈”实践的社会成效
    第三节 清代贵州“新疆”地区自然灾害应急响应
        一、清代贵州“新疆”的开辟
        二、清代贵州“新疆”地区自然灾害发生的背景
        三、清代贵州“新疆”地区自然灾害时空分布特征
        四、清代贵州“新疆”地区的自然灾害应急响应
第七章 清代云贵地区灾赈实践的区域联动效应
    第一节 清代云贵地区灾赈实践的区域协调联动
        一、云贵地区灾赈物资的应急调运和供给
        二、云贵地区灾荒赈济的“国家干预”
        三、云贵地区灾赈期间的乡村秩序维系
    第二节 清光宣时期云南灾赈近代化转型的联动效应
        一、清光宣时期云南灾赈近代化转型的困境
        二、清光宣时期云南的灾赈近代化转型路径
        三、清光宣时期云南灾赈近代化转型的社会效应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及荣获奖励情况
致谢

(2)消费警示的法律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现状
第一章 消费警示的学理解析
    一、消费警示的概念界定
        (一) 我国关于消费警示的一般认识
        (二) 消费指导与相关行为形式的区分
    二、消费警示的性质
        (一) 属于行政法律行为还是行政事实行为
        (二) 消费警示的归属——行政事实行为之细分
    三、消费警示的功能
        (一) 信息通知与警示风险的功能
        (二) 威慑与预防功能
        (三) 功能实现的依赖条件
第二章 我国消费警示的实践
    一、消费警示兴起的社会背景
        (一) 风险社会的出现
        (二) 消费者知情权的保障
        (三) 政府规制手段的革新
    二、消费警示在我国的运用
        (一) 制度的缘起
        (二) 实践中的勃兴
第三章 当前我国消费警示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消费警示立法规范相对粗陋
        (一) 立法位阶普遍较低
        (二) 规范过于简陋
        (三) 法律责任机制不健全
    二、消费警示执行不力影响实效发挥
        (一) 发布迟缓
        (二) 发布主体混乱
        (三) 缺乏适当的程序规范
    三、权利救济途径不畅
        (一) 缺乏法定的错误警示更正及解除程序
        (二) 司法救济的缺失
第四章 消费警示法律规制的完善
    一、健全立法,完善消费警示的事前规制
        (一) 明确消费警示的发布职权
        (二) 明确消费警示发布的内容和条件
    二、规范行政,强化消费警示的事中控制
        (一) 消费警示作出的合理性考量
        (二) 构建合理的发布程序
        (三) 行政机关对消费警示的更正与解除
    三、完善司法,健全消费警示的事后规制
        (一) 消费警示可诉性探讨
        (二) 消费警示的诉讼类型
        (三) 消费警示的行政赔偿
结语
参考文献
谢辞
个人简历和在学期间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3)公共健康导向下岭南居住区景观设计与蚊患防控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关注健康成为人居环境规划设计领域重要发展方向
        1.1.2 岭南地区蚊虫严重威胁居民健康且面临防控困境
        1.1.3 当今人居环境建设重视自然生态的同时缺少对蚊虫问题的关注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地域范围
        1.3.1 研究对象及概念解析
        1.3.2 研究地域范围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领域相关研究
        1.4.2 蚊患防控领域相关研究
        1.4.3 景观规划设计与蚊患防控交叉领域相关研究
        1.4.4 研究现状总结与分析
    1.5 研究内容
        1.5.1 研究内容和方法
        1.5.2 研究框架
    1.6 本文主要创新点
        1.6.1 研究视角的创新
        1.6.2 研究内容的创新
第二章 岭南居住区景观与蚊患关联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本研究的理论依据及其指导意义
        2.1.1 人居环境理论
        2.1.2 健康城市理论
        2.1.3 健康景观理论
        2.1.4 病媒生物环境治理理论
    2.2 人居环境规划设计理论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
        2.2.1 世界范围内人居环境规划设计发展历程及趋势
        2.2.2 我国现代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发展历程及趋势
        2.2.3 人居环境规划设计理论的现状趋势及特点
    2.3 岭南居住区蚊虫对居民健康的危害及其防控现状
        2.3.1 蚊虫对居民健康的影响
        2.3.2 岭南地区气候特点及蚊虫季节消长
        2.3.3 岭南地区蚊媒疾病及防控困境
    2.4 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与蚊患防控的关联建构
        2.4.1 户外活动空间类型与蚊虫的关联分析
        2.4.2 水景与蚊虫的关联分析
        2.4.3 植物与蚊虫的关联分析
        2.4.4 室外排水系统与蚊虫的关联分析
        2.4.5 景观小品与蚊虫的关联分析
        2.4.6 景观规划设计与蚊患防控关联建构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居住区景观和主观蚊情感受调查与相关分析
    3.1 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模式与使用现状调查
        3.1.1 景观总体规划与户外活动空间类型
        3.1.2 水景设计模式与建成后使用现状
        3.1.3 室外排水系统防蚊结构与使用现状
        3.1.4 植物配置模式与驱蚊植物应用现状
        3.1.5 驱蚊灭蚊景观小品种类与应用现状
    3.2 居住区居民主观蚊情感受调查与分析
        3.2.1 蚊情感受定义
        3.2.2 调查与分析方法
        3.2.3 调查结果
        3.2.4 讨论与结论
    3.3 佛山30个小区景观构成因子与居民蚊情感受相关分析
        3.3.1 研究思路与方法
        3.3.2 数据处理与分析
        3.3.3 讨论与结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居住区景观因子与客观蚊虫数量相关性研究
    4.1 户外活动空间类型与成年蚊密度相关性实测与分析
        4.1.1 测试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
        4.1.2 测试小区景观特点及测点布置
        4.1.3 测试结果与分析
        4.1.4 讨论与结论
    4.2 景观水体类型与蚊幼数量的相关性调查与分析
        4.2.1 调查的水体类型
        4.2.2 调研时间与方法
        4.2.3 调查小区概况
        4.2.4 居住区各类水体蚊幼调查结果
        4.2.5 讨论与结论
    4.3 室外排水系统结构与蚊幼数量的相关性调查与分析
        4.3.1 防蚊闸式雨水口
        4.3.2 弯管式雨水口
        4.3.3 排水明沟
        4.3.4 讨论与结论
    4.4 园林植物在活体状态下对蚊虫的驱避效果研究
        4.4.1 实验方法
        4.4.2 实验材料和获取途径
        4.4.3 实验步骤
        4.4.4 结果与分析
        4.4.5 讨论与结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AHP和R语言的居住区景观蚊虫孳生风险评价研究
    5.1 蚊虫孳生风险指数及评价方法
        5.1.1 蚊虫孳生风险指数(MosquitoBreedingRiskIndex,MBRI)
        5.1.2 评价方法——AHP与R语言结合
    5.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3 评价指标的标准化计算
    5.4 评价指标赋权
        5.4.1 准则层因子赋权
        5.4.2 指标层因子赋权
    5.5 权重综合与评价模型构建
    5.6 MBRI评价模型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
        5.6.1 中海万锦豪园小区景观蚊虫孳生风险评价
        5.6.2 万科金色家园小区景观蚊虫孳生风险评价
        5.6.3 鹿璟村小区景观蚊虫孳生风险评价
    5.7 MBRI评价模型的检验及阈值计算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利于蚊患防控的岭南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策略体系构建
    6.1 引导策略——增加利于蚊患防控的景观设计相关行业标准规范
    6.2 实施策略——采用利于蚊患防控的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策略
        6.2.1 利于蚊患防控的岭南居住区景观规划与空间布局策略
        6.2.2 利于蚊患防控的岭南居住区水景设计策略
        6.2.3 利于蚊患防控的室外排水系统结构设计策略
        6.2.4 利于蚊患防控的植物景观设计策略
        6.2.5 利于蚊患防控的景观小品设计策略
    6.3 评估策略——建立居住区景观的蚊虫孳生风险评价机制
        6.3.1 蚊患防控问题应得到城市规划设计管理部门的重视
        6.3.2 居住区景观设计阶段的蚊虫孳生风险评价
        6.3.3 居住区景观使用阶段的蚊虫孳生风险评价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本文主要结论
    对未来研究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30个小区的水景设计模式调查结果
    附录二 居住区景观各类水体蚊幼孳生情况调查结果
    附录三 8个居住小区景观调查与MBRI评价结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社会治理下的公共警告及其制度化构想(论文提纲范文)

一、公共警告———一种新的社会治理方式
    (一)公共警告的界定
    (二)公共警告在社会治理中的现实意义
        1.有助于风险社会满足公众的知情权,使行政管理理念向先预性转变
        2.是建设阳光政府、有限政府和有效政府的需要
        3.有助于应对执法领域的执行难问题,实现行政管理成本与效益最优
        4.有助于双重功能的实现,即惩罚与制止减损的统一
二、公共警告面临的困境———现实中的非制度化发展
    (一)基本原则缺失,使公共警告难以形成独立的、整体性的制度安排
    (二)程序控权机制缺失,使公共警告处于无序的运行状态
    (三)配套机制缺失,公共警告侵权时的责任追究与救济机制不完备
三、困境突围———公共警告的制度化构想
    (一)明确公共警告的基本原则,合理引导公共警告向制度化发展
        1.依法行政原则
        2.必要性原则
        3.准确性原则
        4.及时性原则
        5.权责统一原则
    (二)强化程序控制机制,提高公共警告的法治化程度
        1.发布主体限定
        2.发布程序限定
    (三)强化落实行政责任追究制度,完善利害相关主体的法律救济机制
        1.建立权责统一的公共警告发布制度,落实行政责任追究制度
        2.公共警告救济途径的拓展

(5)清代古典霍乱流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图表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学术史回顾
    第二节 研究思路和框架
    第三节 资料情况
    第四节 概念界定
第一章 方志疾病谱与霍乱年代
    第一节 古典霍乱始发问题探讨
    第二节 嘉庆元年至清末疾病谱
        一、医学体系中的主要传染病
        二、正史方志史料中的疾病谱
    第三节 霍乱病理、病症与异名
        一、医书中的霍乱异名
        二、方志中的霍乱异名与病症
        三、方志体系的霍乱年代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从方志看中国古典霍乱大流行的次数
    第一节 嘉庆初至清末全国综合疫情
    第二节 分省疫情
    第三节 疫情高峰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霍乱大流行的地域分布与变迁
    第一节 1820-1822年的霍乱疫情
    第二节 1862-1864年霍乱疫情
    第三节 1888年与1895年霍乱疫情
    第四节 1901-1902年霍乱疫情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霍乱流行因素分析
    第一节 疫情季节分布与流行路线
        一、总体疫情季节分布情况
        二、单次霍乱大流行的季节分布
        三、流行路线
    第二节 疫情烈度与易感人群
        一、疫情烈度变化
        二、易感人群
    第三节 流行原因
        一、霍乱大流行时的反常气候
        二、饮食习惯与生活环境
        三、河道交通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霍乱病因认识
    第一节 传统"霍乱"症候与中医病因解释
    第二节 中医对古典霍乱的认知
    第三节 民间的霍乱病因感知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霍乱与社会(一):1820年赣南周边霍乱重疫区的形成与变迁
    第一节 嘉道之际异常疫区的出现
    第二节 五口通商前的赣南周边商贸
    第三节 商贸重心的转移与霍乱疫情变化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霍乱与社会(二):1902年广西霍乱大流行探析
    第一节 时疫的考辨与流行情况
    第二节 流行因素分析
    第三节 各界应对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霍乱与社会(三):从1902年霍乱传播模式看清末北方社会
    第一节 海路港口的传入与埠内外的小区域传播
    第二节 向内蔓延——重疫区的形成
    第三节 强弩之末——内陆疫点霍乱流行情况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九章 本文结论
附录一: 中国霍乱流行年录
附录二: 嘉庆元年至清末方志系统疾病谱
附录三: 嘉庆初至清末霍乱年代表
附录四: 嘉庆元年至清末全国综合疫情分布表
附录五: 嘉庆至清末全国综合疫情三级对照表
附录六: 方志参考资料
附录七: 霍乱流行月份表
参考文献
后记

(6)海南省艾滋病综合干预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正文
    前言
        1.研究背景
        2.目的和意义
        3.研究的主要内容
        4.研究思路和技术方法
        5.研究特点和创新之处
        6.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海南省吸毒人群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措施研究
        1.材料和方法
        2.结果
        3.讨论
        4.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海南省黎族流动人口艾滋病知识调查分析
        1.材料和方法
        2.结果
        3.讨论
        4.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海南省黎族人群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措施研究
        1.材料和方法
        2.结果
        3.讨论
        4.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海南省旅游区宾馆放置安全套预防艾滋病效果研究
        1.材料和方法
        2.结果
        3.讨论
        4.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娱乐场所100%推广使用安全套预防艾滋病试点研究
        1.材料和方法
        2.结果
        3.讨论
        4.参考文献
综述
附录1(本论文主要专业名词及缩写字母和英汉对照表)
附录2(吸毒人员艾滋病知识调查表)
附录3(博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四、对海口港卫生防疫站的一次卫生监测指导(论文参考文献)

  • [1]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荒赈济研究[D]. 聂选华. 云南大学, 2019(09)
  • [2]消费警示的法律规制研究[D]. 吴桂苫. 福州大学, 2018(03)
  • [3]公共健康导向下岭南居住区景观设计与蚊患防控关联研究[D]. 吕慧. 华南理工大学, 2018(12)
  • [4]社会治理下的公共警告及其制度化构想[J]. 肖萍,刘红梅. 理论与改革, 2012(02)
  • [5]清代古典霍乱流行研究[D]. 单丽. 复旦大学, 2011(12)
  • [6]海南省艾滋病综合干预措施研究[D]. 杜建伟. 华中科技大学, 2008(05)
  • [7]导入ISO标准的质量管理[J]. 林志文,李长庆,陈圣端,朱红,叶海湄,李琼梅. 中国热带医学, 2005(02)
  • [8]海南省丝虫病调查防治和研究史略[J]. 吴让庄,徐凤翙,邢福音,刘之友. 中国热带医学, 2003(01)
  • [9]对海口港卫生防疫站的一次卫生监测指导[J]. 吴明福. 中国热带医学, 2002(S1)
  • [10]海口市中学生龋齿情况分析[J]. 欧兴吉. 中国热带医学, 2002(S1)

标签:;  ;  ;  ;  

海口口岸卫生防疫站卫生监测指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