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住宅建筑室内空气甲醛质量水平及影响因素

苏州市住宅建筑室内空气甲醛质量水平及影响因素

一、苏州市居民住宅室内空气甲醛质量水平及影响因素(论文文献综述)

张琪,王力科,刘凌,黄超,万永彪,李洁[1](2021)在《新乡市居民住宅室内甲醛及苯系物检测结果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新乡市居民住宅室内装修污染的整体现状,提高居民有关室内环境污染的知识水平与安全防护意识。方法于2015—2019年,选取271户民居985个检测点,分析室内甲醛及苯系物检测结果检出情况。结果 5年内居民住宅空气中甲醛超标率为36.55%(360/985)。甲醛超标率跟室内温度呈强正相关关系(rs=0.928,P <0.01),每年温度> 29℃的最热月(6、7、8月),甲醛的超标率分别达53.16%、65.62%和77.05%。在5年内,甲醛的挥发浓度并没有随装修时间的延长而减少。苯的检测点数共982个,超标点数11个,平均超标率为1.12%。甲苯的检测点数共65个,超标点数4个,平均超标率为6.15%。二甲苯的检测点数共65个,超标点数2个,平均超标率3.08%。结论居民应选择在装修结束后最少自然通风3~6个月,并在夏季进行室内空气质量的检测。国家应进一步加强对装修市场的监管,制定相应的强制标准,进行无醛化装修材料的研究,保护人民身体健康。

王坤[2](2021)在《健康住区视角下北京老旧小区公共空间优化设计研究 ——以西城区展览路街道为例》文中提出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让人们开始反思日常生活的住区空间与健康的关系。住区公共空间是人们日常接触最多的户外空间,对于小区居民的健康影响程度颇深。北京市老旧小区在既有住区中占比高,是既有住区的重要组成。由于建设年代久远,无论是空间环境的“脏、乱、差”还是空间功能的单一,老旧小区中的公共空间都暴露出与现代生活需求极不匹配的突出矛盾。自2012年至今,北京市对老旧小区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造,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改造工作重点依然集中在完善物质空间配套设施,对居民更高层次的需求在空间中的设计应对未曾充分关注,导致改造成果与居民满意度之间存在一定差距。现阶段老旧小区改造需要遵循“健康”的设计理念,从一个个独立空间的整理提升转向作为重要城市社会空间的优化探讨。因此,本文从健康住区视角对北京市老旧小区公共空间的改造设计策略提出思考并进行探讨。目前我国已有健康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框架,但多针对现代规划理念下的既有住区或新建小区,对人口老龄化更严重、用地矛盾与空间脆弱性更为突出的老旧小区空间改造策略研究尚不深入,缺乏可操作性策略。本文试图基于已有的健康住区相关规范指标及健康相关理论分析健康空间特性和要素配置,结合北京老旧小区空间现状的普遍问题和特有问题,归纳公共空间健康优化原则和策略。文章的主体结构包含以下四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章,绪论。首先基于“健康住区”的相关理念,界定了本研究中“健康住区”的概念,概括梳理目前对健康住区相关理念和理论的研究与实践,明确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与框架。第二部分即第二章,本文的相关研究基础和理论支撑。在解释了“健康”的概念内涵与老旧小区公共空间的联系后,基于国内既有的评价指标和标准,明确住区健康空间的特性和空间配置要素。第三部分即第三章,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对北京市西城区展览路街道老旧小区公共空间现状进行调研整理,总结分析公共空间的健康问题并作出健康性评价。第四部分是文章的第四章和第五章,二者为并列章节,分别从空间健康功能和健康设施两个层次,分别找出引发现状健康问题的原因,针对性地提出健康空间优化的原则和策略,结合实证将策略应用于具体的改造设计中,提升可操作性和实践意义。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首先就论文所研究的问题给出了学术观点和实践性策略,对研究结论进行了总结;其次说明了研究成果存在的不足之处;最后对论文的后续研究指出了方向。

唐巍飚,钟义林,陈希尧,刘悦,丁臻敏,李学辉[3](2021)在《上海市居民住宅室内空气中典型VOCs浓度水平与污染特征》文中认为为了解上海市居民住宅室内环境中VOCs的污染情况,于2019年对上海市内114户居民住宅进行研究,分析甲醛和TVOC的浓度水平与污染特征.结果表明,上海市居民住宅室内空气中甲醛的平均浓度和超标率分别为0.09 mg·m-3和25.8%;TVOC的平均浓度和超标率分别为0.51 mg·m-3和24.2%.两种污染物质的浓度均处于国内较低水平.不同季节中甲醛的浓度排序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P<0.05);TVOC的浓度排序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P<0.05).甲醛浓度在一年中的变化与季节有关,随着温度的上升,甲醛的浓度会随之升高;TVOC的浓度变化则与季节交替的关系不大.不同功能区域之间甲醛的浓度无显着性差异(P>0.05),TVOC的浓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娱乐室>厨卫>衣帽间>客厅>卧室、书房(P<0.05).不同楼层甲醛和TVOC的浓度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甲醛的浓度与楼层高度基本不相关,TVOC的浓度随着楼层的升高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李盛,樊琳,王先良,吴允萍,许军,李昕蓉,王金玉[4](2021)在《兰州市某城区住宅室内空气质量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估兰州市某城区住宅室内空气质量。方法对2020年采暖季和非采暖季兰州市某城区30户住宅卧室和客厅进行空气质量检测,检测指标包括PM2.5、PM10、NO2、甲醛、苯、甲苯和二甲苯;采用空气质量指数法进行住宅室内空气质量综合评价。结果 30户住宅室内空气中主要超标指标为PM2.5、PM10和甲醛,超标率分别为79.17%、50.83%和18.33%;采暖季PM2.5、PM10和甲醛的超标率高于非采暖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282、32.042、18.033,P<0.05),卧室和客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0户住宅室内空气质量指数(air quality index, AQI)为1.12,其中采暖季和非采暖季AQI分别为1.53和0.71,客厅和卧室AQI均为1.12,均属轻度污染。各项指标中,以采暖季PM2.5的污染指数最高,为2.91,属重污染。结论兰州市某城区住宅室内空气质量存在轻度污染,颗粒物和甲醛是主要污染物,采暖季尤为严重。

杨娟[5](2020)在《夏热冬冷气候区超低能耗住宅混合通风控制策略研究 ——以苏州同里湖嘉苑超低能耗建筑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采用现场测试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苏州同里湖嘉苑超低能耗住宅进行夏季、过渡季和冬季室内热环境的测试。研究超低能耗住宅在夏热冬冷气候条件下室温维持能力,分析在无空调新风系统运行的条件下,超低能耗住宅的室温变化规律,为利用计算机模拟分析住宅室内热环境等提供参考数据。测试方案确定了 3种不同的使用状态,通过测试得出结论超低能耗住宅由于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良好的气密性,以及材料的热惰性,在关闭空调后,最长在6天时间内室内温度能维持在一个良好舒适的范围,比一般住宅建筑室内环境热稳定性要好。在冬季室内基础温度20度,关闭加热系统后室内无热源条件下可维持15度,有室内得热条件下可维持18度长达5天时间。采用EnergyPlus软件,利用前期调研数据建筑模型进行模拟,模拟与实测结果吻合,验证所建立的基础模型。根据室外温度变化对混合通风控制参数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冬季室内控制温度20℃,夏季室内控制温度26℃条件下,当室外空气温度高于14℃,低于28℃时,可关闭空调新风系统开窗通风。与无混合通风相比,空调采暖新风节能18.7%。当冬季室内控制温度为18 ℃,夏季室内控制温度为28℃,室外空气温度高于13℃,低于29℃时,关闭空调新风系统开窗通风,与不采用混合通风方式相比,空调采暖新风节能率可达29.8%。此外,分析了关闭空调系统采用自然通风策略,不同季节理想的通风时段和换气次数。论文从设定混合通风的控制目标参数、通风换气次数以及选取自然通风时间段的研究,为夏热冬冷气候区超低能耗住宅混合通风的策略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降低建筑能耗与温室气体排放,提升室内舒适度,满足可持续发展社会的需求。

张雷明[6](2020)在《西安市居住建筑室内空气品质监测及通风控制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受秦岭山脉和黄土高原叠加作用的影响,西安市室外大气污染形势严峻。随着居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室内装修使用大量装饰材料和复合木质家具,导致室内甲醛等挥发性有机物散发严重超标;另一方面,随着绿色建筑理念发展和相应国家标准的不断完善,建筑密闭性增强,居民逐渐开始受到室内CO2浓度超标的威胁。这样的“外患”和“内忧”,对西安市居住建筑内人员的身体健康产生了巨大威胁,迫切需要研究室内各类污染物的暴露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提出合理有效的室内通风控制策略,以保障西安市居民的身体健康。本文采用入户实测和在线监测相结合的方式对室内各污染物进行研究,开展了西安市19个住户春夏秋冬4个典型季节的入户实测,和31个住户在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时间段内连续在线监测。从全时段和季节分布两个时间维度研究了室内甲醛、CO2和室内外PM2.5浓度的分布规律,并确定了各污染物的最不利工况。在该工况下研究了不同通风方式对室内甲醛、CO2和PM2.5消除的作用。同时,采用实测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得到了住宅现有通风方式(自然通风、自然通风+空气净化器、机械通风)控制策略,具体研究结果表述如下。全监测时段各污染物浓度分布规律方面,入户实测得到的甲醛年浓度范围为40.662.8μg/m3,在线监测年浓度范围为30.142μg/m3。室内CO2浓度年浓度的范围为563.3705.9ppm;室内PM2.5年浓度范围为59.671.4μg/m3,室外PM2.5年浓度范围为66545.7μg/m3,室内外PM2.5浓度均呈现出秋冬季激增,春夏季陡降的分布规律,呈“波浪形”的分布趋势;季节性分布规律方面,室内甲醛浓度总体上为夏季最高,冬季最低;室内CO2浓度分布规律与室外温度的变化呈负相关,夜间超标率约为日间的3倍。室内外PM2.5浓度的变化与室外温度有很强的负相关性,在冬季和春季,室外PM2.5浓度均大于室内PM2.5浓度,夏季和秋季则反之。不同通风方式作用效果方面:1)对甲醛来说,自然通风模式下,开窗1h后室内甲醛浓度可下降到稳定值,下降幅度约在50%以上;开窗后1h之内能够使室内甲醛浓度低于国标值100μg/m3,下降幅度在50%以上;自然通风+空气净化器通风模式下,空气净化器加入后不能有效的降低室内甲醛浓度;机械通风模式中,开启新风机3h后,甲醛浓度达到最低点,下降幅度约为19.1%。2)对CO2来说,自然通风模式下,开窗0.5h后室内CO2浓度可下降到稳定值,且低于国标1000ppm限值;自然通风+空气净化器通风模式下,最佳策略是以自然通风(开窗关净化器)为主,空气净化器为辅;机械通风模式下,开启新风机,尤其是在夜间开启,能够很好控制室内CO2浓度。3)对PM2.5来说,自然通风开关窗行为与室内PM2.5浓度变化无明显关系,主要因素仍在室外PM2.5浓度影响;自然通风+空气净化器通风模式下,采用关窗开净化器或开窗开净化器模式较好,但开窗开净化器建议在室外污染不严重时使用;机械通风模式下,新风机开关影响室内PM2.5浓度能力大于开关窗,最优模式为关窗开新风机方式,能够使得室内PM2.5浓度最低。不同通风方式控制策略方面,模拟结果显示,两住户自然通风全开窗模式(方案一)不能满足室内PM2.5浓度的控制;当在温度16℃≦T≦28℃,PM2.5浓度<75μg/m3时开窗(方案二),相比于方案一能够减少室内PM2.5浓度和不满足率,但CO2的不满足率却在增加,尤其是卧室人在时段不满足率较高。在增加空气净化器(PM2.5浓度<75μg/m3开启)和两个特定时间段(早上7:008:00和夜间22:0023:00)开窗,机械通风中加入新风机(PM2.5浓度<75μg/m3开启)使用后(方案三),结果显示两者均能使得室内PM2.5年平均浓度在35μg/m3以下,室内CO2年不满足率在10%以下。

徐敏凯[7](2020)在《苏州市轨道交通站点热环境及热舒适性研究 ——以山塘街站、广济南路站和木渎站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地面空间资源日益紧缺,不得不向地下发展空间。同时随着城市交通的越来越拥堵,轨道交通的发展也更为迅速。而且人们对热舒适和建筑本身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对于热环境和热舒适性的研究也更较深入,但绝大多数的研究都是针对地面建筑的,地下空间的热环境和热舒适性特征与地面建筑的有很大差别,适用于地面建筑的相关研究成果和标准不能完全适用于地下建筑,对于地下轨道交通站点则更是如此。在苏州就出现了不少地下轨道交通站点在过渡季节较为舒适,但夏季过冷、冬季过热的情况,所以本文对相关站点的热环境和人群热舒适进行研究,得到夏季和冬季的热舒适温度范围,为进一步制定夏热冬冷地区健康舒适的室内热环境标准和规范提供数据支持。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内外热舒适研究现状,从热舒适平衡方程、室内环境及热舒适评价指标及人体热舒适影响因素几个方面介绍了热舒适的基础理论。也对研究目标进行了界定,为调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其次,对选中的站点分别在夏季最热8月和冬季最冷1月的时候进行全天的热环境参数(空气温度,空气湿度,风速,CO2浓度等)的测试调研,并对其数据特征和全天变化趋势进行描述和分析,了解站点热环境情况;然后,对选中站点的人群进行问卷调查,收集人们对于站点的热环境的感受:热感觉、湿感觉、吹风感等,了解实际上人群对轨道交通站的热环境的真实感受,并对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最后,将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得到的资料数据相结合,并使用EXCEL、SPSS等软件对这些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分别得到夏冬两季预测热感觉投票值PMV和实际热感觉投票值AMV关于空气温度的回归方程。对其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受试者的热感觉投票、热中性温度、可接受温度及人体对温度变化的敏感度都存在着差异。得到结论:AMV模式下,实际上夏季热中性温度为27.11℃,期望温度为27.45℃;冬季热中性温度为15.94℃,期望温度为15.58℃。以80%的人可接受的范围来看,苏州市轨道交通站点的夏季热接受温度范围是25.93~28.57℃,高于PMV模式下得出的可接受温度21.52~26.41℃;冬季热接受温度范围是14.51~17.70℃,低于PMV模式下得出的可接受温度21.52~26.41℃。

谭婉玉[8](2019)在《湖南郴州柿竹园钨多金属矿区天然辐射环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天然本底辐射是公众接受总辐射的最大来源,特别是在一些特殊的地质背景下(如花岗岩地区、放射性元素成矿区)形成的天然高本底辐射区。辐射照射可以导致各种健康危害,严重的可引起致死性癌症、畸变和遗传效应等。因此天然辐射环境的研究关系到普通公众的生活和健康问题,特别是开展潜在的高本底辐射区的天然辐射环境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湖南郴州柿竹园W-Sn-Bi-Mo多金属成矿区这一世界闻名的超大型矿集区为范例,开展土壤放射性核素与γ辐射、生活用水和室内外空气中氡照射等主要天然辐射环境的研究,评价天然辐射环境对居民的健康风险。本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系统测量和分析了柿竹园地区土壤中放射性核素238U、232Th和40K的含量水平、饮用地下水氡浓度和室内外空气中氡浓度,研究地面γ辐射、生活用水和吸入室内外空气中氡所致居民的年有效剂量和所致人体不同器官或组织的年有效剂量。该区土壤中238U、232Th和40K的平均含量、地面γ辐射吸收剂量率和地面γ辐射年均有效剂量均显着高于世界和中国平均值。生活用地下水氡浓度平均值为10.47 Bq L-1,生活用水所致居民的年有效剂量和对人体不同器官或组织的年有效剂量均比较低,该区地下水作为生活用水总体是安全的。该区室内、外空气中氡浓度显着高于世界和中国的室内与室外的平均氡浓度,吸入室内、室外空气中氡所致居民的年有效剂量平均值为14.39mSv y-1,为世界平均值的5.2倍,超过了ICRP建议的限值。(2)柿竹园地区具有较高的土壤氡浓度和氡析出率。区土壤氡浓度的分布范围在167-97680Bqm-3,平均值为7509±11946Bqm-3,均高于世界和中国土壤氡浓度平均值。氡析出率,其范围在0.016-0.729Bq m-2 s-1,平均值为0.072Bq m-2 s-1,为世界土壤氡析出率平均值的4.5倍。土壤氡浓度和氡析出率与室内、外空气氡浓度均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土壤中氡是空气中氡的最重要来源,高的土壤氡浓度和氡析出率导致了该区高的空气氡浓度。(3)应用分形理论和现场实验研究了土壤分形结构对氡的扩散行为的影响,建立了土壤氡析出的分形模型。与现场氡析出率的实测值的比较验证表明所建立的分形模型是可靠的。(4)柿竹园地区居民接受的室内、外空气中氡的吸入、水的食入和地面γ外辐射等天然辐射所产生的总年有效剂量的范围为11.55-18.15mSv y-1,平均值为15.51 mSv y-1,属于中等高天然辐射本底区。其中以室内空气氡的吸入所致剂量贡献最大,占总剂量的85.62%,其次为室外空气氡的吸入和地面γ外照射,分布占7.16%和7.09%;最小为水中氡的食入,仅占0.13%。天然辐射的主要来源为室内空气中的氡,这也是该区辐射防护的重点。(5)应用终身危险概率模型和室内氡致肺癌的相对危险模型研究了柿竹园地区不同来源的天然辐射剂量及总辐射剂量所致居民癌症和遗传效应的终身危险概率以及肺癌的相对危险。该地区居民具有较高的癌症和遗传效应的终身危险概率以及肺癌的相对危险,终身危险概率的平均值为6.24%,肺癌相对危险为1.19。危险的主要辐射来源为室内空气中的氡,占比85.62%。(6)分析了地质和成矿作用与天然辐射环境的关系。中生代岩浆活动和W-Sn-Bi-Mo多金属的热液成矿作用导致了该地区岩石和土壤中放射性核素238U、232Th、40K背景含量的明显增高,从而在该区形成了238U、232Th、40K的高本底区。岩石和土壤中高的U本底导致该区土壤氡浓度和氡析出率的增高,使得地下水和室内外空气中氡浓度增高,在该区形成了中等高天然辐射本底区。受地质特征和成矿作用强度的差异影响,区内不同村庄辐射环境又存在明显差异。(7)针对该区天然辐射的特征,从土壤作建筑材料、地基选择、房屋建筑工程措施、降低水中氡含量、室内降低氡浓度等方面提出了辐射防护的措施和建议。

刘建军[9](2019)在《生态宜居视域下的辽南农村居住环境适老性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截止到2018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约2.5亿,其中农村老年人口已超过1亿,约占农村总人口 18.7%;而辽宁省农村老年人约占户籍人口的25.58%,高出全国约7%,反映出农村老龄化课题的急迫性。本研究结合国家“坚持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以绿色生态为导向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的战略目标,对如何构建辽南农村生态宜居适老性环境进行探索。对于老龄化问题,不同的省市地区有着各自的特点。作为劳动力人口流失严重的地区,辽宁不可能像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那样,依靠吸引大量的劳动力人口,来抵御老龄化。作为全省沿海经济带的核心区域,辽南兼有沿海型与内陆型两种典型村落,其适老性建设既有共通之处,也存在着差异化。主要表现为:①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均衡,内陆型农村老年人交通出行成本较高;②沿海型村落的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好于内陆型,新建农宅较多,但二者都存在村一级医疗卫生人员严重不足,医疗服务水平较低,村内闲置资源较多;③两种村落中多聚集着失能、失智老人,农宅基础生活设施都较为落后,缺乏必要的适老化部品对老年人日常生活进行支持。研究以上述问题为切入点,对辽南农村不同年龄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进行分析,探索“生态”、“宜居”概念下的适老性设计要素,并尝试构建相应的适老性评价模型。通过结构方程对适老性影响因素进行解析,从而全面地、系统地构建适老性设计评价体系及设计策略。研究首先对农村“生态宜居的适老性”的概念、内涵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详细的梳理。其次,重点阐述了在生态宜居视域下适老性的研究内容,发现老年人对舒适度的理解并不仅仅是依赖人体工程学所定义的无障碍尺寸,而是更关注对自身周围空间的尺度控制。因此,研究基于人际气泡理论引入了“个人领域”的概念,详细论述在这一概念下舒适度、便捷性、连续性等宜居相关概念的定义。以此为基础,对老年人在不同空间层面的适老性需求进行调研,并建立了5个理论假设。最后,研究综合适老性评价、实地测绘以及计算机模拟数据,建立生态宜居评价模型,验证相关假设。提出辽南农村适老性设计策略:①辽南农村居住环境适老性优化策略;②辽南农宅生态适应性节能与适老性设计策略,进而为辽南农村养老政策的制定以及适老性环境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论文在生态宜居的视域下从新审视老年行为、空间尺度、无障碍、适应性节能等农村居住环境适老性设计问题,尝试为老年人营建一个绿色、和谐、舒适、便捷的现代乡村生活环境。

牟婷[10](2019)在《苏州古村落的空间传承与当代重构》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太湖流域的苏州古村落为研究对象,在文献查阅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运用综合研究的方法,从空间生活的角度,探讨古村落的传统生活与空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契合程度。苏州古村落作为江南传统美好生活的主要发源地,将审美意识体现在了建筑、空间、日常生活以及文学、艺术上。传统空间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空间特色可以反映居民们的审美价值和实践过程,传统空间中有人们的日常生活体验,保护传统空间即保护了人们的“乡愁”。本文从苏州古村落的生活空间体验、传统空间的审美观念切入,以解析传统空间构成与形态传承与演变,来领会传统空间的审美意义;强调保护传统空间也即保护人们的美好生活为逻辑主线,对苏州古村落这一完整的社会单元进行空间评价,来探讨如何在当今时代来保护和体现传统空间的美。通过分析,笔者认为传统空间之所以美,重点是尊重了当地的自然环境、传承了完整的文化空间、保留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基于这一观点,论文重点研究两个问题:(1)当今社会下的古村落该如何回归这种美;(2)如何将传统生活美拓至于现代的村落生活中。笔者认为除了要保护个体实物例证外,更应注重延续历史文脉的空间意象、增加传统生活中的交往空间。除了保护建筑这些物质存在,更应注重保护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交往空间。基于此观点,本文在最后两章论述了传统空间的传承意义并探讨了传统空间的保护与重构的方法,认为对传统空间的保护或重构都应将传统空间中的人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作为重要参考因素,尊重人们在空间中的生活方式、人际交往行为才能从根本上来决定空间本身是否具有现实价值。要保护人们在传统空间中进行审美实践的权利;尊重传统空间中的人们对于传统生活的情感需求;提高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审美修养。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和探讨,为古村落的保护发展,特别是传统生活和空间保护及优化提供一点意见及建议,进而能对新农村的建设发展有所裨益。

二、苏州市居民住宅室内空气甲醛质量水平及影响因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苏州市居民住宅室内空气甲醛质量水平及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新乡市居民住宅室内甲醛及苯系物检测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方法
        1.2.1 检测方法
        1.2.2 检测仪器
        1.2.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历年甲醛超标情况
    2.2 平均温度与超标率关系分析
    2.3 室内甲醛浓度与室内装修时间的关系
    2.4 历年苯系物检出情况
3讨论

(2)健康住区视角下北京老旧小区公共空间优化设计研究 ——以西城区展览路街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研究背景
        1.1.1.建设首都功能核心区的需要
        1.1.2.“健康中国2030”与老旧小区综合整治的落实
        1.1.3.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安全保障能力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研究目的
        1.2.2.研究意义
    1.3.相关概念界定
        1.3.1.健康住区
        1.3.2.老旧小区
    1.4.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
        1.4.1.研究对象
        1.4.2.研究范围
    1.5.国内外研究现状
        1.5.1.健康住区视角下城市公共空间研究及实践进展
        1.5.2.北京老旧小区公共空间改造研究与实践进展
        1.5.3.研究评述
    1.6.研究思路与框架
        1.6.1.研究方法
        1.6.2.研究思路与框架
2.健康住区与老旧小区公共空间优化内容构建
    2.1.“健康住区”的多层级解读与老旧小区公共空间
        2.1.1.自然生态机能健康
        2.1.2.空间与人的生理健康
        2.1.3.空间与人的心理健康
        2.1.4.健康住区与老旧小区公共空间优化的关联性
    2.2.现行健康住区相关指标体系梳理及分析
        2.2.1.健康城市建设指标对比分析
        2.2.2.健康社区标准及指标体系
        2.2.3.健康住宅中的户外空间
        2.2.4.其他国内相关社区建设标准
    2.3.健康住区视角下住区公共空间特性
        2.3.1.安全保障性
        2.3.2.增益促进性
    2.4.健康住区视角下老旧小区公共空间配置要素
        2.4.1.自然空间
        2.4.2.应急空间
        2.4.3.运动空间
        2.4.4.休闲空间
        2.4.5.交往空间
        2.4.6.健康教育空间
    2.5.本章小结
3.健康住区视角下北京老旧小区公共空间现状调查
    3.1.北京老旧小区空间分布特征及空间改造概况
        3.1.1.北京老旧小区数量及空间分布特征
        3.1.2.现阶段北京老旧小区整治内容及健康性评价
    3.2.调研对象选择、数据获取与整理
        3.2.1.案例选取
        3.2.2.老旧小区分类与特征
        3.2.3.调研对象选取
        3.2.4.调研方法
        3.2.5.问卷设计
    3.3.居民活动及健康需求分析
        3.3.1.调研对象的一般资料描述性统计
        3.3.2.居民自评健康状况调研结果及分析
        3.3.3.居民对公共空间的现状满意度及健康需求调研
        3.3.4.居民空间质量感知偏好调查
    3.4.健康住区视角下展览路街道老旧小区公共空间现状
        3.4.1.健康空间现状
        3.4.2.健康设施现状
    3.5.北京老旧小区公共空间现状分析及整体性健康评价
        3.5.1.老旧小区公共空间及改造工作现状的健康性评价
        3.5.2.北京老旧小区公共空间特有问题
        3.5.3.不同布局形式老旧小区健康优化可操作性评价
    3.6.本章小结
4.健康住区视角下北京老旧小区公共空间优化原则及设计策略
    4.1.引发老旧小区公共空间现状健康问题的背后原因研究
        4.1.1.空间面积的客观限制使健康优化难度加大
        4.1.2.现行健康住区规范在老旧小区操作性不足
        4.1.3.清单式改造对居民改造意愿偏好关照不足
    4.2.老旧小区公共空间健康优化原则
        4.2.1.绿地功能化原则
        4.2.2.设计差异化原则
        4.2.3.需求协调性原则
    4.3.老旧小区健康功能空间优化策略
        4.3.1.保障空间基底
        4.3.2.丰富活动空间
        4.3.3.挖掘小微空间
    4.4.本章小结
5.健康住区视角下北京老旧小区空间设施要素优化原则及设计策略
    5.1.引发设施要素现状健康问题的背后原因研究
        5.1.1.缺少统筹精细设计
        5.1.2.小区改造思维惯性
        5.1.3.后期运维管理不善
    5.2.老旧小区空间设施健康优化原则
        5.2.1.系统统筹原则
        5.2.2.多样配置原则
        5.2.3.活化利用原则
    5.3.老旧小区空间设施健康优化策略
        5.3.1.补绿色基础设施短板
        5.3.2.增生活基础设施种类
        5.3.3.创运动休闲设施形式
        5.3.4.借标识引导设施智慧
    5.4.本章小结
6.结论与展望
    6.1.研究结论
    6.2.研究创新与不足
        6.2.1.研究创新
        6.2.2.研究不足
    6.3.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3)上海市居民住宅室内空气中典型VOCs浓度水平与污染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
    1.1 研究对象
    1.2 实验方法
        1.2.1 实验仪器
        1.2.2 采样方法
        1.2.3 检测方法
        1.2.4 评价依据
        1.2.5 质量控制
    1.3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分析
2 结果与讨论(Results and discussion)
    2.1 居民住宅室内空气中甲醛和TVOC的浓度水平
        2.1.1 上海市甲醛和TVOC的浓度水平
        2.1.2 中国部分城市甲醛和TVOC的浓度水平
    2.2 上海市居民住宅室内空气中甲醛和TVOC的污染特征
        2.2.1 不同季节的污染特征
        2.2.2 不同功能区域的污染特征
        2.2.3 不同楼层的污染特征
3 结论(Conclusion)

(4)兰州市某城区住宅室内空气质量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2 采样与检测方法
    1.3 室内空气质量评价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住宅基本情况
    2.2 住宅室内空气污染物检测结果
        2.2.1 不同季节住宅室内空气污染物检测结果
        2.2.2 不同功能住宅室内空气污染物检测结果
    2.3 住宅室内空气质量评价
        2.3.1 不同季节住宅室内空气质量评价
        2.3.2 不同功能住宅室内空气质量评价
3 讨 论

(5)夏热冬冷气候区超低能耗住宅混合通风控制策略研究 ——以苏州同里湖嘉苑超低能耗建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1.2、研究目的
    1.3、研究意义
    1.4、研究内容和解决的关键问题
        1.4.1、研究内容
        1.4.2、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研究方法
        1.5.2、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超低能耗住宅的相关研究
        2.1.1、超低能耗住宅的规范标准
        2.1.2、超低能耗住宅的通风要求
        2.1.3、夏热冬冷地区超低能耗住宅的发展现状
    2.2、混合通风对节能的重要性
        2.2.1、混合通风的研究
        2.2.2、混合通风的控制方法
        2.2.3、混合通风的优势
    2.3、超低能耗建筑混合通风的相关研究
        2.3.1、夏热冬冷地区超低能耗住宅通风的问题
        2.3.2、超低能耗建筑混合通风的发展现状
    2.4、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夏热冬冷地区超低能耗住宅室内热环境测试
    3.1、测试背景
        3.1.1、气候背景
        3.1.2、建筑信息
    3.2、测试准备
        3.2.1、测试目的
        3.2.2、主要测试仪器
    3.3、夏季测试内容与结果
        3.3.1、南次卧夏季测试内容与结果
        3.3.2、儿童房测试内容测试与结果
        3.3.3、其余房间测试内容与结果
    3.4、过渡季测试内容与结果
        3.4.1、过渡季测试内容
        3.4.2、过渡季测试结果
    3.5、冬季测试内容与结果
        3.5.1、南次卧冬季测试内容
        3.5.2、南次卧冬季测试结果
    3.6、本章小结
第四章 超低能耗住宅混合通风的模拟研究
    4.1、EnergyPlus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4.1.1、EnergyPlus软件简介
        4.1.2、建筑模型的设立
        4.1.3、相关参数的设定
    4.2、模拟的验证及结果分析
        4.2.1、模拟的验证
        4.2.2、夏季模拟与实测结果对比分析
        4.2.3、冬季模拟与实测结果对比分析
    4.3、围护结构蓄热能力与全年自然状态下室温的模拟分析
        4.3.1、围护结构蓄热能力模拟分析
        4.3.2、全年自然室温的模拟分析
    4.4、混合通风控制参数的模拟研究
        4.4.1、计算参数的设定
        4.4.2、工况一模拟结果分析
        4.4.3、工况二模拟结果分析
    4.5、自然通风的设计与模拟研究
    4.6、本章小结
第五章 混合通风的控制策略
    5.1、夏季混合通风控制策略
    5.2、过渡季混合通风控制策略
    5.3、冬季混合通风控制策略
    5.4、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及展望
    6.1、研究的创新点
    6.2、研究的主要结论
    6.3、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西安市居住建筑室内空气品质监测及通风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室内污染物分布方面
        1.2.2 室内通风方式方面
    1.3 本文研究内容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监测概况
        2.1.1 监测样本基本信息
        2.1.2 监测污染物的选取
        2.1.3 季节划分标准
    2.2 监测方法及内容
        2.2.1 入户实测
        2.2.2 长期在线监测
        2.2.3 典型住户模拟
    2.3 数据预处理
    2.4 本章小结
3.西安市居住建筑室内污染物分布规律
    3.1 污染物全监测时段暴露水平
        3.1.1 室内甲醛
        3.1.2室内CO_2
        3.1.3室内外PM_(2.5)
    3.2 污染物浓度季节性分布规律
        3.2.1 室内甲醛季节分布
        3.2.2 室内CO_2季节分布
        3.2.3 室内外PM_(2.5)季节分布
    3.3 本章小结
4.西安市居住建筑现有通风方式作用效果分析
    4.1 自然通风
        4.1.1 甲醛浓度分布
        4.1.2 CO_2浓度分布
        4.1.3 PM_(2.5)浓度分布
    4.2 自然通风+空气净化器
        4.2.1 甲醛浓度分布
        4.2.2 CO_2浓度分布
        4.2.3 PM_(2.5)浓度分布
    4.3 新风机机械通风
        4.3.1 甲醛浓度分布
        4.3.2 CO_2浓度分布
        4.3.3 PM_(2.5)浓度分布
    4.4 本章小结
5.不同通风方式控制策略研究
    5.1 模拟条件设置
        5.1.1 模型工具的选择
        5.1.2 边界条件设置
    5.2 模拟设计方案
        5.2.1 设计指标
        5.2.2 净化设备参数选择
        5.2.3 通风策略模拟方案
    5.3 模拟结果及分析
        5.3.1 通风换气次数模拟结果及分析
        5.3.2 室内污染物模拟结果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6.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7)苏州市轨道交通站点热环境及热舒适性研究 ——以山塘街站、广济南路站和木渎站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小结
    1.3 研究的内容目标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3.3 研究方法
        1.3.4 技术路线图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热舒适性及苏州轨道交通站点概述
    2.1 热舒适概念
    2.2 热舒适方程
        2.2.1 人体热平衡方程
        2.2.2 人体热舒适方程
    2.3 室内热舒适影响因素
        2.3.1 环境因素
        2.3.2 个人因素
        2.3.3 其他因素
    2.4 人体热舒适评价指标及标准
        2.4.1 热舒适评价指标
        2.4.2 热舒适评价标准
    2.5 研究对象的界定
        2.5.1 苏州气候条件
        2.5.2 地下轨道交通站点的建筑特点
        2.5.3 苏州轨道交通站点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苏州轨道交通站点热环境测试调研分析
    3.1 调研背景及方案
        3.1.1 调研站点
        3.1.2 调研器材
        3.1.3 调研方案
        3.1.4 我国轨道交通站点热环境相关规范
    3.2 苏州轨道交通站点夏季测试结果统计分析
        3.2.1 空气温度
        3.2.2 相对湿度
        3.2.3 CO_2浓度
        3.2.4 风速
        3.2.5 夏季PMV与 PPD
    3.3 苏州轨道交通站点冬季测试结果统计分析
        3.3.1 空气温度
        3.3.2 相对湿度
        3.3.3 CO_2浓度
        3.3.4 风速
        3.3.5 冬季PMV与 PPD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苏州市轨道交通站点主观评价问卷调查分析
    4.1 调研背景及研究方法
        4.1.1 调研目的与内容
        4.1.2 测试方案和样本选择
        4.1.3 问卷数据的处理
    4.2 苏州市轨道交通站点夏季问卷调查分析
        4.2.1 服装热阻
        4.2.2 热感觉
        4.2.3 湿感觉
        4.2.4 吹风感
        4.2.5 整体环境可接受度
    4.3 苏州市轨道交通站点冬季问卷调查分析
        4.3.1 服装热阻
        4.3.2 热感觉
        4.3.3 湿感觉
        4.3.4 吹风感
        4.3.5 整体环境可接受度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苏州市轨道交通站点热舒适性研究分析
    5.1 数据分析方法
        5.1.1 回归分析法
        5.1.2 热中性温度计算方法
        5.1.3 期望温度计算方法
        5.1.4 热接受率计算方法
    5.2 AMV模式下轨道交通站点热舒适性研究
        5.2.1 夏季热舒适性研究
        5.2.2 冬季热舒适性研究
    5.3 PMV模式下热舒适研究
    5.4 差异分析
        5.4.1 热感觉投票
        5.4.2 热中性温度
        5.4.3 期望温度
        5.4.4 可接受温度
        5.4.5 斜率(敏感度)
        5.4.6 差异原因
    5.5 改善热环境及热舒适建议
        5.5.1 规划运营
        5.5.2 通风系统
        5.5.3 建筑设计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附录

(8)湖南郴州柿竹园钨多金属矿区天然辐射环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土壤中放射性水平和地面伽玛辐射外照射剂量研究
        1.2.2 水中氡浓度及辐射剂量研究
        1.2.3 空气中氡浓度、来源和辐射剂量研究
        1.2.4 土壤中氡浓度及释放机理研究
    1.3 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3.2 研究内容
        1.3.3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3.4 主要创新成果
第2章 研究区地质地理概况
    2.1 自然地理
    2.2 矿产资源
    2.3 地质构造和岩石特征
    2.4 水文地质特征
第3章 土壤天然放射性水平和辐射环境评价
    3.1 地面γ测量方法
    3.2 土壤中~(238)U、~(232)Th和~(40)K含量及其分布特征
    3.3 土壤辐射危害评价
        3.3.1 辐射危害指数的计算方法
        3.3.2 土壤辐射危害评价
    3.4 陆地γ辐射外照射剂量评价
        3.4.1 γ辐射吸收剂量率和年有效剂量的计算方法
        3.4.2 吸收剂量率的分布特征
        3.4.3 地面γ辐射年有效剂量的分布特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水和空气中氡浓度及辐射剂量研究
    4.1 水和空气中氡浓度测量方法
        4.1.1 水样的采集和水中氡浓度测量方法
        4.1.2 空气中氡浓度测量方法
    4.2 水中氡浓度水平和剂量评价
        4.2.1 水中的氡浓度水平及分布特征
        4.2.2 辐射剂量评价
    4.3 空气中氡浓度和有效剂量评价
        4.3.1 室内和室外空气中氡浓度分布特征
        4.3.2 辐射剂量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土壤中氡浓度和析出的分形模型研究
    5.1 土壤中氡浓度和氡析出率测量方法
        5.1.1 土壤氡浓度测量
        5.1.2 土壤氡析出率测量
        5.1.3 土壤物理参数测定
    5.2 土壤中氡浓度分布特征及与空气中氡浓度的关系
        5.2.1 土壤中氡浓度及其分形分布特征
        5.2.2 土壤氡浓度与室内空气氡浓度的关系
    5.3 土壤中氡的析出率及与空气中氡浓度关系
        5.3.1 土壤氡析出率及其变化特征
        5.3.2 土壤氡析出率与空气中氡浓度的关系
        5.3.3 土壤氡析出率的影响因素
    5.4 土壤氡析出的分形模型
        5.4.1 岩土物质的分形结构和氡扩散理论
        5.4.2 实验方法
        5.4.3 实验结果
        5.4.4 土壤粒度分形结构对氡扩散的影响
        5.4.5 土壤氡析出的分形模型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柿竹园地区天然辐射环境的健康风险评价研究
    6.1 天然辐射总年有效剂量评价
    6.2 天然辐射环境的健康风险评价研究
        6.2.1 辐射健康风险评价方法
        6.2.2 评价结果和讨论
    6.3 辐射防护措施建议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下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9)生态宜居视域下的辽南农村居住环境适老性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提出问题
        1.1.1 辽南农村养老困境
        1.1.2 建筑空间与行为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1 政策背景:城镇化、供给侧与生态宜居
        1.2.2 社会背景:农村老龄化现状
        1.2.3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界定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相关理论与框架
        1.4.1 结构方程模型
        1.4.2 空间关系学
        1.4.3 研究论文框架
    1.5 本章小结
2 生态宜居的适老性理论构建
    2.1 生态宜居适老性相关研究
        2.1.1 生态宜居文献综述
        2.1.2 适老性文献综述
        2.1.3 研究文献综述总结与评述
        2.1.4 生态宜居与适老性的内在联系
    2.2 生态宜居的适老性理论框架
        2.2.1 生态宜居的适老性设计原则
        2.2.2 生态宜居适老性空间划分
        2.2.3 生态宜居的行为分析方法
        2.2.4 引入“个人领域”概念
    2.3 生态宜居适老性模型
        2.3.1 生态宜居适老性评价模型
        2.3.2 研究假设提出
    2.4 本章小结
2 辽南农村适老性调研与统计描述
    3.1 调研内容概述
        3.1.1 调研对象概述
        3.1.2 调研数据说明
        3.1.3 辽南地域民俗
    3.2 养老需求与行为数据统计
        3.2.1 养老需求与老年人基本属性
        3.2.2 老年人交通出行需求与行为特征
        3.2.3 老年人邻里社交需求与行为特征
        3.2.4 老年人农宅居住需求与行为特征
    3.3 适老性满意度评价统计
        3.3.1 交通出行空间适老性满意度评价
        3.3.2 邻里社交空间适老性满意度评价
        3.3.3 农宅居住环境适老性满意度评价
        3.3.4 农宅热舒适度适老性满意度评价
    3.4 农村基础设施现状统计
        3.4.1 辽南农村交通设施
        3.4.2 辽南村落基本概况
        3.4.3 辽南农宅建筑信息
        3.4.4 辽南农宅院落信息
    3.5 农宅生态适应性节能统计
        3.5.1 能源消耗类型调研数据
        3.5.2 生态适应性节能方式
        3.5.3 农宅属性与能耗关系
    3.6 本章小结
4 辽南农村出行空间适老性分析
    4.1 交通出行空间适老性分析
        4.1.1 交通出行空间研究概述
        4.1.2 交通出行空间适老性现状分析
        4.1.3 交通出行空间适老性需求分析
    4.2 交通出行空间适老性影响因素
        4.2.1 交通出行无障碍设计因素分析
        4.2.2 交通出行便捷性设计因素分析
        4.2.3 交通出行空间适老性相关分析
    4.3 邻里社交空间适老牲分析
        4.3.1 邻里社交空间研究概述
        4.3.2 邻里社交空间适老性现状分析
        4.3.3 邻里社交空间适老性需求分析
    4.4 邻里社交空间适老性影响因素
        4.4.1 人文生态适老性设计因素分析
        4.4.2 宜居适老性设计因素分析
        4.4.3 邻里社交空间适老性相关分析
    4.5 农村出行空间适老性设计要点
        4.5.1 交通出行空间适老性设计要点
        4.5.2 邻里步行空间适老性设计要点
        4.5.3 邻里休闲空间适老性设计要点
    4.6 本章小结
5 辽南农宅居住空间适老性分析
    5.1 居住行为的二次调研概述
        5.1.1 老年居住行为统计描述
        5.1.2 农宅居住空间演变特征
        5.1.3 农宅居住空间适老性需求分析
    5.2 农宅居住空间适老性分析
        5.2.1 主要生活空间现状分析
        5.2.2 辅助生活空间现状分析
        5.2.3 院落生活空间现状分析
        5.2.4 农宅适应性节能现状分析
    5.3 农宅居住空间适老性影响因素
        5.3.1 空间秩序性设计因素分析
        5.3.2 空间适应性设计因素分析
        5.3.3 光热舒适与适应性节能因素分析
        5.3.4 农宅空间适老性相关分析
    5.4 农宅光热能耗模拟分析
        5.4.1 开间/进深对采光影响
        5.4.2 开间/进深对能耗的影响
        5.4.3 火炕对能耗的影响
    5.5 农宅居住空间适老性设计要点
        5.5.1 主要生活空间适老性设计要点
        5.5.2 辅助生活空间适老化设计要点
        5.5.3 光热舒适度与适应节能设计要点
    5.6 本章小结
6 生态宜居适老性结构方程
    6.1 数据信效度检验
        6.1.1 信度检验
        6.1.2 效度分析
        6.1.3 潜变量与可观测变量
    6.2 结构方程
        6.2.1 结构方程模型
        6.2.2 模型整体拟合度分析
    6.3 适老性模型的修正
        6.3.1 模型调整
        6.3.2 模型的路径分析
    6.4 适老性模型效应分析
        6.4.1 潜变量的影响效应分析
        6.4.2 观测变量影响效应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辽南农村生态宜居适老性设计策略
    7.1 辽南农村居住环境适老性设计策略
        7.1.1 辽南农村交通出行空间适老性建设策略
        7.1.2 辽南农村邻里居住环境归属感营造策略
        7.1.3 辽南农宅居住空间适老性设计策略
    7.2 辽南农宅生态适应性节能与适老性设计优化策略
        7.2.1 开间进深适应性节能优化策略
        7.2.2 采暖设备更新及外墙维护策略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创新点
    8.3 研究的不足
    8.4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辽南农村适老性满意度调研问卷
附录B 入室调查问卷(二次调研)
附录C 文中分析的农宅基本信息统计结果
附录D 适老性满意度评价统计结果
附录E 农宅光热物理信息统计结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10)苏州古村落的空间传承与当代重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中国古村落空间生活的相关研究
        二、苏州传统古村落研究
    第三节 研究对象和概念界定
        一、研究对象释义
        二、古村落的“传统空间”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论文构思
第一章 苏州古村落的空间要素和审美观念
    第一节 影响古村落传统空间的日常生活要素
        一、传统劳动生活要素
        二、多元主体的社会生活要素
        三、礼制为先的信仰文化要素
    第二节 、影响古村落传统空间的社会经济因素
        一、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经济结构的变迁对村落生活的影响
    第三节 影响古村落传统空间的审美观念
        一、空间审美构成各要素
        二、关于古村落传统空间审美心理的分析
        三、江南文化的独立性
        四、江南居民的日常生活审美化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苏州古村落的空间传承与演变
    第一节 古村落传统空间演变的影响因素
        一、生态环境与村落空间
        二、交通需求与水网路网布局
        三、文化心理与建筑形态
        四、生活方式与居住空间
    第二节 古村落传统空间构成
        一、空间构成要素分析
        二、空间的布局与围合
        三、空间序列分析
        四、空间的区域与边界
    第三节 古村落传统空间传承
        一、传统空间观在村落布局中的体现
        二、生活方式在空间生活中的传承
        三、空间审美观念在民居中的体现
    第四节 古村落传统空间形态的演变
        一、整体空间构成形态
        二、街巷空间形态演变
        三、空间尺度变化与空间体验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苏州古村落传统空间与现代生活
    第一节 传统居住空间与现代生活需求
        一、民居空间的需求与空间界面上的变化
        二、民居空间需求与空间天际线
    第二节 传统公共空间与现代生活
        一、古村公共空间与空间中的人际交往
        二、街巷尺度与现代交通
    第三节 生产劳动空间与现代生活
        一、古村落的田园空间
        二、空间生产的现代转型
    第四节 景观休闲空间的设计与审美
        一、景观节点的空间节奏
        二、街巷的转折与变化
        三、田野景观的审美
    第五节 传统空间传承在现代生活中的价值
        一、构建传统空间的“场所精神”
        二、维持乡土环境,留住“乡愁”
        三、生产方式与多元化的生活状态
        四、文化空间的传承与创新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苏州古村落空间的更新与重构
    第一节 空间审美的断裂与追寻
        一、生态环境恶化、传统风貌难控制
        二、空间审美的“象”的消失
        三、地域文脉的空间叙事
    第二节 古村落保护中“人”的因素
        一、村落空心化的现状
        二、村落发展中的“人”的分析
    第三节 古村落更新的选择
        一、古村落更新的现存模式
        二、建筑信息评估与整合
        三、村落改造的生态补偿
    第四节 古村落传统空间的当代重构
        一、传统空间意识下的现代村落
        二、传统空间的当代重构策略
        三、构建符合当代生活的交往空间
        四、特色小镇和特色村落构建
    第五节 传统空间优化对于古村落保护的意义
        一、理顺空间逻辑,促进村落更新
        二、评估空间审美价值,凸显村落特色
        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激发村落活力
    本章小结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苏州东西山明清古建筑名录
    附录2:苏州古村落环境要素构成表
    附录3:常见民居铺地形式
    附录4:墙体分类表
    附录5:古村历史建筑调查样表
    附录6:徐湾村现状建筑实地调查表
    附录7:古村落游客调查问卷及采集数据
    附录8:古村落居民调查问卷及采集数据
作者简介

四、苏州市居民住宅室内空气甲醛质量水平及影响因素(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乡市居民住宅室内甲醛及苯系物检测结果分析[J]. 张琪,王力科,刘凌,黄超,万永彪,李洁.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21(05)
  • [2]健康住区视角下北京老旧小区公共空间优化设计研究 ——以西城区展览路街道为例[D]. 王坤.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3]上海市居民住宅室内空气中典型VOCs浓度水平与污染特征[J]. 唐巍飚,钟义林,陈希尧,刘悦,丁臻敏,李学辉. 环境化学, 2021(04)
  • [4]兰州市某城区住宅室内空气质量评价[J]. 李盛,樊琳,王先良,吴允萍,许军,李昕蓉,王金玉.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21(03)
  • [5]夏热冬冷气候区超低能耗住宅混合通风控制策略研究 ——以苏州同里湖嘉苑超低能耗建筑为例[D]. 杨娟. 苏州大学, 2020(02)
  • [6]西安市居住建筑室内空气品质监测及通风控制策略研究[D]. 张雷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7]苏州市轨道交通站点热环境及热舒适性研究 ——以山塘街站、广济南路站和木渎站为例[D]. 徐敏凯. 苏州科技大学, 2020(08)
  • [8]湖南郴州柿竹园钨多金属矿区天然辐射环境研究[D]. 谭婉玉. 南华大学, 2019(01)
  • [9]生态宜居视域下的辽南农村居住环境适老性设计研究[D]. 刘建军.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6)
  • [10]苏州古村落的空间传承与当代重构[D]. 牟婷. 南京艺术学院, 2019(01)

标签:;  ;  ;  ;  ;  

苏州市住宅建筑室内空气甲醛质量水平及影响因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