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rrational Compression - 利用无理数的特性压缩大文件的思想

Irrational Compression - 利用无理数的特性压缩大文件的思想

一、无理压缩——利用无理数特性压缩大型文件的设想(论文文献综述)

张现利[1](2021)在《几种六角蜂窝状二维材料的物性调控及界面数据库的搭建》文中提出二维材料自被首次发现以来就引发了众多科研工作者们的关注。受到量子限域效应的影响,二维材料可能会表现出与三维材料截然不同的性质,在电子器件、电化学、生物医疗等领域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然而本征的二维材料也可能会存在不足,如石墨烯虽然具有超高的载流子迁移率,但由于其零带隙的半金属性质使其难以在电子逻辑器件中应用;实验上已经合成的半导体材料——六角蜂窝状砷烯的迁移率较低等等。为了拓展二维材料的应用范围,往往需要对其性质进行调控。此外二维材料在实际应用中往往需要依托于合适的基底,其结构与物性难以避免受到基底的影响。因此,研究二维材料的物性调控方法具有重大意义。本论文利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设计了几种对二维六角蜂窝状原子晶体材料的物性调控方法,研究了这些调控方法对其性质的影响,同时构建了二维材料在基底上的界面构型数据库。主要内容包括:一、研究了三分之一氢化对第五主族元素单层烯的调制作用。通过声子谱的计算发现三分之一氢化的砷烯、锑烯和铋烯在自由状态下是动力学稳定的。与氢化前相比,三分之一氢化后的砷烯和锑烯的带隙从1.473 eV和0.991 eV增加到了1.619 eV和1.268 eV,而三分之一氢化铋烯的带隙则从0.480 eV减小至0.089eV。三分之一氢化使得具有六角蜂窝状结构的第五主族元素单层烯具有各向异性的结构,同时其电子结构和光吸收性质也呈现出明显的各向异性。这意味其在偏振光学器件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此外,三分之一氢化后砷烯和锑烯的载流子迁移率均提升了2-3个数量级,而铋烯沿y方向的电子和空穴迁移率更是提升至了1.1×105 cm2V-1s-1和1.7×105 cm2V-1s-1。同时三分之一氢化铋烯的带隙会随着压缩应变的大小发生明显的变化。随着不断施加压缩应变,三分之一铋烯会经历半导体(ε>-5%)、金属(ε=-5%)、半导体(ε<-5%)的转变过程,并且在转变前后还发生了拓扑绝缘体-普通绝缘体的转变过程。这意味着三分之一氢化铋烯在拓扑器件中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二、基于经典力场和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研究了折叠石墨烯的结构与性质。理想的石墨烯折叠结构是半无限的结构,由纯平双层石墨烯部分和折叠边界组成。本论文通过搭建足够大的有限的晶胞模拟了石墨烯折叠结构,并使用COMPASS经典力场进行结构优化,发现了折叠结构中存在类似于非封闭碳纳米管结构的边界。通过参考碳纳米管定义了折叠结构的手性指数。进一步使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发现,折叠结构在类管状边界具有一维碳纳米管中所存在的范霍夫奇点。在该范霍夫奇点对应的能量范围内,折叠结构的纯平双层区域和折叠边界区域分别呈现出与双层石墨烯和碳纳米管相似的电荷分布特征,证实了石墨烯折叠边界具有相似于碳纳米管的原子结构和准一维的电子性质。这些结果为实验上合成和研究其它二维材料的折叠结构及其物性提供了新的思路。三、设计了一种基于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的高通量计算方法预测二维材料在固体表面上的界面构型。在考虑了二维材料与基底的晶格形状匹配问题后定义了界面结构的指数描述符号。通过分析形成界面的两种材料的对称性,并限定两者之间的晶格失配率,筛选出所有可行的非冗余界面结构,同时大大减少了不必要的计算。使用界面结合能作为判据,筛选二维材料在固体表面上的稳定构型。为了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针对几种实验上已有报道的界面结构进行了验证,即石墨烯在Ru(0001)表面、石墨烯在Ir(111)表面、锑烯在二碲化钯表面和砷烯在Ag(111)表面。通过与实验结果对比,发现该方法能很好地预测二维材料在基底上的构型,包括转角、应变和周期等。同时基于该方法预测了几种尚未被报道过的构型,如石墨烯在Ru(0001)上的√43@6构型,褶皱型砷烯在Ag(111)表面上的诸多构型等。该方法还可扩展用于二维材料与二维材料之间形成的异质结构的预测。该结果为预测固体表面上稳定的二维材料提供了方便的工具,同时为新型功能化二维材料的设计提供了帮助。

彭艳贵[2](2020)在《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复数内容与学生理解的若干相关问题探究》文中提出数学核心素养是新一轮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的核心内容,既与个体发展的培养目标紧密关联,又是高中数学课程发展的方向。按照核心素养理念,在高中数学课程中,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高中阶段的复数关联着代数、平面几何、三角函数等多个知识主题,表现出广泛的联系性,在核心素养理念下,高中复数的学习对于学生的知识理解和个体发展都是重要的。在历年的高中数学课程修订的过程中,复数虽然一直被认为是高中数学课程中的基本部分,但它的内容体系从建国以来就表现出一定的波动性,反映了人们对高中复数的价值取向和课程发展的思考过程。在近些年的高中数学课程发展中,随着复数部分的删减,复数成为“容易教的难点课”,教起来简单,但学生对于基本概念的理解却存在明显的问题。课程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教育是一种改变人们行为模式的过程,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是教育目标的基本来源。课程内容是构成课程的基本要素,着眼于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目标,基于学生的复数理解水平和行为表现的研究,对高中复数课程内容进行分析和讨论,是对当前高中复数课程研究的深入发展。因此,本文开展如下四个方面的研究。第一,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从学生个体发展需求、数学的教育功能和高中数学课程的基本要求三个方面确立高中复数教育价值的判断依据,从理论上初步讨论高中复数的教育价值。高中复数学习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知识结构发展、数学观念变化、思维品质提升、渗透数学应用意识和完善人才培养过程六个方面表现出重要的价值。高中复数教育价值的理论分析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必要的理论基础。第二,本研究从课程文本方面对我国历年十一个版本普通高中数学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中的复数部分从课时数量、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三个方面进行了纵向的比较,历年的复数课程虽然在这三个方面存在一定的变化和波动,但都对复数作为“数”的概念的发展进行明确,表现了对数系扩充的目标要求,对复数的表示、复数的运算也都提出了相对较高的教学要求。研究中还对国际上基础教育比较发达的中国、美国、新加坡、英国和澳大利亚五个国家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复数部分进行横向比较,分析不同国家高中复数的课程目标,了解各个国家的高中复数的基本目标情况,为我国高中复数课程发展提供参考。第三,作为进一步的实践求证,研究中在理论上分析和构建了高中生复数理解水平的框架,明确高中复数理解的四个水平:感知水平、表征水平、联结水平和应用水平。以此为基础,在专家的指导下,结合当前的教学实践,编制了高中生复数理解水平测试卷,选择合适的研究样本进行调查测试,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测试结果表明,多数学生在高中生复数理解的感知水平和表征水平上表现较好,可以较自如地处理一些常规的复数问题,对于一些知识的记忆和方法的基本应用表现较好。但在高中复数的关联水平和应用水平上,学生的测试表现相对较弱。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同类型学校的学生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学生在复数问题解决的表现中,能够识记基本的结论,但在稍微复杂的问题中缺少必要的判断,在复数问题求解的思维表现上比较普通,在需要较高数学能力的问题上表现不足,对于复数几何意义这个重要内容的理解不够完善,对虚数单位i等复数基本概念和运算法则也缺少必要的理解,在处理联系其它知识主题内容的复数问题时也较普遍地存在困难。第四,本研究根据理论分析和实践研究的结果,整理了高中复数的基本内容,构建高中复数的基本框架,结合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理念,提出高中复数课程及其内容的发展的基本主张。在高中数学知识体系中,应该坚定复数课程的基本地位,为了充分体现高中复数的教育价值,应该关注高中复数知识体系的相对完整性,重视高中复数的核心概念,丰富复数几何意义和复数与方程等与复数发展密切相关的内容,同时也应该关注复数的广泛关联性和历史文化价值。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果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性体现:创新性之一,当前关于高中阶段复数内容的研究整体不多,且较集中于高中复数教学设计的研究。本文以已有研究为基础,从理论分析、课程文本比较、复数学习评价、复数课程内容分析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对相关研究起到了必要的补充作用;创新性之二,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改变学生的行为,因此,基于学生发展的需求考虑,尤其是基本的知识需求方面,研究中对学生的复数理解水平进行测试,对学生的典型表现进行分析,讨论影响学生高中复数理解水平的知识方面因素。在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等方面均表现出较好地探索意义;创新性之三,本文经过较为系统的研究,采用特定的方法对高中复数相关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相关结论为高中复数课程改革提供了较为直接的依据,而不仅仅是依赖于经验。

甘翔凤[3](2020)在《基于APOS理论的初中数学概念微课的设计研究 ——以“实数”概念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互联网+人工智能+数学教育”成为国内外数学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话题,在信息技术与数学教育深度融合的发展趋势下,微课以其主题突出、短小精悍、应用方便、传播快捷等特点在教育信息化时代脱颖而出。微课不仅能作为辅助一线教师教学的有力手段,而且还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和碎片化的学习需求。目前,对微课研究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但微课质量参差不齐,如何设计和优化数学微课成为亟待研究的问题。“数与代数”是初中数学课程的重要领域之一,实数在这一领域中虽然占据的篇幅不大,但作为数系第二次扩充的地位就显得非同小可,实数相关概念也是解决其他数学问题的基础工具。APOS理论是研究概念学习较具影响力的模型之一,因此本文尝试在APOS理论的指导下,以湘教版八年级第3章第3节“实数”为教学案例,提出优化概念类微课的设计策略,探讨优化策略对微课教学效果的影响。本文主要从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两个维度进行详细探讨。在理论研究方面,通过理论思辨和经验总结相结合的方式,首先,查阅大量参考文献,概述国内外关于数学微课的研究简史,数学微课设计与应用的研究现状;接着,基于APOS理论的来源与基础,梳理国内外对APOS理论的研究状况及应用APOS理论设计的微课研究;然后,根据数学概念的学习规律和APOS理论的四阶段特征,提出四个数学概念微课的设计策略:活动阶段——创设情境,参与活动;过程阶段——提问导向,经历过程;对象阶段——变式概念,辨析本质;图式阶段——突出联系,形成结构;最后,在运用APOS理论设计实数概念课的可行性分析下,优化三个实数系列的教学设计案例。在实践研究方面,通过调查研究和个案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发放调查问卷、课堂观察、采访典型学生,分析优化版微课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影响,对本科生、一线教师进一步调研,对比分析概念类微课设计策略的有效性和教学参考价值。研究结果表明:超过80%的初中生、本科生、一线教师对基于APOS理论设计的优化版微课持较为积极的态度,学生学习优化版微课后对知识理解、情感态度等方面有所改善,优化版微课的教学效果比原版微课有了显着的提升。

马肖雄[4](2020)在《生成可迁移性对抗样本与低迁移性对抗样本隐写术》文中指出近些年来,神经网络由于其对大量数据的学习能力而受到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热捧。在计算机视觉领域,通过对来自物理世界的干净图片添加细小的扰动就可以使得神经网络的识别能力完全失效。包括无人驾驶,人脸识别等神经网络的应用都受到了巨大的威胁。从2013年开始就有对抗样本的研究,关于新的更具威胁的对抗样本和如何抵御未知和现有的对抗样本的研究近些年来也是较为火热的话题。但是现有的关于对抗样本的应用与研究,大都是关于分类网络和提升网络鲁棒性方面的,对于对抗样本的隐藏信息的特性却没有太多的研究。而且对于对抗样本的认知,大都认为其是一种深度神经网络的缺陷。本论文主要利用与研究三个有关对抗样本的特性,来完成相关工作的研究。这三个特性分别是:对抗样本具有信息隐藏的性质;现有攻击算法在有目标黑盒场景中难以产生具有迁移性的对抗样本;生成式神经网络也具有对抗样本。在这个基础上,本文的主要贡献有三部分:第一部分,本文提出对抗样本的存在不仅仅是一种神经网络的缺陷。由于对抗样本具有信息隐藏的特性,而且攻击算法大都欠缺可迁移性。利用这些对抗样本的特性,可以将其转化为一种很安全的隐写通信算法。这种隐写通信算法使用对抗样本作为信息载体,与计算机编码结合,使用特定的神经网络与特定的编码规则作为密钥。将这种算法嵌入到视频等载体中,可以携带数量巨大的字符。本文还分析了破解这种对抗样本隐写通信算法需要的工作。实验结果显示,这种方法完全可行。对抗样本不具备传统隐写术的统计特性,对于深度学习隐写分析工具来说难以识别是否存在隐写。第二部分,本文提出了变分自编码器的无限制对抗样本。传统的对抗样本通过叠加梯度的方式在干净图片上添加扰动,对于人类视觉来说仍然具备不规则的纹路或噪点。无限制对抗样本是使用GAN生成的对抗样本,这种对抗样本在人类视觉看起来不具备基于扰动的对抗样本的噪声。学术界已有的相关工作分别为变分自编码器的基于扰动的对抗样本、判别式网络的无限制对抗样本。本文提出的这种变分自编码器的无限制对抗样本,在经变分自编码器重构前后都具有清晰的图像,且对于MNIST数据集来说,不具备基于扰动的对抗样本那种大范围可见的扰动。这种对抗样本与本文第一部分工作结合,同样可以作为一种加密通信方法。第三部分,本文分析了传统基于梯度的方法存在饱和性的问题,通过引入知识蒸馏提升了基于梯度的方法的有目标黑盒迁移性。这种方法对于任何使用softmax的对抗攻击方法都可以简单的移植。实验表明,这种方法可以与某些已有的提升迁移性的方法结合。对于MI-FGSM方法来说,可以提升30%~50%左右的迁移性。这种方法帮助我们在IJCAI-19对抗样本挑战赛中获得了季军,实践中也证明是有效的。

卢谡[5](2019)在《西洋古典时期经典建筑工程营建案例的几何数学思想应用解析》文中提出建筑材料和建筑构造是建筑的本身的重要组构,是推动建筑学发展的直接因素,但两者之间也存在着相互融合的问题。建筑材料与构件如何与建筑的设计和施工工程完美衔接?其中又蕴含着怎么样的几何数学逻辑思维?基于以上的问题,笔者将在本研究中选取西方古典工艺工业技术史、制图法和数学逻辑理念作为研究对象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探究。首次,分析古希腊和古罗马各个时期重要的工业工艺技术,探究推动建筑发展的重要工程工艺技术的发展过程;再引入古典时期建筑设计的重要制图法原则,推导建筑构造与建筑实体之间的衔接方式;然后引入古典数学逻辑理论,为制图法的论证提供科学的几何理论依据;最后选取特定的案例进行计算机模拟还原分析,以模拟还原建筑设计至建筑工程的全过程。通过上述的研究分析,本文希望还原古典建筑由设计到施工建造完成的实际过程,探索数学几何逻辑思维通过制图法对古典建筑构造的影响方式,进而推动古典建筑发展的逻辑过程。本研究过程中发现,西方古典建筑的发展由工艺工业技术直接推动,几何学制图法则是二者之间的桥梁,三者的紧密结合共同推进了古典建筑学的进步。在古典建筑学的发展过程中,几何数学逻辑思维的发展多先于建筑学的发展,但数学逻辑思维模式并未对古典建筑学提供直接的动力,也不是古典建筑发展的必要条件,而是充当了制图法和工艺工业技术革新的催化剂,形成了科学的规律性总结,加速了西方古典建筑的演变过程。

王刚,彭华,唐永旺[6](2019)在《破损压缩文件的修复还原》文中研究表明数据压缩和解压缩已广泛应用于现代通信和数据传输领域。但是如何解压缩损坏的无损压缩文件仍然是一个挑战。针对在通用编码领域广泛使用的无损数据压缩算法,该文提出一种能够修复误码并解压还原损坏的LZSS文件的有效方法,并给出了理论依据。该方法通过利用编码器留下的残留冗余携带校验信息,在不损失任何压缩性能的情况下,能够修复LZSS压缩数据中的错误。所提方法不需要增加额外比特,也不改变编码规则和数据格式,所以与标准算法完全兼容。即采用具有错误修复能力的LZSS方案压缩的数据,仍然可以通过标准LZSS解码器进行解压。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提算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郑晨[7](2019)在《学科理解视角下的师范院校数学学科专业课程设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世界各国对于“教师教育培养”的逐步关注,到八十年代对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新讨论,再到二十一世纪初始对于“卓越教师计划”的广泛实施,“教师教育标准化”、“教师教育大学化”已然成为全世界范围内对于教师培养具备高质量、高要求的共识。经济增长、科学技术进步以及多元文化的交融给教育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发展机遇。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以及教师资格考核的重新调整,令教师的学科素养问题暴露在教师教育培养过程中,而学科素养的形成离不开学科理解的土壤,更离不开学科实践的磨砺。对于教师教育来说,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活动中的基本纲领,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具体途径和行动依托。培养方案中的各类课程设置成为实现培养目标的具体保证。为了保障师范院校学生领会学科思想,深化学科理解,需要进一步完善师范教育整体课程结构,尤其要在学科专业课程设置中贯穿学科思想,加深师范院校学生对于学科体系的理解,使学科理解中的学科知识理解成为促进和发展数学教师专业素养的载体,引领教师更快地实现专业化成长。论文中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界定了学科理解、数学教师教育、学科专业课程设置三个基本概念,厘清了学科理解视角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基础,重点解释了学科理解在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展现了数学教师培养对学科理解的现实诉求。(第一章和第二章)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较为系统地对三种类型师范院校在读大三数学师范生进行了学科理解现状的实证调研,结果表明数学师范生对于学科性质的理解要好于对学科功能的理解,对于学科体系(学科知识)理解的认识程度最差,从整体来看,数学师范生基本具有较好的学科观念,但对学科体系的认知并不充分,在各类专业知识的需求中,对学科知识的需求表现突出。因此,研究继续调查了数学师范生学科知识理解的现状。从师范生的作答表现可以发现,数学师范生对于学科知识的看法较为单一,仅能够从学习的课程中提取对学科知识的认识,对中小学学科知识的掌握仅停留在概念记忆、解题方法总结、性质描述等方面,而且从学科知识掌握情况来看,遗忘是影响各类型数学师范生对学科知识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学生反映出测试题目在学习过程中“看见过”“出现过”,但是仍然不会作答,说明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基础性知识掌握不牢固,难以建立对学科知识体系的贯通性认识和理解,无法认识到大学数学专业课程内容对于实现学科功能的重要意义,这也说明了数学教师对于学科知识的理解具有阶段性特征。(第三章)在分析了师范院校数学专业学生学科理解认识以及学科知识理解状况以后,研究采用了比较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对不同层次和类型师范院校数学专业培养方案和学科专业课程设置满意度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分析,从文本研究结果和实证研究结果共同证实,我国师范院校数学专业在学科课程设置、学科专业课程教学等方面仍存在共性问题,并对问题的成因进行了总结。目前师范院校数学专业在教师培养过程中存在某些问题: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仍需重新衡量,应该考虑到学生学科水平的现状;各学科专业课程对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不足;学科专业课程教学“师范性特征”并不明显;学科专业课程结构“重广度,缺深度”的弊端等问题。(第四章)最后,研究基于学科理解视角下数学教师教育学科专业课程设置相关理论基础和现实诉求,探讨学科专业课程设计理念、实现学科专业课程功能的理论成果,对师范院校数学学科专业课程设置进行初步建构。结果表明,学科专业课程设置应立足于数学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提出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贯通性与关联性统一、学科性与实践性统一、规范性与独特性统一的原则;在学科专业课程的建构中加强学生对于学科知识的掌握与理解;加深师范院校学科专业课程授课教师对于学科知识与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教学的认识;利用实践课程促进数学师范生学科知识向学科教学知识的转化;科学衡量学科专业课程中的“增减”问题;避免教师资格考试压力异化学科课程的教学。最后构建出“注重学科理解”的学科专业课程样态,突显出数学专业课程设置中各类模块的结构与学分比例;在深化学科知识理解目标下学科专业课程的实施问题上,提出了保障学科专业课程“理论性”的同时,加强学科功能的实践性理解;重视学科专业课程相关学习资源的开发,实现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突破;加强学科专业课程内涵文化及课程主线的建设,成为推进数学教师学科素养认识发展的价值引导。本文认为,学科理解视角下师范院校数学学科专业课程设置问题,是当前师范院校数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只有正确认识“学科理解”以及“数学教师教育对学科理解的根本诉求”,才能真正在职前数学教师培养过程中实现理念与方法的创新,培养符合数学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的、具有数学教师专业性的“贯通型”实践者。

徐宛星[8](2019)在《基于嵌入式零树小波编码的数控机床运行数据压缩算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工业大数据是智能制造的必要基础资源,其作用举足轻重。数控机床作为工业领域的主力设备,是工业大数据的重要来源,数控机床指令域数据在实现机床加工状态实时监控、机床故障诊断及预警、产品加工质量分析及优化等方面都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工业大数据的智能化功能应用依赖数据的实时性,如何将数据高效传输成为聚焦问题。由于数控机床指令域数据具有采样频率高、单条数据量小、数据总量极大的特点,这使得有限的带宽和无限的传输信息量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研究高性能的数控机床指令域数据压缩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数据压缩技术通过省略并非必要或冗余部分,实现在有限地带宽和存储空间中传输和存储更多的信息。本文基于嵌入式零树小波编码(Embedded Zero-tree Wavelet)算法并与哈夫曼编码(Huffman Coding)结合,针对指令域数据特点进行了算法设计,并根据不同运行数据:轴实际位置数据、轴指令位置数据、轴电流数据、主轴负载功率数据对应的不同精度需求进行策略规划及算法细化,其中:轴位置实现无损压缩,轴电流、主轴负载功率实现指定精度(轴电流为1毫安,主轴功率为0.5瓦特)的有损压缩。通过实验验证所设计算法在不同典型工况、不同机床条件下的有效性,并进一步进行模拟实际应用验证。实验结果表明,算法在一定运行效率下具有良好的压缩比。最后针对所设计的整型零树小波无损压缩算法实现进一步的扩展应用:针对数控机床二维码数据特点进行算法优化;提出了将其应用于远程监控中的思路。

刘洋[9](2018)在《基于波动理论的大型索网结构的主动控制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大型索网结构因具有质量轻、收纳率高、热稳定性好和展开后刚度大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空间可展开天线结构。由于质量轻、尺寸大,受到扰动后这种结构很容易产生振动并且难以在短时间内消除。如何快速有效地抑制大型索网结构的振动和波动响应,对提高系统的工作精度和效率、延长结构的使用寿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波动理论,采用无理传递函数、Lax-Friedrichs算法、虚轴上的谱分析等方法,对大型索网结构的主动控制策略进行研究。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采用图论中的关联矩阵描述索网结构的连接方式,通过将索网结构等效为一维波网络系统对其出平面动力学进行建模。给出了外力到结构任意一点位移的无理传递函数的推导方法,提出无理传递函数基于朱莉判据的稳定性分析方法。通过将无理传递函数改写为串联形式,将指数项当作延时环节处理,将分母上的指数多项式当作反馈处理,得到了索网结构无理传递函数的Simulink仿真模型。考虑干扰和控制作用以及多种边界条件,将索网结构的动力学模型表示成向量的形式,采用Lax-Friedrichs算法推导了波在索网结构中传播的递推计算公式,用于研究波在索网结构中的传播规律并验证索网结构振动和波动控制方法的有效性。(2)针对来自索网结构外边界的干扰,提出了基于波动理论的边界控制策略。当索网结构的所有边界节点都施加边界波动控制时,推导了外边界的干扰到结构位移的无理传递函数。通过对所得到的无理传递函数进行极点分析发现,边界波动控制可以使所有的柔性模态对应的极点都具有负实部,因而可以完全抑制来自索网结构外边界的干扰引起的振动。当索网结构除部分边界节点外、其他所有边界节点都施加边界波动控制时,推导了外边界的干扰到结构位移的无理传递函数。通过对所得到的无理传递函数进行极点分析发现,对于受边界波动控制的弦,施加在其上的干扰引起的结构振动依然能够被彻底抑制,而没有施加控制的弦上的扰动引起的结构振动可能无法得到抑制。(3)针对来自索网结构内部的干扰,基于无理传递函数分析方法,研究了索网结构边界波吸收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当在索网结构的所有边界节点施加边界波吸收控制时,推导了内部节点和内部弦上的干扰力到结构位移的无理传递函数。通过对无理传递函数进行极点分析发现,当干扰加在内部节点上时,闭环系统的所有柔性模态对应的极点都位于左半s平面;而当干扰来自内部弦上时,对于所有回路节点处相邻弦的波速比都为有理数的索网结构,相应的闭环系统仍然有很多柔性模态对应的极点位于虚数轴上。即边界波吸收控制能够阻止内部节点上的干扰引起的振动的形成,而当所有回路节点处相邻弦的波速比都为有理数时,边界波吸收控制无法抑制内部弦上的干扰引起的振动。由无理传递函数出发,对索网结构进行了模态分析。当索网结构中回路节点处相邻弦的波速比不为无理数时,结构就含有内部节点为振型驻点的模态,且这些节点和节点所在的弦会形成闭合回路。如果索网结构含有这样的模态,那么边界波吸收控制便无法抑制回路上的干扰引起的结构振动。(4)针对索网结构任意位置的干扰,提出基于生成树理论的控制器设计方法。通过建立合适的Hilbert空间,将索网结构的闭环运动方程写成抽象状态空间形式,采用虚轴上的谱分析方法,对闭环系统的稳定性进行了证明。提出了一种验证控制器是否有效的图示法。如果图示法能够推出控制器作用下的闭环系统在虚轴上不存在特征根,那么所设计的控制器便可以使结构渐进稳定。图示法为进一步减少控制器的个数提供了快速有效的分析手段。将基于生成树理论的控制器设计方法应用于大型索网结构的振动控制中,结合所提出的图示法,通过选择结构的材料参数和设计控制器可实现对来自结构任意位置的干扰的抑制,从而,有效避免结构中出现残余振动。

顾非石[10](2017)在《关于数学教师发展指导者的扎根理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中小学有组织的教学研究与指导,已有60余年的经验积淀,尤其是数学教师指导者的工作,近年来受到各国教育界的瞩目。但是,此项工作往往停留于实践经验,缺乏真正意义的理性审视,其中有关教研指导的研究成果极其稀少。为了突破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当前已是探索构建中国特色教师指导理论的时候了。本论文仅是在这方面粗浅的尝试,研究思路分为理论建构与检验完善两个部分。一、在青浦实验经验、多地现场实录基础上,运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取得关于数学教师指导者的初步理论及其工作模型。在论文第4至第6章中按如下三个层面表述。1.对经验材料的描述性登录。从我国教研指导的有效经验入手,通过扎根内在需求、扎根鲜活经验、扎根实践反思的教师发展行动路线,得出"以案例为载体、在更新理念与改善行为的循环中接受教育的在职指导范式"2.材料的概念化形成概念框架。借鉴教师专业知识的现有文献,设计现场实验工具并进行编码分析,发现教研指导中数学教学"实践知能"这个核心概念,按实务分类它包含前端分析、任务设计、过程测评、行为改进四个下属概念。3.基于概念联系的理论抽象。对四个实务概念间的联系作适度抽象,得出教研指导的工作模型,该模型揭示了:前分析与后测评的往复是教学目标达成的反馈调节过程,不断的设计与改进是教师专业化的根本途径。这些都是中国经验;分析为前提的设计、测评为证据的改进,可以大幅度提升指导工作的质量,这是需要提高与改进的方向。二、将初步理论及工作模型运用于不同实践情境的案例,通过多次的扎根检验和循环实证,使数学教师指导工作的理论进一步深化、精致与完善。在论文第7至第9章中分别表述。1.深化——我国教研指导的“变式”特征。数学教研,有明显的多角度理解概念和有层次推进问题解决过程的变式特征,体现了从牢靠基点朝前走的学习本质;这种变式指导还拓展到从现实到抽象、学生学习心理等不同维度。2.精致——指导者不同于一般教师的实务知识。在分析→设计方面,指导者至少具备突出重点、把握逻辑主干"不掉链子"的知识,能将提高学习效率的认知顺序原理用于教学设计,以致善用密切联系现实而教的"数学化"视野与教学再创造的功力。在测评→改进方面,则具备注重数学抽象和意义生成的教学改进指向,善于通过调整学习台阶助长每个学生的独立见解和探索才能,擅长注重能力目标层次形成完整的课堂改进系统知识。3.完善——指导者将知识、理念落实于教师行为的互动技能。其一,共享技能,如激发教师暴露真问题的指导话语和分析框架,通过思考性吸纳的活页记录,指导有效倾听,还有立足专业基础上的协商与回应技能。其二,建构技能,如通过要点速记与即时梳理聚焦问题,建立实践反思的循证周期表,通过研讨纪实、累积性注记协助教师试着建构教学改革新举措,等等。最后,笔者认识到,扎根研究的价值重在方法论的主张,它是一项立足证据、循环渐进的历程,尤其是教师发展指导工作,它涉及许多来来回回、上上下下的反复行动。扎根理论常常没有终点,它的创意全在于实践者生动的工作细节。本研究聚焦于对指导者实践知能的类属研究,当然只是很有局限的起步,至于更大样本范围的“补强”、更有系统的“修剪”与精炼,尚待往后的更大努力。

二、无理压缩——利用无理数特性压缩大型文件的设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无理压缩——利用无理数特性压缩大型文件的设想(论文提纲范文)

(1)几种六角蜂窝状二维材料的物性调控及界面数据库的搭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二维材料的分类和原型
    1.2 常见六角蜂窝状结构的二维材料
        1.2.1 石墨烯
        1.2.2 第五主族元素单层烯
        1.2.3 其它六角蜂窝状二维材料
    1.3 二维材料的物性调控方法
    1.4 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简介及其在二维材料中的应用
        1.4.1 第一性原理计算与密度泛函理论(DFT)
        1.4.2 DFT在二维材料的研究中的应用
    1.5 高通量计算方法简介及其在二维材料物性研究中的应用
    1.6 本地高性能计算集群简介
    1.7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三分之一氢化第五主族元素单层烯(OTH-X)的结构物性的研究
    2.1 研究背景
    2.2 计算方法
    2.3 OTH-X的性质的研究
        2.3.1 OTH-X的原子结构
        2.3.2 OTH-X的动力学稳定性
        2.3.3 OTH-X的电子与光吸收性质
        2.3.4 OTH-X的载流子迁移率
        2.3.5 应变对OTH-Bi的物性调控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石墨烯折叠结构及其准一维性质的研究
    3.1 研究背景
    3.2 计算方法
    3.3 折叠石墨烯的结构
        3.3.1 折叠石墨烯的转角
        3.3.2 折叠石墨烯的指数
        3.3.3 折叠石墨烯的宽度与高度
    3.4 折叠石墨烯的电子性质
        3.4.1 石墨烯与碳纳米管的电子性质
        3.4.2 折叠石墨烯的边界的电子性质
    3.5 石墨烯异质结的折叠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高通量方法的二维材料与固体界面结构的研究及数据库的初步搭建
    4.1 研究背景
    4.2 界面数据库的搭建及高通量计算流程
        4.2.1 超胞结构描述符号
        4.2.2 界面结构的有效转角范围
        4.2.3 晶格失配过滤器
        4.2.4 晶格常数过滤器
        4.2.5 冗余结构过滤器
        4.2.6 二维材料在基底上的吸附位置
        4.2.7 结构弛豫与界面结合能
    4.3 计算方法
    4.4 高通量计算流程的验证及新二维材料—固体界面结构的预测
        4.4.1 石墨烯与Ru(0001)的界面结构
        4.4.2 石墨烯与Ir(111)的界面结构
        4.4.3 锑烯与二碲化钯的界面结构
        4.4.4 砷烯与Ag(111)的界面结构
    4.5 2D材料—基底界面数据库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本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复数内容与学生理解的若干相关问题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思路与框架
    五、研究方法
    六、核心概念界定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复数的历史发展过程概述
    二、高中复数课程内容组织的研究
    三、高中复数课程的比较研究
    四、高中复数教与学的研究
    五、数学理解的研究
    六、小结
第三章 核心素养与高中复数教育价值
    一、复数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
    二、高中复数教育价值判断的依据
    三、高中复数教育价值的阐释
第四章 高中复数课程文本的比较研究
    一、我国历年高中复数课程文本的纵向比较
    二、高中复数课程文本的国际横向比较
第五章 高中生复数理解水平研究
    一、测评的意义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三、研究方法设计
    四、测试的指标分析
    五、测试结果统计
    六、分析与结论
    七、高中生复数理解水平测试表现的讨论
第六章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复数课程内容分析
    一、源于课程与教学理论的思考
    二、基于研究实践的探索
    三、高中复数的基本内容及其层级关系
    四、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复数课程内容发展建议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高中生复数理解水平测试卷(预测试)
    附录二 高中生复数理解水平测试卷(正式测试)
    附录三 我国历年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中的复数内容
    附录四 美国、新加坡、英国、澳大利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复数内容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3)基于APOS理论的初中数学概念微课的设计研究 ——以“实数”概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过程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 相关理论研究概述
    2.1 关于数学微课的概述
        2.1.1 国内外对数学微课的研究综述
        2.1.2 微课的概念界定
        2.1.3 数学微课的设计与应用
    2.2 关于APOS理论的概述
        2.2.1 APOS理论的来源与基础
        2.2.2 国内外对APOS理论的研究综述
        2.2.3 基于APOS理论设计的微课研究
第3章 基于APOS理论的数学概念微课设计策略
    3.1 中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基本问题
        3.1.1 数学概念的界定
        3.1.2 数学概念的基本特征
        3.1.3 数学概念学习的基本形式
        3.1.4 影响数学概念学习的因素
    3.2 APOS理论的内涵与四阶段特征
    3.3 数学概念教学常态课与APOS理论概念教学的对比分析
        3.3.1 概念教学常态课的特征
        3.3.2 基于APOS理论指导下的概念教学特征
        3.3.3 对比分析概念教学常态课与结合APOS理论概念教学的优劣
    3.4 实数概念课运用APOS理论设计的可行性分析
        3.4.1 教材编排建议
        3.4.2 学生认知结构
    3.5 基于APOS理论的实数概念微课的设计策略
        3.5.1 活动阶段——创设情境,参与活动
        3.5.2 过程阶段——提问导向,经历过程
        3.5.3 对象阶段——变式概念,辨析本质
        3.5.4 图式阶段——突出联系,形成结构
第4章 APOS理论指导下实数概念微课的教学设计案例
    4.1 《看见无理数》的教学案例分析
        4.1.1 微课背景与策略浅析
        4.1.2 微课教学设计策略的新旧对比
        4.1.3 微课优化前、后的教学实录分析
    4.2 《再探“数”家族》的教学案例分析
        4.2.1 微课背景与策略浅析
        4.2.2 微课教学设计策略的新旧对比
        4.2.3 微课优化前、后的教学实录分析
    4.3 《回首“数”运算》的教学案例分析
        4.3.1 微课背景与策略浅析
        4.3.2 微课教学设计策略的新旧对比
        4.3.3 微课优化前、后的教学实录分析
第5章 基于APOS理论的实数概念微课的评价分析
    5.1 问卷调查
        5.1.1 调查目的
        5.1.2 调查对象
        5.1.3 调查过程概况
        5.1.4 数据分析与结果
    5.2 个案访谈
        5.2.1 访谈目的
        5.2.2 访谈对象
        5.2.3 访谈提纲与结果
第6章 结束语
    6.1 研究回顾
        6.1.1 对基于APOS理论研究的回顾
        6.1.2 对微课教学调查研究的回顾
    6.2 研究结论
    6.3 研究反思
    6.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题目
致谢

(4)生成可迁移性对抗样本与低迁移性对抗样本隐写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对抗样本
        1.3.2 深度学习图像隐写术
        1.3.3 视频隐写术
    1.4 主要工作和论文组织结构
        1.4.1 主要工作
        1.4.2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背景知识
    2.1 对抗样本
        2.1.1 对抗样本存在的原因
        2.1.2 攻击方法
        2.1.3 防御方法
    2.2 对抗样本迁移性
        2.2.1 提升迁移性的方法
    2.3 生成式神经网络
        2.3.1 变分自编码器
        2.3.2 生成对抗网络
    2.4 隐写术
第三章 基于低迁移性对抗样本的隐写术
    3.1 算法概述
    3.2 安全与可行性分析
        3.2.1 微小的扰动
        3.2.2 数据容量
        3.2.3 破解要求
    3.3 实验
        3.3.1 实验设定
        3.3.2 算法实现
        3.3.3 实验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成模型的无限制对抗样本
    4.1 介绍
        4.1.1 研究意义
        4.1.2 变分自编码器的对抗样本
        4.1.3 无限制对抗样本
    4.2 生成模型的无限制对抗样本
        4.2.1 定义
        4.2.2 攻击方法一
        4.2.3 攻击方法二
        4.2.4 应用:基于生成式对抗样本的隐写术
    4.3 实验
        4.3.1 实验设定
        4.3.2 实验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知识蒸馏的对抗攻击
    5.1 介绍
        5.1.1 基于梯度的对抗攻击方法的缺点
        5.1.2 知识蒸馏
    5.2 提升迁移性的方法
        5.2.1 饱和性问题的解决
    5.3 基于知识蒸馏的对抗攻击
        5.3.1 自知识蒸馏对抗攻击
        5.3.2 知识蒸馏对抗攻击
        5.3.3 集成攻击方法
    5.4 实验
        5.4.1 实验设定
        5.4.2 单模型攻击
        5.4.3 集成攻击
        5.4.4 温度T的影响
        5.4.5 迭代次数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欠缺的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西洋古典时期经典建筑工程营建案例的几何数学思想应用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4 研究方法
    1.5 既往研究
        1.5.1 近代以前的研究
        1.5.2 现阶段国内相关研究
        1.5.3 现阶段国外相关研究
    1.6 论文提纲
2 古典时期工艺工业技术解析
    2.1 古希腊工艺工业技术解析
        2.1.1 古希腊早期与荷马时期
        2.1.2 古希腊城邦时代
        2.1.3 马其顿帝国时期
    2.2 古罗马工艺工业技术解析
        2.2.1 伊图里亚时期
        2.2.2 罗马共和国时期
        2.2.3 罗马帝国时期
        2.2.4 古典工艺工业技术与建筑设计的关联性
3 几何方形制图法与古希腊建筑案例分析
    3.1 几何方形制图法
        3.1.1 方格网制图法
        3.1.2 经纬法
        3.1.3 三角制图法
        3.1.4 几何方形比例模数制图法
    3.2 古希腊几何方形制图法建筑案例图解分析
        3.2.1 奥林匹克宙斯神庙(古希腊方形建筑设计理念)
        3.2.2 帕提侬神庙
        3.2.3 希腊剧场
        3.2.4 古希腊建筑的建造逻辑与发展过程
4 几何圆形制图法与古罗马建筑案例分析
    4.1 几何圆形比例模数制图法
    4.2 古罗马几何圆形制图法建筑案例图解分析
        4.2.1 奥林匹克宙斯神庙(古罗马圆形建筑设计理念)
        4.2.2 巴库斯神庙
        4.2.3 高卢契神庙
        4.2.4 马尔斯神庙
        4.2.5 万神庙
        4.2.6 古罗马建筑的建造逻辑与发展过程
5 西方古典时期建筑与数学逻辑思维的演变过程
    5.1 古典数学史简介
        5.1.1 古希腊城邦时期学派
        5.1.2 亚历山大学派前期
        5.1.3 亚历山大学派后期
    5.2 古希腊柱式的地理位置分布图解分析
    5.3 古典建筑学中的数学逻辑思维
        5.3.1 方格网逻辑思维模式
        5.3.2 化圆为方思维模式
        5.3.3 由面至体思维模式
6 运用古典制图法结合计算机建模的经典建筑案例虚拟重建模拟
    6.1 奥林匹克宙斯神庙的重建模拟
        6.1.1 奥林匹克宙斯神庙的建构逻辑传统图解分析
        6.1.2 奥林匹克宙斯神庙的建构逻辑的电池图图解分析
    6.2 万神庙的计算机重建模拟
7 研究结论与后续研究
    7.1 研究结论
    7.2 后续研究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页
    附录A:西方古典建筑史发展过程(古希腊)
    附录B:西方古典建筑史发展过程(古罗马)
    附录C:西方古典数学史时间轴图
    附录D:古希腊城邦时代希腊神庙区域分布图
    附录E:古典建筑史、工艺工业技术史、制图法与数学史历史时间轴分析图
    附录F:奥林匹克宙斯神庙计算机模拟还原电池图

(7)学科理解视角下的师范院校数学学科专业课程设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一)卓越教师培养对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追问
        (二)新时代教育思想对高等师范教育的新要求
        (三)核心素养的顶层设计对教师培养的挑战
    二、研究问题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二)主要研究问题
    三、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意义
    四、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的思路
        (二)论文结构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研究
        (一)数学教师知识及其发展
        (二)数学教师的学科知识研究
        (三)小结
    二、数学教师培养模式研究
        (一)国外数学教师培养模式研究
        (二)国内数学教师培养模式的研究
        (三)小结
    三、数学教师培养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一)课程设置的核心理念
        (二)课程体系结构设置
        (三)课程内容、形式设置研究
        (四)教育实践内容设置研究
        (五)小结
第二章 学科理解视角下的教师教育
    一、学科理解的释义
        (一)理解的含义
        (二)学科理解
        (三)学科知识理解
    二、学科理解在数学教师教育中的理论基础
        (一)深化学科理解的目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二)学科理解的认知基础:教师的知识观
        (三)学科理解实施的载体:课程的开发与建构
    三、数学教师教育对学科知识理解的诉求
        (一)学科知识体系对于学术性与师范性的双向支持
        (二)教师资格考核的新要求
        (三)数学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理念
第三章 数学师范生学科理解现状分析
    一、数学师范生学科理解的实证分析
        (一)研究设计
        (二)数学师范生学科理解现状调查结果
        (三)数学师范生学科理解认识现状结果分析
    二、数学师范生学科知识理解的实证分析
        (一)研究设计
        (二)数学师范生学科知识理解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三、数学师范生学科理解重要性的再确证
        (一)数学师范生学科知识掌握的整体情况分析
        (二)数学师范生各子类学科知识掌握具有显着差异
        (三)影响数学师范生学科理解的具体因素
第四章 学科理解视角下师范院校数学学科专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工具
    二、数学师范生学科专业课程设置满意度调查结果——以X大学学科专业课程设置为例
        (一)学科课程总体满意度现状
        (二)具体课程模块满意度现状
        (三)不同层次研究对象课程满意度现状
        (四)高等师范院校数学专业教师访谈结果与分析
        (五)研究结论与启示
    三、数学师范专业学科课程设置对比分析
        (一)培养目标角度的对比与分析
        (二)具体课程设置的对比与分析
        (三)学科课程设置的对比与分析
    四、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数学专业学科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分析
        (一)培养目标不能忽视师范生学科水平现状
        (二)课程结构不能忽略数学教育师范性特征
        (三)课程内容及时关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四)课程模式增添教师培养中的“示范”意识
        (五)课程实践中加深学科知识理解
第五章 学科理解视角下的师范院校数学学科专业课程的构建
    一、学科理解下的数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思路
        (一)职业精神:学科信念指引下的“育人”初衷
        (二)职前定位:学科性质指引下的培养理念
        (三)职业支撑:学科功能指引下的课程设置
        (四)职业需要:学科知识理解下专业培养
    二、重整数学师范生学科理解下的学科专业课程设置原则
        (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
        (二)贯通性与关联性统一原则
        (三)学科性与实践性统一原则
        (四)规范性与独特性统一原则
    三、学科理解视角下的学科专业课程设置
        (一)课程目标的设计
        (二)课程结构的架设
        (三)基于数学师范生学科理解的专业课程结构特征分析
    四、深化学科理解目标下数学学科课程的实施
        (一)推进专业课程教学的变革
        (二)重视学科专业课程学习资源的开发
        (三)加强学科课程内涵文化的建设
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的结论
        (一)学科理解视角的理论基础和现实诉求
        (二)数学师范生学科理解状况的研究结论
        (三)数学师范生学科专业课程设置研究结论
        (四)基于数学师范生学科知识理解的学科专业课程建构
    二、研究的建议
        (一)加强数学师范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与理解
        (二)加深学科专业课程教师对于学科知识的理解
        (三)利用实践课程学习促进数学师范生学科知识的转化
        (四)科学衡量学科专业课程中的“增减”问题
        (五)避免教师资格考试压力异化学科课程学习
    三、研究的展望
        (一)数学师范专业课程主线建设问题
        (二)课程建设与教学方式改革携手并进
        (三)关注职前教师生源质量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8)基于嵌入式零树小波编码的数控机床运行数据压缩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数据压缩编码技术
        1.3.2 小波编码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结构安排
2 一维嵌入式零树小波编码算法设计
    2.1 小波变换理论基础
        2.1.1 一维离散小波变换(DWT)
        2.1.2 多分辨率分析(MRA)
        2.1.3 一维Mallat算法
    2.2 小波编码的原理及优越性
    2.3 一维嵌入式零树小波压缩编码算法..零树模型设计
    2.4 一维嵌入式零树编码压缩编码算法..流程设计
        2.4.1 编码过程
        2.4.2 解码过程
    2.5 哈夫曼编码模型设计
    2.6 本章小结
3 整型零树小波无损压缩算法设计
    3.1 算法需求分析
    3.2 整数小波变换原理
    3.3 整型零树小波算法设计
    3.4 本章小结
4 数控机床指令域运行数据压缩算法实验
    4.1 位置数据压缩算法实验验证
    4.2 轴电流、主轴负载功率数据压缩算法实验验证
    4.3 不同工况下应用验证实验
        4.3.1 数控加工中心不同工况验证实验
        4.3.2 数控车床不同工况验证实验
    4.4 应用验证
    4.5 本章小结
5 整型零树小波编码算法的扩展应用
    5.1 基于BWT的零树小波二维码数据无损压缩算法设计
        5.1.1 数控机床二维码数据特点分析
        5.1.2 BWT原理
        5.1.3 算法设计与实验验证
    5.2 整型零树小波算法在远程监控中的应用思路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所做工作总结
    6.2 不足和进一步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9)基于波动理论的大型索网结构的主动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课题来源、背景和意义
    1.2 典型的大型索网结构
        1.2.1 可展开网状天线的张力索网结构
        1.2.2 射电望远镜的张力索网结构
    1.3 索网结构建模和响应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
    1.4 柔性结构波动控制的研究现状
        1.4.1 基本连续体波动控制的研究现状
        1.4.2 多连接柔性结构波动控制的研究现状
        1.4.3 波网络系统控制的研究现状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索网结构动力学建模及分析
    2.1 索网结构出平面动力学建模
        2.1.1 模型描述和假设
        2.1.2 索网结构出平面的动力学模型
        2.1.3 索网结构动力学模型的向量表示形式
    2.2 基于无理传递函数的索网结构稳定性分析
        2.2.1 无理传递函数相关理论
        2.2.2 索网结构的无理传递函数
        2.2.3 索网结构无理传递函数的稳定性分析方法
        2.2.4 无理传递函数的Simulink仿真模型
    2.3 基于Lax-Friedrichs算法的索网结构波传播问题的求解
        2.3.1 单根弦波传播的求解算法
        2.3.2 索网结构波传播的求解算法
        2.3.3 索网结构总能量的计算方法
    2.4 仿真算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波动理论的索网结构的边界控制
    3.1 问题描述
    3.2 边界波动控制策略
    3.3 边界波动控制稳定性分析
        3.3.1 扰动施加在索网外部节点的情况
        3.3.2 扰动施加在索网外部边上的情况
    3.4 仿真算例
        3.4.1 索网结构参数相同的情况
        3.4.2 索网结构参数不相同的情况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边界控制对索网结构内部扰动的抑制
    4.1 边界控制对含单回路的索网结构内部干扰的抑制
        4.1.1 边界控制作用下含单回路的索网结构的传递函数分析
        4.1.2 含单回路的索网结构的模态分析
    4.2 边界控制对3×3正交索网结构内部干扰的抑制
        4.2.1 边界控制作用下3×3正交索网结构的传递函数分析
        4.2.2 3 ×3正交索网结构的模态分析
    4.3 边界控制对大型复杂索网结构内部干扰的抑制
        4.3.1 边界控制对含不同参数的3×3正交索网结构内部干扰的抑制
        4.3.2 边界控制对具有三角形形面的索网结构内部干扰的抑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生成树理论的索网结构的控制器设计
    5.1 分布参数系统控制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5.1.1 C_0-半群及其生成理论
        5.1.2 线性算子的谱
    5.2 索网结构动力学模型的生成树描述形式
        5.2.1 图的相关定义
        5.2.2 索网结构动力学模型的“生成树”+“基础回路边”描述形式
    5.3 基于生成树理论的多回路索网结构的控制器设计方法
        5.3.1 控制器设计的基本思想
        5.3.2 基于生成树理论的控制器设计方法
    5.4 稳定性证明
        5.4.1 闭环系统的抽象状态空间方程
        5.4.2 虚轴上的谱分析
    5.5 基于生成树理论的控制器设计应用举例
        5.5.1 带单三角形回路的索网结构的控制器设计
        5.5.2 3 ×3正交索网结构的控制器设计
        5.5.3 不规则索网结构的控制器设计
        5.5.4 大型索网结构的控制器设计
    5.6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10)关于数学教师发展指导者的扎根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顾非石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研究目标
    1.1 教师发展指导者研究的背景与目标
        1.1.1 我国教研指导的历史背景
        1.1.2 研究的对象、主题与目标
    1.2 引入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
        1.2.1 临场经验的发现性分析
        1.2.2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简介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基础理论作为导引
        2.1.1 以实践为基础的数学教师专业化理论
        2.1.2 教师指导研究中的人境互动分析方法
    2.2 扎根研究特质述评
        2.2.1 保持客观立场的技术与策略
        2.2.2 提升专业敏觉力的潜在资源
第3章 研究计划
    3.1 扎根研究方法的探索
        3.1.1 材料登录中关注经验追踪
        3.1.2 概念架构中重视量化分析
        3.1.3 理论抽象中注重实践循证
    3.2 研究计划与进度表
        3.2.1 计划与说明
        3.2.2 研究进度表
第4章 直接经验的筛选与登录
    4.1 经验描述与筛选
        4.1.1 追踪青浦经验
        4.1.2 扎根教师的内在需求
        4.1.3 扎根教学的鲜活经验
        4.1.4 扎根实际的行动反思
    4.2 指导经验的概念化
        4.2.1 原生态的教学经验
        4.2.2 经验的概念化
        4.2.3 明确数学教研指导作为主题
第5章 编码分析形成概念框架
    5.1 概念基础与数据编码
        5.1.1 教师知识结构的PCK与MKT理论
        5.1.2 数学教师指导者的知识分类
        5.1.3 专门的指导现场与数据编码
    5.2 发现核心概念
        5.2.1 行而知之的默会知识
        5.2.2 实践知能概念及其下属的实务要素
        5.2.3 编码分析的工具设计
        5.2.4 最初的结论
第6章 理论抽象及其实践循证
    6.1 文献导引的理性抽象
        6.1.1 定锚实际的适度抽象
        6.1.2 实务知识取向的指导者工作模型
        6.1.3 行为技能取向的人际互动指导方式
    6.2 循证性实践与理论精炼
        6.2.1 初步结论必须经受量与质的反复检核
        6.2.2 理论框架大致形成后的进一步精炼
第7章 变式特征与指导空间
    7.1 中国经验:概念变式和过程变式
        7.1.1 教研指导的变式特征
        7.1.2 概念变式
        7.1.3 提出过程变式
    7.2 变式实验与核心关联
        7.2.1 “潜在距离”实验
        7.2.2 把握“核心关联”的两项显着效果
        7.2.3 教学铺垫
    7.3 理论诠释及指导空间
        7.3.1 为了意义理解的学习
        7.3.2 数学对象的两重性
        7.3.3 拓展指导空间
第8章 实践性知识的核心类别
    8.1 从前端分析到任务设计
        8.1.1 “不掉链子”
        8.1.2 先易后难
        8.1.3 现实到抽象
    8.2 从过程测评到教学改进
        8.2.1 意义的生成
        8.2.2 调整台阶
        8.2.3 目标为准
    相关研究 数据·课例·建议
第9章 共享与建构的行为技能
    9.1 公开自我与倾听、回应
        9.1.1 公开自我
        9.1.2 指导倾听技能
        9.1.3 投入与回应
    9.2 问题聚焦与反思、建构
        9.2.1 聚焦与细化
        9.2.2 记录反思过程
        9.2.3 试着去“建构”
    案例选粹 做数·作图·建模
第10章 研究成果与方法论反思
    10.1 主要成果与价值
        10.1.1 环绕工作模型建构的理论成果
        10.1.2 反复循证与改进的教学实践效果
        10.1.3 关于研究方法的探索
        10.1.4 研究的价值
    10.2 观察依赖经历的利弊反思
        10.2.1 观察是生命线
        10.2.2 扎根研究没有终点
参考文献
附录1 根据数学教师发展指导预研究语境录像(2011年5月)编制的语义类属编码表
附录2 “青浦实验”有关数学教研指导专题内容(1977年11月至2016年3月)的年序目录表
鸣谢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无理压缩——利用无理数特性压缩大型文件的设想(论文参考文献)

  • [1]几种六角蜂窝状二维材料的物性调控及界面数据库的搭建[D]. 张现利.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2021(02)
  • [2]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复数内容与学生理解的若干相关问题探究[D]. 彭艳贵.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4)
  • [3]基于APOS理论的初中数学概念微课的设计研究 ——以“实数”概念为例[D]. 甘翔凤.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1)
  • [4]生成可迁移性对抗样本与低迁移性对抗样本隐写术[D]. 马肖雄.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5]西洋古典时期经典建筑工程营建案例的几何数学思想应用解析[D]. 卢谡.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4)
  • [6]破损压缩文件的修复还原[J]. 王刚,彭华,唐永旺.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19(08)
  • [7]学科理解视角下的师范院校数学学科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 郑晨.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9)
  • [8]基于嵌入式零树小波编码的数控机床运行数据压缩算法研究[D]. 徐宛星.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9]基于波动理论的大型索网结构的主动控制策略研究[D]. 刘洋. 北京理工大学, 2018(06)
  • [10]关于数学教师发展指导者的扎根理论研究[D]. 顾非石.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Irrational Compression - 利用无理数的特性压缩大文件的思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