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生物结皮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沙漠生物结皮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一、荒漠生物结皮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韦应欣[1](2021)在《毛乌素沙地生物结皮的发育分布驱动因子与生态价值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物结皮在荒漠生态系统中发挥着多种生态功能,植被冠层往往为其提供了良好的发育场所。目前,在区域尺度上,冠层下与冠层间生物结皮的发育状况环境驱动因子以及生物结皮生态价值定量评估两方面的研究仍较为匮乏。为此,本研究选择跨越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的毛乌素沙地(42612km2),在该区全域均匀布设了44个典型样方,分别调查冠层下与冠层间藓、藻两类生物结皮的发育状况与各类环境因子,通过典范对应分析(CCA)和秩相关分析(Sperman),探讨了二者的关系并识别了主要环境驱动因子,同时使用分类回归树算法(CART)构建冠层下与冠层间两类结皮发育状况的预测模型。其次,在该区全域记录了194个生物结皮分布点,利用气候、植被、地形、土壤栅格数据,采用最大熵模型(Max Ent)预测了该区生物结皮的分布格局与面积。第三,沿该区降雨梯度设置了9个样点,分析并计算了单位面积生物结皮养分积累量,同时通过文献调查获取该区单位面积生物结皮防风固沙、涵养水源、固碳释氧量,采用市场价值法计算了单位面积生物结皮各项生态价值,基于生物结皮面积预测结果,计算了毛乌素沙地生物结皮分项与综合生态价值。主要结论如下:(1)区域尺度上,植被覆盖度、坡度、坡向是冠层下与冠层间藓、藻结皮发育状况的三大驱动因子。冠层下两类结皮覆盖度与植被覆盖度正相关,而冠层间则为负相关,藓结皮趋向分布在阴凉潮湿的冠层下,而藻结皮在冠层间也能够良好生长;冠层间藓结皮覆盖度、冠层下与冠层间藻结皮覆盖度与土壤养分正相关,而冠层下藓结皮覆盖度则为负相关;冠层下、冠层间两类结皮覆盖度与放牧干扰强度均负相关;在坡度较大的阳坡或半阳坡上,冠层下、冠层间藻结皮,以及冠层下藓结皮覆盖度、厚度较高,而在阴坡或半阴坡上,冠层间藓结皮的覆盖度、厚度较高;冠层下与冠层间藻结皮覆盖度、冠层下藓结皮厚度与年均最高温度正相关。冠层下两类结皮覆盖度与年均风速正相关,而冠层间则为负相关。气候水分盈亏量与冠层间两类结皮覆盖度,以及藓结皮厚度正相关,而冠层间则为负相关。(2)区域尺度上,构建了冠层下与冠层间藓、藻结皮发育状况的预测模型。通过决定系数(R2)与均方根误差(RMES)对以上模型予以验证,结果显示:模型总体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植被覆盖度在冠层下藓结皮,以及冠层间藓结皮与藻结皮的覆盖度预测模型中贡献度最大;坡度在冠层下藻结皮,以及冠层间藓结皮的抗剪强度预测模型中贡献度最大;有机质含量与年均最高温度分别在冠层下与冠层间藓结皮的厚度预测模型中贡献度最大。(3)构建了区域尺度生物结皮空间分布预测模型。预测结果为:毛乌素沙地的生物结皮总面积为13636km2,占全域的32%,并且在东南部分布面积最大,在中部、东北、西南部次之,西北部、西南缘、东北缘最低,总体上,自西北向东南方向呈递增趋势。土壤类型、植被覆盖率、水蒸气分压力、年均风速、坡向、气候水分盈亏量、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实际蒸发散量、土壤湿度是影响生物结皮空间分布的9个主导因子。(4)基于毛乌素沙地单位面积生物结皮每年的养分积累、防风固沙、涵养水源、固碳释氧量,采用市场价值法计算单位面积生物结皮各项生态价值,基于生物结皮分布面积预测结果,评估该区生物结皮分项及综合生态价值。结果显示:毛乌素沙地生物结皮四项功能的生态价值总量为12.47亿元·a-1,每公顷的生态价值为914.75元·a-1。其中,防风固沙服务价值最高,为6.16亿元·a-1,占总生态价值的49.32%,涵养水源和固碳释氧服务价值次之,分别为3.26亿元·a-1和3.06亿元·a-1,占总生态价值的26.14%和24.49%,养分积累服务价值相对较低,为13.1万元·a-1,仅占总生态价值的0.01%。

秦福雯,康濒月,姜凤岩,刘晓丽,徐恒康,位晓婷,邵新庆[2](2019)在《生物土壤结皮演替对高寒草原植被结构和土壤养分的影响》文中指出生物土壤结皮(生物结皮)是退化高寒草原常见的地表覆盖物,具有调控土壤养分循环和影响植物群落结构和特征的作用。以青藏高原地区典型的高寒草原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样方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根据样方内生物结皮的发育程度将所有样方分为4个类型,并分析了青藏高原典型高寒草原生物结皮的发育演替对草本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以及0-10 cm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生物结皮由藻结皮向苔藓结皮发育的过程中,草本植物群落结构发生了变化,其中禾本科植物占比上升,莎草科植物和杂类草占比下降,而豆科植物占比无显着变化。(2)在草本植物群落中,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的重要值最高,溚草(Koeleria Pers.)、异针茅(Stipa aliena Keng)、高山嵩草(Kobresia pygmaea)、矮嵩草(Kobresia humilis)和矮火绒(Leontopodium nanum)是主要的优势物种。(3)生物结皮盖度与植被盖度呈极显着的负相关关系(P<0.01)。(4)生物结皮的发育演替增加了禾本科植物比例,减少了杂类草比例,增加了植物群落的多样性、高度和生物量。(5)无结皮、地衣结皮和苔藓结皮覆盖下0-10 cm土壤的全氮含量差异显着(P<0.05),而土壤全磷、有机碳含量、碳氮比和氮磷比无显着变化。由此可见,高寒草原生态系统下,生物结皮对植被和土壤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特殊性,需进一步探明其生态作用,以发挥其在退化草原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麻云霞,王月林,李钢铁,梁田雨,邹苗,王檬檬,杨颖[3](2019)在《生物地毯治沙工程——生物结皮现状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生物土壤结皮(Biological Soil Crusts,BSCS)是荒漠地段广泛分布的地表活性覆盖物,在干旱区生态恢复过程中存在不可替代的多重生态功能。本文从干旱、半干旱地区BSCS形成、演替和分布规律,以及其对土壤理化性质、碳氮固存、抵抗风蚀、水分入渗等多种生态功能的影响等两个方面来阐述国内外BSCS的研究现状,总结BSCS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探讨BSCS研究前沿问题和未来趋势,试图在BSCS的生态研究、监测、管理和修复方面提出新的观点和见解,这对进一步开展BSCS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梁立雄[4](2019)在《毛乌素沙地生物结皮细菌多样性及其生态功能特征》文中指出生物结皮是干旱、半干旱生态系统中常见的地表覆盖物。生物结皮在适应极端条件生存的同时,还能通过自身生命活动及代谢,影响和改变周围微环境。土壤细菌作为干旱、半干旱生态系统中土壤重要的生物组成成分,在能量循环和物质转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促进沙土养分积累并改变其理化性质,从而影响高等维管植物的定殖和成长。本研究以不同类型生物土壤结皮、结皮下伏土壤样品以及毛乌素沙地常见植物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分离培养方法,获得可培养细菌类微生物;同时检测不同类型生物结皮及下伏土壤的C、N、P指标,分析生物结皮及下伏土壤C、N、P变化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进而采用Biolog-ECO微平板对生物土壤结皮内细菌碳源代谢特征和群落功能进行研究,分析生物结皮内细菌的生态功能特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毛乌素夏季生物结皮、结皮下土壤及植物样本中分别分离鉴定得到65株、60株和90株细菌;冬季生物结皮中分离鉴定得到104株细菌。夏季毛乌素沙地生物结皮中可培养细菌生物量高于冬季,藻类结皮和苔藓结皮中的细菌生物量高于物理结皮;无论在夏季和冬季,生物结皮中的芽孢菌科和微球菌科均处于优势地位;夏季生物结皮样品可培养细菌菌群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普遍高于冬季样品,优势度指数则是夏季样品低于冬季样品;生物结皮中细菌的生物量普遍大于其下伏的土壤层,但在多样性和均匀度方面与土壤没有显着差异,且优势度指数低于土壤样品。结皮相关植物样品中细菌的科属分布没有生物结皮样品丰富。(2)生物结皮可使下伏表层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大量提升,显着高于其下层的0—20 cm土壤,而且这一差异随着生物结皮的发育演替逐渐增大。C、N的含量在生物结皮下层的垂直分布上与裸沙类似,而P含量的分布由于生物结皮的演替不同于下层土壤。生物结皮在发育演替过程中有机质处于降解状态。处于演替中前期的结皮类型,其磷的有效性较裸沙高,有利于苔藓和维管植物的定植生长;但在演替后期的结皮类型内磷有效性降低,这可能会导致生物结皮与维管植物竞争环境中的磷。在毛乌素沙地中,磷元素可能是生物结皮进一步发育的限制因素。生物结皮在土壤养分的恢复上,影响深度有限,仅能促进其下10 cm以内土壤的恢复。(3)随着生物结皮由裸沙—物理结皮—藻类结皮—地衣结皮—苔藓结皮逐渐发育的过程中,结皮及下伏土壤内细菌菌群利用碳源的能力也渐次增强;同时处于演替高级阶段的苔藓结皮,其内部及下伏土壤菌群利用碳源的能力显着高于裸沙;生物结皮和下伏土壤菌群在利用多样性上的变化趋势,同生物结皮的演替方向相一致,随着结皮向更高级的阶段演替,其微生物群落在利用碳源的多样性上逐渐增强;裸沙内菌群主要利用多聚物、碳水化合物、羧酸这三类碳源;而结皮下土壤样品,相比裸沙,利用酚酸类物质的能力更强;物理结皮、藻类结皮及其下伏土壤在微生物碳代谢功能群结构上与裸沙相似,而苔藓结皮、苔藓结皮下土壤及地衣结皮则不同于裸沙,同时两个苔藓结皮样品的微生物碳代谢功能群结构相类似,苔藓结皮下土壤和地衣结皮相似。丁二胺、D-木糖可作为指示物用以区分毛乌素沙地各类型结皮和下伏土壤。(4)在沙地环境中分离得到两株新菌,其中菌株1N-3是Phyllobacterium属的新种,多相分类研究结果表明:菌株1N-3为革兰氏阴性需氧杆菌,具运动性;在NA固体平板培养基生长呈圆形,珍珠白色不透明,菌落微隆起,边缘整齐;生长Na Cl浓度范围为0-4%(w/v)(最适0%),生长温度范围为15-40℃(最适30°C),生长p H范围为5-10(最适8);接触酶和过氧化氢酶测试为阳性,硝酸盐还原反应检测为阳性;主要脂肪酸为summed feature 8(C18:1ω7c/C18:1ω6c)(70.2%);基因组DNA G+C含量为60.1%。菌株SPY-1是Rhizobium属的新种。多相分类研究结果表明:菌株SPY-1为革兰氏阴性需氧杆菌,不具运动性;在YMA固体平板培养基生长呈圆形,奶白色半透明,菌落微隆起,边缘整齐;生长Na Cl浓度范围为0-4%(w/v)(最适0%),生长温度范围为15-37℃(最适30°C),生长p H范围为6-9(最适7);接触酶和过氧化氢酶测试为阳性,硝酸盐还原反应检测为阳性;主要脂肪酸为summed feature 8(C18:1ω7c)(66.45%);基因组DNA G+C含量为60.0%。综合以上结果,本研究认为毛乌素沙地的生物土壤结皮促进了下伏土壤的养分恢复,进而促进维管植物的定植和生长发育;同时结皮内的微生物,尤其是细菌,在土壤养分恢复和维管植物生长过程中,可能起着积极的作用。

王博,段玉玺,王伟峰,刘宗奇,李晓晶,刘源,李少博,郗雯[5](2019)在《库布齐沙漠东部不同生物结皮发育阶段土壤温室气体通量》文中研究指明以流动沙地为对照,采用时空替代法分析库布齐沙漠东部固定沙地上不同发育阶段生物结皮藻类结皮和地衣结皮土壤温室气体通量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生物结皮发育对荒漠土壤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荒漠土壤CO2排放通量大小为地衣结皮(128.5 mg·m-2·h-1)>藻结皮(70.2 mg·m-2·h-1)>流动沙地(48.2 mg·m-2·h-1),CH4吸收通量大小为地衣结皮(30.4μg·m-2·h-1)>藻结皮(21.2μg·m-2·h-1)>流动沙地(18.2μg·m-2·h-1),N2O排放通量大小为地衣结皮(6.6μg·m-2·h-1)>藻结皮(5.4μg·m-2·h-1)>流动沙地(2.5μg·m-2·h-1).CO2排放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生长季显着大于非生长季;CH4和N2O季节变化差异不显着,前者生长季吸收大于非生长季,后者非生长季排放大于生长季.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土壤微生物数量均是影响温室气体通量的重要因素,环境水热因子是影响土壤CO2排放的关键因子,但CH4和N2O通量对水热因子的变化不敏感.随着植被恢复和生物结皮发育,荒漠土壤温室气体累积通量的不断增大导致其百年尺度的全球增温潜势亦显着提高,依次为地衣结皮(1135.7 g CO2-e·m-2·a-1)>藻结皮(626.5 g CO2-e·m-2·a-1)>流动沙地(422.7 g CO2-e·m-2·a-1).

秦福雯,徐恒康,刘晓丽,康濒月,位晓婷,邵新庆[6](2019)在《生物结皮对高寒草地植物群落和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文中指出生物土壤结皮(生物结皮)是退化高寒草地重要的地表覆盖物,它具有调控土壤养分循环和影响植物群落结构和特征的作用。本研究以不同盖度生物结皮、草本植物群落和土壤化学性质为研究对象,于2018年7月份在青海省贵南县高寒草地展开试验调查和取样。结果表明:生物结皮盖度的变化显着影响了草本植物群落的结构,降低了禾本科植物的比例和植物群落的平均高度(P<0.05);生物结皮盖度与土壤酸碱度呈极显着的负相关关系(P<0.01),与土壤全氮含量呈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P<0.01),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P<0.05)。可见,生物结皮的存在和盖度变化会显着影响高寒草地草本植物群落和土壤养分循环,在高寒草地退化问题的治理中可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李永强[7](2016)在《不同载畜率对短花针茅荒漠草原土壤风蚀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文中指出荒漠草原是旱生性最强和对外界干扰最敏感的草原生态系统,承受着严重的风蚀和放牧双重胁迫。开展荒漠草原不同放牧利用强度对风蚀过程影响的研究,可以阐明草地放牧对干旱区风蚀过程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对科学规划放牧制度、合理制定草地区域保护政策具有重要意义。以内蒙古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草原为研究对象,在连续开展11年的随机区组放牧样地(设置4个载畜率0.93、1.82、2.71、0sheep/hm2/year)布设BSNE集沙仪,通过2年(2013年4月——2015年4月)共4个采样期的监测,研究载畜率与风沙通量的定量关系及风蚀物粒度特征;并通过取原状土样进行室内风洞吹蚀试验,研究载畜率与风蚀速率的定量关系及估测不同载畜率荒漠草原风蚀总量。研究结果表明:(1)荒漠草原载畜率对风沙通量影响显着:荒漠草原区,日平均风沙通量在2.38-31.39 g/m/d之间,平均为16.00 g/m/d(所有季节均值);载畜率对风沙通量有显着影响,随载畜率的增强,风沙通量逐渐增加;生长季风沙通量明显小于非生长季;载畜率和季节对风沙通量的影响存在交互效应,非生长季节不同载畜率间的风沙通量差异远小于生长季载畜率间的差异。(2)不同季节和载畜率对荒漠草原风沙流结构影响各异:生长季风沙流结构垂向分布符合经典的风沙流指数递减函数,而非生长季,该函数拟合效果较差,可能由于植被留茬高度的差异,风沙流结构表现不同的规律;生长季,载畜率主要增加近地表含沙量,非生长季,50 cm以上含沙量明显增加。垂直高度较高的风沙流,主要受季节控制,载畜率影响较小,载畜率间的风沙流结构的差异主要体现近地表层次。(3)荒漠草原风沙沉积物粒径分选作用与垂向分布结构明显:风沙沉积物颗粒<250 μm的土壤颗粒为主,占所有沉积物颗粒的85%以上;随着高度增加,风蚀物颗粒组成逐渐变细,风蚀作用下,土壤表土中D50颗粒(<50μm)最为活跃,而D50-125(50-125 μm)和D125-250颗粒(125-250 μm)在表土中有相应的聚集现象;重度和中度放牧区,<50μm颗粒富集比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的规律较稳定,而CK和LG区,在50 cm以上,富集比随高度增加不再变化,基本处于同一水平;放牧导致更多的细颗粒在更高垂直高度累计,这一层次属于悬移颗粒,有可能传递更远的距离,对草地营养损失可能影响更大。(4)风沙沉积物C、N等元素含量水平输移垂直分布梯度明显:四子王旗荒漠草原区,每1000kg风蚀沉积物,含有全碳30.90kg、全氮2.87 kg,风蚀过程带走大量的土壤营养物质。沉积物的养分含量与载畜率有直接的关系,对照区保留有更丰富的营养,风沙营养水平更高,随着载畜率的增强,沉积物全碳和全氮含量均逐渐降低;近地表沙尘营养含量最低,但随高度增加,在50 cm高度沉积物营养基本达到峰值的95%,然后随高度变化较少。风沙沉积物垂直高度和载畜率之间对营养含量的影响存在交互效应,CK和LG处理,不同高度间沉积物养分水平差异较小,MG和HG区,不同高度沉积物养分水平差异较大,高载畜率风沙沉积物营养水平有更显着垂直梯度分布,特别是近地表层次。沉积物C/N比为平均为10.88,但C/N计量关系受载畜率影响显着,随载畜率增加,沉积物中全碳含量下降更显着,使得C/N比表现逐渐下降的趋势;风蚀带走了土壤中最富营养的部分,与表土相比,几乎所有的元素含量在沉积物中都表现更高的富集浓度。(5)载畜率增大了荒漠草原风沙沉积物营养的流失:营养通量是养分含量和风蚀颗粒质量的综合反映;荒漠草原区,非生长季养全碳和全氮通量分别占到全年通量的68%和65%;随载畜率增大,营养通量逐渐增加,重度放牧区平均营养通量是对照区的1.8倍,重度放牧区风蚀物营养水平低但有较高的营养通量,风蚀和放牧加剧了土壤养分的进一步流失。(6)基于风洞吹蚀方法的不同载畜率风蚀强度估测:基于风洞试验并结合试验期间每10分钟详细风速风频数据分析,风蚀强度随载畜率的增大而增大,CK区风蚀强度115.24 t/km2. Year,重度放牧区达到648.95 t/km2. Year,与典型草原的重度放牧利用相比,风蚀强度高出10倍。放牧活动导致的土壤践踏强度增加及可食性牧草减少是导致风蚀强度增加的共同因素,但其作用过程并非线性关系。(7)放牧-风蚀耦合影响荒漠草原稳定性的机制:放牧利用是草地管理的主要方式,相对于典型草原和草甸草原的退化原因,风蚀和放牧过程的耦合,是导致荒漠草原草地退化的重要原因,细颗粒损失、带走更丰富的营养、放牧区更活跃的风沙流结构,这些都是荒漠草原草地退化的重要驱动力。近年来实施的一系列草地禁牧政策和措施,在推动草原生态环境改善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抑制了草地风蚀和退化趋势,说明政府在近年来实施的草地管理方略是行之有效的,通过宏观的调控和政策引导,草地风蚀与荒漠化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在未来草地利用中,应当继续实施草地保护的策略和措施,促进草地生态环境的进一步好转。

韩海燕[8](2014)在《高寒沙地生物结皮碳释放及其对土壤呼吸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土壤呼吸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呼吸任何微小的变化都将引起大气中CO2浓度的变化,进而影响全球气候的变化。作为土壤与大气之间界面层的生物结皮是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生物结皮能够进行呼吸作用释放CO2,而且干旱、半干旱区生物结皮活体的盖度通常能达到70%或更高,所以生物结皮的存在对该地区碳循环的贡献不容忽视。在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系统主要受水分条件限制,因此,全球气候变化特别是降水格局的改变,将会影响该地区生物结皮的活性和土壤碳循环过程。目前,对于有生物结皮覆盖的土壤呼吸及生物结皮碳释放的研究还不多,降水对有生物结皮覆盖的土壤呼吸及生物结皮碳释放影响方面的研究更为缺乏。对于高寒沙区来说,上述研究尚未展开。研究青藏高原高寒沙区有生物结皮覆盖的土壤呼吸、生物结皮碳释放及其对模拟降雨的响应,对于揭示高寒沙区生物结皮碳释放特征及其对土壤呼吸的影响规律、准确评价生物结皮在高寒干旱区碳循环中的作用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青海共和盆地沙地上分布的藻结皮、苔藓结皮、苔藓地衣结皮为研究对象,通过原位测定和控制实验,研究和揭示了生物结皮土壤呼吸和生物结皮碳释放的动态特征及模拟降雨条件下有生物结皮覆盖的土壤呼吸和生物结皮碳释放规律,探讨了高寒沙区生物结皮对土壤呼吸的影响规律。本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生物结皮碳释放速率和有生物结皮覆盖的土壤呼吸的速率具有明显的动态变化特征,生物结皮碳释放速率的日变化较为平缓,没有明显的峰值,其生长季变化曲线呈双峰型;有生物结皮覆盖的土壤呼吸速率的日变化和生长季变化曲线都呈现单峰型。生物结皮碳释放速率的日均值和生长季均值都显着小于有生物结皮覆盖的土壤呼吸速率。(2)降水促进了生物结皮碳释放速率和有生物结皮覆盖的土壤呼吸速率的增加,并且对生物结皮碳释放速率的促进作用大于对有生物结皮覆盖的土壤呼吸速率的促进作用。其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降水初期,在降水后的3到6分钟内,生物结皮碳释放速率和有生物结皮覆盖的土壤呼吸速率分别增长了20倍和3倍以上。降水后有生物结皮覆盖的土壤呼吸速率的增长主要是由生物结皮碳释放速率的快速增长造成的。(3)无降水时,生物结皮的存在增大了日尺度和生长季尺度上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降水后,生物结皮的存在降低了土壤呼吸对近地面气温变化的敏感性。无降水时,在日尺度和生长季尺度上,基于近地面气温和土壤温度得到的无结皮土壤呼吸的Q10值小于有生物结皮覆盖的土壤的Q10值;降水后,基于近地面气温得到的无结皮土壤呼吸的Q10值大于有生物结皮覆盖的土壤呼吸的Q10值。(4)不同类型的生物结皮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存在差异。在整个生长季中,藻结皮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微弱,苔藓结皮和苔藓地衣结皮对土壤呼吸起明显的促进作用。

李琳[9](2014)在《松嫩草原藻结皮中蓝藻的物种多样性及藻结皮生态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松嫩草原独特的生态功能和经济价值一直备受关注,近年来学者们对该区域内的高等植物群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对该区域广泛存在的低等植物蓝藻却没有给予必要的关注。本研究以松嫩草原地表广泛分布的藻结皮为研究对象,选取了羊草(Leymus chinensis)群落、星星草(Puccinellia tenuiflora)群落、虎尾草(Chloris virgata)群落、碱蒿(Artemisia anethifolia)群落、角碱蓬(Suaeda corniculata)群落地表以及天然碱斑地表生长的藻结皮。对划定样地地表分布的结皮进行了蓝藻种类组成鉴定、厚度及生物量测定。通过传统形态学方法对样地采集的原始样品及经过实验室培养后的藻结皮进行了初步制片观察,并运用现代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探讨了不同植物群落下藻结皮中蓝藻的物种多样性。同时还对三种藻结皮进行了模拟氮降解过程实验。生态学的研究包括不同植物群落下藻结皮与下层土壤之间的关系,探讨了不同植物群落下藻结皮存在对下层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土壤pH、土壤电导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具鞘微鞘藻(Microcoleus vaginatus)和普通念珠藻(Nostoc commune)在各样地藻结皮中均为优势种。不同植物群落下藻结皮厚度差异显着,生物量差异显着。藻结皮的存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土壤表层的温度,增加土壤表层含水量,降低表层土壤的pH和电导率。不同植物群落下的藻结皮在降解速率上存在差异,降解速率受藻结皮厚度和生物量影响。本研究对该区域藻结皮中蓝藻物种组成及其生态学研究是很好的补充,丰富了草原生态系统生物结皮的研究,对完善干旱、半干旱生态系统生物结皮的研究更具理论意义。

赵卓[10](2013)在《民勤荒漠人工治理地区荒漠藻类分布组成和种质保藏的研究》文中提出荒漠藻类是指生长在荒漠地区的土壤藻类,是陆生藻类中特定的生态学类群,而非藻类分类学上的概念。荒漠藻类能在干旱、贫瘠、强辐射等环境恶劣条件下生存和繁衍,并通过自身的生理生态作用,影响和改变荒漠环境。本文主要研究甘肃省民勤县人工治理的荒漠地区,对荒漠藻类结皮进行野外考察、采样收集封装,带回实验室培养、分离,通过种类初步鉴定发现该地区藻类植物共有103种,其中已确定37种,待确定66种,隶属于4门。其中蓝藻门68种、绿藻门23种、硅藻门8种、裸藻门4种,同时,对实验室筛选出的当地优势藻类进行了扩大培养,并对四种方法保藏藻类种质进行了试验,为今后实验室生物结皮藻类的后续研究提供了重要保证。首次分析了该荒漠地区的藻类组成、生态和空间分布等特征,发现民勤荒漠人工治理地区的不同采样地点,藻类植物分布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荒漠中不同部位在藻类植物的物种数、生物量变化总体趋势为6年期粘土方格>人工梭梭林>固定沙丘(10年期粘土方格)>3年期柴草方格>典型沙垄,不同区域的垂直分布也存在着差异。观察人工防沙治沙以后荒漠土壤藻类的变化,研究了人工治理对荒漠土壤系统产生的影响,为进一步寻找改良土壤和防风固沙的方法,将荒漠藻类与人工防沙治沙相结合,广泛应用于沙漠地区的植被恢复与生态重建过程,为改善沙漠生态环境提供了新的基础理论资料与科学依据。

二、荒漠生物结皮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荒漠生物结皮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毛乌素沙地生物结皮的发育分布驱动因子与生态价值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生物结皮发育与空间分布影响因素
        1.2.2 生物结皮的生态价值
        1.2.3 生物结皮研究的数理统计方法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内容
        2.2.1 研究目标
        2.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
        2.2.1 生物结皮发育状况的环境影响因子
        2.2.2 生物结皮空间分布预测
        2.2.3 单位面积生物结皮的生态功能
    2.4 数据处理
        2.4.1 典范对应分析与秩相关分析
        2.4.2 分类回归树模型
        2.4.3 最大熵模型
    2.5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生物结皮发育状况的环境驱动因子
    3.1 冠层下生物结皮发育状况的环境驱动因子
        3.1.1 基于典范对应分析的冠层下生物结皮发育状况
        3.1.2 冠层下生物结皮发育状况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3.2 冠层间生物结皮发育状况的环境驱动因子
        3.2.1 基于典范对应分析的冠层间生物结皮发育状况
        3.2.2 冠层间生物结皮发育状况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生物结皮的发育状况预测
    4.1 冠层下生物结皮发育状况的预测模型
        4.1.1 冠层下生物结皮发育状况预测模型的评估
        4.1.2 冠层下生物结皮发育状况预测模型的环境因子相对重要性
    4.2 冠层间生物结皮发育状况的预测模型
        4.2.1 冠层间生物结皮发育状况预测模型的评估
        4.2.2 冠层间生物结皮发育状况预测模型的环境因子相对重要性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生物结皮的空间分布预测与生态价值评估
    5.1 生物结皮的空间分布预测模型
        5.1.1 模型评估
        5.1.2 模型的主导因子贡献率
        5.1.3 模型主导因子的单变量响应曲线
        5.1.4 生物结皮的空间分布状况
    5.2 生物结皮生态价值评估
    5.3 讨论
        5.3.1 生物结皮的空间分布预测
        5.3.2 生物结皮的生态价值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生物土壤结皮演替对高寒草原植被结构和土壤养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群落调查与取样方法
    1.3 室内分析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物结皮的结构和组成
    2.2 植物群落物种组成
    2.3 植物群落物种重要值和功能群重要值的变化
    2.4 不同生物结皮类型中植物群落特征的变化
    2.5 不同生物结皮类型中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
3 讨论
    3.1 生物结皮发育演替对草本植物群落结构和特征的影响
    3.2 生物结皮发育演替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4 结论

(3)生物地毯治沙工程——生物结皮现状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生物土壤结皮形成、演替和分布
2 生物土壤结皮的多种生态学功能
    2.1 生物土壤结皮对土壤理化性能的影响
    2.2 生物土壤结皮对碳氮固存的影响
    2.3 生物土壤结皮对抵抗风蚀的影响
    2.4 生物土壤结皮对水分下渗的影响
    2.5 生物土壤结皮对凝结水形成和蒸发的影响
    2.6 生物土壤结皮对植被的影响
    2.7 生物土壤结皮对群落生态演替和生态平衡的影响
3 生物土壤结皮的监测、管理和修复
    3.1 生物土壤结皮的监测
    3.2 生物土壤结皮的管理和修复
4 现存问题
5 展望

(4)毛乌素沙地生物结皮细菌多样性及其生态功能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相关基本概念
        1.2.2 生物结皮的生态功能
        1.2.3 生物结皮与维管植物之间的相互影响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创新点
        1.3.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毛乌素沙地生物结皮及植物可培养细菌多样性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区概况
        2.1.2 试验材料采集
        2.1.3 细菌分离培养基
        2.1.4 样品内细菌分离培养
        2.1.5 可培养细菌数量统计
        2.1.6 菌株的纯化与保藏
        2.1.7 16srRNA序列测定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毛乌素沙地夏季可培养细菌分离结果
        2.2.2 毛乌素沙地冬季可培养细菌分离结果
        2.2.3 毛乌素沙地夏季、冬季生物结皮微生物群落差异
    2.3 小结
第三章 生物结皮类型对下伏土壤养分特征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测定指标及方法
        3.1.3 数据处理及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生物结皮下伏土壤C、N、P含量的变化
        3.2.2 生物结皮类型对下伏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作用
        3.2.3 生物结皮演替对土壤养分恢复的作用
        3.2.4 分析与讨论
    3.3 小结
第四章 生物结皮对土壤细菌碳源利用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Biolog-ECO微平板试验检测
        4.1.3 数据处理及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生物结皮及土壤内微生物对碳源利用的动力学特征
        4.2.2 生物结皮及土壤内微生物利用碳源能力的多样性
        4.2.3 生物结皮及土壤微生物利用碳源多样性的PCA分析
    4.3 讨论
        4.3.1 生物结皮类型对微生物碳源利用的影响
        4.3.2 不同生物结皮微生物利用碳源差异
    4.4 小结
第五章 两株分离自沙地环境的新菌多相分类鉴定
    5.1 材料与试剂
        5.1.1 菌株来源
        5.1.2 所用培养基
        5.1.3 试剂及参比菌株
    5.2 试验方法
        5.2.1 16srRNA及持家基因序列特征
        5.2.2 表型特征
        5.2.3 化学分类特征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基因型特征
        5.3.2 表型特征
        5.3.3 化学分类特征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5)库布齐沙漠东部不同生物结皮发育阶段土壤温室气体通量(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试验设计与样品采集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 温室气体浓度
        1.3.2 环境水热因子
        1.3.3 植物群落及土壤参数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环境特征
    2.2 温室气体通量变化特征
    2.3 温室气体通量与水热因子的关系
    2.4 温室气体通量与土壤因子的关系
    2.5 生物结皮不同发育阶段荒漠土壤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及全球增温潜势
3 讨 论
    3.1 植被恢复及生物结皮发育对CO2通量的影响
    3.2 植被恢复及生物结皮发育对CH4通量的影响
    3.3 植被恢复及生物结皮发育对N2O通量的影响
4 结 论

(6)生物结皮对高寒草地植物群落和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群落调查与取样方法
    1.3 试验方法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生物结皮盖度样方内植物群落物种组成
    2.2 不同生物结皮盖度样方内草本植物群落物种重要值的变化
    2.3 生物结皮盖度和草本植物群落特征的关系
    2.4 生物结皮盖度与土壤化学性质 (酸碱度、全氮和有机碳) 的关系
3 讨论
    3.1 生物结皮盖度与草本植物群落结构和特征的关系
    3.2 生物结皮盖度与土壤化学性质的关系
4 结论

(7)不同载畜率对短花针茅荒漠草原土壤风蚀的影响及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及依据
        1.1.1 风蚀是我国土地荒漠化的重要原因
        1.1.2 放牧和风蚀是影响荒漠草原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1.1.3 放牧强度对草原风蚀过程影响的研究不足
        1.1.4 四子王旗短花针茅草原的典型性
    1.2 相关领域研究进展
        1.2.1 放牧对草地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
        1.2.2 放牧对土壤结皮影响的研究
        1.2.3 风蚀对土壤颗粒和养分损失影响的研究
        1.2.4 风沙流研究
        1.2.5 风蚀模型研究
        1.2.6 风蚀采样方法研究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自然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特征
        2.1.4 植被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研究和分析方法
        2.3.1 风沙流输沙通量和结构测定
        2.3.2 土壤样品分析测定
        2.3.3 风洞吹蚀速率测定
        2.3.4 植被和地表结皮特征测定
        2.3.5 数据处理和分析
3 不同载畜率风沙流输沙通量及其影响因子
    3.1 输沙通量变化
    3.2 不同载畜率处理风沙流结构
    3.3 利用风沙流指数函数估算不同高度风沙流分配
    3.4 植被和枯落物盖度对输通量的影响
        3.4.1 不同载畜率植被和枯落物盖度变化
        3.4.2 植被和枯落物盖度与输沙通量的关系
    3.5 群落高度对输沙通量的影响
        3.5.1 不同放牧强度植物群落高度变化
        3.5.2 群落高度和输沙通量的关系
    3.6 讨论
        3.6.1 风沙流结构
        3.6.2 风蚀率和输沙通量
    3.7 小结
4 不同载畜率风沙沉积物粒径特征
    4.1 风沙沉积物粒径组成
    4.2 风沙沉积物小于D250颗粒富集比
    4.3 土壤表面结皮盖度及粒度特征
    4.4 讨论
        4.4.1 垂直高度和放牧对沉积物物粒径的影响
        4.4.2 荒漠草原不同放牧强度地表及粒度特征
    4.5 小结
5 不同载畜率风蚀过程中的养分运移
    5.1 不同载畜率风沙沉积物碳运移规律
        5.1.1 沉积物全碳含量
        5.1.2 风沙沉积物全碳通量
    5.2 不同载畜率风沙沉积物氮运移规律
        5.2.1 风沙沉积物氮含量
        5.2.2 风沙沉积物氮通量
    5.3 不同载畜率和采样季节风沙沉积物C和N关系
        5.3.1 不同载畜率和季节沉积物C和N相关性
        5.3.2 不同载畜率和集沙高度风沙沉积物C/N比变化
    5.4 风沙沉积物和土壤表土C、N、H、S化学计量特征
        5.4.1 风沙沉积物和土壤表土总碳组成变化
        5.4.2 风沙沉积物和土壤元素化学计量特征及相关性
    5.5 讨论
        5.5.1 风沙沉积物化学计量特征
        5.5.2 风蚀对土壤养分及碳循环的影响
    5.6 小结
6 基于风洞模拟的荒漠草原不同载畜率抗蚀特征比较
    6.1 不同载畜率原状吹蚀样方植被和土壤粒度特征
    6.2 不同载畜率草地风洞吹蚀速率
    6.3 风洞吹蚀速率与植被特征的关系
    6.4 2013-2015年荒漠草原风蚀损失评估
    6.5 讨论
        6.5.1 风蚀速率和风速的关系
        6.5.2 风洞方法与草原风蚀速率
    6.6 小结
7 结论与讨论
    7.1 主要结论
    7.2 进展分析
    7.3 问题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8)高寒沙地生物结皮碳释放及其对土壤呼吸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土壤呼吸
    1.2 生物结皮的碳释放
        1.2.1 生物结皮
        1.2.2 生物结皮的碳释放
        1.2.3 生物结皮碳释放的测定方法
    1.3 降水对土壤呼吸和生物结皮碳释放的影响
    1.4 青藏高原生物结皮的研究
    1.5 科学问题的提出
    1.6 主要研究内容
    1.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特征
        2.1.3 生物结皮特征
        2.1.4 土壤和植被特征
    2.2 实验设计和研究方法
        2.2.1 生物结皮特征的测定
        2.2.2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
        2.2.3 土壤呼吸和生物结皮碳释放动态的测定
        2.2.4 土壤呼吸和生物结皮碳释放对模拟降水响应的测定
        2.2.5 数据处理
第三章 土壤呼吸和生物结皮碳释放的动态变化
    3.1 引言
    3.2 土壤呼吸和生物结皮碳释放的日动态
        3.2.1 环境因子的日动态
        3.2.2 土壤呼吸和生物结皮碳释放速率的日动态
        3.2.3 土壤呼吸和生物结皮碳释放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3.3 土壤呼吸和生物结皮碳释放的生长季动态
        3.3.1 环境因子的生长季动态
        3.3.2 土壤呼吸和生物结皮碳释放的生长季动态
        3.3.3 土壤呼吸和生物结皮碳释放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3.4 讨论
        3.4.1 土壤呼吸的动态变化
        3.4.2 生物结皮碳释放的时间动态变化
        3.4.3 环境因子对土壤呼吸和生物结皮碳释放的影响
    3.5 小结
第四章 模拟降水对土壤呼吸和生物结皮碳释放的影响
    4.1 引言
    4.2 藻结皮土壤呼吸和藻结皮碳释放对模拟降水的响应
        4.2.1 环境因子对模拟降水的响应
        4.2.2 土壤呼吸及藻结皮碳释放对模拟降水的响应
        4.2.3 土壤呼吸和藻结皮碳释放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
    4.3 苔藓结皮土壤呼吸和苔藓结皮碳释放对模拟降水的响应
        4.3.1 环境因子对模拟降水的响应
        4.3.2 土壤呼吸和苔藓结皮碳释放对模拟降水的响应
        4.3.3 土壤呼吸和苔藓结皮碳释放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
    4.4 苔藓地衣结皮土壤呼吸和苔藓地衣结皮碳释放对模拟降水的响应
        4.4.1 环境因子对模拟降水的响应
        4.4.2 土壤呼吸和苔藓地衣结皮碳释放对模拟降水的响应
        4.4.3 土壤呼吸和苔藓地衣结皮碳释放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4.5 模拟降水对土壤呼吸和生物结皮碳释放的影响
    4.6 讨论
        4.6.1 降水对土壤呼吸的影响
        4.6.2 降水对生物结皮碳释放的影响
    4.7 小结
第五章 生物结皮对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的影响
    5.1 引言
    5.2 研究结果
        5.2.1 生物结皮对日尺度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的影响
        5.2.2 生物结皮对生长季尺度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的影响
        5.2.3 降水对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的影响
        5.2.4 环境因子对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的影响
    5.3 讨论
        5.3.1 生物结皮对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的影响
        5.3.2 降水对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的影响
    5.4 小结
第六章 土壤和生物结皮的碳释放量估算
    6.1 引言
    6.2 碳释放量估算方法
    6.3 研究结果
        6.3.1 9:00~11:00 呼吸速率与全天碳释放量的相关关系
        6.3.2 降水后生物结皮土壤、无结皮土壤、生物结皮全天碳释放量
        6.3.3 生物结皮土壤、无结皮土壤、生物结皮碳释放量生长季动态
        6.3.4 生物结皮土壤、无结皮土壤、生物结皮生长季碳释放量
    6.4 讨论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9)松嫩草原藻结皮中蓝藻的物种多样性及藻结皮生态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1.1 生物结皮的定义
    1.2 生物结皮主要研究区域
    1.3 生物结皮的研究现状
        1.3.1 生物结皮的种类组成
        1.3.2 生物结皮分布特征
        1.3.3 生物结皮的胶结机理
        1.3.4 生物结皮的拓殖演替过程
        1.3.5 生物结皮与土壤水分的关系
        1.3.6 生物结皮对土壤条件的改善
        1.3.7 生物结皮与维管植物的相互作用
    1.4 研究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样地选择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区域地理地貌
        2.1.2 区域气候特点
        2.1.3 区域水文条件
        2.1.4 区域土壤条件
        2.1.5 区域植被特征
    2.2 实验样地的选择与处理
第三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 实验材料的采集与处理
    3.2 研究方法的选择
        3.2.1 藻结皮中蓝藻的物种多样性
        3.2.2 藻结皮厚度的测定
        3.2.3 藻结皮生物量的测定
        3.2.4 土壤样品的理化性质测定
        3.2.5 藻结皮氮降解过程
    3.3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
    3.4 数据处理分析
第四章 实验结果分析
    4.1 不同植物群落下藻结皮中蓝藻的多样性
        4.1.1 传统形态学鉴定结果
        4.1.2 分子生物学实验结果
    4.2 不同植物群落下藻结皮厚度的差异
    4.3 不同植物群落下藻结皮生物量的差异
    4.4 藻结皮存在与其下层土壤的关系
        4.4.1 不同植物群落下藻结皮对结皮下层土壤温度的影响
        4.4.2 不同植物群落下藻结皮对结皮下层土壤水分的影响
        4.4.3 不同植物群落下藻结皮对结皮下层土壤pH的影响
        4.4.4 不同植物群落下藻结皮对结皮下层土壤电导率的影响
    4.5 藻结皮氮降解过程
第五章 讨论
    5.1 不同植物群落下藻结皮中蓝藻的多样性
    5.2 不同植物群落下藻结皮厚度的差异
    5.3 不同植物群落下藻结皮生物量的差异
    5.4 藻结皮存在与其下层土壤的关系
        5.4.1 不同植物群落下藻结皮对结皮下层土壤温度的影响
        5.4.2 不同植物群落下藻结皮对结皮下层土壤水分的影响
        5.4.3 不同植物群落下藻结皮对结皮下层土壤pH的影响
        5.4.4 不同植物群落下藻结皮对结皮下层土壤电导率的影响
    5.5 藻结皮氮降解过程
参考文献
附录Ⅰ
附录Ⅱ
致谢

(10)民勤荒漠人工治理地区荒漠藻类分布组成和种质保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生物结皮的概述
    1.3 生物结皮的定义
    1.4 生物结皮中的藻类
    1.5 荒漠藻类的种质保藏
        1.5.1 藻类种质保藏的目的和意义
        1.5.2 藻类种质保藏方法概述
    1.6 荒漠藻类国内外研究进展
        1.6.1 国外荒漠藻类研究进展
        1.6.2 国内荒漠藻类研究进展
第2章 研究区域与材料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自然条件
        2.1.2 研究区域概况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研究方法
        2.3.1 采样调查及方法
        2.3.2 实验样品的处理
        2.3.3 荒漠藻类的分离及培养
        2.3.4 荒漠藻类种质保藏方法
        2.3.5 其他数据分析
第3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民勤荒漠人工治理地区藻类的组成与分布
        3.1.1 人工治理地区荒漠藻类的组成
    3.2 人工治理地区荒漠藻类分布特征
        3.2.1 荒漠藻类在生物结皮中的垂直分布特征
        3.2.2 不同人工治理区域荒漠藻类的垂直分布
        3.2.3 不同人工治理区域荒漠藻类的分布
    3.3 荒漠藻类保藏实验分析
        3.3.1 无处理(对照)荒漠藻种的存活率
        3.3.2 恒温30℃干燥后荒漠藻种的存活率
        3.3.3 冷冻干燥后荒漠藻种的存活率
        3.3.4 包埋处理后荒漠藻种的存活率
        3.3.5 温度对存活率的影响
        3.3.6 光(暗)对存活率的影响
        3.3.7 荒漠藻类保存前后的生长速率和生长曲线
        3.3.8 荒漠藻类保存前后的形态比较
第四章 讨论
    4.1 民勤荒漠人工治理地区藻类分布特点
    4.2 荒漠藻种保藏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荒漠生物结皮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毛乌素沙地生物结皮的发育分布驱动因子与生态价值评估[D]. 韦应欣.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2]生物土壤结皮演替对高寒草原植被结构和土壤养分的影响[J]. 秦福雯,康濒月,姜凤岩,刘晓丽,徐恒康,位晓婷,邵新庆. 生态环境学报, 2019(06)
  • [3]生物地毯治沙工程——生物结皮现状的研究进展[J]. 麻云霞,王月林,李钢铁,梁田雨,邹苗,王檬檬,杨颖. 草地学报, 2019(03)
  • [4]毛乌素沙地生物结皮细菌多样性及其生态功能特征[D]. 梁立雄.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9(02)
  • [5]库布齐沙漠东部不同生物结皮发育阶段土壤温室气体通量[J]. 王博,段玉玺,王伟峰,刘宗奇,李晓晶,刘源,李少博,郗雯. 应用生态学报, 2019(03)
  • [6]生物结皮对高寒草地植物群落和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J]. 秦福雯,徐恒康,刘晓丽,康濒月,位晓婷,邵新庆. 草地学报, 2019(02)
  • [7]不同载畜率对短花针茅荒漠草原土壤风蚀的影响及作用机制[D]. 李永强.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6(01)
  • [8]高寒沙地生物结皮碳释放及其对土壤呼吸的影响[D]. 韩海燕.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4(10)
  • [9]松嫩草原藻结皮中蓝藻的物种多样性及藻结皮生态学研究[D]. 李琳. 东北师范大学, 2014(01)
  • [10]民勤荒漠人工治理地区荒漠藻类分布组成和种质保藏的研究[D]. 赵卓. 兰州理工大学, 2013(S1)

标签:;  ;  ;  ;  ;  

沙漠生物结皮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