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毛诗发源地考察暨重建毛公书院、建立碑林和诗经博物馆国际研讨会的建议书

关于毛诗发源地考察暨重建毛公书院、建立碑林和诗经博物馆国际研讨会的建议书

一、毛诗发祥地考察暨国际研讨会关于重修毛公书院、建立诗经碑林和诗经博物馆的倡议书(论文文献综述)

马立志[1](2021)在《西周金文所见西土北土邦国地理整理与研究》文中提出文章以西周金文所见邦国的地理为研究对象。绪论首先对“邦国”的概念进行界定:西周时“邦”是普遍的称呼,是以血缘氏族爲核心的政治实体;“国”表示地域概念,东周以後变成政治学概念“国家”。“邦国”一词是西周实际内涵之“邦”与现代政治学概念之“国家”的结合,具有包容性。接下来对百年以来邦国地理研究的学术史进行了回溯,在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研究利用铭文资料,结合考古发现的邦国遗址,对传世文献中的地理记载进行批判总结,分析地理、族群要素,説明邦国的历史地位和作用。邦国是构建西周王朝国家的基石,考察分析邦国的区位地形、交通、部族关系等要素,可以认识西周地缘政治结构,并为政体研究提供素材;邦国是东周领土国家的前身,对其考察有助於认识前行政区划时代的面貌。整理的对象,以位於宗周和成周以北、古黄河以西范围内的畿外邦国爲主。文章把西土、北土划分为七个单元,各为一章。第一章整理了泾河流域的邦国。密国於先周时已在灵台县一带,处在达溪河谷通道上,西周甲骨文、金文中有一些与密有关的材料。灵台县白草坡墓地的字释潶或泾均非确释,释为(申)则较可能,墓葬性质显示、是殷遗身份的邦伯。是周初亲附的边缘友邦,先祖称“王”,可能位於泾河上游一带。姜姓四岳之後的吕、申,西周时位於泾河上游地区,覆灭宗周的即是西申,西周晚期申、吕的分支氏族迁至南阳盆地。国族名“”在金文出现了几例,有的出土在泾河上游,释为“缯”有待验证。“”字释为“豳”在文字学上有合理的解释,豳王、豳公的特殊身份有待研究,豳地是宗周北面的军事交通枢纽。第二章整理了位於陇山两侧的夨和秦。汧水谷地的夨在西周时期是一个较有实力的部族,夨可以读为虞,可能与汧水附近的吴山及周初“虞芮质讼”之虞有关,夨可称“王”,在政治体系中不同於周朝内服的“侯”,与称“侯”的平陆虞国、宜侯夨簋之“虞侯”、东南吴国,均不会是同一个。秦人出自商奄之民,周公东征後被迁徙到陇右,与戎杂处,西汉水上游礼县附近的城邑与西周晚期的西陲、犬丘有关,陇西牛头河流域的清水县李崖遗址或是孝王时封赐非子的“秦”邑。第三章整理了宝鷄渭河附近的虢、二氏族。虢是位於今宝鷄虢王镇一带的西虢,始自虢仲、虢叔二人,後世分衍出虢仲氏、虢叔氏、虢季氏数支,诸支系的源流和相互关系有待辨明,兴起於两周之际的陕县之虢是西虢分支。是周初来自西南地区的友邦,周朝将其安置在宗周腹地外围的清姜河附近,扼守古嘉陵道入口,进入西周中期後氏贵族政治经济地位从周室疏远、孤立,此後消失不见。第四章整理了南流黄河沿岸的邦国、族氏。无终族在殷墟二三期时可能生活在晋陕之间,殷墟附近出土多件无终铜器,显示其与商朝曾有密切关系,无终部族春秋时渐迁到太原盆地与晋国接触,後又沿代谷迁至今河北蔚县一带,今蓟县之地名无终是後起。梁国在今韩城市西南,春秋初期周平王册封秦仲少子为梁伯,《系年》等参证此秦仲指秦襄公,梁伯戈铭文字体、语句风格与春秋早期秦戈铭文一致,是梁氏出自嬴秦的物证,内容显示梁国受命在北方防御蛮方。韩城梁带村附近是芮国最晚段的居点,已发掘的遗存年代从西周晚期後段持续到芮国之亡,在秦晋到达河西之前,芮一度是该地实力最强的氏族;流散芮国铜器中有不少属於西周早期,但此时的芮居地尚不明确。金文之“”、“”可释为“韩”,乃武王之子受封的韩侯之国,西周之韩国应在汾河下游的河津县一带,控制着从宗周经梁山之南越河到河东汾浍地区的交通。第五章整理了河东地区的邦国。姬姓杨国在今洪洞县,为宣王之子始封,它建立在此前杨地的基础上,姬姓杨侯之前的杨氏或是姞姓,杨国在临汾盆地的北缘、西周文化在河东地区的最北端,目的是防御玁狁。公簋之(疏)是生活在唐叔虞领地之内的一个先代氏族,疏公之妻姚是帝舜後裔,簋铭反映了晋地唐、夏遗民并存的多元环境。文王玉环、唐叔虞方鼎、疏公簋代表了商末周初唐、晋变迁的历史,河汾之间的“唐”具体地望有待确认,天马-曲村遗址是叔虞之子燮父徙封为侯的“晋”之所在,唯具体名字尚有争议。晋国附近翼城大河口之霸、绦县横水之倗、绦县雎村的某不知名氏族,性质可能属於“怀姓九宗”,具有王臣身份,有独立地位,同时也受到晋国的监管。荀国受封在今临猗县涑水附近为“侯”,控制着宗周与汾浍之间的交通,後为邻近的晋室曲沃支系兼并。虞国在平陆县北中条山脉之顶的原上,扼守汾浍地区通往河南成周的交通綫“虞阪-巅軨道”,武王别封虞仲为虞侯,是因爲吴国已奉祀太伯为始祖,别封虞国可使虞仲一支在宗法上独立奉祀仲雍为始祖。第六章整理了燕山附近的邦国、族氏。商末周初的孤竹族与商室有亲缘关系,周初活动在燕山东侧,喀左一带孤竹等窖藏铜器以及多个考古学文化的发现,显示燕山南北衆多族群共存的面貌,其背景是中原的殷周革命;而孤竹与山戎、令支不能简单等同。西周早期的燕国位於北京琉璃河一带,与广安门一带的蓟共处,以後燕国可能兼并了蓟据以为都;周初相继为燕侯的克、旨可能是太保的两个儿子;燕是边陲封国,是周朝控制北方的锁钥,也是与东北民族交流对抗的前沿。涞水县北子铜器,或称北伯,是周初当地的北氏之长,与三监之邶未见关联证据;涞水北子器与湖北江陵北子器无关,後者是当地制作的。第七章整理了太行山沿綫与古黄河之间的邦国。《軝》一节对元氏西张村西周墓作了补充説明,軝侯所封之地位於元氏县槐河之滨,古为泜水,《地图集》等所绘泜水偏南可能不确,軝是邢国之北的附庸小国,任务是防御自井陉突出的戎族。《邢》一节分析了记录初封的麦尊等器应该在前,邢侯簋偏後;邢在商代井方故地建立,初封即在邢台,与温县之邢丘、畿内之丼氏均无关系;邢侯之封目的是防御北戎、控制太行东麓成周至燕国的交通綫,邢与戎对抗交流,有臣谏簋、省命铜剑以为物证。太行西麓上党盆地的黎是周初戡黎後封建的侯,始封君是毕公之子,金文中写作(楷),黎国的任务是防御晋北和太行山区的戎狄,并扼守东出太行的壶关道。河内地区附近是文武周公之胤衆氏族定居的渊薮。康叔初封於康丘为侯,在殷畿故地内,目的是监管殷遗民,淇水附近的卫是康之鄙,对康、卫铜器的分组整理,表明卫作爲国名要在西周中期以後,“夷王命卫为侯”可能反映了康、卫变迁的历史。另外整理了金文中的凡、柞:凡在今辉县市西南,旧释为“同”的字现已改释为“凡”,沈子它簋是凡国铜器,器主它以凡氏小宗的身份作了祭祀周公的礼器。柞即胙,在今延津县北,是周公之後,目前发现的胙氏铜器有柞伯簋、柞伯爵、柞伯鼎等。第八章以山形水系为要素将西土、北土划分爲小的地理单元,描述了各自的地貌背景,进而勾勒了不同单元之间的交通綫:汧水河谷通道,由周原或宝鷄出发至六盘山东麓,或逾陇山至陇右秦地;泾河上游通道,自栒邑-彬县的古豳地出发,沿泾河、马莲河河谷至宁夏南部,这两条通道之间有东西向的泾河支流河谷互通。由丰镐渡渭,经合阳县至河滨韩城之梁、芮,再渡河溯汾水经韩国至上游杨国或汾浍之交的晋国;也可由丰镐至河曲处渡河後上溯涑水,经荀国、倗邑越绦山亦至晋国。汾浍地区与洛阳盆地的交通跨越中条山脉,一是经过虞国的虞坂-巅軨道,二是由中条-轵关道至河内地区,渡河後均可至洛阳成周。自成周经河内沿太行东麓北行,经卫、邢、軝至於燕国。太行东西的陉道,黎国在西侧扼守上党盆地东口之壶关道,诸陉东口,邢在滏口、井陉之间,軝侯守在井陉。这些綫路以宗周、成周为中心,构成了西土、北土的交通网络。周初西土、北土的复杂族群背景,塑造了封建邦国的地缘政治格局。泾河上游是西周的边疆,它没有明确的界綫,而是多种文化人群并存的地带,该区域内周文化、寺洼文化、殷遗民等人群共处。周王朝在这一带没有封建军事性质的“侯”,只是出於镇抚和防御目的安置了一些盟好的小邦国,其中有一些人群是殷遗民,周室还通过边鄙邦伯与戎族通婚等方式维持政治稳定。西周中期以後殷遗民等缓冲要素消失,使得宗周失去西北屏障,屡遭玁狁入侵。在河东地区有先代的唐、夏遗民和戎狄,以及与殷商亲近的一些方国,燕国附近有土着的围坊三期文化和多个族群,这些因素既成爲晋、燕封建的多元背景,也是後来发展壮大的资源。黎、邢原本只是扼守交通,卫国周初监管殷遗民的使命也渐告终结,缺少交流壮大的发展空间,终在戎狄的侵扰下而迁徙。第九章是对邦国与西周王朝关系的历史概述。西周肇建前夕的周邦联盟联合伐商,成康时期迅速封建亲戚以爲藩屏,奠定了西周王朝四土的基本格局;中期王朝对外围邦国的管理事务渐繁,边徼戎狄、淮夷势力濅盛,交侵入境;晚期又有南土噩国联合淮夷的大叛乱,北方又有玁狁入侵,遂因地缘政治形势的变化对邦国进行重建、移徙的调整,仍极力维持王朝的经营,但幽王末年与西土申侯关系的破裂,直接招致内外的联合入侵,覆灭宗周。文末附录,包括《西周金文所见西土北土邦国分布图》、《宗周西北诸文化遗存分布示意图》两张地图,以及文中邦国各自的金文材料分类表。

闫章虎[2](2019)在《政治制度视角下的唐代书法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政治制度的视角出发,对唐代书法史进行深入考察,旨在揭示唐代书法史与政治制度相关的那一层面。基于这种观察视角,本文对以下几方面进行了讨论。根据论述主题,可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首先揭示了唐代书法的“政治属性”,并考察唐代国家典仪中的书法因素,分析书法活动及相关书迹背后的政治意涵,解读它们在处理政治关系、维护统治中所发挥的作用。在第二部分,论文从文书行政的角度出发,思考唐代铨选制度中为何会设置“楷法遒美”及“工书”这两个关于书法的标准,探究“楷法遒美”与“工书”的具体内涵并梳理它们和唐代书法史的关系。基于以上讨论,这一部分还对“书判拔萃科”中“书判”的具体所指进行了考证。论文第三部分重点讨论凭借书法技艺为皇室服务的翰林书待诏,对这一群体的性质、供职模式、工作内容、选拔方式、仕途、社会关系进行了全面分析。最后结合传世及新出石刻资料,考察唐代宫廷书法对翰林书待诏书法的影响,以及书待诏书法的群体性特征。第四部分关注的则是在行政及文馆机构中供职的文书吏、楷书手、书直等群体,揭示他们在当时整体制度框架中所处的不同位置、所承担的不同职能。并结合敦煌文献及吐鲁番文书,从职能的角度出发,对他们的书法特征进行了总结。第五部分研究的是唐代的“书法教育制度”,这一部分的目的不是对相关制度进行全面介绍,而是重在分析这些“书法教育制度”的实际运作情况以及对唐代书法发展的影响。结论表明,除侍书之外,书学、弘文馆等机构在唐代书法史上所起的作用明显被夸大了。

相宇剑[3](2019)在《出土文献《诗经》材料集释》文中提出《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编成於春秋时代,在後世的流传中成为儒家的核心经典之一。除了目前能见到的传世本《诗经》外,出土文献中也存在大量的《诗经》。对这些出土文献《诗经》材料,有必要结合传世本《诗经》进行整理研究,以期望达到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互相证明互相阐发的目的。将这两种系统的《诗经》进行对比研究,可以促进文字学、文献学等学科的发展。本文收录青铜器铭文、石鼓文、信阳楚简、郭店楚简、上博楚简、清华楚简、香港楚简、阜阳汉简、武威汉简、汉石经、汉铜镜、马王堆帛书、敦煌抄本、吐鲁番义熙文书等出土文献中所出现的《诗经》文本。另外安徽大学藏战国楚简中保存有目前所能见到最早的《诗经》文本,本文也将其收录。本文以《毛诗》的诗篇为序,逐篇逐句逐字比对,罗列众家之说,择善而从,在有必要补充的地方略下按语以作说明。本文涉及古文字、今文字、汉魏六朝俗体字等,利用文字之比对推进文献的整体研究,研究内容大致有以下几点:第一、通过对《诗经》异文的考察,在前人基础之上,总结出《诗经》异文大致有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俗体字、同义互换、衍文、脱文、倒文等九种,并对每个异文案例做出详尽的疏证。第二、利用传世文献文本可对读的优势,结合出土文献,将古文字、今文字和俗体字在文献的基础上综合比对,以期考索文字流变的规律。第三、立足出土文献,在对出土文献做出详细的分析後,检视传世《毛诗》,对今本《诗经》的形成以及今本《诗经》在各个时代的流变做出合理的推测。第四、充分结合出土文献,反思传统的《诗经》解释,期望在前人的基础上,对《诗经》的某些篇章做出更加合理的阐释。

李振聚[4](2018)在《《毛诗注疏》版本研究》文中指出《毛诗注疏》之版本研究内容,主要限定在《毛诗》注疏本,即经、注、疏三者俱全的版本上面。包含这三部分内容的版本,一是越刊八行本,一是金平水本,一是宋刊十行本。源出宋十行本者,有元十行本、永乐本、元刊明修十行本、闽本、北监本、毛本、殿本、阮本等,可以说宋十行本爲诸本之祖也。越刊八行本《毛诗注疏》已不传,今仅存残钞本。金平水本只存残叶,学术界对其是否源出蜀注疏本,尚在疑似之间。以是研究《毛诗注疏》版本,重点在於研究宋十行本系统中诸本之问题。实际八行本经注部分源出宋监本,疏文部分源出单疏本。宋十行本经注、音义部分源出南宋建刻经注释文本,疏文出於单疏本。是以经注本、经注附释文本不可不论及。无论八行本还是宋十行本疏文部分,皆折衷於单疏本,单疏本不可不详考。本文以宋十行本系统爲中心,以八行本、平水本、单疏本爲支撑,并溯及经注本以及经注附释文本。本文分上下二编,上编主要述各个版本所共有之问题。如经、注、疏位置问题、符号问题、分章、分卷问题,兼及校勘、版刻问题,藉此来研究《毛诗注疏》各个版本之间的共性,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繋,探讨它们的优劣。这些信息足以成爲某一版本具有代表性的特点,也爲我们辨识此类版本,提供一些间接的资料。版式之研究,有助於版本之鉴别,不止《毛诗注疏》之传刻如是,即正史如《史记》黄善夫本之合刻,亦有此类问题。版刻的研究,需要资借这些版式上的要素,方可更爲深入。要真正认清某一版本的来源及其优劣,还需要资借校勘。前人论明代诸本之校勘,多有讥其多误而不能校正者,如顾炎武论明北监本之误。今天我们通过校勘,对明代的这些版本进行了再认识。如阮元《毛诗注疏校勘记》所云闽本、北监本、毛本之误者,似仅爲闽本始误,实际不然,闽本之误多爲因袭。闽本文本因袭元十行明嘉靖修板印本,对明代补修板中大量的墨丁进行镌补。闽本之文字,则参考过单疏本、宋十行本等本进行校改。找出沿承之误,校改之处,才能客观评价某一版本的优劣,并进而在校勘中汲取其优长。下编分述经注本、经注附释文本、单疏本、注疏本、注疏附释文本。通过版式之研究与文本之校勘,《毛诗注疏》版本研究新的发现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明确宋十行本经、注、疏、音义之来源。前人一般认爲宋十行本主要源出八行本而附入释文。经过校勘,发现宋十行本是以福建刻经注附释文本爲底本,以余仁仲本的可能性爲最大,插入疏文而成。二、明确了永乐本文本沿承元十行本而来,但永乐本当时也进行了校勘工作,主要参用单疏本、八行本,对宋十行本、元十行本以来的讹误进行了校改。三、对元刊明修十行本的补修板分期及其特徵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元刊明修十行本,一直以来对其补修板分期和校勘研究出於薄弱环节,本文将李盛铎本、刘盼遂本和“台湾国家图书馆”藏明正德十二年补板印本逐页校录其版式、刻工、鱼尾、题署等信息,大致分出明初补板、明正德补板、明嘉靖补板三个时期,并对补板参与人员进行考证。通过文字之校勘,明确了闽本源出元刊明嘉靖补修板印本。而阮本源出元刊明正德嘉靖间补修板印本,与李盛铎本较爲接近,并非其所宣示的宋本。四、对闽本校刻者重新讨论,并确定闽本的校刻者爲福建提学佥事江以达,而非通常所认爲的李元阳。五、毛本、殿本皆源出北监修板後印本。但毛本、殿本的校勘工作不可抹杀。乾隆武英殿本据《蜀石经毛诗残本》校改经注,据八行本校改疏文,据《经典释文》校改音义。殿本彻底而又集中地清理了宋十行本以来陈陈相因的种种错误,对版式、分卷也加以改易,形成了一个优秀的读本。至其弊也,改易旧文,变乱旧式,有过度编辑的嫌疑。至於远求东瀛,以日本所藏经注本回溯唐宋所传经注本之旧貌。利用宋毛居正《六经正误》、元岳濬《九经三传沿革例》等推衍出宋代所传经注本与经注附释文本之面貌。以此,本文尝试对《经典释文》、《毛诗正义》、八行本、宋十行本所据经注本的情况进行探索。可以明确的是,八行本经注部分源出宋国子监本。日本京都大学藏日庆长间活字本与《七经孟子考文》所称古本甚爲接近,其中异文,多与《经典释文》所据之本相合,而与今所传之本不同。此皆有助於了解唐宋时期经注本流传之大概,而知注疏本所据之本不一。校勘不仅在於比勘文字之同异,还在於分析各本之源流,知其授受之关系。黄永年先生述版本学任务有三,一爲版本鉴定,二爲理清源流,三爲评述优劣。实际版本学之任务还有第四点,即充分整理先人之遗产并总结前代之经验教训,爲今後的古籍整理与研究提供镜鉴。历史总是不断重复,如果能监前代之治,而减少这些不必要的重复和错误,有五十年之远见,则有五百年之远景,始可造五千年不亡之远因,庶几文明之象黼黻而焕彩,不会再陷入历史重复的怪圈。

李才朝[5](2016)在《清代《诗经》研究概论与要籍提要》文中认为屋史上封《祷缝》的网注舆研究一直熟情不溅,徙其自身柬看,它既是“羲理府庳”,又是“三百葩缌”;它既能树立于朝廷政府之手以别世镇俗,又能凰行于文人士子之口以黠缀凰雅。徒蓣者接受的角度束看,“羲理”舆“葩缝"性耍的髓韶蒋换,又给《莳缝》的研究重新注入了强劲的推勤力。而《莳经》所蕴涵的儇值速不止玩味羲理舆黉文觐辞而已,多元祝角的推拓,亦使《莳缝》的研究畏盛而不衰。笔者勰焉,封《莳缝》性黉的不同髓勰,形成了《莳缝》阐释的不同模式,而《蔚短》“本髓周题"、“基本同题”的恝谶舆解泱,舆《诗》篇羲旨的推求,皆是以其性夤的髓韶餍根基。遣也是黄穿本篇瀚文的思路的出骚黠。本篇揄文寅分展上、下雨编,上编屠“清代《祷徭》研究概输”,下编屠“清代《莳短》要籍提要”。上编是徒《提要》撰寤遇程中所稹累的材料里,抽绎出四佃前人未曾或不太涉及的喜题做“孕史”的述输。兹醴寅小,文不逵意,不敢名单,亦鞋望舆前贤颉颃,故以“清代《莳缝》研究概谕”属名。《绪谕》部分首先考察“莳徭清早”之名的遁用性,韶焉它不虑榨属一代“莳缝旱"或“莳徭旱史’’的代稻。并考察“祷缝卑”舆“莳缝孥史”之名羲,勰扇“莳经孥史"是燮化骚展的“莳缝晕”,而“莳缝晕”则是稳定平衡的“莳缝孕史"。在分析现有“莳缝晕”定羲的基磋上,徒障释的角度,以属“莳徭晕”就是研究《莳经》舆《蒋缝》的阐释的一门翠钭亍。《概谕》第一章,“清人所绻承的《葑缝》闻释模式”,考输它们骚生舆赣展的魇史,阐述其核心诉求。遣畿獯模式,有的早在清代之前就已经僵化,有的御在清代焕骚出了一定的生横。《概谕》第二章,“《蒋缝》本髓同题研究犟隅”,所逶取的四倜同题焉:“孔子删诗锐”、“《莳序》”、“淫莳说”、“赋比舆"。梳理清人封遣些周题的代表性觐黠,以及由此形成的谕孚情憋。缝髓上韶餍清人封遣些同题的勰谶舆解泱,并没有跳出前人的窠臼。但是他们解泱同题的角度及所提出的遥摅,有些方面是超越前人的。网于“本髓同题’’,笔者倾向于采用纳秀鲍先生的用法,即将留用的“基本同题”稻焉“本髓同题”,而《莳徭》文本蕴涵的一些孥衍门频,诸如文字、音韵等则称爲“基本问题”。《概论》第三章,“《诗经》基本问题研究举隅”,选取的三个方面爲:“郑玄《诗谱》”、“古韵学”与“三家诗”研究。《诗谱》的研究在清代不仅创新了体例,而且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几乎恢复了《诗谱》的原貌,其功实伟。“古音学”与“三家诗”的研究,实是“清代诗经学”顶爲辉煌、最爲“别开生面”的部分。“古音学”在力纠吴械“叶韵説”的基础上,充分注意到谐声材料的价值,从而建立起益加可靠的古韵系统。“三家诗”研究亦具集大成的意义,着作体例的创新、三家归属的判定及对《诗》义的重新审订几乎使“三家诗”的研究发露无遗。《概论》第四章,爲“清人对《诗经》义旨的探求”,此前的研究并未见専门之论。该部分详细考察了清人在《诗经》义旨寻索方面的方法、旨趣、特点与不足。总体上认爲其对《诗经》义旨的讨论有“广收的气象”、“求是的精神”与“非圣的勇气”几大优点,但也明显地存在着主张与实践相背离、崇圣回护与炫博嗜奇的不足。《余论》简略论述了 “清代诗经学”的特点并做出评债,认爲其处于时代的交替地带,一方面是“传统诗经学”的集大成,另一方面又是“现代诗经学”的萌动,虽在总体上仍处“旧学”阶段,但其精彩程度超越了过往的任何朝代。下编爲“清代《诗经》要籍提要”,是课题项目《歴代诗经着述考》所独出的清代要籍部分。笔者尝奔走子北京、上海等地各大图书馆,连同所在本省藏书处,经眼之清代《诗经》着述,刻本、抄本、稿本、影本无虑五百余种,尚有二百余种未能寓目,此是日后工作的着力之处。由于清代部分整体上并未蒇事,故在要籍的选定上兼顾了经眼书籍的学术性与易得性,对ー些已经眼但学术价值较低的书目弃之不入。笔者认爲,以《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四库未收书辑刊》等爲代表的大型丛书,尽管它们因某些原因将部分书籍排除在外或没能收入,但它们现有的规模无疑是可以代表清代“诗经学”的水平的。所以所选要籍即以丛书所见爲主,并搜罗诸家遗集本与単行本,最终所入计有212种,占清人《诗经》着述的四分之一强。另外,对于部分清代着名大家的代表作,师已撰写提要并见之于出版物者,如胡承珙《毛诗後笺》、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陈奂《诗毛氏传疏》、魏源《诗古微》等,虽已另撰写提要亦不再收入本篇。《提要》《提要》之撰写并非易事,非赓博无以发其根柢,非返约无以审其英华,而是非同异之端,源流弃取之际,非我所能深辨;百家众ロ之説,千门万类之学,亦非我所能尽识。惟以前人爲师,效其体例,审其词气,揣摩口吻,仿佛脉络,乃劣成此编。然亦有所不爲,学舌鹦鹉不爲,抄胥不爲。固知不合于时,难适于用,覆瓿不枉也。

魏建华,王洪志,范铮[6](2014)在《沧州《诗经》文化资源及其实现》文中提出沧州地区自古就有传授、研究《诗经》的优良传统,尤其是西汉初四家诗之一的韩诗、毛诗的传授以及隋唐时期刘炫的《诗经》研究着作被收入孔颖达《毛诗正义》,分别形成了《诗经》研究史上的第一个和第二个里程碑。先贤遗留下来的珍贵而丰厚的《诗经》文化遗产,值得今人传承延续、发扬光大,并以此为契机促进沧州地区的区域经济、文化事业、旅游事业的繁荣发展。

唐田恬[7](2013)在《阮元《周礼注疏校勘记》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是清代经学研究的重要文献。《周礼注疏校勘记》是其中一种,由臧庸担任分校,并存有大量段玉裁的校勘意见。本文以《续修四库全书》影印的文选楼本《周礼注疏校勘记》为基本依据,主要分析《校勘记》的体例、内容、使用校本、引用文献(含经说)、校勘理念等方面内容,并与南昌府学本进行对校,辅以阮元《校勘记》前后重要的《十三经注疏》校勘文献,讨论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的影响。本文由绪论和四部分正文以及结语组成。绪论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方面阐明笔者的研究动机,总述阮刻《十三经注疏校勘记》的时代背景。第二方面综述《十三经注疏校勘记》的研究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交代本文的阅读地图和文献线索。第三方面明确论文的研究意义和方法论上的创新。正文第一部分结合史料与前人研究成果,叙述阮刻《十三经注疏校勘记》的编修过程以及其中存在的语焉不详之处。主要包括《校勘记》编纂的前期准备,《校勘记》的编纂流程与参校学者,《校勘记》的卷数,《校勘记》依据的版本以及《校勘记》的编纂目的和学术定位。第二部分包括五个方面。第一方面讨论《周礼注疏校勘记》的体例特点,主要围绕符号标记“○”和文字标记“按”、“案”展开,并将其作为分析《校勘记》其他方面内容的重要参照坐标。第二方面讨论《周礼注疏校勘记》的内容,讨论《校勘记》在校订文字、记录异文、辨析版式与句读、考察音韵等方面的内容。第三方面讨论《周礼注疏校勘记》的使用诸本,归纳《周礼注疏》的版本系统,考察《周礼注疏校勘记》对各本的使用情况,并指出其在版本学上的成就和不足,第四方面讨论《周礼注疏校勘记》引用的文献,由此观察阮元与参校学者们对宋代学者和清代学者的态度,为重新建构学术史提供参考资料。第五方面根据《周礼注疏校勘记》的校语和特点,归纳校勘学者们的校勘理念,指出其在校勘方法论上的进步之处。第三部分是文选楼本与南昌府学本的对校情况与分析。通过对校可以发现,南昌府学本并非如前人所批评的那样一无是处。实际上,南昌府学本对文选楼本的删改并不是毫无学识,错误百出的;而是在阮元的学术理念指导下完成的。第四部分讨论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的影响。主要通过搜集前人重要的评论文献,并结合《校勘记》的实际特点,尽可能对《周礼注疏校勘记》作出客观、全面的评价。结语部分,笔者总结前文讨论的主要问题,以《周礼注疏校勘记》的文本特点为依据,试图给予《十三经注疏校勘记》一个客观的定位和评价,并提示文章遗留下来的问题,以期在未来的学习与研究中进一步考察。本文的附录包括两方面内容,提供经书文献研究着作与论文的汇总目录,以及《十三经注疏》及重要校勘着作的主要版本及馆藏分布信息,以为同好研究之便。

乔鑫[8](2008)在《走进河间,品味遥远的歌诗》文中提出2006年5月20日,在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每年6月的第2个周六)到来前夕,国务院批准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大类(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曲、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共518项。我省9类共39项榜上有名,名列全国第4位。同时我省也确定了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3大类共130项。现将我省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部分介绍,以飨读者。

赵醒[9](2006)在《中原文化研究论着叙录1949~2005》文中指出中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举国关注文化研究的当今,尽占地利人和优势的中原之于中原文化研究有着无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对中原文化进行研究的论着在建国以后出版、刊行了许多,狭义文化所包含的文、史、哲、民间文化和文化专题类论着在已过去的五十余年中体现出了不同的特点。笔者主要以《全国总书目》、《中国文学专史书目提要》、《河南人民出版社图书总目录》和其他相关书目类文献为资料来源。共对302部1949~2005年间出版的中原文化研究论着进行研究和叙录。另有330部笔者仅收集到部分信息而未能亲见的论着,收入存录部分。 对中原文化进行研究的论着有着不同形式与内容,这也决定了它们不同的着述风格与目的。既有单册专着和多册丛书,也有工具书和非正式出版物,这些论着在不同时代的不同出版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原文化的不同侧面在不同时代受到关注情况的变化。同时,这些论着内容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记录性的论着较研究型的论着为多,褒扬性的文字较批判性的文字为多。不同的内容决定了不同的风格和水准,除了相对严肃、价值极高的学术着述,也有相对浅易、普及知识的随笔之作。此外,不同的论着也有着不同的着述目的,既有出于学术追求、研究兴趣者,也有旨在普及知识、促进发展者。 已收录的中原文化研究论着及相关信息也体现出了中原文化研究中的一些不足。从内容上看,各类相关研究论着中都或多或少的出现了一些“地域本位主义”倾向,强调本地域特色,而对与全体的联系重视不够;强调本地域优势,而对其他地域尊重不够;强调本地域目的,而对其他地域关怀不够;强调本地域“贡献”,而对文化创造的共同性认识不够。从风格上看,以功利实用为目的的论着多轻躁急切、主观人为、好大喜功、浮光掠影,但真正的学术研究要求的是沉静笃实、科学客观、点滴积渐、深入深刻;前者的大量出现与中原文化的研究并无更大积极意义,后者得不到充分关照反而会使中原文化的科学研究进程缓慢。

夏传才[10](2006)在《诗经发祥地初步考察报告》文中提出以丰、镐为中心的八百里秦川是《诗经》发祥地,因为《诗经》大部分歌诗在这里产生和最初编集,而且使用这里通行的雅言和正乐;东部的洽川是《周南》的早先采诗之地,产生在这里的《关雎》是中国爱情诗之源,《诗经》中不少作品与这里有关。洽川保存着众多的《诗经》文化遗迹,诸如古迹、民间传说、建筑、地方乐舞等等,处处散发着《诗经》的乡土气息。应加强对文物的保护和《诗经》文化资源的开发,对“二南”的时代、地域,对古序注以及有关诗篇也应再作研讨。

二、毛诗发祥地考察暨国际研讨会关于重修毛公书院、建立诗经碑林和诗经博物馆的倡议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毛诗发祥地考察暨国际研讨会关于重修毛公书院、建立诗经碑林和诗经博物馆的倡议书(论文提纲范文)

(1)西周金文所见西土北土邦国地理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绪论
    一、“邦国”概念的界定
        (一)邦
        (二)侯
        (三)地域概念的“国”、“土”
        (四)诸侯、邦国概念的混同
        (五)本文所用“邦国”一词的含义
    二、邦国研究的内容
    三、百年来西周邦国地理研究史述略
    四、选题的意义
    五、本文的整理范围
第一章 泾水流域的邦国
    第一节 密
        一、文献及甲骨、金文中与密有关的材料
        二、密国的位置
        三、可能与密国有关的考古发现
    第二节 甘肃灵台县白草坡墓地( (?)、 (?) )
        一、“ (?) ”、“ (?) ”二字释读平议
        二、“ (?) ”和“ (?) ”的性质
    第三节
        一、“ (?) ”字的释读
        二、对 (?)伯归刍簋铭文的认识
        三、 (?)伯归刍簋所见史事
    第四节 吕
        一、吕氏的起源与分衍
        二、吕氏早期居地的讨论
        三、西周晚期的吕国
    第五节 西申
        一、“申”字的释读
        二、畿内之申与“南申”
        三、西申地望
        四、西申、申戎、姜戎关系的辨析
        五、西申之一支迁徙南阳的原因和意义
    第六节 (?)
        一、金文中的(?)
        二、 (?)字释读及其与缯的关系
    第七节 (?)(豳)
        一、 (?)字释读
        二、西周金文中的豳
        三、豳的地理考察
第二章 陇山两侧的邦国
    第一节 汧水谷地的夨
        一、夨国的发现和研究简史
        二、铜器及铭文的分组
        三、 (?)的文字学解释
        四、夨的族姓
        五、夨国的地理意义
        六、夨、虞之关系
    第二节 陇山西侧的秦
        一、秦人早期的活动地点
        二、秦人西迁的时间
        三、秦与戎的关系
        四、与西周之秦关系存疑的一些铜器
第三章 宝鷄渭河沿岸的邦国
    第一节 西虢
        一、虢氏的地理问题
        二、虢氏氏族的分衍
    第二节 (?)
        一、 (?)氏墓葬分析
        二、 (?)氏铜器、陶器文化因素反映的历史
        三、 (?)氏对外关系分析
第四章 南流黄河沿岸的邦国
    第一节 无终
        一、“无终”的释读与无终铜器的年代
        二、无终族的迁徙
    第二节 梁
        一、梁伯戈与梁国
        二、梁国史事与地理
        三、梁姬罐的分析
    第三节 芮
        一、西周芮国铜器及铭文整理
        二、芮国史事与考古发现
        三、芮国地望综理
    第四节 韩
        一、西周金文“ (?) ”字的释读
        二、西周之韩国
        三、三晋之“韩”的地望
        四、《诗·韩奕》的争论和西周韩国地理
第五章 河东地区的邦国
    第一节 杨
        一、西周金文中的杨
        二、西周末年杨国的历史地理背景
        附:西周与“昜”有关的铜器铭文分析
    第二节 (?) (疏)
        一、 (?)字释读
        二、对 (?)公簋 (?)公、妻姚身份的认识
    第三节 昜(唐)-晋
        一、西周晋国都邑(侯马新绦之前)的探索
        二、晋国始封地“唐”的考述
        三、出土材料所见唐、晋的变迁
    第四节 霸
        一、金文霸字的分析
        二、金文所见霸氏史事
    第五节 朋(倗)
        一、倗字形体来源分析
        二、金文中的“倗”氏
        三、西周倗氏的来源
        附论:倗、霸的性质
        (一)倗、霸墓地的葬俗特徵
        (二)倗、霸的族姓来源
        (三)倗、霸的地位和性质
    第六节 荀(郇、 (?) )
        一、金文 (?)字的释读
        二、西周郇国
        三、荀的地望
    第七节 虞
        一、文献中的平陆虞国
        二、虞国铜器
        三、虞国地理
        附:西周“吴”氏铭文的整理
第六章 燕山南北的邦国、族氏
    第一节 孤竹
        一、孤竹铜器和铭文的发现
        二、文献中的孤竹历史和地理
        三、孤竹铭文反映的族氏关系
        四、喀左窖藏铜器的历史背景分析
    第二节 匽(燕)
        一、匽字的释读总结
        二、金文所见燕国初封
        三、匽国附近的氏族
        四、西周匽都
        五、封建燕国的历史地理背景
    第三节 北
        一、涞水张家洼“北伯”铜器与文献中的“邶”
        二、“北子”、“北伯”铜器的分析
        三、涞水、万城铜器之间的关系
第七章 太行山与古黄河之间的邦国
    第一节 軝(泜)
        一、元氏县西张村西周墓的补充説明
        二、軝国地理及其军事意义
    第二节 邢
        一、西周早期的邢国
        二、西周邢国地理问题
        三、邢国的地理意义及其与戎的关系
    第三节 楷(黎)
        一、 (?)字释读
        二、楷国的发现与确认
        三、楷国铜器反映的史实
        四、楷国地理
    第四节 康-卫
        一、康、卫铜器的整理
        二、从康徙卫
        三、相关地名考证总结(沬、朝歌、卫、淇卫、旧卫)
        四、关於“夷王命卫爲侯”
        附:“康侯鬲”跋
    第五节 河内地区附近邦国
        一、凡
        二、柞(胙)
第八章 西土北土邦国与西周地缘政治
    第一节 西土的地理与交通
        一、关中渭河谷地平原区
        二、陕北高原区
        三、关中、陕北地区之间的交通
        四、关中与西南地区的交通
    第二节 北土的地理与交通
        一、河东汾浍地区的地理
        二、太行山两侧、古黄河以西的地理
        三、晋南汾浍、涑水流域与洛阳盆地之间的交通
        四、成周至燕山以南的交通
        五、太行山东西的交通
        六、西土渭河谷地与河东地区的交通
    第三节 西周的西北边疆
    第四节 北土邦国与西周地缘政治
        一、山西地区
        二、太行山以东地区
第九章 邦国与西周王朝关系史略
    一、?受万邦:文王时代的小邦周
    二、遹征四方的武王时代
    三、成王“奠四国万邦”和康王“ (?)尹亿疆”
    四、昭王南征不复
    五、穆王时期
    六、东南淮夷的兴起
    七、恭懿孝夷诸世
        (一)恭王
        (二)懿王
        (三)孝王
        (四)夷王
    八、厉宣之世的西北玁狁和东南淮夷
    九、宣幽时期的四方忧患
    十、西周末世的氏族东迁
结语
附录
    地图
    西周金文邦国材料分类表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2)政治制度视角下的唐代书法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视角与术语释义
    第二节 学术史的回顾
    第三节 基本资料评述
    第四节 本文的结构框架
第一章 礼仪与政治语境中的书法
    第一节 唐代书法的“政治属性”
    第二节 礼仪活动中的书法因素:以“册”类书迹为中心的讨论
        一、皇帝即位、册太子、上尊号仪式中的玉册及其书法情况
        二、丧葬仪式中的哀册、谥册、神主与墓志
        1、唐代哀册、谥册、墓志及神主使用制度概述
        2、现存唐代哀册、谥册的书法分析
        三、“册”的书写者、所用书体及相关问题
    第三节 书法活动的政治意涵
        一、建构政治合法性
        二、恩宠与褒功:唐代皇帝的赐“御书”活动
        三、纪功与纪念:碑刻的政治色彩
第二章 试以政事:文书行政视角下的“楷法遒美”和“工书”
    第一节 唐代之前的“文书行政”与官吏的“行政技能”
    第二节 唐代的“文书行政”
    第三节 作为官吏“行政技能”的“楷法遒美”和“工书”
        一、“楷法遒美”的重要性及其内涵
        二、“工书”标准与流外官的铨选
    第四节“楷法遒美”、“工书”的性质及其与唐代楷书发展的关系
    第五节“书判拔萃”相关问题考辨
第三章 执艺以事上奉诏而处中:宫廷中的翰林书待诏
    第一节 翰林院及待诏群体的性质
    第二节 翰林书待诏的供职模式与工作内容
    第三节 进入翰林院的途径及书待诏的仕途
    第四节 墓志所见书待诏的社会关系
    第五节 宫廷书法影响下的翰林书待诏
    第六节 翰林书待诏书法的群体性特征:基于石刻的考察
        一、字体、风格的多样性
        二、“各有所长”与“分工合作”
        三、书法传承的家族性
        四、“创作意识”的出现?:关于书待诏书写格式的一个推测
第四章 专职缮写:行政及文馆机构中的文书吏、楷书手、书直及告身书写人
    第一节 普遍设置的文书吏
    第二节 秘书省及诸文馆中的“职业抄写员”:楷书手
        一、楷书手的设置及职能
        二、楷书手的选拔与仕途前景
        三、“楷书手”称名问题考
        四、楷书手书法的特征:以敦煌所出宫廷写经为中心
        1、唐代官方抄写制度略说
        2、楷书手书法的“职业特征”
    第三节 作为“专业人才”的书直
        一、书直的设置及其职责
        二、书直的选拔标准、来源及迁转诸问题
    第四节 唐代的告身书写人及现存告身的书法形态
        一、告身颁给制度及告身书写人
        二、现存告身的类别及书法形态
第五章 唐代“书法教育制度”再研究
    第一节“文字教育机构”还是“书法教育机构”?:国子监书学性质考辨
        一、国子监书学的制度起源
        二、作为文字教育机构的唐代书学
        三、唐代官学的兴废及书学对书法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 弘文馆书法教学活动的短暂性
    第三节 宫教博士与内廷书法教育
        一、宫教博士的设置及相关问题考论
        二、宫教博士的阶官化与内廷书法教育的式微
    第四节 作为皇室“职业书法教师”的侍书
余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后记

(3)出土文献《诗经》材料集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论
    第一节 出土文献《诗经》材料概况
    第二节 出土文献《诗经》文字的歧异
    第三节 研究出土文献《诗经》材料的意义
第二章 国风集释
    第一节 周南
        关雎
        葛覃
        卷耳
        樛木
        螽斯
        桃夭
        兔罝
        芣苢
        汉广
        汝坟
        麟之趾
    第二节 召南
        鹊巢
        采蘩
        草虫
        采苹
        甘棠
        行露
        羔羊
        殷其靁
        摽有梅
        小星
        江有汜
        野有死麕
        何彼襛矣
        驺虞
    第三节 邶风
        柏舟
        绿衣
        燕燕
        日月
        终风
        击鼓
        凯风
        雄雉
        匏有苦叶
        谷风
        式微
        旄丘
        简兮
        泉水
        北门
        北风
        静女
        新台
        二子乘舟
    第四节 鄘风
        柏舟
        墙有茨
        君子偕老
        桑中
        鹑之奔奔
        定之方中
        蝃蝀
        相鼠
        干旄
        载驰
    第五节 卫风
        淇奥
        考盘
        硕人
        氓
        竹竿
        芄兰
        河广
        伯兮
        有狐
        木瓜
    第六节 王风
        黍离
        君子于役
        君子阳阳
        中谷有蓷
        兔爰
        葛藟
        采葛
        大车
        丘中有麻
    第七节 郑风
        缁衣
        叔于田
        大叔于田
        清人
        羔裘
        遵大路
        女曰鸡鸣
        有女同车
        山有扶苏
        蘀兮
        狡童
        褰裳
        丰
        东门之坛
        风雨
        子衿
        扬之水
        出其东门
        野有蔓草
        溱洧
    第八节 齐风
        鸡鸣
        还
        着
        东方之日
        东方未明
        南山
        甫田
        卢令
        敝笱
        载驱
        猗嗟
    第九节 魏风
        葛屦
        汾沮洳
        园有桃
        陟岵
        十亩之间
        伐檀
        硕鼠
    第十节 唐风
        蟋蟀
        山有枢
        扬之水
        椒聊
        绸缪
        杕杜
        羔裘
        鸨羽
        无衣
        有杕之杜
        葛生
        采苓
    第十一节 秦风
        车邻
        驷驖
        小戎
        蒹葭
        终南
        黄鸟
        无衣
        渭阳
        权舆
    第十二节 陈风
        宛丘
        东门之杨
        墓门
    第十三节 桧风
        隰有苌楚
    第十四节 曹风
        侯人
        鳲鸠
        下泉
    第十五节 豳风
        七月
        鸱鴞
        东山
        破斧
        伐柯
        九罭
        狼跋
第三章 小雅集释
    第一节 鹿鸣之什
        鹿鸣
        四牡
        皇皇者华
        常棣
        伐木
        天保
        采薇
        出车
        杕杜
        鱼丽
    第二节 南有嘉鱼之什
        南山有台
        湛露
        彤弓
        菁菁者莪
        六月
        采芑
        车攻
        吉日
    第三节 鸿雁之什
        祈父
        黄鸟
        斯干
    第四节 节 南山之什
        节南山
        正月
        十月之交
        雨无正
        小旻
        小宛
        小弁
        巧言
        何人斯
        巷伯
    第五节 谷风之什
        谷风
        蓼莪
        大东
        北山
        无将大车
        小明
        鼓钟
        楚茨
        信南山
    第六节 甫田之什
        甫田
        大田
        裳裳者华
        青蝇
        宾之初筵
    第七节 鱼藻之什
        鱼藻
        采菽
        角弓
        菀柳
        都人士
        采绿
        白华
        渐渐之石
第四章 大雅集释
    第一节 文王之什
        文王
        大明
        绵
        棫朴
        旱麓
        思齐
        皇矣
        灵台
        下武
        文王有声
    第二节 生民之什
        生民
        既醉
        凫鷖
        假乐
        公刘
        泂酌
        民劳
        板
    第三节 荡之什
        荡
        抑
        桑柔
        云汉
        崧高
        烝民
        韩奕
        江汉
        瞻卬
        召旻
第五章 颂集释
    第一节 周颂
        清庙
        烈文
        昊天有成命
        潜
        雝
        闵予小子
        访落
        敬之
        良耜
        赉
        般
    第二节 鲁颂
        駉
        有駜
        泮水
        閟宫
    第三节 商颂
        那
        烈祖
        玄鸟
        长发
        殷武
参考文献
致谢

(4)《毛诗注疏》版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序论
    一、缘起
    二、《毛诗注疏》诸家版本及校勘成果
上编
    一、论《毛诗注疏》之体式
        (一) 经文、注文、疏文、音义、诗谱之分合
        1、位置
        (1) 八行本编辑疏文起讫语
        (2) 宋十行本对疏文之编辑工作
        (3) 闽本对疏文之编辑
        (4) 武英殿本对疏文之改造
        2、《诗谱》之有无及其位置及《诗谱》疏之处理
        3、释文
        (1) 宋十行本改易音义
        (2) 闽本对音义的变改
        (3) 北监本出於闽本,又对音义进一步改易
        (4) 清乾隆武英殿本对音义的改造
        (二) 符号
        1、传、笺标识符号
        2、疏文符号
        3、释文符号
        (三) 句读
        (四) 分章
        (五) 卷帙
        (六) 行格
        (七) 题署
        1、诂训传、笺、注
        2、义疏、正义与注疏
        3、《毛诗》诸本题署略述
        (八) 书耳
    二、论《毛诗注疏》之校勘
        (一) 《毛诗注疏》诸本校勘得失略论
        1、校勘之理念
        2、校勘方法发微
        (1) 他校
        (2) 对校
        (3) 引录前人成果
        (4) 加按语
        (二) 《毛诗注疏》校勘述略
        1、山井鼎、物观《七经孟子考文补遗》
        (1) 《考文》之学术价值
        (2) 山井鼎虽未见单疏本与八行本,但其校语之精,往往与旧本暗合
        (3) 《考文》首次厘正宋十行本以来之误,将混入疏文中的《诗谱》内容离析出来
        2、浦镗之校勘
        (1) 浦镗《正字》据他书注文以校正疏文例
        (2) 浦镗所校,虽未能多见旧本,但校语精审,往往与旧本相合
        (3) 浦镗所据北监本爲修板後印本
        (4) 浦镗《正字》之误
        3、惠士奇、惠栋之校勘
        4、卢文弨之校勘
        5、殿本校勘
        (1) 殿本文本校改多与单疏本、八行本同,所用八行本可能性最大
        (2) 殿本用他校以改疏文
        (3) 殿本分析《诗谱》与《诗谱》之疏文
        (4) 殿本《考证》多引据《蜀石经》以校改经注
        (5)四库馆《四库全书考证》多因襄浦镗《正字》成果。
        6、阮元《毛诗注疏校勘记》及其补正之作
        (1) 段氏既最後定《毛诗注疏校勘记》,考其所爲,多有可议者
        (2) 阮《校记》中案语当出於顾广圻之手,虽未见旧本,其精当之处往往与旧本相合
        (3) 阮元《毛诗注疏校勘记》所据北监本爲修板後印本
        (4) 阮元《毛诗注疏校勘记》未见旧本而厚诬闽本
        (5) 清同治十年湖南长沙尊经阁刊《毛诗注疏校勘记》
        (6) 清茆泮林《毛诗注疏校勘记校字补》
        (7) 清刘光黄《毛诗注疏校勘札记》
        (8) 清谢章铤《毛诗注疏毛本阮本考异》
        (8) 清汪文台《十三经注疏校勘记识语》
    三、《毛诗注疏》传刻
        (一) 版刻与文字
        1、《毛诗注疏》早期版刻中的俗字
        2、经典传刻与正字工作
        3、传刻致误之由
        (二) 重刻与翻刻
        1、覆刻、翻刻
        2、补板与修板
        3、初印与後印
        4、描润与改字—制造一个好的读本
        (三) 版刻与学术
        1、闽本与明代经学的复古运动
        2、毛氏汲古阁本与清代的校经
        (四) 版刻与政治
        1、宋代经注疏合刻与科举
        2、闽本江以达、李元阳衔名之剜改与二人先後去职有关
        3、阮元《校勘记》不校殿本与乾隆《石经》校勘之关系
        (五) 收藏与流布
        (六) 《毛诗注疏》版本源流表
下编
    一、经注本
        (一) 经注本之流变
        (二) 明钞本《诗本义》所附经注本与《六经正误》《沿革例》所述蜀本相近
        (三) 日本所存古卷子本多有与《正义》所据之本不同者
        (四) 日本所传经注本有与《六经正误》《沿革例》所记兴国本同源者
        1、岛田翰旧藏本与《六经正误》《沿革例》中所述兴国本相合
        2、日本京都大学藏日本庆长闻活字本亦与《六经正误》《沿革例》中所述兴国本相近
    二、经注附释文本
        (一) 宋毛居正《六经正误》所记经注附释文本
        1、潭本
        2、兴国本
        3、建本
        (二) 元岳濬《相台书塾刊(?)九经三传沿革例》所记经注附释文本
        1、建余氏本、蜀本
        2、兴国于氏本
        3、附论岳本
        (三) 宋十行本继承南宋福建余仁仲本之文本与编辑理念
        (四) 朱熹《诗集传》所据本或爲建宁本
        (五) 今所见宋代福建所刻经注附释文本
    三、单疏本
        (一) 单疏本避讳
        (二) 单疏本疏文中音义
        (三) 论单疏本之可贵
        1、宋十行本之误,可据以校改
        2、宋十行本之脱,可据以校补
        3、单疏本所标起止,对校勘传笺的价值
        (四) 宋刻单疏本的脱文
        (五) 单疏本之误
        (六) 刘承干刻《毛诗》单疏本
    四、注疏本
        (一) 八行本
        1、日本钞八行本
        (1) 八行本之脱误
        (2) 《毛诗注疏》八行本的经注部分当源出宋监本
        (3) 八行本疏文源出单疏本
        (4) 八行本之擅改
        (5) 日本所传经注本多有与八行本相近者
        2、魏了翁的《毛诗要义》
        (1) 《毛诗要义》据八行本节录而成
        (2) 《毛诗要义》保存了八行本分卷题署等面貌
        (3) 《毛诗要义》的传藏与影响
        (二) 平水本
    五、经注疏附释文本
        (一) 宋十行本
        1、宋十行本所据经注本与八行本所据经注本不同
        2、宋十行本当以经注附释文本爲底本,添足疏文而成
        3、宋十行本对单疏本疏文之编辑
        (1) 增删
        (2) 改字
        4、宋十行本传文、笺文、释文互相混入
        5、宋十行本校勘不精
        6、宋十行钞配之页或源出旧本
        (二) 元刊十行本
        1、元刊明修十行本补修板时期及其特徵
        (1) 元刊板
        (2) 元十行本明初补修板
        (3) 明正德补修板
        (4) 明嘉靖间补修板
        2、南监本当指元刊明修十行本
        3、明嘉靖三十六年及明万历十二年南京国子监俱有议刻《十三经注疏》事,然事皆未得行
        (三) 永乐本
        1、永乐本《毛诗注疏》出於元刊十行本
        2、永乐本虽源出元刊十行本,但亦进行校勘,多与单疏本和八行本合
        3、永乐本校勘亦有不精之处
        4、永乐本之收藏与流传
        (四) 闽本
        1、闽本刊刻者是江以达而非李元阳
        2、江以达刊刻《十三经注疏》之缘起
        3、闽本之创举与影响
        4、闽本所据底本考
        5、闽本当据宋十行等本进行校勘工作
        6、闽本之误
        (1) 闽本误释文爲笺文
        (2) 闽本补加传字,以笺文误作传文
        (3) 闽本文字多误
        7、闽本之擅改
        (1) 闽本据传文改疏文
        (2) 闽本据笺文改疏文
        (3) 闽本据经文改音义
        (4) 闽本据传文改音义
        (5) 闽本据笺文改音义
        (6) 闽本据疏文改音义
        8、闽本版式之误
        (1) 闽本不明元刊十行本之体式误加“○”
        (2) 闽本传文改爲单行小字,然仍有作双行小字者,与自身版式矛盾
        9、闽本修板情况
        10、闽本刻工录
        11、明代经注本出於闽本考
        (1) 明万历马应龙、孙开校刻本出於闽本考
        (2) 明崇祯葛氏永怀堂本出於闽本考
        (五) 明万历十七年北京国子监刻本
        1、北监本《毛诗注疏》之避讳
        2、北监本源出明嘉靖江以达闽中所刻《十三经注疏》,而衍生新的错误
        3、北监本之校补
        (1) 北监本之校改误字
        (2) 北监本校补缺佚
        4、北监本对释文之变改
        (1) 北监本改易释文文字及顺序
        (2) 北监本移易释文位置
        (3) 北监本移易释文所致脱误
        5、北监本误笺文爲传文
        6、北监本的修版问题
        (1) 明崇祯修板
        (2) 清康熙修板
        7、明北京国子监刊《十三经注疏》始末略考
        (六) 明崇祯毛氏汲古阁本
        1、毛本所据监本爲修板後印本
        2、毛本之误
        3、毛本的校勘
        (1) 毛本据宋十行本校改之证
        (2) 毛本据岳本改字
        4、阮元所据毛氏汲古阁本爲後印本
        5、毛本的翻刻本
        (七) 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1、武英殿本校改多与单疏本和八行本相合
        2、武英殿本删削起讫语,从而泯灭了疏文与经注之差异
        3、殿本句读因误字而误
        4、武英殿本文字之误
        5、清乾隆武英殿本对释文的改造
        (1) 移易位置
        (2) 改字
        (3) 删减增添
        (4) 据释文改疏文
        6、参与殿本《毛诗注疏考证》人员
        8、清同治十年广东书局重刻清乾隆武英殿本《十三经注疏》
        9、清光绪四年淮南书局翻刻清武英殿本而改窜旧式
        10、库本、荟要本虽皆源出殿本,然亦多有校改
        (八) 清嘉庆阮元刻本
        1、阮刻《毛诗注疏》底本爲元刊明修十行本,刷印时间当在明正德十二年之後,明嘉靖补修板之前
        (1) 阮刻所据元刊明修本修补板时间晚至正德十二年之後
        (2) 阮刻所据元刊明修本修板时间在嘉靖补修板之前
        2、阮刻本之体式及其得失
        (1) 阮校记有校而本文无圈。
        (2) 阮本字旁有小“○”而无校记
        (3) 阮本之改字不出校
        (4) 阮本改字出校之例
        (5) 阮本误字
        3、阮元本修板与翻印
        (1) 道光修板印本,主要参用倪模和余成教的校勘成果,朱华临主其事
        (2) 同治十二年(1873)江西书局重修印本
        (3) 清末民国石印本
结语
後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附录
    一、日清家正本《毛诗》校语辑考
    二、元刊明修十行本《毛诗注疏》板片分期表
    三、《毛诗注疏》版本图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清代《诗经》研究概论与要籍提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诗经清学”还是“清代诗经学”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清代《诗经》研究概论
    第一章 清人所继承的《诗经》阐释模式
        第一节 用《诗》之义
        第二节 释《诗》之言
        第三节 考《诗》之史
        第四节 赏《诗》之文
    第二章《诗经》本体问题研究举隅
        第一节 孔子删诗説
        第二节 《诗序》
        第三节 淫诗説
        第四节 赋比兴
    第三章 《诗经》基本问题研究举隅
        第一节 郑玄《诗诸》
        第二节 “古韵学”
        第三节 “三家诗”
    第四章 清人对《诗经》义旨的探求
        第一节 探求《诗》旨的方法
        一、涵泳文本
        二、知人论世
        三、借重比兴
        第二节 《诗》义説解的旨趣
        —、因言悟道
        二、《诗》教训世
        三、文学兴味
        第三节 清人《诗》旨探求的特点
        —、不主一家——广收的气象
        二、平心裁论——求是的精神
        三、不媚朱子——非圣的勇气
        结语
        第四节 《诗》旨探求中的不足
        —、对“涵泳本文”的背离
        二、回护先贤
        三、炫博嗜奇
    余论:清代《诗经》研究的总体特征与评价
清代《诗经》要籍提要
    凡例
    一、注解类
    二、文字音义类
    三、三家诗类
    四、名物制度类
    五、诗序诗谱类
附表:《要籍提要》着作的其它主要版本
参考文献
谢辞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沧州《诗经》文化资源及其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一、沧州地区的《诗经》文化资源
    (一) 尹吉甫与《诗经》
    (二) 韩婴、大小毛公、刘德与《诗经》研究第一个里程碑
    (三) 刘炫与《诗经》研究第二个里程碑
二、传承沧州《诗经》文化, 打造《诗经》文化旅游区

(7)阮元《周礼注疏校勘记》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论文的写作背景与研究动机
    (二) 前人的研究状况与论文的文献范围
    (三) 论文的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一、《十三经注疏校勘记》总述
    (一) 《校勘记》的前期准备与学界动态
    (二) 《校勘记》的编纂流程与参与人员
    (三) 《校勘记》的卷数
    (四) 《校勘记》依据的版本
二、阮元《周礼注疏校勘记》
    (一) 《周礼注疏校勘记》的形式特点
        1. 符号标记“○”
        2. 文字标记“按”、“案”
        3. 各标记按语作者
    (二) 《周礼注疏校勘记》的主要内容
        1. 校正错讹(误、衍、脱、倒)
        2. 保留异文
        3. 版式与句读
        4. 音韵学
    (三) 《周礼注疏校勘记》参校各本的情况
        1. 《周礼》诸本简述
        2. 《周礼注疏校勘记》使用的版本特点
        3. 《周礼注疏校勘记》在版本学上的可取之处
    (四) 《周礼注疏校勘记》引用文献的情况
        1. 《校勘记》引用的前代文献
        2. 《校勘记》引用前代文献的特点
        3. 清人经说的引用情况
    (五) 由《周礼注疏校勘记》看参与学者的校勘理念
        1. 区分古今字、正俗字
        2. 区别经注疏的用字
        3. 还原隐藏版本
        4. 反对全据他书轻改本经
        5. 慎改本书
三、文选楼本与南昌府学本的比较
    (一) 《周礼注疏校勘记》两大主要版本的差异
        1. 删削
        2. 增补
        3. 改易
        4. 体例变动
    (二) 江西南昌府学本《十三经注疏校勘记》的得失
四、《十三经注疏校勘记》的影响
    (一) 积极评价
    (二) 批评
五、结论
附录
    (一) 十三经版本及校勘研究着作与论文目录简编
    (二) 《十三经注疏》及重要校勘着作的主要版本及馆藏位置
参考文献
后记

(9)中原文化研究论着叙录1949~200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中原文化研究论着叙论
    第一节 中原文化研究论着的主要形式
        一、单册专着
        二、多册丛书
        三、工具书
        四、非正式出版物
    第二节 中原文化研究论着的主要内容
        一、文学类
        二、史学类
        三、哲学类
        四、民间文化类
        五、文化专题类
    第三节 中原文化研究论着的主要特点
    第四节 中原文化研究论着的几点不足
第二章 中原文化研究论着叙录
    第一节 文学类
    第二节 史学类
    第三节 哲学类
    第四节 民间文化类
    第五节 文化专题类
第三章 中原文化研究论着存目
参考书目
后记

(10)诗经发祥地初步考察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八百里秦川是《诗经》的发祥地
二、洽川考察纪要
三、《周南》和司马迁故里
四、丰、镐考察
五、思考的问题和初步认识
    (一) 洽川与《诗经》的关系如何定位
    (二) 需要研究的学术问题
    (三) 关于保护和开发《诗经》文化资源的问题

四、毛诗发祥地考察暨国际研讨会关于重修毛公书院、建立诗经碑林和诗经博物馆的倡议书(论文参考文献)

  • [1]西周金文所见西土北土邦国地理整理与研究[D]. 马立志. 吉林大学, 2021(01)
  • [2]政治制度视角下的唐代书法史研究[D]. 闫章虎. 吉林大学, 2019(02)
  • [3]出土文献《诗经》材料集释[D]. 相宇剑. 安徽大学, 2019(02)
  • [4]《毛诗注疏》版本研究[D]. 李振聚. 山东大学, 2018(12)
  • [5]清代《诗经》研究概论与要籍提要[D]. 李才朝. 山东大学, 2016(03)
  • [6]沧州《诗经》文化资源及其实现[J]. 魏建华,王洪志,范铮.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4(02)
  • [7]阮元《周礼注疏校勘记》探析[D]. 唐田恬. 北京大学, 2013(S1)
  • [8]走进河间,品味遥远的歌诗[J]. 乔鑫. 乡音, 2008(01)
  • [9]中原文化研究论着叙录1949~2005[D]. 赵醒. 郑州大学, 2006(12)
  • [10]诗经发祥地初步考察报告[J]. 夏传才.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2)

标签:;  ;  ;  ;  ;  

关于毛诗发源地考察暨重建毛公书院、建立碑林和诗经博物馆国际研讨会的建议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