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34例临床分析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34例临床分析

一、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34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宋建刚,庞随军,李元霞[1](2021)在《不同年龄段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实验室检查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不同年龄段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数据,为本地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将延安大学附属医院2015年3月—2020年5月收治的141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根据年龄分为婴幼儿、学龄前及学龄期3组,回顾性分析各组患儿的临床表现及白细胞、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计数等实验室检查项目。结果不同年龄组患儿发热、皮疹、眼睑颜面浮肿、白细胞计数、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百分比及肌酸激酶同工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越大,患儿的浅表淋巴结及肝脾肿大出现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异常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百分比与EB病毒抗体和DNA载量阳性率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B病毒DNA载量阳性率比抗体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各年龄段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存在差异,EB病毒DAN载量比抗体、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阳性率高。

孟磊俊,于方圆,王洁,张泓[2](2021)在《血浆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EBV DNA载量在儿童EBV感染相关疾病中的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血浆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人疱疹病毒4型(EBV)DNA载量在儿童EBV感染相关疾病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市儿童医院2019年4月至2020年12月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别进行外周血PBMCs及血浆EBV DNA检测的456例EBV感染住院患儿以及2 306例健康儿童的病毒载量, 并分析其与儿童EBV感染相关疾病的关系。EBV感染组中, 男253例, 女203例, 年龄在8个月至16岁;健康对照组中, 男1 267例, 女1 039例, 年龄在8 d至16岁。运用卡方检验比较计数资料组间率的变异, Mann-Whiteny秩和检验比较拷贝数组间, 并采用Pearson检验分析EBV DNA拷贝数对数的相关性。结果 EBV感染相关疾病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最常见占73.68%(336/456)。EBV感染组中EBV DNA在血浆中检出率为91.89%(419/456), 在PBMCs中检出率为99.34%(453/456), 在血浆或PBMCs至少1种标本中检出率为100%(456/456);健康对照组血浆检出率为1.13%(26/2 306), PBMCs检出率为30.01%(715/2 306)。儿童EBV感染相关各疾病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急性感染、肺炎、移植后淋巴增殖性疾病、噬血细胞综合征、扁桃体炎和淋巴结炎)与健康对照组的血浆和PBMCs中EBV DNA载量均有显着差异(血浆Z值分别为-47.18, -34.41, -33.40, -31.71, -24.38, -20.86和-20.59;PBMCsZ值分别为 -33.17, -16.45, -11.33, -9.45, -5.57, -5.16和-5.45;P<0.05)。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组治疗缓解期的血浆和PBMCs中EBV DNA载量显着低于感染期(Z值分别为-11.45和-8.53, P<0.05);移植后淋巴增殖性疾病组血浆在感染期和缓解期EBV DNA载量有显着差异(Z=-4.13, P<0.05), 而PBMCs中EBV DNA载量则无显着差异(Z=-0.817, P>0.05)。结论 EBV感染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为主, 血浆和PBMCs中EBV DNA载量可作为EBV感染相关疾病有诊断价值的指标, 两者联合检测可能有助于提升EBV感染的诊断能力。

刘晓宇,王丹丹,呼婵娟,张俊红[3](2021)在《淋巴细胞亚群对儿童EB病毒感染所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意义》文中提出目的研究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导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患儿T细胞亚群的变化,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择空军特色医学中心2014年10月—2019年10月90例EBV感染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作为研究组,以年龄、性别配对的同期健康体检儿童80人作为对照组,空腹抽取外周静脉血CD3+、CD4+、CD8+数量及EBV-DNA水平。结果病例组CD3+、CD8+高于对照组(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儿童感染EBV致IM后机体会产生大量的T淋巴细胞,引起外周血中CD3+、CD8+浓度升高,检测IM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表达变化对IM的诊断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鲍玉侠,毛国顺,朱影[4](2021)在《235例不同年龄段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特征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不同年龄段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IM)的临床特点,为临床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20年3月阜阳市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235例EBV感染所致的IM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年龄分为婴幼儿组(≤3岁)、学龄前期组(4~6岁)、学龄期组(7~13岁),对3组儿童的性别分布、年龄分布、发病季节分布、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和并发症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35例IM儿童中,发病年龄以4~6岁多见,占发病总数的46.0%;男女性别之比为1.9∶1,男性发病多见;发病季节以春夏为发病高峰,冬季发病少。各年龄组儿童临床症状以发热、咽扁桃体炎、淋巴结肿大为主,学龄期组脾脏肿大发生率、谷丙转氨酶升高率均高于婴幼儿组(P均<0.05),婴幼儿组皮疹、腹泻和合并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率均高于其他2组(P均<0.05),学龄期组打鼾及张口呼吸发生率均高于其他2组(P均<0.05),学龄期组和学龄前期组腹痛的发生率均显着高于婴幼儿组(P均<0.05)。结论儿童IM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一般春夏季为发病高峰期,学龄前期儿童为高发人群,婴幼儿发病也不少见。儿童IM部分临床特征和年龄相关,掌握不同年龄段儿童IM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对于提高儿童IM诊断与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张景阳[5](2021)在《甘露消毒丹加减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32例》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甘露消毒丹加减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本院治疗的IM患儿6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给予阿昔洛韦注射液治疗及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甘露消毒丹加减治疗。结果:治疗组发热缓解时间、咽峡炎缓解时间、颈部淋巴结肿大缓解时间、肝肿大缓解时间、脾肿大改善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T细胞亚群(CD4+/CD8+)比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异常淋巴细胞改变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C反应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效率为91%,对照组有效率为78%,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甘露消毒丹加减可以有效改善IM患儿的临床症状及中医证候,缩短病程。

刘晓宇,吕凤秀,郭淑芳,刘颖[6](2021)在《儿童EB病毒所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90例临床特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儿童及青少年是EB病毒(EBV)的主要易感人群,该文分析了90例EBV感染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90例患儿均有发热、咽峡炎表现,淋巴结增大85例(占94.4%),此外有眼睑水肿63例(占70.0%),脾大42例(占46.7%),合并心肌损害35例(占38.9%)。除1例嗜血综合征外,其余患儿预后均良好。IM患儿90例中,EBV免疫球蛋白M(EBV-IgM)阳性占96.7%,EBV免疫球蛋白G(EBV-IgG)阳性90.0%,EBV-DNA阳性96.7%;可见异型淋巴细胞33.6%;CD3+、CD8+ T淋巴细胞均显着增加。

钟田花,韩鹏慧,李碧婷,穆小萍[7](2021)在《儿童EB病毒相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伴肝功能损害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儿童EB病毒相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伴肝功能损害的相关因素,提高对肝功能损害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20年5月本院101例IM患儿(男63例,女38例,平均年龄3.61岁),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50 U/L和/或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40 U/L定义为肝功能异常,以ALT≥100 U/L和/或AST≥100 U/L定义为肝功能损害。分析不同年龄、性别患儿肝功能异常和损害发生率的差异及有无肝功能损害患儿住院时间、热峰及发热时间的差异。结果肝功能异常发生率在不同年龄组患儿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93,P=0.213)。<3岁组与3~6岁组肝功能损害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岁组与>6岁组肝功能损害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366,P<0.001);3~6岁组与>6岁组肝功能损害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66,P<0.001)。女性IM患儿肝功能异常和肝功能损害发生率分别为94.7%(36/38)、63.1%(24/38),均高于男性患儿73.0%(46/63)、34.9%(22/6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肝功能损害患儿热峰及发热时间与无肝功能损害患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有肝功能损害患儿住院时间为(7.23±3.89)d,高于无肝功能损害患儿(5.56±1.93)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IM伴肝功能异常和损害的发生率高,并与患儿年龄、性别、住院时间有关,对伴有不同程度肝功能损害的患儿应加强其监护。

黄鹏[8](2021)在《109例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特征及伴肝损害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临床特征并分析归纳伴肝损害相关危险因素,为IM及伴肝损害的早期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09例IM入院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患儿的年龄,将他们分为≤3岁、37岁、>7岁三组,运用SPSS26.0软件统计分析恩施地区IM患儿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并发症、治疗及伴肝损害危险因素。结果:1.流行病学特点:时间分布:20152020年发病例数分别为:8例、16例、17例、21例、29例、18例;一年四季发病率:春季25例(22.9%),夏季37例(34.0%),秋季28例(25.7%),冬季19例(17.4%)。人群分布:109例患儿中,男性66例,女性43例,男女比例:1.5:1,其年龄中位数4.5岁,最小年龄6月,最大年龄14岁,常见于37岁儿童,约占52.3%,其次≤3岁组、>7岁组分别占29.4%、18.3%;民族:109例患儿中,汉族77例,土家族29例,苗族3例。地区分布:恩施市64例,恩施州其他县市44例,外省1例。2.临床表现:109例患儿以发热(97例,占89.0%)、淋巴结肿大(102例,占93.6%)、咽峡炎(77例,占70.6%)、眼睑水肿(51例,占46.7%)为主要临床症状,其次咳嗽(37例,占33.9%)、脾肿大(34例,占31.1%)、肝肿大(33例,占30.2%)、夜间打鼾(31例,占28.4%)、鼻塞(28例,占25.7%)较常见,皮疹(9例,占8.3%)、头痛(2例,1.8%)较少见;37岁组颈淋巴结肿大发生率、最大直径均大于≤3岁组(P<0.05),其它临床表现均无统计学意义。3.实验室指标:≤3岁组、37岁组的白细胞(WBC)、淋巴细胞绝对值(LY)、异型淋巴细胞(ALY)均高于>7岁组(P<0.05),37岁组、>7岁组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谷氨酰基转移酶(GGT)均高于≤3岁组(P<0.05),≤3岁组的CD4+值高于>7岁组(P<0.05),>7岁组的CD8+值高于≤3岁组(P<0.05),>7岁组的铁蛋白高于≤3岁组、37岁组(P<0.05),其余实验室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4.并发症:109例患儿中,肝损害57例(52.3%),贫血29例(26.6%),中性粒细胞减少14例(12.8%),心肌损害13例(11.9%),一过性蛋白尿8例(7.3%),血小板减少7例(6.4%),一过性血尿4例(3.7%),中性粒细胞缺乏3例(2.8%),肺部感染3例(2.8%),噬血细胞综合征(HLH)2例(1.8%),热性惊厥1例(0.9%),窦性心动过速1例(0.9%);≤3岁组贫血发病率高于37岁组及>7岁组(P<0.01),其它并发症均无统计学意义。5.年龄是IM伴肝损害的危险因素(OR=1.230,95%IC[1.039-1.455])(P<0.05),年龄越大越容易发生肝损害;根据40<ALT和(或)AST≤80、80<ALT和(或)AST≤200、200<ALT和(或)AST分为轻中重三组,重度肝损害患儿血清中的EBV-DNA载量高于轻度肝损害(P<0.05)。结论:1.本地儿童IM全年均有发病,以夏秋季节多见,男性多于女性,汉族多于少数民族,常见于学龄前期儿童;2.儿童IM最常见临床表现依次为发热、颈淋巴结肿大、咽峡炎、眼睑水肿;颈淋巴结肿大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加;3.婴幼儿的WBC、LY、ALY、CD4+均高于年长儿;年长儿的ALT、GGT、铁蛋白、CD8+均高于婴幼儿,ALT、GGT、铁蛋白、CD8+随年龄增长有上升趋势;4.儿童IM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肝损害,最严重的并发症噬血细胞综合征,贫血发病率随年龄增长逐渐降低,预后尚可;5.年龄越大可能是儿童IM伴肝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EBV-DNA在体内复制越多更容易加重肝损害的程度。

盛月[9](2021)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合并脏器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与住院成本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通过对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的回顾性研究,主要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合并肝、心脏器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加深对疾病的认识与了解,便于疾病的提前预防与及时处理。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21年1月的175例IM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指标,探讨IM合并肝功能损害和心肌损害的危险因素。结果:1、IM患儿的临床特征:IM男性患儿发生率高于女性患儿(1.54/1)。3-7岁发生率最高(45.71%),小于3岁发生率次之(39.43%),大于7岁发生率最低(14.86%)。全年四个季节均有病例,以春季发生率最高(28.57%),冬季发生率最低(19.43%)。其中5月(12.00%)发生率最高,其次是12月(10.86%)。IM患儿易合并有其他病原体感染,肺炎支原体的发生率占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的比例最高(84.27%)。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热、淋巴结肿大、咽峡炎。血常规以白细胞、淋巴细胞百分比升高为主,少数患儿出现血红蛋白、血小板降低。EB病毒抗体中,VCA-Ig M升高的发生率最高(88.00%)。2、IM合并脏器功能损害与住院成本的关系:IM合并肝功能损害患儿的住院费用、住院时间明显高于未合并肝损者(P<0.05);而IM合并心肌损害患儿,其住院费用、住院时间与未合并心肌损害者相比未见明显差异(P>0.05),IM合并两种脏器功能损害与住院费用、住院时间的差异无显着性(P>0.05)。3、IM患儿合并肝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合并肝功能损害的IM男性患儿的发生率略高于女性患儿(1.03/1),两组间的差异有显着性(P<0.05)。小于3岁发生率最高(39.24%),3-7岁次之(37.97%),大于7岁发生率最低(22.78%)。且与年龄的差异有显着性(P<0.05)。秋季发生率最高(34.18%),冬季发生率最低(18.99%),与季节的差异无显着性(P>0.05)。未合并有其他病原体感染发生率更高(51.90%),与其差异无显着性(P>0.05)。最常见的症状是发热、淋巴结肿大、咽峡炎,IM患儿合并肝功能损害与发热、眼睑浮肿、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发热峰值的差异有显着性(P<0.05),与咽峡炎、皮疹、发热天数、呼吸道症状的差异无显着性(P>0.05)。合并肝功能损害的IM患儿与未合并肝功能损害的患儿相比,其白细胞、淋巴细胞百分比、血小板、CRP、EBNA-Ig G、VCA-Ig G、VCA-Ig M的差异有显着性(P<0.05),而两组患儿间PCT、红细胞、血红蛋白、CK-MB、EA-Ig G的差异无显着性(P>0.05)。进一步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年龄、EBNA-Ig G是IM患者儿并发肝损的独立危险因素。4、IM患儿合并心肌损害的危险因素:IM患儿中合并心肌损害的发生率要明显低于并发肝功能损害(0.87/1)。合并心肌损害的IM男性患儿的发生率虽然高于女性患儿(1.76/1),但与其差异无显着性(P>0.05)。小于3岁发生率最高(46.38%),3-7岁次之(39.13%),大于7岁发生率最低(14.49%),但与年龄的差异无显着性(P>0.05)。合并心肌损害的IM患儿秋季发生率最高(27.54%),但与季节的差异无显着性(P>0.05)。未合并有其他病原体感染的发生率更高,且与其差异有显着性(P<0.05)。最常见的症状是发热、淋巴结肿大、咽峡炎,与发热、眼睑浮肿、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发热峰值、咽峡炎、皮疹、发热天数、呼吸道症状的差异无显着性(P>0.05)。IM并发心肌损害与白细胞、淋巴细胞百分比、血小板、CRP、PCT、红细胞、血红蛋白、EBNA-Ig G、VCA-Ig G、VCA-Ig M、EA-Ig G的差异均无显着性(P>0.05)。进一步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合并有其他病原体感染是IM患者儿并发心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IM患儿春季发生率最高,冬季发生率最低。患儿易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以肺炎支原体感染为主。主要临床症状以发热、淋巴结肿大、咽峡炎为主。血常规以白细胞、淋巴细胞百分比升高为主,少数患儿出现血红蛋白、血小板降低。EB病毒抗体中,以VCA-Ig M升高为主。2、IM患儿合并肝功能损害的住院成本明显增高。男性、小于3岁、发热、眼睑浮肿、肝脾均肿大、中热的IM患儿更容易发生肝功能受损。IM患儿合并肝功能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性别、年龄、EBNA-Ig G。3、未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的IM患儿更不容易发生心肌损害。IM患儿合并心肌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

杨俊婷[10](2021)在《EB病毒感染致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收集并总结儿童不同年龄段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导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的临床特点;2.分析外周血血清EBV核酸载量与EBV抗体检测两种方法单独或联合应用对IM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研究2018年01月到2020年12月我院儿科住院的EBV感染致IM患儿的临床信息,共收集合格病例95例,其中男孩59例(62.1%),女孩36例(37.9%),男:女=1.64:1;将之按年龄分为婴幼儿组(0~3岁)、学龄前组(4~6岁)、学龄期组(7~14岁),总结各年龄段患儿的临床特点;同时随机选取同期105名非IM患儿作为对照组,检测血清EBV核酸载量与EBV抗体并分析两者单独或联合对IM的诊断效能。结果:1.95例IM患儿中以0~3岁儿童最多,共50例(52.6%);发病季节多见于春秋季,以秋季为主,其占比由高到低依次为:秋季36.9%,春季27.4%,夏季22.1%,冬季13.6%。2.IM患儿的临床表现依次为发热(82.1%)、咽峡炎(81.1%)、颈部淋巴结肿大(73.7%)、眼睑水肿(58.9%)、睡眠打鼾(51.6%)、肝脏肿大(42.1%)、脾脏肿大(32.6%)、皮疹(10.5%);具体比较分析各年龄段临床表现特点:0~3岁患儿临床表现发病率较低;4~6岁患儿发热、咽峡炎比例较高,与其他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7~14岁患儿颈部淋巴结肿大、肝肿大较为突出,与其他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脾肿大的发生率与年龄呈正相关。3.分析IM患儿急性期实验室指标得出:0~3岁患儿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百分比较高,异型淋巴细胞百分比较低,与其余两年龄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6岁患儿异型淋巴细胞百分比及阳性率、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数值较其它两组患儿稍高(P<0.05)。4.将血清EBV核酸载量按照4.00E+02~4.00E+03copies/m L,4.00E+03~4.00E+04copies/m L,4.00E+04~4.00E+07copies/m L分为低载量值、中载量值、高载量值,分析年龄与载量值之间的差异:0~6岁患儿以低载量值为主,7~14岁患儿以中载量值为主,高载量值在各年龄段占比均较低。5.95例IM患儿检测EBV核酸、EBV抗体,分析其与年龄之间的差异,结果显示:二者联合应用在各年龄段IM患儿中的阳性率均高于单一检测方法。6.将实验组与对照组共200名患儿检测EBV核酸、EBV抗体,并分析两种方法单独或联合诊断IM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显示:EB病毒衣壳抗原Ig M抗体(EBV-VCA-Ig M)特异度最高92.4%,两种方法联合检测对诊断IM的灵敏度、阴性预测值明显升高。7.将95例IM患儿EBV核酸载量值取对数后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结果:灵敏度87.4%,特异度82.9%,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0.836,约登指数0.703,截断值2.609,95%置信区间[0.777 0.893]。结论:1.研究结果显示EBV核酸载量对IM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其诊断结果具有一定的临床借鉴意义;EBV核酸和EBV抗体检测联合应用可提高对IM的诊断。2.不同年龄段儿童EBV感染所致IM在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多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异。0~3岁患儿临床表现不典型;4~6岁患儿以发热、咽峡炎为主,症状和实验室指标典型;7~14岁主要表现为颈部淋巴结肿大及肝脾肿大,实验室指标变化不大。

二、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34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34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年龄段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实验室检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实验室检查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2.2 实验室检查
    2.3 EBV抗体和核酸检测
3 讨论

(3)淋巴细胞亚群对儿童EB病毒感染所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评价标准
    1.3 IM诊断标准[11]
    1.4 检测方法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2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数量比较
    2.2 临床症状
3 讨论

(4)235例不同年龄段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3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2.1.1 性别分布
        2.1.2 年龄分布
        2.1.3 发病季节分布
    2.2 临床特征分析
    2.3 实验室指标分析
        2.3.1 血常规检查
        2.3.2 肝功能检查
        2.3.3 淋巴细胞亚群检测
        2.3.4 EBV抗体和EBV DNA检测
    2.4 并发症
3 讨论

(5)甘露消毒丹加减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32例(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2.1 诊断标准
        1.2.2 中医辨证标准
    1.3 病例纳入标准
    1.4 病例排除标准
    1.5 治疗方法
    1.6 观察指标
    1.7 疗效判定标准
    1.8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IM患儿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比较
    2.2 两组IM患儿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2.3 两组IM患儿治疗前后CD4+/CD8+比较
    2.4 两组IM患儿治疗前后外周血异常淋巴细胞水平比较
    2.5 两组IM患儿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比较
    2.6 两组IM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2.7 两组IM患儿不良反应比较
3 讨论

(6)儿童EB病毒所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90例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情况
    1.2 实验室检查
    1.3 结果
        1.3.1 临床表现
        1.3.2 实验室检查
2 讨 论

(8)109例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特征及伴肝损害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一、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特征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二、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伴肝损害危险因素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研究的创新性及局限性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致谢

(9)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合并脏器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与住院成本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1章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收集
    1.2 IM的诊断标准
    1.3 IM合并心肌损害的诊断标准
    1.4 IM合并肝功能损害的诊断标准
    1.5 统计学分析
第2章 结果
    1.IM的临床特征分析
    2.IM合并脏器损害与住院成本的分析
    3.IM合并脏器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分析
第3章 讨论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学期取得的学术成果

(10)EB病毒感染致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EB病毒及儿童EB病毒相关疾病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34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年龄段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实验室检查分析[J]. 宋建刚,庞随军,李元霞. 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 2021(06)
  • [2]血浆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EBV DNA载量在儿童EBV感染相关疾病中的临床意义[J]. 孟磊俊,于方圆,王洁,张泓.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21(09)
  • [3]淋巴细胞亚群对儿童EB病毒感染所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意义[J]. 刘晓宇,王丹丹,呼婵娟,张俊红. 空军医学杂志, 2021(04)
  • [4]235例不同年龄段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特征分析[J]. 鲍玉侠,毛国顺,朱影. 传染病信息, 2021(04)
  • [5]甘露消毒丹加减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32例[J]. 张景阳. 河南中医, 2021(08)
  • [6]儿童EB病毒所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90例临床特征分析[J]. 刘晓宇,吕凤秀,郭淑芳,刘颖. 人民军医, 2021(06)
  • [7]儿童EB病毒相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伴肝功能损害的相关因素分析[J]. 钟田花,韩鹏慧,李碧婷,穆小萍.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1(12)
  • [8]109例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特征及伴肝损害危险因素分析[D]. 黄鹏. 湖北民族大学, 2021(12)
  • [9]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合并脏器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与住院成本分析[D]. 盛月. 吉首大学, 2021
  • [10]EB病毒感染致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研究[D]. 杨俊婷. 河北北方学院, 2021(02)

标签:;  ;  ;  ;  ;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34例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