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聪明的答案

一个聪明的答案

一、A Clever Answer(论文文献综述)

李林泽[1](2021)在《现代汉语语义异指的句法语义特征及认知理据》文中提出典型的语义异指现象有述补类语义异指和修饰类语义异指两种。以往研究针对该现象提出的“移位说”“形义错配说”“语法隐喻说”等假设没能揭示此类语言现象的本质,没有对此类现象的句法语义特征进行系统性描写,也无法探明此类现象产生的认知理据。认知语言学具有解决以上问题的潜能。本文在对语义异指现象进行明确界定的基础上,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视角,重点关注以下三个问题:1.语义异指具有哪些典型的句法特征?2.语义异指具有哪些典型的语义特征?3.语义异指现象产生的认知理据是什么?研究的主要发现如下:第一、语义异指现象体现了语言象似性这一根本性的句法语义特征。表层句法结构的底层是概念结构,意义就是概念化。意义是无限的,而句法结构是有限的。言者用有限的句法结构表达无限的意义,同时还要兼顾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和经济性,势必造成对现有句法结构的主观操作。虽然述补类语义异指和修饰类语义异指各有独特的句法特征,但总的来说,语义异指结构在异指成分的形态特征、数量限定语、句型分布以及句子的体等方面都受到相对于语义正指结构来说更为严格的限制。第二、修饰类语义异指和述补类语义异指具有迥异的语义特征,但仍能找到一些共性。语义指向是异指现象语义特征研究的重点内容。从还原观的角度来看,两类语义异指中异指成分的论元结构并不因进入这些结构(或构式)而有所改变,其配价要求和词汇选择限制保持不变。从整体观的角度看,异指相关的结构(特别是动结式)的整体论元结构和语义指向特征都与异指成分的论元结构密切相关。另外,异指结构具有较高的信息密度,是概念化者有意的句法安排,体现了较高的主观性。第三、语义异指的产生具有明显的认知理据。从根本上讲,语义异指是语言使用者基于认知识解结果而对习以为常的语义正指结构的图形-背景关系的逆转,是认知主体不同识解方式在句法形式上表现。修饰类语义异指是言者对同一情景的不同方面进行突显、静态到动态心理扫描方式的转换等认知识解操作的结果。异指成分以及中心成分存在于同一个注意窗口,两个成分作为输入项而形成新的整合空间,从而产生了迥异于组成构件的语义特征。此类语义异指是言者有意识的句法操作,具有强烈的语用动机。通过对语言符号单位的操作,将性状焦点化,更好承载主观情感、体现表达意图,完成话语构建。述补类语义异指逆转了述语和补语的图形背景关系,补语成为图形并构建主要事件,可以独立或共同支配论元。本研究再次证明了认知语言学提出的不同句子结构即代表不同意象的观点。所谓的句型变换根本不存在,“移位说”赖以存在的“源句式”也仅是一种没有根据的假设。第四、语义异指现象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其内部并不匀质。述补类语义异指和修饰类语义异指具有迥异的句法语义特征、语用效果、语言理据等,但在认知理据方面具有统一性。本研究明确界定了语义异指现象的研究范围及其认知、心理学基础,构建了对该现象进行描写-解释的基本框架。对典型的述补类语义异指和修饰类语义异指的句法语义特征和产生理据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范围,并将现代汉语语义指向研究引向深入,对汉语语法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以及国家当下急需发展的人工智能、语音识别、即时翻译等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吴玉[2](2020)在《对话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对话作为人们交流的重要媒介,遍及生活各个领域,它是人们获取对外界认识、分享个性体验和审视世界的基本方式。对话教学作为一种强调师生互动沟通和精神相遇的教学形态,在教学主体、环境、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都有别于传统教学。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师生的深层次交流,达成师生间新的视域融合和教学相长目的。而小学语文阅读是学生听、说、读、写技能及语言能力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对话教学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天然的关联性和契合性。把对话教学应用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既符合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提倡改变教学方式,倡导合作学习的要求,也助于改善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容乐观的现状。但目前存在一线小学语文教师对于阅读教学中应用对话教学的理论认识模糊,在具体的课堂实施中存在误区,甚至与对话精神相背离等现象。基于此,本研究中以四种理论作为研究基础:民主平等对话哲学理论强调师生关系的平等性以及交流的重要性;注重奖赏和惩罚的社会交换理论强调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正确选择导向;建构主义的心理学理论强调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去理解和生成新的认识;主体教育理论则强调教师要保护学生的独特个性,让学生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课堂观察法为主要的研究方法,从对话教学主体、环境、内容、方式和评价等五个内涵要素出发,结合师本对话、生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等四种类型的特点,从静态理论的小学语文阅读对话教学应然状态到动态教学实施现状的实然分析,再到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总结出相应策略和有效实施建议。具体步骤、观点和结论包含于以下六个方面内容中:一是对话教学阐释。明确研究对象的内涵、特征、类型、功能价值、应用原则以及适用条件。从对话教学的主体、环境、内容、方式和评价等五个内涵要素出发阐释清楚它是什么的问题,区分出它与非对话教学的差异和优势,为后面的相关研究奠定理论基础。二是对话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从对话教学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小学生、小学语文阅读文本、小学语文教师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等四个要素的不同属性之间的契合性出发,结合对话教学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工具性、人文性和生成性等特征的契合,充分说明对话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可行性,然后阐释对话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的过程,最后归纳出四种不同对话教学类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的理想效果,为后面分析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供参考标准。三是对话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的现状分析。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对四种类型的对话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向重庆市W小学220名学生和42名教师发放问卷,抽取一共11名师生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当前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四是对话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的策略。基于调查现状,剖析结果中存在问题的原因,严格按照策略构建的步骤,从构建基础和原则出发,针对四种不同类型的阅读对话教学现状提出师本对话内容多维解读策略,加强对话教学话题深层解读;生本对话方法高效结合策略、丰富阅读对话教学方式方法;师生对话内涵认识正确定位策略、加强师生阅读对话内涵认识;生生对话主体意识激活策略、提高学生的自我对话意识。五是对话教学策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的案例分析。根据针对四种不同类型阅读对话教学而构建的策略,通过对实习期间课堂观察中所收集的经典案例从案例实施背景、实施效果评价和案例实施特征等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验证这些策略的合理性。六是对话教学策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的建议。从对话教学的五个内涵要素和四种应用过程两大方面提出相关建议,从而更好地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张月[3](2020)在《巧女的故事形态与身份建构》文中指出巧女故事以女性主人公凭借才智、品质、技艺和随机应变的能力,破解难题并通过考验这一核心情节展开,塑造了中国民间社会高度赞赏的以“巧”为显着个性的优秀女性形象。巧女作为中国民间故事世代传承的经典形象,集品德、忠贞、孝顺、智慧、才能等优秀品质于一身,“巧”逐渐成为一种综合性、标准性的女性特质,与儒家所提倡的“君子人格”相契合。巧女故事最早见于汉代《韩诗外传》所记的《弓人之妻》,塑造了一位替夫解难、赢得齐王赏识的智慧“巧妻”形象。中国巧女故事文本储量巨大,异文丰富,在我国不同地区和民族广泛流传。蒙古族、满族、回族、维吾尔族、朝鲜族、达斡尔族、柯尔克孜族、塔塔尔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藏族、壮族、土家族、苗族、彝族、畲族、保安族、侗族、瑶族、布依族、普米族、黎族、白族等少数民族均有流传。巧女故事已有2000多年的传承历史,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社会观念与女性理想品质,值得深入研究。论文以巧女故事为研究对象,运用故事类型学、身份理论和女性主义批评等方法,从历史传承与类型结构两个维度考察巧女故事的丰富形态,深入探究中国民间故事宝库中的巧女母题内涵,反观巧女的身份建构问题,思考巧女与中国文化内在的逻辑关系,以达成巧女的中国价值及其文化影响。论文按三部分五章来展开研究: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了选题意义与研究内容、学术史、研究方法及重难点、创新点等。第二部分是主体部分,主要包括四章:第一章“巧女故事的历史源流”,以汉魏两晋时期至中国近代时期部分巧女故事文本的呈现,对其进行历史源流及历史形态的考察。巧女故事流传的魅力与故事内核“解难”与“斗巧”密不可分,“名人传说型”与“家庭伦理型”作为古代巧女故事的主流,促进了巧女故事的广泛流传与新变;第二章“巧女故事的演变特征”,从呈现多样形态的故事群中总结巧女故事的演变特征,关注巧女的产生与发展。巧女来源于贞女、贤女,且巧女故事内核及语言逐渐指向民间的日常生活,突显巧媳妇在家庭伦理实践下的生活智慧。不变的是,巧女始终围绕“解难”与“斗巧”两条主线践行“巧”、展示“巧”;第三章“巧女故事的主要类型”,以巧女的核心要素“巧智”、“巧心”、“巧口”、“巧手”为基本依据,从巧女践行“巧”、展示“巧”的故事情节出发,围绕巧女破解难题并通过考验这一母题,对故事主要类型进行研究;第四章“巧女故事的身份建构与当代价值”,研究巧女身份的他者建构与自我建构实践路径。客观看待它于社会、家庭、女性本身的意义与局限,进一步探讨当代巧女的实践可能与突出价值,延续有益于当代生活的“传统”,尝试进行资源的现代转化,共享巧女智慧。第三部分是结语,总述全文的主要内容,展望巧女形象的当代意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代表性个案。

张苗苗[4](2020)在《同步互动课堂中教师提问对学生认知参与水平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是我国当前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然而由于自然地理、文化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校际、区域、城乡之间的教育不均衡现象依然存在。为了解决农村地区教学质量低下、开不齐课、开不好课、师资力量薄弱、年轻教师留不住、留守儿童突出等问题,湖北省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在全国建立了 10个试验区,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农村教学点发展,经过多年实践取得初步成效。其中,同步互动课堂作为不同于传统课堂的全新教学模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解决教育资源不平衡的手段之一。作为同步互动课堂,互动交流非常重要,而提问时课堂实践互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有效的教师提问会促进学生的认知,并减轻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认知负荷,提高教学效果。目前关于同步互动课堂的研究多集中于教学现状调研、教学模式及其效果检验研究、接受度、体验度研究等,关于同步互动课堂环境下教师提问现状的研究较少。那么,同步互动课堂环境中教师提问现状如何呢?同步互动课堂环境中教师提问对学生认知参与水平的影响因素都有哪些?因此本论文针对以上两个问题开展研究,聚焦于同步互动课堂,通过对教师提问实践进行更好的记录和细致的分析,了解该环境下教师提问在促进学生认知参与方面的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以期促进学生的认知参与进而提高教学效果。首先,笔者通过文献综述确定影响学生的认知参与水平的教师提问维度,包括问题水平、问题环境、等待时间、问题反馈,参考国外文献中较成熟的量表,建立问题各维度编码量表以及认知参与水平的编码量表。其次,笔者随机选取了实验区教学课堂进行了录制,利用NVivo软件进行了视频的转录与编码,对编码体系进行了小规模试编码及编码体系的修正。再次,正式编码阶段,共收集26个同步互动课堂视频中的458个问题序列作为数据来源,利用SPSS软件进行了统计分析,包括相关分析、回归分析、方差分析、T检验等,对数据处理结果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本文的主要结论有:(1)问题水平、问题环境与认知参与水平为强相关,等待时间与认知参与水平为中度相关。(2)问题水平、问题环境对认知参与水平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3)有问题反馈情况下学生的认知参与水平高于无反馈。(4)同步互动混合课堂学生的认知参与水平高于同步互动专递课堂。(5)教师提问高阶问题较少,等待时间较短,问题环境开放性不足。(6)教师个体提问较少,且在同步互动课堂教学共同体中个体提问分配不均。根据同步互动课堂中教师提问对学生认知参与水平影响的分析结果,并参考已有研究,笔者提出了四点建议以期改进同步互动课堂教师提问实践进而促进学生的认知参与:(1)基于最近发展区精心设计提问,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2)适当延长等待时间,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3)及时反馈,增加有效反馈形式,促进师生持续有效地同步互动。(4)促进提问方式多样化,缩短教学距离,鼓励学生主动提问。

吴忠应[5](2019)在《分层教学在初中英语写作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本论文采用分层教学对学生进行实验。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英语写作的成绩进行前测和后测,以及开展师生访谈的方式,对学生英语写作进行研究调查。同时收集数据,并对数据和结果进行分析比较,调查数据显示,在英语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后,学生对英语写作的态度有了很大的转变,即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积极主动。数据还显示,在实施分层教学后,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研究还表明,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实施英语分层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而且也可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即由被动转为积极主动。实践证明分层教学要优于传统教学,这一结论,对助力于践行和推广分层教学理论,提升英语教学成绩是有帮助的。在本论文中,作者以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布鲁姆掌握学习论以及建构主义理论作为理论指导,以及根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强调英语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理念,开展分层教学。研究者在日常教学中抽取了两个班级作为研究样本,其中一个班实施分(实验班)层教学,另外一个班(对照班)实行传统英语教学。在实验班通过对学生进行分层,然后根据各层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相应教学目标的设计,然后展开写作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英语写作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英语学习而言,它体现的是一种语言输出,对学生的要求是一种综合英语素养。教师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作文中的表现是非常困难的,这直接影响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以及英语学习能力的提高,同时也阻碍了教师对英语教学成绩的提高。因此,解决这个问题迫在眉睫。

和二晴[6](2019)在《《妇女新运》与抗战时期的妇女运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面抗战爆发后,国统区妇女界开展一系列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宋美龄召开庐山妇女工作座谈会,改组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妇女指导委员会为领导战时妇女工作的总机构,标志着国统区妇女抗日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国统区妇女运动开始进入一个新阶段。在妇女抗日统一战线的领导下,无论在前线还是后方,广大中国女性都积极投身于维护民族独立和争取自我解放的浪潮中,文章将通过《妇女新运》重温这一时期妇女运动的发展轨迹。妇女刊物的出现,成为宣传妇女运动的前沿阵地,同时也为近代妇女运动的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角度。《妇女新运》作为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妇女指导委员会的会刊,1938年12月于重庆创刊,致力于提高各界妇女的思想觉悟,引导妇女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通过探究其创刊与出版情况、分析其刊物栏目及主要内容,呈现全面抗战时期的妇女救亡活动:在动员妇女参战过程中,结合抗战局势,依托全国性妇女组织,加强妇女动员的宣传形式,借用妇女纪念日动员妇女,创作大量文艺作品、歌曲、戏剧等,传播抗日救国思想,激励国人抗战热情,鼓舞广大军民的抗战勇气及必胜的信心;在自我解放方面,国统区进步妇女力量先后组织妇女宪政运动、妇女职业运动,同时提倡妇女接受教育,并积极开展禁娼运动,从妇女参政、职业平等、女子教育及废除封建习俗等方面探讨妇女自我解放的途径,深入探析抗战时期妇女解放与民族解放深层次关系。抗日战争时期的妇女运动基本实现了支援抗战、保家卫国的目标,并且在追求妇女解放过程中付出了相当的努力。虽然这一时期的自我解放让位于民族解放、个人权利服从于国家利益,但毕竟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迈出了重要一步,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而《妇女新运》作为战时重要的妇女期刊,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妇女运动的发展,因此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与史料价值。

廉美玲[7](2019)在《关于《朝鲜王朝女子实录》韩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译者选定《(?)》(译为《朝鲜王朝女子实录》)为翻译项目,撰写此次翻译实践报告。《朝鲜王朝女子实录》由韩国on a roll books出版社于2017年2月20日出版,其作者是裴成洙、李奉学、高基洪、李宗官。全书共分为6个大章节和76个小章节,韩文字数共计15万字左右,译者所翻译的中文字数为6万字左右。本书由裴成洙、李奉学等4名现任韩国高级中学的历史教师合力撰写。因此,每一个章节根据撰写人的不同,其语言风格和想要表达的情感也都不同。所以,译者为了译文的整体性,在翻译时尽量统一了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这本书按时间顺序依次介绍了朝鲜王朝中的“於乙宇同”、“申师任堂”、“黄真伊”、“许兰雪轩”、“金介屎”、“金万德”6名女性。“於乙宇同”在韩国历史中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淫妇。“申师任堂”,在五万元韩币上就印有她的身影,她被称为贤妻良母的模范。“黄真伊”是朝鲜最有名的妓女,但她和一般妓女不同,有着很高的文学修养。“许兰雪轩”是朝鲜女性文学领域的第一人,也是在中国古代文学领域中着名的朝鲜女作家,中国不少文人也曾读过她的文集。“金介屎”与张禧嫔、张绿水一样,是朝鲜时代三大妖妇之一。“金万德”虽为出身低微的青楼女子,但她依靠自己惊人的经商天赋成为了朝鲜历史上一代巨富商人。译者翻译此书旨在让国内读者真正认识到这些韩国女性,感受她们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处境以及当今社会背景下人们是如何看待这些女性的。译者针对翻译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方案,撰写了本次翻译实践报告。本报告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是引言,主要叙述了选题目的及意义;第二章是翻译项目简介,主要介绍了作者的基本情况及作品内容;第三章是翻译过程,主要叙述了翻译前对文本的分析、准备过程以及翻译后的校对是怎么开展的。第四章是翻译案例分析,译者以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为基础,从标题翻译、词汇翻译、句子翻译三个大方面,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了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对应的解决方法。第五章是结语,主要总结了在此次翻译实践中的心得。

柯海[8](2019)在《超越“庸常”之路 ——论池莉小说的“寻找”叙事》文中研究指明“寻找”是中外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文学现象,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寻找”也一直如影随行。池莉是着名的当代小说家,在市民小说和新写实小说中独树一帜,她在自序中曾提到“寻找”对自己创作的深刻影响,通过研究池莉小说的“寻找”叙事,可以明确“寻找”对池莉小说创作的重要意义,有助于剖析中国当代文学思潮中的“寻找”与作家个体创作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池莉文学史地位的重新评估。本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池莉小说对超脱世俗人生之路的寻找。《金盏菊与兰花指》《惊世之作》《太阳出世》是池莉在小说中寻找超脱世俗人生之路的代表作。《金盏菊与兰花指》以童真对抗世俗人性、人心,《惊世之作》以追求刺激打破生活的凡庸,《太阳出世》以挣扎后的升华实现超脱。第二部分:池莉小说对精神归宿的寻找。《看麦娘》《烦恼人生》《一去永不返》是池莉小说关于精神归宿进行寻找的代表作。《看麦娘》寻找亲情的温暖,《烦恼人生》寻找爱情的归宿,《一去永不返》寻找自我与叛逆。第三部分:池莉小说对历史“真相”的寻找。池莉小说对历史“真相”的寻找主要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凝眸》、《屈原的罗网》寻找社会历史的“真相”;第二种类型,《乌鸦之歌》、《预谋杀人》寻找家庭历史的“真相”;第三种类型,《绝代佳人》《两个人》寻找个人历史的“真相”。第四部分:关于池莉小说“寻找”机制的发生。在现实生活中,池莉实践着“寻找”的行动,她寻找个人精神的归宿,寻找中意的职业,寻找理想的婚姻,寻找脱贫致富的生存之道......而她所寻找的这一切都和她的“写作”相关。池莉一方面通过写作来实现现实生活中的寻找之物,另一方面又通过“寻找”不断地为自己提供写作源泉。欲望、人伦、真理驱动着池莉小说主人公们的“寻找”,绝望、挣扎、升华构成了池莉小说主人公们的人生历程,“寻找”既是池莉小说主人公反抗绝望的方式,也是池莉推动小说情节发展,乃至反抗绝望的方式。第五部分:关于池莉小说寻找叙事的意义何在。“寻找”叙事对池莉的市民小说起到了塑性的作用。1977年到1987年是池莉在武汉度过的第一个十年,在这十年里池莉过的并不顺心,甚至是经历了一系列坎坷,反抗绝望,在绝境中寻找生机可以概括池莉在这十年里的生活态度。她把这种生活态度赋予自己笔下的主人公,就形成了“绝境——寻找——升华”的小说模式,主导了小说主人公的生命轨迹,促成了小说情节的定型。“寻找”叙事还对池莉新写实小说的诞生起到了导引的作用。池莉1987年推出的《烦恼人生》是新写实小说的开山之作,这里面就有池莉自己家庭的影子,池莉在现实生活中的绝望与反抗导致了小说主人公印家厚的绝望与反抗,反抗即在绝境中寻找生机,并由此形成了池莉日后的写作模式——在凡庸人生的日常琐事里陷入绝境,在绝境里“寻找”求生的希望。所以,“寻找”叙事对池莉新写实小说的诞生起到了重要的导引作用。在外国的文学作品中,寻找是对人生活状态、生存状态的探寻,池莉小说的“寻找”源于池莉受困于现实生活以及中国当代文坛的“寻找”语境,从一定意义上说,“绝境——寻找——升华”的小说模型也是关于人是如何存在着以及如何存在着更好这一问题的回答。这证实了池莉的“寻找”与外国文学作品的“寻找”有着共同之处,它们均通过文学的形式将对生活的思考上升到了一个哲学命题的高度。

李玲[9](2019)在《审美的政治:论雅克·朗西埃对马拉美的阐释》文中研究表明雅克·朗西埃(Jacques Rancière)后期的研究由政治哲学领域转向了文学、艺术领域,朗西埃选取了多个文学家、艺术家以及不同的文本、场景进行了分析,去呈现多种可能性,斯特芳·马拉美(Stéphane Mallarmé),就是朗西埃最常阐释、引用的对象,给予了朗西埃重要启发,覆盖了朗西埃学术理论当中的数个关键概念。通过对马拉美诗歌进行阐释,朗西埃认为马拉美的诗学是一种“神秘诗学”,读懂马拉美的关键在于理解诗歌内容的“双重假设”(alternative)。诗人就像是那狡猾、行踪神秘的塞壬,他们写的诗歌就像是扇子一样,其神秘意义存在于它的褶皱之中,是空无也是无限(rien et l’infini)。同时,对比妥协的瓦格纳创造出的音乐剧,马拉美坚持诗歌、音乐的抽象性、神秘性,马拉美所认同的新的宗教是音乐教。通过对马拉美的两篇散文《冲突》(Conflit)和《对抗》(Confrontation)进行阐释,朗西埃认为工人和诗人互为“闯入者”,他们作为平等的主体不应该被区分。“闯入者的政治”不是行动主体的政治介入,作为闯入者的文学本身就是一种政治,这是“文学的政治”。马拉美的政治不是指马拉美对政治的介入,而是说马拉美的写作本身就关乎政治。除了对马拉美的文学作品进行阐释,朗西埃还讨论了在艺术领域,马拉美所抽象提取出来的“类型”(types)、“图式”(aspects)等概念,这些概念给了朗西埃以“艺术的政治”的启发。“类型”是一种简化的形式,是对艺术等级的断裂,而设计、艺术的表面是平等的表面;“图式”概念意味着一种新的虚构,新的虚构不是关于情节的虚构,而是一种形式。同时,朗西埃还坚持各种艺术门类之间不应该是自治的,而应该是开放的、平等的。朗西埃对马拉美的阐释表面上是对文学、艺术的批评,而他从当中得到的启发却无时无刻不在回应政治,我们称之为“审美的政治”。

刘茜尔[10](2019)在《嘿,有意思》文中研究指明去年我们老家的小镇集市上有个有意思的活动,叫作"砍价节"。具体怎么砍呢?请听我细细道来。小镇的集市上有很多卖水果的摊位,也有卖各种小饰品的摊位,但是价格颇高,所以生意冷清,门可罗雀。后来一个聪明的摊主为了促销,便想出了一个主意——出数学题考顾客,如果顾客答对了就给其打折!据说有个人答对了一道特别难的题,将

二、A Clever Answer(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 Clever Answer(论文提纲范文)

(1)现代汉语语义异指的句法语义特征及认知理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对象和方法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问题和意义
        1.3.1 研究问题
        1.3.2 研究意义
    1.4 语料来源
    1.5 论文结构
第2章 语义异指的界定及相关研究
    2.1 引言
    2.2 语义指向研究纵观
        2.2.1 国内外语义指向研究
        2.2.2 语义指向研究的范围
    2.3 语义异指的界定与判定标准
        2.3.1 语义异指的判定及分类
        2.3.2 语义异指的判定标准及认知心理基础
    2.4 语义异指的分析维度
    2.5 语义异指的多视角研究
        2.5.1 语义异指的修辞学研究
        2.5.2 语义异指的语用研究
        2.5.3 语义异指的系统功能研究
        2.5.4 语义异指的生成研究
        2.5.5 语义异指的认知研究
    2.6 典型语义异指的研究综述
        2.6.1 异指定语研究
        2.6.2 异指状语研究
        2.6.3 异指补语研究
    2.7 小结
第3章 理论基础和描写-解释框架
    3.1 引言
    3.2 理论基础
        3.2.1 图形-背景理论
        3.2.2 认知识解理论
    3.3 描写-解释框架
        3.3.1 描写与解释的内涵
        3.3.2 描写与解释语义异指的基本原则
        3.3.3 描写与解释语义异指的基本框架
    3.4 小结
第4章 异指定语的句法语义特征及认知分析
    4.1 引言
    4.2 定语及定语的语义指向
        4.2.1 定语的定义
        4.2.2 定语类别及语义指向特征
    4.3 异指定语的句法特征
        4.3.1 异指定语的指向特征
        4.3.2 异指定语的形态特征
    4.4 异指定语的语义特征
        4.4.1 异指定语的语义选择限制
        4.4.2 定语类别与语义异指的关联
        4.4.3 主内定语与宾内定语的语义及指向差异
    4.5 异指定语结构的认知理据
        4.5.1 主宾侧重关系与焦点突显
        4.5.2 观察排列与异指定语语义差异
        4.5.3 句位选择与定语突显面调变
        4.5.4 概念依存与异指定语长距离指别
    4.6 小结
第5章 异指状语的句法语义特征及认知分析
    5.1 引言
    5.2 状语类别及其语义指向倾向
        5.2.1 状语及定状区别
        5.2.2 状语类别及其语义指向特征
        5.2.3 异指状语的类别划分
    5.3 异指状语的句法特征
        5.3.1 指宾状语句的句法特征
        5.3.2 指主状语句的句法特征
    5.4 异指状语的语义特征
        5.4.1 三个维度的异指状语语义分析
        5.4.2 不同类型异指状语的语义特征
    5.5 异指状语句与定语句的句法语义差异
        5.5.1 指主状语句与主内定语句
        5.5.2 指宾状语句与宾内定语句
    5.6 异指状语结构的认知理据
        5.6.1 视角调变与观察排列方式变化
        5.6.2 认知突显与句型选择差异
        5.6.3 心理扫描与动态语义增加
        5.6.4 语序差异与概念可及路径
        5.6.5 句式选择与焦点化效果差异
    5.7 小结
第6章 异指补语的句法语义特征及认知分析
    6.1 引言
    6.2 补语类型及其语义指向特征
        6.2.1 补语语义指向的分析维度
        6.2.2 补语类别及其语义指向倾向
        6.2.3 补语语义歧指
    6.3 异指补语的句法特征
        6.3.1 异指补语结构的内部构成
        6.3.2 异指补语的句型分布及规律
    6.4 异指补语的语义特征
        6.4.1 异指补语的语义类型
        6.4.2 异指补语结构的成分整合
        6.4.3 异指补语结构的配价问题
        6.4.4 异指补语的语义歧指分析
    6.5 异指补语的认知理据
        6.5.1 异指补语与背景-图形顺序调变
        6.5.2 语序选择与状补认知突显
    6.6 小结
第7章 结语
    7.1 研究发现及启示
        7.1.1 研究发现
        7.1.2 语义指向分析的价值与启示
        7.1.3 语言中无所不在的象似性
    7.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正指形容词、动词定语列表
    附录二 情绪类二价动词充任状语汇总
    附录三 动作类二价动词充任状语汇总
    附录四 二价形容词充任状语汇总
    附录五 动补结构补语语义指向对象分类表
    附录六 单音节形容词作结果补语的考察结果
    附录七 双音节形容词作结果补语的考察结果
致谢

(2)对话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1.“对话”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明确要求
        2.对话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提高师生意识
        3.对话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4.对话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不充分
    (二)概念界定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式
        2.对话教学
        3.对话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三)文献综述
        1.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式的研究
        2.关于对话教学的研究
        3.关于对话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的研究
        4.研究述评
    (四)研究设计
        1.研究目标
        2.研究内容
        3.理论基础
        4.研究方法
        5.研究步骤
一、对话教学阐释
    (一)对话教学的内涵
        1.主体:强调师生教学相长
        2.环境:保障师生精神相遇
        3.内容:促成师生话题生成
        4.方式:促进生生思想交流
        5.评价:服务人际互动目的
    (二)对话教学的类型
        1.师本对话
        2.生本对话
        3.师生对话
        4.生生对话
    (三)对话教学的主要特征
        1.师本对话打破传统多元包容
        2.生本对话以人为本共同生成
        3.师生对话民主平等交往互动
        4.生生对话合作发展开放创造
    (四)对话教学的功能
        1.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
        2.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3.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五)对话教学的基本原则
        1.师本对话应遵循的原则
        2.生本对话应遵循的原则
        3.师生对话应遵循的原则
        4.生生对话应遵循的原则
    (六)对话教学的适用条件
        1.内部条件
        2.外部条件
二、对话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一)对话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1.对话教学契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素的属性
        2.对话教学契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特征
    (二)对话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的过程
        1.师本对话的应用过程
        2.生本对话的应用过程
        3.师生对话的应用过程
        4.生生对话的应用过程
    (三)对话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的理想效果
        1.师本对话型的理想效果
        2.生本对话型的理想效果
        3.师生对话型的理想效果
        4.生生对话型的理想效果
三、对话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的现状分析
    (一)应用的现状
        1.师本对话型现状
        2.生本对话型现状
        3.师生对话型现状
        4.生生对话型现状
    (二)存在的问题
        1.共同性问题
        2.差异性问题
    (三)原因分析
        1.共同性原因
        2.差异性原因
四、对话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一)策略的构建
        1.策略构建的基础
        2.策略构建的原则
    (二)策略的形态
        1.师本对话内容多维深层解读策略
        2.生本对话方式方法高效结合策略
        3.师生对话内涵认识正确定位策略
        4.生生对话主体意识激活策略
五、对话教学策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的案例分析
    (一)师本对话内容多维解读策略应用案例及分析
        1.案例实施背景
        2.案例效果评价
        3.案例特征分析
    (二)生本对话方法高效结合策略应用案例及分析
        1.案例实施背景
        2.案例效果评价
        3.案例特征分析
    (三)师生对话内涵认识定位策略应用案例及分析
        1.案例实施背景
        2.案例效果评价
        3.案例特征分析
    (四)生生对话主体意识激活策略应用案例及分析
        1.案例实施背景
        2.案例效果评价
        3.案例特征分析
六、对话教学策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的建议
    (一)对话教学内涵要素方面的建议
        1.教师有充实的对话理论素养
        2.阅读教学环境适合对话展开
        3.阅读教学内容符合小学生特征
        4.阅读教学方式激起学生兴趣
        5.阅读教学评价时机正确
    (二)对话教学应用过程方面的建议
        1.师本对话中强调增强教师认识
        2.生本对话中强调学生思索理解
        3.师生对话中明确自身主体地位
        4.生生对话中学会尊重倾听合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对话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调查问卷(教师卷)
    附录二 :对话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卷)
    附录三 :对话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现状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四 :对话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五 :对话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课堂观察实录表
致谢

(3)巧女的故事形态与身份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与研究内容
    第二节 巧女故事研究的学术史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重难点与创新点
    第五节 “巧”的文化阐释
第一章 巧女故事的历史源流
    第一节 “解难”与“斗巧”:巧女故事的发端
    第二节 “名人传说型”与“家庭伦理型”:巧女故事的发展
    第三节 多元形态:巧女故事的继承与新变
    小结
第二章 巧女故事的演变特征
    第一节 贞女与贤女:巧女的来源
    第二节 “解难”与“斗巧”:巧女演变的两条主线
    第三节 “巧媳妇”:家庭伦理的日常生活指向
    小结
第三章 巧女故事的主要类型
    第一节 巧智型
        一、巧解难亚型
        二、巧识意亚型
        三、巧计策亚型
    第二节 巧心型
        一、巧当家亚型
        二、巧择婿亚型
        三、巧理解亚型
    第三节 巧口型
        一、巧避讳亚型
        二、巧嘲讽亚型
    第四节 巧手型
    小结
第四章 巧女的身份建构与当代价值
    第一节 巧女身份的他者建构
        一、国家权力话语:巧女的塑造
        二、社会民俗“乞巧节”:巧女的传统
        三、家庭的规约:巧女的养成
    第二节 巧女身份的自我建构
        一、性别意识形态下的身份操演
        二、“巧”与“拙”的对立统一
    第三节 巧女身份建构的当代价值
        一、智与德:对传统的继承与调适
        二、当代巧娘:女性创新创业的智慧方案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一、《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省卷本)中的巧女故事
    二、巧女故事类型研究情况概览
    三、巧女故事中的男性及女性特点
    四、巧女故事选录
致谢

(4)同步互动课堂中教师提问对学生认知参与水平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问题提出
        1.1.1 教育扶贫“最后一公里”
        1.1.2 技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践
        1.1.3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1.4 概念界定
        1.4.1 同步互动课堂
        1.4.2 教师提问
        1.4.3 认知参与水平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同步互动课堂相关研究
        2.1.1 国内同步互动课堂研究现状
        2.1.2 国外同步互动课堂研究现状
    2.2 教师提问相关研究
        2.2.1 教师提问研究现状概述
        2.2.2 教师提问的理论研究
        2.2.3 教师提问的实证研究
    2.3 认知参与水平相关研究
        2.3.1 认知参与水平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2.3.2 认知参与水平的测量方法
    2.4 教师提问对学生认知参与水平的影响相关研究
        2.4.1 教师提问对学生认知参与水平影响的理论基础
        2.4.2 教师提问对学生认知参与水平影响的相关实证研究
    2.5 小结
第三章 研究工具的设计与修订
    3.1 影响认知参与水平的问题初始维度及编码体系形成
        3.1.1 问题水平初始编码体系的建立
        3.1.2 问题的等待时间初始编码体系的建立
        3.1.3 问题环境初始编码体系的建立
        3.1.4 问题反馈初始编码体系的建立
    3.2 认知参与水平的初始编码体系建立
    3.3 小规模试编码与编码体系的修订
        3.3.1 试编码样本抽取
        3.3.2 编码过程
        3.3.3 研究信效度
        3.3.4 数据处理
        3.3.5 编码体系的修订
第四章 编码过程与数据统计分析
    4.1 研究对象
    4.2 数据分析工具
    4.3 课堂数据的获取
    4.4 转写文本与编码
        4.4.1 编码分析单元
        4.4.2 描述性统计
        4.4.3 教师提问的片段示例
    4.5 信效度检验
    4.6 同步互动课堂环境下教师提问现状数据分析
        4.6.1 同步互动课堂环境下问题水平、等待时间、问题环境统计分析
        4.6.2 同步互动课堂环境下教师提问对象统计分析
    4.7 同步互动课堂环境下教师提问对认知参与水平影响数据分析
        4.7.1 问题水平、等待时间、问题环境与认知参与水平相关性分析
        4.7.2 回归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4.7.3 不同问题反馈类型对学生认知参与水平的影响
        4.7.4 不同课堂模式教师提问对学生认知参与水平的影响
第五章 研究结果与讨论
    5.1 同步互动课堂环境下教师提问现状及分析
        5.1.1 教师提问高阶问题较少,等待时间较短,问题环境开放性不足
        5.1.2 教师个体提问较少,且在教学共同中的个体提问分配不均
    5.2 同步互动课堂环境下教师提问对学生认知参与水平影响分析
        5.2.1 问题水平、等待时间、问题环境与认知参与水平相关
        5.2.2 问题水平、问题环境对认知参与水平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
        5.2.3 有问题反馈情况下学生的认知参与水平高于无反馈
        5.2.4 同步互动混合课堂学生的认知参与水平高于同步互动专递课堂
    5.3 提升同步互动课堂环境下学生认知参与水平的相关建议
        5.3.1 基于最近发展区精心设计提问,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5.3.2 适当延长等待时间,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5.3.3 及时反馈,增加有效反馈形式
        5.3.4 结合同步互动课堂情境,促进提问方式多样化,鼓励学生主动提问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课堂观察编码表
    附录2: 利用NVivo软件课堂视频转写文本(示例)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分层教学在初中英语写作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论文的基本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依据
    2.1 分层教学的定义
    2.2 国外有关分层教学的研究
    2.3 国内有关分层教学的研究
    2.4 国内外分层教学研究总结
    2.5 理论依据
        2.5.1 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2.5.2 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
        2.5.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问题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的方法
    3.4 研究过程
        3.4.1 学生分层
        3.4.2 教学目标分层
        3.4.3 写作评价分层
        3.4.4 课后作业分层
        3.4.5 教学过程
第四章 实验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4.1 数据的收集
    4.2 数据分析
    4.3 实验的结果
        4.3.1 英语写作态度调查
        4.3.2 英语写作恐惧度调查
        4.3.3 学生英语写作目的调查
        4.3.4 影响学生英语写作的因素
    4.4 师生访谈结果
    4.5 学生英语写作成绩的前测与后测
第五章 研究结果
    5.1 分层教学对英语写作能力影响
    5.2 分层教学在英语写作过程中的应用
    5.3 结论
    5.4 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附录7

(6)《妇女新运》与抗战时期的妇女运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关于《妇女新运》的研究现状
        (二)关于抗战时期妇女运动的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创新点及难点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点及难点
第一章 《妇女新运》的创刊与出版
    一、“新运妇指会”与《妇女新运》的创刊
        (一)“新运妇指会”的改组
        (二)《妇女新运》的创刊
    二、《妇女新运》的出版与发行
        (一)出版概况
        (二)刊物栏目
        (三)作者群体
第二章 《妇女新运》与抗战时期的妇女动员
    一、战时妇女的动员
        (一)动员理念的形成
        (二)动员组织的建立
        (三)战时国民政府的妇女动员
    二、《妇女新运》视域下妇女抗日救亡的动员
        (一)指导妇女的生产生活
        (二)报道国内外妇女的参战
        (三)加强各种妇女节日的纪念宣传
        (四)刊载反映社会现实的文艺作品
    三、《妇女新运》中妇女动员经验总结
        (一)融合抗战的时代局势
        (二)依托全国性的妇女组织
第三章 从《妇女新运》看抗战时期的妇女解放
    一、各界妇女运动的新高涨
        (一)上层女性的宣传与组织
        (二)中层女性积极参与民主宪政
        (三)广大劳动妇女的主力军作用
    二、《妇女新运》视角下的战时妇女解放运动
        (一)争取妇女政治参政权
        (二)寻求妇女职业平等权
        (三)把握学习与受教育的机会
        (四)反对公娼与救济私娼
    三、从《妇女新运》看战时妇女解放运动的特点
        (一)妇女解放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统一性
        (二)妇女解放运动的复杂性
第四章 对《妇女新运》在战时妇女运动中的评价
    一、《妇女新运》在战时妇女运动中的积极进步性
        (一)促使广大妇女自我意识普遍觉醒
        (二)成为前线与后方战时讯息传递的桥梁
        (三)积极探索妇女解放运动的途径
        (四)关注国际妇女思想解放的动态
    二、《妇女新运》在战时妇女运动中的时代局限性
        (一)受政治因素影响显着
        (二)思想内容与对象影响方面的局限
        (三)妇女解放中义务大于权利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妇女新运》目录
致谢

(7)关于《朝鲜王朝女子实录》韩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摘要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翻译项目简介
    2.1 作者简介
    2.2 作品简介
第三章 翻译过程
    3.1 译前分析
    3.2 译前准备
    3.3 译文校对
第四章 翻译案例分析
    4.1 标题翻译
    4.2 词汇翻译
        4.2.1 固有名词翻译
        4.2.2 外来词翻译
        4.2.3 新词翻译
    4.3 句子翻译
        4.3.1 语序调整
        4.3.2 语句拆合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原文/译文

(8)超越“庸常”之路 ——论池莉小说的“寻找”叙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以及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主要思路
第一章 寻找世俗人生的超脱之路
    一、《金盏菊与兰花指》:以童真对抗世俗人性、人心
    二、《惊世之作》:以追求刺激打破生活的凡庸
    三、《太阳出世》:以挣扎后的升华实现超脱
第二章 寻找精神的归宿
    一、《看麦娘》:亲情的温暖
    二、《烦恼人生》:爱情的归宿
    三、《一去永不回》:自我与叛逆
第三章 寻找历史的“真相”
    一、《凝眸》、《屈原的罗网》:寻找社会历史的“真相”
    二、《乌鸦之歌》、《预谋杀人》:寻找家庭历史的“真相”
    三、《绝代佳人》《两个人》:寻找个人历史的“真相”
第四章 池莉小说“寻找”机制的发生
    一、寻找:一种写作的根源
        (一) 现实生活迫使池莉寻找
        (二) 个人习性与池莉的写作
        (三) 池莉关于“寻找”的文学观
    二、“寻找”的驱动力:欲望、人伦、真理
        (一) 欲望
        (二) 人伦
        (三) 真理
    三、“绝望—挣扎—升华”的寻找模式
    四、寻找:一种反抗绝望的方式
        (一) 以家庭为背景的寻找叙事
        (二) 针对历史事件的寻找叙事
        (三) 爱恋故事里的寻找叙事
        (四) 凡庸生活里的寻找叙事
余论:“寻找”叙事的意义
    一、寻找叙事对于池莉市民小说、新写实小说的意义
    二、池莉小说的“寻找”叙事与中外文学传统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读硕期间发表的期刊论文

(9)审美的政治:论雅克·朗西埃对马拉美的阐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语境与机缘:朗西埃与马拉美的相遇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2章 神秘诗学的政治:对马拉美诗歌的阐释
    2.1 非再现:诗歌的塞壬策略
        2.1.1 双重假设
        2.1.2 显现与消失
    2.2 “新宗教”:圣西门、瓦格纳与马拉美神秘诗学的政治意涵
        2.2.1 圣西门“新的基督教”
        2.2.2 音乐教:马拉美与瓦格纳的决裂
第3章 闯入者的政治:对马拉美散文的阐释
    3.1 闯入者
        3.1.1 精英艺术:萨特对马拉美的误读
        3.1.2 平等的主体
    3.2 马拉美的政治
        3.2.1 文学的政治
        3.2.2 感性的分享/分配
第4章 艺术的政治:比较的视野
    4.1 马拉美与贝伦斯的相似
        4.1.1 贝伦斯与马拉美的“类型”概念
        4.1.2 设计的表面:平等的表面
    4.2 马拉美论洛伊·福勒
        4.2.1 洛伊·福勒的舞蹈
        4.2.2 “图式”:新的虚构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马拉美《冲突》和《对抗》节选及试译
附录2 马拉美《礁石》和《致敬》法汉对照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四、A Clever Answer(论文参考文献)

  • [1]现代汉语语义异指的句法语义特征及认知理据[D]. 李林泽. 西南大学, 2021(01)
  • [2]对话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吴玉. 西南大学, 2020(01)
  • [3]巧女的故事形态与身份建构[D]. 张月.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4]同步互动课堂中教师提问对学生认知参与水平的影响研究[D]. 张苗苗.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5]分层教学在初中英语写作中的应用研究[D]. 吴忠应. 贵州师范大学, 2019(03)
  • [6]《妇女新运》与抗战时期的妇女运动[D]. 和二晴. 河南大学, 2019(01)
  • [7]关于《朝鲜王朝女子实录》韩汉翻译实践报告[D]. 廉美玲. 延边大学, 2019(01)
  • [8]超越“庸常”之路 ——论池莉小说的“寻找”叙事[D]. 柯海. 中南民族大学, 2019(08)
  • [9]审美的政治:论雅克·朗西埃对马拉美的阐释[D]. 李玲.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10]嘿,有意思[J]. 刘茜尔. 创新作文(初中版), 2019(02)

标签:;  ;  ;  ;  ;  

一个聪明的答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