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村小学办学特色的创新与实践

论农村小学办学特色的创新与实践

一、谈农村小学办学特色的创新与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邓昕[1](2021)在《“网络联校”提升教学点音乐课质量的策略研究》文中认为

杨哲[2](2021)在《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学空间的优化研究》文中认为

张玉[3](2021)在《小学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个案研究 ——以重庆市X小学为例》文中提出

赵琪[4](2020)在《乡村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江苏省扬州市某乡村小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二十一世纪,国际间的合作交流日益频繁,英语口语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我国英语教育的发展,学生是否具备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越来越重要,但是一直以来大部分学生在学校接受的英语学习以应试为主,老师更注重语法知识,忽视了学生的口语表达。由于我国教育资源短缺,英语口语得不到重视,尤其在一些乡村学校,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欠缺,英语学习效率低下。因此,对乡村学校英语口语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总结前人的研究经验与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新课标要求,首先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结合课堂教学的现场观察,从“教师对英语口语教学的态度、学生对英语口语学习的态度、英语口语学习的环境情况、社会的支持程度”等维度对乡村英语口语教学现状进行了比较系统和深入地研究。以此为基础,发现当前乡村小学英语教学中口语教学存在一些问题或困境,包括“英语口语教学的受重视程度不够,英语口语教学的效果不佳、学生英语口语学习的兴趣不足以及缺乏良好的口语教学资源与环境”等。对这些问题展开分析发现“教师专业素质相对不足、学生能力差异、口语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口语教学方式单一、教学评价不够科学、乡村口语教学理念相对落后”等是乡村小学英语口语教学存在困境的主要原因。最后,结合乡村英语口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提出了改进口语教学的对策与建议,包括“增强师资力量,提升口语课堂教学效果、丰富英语口语教学资源”等。

李建莉[5](2020)在《农村普通完中的变迁与发展研究 ——以Z镇中学为例》文中认为学校的变迁是教育发展的重要轨迹,研究学校变迁旨在检视变迁因缘,探寻更好的发展路径。农村学校的变迁不仅体现了农村教育所发生的重大变化,也反映出农村学校发展至今所存在的问题。当前,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推进中,农村学校并未进入其发展的“应然状态”,反而承受着多方压力,面临着诸多困境,甚至出现在“夹缝中求生存”的状况。因此,无论是出于农村学校自身的需要,还是外界对农村学校的考察,都有必要将研究农村教育的视角拉长,对农村学校的历史变迁作一个系统的梳理。本文以典型学校为例,个案性地描述了农村学校的变迁与发展。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一所农村普通完中,即Z镇中学。首先,笔者对该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人口状况、行政区划和经济背景进行概述,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的发展。其次,笔者结合实地调研与访谈资料,将Z镇中学的变迁历程分为四个阶段,即初创与发展、辉煌的创造、稳步前进的十年、走向低谷,并分析了其发生如此变迁的内外部原因,进而从中发现农村学校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基于个案学校的变迁以及当前农村中学面临的问题,笔者一方面思考了农村完中生存与发展应有的新生态,即自然环境中的地理区位、社会环境中的政策制度、文化环境中的价值观念等;另一方面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探究了农村学校如何调整才能为农村地区提供有质量的教育,认为农村学校应该在以下四个方面发生转变:第一,无论教育如何变革和创新,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本质属性不会发生改变,因此农村学校的发展首先要回归教育本质,实现从“育分”到“育人”;第二,农村学校要改变自身状况必须要增强和提升自己的发展能力,即要以文化立校,从制度文化到精神文化;第三,农村学校不仅要留住教师,还要培养教师,增强教师的从教自信,从职业定位到事业追求;第四,农村学校作为一个社区组织,自然无法脱离社区,应加强与社区的互动,从分离到融合。农村学校的发展关系到农村教育的质量,充分发挥农村学校的价值和作用,有利于保证农村教育的质量,最终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和乡村振兴。

陶小翠[6](2020)在《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农村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以当涂县石桥中心学校的调研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乡村振兴战略指出要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培育文明乡村风尚;可见文化建设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基础地位。文化的要义是“文而化之”,教育离不开文化积淀,文化是要靠教育来传承的。这意味着,一方面,有关各方要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看到并发挥农村学校教育的作用;另一方面,农村学校也要抓住机遇,开展基于乡村振兴基础上的农村校园文化建设。本研究根据笔者对当涂县石桥中心学校的调研,从乡村文化振兴的视角研究农村校园文化建设,记录当涂县石桥中心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所做出的努力,总结成效,充分吸取其校园文化建设的经验,探讨了农村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及其原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最后提出相应文化建设的建议。本论文正文除了缘起和结语,由六章内容组成。论文首先介绍了选题的缘由,然后渐次展开六章内容:第一章是话语背景,首先就本研究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和说明,然后综述相关研究成果,并对研究的目的、假设、意义、内容框架和实施方法进行讨论;第二章讲述了文化学理论、我国农村校园文化的历史变迁和个案学校的基本情况,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第三章至第六章:运用田野法、问卷法和访谈法实地考察,对当涂县石桥中心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进行调查,分别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等四个方面进行讨论。其中的逻辑线索大体是,首先介绍其相关领域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工作基础、成效与经验,然后指出案例学校在建设过程中的存在问题并分析原因,最后依托乡村文化振兴背景提出改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初步建议。论文的最后是“结语”,简述了研究感悟和后续打算。笔者希望,本研究能对农村校园文化建设有所启示;也希望,各方面营造良好氛围,促进乡村振兴和农村校园文化建设良性互动;还希望,农村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得到全面发展,农村学校师生拥有更多的文化自信和教育自信。

张一迪[7](2020)在《农村小学校长领导愿景的调查研究 ——以安徽省B市G镇三所小学为例》文中指出“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教育公平且有质量的内涵发展诉求下校长领导愿景尤显重要。校长领导愿景是校长在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引领下,基于对国家教育政策精神的理解、内心有关学校教育的直觉与洞见及对校内外环境的反思,在具体办校治校过程中形成对学校及个人未来发展所达成程度的理想和洞见。校长作为学校发展的领军人物,在其校长领导愿景指引下学校得以逐步发展,校长领导愿景也与学校发展休戚相关,研究校长领导愿景对校长群体如何更好地引领学校发展至关重要。本研究关注农村小学的校长领导愿景。在当前我国大力支持乡村教育发展的大环境下,农村小学呈现越来越好的发展态势,研究农村小学校长领导愿景对校长如何引领农村小学健康、可持续、长远发展颇为重要。本研究实地开展相关调查,选取安徽省B市G镇的三所农村小学加以研究。在了解G镇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分别与三所小学的校长、教师进行访谈,真实呈现农村小学校长领导愿景,进而对三所小学校长领导愿景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加以分析。研究发现农村小学校长领导愿景缺乏与《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等政策精神导向的高度吻合,过于注重荣誉,还造成了资源浪费等,并从领导者专业优势、内部环境、外部环境因素方面具体分析原因。提出优化农村小学校长领导愿景的方略:加强校长培养——提供相应的校长培训学习、严格根据标准选定校长、给予校长更多的办学自主权;优化内部环境——开发建设智慧、培养教师队伍、优化学校管理;调适外部环境——以责任和担当等赢取上级的支持、恪守准则、互利共赢获得兄弟学校的支持、服务引领获得当地配合;形成合理的校长领导愿景——形成合理的愿景、注重教育实际、以平常心看待荣誉。

王红[8](2019)在《乡村教育在地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履责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新时代,如何提高质量是乡村教育进入“下一个一百年”亟需解决的时代课题。相较于以“资源倾斜论”“仿城发展论”“撤并进城论”等为改善乡村教育质量的主流议题,当前实践中兴起的将地方资源引入乡村学校的在地化质量提升路径尚待研究者关注。立足于提升乡村教育在地化作为一项实践方法论的理论解释力和实践空间,为何以及以何乡村教育在地化能够发挥作用构成了本研究的理论命题。相较于既有研究将“在地化”理解为一种“由外而内的转化机制”,本研究对在地化的理解是围绕“基于互动的联结机制”展开的,研究视域下的“乡村”被定义为“地方”,以学校作为分析单位和研究逻辑起点考察乡村教育在地化的理论合理性、实践智慧以及运转机理的研究架构弥补了既有研究中对学校维度上在地化实践的合理性、实践做法的碎片化表达以及变革效用机理的忽视。基于“理论的实践化”与“实践的理论化”相结合的研究进路,“纵向历史分析与横向理论融合下的乡村教育在地化合理性阐释”与“跨案例对比分析下的乡村教育在地化运转机理模型构建”两大部分研究内容构成了研究作为“理论研究与跨案例研究综合体”的类型规定。理论层面对乡村教育在地化实践空间的阐释融合了历史和理论两个维度。一方面从历史进路的角度回溯了现代化进程中学校知识构成的泛科学理性、教育管理中的威权关系、基于效率主义的教育生产逻辑所构成的“城市偏向的普遍叙事”形成了乡村由“在场”到“退场”的历史进路,以阐释乡村沦为“空间物理场”在乡村学校教育中空间价值被遮蔽的客观事实。另一方面,转向一个融合视域,从人文地理学等理论视角论证了乡村作为“地方”的教育正当性,回归“地方”意义的维度,学校教育中“乡村的在场”带来了一个融入地方文化特质和个体亲切经验、抽象与具体兼容的辩证的学校文化空间,一个打破知识既定结论、丰富知识解释框架的知识创新的生长空间,一个弥补学校教育中个体纵向经验断裂和具身实践情境缺位的经验补充及知识转介空间,一个联结家、校、社互动交往、拓展学校社会资本的关系空间。转向“地方”的认识思路将乡村变成了一方具有多维意义的教育空间,成为学校教育中的“价值意义场”。实践层面对乡村教育在地化实践智慧及运转机理的论述是基于多案例与扎根理论译码法相结合的跨案例对比分析的研究设计展开的,在详细阐述“生活化课程素材驱动下的在地化变革”“地方文化性资源驱动下的在地化变革”“地方产业性资源驱动下的在地化变革”三个本土典型案例的实践智慧后,通过对案例资料的三级编码,抽象出以“前置变项”“过程变项”“结果变项”为过程维度,以“背景性认识”“行动中的主体角色”“过程性策略”“关联性约束条件”“效应反馈”为类属轴,以“对农村学校的正向认知”等19个关键要素为基本框架的乡村教育在地化运转过程模型,概括出内置于乡村教育在地化变革过程中以构建学校、乡村、儿童三者间联结的“空间资源化—资源知识化—知识资本化”的作用路径,提炼出在地化变革过程中“地方资源知识化”以“知识齐性的聚合效应”和“舞台化学校的审美效应”赋予乡村学校“乡村社会半公共空间”“附着乡村特质的教育审美空间”二重身份的效应机理。并从实践范式的视域总结提炼出乡村教育在地化变革的本质即为一次以承认乡村作为地方的教育正当性为前提挖掘乡村资源教育能产性的过程,遵循的是以学校比较优势形成学校发展优势的实践逻辑,因而,实践范式视域下的乡村教育在地化表现为一种“基于地方赋权挖潜的优势治理”的教育变革实践方法论。综上,通过对乡村教育基层实践小趋势的理论抽象为处于迷茫期的乡村教育提供方法论指导是研究初衷所在。

孙凯华[9](2019)在《农村小学办学特色建设与发展的个案研究 ——以安徽省宿松县陈汉乡中心小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期以来,由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农村教育相对落后的现象一直没有根本性的改变,而且在城镇化进程中城乡之间教育质量的差距越来越大。相对落后的教育要办出特色无疑充满着巨大挑战。因此,探索让农村小学办出特色,实现内涵发展,促进农村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宿松县陈汉乡中心小学为例,在介绍该校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着力阐述该校学校文化的特色内容、丰富内涵和建设成果,深刻剖析办学特色及其积极因素和制约条件。该校坚持把艺术教育作为办学特色传承发展,注重把艺术文化融入到教育教学活动和校园生活环境,每个班级都成立艺术兴趣小组,每年都组织开展少儿艺术节活动,帮助每一名学生提高艺术素养,营造了浓厚的艺术氛围,形成了独特的校园文化。该校在建设发展艺术教育办学特色历程中,始终坚持以改善办学条件为前提,以教学改革为主线,以鼓号、舞蹈为龙头,带动各类艺术项目齐头并进、全面开花,大力培养学生的艺术特长,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孩子们在快乐的艺术氛围中健康成长。该校虽然是一所典型的贫困山区学校,但着力培育“明德、勤学、博爱、尚美”的新型人才,努力打造“环境优美、队伍优秀、质量优异”的山乡品牌学校,创办山区人民满意的教育,其办学发展历程可以给广大农村小学特别是贫困山区小学提供借鉴和思考。通过对该校办学特色建设与发展进行个案研究,我们发现学校特色办学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如硬件投入不足、师资力量不足、很难形成共识、缺乏有效指导等等。为此,我们认为学校特色建设需要明确特色建设的模式、坚持特色建设原则、把握特色建设方法,需要优化学校管理、促进教师发展、促进学生成长、依靠社会支持、加强政策引导、加大宣传力度等等。只有充分认清自身的长处和优势,正确处理好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找到推进办学特色建设的创新举措,才能真正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胡依然[10](2019)在《信息技术促进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 ——以崇阳县联校网教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建国以来,我国义务教育取得了翻天覆地成就。但是,在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村教育还面临诸多难题,农村小规模学校仍然处于被漠视、被遗忘的角落。办学条件落后、教育经费不足、师资队伍短缺等问题长期存在,导致农村小规模教师不能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的课程,农村学生生源持续流失,农村小规模学校陷入恶性循环。因此,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问题成为我国义务教育事业中最薄弱的一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指出,“适应城乡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办好必要的教学点,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确立了农村小规模学校保留的必要性、存在的合理性;同时还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具有革命性的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为农村小规模学校以后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此后,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发展的实践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各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积极探索利用信息技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希望能够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以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之间的差距。湖北省崇阳县“联校网教”项目就是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农村小规模发展的一个典型案例。崇阳县地处山区,基础教育阶段校多、点多、面广,在湖北省教育厅的支持下,促进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联校网教”项目在崇阳县如火如荼的展开。在项目开展四年以后,农村小规模学校的现状如何?信息技术为农村小规模学校带来了什么影响?联校网教模式是否能够为广大农村小规模学校带来实质性的变革?经过数次实地跟踪调查研究,本文以崇阳县“联校网教”模式为例,对信息化助推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措施、成效和展望进行深入分析,为教育行政部门选取适宜的技术促进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以缩小城乡间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公平提供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指导,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第一章是文章的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研究缘起与问题、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采取的方法以及对以往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整理归纳形成了文献综述,并对本研究中重要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是全文的研究基础。第二章是以崇阳县农村小规模学校为例,调查研究了现阶段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别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角度进行了问题的归纳。第三章阐述了崇阳县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举措,从运行机制、权责关系、硬件设施、软件资源、教师培训、课堂模式六大方面剖析了“联校网教”是如何形成并顺利运转的。第四章基于对农村小规模学校师生的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总结了联校网教工作开展四年以来取得了哪些成效。第五章分析了崇阳县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过程中做得不到位的情况,发现目前在经费投入、设施配置、软件资源、教师能力、师生互动五大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在第五章研究的基础上,第六章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优化信息技术助力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实践的实施效果。第七章是全文的总结部分,该部分对本文所做的研究和所得结论进行梳理和概括,对未来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促进基础教育发展的教育实践研究进行了展望。

二、谈农村小学办学特色的创新与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农村小学办学特色的创新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4)乡村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江苏省扬州市某乡村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 乡村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相关研究
        (二) 乡村英语口语教学改进的主要方法的相关研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关于乡村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的理性思考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 乡村小学
        (二) 英语口语教学
    二、英语口语教学的基本程序
        (一) 教学前期准备
        (二) 课堂教学过程
        (三) 教学效果与评价
    三、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的概况
        (一) 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的特点
        (二) 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的培养目标
        (三) 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的重要性
第二章 乡村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设计
        (一) 调查目的
        (二) 调查对象
        (三) 调查维度
        (四) 调查方法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 英语口语课堂教学目标设置情况分析
        (二) 英语口语教学方法使用情况分析
        (三) 英语口语教学时间编排情况分析
        (四) 英语口语教学内容与实施情况分析
        (五) 英语口语教学评价与反思情况分析
        (六) 英语口语教学环境情况分析
第三章 乡村小学英语口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乡村小学英语口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英语口语课堂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二) 英语口语课堂教学设计不合理
        (三) 课堂英语教学方式较为单一
        (四) 英语口语课堂教学内容不够丰富
        (五) 英语口语教学评价不够科学
    二、乡村小学英语口语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 教师口语教学专业素质相对不足
        (二) 学生英语能力层次存在差异
        (三) 英语口语教学受重视程度低
        (四) 缺乏良好的口语教学资源与环境
        (五) 乡村小学英语教学理念相对落后
第四章 改善乡村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的对策
    一、增强师资力量
        (一) 加强教师对英语口语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二) 提高教师专业教学水平
        (三) 促进教师间的教学交流
        (四) 提升教师教学创新能力
    二、提升口语课堂教学效果
        (一) 明确口语课堂教学目标
        (二) 丰富口语课堂教学内容
        (三) 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与评价
        (四) 改进教学方式趣化课堂
        (五) 英语口语教学活动多样化
    三、丰富英语口语教学资源
        (一) 增加对乡村英语口语教学的投入
        (二) 优化英语口语教学资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农村普通完中的变迁与发展研究 ——以Z镇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以个人受教育经历为出发点
        1.1.2 为渐趋衰退的农村中学探求历史因缘
        1.1.3 对当下农村中学发展现状的审视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农村教育
        1.3.2 农村普通完全中学
        1.3.3 教育变迁
    1.4 理论基础
        1.4.1 系统论及其基本原理
        1.4.2 系统论与学校的发展
    1.5 文献综述
        1.5.1 关于乡村教育变迁的研究
        1.5.2 关于学校内部变迁的研究
        1.5.3 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1.6 研究方法与过程
        1.6.1 研究方法
        1.6.2 资料的收集
        1.6.3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1.7 研究思路
第2章 Z镇中学所处的地域环境
    2.1 Z镇的地理位置及人口
    2.2 Z镇的行政区划
    2.3 Z镇的经济背景
第3章 Z镇中学的变迁轨迹
    3.1 初创与发展
    3.2 逐步辉煌
    3.3 稳步前进的十年
    3.4 走向低谷
第4章 新时代Z镇中学再出发
    4.1 立足学校实际,提出“三有”办学理念
    4.2 拓展专长方向,让每一个人走适合自己的路
    4.3 构建核心价值观,实现价值认同与引领
    4.4 将德育具体化,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4.5 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教育教化功能
第5章 Z镇中学在变迁中呈现两种不同状态的内外部原因分析
    5.1 外部原因
        5.1.1 城乡二元结构的历史影响
        5.1.2 城镇化的浪潮不可抵挡
        5.1.3 新“读书无用论”的渗透
    5.2 内部原因
        5.2.1 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5.2.2 生源质量的不断下滑
        5.2.3 学校精神的失落
第6章 Z镇中学的变迁带给我们的思考
    6.1 Z镇中学的变迁不仅仅是个案
    6.2 农村完中生存与发展应有新的生态
    6.3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学校如何发展的更好
        6.3.1 回归教育本质,从“育分”到“育人”
        6.3.2 以文化立校,从制度文化到精神文化
        6.3.3 增强从教自信,从职业定位到事业追求
        6.3.4 加强与社区的互动,从分离到融合
第7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农村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以当涂县石桥中心学校的调研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缘起
    一、个人生活经历:生于斯长于斯,曾在三校任教
    二、乡村振兴愿景:国家战略为学校文化选题提供了依据需求
    三、导师点拨引领:基于笔者的工作实践和研究体悟
第一章 话语背景:概念界定、文献综述与研究思路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与说明
        (一)校园文化、文化视野与文化研究
        (二)乡村振兴与乡村文化振兴
        (三)本研究关于校园文化及其建设涵义的说明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一)乡村振兴与乡村文化振兴的相关研究
        (二)校园文化及其建设的相关研究
        (三)乡村文化振兴与农村校园文化联系的相关研究
        (四)对现有研究的评述和本研究的启示
    三、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一)研究的目的和若干假设
        (二)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三)研究的内容、框架与实施方法
第二章 本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一、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文化形态的有序演进理论
        (二)文化发展的整体发展理论
        (三)文化发展的情境主题理论
        (四)文化浸染理论
    二、宏观历程:我国建国后农村校园文化的历史变迁
        (一)发轫期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三)“文革”时期
        (四)改革开放至今
    三、微观校情:个案学校的基本情况
        (一)石桥中心学校简介
        (二)石桥中心校校园文化建设调研
        (三)石桥中心学校校园文化调查结果分析
第三章 石桥中心校的物质文化建设
    一、物质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和工作基础
        (一)物质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二)物质文化建设的工作基础
    二、物质文化建设的成效与经验
        (一)成效
        (二)经验
    三、物质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原因
        (一)问题
        (二)原因
    四、物质文化建设的讨论与建议
        (一)讨论
        (二)建议
第四章 石桥中心校的制度文化建设
    一、制度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和工作基础
        (一)制度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二)制度文化建设的工作基础
    二、制度文化建设的成效与经验
        (一)成效
        (二)经验
    三、制度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原因
        (一)问题
        (二)原因
    四、制度文化建设的讨论与建议
        (一)讨论
        (二)建议
第五章 石桥中心校的精神文化建设
    一、精神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和工作基础
        (一)精神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二)精神文化建设的工作基础
    二、精神文化建设的成效与经验
        (一)成效
        (二)经验
    三、精神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原因
        (一)问题
        (二)原因
    四、精神文化建设的讨论与建议
        (一)讨论
        (二)建议
第六章 石桥中心校的行为文化建设
    一、行为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和工作基础
        (一)行为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二)行为文化建设的工作基础
    二、行为文化建设的成效与经验
        (一)成效
        (二)经验
    三、行为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原因
        (一)问题
        (二)原因
    四、行为文化建设的讨论与建议
        (一)讨论
        (二)建议
结语
    一、研究感悟
    二、不足和遗憾
    三、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1: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农村校园文化建设问卷调查表
附2: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农村校园文化建设访谈提纲
附3: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一览表
致谢

(7)农村小学校长领导愿景的调查研究 ——以安徽省B市G镇三所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概念界定
    1.5 理论基础
    1.6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 G镇农村小学校长的领导愿景
    2.1 G镇教育现状概述
    2.2 A小学校长领导愿景
    2.3 B小学校长领导愿景
    2.4 C小学校长领导愿景
第三章 G镇农村小学校长领导愿景的问题
    3.1 A小学L校长领导愿景问题
    3.2 B小学Y校长领导愿景问题
    3.3 C小学W校长领导愿景问题
    3.4 G镇农村小学校长领导愿景问题
第四章 G镇农村小学校长领导愿景问题的原因分析
    4.1 领导者专业优势
    4.2 内部环境
    4.3 外部环境
第五章 优化G镇农村小学校长领导愿景的方略
    5.1 加强校长培养
    5.2 优化内部环境
    5.3 调适外部环境
    5.4 形成合理的校长领导愿景
第六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着、论文
致谢

(8)乡村教育在地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二、研究价值与意义
        (一)学术价值
        (二)现实意义
    三、文献回顾与评论
        (一)国内外研究概述
        (二)对已有研究的评论
    四、核心概念辨析
        (一)地方、社区与乡村
        (二)在地化与乡村教育在地化释义
        (三)乡村教育在地化的实践指涉辨析
    五、研究内容与思路
    六、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的类型:理论研究与跨案例研究的综合体
        (二)资料收集的方法
        (三)资料分析的方法
    七、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乡村的退场: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教育之觞
    一、现代化进程中的标准化崇拜
    二、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教育的历史进路
    三、城市偏向的普遍叙事:乡村教育标准化之路的实践特质
    四、本章小结
第二章 迈向对学校教育中“地方”价值的综合性理解:重构“地方”在场的乡村教育
    一、人文地理学视域下的“地方”:个体成长的原初价值空间
    二、知识创新视域下的“地方”:拓展知识叙事结构的知识生长空间
    三、经验哲学视域下的“地方”:适宜有机体思维逻辑的经验补充空间
    四、大教育视域下的“地方”:作为培植学校社会资本的关系空间
    五、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深山里的网红村小——范家小学在地化变革的单案例分析
    一、走进范家小学
        (一)山村里的“小”小学:范家小学整体面貌素描
        (二)范家小学的孩子们
        (三)“教育的桃花源”:一人一校一世界
    二、范家小学在地化教育的实践图谱
        (一)范家小学在地化教育变革的推进路线
        (二)范家小学在地化教育变革的嵌入环境
        (三)范家小学在地化教育实践的行动框架
    三、范家小学在地化变革的理论译码
        (一)范家小学案例资料的开放性译码
        (二)范家小学案例资料的主轴译码
        (三)范家小学案例资料的选择性译码
    四、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一朵不凋零的山花——长坑小学在地化变革的单案例分析
    一、走进长坑小学
        (一)教育山花格外香:长坑小学整体面貌素描
        (二)长坑小学的孩子们
        (三)“毛竹筒”精神的深耕:三任校长,一群教师,同一使命
    二、长坑小学在地化变革的实践图谱
        (一)长坑小学在地化艺术教育的推进路线
        (二)长坑小学在地化艺术教育的嵌入环境
        (三)长坑小学在地化艺术教育的行动框架
    三、长坑小学在地化变革的理论译码
        (一)长坑小学案例资料的开放性译码
        (二)长坑小学案例资料的主轴译码
        (三)长坑小学案例资料的选择性译码
    四、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现代田园教育的佳范——成佳学校在地化变革的单案例分析
    一、走进成佳学校
        (一)嵌入茶乡的学校:成佳学校整体面貌概览
        (二)成佳学校的孩子们
        (三)身体力行的校长与勤勉的教师
    二、成佳学校在地化变革的实践图谱
        (一)成佳学校在地化变革的推进路线
        (二)成佳学校在地化变革的嵌入环境
        (三)成佳学校在地化变革的行动框架
    三、成佳学校在地化变革的理论译码
        (一)成佳学校案例资料的开放性译码
        (二)成佳学校案例资料的主轴译码
        (三)成佳学校案例资料的选择性译码
    四、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理论译码的跨案例比较及在地化运转机理分析
    一、基于理论译码的跨案例比较分析
        (一)关键要素提炼:基于基本范畴的跨案例比较分析
        (二)基于范畴关系的跨案例比较分析
        (三)基于跨案例比较的乡村教育在地化变革的故事线梳理
    二、乡村教育在地化变革的运转机理
        (一)乡村教育在地化变革的过程模型
        (二)乡村教育在地化变革的作用路径
        (三)乡村教育在地化变革的效应机理
    三、作为一种实践范式的乡村教育在地化再审视
        (一)乡村教育在地化变革作为方法论的实践优势
        (二)行动表征下乡村教育在地化的实践空间分析
        (三)乡村教育在地化变革型本质下的实践要求
    四、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9)农村小学办学特色建设与发展的个案研究 ——以安徽省宿松县陈汉乡中心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意义和方法
    第二节 学校办学特色研究现状
    第三节 办学特色内涵、特征及功能
    第四节 办学特色建设的理论依据
第二章 宿松县陈汉乡中心小学办学特色的建设发展
    第一节 学校办学特色发展历程
    第二节 学校办学特色文化内涵
    第三节 学校办学特色发展成果
第三章 宿松县陈汉乡中心小学办学特色的形成分析
    第一节 办学特色影响因素
    第二节 学校内部条件影响
    第三节 学校外部环境影响
    第四节 办学特色归因分析
第四章 改进提升农村小学办学特色的建议
    第一节 办学特色的建设路径
    第二节 办学特色的发展策略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乡村小学办学特色调查问卷(教师)
附录二:乡村小学办学特色调查问卷(学生)
附录三:乡村小学办学特色调查问卷(家长)
附录四:访谈提纲
附录五:读研期间科研情况

(10)信息技术促进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 ——以崇阳县联校网教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不容乐观
        1.1.2 信息技术为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主要概念的界定
        1.3.1 农村小规模学校
        1.3.2 联校网教
    1.4 文献综述
        1.4.1 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相关研究
        1.4.2 信息技术促进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相关研究
        1.4.3 研究述评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比较研究法
        1.5.3 历史研究法
        1.5.4 观察研究法
        1.5.5 问卷调查法
        1.5.6 访谈法
    1.6 结构安排
2.崇阳县农村小规模学校的现状及问题
    2.1 农村小规模学校整体发展滞后
    2.2 农村小规模学校师资力量薄弱
    2.3 农村小规模学校学生发展面临困境
3.信息技术促进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举措
    3.1 创新联校网教运行机制
    3.2 理顺网教中心权责关系
    3.3 构建信息技术应用环境
    3.4 共建共享数字教育资源平台
    3.5 实现多层次的“驾驶员培训”
    3.6 开展同步互动的专递课堂教学
4.信息技术促进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实施成效
    4.1 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
    4.2 “开不齐课,开不足课”问题基本解决
    4.3 农村小规模学校生源流失大大减少
    4.4 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工作压力有所缓解
    4.5 城乡异地教师交流显着增加
    4.6 城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显着提升
    4.7 农村小规模学校学生兴趣特长得到充分培养
    4.8 农村小规模学校留守儿童性格更加活泼开朗
5.信息技术促进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存在的问题
    5.1 经费投入总量不足,网教中心缺乏财政自主权
    5.2 硬件设施不能满足教师需要,网络环境建设未尽人意
    5.3 数字化教育资源亟待开发整合,企业参与度不足
    5.4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限,缺乏激励约束机制
    5.5 城乡师生交流不足,缺少必要的情感互动
6.信息技术促进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对策建议
    6.1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投入机制,确保联校网教有效运行
    6.2 加强硬件设施管理,建立统一的采购、安装、维修、更新制度
    6.3 凝聚多方力量,共建共享优质数字教育教学资源库
    6.4 完善教师激励约束机制,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
    6.5 科学制定课堂交流规范,增加师生互动与情感沟通
7.研究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谈农村小学办学特色的创新与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联校”提升教学点音乐课质量的策略研究[D]. 邓昕. 西南大学, 2021
  • [2]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学空间的优化研究[D]. 杨哲.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3]小学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个案研究 ——以重庆市X小学为例[D]. 张玉. 西南大学, 2021
  • [4]乡村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江苏省扬州市某乡村小学为例[D]. 赵琪. 扬州大学, 2020(01)
  • [5]农村普通完中的变迁与发展研究 ——以Z镇中学为例[D]. 李建莉. 南昌大学, 2020(01)
  • [6]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农村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以当涂县石桥中心学校的调研为例[D]. 陶小翠. 安徽师范大学, 2020(02)
  • [7]农村小学校长领导愿景的调查研究 ——以安徽省B市G镇三所小学为例[D]. 张一迪. 淮北师范大学, 2020(12)
  • [8]乡村教育在地化研究[D]. 王红.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9]农村小学办学特色建设与发展的个案研究 ——以安徽省宿松县陈汉乡中心小学为例[D]. 孙凯华. 安庆师范大学, 2019(01)
  • [10]信息技术促进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 ——以崇阳县联校网教为例[D]. 胡依然.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论农村小学办学特色的创新与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