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OUSTICEMISSION(AE)压力测量对地下矿山可行性研究澳大利亚

ACOUSTICEMISSION(AE)压力测量对地下矿山可行性研究澳大利亚

一、ACOUSTICEMISSION(AE)STRESSMEASUREMENTSFORANUNDERGROUNDMINEFEASIBILITYSTUDYINAUSTRALIA(论文文献综述)

吴西顺,张炜,杨添天,赵相宽,黄文斌,姚翔[1](2021)在《地质冶金学发展及对建设智慧矿山的意义》文中认为智慧矿山的本质在于能够从容应对各种变化和挑战以及各种不确定性风险,而这正是地质冶金学所善长的。现代地质冶金学,整合了地质学、采矿/岩土工程、冶金学、工艺矿物、技术经济学和地质环境参数多种因素,是一种跨学科合作,建立预测性的三维空间块段模型来提高矿山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包括综合开发关键矿产,同时降低运营风险并促进矿山修复。从大量理论探讨和实践经验来看,地质冶金学最主要的特点是多参数、高分辨、多变性和不确定性。大量实际案例显示,地质冶金学的发展,不仅只利于提高矿山的经济价值,对于智慧矿山的弹性运营和智能化作业也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地质冶金学视野下的智慧矿山规划有如下特征:(1)时间变量的引入,表现为长期和短期综合考量;(2)采用MVC价值链技术突出了价值导向;(3)综合考虑了社会责任,例如环境保护因素、社区福利保障、生态生命安全、尾矿处理与善后、矿区生态恢复与复垦等各种因素。由于数据技术的创新和建模方法的进步,地质冶金学最近又获得了新的应用和发展。而这种新发展以及广阔的前景对于新时期的智慧矿山建设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和指导意义。

胡耀元[2](2020)在《基于BIM+GIS的智慧矿山建设体系构建研究》文中认为目前,煤矿工程仍然是我国支柱性的重点能源工程。随着矿山技术的发展,我国的煤矿工程的发展经历了原始阶段、机械化阶段、数字化和信息化阶段,正逐步迈进智慧化阶段,智慧矿山的核心理念是实现矿山的无人化和智慧化。在现阶段,制约智慧矿山发展的关键因素从智慧采掘等生产技术层面的发展转变为智慧矿山管理层面的发展。在此背景下,本文主要进行了如下研究:(1)将管理系统引入原有智慧矿山体系,并完善了智慧矿山的定义。针对智慧矿山建设的全生命周期,运用WBS(Work Breakdown Structure,工作分解结构)及流程图,构建出智慧矿山在建设过程各阶段的工作流程,挖掘其中基于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和 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的应用点,并根据已分析应用点筛选3DMine和Revit为研究BIM+GIS的两大平台;(2)以曹家滩煤矿工程为背景,通过模拟,探讨平台实现应用点落地的途径,包括运用关键点控制法实现BIM和GIS的场地模型拟合,运用类比创建法和模型分析法,将房建工程中的模型创建和管理的思想引入到煤矿工程中,解决了煤炭工程中运用常规方法无法建模以及实现BIM+GIS平台相结合进行模型管理的问题,以发挥3DMine和Revit平台各自的设计、管理优势;(3)梳理和补充了煤矿工程全寿命周期各阶段所需归档的文件名称、保存单位及保管期刊,为基于BIM+GIS的智慧矿山建设管理系统的开发提供文档权限和保存期限依据,并对重点内容的成果提交格式与管管理权限进行完善,为系统的开发奠定文件格式及权限划分基础;(4)针对煤矿安全管理,提出基于系统工程、事故发生理论及生产可靠性理论的应用点,并通过Revit建模与Fuzor仿真,形象直观的揭示煤矿巷道安全隐患,辅助提高安全决策的效率和效益。通过本文的研究,填补了我国智慧矿山系统在管理层面的空缺,对BIM+GIS在煤矿工程全寿命周期管理中的应用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为后期编制煤矿工程BIM+GIS应用规范和指南、开发煤矿工程全流程管理平台提供了重要支持,同时亦可助力BIM+GIS在煤矿工程中的落地。

张朋[3](2020)在《煤层地下气化开采技术风险综合评价及应对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煤炭资源的开采与利用对社会的繁荣和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但长期过度和粗放的开采利用方式引发了一系列的安全、环境和社会问题。煤炭资源产能过剩,大气污染、地表沉陷、水土流失问题严重,职业病频发,死亡率居高不下,煤炭开采方式亟待改进。煤层地下气化开采技术是集煤炭安全绿色开采与清洁高效利用一体的绿色化学开采技术,具有适应性广、安全、清洁、高效、低碳等特点。开展煤层地下气化开采技术风险评估研究可以帮助企业或决策者掌控煤层地下气化开采技术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及风险来源,通过合理的手段和措施,规避或降低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项,对项目的顺利实施起一定的指导意义。论文采用变权-模糊层次综合评价的方法,基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指导思想,旨在形成一套基于多因素、多层次的适用于普通煤层地下气化开采技术的风险综合评价体系和应对策略。论文的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了煤层地下气化开采技术风险特征及分类,在文献调研、专家访谈和现场试验的基础上,从政策法规、资源条件、技术工艺条件、投资与收益、外部建设条件、组织管理、安全因素、环境污染8个方面对项目关键因素进行风险辨识,通过问卷调查、信度和效度检验、专家咨询的方式得出项目风险项,其中包含8个关键因子,28个二级指标项。(2)研究了基于煤层地下气化开采技术全生命周期的风险评价指标,界定了项目生命全周期阶段的划分及关键影响因素,介绍了各类评价方法的特性及优缺点,提出了采用变权-模糊层次评价法评价项目风险的7个步骤,确定了指标因子初始值、风险等级界定值、隶属函数和隶属度的计算方法。(3)简介了山脚树矿煤层地下气化开采项目的情况,根据山矿气化项目的实际情形和项目主要参与人员打分的形式确定了项目65个指标因素的初始数值和风险界定的具体数值,计算了权重值并进行了一致性检验。根据风险评价模型,采用变权和常权比较的形式得出风险隶属向量(0.5250 0.3602 0.1148),表明项目处于低风险等级,并对数据特点加以分析。(4)简述了煤层地下气化开采技术风险防控方法及不足,建立了项目风险防控方法框架。给出了煤层地下气化项目风险防范的一般措施,结合山矿煤层地下气化项目,从条带开采气化炉布置工艺选择、注气工艺方法的选择、燃空区污质固结包埋方法、气化炉安全隔离密闭设计4个方面,研究了煤层地下气化开采技术典型风险应对策略。该论文有图59幅,表66个,参考文献199篇。

韩科明[4](2020)在《荷载作用下采空区覆岩稳定性评价理论研究》文中提出我国采煤沉陷区分布广泛与地上工程建设用地紧张的矛盾日益突出,利用采煤沉陷区土地进行工程建设是缓解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在采空区上方实施工程建设已是大势所趋。在采空区上方地表进行工程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而采空区覆岩稳定性评价是采空区上方地表工程建设的重要一环。虽然采空区覆岩稳定性评价方法较多,但对于采空区覆岩岩体结构类型探测方法、荷载作用下采空区覆岩失稳力学机理及判据,以及基于采空区覆岩失稳的地表沉陷预计等关键科学问题缺乏深入研究。针对上述问题,借助物理探测方法和相似/数值模拟实验研究手段,引入矿山岩层控制理论(砌体梁、关键层等),对采空区覆岩岩体结构类型探测方法、荷载在覆岩中的传递及附加应力计算、荷载作用下长壁采空区覆岩失稳判据,以及基于采空区覆岩失稳的地表残余变形预测等问题开展了研究,并进行了工程实例应用。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以工程实例探索研究了EH-4电导率成像系统和井间地震波层析成像技术在采空区覆岩岩体结构类型探测中的应用,得出:(1)利用EH-4或井间地震并结合钻探,能查明采空区覆岩岩体完整岩层、较完整岩层、碎裂岩层和散体结构等层位和范围,可以较好地确定采空区覆岩岩体结构类型。(2)实例研究表明可以采用物探结合钻探的方法对采空区覆岩结构进行分类,在工程应用上可以作为采空区覆岩稳定性分析基础。(2)利用相似材料模型实验研究了地表荷载作用在采空区中央和边界正上方采空区覆岩变形破坏及地表残余沉陷规律,结果表明:(1)当采空区深厚比较大(地表荷载影响不到采空区垮裂覆岩),在采空区中央正上方地表持续加载,覆岩离层被压实闭合,垮裂带岩层没有明显变化,在模型条件下加载至1.17 MPa时覆岩稳定,地表最大下沉保持在640 mm不再增大。当深厚比较小时,地表荷载的附加应力作用在采空区已破损覆岩上,会加速覆岩的变形破坏,进而在地表产生新的较大变形,在模型条件下加载到0.3 MPa时,地表最大下沉达到2430 mm。(2)在浅部采空区边界上方地表持续加载,采空区边界残留空洞上方发育纵向裂缝,随着荷载的增大覆岩沿纵向裂缝整体性断裂,直至切冒到地表,地表变形表现出明显的不均匀性和不连续性。(3)老采空区覆岩残留空隙主要包括:岩层结构已平衡在无外因扰动下将长期存在的离层、垮裂带内破损岩层虽经历长时间压实但仍存在的裂隙、开采边界覆岩未完全垮落而形成的空洞。地表荷载作用下采空区残留空隙二次压缩或失稳是采空区尤其浅部采空区地表产生新的较大变形的根本原因。(3)采用FLAC3D数值模拟实验分析方法,探讨了地表荷载不同作用位置和大小、采空区不同顶板管理方法、不同覆岩性质及不同采深条件下,覆岩破坏及地表残余变形规律,分析地表荷载对采空区覆岩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地表荷载位于采空区中央时的荷载周围的地表残余变形,要小于位于采空区边界时的;荷载位于采空区中央时对覆岩造成的二次破坏范围要大于荷载位于采空区边界时。(2)在地表同一位置施加荷载,不同大小的荷载影响深度不同,浅部采空区覆岩的变形破坏和残余变形量与地表荷载大小成正比,荷载越大,采空区覆岩受到二次破坏越严重,地表残余变形量越大。(3)受地表施加的荷载影响,留设煤柱稳定的条件下,采用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形成的采空区地表的残余变形量远大于条带法和房柱式开采采空区;采用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形成的采空区覆岩比条带和房柱形成的采空区覆岩更易发生破坏。(4)受地表施加荷载影响,浅部采空区覆岩内变形破坏程度按岩性由大至小排列的顺序为软弱、中硬、坚硬;覆岩内的高应力分布增加了突然破坏的可能性。(5)受地表施加荷载影响,留设煤柱稳定的条件下,采空区覆岩内变形破坏程度按顶板管理方法由大至小为全部垮落法、条带法及房柱式开采方法;从地表最大残余下沉及采空区覆岩变形破坏程度角度考虑,不同顶板管理方法对浅部采空区覆岩变形的影响大于不同覆岩性质。(6)固定地表荷载和采厚,随采深减小,采空区覆岩破坏程度和地表下沉量增加。有如下规律(模型条件下):当U1>1.2时(U1为采空区深度与采空区垮落裂缝带高度和地表施加荷载影响深度之和的比值),随U1增大,地表荷载作用下采空区地表下沉值基本不变,下沉约380 mm,覆岩塑性区也基本不变;当0.8<U1<1.2时,随U1增大,地表荷载作用下采空区地表下沉基本呈线性减小趋势;当U1<0.8时,地表荷载作用下采空区覆岩和地表下沉突然增加,但之后随U1减少地表下沉量变化不明显,采空区覆岩塑性区破坏明显增加。(4)基于物探、相似材料模拟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对地表荷载作用下采空区覆岩失稳机理进行了分析:地表荷载作用下长壁垮落法开采采空区覆岩失稳机理主要为垮落带岩块的压密,裂缝带破断岩体结构的失稳;部分开采采空区覆岩失稳机理主要为煤柱失稳,以及采空区空洞逐层垮落或突然失稳。借鉴土力学地基中的附加应力计算的布辛尼斯克解析解,基于双层介质采用能量守恒方法对采空区地质条件下地基中的附加应力进行了研究,推导了基于双层介质的集中荷载作用下、竖向均布荷载(矩形基础和圆形基础)作用下的竖向附加应力计算公式。借鉴“砌体梁”结构力学模型的关键块分析方法,建立了地表荷载作用下长壁采空区覆岩稳定性的关键岩块受力分析模型,推导了地表荷载作用下长壁采空区覆岩结构关键岩块受力计算公式。基于“砌体梁”结构关键岩块的“S一R”稳定理论,建立了地表荷载影响下长壁采空区覆岩中“砌体梁”结构的“S一R”稳定性判据模型,并推导了滑落和回转失稳判别公式。该判据通过分析地表工程建设地基中的附加应力作用于长壁采空区覆岩结构是否失稳来判别采空区覆岩的稳定性。(5)提出了基于地表荷载作用下长壁采空区覆岩稳定性的地表沉陷预计方法。地表荷载作用下长壁采空区地表残余沉陷在采用概率积分法进行预测时,地表残余下沉系数的选取应充分考虑地表荷载大小和作用位置、垮落带岩块的压密,以及裂缝带破断岩体结构的失稳等,按照垮落带垮落岩体压密区和裂缝带破断岩体结构可能失稳区进行分区计算。推导并建立了长壁采空区垮落岩体压密区、采空区覆岩结构滑落失稳和回转失稳时地表残余下沉系数计算公式。(6)利用论文的研究成果对辽宁省北票市某住宅小区受采煤影响的地基稳定性进行了评价,建设方根据评价结论建造了楼房并交付业主使用,目前状况良好,验证了论文提出的荷载作用下采空区覆岩稳定性评价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袁侨坤[5](2020)在《玻璃纤维锚杆在金属矿山破碎矿体巷道支护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部分地下金属矿山由于矿体破碎等复杂的开采条件,通常采用锚喷网联合支护。然而,常用的钢筋锚杆锚固性能差,在回采矿石中会留下大量的金属残件,影响矿石回收效率,易对运输胶带造成破坏,并加大后期选矿难度。为解决以上问题,不少矿山对锚杆材质的改变进行了尝试,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依据龙首矿西二采区矿体开采技术条件,进行了玻璃纤维锚杆在金属矿山破碎矿体巷道支护的应用研究。首先,通过物理试验,得出玻璃纤维锚杆与砂浆的黏结性能优于钢筋锚杆,而且抗拉强度大、低成本,具备地下矿山支护的可行性。同时TENSAR网能提升混凝土抗折强度,能与玻璃纤维锚杆进行联合支护。其次,通过理论分析,得出玻璃纤维锚杆的锚固机理为:锚杆与锚固剂、围岩共同形成锚固体,抑制岩层沿锚杆轴向的膨胀变形和垂直于锚杆轴向的剪切错动,相邻锚固体之间相互作用形成加固拱,共同对巷道的位移进行抑制;理论研究发现全长黏结锚杆拉拔试验时力的分布曲线与现场锚杆中性点后力的分布曲线相似;同时得出锚杆中性点的位置及受力长度与是否施加预应力及其大小无关;经过理论计算得出,西二采区玻璃纤维锚杆的理论长度不得低于1.86m。然后,运用数值模拟,对比使用玻璃纤维锚杆和钢筋锚杆时巷道的受力与位移情况,结果表明:两种支护条件下的巷道应力大小、分布及位移情况相差不大;对于限制塑性区发育而言,使用玻璃纤维锚杆的锚喷网支护效果优于使用钢筋锚杆支护的锚喷网支护。最后,通过现场试验,发现长度为2m,直径为20mm的玻纤砂浆锚杆的极限抗拔力达到11.2t,说明玻璃纤维锚杆有良好的支护强度和支护性能;现场监测得出采用玻纤砂浆锚杆+TENSAR网+喷射混凝土联合支护能有效地降低巷道的收敛量,这种支护方式能在地下矿山巷道支护工程中进行运用。通过对玻璃纤维锚杆在龙首矿西二采区的应用研究可以得出,玻璃纤维锚杆在地下金属矿山破碎矿体是可应用的,它优良的力学性能、较低的经济成本、良好的现场支护效果使其能够替代目前的钢筋锚杆作为支护材料对巷道围岩进行支护。

刘宏磊[6](2020)在《矿山环境修复治理和开发利用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矿产开发工程活动在推动社会经济进步的同时,扰动了矿山和矿区环境与生态系统,这种扰动有些对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了负效应,但也有一些扰动对其具有正效应。为了系统地修复治理矿山环境的负效应和开发利用矿山环境的正效应,运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等基础理论,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提出矿山环境负效应修复治理模式理论和矿山环境正效应开发利用模式理论,为我国实现矿山环境修复治理与开发利用的双赢目标提供理论和技术方法支撑。明确了与论文研究紧密相关的基本概念,如矿山环境、矿山环境问题、矿山环境效应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依据采掘扰动不同环境的后果的矿山环境问题分类;依据矿山环境问题分布的地理格局、地貌特点分析了我国矿山环境问题的分布区域及特征;根据矿业开发活动扰动环境的不同影响,明确矿山环境正、负效应的定义,将矿山环境正效应分为矿山能源正效应、矿山空间正效应和矿山综合正效应,将矿山环境负效应分为矿山岩土体环境负效应、矿山水环境负效应、矿山大气环境负效应和矿山生态环境负效应。为了全面分析矿山环境问题对环境的影响,本文提出矿山环境单问题精细评价方法和多问题综合评价方法。矿山环境单问题评价旨在分析和预测单个矿山环境问题对矿山环境现状以及未来状态的影响,为矿山环境修复治理提供理论依据;矿山环境多问题综合评价指数模型,利用互信息熵和信息时域分割方法确定指标评分和权重,以分析多个矿山环境问题叠加对环境的综合影响,并以四道柳煤矿为例,选择该区域环境影响最为典型的多个问题综合评价了煤炭开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为了修复治理矿山环境负效应,论文提出矿山环境修复治理模式理论体系,补充和完善了矿山环境负效应修复治理研究领域的基础理论,并有效指导矿山环境修复治理。与以往矿山环境修复治理研究不同,矿山环境修复治理模式是在系统地研究修复治理对象的基础上,以消灾治理、土地利用和生态修复为目标,以工程治理技术、生态修复技术和生物修复技术为支撑,突破了使用单项技术指导矿山环境治理的传统理念,形成从工程治理到生态修复的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系统完整的矿山环境修复治理技术方法体系。通过对象分析、目标控制、厘定技术,优化组合矿山环境修复治理技术方法,构建了适用于开采沉陷问题、固体废弃物问题和露天采坑边坡稳定性问题的三套修复治理模式。其中,开采沉陷问题修复治理模式10例,固体废弃物问题修复治理模式14例,露天采坑边坡稳定性问题修复治理模式8例。矿山环境修复治理模式实践研究中,阐述了模式的适用范围与技术构成,剖析了模式应用工程示例的工程背景、矿山环境负效应和工程修复治理措施,并讨论模式的实践效果。以邢东煤矿、大雁二矿、风水沟煤矿等矿山开采沉陷问题修复治理工程示例4例开采沉陷问题修复治理模式,以元宝山露天矿排土场、准格尔露天矿排土场等修复治理工程示例4例固体废弃物问题修复治理模式,以抚顺西露天矿露天采坑南、北帮边坡稳定性问题示例3例露天采坑边坡稳定性问题修复治理模式。通过矿山环境修复治理模式的实践研究,分析并验证了修复治理模式的适用性和实用性,有效应对了复杂的矿山环境修复治理难题。为了开发利用矿山环境正效应资源,论文提出矿山环境正效应开发利用模式理论,且将之应用于实践。梳理了开发利用模式理论研究中的对象、目标、技术以及模式构建方法,提出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矿山土地与空间(地下)开发利用、原位地下科学研究场地开发利用、矿山文化科普以及旅游观光等开发利用目标,梳理了8项服务资源开发利用目标的技术方法,并围绕对象分析、目标控制、技术厘定的系统方法,构建了11例煤炭矿山环境正效应开发利用模式。以露天矿山为例,将模式实践于西露天矿正效应开发利用规划,提出“光伏电站+抽水蓄能电站”、浅层低温地热能、多类型仓储空间、深坑酒店与地下商业中心、矿山科普教育基地、矿山地质博物馆和采掘遗址、健身休闲基地等综合开发利用内容。为了开发利用矿山复杂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背景下的矿山浅层低温地热资源,研发了矿区浅层岩土体热物性参数现场原位测试技术和矿区含水层排泄区域识别方法两项技术,并检验了技术方法的有效性。

王利岗[7](2020)在《基于多尺度监测的普朗铜矿自然崩落发展时空演化规律》文中提出自然崩落法采矿是指采用拉底造成的应力重分布诱导矿石崩落的采矿方法,该采矿方法尤其适用于矿体厚大的低品位矿山,并可以显着提高开采效率、降低采矿成本、提高生产强度,提升矿山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该采矿方法生产工艺先进,具有一定规模效益,但同时优缺点也非常明显,需要很高的生产管理水平。在自然崩落法回采过程中,矿体崩透地表前,相当于空场条件下放矿,如果放矿速度过快,会使崩落顶板与存窿面之间留有较大的空间,一旦上覆矿岩大范围集中崩落,极有可能产生破坏性极强的冲击气浪,伤害井下作业面人员、破坏作业设备;同时,拉底活动产生的应力重分布会降低底部结构强度,持续崩落到达地表后还有可能导致地表大范围快速塌陷,容易引发地表滑坡等地质灾害并可能导致后期出矿困难。本文的研究课题来源于我国云南省迪庆高原腹地的普朗铜矿,该矿是我国1999年发现的超大型斑岩铜多金属矿,其矿体厚大但较为破碎,产状倾斜、断层交错、节理裂隙发育,较为适合采用自然崩落法进行大规模开采。普朗铜矿自然崩落法开采面临岩体崩落发展行为不确定、状态不可知、地表沉降塌陷的发展演化对井下出矿的影响难以准确评估等难题,需要通过工程岩体监测技术手段对整个自然崩落发展的全时空演化过程进行数据解读。分析并总结了普朗铜矿自然崩落发展过程的崩落作用机制及具体监测需求,研发和构建了普朗铜矿自然崩落发展过程多尺度全时空综合在线监测系统,实现了自然崩落发展演化过程在点-线-面-体多维空间上的多尺度精细化数据表征,基于实际发生的多尺度融合数据揭示了普朗铜矿自然崩落发展全时空演化的基本规律,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普朗铜矿自然崩落发展过程多尺度全时空监测系统研究根据国内外对自然崩落法开采过程实施监测和观测的方法调研,结合矿区地质条件及生产工艺特点对普朗铜矿自然崩落发展演化各阶段的崩落机制进行了分析,提出普朗铜矿自然崩落受应力崩落、重力崩落、断层诱导崩落三种机制的综合和交替控制,归纳了普朗铜矿自然崩落发展过程的监测需求及对监测系统的要求,据此提出有针对性的监测技术及相应装备,构建了普朗铜矿自然崩落发展过程多尺度全时空监测系统框架,为后续自然崩落发展全时空演化规律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上覆矿岩崩落发展规律研究依据多尺度综合监测系统的过程数据,分析了普朗铜矿首采区上覆矿岩崩落发展的时空演化规律。通过基于大尺度矿岩崩落空间范围内微震事件累积视体积和能量指数的顶板崩落发展趋势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等圈定崩落顶板的松动区、孕震区、弹性区等岩体的阶段特征分区;根据2#溜井空孔监测数据修正了采前数值预测的顶板矿岩平均崩落速度,根据TDR监测数据验证了采前数值模拟关于顶板崩落西侧崩落快于东侧等结论;通过分析微震事件在断层周围的时空分布规律,评估断层活化对断层附近重要设施区域稳定性的影响;通过监测数据时程分析将普朗铜矿自然崩落过程分为初始拉底阶段、初始崩落阶段、崩落发展阶段以及崩透地表以后四个发展阶段,指出普朗铜矿自然崩落发展过程受拉底推进爆破扰动、断层活化诱导以及首采区岩体条件等因素的综合控制,归纳出普朗铜矿上覆矿岩自然崩落发展时空演化过程的总体规律。(3)自然崩落法开采的地表沉降规律研究通过监测数据的时间序列分析等方法对普朗铜矿地表沉降塌陷过程的发展演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合首采区地质条件以及其他监测手段数据对拉底早期地表塌陷坑以及地表整体塌陷后坑底小型天窗群的成因进行分析,利用监测数据圈定地表塌陷变形范围,将地表塌陷面积与拉底面积统计结合分析,判断地表塌陷范围的发展趋势;将监测掌握的各区域塌陷变形量化数值过程变化与放矿管理软件计算的出矿高度进行比对分析,实现了立体空间上矿岩崩落发展程度的量化评估,为调整拉底和放矿策略提供数据指导;对普朗铜矿塌陷坑崩落角进行了经验法估计,分析了现状崩落角较大的原因;根据剖面监测数据分析了井下放矿量对地表沉降的影响;总结了普朗铜矿地表沉降塌陷的发展演化可分为沉降准备、地表连续-不连续沉降、区域塌陷显现、初始崩透地表、塌陷范围持续扩大发展五个阶段。指出普朗铜矿地表沉降和塌陷主要受断层破碎带作用、拉底推进与放矿出矿作用、地表地形作用以及地表水的作用等多因素的综合控制,地表塌陷范围随井下拉底面积的发展呈现出线性关系,可以根据地表塌陷面积随拉底面积变化的拟合直线关系式预测和判断地表沉降塌陷范围的后续发展趋势。对普朗铜矿自然崩落法开采两年多来持续监测获取的多尺度监测数据融合分析,揭示了该矿自然崩落发展时空演化总体规律,为生产工艺参数调整提供了科学依据,为自然崩落法安全、高效开采提供了保障。本文的研究成果将对我国诸多露天转地下开采矿山及低品位厚大矿体的大规模高效开发利用提供借鉴和参考。

方杰[8](2020)在《煤矿地下水库人工坝体变形破坏机理及稳定性评价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为探究煤矿地下水库人工坝体的力学特性,分析其变形破坏特征,以鄂尔多斯乌兰木伦矿地下2号水库为工程背景,利用理论分析、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等方式进行了分析研究。首先采用简化双向板的塑性绞线法建立了人工坝体的理论模型,并利用该模型进行了理论计算和力学分析;然后为进一步探究其机理,在原有的嵌套式双动压相似模拟试验系统的基础上,设计并增加了伺服注水系统,并利用该套系统进行了相似模型试验,对人工坝体及其围岩的变形规律和破坏形式进行了研究,得到了一系列人工坝体的相关规律;再利用FLAC3D软件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从坝体及其掏槽的位移、应力和塑性区分布等角度对比研究,揭示了一些参数变化引起的坝体稳定性规律,并进一步得到了最优的人工坝体相关参数;最后采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人工坝体的安全稳定性进行了评价,并建立了其综合评价模型及评价体系。具体成果如下:(1)煤矿地下水库人工坝体理论分析研究通过钢筋混凝土弹塑性双向板理论建立理论分析模型,利用该力学模型,结合双向板弹塑性铰线法建立了人工坝体在上覆岩层应力作用下,受水压力不均匀分布的最大极限水压力的函数表达式,利用该函数表达式对人工坝体稳定性进行了评价,并得出了人工坝体所能承载的极限水头值。(2)煤矿地下水库人工坝体物理模型研究首先分别对煤矿地下水库的人工坝体、煤柱坝体、巷道顶底板及水库顶底板进行了应力分布特征分析、位移分析和声波测试分析,对人工坝体进行了应变分析;然后对地下水库相似模型在荷载及水压作用下的渗流及破坏特征进行简要分析;最后总结出了一系列煤矿地下水库人工坝体的变形破坏特征及规律,揭示了人工坝体的变形破坏机理。发现在多荷载耦合作用下,人工坝体顶底面掏槽区域会发生较大的应力集中,且顶板掏槽附近更易发生破坏;水压力的存在改变了水库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围岩应力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顶底板一定范围内径向应力,削弱了煤柱坝体一定范围内的竖向应力;在水压作用下,地下水库渗透情况基本呈现一定规律性,渗透现象发生部位依次为人工坝体底板掏槽处,顶板掏槽处,煤柱坝体,水库底板,水库顶板,巷道顶板,巷道底板,人工坝体表面;另外,在顶部及水平荷载作用下,人工坝体破坏情况为压剪破坏,裂缝从人工坝体模型背水面下部延伸至迎水面上部顶点附近,贯穿整个人工坝体,与人工坝体截面约成45°夹角。(3)煤矿地下水库人工坝体数值模拟研究利用FLAC3D软件建立了煤矿地下水库的流固耦合模型。首先通过变化储水压力来分析人工坝体的力学响应情况,并得出了 21m的极限水头。然后通过变化人工坝体的相关参数,进行了多组数值模拟计算,最终得出了一些参数变化引起的人工坝体稳定性规律及最佳参数。随着掏槽深度的不断增加,人工坝体及掏槽处沿水压方向的位移以及拉应力均逐渐减小,且减小趋势逐渐变缓,最终趋于不变。而增加帮槽深度所引起的位移及拉应力降低量要明显大于增加顶底槽深度所引起的位移及拉应力降低量,显然增加帮槽深度的效果要更好。另外,增加人工坝体厚度和人工坝体所使用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对减小坝体及掏槽处位移量、应力水平也具有一定效果,且规律与增加掏槽深度规律相似,而且增加人工坝体厚度和强度,也能够有效减少塑性区的面积,从而可以增强水库的稳定性。综合考虑下,得到的人工坝体最优参数为:人工坝体帮部掏槽深度0.6m、顶板掏槽深度0.5m、底板掏槽深度0.4m,人工坝体厚度1.4m,人工坝体所使用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5。(4)煤矿地下水库人工坝体稳定性综合评价研究煤矿地下水库人工坝体稳定性受众多因素的影响,每个因素对坝体稳定性影响程度难以确定,而人工坝体的安全是地下水库正常运行的前提,坝体安全评价包含多种指标、准则和层次。为了客观准确的评价坝体安全,前期深入神东矿区实地调研已经建成的煤矿地下水库,与煤矿单位地下水库专家进行交流,并邀请亲自建设水库方面的专家对坝体安全稳定性影响因素进行打分,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层级因素的权重,建立比较判断矩阵并满足一致性检验。通过建立评价集,以模糊理论为基础结合专家调查表,确定评价因素的隶属度并得到评价矩阵,对人工坝体进行安全综合评价,进而确定出对坝体影响较大的因素及坝体的稳定性的综合评判级别,为地下水库人工坝体安全评估及监测治理提供参考依据。最后将煤矿地下水库人工坝体安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应用到神东矿区乌兰木伦煤矿2号地下水库人工坝体安全综合评价中,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结果表明坝体处于安全状态。

马莉[9](2019)在《我国绿色矿山发展水平评价及发展模式与长效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能源保障,与此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问题,解决矿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具有迫切性和现实性。绿色矿山是一种全新的矿山发展模式,被认为是解决矿山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随着绿色矿山建设相关政策的推广,绿色矿山试点单位数量迅速增加,绿色矿山建设稳步推进。在此背景下,研究和评价我国绿色矿山发展水平,总结与探索绿色矿山发展模式,构建绿色矿山发展长效机制,对于我国深入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发展绿色矿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鉴于此,本文基于我国绿色矿山试点单位调查和调研资料,剖析了绿色矿山发展取得的成果和存在问题,并通过设计指标体系,分行业指数化评价了我国绿色矿山发展水平,归纳总结了我国绿色矿山典型发展模式,最后在理论分析绿色矿山发展驱动因素的基础上,宏观上构建了绿色矿山发展长效机制,微观上提出了矿山企业提升绿色矿山发展水平的路径。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系统调研了我国绿色矿山试点单位发展情况。首先对我国绿色矿山建设历程进行回顾梳理,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我国绿色矿山发展现状,并分析了当前绿色矿山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研究表明,绿色矿山发展可以分为萌芽期、起步期、快速发展期和逐步走向规范四个阶段。我国绿色矿山试点单位发展格局基本建立,在数字化、现代化矿山建设、科技创新与资源综合利用、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以及矿地和谐发展方面取得显着成效。同时,绿色矿山发展存在发展格局不协调、绿色矿山标准体系不健全、绿色矿山建设的配套政策不完善、协同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并面临综合利用方面、重大科技问题攻关以及环境治理方面的诸多挑战。(2)在分析现有评价指标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绿色矿山基本条件和PSR模型分析,分矿种提出和构建包含反映共性和重要性的核心指标以及反映行业特性和矿种特色的辅助指标的指标体系;将指数化评价、集对分析法引入绿色矿山发展水平评价,分行业对我国绿色矿山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行业内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情况。煤炭、黄金、有色行业东部地区绿色矿山发展水平领先于其它地区;油气行业东北地区绿色矿山发展水平最高;化工行业中部地区进步最显着。(2)不同规模间的绿色矿山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大型矿山发展水平普遍高于中小型矿山企业。(3)行业间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油气行业综合发展水平最高,其次为化工行业和黄金行业,建材非金属行业水平最低,综合水平差距较小。在各个发展维度上,节能减排方面差距最大,其次为科技创新和土地复垦。(4)行业间协调发展程度存在差异。油气和黄金行业绿色矿山各维度协调发展状态最好,煤炭、有色、冶金行业最差。(3)在绿色矿山发展水平评价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探索绿色矿山发展路径和发展模式。首先运用因子分析法探索绿色矿山发展关键影响因素,分别为生态恢复、绿色技术、和谐社区、企业文化、规范管理和综合利用。在此基础上利用AMOS22.0软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的潜变量路径分析,发现绿色矿山发展的6条直接路径和15条间接路径;通过路径效应分析,发展因素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企业文化、规范管理、绿色技术、生态恢复、综合利用和社区和谐。其次,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典型绿色矿山建设成功经验对绿色矿山典型发展模式进行总结划分,有绿色管理模式、绿色技术模式、生态恢复模式、社区和谐模式和循环经济园区模式等,初步形成我国绿色矿山典型发展模式体系。最后根据绿色矿山发展路径和典型发展模式提出绿色矿山发展提升路径。(4)对驱动绿色矿山发展的政府管制、公众监督、技术因素和绿色氛围等因素进行了理论解读、驱动机理理论分析及博弈关系分析。理论分析显示,政府管制、公众监督、技术因素和绿色氛围均在理论上对绿色矿山发展有显着的驱动作用。在此基础上,从宏观层面上构建了包含评价机制、激励机制、监管机制、协作机制和保障机制的绿色矿山发展长效机制。评价机制发现矿山企业及其政府政策和制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有针对性的制定政策提供现实依据。激励机制和监管机制督促企业积极进行绿色矿山建设。协同机制实现绿色矿山建设主体的目标协同与行为协同。保障机制通过一系列的政策配套措施以保障绿色矿山发展的长期顺利进行。该论文有图58幅,表48个,参考文献197篇。

王刚[10](2019)在《地铁隧道溶洞定位定量探查与安全处治及工程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基础设计特别是城市交通设施与城市化发展的矛盾逐渐凸显。轨道交通以其运量大、速度快、安全可靠、准点舒适的优势逐渐成为各大城市主要的公共交通工具,同时轨道交通在当前城市结构和城市发展模式的改变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诱导作用,随着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其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会更加明显,截至目前已有近50个城市获批修建地铁。而轨道交通建设以地下工程为主,施工的环境和安全风险极大,同时也会带来工期、质量和成本的风险。本文主要通过室内试验、现场试验、理论推导、设备研发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依托济南地铁工程,对地铁隧道岩溶区溶洞精细化探测及新型材料充填治理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从电阻率法和地震波法的正演以及反演研究出发,利用交叉梯度理论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对结果开展联合反演研究来获取更为精确的地质模型和探测结果。最后针对济南地铁岩溶探测情况提出了探测方案,基于现场数据采集,通过电阻率法和地震波法的联合反演结果给出了地下构造的分布概况,验证了基于交叉梯度函数的地表综合探测之联合反演理论的准确性。(2)不同波长激光随复杂水介质浑浊度的增大呈线性增大,且不同介质对应的衰减系数增大速率不同即拟合曲线斜率不同;浑浊度较低时,建议选用激光波长为450nm时,激光衰减系数随浑浊度的增大衰减速率最小;浑浊度较大时,较适用于650nm的波长激光,其他波长衰减方面不具有优势。(3)针对不同类型的溶洞,分别对不同类型的充填材料进行了比选,分析各种充填材料的适用范围及优缺点。针对非过水溶洞提出充填、半充填及未充填溶洞的治理方法,并根据济南地铁任腊段区间治理进行阐述。针对过水溶洞提出采用水泥-水玻璃为充填材料的治理方法,并对水泥-水玻璃的凝结时间与入水时间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水泥-水玻璃初凝时间附近注入溶洞效果最佳。

二、ACOUSTICEMISSION(AE)STRESSMEASUREMENTSFORANUNDERGROUNDMINEFEASIBILITYSTUDYINAUSTRALIA(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COUSTICEMISSION(AE)STRESSMEASUREMENTSFORANUNDERGROUNDMINEFEASIBILITYSTUDYINAUSTRALIA(论文提纲范文)

(1)地质冶金学发展及对建设智慧矿山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地质冶金学的特点和价值
3 钻探与采样
4 分析测试
    4.1 矿物学测试
    4.2 自动岩心扫描
    4.3 实时原地分析检测
5 建模与预测
    5.1 传统与地质冶金建模
    5.2 环境指标预测
    5.3 尾矿管理与利用
6 矿山规划、实验与优化
    6.1 数字化矿山与孪生模型
    6.2 战略性地质冶金
    6.3 战术性地质冶金
    6.4 实验与优化
7 当前问题与挑战
8 未来展望

(2)基于BIM+GIS的智慧矿山建设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BIM+GIS应用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煤矿发展状况
        1.2.3 国内外煤矿发展趋势
        1.2.4 国内外智慧矿山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3 本课题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1.3.4 本论文拟采用的技术路线
2 智慧矿山建设体系构建
    2.1 智慧矿山的内涵研究
        2.1.1 智慧矿山内涵分析
        2.1.2 智慧矿山概念补充
    2.2 智慧矿山系统构成研究
        2.2.1 生产系统构成分析
        2.2.2 决策系统构成分析
        2.2.3 建设管理系统构成分析
        2.2.4 智慧矿山系统构成分析
    2.3 基于BIM+GIS的设计管理平台甄选
        2.3.1 GIS平台优劣势分析
        2.3.2 GIS平台选用3DMine的必要性
        2.3.3 BIM平台选用Revit的必要性
    2.4 基于BIM+GIS的智慧矿山建设体系工作分析
        2.4.1 投资策划阶段工作流程及应用点分析
        2.4.2 勘察设计阶段工作流程及应用点分析
        2.4.3 项目施工阶段工作流程及应用点分析
        2.4.4 项目运营阶段工作流程及应用点分析
        2.4.5 项目报废阶段工作流程及应用点分析
    2.5 章节小结
3 智慧矿山BIM+GIS模型的创建与应用
    3.1 BIM+GIS场地模型数据融合研究
        3.1.1 数据采集与分析
        3.1.2 曹家滩煤矿案例数据提取
        3.1.3 BIM和 GIS平台模型数据融合方法
    3.2 智慧矿山GIS模型创建与应用分析
        3.2.1 创建地质数据库
        3.2.2 创建煤层宏观模型及含煤率分析
        3.2.3 煤矿巷道GIS模型相关分析
        3.2.4 煤矿巷道GIS模型地下测量分析
        3.2.5 煤矿巷道GIS模型地下通风设计
    3.3 智慧矿山BIM建模研究与应用分析
        3.3.1 煤矿场地BIM模型创建方法研究
        3.3.2 巷道BIM模型建模方法研究
        3.3.3 煤矿BIM模型系统设计优化及应用
        3.3.4 巷道BIM模型的进度管理应用
        3.3.5 煤矿BIM参数化族库的创建及管理
    3.4 章节小结
4 智慧矿山建设体系成果管理研究
    4.1 煤矿项目全生命周期各阶段成果归档内容梳理
        4.1.1 投资策划阶段归档内容
        4.1.2 勘察设计阶段归档内容
        4.1.3 项目施工阶段归档内容
        4.1.4 项目运营阶段归档内容
        4.1.5 项目报废阶段归档内容
    4.2 煤矿项目重点成果提交格式
        4.2.1 投资策划阶段成果提交格式与管理
        4.2.2 勘察设计阶段成果提交格式与管理
        4.2.3 项目施工阶段成果提交格式与管理
        4.2.4 项目运营阶段成果提交格式与管理
        4.2.5 项目报废阶段成果提交格式与管理
    4.3 章节小结
5 基于BIM+GIS的煤矿安全应用分析
    5.1 煤矿安全BIM+GIS应用点分析
        5.1.1 基于系统工程的应用点分析
        5.1.2 基于事故发生理论的应用点分析
        5.1.3 基于生产可靠性理论的应用点分析
    5.2 煤矿安全工程中基于Fuzor平台的相关模拟
        5.2.1 巷道漫游防真模拟
        5.2.2 巷道监控模拟
        5.2.3 巷道危险工况模拟
    5.3 章节小结
6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专利、获奖及鉴定证书

(3)煤层地下气化开采技术风险综合评价及应对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2 煤层地下气化开采技术风险相关理论
    2.1 煤层地下气化开采的基本理论
    2.2 煤层地下气化开采技术风险相关概念特征
    2.3 本章小结
3 煤层地下气化开采技术风险因素的辨识与分析
    3.1 煤层地下气化开采技术风险因素辨识的原则
    3.2 煤层地下气化开采技术风险因素辨识
    3.3 煤层地下气化开采技术风险因素验证
    3.4 本章小结
4 煤层地下气化开采技术风险评价模型研究
    4.1 基于全生命周期的煤层地下气化开采风险评价指标
    4.2 煤层地下气化开采技术风险评价相关理论
    4.3 煤层地下气化开采技术的风险评价模型
    4.4 本章小结
5 山矿煤层地下气化开采项目风险综合评价
    5.1 项目概况
    5.2 项目风险评价分析
    5.3 本章小节
6 项目风险防控及应对策略
    6.1 煤层地下气化开采技术风险防控方法及不足
    6.2 煤层地下气化开采技术风险防控措施
    6.3 煤层地下气化项目典型风险应对策略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荷载作用下采空区覆岩稳定性评价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采空区覆岩结构特征研究现状
        1.2.2 采空区稳定性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1.2.3 采空区地表残余沉降预测现状
        1.2.4 存在的问题
    1.3 论文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采空区覆岩岩体结构特征的现场物理探测研究
    2.1 采空区及覆岩破坏勘察技术
    2.2 EH-4 探测采空区覆岩岩体结构类型研究
    2.3 井间地震探测采空区覆岩岩体结构类型研究
    2.4 本章小结
3 荷载作用下采空区覆岩稳定性相似模拟实验研究
    3.1 相似材料模拟实验基本理论
    3.2 模型实验设计
        3.2.1 模型实验目的
        3.2.2 实验模型建立
    3.3 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3.3.1 采空区模型的建立
        3.3.2 荷载施加方法
        3.3.3 采空区中央正上方受荷载影响覆岩变形破坏规律
        3.3.4 采空区边界正上方受荷载影响覆岩变形破坏规律
        3.3.5 条带开采受荷载影响覆岩变形破坏规律
    3.4 本章小结
4 荷载作用下采空区覆岩稳定性的数值模拟实验研究
    4.1 数值模拟软件及本构模型的选择
    4.2 数值模拟设计
        4.2.1 数值模拟内容
        4.2.2 数值模型建立
        4.2.3 数值模拟方案
        4.2.4 材料参数的选取
    4.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3.1 采空区与荷载不同作用位置关系的影响分析
        4.3.2 不同加载荷载的影响分析
        4.3.3 不同顶板管理方法的影响分析
        4.3.4 不同覆岩性质的影响分析
        4.3.5 不同顶板管理方法与不同覆岩性质的综合影响的对比分析
        4.3.6 不同采深的影响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荷载作用下采空区覆岩结构失稳力学机制研究
    5.1 荷载作用下采空区覆岩结构失稳机理分析
    5.2 荷载作用下采空区覆岩结构形式分析
    5.3 荷载作用下采空区覆岩结构力学分析模型
        5.3.1 地表荷载在采空区覆岩中的传递分析及附加应力计算研究
        5.3.2 采场覆岩“砌体梁”结构力学模型
        5.3.3 岩层控制的关键层理论
        5.3.4 荷载作用下采空区覆岩结构力学分析
    5.4 荷载作用下采空区覆岩结构失稳判据
    5.5 工程算例
        5.5.1 附加应力分析法
        5.5.2 荷载作用下采空区覆岩结构S一 R稳定性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基于采空区覆岩稳定性的地表残余沉陷预测研究
    6.1 采空区地表残余沉陷预测方法
    6.2 荷载作用下地表残余沉陷预测参数
        6.2.1 荷载作用在采空区中央上方地表下沉系数确定
        6.2.2 荷载作用在采空区边界上方地表下沉系数确定
    6.3 工程算例
    6.4 本章小结
7 工程实例
    7.1 工程及地质条件概况
    7.2 采空区覆岩破坏现状分析
    7.3 建筑物荷载对采空区覆岩稳定性影响分析
        7.3.1 附加应力分析法
        7.3.2 荷载作用下采空区覆岩结构S一 R稳定性分析
    7.4 地表移动与变形预计
        7.4.1 地表移动与变形计算参数
        7.4.2 地表移动与变形计算结果
    7.5 拟建场地兴建建筑物建设适宜性评价
    7.6 建设及运行情况
8 主要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玻璃纤维锚杆在金属矿山破碎矿体巷道支护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纤维复合筋发展应用研究现状
        1.2.2 锚杆支护技术研究现状
        1.2.3 锚杆支护理论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2 玻璃纤维锚杆在地下矿山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2.1 龙首矿西二采区概况
        2.1.1 采区现状
        2.1.2 上部矿体支护现状
    2.2 玻璃纤维锚杆物理力学性能分析
    2.3 玻璃纤维锚杆与砂浆黏结性试验
        2.3.1 试验方法
        2.3.2 试验过程
        2.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2.4 玻璃纤维锚杆与钢筋锚杆的经济比较
        2.4.1 不同锚杆在相同抗拔力时的经济比较
        2.4.2 不同锚杆在相同直径时的经济比较
    2.5 TENSAR网与钢筋网支护性能比较
        2.5.1 试验方法
        2.5.2 试验过程
        2.5.3 试验结果与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玻璃纤维锚杆锚固机理及受力情况分析
    3.1 GFRP锚杆锚固力来源及锚固机理
    3.2 GFRP锚杆室内物理拉拔试验
        3.2.1 锚杆受力分析
        3.2.2 锚杆破坏形式
        3.2.3 抗拔力与有效锚固长度
        3.2.4 轴力与切应力分布情况
    3.3 GFRP锚杆工程现场受力分析
        3.3.1 锚固微元体在围岩膨胀变形下的受力分析
        3.3.2 GFRP锚杆在巷道围岩中的受力函数
        3.3.3 预应力GFRP锚杆在巷道围岩中的受力函数
    3.4 本章小结
4 巷道支护设计与数值模拟研究
    4.1 支护方案设计
        4.1.1 西二采区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回采巷道支护概述
        4.1.2 回采巷道支护设计的理念与目标
        4.1.3 支护设计依据与支护材料选择
        4.1.4 支护参数设计与施工工艺
    4.2 支护数值模拟
        4.2.1 数值模拟研究的意义
        4.2.2 建立模型与设定参数
        4.2.3 巷道主应力分布规律及分析
        4.2.4 巷道两帮与顶底板位移规律及分析
        4.2.5 巷道塑性区规律及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现场支护试验及效果评价
    5.1 试验现场概况
        5.1.1 试验巷道基本情况
        5.1.2 工程地质条件
        5.1.3 水文地质条件
    5.2 现场拉拔试验
        5.2.1 试验目的
        5.2.2 试验位置及试验材料
        5.2.3 试验过程
        5.2.4 试验结果与分析
    5.3 巷道围岩变形收敛监测与结果分析
        5.3.1 监测点位置的设置
        5.3.2 巷道围岩收敛监测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6)矿山环境修复治理和开发利用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2 矿山环境问题与矿山环境正负效应
    2.1 基本概念
    2.2 矿山环境问题分类研究
    2.3 矿山环境问题分布区域
    2.4 矿山环境正负效应
    2.5 本章小结
3 矿山环境单问题精细评价与多问题综合评价研究
    3.1 矿山环境单问题精细评价
    3.2 矿山环境多问题综合评价
    3.3 本章小结
4 矿山环境负效应修复治理模式理论研究
    4.1 修复治理模式的科学内涵
    4.2 修复治理模式的对象
    4.3 修复治理模式的目标
    4.4 修复治理模式的技术方法体系
    4.5 矿山环境负效应修复治理模式构建
    4.6 本章小结
5 矿山环境负效应修复治理模式实践
    5.1 开采沉陷问题修复治理模式实践
    5.2 固体废弃物问题修复治理模式实践
    5.3 露天采坑边坡稳定性问题修复治理模式实践
    5.4 本章小结
6 矿山环境正效应开发利用模式理论与关键技术方法
    6.1 矿山环境正效应开发利用模式理论研究
    6.2 矿山环境正效应开发利用模式实践——以露天矿山为例
    6.3 矿山环境正效应开发利用的关键技术方法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7)基于多尺度监测的普朗铜矿自然崩落发展时空演化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自然崩落法开采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自然崩落发展规律的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1.2.3 自然崩落过程监测及其分析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目标
    1.4 研究思路、方法与技术路线
2 工程地质与开采工程条件分析
    2.1 矿区工程地质条件
        2.1.1 地形地貌
        2.1.2 地层岩性
        2.1.3 地质构造
        2.1.4 水文地质条件
        2.1.5 主要岩性和断层分布
        2.1.6 结构面统计调查结果
        2.1.7 主要岩石物理力学特性
        2.1.8 地应力
    2.2 开采工程条件
        2.2.1 矿岩崩落特性
        2.2.2 采矿方法
        2.2.3 开采顺序
        2.2.4 矿块构成
        2.2.5 回采工艺
        2.2.6 放矿与生产管理
3 普朗铜矿自然崩落发展过程多尺度全时空监测系统研究
    3.1 普朗铜矿自然崩落发展过程监测需求分析
        3.1.1 自然崩落开采过程的风险分析
        3.1.2 普朗铜矿自然崩落发展过程的监测需求分析
    3.2 自然崩落时空演化过程的多尺度全时空监测系统框架
        3.2.1 系统方案制定
        3.2.2 系统网络架构
    3.3 普朗铜矿自然崩落过程多尺度监测技术与装备
        3.3.1 基于空孔视频/图像的顶板崩落监测
        3.3.2 基于TDR时域反射法的顶板崩落高度监测
        3.3.3 微震监测
        3.3.4 地表沉降塌陷监测
        3.3.5 多尺度监测一体化综合平台
    3.4 本章小结
4 上覆矿岩崩落发展规律
    4.1 背景
    4.2 基于多尺度监测数据的自然崩落发展规律研究
        4.2.1 基于微震数据的规律研究
        4.2.2 基于2#溜井空孔监测数据的规律研究
        4.2.3 基于TDR监测数据的规律研究
        4.2.4 基于多尺度监测数据圈定崩落顶板范围
    4.3 断层活化对重点监测区域的稳定性影响分析
        4.3.1 断层周边微震事件分布规律
        4.3.2 断层及井下出矿对重点设施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4.4 基于多尺度监测数据的普朗铜矿自然崩落发展演化规律
    4.5 本章小结
5 自然崩落法开采的地表沉降规律
    5.1 基于监测数据的早期地表塌陷坑成因的解释与分析
        5.1.1 背景
        5.1.2 基于监测数据的地表塌陷坑成因分析
    5.2 地表沉降塌陷范围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5.2.1 利用监测数据圈定地表沉降塌陷范围的统计分析
        5.2.2 基于动态监测数据的崩落角与沉陷范围分析
        5.2.3 井下放矿量对地表沉降的影响分析
    5.3 地表小型天窗群成因分析
    5.4 普朗铜矿地表沉降塌陷发展演化规律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煤矿地下水库人工坝体变形破坏机理及稳定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1.2.1 煤矿地下水库研究进展
        1.2.2 煤矿地下水库坝体研究进展
    1.3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2 煤矿地下水库人工坝体理论模型研究
    2.1 坝体简化力学模型建立
    2.2 坝体简化力学模型基本假定
    2.3 坝体简化力学模型分析
    2.4 坝体简化力学模型实际工程验证
    2.5 本章小结
3 煤矿地下水库人工坝体相似模拟实验方法
    3.1 研究背景
        3.1.1 研究意义
        3.1.2 研究对象
        3.1.3 调研分析
    3.2 试验方法
        3.2.1 试验相似常数的确定
        3.2.2 实验研究内容
        3.2.3 实验体相似材料
        3.2.4 支护构件相似材料模拟
    3.3 实验系统
        3.3.1 相似实验装置
        3.3.2 监测系统
    3.4 实验过程
        3.4.1 模型浇筑工作
        3.4.2 加载及监测工作
    3.5 本章小结
4 煤矿地下水库人工坝体物理模拟实验结果分析
    4.1 应力分布特征
    4.2 位移分析
    4.3 应变分析
    4.4 声波测试分析
    4.5 变形特征分析
        4.5.1 水压作用
        4.5.2 荷载作用
    4.6 本章小结
5 煤矿地下水库人工坝体数值模拟研究
    5.1 数值软件FLAC3D简介
    5.2 地下水库人工坝体工程概况
    5.3 数值模拟计算方案
    5.4 数值计算模型
        5.4.1 三维模型建立
        5.4.2 本构模型与边界条件
        5.4.3 支护构件模拟
        5.4.4 水压力施加与监测点布置
    5.5 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及分析
        5.5.1 储水压力对人工坝体的影响
        5.5.2 掏槽深度对人工坝体的影响
        5.5.3 坝体厚度对人工坝体的影响
        5.5.4 坝体强度对人工坝体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6 煤矿地下水库人工坝体稳定性评价研究
    6.1 人工坝体稳定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6.1.1 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6.1.2 人工坝体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6.2 人工坝体稳定性综合评价方法
        6.2.1 层次分析法
        6.2.2 模糊综合评价
    6.3 人工坝体稳定性综合评价模型
    6.4 工程应用
        6.4.1 矿井基本概况
        6.4.2 人工坝体结构
    6.5 工程应用的结果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我国绿色矿山发展水平评价及发展模式与长效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研究综述与相关理论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述评
    2.2 相关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我国绿色矿山发展现状与问题
    3.1 绿色矿山发展历程
    3.2 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发展现状
    3.3 绿色矿山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挑战
    3.4 本章小结
4 绿色矿山发展水平评价体系构建与测度方法
    4.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关键要素分析
    4.2 绿色矿山发展水平的评价方法
    4.3 数据来源与指标处理
    4.4 本章小结
5 我国绿色矿山发展水平评价
    5.1 煤炭行业绿色矿山发展指数评价实证研究
    5.2 建材非金属矿行业绿色矿山发展指数评价实证研究
    5.3 油气行业绿色矿山发展指数评价实证研究
    5.4 黄金行业绿色矿山发展指数评价实证研究
    5.5 化工行业绿色矿山发展指数评价实证研究
    5.6 有色金属行业绿色矿山发展指数评价实证研究
    5.7 冶金行业绿色矿山发展指数评价实证研究
    5.8 各行业绿色矿山发展指数的比较分析
    5.9 绿色矿山发展协调程度分析
    5.10 本章小结
6 我国绿色矿山典型发展模式研究
    6.1 分析方法
    6.2 绿色矿山发展路径实证研究
    6.3 绿色矿山典型发展模式
    6.4 企业绿色矿山发展水平提升路径
    6.5 本章小结
7 我国绿色矿山发展长效机制构建
    7.1 绿色矿山发展驱动因素分析
    7.2 绿色矿山发展长效机制总体框架
    7.3 绿色矿山发展长效机制构建
    7.4 本章小结
8 主要结论与展望
    8.1 基本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地铁隧道溶洞定位定量探查与安全处治及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岩溶地面综合探查技术研究现状
        1.2.2 钻孔式溶洞定量化重构研究现状
        1.2.3 溶洞充填治理方法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创新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创新点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地铁隧道溶洞地面综合物探选型优化与联合反演方法
    2.1 引言
    2.2 基于综合物探的岩溶区宏观分析与定位
        2.2.1 岩溶普查式物探方法
        2.2.2 适应性及岩溶区定位效果
        2.2.3 浅表岩溶区宏观分析与定位
    2.3 复杂城市环境下岩溶综合物探选型优化
        2.3.1 下穿建筑岩溶探查优化选型方法
        2.3.2 上覆土层岩溶探查技术与方法
    2.4 基于综合物探的多参数约束与联合反演方法
        2.4.1 电法和地震二维正反演研究
        2.4.2 交叉梯度理论
        2.4.3 电阻率法与地震全波形二维联合反演方法
    2.5 工程应用—以济南地铁为例
        2.5.1 探测目的
        2.5.2 方法选择
        2.5.3 地表岩溶探测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不同类型溶洞定量探查方法与精细化重构
    3.1 引言
    3.2 空溶洞三维信息获取技术与方法
        3.2.1 溶洞激光三维扫描原理
        3.2.2 隐患空溶洞C-ASL探测方法
        3.2.3 空溶洞三维多参数获取与可视化
    3.3 充水溶洞激光衰减特性与最大探测距
        3.3.1 多波长段激光衰减特性试验系统
        3.3.2 复杂溶洞水环境激光衰减规律研究
        3.3.3 复杂充水溶洞激光点云畸变与优化
    3.4 复杂溶洞水环境下真彩成像效果优化
        3.4.1 复杂水环境下真彩成像效果试验系统
        3.4.2 同一溶解介质下、不同补光强度下最大分辨率成像规律
    3.5 充填淤泥质溶洞触手式多点探测与三维信息获取方法
        3.5.1 淤泥质溶洞机械触手式探测原理
        3.5.2 淤泥质充填溶洞三维参数获取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地铁不同类型溶洞充填治理方法
    4.1 引言
    4.2 多赋存状态溶洞充填材料适应性研究
        4.2.1 非充水型溶洞充填材料比选
        4.2.2 充水(过水)型溶洞充填材料比选
    4.3 多赋存地铁溶洞治理方法研究
        4.3.1 地铁未充水溶洞治理方法研究
        4.3.2 地铁充水溶洞治理方法研究
        4.3.3 治理效果与评价方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进一步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ACOUSTICEMISSION(AE)STRESSMEASUREMENTSFORANUNDERGROUNDMINEFEASIBILITYSTUDYINAUSTRALIA(论文参考文献)

  • [1]地质冶金学发展及对建设智慧矿山的意义[J]. 吴西顺,张炜,杨添天,赵相宽,黄文斌,姚翔. 矿产综合利用, 2021(05)
  • [2]基于BIM+GIS的智慧矿山建设体系构建研究[D]. 胡耀元.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3]煤层地下气化开采技术风险综合评价及应对策略研究[D]. 张朋.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4]荷载作用下采空区覆岩稳定性评价理论研究[D]. 韩科明.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2020(08)
  • [5]玻璃纤维锚杆在金属矿山破碎矿体巷道支护的应用研究[D]. 袁侨坤.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6]矿山环境修复治理和开发利用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刘宏磊.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20(01)
  • [7]基于多尺度监测的普朗铜矿自然崩落发展时空演化规律[D]. 王利岗.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20(01)
  • [8]煤矿地下水库人工坝体变形破坏机理及稳定性评价研究[D]. 方杰.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20(04)
  • [9]我国绿色矿山发展水平评价及发展模式与长效机制研究[D]. 马莉. 中国矿业大学, 2019
  • [10]地铁隧道溶洞定位定量探查与安全处治及工程应用[D]. 王刚. 山东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ACOUSTICEMISSION(AE)压力测量对地下矿山可行性研究澳大利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