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木人工林土壤肥力下降研究综述

杉木人工林土壤肥力下降研究综述

一、杉木人工林地力衰退研究概述(论文文献综述)

张勇强[1](2020)在《杉木林下植物功能群构建及其对土壤性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杉木是我国南方最重要的速生用材常绿乔木树种之一,其林分结构单一、林地土壤质量下降、生态服务功能下降等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发展林下植被是增加杉木林下植物多样性、提高土壤生产力、提升生态服务功能的有效途径。本研究以近自然经营的杉木人工林为目标林,在调查比较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与杉木近自然林下植被多样性差异的基础上,将提升土壤养分有效性的豆科植物功能群与杉木林演替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的灌木植物功能群,引入到结构单一的人工林中,进而探究引入植物功能群后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引入灌木植物功能群和豆科植物功能群一年后对杉木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影响显着。不同林龄下,由于林地光照条件及林下灌草丰富度和多样性的不同,引入灌木植物功能群和豆科植物功能群的效果不同。(2)引入灌木植物功能群或豆科植物功能群增加了杉木林下的植物多样性,虽然未对土壤物理性质产生显着影响,但对杉木林下土壤养分含量的恢复具有积极作用:中龄林中,引入灌木植物功能群后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磷含量在表层土壤中显着高于引入豆科植物功能群,且二者显着高于对照组;近熟林下引入两类植物功能群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全量和速效养分含量,且豆科植物功能群对土壤养分有更明显的改善作用;成熟林中,引入灌木植物功能群对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钾的含量有所提高,但引入豆科植物功能群对土壤养分影响不显着;过熟林中,引入豆科植物功能群对土壤养分的改善效果更加显着,且提高了土壤表层的速效养分含量。(3)两类植物功能群引入均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影响显着,且对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产生的影响存在差异:中龄林引入豆科植物功能群不仅增加了土壤细菌丰富度,且增加了细菌和真菌多样性;近熟林中,引入两类植物功能群后显着增加了土壤真菌多样性;成熟林中引入豆科植物功能群显着增加了土壤真菌丰富度,提高了土壤真菌多样性;过熟林中,引入两种功能群的植物后显着增加了土壤真菌丰富度,引入豆科植物功能群后显着增加了土壤细菌多样性,引入灌木植物功能群显着增加了土壤真菌多样性。

孙启越[2](2019)在《河北平泉不同发育阶段油松林地力变化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围绕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林地力能否维持的问题,采用时序研究法,在河北平泉地区选择立地一致的不同林龄人工林(32年中龄林、40年近熟林、53年成熟林)、皆伐后不同时间(伐后5年、10年、24年)的天然更新林以及撂荒地开展调查研究,用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林木生长量、林分蓄积量、凋落物储量、凋落物持水能力、林下植物多样性等指标综合分析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中的地力变化情况。旨在明确现有经营模式下油松林的地力状况,针对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为油松合理育林体系的建立提供依据,对实现油松人工林长期生产力的维持和森林可持续经营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从人工林中龄林到成熟林阶段,林地土壤物理性质、养分含量和酶活性均有明显改善;皆伐后初期林地土壤质量继续提升,皆伐后5年到24年林地土壤物理性质、养分含量和酶活性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然而伐后24年天然更新林土壤质量总体仍好于中龄林和近熟林;天然更新林相比撂荒地土壤质量明显提高,说明油松人工林皆伐后天然更新恢复森林对土壤质量整体上是有利的。(2)不同发育阶段林地凋落物层最大持水率差异不大,从中龄林到成熟林凋落物逐渐累积,林地凋落物层的持水能力相应逐渐增加,成熟林凋落物层凋落物储量达5.02 t·hm-2,最大持水量达10.80 t·hm-2;皆伐收获后林地凋落物储量大幅减少,凋落物持水量明显下降;至皆伐后24年,地表凋落物重新累积起来,储量达4.14t·hm-2,接近32年人工林,凋落物层最大持水量也增长至9.18 t·hm-2。(3)油松人工林及皆伐后天然更新林下植物以菊科和蔷薇科为主,7组样地共出现灌木植物21种,草本植物66种。从中龄林到成熟林,林下物种多样性逐渐增加;林下物种数在皆伐后初期相比成熟林显着降低,随着时间推移又逐渐增多,在伐后10年多样性指数达到峰值,随后出现的下降与个体竞争有关。皆伐后自然植被恢复有利于生物多样性提高,且林下植物发展与土壤质量改善可以相互促进。(4)油松人工林与皆伐后天然更新林在0~20年林木生长过程差异不显着,天然更新林在树龄20年时的林木生长量相比人工林稍有提高。32年、40年、53年生人工林蓄积量分别为114.30 m3·hm-2、113.06 m3·hm-2和 130.27 m3·hm-2。伐后24年天然更新林林分蓄积仅为46.28 m3·hm-2,从维持林分长期生产力的角度建议在林分自然稀疏后进行人工补植,或在自然稀疏前及时进行人工抚育。(5)人工林皆伐收获后依靠天然更新实现植被恢复的过程实现了地力的自我维持。在皆伐10年以后,天然更新密度过大,林地开始出现自然稀疏,建议及时进行人工抚育,移出部分天然更新,以及在过疏林分中补植油松及阔叶树种,以维持林地土壤质量、提高森林结构稳定性,延续林分长期生产力。

田甜,白彦锋,张旭东,姜春前[3](2019)在《杉木人工林地力衰退的原因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是我国人工林种植的主要树种和重要速生用材树种,由于片面追求丰产、经营措施不合理等原因,导致了我国南方大面积经营的杉木人工纯林出现了地力衰退的问题,直接威胁到造林质量、林木生长和产量,进而影响到林分多功能效益的发挥和可持续经营。通过分析已有的研究结果,对杉木人工林地力衰退的表现、原因及对策进行探讨,为恢复和重建退化的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提供参考。

李林[4](2018)在《青神县巨桉连栽对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天然林资源以每年1145万hm2的速度消失,全世界森林总量急剧减少。因而,发展人工林已成为减缓木材供求矛盾的重要手段之一。我国自20世纪60年代引种巨桉成功之后,巨桉在全国进行了大面积的推广。由于长时间大规模的栽植巨桉,栽植地域出现了土壤退化、林地生产力下降等一系列问题,这已成为阻碍巨桉人工林发展的重大问题。基于此,本研究选取四川省青神县立地条件基本一致的6a生Ⅰ、Ⅱ和Ⅲ代巨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运用时序研究法(空间换时间),研究巨桉连栽对0-10cm和10-20cm土层土壤微生物数量、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的影响,为揭示连续栽植巨桉对土壤肥力的影响提供基础数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青神县各代巨桉人工林0-10cm土层的微生物总量、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大于10-20cm土层。随着巨桉连栽代次的增加,土壤放线菌数量在0-10cm和10-20cm土层中逐代明显下降,表现为I代林>II代林>III代林。真菌总量在0-10cm和10-20cm土层中逐代降低,但差异不显着。土壤微生物总量和细菌总量在0-10cm土层中逐代降低,差异也不显着;在10-20cm土层中逐代显着降低,表现为I代林>II代林>III代林。(2)青神县各代巨桉人工林0-10cm土层的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和氮(MBN)含量大于10-20cm土层。随连栽代次增加,MBC和MBN含量在0-10cm和10-20cm土层中均逐代显着降低,表现为I代林>II代林>III代林。0-10cm和10-20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C/N波动范围分别介于9.3910.64和9.9512.26之间,不同土层间土壤微生物量C/N无显着性差异。说明巨桉连栽人工林中土壤微生物群落以真菌占据优势和土壤供肥能力较弱。(3)青神县各代巨桉人工林0-10cm土层的蔗糖酶、纤维素酶、脲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都大于10-20cm土层。(4)随着巨桉连栽代次的增加,脲酶活性在0-10cm土层中逐代显着降低,在10-20cm土层中逐代降低,但差异不显着。蔗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在0-10cm和10-20cm土层中逐代显着降低,表现为I代林>II代林>III代林。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在0-10cm和10-20cm土层中逐代显着降低,表现为I代林>II代林>III代林。过氧化物酶活性在10-20cm土层中逐代显着降低,表现为I代林>II代林>III代林;在0-10cm土层过氧化物酶活性逐代减少但差异不显着。(5)相关分析表明,微生物总量、细菌数量、放线菌数量和真菌数量与蔗糖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多酚氧化酶活性、酸性磷酸酶活性和脲酶活性呈正相关关系。综上所述,由于巨桉是速生树种,生长快,长期单一种植,造成土壤酸化;林内凋落物减少,导致土壤有机质减少,从而导致森林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降低。因此,在巨桉连栽过程中,要及时采取施肥、保留采伐乘余物、营建混交林等经营措施,以提高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从而改善土壤肥力,提高巨桉人工林生产力。

盛炜彤[5](2018)在《关于我国人工林长期生产力的保持》文中认为为了保持我国人工林的长期生产力和提高森林质量,达到可持续经营的目的。作者在以往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广泛收集了国内外有关成果与资料,概括论述了我国人工林森林生产力的现状、不能保持生产力的原因与机理以及长期保持人工林生产力的技术对策。按第八次清查的全国森林资源数据,每公顷蓄积量为89.79 m3,其中天然林为104.6 m3,人工林为52.76 m3,人工林森林生产力明显低于天然林;我国优势树种人工林每公顷蓄积量也不高,如杉木为69.8 m3,马尾松为56.2 m3,落叶松为58.6 m3,这些数据比日本2002年3月公布的人工林相似树种的数据低很多,如日本针叶树蓄积量为227.97 m3·hm-2,柳杉为295.83 m3·hm-2,落叶松为189.88 m3·hm-2。关于年生长量,按全国第七次资源清查的中龄林与近熟林的数据做统计:杉木人工林5.24.2 m3·hm-2,马尾松为3.21.8 m3·hm-2,柏木为3.43.2 m3·hm-2;但按作者掌握的我国重点或示范性、试验性小面积人工林生长量看,却很高,按我国编制的速生丰产林标准的生长量数据看比较高。我国大面积人工林生产力不高,短周期经营的杨树、桉树人工林也不高,主要原因是:(1)纯林化与针叶化严重。按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统计,纯林占人工林的85%,而且针叶化明显,人工乔木林10个优势树种中针叶林比例高达56.9%。人工纯林结构简单,生物多样性低,生物学上缺乏稳定性。人工纯林特别是针叶纯林,抗性低,抗自然灾害和大气污染能力均差,人工纯林维护地力的能力也弱。(2)集约育林的技术措施:立地控制技术未得到推广,适地适树适品种原则在育林中未能认真贯彻;密度、植被、地力控制技术也执行不力,大面积上的人工林仍属于粗放经营;连作引起林地土壤理、化、生物特性恶化,土壤质量衰退,导致林木生长不良,林分生产力逐代下降;造林作业造成水土流失,如杉木造林,传统的育林技术未得到明显改进,福建尤溪炼山后进行的3年观测结果表明,炼山和水土流失损失的有机质高达989.35 kg·hm-2,养分586.26 kg·hm-2。桉树在砖红壤进行的机耕整地,水土流失也很严重,不合理的造林作业,最终导致土壤质量与森林生产力下降。短周期培育人工林带来了2个重要问题,一是对林地肥力要求高,二是如何利用无性系才能保持长期生产力。短周期经营采用的无性系,生长速度快,生长量大,轮伐期短,养分需求量大,如刚果12号W5无性系,通常利用地上部分,以57 a的轮伐期计,消耗的养分达571.75 kg·hm-2,我国培养短周期人工林的土壤质量本底原本普遍不高,如果采取连作,土壤有机质养分会明显下降,土壤质量衰退,并对其功能产生危害。我国杨树、桉树等人工林要达到短周期持续经营,还需要实行多无性系造林。我国人工林长期生产力保持的技术对策,应采取先进的集约育林措施,包括遗传控制、立地控制、密度控制、植被控制与地力控制。

夏丽丹,于姣妲,邓玲玲,李小艳,周垂帆,徐永兴[6](2018)在《杉木人工林地力衰退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杉木作为我国重要速生树种,在我国林业生产中占据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但其地力衰退问题日益显露,已引起相关学者的高度重视。文中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论述了杉木人工林地力衰退特征,如土壤酸化、缺磷、富铝和化感等;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杉木人工林地力衰退的原因,如酸沉降加剧、不适宜的营林活动、肥料施用不当等;提出了一系列维护措施,如轮作、营造混交林、追肥等;概述了杉木人工林地力衰退的最新研究进展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杨起帆[7](2017)在《杉木二代林轮作速生树种尾巨桉和黑木相思9a后的土壤养分变化特征》文中研究指明杉木是中国特有的速生用材树种,在中国南方林业生产和商品材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些年来,为了提高木材收获量,栽植面积越来越大且多代连续栽植杉木林的现象非常普遍,使得林地单位面积的杉木生产量逐渐减少,杉木人工林地力衰退和土壤肥力下降的状况非常严重,成为制约当前杉木林业生产发展的关键原因。因此,防止杉木人工林地力衰退及维持长期杉木土壤肥力和生产力是目前杉木研究的重点。杉木与其他阔叶树种进行合理轮作和混交可以对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与改善,能够显着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对于杉木林地的土壤肥力和生产力有显着影响,实现杉木林地可持续经营。本文就杉木二代林地上轮作尾巨桉与固氮树种黑木相思树种9 a后,以杉木二代林土壤为对照,对杉木土壤、尾巨桉土壤和黑木相思土壤间不同土层的物理性质(土壤容重、水分因子和土壤孔隙度)、大量元素(C、N、P、K、Ca、Mg)和微量元素(Al、Fe、Mn、Zn、Na)进行了研究,并应用相关分析和冗余分析,探索了杉木二代林地轮作尾巨桉和固氮树种黑木相思对土壤的影响,为今后杉木二代林地轮作树种经营实践提供依据,也为持续经营杉木人工林的生产实践提供科学保障。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坡位以及不同林分下土壤容重、最大持水量、最小持水量、毛孔持水量、非毛孔孔隙与毛孔孔隙差异均未达到显着性水平(P>0.05)。以杉木二代林为对照,轮作9 a后的尾巨桉和黑木相思林地土壤容重分别降低了 3.28%和11.48%,最小持水量分别降低了4.44%和1.92%,毛孔持水量分别降低了 4.24%和0.95%,毛孔孔隙分别降低了 5.16%和6.94%;但与杉木二代林相比,黑木相思土壤的最大持水量提高了 6.81%,非毛孔孔隙提高提高了 59.1%。与杉木二代林相比,轮作尾巨桉和黑木相思后对林地土壤物理性质的改善并不明显。2、杉木二代林、尾巨桉和黑木相思三林分的土壤中,水分因子、碳、氮、磷、速效钾、交换性钙、交换性镁等指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其他硝态氮、全钾、钙、镁、铝、铁、锰、锌、钠等指标则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或无显着变化。同一土层中不同林分下的土壤pH值、全碳、全氮、矿质氮、水解氮、全磷、有效磷、全钙、交换性钙、铝、铁、锰、锌存在差异不显着性(P>0.05),尾巨桉和黑木相思土壤与杉木二代林土壤在DOC、DON、硝态氮、铵态氮、全钾、速效钾、全镁、交换性镁、钠等元素含量上有显着差异(P<0.05)。3、以杉木二代林为对照,轮作9 a后的尾巨桉和黑木相思林地土壤DON含量分别降低了 4.75%和16.55%,硝态氮含量分别降低了68.75%和44.03%,全钾含量分别降低了 33.96%和8.08%,全钙含量分别降低了 4.40%和0.21%,交换性钙含量分别降低了 17.51%和12.13%,全镁含量分别降低了 34.62%和12.81%,铝元素含量分别降低了 5.22%和7.84%,锌元素含量分别降低了 7.19%和10.90%;但与杉木二代林相比,黑木相思土壤的全碳含量提高了 42.83%,全氮提高了 26.46%,矿质氮提高了 13%,按态氮提高了 24.91%,水解氮提高了 7.45%,全磷提高了 3.67%,有效磷提高了 49.29%,速效钾提高了 16.62%,交换性镁提高了 49.60%,铁元素提高了 0.62%,锰元素提高了 15.93%,钠元素提高了 46.89%,尾巨桉的DOC含量提高了28.08%。4、土壤化学指标(大量元素、微量元素)等会随土层深度、轮作树种和林龄的变化而变化,为更好地说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利用spss和Canoco软件对各项化学指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杉木二代林、尾巨桉和黑木相思土壤PH值、全碳、DON、全氮、DOC、矿质氮、硝态氮、铵态氮、水解氮、全磷、有效磷、全钾、速效钾、全钙、交换性钙、全镁、交换性镁、铝、铁、锰、锌、钠各化学元素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并且表现出不同的正负相关或不相关倾向,分析可知杉木二代林、尾巨桉和黑木相思土壤各指标间既相互影响又互相制约。5、杉木二代林、尾巨桉、黑木相思土壤均在0~10 cm 土层的土壤肥力较高,与杉木土壤对比,尾巨桉和黑木相思土壤的肥力相对较高,且尾巨桉的土壤肥力最高。这可能是由于杉木林连栽后枯枝落叶少等因素使得土壤养分消耗大并导致地力衰退,而轮作尾巨桉和黑木相思后大量的凋落物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经过微生物分解,营养元素可以及时回归表层土壤,提高了表层土壤肥力。

孙鹏跃[8](2016)在《氮磷添加对缓解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地力衰退的作用》文中指出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 Mayr)是我国暖温带亚高山地区主要的造林树种,自引种陕西后,部分区域人工林出现了潜在的地力衰退。本研究以秦岭幼林龄(5、10年生)、中林龄(23年生)、近熟林(33年生)和成熟林(43年生)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土壤表层(020 cm)土壤养分和土壤酶季节动态进行探究,同时比较5种林龄土壤养分质量分数、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差异并探究三者之间的相关关系。此外,还探究了4年施用氮磷肥对已出现地力衰退土壤养分质量分数、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的作用,为人工林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本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土壤养分(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质量分数由大到小排序为近熟林、成熟林>幼林龄>中林龄,随林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再增加趋势;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由大到小排序为近熟林、成熟林>中林龄>幼林龄,随林龄增加呈增加趋势;土壤pH由大到小排序为幼林龄>中林龄>近熟林、成熟林,随林龄增加呈下降趋势;土壤微生物数量(细菌、放线菌、真菌、总菌数)由多到少排序为近熟林、成熟林>幼林龄>中林龄,随林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再增加趋势;土壤酶(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由高到低排序为近熟林、成熟林>幼林龄>中林龄,随林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趋势;土壤磷酸酶活性由高到低排序为近熟林、成熟林>中林龄>幼林龄,随林龄增加呈上升趋势。总体分析,中林龄(23年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地出现土壤肥力下降,土壤酶、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互相之间相关性紧密(P<0.05),说明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可以作为表征土壤肥力的重要生物学指标。(2)4年施用氮磷肥的结果表明:所有施肥处理均提高土壤速效氮质量分数,N1处理提高幅度最大,与CK处理相比,增长6.47 mg/kg,增幅为76.16%;所有施肥处理均提高土壤速效磷质量分数,P处理提高幅度最大,与CK处理相比,增长6.09 mg/kg,增幅为206.51%;所有施肥处理中,P处理提高土壤速效钾质量分数最显着(P<0.05),增长17.33 mg/kg,增幅为15.11%;除N2处理以外,其他施肥处理均提高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其中,N2+P处理提高幅度最大,与CK处理相比,增长10.57 g/kg,增幅为105.27%;所有施肥处理均降低土壤pH值,N2+P处理降低幅度最大,与CK处理相比,降低0.42,降幅为7.09%。所有施肥处理中均减少土壤细菌数量,N2处理降低幅度最大,与CK处理相比,降低3.43×106个/g,降幅为50.00%;所有施肥处理均减少土壤放线菌数量,N2+P处理降低幅度最大,与CK处理相比,降低4.34×104个/g,降幅为50.00%;所有施肥处理均增加土壤真菌数量,N1处理提高幅度最大,与CK相比,增加6.66×103个/g,增幅为400.00%。所有施肥处理均增强土壤脲酶活性,N2+P提高幅度最大,与CK处理相比,增加0.50 mg/g,增幅为173.79%;除P处理以外,其他施肥处理均增强土壤蔗糖酶活性,N1处理提高幅度最大,与CK处理相比,增加78.47mg/g,增幅为107.97%;除P处理以外,其他施肥处理均提高土壤磷酸酶活性,N2处理提高幅度最大,与CK处理相比,增加0.31 mg/g,增幅为52.69%;所有施肥处理均提高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N2+P处理提高幅度最大,与CK处理相比,增加5.08 mL/g,增幅为179.65%。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N2+P处理施肥效果最佳。(3)5种林龄(8、13、23、33、43年生;下同)土壤养分(除土壤有机碳)和土壤酶季节变化显着(P<0.05),在整个生长季节内,5种林龄土壤养分(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土壤pH)季节变化规律一致,其中,土壤速效氮质量分数和速效磷质量分数在萌芽展叶期(56月)和落叶期(910月)大于生长旺盛期(78月),两者随季节变化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土壤速效钾质量分数和土壤pH值在生长旺盛期(78月)大于萌芽展叶期(56月)和落叶期(910月),两者随季节变化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5种林龄土壤酶(脲酶、蔗糖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季节变化规律基本相同,在整个生长季节内,其中,土壤脲酶活性和蔗糖酶活性在落叶末期(10月)达到最高峰且高于其他两个时期,两者随季节变化呈缓慢上升趋势;土壤磷酸酶活性在生长旺盛期(78月)大于萌芽展叶期(56月)和落叶期(910月),其活性随季节变化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趋势;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在生长旺盛初期(7月)高于其他两个时期,其活性随季节变化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总之,5种林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地土壤肥力均在生长旺盛期(78月)出现下降,且与其他时期相比差异显着(P<0.05),为落叶松人工林施肥研究提供了基础理论依据。

李智[9](2015)在《炼山对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长期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是我国南方最重要的速生造林树种,长期以来杉木多代连栽导致人工林产量下降显着。目前关于杉木连栽土壤及林木生产力的研究报道较多,许多学者指出杉木人工林营林措施不合理是导致林分生产力下降和林地土壤物理、化学性质恶化的主要外因。因此采用合理、有效的经营措施是解决杉木人工林生产过程中的重要问题。炼山的林地清理方式因经济方便、炼山后短期的激肥作用可明显提高造林成活率,促进人工幼林生长,已成为南方林区造林前常见经营措施之一。但炼山清理方式可能导致林地水土流失加剧、土壤性质变差、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不利于维持人工林长期生产力。有学者认为炼山5年后随着林地植被覆盖率的增加,林地水土流失量的减小、生态环境得以改善而不会对人工林长期生产力造成较大影响。由于目前有关炼山对杉木人工林影响的研究基本只针对幼林阶段,且研究年限一般不超过10年,因此无法科学有效评价炼山对杉木人工林的长期影响。鉴于此,本研究以福建尤溪林科所后山粉砂岩母质27年生杉木人工试验林及音头花岗岩母质22年生杉木人工试验林为研究对象,比较研究炼山对杉木林人工林林分、林下植被、土壤肥力等指标的影响,分析炼山对杉木林生态系统的长期影响规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炼山对花岗岩、粉砂岩母质杉木人工林生长力的影响规律相近。造林前经过炼山处理的杉木人工林试验小区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平均材积均小于造林前不经过炼山处理的杉木林,且差异达到显着水平(P<0.05)。林地不炼山小区杉木的生物量也大于炼山处理,其中干、叶的生物量与炼山小区的差异达到显着水平(P<0.05)。炼山处理小区杉木树高、胸径连年生长量比不炼山处理下降快,长期生长力低。炼山与不炼山处理间的乔木层养分及碳含量差异较小,而不炼山处理林分其余养分积累能力基本优于炼山处理林分。(2)炼山对花岗岩、粉砂岩母质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的影响规律相似。炼山处理下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的物种丰富度与不炼山处理差异不明显,但不炼山林分林下植被的生物量、盖度等均大于炼山处理,且生物量与炼山林地之间差异达到显着水平。不炼山林地林下植被的养分积累量也略高于炼山处理。盐肤木(Rhus chinensis Mill.)、肖梵天花(Urena lobata Linn.)、小构树(Broussonetia kazinoki S.et Z.)等植物仅出现在炼山处理的林地,而绒毛润楠(Machilus velutina Champ.ex Benth)、江南短肠蕨(Allantodia metteniana(Miq.)Ching var.metteniana)等植物仅出现在不炼山林地中。(3)在花岗岩、粉砂岩母质试验林林地不同土层,土壤容重基本表现为不炼山处理下小于炼山处理,在表层差异达到显着水平;不炼山林地土壤自然含水量、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基本高于炼山林地,表层土壤通气性能也优于炼山林地。在两试验地不炼山林地各土层土壤pH值均大于炼山林地。炼山与不炼山处理下杉木林地土壤全量养分、速效养分含量均呈随土壤深度增加而下降的趋势。炼山处理土壤全N、全P含量明显小于不炼山林地,且在表层差异均达到显着水平(P<0.05),而土壤全K、全C含量在炼山与不炼山处理间差异不明显。速效养分含量方面,炼山林地土壤的水解N、有效P含量基本小于不炼山林地,且水解N含量在各土层与不炼山林地之间差异均达到显着水平(P<0.05),但速效K含量在炼山与不炼山处理间差异不显着。(4)综上,与不炼山处理相比,在不同土壤母质杉木试验林中进行炼山处理,对杉木人工林的长期生产力有一定影响。这可能是炼山处理破坏了林地生态环境,导致植物群落结构被破碎,林地覆盖率降低,土壤理化性质恶化,整个生态系统养分贮量因此逐渐匮乏,最终使杉木人工林长期生产力受阻。因此,杉木人工林造林前清理采伐剩余物应尽量选用不炼山方式,防止林地因每代造林前均炼山而逐渐丧失生产力。林业主管部门应尽快颁布法律法规,完善补偿机制,积极推广不炼山造林,造林前不炼山能够有效防止水土流失,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保证林地土壤养分长期供应,以维持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长期生产力。

廖博一[10](2015)在《不同营林措施对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由于桉树人工林生长快、轮伐期短,集约化经营,随着桉树造林面积的不断扩大,桉树人工林连栽生产力下降日趋严重,严重限制了桉树的造林规模。由于缺乏对桉树人工林栽培措施的生态功能方面的深入研究,目前对桉树连栽地力衰退的原因和地力衰退的防治措施还不很清楚,导致了生产上桉树造林措施的盲目性极大,影响了桉树人工林长期生产力的保持。因此如何揭示桉树连栽地力衰退的原因和防治对策成为当前林业生产中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有鉴于此,本论文在导师课题组前期研究基础上,利用课题组2011年设计的桉树不同林地清理方式、不同整地方式、不同抚育方式、不同混交林方式、不同绿肥套种模式、不同更新方式等定位观测样地,进行不同营林措施对桉树人工林的生长、林下植被发育、土壤肥力变化等进行动态测定,研究不同营林措施对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的长期影响,筛选适合南方地区应用的能保持桉树人工林长期生产力的经营措施,为桉树人工林的科学经营提供理论指导。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1)不同林地清理方式对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具有较大影响。不同林地清理方式桉树人工林胸径和树高生均存在显着差异,商业收获处理桉树的胸径、树高、材积生长优于其它林地清理方式,4年生桉树人工林胸径分别是全面清除植被处理的1.32倍、全树收获的1.15倍、采伐剩余加倍物的1.22倍,常规处理的1.47倍;不同林地清理方式桉树林下植被存在差异。商业收获处理林下植被组成较为丰富;不同林地清理方式对桉树林地土壤肥力有较大影响,土壤孔隙状况表现为商业收获处理优于其它处理。土壤化学性质表现为:全氮、全磷、全钾、有机质均现出随土层深度的加深而逐渐变小,其中全氮含量和有机质含量在层间土壤养分含量变化显着。PH随十壤深度的加深而逐渐增加。整体情况下,商业收获的表现最佳。(2)不同整地方式对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影响存在较大差异。不同整地方式桉树人工林胸径、树高生长差异达显着水平,穴垦胸径、树高、材积生长明显优于其它整地方式,4年生桉树人工林胸径分别是全垦的1.51倍,带垦的1.11倍;带垦处理下的林下植被群落组成丰富,林下植被丰富度、群落盖度、多样性指数高;不同整地方式对桉树林地土壤肥力有较大影响,土壤孔隙状况表现为穴垦优于其它整地方式。土壤化学性质表现为:全氮、全磷、全钾、有机质均现出随土层深度的加深而逐渐变小,其中全氮、全磷、有机质含量在层间土壤养分含量变化显着。PH随土壤深度的加深而逐渐增加。整体情况下,穴垦处理桉树人工林的表现最佳。(3)不同抚育方式对树人工林生态系统有显着影响。不同抚育方式桉树人工林胸径和树高生长均存在显着差异,扩穴抚育胸径、树高、材积生长明显优于其它抚育方式。4年生桉树人工林胸径分别是块状抚育的1.15倍,不抚育的1.32倍;不同抚育方式桉树林下植被发育存在差异,块状抚育的林下植被群落组成更丰富。林下植被丰富度、群落盖度、多样性指数较高;不同抚育方式桉树林土壤肥力存在一定差异,土壤孔隙状况表现为块状抚育优于其它抚育方式。土壤化学性质表现为:全氮、全磷、全钾、有机质均现出随土层深度的加深而逐渐变小,其中全氮、全磷、有机质含量在层间土壤养分含量变化显着。PH随土壤深度的加深而逐渐增加。整体情况下,块状抚育和扩穴连带抚育均有利于土壤养分的积累,其中扩穴连带表现最佳。(4)套播绿肥对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有积极影响,不同林地套播方式桉树人工林生长存在显着差异。套播乌绿豆×印度豇豆模式的胸径、树高、材积生长明显优于其它套播方式,4年生桉树人工林胸径分别是套播扁豆的1.1倍,不套播的1.5倍。套播乌绿豆×印度豇豆处理的林下植被群落组成更丰富,对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环境维持效果好,林下植被丰富度、群落盖度、多样性指数高;土壤的肥力状况表现为套播乌绿豆×印度豇豆处理优于其它套播方式。土壤化学性质表现为:全氮、全磷、全钾、有机质均现出随土层深度的加深而逐渐变小,其中全氮、全磷、有机质含量在层间土壤养分含量变化显着。PH随土壤深度的加深而逐渐增加。整体情况下,套播扁豆和套播乌绿豆×印度豇豆最有利于土壤养分的积累。(5)不同林地更新方式对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有一定影响。不同伐桩处理方式桉树人工林胸径、树高生长差异达显着水平,伐桩催腐处理的胸径、树高、材积生长状显优于其它更新方式,其4年生人工林胸径分别是萌芽更新的1.44倍,人工更新的1.31倍。伐桩催腐处理的林下植被群落组成表现却更丰富,对生态系统环境维持效果好,林下植被丰富度、群落盖度、多样性指数高;土壤肥力状况表现为伐桩催腐处理优于其它更新方式。土壤化学性质表现为:全氮、全磷、全钾、有机质均现出随土层深度的加深而逐渐变小,其中全氮、全磷、有机质含量在层间土壤养分含量变化显着。PH随土壤深度的加深而逐渐增加。整体情况下,伐桩催腐对土壤养分的积累效果最好。(6)混交方式对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有显着影响。不同混交方式桉树人工林胸径、树高生长存在显着差异,桉树×相思处理的胸径、树高、材积生长明显优于其它混交方式,4年生桉树人工林胸径分别是桉树×南洋楹1.08倍,桉树纯林的1.66倍。桉树与南洋楹混交林植被群落组成更丰富,林下植被丰富度、群落盖度、多样性指数高;桉树×相思处理的土壤肥力优于其它混交方式。土壤化学性质表现为:全氮、全磷、全钾、有机质均现出随土层深度的加深而逐渐变小,其中全氮、全磷、有机质含量在层间土壤养分含量变化显着。PH随土壤深度的加深而逐渐增加。整体情况下,桉树×相思对土壤养分的积累效果最好。

二、杉木人工林地力衰退研究概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杉木人工林地力衰退研究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杉木林下植物功能群构建及其对土壤性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杉木人工林地力退化的研究
    1.2 林下植被、植物功能群的研究
        1.2.1 林下植被
        1.2.2 林下植被恢复生态系统的研究
        1.2.3 植物功能群及物种多样性
    1.3 人工林近自然化研究
    1.4 研究内容
        1.4.1 植物功能群的选择
        1.4.2 植物功能群引入后的效应与评价
    1.5 技术路线
2 基于杉木林下植物多样性调查的植物功能群选择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区域概况
        2.2.2 研究方法
    2.3 杉木人工林和近自然林植物多样性及土壤质量
        2.3.1 植物多样性差异
        2.3.2 土壤理化性质差异
        2.3.3 微生物多样性差异
    2.4 杉木密度林植物多样性及土壤质量
        2.4.1 杉木密度林下物种组成及重要值
        2.4.2 杉木密度林下物种多样性分析
        2.4.3 杉木密度林土壤养分
    2.5 植物功能群选择与配置
    2.6 样地布设及种植方式
    2.7 小结
3 植物功能群引入后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土壤样品采集
        3.1.2 土壤理化性质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引入功能植物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3.2.2 引入功能植物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3.3 小结
4 植物功能群引入后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样品采集
        4.1.2 高通量测序
        4.1.3 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4.2.2 群落组成分析
        4.2.3 群落差异性分析
        4.2.4 土壤微生物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4.3 小结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1.1 土壤性质与植物多样性调查
        5.1.2 功能植物选择
        5.1.3 功能植物引入后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5.2 讨论
        5.2.1 杉木人工林与近自然林土壤养分的差异
        5.2.2 杉木人工林与近自然林下植被、微生物多样性的差异
        5.2.3 密度对杉木人工林下物种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
        5.2.4 杉木人工林下物种多样性与土壤养分的相关关系
        5.2.5 引入植物功能群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5.2.6 引入植物功能群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5.2.7 不同林龄下引入植物功能群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5.2.8 引入不同植物功能群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5.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2)河北平泉不同发育阶段油松林地力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2 人工林地力研究进展
        1.2.1 人工林地力研究的有关概念
        1.2.2 长期立地生产力保持研究
        1.2.3 我国人工林土壤质量演化
        1.2.4 物种多样性的重要性
        1.2.5 尚不明确的问题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研究地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地概况
        2.1.1 自然条件
        2.1.2 研究地林分状况与经营模式
    2.2 研究方法
        2.2.1 样地设置
        2.2.2 土样采集与测定
        2.2.3 林分生长量与蓄积量测定
        2.2.4 地表凋落物调查
        2.2.5 林下植被调查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2.4 技术路线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发育阶段油松林的土壤质量
        3.1.1 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
        3.1.2 土壤化学性质的变化
        3.1.3 土壤酶活性的变化
        3.1.4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土壤质量综合评价
        3.1.5 小结
    3.2 不同发育阶段油松林地表凋落物状况
        3.2.1 凋落物储量变化
        3.2.2 凋落物水分特征变化
        3.2.3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凋落物层综合评价
        3.2.4 小结
    3.3 不同发育阶段油松林林下植物多样性
        3.3.1 林下物种组成与重要值变化
        3.3.2 林下物种多样性指数变化
        3.3.3 林下植物群落相似性
        3.3.4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林下植物多样性综合评价
        3.3.5 小结
    3.4 不同发育阶段油松林林木生长过程与林分蓄积量
        3.4.1 胸径生长过程对比
        3.4.2 树高生长过程对比
        3.4.3 单株材积生长过程对比
        3.4.4 不同发育阶段的林分蓄积量
        3.4.5 小结
4 结论与展望
    4.1 主要结论
    4.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3)杉木人工林地力衰退的原因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杉木人工林地力衰退的表现
    1.1 林分生产力下降
    1.2 杉木林养分循环功能变差
    1.3 林下植被改变
2 杉木人工林地力衰退的原因
    2.1 林分结构简单、树种单一
    2.2 经营措施不合理
3 杉木人工林地力衰退的对策
    3.1 采用适当的森林经营措施
        3.1.1 改善林分结构
        3.1.2 维持土壤肥力
    3.2 运用科学的森林经营理念
        3.2.1 近自然经营
        3.2.2 营建多功能人工林

(4)青神县巨桉连栽对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人工林地力衰退研究进展
    1.2 影响森林土壤微生物的因素
    1.3 连栽对森林土壤微生物影响
        1.3.1 连栽对森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1.3.2 连栽对森林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1.4 影响森林土壤酶活性的因素
    1.5 连栽对森林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1.6 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的相关性
2 研究方案
    2.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2 研究区概况
    2.3 研究内容
    2.4 技术路线
    2.5 研究方法
        2.5.1 标准地的设置及调查
        2.5.2 土壤样品的采集及制备
        2.5.3 测定指标和方法
    2.6 数据处理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连栽巨桉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3.1.1 连栽巨桉对微生物总量的影响
        3.1.2 连栽巨桉对细菌数量的影响
        3.1.3 连栽巨桉对放线菌数量的影响
        3.1.4 连栽巨桉对真菌数量的影响
    3.2 连栽巨桉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3.2.1 连栽巨桉对土壤微生量碳(MBC)的影响
        3.2.2 连栽巨桉对土壤微生量氮(MBN)的影响
        3.2.3 连栽巨桉对土壤微生量碳氮比(C/N)的影响
    3.3 连栽巨桉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3.1 连栽巨桉对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响
        3.3.2 连栽巨桉对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3.3.3 连栽巨桉对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3.4 连栽巨桉对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3.3.5 连栽巨桉对脲酶活性的影响
        3.3.6 连栽巨桉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3.4 连栽巨桉土壤微生物与酶活性的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4.1 巨桉连栽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4.2 巨桉连栽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
        4.2.1 巨桉连栽对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的影响
        4.2.2 巨桉连栽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C/N)的影响
    4.3 巨桉连栽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4.4 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的相关性
5 结论
6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杉木人工林地力衰退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地力退化特征
    1.1 土壤酸化
    1.2 有效磷不足
    1.3 富铝
    1.4 化感
    1.5 土壤酶活性
    1.6 微生物区系变化
2 地力退化原因
    2.1 酸沉降加剧
    2.2 不适宜的营林活动
    2.3 化学肥料不合理施用
    2.4 单一化连栽种植
3 地力维护进展
    3.1 合理轮作
    3.2 营造混交林
    3.3 适度追肥
    3.4 施加生物炭
    3.5 近自然经营
4 研究展望

(7)杉木二代林轮作速生树种尾巨桉和黑木相思9a后的土壤养分变化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杉木研究背景
    1.2 杉木土壤的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2.3 杉木土壤改良的研究进展
    1.3 目的与意义
    1.4 技术路线
2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2.1 本实验样地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野外调查与采样
        2.2.2 分析项目与方法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杉木二代林轮作尾巨桉和黑木相思9a后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特征
    3.2 杉木二代林轮作尾巨桉和黑木相思9a后土壤化学性质的变化特征
        3.2.1 不同林分土壤PH值的变化特征
        3.2.2 不同林分土壤易变性碳素含量的变化特征
        3.2.3 不同林分土壤易变性氮素含量的变化特征
        3.2.4 不同林分土壤碳氮比(C/N)的变化特征
        3.2.5 不同林分土壤全磷(P)和有效磷的变化特征
        3.2.6 不同林分土壤无机盐离子的变化特征
        3.2.7 不同林分土壤微量元素铝(Al)、铁(Fe)、锰(Mn)、锌(Zn)、钠(Na)的变化特征
    3.3 杉木二代林轮作尾巨桉和黑木相思9a后土壤养分指标的相关分析和冗余分析
        3.3.1 杉木二代林轮作尾巨桉和黑木相思9a后土壤养分指标的相关分析
        3.3.2 杉木二代林轮作尾巨桉和黑木相思9a后土壤养分指标的冗余分析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杉木二代林轮作尾巨桉和黑木相思9a后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
        4.1.2 杉木二代林轮作尾巨桉和黑木相思9a后土壤化学性质的变化
    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8)氮磷添加对缓解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地力衰退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人工林地力衰退研究现状
        1.2.2 人工林地力衰退产生的原因
        1.2.3 人工林地力衰退的应对策略
        1.2.3.1 调整林分结构,营造混交林
        1.2.3.2 发挥林下植物功能,改善土壤状况
        1.2.3.3 采取科学营林措施
        1.2.3.4 实行轮作制度
        1.2.3.5 合理施用肥料
        1.2.4 物候季节变化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研究内容和试验设计
    2.1 研究内容
        2.1.1 华北落叶松林地土壤养分质量分数、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的林龄分布
        2.1.2 华北落叶松林地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的相关关系
        2.1.3 施用氮磷肥对已出现土壤肥力下降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地土壤养分、微生物和土壤酶的作用
        2.1.4 华北落叶松林地土壤养分质量分数和土壤酶季节变化规律
    2.2 技术路线
    2.3 试验材料
        2.3.1 试验样地选取
        2.3.2 研究区概况
第三章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地土壤养分质量分数、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的林龄分布
    3.1 试验设计与方法
        3.1.1 试验设计
        3.1.2 样品采集
        3.1.3 测定方法
        3.1.4 数据处理
    3.2 土壤养分质量分数和土壤酶的林龄分布
        3.2.1 土壤养分质量分数的林龄分布
        3.2.2 土壤微生物数量的林龄分布
        3.2.3 土壤酶活性的林龄分布
        3.2.4 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的相关关系
    3.3 讨论
        3.3.1 不同林龄土壤养分质量分数
        3.3.2 不同林龄土壤微生物数量
        3.3.3 不同林龄土壤酶活性
        3.3.4 土壤养分、土壤酶和土壤微生物的关系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施用氮磷肥对中林龄华北落叶松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的作用
    4.1 试验设计与方法
        4.1.1 试验设计
        4.1.2 样品采集
        4.1.3 测定方法
        4.1.4 数据处理
    4.2 对土壤养分质量分数的作用
        4.2.1 对土壤速效氮质量分数的作用
        4.2.2 对土壤速效磷质量分数的作用
        4.2.3 对土壤速效钾质量分数的作用
        4.2.4 对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的作用
        4.2.5 对土壤pH的作用
    4.3 对土壤微生物的作用
        4.3.1 对土壤细菌的作用
        4.3.2 对土壤放线菌的作用
        4.3.3 对土壤真菌的作用
    4.4 对土壤酶的作用
        4.4.1 对土壤脲酶的作用
        4.4.2 对土壤蔗糖酶的作用
        4.4.3 对土壤磷酸酶的作用
        4.4.4 对土壤过氧化氢酶的作用
    4.5 评价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4.5.1 土壤肥力的主成分分析
        4.5.1.1 初始特征值与方差贡献率
        4.5.1.2 因子载荷
        4.5.2 各个主成分得分和综合得分
    4.6 讨论
        4.6.1 N对土壤养分、土壤酶和土壤微生物的作用
        4.6.2 P对土壤养分、土壤酶和土壤微生物的作用
        4.6.3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肥力的作用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林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地土壤养分质量分数和土壤酶活性季节动态特征
    5.1 试验设计与方法
        5.1.1 试验设计
        5.1.2 样品采集
        5.1.3 测定方法
        5.1.4 数据处理
    5.2 土壤养分质量分数的季节动态特征
        5.2.1 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季节动态特征
        5.2.2 土壤速效氮质量分数季节动态特征
        5.2.3 土壤速效磷质量分数季节动态特征
        5.2.4 土壤速效钾质量分数季节动态特征
        5.2.5 土壤pH季节动态特征
    5.3 土壤酶的季节动态特征
        5.3.1 土壤脲酶季节动态特征
        5.3.2 土壤蔗糖酶季节动态特征
        5.3.3 土壤磷酸酶季节动态特征
        5.3.4 土壤过氧化氢酶季节动态特征
    5.4 讨论
        5.4.1 土壤养分质量分数季节变化
        5.4.2 土壤酶活性季节变化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炼山对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长期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国内外研究进展
    1.1 杉木人工林地力衰退研究进展
    1.2 营林措施对杉木人工林的影响研究进展
2 研究地概况
3 研究方法
    3.1 试验设计
    3.2 试验方法
        3.2.1 乔木层生长量调查及树干解析
        3.2.2 林下植被调查
        3.2.3 生物量测定
        3.2.4 养分积累测定
        3.2.5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3.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炼山对杉木人工林乔木层的长期影响研究
        4.1.1 炼山对乔木层生长量的长期影响
        4.1.2 炼山对乔木层生物量的影响
        4.1.3 炼山对乔木层养分积累的影响
        4.1.4 炼山对乔木层各器官的碳储量的影响
    4.2 炼山对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的长期影响研究
        4.2.1 炼山对林下植被物种组成的影响
        4.2.2 炼山对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4.2.3 炼山对林下植被生物量的影响
        4.2.4 炼山对林下植被养分积累量的影响
        4.2.5 炼山对林下植被的碳储量影响
    4.3 炼山对杉木人工林林地力的长期影响研究
        4.3.1 炼山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4.3.2 炼山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4.3.3 炼山对土壤碳储量的影响
5 讨论
    5.1 炼山对人工林群落特征的长期影响研究
    5.2 炼山对人工林土壤肥力的长期影响研究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不同营林措施对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不同经营措施对人工林地力的影响研究进展
    2.2 不同经营措施对桉树人工林土壤肥力的影响进展
3 研究地区概况
4 研究方法
    4.1 试验设计
        4.1.1 不同林地清理方式试验设计
        4.1.2 不同整地方式试验设计
        4.1.3 不同抚育方式试验设计
        4.1.4 不同套种绿肥方式试验设计
        4.1.5 不同更新方式试验设计
        4.1.6 不同混交林方式试验设计
    4.2 调查分析方法
        4.2.1 生长量调查
        4.2.2 林下植被调查
        4.2.3 土壤取样及分析方法
        4.2.4 数据分析
5 结果与分析
    5.1 不同营林措施对桉树人工林生长的动态影响
        5.1.1 不同经营措施对桉树人工林胸径、树高生长影响
        5.1.2 不同经营措施对桉树人工林材积的影响
    5.2 不同营林措施对桉树人工林林下植被的影响动态
        5.2.1 不同营林措施对桉树人工林林下植被数量特征的影响
        5.2.2 不同营林措施对桉树人工林林下植被物种组成的影响
    5.3 不同营林措施对桉树人工林土壤肥力的影响动态
        5.3.1 不同营林措施桉树人工林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5.3.1.1 不同营林措施对桉树人工林土壤容重的影响
        5.3.1.2 不同营林措施桉树人工林土壤孔隙度的影响
        5.3.2 不同营林措施对桉树人工林土壤化学性质的研究
        5.3.2.1 不同营林措施对桉树人工林土壤全氮的影响
        5.3.2.2 不同营林措施下桉树人工林土壤全磷的影响
        5.3.2.3 不同营林措施下桉树人工林土壤全钾的影响
        5.3.2.4 不同营林措施下桉树人工林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5.3.2.5 不同营林措施下桉树人工林土壤PH的影响
6 讨论
    6.1 营林措施对桉树人工林生长的影响
    6.2 营林措施对桉树人工林林下植被特征的影响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杉木人工林地力衰退研究概述(论文参考文献)

  • [1]杉木林下植物功能群构建及其对土壤性质的影响[D]. 张勇强.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20(01)
  • [2]河北平泉不同发育阶段油松林地力变化研究[D]. 孙启越.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3]杉木人工林地力衰退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 田甜,白彦锋,张旭东,姜春前. 林业科技通讯, 2019(04)
  • [4]青神县巨桉连栽对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D]. 李林.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2)
  • [5]关于我国人工林长期生产力的保持[J]. 盛炜彤. 林业科学研究, 2018(01)
  • [6]杉木人工林地力衰退研究进展[J]. 夏丽丹,于姣妲,邓玲玲,李小艳,周垂帆,徐永兴. 世界林业研究, 2018(02)
  • [7]杉木二代林轮作速生树种尾巨桉和黑木相思9a后的土壤养分变化特征[D]. 杨起帆. 福建农林大学, 2017(01)
  • [8]氮磷添加对缓解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地力衰退的作用[D]. 孙鹏跃.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11)
  • [9]炼山对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长期影响研究[D]. 李智. 福建农林大学, 2015
  • [10]不同营林措施对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D]. 廖博一. 福建农林大学, 2015(04)

标签:;  ;  ;  ;  ;  

杉木人工林土壤肥力下降研究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